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将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无论是激发学生兴趣还是启发学生心智,无论是煽动学生情感体念还是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都有着十分总要的作用。恰当运用音乐导入新课,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创造优美的意境;可以加强学生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可以开启学生的顿悟之门;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陶冶学生的情操。
【关键字】音乐 语文教学 激趣 煽情 启智 审美
语文是一门闪耀着人文光芒的学科,要让语文成为人文的歌手,诗意的栖居,让课堂充满诗意,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飞扬地激情。音乐,便成为点燃学生激情的有效媒介。
语文和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优美的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美,好的文章有音乐般的韵律美和旋律美,生动的课堂具有音乐般的节奏美和结构美。无疑,将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无论是激发学生兴趣还是启发学生心智,无论是煽动学生情感体念还是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都有着十分总要的作用。
运用音乐导入新课,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兴趣。
我们知道,每首歌都一个过门、前奏,其作用就是为整首歌奠定一个情感基调,从听一首歌的过门、前奏就能很快进入它的某种特定的氛围。课堂亦然。导入新课的音乐一开始就要给学生制造一种气氛,让学生自然而迅速地进入状态。我在教《在大海中永生》时,考虑到这是一篇邓小平骨灰撒放大海的新闻报道,是一篇深情并茂的祭文,是对伟人辞世的哀恸,是一曲对伟人的激情澎湃的颂歌,是对他伟大人格力量的赞美。教这样的文章,首先要让学生能沉浸到一种“悲”的气氛中,于是我选择了新闻播报的形式,用低沉、缓慢、悲伤的语调播报一则邓小平骨灰撒放大海的消息,同时配以哀乐作为背景音乐。这样学生很快就进入了状态。
上《鸿门宴》之前,我先播放了古乐曲《十面埋伏》。这一曲子紧张激烈,扣人心弦,能让人体会到杀声四起,危机四伏。教师在一边旁白:鸿门宴上,刘邦究竟能否突破项羽为其布下的罗网而生还?勇士樊哙是否能凭其勇气护主成功?这样使学生带着种种忧虑,很快进入了鸿门宴上那种紧张激烈的斗争氛围中。
学习《赤壁之战》时,将毛阿敏演唱的《三国演义》的片尾曲“暗谈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作为导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这一长篇文言文的兴趣,从而进入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
可见,教师借音乐导入,即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同时使课文一开始,就直抵学生心灵。
恰当运用音乐,可以创造优美的意境。肖邦曾用音乐,把一批调皮的孩子带到夜色朦胧的大森林的意境中,然后他用琴声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大森林的故事,竟使这些调皮的孩子静下来,并进入梦想。这足以说明音乐对意境的渲染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堂上利用音乐营造氛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诗歌及散文教学的核心就是对作品意境和基调把握。如能恰当运用音乐便能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从而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教《荷塘月色》时,上完了文章主体部分之后,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想像自己就是朱自清,跨越时空界限,来到1927年的清华园。这时,优美的小提琴《梦幻曲》旋律在教室里回
荡,再配上老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就会身临其境,为情所动,很快进入角色,仿佛也感受到作者在荷塘边,月光下独处的淡淡喜悦又夹杂着淡淡哀愁之情。在学习南朝山水小品佳作《赤壁赋》时,我反复播放古乐曲《渔舟唱晚》,乐曲宁静舒缓,古筝琴声描绘出夕阳西下时湖边的美景及渔民喜悦的心情。于是我先让学生在音乐中自读,再请一学生在音乐伴奏下朗读,最后大家评价,找出不足并谈理由。最后全班同学在乐曲声中齐读,在朗读声中有不少学生和着音乐摇头晃脑,一副陶醉在其中的模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提高了对美的感悟能力
恰当地运用音乐,可以加强学生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理解。
我在教《琵琶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音乐形象和琵琶女内心情感的变化,我借用了一段古琵琶曲;教《窦娥冤》时,选取了一段陕西秦腔《窦娥冤》,我以为唯有陕西的秦腔可以将人物这种悲愤心理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在教《我与地坛》时,为了让学生领悟史铁生“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勇气,我播放了一段春节晚会上由邰丽华领舞的《牵手观音》。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到了作者的母亲。作者由于身体的残废,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他非常痛苦。然而还有一个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作者的母亲。让学生找出文中写母亲的文字,并加以赏析。让学生感触颇深的就是“母亲”带着老花眼镜到地坛寻“我”的那一段文字。体会到“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在学生的眼里这位“母亲”是一位敢于承担苦难,坚强地生活的伟大的母亲。然而因为“我”的倔强,在“母亲”生前“我”没能回报她,没能体会她那默默的、深深的爱。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这伟大的母爱和他的歉疚之情,我选取了满文军的《懂你》歌中这样唱道:“你静静地离去,一步一步孤单的背影。多想伴着你,告诉你我心里多么地爱你,花静静地绽放,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的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多想告诉你,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
恰当运用音乐,可以开启学生的顿悟之门。有的作品主题较深,恰当运用音乐可以开启学生智慧之门,使学生形成顿悟,从而领悟作品主旨。我在教《项链》一文时,努力让学会发现作品中的人性美,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当学生发现主人公玛蒂尔德具有诚实、勤劳、坚韧等美好品质后,却很难找到她有如此大的转变的原因,这时我即兴给同学们演唱了一首台湾歌手苏芮的《牵手》。歌曲中这样写道:“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追逐着你的追逐,因为誓言不敢听,因为承诺不敢信,所以放心着你的沉默,去说服明天的命运,没有风雨躲的过,没有坎坷不必走,所以安心的牵你的手,不去想该不该回头,也许牵了手的手,前生不一定好走,也许有了伴的路,今生还要更忙碌,所以牵了手得手,来生还要一起走,所以有了伴的路,没有岁月可回头。”学生似乎有了顿悟,其实这样美好的人格不仅缘于他的本性,更因为他的丈夫对她无私的爱,然后通过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了:爱她,就要成全她;爱她,就要包容她;爱她,就要承担她。如果没有《项链》,学生不会对《牵手》有那么深刻的感悟;如果没有《牵手》,学生也不会对《项链》有那么真挚的感动;我们在学生与作品中找到了切合点,那就是音乐。
恰当运用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
音乐是形象的思维,对音乐的欣赏更需要将跳动的音符幻化成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文学作品具有高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去感受这种艺术的魅力,达到教学目的,其中主要的一点就是靠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可大大发展、拓宽思维,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尤其是经过老师选择,有一定代表性的音乐,就更能促使学生思维向广阔性发展,充分挖掘课文所表现的深远内容,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在一次写母爱的作文教学中,因为学生总是找不到典型感人地细节而空洞无物,于是,我借用了于文华的MTV片《想起老妈妈》,让学生去发现影片中的细节,然后和歌词比较,看MTV是如何将抽象而朴实的歌词通过感人的细节表现出来的。在后来的《雨霖铃》和《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我都采用了这种通过想象,自编脚本,自拍MTV,自己配音的方式,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对语文的兴趣。
