第一篇:作文教学期末论文
我写作,我快乐
——让学生畅游于新课标下愉悦地写作
新昌县澄潭中学
王琼莹
057586058620 摘要:当下我国中学生的写作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很多学生害怕作文、讨厌写作,写作水平不高。本文依托语文教学改革下的新课标背景,以发展人、完善人作为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多方着手,力图较为全面地揭示学生惧厌写作的心理症结,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希冀纠正中学生写作中的错误观点,破除学生惧厌写作的心理,提高中学生的作文心理素质和作文水平,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文中提出“愉悦写作”这一理念,要求学生要有创新意识,提倡自由写作和个性化写作。
关键词:愉悦写作;自由写作;情感写作;思维写作;个性化写作;合作性写作
我国广大教师和学生都有这种观点:语文是最容易混过关的一门课,但又是最难读好的一门课,其中又以作文为最。前几年语文备受争议,近几年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正在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作文以其在语文中的重大地位,在此次改革中首当其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就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但是,众所周知,建国后我国的写作一直是以政治性、思想性为指导的(尤其以文革时期为甚)。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写作的思维,挤压了作文批改的空间,造成了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依然局限在“为别人写作”,“崇高思想至上”的错误理念上。最终使学生为写作而写作,教师为改作而改作;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教师的评语隔靴搔痒、不着边际;学生越来越讨厌写作,教师越来越讨厌改作,学生的作文水平难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难以体现。作文几乎成了师生最为头痛的问题。
可以说,传统的作文教学已经暴露出其不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教学要求的一面,给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即习作时,不会下笔,无从说起;不会表达,语言空乏;不会创新,缺少个性。习作不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是为了完成任务和获取高分,缺乏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感受,只能生搬硬套或随意编造,学生的痛苦之状可想而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几种:
(1)作文本身因素。写作是一个复杂的积累的过程,是最能反映作者语文水平的一个部分。它几乎是试卷前面所有题目的知识的综合运用。作文不是只写给自己看的,除了考场作文外的文章,一般都要受到读者的要求的诱导。作文的积累、修改和写成都具有过程性和灵感性,作者的写作情感思路和词汇运用能力都会变化,所以一篇好作文的完成,其本身并不容易达成。
(2)学生本身因素。这可以说是写作水平提高的最主要的限制因素,它包括学生作文水平和作文心理素质两方面原因。就作文水平而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应试教育”的作文要求学生为“作文”而作文,导致作文不来源于生活也不应用于生活,学生对作文毫无兴趣。这就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最大的恐惧:没东西可写。当然这主要是学生由于年龄问题,所得生活经验和阅历有限,或因某些家长老师的错误观念而动手较少造成。
学生层面上,或阅读面不广导致间接生活经验不足而无内容可写。即使有东西可写,也往往因为语言词汇有限而词不达意甚至表述有误,由于社会上语言环境的关系而滥用误用词语。
作文心理素质层面上,主要是学生因专注于现代纷繁多样的媒体而忽视了对生活观察。或因教师某些错误批语和处理方式使学生成功体验少,难以把握其神秘性,从而失去对作文的兴趣。或一次失败而产生了阴影,从而害怕写作。
(3)学校和老师的因素。现在很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采用了较为功利的指导思想,奉行为考试而作文的观点,并且将这种错误理念强行压制在教师头上,进而迫使学生为考好考场作文不顾一切。
再者,现在中国大多数学校奉行重理轻文的观点,文科地位低下,并且对语文的学科性质有误解(重视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缺乏科学有序系统,作文教学氛围不浓。
次者,作文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即教师,自身也有缺陷。为了在应试中取得高分,教师过于注重写作技巧的传授,把作文教学当作写作知识和技能的灌输,把学生当作是训练的对象,关注的是学生写作技巧能力的提高,忽略了学生习作的情感态度、过程与方法。具体如重阅读轻写作,把阅读方滥用于写作和批改,重文学性文章轻应用性文章,批语作用软弱或偏激甚至起了反作用,教师还往往给学生的写作设置了许多要求和限制,扼杀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消除了学生鲜活的思想感情等。可以说无论是在写作中还是在改作中,教师都坚定地抓牢了主导权,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社会因素。社会的进步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容易使人们的注意 力迷失,电视、网络就常常使学生生活、学习重心偏离,作文源泉干枯。社会普遍的升学、择业、就业等现实功利主义和急进主义也促使学生对在总考分中只占小部分或花大力气也未必能如数学英语飞速提高的作文失去信心。此外,自然还有某些家庭错误的观念如过度保护主义等。
当下整个社会尤其是语文教育界早已认识到,作为极重要的言语交际工具,对写作进行新的改革刻不容缓。所以,针对传统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要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以及内心思想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强调“亲历”和“真实”,要善于主动挖掘生活、乐于积极表达思想、勤于自觉动笔习作。它还重点强调了要“乐于表达”,将学生从以往写作的沉闷、痛苦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感情真实”地进行写作,并“与他人分享作文的快乐”。于是在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愉悦作文”应运而生。
寻求原因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为此,笔者综合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尝试提出运用愉悦写作法来改变作文现状。愉悦写作法在本文中主要指能使学生乐于写作,有写作冲动和写作激情并能在写作中寻找快乐,释放激情;在作文完成后,乐于修改,乐于交流的方法。从写作的现状来看,如何使学生乐于写作,在写作中释放激情是最重要的。
怎样使学生乐于写作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原因入手,逐条分析对策。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人,完善人作为作文教学旨归。制定科学作文教学序列,编写系统作文教材。创造开放自由的写作环境,放飞学生心灵、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学生作文素质,强“魄”破“怕”。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走学科综合化道路。技法熟能生巧,文中体会,写中提升。行万里路,体验和感受生活,增加阅历。挖渠清源,正确有效指导学生进入作文殿堂。消除社会偏见,力求提高教师自身的作文教学素养。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使学生敢写,会写,乐写。师生对话,个别咨询,促进学生作文的心理健康发展。总的说来,要提倡自由写作,从观念上真正转变社会、学校、教师、家长乃至学生的错误理念;要提倡自然写作,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内驱力并散发他们的思维;要个性化写作,追求创新。
