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的点滴

时间:2019-05-13 01:0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年级数学教学的点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年级数学教学的点滴》。

第一篇:一年级数学教学的点滴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点滴

万州区清泉小学:程樱

摘要:通过设计活动和游戏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结合生活创设有趣学习情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和重视数学语言发展几个方面理论与实践的阐述,从数学与生活的角度对如何做好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做了比较有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小一年级学生、数学教学、生活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虽然孩子刚会说话时大人们就教孩子数数,便开始数学的学习,但是要想学好它,兴趣、习惯、方法对小学生来说都很重要,而这些对于刚开始数学学习的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老师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学习总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所以,在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加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学好数学的同时,其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也能同步得到锻炼。

一、巧妙设计活动和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年级越低的表现越明显。当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而不会觉得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否则,学生就可能只是形式地、勉强地去学习。而据学生调查问卷,他们认为:最枯燥、最难学、最讨厌的学科,“数学”均列首位。如何让本来枯燥的数学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变得更加有趣,让一开始进入正规学习阶段的小学一年级学生不再形成对数学有“枯燥、讨厌”的印象是老师应该努力思考的问题。

对于刚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大部分已经接受学前教育,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能看到的人或物的数,例如数出黑板、门窗、灯管、小朋友、桌椅等的个数,然后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出校园中都有哪些数。还让学生说出和自己有关的数字,看谁说得多、说得好。课堂上我会围绕知识点安排丰富多彩的游戏,如小小运动会、夺红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摘苹果、红花配绿叶、小猫钓鱼、小动物找家、小小邮递员、速算接力赛等。例如:教学“4的认识”时,我就设计了“游公园”的游戏,我先问:“小朋友,你们想去动物园吗?”同学们都兴奋地说:“想!”“好!老师就带你们去看一看动物园里可爱的动物们。其中还有我国的国宝熊猫呢!”接着出示动物图,并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又问:“谁能用4说一句话”,学生们纷纷回答,如:老虎、大象、熊猫等都有4只脚; 1头大象有2只耳朵,2头大象有4只耳朵;地上有3只猴子,树上还有1只一共有4只猴子等。这样,不仅儿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了,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同时学生观察能力也得到训练与培养。

二、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

情境学习强调两条学习原理:第一,在知识实际应用的真实情境中呈现知识,把学与用结合起来,让学习者像专家、“师傅”一样进行思考和实践;第二,通过社会性互动和协作来进行学习。“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新课程理念是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首要特征与发展趋势。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注重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的数学理念遵循了儿童生活的逻辑,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它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具有鲜活的教改生命力。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教师教学时要结合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生活,适时地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和协作来理解数学知识,同时加强动手、动脑和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会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不同的游戏、故事。例如,在上《认识钟表》一课时,我给孩子们拿来钟表,让小朋友以游戏的形式演示自己起床的时间、上学时间,睡觉时间等。当学生们变换着将将时针和分针拨到指定时刻的位置的同时,也就学会了准确认识了时间;还有我在教学20以内数的加法时,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以7+8为例:让学生一边摆7个小棒,另一边摆8个小棒。学生通过操作得出了两种方法:(1)把7分为5和2,2与8合起来是10,加上5是15;(2)把8分为3和5,7与3合起来是10,加上5是15。通过以上的思考与操作,学生不仅在大脑中形成一种认识,从一个数里拿出一部分与另一个数凑成十,再加上余下部分,就得出了和,而且知道拿法不是唯一的。这样学生就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理解了“凑十法”。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但为什么数学在学生的眼中,总是板着面孔,高深莫测的呢?华老一针见血地分析道:“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了实际。”针对此种现象,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后,在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持续的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了“位置”这一课,我会让学生说出自己在教室的位置,认清前后左右的相对性;认识钱这一方面的知识时,进行游戏表演,让学生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本”、或买“笔”等,让学生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剩余多少,买了多少东西等实。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了他们现实生活之中。

四、重视数学语言发展,为聪明插上翅膀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中脑力劳动的效率。”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的传送过程。教师语言的表达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同时也影响学生的表达质量,教师语言的情感 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同时,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语言能力的增强可以极大的改善孩子的学习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孩子语言发展的重要性,给孩子的智力发展插上“语言的翅膀”,让孩子飞得更高,更远。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似乎没有语文课那样能够讲得真真切切,惟妙惟肖。其实不然,老师依然可以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集中学生的注重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5-2”这一减法算式中“-”所表示的意思时,我说“桌上有5个苹果,现在你吃掉2个,还剩几个?”,“吃掉2个,那就少了2个,也是去掉2的意思。”让孩子们明白“减法中的减号就是拿走、减少、去掉的意思。”通过详细生动形象的语言,学生就很轻易把握新的知识。同时,教师在提问时要有意识的激发帮助孩子形成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如“我是这样想的”;“我认为„„”;“因为„„所以„„”等;要求孩子说完整的话;练习有图类型题时,注重引导学生首先完整叙述图的意思,然后想用什么方法解决,再列出算式解答,为以后学习应用题打下基础。

