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探究
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探究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利发盛镇中学 袁媛
[摘要] 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是指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注重对影响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调控来优化师生的教学行为最终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丰富、平等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协调发展。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策略 实践
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知识来源越来越多元化的21世纪,知识的存在形式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类的知识和经验已不再仅存于文本,它们正以信息流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运行,在各种各样的媒体上出现,知识
已变得人人都可以共享。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正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现有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
随着新知识的大量涌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思维己经严重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随着知识的多元和共享,教师的学历知识优势己在加速弱化。教师不懂得的东西越来越多,教师掌握的新知识、新理念也越来越滞后于学生,这使得语文的教与学之间的许多矛盾日益突出。同时,新的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使我们的语文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变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课程改革目标中指出:“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实现课程功能的改革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而实现这样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而优化语文的教学策略正是朝向这一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而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1、初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有相当一些学生有学习语文的兴趣,但缺乏系统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其主要原因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教的艺术性而往往忽视了学生学法的指导,很少或没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从语言和文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化和信息的角度,都要求学生去体验、感受,进入研究的状态,感受所学内容的存在。只有让学生进入体验状态,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对语言的那种敏感,才有可能得到对语文某一领域有更深层次的领悟,甚至将之升华。
2、语文教学的急功近利现象也较为普遍的存在。
3、随着知识的呈现方式的变化,受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影响,学生对文学作品和世界名著等文学书籍的关注程度也在弱化,学生不爱读书或没时间读书的现象较为普遍的存在。学生阅读的书籍较多的仅限于语文课本。
4、在教学中重读写,轻听说。在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大量的书面作业来完成的,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5、在教学中,老师注重课内知识的传授,而轻视课外活动的实践。许多老师认为语文课内教学是硬性任务,而课外活动则是可有可无的虚设。
6、重工具轻人文的现象也较为普遍的存在。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偏
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强调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语文课上很少或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
老师把课文条分缕析,重视了技术性层面的训练,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和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忽略了道德品质的构筑,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弘扬。
7、在教学中教师关注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但好多老师还都停留在浅层的表面的训练上。对于写作能力的培养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学很容易忽略的方面。
8、评价方式单一。教学中,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略过程性评价。以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作为评价的唯一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
9、重教材,轻迁移。在教学过程中,好多老师都还只是教材的使用者,教学囿于教材本身,未能很好的发挥教材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不敢或缺乏语文教学向生活和课堂之外的延伸,就教材教教材的现象还较多的存在。
二、教学策略的概念
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达到教学目标而运用的方法、手段、途径的总称。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是指对影响学习效果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调控。内部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学习者的实际学习水平等,外部因素则包括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的调控等。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订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它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方法、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具体来说教学策略就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指向性、操作性、整体综合性、调控性。
教学策略有明确的追求良好的预期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以优化组合己有课程与教学资源、媒体、手段、方法等作为途径。
三、优化初中语文
