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三 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李卫东

时间:2019-05-13 01:17: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模块三 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李卫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模块三 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李卫东》。

第一篇:模块三 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李卫东

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卫东

引子: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也许根本就不能说孰优孰劣。关键是教教材的什么,用教材又教什么?首先从价值观的角度厘清“教材”与“人”(教者和学者)的关系。

课程内容教材化

课程内容是指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等,而有效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要素,要依凭教材,要通过教材呈现的事实使学生学习课程内容。

教材内容教学化

学生可以借助于同一的语文教材获得种种不同的内容,相同的内容则可以从种种不同的语文教材里学到。这个事实即表明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朱绍禹)

教学内容是对静态教材内容多次教学法处理的过程与结果。(曾天山)

语文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王荣生)

一、倾听文本的声音——以文学类文本为例 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许多教师离不开教参,课堂教学缺少底气与自信,缺少独立面对文本的勇气。这样是不行的,因为教师用书是静态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变通的功夫得靠自己。所以,直面文本、独立解读文本很重要。

倾听文本的声音,就是语文教师要以独立阅读者的姿态,以一个语文人的身份,独立阅读文本,发掘出文本有价值的内容。

教者如何以一个成熟阅读者的角度直面文本,发现有价值的“语文”内容。直面文本、独立面对文本的几种策略 “倾听”什么?

1.倾听文本的“强弱音” 《木兰诗》 《猫》

认真倾听、归纳,思考为什么作者花笔墨写这些内容,而不写那些?为什么详写此而略写彼?因为文学作品是经过作家选择和过滤的变形,是一种审美选择的结果,受作者主观情感的支配。经过这样的倾听,就可以归纳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作品的主旨。

这是一种很简单的方法,适合教学每一篇文章。

例如《木兰诗》一课中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郑振铎的《猫》一课分析作者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写第三次养猫?朱自清、俞平伯同游秦淮河,同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作文,内容却大不相同。

2.倾听文本的“主和弦” 《济南的冬天》

思考这些文本中有没有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在文中很突出、很显眼或者反复出现,借抓住关键词句来探寻文本。散文、诗歌、戏剧都是经过审美变形的,抓住关键词句、段落来解读,抓得好就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课文,既见树木,也见森林,还能引导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3.倾听文本的“变奏” 《皇帝的新装》

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裂缝、缝隙、矛盾,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1)抓住发现在文本表层的裂缝、缝隙、矛盾;(2)分析出文本深层的矛盾、裂缝、缝隙;(3)通过比较,制造出矛盾和裂缝、缝隙。语文老师要善于制造矛盾,学会“无中生有”。注意:比较材料一定要找好。

4.倾听文本的“休止” 《社戏》

即填补文本的空白。要有抓住文本的空白让学生填充的意识,如续写、改写、补写等。一位文学类文本很含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常把任务和生活打出常规。

补充: 1.如何倾听?

(1)别听走了神——适宜拓展

(2)别听走了神——把控体式(体式即文章的题体裁)

体式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体式是万万不能的。不能抓死、要灵活,但绝不可脱离体式,要把小说当小说来教,把议论文当议论文来教;把科学小品文当科学小品文来教,把一般说明文当一般说明文来教。

2.怎样确立文本的核心价值?

一是体式、体裁,二是所处的单元、主题、位置。【如何“倾听”?

在倾听中凝注 《林黛玉进贾府》 在倾听中共鸣 《我的叔叔于勒》 在倾听中对话

多重文本:作者文本、教材文本、教师文本、学生文本 理想文本生成在动态的交汇与碰撞之中】

二、倾听学生的声音——以《孔乙己》为例【以一份学情报告为例】

所谓倾听学生的声音,就是教者如何从教育的视角了解学情,基于学情,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作出教材内容的甄选。

教什么,应考虑学生的需求,看学生想学什么、该学什么。

考虑学情,应注意三个点:学生的困惑点、学生的兴奋点、学生的盲点。怎样了解学情?

(1)提前看看学生的预习作业,或者根据经验做预估;

(2)怎样进行预估?根据教学的经验进行积累;或者根据自己学习时的经验,换位思考做预估。

一份学情调查

我所用的班级只是我校初二年级的一个普通班,从来没有学习过小说,只给了45分钟的时间,要求所有人当堂完成。以下整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整理,力求保持学生的原意,不做修饰,希望能给各位呈现一个最原始的学情,对我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你更喜欢哪篇文章?为什么? 喜欢《孔乙己》的,有19人,占54.3%。理由:

1.对人物的描写非常传神、生动,孔乙己这个人物很有特点,小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2.描写生动,还想读第二遍。3.小说的蕴意很深。4.同情孔乙己的遭遇。5.文章很有趣,孔乙己说话幽默。6.写出了小人物的生活。

7.写出了旧社会穷人被嘲笑,受压迫,孔乙己是代表。8.对这篇文章感兴趣,对孔乙己有一种惋惜,又气他不上进。喜欢《我的叔叔于勒》的,有16人,占45.7%。理由:

1.人物描写很细致,生动,真实的反映了人物的特点。2.主人公很善良。

3.这篇文章有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一波三折。4.更贴近生活,自己能够读明白。

