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问题引领
全国高效课堂交流协作网
即墨28中师友互助五步十环节高效教学模式
问题引领单
一、师友划分
问题引领
1、师友是如何划分的?学生之间的师友关系是固定不变的吗?
2、学师和学友之间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吗?
3、师友互助为什么要选两人一组,三人一组不成吗?有没有师师间的交流?
4、师友互助中是否存在不愿意参与的?遇到该怎么办?这样的孩子有学师吗?
5、如何更好更充分的进行师友的“和谐互助”?
二、实施条件
问题引领
1、和谐互助教学策略在什么情况下用最合适?
2、家长对师友互助是否理解(接受),尤其是作为小学师的家长?
三、具体措施
问题引领
1.互助学习开始和结束时整个课堂总是乱糟糟的,学生需要好几分钟才能安静和归位,该如何处理? 当学生每节课都按照这种模式进行学习时,学生会不会疲倦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如何提高师友参与的积极性? 3.学生交流时有不彻底、躲避、不积极的现象怎麽办? 4.如何让学友更自主地学习而不总依赖于学师?
5.学师不会给学友讲怎么办?怎样保证学师讲解的准确性?
6.每个班都有几个特别差的学生,对于水平相差较大的师友,如果学师面面俱到的每个问题都提问讲解是不是太浪费学师的时间了? 7.课上使用的典型题是如何选出来的? 8.如何培养孩子这种师友互助能力的? 9.在日常当中是如何来培训老师的?
10.在师友合作学习的初期,老师是如何指导训练的?
11.当碰到知识点比较难理解或练习题比较难解时,这时师友怎么办?也就是如何在培养尖子生同时兼顾落后生? 12.课堂的有序性是怎样培养和训练的?
13.刚开始实施师友合作时是怎样让学生适应的,遇到过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的?
14.在优生的培养中有何方法? 15.学困生如何对待?
16.如果课堂上个别学生不参与活动,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17.怎样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8.怎样保障学生在互助活动期间是有效的?
19.怎样调控学生整节课的状态?即学生整节课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20.怎样使和谐互助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21.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靠什么调动?具体措施是什么?
22.当课堂学习过程中,生生师友间都没有深刻理解知识点时,您认为教师的指导用直接语言提示还是用问题引导好?
23.在练习环节,贯穿整堂课,但提问面则较为集中(不足70%),您如何掌握全体学生的收获?
四、操作步骤
问题引领
1、你认为实施“和谐互助”教学策略中最关键的步骤是什么?
2、“五步十环节”在每节课上都必须完整地展示出来吗?
3、化学实验课怎样进行授课?
4、英语在每个单元开始时,先进行语法教学怎么样?
5、师友评价的方法?
6、如何检测师友互助任务是否完成,特别是课下部分?
7、学生不会预习,怎么办?
8、“和谐互助”模式下英语教学中,除新授课模式外还有其他课型吗?
9、在“和谐互助”课堂实施前期,预习作业出现没有很好完成时,难免会影响课堂进度,遇到这种情况 你怎么处理 ?
10、和谐互助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学生有导学案吗?
11、复习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12、英语课上阅读教学环节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师友合作?
13、英语老师,感觉您的检测部分所给时间较少,不知“partner B” 层次的同学能跟上吗?课下是否还有跟进?
14、学生语言点的总结,是否课前与课任老师询问过?
15、英语录音播放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正音吗?如果是课前放是否会更好些?
16、英语课前强调提前预习,老师是如何要求、规范学生的预习工作的?
17、在英语课中,学生是否有系统的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除了单词、词组的认读是否还有别的?
18、在英语课中,学生的表述非常专业化,请问前期的“和谐互助”在英语学科的培训内容是什么?具体怎么操作?
19、英语课中,学生跟录音同步读很好,我想知道最初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如何体现在课堂里?
20、英语预习提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五、老师策略
问题引领
1、“和谐互助”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你们学校的老师是如何做的?
2、在实施和谐互助教学模式过程中,学校管理上最让您受益的培训是什么?
3、即墨28中老师给自己在实施和谐互助的教学模式中订的目标是什么?
4、教师间是如何合作的?
5、如何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对一个问题的解答是重结果还是思维过程?学生对学生的帮助多数都是看结果,老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6、如果学生不进行提前预习或者预习工作做的不到位,老师该怎么办?
7、你们对课改的理解是什么?