五 结论

总之,在数学教学特别是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促其“生活化”,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促其“数学化”。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形成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第二篇:一年级识字教学点滴

一年级识字教学点滴

乌丹三小

一年二班

马海华

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新编的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在内容上更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一年级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点。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连、涂、画、拼等游戏中激发兴趣,巩固汉字。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说”“我会连”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植识字的信心。

本套教材识字量大,一年级学生年龄偏小,注意力不集中,又好动,易于疲劳。如果用单一的教学形式进行识字教学,学生慢慢会对识字产生厌倦,甚至对每节课的十几个生字产生惧怕心理,因此,教学时必需采用多种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如何利用教材的优势,尽可能挖掘孩子的最大潜能,让识字变得轻松、愉悦,是我面临的新课题。根据我所教学的班级和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识字方法:

一、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激发识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识字教学内容较为枯燥,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在识字教学中,我运用形象化图片、动作表演、语言表达、猜谜语、编顺口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用游戏识字,如摘苹果、走迷宫、找朋友、配配对等,引导学生和“生字”交朋友,用“生字朋友”练习说话,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进行有趣的识字。比如:《口耳目》这一课中,都是象形字,我让学生观察实物说他们的外形,再出示图形与汉字进行对照,知道这些字是根据这些模拟事物的样子造出来的,演化而成,再根据生活经验和知识记住字形,了解字义。他们特别有兴趣,这节课学得很轻松。还用猜谜语的方法,如:“朝”字,我说:“十月十日,打一字。”学习“六”时,我出示谜面:“一点一横长,二点摆下方”,同学们很快记住了字形。还有同学自己都会编谜语了,如“春”,有同学说:“日上有三人”。这种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完美的结合,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标。

二、利用新旧知识联系法进行识字

新知识的获取往往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同样,学生认识新字的过程也往往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上。

1、在预习中读准字音

预习是专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的。在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借助拼音工具朗读课文,再在课文中圈出所要学的生字,这其实是与生字的第二次见面,再利用游戏或前面提到的方法去一次又一次的认识,这样同学们就特别爱学习生字朋友了。为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我们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看看生字条中的生字朋友,你已经认识了谁?跟它打声招呼吧(读出字音),还有谁你不认识?快把它从课文中找出来,圈一圈,借助拼音读一读吧。”学生们立刻行动起来,很乐意到课文中认生字,获得了学习生字的主动权。

2、在合作中学习生字 合作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课堂上,我们把学生分成两个人一小组,每个人轮流当小组长。在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同桌每个人都用右手食指指着生字字条中的生字,从小组长开始,轮流教读,每个字连读三遍,其他三人跟读三遍,教读者一时不会了或者教错了,另一个可马上提醒或纠正,强化了对字音、字形记忆。俩人都不认识可以问好朋友或老师,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各自的识字方法,并通过评价,让学生逐步领悟、进而掌握最佳识字方法。通过这种简单的合作学习,所有的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表现,实现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3、对比识字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利用已经学过的笔画、部首、熟字,采取加一加,减一减,提一提,比一比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随机识字。有些字与字之间,从字形上看十分相似,它们有时就是一笔之差,如:手——毛,天——无,八——人——入,子——了等等,识字时,我们应做有心人,把他们同时出示在黑板上,请学生说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区别,也可通过加一笔,减一笔或变一笔等多种形式进行练习,再如:“土”和“肚”,“田”和“苗”等就是利用加部首来认识的,还可以用两个认识的字加起来去认识,比如“灯、杏、香”等字,还可以用熟字加偏旁来认识,如“沙、课、松”等,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牢牢记住了字形,而且锻炼了他们表达、观察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读准字音,记忆也更加深刻。

3、归类识字

我们把汉字进行归类识字,不仅很快能记住字形,读准字音,还能了解字义。学习《操场上》这一课时,认识“足”字旁,“跑、跳、踢”等字时,我让学生亲自做跑,跳,踢的动作,再问学生这些动作必须用我们的什么部位才能完成,学生很快明白了左边的“足”部所表示字的部分意义,而右边表示字的大致读音,“河、流、江”这些字与水有关,因而左边有“氵 ”旁,“花、草、苗、苹”等字与草有关,都是“艹”,归类识字把形旁相同的字集中在一起识字,大大的降低了识字的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在阅读、游戏中巩固识字

儿童识字,认得快,忘得也快。因此,不断复习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方法,而把识的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效果比较好。我们识字提倡“两条腿走路”:一是课内,二是课外。课外识字也是比较好的识字方法。

另外,我还抓住孩子爱听故事的年龄特点,诱发阅读兴趣,如《白雪公主》《大拇指姑娘》《丑小鸭》,每讲这些故事时,孩子们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这时,我抓住孩子好奇、探究的心理愿望,指导他们去读带有拼音的《睡前故事》《启蒙好故事》《童谣100首》等书,告诉他们还有更多的故事在里面。为了让阅读的兴趣持续下去,热情不减,利用课外阅读课的时间,让学生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不要求形式统一,尽可能让学生展示阅读的收获,与大家分享,促进看书的激情,在阅读过程中,我做到:无论是阅读流畅还是结结巴巴,只要他有兴趣就行。