二、你最喜欢那个人物?最讨厌那个人物?为什么? 1.喜欢于勒。8人。

原因:虽然有过失,但是知道挂念家人,落魄了不回家给家人添麻烦。知道爱他的家人。知恩图报。破产后善意的谎言。

2.喜欢孔乙己。13人。

原因:开朗、幽默,给人带来欢笑。孔乙己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一些人的生活状况。从不赖账。很可怜。

3.喜欢若瑟夫。10人。原因:他善良,给于勒小费。4.喜欢作者莫泊桑。4人。原因:认为他给了叔叔钱。5.母亲。2人。

原因:俭朴。很爱孩子。

三、哪个地方印象最深刻?那个地方最不明白?最想了解什么? 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1.对于勒的描写。

2.孔乙己最后一次喝酒时的情景,用手走路的情景。3.文章最后对于勒的描写,叔叔的脸。4.孔乙己偷书被打折了腿,却说是跌断的。5.给了于勒10个铜子的小费。6.父亲重复的那句话。

7.我们发现卖牡蛎的是于勒时那种六亲不认的态度。8.于勒信的内容。9.孔乙己喝酒的过程。最不明白的地方: 1.掌柜到了中秋没有说话。2.读不懂孔乙己。3.母亲为什么不原谅于勒? 4.孔乙己偷书被打折了腿,却说是跌断的,偷书说成窃书。5.文章最后“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6.为什么10年之久,于勒没有来信,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7.孔乙己那么爱读书,却考不中秀才。8.孔乙己为什么没有真实姓名。9.叔叔为什么不回家? 10.不懂小说想表达什么? 最想了解的内容: 1.对于勒这个人物的分析。

2.为什么孔乙己被打折了腿还来喝酒? 3.于勒的最后结局。4.孔乙己的结局。

5.孔乙己之前偷书为什么没有遭到像丁举人那样的毒打? 6.两篇小说的背景。

7.为什么“我们”知道看中二姐的人是因为看了信才答应的求婚,而我们还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8.于勒为什么会落魄?

9.孔乙己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 10.小说说明了什么道理?

【几份学情调查 1.《孔乙己》

文章很有趣,孔乙己说话幽默。对孔乙己有一种惋惜,又气他不上进。开朗、幽默,给人带来欢笑。“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说什么呢? 孔乙己为什么没有真实姓名? 孔乙己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 2.新闻

学生获取新闻的最主要途径是电视,而非报纸

绝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都是社会新闻。其次是文化、时政、体育 像写日记,和日记没啥区别,都是记录身边的新事情 与作文不同,不使用修辞方法

新闻的内容没有感情或看法,只是对一件事情的介绍和叙述。3.《苏州园林》

本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本文是什么文?

为什么这篇文章没有一个抒情的结尾? 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 本文是一片写景散文吗?

文章为什么不以总结性的话语结尾?这样的话是不是会给人以没说完之感? 《苏州园林》虽为写景散文,但文章主旨是什么? 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游记还是说明文? 这篇文章是情景交融吗? 叶圣陶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作者为什么边描写苏州园林的景象,边从游客的角度品味景点?】

三、倾听“学术”声音——以《背影》为例

吸纳学术界,包括语言学界、阅读学界、文艺学界、写作学界等领域成熟的学术成果,尤其是专家学者解读某篇教材的成果。

如果专著看不进去,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随文而读、随教而读”,这种方法很切合实际,既是长远的,也是眼前的。

围绕《背影》的“专业阅读”

一、《背影》何以成为经典? 1.超保护的合作原则

2.简单化定势:将“父子情深”平面化地理解为父子关系一贯其乐融融,将朱自清父子之间的感情一厢情愿地“提纯”、“净化”。

3.正是在结尾——文章的收穴处,隐藏着《背影》文学经典性的最重要潜质。

二、《背影》:被“死亡”照亮的世界

《背影》不是事实的历史记载,而是叙述的文本,它是以追忆构筑的文本世界。不是1917年感动,而是1925年忏悔和歉疚的深情。在与记忆相关的叙述里,始终贯穿着今天的立场。回忆是朱自清的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作者从回忆中用泪水进行了忏悔,净化了自己的心灵,获取了某种心灵慰藉。

三、修辞论美学视野中的《背影》

1.重复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人们常常可以通过分析这种语言手段去认识文本的意义。2.文中透露了一代知识分子在两种文化夹击下的矛盾和痛苦,是一代知识分子内心焦虑的凝缩模式。

基于专业阅读的吸纳与转化

老照片 ——读《背影》 斑驳的铁道,月台 青黑,黑 没有面容

佝偻的背,鲜红的橘 叠加,漫漶 他踱步走出 正如那个夜晚的荷塘 画外音:

“肩住黑暗的闸门„„” “树欲静而风不止„„” 刹那,泪眼朦胧 他走了,留下一个背影 我们裹了进去 影子很长,很长„„ 推荐几本书 《名作细读》 《名作重读》 《名作导读》

《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 《中学语文名篇的时代解读》

四、倾听编者的声音——以人教版为例 了解、分析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对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对教材编者的尊重;对教材的再度加工。领会教材的编写思想

把握教材的编写体系 人教版.doc 用好教材的助读系统

单元导语 课文导语 课文注释 研讨练习

有关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单元导语.doc 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