一、要提倡重视自由写作
这是真正解决写作教学难题的关键。只有改变写作教学的陈旧观念,更新写作教学的僵化形式,才能使学生从写作的种种束缚中得到解放,使学生真正热爱写作,善于写作,并在写作中培养起人文品格来。自由写作应该包括情感自由,选材自由和形式自由。情感自由是指学生的情感是其不受束缚的情感,没有经过教师所谓“高尚的道德品质”洗脑,我手写我心,“写自己想写的话”(我国新课 标),学生有选择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的权利,而非教师所要求的主题情感。选材自由是指学生用来释放其自由情感的载体由学生所定,教师只能对学生所选的材料做恰当或不恰当而非对或不对的评论。形式自由是指学生采用的语句表达形式或文章体裁由学生自定,而非教师指定。具体操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自由性写作。
1、自主命题,随心所欲,缘笔成文。
2、自由写作,淡化制式,远离作“文”。在教学中推行任性而发的性灵作文,并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默会知识。
3、随时写作。随笔、日记是学生抒发真情实感的自由舞台。
(二)、开放性写作。要把学生从封闭的小圈子中解放出来。
1、开放写作课堂。将作文与阅读链接,与生活链接,鼓励学生踊跃投身图书世界,撷取书籍精华;奔向大自然、大社会,拥抱亮丽的生活,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真正解决写作的“源泉”问题。(“写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写作最好的源泉”。)
2、开放写作过程。不强求学生独立完成作文,不强求学生一气呵成。不妨平时指导学生把所见所闻及时的记录下来,如写日记、感受、或仿写段、仿写篇、续写、改写等,既可以练笔,又可以积累素材和片段。
3、开放写作评议。搭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沟通的心灵之桥。教师的鼓励是学生持久的动力,因而教师应该欣赏学生;学生也可以自我欣赏、互相欣赏,构建对话平台,使学生的作文有更多的读者、倾听者和欣赏者,让学生得到情感的满足,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在评议时,要注重对学生写作整个过程的评价,尤其批语应该以表扬性为主。因为“成功是最大的动力”,成功与快乐是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使他们增强自信,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出高尚的志趣。
二、要重视情感写作
情感写作在本文中又指自然(生活)写作。要提倡自然为文,尊重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因为“写作是在一个广阔的自然生活中寻求书写意义和价值的过程。”[1]写作是个人主体思想的书面化,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我国新课标规定),就必须要激发创作主体的情感作为内驱力,借助于“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的内容”(我国新课标),使写作成为“源于生活中的碰撞而产生的需要”(王尚文)。相似的,日本在1999.11《学习指导纲要》中也提出要扩大思考能力,涵养情感,锻炼语言感受;要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自然发现课题,产生表达的需要和渴望。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密切,写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或者说写作伴随着学生的生活,生活唤醒了学生的写作,使学生在感悟生活的点滴,体验人生甘苦,评论社会风云,欣赏自然胜景的过程中,审视生活,反省自己,最终使自己的精神世界、生命品格得到了升华,经受了人文主义教育,他们的生活也就“开始追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了,这才是学生应过的生活。
三、要发扬思维写作
思维写作是承接情感写作而来又发展到个性化写作而去的。思维写作关系到创新。首要的是运用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想象性思维和联想性思维等创新思维,以求在思想上和精神上达到自由。其实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联系自由写作。语文新课标准中就明确规定:写想象中的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表达丰富的内容。
四、要重视个性化写作
中小学生由于处在多思好奇富有创新精神的年龄段,必定有很多的情感要宣泄,很多的理想要追求。他们的语言创造力是极强的,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也是极强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只要教师正确加以引导,必定能发挥出巨大的作文潜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可以就同一个事物看出不同的东西,作者也可以就同一件事物写出不同的作文,何况是极富创造力的学生。这就是体现他们个性之处。读者对千篇一律的文章不感兴趣,所以我们更不能扼杀学生的个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鼓励与正确引导,创造一个自由的 创新的写作氛围,使学生发挥自然的创造力。因为创造性是鼓励出来的而非教出来的。学生写作的知识技能不能也不应该被教师框住。这一条与自由写作和思维写作两个部分有莫大的关系。
五、可以运用合作性写作
合作性写作主要体现在写作这一流程中。教师在写作前可以创造合作性情境。如玩集体性游戏,组织影视观看,举办各种活动比赛等,使学生集体参与,强化他们的集体精神。可以提倡写作材料和观念意见的写前讨论。作文完成后可以在批改中进行学生(同班、同年级甚至是同校)之间的合作批改、伙伴编辑,讨论、辩论,互写评论,举办展览等多种批改方法。借以发动起几乎所有学生的智慧和知识,从不同角度全面深入地看待同学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使优差生差距减小,并能借此团结同学,达到共同进步。这一条重在营造一个对话氛围。对话氛围的营造又主要体现在教师上。教师首先必须了解所谓对话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 种集体(或一对一)交流活动,教师作为单一说话者不是对话,他只是一种引导者,即认清他们的对话参与者而非对话唯一体甚至主体的身份,从而能以真诚、平等、热爱的态度对待师生对话交流,能控制话题大方向,使之新鲜有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发其思维,动其感情,使学生兴会淋漓,体味到写作的快乐,自然形成写作氛围。
其实,以上几种并不是孤立的,综合起来运用效果会更好。愉悦写作重在引发学生兴趣,在教师、学校、社会营造的自由轻松,具有人文关怀的写作氛围中想自己所想想,写自己所想写。要强调学生是写作的主体,写作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不是外在的强加于自身的东西。使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书写自己对自然、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是个体与自己心灵的对话,重点表现学生自己的生命精神。要构建远离功利靠近审美的环境,学生的写作不能过分地强调“仕途经济”之功用,也不能让学生作文承载道德或政治宣传的重负。要构建创新求异的环境。求真求诚是写作之本,每个学生眼中的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创造出一种环境,让学生在其中独立思考、真诚体悟,真诚地展现个性化情感和思想,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判断,即应鼓励创新求异。要使学生关注其学习生活的环境。社会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写作是自己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交流,学生不应封闭在一个小圈子中,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关注丰富多彩的世界,并努力寻求与之交融互动,这样学生写作才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更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应该提倡快乐作文,营造写作教学的生态环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享受写作过程,不使作文成为一种负累。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平和自信心态,让自然的文笔汩汩长流。[2]