8、如果学友回答不出来的问题,老师如何解决?
9、如何把握作业布置?
10、语文复习课上,学生展示了自己课下对字词、句的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复习效果都很好。课前老师如何如控制这个小组的学习状况?
六、模式亮点
问题引领
1、“和谐互助”教学策略与以前曾经使用的“双分”教学相比,有哪些优点?
2、和谐互助的课堂和传统课堂有何区别?
3、通过一节课是否全部学生能把所有的语言点灵活运用?
第二篇:《问题引领》读后心得体会
《问题引领》读后心得体会
《问题引领》读后心得体会
“从灌输为主的先教后学,到问题引领下的先学后导,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句话极具魅力,因为它让我的思想开始急速运转。
回想自己小学时接受的教育大都是以灌输为主的“先教后学”,我们习惯了跟着老师的步调,总觉得完成了课内的学习任务就可以了,所以少有创新和超越。而《问题引领》这本书所倡导的“先学后导”是一种新的教学关系,它致力于以问题引领自学、以问题引领合作、以问题为载体实施先学后导。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了这样一个大的前提:每个人天生就具有自学能力。书中说道:“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他开始自学的内容不是书本,而是生存。他还不知道什么是自学,可是他自学的历程却在那一瞬间开始了。俯卧的婴儿,他试图以昂扬的生命激情抬起自己的头,这是一个学习过程,一个自学过程。”原来,自学是生命本能催生出来的力量。这一点给了我这样一个思考:“怎样把学生这种自学的本能最大化的激发出来呢?”
读了这本书,我找到了思路,那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有抓手、有目标,在独特的体验中有活力、有收获。但是,在小学一年级可以实施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吗?这个疑问的提出又一次让我深深意识到自己是“灌输教育的成果”,显然在自学是天生的前提下,只要孩子的思维发展到能够理解问题的意思,或者问题的提出符合孩子思维的发展水平,问题导学的策略完全可以延伸到小学一年级。这一刻,思路瞬间被打开了。
问题不但可以引领自学,还可以引领合作。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就是他发出的第一个合作信号。所以合作也是从出生的时候就开始的,而课堂条件下的合作学习,不是空穴来凤,而是以人的本能需求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的。
这时,我的脑海中又蹦出这样的思考:“问题从何而来?如何提出高效而有质量的问题?”或许只有将这两个问题落实到实处,才能真正将以问题为载体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发挥到最大功效„„
第三篇:问题引领式”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引领式”课堂教学模式
小东门小学 胡秀珍
一、模式的名称:“问题引领式”课堂教学模式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问题引领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三、操作程序
1.设疑导学
教师在课前和课始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通过语言(口头或肢体)、音像资料、实验操作等方法,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尽快形成问题氛围,使学生“生疑”,同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问题情境创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备课时要依据学情认真分析,研究学习内容,预设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难障碍,可能出现的错误,可能陷入的思维误区等,提前做好引领和指导,从而做到“胸有成竹”。
2.自主探究
学生借助教材、资料等,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对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将之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并顺应新知识,形成新知识网络,通过亲自感知,体验建构知识的学习过程,在体验中产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从而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和理论,这是“问题引领式”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环节。这个过程中必须保证学生人人有事做。在此环节中,学生自学要投入,课堂要安静,体现生本互动。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记下来,必要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学习指导,传授学习方法,以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3.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是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结合。学生自学后,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以及小组间交流来检查自主探究的效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组间竞争,以提高交流讨论的效果。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重点解决,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寻求规律,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初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此环节中,合作小组最好是异质结合,并给予时间上的充分保证,生生之间的互教互学,会收到教师讲解难以达到的效果,从而促使学生认知、情感和语言表达技能的均衡发展。通过交流展示,学生们既能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解决疑难问题,又能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并根据小组反馈和自己收集的学习信息,做精要讲解,使本节重难点得到突破。
4.归纳建构
归纳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传统教学中归纳这个环节基本上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其实归纳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复述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最终完
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形成学科思维体系。这个过程是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的,教师应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观点,既体现了师生教学相长,又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已有经验,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将刚学习的知识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克服了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弊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而较好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5.反馈拓展
教师出示精心准备的、符合教学实际的问题,当堂巩固落实。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达成学习目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在学生相互提问的过程中找出他们心目中的难点,从而进行针对性补偿教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本节课通过教师问题引领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新问题、讨论、解决新问题,最后让学生形成一个简单的知识网络,又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化学问题,使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样的问题设置过程,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
