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指导
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指导
一、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实验以邓 小平同志关于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普通高中的学生通过历史新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二、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的任务和目标
《课程标准》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履行其育人的职能。它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实现下列目标: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三)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转变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要求历史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历史新课程体现出“时代性”,是对历史教学传统模式的冲击。新课程体现的时代性,表现在课程目标设定为养成科学的历史意识,学习内容反映社会进步与历史学科一研究的新趋势与新成果,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语言注人时代气息,课程评价也适应社会对新时代人才的需求。各学校和历史教师,都应当认真研究这个转变,改变从课本到练习册、满教室“一言堂”的状况,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角度,多研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关注社会发展,如何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历史新课程继续强调“基础性”,设定了“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是课程目标中的基本要求,能够让学生的学科基本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一学素养、科一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极其重要的课程目标,教师应当把爱国主义教育、人格品质培养和科学历史观形成相结合,特别体现出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各个学校和历史教师,都要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全面落实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不要偏废,不要落人套路,不要流于形式。
历史新课程遵循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原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3 个必修模块、6 个选修工模块,和允许学校开发的选修五模块,以及教科一书选用多样化的制度,保证了教学多样性和学生的选择性。由于相同年级可能进行不同的模块教学,各地区可能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无论从实现课程目标的角度,还是从综合考试或者高考评价的角度考虑,历史教师都应当以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切实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各学校和历史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模块教学带来的变化,特别是模块形式从过去的通史转变为专题,每个模块自成体系,容易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感觉,教师应当注意局部与整体的联系。也由于模块教学的对象是选择模块的学生,学生学习兴趣相对浓厚,更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基础,更加努力地、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为了学生的发展,学校和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方面,由于多样性的课程设置,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在指导学生选择课程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需求和兴趣,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容易形成积极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与体验。
其次,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提倡通过各种途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材料学习法”是指通过对教材和其它文字或者图片等材料进行阅读、记忆、归纳、比较,并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学习过程;“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通过观察,获取实物、图片、文字等教材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主动构建知识结构的学习活动;“思辨学习法”是指在掌握一定材料和具备一定能力的基础上,对历史现象与现实问题独立思考、判断、发现和质疑;“实践学习法”是指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等社会活动中,通过采访、观察和收集材料,学习历史,并通过历史知识思考现实。
第三,为了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一方面,教师应当运用各种方式组织活动,鼓励学生参与、交流,重视过程,关注方法;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个人价值观,也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文化,具备世界意识。
(五)深人研究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把握教材结构特点和内容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1.分析教材结构与内容体系的新变化,充分用好教材的教学资源。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必修课程分为三个学习模块,包括 25 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选修课程有六个学习模块。人教版教材由“单元”、“课”、“探究活动课”组成,单元采取的是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课涉及一个比较具体的历史问题,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同一单元内的各课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本课内容在单元、在模块中的地位与作用。人教版必修课教材每册有 2 一 3 个探究学习活动课,这种活动课放在某单元之后,与单元内容紧密联系,由于课时限制,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每一学段选择某一内容作重点突破。(2)对必修模块教学内容作整体思考,合理建构整合教学内容