教学资源包的开发

学案的编制(问题、情境与知识方法背景资料的结合)

五、倾听课堂的声音——以《故都的秋》为例

教学内容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学情是预估的,更是流动的。课堂上的学情在千变万化,教学内容也就在变化、流动的学情中随时调整。

一份听课笔记

在一个阴雾绸缪的南国的秋日,我听了一节《故都的秋》。执教教师是一位典型的北国男士,长相敦厚朴实,年轻而稳重。

简洁的课堂导入后,几个学生“接龙”似的朗读全文,接下来,舒缓的音乐声起,是学生各自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我暗自一惊:音乐声起,不是惯常预料的精英学生的“美读”,也不是教师本人提气带劲的“范读”,而是直接扑入了人声鼎沸的杂读,而且是反复读,此举竟和执教者的长相一般朴直。

此时,教师打出一张幻灯片:赏析一幅画面。1.结合描写对象的特点,谈谈你感受到的意境。2.这儿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哦,先前让学生撒开欢的读,尽情的读,看似粗糙简单,实际是在让学生先自行扑入文字的怀抱,浸入体验和感觉,为进一步的玩味赏析做准备呀。于是,学生默读,小组讨论,师生对话,对话的话题当然是“你喜欢哪幅画面,有何特点,感受到怎样的意境、情感?”,老师很从容,也很善于等待,在倾听、等待中不断追问,一问一答显得有板有眼。

约莫有两三轮“问答”后,课堂讨论的内容基本停留在第一幅画面,幻灯片上展现出这段文字:看碧绿的天色、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漏下的日光、静对牵牛花的蓝朵、疏疏落落的秋草;破屋、破壁腰„„ 又经过教师轮番和五六个学生捉对厮杀,我看了看手表,时间在问答的“对搏”中过去了28分钟,课堂依然停留在“细数”“静对”上,停留在“闲适”“淡泊”上。再刻意观察一下学生,除了正在与老师“对搏”的一位之外,有的在做“倾听状”,有的在直直地盯着课本,有的把头俯在课桌上,有的在摆弄着手中的文具„„听课的我焦躁不安起来„„蓦地,幻灯片终于换了,接着是教师浑厚的男中音响起:

“故都的秋”

在小院破壁腰上的蓝朵里,在秋槐树下层层的落蕊中,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里,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都市闲人悠长的互答中。像一枚凄美的黄叶,从你我的心头飘过„„

我心头一震,浑身的毛孔顿时张开,可惜,下课了。

课间休息,我走到走廊,手往口袋摸,想抽烟,糟糕!香烟落在房间了。旁边一位老师刚点着一支烟,看到我一幅模样,急忙递给我一根,我们俩便边抽烟边闲聊起来。他来自重庆的郊区县,他说起这节课给他的启发很大,特别是老师的“追问”,启发学生不停地说,师生互动得好。“不过”,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烟,“我在想,更多的学生是在‘听’,不停地‘听’他人讲,会不会疲惫?要是控制不住自己,‘听’走了神怎么办?”说完,他盯着我看,我说我赞同他的意见,要是多一点手段和方式又该多好啊。一袋烟甫毕,会议又开始了,我重新坐到位子上,拿起听课本,在上面写下四个字: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在数学教学中比较多的提及。所谓变式训练,就是指将原命题中的条件(或结论,形式,内容,图形等)作适当变换,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变式,探知数学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探索相关数学问题间的内涵联系以及外延关系,进而培养数学创新思维的能力。不妨举个数学的例子,有一份小学数学《梯形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其中第三、四部分的内容是:

三、变式训练,深化新知 1.位置变换,突破思维定势: 指出下列梯形的各部分名称并作高。2.图形转换,沟通知识联系:

操作一:利用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任选其一,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操作二:利用三角形,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操作三:利用一条类似于长方形纸条,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通过两种变式训练,引导主体参与,启迪学生思维,强化发现能力。教学中,没有刻意区分梯形与各种图形的本质差异,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创设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开放性动态学习进程。充分体现由共性到个性、由表象感知到创造新知的渐进性原则。】

四、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1.找梯形

创设问题情景,设计数学问题:从梯子上你能找出几个梯形?怎样才能知道这架梯子最高能达到的高度?

2.拼图形

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出一种你最熟悉的图形。3.摆图案

利用多种平面图形,摆出一副你最喜欢的图案。

【设计意图:1.创设问题情境,沟通数形联系,深化思维层次,突出体现数学学习的本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2.在拼摆中渗透转化思想,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作铺垫,构建新知学习的立体框架。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充分体现“玩中学,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

把那个连听课者都为之一振的“故都的秋,在„„”提前使用,改造成另一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故都的秋,在小院破壁腰上的蓝朵里,在„„”,请根据文章内容,再续写几句话。课堂收束阶段,再引入一个“活动”:假如让你来写“秋”,你会写哪里的秋?以“()的秋,在„„,在„„”说(写)几句话。

结语:我的一次备课过程——谈《故乡》的备课经历

研究一节课怎样备的,与研究一节课是怎样上的,两者角度不同,价值各殊。而人们无意间看轻了前者。

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冰心)

《故乡》说课.doc

第二篇:李卫东《陋室铭》课堂实录

李卫东《陋室铭》课堂实录

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啦,这当然有点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这篇文章叫《陋室铭》,为什么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精品的一席之地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一起来学习唐代刘禹锡的散文小品----《陋室铭》。(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至成诵。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的,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反复诵读来学习文章。我们的第一遍读,要求结合注释读准音,并大体弄懂文章的意思。如果有疑问,可以和同桌商量,实在解决不了,请提出来。(师板书: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生:“白丁”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白丁”是平民的意思。

生2: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简单说一下。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 指平民百

姓,这里可以理解为没有学问的人,为什么?

