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搞好“低、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如何搞好“低、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一、教给学生读懂一个自然段的方法:
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读全段,使学生对整个段落先有一个初步认识。带着“这一段里共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的问题读。
第二步:逐句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想一想这几句话讲了几层意思,待学生回答后,让学生把整个自然段读读,说出段的主要意思。第三步:进一步读全段,想想这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这样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阅读,既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抓好两个过渡,上好四个台阶
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是理解语文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每段的主要内容,了解段与段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了解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抓好两个过渡
1.由低段往中段过渡。中年级段的训练是低年级词、句训练的延伸,而低年级的词、句训练是中年级的训练的基础,两者联系紧密。教低年级的教师要注意渗透段的教学因素,引导学生认识自然段,并由易到难逐步理解自然段,为中年级段的训练做好铺垫。
2.由中段向高段的过渡。段的训练的发展是篇章。因此,段的训练是篇章训练的准备。教师的教学从三年级的后半学期起,要适当地渗透篇的教学因素,引导好过渡。具体说来,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衔接点的教学:
(1)由辅助学生分段,向引导学生独立分段过渡。
(2)由概括自然段、意义段的段落大意,向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过渡。
(3)由理解段落内部句与句、句与段的联系,向理解段落之间的联系、段与篇的联系过渡。
(4)指导学生由详细复述向简要复述过渡,由复述一个自然段、意义段向复述一篇课文过渡,为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做准备。
(二)上好四个台阶
中年级以段的训练为重点,而段的训练重点是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分段是归纳段落大意的前提,归纳段落大意是分段训练的目的之一。而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的训练,又必须以扎实的自然段训练为前提,这就确定了段的训练的台阶性,而不能同步进行。1.第一训练台阶,主要进行自然段的训练。(1)教给学生读懂一个自然段的方法。
(2)引导学生从读懂一个自然段的过程中领悟并掌握一些基本的自然段的结构形式,了解连句成段的一般规律。
(3)读写结合,指导写段,把知识转化为能力。2.第二训练台阶,辅助分段。教师要:
(1)抓好起步训练,引导学生从分段训练的具体过程中,总结出分段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并从中接受逻辑思维训练。
(2)引导学生从一次次辅助分段的实际训练中,总结出分段的方法和规律,并运用学到的方法规律给课文试分段,培养分析理解能力。
3.第三个训练台阶,归纳段落大意的训练。
(1)教师要“扶”好归纳段意训练的第一步,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段落大意?段落大意是怎样归纳出来的?段意和“段”的意思、段落提纲、小标题有什么不同。
(2)归纳段意要从口头到笔头。分段,理解段的内容后,先让学生简要复述段意,然后再写下来。
(3)在一次次引导学生归纳段意的训练中,要注意教给方法和规律。4.开始对学生进行篇章结构的初步训练,为第四个训练台阶。
(1)在教学中要弄清两点:一是段落之间是怎样用过渡句连接的;二是整篇课文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连段成篇的。
(2)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逐步把段与段、段与篇连接的一部分方法、规律教给学生。(3)学用结合,指导好课后练习和基础训练中有关篇的训练题,以促进知识的转化。
三、教给学生概括段意的方法和规律
1.总分关系段落。总述部分是主要的,概括段意时要抓住段首的“总起句”,段尾的“总结句”或段中层次间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2.具体叙述一件事的段落,要抓住“谁、干什么”概括。3.问答形式的段落,段意要紧紧抓住问题的答案。
4.概括说明文的段意,要抓住该段说明了客观事物的哪一个侧面。5.有过渡句的段落,要抓住过渡句揭示的意思概括。
6.自然段作为意义段时,在分析自然段层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
7.比较长、比较复杂的段落,在概括自然段段意的基础上,概括意义段的段意。8.因果关系的段落,“果”的部分是主要的。9.并列关系的段落,要抓住并列的几个要点。10.转折关系的段落,后一层意思是主要的。
11.顺承关系的段落要先分层概括出层意,再把几层意思合起来概括出段意。12.递进关系的段落,要抓住意思最深的一层概括。
指导学生概括段意,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求得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通过概括段意这一手段,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四、怎样按照分段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去指导学生去做、去练,反复操作?
