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音乐教学学具策略初探
小学音乐教学学具策略初探
【摘 要】 随着新课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音乐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音乐实践意在让学生运用基本的乐器进行音乐演奏并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进行音乐创作。电子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学具;电子琴
利用乐器进行音乐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音乐教学的热情。在乐器中电子琴的作用显得尤为明显,电子琴既可以让学生掌握识谱、演奏的基本技能也可以启发学生大脑中的音乐细胞,开启学生的音乐之路。小学音乐教师要利用电子琴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学习音乐,从而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
一、以琴引导,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音乐实践是当前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小学音乐教育专家多年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对开启学生的音乐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兴趣使得学生更加专注于音乐学习,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越来越大。音乐教室的乐器越来越丰富,数量也越来越多。因此,小学音乐教室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电子琴,齐全的音乐设备可以为教师教学的开展提供便利。充足的音乐设备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利用电子琴进行音乐学习和音乐创作,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当教师进行示范教学时学生可以跟随老师的指法进行弹奏,增加音乐实践的机会。随着学生对电子琴学习的不断深入,对电子琴的了解也会越来越细致。电子琴可以看作是全能型的乐器,它既可以弹奏出钢琴、小提琴、二胡以及一些管弦乐器的声音,又可以发出一些奇特的声音,例如:汽车鸣笛声、小猪吃饭声、小雨拍击地面的声音等等。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奇心强,因此对这些奇特的声音会充满好奇,从而会主动探索这些声音是如何发出的,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学习音乐的音色和节奏。
二、丰富模式,突出多样课堂构建
小学生对于枯燥无味的课堂会有厌倦心理,他们喜欢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喜欢在舞台上表现自己,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信任和认可。因此,教师在利用教学学具进行音乐教学时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演机会,让学生在舞台上尽情地跟随音乐舞动并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教师在每教完学生弹奏一首曲子时,便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的方式考核学生对所学曲子的掌握情况。学生在表演时可以自由结组,教师要强调结组时每个小组要注意人员的搭配,优势互补以求团队合作实现效率最大化的原则。学生全部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可以在课下排练,每个小组可以成立一个小乐队,乐队内的成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例如:两个同学负责利用电子琴进行音乐伴奏,另外两个同学负责舞蹈部分和演唱。在乐队表演中学生对电子琴的熟练程度增强,对音乐的理解也会更深入。经过课下努力训练,学生便可以正式登台演奏,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音乐才华。乐队式的课堂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使学生在音乐演奏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通过不断学习得到改善。音乐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上台演奏的平台,学生通过在活动中坚持锻炼音乐曲目,从而不断积累经验,在每次音乐演奏中寻找自己存在的问题,例如:舞台心态、音高掌握不恰当等问题。
三、以琴辅导,优化音乐教学效率
电子琴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学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听觉训练并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听觉训练是训练学生对音色、音高、旋律等的掌握,它是音乐学习的关键。听觉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音色和音高的感悟,因而教师应利用电子琴重点训练学生的听觉,让学生对音色和音高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当学生的听觉能力提高,对音乐有了良好的感知时,学生的音乐素养也会得以提升。听觉训练需要借助于电子琴的乐谱,乐谱是书面音乐,它将音乐的发音、音高、旋律节奏等都直观地呈现在音乐学习者的眼前,学生对乐谱的掌握情况影响着学生的听觉分析,更影响着学生对音乐的律动以及对音乐的感知。因此训练学生的听觉,加快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就要求学生熟练读谱和识谱。教师在锻炼学生的听觉时先要让学生进行电子琴辅助视唱练习。视唱的过程就是准确阐述音乐语言的过程,即让学生看着乐谱进行演唱,在演唱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乐谱的音高和音色以及旋律变化在电子琴上不断更换自己的弹奏指法并调整自己的弹奏速度。通过让电子琴跟随着自己的演奏速度,从而实现电子琴与学生本人演唱的高度协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知会增强,听觉反应能力也会得到迅速提高。另外,学生在进行听觉训练的过程中对音乐创作背景的想象以及自我创作的能力也会提高。例如:小学二年级的电子琴入门曲目《两只老虎》,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做示范,然后让学生自己边弹电子琴边唱《两只老虎》,当学生对两只老虎的乐谱以及节奏熟悉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两只老虎》的节奏自己编一首相同风格,但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的欢快小调,由此便达到了音乐教学的终极目标。