采用模块来进行教学,是这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这种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中外合编的历史知识体系,在知识处理上较为灵活,知识的选择性较强,但这种体系有较多的跳跃、缺失、重复,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有较大的困难。因此,必须根据教学实际,对必修历史三册教材作整体思考。建议:第一,注意参照初中课标和教材,为高中新课程适度进行补缺。历史知识具有很强的时序性和联系性,如果脱离一定的时空背景,学生很难理解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种类似历史大事年表的中外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图,作为专题知识的背景知识补充。这种线索图可以制成课件或挂图,反复使用。第二,在不违背课标精神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重新整合建构教学体系。这样做,一可以避免重复操作,节省时间,二是将相互联系与作用的历史问题放在一起处理,可以更好地体现历史知识的整体性。
(六)建构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1.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评价,应努力构建并不断完善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并非单纯由某种特定的评价模式构成,而是一系列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提升的评价模式的总和。它注重将教师的专业素质(师德、师能)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整合为评价体系。在评价中,对于学生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知识获得、交流合作、参与教学的时间和机会、积极性和效果、对教师行为的反应等,均可成为评价的依据。
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应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多元参与,自评与他评结合,自律与他律结合,努力形成教师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新机制。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应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① 评价指标的设计应针对教学行为与过程的主要问题;② 评价指标应具体而明确,指标的数量不宜过多,便于操作;③ 评价信息的采集应注意定性与定量的结合;④ 评价指标的制定尽可能在较大的范围内征询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比较、反复、交换,形成相对最佳方案;⑤ 让教师明确评价由谁进行?怎样进行?⑥ 评价结果的反馈处理应配置必要的问题分析和建设性的校正措施。
2.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学分认定与模块教学评价。高中历史模块学习时间为36学时,修完模块达到规定要求即得2学分。模块教学评价对模块来说是终结性评价,对整个高中历史教学来说是过程性评价。模块学分的认定应由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成绩(单元测试、模块考试)两部分构成。
综合素质评价包含除考试成绩以外的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材料,包括学习档案(即成长记录袋)、历史习作、历史制作、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活动课评价的内容及师生和家长的评语等,主要以材料的形式构成,可占模块学业成绩评定的20~30%左右。
单元教学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过程性评价,主要用来发现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单元评价的内容要注重对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可以采取考查的形式,也可以采用非考试的评价量表让学生进行自我评定,可占模块学业成绩评定的20~30%左右。
模块教学评价一般采用考试方式,测试的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本模块历史的主体知识,既要关注点,也要重视面;测试的重点应放在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上,题型设计要灵活、实用。要控制选择题的数量,试题设计要严格把握难度,坚决杜绝偏题、怪题,同时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反映历史学科三维目标要求。模块教学评价可占模块学业成绩评定的60~40%。
模块学业成绩的最后评定以等级形成出现,以淡化对分数的片面追求,模块学业成绩的等级可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达到C等级的即可获得本模块的2个学分。
(七)积极充分地开发与利用历史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相对于课程而言的.任何课程都是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前提和基础的,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这其中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材、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网络、科技成果。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是任何课程目标顺利达成的必要条件。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
五、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育教学的研究
1、建立并完善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历史教学研究机制 健全全市历史学科教研网络,成立历史学科专家指导组,深化教研机构改革,整合教研力量,充分发挥教研机构的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健全学校学科教研组,开展校本历史教学研究,倡导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商、交流和合作,发挥样本校的示范、辐射作用。注意研究历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全局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发现并总结、提炼和传播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形成的经验和智慧。重视研究和解决历史新课程推进中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专题研究,为学校实施历史新课程提供具体有效的专业支持,促进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推动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并为同级课程改革试验领导小组提供决策咨询。