第一步:一读课文,弄清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第二步:二读课文,了解每一自然节写了什么内容。
第三步:三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自然节写的是一个意思,可合并为一段。
第四步:四读课文,看看哪个自然节是过渡段,跟哪段联系紧密,即可划归哪一段。这样经过全盘考虑后,就可以准确地划分出一篇文章的段落。
分段、归纳段意的目的是为了理解课文,它是理解课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这项训练要从中年级开始,低年级侧重理解词、句、自然段;要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的基础上进行,由善于抓住学生在分段上的主要分歧点加以引导,不仅让学生弄清课文分成几段,而且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分段。
问得精当,读得充分,应当是阅读教学的一条原则。
精心设计提问,体现训练过程。提问要有思考价值,随着一次次的提问、回答,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逐渐加深,认识逐步深化,经历了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的训练过程。
第二篇:开展语文活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开展语文活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史林梅
2012年7月,正值学生放暑假,伦敦奥运会召开了,奥运赛场上运动健儿们拼搏的精神让人难以忘怀,有很多世界记录奥与记录相继产生,有很多感人的画面,我利用这样的赛事,让学生写一写观看奥运感动的人或事。开学初,同学们在班中交流展示了自己的感受,学生谈到刘翔、叶诗文、孙扬等,被他们的不屈不饶的精神所打动,被他们优异的成绩所折服。学生不仅观看了运动员的比赛,查找了他们的资料,还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写了感受,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2012年10月11日是一个让中国人值得自豪的日子,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及时捕捉到这一信息,和学生一起了解莫言、了解诺贝尔文学奖,以《关于莫言》《关于诺贝尔奖》为主题制作了班级小报。通过查找资料、制作小报,学生了解了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文学奖、了解了莫言的故事、成长经历等,通过小报的交流展示学生感到诺贝尔奖不是遥不可及的,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的,对学生无疑是一种激励和鼓舞。
书写班级日记,开学初我送给学生一件礼物------“日记本”,这是五2班的班级日记。每个同学写班级日记,每人一天,里面记录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等,为自己的小学生活留下印记,在书写的同时,同学们阅读着其他同学的日记,相互取长补短,书写着自己的日记,记录着自己的童年时光。
课前五分钟。听说读写是学习语文能力不可缺少的。我利用晨检、和语文课的前五分钟,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与大家交流,大家听后对讲诉者进行评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视野开阔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
课外阅读的深入开展。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字、词、句、篇入手,去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内容,但课堂的学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生的知识学习仅限于课堂是不够的,应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在认真进行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选准切入点,加强了阅读方法的示范与指导。课内学会了方法后,我们引领学生在广阔的阅读实践中尝试。这学期,我尤其重视了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我班进行读书活动,引导他们走进经典,跟大师对话,更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和时间。本学期,规定必读书目是《语文读本》,我还为学生推荐了《昆虫记》《稻草人》《老舍散文集》《叶圣陶文集》《学校旁边一条河》等书,让学生读书争星,书写读后感。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潜移默化的得到了
提高。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本册语文书中有两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近京剧》《寻找英雄的足迹》。我充分利用好这两个活动,让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小组,提出要求,完成要求的内容。在班内各小组交流展示,学生展示着自制的演示文稿、小报,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了提高。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兴趣得到了激发,语文基础知识得到了提高,语文活动得到了增强,为下学期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今后我将继续深化课堂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第三篇: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途径(范文模版)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五大途径:
一、精心指导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
二、善于发现,利用文本空白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简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的有效方式;
四、续写文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善用课外读物,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教育思想不断进步,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在素质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技巧的学习,能力的学习,情感态度习惯的学习四大板块,缺一而不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表明了在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改革取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一直是笔者努力的方向。经过十多年的摸索与探讨,本人认为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精心指导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
现代教学强调的是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经验告诉我们,好的自学习惯一经养成,一个人会终生受用不尽。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培
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就是培养其自学能力的好方法。每上一篇新课文前,我都会出示几道深浅度不同的预习题纲,供不同的预习题纲,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做,如《蛇与庄稼》的预习题纲如下:
1、用自己的话说说蛇与庄稼有什么关系?