总之,电子琴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学具,对开启学生的音乐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小学音乐教师要利用电子琴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然后丰富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电子琴进行音乐创作。最后,利用电子琴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音乐听觉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艺术涵养。
第二篇:小学数学学具使用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学具使用心得体会
高新第四小学 郭明伟
新课标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求组织学生亲历“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活动,从而让他们获得知识、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我认为,要提高教学效率,变抽象为直观小学数学学具的使用尤为重要。
一、合理使用学具,使学生在操作中思考。
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但是如果没有思维的参与,动手操作就失去了它的价值。能否借助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学具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呢? 首先,在变式中求同。即从不同角度组织学具,变换事物的非本质特征,在各种表现形式中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越来越高的概括程度。例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提供了丰富的学具让学生“做”三角形,学生能产生多种方法:用小棒摆、在钉子板上围、在方格纸上画,还可以用彩纸剪、折、拼等,借助如此丰富的创作素材展开思考:“做的三角形有什么相同之处?”分析各种做法的共同点:如用三根小棒、三段细绳、三条线段……才能“做”成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小棒、细绳、线段……必须两两相连——三条线段必须首尾依次相连……通过变式学具,学生主动思考变化中的不变因素,积极构建对图形的比较深入的认识。
其次,在反例中求异。指故意变换事物的本质特征,使之质变为与之形似的其他事物,在比较与思辨中反衬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准确地认识概念、发现规律。如探索“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关系”,倘若一开始就提供小棒,让学生任选三根围一围,那么对学生而言,只是教师外部施加给他们的要求,学生未必有思考的欲望。不妨在实验之前就提供反例、引发冲突,让学生感受到原先所认为的“只要有三根小棒就能 围成三角形”这一想法出问题了,撩拨起学生欲罢不能的强烈愿望,进而借助学具操作实验,使他们能边操作边主动思考“这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小棒长度间有什么关系”,在操作中不断思考、探索、发现。
二、学具时有时无,在操作中操作中激发想象 动手实践不能始终停留于实际操作的层面,目标更要指向实现活动的内化,活动内化的方式之一就是想象。如果能在直观操作的同时展开数学想象,往往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其实在立体图形的教学中,蕴藏着大量的想象资源。借助手势,学生比划一个个虚拟的立体图形,将脑海中模糊的图形轮廓,清晰地呈现于眼前。随后,面对自己能够清晰感觉到的图形模样,顺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手“画学具”,充分把所想象的东西外显,帮助学生建构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想象空间。长此以往,以比划促想象,把抽象的东西以直观的形式表达,提升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利用学具短缺,操作中唤醒合作
合作学习其核心就是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合作学习的需要。心理学家舒兹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都具有人际之间交往的心理要求。因此,合作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唤醒学生本身固有的合作,b理需求,使学生把“要我合作”变成“我要合作”。不妨在学具上卖点关子——准备的学具“短斤缺两”、“你有我无”,让学生自然产生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任务的合作内驱力,这样合作就从学生的学习需要中展开。一旦激起了合作的欲望,操作活动就从形式上的合作走向了真正实质意义上的合作。
综上所述,如果在操作活动中学生能积极思考、充分展开想象、主动寻求合作,那么我们谓之养成了良好的数学操作习惯。而学具的小小变化,恰恰能在操作活动中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激励无限想象、唤醒合作意识。习惯养成,就从学具的改变开始。
第三篇:湖南文艺出版社五年级上册音乐教学学计划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计划
一 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经过四年的音乐教学,已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演唱的技巧和声音都日趋完整。能够自觉的聆听音乐。整体素质不错,但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有待纠正。二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严格遵循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学科为基点的理念。加强了时间与创造,加强了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与始终。教材中所选的歌曲或乐曲都能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童趣。本册教材共有11课,安排了演唱、听赏、认识乐器等内容。教材中的乐理知识,认识和运用则要求渗透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领会和运用。三 教学目标
(一)表现
①能充满自信的独立背唱2-4首歌曲。
②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表演合唱曲目。
③能自编动作,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排演歌曲。
(二)基本乐理知识
①能认识6/8拍并了解强弱规律。
②认识“#”倚音,波音等音乐标记
③了解变拍子的含义
④能视唱所学歌曲的旋律。
(三)聆听
① 能积极的聆听教材中的乐(歌)曲,并随着音乐的情绪进行情感的表达。
② 能用语言,线条,图片描绘听到的音乐
③ 了解中外著名音乐家的生平。
(四)器乐
能独立吹奏2-4首歌曲或乐曲。
四 教学措施
1.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参与程度纳入考查范围。2.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3.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多鼓励,少批评。4.鼓励学生课外学习音乐。
