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历史教学测量能力比赛试题_2
新课程历史教学测量能力比赛试题
初 中 组
休宁县海阳二中 盛文祥
材料一:
他伤感地说;“
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图1 图2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图1:出自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
图2:图片出自安徽历史教材,文字材料出自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今年是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60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海上综合防御作战力量。
图 A
图B
图C
图A :开国大典时人民海军接受检阅(选自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
图B: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首次派出舰艇编队从海南三亚军港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舰艇编队。图为执行护航任务的战舰之一“海口”号导弹驱逐舰(选自人民网)
图C:4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青岛出席庆祝人民海军成立6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选自新浪军事)
一、单项选择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1、今年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曾播出电视系列片《李鸿章》,一时人们对李鸿章的评论众说纷纭,下列关于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晚清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B、淮军的创始人 C、代表清政府赴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D、率清军收复新疆 参考答案:【D】
考查目标及简要说明:该题以影视作品为引子,以辨析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李鸿章的主要活动的区别能力,试题结合了安徽历史相关内容,属于识记层次的要求。
2、“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是一副挽联,挽联中“此日”发生的大事对中国造成最大的影响是()
A、使我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B、大大加深了我国半殖民地程度C、使我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D、使我国完全沦为殖民地国家 参考答案:【B】
考查目标及简要说明:本题以邓世昌挽联的内容考查学生对邓世昌事迹的了解以及考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及签订的《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的理解,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辨析能力,属于理解层次的要求。
3、今年是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那么我国近代化的海军创建于()时期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新中国成立前夕 参考答案:【B】
考查目标及简要说明:本题以时事热点,探究中国海军发展历史,较灵活地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属于运用层次的考查。
二、材料分析题(12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图1人物是在(1分)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1分),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精神?(2分)。
2、材料一中图2 的他是谁?(1分),由于他的指挥不当,使得北洋舰队在(1分)(填地名)全军覆没。
3、材料二中图A是开国大典阅兵仪式上,新中国第一支人民海军接受阅兵的图片,请你说出它的名称:(1分);图C是今年4月23日胡锦涛主席出席庆祝人民海军成立6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的图片,我国的核潜艇在此次阅兵仪式上亮相。核潜艇是第 次科技革命的成果(1分),请写出此次科技革命中我国的其他两项科技成果: ; ;(4分)
参考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誓死捍卫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其他言之有理均可)
2、李鸿章;威海卫;
3、华东军区海军;3;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籼型杂交水稻(其他正确均可)
考查目标及简要说明:该题以我国海军发展为主线,综合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两位历史人物邓世昌和李鸿章的事迹及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考察了人民海军建立的史实;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我国在本次科技革命中取得的成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概括能力,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联系时政热点,体现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渗透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要求。
三、活动与探究题(20分)
1、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装备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但最终还是避免不了全军覆没的结果,究其根本原因应该是:(3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于2008年12月26日从三亚启航前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这件事说明了:(6分)。参考答案: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给分)
考查目标及简要说明:本题主要通过对比新旧中国海军的不同命运,考查学生对其原因的探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本题渗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现准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历史学科学以致用的功
能。
2、有关中国建航母的议论,近日随着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活动又热闹起来。很久以来,航母在一些人的心中就是一尊神。据说,每当遇到麻烦,美国总统就会问:我们的航母在哪里?对于中国人,更加悠久的记忆,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的“紫石英”号事件。在中国腹地的长江上,当英国炮舰同准备渡江作战的解放军发生武力冲突时,我们听到的是丘吉尔在伦敦发出的咆哮:“派一两艘航空母舰到远东去实行报复。”(出自人民网军事专题报道)。
请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其他学科内容及课外知识,写一篇“中国是否该建航母”历史小论文,要求:⑴、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从史出⑵、标题自拟,300字以内⑶、不可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否则会扣分。(11分)
参考答案:该建(1分);我国是一个海岸线漫长的国家,一些国家在我国部分岛屿从事非法活动,侵犯我国领海主权,为了更好地维护我国的领海主权,需要建造航母;(3分)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拥有航母是卫我们国家和民族生存的需要,不会对其他国家造成任何威胁,同时对国际潜在的反华势力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3分)我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航母可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促进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3分)