四、实施原则
1、问题情境原则: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心脏,有问才有思,有问才有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有阶梯的问题系列,创设思维情境,教师通过营造一种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想象、探索,去解决问题甚至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2、主动探究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取新知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索、体验、评价及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必须是主体积极参与的过程,就是学生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主参与、自主探究、不断感悟,不断建构的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适合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学习条件,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努力激发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渴望和潜能,落实学习的主体地位。
3、学教结合原则:与传统的教师单向传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不同,它强调师生之间双向的合作与交流,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大胆创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参与者。通过创设有关的问题情
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由此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五、模式运用效果
“问题引领式”教学重在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引领,而引领的问题源于问题预设,问题预设使得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合作习惯。经过“问题引领式”教学初步实验后,我们发觉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关心同学,增进了同学友谊,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合作观和竞争观,有利于集体凝聚力的形成。
2.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了智力能力的发展。在“问题引领式”教学中,学生都想使自己成为合作中的主动者,因而大家都积极地自觉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他们认真阅读教科书,查阅参考书,查找、搜集文献资料,写读书笔记,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学习方法,因而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3.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在“问题引领式”教学中,由于我们十分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所以不论是获取知识,还是解决难题,学生都是亲自通过尝试、探究和交往来完成任务。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区。这就使学生向会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4.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在教学中,师与生、生与生的全方位合作,使课堂气氛始终处在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之中。大家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热烈讨论,激烈争论,使学生在愉悦中感知了新知识。
六、目前存在的问题
提出问题的方法学生掌握的过于死板,解决问题的途径较少,思考的同学集中在学优生身上,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比较浮躁。
我坚信,“问题引领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或许不是最好的教学模式,但它的核心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讲堂’变成‘学堂’,通过对问题的引领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和教师的‘主导性引领’,使师生在课堂上形
成一个有效的‘学习共同体’。“问题引领式”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在新课改的道路上走的更快、更远,也一定会帮助我们打造一个高效的课堂。
第四篇:问题引领思维(小编推荐)
问题引领思维,启发成就高效 数学组 窦常兴
一、课题的提出
1.教育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负担大大减轻,课堂学习时间大大减少。一方面,许多学生不会合理地支配空余时间,也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愿,导致学习兴趣日渐衰退,学习成绩大不如前;另一方面,许多教师也深感与教育改革的要求相距甚远,迫切想要提升自身素质,以便游刃有余地掌控课堂。针对这一现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实行有效教学。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是必要且紧迫的。
2.现实状况
以数学学科而言,传统教育的特点是“四轻四重”:重“师教”,轻“生学”;重知识的掌握,轻能力的培养;重时间,轻效率;重“题海战术”,轻“通性通法”。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课堂教学时间的减少,再也没有大搞“题海战术”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我们尽最大可能地调整教育思想,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3.研究基础
本课题组成员均为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的一线数学教师。他们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的形式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改革和尝试,也参与过一些课题的研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其中,《普通高中数学人教B版教材与其它版本教材的比较与研究》和《焦虑与学习成绩及学习态度关系研究》这两个课题的深入开展,更是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为有效教学中的“有效备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现实意义
有效教学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提高了教学效率,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有效教学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1)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教师要实施有效教学,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有效地备课,有效地讲解,有效地布置作业,有效地辅导,有效地展开师生交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
(2)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有效教学反对“满堂灌”,提倡师生互动。为了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积累教育智慧,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一举多得。