恰当运用音乐,能加强审美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
美的教育途径是多方面的,美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语文课文几乎无不包涵审美教育。《白毛女》《打渔杀家》给人以悲壮美,《白杨礼赞》给人以自然美、崇高美„„作为教者,如何把这种美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实现美感渗透,除了讲解分析这一手段外,有选择地及时用音乐进行美的熏染,也显得格外重要,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欣赏音乐,达到审美教育是完全可行的。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能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学生置身于作品所反映的境界中,入情、入境、想象、体验、感受,理解作品描绘的千情万态和感情基调,在审美享受中完成审美创造,达到审美教育,把这种活动长期运用实践,也能使学生的艺术修养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美的境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用欣赏音乐进行审美教育,一要注意选择好音乐作品,使之与文章的格调基本相同,表现美的形式吻合;二要针对学生的欣赏能力,不能拔高,能领会其实质即可,不能像音乐课那样,具有专业性。而是通过学生美的情感,丰富思想、智慧,深入学生的心灵,持久地发挥作用。在教课文《白毛女》选场时,我分别选择了喜儿和杨白劳及黄世仁的几个唱段,以及《白毛女》的主旋律“北风吹”。同时还让学生欣赏了著名艺人阿柄的《二泉映月》,使他们体会封建社会穷人受剥削、受压迫的境况。将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
音乐欣赏在初中语文教学的作用,正如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在长期而又不间断的训练中发生积极的作用,影响着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也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此外,恰当地运用音乐还可以制造一种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课堂效果。音乐无处不在,高扬人文的旗帜,音乐让学生的感情伴着音乐升华,让学生的思想伴着音乐迸发,让学生的想象伴着音乐轻翔,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与活力。
第二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南漳县武安镇白龙中心小学 尹松刚老师
内容摘要:运用多媒体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改变教学的呈现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本文论证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多媒体 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所以语文教师要尽量运用多媒体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改变教学的呈现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现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其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唇耕舌耘、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由于语文本身包罗万象的特性和学生认知心理尚未成熟,课堂里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的景象。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能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
如在《大自然的语言》教学中,通过播放歌曲《春在哪里》创设情景引入,随之通过多媒体向大家展示几幅美丽的图片,再用一系列的配音图片(如小鸟的叫声,青蛙的叫声,小河流水声,夜晚中各种昆虫的混叫声等等),描述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听觉、视觉的刺激,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好像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新奇的知识,引起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习过程中再播放文章朗诵,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确实存在着语言。这样让学生在自身与课文文字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并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
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情景教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而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看作是“情景教学”的一个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
俱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重难点的消化和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
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由于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介绍了各种云的形状,但对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那一个个生疏的气象名字,那一种种差别不大的云,着实让很多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到了相应的图片,并配以简要的介绍文字,使学生对每一种云都有了直观的认识,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既加深了学生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容量。
语文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如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把电视剧《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占据二龙山等片段剪辑下来,应用到教学中,同时引导学生认识鲁智深,会讲述他的故事,还要指导学生观察鲁智深的言行举止,乃至神态变化,分析、思考、讨论鲁智深的形象特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等电视剧中的歌曲,并链接后人对鲁智深的评价;还可以同《水浒传》中其他人物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就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了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而现代信息技术交互性强,反馈及时,这个特点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认识基础,不同的兴趣爱好及不同的学习情形,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材料,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自觉地探究有关问题,对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解决学习疑点,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如在教学《荔枝蜜》一文时,针对本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用《荔枝蜜》作为题目,而不用《蜜蜂》作为题目呢?他还写了哪些文章?作品的主要风格是什么?他的这篇文章想告诉人们什么?从作者的这篇文章或其他作品中找出相应的依据。鼓励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寻找答案,去探讨问题,教师只是适时地点拨或提示。
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必然趋势,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寻求现代 教育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材
第三篇:谈语文教学中音乐的运用.