不建(1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还相当落后,建航母耗资巨大,我们要把国家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经济建设中(3分);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正走向多极化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3分);我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目前海军拥有核潜艇、导弹驱逐舰等先进装备,可以维护我国的海疆安全。(3分)
考查目标与简要说明:本题为适度开放性综合题,属于延伸探究类题型。是强调一种历史思维的延伸,要求学生更多地去关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互动结合,探究强调一种探究能力,重视探究过程和方法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试题体现出综合性、概括性,分析探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考查学生学科交叉学习的能力和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意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历史的痕迹,又要学会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还要求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正确运用史实,史论结合,自主发挥,语言表达要简要、流畅。
第二篇:2013新课程历史教学测量能力比赛封面(范文模版)
2013新课程历史教学测量能力比赛封面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创新试题
姓
名:
沈晓艳 所在单位:
合肥市金湖学校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创新试题
一、选择题(共2题 每题2分)
1试题: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近代以来在中日关系恩怨交错,日本全面侵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A 19世纪末期B20世纪初C20世纪30年代初D 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 参考答案:D 考察目标及说明:本题试图考察
1、七七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2、同时考察初中学生对公元纪年中世纪年代等问题的掌握。A其实是1894甲午战争的选项,B为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而C九一八为局部侵华。2试题:小明同学研究抗日战争的历史时,画了以下坐标轴。
对坐标轴理解不正确的是
A坐标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沦亡。B坐标中1936年西安事变的爆发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C坐标中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第二次国共合作逐步最终形成。
D坐标中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终于完成了民主革命中反帝的任务。参考答案:D 考察目标及说明
本题力图用时间坐标轴的形式考查学生简单的读图能力,同时注重考查抗战前后国民党政策的转变以及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最后考查了学生对民主革命中反帝问题的理解与运用。1945年抗战的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但不是最终胜利。
二、材料解析题
认真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的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
----《九一八小调》 摘自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教材 材料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摘自《大刀进行曲》
材料三: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太行山上》
材料四: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要英勇冲锋,歼灭敌寇;
----《新四军军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史上的哪一事件?分别揭示了日本侵略者和蒋介石政府的什么行为?
2、材料二又在近代史上的哪一事件的背景下发生?你能列举出材料中二十九军中的两位民族英雄吗?
3、材料三、四发生的时代背景又是什么?你知道两则材料中的杀敌部队分别是什么吗?
参考答案:
1、九一八事变,日本蓄意侵华,蒋介石政府奉行“不抵抗”。
2、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赵登禹,佟麟阁。
3、面对民族危亡,国共第二次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八路军、新四军。考查目标及说明:本题以四首抗战时代的歌曲为题,考察从1931年到1937年后的历史。难度不大,目标在于考察基本历史知识和学生简单的阅读史料、提起信息的能力,材料一中有关键字“九月十八”“沈阳城”等字眼。材料二中“鬼子”“二十九军”是关键信息。材料三中“太行山”为华北地区,材料四有“扬子江头淮河之滨”,更在材料的出处明确提及《新四军军歌》。
三、活动探究
八年抗战是一幅悲壮的史诗。让我们在歌曲、漫画中探究历史!
歌曲唱历史
(朗诵词)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我们抱定必胜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多声部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孩子却不知道哪儿去了„„九月十六那天早上,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掩护着几千老乡„„
---20世纪40年代抗战歌曲 作词:方冰 作曲:李劫夫
1、你能从歌声中用一句话概括当时中国抗战的局面吗?
参考答案:全民族抗战,或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
史料说历史:
(1937年清明,黄帝陵)„„国共双方代表还是第一次共同站在他们的祖先面前„国民党祭文:追怀先民功烈,以焕发我民族之精神,驰抵陵寝,代表致祭于我开国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前曰:„共产党祭文: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
——《中国共产党80年大事聚焦》
2、曾经的中国在国共内战的深渊里挣扎,上题中的抗战局面之所以能出现,你能从这段史料中你能找到根源吗?
参考答案: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日记记历史
一个17岁的男孩讲了这样一件事。(上月)14日,大约有一万名年龄在15~30岁的中国人被带出南京城到靠近论度码头的长江边,在那里日本人用野战炮,手榴弹和机关枪向他们开火,大部分尸体被抛进了河里,有一些被堆起来焚烧,而有三个人侥幸逃脱了。这男孩估计这一万人中大约有6000人是被俘的军人,而4000则是平民。这男孩胸部中了一枪,但不严重。”
—罗伯特威尔逊日记(1938年1月3日)
摘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
3、日记中记载的是哪一事件?对此你有何认识?
参考答案:南京大屠杀,我们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残杀中国人民,反人类的邪热本质。
漫画话历史
---摘自:《抗战漫画》(老上海期刊经典)
4、以上两幅漫画均出自20世纪30年代中国,你能解读出两幅漫画的历史寓意吗?
参考答案:预示着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必将以失败告终,预示着随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中国的抗日力量在不断凝聚,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必将赢得伟大的胜利!
政客谈历史
“的确存在常规的战斗行为,但我认为南京(大屠杀)事件并未发生过。”„“如果在8年的战争中发生过像‘南京事件’这样的事情,中国人为什么还会做出(像父亲所说的那样的)热情接待的事情呢?这是不可理解的。”
---日本名古屋市市长 河村隆之
5、前德国总理勃兰特说:谁忘记历史,谁在灵魂上就有病!而事实上,谁掩盖历史,谁在心里就有鬼!结合材料,联系日本现实,你认为“谁”在当今日本是什么人?他们心里的“鬼”又在哪里?
