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实录(两课时)

时间:2019-05-13 01:1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实录(两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实录(两课时)》。

第一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实录(两课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实录(两课时)

全国知名特级教师 支玉恒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 略)

师:这种自信,我非常欣赏,现在我要提出全课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难的一个问题。不管你会不会回 答,敢尝试的举手。这位同学举手最快,你来回答,我们今天学的课题是什么? 生: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师:这个问题难不难? 生:(齐)不难。

师:我说最难是想看你们敢不敢举手,结果吓着你们了? 生:(齐)没有。

师:好,看我写字,(板书“伯父”)谁知道伯父是什么?你管谁叫伯父?可能和这里的方言不一样,我换个方法问你,你管父亲的哥哥叫什么?(一学生回答用的是方言)。

师:明白了伯父的意思是什么了吧? 生:(齐)明白了。

师: 这篇课文说的伯父是谁? 生:(齐)鲁讯先生。

师:鲁迅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加个先生?(板书“鲁迅先生”)生:这是对他的尊敬。

师:是对有学问的人,有道德的人的一种尊称。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板书“我”)她是谁?

生:她是作者周晔。师:周晔是谁? 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

师:非常正确。所以这篇课文的标题就是什么呀? 生:(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师:(把文题写完整),作者这么尊称他,不但是他的侄女称他先生,全中国所有正直的人都称他先生,毛主席也这么称呼他。鲁迅,你们认识吗? 生:(齐)不认识。师:哪里人? 生:(齐)绍兴。

师:啊,是你们浙江人!那就再把课题读得自豪些。生:(齐读课题)。

师:我没有从你们脸上看出得意之色,再读一次。(生重读)鲁迅先生现在已经不在世上了,你们怀念他吗?那么再读这个课题表现出对他的怀念(生齐读)。师:非常好,语调显然变化了。我提一些问题让你们来回答我。就读这个课题来回答。会不会? 生:(齐)会。

师:那么我问,谁的伯父是鲁迅先生?读课题回答。生:(齐)周晔的伯父..师:我让你们读课题来回答我,是要你们用语调的变化作答案。生:(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语气突出“我的”)师:我的什么人是鲁迅先生?

生:(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语气突出“伯父”)师:我的伯父是谁呀?

生:(齐)读课题。(语气突出“鲁迅先生”)师:非常好,语感非常强。好了,大家读过课文没有? 生:(齐)读过。师:还想读吗? 生:(齐)想。

师:这两堂课我们什么都不干,就是读书,你们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好,打开书。怎么读呢?我问大家,你们上课是喜欢严肃点还是活泼点? 生:(齐)活泼。

师:喜欢拘束点还是自由点? 生:(齐)自由。

师:我让你们自由点,敢接受吗? 生:(齐)敢。

师:下面读课文,你想怎么读都可以,默读,朗读,一个人读,几个人读都可以。也可以拿着椅子去找你的朋友读,敢吗? 生:(齐)敢。

师:那么现在开始自由读(学生各自读课文)。

师:好了,先读到这里,大家坐在原地不动,把书扣过来,我看你读过之后脑子里留下多少东西。这 回我不提问题了,是向你们请教。我在备课的时候读了这篇文章,读了半天不知道这文章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你们能帮助我吗? 生:(齐)能。师:谁来告诉我? 生: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师:写了那么的事怎么就成了写人的了?

生:是通过几件事来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师:同意她的观点吗? 生:(齐)同意。师: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 生:(齐)四件事。师:第一件是什么事? 生:和我谈《水浒传》。

师:谈水浒。对我就用你这三个字。(板书“谈水浒”)这是第一件事,谁知道“水浒”是什么?