2、紧密联系历史新课程的实际不断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
(1)新课改后我们要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树立“沉进去”、“走出去”、“坐下来”、“钻进去”、“放开来”的五种“意识”,要真细致地抓好历史新课程实验的落实工作。实行工作例会制度,定期进行工作布置、专题研究和阶段总结;重视信息交流和资料积累制度。经常深入学校,走进课堂,虚心学习,与教师平等对话、交流。帮助教师及时总结经验,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在学习和总结中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提高。
(2)重视和加强学校历史教研组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在新学期开学后,我能不断指导和督查有关学校实施集体备课、集体评议课;引导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课题研究,鼓励教师针对历史新课程实验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提倡教师自觉加强专业学习、进行自我反思、开展同伴互助的校本教研模式。努力实现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加强案例研究,直面历史教学新问题,智慧化解寻对策,积累课程改革实施中的经验。通过典型的课例,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课程、教材的整合问题,教材与学生学习实际有效结合的问题;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以及达成“三维目标”的途径问题;学习方式变革与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如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方法和谐统一的问题;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个体学习和集体学习的关系问题;小组合作探究的效益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主导作用的问题等等。
(4)对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各种层次和各种形式的交流和研讨,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在系统总结必修课开设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对历史选修课程与历史必修课程的关系、选修课程的资源开发、选修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学生选课的平衡性、如何指导学生选课、选修课程的评价等问题加以认真细致研究,并制订有效方案,确保我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5)适时对全省历史新课改实验进行点上和面上的评估,全面修订、完善历史新课程推进工作的各种方案、制度;积极研究与历史新课程相适应的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实施意见
第二篇: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实施方案
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实施方案
从今年秋季起,我校高中一年级也进入了新课程实施阶段。为了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落实《河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新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结合我校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实际,我们高一历史备课组对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做了如下安排:
一、加强学习,提高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课改具体目标包括:课程功能上的转变、课程结构上的转变、课程内容上的转变、课程实施上的转变、课程评价上的转变、课程管理上的转变,因此,许多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方案还在学习和摸索中。新教材的模块化编排完全打破了旧教材的知识体系,突出了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这一变化使我们很不适应,原来老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学难度、深度要求总是干扰着对新教材的学习。对于新教材中新的知识、内容,我们显得很陌生。课堂教学中在教学难度、深度的把握上有出入,存在着教学任务与教学时间的冲突问题,存在着教材与教辅资料不配套时难以取舍定夺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注意研究历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全局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发现并重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有计划地开展专题研究,推动高一历史课程的深入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把各种教学方法运用到我们工作中。
二、转变观念,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
高中历史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人才,而是要通过历史这门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确实改变传统观念,注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探索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注重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意识与方法;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为学科,它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如果历史老师能在学生面前展示一种通晓古今,博识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并能较好地运用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学生一定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新课程要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是新课程在功能上的根本转变。为此,我们也要在提高国民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上展开教学活动。在学校及教研组的关心及领导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已开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摸索教学,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正在探索中。