参考答案:右翼分子,他们企图否认历史,美化侵略,践踏人类反法西斯的胜利果实,挑战已经稳定的战后秩序。
考察目标及说明:本题把抗战时代的歌曲、漫话、史料与当今现实联系在一起,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三篇:如何应对新课程历史教学_2
如何应对新课程历史教学
邯郸市第一中学 吴洪广
河北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开展近三年。今年将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首次高考。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经历了新课程的培训学习、教学实践和艰苦探索。在高考前谈谈自己的体会与认识,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彰显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
新课程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纵观这几年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可以清晰的看出,命题者始终坚持以落实课程目标为要求为主导的命题原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试题材料多元化,注重创设问题情景。这样的考查特点使得考试内容即不偏离学科知识,又使表达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的具体内容,为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查提供了条件。二是突出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考查。试题有的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总结答案,有的则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鉴别以获取正确判断,包括联系与比较、归纳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知识应用方法,突出了学习过程的考查。三是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增加了试题或答案的开放性。体现了重视对考生创新品质、决策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开放性的设问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做出有理有据的回答,给考生发挥个性特长留有充分余地,体现了探究性题目的实践性与开放性。
教学启示:树立课程意识,“课程观”取代“教材观”。明确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准确、透彻地理解和领会其中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和新要求,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历史课程标准特别重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思和实践能力。”与此相适应,教师也必须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
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前提。从试卷体现出的通过提供多元材料、创设问题情景的考查特点看,注重“证据意思”、“过程方法”、“分析探究”,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阐述、探究问题的能力显然是新课程高考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提出来自材料而非教材,分析式的命题方式取代注解式的命题方式,过程与感悟被纳入到考查过程中,这应是对新课程材料命题方向的正确诠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明确新课程的教学导向变化,加强对具体历史材料的讲解、分析、讨论,不要随意下结论、给定义,坚持“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史学研究基本原则,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避免死记硬背教材知识和“猜题押宝”的极端教学行为,加强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审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二、转变教学模式、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尽管现在一再强调素质教育,摒弃应试教育,而且研究性学习已列入高中新课程计划,但是,目前历史教育仍存在着大量的“满堂灌”或“变相满堂灌”现象,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得到要根本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领课堂。教师只是为让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教师在教学中属于主动的主体,而学生则为被动的客体,这显然有悖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不适应新课程改革,如果不改变这种观念,历史本已岌岌可危的地位,可能得到进一步削弱。
教学启示:我们要及时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所谓:授之于鱼,不与授之于渔。也就是课堂教学,教师要变“教”为“导”,教师要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历史重现它迷人的一面。如近段时间兴起的“发现法”教学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
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这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三、紧扣主干知识,注意知识的纵、横向联系
对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实现能力与选拔测试的主要依托。但高考对主干知识的考察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常考常新”,即遵循课程标准和考纲要求,试题尽量减少或避免一对一的知识层面问答,更多的体现为新情景的创设、材料的解读分析。题目设计更重视用历史事实说话,题干及其答案都不是简单移植课本内容,而是渗透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科基本方法。试题使用新的史学观点,往往不是正面考查新观点,只是用它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或切入角度,答案仍然力求回到教材的知识情景中。另一方面,试题也注意了历史知识的纵、横向联系,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新课程设计思路。(1)以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为切人点,考查其在专题教学背景下对同一时期不同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的把握能力。(2)以所学专题历史现象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或表现为考点,考查同一专题不同时期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并在总结其变化或规律中得出认识、判断。(3)以不同地域相关的历史事实为考点,考查学生中外联系与比较的能力以及对文明多样化的理解。