一年级学生喜欢做游戏。把游戏引入识字教学中,也能增强识字的趣味性,有利于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识字教学的不同阶段,可以适时地选用不同的游戏。

认读生字的过程往往枯燥乏味,我把这个过程取上有趣的名字,如“和字朋友打招呼”“把字朋友请回家”等,使认读生字成了有趣的游戏过程。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动物读,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读、抢读等,都能有效地增添认读生字的趣味性。

在巩固汉字阶段,我就设计了多种具有一定竞争性的游戏。如,“红灯、绿灯”游戏:在“开火车”读生字卡片的过程中,听读的学生当“红灯”和“绿灯”。读对了,大家亮出“绿灯”并一齐说:“过”;读错了,大家就亮出“红灯”一齐说:“停”。读错的同学可以向其他同学请教,读对后还能得到“绿灯” 通过。这个游戏因为具有适度的竞争性,能有效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热情,真实准确地反馈出识字情况,便于及时纠正错误。还有“找朋友”“戴帽子”“玩生字扑克牌”“猜一猜” 等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地巩固识字。

四、调动家长积极参与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融合。我尽可能地发动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家长群众的力量。如《在家里》一课学完后,我让学生自己看看家里有哪些家具、家用电器和其他用品,说说它们的名称。然后让家长写上词语卡片贴在物品上,教孩子读读认认,调动家长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帮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识字,孩子在课余时间对照实物认字。在学完《自选商场》后,让学生跟随着家长去自选商场(超市)购物,请教家长,认读商品名称,收集商品包装,认读包装上的字;我还引导学生利用星期天、节假日,请家长帮助摘录广告词、做标牌广告;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这样孩子们在无意与有意之中就记住了这些字。

小小的汉字,奥妙无穷。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多多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活泼有趣起来。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点滴

在浮东教研片“一检”成绩分析会上的发言

浮梁县天保学校 汪有和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上午好!

很高兴能有这样一次向大家汇报、与大家交流的机会。根据教研片的安排,接下来谈谈我个人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以及新学期的一些打算,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在备课环节,每节课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学情想想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是难点,突破这个难点关键是什么,采取什么方式突破这一难点学生容易懂。还要想一想学生在学习中容易走入什么误区,学生为什么会走入这一误区,怎样避免让学生走入这一误区,做到胸有成竹。

第二,在上课环节,我认为:

(一)教师要懂得“引而不发”。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当好“引导者”的角色,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的效率才会高。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力求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和善于思考的能力。(三)本学期我们的教学更多的是讲作业和试卷。我觉得讲题既要立足题目,又要跳出题目。在讲完题后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总结出典型题的特点,解决这类题需要运用哪些知识,解决问题的常规方法是什么,这类题目还可以怎么变化,又该怎么解决,力求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四)课堂教学以教师讲为主,但很多时候也可以让学生来讲。举例来说,讲完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的方法,教师可以问为什么这样作?根据是什么?(实际就是怎么证明这种作法)。又如讲完一道题后我们常常可以问学生: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哪种方法最简便?学生经过思考之后经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讲出他的思路,这样学生会获得一种极大的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课后作业、辅导和测试环节。

(一)在作业上,我要求上午学的新课下午交一次练习本,意在及时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第二天早上再交作业本)一般交来即改,及时反馈指导,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上“来找我”,来找我的同学我主要不看他的订正,而是请他讲给我听,我听懂了,他就过关了。

(二)引导学生养成不抄作业的习惯。有些同学爱抄作业,有的是因为懒惰,更多的是做不来。我对学生说,我宁愿你认真做一道题也不愿你抄十道题来应付我,因为你认真做一道题即使做错了那也是你思考的结果,是有价值的,同时也能让我了解你哪里不懂,辅导你能有的放矢;而你抄十道题即使抄得再完美也毫无价值。你做不来空在那里我绝不骂你,如果发现是抄的,一定重罚。我说到做到。这样以后空题的现象司空见惯,但我非常淡定,因为我明白这很正常,但令我欣慰的是,抄作业的现象渐渐少了。

(三)对于测试卷、复习卷一定要及时批改,及时针对性讲评,及时检查订正,效果才会好。

对于新学期的教学,我打算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狠抓中等生这个基本面,课堂教学内容要大部分面向这个群体,力求基础题,中等难度题学生会做。

第二,本班存在优等生成绩不够优秀的状况,(只有一位学生98分,达到优秀)分析原因,主要是做得少,初一以来我只要求学生做书本上的练习和作业本,初一初二还好,能考90多分,这次一检就显出问题来了,很多学生遇到难题就做不来了。这个教训告诉我以后对于优等生从初一开始就要作不同的要求。本学期我给这部分学生买了一本难度稍大的作业,要求学生每周做15-20页,周一批改,学生互相交流讨论,仍然弄不懂的老师给予针对性辅导。