根据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实际能力,初中语文学习探究的正确的教学策略应该是:在学习情感方面,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通过非智力因素应用来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能力;在语文课堂流程中,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合理的课堂教学流程,调控学生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最佳的结合;在课堂教学行为实践活动中探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引领;拓展语文学科的实践活动的空间,开展有效的语文活动;营造语文学习氛围,优化语文学习的外部环境;增强学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重视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主要通过以下的策略:
1、优化外部环境营造学习氛围
2、优化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
3、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4、优化课堂结构凸现主体地位
四、结束语
以上所述内容只不过是在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个点上进行了浅层次的探索和尝试。我深知语文教育任重而道远,仅做这一点是不够的,我还将继续努力下去。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教育部颁发 2001年7月
[2]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袁媛,女,汉族, 1979年12月生,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人,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利发盛镇中学教师
联系方式: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利发盛镇中学
邮编:131519 电话: *** 电子邮箱:jltxl@163.com
第二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阅读是学习最基本最直接的手段,人通过阅读来吸收书籍中的知识,学习书籍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来完成对自己的提升。学生则通过阅读来学习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精要,提升语文水平。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重视阅读,从阅读上下手,综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语文素养。那么,应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阅读教学策略呢?下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做出一番探究。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会促进人类浅层意识的思考,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不断阅读中产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还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与作者的共鸣,从而受到课文内容的感染和熏陶,提高语文素养。并且学生可以在一遍遍的阅读中学习作者写作手法,领会作者思想情感,从而扎实语文基础,提升语文素养。总之,阅读教学的好处多多,在初中语文课堂进行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十分有利。那么,应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阅读教学策略呢?下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做出一番探究。
一、挖掘课文内容,充分发挥阅读教学优势,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教材上的选文都是品质极高的,具有高度的挖掘潜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通过深度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可以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到课文中的美,从而产生一种想要阅读的驱动力,促使学生充分吸收教材知识,理解课文所传递的思想感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精读,领会文中的遣词造句,发现语文的美。比如,笔者在教授朱自清《春》的时候,带着学生反复阅读“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一段,然后让学生着重体会“打”“踢”“赛”“捉”以及文中大量使用的修辞手法,并且让学生进行仿句阅读练习,通过对比促进学生对《春》这一课“文字之美”的进一步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上去了,学习掌握教学内容自然也就容易了,这就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教材内容的高度理解,提升了语文素养。
教师在课堂带领学生正确阅读,应对课文精要进行重点解析,让学生对于体现一篇文章优秀所在进行重点阅读,促使学生对文章产生浅层意识的思考,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及写作手法。这样才能体现阅读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提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文中表现手法的吸收,进而能够实现学习成绩和语文素养的同步提升。
二、课外名著导入,提升学生阅读兴趣,辅助完成课堂教学
初中学生由于智力成长还不完善,对于知识的需求总是被动地接受,极少会出现主动汲取知识的情况。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多引入课外名著的导读,通过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的展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地理解吸收教学知识,提升学习成绩。
例如,笔者在讲泰戈尔《金色花》时,先引入泰戈尔《鱼和飞鸟的故事》,让学生去阅读。在中学生这个阶段,对于这种唯美的爱情诗会比较感兴趣,于是都兴致勃勃的朗读起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在学生完成《鱼和飞鸟的故事》的导读之后,笔者先简单讲述鱼和飞鸟是怎样的故事,然后将话题引回《金色花》:“世界上至纯的爱除了爱情,还有亲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金色花》,同样是泰戈尔写的诗,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描写母爱的,同学们先来阅读《金色花》……”在讲解这一课时,笔者通过引入课外导读,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究心理,进而能够更好地投入到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有极好的作用。