教学启示:严格按照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组织教学,构建历史事件的时序性与整体性。备考复习中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要求特别是主干知识组织教学,对于各版本教材中超出课标范围的内容可以放心进行删减,不拘泥于具体知识的束缚。当然,如果教材内容对课标所规定的重点内容阐述不够充分的,一定要加以适当的补充。必须清楚教材只是我们达到课标要求的一个重要载体而已,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外的教学资源,完成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的学习任务。同样的,无视教材的教学作用也不可取,每年的
考后,一线教师都会有种失落感,一轮又一轮的紧张复习备考,似乎都成无用功了!其实不然,受以往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学影响,教师难于摆脱惯性思维而拘泥于学科知识点的史记掌握,忽略了课程要求的变化,忽略了高考价值的取向的变化。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点不是列举历史学界的各种研究成果和结论,应该是通过陈述历史演进过程的基本史实和基本资料,使学生能够在占有资料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总结等思维过程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得出理性的认识和结论,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探究性学习习惯。教材做为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作用有三:第一:教材提供了考试测量的最基本知识:第二:教材为考试内容提纲了背景:第三:通过教材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复习教学中,另一重要内容是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的时序性和整体性。一方面,高中教学内容都以专题形式呈现,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历史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有其不可跨越的时序性。时间的顺序性反映着历史事物的纵向次序或因果关系:时间的同期性反映着历史事物的横向联系或并存关系。注重时间概念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忽视了这一特点,历史就会变一团难理的乱麻。另一方面,课程受所规定的模块与专题的制约,存在难以反映历史全貌的缺憾。
四、坚持能力立意,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与探究历史问题
“能力立意”是恒定不变的高考原则。《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中,将能力要求表达为四个层面: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近五年新课程历史试题卷中每一道试题的解答,都在不同程度上要运用上述的一种或多种能力要求,教材内容在这里更多的是表现为背景材料,考查的侧重点是学生的知识迁移、理解、运用、分析等能力。高考试题设问中,“论证„„观点”“驳斥„„理由”“分析„„原因”和“概括„„因素”等提示语,涉及“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以及“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等能力要求,以“论证和探讨问题” 的考核目标为主。虽然试题的设问颇为简洁,但思维力度还是比较高的,注重了多层次、多角度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启示:以“四项能力要求”为依据,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应考技能的培养。在平时的组织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表述自己的观点,把每一个提问都看成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一次活动,让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参与历史、评价历史。平时多就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设置一些开放性回答训练,不要轻易向学生下绝对性结论,一定要尽量采用多角度、多方面的材料,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认识历史发展的多元化的特征。同一个历史事物在高考中的呈现方式、情景甚至语言都是经常变换的,只有经过真正的思考理解后才能有效运用和转换。考试说明对四项考核目标与要求做了具体解释与例证,是教师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复习的最好依据。四项能力要求的层次不同,设问的呈现形式也不一样,这里有些共性的设问特点是命题人必须遵循的,因此有些答题要素也是不变的,教师们要善于提炼和归纳并告诉学生。而要有针对性的加于训练,最好的素材就是近年来的高考试卷,特别是新课程卷。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在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时,避免绝对化;才能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而不是死记硬背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得到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历史观
我们原来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
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教学启示: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新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我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六、不断反思教学,在感悟中努力提升自己