2、什么叫简单联系?什么叫复杂联系?(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
3、现实生活中那些事物之间是简单联系?那些事物之间是复杂联系?举例说明。
有了布置,就要有检查,每节课新授前学生通读课文的时间,就是我检查的时间,检查过后及时地表扬。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自觉学习习惯逐渐养成。
二、善于发现,利用文本空白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传统教学理念里的语文教学,只要把文章提及的知识重点,重要内容传授给学生并随机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就算达到了授课的目的。其实。这样的做法是浅层次的,我们更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利用文本的空白点进行理解能力的训练,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比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在引导学生理解小艇的作用时,可适时提出一个问题:人们还利用威尼斯的小艇去干什么?这时学生就会有更多的答案:去购物,去上班,去访亲探友……这样,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小艇对于水乡威尼斯的重要性。
三、简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的有效方式。
简述课文,简单来说,就是把课文的梗概描述出来,要求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每学完一篇新课文,我都会在总结课文,指点学生体会内容的详细之后,给学生一个小组学习发言的时间,让他们在组上简述课文,然后推出组上最好的代表,在班上发言,并让全班同学评议发言的优劣以达到共同促进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训练,大部分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四、续写文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智能型、创业型、开拓型的人才,靠继承前人的经验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了。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由此可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续写文章,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如:我在教学《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之后,布置了一篇日记让学生续写《狐狸和乌鸦》。我想学生肯定是写狐狸下次一定不会受骗吧,可结果大大地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有一个学生续写的故事让我很惊讶,他续写的故事中,乌鸦找来一片薄薄的石头,画成肉的样子,引诱狐狸来到自己所站的树下,在狐狸再次用同样的话语谝它时,假装回答,口里的石头掉到狐狸的头上,狐狸被砸死了,这次是狐狸被骗了。你看这样的续写,不正闪烁着创新的浪花吗?在我们的教材当中,有着许多这样的课文,让我们有充分的训练素材,例如《狼和小羊》《凡卡》《穷人》等。
五、善用课外读物,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小学生作文中,往往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内容很简略,很空泛。要扭转这种现象,除了在课文教学上经常渗入写法指导外,还应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以增广见闻,积累好词佳句及写作材料。我就曾经采用了这种方法,引导全班同学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写作练习。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习作练习,题目叫做“我发现了……”这篇习作一直是历届学生完成的不太好的一篇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平时很多学生没有养成仔细观察,发现问题一定要追究答案的习惯,因此感到没有发现,所以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来了个对症下药:习作练习前两个星期,我把家里的《十万个为什么》提到了学校,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选读其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当学生们的这次写作展现在我眼前时,我不禁欣慰地笑了。这次写作他们完成得非常漂亮,选材各不相同,内容言之有物,让人耳目为之一新。
总之,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谁具备过硬的知识和能力,谁就是生活的强者,作为传道授业者的我们,任重而道远!