第三,对于总复习,我没有什么经验,是摸着石头过河。总的想法是精讲精练,以练为主。在做专题复习时,对于容易的基础知识点,可以少讲,找出学生练习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加以讲解,教学生少犯低级错误。对于知识容量较大、难度较大的章节,比如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以及图形问题,会尽量归纳整合,比较异同,理解记忆,然后通过习题强化运用。每复习完一章就专题测试一次。专题复习完之后再做综合测试题以求进一步提升。

总之,我觉得数学根本重要的是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喜欢思考了,数学学习就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学习成绩自然就慢慢提高了。

以上是我关于教学的一点浅陋的想法。从教二十多年了,但教数学才第五个年头,可以说是边教边学,边学边教。在座的都是比我有经验的老师,希望领导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2017年3月2 日

第四篇: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学点滴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学点滴

民乐县洪水小学

王玉红

今年全县都改为北师大版教材了,过去我虽然也看过一些新课改的书籍,对北师大版一年级的教材略知一二,但并没有真正地接触与研讨过.这次改教北师大版的教材,通过两个多月的教学我产生些许体会,好处我不想在此赘述,更多的是困惑:

一.注重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已有认知的矛盾。

例如在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方面,不仅仅是让学生会认这些数,更主要地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让学生说说这些数的实际运用,把数学课堂上的数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初步感受到了基数与序数的意义,更初步建立了数的个体与群体的意识.

由于注重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用品的联系,而我们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大多属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因而对一些题意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困难.例如教材15页的小实验:把方糖放入杯子后,哪杯水最甜?如果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了这个问题,其实解决起来并不难,但此时学生存在二大难度.一是对"最"字的理解,不知道"最"体现的就是在所有中只能选择一个(当然这个问题也出现在14页的练习中).二是对甜的理解,只看到表面杯中的水,认为水越多就越甜.却没有更深一步地想到,糖的总量是一定的,水越少才会越甜,即使通过做实验,依然有少部分学生无法理解.直到练习通过观察父母杯中剩下的水的多少来判断谁喝得多,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断,我们现在的学生平日的生活经验真是太少了.

我们学校的学生按大家的评论是学生的来源好,素质高.其实我想大家所指的素质通常是指我们的这些学生在特长艺术方面的技艺,他们的确是技高一筹,但说到他们的生活经验,可能是生活太过优越的缘故吧,相反在观察以及动手操作方面却凸显出了他们的不足之处.

二.教材编写、配套挂图与实际教学的矛盾

由于是一年级,因而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说多媒体课件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但在教学中我觉得利用各种有趣的图片加上个人编撰的一些小故事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时教材中的主题图的作用就显示出作用来了,但遗憾的是配套的主题图总是阴差阳错。以第三单元《跳绳》一课为例,我们可以通过跳绳的主题图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顺理列出不同的算式。但这课没有主题图的挂图,相反却是猪八戒吃西瓜的大图。猪八戒吃西瓜其实对学生来说题意的理解并不难,为什么却挑选了这题做挂图呢?

同样以第三单元为例,在教学《有几辆车》一课中,本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二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但我觉得教材在练习的编写顺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学生初步理解一图列出二个加法算式之后,理应通过各种练习进行强化,但教材却将“小兔子拔萝卜”题安排在摆一摆的后面,一点也不利于学生强化对交换二数位置的训练。以题属于开放式的练习,学生既可以求萝卜的个数也可以求兔子的总只数。按照我对教材要求的理解,此题应该二个算式要不然都求萝卜的个数,要不然都求兔子的只数。但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处理难度显得较大了些,不是把这一幅图一分为二看成了二幅,就是一个算式求的是兔子的只数,另一个算式求的是萝卜的只数。我认为此题应该安排在最后进行为好。既可以做为对当堂课的一个巩固,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当然在实际教学时我对此做了这样的处理。

三。对教材看图练习开放式处理的困惑

无独有偶,在练习到27页的练习时,第二题,我想题意本是让学生知道有一只小鸟飞来了,看到四颗果子,叼走了二颗,还剩几颗?列出一道减法算式。在课堂巡视时我看到有二个学生列式为1-1=0。当时一愣,但随即想到他是不是在求小鸟飞来又飞走了呢?于是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列式,果然他是这样想的。按道理不能算他错,于是我问他,你知道小鸟飞来做什么的吗?他说吃果子的。我说那你能不能求树上还剩几颗果子呢?他马上列出了相应的算式。正在心中疑惑这样处理对不对,是不是符合教材的编写精神,又巡视到另一学生列式为2-1=1,这下我更不明白了,问那学生:“你怎么想到列这个算式的?”那学生回答:“树上有二堆果子,小鸟叼走了一堆,还剩一堆。”道理也不错,但我还是想把他往我以往的教学思路上引。于是,我对他说:“通常我们看这样的图的时候,会一颗一颗的数开始有几颗,叼走了几颗,还剩几颗。”你能数出来吗?学生回答说“可以。”我说:“那请你数了之后再列式吧。”看着他擦掉原来的算式改成了4-2=2,我心中的一颗石头才算落了地。我不禁想,我这样处理对吗?让学生都统一成这样的看图方式,学生以后还会显现出这样多种的答案吗?同时我也害怕这样的答案,尊重了学生的思考方式,万一考试时对此有分歧怎么办?