生:《水浒传》是中华四大名著之一。师:你对里面印象最深的是谁呀? 生:武松。

师:哦,你喜欢他,他会打虎,可现在不行了,现在老虎是受保护的。课文中第二件事是什么? 生:是我和伯父谈碰壁。师:谈碰壁,对不对? 生:(齐)对。

师:你上前来,我想让你把“谈碰壁”写上去,可第一件事已用了一个“谈”字了,再写“谈”就重复了,能不能换一个字? 生:说碰壁。师:行不行啊? 生:(齐)行。

师:你觉得这三个字写在哪里合适就写在哪里。(此生把这三字写在“谈水浒”的下面)

师:可以不可以? 生:(齐)可以。师:第三件事是什么? 生:救护车夫。

师:前面的都是三个字,你这四个字写上去就不整齐了,当然四个字可以不可以? 生:(齐)可以。师:你能换成三个字吗? 生:能。救车夫。师:可以吗? 生:(齐)可以。

师:你把它写上去,第四件事呢?不太好说。生:关心女佣。

师:又四个字啦。“关女佣”行吗? 生:(齐)不行。(众笑)

师:“心女佣”也不行,那怎么办?在书里找,书里有。生:见女佣。

师:见女佣?他召见她?好像不太合适。书上有一个字挺好。生:劝女佣。

师:对,写上去(学生板书)。这个女佣叫什么? 生:(齐)阿三。

师:我写“劝阿三”行不行? 生:不行。

师:怎么不行?阿三就是女佣,女佣不是就叫阿三吗?

生:如果写阿三的话,是他只关心阿三,如果写女佣话,那他是关心所有的女佣。师:鲁迅挨门挨户去各家劝女佣是吗?(众笑)或者是他家雇了好几个女佣。你这道理还不能说服我。我可以告诉大家,写“劝阿三”肯定不如写“劝女佣”,但是为什么呢?

生:写“阿三”并不代表她的身份,但写“女佣”说明她的身份比较低,但鲁迅 照样关心她。师:他说得对不对? 生:(齐)对。

师:但是他有一个词用得不太合适。生:低。

师:你家里有女佣没有? 生:没有。

师:以后要是有的话千万别把人家看得低了。不过现在也不叫“女佣”了,叫保姆,不常在的叫钟点工,是帮助服务的,而不是佣人了。写“阿三”,你们读了文章知道她是女佣,没读的人不知道她是什 么人。要是写了“劝女佣”呢?别人就会感觉不一样了,鲁迅连家里的女佣都很关心,更不要说别人了。这四件事出来了,课文就写了这四件事? 生:(齐)不是。师:还有什么? 生:还有追悼会。师:写了追悼会没有? 生:(齐)写了。

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追悼会开始了,第一项、第二项..写的是追悼会吗?课文一开始那段写的是 追悼会呢还是写她的心情?(生思考)想一想,没弄懂,举手人不多,再看看。

生:是写她的心情和想法。

师: 对,她的心情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她是一种对鲁迅先生的尊敬。师:怀念他吗? 生:(齐)怀念。师:这种怀念深刻不深刻? 生:(齐)深刻。

师:我不用“深刻”,你们能换一个词吗?什么样的怀念?(板书“深()怀念”)生:深切怀念。

师:哎呀!咱们班的同学真不简单,哪个“切”? 生(齐):“亲切”的“切”。

师:“亲切”的“切”。好的谢谢。(板书“切”)这篇课文在格式上还有一个特点,你们发现没有? 生:有。

师:你讲的你说(对刚才说话的学生)。生:自然空格。

师:自然空格?每个自然段开头空两格?(众笑)哪篇文章都是这样。生:自然空行。

师:是隔行分段是不是呀?全文一共四个空行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生:(齐)五部分。

师:你们参考一下黑板,这五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能看出来吗?(生思考有生 举手)

生:第一部分写的是伯父去世时我的心情,然后写我回忆伯父去世前的各种事情,后面是一部分。师:对不对呀? 生:(齐)对。

师:说得很好,一开始写他的深切怀念,由于他的这种怀念,使他想起了鲁迅先生生前的这些事,是 不是这么一个关系呀? 生:(齐)是。

师:哎呀,大家真会读书!这样一来这篇课文的整体内容你们心里有数了吧? 生:有数了。这时板书样式为:

深切怀念 谈水浒 说碰壁 救车夫 劝女佣

师:好了,把书再扣下,大家讨论非常顺利;同学们很聪明,很会读书,一下子就搞明白了。课文那 么长,全文的内容都在心里面了。

生:是。

师:下面我们得仔细地学。你光掌握这个大意是不行的,还得好好地学习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那么多人的尊重,为什么那么多人痛哭流涕去怀念他,追悼他。为什么他生前的这些事情周晔都历历在目。这都是有道理的。所以下面呢,我还是请同学们自己读书,读什么呢?一边读一边想,在思考之余,你看看悟 出了什么道理来,里面肯定讲了一些道理。这篇课文很感人,你受到没有受到什么感动。你看到鲁迅先生 这样作人,这样做事,你受到什么启发没有。这篇文章哪里有疑难之处,有问题解决不了。

(板书“悟出 道理、受到感动、得到启发、感到兴趣、提出疑难”)都要通过这次读书把它解决了。一边读一边想,这 五点你有哪一点收获,你就把它记下来,在旁边加上批注,圈点勾画。读完之后,我就不讲了,你自己说,向大家汇报你的学习成果。一会儿我再说汇报的方法,现在你们就这么学。还可以像刚才那样自由地读,自由地找人研究。开始。(学生开始自由读文、研究)师:(插话)课文这么长,要抓住你认为值得细读的地方来研究。汇报时不一定要说全文,只要说哪 一段哪一部分就行。

师:好了,先停下。我知道你们还没学完,但这堂课的时间到了,咱们先休息一下。刚才我看了一下,同学们学习的形式有好几种,都不错,有小组的,其中一个同学扮老师,其他同学汇报。有别的小组是分 别朗读。有的是受到感动了不说受感动,而是用感情朗读读出来,用有感情的朗读来代替汇报,说明你受 到了感动。好了,我们先下课。

第二课时

师:现在开始汇报学习成果。先不要举手,听我说怎么汇报。站起来以后先说:“我谈我悟出的道理,或者说我受到的感动,或是另外几点。(指板书“悟出道理、受到感动、得到启发、感到兴趣、提出疑难”)最后的“还有疑难”先不说,为什么呢?也许你听了别人的发言自己的疑难就解决了。当同学们都发言完 了,我们再说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行不行? 生:(齐)行。

师:第一先说是谈什么,然后用哪一段或那一句课文来说都可以。

生:我受到了感动。(读文“我们走过去..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该生读文期间老师不时指导读的情 感和语气,并指导全体同学一起读这些句子。)我从这些课文里看出了鲁迅先生是关心劳动人民的人。

师:就想到了这一点点?你们刚才一块学习的同学谁有补充也可以说。生:他脸上没有愉快的表情,因为他觉得这些劳动人民都很可怜。师:谁补充?

生:他就是很同情劳动人民,很憎恨旧社会。

师:她说了一样关心(指前面回答问题的学生)她说了几样?(指刚刚回答问题的学生)生:两样。

师:一个是爱,一个是什么? 生:恨。

师:对,这里面,从救车夫这里面看到了伯父,他们老哥俩的爱心,也看到了他们心中的什么?

生:恨。(师板书“爱心”、“恨”)师:对,恨,还有什么?

生:还有他们对车夫照顾的也很细心,他们知道这个车夫的车子是租来的,他每个月还要交很沉重的 租费,所以第二天不管怎样车夫也要强迫自己去挣钱,就是忍着这样的伤去挣钱,所以他处理完车夫的伤 口以后,还掏出些钱来给他,让他在家里休养。

师:不但做得细,而且想得细,想得周到,他说得非常好。还有补充吗?刚才没说过的同学谁来说?

生:伯父并没有认为拉黄包车的他的工作很低贱,不理他,而是亲手给他止血。师:对,并没有因他的工作,而认为低贱——放在当时人们认为那种工作是怎么样的?

生:是低贱的。

师:对,是低贱的。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并没有因对面这个人他的工作,他的身份低贱而鄙视他,他是付出了自己的爱,对不对呀?还有什么?