生:因为前文中有“谈笑有鸿儒”的句子,鸿儒指有学问的人,前后对应,后文的“白丁”应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的意义,很好。还有问题吗?

生:“何陋之有”的含义是什么?

师:你能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吗?

生:字面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它的意思是这个屋子根本就不简陋。你想问这句话的深层意义,是吗?这个问题我们在反复诵读中解决它,如果老师忘了,你可以提醒我。

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两个“之”字有什么作用?

生1:代表“的”的意思。

生2:代词“他”的意思。

生3:副词,没有多大作用。

师:从语法角度说,它是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我们朗读时能借它调整节奏,从中传出文章的意蕴就够了。

师:老师提一个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馨”,谁能在黑板上写一下,并注出它的意思。其他同学看课文,加深印象。(生板书,师作评。)

师:字面上还有问题吗?好,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遍读,这一遍读能不能带上感情,读出感受?(生带感情朗读。)(师板书:二读,带感情,谈感受。)

师:请同学们谈谈你的粗略感受,看看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者说笼罩全文的是怎样的感情基调。随便说说,没有标准答案。

生1:即便房子很简陋,如果居住的人品德高尚,房子也是美的。

生2:外界环境不重要,重要的是超越自我。

生3:这个房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间多么豪华的房子啊!

师:你这里的“豪华”是指----

生3:自由的空间。

师:让我们来小结一下,大家的意思是说,即使居住简陋的屋子,只要品德高尚,学识高超,即德高学富,就能超越自己,就会受人敬仰,就能得到无比宽广的世界。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房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什么是素琴?

生:不加装饰的琴。

师:对,不加装饰的琴,它给人一种朴素的感觉。我们甚至由此想到陶渊明的“无弦琴”,没有弦怎么弹?陶渊明自己说“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关键在于一个情趣。好,这里谈的是室中之事,(师板书:室中事。)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生1:好。

生2:馨。

师:老师说一个字-----雅。此外,文中还写了室中人、室中景。(师板书:室中人,室中景。)刚才我们知道了室中来来往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接下来看看室中景。请大家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一起来读。(生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我觉得这句话并不美,草是那么地乱,台阶上还长了青苔。是不是这样呢?

生1:这个景给人的感觉是生机勃勃,永远向上。

生2:绿色给人以清静幽雅的感觉。

生3:我们在生物课上学过,“苔”在清新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这里突出空气清新。

师:我觉得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清雅、清新、清丽、清静,总之,陋室不陋。所以,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生齐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搞清了文章的主旨,下面,我们进行第三遍读。这遍读要求同学们涵泳语言,品味意蕴,比如,哪些字眼的表达突显功力,哪些句子的节奏韵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等,读完后说说你的体会。(师板书:三读,传蕴味,养语感。)(生大声朗读。)

师:谁来说说读的体会?

生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给人一种闲雅的感觉。

生2:文中押ing韵或in韵,读来琅琅上口。

生3:第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与“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应,山对水,高对深,对仗工整。

师:这下,问题来了,紧接下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如果改成与上文句式一致的句子不是更好吗?我们大家来改改看。(学生试着改写。)

生1:房不在好,有我则行。

生2: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师:室不在“陋”吗?对,说反了,应是室不在----华,我们可以改成:室不在华,有德则馨。行吗?(意见不尽一致)那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它的后面几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如果按两两相对的结构,可以改为“ 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无„„”。同学们试着再加一加。(学生试改:无房子之华丽,无闲人来打扰;无奇花异草,无群蜂群蝶„„师逐一评点。)

师:老师也试着加一句: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改后感觉怎么样啊?老师来读一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室不在华,有德则馨。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

入帘青。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

生:缺少美的语感。

师:噢,他感觉出来了,结构太一致了,没有变化,一个调子,让人生厌。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来才会抑扬顿挫、摇曳生姿。我再提一个问题,“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为什么把自己的陋室和诸葛亮、扬雄的房子作比,最后才说“何陋之有”呢?这也是课堂开始那位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

生1:这两个人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把自己和这两个人并列起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要像他们两个人一样建功立业。

生2:这两个人品德都高尚,放在一起,突出自己的志趣。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四遍读,要求放声来读,读时你对同学或老师的说法有疑问,甚至对课文的写法有疑问,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师板书:四读,放胆评,出口诵。)(生大声自由读。)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过渡有些突兀,应加个过渡句子,使其连贯。

生:我感觉不该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总写,以下是分写。

师:本文是一篇韵文,不是叙事散文,句意间有一定的跳跃性,类似诗歌,所以,我也觉得不用加,但我赞赏这位同学敢于质疑的勇气。

生:第一句中又是“龙”,又是“仙”,有点迷信思想。

师:这里,作者用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为引出下句服务。

生:“孔子云”应去掉,因为后一句话最值得回味。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深度。补充一点,“孔子云”一句引用的是《论语·子罕》中的内容,原文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老师的问题是:不但不把“孔子云”去掉,而且加上“ 君子居之”,行吗?(生自由发言。师生小结:写文贵在含蓄,“君子居之”还是不加为好,“孔子云” 一句还是不删为宜。)

