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低年级跨越式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结合
小学低年级跨越式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结合
隔河头总校
樊庆利
“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这句话深刻揭示出了读与写之间的辩证关系。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进而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落实素质教育。孩子的写作总是先从读书开始的,读与写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这就构成了读与写的结合。但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把识字、阅读、写作、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而跨越式教学就是要实现真正的融合。跨越式创新教学把“以语言运用为中心”这一教学思想落实在读、写上,在“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把识字、阅读、写作三者结合起来融于统一的语文教学中。
“以语言运用为中心”是儿童快速学习语言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而语言运用的前提就是积累,语言的积累就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我们搜集整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作品中的语言、情感、观念、技巧在读者的心中内化,并在潜移默化中运用于写作之中,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学好语文的根本乃在于大量的、高品味的阅读。在跨越式课堂中,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从而扩大识字量,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写作能力。那么低年级怎样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呢?下面就谈谈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在低年级„„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更确切地说,就是词里面所反映的现实的周围世界;词在儿童面前展现出新的、在他入学以前完全陌生的那许多个方面„„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新课标也要求低年级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且“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而理解并准确运用所学的词语是写话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寻找读写结合点,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来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词语,发现课文字词和生活之间以及字词和文本之间的联系,巧妙地渗透写话的基础知识。
如在《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中出现有特点的词:“青青的”“白白的”“大大的”“宽宽的”。教学中我通过反复朗读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语感。老师说;“你还知道白白的什么?”生回答: “白白的云”“白白的棉花”“白白的花”„„同学们一下子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许多词语。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也有效地加强文字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再如《小松鼠找花生》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同学们掌握“格外”这个词语的用法,我在运用多媒体让同学们理解“一朵朵金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这句话的基础上问:“格外”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呀?孩子们很快说出了不同的词语:“很”、“十分”、“特别”„„我趁机点拨:“你们看,我们用换词的方法不仅知道了‘非常’的意思,还知道了与‘非常’意思相近的三个词语。”这样通过换词训练,就帮助学生积累了词语。
二、阅读中要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
读与写是属于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要实现两者之间的沟通,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为同学写话实践提供仿写、续写、补写、创编等借鉴的对象,达到渗透作文指导的目的。如:
1、模仿型读写结合。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处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强,我们可利用这个特点,精心选择易于模仿的课文片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写话训练。
案例一: 《日月明》这是一篇识字课,它以儿歌的形式让学生识字,韵文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文章的意旨是对学生对会意字有所接触,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构字特点。在学习完课文后,我就趁热打铁,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格式编写一首。他们经过思考,学生很快就完成了: 土也地,口十叶。禾火秋,口斤听。西女要,木果棵。„„
案例二:
《阳光》一课中有这么一个典型的句式:“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在理解这句话之后让学生模仿这个句式写()的(),因为有了阳光更()。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动物、植物、人物)去说,充分感受阳光对人类的重要性。
案例三:《菜园里》是一首有特点的儿歌,文章运用拟人的方式介绍各种蔬菜的特点,富有童趣。教学中抓住这个特点,仿造其规范的语言和句式进行读写结合,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老师说:“黄瓜是绿的,身穿绿衣裳,你还知道哪些蔬菜也是绿色的?” 生:“苦瓜也是绿色的” “丝瓜也是绿色的”......师:“蔬菜不仅有绿色的,它还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呢,(出示图片)你能说说他们不同的颜色吗?” 生:“西红柿是红的,南瓜是黄色的„„”
师:“你们能够学着‘黄瓜身穿绿衣裳’这句话来说说其他蔬菜的特点吗?” 生“苦瓜身穿绿衣裳, 西红柿身穿红衣裳,南瓜身穿黄衣裳„„”
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让学生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
2、想象型读写结合。