三、加强合作,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在上级教研部门的指导下,结合我们学校的情况,从实际出发,创设富有本校特色的教育形式。以教研组为基础,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学资源的重组优化,这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利用的一大资源。各位老师可结合本校教学实际,通过网络向已实施新教材的外省区同行们请教,通过自我反思、开展同伴互助,努力实现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利于自己的教学。
四、认真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保证历史新课程开展,确保高考质量不受影响
第一,处理好新课程改革与高考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件大事,一个系统工程,经过无数次的论证和前期实验,它的推行势在必行。所以我们要坚定课改信心,想方设法,推进新课程的顺利开展。同时,高考又是非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的重要环节,关系着学校的声誉,高考质量关系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所以,要正确处理好新课程改革与高考的关系,要在保证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基础上保证历史学科的高考质量。
第二,处理好新课程教学中方法与效果之间的关系
新课改是一个新生事物,历史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新教材的编排体系,都有一个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务必处理好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新教材要求必须改进教法,强化学法指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这一指导思想是今后我们课堂教学中努力的方向和改革的目标,但改革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必须保证教学效果,即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否则,只强调方法创新,课堂气氛活跃、热闹,而忽视了知识的落实,结果只能是本末倒置,我们要注重的是,方法的改革是一个渐进过程,切忌一哄而上的形式主义。
第三,处理好大科目与小科目之间的关系
高中新课程,高一级共开设十五门课,学生学业负担较重,因此,教师务必处理好大小科目的关系,在保证大科目教学重要性的同时,也要抓好历史小科目的教学,除了平常教学中突出强化外,还要利用其他可以利用的资源,对这一科目进行加强。以确保高三复课工作中不留隐患。
五、教学总体安排。
按照学校的教学安排,每周2节,三个学期完成必修课,选修课从高二第一个学期第二学段开始,即:高一上必修1-2模块,高二第一学期上必修3模块选修4模块,高二下学期至高三上选修4模块的相关内容。
总之,高中进行新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材的客观需要。高分低能的人材,是应试教育的悲剧,我们的国家正在探索富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每一个高中教师责无旁贷,当然新的改革总会有许多的困难和问题,只要我们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去做,只要我们敢于迎接困难和挑战,埋头苦干,深入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那么,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就一定会完成。
第三篇:高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设计指导
高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设计指导
海南省文昌中学美术组 林明训
一、实施高中新课程要把握的几个基本问题
1、对新课程主旋律的把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对新课程核心理念的理解:“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有三层含义:
(1)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养成终身学习习惯;(2)课程面向每一位学生——倡导大众教育;
(3)课程关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追求全面素质与个性特长。
3、对高中美术课标的基本把握——课标的设计思路(1)设置学习模块,提供多种选择机会(2)实行学分管理,保证基础,力争拓展(3)注重可行性,适应不同学校的美术教学条件(4)传承民族文化,反映学科最新发展
二、高中美术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1、进行教学设计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1)对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的把握(教学内容、成就标准——体现三维目标)
(2)对课程资源的整体把握(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对学生学习特点的把握(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经验与知识基础)
(4)要正确地给自己与学生定位(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是学生有效发展的促进者;学生是教师关注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5)教学的基本策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灵活运用“传授法”和“发现法” 等教学方法,有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6)增强教学评价意识,评价促进教师的反思与改进教学,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发展。倡导“以学论教”的评价方式 2.模块设计(即学期教学计划,每个模块18课时)【案例一】
《“书如其人”-高中书法教学方案》--华东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研究生周蔚蔚
单元 第一单元(5课时)课目 书法艺术的视觉审美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活 动
一、览各时期书法代表作
二、书法艺术审美的空间章法之势——结构之奇——笔画之变——笔墨之情
单 元 第二单元(6课时)课 目 书法艺术的个性魅力
一、书里行间之情感
(一)体悟《祭侄文稿》之悲
(二)感悟《刘中使贴》之欢