参考文献:
[1]、季典兴:《快乐作文法》.[J].1995.(01)[2]、李红:《营造写作教学的生态环境》.[D].2004.04.22
第二篇:期末论文
谈谈对《汽车电工电子》的感悟
汽修教研组王萌萌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讨论汽车维修专业开设的汽车电工电子课程,通过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中的现状,提出一些如何建设电工电子这门课程的建议。
关 键 词:汽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行业已讯速掘起,汽车维修专业在中职学校
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才能适应汽车技术发
展的能力,是不少职业学校面临的问题。很多学校都是引进更科学的汽车实习
装备,更要从教学方式上来提高学生的各种技术水平,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对于刚工作的我,这学期的教学工作也接近尾声,因为我这学期所教的科目是
《汽车电工电子》,《汽车电工电子》作为汽修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应该
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本课程涉及了一定的专业基础课程,直接关系到
对本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下面就谈谈我对这门课的感悟。
一、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有较大的差距
在学期初开学的时候,有同学就不太接受《汽车电工电子》这门课,因为他
们觉得来到职业学校,进入汽修专业,就是为了学汽修知识的,而他们打开课本
所看到这门课的内容是大部分是跟物理有关的,感觉这门课跟汽修专业联系不紧
密,内容涉及到在汽车方面的应用很少,而且枯燥难懂,没有一些能吸引他们的东西,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没有得到培养,因此对这门课不太感兴趣,这也是
我们专业学生面临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汽修专业毕业生在汽修行业从事的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汽车维
修;另一类是汽车服务。这两类工作的共同特点是都需要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因
此,在培养汽修专业人才时,不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基
础知识能力。也只有这样把知识学全面了,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运用的重要性
1、学生的素质现状,适合一体化教学。因为来职业学校上学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基础都比较差,特别是文化课,《汽车电工电子》是以《物理》为基础的,所以《汽车电工电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专业课,整堂课从头到尾讲授听得见、摸不着、看不见的理论,少数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同学尚可接受,而大多数同学听起来昏昏欲睡,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教学理念上,应根据目前学生的现状,顺其自然,加强形象思维教学,多给学生自己动力操作的机会,使同学们从枯燥乏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获取他们需要的就业技能,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学到专业知识。
2、动手动脑的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只有更多地给学生自己做的机会,他们才能更好地消化理解。在一体化教室上课,任课教师可以一边讲授基本理论,一边通过实验手段演示工作原理,然后让同学们通过实际操作吸收消化,使同学们在生动、活动、有趣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比如讲电磁感应时,可以在教室做一下电磁感应的实验,最好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随时享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持久保持并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效果,这样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课堂有所期望,对《汽车电工电子》产生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用激励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多说一些鼓励的话语,要用期待的目光注视学生,让学生感觉到他们是最棒的,一定能行。只有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机制,学生才能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汽车行业是个飞速发展的行业,一些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汽车上,现代汽车的诊断与维修也与原来的方法有着根本的不同,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对新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在教学上原来的实训方法便不能适应实际的需要。所以只有学好基础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的去学习汽车的新技术,从而成为汽车行业的技能型人才。
第三篇:期末论文
题目:运用法治思维,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时间:2015年1月21 1 引言
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大凡改革,只有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成功。倘若没有法治作为保障,改革就很难长久,改革的成果也很难得以巩固
总书记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这一要求,充分体现运用法治思维推进改革的治理理念,对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法治与改革的辩证关系