“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学会停下来。”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跑步中应学会停下来,就是说可以对自身做全面彻底地调整,也可以积累更多的体力、技巧和方法,以更高的速度冲刺。跑步是这样,教师工作乃至一切工作何尝不是这样呢?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学启示:写教学后记,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结合自己教学反思的实践,我认为教学后记主要记录以下4点:第一、记录教学中的“缺点”。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这些失误,我们可以把它记录下来,认真进行分析、总结,使这种遗憾变成一笔宝贵的教学经验。第二、记录教学中的“亮点”。第三、记录教学中的“灵光闪现”,进行总结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性行为,使教学过程更加精彩纷呈。第四、记录学生的“闪光点”。经验+反思=成长。只要我们处处留心,事事关心,持之以恒,在教学反思上一定会大有作为。
七、贴近生活与现实,体现学科特点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以史为鉴”是历史学科教学的又一功能。从一定意义上说,时政热点是每年高考不回避的命题重点。近几年的新课程试题也都注
意了在突出学科特色的同时,关注现实问题,较好地发挥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这些题目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现实问题历史联系”“隐性考查学科知识”的特点。凸显出历史试题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历史学科的社会作用,对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具有明显的导向性。
教学启示:复习教学中要注意将历史学科知识与社会现实、热点问题的有机联系,落实“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学科功能,历史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汲取历史现象中有利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知识与能力,辨别各种文化内涵和不同的社会价值观,以丰富人们的情感,并通过对这种人性和情感的感悟建立起对社会、对现实的理想反思。为此,高考重视以时政热点问题或隐或现地契入试题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显现问题,这也体现了课程标准设定的“时代性”原则。应该说一些在现实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影响至深的问题,未必是在表面上特别引人注目的“热点”,追寻重要的现实问题在历史上的发展轨迹,借鉴历史上与现实问题相关或同类的事情,是常见的测试思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将历史教学和时事热点紧密结合,增强历史教学的时代性,从学习历史与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类相结合,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帮助学生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真正让学生在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过程中实现学以致用。
经过三年的新课程学习探索,现在终于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了,我们现在还不能预测最后高考成绩的好坏。但是经历过一轮新课程教学的教师都会对新课程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感悟。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取得更大的成绩。参考文献: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汤因比:《历史研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杨志才:《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
樊树志:《国史概论》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第四篇:土木工程测量模拟试题2
一、单项选择题:
1、研究工程建设中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属(B)的范畴。A.大地测量学B.工程测量学C.普通测量学D.摄影测量学
2、大水准测量中,高程的基准线是(A)。
A.重力的方向线B.地球法线C.万有引力作用线D.离心力作用线
3、与(A)相切的平面称水平面。
A.水准面B.大地水准面C.地球椭球面D.高程基准面
4、绝对高程的基准面是(C)。
A.水准面B.假定水准面C.大地水准面D.水平面
5、我国―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原点在(D)。A.北京B.山西泾县C.广西泾县D.陕西泾县
6、在测区半径小于10km的范围内,可将(B)看作平面处理。A.椭球面B.大地水准面C.地球表面D.海水面
7、平面直角坐标系统的X轴正方向是(D)。A.东方向B.南方向C.西方向D.北方向
8、我国在用的高程系统包括(D)。A.1954年的北京高程系B.1980年国家高程基准 C.1956年黄海高程系
D.1956年黄海高程系和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9、在水准测量中设A为后视点,B为前视点,并测得后视点读数为 1.124m,前视读数为1.428m,则B点比A点(B)。
A.高B.低C.等高D.无法判断
10、水准测量原理是利用水准仪的(A)能提供的一条水平视线。A.视准轴B.水准管轴C.横轴D.竖轴
11、视准轴是连接物镜光心与(C)的连线。A.目镜光心B.调焦透镜光心 C.十字丝分划板中心D.光学对中器光心
12、水准测量中,A,B分别为前、后视点,后视读数为1.235m,前视读数为1.450m,则hBA=(A)。
A.-0.215mB.0.215mC.0.140mD.-0.140m
13、水准测量中,A、B分别为后、前视点,HA=25.000m,后视读数为1.426m,前视读数为1.150m,则仪器的视线高程为(D)。
A.24.724mB.26.150mC.25.276mD.26.426m14、在下列型号的水准仪中,精度最高的是(A)。A.DS05B.DS1C.DS3D.DS1015、微倾式光学水准仪中,用来精确整平仪器的是(C)。A.圆水准器B.脚螺旋C.管水准器D.光学对中器 16.转动物镜对光螺旋的目的是(B)。
A.看清十字丝B.使目标成像清晰C.整平水准管D.对中
17、当水准仪被准精确整平时,理论上视准轴与管水准轴(A)。A.平行B.垂直C.相切D.无几何关系
18、水准测量中,尺垫应安置在(D)上。A.测站B.水准点C.待测高程点D.转点
19、视差产生的原因是(A)。A.目标成像与十字丝分划板平面不重合 B.目标成像与目镜平面不重合C.目标成像与调焦透镜平面不重合D.目标成像与观测者视界面不重合20、某附合水准测量路线,已知水准点A,B高程HA=18.552m,HB=25.436m。实测高差总和为6.870m,则该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合差为(B)mm。B.-14C.12D.-1221、水平角的角值范围是(C)。
A.00~1800B.-900~+900C.00~3600D.-1800~+1800
22、水平角观测时,对中的目的是使(D)与测站在同一铅垂线上。
A.视准轴B.圆水准管轴C.竖直度轴中心D.仪器中心
23、水平角观测时,为精确瞄准目标,应该用十字丝尽量瞄准目标(C)。A.中部B.顶部C.底部D.1/3高度处