第四篇:案例:抓住教学时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抓住语文教学时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背景:在开学初,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难免会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没有完全适应到课堂学习中来。老师又免不了的在课堂上大声强调,使学习过程显得没有了生趣,此时单靠一些小奖励、语言上的激励也很难达到好的效果。可是,只要老师肯用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时机就在每时每刻中。一天,我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这本身是一篇没有什么趣味的课文,上到课堂的一多半时,学生就明显的“支撑”不住了,给我的感觉就是在讲台上自己唱“独角戏”,真是又急又躁。似乎老天也故意跟我作对,这时,窗外慢慢飘起了雪花,而且越下越大,好长时间没有见到这么大的雪了。所有的学生眼睛都转向了窗外,还不时传来说笑声。把我这个老师当成了透明人,我正要“发威”,当我的眼睛也看向窗外时,心头突然灵机一闪,一个主意出现在我的脑海,我决定应合学生现在的心理,在课堂上插入一段小插曲,说不定效果会更好一些。
2、描述:其实也不是受到了什么新的教育理论的指导,当时我只是觉得必须调合一下学生现在的学习状态,硬要让学生回到课堂学习中来绝不会有好结果,于是我问:“同学们看窗外都看到了些什么?”学生一下子踊跃起来,纷纷举手,说着“外面下雪了”“下大雪了”。平时的课堂学习中可是很少见到学生这样有兴趣于一个问题的,好像我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不是刚才单纯地想调节一下气氛那种心情了。于是,我接着:“外面的景色怎么样?你能不能用一句或几句话说说你看到的景色和你的心情?我们要比比看谁说得最好!”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今天,外面下雪啦!”我顺势引导:“他只说出了下雪了,哪个同学能说得更多更好?”学生略加思考后,又有生说:“今天外面下大雪了,我看了真高兴!”我也没有想到学生会说出这么好的句子,连忙跟上说:“他说得好吗?哪里最好?”学生纷纷举手说自己的意见,有的说“他说了真高兴这几个字”,还有的说“他说下大雪了”等。我说:“只要你们再认真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更多可以说的话,你来试一试。” 学生开始认真地向窗外看,这时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刚才那样只为了看而看,而是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另一个学习的环境,并且是非常有兴趣的在学习。
在我的启发、鼓励和听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有的学生说道:“今天下的雪花一大片一大片的,真漂亮呀!”我连忙指导:“这样的雪花可以用一个很好的词叫鹅毛大雪,像鹅毛一样洁白美丽。你们能不能用这个词来说一说?”马上有学生跟上说:“今天外面下了鹅毛大雪,真美呀!”我接着问:“下了这场大雪,你的心情怎样?最想干什么?”学生一听,兴趣更来了,大声说道:“我太开心了,我要去堆雪人、打雪仗”。……
这时已经占用了五分钟的时间,该收尾了,我灵机一转,说道:“刚才就从一场雪上我发现了,原来我们的同学这样会观察,这样会说话。你们的语文觉得很棒嘛!你们都是爱学习、会学习的学生,知道什么时间要干什么。那么,聪明、爱学习的同学,看看谁先回到我们的课堂上来,把今天要学的知识学好。”所有的学生都用最快的速度整整齐齐地坐好了,为了能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我又说:“如果这节课你们学得好,我们可以提前下课去看美丽的雪”。学生立刻又整了整自己的身子,于是我接着进行下面的新课,并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了小小的调整,我给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只要读熟了课文就行”,结果,学生大声朗读了起来,学习劲头非常高涨。很快地,有学生陆续举手,我指名学生来读,学生读得很流利,有的学生还读得很有感情,一些平时读书不是很好的学生也很快会读了,这是他们全心投入到学习中来,用心去学的结果。最后我让同位互相检查读课文。然后提前两分钟放学生去看雪,学生非常的高兴,有的围在我身边不停地说着话。
在上第二课时时,我发现学生还保留着上节课的热情,课文读得好,生字认得好,并且在回答问题“乡亲们为什么要立碑”时,学生回答积极,说得话也很条理,从说雪的那一小段时间的锻炼中,学生想与说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分析:其实,课堂上发生的这段小插曲,现在好好想一想正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体现。是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以学生的兴趣为先导,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想像、表达能力;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是由于“下雪了”在原本单调的课堂气氛中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老师又创造了机会,所以学生才放开思维,尽情地想,大胆地说。而这一刻学生所收获到的,远比枯燥地读课文要多。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切实的训练。自然、社会、身边的小事中蕴藏着许多的教育因素,老师及时、有效地利用这些因素来训练学生读、想、说、写的能力,不仅不会打乱课堂教学秩序,影响正常教学。而且可以起到很好的调合学生情绪、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注意力的作用。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得到的锻炼,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在课堂上、在课本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接受能力,有益于文化知识的学习。这可是事办功倍的教学手段。