比较作品前六行与后几行的特点,大胆创作一幅作品,体会字间组合。选自己喜欢的文章,带着情感书写。
二、字里字外之个性 通过学生作业猜测学生的个性。自己和父母的个性签名设计(可选)
三、艺术人生之品性 创作作品,并写出自己已有的品性,或希望达到的品性;展评学生作品,评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谈谈从中感到的品性特点。
单 元 第三单元(6课时)课 目 书法艺术的品评鉴赏
一、《书断》赏析
1、介绍《书断》的历史地位及作者,介绍“神妙能”的含义。
2、临写作品,体会作品特点,感悟书法家的个性特点。
3、选喜爱的格言或诗歌,按所学的风格创作一幅作品。
4、组织展示,并把作业带回家,展示在家里。
二、《兰亭序》真伪说
1、模拟古代江南三月初三,曲水流觞的情景,并配乐
2、欣赏作品《兰亭序》并比较与其它作品的共同点与区别
3、讨论并研究《兰亭序》是否是王羲之的作品?用毛笔书写自己的看法和理由,并展开多次研讨,并展示记录册页。单 元 第四单元(1课时)课 目 评价与展示 评价与展示
1、学生展示每个单元的作品及第三单元的书法册页„
2、以投票方式选出班级中“神妙能”三品的作品。【案例二】 《“格言录印谱”-高中篆刻教学方案》--华东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研究生周蔚蔚
单 元 第一单元(4课时)课 目 两座令人仰望的高峰——秦汉、明清流派印章欣赏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商周、秦汉、唐宋以来篆书学习汉印分韵查看篆、配篆“全家福”篆章草书设计
1、秦汉、明清印章欣赏和临摹比较研究展示。
2、从秦汉、明清印章的起源、章材、篆文、刀法、风格、代表人物、文化等方面进行比较,写出短文。
单 元 第二单元(6课时)课 目 方寸天地 金石之悟——篆刻的构成理法之积累与融化
1、书理入印
2、画理入印
3、兼工带写和写意式个性发挥
4、边款刻拓和印式的表现意图
学生从四个小组中自主选择一个小组小组讨论和设计本小组的研究学习计划以临摹、实践、研究、体验完成小组学习计划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合作能力和增进领导能力
单 元 第三单元(4课时)课 目 信与誉的见证——“全家福”和《格言印谱集》创作
1、“全家福”(父母、学生、家人)印章书草图设计
2、班级《格言印谱集》制作
1、建立学习型家庭,重建每个家庭的精神家园。
2、印章的社会文化内涵和学生品行和个性教育的整合,参考美国“蓝带学校”设计与开展美育与德育整合的教学活动。
单 元 第四单元(4课时)课 目 苏格拉底研究探讨评价——学生作品展示交流评价和印章的观念上前卫探索研究
1、作品整体展示与交流,并进行苏格拉底研究探讨评价
2、篆刻艺术创意理念的前卫探索
3、结合中国文脉和世界文化情境,写出小论文。
1、苏格拉底研究探讨评价
2、展示整个系列学习的作品集
3、师生协商评价标准,并进行作品的自评和互评
4、学生完成“苏格拉底问题探讨”
3、单元主题的课目设计 【案例三】
《“我画风景画”-对绘画中的色彩与情感表现的探索》--华东师范大学美术专业实习生周蔚蔚 第一课时
课题:《“COPY”风景照》
教学目标:借助自己挑选的风景照片,画出你喜欢的风景画;学会归纳自己风景画中的色彩表现手法;了解自己绘画的个性特点;附上自己和他人对作品的评价和情感交流。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题:《我的风景画》
教学目标:阅读艺术大师的风景画,提高、丰富用色彩表达风景画中情感的体验;学会用绘画中的色彩表达情感、空间;学会寻找与自己所画风景同一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欣赏;发现自己作品中的不足,进行修改,并比较原稿与修改部分,评价修改内容与效果。重点:学着用绘画中的色彩表现手法表达情感,通过交流进一步领悟绘画作品中的情感交流。
难点:以多次试验的科学态度修改作品,寻找情感表达的最佳方案。媒体:运用电脑和电子设备提供学生大量参考资料 单元主题设计程序:(1)课前启发(引导)(2)指导体验(3)启发构思(4)进行表现(5)评价发展
4、具有研究性的教学计划设计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方式,强调“有效教学”,学习任务就变得复杂起来,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讨论具有复杂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1)“多头并进式”的教学计划
我们以《班级网页设计》为例,其中包含着各种相互交织的内容和学习务 比如:
①网页设计进程,这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计划的主线。②相应的网页设计软件学习,并随着学习的深入再学习其他相关软件。这是课程的技术支撑,是教学计划的第一副线。
③网页设计的管理,由主编组织网页材料、编辑、交流、评价,促进各组网页设计进度和完善;小组之间的协调、交流和改进。这是第二副线。
④美编工作。美编小组解决网页版面设计、主要的图形处理技术,并指导各小组的美化。这是第三副线,等等。
像这样复杂的教学任务不能采用一课接一课的“单线性”教学方案,时间太少、教学没有效率、学生兴趣也不高。需要设计“多头并进式”教学计划。需要教师具有“经理式的管理”能力,如:综合而系统的思维方式,周密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卓越的组织能力,形成各种工作小组,组织教学活动。还要制订一整套“游戏规则”:包括教学计划表、学习任务书、评价指标等,来保证这一系列复杂的教学活动能顺利地进行。每次上课,教师的任务是检查各组的工作情况,发现问题,组织研讨和交流,解决问题,并及时提供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帮助。其中包含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最大程度地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也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您将开设的课程,需要让学生独立完成还是小组合作完成?是否也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提出什么研究性的学习任务?如何调整您的教学计划使之更加有效?请按“设计要素”的要求调整您的《学期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 请修改:
请根据所想到的教学任务修改并充实您的《学期教学计划》,具体包括: 1.课程名称
2.研究主题:吸引学生兴趣并激发高级思维的切入点,并分成若干单元 问题。
3.设计思路:从单线设计变成多头并进的设计后,设计思路有何改变?
4.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目标该作如何调整?
5.课程标准:写出课程标准中与本计划有关的目标和要求。6.材料资源:学习内容增加后,各种材料和资源有何变化? 7.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流程,修改教学内容、时间分配,可绘出流程图
8.评价方案:重新设计评价机制、评价指标和评价工具(2)需要说明的问题 ①研究主题 没有主题的创作可能使学生随心所欲,也可能无所适从,都不能引发有深度的思维,并导致低水平的创造(技能的、仅造型或形式的、缺乏内涵的、盲目的等)。
如何才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如何吸引学生、重组知识,帮助他们投入探究学习?――提出一个有趣而又具挑战性的主题。“研究主题”是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大问题,它将引发学生的高级思维和深入的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 ——人类历史是一个进步的历史吗? ——艺术反映了文化还是塑造了文化? ——您了解您自己吗? ——您了解周围的环境吗? ——一方水土也养一方文化吗? ——一个故事必须用语言来讲吗? ——您幸福吗?