生:还有就是他对劳动人民很同情,因为他想到这个黑暗的社会里有许多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像这个车 夫一样每天都辛辛苦苦地劳动,却仍旧过着悲惨的生活。师:所以引起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什么? 生:憎恨。

师:对,很好。不但可以补充发言,你只说:老师刚才我读这段有哪几句我真是心里挺感动的,站起 来读一读也可以,说也可以,谁想试试? 生: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他对这段细致的工作非常感动。

生:就是说拉车的人虽然没有地位,但是伯父和“我”爸爸没有嫌弃他,他们一个是跪着,一个半蹲 着。师:好,他注意到他们的姿势。生:给他包扎伤口这些做得很细致。

师:对,还有新的意见吗?谁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新的见解,不同于别人的见解,谁就是最优秀的、最有创新的人,有没有?

生:读“有一天,黄昏的时候..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

师:我觉得你读前面那段天色读得很好,你再读一遍(生重读)。我问问你,你读得很好,我还要看你明白不明白,你为什么要强调地表现出天色的阴暗,和北风的怒吼?

生:因为在这么恶劣的天气下,这个拉黄包车的还在街上,因为有许多人已经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了,他为了挣几个钱,还在街上拉车。

师:所以你强调突出当时那种恶劣的气候,对吧?想得很对,这样就会读书了,接着来。

生:读“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了..车子扔在一边。” 师:有什么要说的?

生:我觉得这个拉黄包车的十分不容易,而且在这种黑暗的社会里,在街上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却 没有人去理他,表现出了这个社会十分的黑暗。师:简单明了说得很好,还有吗?(有生举手)那位同学说一说。

生:读文“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着药和纱布出来。”爸爸跑着去的。说明非常 地关心那个车夫,想快点给他包扎好。

师:他是跑着去的,看到车夫受伤了,他是跑着去的。好,他注意到了这个“跑”字。课文各段都可 以说,你有什么感受都可以说。(有一生举手,师对此生说:“你要干什么,先报告你要说什么?”)生: 我是说悟出的道理。师:好,请说。

生:读“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句话说的旧社会非常黑暗,写鲁迅先生他在旧社会中受到了许多挫折。

师:没了吗?(向大家)他说够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有就给他补充。

生:我觉得这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是说当时黑暗的旧社会,鲁迅先生他是一富有正义感的人,他 是革命的人,经常受到反动派的迫害。

师:好,你是说用“碰壁”来说什么呢?我们还没听太清,课文上鲁迅先生说的“碰壁”,实际上他 在讲什么?

生:他实际上讲的是当时社会黑暗。鲁迅先生的鼻子并不是被墙碰扁的,而是天生就那么黑,又扁又平的。他说“被墙壁碰扁的”是风趣地面对旧社会的那个黑暗统治,不怕受挫折。

师:他说的是鲁迅先生的鼻子并不是小时候又高又直,后来碰扁的,而天生就有点扁。但是他有一句 话说得好,他说他“风趣地面对当时的现实。我还不明白:究竟是说鼻子还是说社会的?

生:社会。

师:那他直接说社会吧,干吗说鼻子是给碰扁的,这是干吗呢?

生:因为当时我还小,根本不知道社会上的事。如果按您这样说的话,“我”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而他这样用风趣的语言来告诉“我”的话,比较容易懂。师:嗯,所以她最后懂了,墙壁比伯父的鼻子硬多了,当然碰扁了。这就是她的“恍然大悟”。她——作者懂了吗? 生:没有。

师:那么鲁迅先生要说旧社会就说旧社会得了,直截了当。干吗要说鼻子呀?人家说你鼻子扁你就说 起这个了,这是干什么呀?