或许是我初次接触教材对教材的理解不透,加上我没有参加相关的教材培训,只是自己在教学之中摸索,所以边教学我边充满了不解,越是不解,越有些投鼠忌器,生怕是自己对教材钻研不够而影响了教学,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这才教学了两个多月(由于中途请假),我也不知道在以后的教学中还会遇到什么问题,只是希望自己在潜心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不至于离谱太远。也希望教过相关版本的老师给我提供宝贵的建议。

第五篇:数学点滴

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八五四农场子弟校小学部——安翠霞

开篇语: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所以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所以高山雄壮无比。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所以大海浩瀚无边。我们用真情容纳每个学生,不论其优劣,所以我们才桃李满园。

谈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一、数感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数感是经常起作用的。比如家里来客人了,我们就会不自觉的比较房间里的人数和座位数,是座位数多还是人数多,进而就会决定是否需要增加座位。这就是数感在人的头脑中起作用了。

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数感会使人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能够自然的、有意识的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和解释。

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包括将数与实际背景联系起来。比如,四个班举行单循环篮球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把这些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就是一种数感。

就象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语文、英语有“语感”一样,数学有“数感”。在新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这是前所未有的。新课标中有六个核心概念,它们是: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数感”摆在首要的位置,可见理解“数感”这个概念,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有人说:什么是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是携带一大批数字、图表、公式到来的,现代社会的风格就是用数字说明问题。猜测、想象只能仅供参考,更重要的是拿出数据来。数感是一个无形的世界,但又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良好的数感能起着探索的导航器的作用——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迅速洞察数和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选择适当的解决方法。引领学生走进数感世界,自觉地用量化的眼光观察生活,观察周围世界,学会数学地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是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素养。

二、数感与生活

1.数字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经常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起联系,如“瞧,你家套房的面积真大啊,有150平方米吧”,“今天的天气太热了,已达35度”,“最近他发了,中大奖100万”,象这种把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就是一种数感。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的确,社会中相当多的事物都是与数据分不开的,数字开始对社会的每一个局部精耕细作。例如:选举中的票数统计;农贸市场中每笔交易;工业中的亏损与盈利;证券公司中的每一项投资与交易;长江大堤的防洪能力设计;今年某市某日的降雨量是多少?每天每只蝙蝠吃害虫的数量;涨工资中的每一项计算,退休年龄,噪声分贝……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批数字,如: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单位及住宅电话号码,银行卡号和密码,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身高,体重,血压,你也可能会拥有护照号码,驾驶证号码……

2、数字具有无可辩驳的权威性。凭什么说乔丹是最有价值的球员?统计数据表明,他的得分、断球、助攻均是首屈一指。凭什么罗那尔多的出场费最高,因为罗那尔多进球最多。跳水运动员田亮为什么是第一,因为十个裁判给他打的分是具有权威的依据。

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科研人员,曾做了长达9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孤独的人在排除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死亡率和癌症发生率比正常人高两倍。研究者还核实了3809名美籍日本人的数据,发现孤独者心脏病发病率比正常人高1倍。有关人员对2764人的调查也证明,孤独对男性健康的危害大于女性,其死亡率是普通男子的两倍多,而女性孤独者死亡率是爱交际女性的1.5倍;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 思考,这对每一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说得概括一点,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

那么,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呢?谈几点我的做法。一).加深理解——形成正确的数感

理解数的意义是数感具体表现之一。数的概念的理解与数感密切相关。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数感。传统的教学在抽象的层面上所下的苦功比较多,割裂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数学,以至于学生认为数学离他们很远。因此对所学知识兴趣不高,被动接受感受不深,理解不透。这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必然造成消极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一要注意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自觉去发现和领悟每个数学知识其丰富的知识内涵。二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都有其生活原型。能把数的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建立起联系,是理解数的标志,也是建立数感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向学生展示数的概念的现实来源和实际应用,创设有助于儿童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例如,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通过观察实物、图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和老师同样多的数量,可以用不同的学具来摆表示这个数,可以用手指表示,可以用数字卡片表示,使物与数一一对应。甚至将学生带出教室,数一数教室门前有几棵树,有几盆花,使学生对10以内的数与身边实物的数量结合起来,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然后认读数字,要求学生用小棒表示出老师说的数,想想还能不能用其他方式表示?通过以上丰富的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认识10以内的数,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通过摆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含义,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诱发数感。

再比如,有这样一道题:21人要过河,每条船最多可乘 5人,至少需要几条船?怎样乘船才合理?这个问题不是简单地计算21÷4就可以解决的。在没有实际背景的情况下,简单地计算出21÷5=4……1,学生就只体会到商4和余下的1是什么意思,4表示4条船,1表示如果4条船上都坐满5个人,还剩下1人也需要一条船,因此必须用5条船。但对这个实际问题来讲,这只是一种解决的办法。还可以3条船上各乘5人,另外两条船上各乘3人;或一条船上乘5人,4条船上各乘4人等等。通过计算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找到答案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答案也并非只有一个。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切实了解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