法治,凝结着现代社会的制度向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治理革命。“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发展。”新年钟声敲响之际,总书记再次强调法治的重要性。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新的起点上因势利导、乘势而上,法治思维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改革,就是立新替旧的体制重新构建和政策的重新厘定。改革的目的是在促进制度成熟和完善,实现体制机制更新,在完善中实现稳中求进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发展活力,更加坚定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的复杂性、纵深性、艰巨性、紧迫性,决定了必须凝聚更大的改革共识,才能增强改革行动自觉。多年来的改革实践表明,依靠法律保障政策实施是最稳妥、最靠得住的。只有把改革纳入法律的程序,通过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的方式,才能保证改革项目的落实。
改革与法治,是当今中国在时代大潮中奋勇前行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刚刚过去的2014年,改革伟业正是在法治思维统领下节节推进。从依法依规惩处“老虎”“苍蝇”,到户籍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教育领域改革等重大改革有序推进;从国务院取消和下放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到上海自贸区27项制度创新,在法治的引领下推进改革,在法治的框架内规范改革,已经成为新一轮改革的根本要求与基本遵循。法治思维助力改革稳步推进
马克思曾指出:“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那是法学家的幻想。相反,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人的恣意横行。”法律作为上层建筑,根植并受制于 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基础。当今中国的法律与改革开放相伴而生、相伴而行、相互促进。一方面,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内在要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丰富实践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另一方面,改革为法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内在需求和动力,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也对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发挥了积极的巩固、规范、引导、保障和促进作用。
3.1 什么是法治思维以及法治思维的特点
法治思维,就是以法治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标准的思维。以法治思维推进改革,是由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当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关系日益错综复杂,形成改革共识的难度增大。面对体制机制的顽瘴痼疾,要确保改革不断向深层推进,就必须在发挥政策优势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回顾自去年以来出台的重大改革举措,如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以法律手段严管污染物排放等,都是坚持在法治框架内推进改革的生动实践。而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改革过程中,有些“硬骨头”啃不下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按照法治思维讲规则、讲程序。正反两方面的情况充分说明,于法有据是改革的基本前提。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到哪里,法治建设就应跟进到哪里。
法治思维具有五个特点:
法治思维是规则思维。规则具有确定性、可预期、可执行等特点,是人们对事物理性期待的体现。规则思维的逻辑起点是:既定的规则告诉人们哪些可为(权利)、哪些不可为(义务),以及如何行为(程序);人们的行为后果是可预期的。对政法机关来说,维护社会稳定,首先要严守规则,维护规则的稳定,否则就会破坏人们的预期,理性就变成感性、心安就变成恐惧、有序就变成无序。
法治思维是权利义务思维。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关键要素,是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法治思维的实质就是从权利和义务角度观察、分析、处理问题,通过权利和义务的运行,实现法的指引、评价、预测、教育、惩罚功能。
法治思维是程序性思维。程序的基本含义:一是任何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二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同等关注;三是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监督中行使;四是执法司法者不能从当事人那里牟利,否则会出现偏私。程序的本质是一种形式合理性、可实践的理性。借助程序这个“形式性操作杠杆”,就把利益的博弈和价值衡量转化为在法治规程上表达的诉求,人情、关系、偏见、恣意才会被消除,相应纠纷和问题最后都会在法治轨道上得以解决。
法治思维是权衡思维。法治作为定纷止争的实践理性,突出特征在于对各种 价值和正当利益的合理平衡,因而法治思维必然体现着权衡利弊、瞻前顾后、兼顾各方的思维特征。它所要求的是,看问题、作决策,要依法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尽可能把事情考虑得更周全,把方案设计得更缜密,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法治思维是建设性思维。建设性思维以建设社会、修复被损害的社会关系为目的。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法治作为治国理政方式,从来都是建设性而不是破坏性的。法治思维以建设性思路确定制度,修复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3.2 如何运用法治思维继续推进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中国,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式。只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总目标。
以法治思维推进改革,领导干部带头是关键。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都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上的障碍,走出“边抓牌边定规则”的思维定势,确立“定好规则再抓牌”的法治思维。以往,由于缺乏法治思维,很多领导干部习惯于“拍脑袋决策”,各种“半拉子工程”、“政绩烂尾现象”,大都与此有关。为避免在改革中走弯路、走错路,领导干部必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要善于将立法决策与重大改革决策结合起来,通过立法规范和指导改革事业,使改革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认同,最大限度地降低改革的社会成本;要善于将改革实践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促进和保证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巩固改革的经验和成果。
以法治思维推进改革,还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司法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必须加快落实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新举措。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改革举措的配套衔接,注重分类推进,强化任务落实,保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让改革在法治的护航下,真正做到“蹄疾而步稳”,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