5.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从视觉听觉多方位感受音乐。五 教学进度
第二周-----------------学唱歌曲《新东北风》欣赏歌曲《喜丰年》《啊里郎》 第三周----------学唱歌曲《嗯嘿呀》
第四周----学唱歌曲《唱支最美的歌》、欣赏歌曲《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第六周-------学唱歌曲《我可爱的家乡》、欣赏音乐《小河淌水》 第七周---学唱歌曲《祖国印象》、欣赏音乐《我和我的祖国》
第八周--------学唱歌曲《珍善美的小世界》欣赏音乐《匈牙利舞曲》 第九周---------学唱歌曲《走绛州》欣赏音乐《花儿与少年》 第十周------------学唱歌曲《拥军秧歌》
第十一周----学唱歌曲《我跟阿爹拉骆驼》欣赏音乐《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第十二周----------学唱歌曲《游击队歌》欣赏音乐《晚会》 第十三周-----------------------综合表演《乌鸦与狐狸》 第十四周--学唱歌曲《踏雪寻梅》欣赏音乐《雪橇》 第十五周-----------音乐七巧板
第十六周---------------音乐天地
第十七----十八周————————————复习第十九周————————————————复习第二十周——————————————-—期末考查
第四篇:浅议如何更好发挥数学学具的作用
浅议如何更好发挥数学学具的作用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已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并日益显示其积极的作用。而数学学具已是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时最主要的工具。要发挥数学学具的作用首先要在有操作学具的必要性时进行学具操作,在操作学具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学具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动手能力的形成。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形象直观的逻辑思维转化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并内化为能力。数学学具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具,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挥潜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关键词]学具操作发挥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通过学具的操作,使数形结合并能更好地理解算理,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并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还可培养学生发现知是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助于数学思想的渗透。使用学具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既然操作学具有如此多的好处,那何乐而不为呢?再说如今,不论是城区小学还是乡下的小学,凡是新课程的数学都配有学具,每位学生都有一份。我们的领导尚且如此看重学具,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更要发挥好学具的作用了。可令人忧心的是,我们老师都很少用学具甚至有的从来不用。这不仅是一种浪费,让学生整天对着书与黑板,学习数学的兴趣肯定会受到影响。所以我都在认真的引导学生使用/学具,并且把自己平时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学具的点滴体会整理为以下几点:
一、形成操作学具必要条件与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学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过程,是一种系统行为。操作学具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明白操作的目标,即研究什么事物,观察什么现象,或者分析一种什么关系等,然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提示操作的方法。比如,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操作活动中,学生先怎么摆,再怎么摆,甚至在边摆边看中怎么想,怎么说,教师都一一作了精心设计,学生操作起来有头有尾,促进了思维活动的准确开展。又如,在探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教师这样提出要求:①作出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②顺着这条高把它剪开;③把剪得的两个图形重新拼在一起,拼成什么形状?④根据拼成的新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感于设疑,敢于借助学具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应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模仿操作转化为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学具操作活动中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时,23-8怎么算?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拿出23根小棒(2捆各10根,加上3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8根,想一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已会发现从散开的3根中减8根不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找到三种不同的摆法:
(1)将2捆小棒全部打开为20根,与散开的3根合起来是23根,从23根中直接拿走8根,剩下15根。
(2)从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8根,剩2根,与剩下的1捆加3根合起来是15根。
(3)将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再与3根合起来为13根,从13根中拿走8根剩5根,最后与一捆合起来是15根。
随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已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算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具体算法。
二、有目的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有计划地学
在对学生进行学具操作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
1.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