通过导入课外名著阅读,将瑰丽多姿的语文画卷在学生面前展开,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想象力和向往,然后再引导学生回到课堂阅读上来,学生就能主动地完成课堂阅读的教学目标,并且在学习时也能高度投入吸收课堂知识。课外导读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语文经典作品,从而保持长期的学习语文的激情和热情,还增加了?W生的阅读量,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审美,可以说是综合性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设立课堂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达到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找不到思维的导向,进而产生一种无效学习,拖慢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设立课堂问题,可以促使学生思维有一个探究的方向,让学生带着问题在阅读中寻找答案。这么做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主动引导学生浅层意识进行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阅读中朝着既定的方向去思考,这样就使得学生的阅读有了目的性,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很好的作用。
例如,在郭沫若诗两首中《天上的街市》的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天上的街市?”“天上的街市和地上的街市有什么不一样?”“天上的街市为什么让作者如此向往?它好在哪里?”然后让学生去阅读课文,并且在读完之后告诉笔者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课文阅读,在阅读时大脑也在不断思考,产生一个思维的导向,在阅读时就更快地达成了对课文的探究,然后笔者再对学生加以引导,课堂教学就更加高效地完成了。
在阅读教学中设立问题,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能够将学生引入思考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吸收学习内容,加快学生的学习进度,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并且问题的设立,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在学习时勤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探究能力的形成,继而能够在学生今后的成长中怀着探究精神去面对学习,更好地成长发育。
综上所述,相比于一般的课堂教学,阅读教学深度挖掘了课堂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且阅读教学可以综合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语文素养,既让学生在阅读中对课文精要有一个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又使得学生加深了对语文的兴趣,提升了个人能力。总而言之,阅读教学相比于一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以一种直接简单的方式完成了课堂教学,提升了课堂质量,并且多方面地提升了学生个人素养,达成了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乙竹.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7.[2]杨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7.作者简介:
陈俊红,河北省沧州市,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第四中学。
第三篇:初中语文“专题探究课”的教学策略初探
初中语文“专题探究课”的教学策略初探
(261521)山东省高密市柏城镇李家营中学 刁有峰
语文专题探究课就是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知识,要求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去阅读课文,收集、分析和处理与课文阅读专题有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在发展自己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与发展”“研究与合作”的精神,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设计专题探究课,拓宽学习渠道,使学生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来提高语文探究课的实效性。
一、采用研究性阅读的方式,提升学生名著阅读的层次 研究性阅读是为了解决某个课题而进行的有计划、有选择的阅读,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结合收集的相关资料,使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提高对名著的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使阅读变得有趣而高效。
如阅读《水浒传》,引导学生抓住这部名著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的特色,把几个人物联系起来阅读,把握同中有异的人物性格,如鲁达、林冲、杨志,虽同是武艺高强的军官,但由于性格、遭遇的不同,走上梁山的道路也不一样。
《水浒传》塑造人物形象不是将性格定型化,而是让人物的性格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如宋江本是遵循封建道德的典范,被称做“孝义黑三郎”;他仗义疏财,周济朋友,被称为“及时雨”,由于环境的逼迫,成了梁山义军的首领;又由于地位、环境的变化,成了朝廷的降将,“呼保义”体现了他忠义的一面。就可让学生以“从绰号看宋江的性格”为题进行探究。
课题确立后,引领学生选择与课题有关的内容,集中精力精读。反复体味与课题相关的章节段落,采用圈点评阅的方法,随时记录阅读中稍纵即逝的感悟的火花。从报刊杂志或者网络收集资料信息,在收集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充实观点和材料,提高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运用比较法阅读小说,加深对作品、作家的理解与感悟
运用比较法阅读小说,把情节或细节相似的作品联系起来,或抓住不同人物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边对比边分析地阅读,来深入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能使学生加深对作家和作品的认识和感悟,得到在范围上更宽广、在程度上更深刻的收获。
1.人物形象的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或对待同一事物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来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并探究存在差异的原因,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
如选取“骂语也精彩”,来读出鲁达、胡屠户、菲利普太太和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在比较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对作品内涵的感悟。鲁达的骂:痛快淋漓,疾恶如仇,粗中有细,使拳打充满正义;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骂和夸:趋炎附势;菲利普太太的骂:冷酷自私;奥楚蔑洛夫对小狗的骂和夸:见风使舵,奴才本性。
2.故事情节的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作品中发现情节上存在的各种联系或相同之处,选准比较对象,明确比较点,如《范进中举》和《孔已己》都是写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遭遇,就可以让学生以“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孔已己、范进和丁举人”为题进行阅读,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
还可以引导学生以某细节为比较对象进行阅读,明确作者运用这一细节所蕴含的深意,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以“偷出来的深意——鲁迅笔下的偷”为题,体会“小伙伴的偷豆、杨二嫂偷‘狗气杀’、孔乙己偷书”等细节所蕴含的深意,感受鲁迅小说匠心独具的艺术特色。
三、专题阅读,让语文学习得到纵向或横向的拓宽