24、在水平角和竖直角观测中,利用盘左盘右观测不可以抵消(A)误差。
A.经纬仪对中B.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C.横轴不垂直于竖轴D.指标差
25、规范规定,同一仪器同一测站观测不同目标时,指标差变动范围,对于J6级纬仪不得超过(B)。
A.±15//B.±25//C.±30//D.±35//
26、经纬仪视准轴CC与与横轴HH应满足的几何关系是(B)。A.平行B.垂直C.重合D.成45027、已知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为186°,则直线BA的坐标方位角为(C)。A.96°B.276°C.6°D.174028、在距离丈量中衡量精度的方法是用(B)。A.绝对误差B.相对误差C.标准差D.中误差
29、方位角的角值范围是(C)。
A.00~1800B.-900~+900C.00~3600D.-1800~+1800 30、衡量一组观测值精度的指标是(A)。A.中误差B.相对误差C.平均误差D.容许误差
31、真误差是观测值与(A)之差。
A.真值B.观测值与正数C.中误差D.相对误差
32、导线的布置形式有(C)。点在大地水准面上,B点在高于大地水准面100m的水准面上,则A点的绝对高程是(0.000m),B点的绝对高程是(100.000m)。
4、测量的工作原则是(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前一步工作未经检核不得进行下一步工作)。
5、用钢尺丈量某段距离,往测为112.314m,返测为112.329m,则相对误差为(1/7488)。
1.测量工作的基准线是 铅垂线.2.真误差为_真值_与观测值之差。
3.水准仪的操作步骤为 安置仪器、粗略整平、对光和瞄准水准尺、A.一级导线、二级导线﹑图根导线 B.单向导线﹑往返导线﹑多边形导线C.闭合导线﹑附和导线﹑支导线
D.钢尺量距导线、GPS导线、三角网导线
33、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包括(A)。A.选点﹑测角﹑量边B.埋石﹑造标﹑绘草图C.距离丈量﹑水准测量﹑角度测量D.距离丈量﹑水准测量﹑角度测量、坐标计算
34、对于小地区的平面控制测量,可建立独立的平面控制网,定向用的坐标方位角可用(D)代替。
A.真方位角B.象限角C.水平角D.磁方位角
35、等高距是两相邻等高线之间的(A)。A.高程之差高B.平距C.间距D.坡度之差
36、地形测量中,若比例尺精度为:b,测图比例尺为: 1/M,则比例尺精度与测图比例尺大小的关系为(B)。
A.b与M无关B.b与M成正比C.b与M成反比D.b与M为非线性关系
37、下列表述,属于地貌的是(C)。A.长城B.黄海C.悬崖D.泰山
38、在地形图中,为了计算高程方便而加粗的曲线是(A)。A.计曲线B.助曲线C.间曲线D.首曲线
39、用地形图确定汇水面积时,汇水面积通常是由(D)围成的区域确定。A.山谷线B.山谷与山脊线C.悬崖线D.山脊线40、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是测设点的(A)。
A.平面位置和高程B.平面位置和角度C.高程D.高程和角度
二、填空题
1、地面两点间高程之差,称为该两点间的(高差)。
2、水准仪粗略整平时,气泡移动方向的规律是与(左手)大拇指移动的方向一致。
精确整平、读数.4.在1∶2000地形图上,量得某直线的图上距离为18.17cm,则实地长度为5._ 等高线平距_是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6.标准方向的种类有 真子午线方向、磁子午线方向、坐标纵轴(或中央子午线)
7.用测回法对某一角度观测4测回,第3测回的水平度盘起始位置的预定值应为8.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顺序为_后、后、前、前.9.设在测站点的东南西北分别有A、B、C、D 4个标志,用全圆测回法观测水平角时,以B为零方向,则盘左的观测顺序为_ B、C、D、A、B.10.高斯投影后,中央子午线即为坐标_纵_轴。11.权等于1叫_单位权_.三、判断题
1、把图纸上设计好的建筑物按规定的精度在地面上标定出来的工作称为测定。(×)
2、假想静止不动的水面一直延伸,包围整个地球而形成的闭合曲面是大地水准面。(×)
3、水准仪由基座,望远镜和照准部三部分组成。(×)
4、竖直角是指在同一竖直面内,一点到观测目标的方向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
5、确定直线与标准方向之间的水平角度称为直线定线(×)
6、坐标方位角是由坐标纵轴南端起,顺时针转到直线所经历的角度。(×)
7、对某角度进行了5个测回的等精度观测,则该角度的最可靠值是该组观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
8、直接提供地形图测量的控制点称图根点。(√)
9、对于钢尺量距导线,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K不应大于
1/3000。(×)
10、1:500的地形图其比例尺精度为0.05m。(√)
四、名词解释
1、等高线——地面上高程相等的各相邻点所联成的闭合曲线。
2、水平角——相交于一点的两方向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竖直投影所形成的夹角。
3、绝对高程——地面点沿铅垂线至大地水准面的距离。
4、地形图——按一定比例尺,采用规定的符号和表示方法,表示地物、地貌及其他地理要素平面位置与高程的正射投影图。
5、地物——地面上天然或人工形成的物体。如湖泊,河流,房屋,道路等。’
1.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比例尺精度的作用是什么3.微倾式水准仪有哪些轴线
1.在布局上是由整体到局部,在精度上是由高级到低级,在次序上是先控制后碎部。
2.根据比例尺精度,就可在测图时确定出量距应达到的准确程度,按图上需要表示出的实地最小距离来确定测图比例尺。3.视准轴,水准管轴,圆水准器轴,竖轴。
五、计算题(共3小题,题中有表格的直接将答案填入表中。每小题10分,共30分)1.导线坐标计算
点号 改正后坐标增量(m)坐标(m)△x △y x y
A51.32480.735600.100 400.200B-65.59875.471C93.046-44.139D-78.772-112.067
2.设A点高程为15.023m,现欲测设设计高程为16.000m的B点,水准仪架在A、B之间,在A尺上读数为a=2.340m,则B尺读数b为多少时,才能使尺底高程为B点高程怎样操作才能使B桩顶部高程为设计值
3.在1∶2000地形图上,量得一段距离d=23.2厘米,其测量中误差md=±0.1厘米,求该段距离的实地长度及中误差。答案: 1.点号 改正后坐标增量(m)坐标(m)△x △y x yA
B 651.424 480.935C 585.826 556.406D 678.872 512.267A 600.100 400.200
2.b=HA+а-HB=15.023+2.340-16.000=1.363m
将水准尺放于B桩顶,当读数小于b时,逐渐将B桩打下,直到读数正好等于b为止。
3.D=Md=2000×23.2=46400(cm)=464(m)mD=Mmd=±2000×0.1=±200(cm)=±2(m)
1、根据―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计算得A点高程为38.135m,B点高程为17.423m。若改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这两点的高程应是多少?[注H56=72.289m;H85=72.260m]
H85–H56=72.260m-72.289m=–0.029mHA85=HA56–0.029m=38.106mHB85=HB56–0.029=17.394m2、将水准仪安置在A,B两点之间,已知HA=23.456m,在A点的水准尺读数为1.346m,在B点水准尺读数为2.224m。
问:1A,B两点间的高差hAB是多少?2 仪器的视线高是多少?3 A,B两点哪点高?