师:铭,就是古代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相信你们都有座右铭,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啦。请问,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生1:人生有三部曲:立志,工作,成功。

生2:对于每个人来说,一天都是24小时,善于抓时间的人可以使生命发出无限的光彩。

生3:不负生命。

师:铭,可以刻在任何器物上,有的刻在沐盆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的刻在砚台上:伴我诗,伴我酒,伴我东西南北走,人不嫌我丑。在《十六岁的花季》这部书里,有一篇模仿《陋室铭》写的《课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陋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录像。可以打瞌睡,写情书。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是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

生1:它讽刺了那些反叛的学生。

生2:可以把它看作学生课外的闲情逸趣。

师:如果你将它作为讽刺胸无大志、整天无所事事的人的戏文来理解,是可以的;但如果它是因颓废消沉、自轻自践而写,则是不可取的。刘禹锡认为,文章应“以才丽为主,以识度为宗”。即文章应该有文才,更重要的是诗意,即思想境界。你们学习了这篇美文,了解了他对文学的有关主张,也可以模仿本文写一篇铭文,为你的书房,你的铅笔盒,等等。好,下课。

课后执教教师与听课专家、同行的互动评课摘录:

(主持人让执教教师先介绍课堂的设计思路)

李卫东:设计这堂课,我有四点想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还学生以调控策划课堂流程的权利,而不止是按教师自己的计划演进。因为,课堂中最精彩的部分应是师生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迸发的思维火花,是随着教学环节的调整变化流淌出来饿教学机智。从这点出发,教师备课,应该是备教学资料,备对教材及教学的独特理解。所以,有的老师课后问我要教案,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他:我只有七、八页的资料和感悟性的东西。

二、以朗读为主线。这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层读:一读疏通字词,二读把握主旨,三读弄明白文章是怎样写的,四读弄明白文章为什么这样写。

三、以体验为核心。引导学生调动语言积累和生活积淀,以丰富语感,提升修养。

四、以运用为旨归。注重语言实践。

张定远(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李老师的课为我们提供了文言文教学的范例,这堂课以朗读为主线,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外到里,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地统一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让学生将课文当堂背下来,如果强调边读边记会更好一点。在生字难词上也要再下功夫,学习文言文,疏通关键。后面的打油诗值得商榷,可介绍可不介绍。

熊芳芳:李老师的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上学生互助互动,像自助餐,老师也很好地发挥了主导作用,紧扣标题,处处围绕“陋室“来引导,调动了学生的智慧和才华,煽动了学生的所有积累,如关于”苔痕上阶绿“一句的理解,有的学生甚至用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加以诠释。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思想性挖掘得还不够。

湖南岳阳一教师:李老师的教学环节中有四个“读“的环节,但读的方式单调了些,可否考

虑让学生单个来读一读,在个别朗读的指导中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古代隐士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塑造起来。

李卫东:感谢老师们提出宝贵的意见。我补充说一说思想方面的问题。我本来想在第四个环节“放胆评,出口诵”中听到学生关于主题的局限性的发问,可惜没听到,后来时间紧了,便没有再做引发。刘禹锡的思想很矛盾,一方面,从“无案牍之劳形”中可以看出他不想混迹官场、同流合污;另一方面,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又可看出他有大展宏图之志。其实,刘禹锡的这篇文章就是在河南(注:公开课举办的地点)写下的,那时他刚贬谪洛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刘禹锡此时的复杂心境便是儒家人格的生动体现。但因学生的提问没有涉及到,时间也比较紧,就没有深入进行。这真是应了一句话,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但我想,《陋室铭》的解读时空是会伴随学生一生的。

第三篇:李卫东教学设计

听李卫东老师讲座有感

十一月一日听了李卫东老师《把握学段教学重点,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讲座,犹如一道精神的美宴,给予了我营养,也指明了我今后阅读教学的方向。报告中,李老师分析了各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指明了教学重点。听了报告,我明白了句如何教,段如何教,篇如何教。

我知道了低年段重点是句子的教学,理解词意、句意,想想画面,知道从这个句子学习什么,进行写话练习;中年段重点是段的教学,理解全段的意思、结构,学会读懂段的方法,练习写一段话;高年段的重点是篇的教学,理解全篇的意思、结构、主旨,学会读懂篇的方法(鸟瞰、解剖、会通),练习写作整篇文章。如果按此步骤扎扎实实地教学,我们带出来的孩子阅读、写作水平能不高吗?