专题阅读,是就教材中某方面的内容,进行相关的扩充所形成的专题探究,它能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背景,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在八年级的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活动中,某学习小组就“战争与诗歌”这一专题进行阅读,搜集整理了相关资料,并得出了自己的感悟。
战争与诗歌
伴随着战争,我国诗歌史上产生了丰富的战争诗歌文化。吟诵这些诗歌,我们似乎回到了那个战乱不断的冷兵器时代,感受那时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心声。
1.诗人借助诗歌,表达自己的壮志,歌颂报国的英雄和对国家的热爱。“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歌颂将士们义无反顾的英雄气魄)
……
2.表达劳动人民反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和强加于他们身上的残酷征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 军阀混战,给士兵、百姓带来巨大灾难,社会遭到极大破坏)
……
3.描写边塞的荒凉,抒发征人的思乡之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表现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
……
感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让他们有地不能耕,妻离子散;但对于抵抗外侮的、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劳动人民却总是积极支持,不惜承担巨大的自我牺牲。
专题探究阅读,能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来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能够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抓住重点,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随着学生探究式阅读习惯的养成和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也不断提高,自主探究出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从而有更大的收获。
【教师个人介绍】
刁有峰,中学一级教师。多年来,致力于初中语文阅读与作文教学研究,曾在省级报刊发表过文章100余篇,主编初中语文教辅资料22部。
第四篇: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逐渐在观念上接受了探究性阅读的先进理念,并且运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一、探究性阅读的概念
探究性阅读这个概念是由“探究性”和“阅读”两个关键词构成的。其核心是阅读,探究性是阅读活动采用的一种方法。阅读是“阅读者从书面语言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是个体内化意义的过程,学生阅读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经验,学会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增长智慧并培养能力”①。阅读是读者和文本、作者之间独特的沟通方式和对话过程,过程和效果与读者自身的能力、采用的方式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初中生由于各种能力尚在提高之中,需要老师的引导、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这恰好是探究性阅读的特点。
按照《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探究是一种搜寻研究、调查和检验、提问和质疑的活动。《辞海》的解释是“深入探讨,反复研究,即探求学问、真理和探求本源,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所以,探究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研究活动。
阅读活动综合体现了学生的语文赏析能力,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探究性阅读更重视研究性、个性化和体验性阅读等要素,是贯彻新课改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因此,探究性阅读是教师积极引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讨论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征
探究性阅读教学因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需要更重视个人的知识储备、理解力、感受性、生活体验等因素,必须清晰地把握探究性阅读的基本特征讲,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1.把握好探究性阅读教学的问题性。将教学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中阅读文本并尝试回答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活跃性,以创造性思维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
2.重视教学的过程性。重视探究性教学法的过程分为两方面:一是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方位参与,一是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计划、执行、反思、评价和改进。过程是结果的有效保障,因此,探究性教学法更重视过程。过程体现学生的阅读体验、讨论积极性、理解和阐释的准确性、个性化的阅读快乐性等,是考评学生参与探究性阅读的重要指标。老师真正掌控这个过程是教学自评的关键。
3.保持教学的开放性。探究性教学法是对知识能力、认知能力、情感体验、个性表达、独特思考等诸多个体因素的一次考验,教师务必充分开发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以多种形式参与,真正检验能力,促进提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探究性阅读教学法对教师有着极高的要求,必须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1.转变师生角色,打破常规教学模式。一般教学活动中,老师是教学主体、知识权威,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和知识的接受者。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老师更应该扮演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整个活动的主要执行者②。这种角色转变更好地让学生从被灌输和被接受中解脱出来,在共同探讨和相互交流、讨论、分享中获得知识、阅读体验和审美享受。所以,探究性阅读教学活动体现了问题性、开放性和过程性的特征,要求老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精心组织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将讨论活动组织得张弛有度,使教学活动更自由、平等、有序。教师还是阅读的榜样,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能使指导、评价和塑造更具说服力。
学生的角色实现了转变与重塑,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性阅读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不但探究和实践老师指导的学习方法和理念,以此完善自身的学习习惯和知识结构,还成为主动的学习者、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初中生的学习惰性应该由此进行修正。
2.深入挖掘文本,制订教学计划,做好教学准备。初中生的阅读水平有待进一步系统开发,按照教材要求和已有材料,老师深入研究教学文本,结合学生各方面条件制订教学计划,为教学做好准备。
(1)有意留白,造成问题和惊喜。