法治思维强调思想转变,突出党对法治的理念态度,在思想层面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法治方式是行为准则,在操作执行层面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3.3 运用法治思维推进改革应处理好的问题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应该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要进一步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全面深化改革要依法而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要用法律制度加以巩固。
宪法法律权威,就是指法律在整个社会调整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坚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任何组织、任何政党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任何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宪法法律是最高的权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也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制度建设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及其各领域、各环节。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应对制度建设的内容是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进行总结和梳理。无法可依的,应按轻重缓急,拿出加强立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有法可依的,应梳理出如何进一步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样按轻重缓急,拿出加强执法、司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正如总书记2012年12月4日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所指出的,就是“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实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制化。”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或者说是法治的市场经济。没有法治保障,市场经济难以持续发展;没有市场经济作为基础,法治也会因为缺少内在的价值和灵魂而很难确立权威。
改革自身需要法治保障,要求改革必须依法进行。今天的改革步入深水区,社会转型、矛盾日益凸显,多年遗留下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大多触及深层矛盾和冲突。只有依法而行的改革才能更大凝聚改革共识,更顺利解决改革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有助于改革突破旧体制、旧习惯、旧利益格局的束缚。
改革要依法进行,首先,改革的决策和行动必须符合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要求,必须讲究正当程序,决不可牺牲法治理念,决不可违背宪法法律基本原则。其次,改革的主持人也要依法行事,自觉接受法律的监督,存敬畏法律之心。正如张德江委员长在主持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时指出的:“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立法工作,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依据改革举措,结合立法规划和立法工作计划,需要修改的法律按照程序及时修改,使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有序进行,需要得到法律授权的重要改革举措,要按法律程序进行。”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法治原则,必须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要充分运用国家法律资源,充分发挥法治对改革的引领与推动 作用,充分激发各级政府在法定的职责范围内深化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正确处理好敢闯敢试与依法改革之间的关系,力求将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与法治中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要求的,要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4.总结
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宏大背景之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实现有法可依的历史目标之后,在执法、司法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并取得巨大成效以及民众的法治意识普遍提升之后,我们以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引领和推动改革的基础更加坚固,以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来保障改革顺利进行的条件也更加成熟。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偏离法治轨道大搞“短、平、快”的改革,甚至是公然进行违宪改革或违法改革,必然会遭到社会各界的诟病指责,也必然会使改革的合法性与正当性遭受到严峻挑战和普遍怀疑,自然也会加大改革的风险与阻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改革与创新必须在法治框架内进行,同时,法治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改革的需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引领改革,是构建改革与法治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义所在。法治中国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和司法体制改革、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等为改革的主要内容,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改革的重点,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改革的基本目标。与此同时,我国改革进程中的法治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为六大建设所涉及的各项改革提供法律规范和法治保障。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 《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主持》.2013年02月24日.新华网.[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4]杨继绳:《邓小平与当代中国变革》.南风窗.2004年第14期.[5]《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2014年03月29日.人民网.