厦门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学院

管理学院

系(所)

企业管理系

专业 篇三:《清贫》教学设计

公主岭市二十家子中学教学设计评选

参选作品

《清贫》教学设计

教师 苏婷婷 2012年5月2日

《清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2.流利、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用对话、动作、神态刻画人物形象,感受人格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崇高的共

产主义信仰。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

【教学难点】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体会清贫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如下材料:

王守业,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前副司令员。2006年63岁时因贪污一亿六千万元人民币,在接到举报信后被中央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他是解放军目前为止公布贪污赃款数额最高且职务最高的军官。在他作案的五年里有四年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干部”,还立过二次三等功.文强,四川省巴县人,前一级警监,原重庆市司法局局长。以受贿罪(认定1211万余元)判处文强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有期徒刑8年。2010年7月7日,文强成为中国第一个被执行死刑的正局级公安局长.胡长清,江西省原副省长,省人大代表。在担任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副局长、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副省长期间,先后90次收受、胡长清索取江西奥特汽车租赁有限公司总裁周雪华(另案处理)、江西金阳光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卫东(另案处理)等18人及江西省商业储运公司的钱物,折合人民币共计544万余元。其中人民币280万余元,美元8万元,港币94万元以及价值97万余元人民币的贵重物品。胡长清还利用职务之便,多次为有关行贿人谋取利益,造成国家巨额财产损失.于2000年3月8日被依法执行死刑。胡长清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被判处死刑的高官.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三名罪犯都是国家高级官员,都是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在金

钱、权力、女色的诱惑下没经受住考验,最终锒铛入狱甚至是走上死亡之路。而在物质生活十分匮乏的旧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干部更需要金钱的给养,他们在金钱面前却保持着领导者的一身正气,在威逼利诱面前临危不惧,他就是共产党的楷模-----方志敏,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清贫人生,感受他的高尚品德。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方志敏(1899—1935)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三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

背景介绍(见教科书第33页长春版)

三、读一读

1、解题“清贫”

清贫,即贫穷清廉,贫穷而守节。

2、听录音范读并指定学生朗读(注意疑难字的读音、标段序、识记字词)奢(shē)侈(chǐ)矜(jīn)持 金镯(zhuó)抛掷(pāo)威吓(hè)山坞(wù)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方志敏身为我军领导人却一生清贫,被捕时身无分文的故事。

四、演一演

请三名同学依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方志敏被捕搜身的经过。(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通过表演体会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重点句子研讨:

①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那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②“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五、辩一辩

论题:新时期我国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并且逐渐向小康生活迈进,那么清贫精神是否应该大力提倡呢?(小型辩论会)

正方观点:清贫精神永不丢弃

反方观点:物质生活水平发达的今天要拒绝清贫

六、总结

清贫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任何时期都不能摒弃,特别是在物质生活水平高度发达,人民生活普遍达到小康水平的今天,清贫精神越来越凸出它的重要作用,那些贪官正因为没有清贫精神,没能经受金钱,权势的诱惑而走向犯罪的深渊,他们的所作所为值得我们深思,给予我们警示。

七、作业

以 “清贫的价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板书设计】 清贫

方志敏

方志敏:节俭朴素 廉洁奉公 正义凛然 坚贞不屈

国方士兵:贪婪 野蛮 凶狠

清贫 坚持?拒绝?

【教学反思】

《清贫》一文是传统篇目,清贫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些为革命浴血奋战的革命志士清贫精神在他们身上永放光彩。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90后,家家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又都是家里的独生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就他们而言根本体会不到清贫精神的价值,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了两个重要发的环节,一是学生根据课本情景分角色表演,90后的孩子特别善于表现自己,当我提出要表演的时候他们个个争先恐后,跃跃欲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的轻松氛围中体验到了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二是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了一个小型的辩论会,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论辩中感悟清贫的精髓,体会在物质生活水平高度发达的今天清贫精神的巨大价值。篇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天津市南开实验学校 李卫东

【教材版本】

人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比萨城、辩论、信奉、违背、拴住、宣布、固执、胆大妄为”等词语。2.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感受伽利略在思考前人观点是产生质疑又通过反复试验发现真理,并用公开试验向众人揭示真理的过程,领悟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宏大的精神境界;感受课文言语逻辑严谨、用词准确深刻的特点。3.了解课文第二、五自然段在全文的作用。

【教学内容】 1.生字与生词。3个应会认的字“违、妄、执”;12个应会写的字“略、辩、奉、违、磅、拴、拖、释、宣、萨、妄、执”;正确读写的词语“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比萨城、辩论、信奉、违背、拴住、宣布、固执、胆大妄为”等。2.阅读第二自然段,抓住“信奉”“责备”两个词语,感受当时人们迷信亚里士多德的程度。

3.阅读第三自然段中亚里士多德的话,理解这段话通过举例子强调什么观点。4.阅读第三自然段中伽利略思考的话,感受理解伽利略严谨的思维和独立的人格。5.阅读第四自然段中伽利略做试验的句子,感受理解伽利略严谨周密的科学态度。6.阅读第五自然段中众人嘲笑伽利略的句子,感受当时的社会风气。7.阅读第六自然段中伽利略作公开试验的句子,感受这两个动作在科学史和人类丝线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8.阅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感受理解句子中多重意思。9.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中亚里士多德的句子,思考并修改其中不严谨的地方。10.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设计思路】

抓住文中的重点语段,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揣摩、理解、内化,使学生在倾听与交流中受到精神的感染、思想的启迪和言语技能的训练。【教学准备】

一大一小两个玩具球、电子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方法与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做两个球同时下落的实验。

[设计意图:感知试验的过程和结果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全文、理清脉络、学习生字新词。