4、反思:从课堂教学偶然发生的这个特例中,不能不使我受到很深的启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能只是在保持教态亲切、多多表扬奖励这些花样上下功夫,这远远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想要做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一个真正的导师,还得善于从每一件事上去抓住教育的时机,用以引导学生成长、进步。教学不能变成封闭的、死板地学习课本知识的活动。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不能成为空喊的口号。在一二年级的起步阶段,让学生学着去观察身边的每一件感兴趣的事物、每说一个词、一句话都至关重要。正是这种涓涓细流般的积累运用才会成为日后知识的海洋。只要老师有心,有大语文教学的意识,就能不断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运用语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才能更好、更快地提高。我就是在每一天的教学中缺少这样的意识,错过了许多提高学生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学习着做到语文课本与自然、社会,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巧妙结合,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味。
第五篇:确定有效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确定有效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我们通常是这样教说明文的:“这篇文章内容上说明了些什么对象,使用了一些什么方法进行说明的,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围绕中心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把说明文上成实验课或是“四不象”已是不争的事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说明”(说明文)的表述:“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写简单的说明文”。可见,作为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语文课程标准》在5~6年级只提出了说明文的阅读目标,而没有提出写作目标,而将写作说明文的要求设计在7~9年级的写作目标中。而我们现在执教的七年级学生对说明文可以说是零起步学习,因而要做好与小学的衔接。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说明文这个概念,因而七年级上册的文章和小学课本中的文章性质相差不大,在单元教学目标中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因而在教学中应当把说明文的基本知识作为教学的目标,为后来的真正意义上的说明文做准备。
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对于事物说明文我们要“抓住事物的特点”,事理说明文则要注重把道理讲透彻、讲明白,因而语言要准确、简明,表达要有条理。我们可以据此重点来分析一下教材中的说明文。八上说明文的教学目标为:
1、阅读有关介绍古今中外名胜古迹的文学作品,了解这些著名建筑的特点,品味其文化内涵,体会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2、体会课文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进一步理解说明语言的特点。
3、学习记叙和说明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理清课文写作的线索。
4、懂得描写事物要抓住特点,在观察时注意观察事物的特点。
5、说话时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把话说得生动形象。
八上的文章《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可以看出它们都是事物说明文,因而我们要把明确事物的特点作为教学的目标。每种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如何把事物的特点说清楚、说明白,学习作者怎样努力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表现它的特点的,是我们需要引领学生去思索、去发现的。下面我们以《中国石拱桥》为例来解说这一过程。《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拱”,在行文中作者不管是介绍桥的结构,还是详细介绍地理环境、具体位置、修建过程,都紧紧围绕这一特征,因而描写准确而又特色鲜明。据此我们可以确立本课的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拱”这一特征说明手法;
2、体会建桥者的智慧以及作者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3、体会准确、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其中目标1和2作为一课时,目标3作为一课时来品味语言。下面我以目标1和2作为一课时为例来说明教学目标的实施和达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当老师检查完学生预习的情况后质疑:
一、中国石拱桥的整体特征是什么,从问题中找出一个字来说明它与其它桥的不同。
二、快速浏览课文,用一个词来形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学生在阅读课文后能很快地发现“拱”是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而且文题也表现出来了。当学生有了这一认识后继续质疑:课文描写了中国石拱桥的哪几个方面?哪些句子体现出这个“拱”的特征?学生又一次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课文写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总体特征和结构。要从文中句子的赏析来体会其“拱”的特点。
在这里需要追问:文中是用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这个特征的?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通过这一追问使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得以体现。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应该说目标都是很明确的,紧紧围绕目标,让学生得到了切实的锻炼,从而做到了一课一得,得的实实在在、扎扎实实。“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设立一个有效的教学目标,并努力让目标达成,让学生通过学习切切实实地得到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方法技巧,从而促进其自身知识的完善和语文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