第四篇:地理教学论期末论文
浅谈新课改下地理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姓名: 学号:20120507032 院(系):学院理工系 专业: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 职称:讲师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专业发展;地理教师;发展途径
Key words :Teachers' specialization;Professional development;Geography teachers;Development way
摘要: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社会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世界各国都进行课程改革,我国也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课改对教育的主体---教师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即教师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提高专业化水平,实现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是社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地理教学来说,地理教师应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为更好的地理授课教学打下基础。本文从解析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等基础概念出发,介绍地理教师专业化、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分析地理教师从新手教师经过熟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讨论了地理教师要通过课堂、研究、共同体、反思等途径实现专业发展。
Abstract: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high speed development, the society of education put forward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For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for the curriculum reform, is also a new round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our country.New curriculum reform for the main body of education-teacher put forward a new topic: the teachers how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s the sour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ducation and motivation.In the teaching of geography, geography teacher should promote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ing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better geography teaching.This paper parsed based concept,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ization,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geography, geography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ization, analysis of the geography teachers from novice teachers after a master to the expert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cess, discusses the geography teachers should through the way such as classroom reflection, research, community, achie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随着新课改的提出,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教师专业化是如今教育发展的需要,己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地理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即将走入岗位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全面正确地认识地理教师专业化的意义,发展趋势以及发展途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地理教师专业化是地理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是地理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在对地理教师专业化认识的基础上,对地理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作了更进一步的思考。探讨研究地理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和发展过程,就是构建科学的地理教师专业化知识的理论体系,提高专业学术水平,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
【1】1.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及其内涵
1.1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职业进步的过程。1.2教师专业化发展
作为教师要给予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的丰富与娴熟,专业信念与理想的坚持与追求,专业情感与态度的深厚与积极,教学风格与品质的独特与卓越。[2]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就需不断的学习与探索,扩展其专业内涵,提升专业水平,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与丰富,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职前、入职和在职的全过程中,提高接受专业训练以及自身的主动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并逐渐走向专业成熟境界的持续发展过程。1.3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
地理教学实践离不开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是否掌握教育理论和技巧,往往决定着地理教学活动的成败。因此,教育科学的有关理论知识、教育能力、教学技能都是地理教师必须具备的。牛文元教授指出:“在各类学科中,地理学几乎是唯一联系着自然环境,又联系着社会经济的独特学科。”接受高等理科教育的地理教师对人文学科知识先天不足,为此,地理教师除了要拥有专业的地理学科知识,还应该广泛了解与地理学科有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
2.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2.1成长阶段:新手—熟手—专家型地理教师 2.1.1新手地理教师
一般是指刚刚走上工作岗位1-3年的地理教师,是实现由师范生向正式地理教师角色的转换期,是所学理论与现实实践的“磨合期”,也是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期,需要地理教师在知识、信念、态度和行为上不断作出调整。2.1.2熟手地理教师
在地理教学方面,熟手教师的成长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任务”阶段的熟手(从教后3-5年),已具备对教学的基本胜任能力,能有序安排教学活动,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有了肯定的态度,开始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骨干教师;“问题”阶段的熟手(从教后6-10年),教师职业满足感开始下降,工作的单调重复、封闭繁杂、责任大、报酬少的感受造成教师过度的情绪困扰,容易出现心理障碍问题;“稳定”阶段的熟手(从教10年以后),教师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追求进步,工作热情,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年限的增长,教师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意思和社会行为逐步稳定,角色特征和教学风格日趋完善,他们对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和教好学生的信念也逐步形成。2.1.3专家型地理教师
专家型地理教师主要具有三个特征:丰富和组织化的地理教学专业知识;较高的自动化问题解决水平和自我监控能力;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2.2地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地理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发展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做一名地理教师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是一种历程而不是终点。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是形影相随、同步而行的。在职业生涯的进程中,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不断经历着高潮和低谷,成波浪式发展的状态。