二).指导观察——培养敏锐的数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数学家欧拉非常推崇观察,他指出:今天已知许多数的性质,大部分是通过观察发现的。培养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动手操作、故事或游戏过程中,用敏锐的数学眼光去观察发现数学问题,洞察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对学好数学至关重要,也是培养数感不可或缺的前提。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10支铅笔每人分2支、3支、4支、5支、6支可怎么分。小组合作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每人分几支 分给几人 还剩几支

填完之后,教师问: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辨别,很快发现许多知识:每人分的支数越多,分的人数就越少;第一行、第四行都没有余数,其余各行有剩余等。然后再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讨论解决还剩数的表示方法。“有余数的除法”是一个枯燥的内容,教学中结合分铅笔这样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整除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区别,理解余数的意义。例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先让学生口算并出示答案: 16╳2=32 16╳20=320 16╳200=3200 16╳2000=32000 然后引导观察:仔细观察上面四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发生变化)把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相比较,第二个因数是怎么变的?积呢?你还能从哪些算式的比较中得出这个结论?如果把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你又能发现什么?第四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比呢?这样从上向下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如果从下向上观察呢?从而很顺利的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以上教学从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又回到整体,从上向下,从下向上,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观察,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从事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资助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优化数感。

三).加强体验——发展深刻的数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建构才能获得。”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现实情境,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

如教学重量单位时,为了让学生感受1克、1千克、1吨的实际重量,我们可以让学生称出1克的白糖的重量。把这些白糖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1千克教学也要注意让学生实物感受。教学1吨时,先让学生称一称自己的体重,然后选择一个体重是25千克的学生让其余的学生背一背,体验25千克的实际重量。然后指出:1吨有40个这样的学生,让学生想象感受其重量。教学一些数目比较大、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创设一些让学生可感知、可体验的情境,对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数感是很有好处的。如你班里有多少名同学?如果每班学生数按40人推算,我们八五四农场120万人口数相当于有多少个这样班级?从中体验120万这个大数意义,并加深对40与120万的区别。进而引导学生再体验:全国人口约13亿,划分成120万人口数的县级市,可以分成多少个?学生推算中认识全国人口数大约可划分成180个120万人口的县级市。这样有一定的现实性感悟,对“我国人口众多”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正确认识。

2.组织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去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学生走出课堂,去体验和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如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距离;到学校食堂去看看、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到储蓄所存款、取款,观看利率表,来感受1%、2%、4%利息的估算;到超市去看看、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及价格,称一千克的鸡蛋,看看有多少个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它不仅可以启蒙数感,还能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四).鼓励猜想——开启精确的数感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思想,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学生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教师都要注意留有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想一想、估一估、猜一猜。如我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先出示8个苹果,然后告诉学生,第二行的苹果数比第一行多5个,让学生猜一猜,第二行有几个苹果。这时学生一个个情绪高涨,很快就猜出了第二行的苹果数。这时我因势利导,让猜对的学生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许多学生都争着回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一次次猜想中不仅掌握了这类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数感也在猜想中得到了发展。

又如,在学了米和厘米,克与千克后,让学生猜猜自己的书包有多重,自己的体重有多少,自己的身高有几厘米;在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后,让学生竟猜一些商品的价格;在解题前,让学生猜想哪个量大,哪个量小或所求量的范围,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还能避免常见的错误。还有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培养,考察学生的数感。例如选择题,由于只要求从四个答案中挑选出来,省略解题过程,容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数感的发展;再如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也是培养数感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的发散性,就有利于数感能力的培养。以上这些猜想练习既锻炼了学生在结合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的本领,又渗透了用“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这样的交流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数感的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要有意识、不失时机地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体验、猜想,培养学生敏锐精确对数的感知感悟能力,为学好数学打下基础。

二、培养小学生的计算与综合应用能力

《课标》的教育目标就是让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我认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与综合应用能力是最为首要的。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中的计算。第一,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如进行10以内的加减计算必须与实际的生活情境联系在一起。创设的情境是孩子喜闻乐见的。如出示小红有3个巧克力糖,再出示小方有5个巧克力糖。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孩子来提出问题,孩子提出的问题有:

1、两个人一共有几个巧克力?

2、小红比小方少几个巧克力?

3、小方比小红多几个巧克力?