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是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为主,但如果仅仅停留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上,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低年级学生的想象比较丰富、独特,充满了创造色彩,充满了灵性。我们可精心选择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或是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读写结合,使之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如:阅读童话、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结合故事里的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它们会说什么,会做什么,可以续编故事结尾,也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创编童话故事。我们都知道《狐狸和乌鸦》的故事,狐狸用花言巧语骗走了乌鸦嘴里的肉。教学中我问学生:“这时,乌鸦会想些什么呢?它又会怎么做呢?”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虚构出了垂头丧气的乌鸦、痛改错误的乌鸦„„我又追问学生:“过了一段时间后,乌鸦又找到了一块肉,这时,狐狸又被吸引过来了,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些什么故事呢?”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一个个精彩的、超出你想象的故事。
千尺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起于毫末。唯有充分的阅读,才能有精彩的写作。“以语言运用为中心”,将阅读、写作有机结合起来,由读到写,由写到读,相依相生,相得益彰。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内化,写作是外化;阅读是延伸,写作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永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跨越式语文教学使二者结合的更加完美。
第二篇: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读说结合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读说结合
摘要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应该成为广大语文教师重要的研究方向。关键词 想象 感知 积累
我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读与说结合能很好地实现“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一要求。
一、读说结合于课文内容
创造始于想象,而想象必须依托形象。课文内容中蕴藏着丰富的形象资源,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这些资源必然会作用于大脑,在老师启发引导下展开想象,再创情境。
《鸟岛》只写了“6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这一句话,而究竟怎样热闹却没具体描述,这是一个“空白”点,给学生理解“鸟岛的热闹”带来了困难。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初步理解“热闹”。让学生回想:你看到过哪些热闹的景象?接着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插图和内容想象鸟岛上热闹的景象:我们会看到什么?耳畔好像听到了什么?这样在联想、交流中领会了“热闹”一词所蕴含的意境,说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对于课文内容中的重难点,如理解“热闹”一词,不必也不能让学生明明白白地下定义。只要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内容中的文字,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想象空白的内容,并组织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在运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脑
海里再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形象地理解“热闹”即可。这就是一种以“读说”为主线,淡化理性的分析与理解,加强朗读积累和语言运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
二、读说结合于课文表达形式
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小学低年级学生受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局限,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模仿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求。1.指导运用新学的句式练习说话。
《台湾的蝴蝶谷》一课中,讲到一群群蝴蝶飞往蝴蝶谷时用了这样的句式:“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学生先自由朗读,感知句式,老师再通过指导换词朗读,理解感悟,而后要求学生完成这样一组句子:“六一”儿童节这一天,我们——美丽的衣裳,——动听的歌曲,——欢乐的舞蹈,来欢庆我们的节日。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轻松完成了填空后意犹未尽。于是,我让他们畅所欲言。学生们的好词好句层出不穷。看得出,他们的激情已被点燃,思维的火花频频闪现。所有这些是因为教师给他们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给他们提供了能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的“例句”。
2.指导运用学到的段式练习说话。
《问银河》一文第一到第四小节结构、表达方式相似,都以连续两问的形式展开联想,表现出少年儿童对宇宙的无限向往。教学时,我还是紧紧扣住“读”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借助想象进入诗中境界,然后提出:仿照课文的表达形式,你也来问问银河,你要问
银河什么?出示:银河呀,在你——,有——吗?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象,如银河呀,在你的河面上,有水鸟在自由飞翔吗?它们长得像地球上的鸟吗? 你不得不感叹儿童的想象是多么丰富、奇妙。课文的段式直观地教他们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独特的内心感受,他们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生动活泼的想象,积极的情绪完全被激发起来了,这样富有生机的课堂氛围单纯靠老师讲解、分析课文是难以达到的。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三、读说结合于课文精彩语句
厚积而薄发。学语文重在积累,积累得越深厚,越容易理解、感悟课文的语言,也越容易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中,描写蝴蝶谷里景象的语句非常精彩,学生通过边读边想就可以进入“蝴蝶的世界”,与蝴蝶“共舞”。所以我采用以读代讲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观察插图、反复朗读中渐入“佳境”,熟记语句。设计一个说的训练题:请你看着插图,发挥想象,假想自己已走入这画中,你会看到什么?又会听到什么呢?学生们对课文语句已经有了印象,便灵活自如地发挥开了,如有的说:“呀!这么多漂亮的蝴蝶,它们随着风在空中上下飞舞,引得我也想飞起来了。”