1hAB=1.346-2.224=-0.878m 2Hi=23.456+1.346=24.802m
3HB=23.456+(-0.878)=22.578m 3、某光学经纬仪,竖盘为逆时针方向注记,盘左时始读数为900。观测A目标的竖直角一个测回,观测结构L=95012/30//,R=264047/06//。求该目标的竖直角。 αL=L-900=5012/30// αR=2700-R=5012/54// α=(5012/30//+5012/54//)/2=5012/42// 4、用视距测量法测量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和高差,在A点安置经纬仪,B点立水准尺,测得仪器高iA=1.37m,上丝读数为1.213m,下丝读数为2.068m,中丝读数为1.640m,竖直角为-2018/,求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DAB及高差hAB。 DAB=klcos2α=85.362m hAB=0.5klsin2α+i-v=-3.699m 六、应用题 1、某建筑场地上有一水准点A,其高程为HA=138.416m,欲测设高程为139.000m的室内±0000标高,设水准仪在水准点A所立水准尺的读数为1.034m,试计算测设数据并说明其测设方法。 Hi=HA+a=138.416+1.034=139.45mb应=Hi-H设=139.450-139.000=0.45m 在建筑场地合适位置选择一点打下木桩,作为B点,将水准尺在B处木桩侧面上下移动,直到水准尺读数为b应时,沿尺底在木桩侧面画线沿,此线就是测设的高程位置。 新课程改革理论试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基础。 2、背景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现实环境)。 3、(创新)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民族的灵魂。 4、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5、评价的五个功能是: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6、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管理工作。 7、CSE模式包含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设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8、小学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由三部分组成:教学思想建设、教学梯队建设、教学条件建设。 9、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吻合,包括:信息的动机、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个性发展因素。 10、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观。 1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书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12、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傻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部分的份量保持相对平衡。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1)研究普遍兴趣以及能带给他们欢乐的种种活动。 (2)发现多姿多彩的不同奖励方式。 (3)从与学生交往经验中挖掘大量的参考资料。 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3、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有几方面的职责: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学习方式的几种特点: 1、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变量。 2、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 3、学习方式反映了学习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 新课改的几个转变: 1、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3、由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6、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7、由教学模式化向个性化教学转变。 课程改革的六项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把原大纲中的七个部分缩成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并分学段进行说明;删去了原大纲中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取而代之的是课程实施建议,这一部分内容包括教学建议、教学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三部分,并分学段加以阐述。风格上的差异。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且用大量的篇幅具体规定了在日常教学中可能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的要求。还规定了具体的教学顺序及各部分内容所占的课时数;教师在使用教学大纲时,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点发生了哪些变化?增加或减少了哪些内容?具体的要求和课时数是多少?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完成教学任务或达到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改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学科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从程观的角度,分析以上两位老师对学生的关注点不同,主以下几个方面: 1、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案例中赵老师对学生关注不当,他仅仅关注考试学科的成绩,表现了教育关注的狭隘性。对考试学科以外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也应给予关注,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案例中的赵老师仅仅关注学生“考试关”的通过,对学生近期发展不能全面关注,对学生的中远期发展就更难以顾及。 3、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刘勇期中考试两门不及格,还写诗,这种需求是合理的,应当允许,也应当得到满足。而在教师不当的关注中,合理的应当的学习需求不被认可,不被接受。这样不但使学生的成长受到挫伤,也使学校适应学生发展的功能大大降低。 4、关注学生发展中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要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在教师不当的关注中,学习被看作是统一的共性的活动。对学习的指导,也采取一种灌输的方式。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允许学生选择学习内容、途径和方法。 5、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学生的人格应当受到尊重。在教师不当的关注中,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任教师灌输。学生的尊严,是在受尊重的人际环境中形成的,教师要平等友善地对待学生,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要让学生永远带着希望和信心。教师关注不同,所引发的后继活动和教育后果也不同。它的影响过程是这样的:教师关注不同― 对学生的观察点不同― 对学生的评价项目和结论不同― 学生发展目标的期望不同― 对学生的认可和态度不同― 表达和处理方式不同― 对学生激发的方向动力不同― 学生在成长中的反应和表现不同― 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和效果不同。事实说明,许多教育效果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关注。教师的教育关注历来是不同教育目标追求的行为表现,它是通过显性行为反映隐性理念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的教育关注,可以看到每个教师的心灵世界。请举例说明你所教学课的课程标准: 例如,对科学探究的目标规定,第一个目标是知道科学探究实际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第二个目标是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可见这些规定,都是以学生为第一人称,讲述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应该达到的程度。对过程,则以建议的方式既给教师如何实现目标提供启示或范例,又允许并鼓励教师开发与创造更有效的实施方法与途径,给他们实施《标准》 以较大的灵活性。 (2部分) 1、新课改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需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其 一、观念滞后,目标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其 二、思品教育实效性、针对性不强;其 三、课程结构单一,封闭;其 四、课程内容陈旧;其 五、课程实施仍为三个中心(教师,书本,课堂);其 六、课程评价重学业成绩,忽视全面发展;其七,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3、先进国家课改的启示:1)课改是教育改革的核心2)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也重视价值观教育和精神、道德的发展。