[3] 3.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3.1在课堂上发展
课堂实践是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和终点。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为了课堂实践,又源于课堂实践。在课堂上教师提高学生发展的同时,也是自身专业的发展。3.1.1在地理课堂上提升教学理念和教育理论水平
教师通过对个人课堂的实践总结和体悟,形成个人教育观念,重新审视与理解教育理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例如专业知识,纪律等问题,进行积极思考、主动解决,修正自己原有的认知和看法。在以后的实践活动中检验认知和看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此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3.1.2在地理课堂上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任何一种技能和能力都只有在相应的活动中才能形成并获得发展。课堂实践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动态生成性,决定教师要真正获得教学技能和能力必须植根于自己的课堂实践。由于学生的思维具有不一致性,或者外部条件的临时改变性都有可能对自己的教学授课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地理老师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和应变力。3.1.3在地理课堂上获得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
教学机智产生于复杂、变化的教学过程,而常常是不稳定、不连续错综复杂、突如其来的急中生智。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对同样的学生传授相同的一节知识时,也会在最后收获不一样的知识和智慧。
3.1.4在地理课堂上体验教师生命价值和意义
课堂实践是教师人生中重要的生命经历,是教师生命中最重要的舞台,是教师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一个优秀的地理教师如果不能在课堂上进行自己的专业活动,终究是失败的。
3.2在研究中发展
目前教育研究已成为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教师专业生活的一种方式。地理教师要努力成为研究者,使自己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3.2.1明确教师是研究的主体
教师做研究是教师对学校和课堂工作进行的一种系统的、有目的的探究,是教师与研究
[4]者、教学与研究的统一。地理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进行研究工作,会有利于更好的扩宽自身的知识面,对以后的地理教学活动具有指导作用。3.2.2地理教师研究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
教师研究就是要关注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珍视教师实践所蕴涵的成长的力量与价值。地理教师的研究点要侧重于自身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所不能解决的专业问题或难以下手的综合问题,分析原因,找到矛盾点,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地理专业发展。3.2.3地理教师研究要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
教师的研究方式要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以解决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在研究中活动,在行动中研究。如果地理教师在研究中脱离了实践活动,由此获得的研究结果也终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2.4地理教师研究要立足于应用研究和微观研究
为满足教育教学实践发展的需要,教师研究的类型主要以改进实践为宗旨。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适宜从事微观的教育应用研究。3.3在共同体中发展
教师共同体是指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共同愿景,教师自愿为前提,以开放、对话、发展为核心理念,能为教师个体、教师群体提供良好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教师团体组织。地理教师通过教研、知识管理、理论探究和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构建不同类型的共同体,以实现地理教师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和沟通,最终促进地理教师共同发展。3.3.1在地理教研共同体中发展
以地理教研共同体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集体备课,讨论地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形成一致性的基本教案;听评课,教师就其他方式或教师的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分析、诊断、研究和评价,喜欢交流看法感受不同的教学风格;以师带徒,在老教师的传、帮、带、引下,[5] 新教师在短时间内掌握实践知识并融会在地理教学过程中。3.3.2在知识管理共同体中发展
地理教师在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应用和管理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更新学习观念,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3.3在理论探究共同体中发展
地理教师在尝试运用最新的教育理论解读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时,与其他地理教师或研究者相互切磋、沟通交流,为自己的教学问题排忧解难。3.3.4在网络共同体中发展
地理是一门趣味性比较强的学科,很多地理知识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很多地理现象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模拟。通过这些多媒体方式可以让学生很形象的认识地理现象,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中的“口授”,让学生通过调动多方面的感官,科学形象生动的掌握好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进而提高对地理学习的兴趣。3.4在自我反思中发展
教师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认知对象,有意思地对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育理念、教育思维方式和教育行为方式进行批判性地分析和在认知,从而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地理教师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进行反思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3.4.1学习地理理论文献或著作,在理论解读中反思
在教育反思中要与经典为友积极学习理论知识,努力建设自己的理论体系。地理教师可以订阅中国国家地理、环球人文地理、地图、National Geographic等杂志或者关注各种学术论文的发表,在这些理论著作中反思自己。3.4.2撰写地理教学日志,通过写作进行反思
地理教师通过写作记录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感悟与体会,感悟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行为,反思自己,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3.4.3寻求地理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在对话讨论中反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地理教师通过对其他的教师,专家的交流沟通,多视角,多方位的借鉴他人智慧,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思。3.4.4征求学生意见,从学生反馈中反思
学生是最能评判教学成功与否,最能谈到实质的人。学生对教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从自己的实际需要、爱好、兴趣出发,对地理教学的方法,内容、课程安排等进行评价。地理教师要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中反思自己,为自己的教学活动取得更高的效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4-128.[2] 王鉴,徐立波.教师发展的内涵与途径—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3).[3] 刘志军.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31-232.[4]王艳霞,等.“教师成为研究者”辨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8(10).[5] 刘富喜,朱桂琴.教师新视野[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212.