学生们运用刚刚学到的优美语句描述着自己的想象,是那么投入、那么流畅,这时,你已分不清从他们口中说出的话哪些是文中的,哪些是他们的。是熟读给了他们积累鲜活语句的时间,是巧说,给了他们灵活运用精彩语句的空间。
以上的三个读说结合点分别着眼于课文内容的生发、表达形式的迁移和精彩语言的运用,不管是哪一点,都要先通过读,或想象,或感知,或积累,而后在说中加深理解,迁移写法,运用语言,实现新课程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的要求。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转化与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转化与结合
字数:2098 来源:考试周刊 2014年86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 要: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相互转换。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写作水平,写作是阅读的深化,阅读和写作怎样有效结合是语文老师应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转化与结合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读与写 转化结合
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而且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多方面能力,真正做到遵循教育发展方向。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首先从读书开始,读书与写作之间是相通的,只有让孩子真正把读书和写作结合,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育的实效性。
一、根据文章,结合生活,表达情感
在我国教育中,语文是多门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至关重要。语文课程是具有灵性的,每篇文章都会透露出作者的情感。在每篇文章里作者都会直接表达主观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是每位作者对自身故事的阐述,充满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包含多彩的文化内涵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生应该做到主动从文章中找出各位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在寻找过程中,学生头脑中所想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同一篇文章,他们所感悟到的道理都迥然有别,动情之处总会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表达出读完文章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创造能产生情感的意境,创造自由表达的环境,使学生生成感情共识,主动表达想法,经常与老师沟通,学生间互相交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文《桂花雨》时,我带领学生找到关于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感觉扑鼻而来的桂花香。“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表达出作者对家乡深深的热爱,使学生深入思考文中母亲所表达的含义。联系现实生活造句,例如:外地的再?摇?摇 ?摇,还是比不得?摇?摇 ?摇。学生可以在表达情感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水是故乡甜》中的优美句子,比如:“水蔬菜还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在每个人的心中,外面的风景在优美,也不如家乡的美,从古至今,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比如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充分表达出作者内心十分热爱家乡和浓浓的思乡情,最后提升情感,对文章表达的主旨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学生感受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对诗句加深理解。——《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
二、根据文章,结合生活,正确补充
在小学语文学科中,一些文章中作者有的地方表达含蓄,有的地方表达直接,含蓄的地方,是编者刻意含蓄,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教学这类文章时,教师应该利用这些含蓄表达的地方,开阔学生思维,根据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从不同角度思考,使学生把含蓄的部分写得生动,简单的地方写详细。老师可阅读高林生的《读懂“钉入墙里的那半截”》一文,此文章中多处语句中都留有很大空白空间,这些空白的地方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自由发挥、尽情想象,以便开阔学生思维。
小学三年级下册第7课《菩萨兵》一文中多处语句描写出藏族同胞受尽反动军队的折磨,吃了不少苦头,深深表达出藏族同胞所遭遇的苦难,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让学生反复读这类句子,联系生活中、在课外书上读到的情节,或者是电视上看到的类似场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并写下读后感。
三、根据文章,结合生活,模仿语句
学生天生就有仿写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领悟到范文的意义,使范文所用的语言灌输到脑海里,久而久之,大脑里便会有大量词汇,能够做到时刻运用词汇仿照。培养学生的仿写能力十分重要,不但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而且是学生独立写作文的基础。根据相关范文指导学生仿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开阔学生思维。仿写通常分为仿片段、仿句、仿整篇。一般以以下三种方式开展:一是从范文的描写方面着手,把生活中的事情仿写得有意义;二是从好词好句着手,把句子仿写得形象生动;三是从段落着手,把段落仿写成另外一种结构,其实就是模仿文章的构段方法。
比如三年级《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多段描写海水的话,前面突出海水的颜色,后面描写海水形成这些颜色的主要原因,每个段落都表达不同的意思,有的段落之间是因果关系,或者是先果后因,或者是先因后果,可以让学生模仿“校园里真,这是因为。”造句,因为每个学生出发点都不一样,所以造出的句子各不相同。
四、结语
小学语文课程中,读与写之间的转换,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阅读和写作之间相互转换,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走进文章意境,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研究言语规律,懂得语言使用技巧,不断扩大词汇量,真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姗婷.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J].教育苑苹,2010(08).[2]邓海燕.网络语文,别样的风景——浅谈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J].中小学电教(下),2011(05).
