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积累和写作教学的整合的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积累与写作的有效整合 课题研究报告
阿荣旗四中 于忠江
一、对当前读写积累现状的思考
读与写,是学生终生受益的语文能力,因而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习作知识和训练,使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促进,成了我们的理想追求。而如何读写结合达到最优化,且发挥整体的优化作用,其主要途径就是把阅读和习作紧密地结合起来。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这是鲁迅先生的经验总结,“多看”即多阅读,这是写好文章的根本途径之一。读是信息的吸收,是写作的基础;写是信息加工后的输出,是阅读的运用。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是阅读能力的最高体现;阅读为写作奠定基础,是写作的必要铺垫。但反思我们语文教学中的读写链接常处于掉链状态,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研究“阅读与写作的有效链接”有很大空间。
二、阅读教学、积累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关系
传统语文教学,往往是阅读、积累、写作三者的独立教学,并没有把三者真正统一起来,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的整合,它指出:语文着力强调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广影响,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这不仅打破了原来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且还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学习方式,主张师生、生生、人机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语文教学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
三、此课题研究的思路
语文教学首先要重视学生课内课外语文知识的积累,力求达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阅读教学应该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以课文为范例,教给学生一些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写作的规律和方法,还涉及到人的情感世界、审美能力、思维方式、思想灵魂、人格魅力等因素,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中汲取精神营养,陶冶思想感情等等,体会到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作者是怎样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语言的,做到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
四、此课题研究的意义
1、阅读作为写作题材的来源,可以消除“无话可说”以至说假话、大话、空话,有助于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化写作文的消极态度为积极态度。
2、从阅读中还可以学到写作技法,培养、形成语感,汲取精神营养,陶冶思想感情等等。从而达到言为心声、展示精神家园的目的。
3、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就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研究对象
以现行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教材为依据,以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六、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读写积累训练,并针对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不断反思和调整,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2、经验总结法:依据本课题的价值取向,对教学活动和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反思性研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个人经验中发掘其普遍意义,探求发展规律。
3、案例研究法:对具体课堂教学中的文本材料,拓展写作素材的设计方案,形成具体实践研究的案例实证。
4、调查法:深入实际,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地通过考查、听课等形式,准确了解读写能力的发展状况,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5、成绩测试法:研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因而要对研究对象的学习成绩进行测试,以最直观的方式显示研究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过程
1、加强对文本的研究:
以课堂教学为主,合理有效地解读和挖掘文本,品读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情感世界、思想灵魂,使学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陶冶思想感情。
2、加强朗读训练和背诵训练的研究:
以教材所提供的美文为范例,进行“素读”,反复地、大声地、字正腔圆地读,直至把所读内容背诵下来,熟记于心,进行语言储备,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
3、加强课内写作训练的研究:
4、加强语文教师在读写活动中的研究:
作文让学生写什么作文,老师先身体力行,与学生共尝写作甘苦,通过“下水文”正确认识到究竟如何去教学生写作文,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培养组织材料的写作能力,并且将作文写好。
5、加强课外学习的研究:
整合课外语文资源,利用课上习得的知识、方法,广泛阅读,积累内化、厚积薄发。
八、研究步骤
㈠准备阶段(2011.7—2011.12)确立参与课题研究实验的学校和教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启动课题研究实验方案。
㈡实施阶段(2012.3—2014.7)全面实施课题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补充、修正、完善。注重日常搜集、积累、整理资料,阶段性资料存档,每学年末进行中期汇报,使研究实验良性发展。
㈢总结阶段(2014.8—2014.12)汇集整理实验研究成果,撰写实验报告。
九、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参与此课题研究的所有成员均是从事语文教学的专业教师,具有较深厚的语文专业基础知识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同时具有较高的科研热情,并且工作在教学一线,具有研究的现实条件。