谈语文教学中音乐的运用
王 丽
孔子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就是说,音乐能使学习达到艺术美的最高境界。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琴、棋、书、画”为文人四雅的说法,其中“琴”居首位。雨果也说过:“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有三把,即数学、文学和音乐。”教学实践也表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适度地引入音乐内容,即把教学内容和乐曲意境、音乐语言和文字语言不露痕迹地融为一体,实现音乐内容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通感的作用下,充分地调节学生的大脑活动和阅读心理,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参与课堂活动,学习的兴趣会因此大为激发;同时,教师于课堂教学中还能较好地烘托出特定的艺术氛围,增强教材的感染力,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启发学生通过对音乐语言的感悟来深刻理解作品内涵,升华对作品意境的理解,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我们大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以相关题材的音乐内容作为开场白或背景材料巧作过渡,导人新课 教师在一篇新课文的教学时,可选用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宜的音乐,导入新课;在背景音乐的伴奏下,以较强的文学语言导入,可较好地渲染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某种气氛,激发学生情绪,使其尽快进入角色,以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例如:
教学《我的老师》时,先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那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汗滴;那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优美动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那动人的歌词加上深情的朗诵便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一位老师教文言文《口技》时,精选了《百鸟朝凤》中群鸟朝贺一段乐曲,一杆唢呐,吹得整个教室群情鹊起,这时老师再就势导入:“小小一杆唢呐便把群鸟欢腾争鸣之声摹拟得栩栩如生,然而,今天我们要来看一种,不,是听一种无须借助任何乐器,仅凭一张嘴,就能摹拟各种声响的绝活:口技(板书课题)”。《枣核》、《故乡的榕树》等课文表达了海外游子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深情,用《思乡曲》、《外婆的澎湖湾》、《我的中国心》、《故乡的云》等如泣如诉的旋律、荡气回肠的词曲来做情感蕴蓄,不但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意境,也将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
又如:教《背影》时,先请学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整个教室也就自然地沉浸在了一种对父母之爱充满无限感激的情感海洋中了;上《孔雀东南飞》时放小提琴曲《梁祝·化蝶》,营造一种缠绵悱恻的凄楚情调;上《祝福》时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营造一种如泣如诉的哀婉气氛;教《林黛玉进贾府》时引入歌曲《枉凝眉》;《赤壁之战》引入《三国演义》主题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引入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
(二)在作品赏析中引入音乐内容,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深刻体验
教学《故都的秋》时,为让学生品尝秋的清、静、悲凉,体会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可引入理查德的钢琴曲《秋日私语》,在音乐欣赏的同时联想到郁达夫笔下的秋花秋草秋叶秋蝉秋风秋雨的形象,感受故都的秋景。再如,教《孔雀东南飞》时,在课堂中穿插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该曲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和对封建压迫憎恨、反抗,与《孔雀东南飞》有异曲同工之妙,乐曲 的节奏与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能有机的结合。
(三)在总结收拢、教学煞尾时引入音乐内容,达到篇末点睛的效果。它既可有效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疲劳,又可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巩固新知,强化美的熏陶教育,使教学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等诗词,可利用课堂最后几分钟的时间,播放相应的音乐,以追求上述教学效果。再如教文言文《愚公移山》,分析“寓公精神”后,将歌曲《愚公移山》引入课堂,慷慨激昂的旋律,使一种斗志、一股豪情再次在学生心中升腾起来„„
(四)在综合训练中引入音乐内容,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读写能力
1、指导学生自己选配合适的音乐作课文配乐朗读。教材中不少课文富有音乐的旋律,可放手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自行配乐,制成课文朗读录音带,在语文课上可安排专门的时间,通过配乐朗诵比赛、录音带欣赏评比等形式,让学生逐步摸索规律,在学习中体验作品的音乐美,同时,也在音乐欣赏中加深对课文意境和主题的理解,进一步调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对语文的感悟力。
2、指导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背诵的质量和效率。因古诗词具有合辙压韵的特点,并且很多已被谱曲可以演唱,让学生便听便唱,既提高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又增强了记忆效果。
3、在作文教学中,引入音乐题材,将音乐欣赏与作文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丰富学生想象,开拓学生思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实践证明,把音乐渗透与语文教学之中,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感染和情感的陶冶。