3)在课程内容及实施上,关注学生经验。4)采用灵活的课程管理体制。 4、针对课改弊端提出六项具体目标: 一、改变课改过程过于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 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快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谈谈你对“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理解: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的部分的分量保持相对平衡。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指在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以分科课程为主,包括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提出的。社会需求应当是课程设计的根本依据,而社会需求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6、新课程如何克服过去教学内容上的“难、繁、偏、旧”的弊端: 第一,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第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第三,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二,新课改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1)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2)获取新知识的能力3)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4)交流合作的能力 7、教师的关注:1)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发展;2)关注学生长期发展;3)关注学生不同的需求,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4)关注学生发展中富有个性的学习;5)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 8、教师关注的升华:1)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3)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4)关注学生的处境与感受 9、教师的关注不同——对学生的观察点不同——对学生的评价项目和态度不同——学生发展目标的期望不同——对学生的认可和态度不同——表达和处理方式不同——对学生激发的方向动力不同——学生在成长中的反映和表现不同——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和效果不同。 10、新课改与传统课程环境有什么不同?对教师有哪些新的要求?以教师为中心变学生为中心;变单方向发展为多方面发展;变独立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变被动反映为有计划的行动;变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为具有选择性的内容变孤立的人工背景为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变单一媒体为多媒体;变单向传播为多向传播。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具有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需要教师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和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 11、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的角色将发生那些变化?⑴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转变①、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②、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③、由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④、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⑤、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⑥、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⑦、由教学模式化向个性化教学转变⑵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⑶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12、什么是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13、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1)主动性2)独立性3)体验性4)独特性5)问题性 14、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从现状看,我国目前教与学的方式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 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从理论上看,学习方式与学习结果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15、自主学习: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 合作学习: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成而言的。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共同完成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6、如何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①要明确教师的职责②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③确立新的教学 17、教师教学职责: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什么和获得什么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评价:是评定的简称,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只在系统调查 与描述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学校课程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不断完善课程,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18、综合能力的测试目标:①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②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意识和能力③体现基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9、综合能力测试的目标:1)接受和储存信息2)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3)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20、课堂教学评价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①评价的目光应面对个性②评价内容应指向个性③评价方法应展示个性④评价结果应激励个性 21、新课改所提倡的评价理念—“发展性评价观”:①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②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③建立促进课改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2、评定:坐在某人的旁边帮助他,咨询性评价。 23、“发展性评价观”的基本内涵: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浅能;既要了解学生当前的实际需求,也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发展方向;既要依靠单纯的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也要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变化与进步等。 24、“发展性评价观”遵循的理念:尊重学生差异,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5、“发展性评价观”的基本特点: ①评价内容多元化—从过分倚重学业成绩转向全面的综合素质的考核②评价结果的效益化—从注重鉴定与选拔转向注重激励③评价方式的动态化—注重终结性评价向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转化。④评价模式的质性化—从单项性转向多元性和交互性。 26、评价的五个功能:1)反馈调节2)展示激励3)反思总结4)记录成长5)积极导向 27、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怎样的教育观念:1)学生观2)发展观3)知识观4)课程观 27、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独立意义上的人 28、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的重心转移。第五篇:新课程改革理论试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