初读课文,做到正确通畅。说说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准词语: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比萨城

辩论、信奉、违背、拴住、宣布、固执、胆大妄为

学习易错生字的写法:辩、释、妄。

三、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1590年,就在距今415年前的欧洲,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一个人的话,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2.理解:信奉。3.指导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感受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设计意图:抓住“信奉”“责备”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感受当时人们迷信亚里士多德的程度。]

四、导读第三自然段

1.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说法。

用课件出示课文片段: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段话强调了什么?(强调了两个铁球同时落下时,速度不同。10磅重的是1磅重的10倍。)指导朗读。

请学生演示铁球下落的过程。2.理解伽利略严谨的思维过程

伽利略读了这句话之后,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板书:怀疑——试验

用课件出示课文片断如下:

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①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②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是怎么推导出这里的两个结论的呢?

伽利略运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推导出这两个结论的时候,他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吗?从那里看出他不相信?(如果??)

把这段话完整地读一下,读出你在思考,读出你很谨慎,读出你的思考一步一步很严谨。

现在请你用自己的话来完成这个思考过程,不看书,一层一层地表述这个意思,自己练一下。(学生练习两分钟,指名练习说。)

[设计意图:紧紧抓这一段课文逻辑严谨的特点,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感受伽利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真正地理解为什么伽利略能够不迷信权威,并能够发现真理。]

五、导读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伽利略做实验的句子:“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伽利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

(伽利略的试验的特点是:带着问题、次数多、反反复复、每次试验的结果都一样。)辨析:“反复”与“许多次”的不同,“反复”与“重复”的不同。从而理解伽利略为什么要反复做试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反复” 一词深入思考,理解伽利略做试验时的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六、导读第五、六自然段 1.导读第五自然段 2.导读第六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作者写伽利略作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拿着”,一个是“脱手”。就是这样的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塔下的人们,给当时的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

课件出示文字:“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理解这句话的多重意思,说得得体,分寸把握得好。

教师小结:对于权威的话,我们要学习,但不能迷信。而且,善于学习才能善于思考、善于发现。伽利略这样严谨地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因为他学习过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他用试验的方法去探究事物的真相,这种方法也是向古希腊的另一位大学者阿基米德学习的结果。[设计意图:“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句话的表达很有分寸。教师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品读,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语感。]

七、拓展练习:指出课文在表达上的疏漏

用课件出示亚里士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课文只说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没有说从同一高处落下来。如果是这样的话,10磅重的铁球有可能不先着地。应把课文中的“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一句话改为“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

[设计意图:巧妙地利用课文语言的疏漏,引导学生思考、纠正,培养学生逻辑严谨地思考问题。]

八、作业:

找出课文中的几对反义词,抄下来。

【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怀疑————试验————公开试验

如果??那么 反复 拿着、脱手

[板书设计意图:这则板书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面的“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试验和公开试验是在什么样的社会风气下进行的;中间的“伽利略:怀疑——试验——公开试验”是伽利略发现真理的过程;下面的“如果??那么”“反复”“拿着”“脱手”等词语提示了课文中值得咀嚼的语段,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第四篇:李卫东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写给谁?为什么写?

执教者 李卫东杭州风帆中学初二学生

开场白中确定 真正的主角是你们。之后明确内容——写给谁,为什么写?

先讲一个故事——荷曼·麦尔维尔的《抄写员巴特利比》原来是专门分发死人的信件的,……后来他当了律师的抄写员……他宁死也不写一个字……——屏幕显示

师:为什么不肯写

生:看了很多悲哀的文字,就伤感不愿意写了。

生:有可能师心里受了刺激,有点害怕了。

生:写了也没有人看吧。

师:没有读者来读,写了什么用呢?文字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我们要考虑读者,有没有目的价值,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题。

屏幕显示给××的一封信

屏幕最想写给谁?可以出现人名,可以出现称呼

2、为什么写?和目标读者之间的关系?

3、为什么写?想达到什么目的?同学们,用笔记录下来,要简单 真实

学生动笔

学生起来回答——爸爸 妈妈妹妹自己同学 缺点 等等

下面 明确目的写作就要要明确目的的师:啤酒瓶打开的样子见过吗?冒泡……下面你们就冒泡吧,用短语将想写的内容一个个记录下来,不停地写

学生写完后,师:将这些事件内容按重要性排列,用数字标好排序,或者删除……同桌之间交流说说意见……看看有没有道理

生:给数学老师的一封信,说那天误解的事情,那天她来给我们讲作业,我们当时很不高兴什么的……

师:用几个相关的短语记下:数学老师作业本生气英语老师 争执

师:如果数学老师看了会怎么样?