生:我认为就是说这些,作者小时候也不会懂。说这句话就是说他笑着面对这些现实,他也想让侄女 长大以后自己悟出这个道理。

师:等她长大会悟出来的,嗯,有意思。人家话题是说鼻子,鲁迅把这话题怎么样了? 生:扯开了。

师:转开了,是不是呀?这叫“借题”什么呀? 生:借题发挥。

师:借题发挥是不是?借着这个话题说鲁迅心中要说的话是不是? 生:是。

师:对,说“碰壁”是借着鼻子这个话题(板书“借题”)是一种借题发挥。他说“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个“周围”是说什么的? 生:说当时旧社会。师:那黑洞洞的呢? 生:是说旧社会时的黑暗。

师:对,这些刚才大家都说了,咱们再重复一次,“碰壁”呢?说的是什么? 生:是说当时鲁迅所受的挫折和迫害。

师:他光是一种诉说吗?就说我在这个社会受到了很多挫折,到处碰壁。就只是诉说吗?他是含着什 么情绪来诉说这些话的? 生:很恨旧社会。

师:在骂是不是?骂这个旧社会,“黑洞洞的”太不像话了,好人到处“碰壁”,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是。

师:但是这些话就像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都是在嘻笑间说出来的。我再加上两个字来表达,看你们同意不?我说这叫“借题笑骂”,你们同意吗?(板书“笑骂”)生:同意。

师:哎,嘻笑怒骂、骂谁?

生:当时旧社会。

师:当时的世道太黑暗了,我再写几个字看你们同意不?借题笑骂世道昏(加板书“世道昏”),当时 的世道昏暗无光,是不是这意思? 生:是。

师:还有吗?不仅仅是这个题,别的都可以说,有别的汇报吗?你们那小组还没汇报呢,试试说说看 看你们打算怎么汇报呢?(叫小组上台来,搬上椅子)谁当老师?(叫一同学当老师,谁想发言就让“老 师”把话筒给谁)。生:(做老师)同学们从谈《水浒传》里觉得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是关心“我”。

生:(老师)仅仅是关心“我”吗? 生:应该是关心教育下一代的成长。

生:(老师)说得很不错,还有什么别的见解吗? 支老师:(举手)老师,我有问题。生:(老师)请说。

支老师:刚才说谈《水浒》的时候,我听你们谈到了是关心下一代,从具体的课文中哪儿表现出来了,我怎么看不出来?请老师帮助我。生:(老师)好,请我们四位最优秀的同学发表意见。

生:(读文),“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从这里看出伯父非常关心下一代,就是他送我两本书让我好好看一下,然后了解一下里面的内容。

生:(老师)仅仅是送礼品吗?有谁补充?

生:读文“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生:(老师)谁说理由?

生:这是说伯父用风趣的语言来批评“我”,说“我”读书马马虎虎,这句话就说明了“我”感到非常的羞愧,以后读书就不再马马虎虎的了。生:(老师)谁还有补充?

生:这句话就是伯父批评“我”,用这句话来激励“我”,使“我”以后做事就不再马马虎虎了。

生:(老师)支同学懂了吗?(众笑)

支老师:刚才那几位同学说伯父用那句话来教育“我”,使“我”认真读书了。但是伯父并没有说“我”读书不认真呀?他只说记性好不好。我小时候我爸爸也经常说“你的记性不好,我的记性好”。他说我的记性不好,并没有说读书的事呀?那么怎么就叫教育后一代了? 生:(老师)谁来回答?

生:是因为伯父他年纪已经很大了,而“我”的年纪还很小,照常理说应该是年纪小的记性好一点,而“我”却不好,还是伯父的记性好一点,所以又羞愧,又悔恨。

支老师:我觉得同学们的记性都很好。

生:因为“我”看书只是囫囵吞枣,根本就没有记住里面的好汉的个性,所以把这个人的事按到那个人身上,张冠李戴乱说一气,根本就不是记性差,而是没有认真读书。

支老师:“张冠李戴”、“囫囵吞枣”这词儿我怎么听不懂!。(众笑)生:(老师)我来解释一下,囫囵吞枣是比喻学习上笼统接受,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糊里糊涂。

支老师:这跟吃枣放在一起干嘛?