第四篇: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临江市解放小学
张晓蕾
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需要培养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理事长崔峦老师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显然,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低年级怎样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起来呢?下面就谈谈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在低年级……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更确切地说,就是词里面所反映的现实的周围世界;词在儿童面前展现出新的、在他入学以前完全陌生的那许多个方面……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新课标也要求低年级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且‚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而理解并准确运用所学的词语是写话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寻找读写结合点,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来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词语,发现课文字词和生活之间以及字词和文本之间的联系,巧妙地渗透写话的基础知识。如在《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中出现有特点的词:‚青青的‛‚白白的‛‚大大的‛‚宽宽的‛。教学中我通过反复朗读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语感。老师说;‚你还知道白白的什么?‛生回答: ‚白白的云‛‚白白的棉花‛‚白白的花‛……同学们一下子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许多词语。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也有效地加强文字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再如《小松鼠找花生》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同学们掌握‚格外‛这个词语的用法,我在运用多媒体让同学们理解‚一朵朵金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这句话的基础上问:‚格外‛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呀?孩子们很快说出了不同的词语:‚很‛、‚十分‛、‚特别‛……我趁机点拨:‚你们看,我们用换词的方法不仅知道了‘非常’的意思,还知道了与‘非常’意思相近的三个词语。‛这样通过换词训练,就帮助学生积累了词语。
二、阅读中要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
读与写是属于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要实现两者之间的沟通,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为同学写话实践提供仿写借鉴的对象,达到渗透作文指导的目的。
1、模仿型读写结合。‚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处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强,我们可利用这个特点,精心选择易于模仿的课文片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写话训练。
案例一: 《日月明》这是一篇识字课,它以儿歌的形式让学生识字,韵文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文章的意旨是对学生对会意字有所接触,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构字特点。在学习完课文后,我就趁热打铁,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格式编写一首。他们经过思考,学生很快就完成了:
案例二: 《阳光》一课中有这么一个典型的句式:‚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在理解这句话之后让学生模仿这个句式写()的(),因为有了阳光更()。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动物、植物、人物)去说,充分感受阳光对人类的重要性。
案例三:《菜园里》是一首有特点的儿歌,文章运用拟人的方式介绍各种蔬菜的特点,富有童趣。教学中抓住这个特点,仿造其规范的语言和句式进行读写结合,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老师说:‚黄瓜是绿的,身穿绿衣裳,你还知道哪些蔬菜也是绿色的?‛ 生:‚苦瓜也是绿色的‛ ‚丝瓜也是绿色的‛......师:‚蔬菜不仅有绿色的,它还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呢,(出示图片)你能说说他们不同的颜色吗?‛ 生:‚西红柿是红的,南瓜是黄色的……‛
师:‚你们能够学着‘黄瓜身穿绿衣裳’这句话来说说其他蔬菜的特点吗?‛
生‚苦瓜身穿绿衣裳, 西红柿身穿红衣裳,南瓜身穿黄衣裳……‛
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让学生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
2、想象型读写结合。
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是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为主,但如果仅仅停留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上,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低年级学生的想象比较丰富、独特,充满了创造色彩,充满了灵性。我们可精心选择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或是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读写结合,使之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1)抓住词语展开想象。如教学《小熊住山洞》最后一个自然段,我紧紧抓住‚感谢‛这个词语,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有哪些小动物来感谢小熊一家?它们会对小熊一家说些什么?‛。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围绕小熊一家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品质进行写话,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2)抓住‚空白‛展开想象。