文学作品中本身就有艺术性的“留白”,老师能否有意识地抓住这些要素,在探究性学习中给学生思考留下空间和必要线索,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之后,接着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结尾,让读者拥有更大的联想空间,作者和元二的友谊,西出阳关之后为什么没有故人了等问题都值得学生深入探究。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才能让教学生动,让学生兴趣盎然。
(2)寻章摘句,抓住文眼和结构。
抓住文学作品的文眼,充分把握好结构,是探究性阅读的重要方法。
首先,对关键词句的探究。阅读教学应该对文本的意义进行有价值的理解,分析文本离不开对关键词句的品析。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探究关键词“直”、“圆”等字,是理解诗句的钥匙。
其次,比较探究出新意。比较阅读是探究性阅读的重要方法和策略。如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把《少年闰土》、《风筝》作为延伸材料,让学生对比分析。在比较中发现问题、享受审美是探究性阅读的重要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探究性问题的提出不仅是教师的任务,既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探究问题,由学生自由挑选,又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然后明确界定,还可以完全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当然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题难易度灵活选择。
探究性阅读教学法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对初中学生基础及阅读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针对性地设计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问题和方式,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以此深化探究性阅读教学法对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是教学任务,也是研究任务。
注释:
①朱作仁.语文教学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15.②参阅: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实施:理念与策略[J].网络科技时代,2007(13):28.
第五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摘 要:语文作为对我**语教授以及我国文化的传承和教授的一门学科,一直以来在我国的教育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语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等都有重大帮助。因此,合理有效的开展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成长,甚至是我国文化的弘扬和传承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本文主要从初中语文教学入手,针对初中语文的教学策略进行浅显并简要的讨论。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教学 策略
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习兴趣
不管什么科目的教学都离不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即使是语文这种弘扬母体文化,进行母语教学的科目,也切不可认为学生会天生对其充满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作为首要任务。
(一)、重视文化教育 我国的语文教育,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教育,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代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甫的《登岳阳楼》,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刘禹锡的《陋室铭》,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古诗词以及《水浒传》等四大名著的章节节选。以及对于我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赏析,如鲁迅、巴金、冰心、朱自清等人的散文名作,毛泽东的诗词歌赋等。还有不少外国的经典名著,如泰戈尔的诗集,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安徒生童话里的《皇帝的新装》,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等。因此,根据现今语文教材的特点,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当有意识的主动引导学生去了解并学习我国的以及外国的历史文化,为学生讲解一部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务必使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能有一个纵向和横向的深度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抓住一篇课文的主要思想,对其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并通过这篇课文对我国渊博的历史传统文化以及外国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于祖国文化的自豪情绪和对于外国文化的好奇心,让他们心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外国文化的探索感,进而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热情。如,某位教师在讲授高尔基的《海燕》这首散文诗时,并没有直接对诗的内容进行宣读和讲解。而是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段关于俄国十月革命前后的历史纪录片,里面讲述了那一时期的俄国社会状态以及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学生们都看的很认真,也就因此在学习这首散文诗之前对当时的俄国社会环境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这位老师又播放了一段充满了感情波动的《海燕》的有声朗读音频文件,让学生们又对这首诗的情绪有了一个大致的把握。之后老师再开始讲述《海燕》这首诗时,学生都纷纷能跟得上老师的讲解节奏,并且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得很好,对课文的掌握也很牢固。这位老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对其创作背景有了一个充分的了解,还激发了学生对于当时俄国文化的兴趣,该堂课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是指老师和同学二者产生的一切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而语文教学的