2、本课题的提出是基于在一线听课调研过程中,发现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脱节,学生写作兴趣不高、没有良好的写作习惯。同时,发现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就文本讲文本,而不能很好的把阅读文本和指导写作相结合,经过一个时期的思考,提出本课题。
3、课题组可以从网络及各种语文教学杂志上寻求理论支撑,并获得语文教学的前沿信息;从课堂教学中获取实践经验。
十、研究成果
成果集汇编;优秀教学设计、课例;学生优秀作文集锦。
第二篇: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情景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情景教学研究
摘 要:目前初中生语文写作中面临很多困境,许多学生在作文中无话可说。初中语文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功底有很深影响。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增强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教学理念,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至关重要。为此,笔者将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景的特点和运用进行分析,以期提高语文教学的高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初中写作;情景教学;质量
1、引言
写作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占重要比重,它是学生对于周围所熟知事物的理解、感悟并书写的过程,而写作素材也多是源于现实生活,所以教育者在写作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事物,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的感悟有重要影响。
2、初中写作教学问题与分析
语文先是一种人学,它是人们对人、事、物的理解和思考,写作是最终成型这种感悟。所以,写作中最能显示学生写作能力的便是对情的理解、理的感悟。在语文教学中,一些课堂是以僵硬授课为主,没有学生的广泛参与,或是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统一性和标准化,不能很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引发学习兴趣。缺乏主动性和启发性的课堂就很难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理解能力,而写作能力中就需要学生对于事物的敏感和感悟。
其次,在教学中,把写作培养与其他方面教学分割,缺乏语文整体的联系性。例如,教育者重视阅读理解部分,却又忽视阅读对于写作的影响,不能很好的把阅读中的好句好词,更为重要的是阅读中作者的写作模式和思想精华感情迁移进写作教育中,导致学生写作中无素材可写或是根本从外部选取素材,无法把所学课文迁移到写作中,造成阅读和写作断层,而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是也是写作思想的部分体现。所以,教育者在平常的上课中就应注意开发培养学生思考感悟能力,多角度的辐射,尊重学生的合理的不同意见。把语文教学看做一个整体,注重内部的融合性,从阅读中找寻素材的积累和情的感悟。
3、初中语文写作中情景教学
3.1、语文写作情景教学的特点
情景教学中意境把握是写作基础。意境不是简单的场景的描述,而是经过思想和情感的加工形成的文学中的意境。它与普通的叙述不同的是在其中中加入了写作者的意象,是作者情感的抒发,移情入景。现实生活是写作的素材和灵感来源,人们对生活的所听、所见、所闻、所感形成一个表象,这个表象不是现实的简单复制,而是经过人脑主动性加工而形成的自己独特的感受。在转化成文字的时候,可以采取实境转述,简单朴实;可以采取虚境转述,或明艳轻快或气势磅礴。
在意境把握后,就要进行情境的加工。比如,古代人们对于柳树的描写。贺知章在《咏柳》中写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中表现了贺知章对于柳树的喜爱之情。而白居易在《青门柳》中又是这样描述:“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显然一派离别伤情。所以,景物的描述,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作者移情过后的形成的独一无二的体会。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作文是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在教学时,教育者要引导学生体会把握自己的感情,产生景与情的联系。
3.2、语文写作中情景教学的运用
写作情景教学的第一步是导入情境。在确定一个话题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如何写怎么写提出建议。在导入情境中可以运用多种资料,比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视资料等素材。其中文字资料的使用是最普遍的。在其中课文得使用是最便捷,课文是精心挑选而出的是现成的导入材料。除课文外其他文字资料可以来自书籍或是网络资料。在资料使用上,要注意观察和体味作者笔下的塑造的景、物,进而引发读者共鸣。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是最直观最形象的表现,它可以给读者直接带来心灵冲击和形成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合理的使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导入情景后就需要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情景内涵,形成情境。首先要确定本次写作题材如记叙文、抒情文、议论文或是以人为中心或是以物为中心或是以景为中心等。在确分析后要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学生带入情境,在原有的情境下发散思维创设新的情境。
在导入情境和分析情境后,就要解决如何写出情境的问题。写出情境,就是如何写,如何安排结构顺序,如何遣词造句,如何抒发情感,情理景结合。首先,写作要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最常见的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这种叙述模式是比较好组织的,但是倒叙、插叙等叙述方法也会给人眼前一亮。好的顺序安排会使得情节饱满,故事和故事的连接顺畅,读起来一气呵成,不突兀。除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也是主要的叙事方式。在大体结构安排后,就需要仔细揣摩用词,力求用词简洁而优美合适。不能乱用或滥用歇后语和成语,避免望文生义现象,比如万人空巷、七月流火等成语的使用。在书写情境时要对情境做到胸有成竹,三思而后行,始终围绕主旨展开情节。
4、结束语
情景教学是写作训练中的有效方法。针对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组织作文结构,选取题材,遣词造句,让学生理解情境创设的内涵。只有通过多角度多种模式的结合,才能最终提升学生写作功底和语文教学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参考文献
[1]项红.论初中写作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模式[D].广西师范大学,2014.[2]王艳丽.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吉林教育,2015,11:74.