(发表于《学习方法报》第70期2004年9月26日)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多媒体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的教学效果也难尽人意,而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的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节奏,体会音乐的意境。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丰富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定会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在欣赏管弦乐合奏曲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了解乐曲里面的各种乐器的形状结构和音色特点时,我通过电脑分别插播每一种乐器演奏的midi音乐片段,然后利用电脑展示每种乐器的图片给学生看,使学生对每种乐器从形状到音色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能自然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的去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在欣赏教学中,我曾经对不同的班级做过这样的尝试:听磁带录音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六十,教学效果一般;而通过多媒体欣赏音乐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学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在欣赏课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欣赏课的教学模式变化不大,教师往往采取先介绍作者、背景、乐器、然后就是听赏每一段后分析情感这个方法,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在上课的时候还能勉强听,到课后能说出点东西来的还不多见。那么,我们能不能试着运用探究发现式的方法来学习呢?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活动,特别是在进行浏览性欣赏与增大课堂容量的教学活动中。如在课例《渔舟唱晚》的教学中,教师在欣赏了本课曲目后有让学生欣赏了不同风格的作品,在教师举例使学生感受了音乐中的动与静之后,学生便根据自己的音乐体验,在因特网上搜寻以动为主的音乐以及以静为主的乐曲,同时将自己的收集成果展示给全班欣赏。这样,不仅即时反馈了学生对静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使学生从一个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一个主动学习者,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欣赏了许许多多的曲目,使课堂容量在不知不觉中大大的增加了。
在学生上网搜寻曲目时,必须指定网站并指定内容。如:古典音乐。由于学生平时上网听到的大多是流行歌曲,在任何一个网站随手可拣的也是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的素质良莠不齐。为了确保让学生欣赏精品音乐,唯有指定范围。这样同时能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另外,在欣赏课中,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视听相结合的效果,把一些非造型的音乐配上了很生硬画面。这样不仅歪曲了音乐,同时更扼杀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感受、体会。所以,千万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视听教学模式而给音乐配上了很生硬画面。
信息技术在音乐学科中的运用的确给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我们既要用好信息技术,又要注意信息技术可能给教学带来的弊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创新人才,更需要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思路,不断学习琢磨,才能在长期的学习、使用信息技术这个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时正确的把握好“度”使之为教学的最优化服务,以此实现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是音乐教学流光溢彩。
第五篇: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是科学对教育回报,我们音乐老师得好好掌握现代科技,把有效的、直观的、形象的课件合理地带进课堂,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有一位教育教育界老前辈曾说过,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作用,特别是信息技术为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使教育更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教学改革更加深化,学生在与网络、电脑多媒体的接触中,对周围的世界更了解,对社会更有责任感,生活得更有意义、更丰富多彩,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使教学更具创造性,更具有时代感,教学效果更显著、更高效„„显而易见,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化,思维方式的变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又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通过对“中小学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探索(初中版)”的学习让我对信息技术与音乐教育的整合有了细致的了解。
以前,我总认为作为一名音乐老师制作ppt课件只是一味追求课堂上教学过程的花哨,过于讲究声音、录象、动画和投影,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运用感官感受“大容量”教学内容,最终不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降低了课堂效率。所以造成了有的课堂表面上很热闹,气氛活跃,但是教育的主体---学生能掌握的音乐知识却很少。那么,这节课只是一节老师的表演课。削弱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则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的地位。但是通过系统的学习,让我感受到新型教学模式下的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模式,更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引起了教学的深刻变革,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引起了学习方式和评价手段等的改变,这是与课改相适应的。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有效整合,对加速教育现代化、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变革音乐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让我懂得了作为一名音乐老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对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掌握才能在教学课堂上运筹帷幄。真正的让学生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启发、引导学生去自由自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发展他们创造美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做到音乐课应该以音乐为本,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为音乐教学目的服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