第五篇:小学英语期末教学论文总结
小学英语期末教学论文总结——小谈高年
级英语教学
随着小学英语开设时间的日渐加长,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一些学困生也渐渐显现,且随着年级的增高,所授知识内容的增加,班级里出现了对学习英语丧失信心的孩子,直接影响整个班级的英语学习情绪和英语学习效果。俗话说:知其然才知其所以然。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首先充分了解和尊重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考虑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所处的不利位置,以及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从心底里真正关心他们,不在大庭广众之下点名批评。并尽可能多地找出优势所在,表扬和鼓励他们,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另外,学困生因其自生学习成绩不好,难免会有自卑感,与老师不太亲近。因而,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少责备学生,多鼓励,多表扬,用爱浇灌迟开的花蕾,以真诚的爱去唤醒他们沉睡的心,打通情感障碍。只有这样,学困生才能敞开心扉,接受教育,去争取成功。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激趣的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听、说、读、写、唱、游、演、画、做等多种活动,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要创设各种情景,让他们“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避免了大量枯燥的机械重复,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每个学生在英语课上都能高举小手,都能看到他们可爱的笑脸,听到他们激情的对话。从而促进英语教学。具体做法有:1.上好导学课,让学困生没有恐惧感告诉他们英语学习其实并不难,并同时介绍一些学习的方法。多用激励的语言,鼓舞学生忘掉过去,重树信心,展望未来。我常对他们说:在老师的眼里,你们都是一群好孩子,老师都一样爱你们,不管过去如何,你只要把以前做得不够好的改掉,你也会和别人一样棒。老师相信,在这个学期里,肯定有一批同学会追上其他同学的。2.作好课前的热身启动,让学生有参与感课前的热身不仅有助于塑造英语课堂氛围,还十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在课前我会选择一些有趣、欢快、节奏感强的song、chant等,一边说唱一边表演,让学生在上课开始就进入状态,让学生感觉上英语课是种享受而不是负担。3.让学困生有成功感兴趣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自学生的成功感。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尽可能让学困生有说、表演的机会。首先,让优等生带动学困生,如在新授单词之后,老师叫个别同学操练时,便可以先叫优等生;然后用开火车的形式让学困生也跟着读,一方面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让他们体现一下自身价值,让他们有成就感。又如在操练句型时,老师利用旧句换新词的方法,如句型 I have...,只替换最后一个词,学困生也会期待积极地来试一试,说得好,及时表扬,说得不太好,鼓励他。4.考虑学生个别差异,实施因材施教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是教师神圣的职责。英语教学的目的不是通过其学习和考试来淘汰一部分不适合学习英语的人,而是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其原有基础上获得一定的英语语言素养。因此,作为教师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充分考虑到基础差的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和水平,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觉得一堂课下来有所收获。例如对于英语学困生我在提问题时,会考虑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小组活动,像 Practise in pairs,Practise in groups 等,在这种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我又非常注意学生座位的安排,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交错安排,并设立“英语小组长”,负责任务的安排,学习的指导。待到交流的时候,我的评价主要以“组”为单位。因此,各小组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非常高,而且极具团队精神,这样对于英语学困生无论是在“习得语言”方面,还是在培养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5.恰当运用教育艺术,化“陷阱”为“洞天”“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英语教学同样要讲究“教育艺术”,即讲究方法和技巧,“运用教育技巧,解决具体问题”。把巧妙的教育方法称为“教育艺术”,是一种形象的比拟。艺术重视细节,而教育技巧则是在教育细节中体现的;艺术强调感性经验和形象思维,而教育技巧具体运用则多于敏锐的感觉和形象思维相联系;艺术重视个性,而教育技巧也重视特殊性和个性。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小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你花时间正规地给他(她)补课,效果却并不理想,因为他(她)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差生”,不愿被人瞧不起,不需要“特殊照顾”,所以出现了“拒绝补课”现象。根据这种心理,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一特殊性,采取“隐性”的补课,那效果就明显不一样了,这就是教育艺术所起的作用。曾有这样的一个案例:一位学生英语成绩很糟糕,而英语老师却并不刻意帮他补课,而是常“偷懒”,让学生帮他做英语教学卡片,学生则因为老师在课堂上当众采用他做的英语卡片而洋洋得意,长此下去,老师对他的各种“差遣”在他心目中变为了特别优待,从而有了学习的动力,最终在英语学习上取得了成功,并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聪明的老师带领学生在知识的山林轻松愉快地漫游,然后把学生引进一个蓄意设置的陷阱,而学生在其中却惊喜地发现别有洞天,这不就是教育艺术的魅力吗!“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批人才。”面对这些学困生,我们教师要用锐利的眼睛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走出自卑的阴影,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走向灿烂的明天。在此过程中,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学习情绪不稳定,还可能时常出现反复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用深厚的爱去感化他们,取得他们的信任,并最终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