——怎样的(室内装潢)设计既经济又漂亮?
这类主题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甚至涉及不同的价值观念。我们必须利用这样的主题来揭示学科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它们直接指向学科的核心思想和关键探究。研究主题应具有如下特点:
指向学科的核心。研究主题存在于各个研究领域最具历史重要性和最有争议的问题中。如:艺术反映了文化还是塑造了文化?
不断重演的哲理性问题。相同问题被问了一遍又一遍。尽管其答案可能变得越来越复杂,问题也会有新的差异,但最后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这些问题上来。如:您了解您自己吗?
孕育出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在生成新的学科、新的复杂问题、新的疑难。能够启发卓有成效的研究,使作品更有思想、更有深度、更有价值。
这些研究主题可以由教师拟定,最好能让学生讨论后产生。但研究主题往往太大也无从下手,所以,在具体实施时还应该分解出一系
列与学科相关的、步步深入的单元主题。表
2研究主题和单元主题的设计 单元主题所具有的特征:
为研究主题提供了学科特定的研究途径,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具体主题和学科特征来一步步地揭示研究主题。
没有正确答案。单元主题是开放性的,这意味着它们有多种研究和讨论的可能性,其目的在于引发讨论或提出新问题,而不是诱导学生得出预期的“那个”答案。
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好的单元主题都能适应各种兴趣和各种学习风格,能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和争论,吸引学生投入持续探究。往往能生成新的议题,也往往会产生教师始料不及的答案。②设计思路
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后,设计思路也将有较大的变化。主要应思考: ——运用何种教学模式组织您的教学? ——让学生使用什么学习方式?
——何时运用范例教学模式?何时运用小组探究模式?
——什么任务必须让每一学生独立完成?而什么任务又应该让集体参与?
——通过什么措施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等。③课程标准的要求
以往教师的教学计划无需与《教学大纲》对照,实际上,大纲的精神就不能贯彻到课堂教学中。
因此,新的教学设计要求写出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就是为了让课堂教学都能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从而达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目标。
④教学评价的设计
在课程开始实施时,就要设计出一整套评价机制来保证教学活动的运行。
比如学习过程中有那些学习任务,设计相应的评价活动,如何制订评价标准,何时评价,何人评价(自评、组内互评、班级展评等),如何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保证评价质量等,营造一种既有压力又有成功机会、既有制约又是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目前主要提倡的质性评价、学习档案袋评价、苏格拉底讨论式评定等,都是评价的好办法。
与教学设计密切相关的主要是形成性评价,即根据教学方案在施教后所达到的效果,如可行性、可用性、有效性、审美性等,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反馈信息修改设计方案的某些环节,然后再实施、再反馈、再修改,直到完成,这就是行动研究的过程,所以“反馈(评价)”就是行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门课程结束时对整体教学质量的检查。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动态发展的学习方式,不可能完全预料到最终的教学结果,在实施过程中或会暴露出一些缺陷或问题,或出现学生超过预定计划的惊喜,这都需要教师及时地对原先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以便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就是说,教学计划的实施与改进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对课程和教学的研究和完善的过程,这就是目前所倡导的“行动研究”。
5、校本课程的设计 《福建土楼》 朱黎兵 适用学段:高中二年级 教学时间:四课时
设计思路:福建永定的土楼是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它以其特有的建筑格局、悠久的历史文化、大家族式的居住方式、突出的防卫能力等而独具地方特色。本专题教学从土楼的建筑文化入手,了解景观设计、地方音乐舞蹈等,引导学生了解与理解其历史文化的内涵。以此为基础,通过3D Max等软件进行计算机虚拟建筑模型设计、互动修改、网页发布、再现土楼或吸收土楼的建筑元素加入现代风格进行创新,并进行社区建筑、景观改造,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表现能力以及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理解。教学资源:“福建土楼”的相关照片、影像资料、较高配置的计算机、宽带网、数码摄像机、扫描仪、图画纸、有机板、木条、瓦棱纸板等材料以及彩绘工具。
学习目标:学生能够从土楼的建筑文化入手,了解其历史文化的内涵,吸收土楼的建筑元素进行社区建筑、景观改造,发展艺术思维,提高表现能力,理解世界文化遗产。
核心目标:了解福建永定土楼的文化内涵,发展艺术思维。融鉴赏与表现为一体的四大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检索与欣赏
专题问卷,初识土楼。通过实地考察,影音资料,让学生感受土楼,从感
性上初识其建筑特性。根据分配的角色,通过图书馆、网络、影视等按不同的 方向收集资料 第二单元:理解与情感
“土楼”的历史与现在(角色扮演);土楼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土楼的现实价值,了解土楼从选址、朝向、房间的格局、形状到周边的景观设计等均注重与自然的和谐,以创造理想的生态型人居环境的特征;讨论、修改设计方案。第三单元:认识与表现
1、设计、讨论草图: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2、画出创作流程图和设计草图,制作立体模型图等。
3、小组合作设计、创作:作品形式:虚拟建筑模型、网页发布、自建资
源库、实物模型、调查报告、论文等。
4、互动交流:校外专家、同学之间通过电子邮件、网上互动交流合作;
异地同学也可以通过上网进行互动合作,与我校学生一起共同完成建筑模型设
计及周边生态环境的景观设计。第四单元:评价与创新
1、从资料收集、创意设计、材料运用、表现方式、装饰风格,特别强调
从是否吸收了土楼的建筑元素进行风格的创新等方面进行评估。
2、布置多种形式的作品展。(提示:将构思过程图、各种资料、草图、设
计方案、创作体会日记、过程录像、调查报告、论文、实物模型、图片等上网
发布,建立网站;并选择最好的作品、虚拟建筑模型等在网站交互式的虚拟美
术馆展示。也可以进一步创作小说、诗歌、音乐作品等。)教学评价:
1、学生发表自己的学习、创作体会。
2、学生、教师、家长、校外专家等对作品及学习、创作过程进行交流、反馈、评价。
3、学生对作品的表现形式及内涵等进行自我评价。
面对高中美术新课程的挑战,能够支撑该系统和创造性地操作该系统,目前最主要是依靠“校本教研”。
第四篇: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陈 培