4、小红再添上几个巧克力就与小方一样多?要解决孩子提出的数学问题,教师可引导孩子用圆片来摆一摆,亲自操作,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做引导者,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算理。如问题1是把两个人的巧克力糖数合在一起来算。问题2是比多少,要从多的巧克力里面拿出与少的同样多的糖数,差几块就是少几块。问题3与问题2类似。问题4要理解同样多,建立意义对应关系,少几块就是要添上几块。在低段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我是这样做的:在结合情境理解的基础上熟几10以内的加减法口诀;在练习计算时,动手摆、拼、拍、比,不动笔,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具和学具。如小棒、圆片、手指、扑克牌(花色比较素净的)等。这些都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帮助,学生乐意接受,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第二,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购物,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10页的森林旅游,问题情境一:笑笑:我要买松果和蘑菇,需要多少元?问题情境二:淘气:10元能买哪些商品?要解决购物的问题,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看情境图,分析、理解图意,要购物先看物品的单价,再看购物的数量,让学生来说出计算方法。象这类问题可以编一首购物儿歌:购物购物看单价,看一看想一想,应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理解购物里面的单价、数量与总价之间的关系,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又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61页的问题情境:该到哪儿去买伞?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是:一是质量品牌相同比单价;二是比同样多的钱买伞的数量。这个问题蕴涵的意义是同样质量、品牌的伞,谁的便宜就去哪儿买。解决次类问题孩子理解了题意,谁的乘除法的口算能力比较强,解决问题的速度就比较快。

第三,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基本思路是:以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孩子已有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点或有待于形成的技能,孩子带着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的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整体性,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的能力。比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71页中统计与可能性中的奖牌给哪组。两个小组在相同的时间内进行投蓝比赛,下面是每个小组投中情况统计图。(○表示投中一个)。

第一组 第二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张 王 李 赵 刘 周 梁 高 徐 小丽:第一组投中的总数多,应该发给第一组。小军:投中最多的在第二组,应该发给第二组。小红:应该看平均每个同学投中几个球。

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5+6+5+4+5)÷5=5(个)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6+5+6+7)÷4=6(个)

总数量÷ 总份数=平均数 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的多,奖牌给第二组。

求平均数是一个策略。引导学生找出总数量、总份数与平均数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总数量÷ 总份数=平均数 总数量÷平均数 =总份数 总份数×平均数=总数量

解决原先的问题,还可以采取移多补少的办法。如图:

第一组 第二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张 王 李 赵 刘 周 梁 高 徐 移了以后,一眼就可以看出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又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要具有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这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我的体会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小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如果脱离生活实际进行数学教学,孩子会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孩子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孩子感到亲切、有趣,从孩子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法则、概念等,那么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中,学到的知识又可以用到生活中去。如三年级下册第4页的货比三家,即小数的加减计算,孩子可以用学具人民币在课堂中购买,学会了以后回家可以帮爸爸妈妈购物。

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与综合应用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的计算能力差会导致综合应用的能力也差。反之,计算能力好,综合应用能力强。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涉及到多方面教学内容的系统工程。既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的数学概念与数学知识,又要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计算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在计算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特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切实掌握有关的计算知识

要通过计算教学活动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必须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例如:数的认识、有关的运算定律、计算法则和运算顺序。

二、弄清算理,以理驭法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弄清计算的方法和依据,还能使呆板无趣的计算课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采。

(一)通过教具演示说明算理 例如在3+5与5+3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粉笔演示,左边的3支加上右边的5支是8支,同样右边的5支加上左边的3也是8支。这样可以直观形象地说明: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二)通过学具操作理解算理

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当教师出示9+2=?的算式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学具9和1凑成10,因此把2分成1和1。得到9+2=11,甚至更多的想法。这样通过操作交流,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联系实际讲清算理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加强其与生活的联系,既能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例如:在讲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可以借助人民币元、角、分的进率关系说明这就是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相加减的道理。

三、分层次练习,形式多样,讲求实效

对于数学来说,练习是巩固与应用数学知识、培养与发展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练习的内容要注意有针对性、有层次、有坡度;练习的形式要多样,要重视练习的反馈,讲究实效。

(一)围绕重点和难点

集中力量组织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的练习,有利于知识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二)易混易错的对比

在新概念形成,新知识掌握后,要将相近、相似、易混、易错的内容组织在一起进行对比练习,以便区别异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五、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三、谈小学数学“复习课”

复习课是小学课堂教学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复习必然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搞面面俱到和题海战术。结果是学生乏味,教师烦恼。有些教师上复习课,先是一大段复习讲解,几乎占去大半节课的时间。这样的复习课,事实上好比是压缩饼干式的新授课,把五、六节课的内容压缩在一节课里重新讲解一遍,是不能达到复习课的目的要求。

其实复习课既不同于新授课,更不同于练习课。新授课目标集中,只需攻下知识上的一个或几个“点”;练习课是将某一点或一部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复习课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关键是要使学生在复习中把旧知识转化,并产生新鲜感,努力做到缺有所补、学有所得。把平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的知识,其中特别重要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复习课的基本任务是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融合贯通更熟练。

复习课的特点之一是:“理”对所学的知识能力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特点之二是“通”,融合贯通,理清思路,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同时,弥补缺漏,消除疑惑,得到提高。

复习课如何上?可概括为三个字:理(梳理)、化(内化)、练(精练)。

复习课的操作程序。

①忆。让学生回忆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口述。回忆,就是学生将过去学过的旧知识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回忆是复习课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看课题回忆所学的知识,看课本目录回忆单元知识。复习开始时,先向学生说明复习的内容和要求,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回忆时,可先粗后细,并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述,或出示有关复习提纲,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回忆。