(1)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选择恰当的学具,还要明白解决的问题;
(2)引导学生自已探究方法;
(3)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出注意事项;
(4)操作中,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并参与讨论;
(5)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
例如某老师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推导”时,让学生从学具操作袋取出1个圆柱和3个不同的圆锥,并分别将圆锥标上1、2、3,(圆锥1与圆柱等底、等高,圆锥2与圆柱等底不等高,圆锥3与圆柱等高不等底)教师出示以下实验要求:①比一比,把每个圆锥的底面、高分别与圆柱比一比,并在下表中填入“=”或“≠”。②猜猜看,分别用圆锥
1、圆锥
2、圆锥3盛水注入圆柱筒内,几次可以注满。③量一量,分别用3个圆锥作为量具向圆柱内注水。(圆锥筒内水既要盛满,又要一滴不漏地注入圆柱筒内),看看几次注满。(次数填入表中)设计这样的学具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圆锥与圆柱体积关系,发现圆锥的体积公式,并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尤其是“猜一猜”,别具匠心,为学生操作学具增加了动力,这样便形成了“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双向互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2.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在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已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如教师可以适时地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如在教《分数的初步》中,叫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四分之一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创造,并启发他们的思维,结果得出的图形让老师出乎意料,并且有些很意外的折法让学生当小老师做解说,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注意引导学生从学具操作中抽象出数学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难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如“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时,让学生用学具摆:第一行摆2个圆,第二行摆3个2。操作学具就到此为止,但没有下面的圈一圈,数一数,说一说,学生很难把3个2转化为2的3倍任何一向数学活动不单但是活动,还应完成活动的目的性。学生动手操作后没有解说没有反思,就不了了之的话,那还是徒劳的。
三、根据不同学具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促使学生动手能力的形成。在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应根据学具的不同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
识”。教师则要求学生两人为一小组,用学具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和一个正方体模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由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的特征所造成的。因而在观察自制模型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借助形象思维很容易找出结论。而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认识后,教师又按排学生利用这些图形的学具进行拼图游戏。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非常认真地拼,最后拼成了各种不同的图案,如房子、机器人、小动物等。在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价值,更促进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开发了智力。
[小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条件,组织学生操作学具,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至于我们配套的数学学具质量或功效如何,有时真的不如我让学生自备的学具。不论配套学具还是自备学具,只要我们都在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了,相信其作用都已有不同程度的发挥。要想其效果跟好,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意识地引导,有步骤地组织。学具的操作应渗透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甚至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当中去。我们一定要注意学具的使用不能脱离教学而变成单一的、机械的、无目的性的操作,否则,不但不会发挥其促进教学作用,反而会让学生对其厌烦,降低学生的兴趣而得不偿失。
第五篇:幼儿园数学学具的设计和制作
幼儿园数学学具的设计和制作
数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数学是一门抽象的逻辑思维学科,幼儿期的孩子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逻辑思维几乎等于零,因此给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化解这一矛盾,数学游戏化、生活化成为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主流。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数学学具的巧妙设计、灵巧运用,同样也能使幼儿在数学活动中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数学学具是幼儿学习相关数学概念的有效媒介,也是老师了解幼儿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在组织每一次的数学活动之前,学具的设计、制作是我必须考虑的问题。幼儿如何操作?学具如何设计?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等等。总结我的教学经验,我觉得数学学具的设计、制作应具有操作性、教育的有效性、趣味性和延伸性。
首先,学具要便于幼儿操作。
数学活动中,老师的讲解、示范都是理性层面的。幼儿听了、看了,有可能理解,但也只是零散的、片面的、肤浅的。如要将数学概念真正转化为幼儿自身的知识,内化到幼儿的知识结构中,那就只有通过幼儿的实际操作来完成。幼儿操作数学学具的过程就是将数学概念从理性层面转变成感性层面的过程。其实,数学学具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幼儿的操作,因此,在设计数学学具的时候首先就应考虑材料是否便于幼儿操作。