(3)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有效教学反对“题海战术”,它倡导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等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数学学科的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有效的教学方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联想创造能力等,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课题的界定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为目标,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实施,帮助学生在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取得最充分(最有效)的发展。
具体地讲,体现在高中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效教学”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含义:
1.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强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
3.强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
4.强调使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最有效率地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三、理论依据
1.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
为响应十七大关于教育改革的指导精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特别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特殊岁月,教学效率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意义。可以说,要实现素质教育,必须要进行有效教学。
2.教育学的相关理论
(1)“最近发展区”理论
美国联邦教育部所属的“教育多元化与卓越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on Education,Diversity,and Excellence,“CREDE”)以维果茨基(Vygotsky)社会文化建构论为基础发展有效教学准则,并将“最近发展区”理论用到教学领域,指定了有效教学的基本框架,可供我们有效教学课题研究参考。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着的认知主体地位,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把教学视为一种师生双方共在的建构活动。围绕这一活动,涉及到的方法、手段、策略、技巧、智慧和原则统统被收入我们的视域之内。这就为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的理论依据。
(3)“三有”论
“三有”论是用来描述有效教学的,即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育。
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
有效率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和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对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需求是否吻合的评价。
“三有”论为有效教学的判断提供了标准和策略,为我们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1)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研究有效教学策略,探索普通高中各学科在学生认知方面所固有的本质规律,寻找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建构有效教学课堂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营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改革,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
(3)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使大多数教师自觉讲求教学效益,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加快专业化成长。
2.研究内容
本课题全面研究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普通高中数学科有效教学的模式、原则、规律,实施有效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有效教学的具体实践。
(1)研究根据教学内容归结有启发性的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学习问题;
(2)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
(3)研究分层次教学、技能训练、环节整合等课堂教学要素;
(4)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5)研究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科学思维、模式整合等方面的问题。
五、研究方法和原则 1.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进行本课题的研究。通过查阅和学习文献资料,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通过观察课堂流程和调查学生的接受程度,改进教学模式。通过个案研究、案例研究指导教师进行行动研究。以“行动-研讨”、“行动-反思”方式为基本研究范式,以“归结问题-深化研究-巩固提高”教学模式为基本参照模式,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最后,通过经验总结将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提高有效教学研究、实施的效果和水平。
2.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学活动的本质应是创设一种有利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所以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广泛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身实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2)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符合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切忌拔苗助长.应从学生的实践经验出发,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由浅入深,逐步形成新知识的有关概念.
(3)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为学生在知识基础、学生潜能和品格特征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掌握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是密不可分的,互相促进的.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作为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反过来,又通过思维训练,观念培养,使学生获取知识并牢固地掌握知识.
六、研究的主要步骤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
加强理论学习,将理论最大化地应用到实践中去。课题组在这一阶段做了许多工作:
1. 组织教师参加山东省高中教师暑期培训,与其他优秀教师交流,取长补短。