生:会很欣慰……

师:在构思作文,批改作文的时候有一个简单的办法,那就是核查……这篇文章有明确的读者吗,有明确的目的吗?有就打√,没有就打×

屏幕:有明确的读者对象吗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吗有足够的细节描写给读者吗

作者写什么或者不屑什么考虑读者对象和写作目的了吗

作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考虑读者的需求和感受了吗

作者的语气适合读者对象吗语言表达能让读者明白接受吗

师:下面给老师带来的这篇习作评核一下。

找一个同学来先读一下 《给咪咪的一封信》(一个初一住校生刚入学不久给宠物的一封信)师:请同学们对照打√×,每打一个找一处依据,说说

……学生说完之后

教师出示中考题××,请听我说

杭州今年中考题成长,没有捷径

师:也就是说,可以假定妈妈或一类人看,然后确定内容,不过题目变换而已……以此来构思这

一类文章,假定了读者才能产生共鸣。

写作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老师认为这才是核心问题……

第五篇:《匆匆》教学设计 李卫东

《匆匆》教学设计

承德县实验小学 李卫东

教材分析

《匆匆》是小学语文十二册的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比、比喻、拟人、排比等,还巧妙地使用叠词,使文章显出简朴、轻灵来,适合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第二、三自然段紧扣课题,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应做为教学的重点,通过读、评、讲、写让学生自我感悟,体会作者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学生分析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好的知识基础,应该关注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本文生成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教师应努力缩小学生与文本的差距。在预习的环节中,教师有必要对文本的有关背景作必要的介绍,在教学中,教师也应以自己与文本对话中获得的感悟和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学习目标 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幻灯片、音乐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文,学生读通课文,理解用词。

2、教师有感情朗读课文,以情铺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一环节的安排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课文,二是以教师的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在师生共同的学习中获得初步的个性体验。)

二、学文交流。

1、教师出示思考题:

(1)课文中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用“~~~~”划一划。

(2)从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划一划。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同桌同学交流,教师参与。

4、重点评析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1)生:从“溜去、轻轻悄悄、跨过、飞去、闪过”等词语,我感受到时间过得飞快,来无踪去无影。

生:作者感到惋惜的词语有:“茫茫然、默默时、凝然、叹息、头涔涔、泪潸潸”,日子过得飞快让作者感到无奈„„

(2)师:我们怎么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句呢?

生读,师生评议。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一环节的安排,学生认为是含义深刻的句子,就讲讲自己的理解;觉得是自己喜欢的句子,就谈谈为什么喜欢,并且通过朗读,学习作者遣词造句方法,让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

三、读写迁移,学以致用。

1、师:我们的日子又是怎样过去的?谁来说一说?

2、学生叙述、评议、记录说的好的地方。

3、学生练笔。

(学生的语言发展有赖文本典范性语言的吸纳、积累、内化和运用。)

四 由课文内容想开去,延伸拓展。

1、师:课文中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我们准备怎么回答呢?

2、学生再读课文,结合实际想开去。(自己的日子是怎么过的,身边的人是怎么过的,有哪些珍惜时间的诗词、格言等。)

五、板书设计

匆匆

花有重开日

逝去如飞 - 珍惜时间

人无再少年 课后总结反思

《匆匆》一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地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这节课中我一是重视了读指导,二是在读的基础上力争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因为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己读课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并让学生在朗读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基础上,也写写自己或身边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从读到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在阅读中学习方法,在阅读中感悟和内化,提高语文素养。

这节课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尤其是为了追求课堂的完整性,我设计了一课时,使得课堂内容密度很大,节奏太快。课堂显得知识点的学习落实不够,课堂拓展延伸效果不好。还有对课堂生成性资源利用不够,把学生在课堂中谈到的有关岁月流逝的交流与感想没有很好的引导、拓展与延伸,把一节完全上成了完教学设计的过程,没创新,少发展,缺生成。

下载模块三 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李卫东word格式文档
下载模块三 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李卫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李卫东《陶罐和铁罐》课堂实录

    参透教材,“搔”到“痒”处 ——《陶罐和铁罐》教学实录及设计思路 文/李卫东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讲国王的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奚落、侮辱、威胁陶罐,陶罐谦和争辩,......

    李卫东《陋室铭》教学实录及课后评析

    (既介绍了《古文观止》,又凸显了《陋室铭》短小精悍的特点和在古代散文中的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至成诵。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李卫东英语自然拼读培训

    英语自然拼读法学习心得 李卫东 自然拼读法, 它不仅是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孩子学习英语读音与拼字,增进阅读能力与理解力的教学法,更是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英语初学者学习发音......

    听李卫东老师讲座有感[五篇]

    听李卫东老师讲座有感 十一月一日听了李卫东老师《把握学段教学重点,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讲座,犹如一道精神的美宴,给予了我营养,也指明了我今后阅读教学的方向。报告中,李老师......

    延安大学信息学院-李卫东院长卸任演讲稿

    (2013年10月12日) 到去年12月底,我已满55岁了,到了卸任的年龄。但由于学校的原因,直至今天才宣布。大家知道,这期间尽管学院有多个奖项、科研项目频频落地,然而学院调整 “一分三......

    李卫东名师大课堂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实录

    师:第一次见面,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李卫东。(板书:李卫东)大家怎么称呼我? 生(齐):李老师。 师:好!还可以怎么称呼? (学生愣了一会) 生:李卫东老师。 生:卫东老师。 生:李卫东先生。 生:李伯伯。......

    李卫东:在全县征兵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李卫东:在全县征兵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录入时间:2009-10-1 今日访问:680 来源于:县纪委 作者: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 李卫东 同志们: 今年的征兵工作即将全面展开,为了确保依法征兵......

    李东卫: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阿长与》教学实录执教者 李卫东 师:提起鲁迅先生,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一上学期学习过他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写到的那位讲述美女蛇传说的故事高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