1.材质的选择。幼儿在操作数学学具的过程中会反复的拿捏、取放,所以易折、易坏、易变形的材料显然是不适合的。如数数的游戏中,我们可以直接选用各种现成的玩具,如雪花片、积木等;在数与量的匹配活动中自制硬卡纸的小手(每个手指上有数字,并按次序排列)及小套圈,指导幼儿根据“手指”的数字套相应数量的套圈,使幼儿在玩中感受数量关系及数字递进关系;排序活动中,我们可以提供泡沫纸、塑封的操作板等。这些材料既便于幼儿操作,又不宜损害,可反复利用。
2.提供相应的数量。在数学活动中,提供的学具一般都是人手一套,这样便于幼儿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数学概念,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积极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良好学习习惯。但有的数学活动中也可以两名幼儿或几名幼儿合用一套学具。如数量的匹配游戏中,可以两名幼儿合用一套数学用具,一名幼儿出数卡,一名幼儿出相同数量的实物卡。另外,提供学具的数量时还应考虑操作的实际需要。如《爱心献灾区》的数学活动中,活动目标是引导幼儿根据盒子的大小和礼物的大小来估算所装的数量,提供的材料有笔芯盒、巧克力块、纸装饮料、本子等。因为笔芯盒、巧克力块的体积比较小,提供的数量就偏多;纸装饮料、本子的体积较大,提供的数量就可相对少一些。
3.学具的摆放。一般在数学活动开始之前老师都会将数学学具摆放好,但是鲜艳的颜色、丰富多样的材料往往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从而影响活动的正常开展。其实我们可以将幼儿的座位摆放在中间,各种学具摆放在旁边的桌子上,这样既不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也可以使幼儿自主选择。另外,提供学具的时机也是非常重要的。如《爱心献灾区》的操作过程中要求幼儿先猜测装的数量,然后再装礼物进行检验。我先在盒子中放入一样礼物,等幼儿将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后再提供其它礼物,幼儿再通过装礼物来检验猜测的对错。如果事先将所有的礼物都放在桌上,幼儿可能没有猜测而直接装了。可见,学具的摆放和提供的时机对操作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学具要充分发挥其教育的有效性。
数学学具的设计、制作是为了幼儿更好的学、老师更好的教,其教育的有效性是最根本的特性。幼儿在反复摆弄数学学具的过程中将老师讲解的数学概念和演示的操作过程再现或创新,手、眼、脑协调并用,从而将枯燥、理性的逻辑思维概念转换为直观、感性的形象思维知识,相关的数学知识易于幼儿接受,易内化为幼儿自身的知识结构,这才是有效的教育。数学学具正是为这“有效的教育”服务的。
如数学活动《爱心献灾区》中学具的设计和制作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设计幼儿装礼物的盒子时,我们充分考虑了各种礼物摆放的不同方式:第一组提供了相同的礼物——纸装饮料,考虑到纸装饮料是长方体的,幼儿在装的时候会有短边对短边、长边对长边两种方式,所以设计了两种盒子。这组操作在猜测装的数量时比较简单,属于第一层次。第二组的盒子是相同的,但是装在其中的礼物是不同的。我们提供了笔芯盒和本子,而且5盒笔芯盒的体积和一本本子的体积基本相同,所以幼儿装满盒子的时候会有两本本子、10盒铅笔芯以及一本本子和5盒铅笔芯三种装法。这组操作的猜测有一定的难度,属于第二层次。第三组是最难的,装的礼物相同但盒子的深度不同,幼儿不但要考虑平面的“装满”,还要考虑深度的“装满”,猜测的难度更大了,因此属于第三层次。这三个层次的操作要求各不相同,从学具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不同的难易程度。各个发展阶段的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都向各自的最近发展区迈进,从而都获得了满足感,活动才更为有效。
上面这个例子是通过设计、提供不同层次的数学学具来体现其教育的有效性,另外,我们还可以借用学具的反复利用、不同的操作要求、多种练习方式等手段,最大限度的提高学具的利用率和练习方式的多样性,从而更好地发挥数学学具教育的有效性。
第三,学具应具有趣味性。
数学学具必须通过幼儿的摆弄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单
一、无趣的数学学具会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设计数学学具时应努力挖掘它的趣味性,制作出新颖、有趣的数学学具,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提高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如在比较数的多少、一样多时,提供击球玩具,让幼儿与同伴比赛击球,比一比谁击的比较多。在操作材料中添加了比赛的趣味性,幼儿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运用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提供标有数字的小动物,让幼儿摆放其相邻的两个数字,如果摆对了,即可相吸,如果摆错了,则会掉下来,学具的巧妙制作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在排序的活动中提供幼儿感兴趣的动画片人物形象,如《小鲤鱼历险记》中泡泡的三个好朋友,阿酷、小美美、双面龟,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给它们排队,有趣的动画形象大大激发了幼儿操作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在设计、制作数学学具的时候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他们新、奇、特的需求,激发其操作的兴趣,数学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另外,数学学具还具有一定的延伸性。
数学学具在教学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较为宽松、和谐的环境,设计、制作出让幼儿有创造性发挥余地的数学学具,引发其自主、自发、自由地活动。如投放各种形状、颜色的珠子,引导幼儿按颜色或形状的一定规律串珠子。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同,操作时的排列规律也会有所不同:有的是单一特征的间隔排序,有的是数量递增的排序,还要的是两种特征的有规律排序。如在中班阶段提供数与量匹配的点卡、实物卡的操作中,数概念发展较好的幼儿会将两张卡片相加、相减;方位感发展较好的幼儿会发现点点、实物的不同排列方式;还有的幼儿会玩比大小、排队、接龙的游戏„„幼儿的创造力远远超出我们成人的想象,在数学学具的操作中也同样如此。老师应注重操作活动中的观察,及时鼓励幼儿的创新,充分发挥数学学具的教育作用。
总之,数学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设计、制作具有操作性、教育的有效性、趣味性和延伸性的数学学具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也有助于老师了解幼儿实际的发展水平和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情况。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运用数学学具的这些特性,使幼儿学得快乐、学得有效,使老师教得轻松、教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