第三篇:初中语文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践
初中语文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践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宁县铁王初级中学
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我校困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两大因素:其一,受语文界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理解、轻阅读感悟这种大气候的影响,多数学生家庭读书环境差,缺少读书必需的物质条件。其二,学生作文水平不高,“老师一命题,学生扯头皮”现在的学生最怕的可能并不是高难度的试题,而是看起来容易,提起笔来却叫苦连天的作文吧!就现状来看学生能够写出一篇字迹工整,语句通顺,基本符合题意的文章,在阅卷场上就已经很能够打动阅卷老师的法眼了。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理念之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对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结集编印学生优秀作文集《雏鹰》,教师经验总结、论文集能够获得市级以上的奖励。
3、全体语文组教师能够得到专业引领、在语文教学上能够得到更快速的成长。
4、我校学生作文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课题领导小组
行政主持:陆鹏程
专家指导:李建荣(陇东学院副教授)组长:周立锋
组员:郭 龙 刘富海 豆海斌 郑会霞 冯永奇 王刚宁
五、具体分工:
陆鹏程:负责课题管理,专业引领及工作协调。
周立锋:负责课题前测、后测工作;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雏鹰》的组织;档案管理。
郭 龙:撰写本小组阶段小结,协助开展全校性作文比赛活动;
刘富海:主持一至三年级各项具体实验工作,撰写本小组阶段小结,协助资料整理;
各备课组长:具体负责本年级读书活动的策划、组织与资料整理工作。
其它实验教师:负责完成课题组下达的各项任务及所任教班级的实验工作,与组长一起完成结题报告的写作。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1、课外与课内相结合的原则。
2、独立写用与平台交流相结合的原则。
3、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观察调查法
通过调查和问卷,对家长、学生相关研究领域进行了解,摸清现实状况,观察课外阅读的实际动态,做出详细记录,根据这些发展变化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获得初步结论,指导计划,并加以实施。
2、行动研究法
即在动态的变化中,不断验证指导效果,及时调整指导内容和方法,以求得更好的指导效果。
3、比较法。学生作文水平前后的比较。
4、评比激励法。对积极参与写作,取得良好成效及明显进步的同学、班级,给予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树立典型,激励其他学生多写作。
八、课题研究对象 全校学生、老师
九、课题研究步骤及预期成果 主要计划及预期成果如下:
(一)、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7月)
1、了解学生课外阅读写作的状况。(前测)
2、学习相关理论,制定实施方案。
3、申报课题,制定符合实际的年级组实施方案。
4、聘请专家李建荣老师专业指导、开题可行性论证。
5、开办我校作文集《雏鹰》。
6、撰写本学期研究工作小结
(二)研究阶段(一)(2011年9月——2012年1月)
1、学校建立《我行我秀》校园网上作文展。
2、努力办好作文集《雏鹰》争取上一个档次。
3、组织全校学生假期写成果展评活动。
4、借助网络开展“每周美文”评比活动。
5、邀请专家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6、班级周记活动检查。
7、向各大杂志推荐学生优秀习作。
8、撰写本学期研究工作小结。
研究阶段(二)(2012年1月——2012年7月)
1、表彰读书活动优秀作品、各类积极分子。
2、制定新学期研究工作实施方案。
3、邀请专家指导研究课题工作。
4、争取能够采用这种模式在我校上一节县级公开课。
5、优秀家长经验介绍。
6、撰写本学期研究工作小结。
(三)结题研究阶段(2012年8月——结题)
1、实验后测工作准备;
2、整理课题研究各类材料。
3、撰写经验总结、论文及阶段性总结报告。
4、结集编印学生优秀习作集。
5、进行后测。
6、形成校本教材。
7、申请结题。
8、进行后续性研究。
第四篇:学会积累写作素材初中语文教案
一,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应该来说在自己的生活圈内每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作为观察者应该对这些事、这些人进行近距离的接触,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这些人的思想状况;对这些事和人作出自我的判断和评价。这样在你心中新鲜的事、生动活泼的人就多起来了。
二,利用现在学生中普遍写随笔的有效方法,随时将观察到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在随笔中反映出你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感,从而使这些素材形成文字保留下来。同时,在写随笔时可以集中一个阶段写同一个主题(或话题),形成一个系列。如“亲情系列”、“秋天的故事”、“往事如烟”„„这样可以在同一主题下积累不同的素材,如果在考试中碰到某一类主题的文章就可以从自己的素材库中,提取认为最新鲜、最能表达该主题的材料来,加以构思写成文章,这样在考试中不会出现面对作文题目觉得惘然,陷入无从下笔的窘境。素材的积累可以做到有备无患。
三、可以从大量的阅读中积累有用的素材。上述讲到的在现代文阅读中需要大量的阅读,这可以一举两得,学生可以从中积累一些自己生活体验相同的间接的素材,为自己所用。因此,在现阶段中,我们一面进行广泛的阅读,一面对有用的材料作一定的摘记,这样可以充实自己的素材库。到写作时可以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不会为没有写作的素材所困。
第五篇: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
【摘要】朗读教学对学生学习语文起到重要的作用,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它指出了朗读对学习语文的重要作用。新课改后也强调,初中生的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而朗读就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个有效措施。所以,要明确语文课堂朗读的必要性,注重改变其现有的不足,使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一、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