生:(老师)这个表面意思就是把整个枣吞下去,不尝它的味道,而里面意思就这意思。(众笑)

支老师:张冠李戴 毕步宇解释。

毕生:这词是说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支老师:人家是在开玩笑!(众笑)

毕生:不是开玩笑。这里是比喻做事弄错了对象。支老师:明白了。

生:(老师)支同学还有什么地方不懂?(众笑)支老师:现在暂时没有了。

生:(老师)好,暂时没有那就说到这里,现在来碰壁(众笑),哦,说错了,是学习“谈碰壁”这段课文,还有“救车夫”,“劝女佣”又能体现出鲁迅先生的什么品格?陈义说。

陈生:同学们..体现出关心劳动人民,不嫌弃他们的品格。生:(老师)就是关心劳动人民,痛恨旧社会。

支老师:老师他刚才说错了,他说同学们关心劳动人民。

生:(老师)哦,是鲁迅先生关心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就是这样,还有什么不懂的?(众笑)支老师:问问大家。

生:(老师)大家还有什么不懂的?何葵初,你说。何生: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众笑)生:(老师)陈义来回答。

陈生:(读文)“伯父逝世以后..不叫我干重活”。鲁迅先生他自己就是个有病的人,他还很关心女佣阿三,不叫他干重活。生:(老师)何同学还有什么不懂? 何生:“救护车”夫还没说呐!

生:(老师)“救车夫”刚才支老师..(众笑)刚才已说过了。支老师:你们是不是打算汇报第一件事和第四件事? 生:(老师)还有。支老师:还有就再接着说。

生:(老师)那同学们对哪些地方比较感动呢?请谢丽梅同学讲。谢生:(读文)“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一滴一滴地掉下来”。生:(老师)嗯,你读得很不错..支老师:全班同学跟她学一学,都读一读这段。(学生们齐读这一段)。支老师:你们再学一下,“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听她怎么读,表现出深切的怀念来。

谢生:(读文)我呆呆地望着..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支老师:谁想跟她比? 生:(老师)我。(众笑)支老师:读吧。

生(老师)(重读这段。)

支老师:你要是读这么快的话就比不过她了。深切的怀念是很沉重的,不可能读这么快。

生(老师)(重读,支老师指点语气。)支老师:大家读这几句,看我的手势,开始。(生齐读这几句)

支老师:非常好,你们还有吗? 生:(老师)还有。支老师:还有就说。

生:(老师)谢丽梅同学,刚才你读了这段话,觉得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谢生:深受广大人民的爱戴。

生:(老师)那这篇课文的中心是什么?

莫生:是..(读文)“伯父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生:(老师)你可不可以用“之所以..是因为”把这两句话串起来?(众笑)莫生: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支老师:错了,把“伯父”放在前面。

莫生:伯父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是因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生:(老师)嗯,说得很正确,那你们学了这篇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周再松同学说。

周生:我觉得就是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我应该向他学习,多做好事,多帮助别人。

生:(老师)希望你能够努力去做。支老师,我的课上完了。(众笑)

支老师:大家觉得上好没有? 生:(齐)没有。(众笑)

支老师:先请回。这几位同学说实在的很会学习,他们一边读一边讲,这位老师提的问题都是她自己提的,包括她刚才提出用因果关系说句子,都是她自己想的,我一句也没提醒她。可见她独立学习的能力怎么样啊? 生:(齐)强。

师:非常好。咱们一块来看一看黑板,我刚才当学生时候没来得及写,咱们一块儿想一想,第一段,她们抓住了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哪一句? 生:“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师:表面上是说记性好不好的问题,实际上是什么呀? 生:(齐)批评我。

师:婉转地批评我读书的时候怎么读的? 生:(齐)囫囵吞枣。

师:把枣整个儿咽下去了,什么味都不知道,看书快,不动脑子。让他说一说吧,他怎么样了? 生:(齐)张冠李戴。

师:但是鲁迅先生不直接批评他,只说了“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语重..生:(齐)心长。

师:对。(板书“语重心长”)就像她们刚才说的,先生之所以这么做这么说,就是为了教育..生:(齐)我。

师:(在板书“语重心长”后加“育后人”,并让学生齐读板书),懂不懂? 生:(齐)懂。

师:“劝女佣”刚才说得不太好,哪位同学还想说说“劝女佣”这一段?别的组有没有愿意说的?生:

(读文)“伯父逝世以后..劝我多休息。” 师:大家一起来读这句“他对自己的病,”开始。(生齐读这句)师:你接着读。

生:(接着读完)阿三是周先生雇的女佣,自己生病的时候却自己来干活,不叫女佣来干,对她非常关心,而对自己的病一点都不在乎。师:说得不错,你补充?