真谛也是旨在借助师生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从而让师生达成一致,最终促成师生共同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就应该严格遵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不仅在教学时要注重开放式的教学,和学生进行双边互动,还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自主设计并实践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某位教师在教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除了讲解了课文中的知识点外,她还积极引导学生对课文提出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遇到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她才帮助学生解答。最后还引导学生在把握了作者感性的情况下比试诗词朗诵,而且自己也参与其中。这样就实现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因为能和教师比试而纷纷赶到新奇,并且也都踊跃上台比试。最后整堂课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很少的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能让学生的身体和思想都融入到对语文知识的追求中。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以及个人需求都是不同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不是抹杀这种差异,而是尊重并保持这种差异。有的学生擅长口头表达,那就要给他提供表现的平台;有的学生喜欢作深入的思考,那就需要对其作出点评;有的学生擅长文学写作,那么就要鼓励并评价其创作。由于不同学生的情况都会各有不同,因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有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对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不仅要明确学生的心理,知道他们的需求,还要对实际能力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课业任务,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那个层次上获得提高,学懂学会。
二、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于学生日后的生活工作学习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学好语文不仅能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情,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语文还能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实现自我心灵的升华。良好的语文基础会为学生未来的独立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要让他们在每篇课文中都得到听说读写的锻炼,让学生掌握到正确学习语文的方法,并在实际运用中加深理解,形成自己的感悟。如,某位教师在教授学生《饮酒》、《行路难》等古诗词时,不仅要求学生对诗词要充分理解,还严格要求学生要熟读熟背甚至能默写出古诗词。而在教授学生《故乡》、《背影》等现代散文时,则要求学生充分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并且要运用其中的写作技巧自己独立完成一篇文章。平时更是注重学生对于生词的积累,以及字词的读音认识。虽然在短期看来这位老师的做法并没有什么效果,但是到了年终期考的时候,她班上的学生都取得十分理想的成绩。因此,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不仅有益于学业上的测试,还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大有裨益。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直备受我国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教导学生知识技能,还要教导他们学习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再有效率终究也只有四十分钟,而一个学生课下的学习时间往往才真正决定了他们的个人发展和成就。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就需要格外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学生只有掌握了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尝试自发的去主动学习语文,才能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体验到其乐趣,才能心生兴趣,才能真正驾驭语文这门学科。如,某位教师在讲解《桃花源记》时,不仅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而且还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在实践中锻
炼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以及翻译能力,并指导学生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技巧。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在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就事半功倍了,甚至可以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自己学习完一篇文言文课文。
四、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关爱全体学生的发展
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应当注意对学生的个人评价。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会因为个体的差异以及其他因素而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不同情况。因此,教师的评价标准应该多样化,要针对各个学生各自的有点进行表扬,针对其缺点提出适当批评。切不可仅以考试成绩来统一评定,从而抹杀个性差异。即使是学习上的“尖子生”也不见得就样样比学习上的“后进生”优秀。所以在评价学生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表扬,要表扬大于批评,多表扬集体少表扬个人,多表扬过程少表扬结果,多表扬“后进生”,适当表扬“尖子生”。教育的最大化便是集体的发展,所以教师一定要避免学生之间出现两极分化的状况。而且要多针对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表扬,要让他们懂得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学习认真做事的习惯。决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才能点燃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总 结:
语文作为我国教育中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主导科目,其对学生所起到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教育工作者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当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教授和锻炼,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全体学生成长发展的关心。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才能帮助学生获得学业上的进步以及个人的发展。参考文献:
[1]李玉婵.个性化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探索[J].考试周刊,2011(41)[2]吴培河.基于师生互动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J].语文学刊,2010(12)[3]毛新华.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2012(5)[4]吴巧玲.初中语文教学策略谈[J].教师,2010(2)[5]王月全.从“对牛弹琴”典故谈初中语文教学策略[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