2.组织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肖成全主编的《有效教学》及《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创新教育》等相关书籍,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3.组织教师通过网络,学习专家教授的专题讲座,如吴刚的《新课程与学生心智发展》、吴庆麟的《知识、学习与教学创新》、庞维国的《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与教学管理》等,通过做读书笔记,撰写心得体会,新近的教育理念植根于课题组成员的头脑之中。第二阶段:无效教学环节查找反思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教学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预习中的无效教学行为
有些教师喜欢布置学生在课下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但是,不同的学生对预习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只有部分成绩中等的学生认为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的重要环节,而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却认为预习不可取,他们认为“老师讲的与书上差不多,听课成了浪费时间”、“预习后,听课就没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不能集中注意力,久而久之,养成了不好的听课习惯。”还有一些学生喜欢预习,但不喜欢问答式的预习题,他们希望老师在课前能布置一些与知识有关的数学史、数学常识,需要通过上网和查阅资料才能获取的信息,这样既开阔了数学视野,又锻炼了能力。
反思:课前预习中的无效性,造成了这一时段的教学行为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使课前预习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在于老师有没有深入挖掘书本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有没有把学生接受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可以尝试把课前的知识预习适当转化为课后的知识反思与深化,让学生对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深化,这样学生甚至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方式得到新的发现,会大大提高他们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兴趣和信心。
2.新课引入中的无效教学行为
有些教师在上新课时习惯先领着学生复习上一节课所学过的内容,让学生背诵有关概念、定理,课堂一开始就死气沉沉,缺乏生气。更有甚者,有时因为上节课的作业、测验不理想等原因,扳着严厉的面孔发火、责骂学生,让学生在上课伊始就产生恐惧感,这样沉闷、压抑的课堂气氛自然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反思:学生希望老师带着笑容走进教室,学生希望课堂气氛是活跃的,学生希望老师的课堂引入每天都是新的,是引人入胜的。这个“引”,应该引得巧妙,引得合理,更应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引”发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引入新课时,可以先创设问题情境,或从日常生活的话题引入,或从自然界生动的事例讲起,或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等等,形成一定的“悬念”,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研究发现,在创设引入情境问题时,那些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的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求知欲,适合学生的胃口。3.教学活动中的无效教学行为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有时却透露出形式化倾向。表面上看很热闹,实质上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被真正激活起来,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教师引导的没有目的性的自主,没有发挥学生独立性的自主。教学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学生自主建构,一是教师的价值引导,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第二,合作学习时有形式却无实质。合作学习的灵魂应当是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大家互相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否则这个合作可能就是走形式,几个人坐在一起热热闹闹说几句就结束了。第三,探究过程有形式无实质。表面上有探究的程序,但是却没有真正的问题意识,学生对问题没有质疑,缺乏深度思考。
反思:在所有的教学行为中,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如何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策划人和导演,如何营造出一个可供学生积极探索的创造氛围,把学生引向主动学习过程中去,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获取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进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最重要的。4.课后作业中的无效教学行为
随着课时的减少,不少教师把教学的主阵地放在了课后。当前课后作业一方面是过多过滥,学生忙于应付过重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是效率低下,大量的作业是简单重复、机械训练,缺乏针对性、探究性。而且因为太多使学生没有时间深入思考,往往是马虎应付,老师没有时间研究性地批阅,往往是简单查看对错。这种状况不仅使训练难以到位,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反思:我们应通过改革作业训练,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给学生以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看起来简单,其实并不容易。传统教学中那种“一刀切”的作业布置,统一的标准答案,共同的作业目标,往往只注重了对学生的共同要求,而抹杀了学生的差异性,抑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所以在作业设计时,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有差异的发展。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三阶段:有效备课的实践研究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但课题组在对备课情况的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对备课的认识和实践,都存在着很大误区,时常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备课,同时也影响了教师自身教学技能的提高。面对当前教师备课的低效性,课题组经过前期研究,初步形成了自主备、集体备、建构备、检验备、反思备的五步备课模式。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又逐步对这种备课模式进行完善。
第一步:自主备。坚持“裸备”原则,坚持无“拐杖”(教参、网络资源)走路,自己研读课标,自己研读教材,自己研究学生。主要利用的是个人资源,重点提高教师解析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
第二步:集体备(参考备)。每周一次,90分钟,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主讲,同样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及时记录,形成较为统一的电子教案或导学案。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教师的每一节课不可能都进行集体备课,主要是时间有限。这里有他人资源(包括教参资源、网络资源、其他名师资源等)的揉合,重点提高教师交流合作、鉴别选择的技能。