高一新课程教学,它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也是一次充满智慧的挑战。经过教学实践,感到既有成功与喜悦又有许多问题与困惑。
一、研究的目的: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和困惑
(1)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
首先,现实中存在着学生初中历史知识贫乏,导致进入高中以后,初中的历史基础严重脱节,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内容严重脱节,初中内容蜻蜓点水,高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
(2)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知道做课堂笔记,而还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本学期的教学实践
(1)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托,转变课程理念,明确教学内容目标性。
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凸显公民教育的宗旨。集中反映了国家在历史新课改中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基本要求。它有别于过去教学大纲时代片面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教师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耐心研磨,才能理解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内容制定的初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新课改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在“一纲多本”的时代,如何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处理教材,是课改中教学创新的起始点。
在学习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的课标内容,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学习探讨。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对“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教学难点的完成,教师可以用讲解法或材料解读法来突破。这样即可灵活处理教材和和教法,又紧扣课标要求完成教学目标。
(2)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教师的美好愿望也就无从实现。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运用知识,努力创设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
在学习《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以多媒体的手段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多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逐步地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导入新课和引导学生认识“欧共体形成原因”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并结合相关资料,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通过观看“欧共体形成”的录像,让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历史产生哪些影响?”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使教学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图示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现象,使所学知识具体化、直观化。通过“对战后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我们有何启示?”问题提出,将历史学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
(3)以培养多元智能为宗旨,转变单一评价机制,增加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明确指出:“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鼓励学生课堂上大胆提问创新,有时学生提问很有深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主要大国崛起的情况,理解教材的内容,思考当今中国路在何方,启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学习。观看《大国崛起》的录像或文字材料,并写出观后感的小论文。学生兴趣很高,在观看之余,积极撰写读后感。写小论文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心灵感化和爱国情结的升华。
三、对策与措施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将要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让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注重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当然是首要的,同时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的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而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总之,新课改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也给我们同一起点和机遇。我们只有坚定信念,迎浪而上,内强素质,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定能笑傲江湖。
第五篇:高中高一历史新课程培训教学反思
高中高一历史新课程培训教学反思 联东中学 高一历史 林琳
通过一个月的远程培训,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上又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在培训期间,我们历史组的组长,带领我们共同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给我们制定了可以参考的教学的进度,对我有了很大的启示。