想象性的读写结合包括让学生补写文中省略的部分,也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续写。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文,文中最后写到‚花生是被谁摘走了呢?‛这就为学生留下了一个疑问,也为学生留下了一个补白点。这时可以以《小松鼠找到了花生》为题,让学生去续写课文,想想‚小松鼠怎么找到花生,找到花生后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续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提供给他们想象的机会和空间,培养了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灵动性,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总之,在低年级的写话教学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座宝藏,都会给我们的读写结合带来很好的启发。我们要充分地利用教材,又要深入钻研教材,发挥好每篇文章在读写结合中的范本作用,从词语、句式、段落等层面对课文进行认真地挖掘和开发,才能精心选择语言训练的内容,让读写结合训练取得最大的成效。
第五篇:对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跨越式教学
对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跨越式教学
实效性的几点探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想象一直困扰着我们,语文课上读书少,在设计课堂提问上缺乏思考的价值,只停留在表面,使学生失去宝贵的思考力。随文练笔的读写训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工具性萎缩,语文课上缺少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如何在低年级跨越式语文课堂中提高效率,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精心设问,发展思维
跨越式语文课堂注重学生思维和语言的训练,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设计好问题,找准切入点。教学中提问是一种学问,不仅要有效,讲究科学性,还要无痕,讲究艺术性,在对话中完成教学。课堂教学思路应当清晰有条理,力戒那些“是不是” “对不对”“有没有”一类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因此要精心设计不能随意而问。课堂提问要有“画龙点睛”的效果,要做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那么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把握好课标的要求,找准重难点,找准切入点,设计核心问题。首先要切分好课时,第一课时通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学生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第二课时要研究“为什么”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教师提出“乌鸦找到水还遇到什么困难”第二个问题是“乌鸦动脑筋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最后喝到水了吗?”引导学生围绕着主打问题深入研读文本。教师的提问不要太多、太碎,不分层次。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并能运用语言进行综合性地回答。例如学习了《贺年片》这一课教师提出作者收到哪四种不同的贺年片?你想画一个什么样贺年片送给谁呢?这样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积累的语言,促使他去愿意表达。
读书要强调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没有无语言的思维,也没有无思维的语言。阅读语言文字是把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形象,学生必须积极思维才能实现;而学生积极的思维是靠老师精心设计问题诱导的。一节好的语文课是教师一连串的好问题的设计。好的问题应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激越奔涌、一泻千里的态势,运用综合性的语言来表达,达到语言的内化,并能举一反三,产生“灵感思维”的效应。这样提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和语言的运用,还提高了课堂实效。
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理解
对小学生来讲,最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感知词语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感受语言的精妙所在。课上的朗读指导,要注意层次,每次的朗读,要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教学《阳台上的小鸟》一课时,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了一个家的阳台的美,还有阳台上的小鸟浑身湿漉漉地。请学生观看小作者是怎样做的,然后请学生大声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对小作者说几句话。有的说“小作者你善良了!”有的说“小作者你救了小,自己却化成了水,真了不起!,我也要像你那样,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主动去帮助别人。”此时学生们已深深地被舍小作者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打动,教师请同学们带着对小作者的喜爱和感动之情再来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学生的头脑中仿佛出现了,对小作者进,一步一摇抱着小白兔往屋外走,化了的雪水顺着身体往下流,渐渐地化成了一滩水。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生动、直观地再现了故事的情景,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渗透了审美教育,使学生感到学习是充满情趣而又愉快的艺术欣赏,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上回荡起朗朗的读书声。
三、创设情境,注重思维训练
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是十分重要的,张焕庭在他的“情景教学法”中曾提出:“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和情绪,从而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和体验,产生表达的欲望,同时也是学生受到性情的陶冶。”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注重发展学生思维的训练,提高其语言表达的能力。达到“形真”、“情深”、“意远”、“理明”的境界。“语言是外壳,思维是内核,要创设情境,激发情感,点燃思维的火花。例如《司马光》这一课的教学,讲到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时,我趁机出示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想一想,当时水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做,回说些什么,他的处境会怎样?有的说“他会使劲挣扎,向爬上来”,有的说“他大声叫喊还会喝到水呢”!在学生大胆的想象中,通过画面充分的感受够到水缸里的孩子处境危险,学生们的心一下子被水缸里的孩子牵动起来,为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讲读《司马光》一课时,我们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救那个落水儿童并分析能否使之安全得救。有的学生提出在水缸上放一根木棍,让落水的小孩抓住木棍,有的学生提出用一根绳子让落水小孩抓住爬上来;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司马光的办法是最合理的,因为当时情况紧急,不让小孩被水淹死的最好方法就是让水流出去。从这个孩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能抓住水的多少和孩子得救这两件事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这就是一种直觉思维能力,而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显然有利于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是学生吸收语言的重要途径,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的意识行为,学生才能将文本中平面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四、注重方法的迁移和运用