第三步:建构备。我们认为教师的“集体备”或“参考备”是一种同化,教师个体吸纳团队或他人的“营养”而进入肌体之中,但与此同时,又有一个“排异”的现象产生,所以教师必须需要顺应,顺应班级的不同,顺应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顺应教师自身素养、性格、风格等的不同,将别人的东西经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变成适合自己的有益,这个层次的备课非常重要。它加进去了许多特质资源,重点提高教师对资源的优化组合技能。
第四步:检验备。课备得好坏优劣需要课堂教学的检验,即使一节很好的备课,也得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验证。我们开展的“一课三摹”活动目的就在于此。课后的评议围绕“审视”这一关键词展开。审视总体效果,审视学生的参与面、参与度,审视教与学的过程,审视不理想的环节,审视三维目标的达成与否,从而对备课进行改进。这个环节最重要的是许多生成资源丰富了课堂,能有效提高教师分析学生、融入学情的技能。
第五步:反思备。教师课后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途径。课后反思备课的效果,这个环节围绕“积累”、“剔除”和“修缮”三个词语思考。积累成功之处,积累经验之点,积累机智之光。剔除失败之训,剔除失效之节,剔除失身之格。修缮缺失之漏,修缮审视之效,修缮整体之美。这里可以将相关本课的资源进行综合提炼,完成一次螺旋提升。这个环节重点提高的当然是教师的教学反思技能。第四阶段:有效上课的实践研究
对于如何有效地上好每一节课,杜绝教学中的无效环节,课题组的成员做了很多的尝试。或查阅相关的书籍、资料,或求教于同行。在这一阶段,我们重点分析如何改进教学活动的形式、丰富教研活动的内容,从而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真正有效地上好每一节数学课。
有效上课研讨的主要模式有以下两种:
1.一课三摩
一课三摩即“一个课例﹑两次反思﹑三次设计”。这是我们这次有效上课研讨的一个重要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课题组每周拿出一个课题, 依次安排每位老师进行一课三多摩。
首先由全组共同讨论选好一个课题,然后由负责本课题的老师自己进行第一次教学设计,认真研究教材,精心准备,力图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接下来由全组老师集体听课,听课之后由每位老师发言,提出自己对于本节课的见解和意见,指出哪些环节是无效环节,怎样处理会更加有效。在此基础上授课教师根据全体教师的意见进行第二次教学设计,然后进行第二次授课。对比两次上课效果, 再进行研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进行第三次教学设计,第三次授课,这样下来课堂效果会有很大的改观。
在“一个课例、两次反思、三次设计”的教研模式中,我们更强调的是反思与设计。反思与设计的过程,是在每次教学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自我反思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最终形成的教学设计既是集体智慧的一种体现,更多的是这个教师在活动中自身素质提高、自身能力提高的一个结果。
通过“一个课例,两次反思,三次设计”这种教研模式,课堂效果明显较之前有效,且在研讨的过程中,全体参与的老师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2.同题开课,同课异构
“同题开课,同课异构” 是另一种有效的教研模式,通过对比哪种教学模式更有效,更能提高课堂效率,从而选择相对优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推广。“同题开课,同课异构”,突出的是异构,突出的是不同教学指导思想下教学设计的可变性和灵活性,体现了不同教学设计思想的碰撞。在针对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要适合学生、适合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就是要围绕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学活动;适合教学内容,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同课异构的载体是课(同一课题),组织这样的活动,选择的课题必须具备引发教师不同设计思想碰撞的价值。不同教学设计思想的冲撞是同课异构活动的表象,活动的本质在于找寻课题中的“同”和“异”,即不同设计中相同之处是什么?这一课题设计的核心是什么?同样的核心有哪些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聆听不同的设计,观摩不同的教学流程,参与的教师必定会有更深入的思考,通过交流、辩论,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将这一课题教学设计中最核心的部分沉淀下来,从而促进与改进教学设计,做到有效上课,向有效教学迈进一步。
七、研究的主要成果
1.邹玲: ★ 教学案例《简单线性规划中的最值问题》在威海市市直高中数学学科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 所作的课《几何概型》在高中数学课程教材改革实验中,荣获一等奖;
★ 执教的“函数的零点”一课,在威海市高中数学学科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 执教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一课,在威海市市直高中学科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 在2008年山东省中学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高中组二等奖; ★ 《简易逻辑题中易出现的一类错误》发表在《新校园(学习版)》2009年第9期; ★ 《关于极值法求数列的最大项的释疑》发表在《新校园(学习版)》2009年第12期; ★ 《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向量的正交分解与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教学实录及反思》发表于《中国数学教育》2009年第10期;
★ 《有效教学勿入误区》发表于威海教育2010年第2期。
2.牟俊环 :
★ 执教的“正弦函数图象”一课,在威海市市直高中数学学科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 执教的“几何概型”一课,在威海市高中数学学科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 论文《以人文精神润泽有效教学》在威海市高中数学学科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 教学案例《几何概型》在威海市市直高中数学学科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同时在威海市普通高中数学学科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3.陈梅:
★ 2008《二分法》优质课市直三等奖;
★ 2010年3月《正弦函数的图象》优质课市直一等奖; ★ 2010年4月《复数的乘法》优质课威海市一等奖; ★ 2010年5月《回归分析》市直公开课证书。
4.张妍: ★ 论文《关于有效备课的一点体会》在威海市“有效教学”课题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 论文《走出有效教学的四个误区》在威海市市直高中数学学科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 论文《教学案例:椭圆的标准方程》在威海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研究成果(第三批)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5.王春燕:
★ 《教师在有效教学中的角色转变》在威海市市直高中数学学科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2009年4月;
★ 在高中数学课程教材改革实验中,王春燕同志所作的课《事件与基本事件空间》被评为二等奖;2009年6月;
★ 《例谈有效备课和有效教学》在《山东教育》上发表。
6.窦常兴:
★ 《感悟数学中的情景教学》在山东省中学优秀教学论文评选中被评为二等奖;2007年6月;
★ 《抽象函数不抽象》在《新校园》发表。
7.宗香荣: ★ 《基本逻辑联结词》在威海市直高中数学学科教学案例(设计)评选中,荣获二等奖;2007年7月; ★ 《由一堂录像课所想到的》在威海市市直高中数学学科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三等奖;2009年4月。
8.宋卓玉:
★ 《营造思考与交流的和谐》在威海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研究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2007年4月;
★ 《等比数列的前 n项和》在威海市高中数学学科教学案例(设计)评选中,荣获市直一等奖,市级二等奖;2007年7月。