我们充分利用好了“学案导学”并让学生做了大量的笔记,尤其是高一上学期的政治制度,涉及很多的地图,这样利用多媒体,学生很容易理解一些政治制度。新课程下高中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和教学方法方面等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历史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历史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历史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历史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历史学名著、历史学学术论文、历史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历史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第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1.讲授法与讨论法
尽管讲授法受到了很多批评,但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①能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地概括学科的内容,可以用不同词语陈述相同的内容,从而有助于理解;②讲授中有师生的情感交流,师生相互作用,相互强化;③在讲授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听课对象、设备和教材对讲授内容灵活处理。讲授法适用于一下条件:(1)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同化信息,即知识的理解;(2)缺乏现成的可以利用的学习材料;(3)材料需要重新组织并以特殊的方式为特殊对象呈现。在上述任一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都可使用讲授法。讨论法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法起源于对讲演法缺点的批评。讨论法有其独特的优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当有多种观点时,比较适合用讨论法,通过讨论,学生能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形成自己的看法。但讨论法要求班级和小组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班级纪律很差,学生中缺少好的骨干,一旦讨论开始,班级就可能失去控制。这样一来就达不到讨论的目的。因此,从班级的条件来看,讲授法用于纪律较差的班级比较好,讨论法比较适合于班级纪律较好、学生自我控制力较强的班级。在平行班,多采用讲授法,适当采用讨论法。由于学生基础差,教材内容比较难,所以教师讲,学生认真听是有必要的。
在快班多采用讨论法,班级纪律较好、学生自我控制力较强,开展分组讨论,取得的教学效果更明显。例如:必修一专题三第2课《辛亥革命》,在学习“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时,让快班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正方的观点是“辛亥革命是成功了”,反方的观点是“辛亥革命是失败了”。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2.问题探究法与课堂竞赛法
问题探究法,以探究问题为主的教学方法。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疑就是问题,最能激起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入思考。从教学目的看,问题的设计体现了对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等的要求。从教学过程来看,问题是使教学过程由教师向学生主体转化的桥梁,把学生置于探索者的地位,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发展。
当然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有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课堂竞赛法、角色扮演法等,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才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第四、分层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反思
分层教学设计的意义在于分层学习,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增强自信心。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内容、学习难度有所不同,让快班学生“吃得饱”,平行班学生“吃得下”,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主性。
当然在探索的道路上,也遇到了不少的难题,存在一定的问题,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理论水平急待提高。分层教学设计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在挑战自我。分层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教学必须做到整体把握,高屋建瓴,才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传统观点认为: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分层学习理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一条取水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更多的取水方法。所以,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十分必要。
(二)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需加强。分层教学设计,备一节课等于备两节课,教师之间的合作尤其重要,开展集体备课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共同攻克难关,实现智慧和资源共享,弥补各位教师独立备课过程中的不足,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真正做到了博采众长,保证备课的质量。当由于集体备课开展的力度还不够大,每个人对分层教学的思想认识不同,造成了集体备课的效果不是很明显,所以,合作交流,打造和谐的团队还尚需时日。
(三)研究学生还做得不够。研究学生与研究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是进行分层教学设计的关键,但我们对自己学生了解的程度远远不够,对学生的性格、心理、兴趣爱好,以及家庭环境、同学朋友关系等缺乏了解,认为有一些学生难于沟通。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因此,多找学生谈话,多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需求,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教学设计是基于分层教学而开展的,需在历史教学中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让分层教学更趋科学化、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