②清。“清”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分清解题思路,弄清各种解题方法联系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回忆,进行从点——线——面的总结,做到以一点或一题串一线、联一面,特别是要注意知识间纵横向联系和比较,构建知识网络。要教会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在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时,可以根据复习内容教学信息容量的多少,分项、分步进行整理。

“清”的过程是疏理、沟通的过程,是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把知识进行泛化的过程。是复习课的鲜明特征。

③、练。作业多而杂,学生负担重,这是复习课存在的普遍现象。多如牛毛的练习册、试题集和补充题、自测题,压得学生透不过气来,不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复习课上,教师的教学首先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提高教学的质量。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十分精心的安排好学生的练习。

做到“三精”:

(1)、精心编选习题。面对浩如烟海的习题、试题,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标”要求,精心选择或编写。做到内容少而精,内容知识点涉及面全,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的概括性,力求做到以一当十,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难度上,要有足够的基本训练,又要有适当的综合练习和少量的发展性题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2)、精心组织练习。总复习的作业切忌炒冷饭,做无用功。从开始到结束教师要有一个系统的安排:在坡度上,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内容上,要有单项练习,又要有综合练习;在形式上,笔答、口答、操作相结合,并伴有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

(3)、精心总结评讲。学生对总复习课中反馈信息注意力特别集中。利用学生的这一心态,教师通过作业评讲工作,以达到改进知识和提高差生这两个目的。评讲可以分两个层面:一是抓住其同性的问题进行集体评讲,着重分析错误的原因,指出纠正的方法,并加强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弥补平时教学中的某些薄弱环节;二是对个别学生进行评讲,重点是对差生的辅导。

如何提高复习课的质量与效率呢?

一、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使概念结构系统化。

任何事物都是由系统构成的,而系统都是有结构、分层次的。小学数学教材也是一个整体,各单元之间联系紧密,在一定的阶段,就要引导学生对概念间作纵向、横向联合的归类、整理,找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将平常所学孤立的、分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以便记忆和运用。

二、复习中要允许学生质疑问难。

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只是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要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活动时间与思维空间;给学生提问题及质疑问难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在复习中动手、动口、动脑、多实践、多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检查、自测、自评、查漏补缺、质疑问难,针对各自的学习缺陷,进行温习补救,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不应当面面俱到、满堂灌,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安排、点拨总结、答疑引导和评估反馈上。

三、复习中要总结知识,揭示规律,获得新鲜见解

在复习中我通过总结以往的数学知识,使学生集中温习,集中理解,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见多识广的基础上,加强概括、分析、综合、比较,揭示解题规律和思考方向,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获得新鲜见解。

四、复习中要加强变式、逆向和综合能力的训练

复习中,我从基础知识入手,紧扣基本训练,形成熟练的基本技能,同时,还适当加强变式训练、逆向思维训练和带有一定程度的综合训练。在选例与练习设计中,努力通过变式、逆向和综合训练来强本固基,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五、复习课上法我认为有三种形式:1.梳理基础知识课.适用于学生对基础知识较陌生的情形.2.典型习题讨论课.适用于学生对基础知识较熟悉而不太熟悉其应用的情形.习题覆盖面要广要有代表性,要能复习基础知识,要能提高解题能力.3练习课.结束语: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是小草就让他装扮春天,是金子就让他永远发光吧。

题外语: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做三个超越:一超越教材 二超越自己 三超越课堂。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每天要挖270米,这条水渠有多长?

下载一年级数学教学的点滴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年级数学教学的点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识字教学点滴谈

    一年级识字教学点滴谈 富阳市实验小学 钱凌云 关键词:热爱 轻松 愉悦兴趣开拓识字途径在生活中识字 识字是学生进行各种学习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各科教学都离不开识字这一基......

    一年级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年级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年级:张会欣 一年级是学习的新起点,它是小学生入学后进入正规学习的开始。一种新的学习态度或许将会在一年级中形成,学习语文的好坏或许也将决定他一生......

    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推荐]

    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付出的心血最多,投入的精力最多,而获得的却是最少的。多少年来,我们培养出来的部分学生不太会说话、理不清题意,也就是说,学了近十年的数学,......

    二年级数学教学点滴体会

    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加减法,也懂得了怎样去做题,但是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习惯还没有形成,需要老师精心的教育和培养。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从以下几......

    数学教学点滴(教师经验交流)

    教师经验交流发言稿 好成绩从好习惯开始 来凤县实验小学:邓国波 接到领导安排的经验交流任务,我感到汗颜,汗颜的原因是:在数学教学方面,下面在座的都是数学教学的专家、精英,我只......

    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的点滴

    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的点滴 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南伞边境完全小学 肖会丽 查天旭 一年级识字、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

    一年级英语有效教学点滴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一年级英语有效教学点滴思考 作者:折艳红 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4期 [摘要]有效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来实现预定的教学......

    一年级识字教学的点滴谈

    [原创]一年级识字教学的点滴谈 一年级语文以识字教育为重点,这一个多学期来,我们除了完成大纲要求以外,还另外补充了一本拓展阅读书,通过拓展阅读补充生字,一年级学生掌握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