阅读教学一篇文章有的有长有短,教师要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提炼、筛选、整理,为学生铺路搭桥。教师要筛选出那些重点的段落精讲。仔细品读,由整体向部分深化。教师要帮助学生提炼文章的线索,掌握学习这类文章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并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内容。文章的线索一般分情节线和感情线两种,并且彼此呼应。例如《一分钟》情节线是:多睡一分钟—遇到红灯—没坐上车—走到学校。感情线相对应为:满不在乎—着急后悔—更着急后悔。有了文章的线索,课堂教学就会有秩序,而不是一盘散沙。课文的段式相同就可以精讲一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其他段落用这种方法自己学习,从而体现教、扶、放。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我提出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它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没有借到?如果借了,小鱼会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小壁虎向小鱼姐姐借尾巴,从理解词句到有感情朗读把这一段精讲透彻。而后面结构相同的段式,则让学生运用这样的学法来自主学习,教师适时点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留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去主动获取知识。也避免了教师耗时费力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对于相同句式的训练和迁移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有助于思维的发散。例如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我提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春雨落在哪里,谁怎么样了?仿照这样的写法自己创编一段话。有的说“春雨是紫色的,落到丁香花上,开出了紫色的花朵,散发阵阵清香。”写作方法的迁移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让学生在模仿、尝试的过程中学习作者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等写作技巧,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五、拓展阅读,深化主题 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语感、发展语言能力,还表现在它的拓展和发展功能方面。教材是有待开发的资源,文本背后海阔天高,是丰富生命的心际网络。所以阅读教学要以教材为源点,辐射阅读相关信息,让学生在阅读无数个信息“相似块”中拓展成个性智能发展的广阔的背景。这样教师就在超越文本理念的指引下带领学生走进一个文本背后稀有发展的广阔世界。
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随意性很大,自主进行课外阅读的能力不高。因此,要使学生读得有目的、有兴趣,从而使课外阅读落到实处,首先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把与课文相关的阅读资料引进课堂,丰富教材内容,使之成为课文的拓展与延伸,使课外阅读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有目的地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逐渐做到“自能读书”,增强阅读效果,提高阅读能力,以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扩展阅读资源的选择与运用上需要认真分析和必要的筛选。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真正从内容及主题上去把握。课文与扩读材料之间的知识相关性,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使阅读材料成为课文主题的延伸和升华。课堂上拓展阅读三到六篇文章,深化课文主题,为读写结合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资料,使语文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
六、读写结合,促进语言内化
语文《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紧要结合”,密切读和写的关系,初步培养语言感知能力,扩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大学生的想象思维,提高写作水平和运用能力。读写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写作可以深化课文主题,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上课时,我们经常进行了读写结合的实战训练。如我在执教《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时让学生仿照课文进行春雨的写话训练,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后,让学生仿照课文把小壁虎向其他动物借尾巴的尾巴的故事写一写,学生兴趣很高,大胆想象。在设计打写主题时,需要教师多动脑筋,尽量找一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材料,这样才有利于突出主题。其他版本的教材中也有可取的图片材料,我们都可以有选择的拿来一用。例如《司马光》这一课要突出于到困难想办法,我找来《救小鸭》一课的图片,让学生面对生动的图画来想想,小动物们会用什么办法来救掉进大坑里的小鸭子?他们是怎样做的,结果会怎样?“以读促学,读写结合”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地创编故事,深化了课文的主题,也促进思维发展和语言的运用。
以语言运用为中心,将阅读、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紧密结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不但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了跨越式语文课堂的实效性,而且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也得到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