9.柳兆波:
★ 《无效教学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获得市级三等奖;2010年3月; ★ 《有效教学的起点--有效备课》在《新校园》上发表。
10.崔英红:
★ 执教的“函数的单调性”一课,在威海市市直高中数学学科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 教学案例“棱柱的概念”在威海市市直高中数学学科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11.史海蓉:
★ 执教的“函数的单调性”一课,在威海市高中数学学科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 论文《让课堂真正动起来》在威海市市直高中数学学科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12.张力 : ★ 论文《反思中探索有效教学--我教学中的反思》获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 论文《探索中成长 反思中进步》在威海市“有效教学”课题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13.邹德文:
★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在威海市市直高中数学学科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三等奖;2009年4月。
14.王静 : ★ 论文《浅谈到位的课堂提问》威海市市直高中数学学科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15.李文广 :
★ 论文《从有效提问入手打造有效教学课堂》在威海市市直高中学科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16.丛丽伟 : ★ 论文《两个无效教学案例的反思》在威海市“有效教学”课题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17.高瑜:
★ 论文《我尝试的一节有效教学数学课》在威海市“有效教学”课题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二等奖,同时获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18.曲国良 :
★ 参与编写《新新教案(高中数学必修一)》。
八、研究后的思考
本课题的研究已告一段落。可以说,课题的研究达到了预定的研究目标。通过研究实践,教师和学生的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堂行为也更加规范,更加有效。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也遇到一些疑难问题,也有一些困惑与思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差异与学生性格的多样性,课堂教学模式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如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性格的学生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教学环节中重要且难度较大的问题,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反复实践。
2.众所周知,高中数学教师工作量非常大。面对时间紧、压力大的日常工作,课题组成员难以用最佳的状态进行专项的课题研究。如何才能二者兼顾,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实践。
3.教师自身的水平差异较大。许多教师尽管课讲得非常好,但是由于专业素养的限制,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这对于课题研究的经验总结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2008年山东省高中教师暑期培训开展以来,这一现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学无止境,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素养贵在持之以恒。
4.初、高中数学课程的不衔接一直是高中教师头疼的一大问题。另外,初中各个学校的授课内容也有所差异,导致学生之间基础差别较大,给实际授课造成一定的困难。这需要相关教育部门的介入、合理计划、统筹安排才可以解决。
5.我们的有效教学课堂模式一直是在摸索实践中进行的,缺乏专业化的理论指导。如果有相关的专家屈尊与我们一起研究,我想,我们的研究会更有成效,收获会更加丰盈。
九、主要参考文献
肖成全主编.有效教学.辽宁大学出版社 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
张璐.有效教学的定义.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 ?? ?? ??
第五篇:目标—问题引领教学模式
初一:“目标—问题引领”教学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当代著名教育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虽然没有绝对的标准,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课堂要有效率。她认为: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受到一定的压力和保持一定的紧张感,让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一、“目标—问题引领”教学模式的涵义
“目标—问题引领”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所呈现目标的引领下,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主体、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把学习置于问题之中,将学生置于积极的问题解决者的角度,直接去面对反映真实世界情境的建构问题,让学生自主地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为学生充分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决问题的尝试活动,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情感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
二、“目标—问题引领”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一事物有了兴趣,想得到答案,自然就有了求知欲。因此,要促使课堂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创设的情景要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
本环节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导入语言,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展示图片、演示实验就会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既要意义又有趣味,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意向,使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
2.展示目标 明确任务
学习目标是每一堂课要达成的目标,“积跬步,至千里”,只有每一个教学目标都顺利实现,才能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课堂教学目标就是高效课堂的方向盘,它指引着学生学习的正确方向。
情景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有了兴趣,这时我们老师就要注意,要把学生的这种求知欲引导到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上来,所以给学生一个学习的目标,既能把握课堂的教学方向,也能让学生知道,现在所讨论的问题是为了什么,我们这节课应该掌握什么内容。这样做不但能够使是我们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有的放失,也能使得我们老师的教学能够和教学大纲以及考试说明结合的更紧密、更有实效性。