(一)朗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朗读中要求学生眼口并用,调动学生感官的同时带给学生美的感受,同时,更以其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带给学生新鲜的课堂体验。尤其是初中生,由于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对许多新事物存在好奇心但又存在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缺点。所以,在朗读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集中了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例如,初中教师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若可以采用合理的背景音乐伴奏,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朗读,那么在朗读的过程中文章里浓浓的父爱以及孩子对父亲的心疼自然而然就深入学生的内心。长此以往,学生就更愿意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因为在朗读中,他们有直接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会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向往和探索心理,有助于帮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二)朗读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是培养学生信心的手段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何种方式的学习,都渴望受到他人的肯定。无疑,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中是积极主动的,但青春期也使得他们存在一定的羞怯心理。此时,朗读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他们必须克服内心的恐惧,勇于站到人前,并大声朗读,这对他们的胆量是一种极佳的锻炼,而朗读收获的掌声进而又树立了他们自我的信心,以后无论遭遇何种情况,定能以此道待之,这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有这样的一个实例,某初中生因成绩差感到自卑,但其语文老师发现该生朗读课文十分富有情感、动人,抓住这一特点,老师鼓励他在课上为同学们进行朗读示范,并多次表扬他,该生受到鼓舞,更用心朗读,这极大地锻炼了他的胆量,也使他有了自信,各科成绩竟有了起色。可见,朗读无形中带给学生勇气,是增强初中生胆量、信心的有效手段。
二、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对朗读的重视仍有欠缺
调查发现,在初中语文的课堂里,许多教师并没有依照新课改的要求去强化朗读在课堂中的作用。比如,许多教师将朗读仅安排在课前几分钟,时间太短。其次,他们采用较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如更多的语文老师是自己读,学生只需要听,而后他们的任务仅是概括段落大意以及中心思想,从头到尾都比较枯燥,学生没有很强的参与实践感,自然感受不到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这显然是不科学的。更可怕的是,许多教师将朗读僵化为一个必要程序,所采用的形式一成不变,久而久之,只会让学生生出厌恶无趣的心理。如此,朗读反而成了初中生学习语文的阻力。
(二)朗读的实施过程存在不合理
许多教学案例表明,许多教师将朗读带入初中语文课堂时,所采用的形式是不科学合理的。具体说来,大部分教师不区分各种课文存在表达思想、文章体裁等的不一致,统一采用的或是全班齐读,或是小组轮读,或是单个抽读的形式,反而掩盖了朗读的情趣。除此之外,也要关注的是,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并不重视自身的练习,无论是朗读的技巧、情感的传达,甚至是最基本的普通话标准也达不到。试想,若老师都无法率先做出表率,又如何能指望学生受到熏陶爱上朗读,爱上语文呢?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更关注的是应试,强调的是硬性灌输学科知识,却忽略了带领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语文之美,这是语文教育的缺失。
三、如何提高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水平
(一)呼吁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重视朗读
教师和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想朗读教学有质的提高,就要彻底改变二者固有的观念,让他们真正重视并用心朗读。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把控者,首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精神,首先要把朗读重视起来,如可以在课上有针对性地安排更长时间的朗读。其次,初中生作为语文课堂的主体,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课堂文章的朗读中,明确朗读对自己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科学实验指出,同校相邻的两个班,两个语文老师各自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一个十分重视朗读,时常在课前组织学生一起诵读当堂课所要学习的文章,旨在振奋学生精神,提高他们上课的注意力。而另一个班的老师却不是十分重视,对朗读总是不了了之。结果,前一个班的语文成绩明显优于后一个班。这也更加证明,师生都重视朗读,才会更利于语文教学的进行。
(二)优化朗读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针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我们需要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比如,针对教师普通话问题,教育部门应提高对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的要求,为上岗的初中语文教师提供定期的普通话培训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学习。其次,应加强教师对朗读的应用水平,尤其是针对不同题材、风格的文章,教师一定要有区分意识,采取多样化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举例来说,教师在教授鲁迅先生的《祥林嫂》时,可以尝试分组、分角色朗读,让组内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各自分析人物情感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最后相互点评,学生不仅可以实践起来,也能在朗读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理解,教师也就可以根据各自的表现给出点评,从而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章,走进作者。
(三)注重语文课堂中朗读的创新
教育在发展,学生在成长。所以,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朗读为了保持独有的生机与活力,也需要与时俱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语文课堂中朗读的创新。从选材、形式各方面进行创新,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的朗读选取多国语言的朗读版本,让学生感受语言与文字交融的魅力。又或者,教师可以为学生的朗读引进更多形式的配乐,增强意境。只有在不断地创新和改革中,朗读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永葆生机。
总的来说,朗读带动了初中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培养人生自信心,我们一定要重视其现阶段的不足,进行更科学合理的改进,才能确保朗读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出现在初中生学习语文的道路上,成为他们有力的助推剂。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