本环节教师应在参照《地理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教材、学情,确定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包括:学习内容、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教师在每节课前要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目标的呈现方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所不同,如板演、媒体、问题等。学习目标应有明确性、指引性和导学性,让学生一看就懂,一看就知道怎么学。同时所设目标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要使每一层次的学生感觉自己都能达到一定的目标,经过努力能有所收获,从而强化信心。学习目标要保证设计科学、时间分配合理,表述要清晰、准确,不模棱两可。学习目标要贯穿课堂始终,上课诠释目标,讨论围绕目标,展示体现目标,检测回扣目标,不偏离,不游移。
3.问题引领 精心设疑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
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课堂设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学习;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实现课堂的组织管理功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本环节教师应遵循价值性、目的性、层次性和趣味性的原则,根据学科特点、具体内容、不同课型进行科学的问题设计,实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具体化、层次化,要兼顾小组内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提高课堂学习参与率,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4.自主学习分析问题
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与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
活动是分不开的。两者在教学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发展全体学生、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自身的巨大潜能。
每堂课老师都不要急于先讲,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而这种自学是
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老师的自学指导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集中精力高效自学。自学前进行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尝试学习。“自学指导”要明确自学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又要知道怎么学,明确自学的方法与自学的要求。在该环节中,学生围绕展示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勾圈画点,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此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进度,但不做指导,不宜打断学生的学习思路,以免分散学生自学的注意力。教师要多关注学困生,督促他们能够完成自学任务。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此环节要求教师先尝试学习,充分估计学生自学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预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时应注意组织学生,对分神、不投入的学生及时提醒,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5.合作探究 互动提升
小组合作探究是对全班学习按“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
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等因素合理组建学习小组。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全体学生在认知、情感和适应性等方面有差异的发展。
本环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根据自学题目,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既是对
自学效果的检查,同时又能解决自学的疑难和问题。学生应积极参加同学间的合作探究;积极提出有疑难的问题;认真倾听同学的见解,并参与讨论;迅速接受自己未掌握的知识。
教师应组织好学生合作探究;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适时点拨、激励学生发言。探究阶
段教师应注意师生共同研讨中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并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学情,灵活引领,适当辅导,恰当点拨,精点归纳,高度提升,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注重学法指导、信息处理和知识建构。
6.展示交流 评价点拨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一句口号,但也是一种教学思想,现在的课堂要求我们知道学
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如果把一节课比如成一部电影,教师应该是导演而不应该是演员,学生是演员而不应该是观众。因此,我们需要我们的“演员”要有充分的发挥,要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本环节在学生合作探究后,对学生尚未理解、掌握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进行研讨。
教师将学生尚未理解、掌握的疑难问题,让学生清楚;学生执教,请优秀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没有涉及到或讲的不完全的问题予以补充;师生共同回顾本堂所学的知识。
对学生尚未理解、掌握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进行研讨;
对学生没有涉及到或讲的不完全的问题予以补充;
师生共同回顾本堂所学的知识;
学生应积极参与师生共同研讨;认真倾听优秀学生的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本
堂的知识点及感受整理记录。
新地理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
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本环节教师应注重评价目标全面性、评价手段多样化,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
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应多使用激励性语言,例如,对正确回答的评价应使用:“太棒了!”“你的回答真精彩!”、“太好了,聪明的阿凡提都快比不过你。”、“老师为你的出色表现而自豪!”、“这种方法很有新意,说明你动了番脑筋。”;对错误回答进行评价时用:“你的回答很完美,只要在„„地方改一改那不是更完美吗?”、“你的脑筋动得可真快,要是在„„说得更清楚具体些,那该有多好呀!”;对小组的评价: “集体的力量真大,把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都想到了,真羡慕你们的小集体。”、“团结就是力量,集体力量大无比。”、“你为你们一组又增添了一份光彩!”、“你们小组真有团结、合作的精神。”等,重在“发现闪光点、激励自信心”。
7.巩固提高 达标测试
每堂课学习新知识后都要通过变式练习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这是课堂常规。课堂练
习是巩固知识、深化理解、形成能力的必要环节。
本环节教师都要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生所学习情况设计检测试题,分为必做题和
选做题两个层面。必做题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练习;选做题为拓展性练习,包括本课学习内容的拓展延伸,以及下一节课学习内容的前伸性习题。练习题量要适中、形式多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教师要认真巡视,精心收集学生做题信息,并当堂进行矫正反馈,及时做好课堂总结。
8.课堂小结 构建体系
每堂课在结束前进行目标回归。要把本课的知识点回归到本节内容知识树上,让学生在头脑中总是有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