生:(读文)“她愁得眼睛起了蒙..像隔着雾”。阿三的眼睛有了病,看不清东西干不好活,周先生没有辞掉她,而是叫她继续留在家里。

师:她说得很有意思。阿三眼睛已经病了,干活也干不好,鲁迅先生并没有辞掉

她,反而照顾她让她少干点活。

生:我觉得阿三并不是鲁迅这家里的女佣,而是她的丈夫失了业,她的眼睛又病了,所以鲁迅先生才雇了她做女佣。

师:有意思,你还加上自己的分析,因为她丈夫失业了,又有病,无法生活了,鲁迅把她请到家里帮忙干点活,接济她的生活。好,很有意思。你还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还有对文学艺术的爱好。他已经病了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就是说他对文学艺术非常喜爱。

师:他不仅仅是喜爱,他本身就是个文学家,大作家。他用他的文学鞭挞旧社会,写了很多杂文来嘲讽当时的社会,所以反动政府才怎么样啊? 生:(齐)迫害他。师:明白了吧? 生:(齐)明白了。

师:自己整夜地咳嗽,还要工作,反而劝阿三多休息,这就是帮助别人连自己都怎么样?

生:(齐)不顾了。

师:都忘了。(板书“关心他人忘自身”。看板书问)还缺东西不缺呀?再读一读看,“语重心长育后人,借题笑骂世道昏”,像是在干什么? 生:(齐)写诗。

师:可下面(指第三行板书)突然变成“爱心”“恨”,还得加字。我看你们有这个才气没有。谁来?

先告诉我,“爱心”前应该加几个字? 生:(齐)两个。师:“恨”前面呢? 生:(齐)两个”

师:填什么?没关系,说错也没关系,试一试。生:献出爱心社会恨。(众笑)

师:他恨社会还是社会恨他?献出爱心可以,“社会恨”说不通。你来。生:献出爱心黑暗恨。(众笑)师:还是说不通,你来试试。生:献出爱心心中恨。

师:献出爱心了心中还恨,(众笑)搅在一起说不清了。生:献出爱心把敌恨。

师:这好像是说快板书!。(众笑)还有吗?其实非常平常的两个字,看我填,(填板书)“多少爱心多

少恨”。大家一起读一下整个板书,开始。

生:(齐)(读板书)语重心长育后人,借题笑骂世道昏,多少爱心多少恨,关心他人忘自身。

师:你们刚才告诉我通过这四件事来表现鲁迅的品质,那么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指板书上的诗)就是这样的人。明白没有? 生:(齐)明白了。

师:大家再想想,“语重心长育后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什么字?只要一个字。生:(齐)育。

师:不对,他为什么“育”呀?因为对她怎么样? 生:(齐)爱。(师板书“爱”)

师:对了,是一种爱,“借题笑骂世道昏”表现了一个什么字? 生:(齐)恨。

师:和“恨”同样的意思,我写“憎”字行不行?(板书“憎”)生:(齐)行。

师:“多少爱心多少恨”表现出什么? 生:(齐)爱和恨。师:“关心他人忘自身”呢? 生:(齐)爱。

师:整个课文归纳成了四七二十八个字,这二十八字又可以归纳成几个字? 生:(齐)“爱”和“憎”。

师:这就叫“聪明人读书越读越薄”。不管这篇文章有多长,写了几千字,它实际写了几个字? 生:(齐)两个。

师:就两个字,表现了鲁迅先生强烈而且分明的爱憎情感。明白了吗? 生:(齐)明白了。

师:到现在为止,还有疑难吗? 生:(齐)没有。师:没有那就该下课了吧? 生:(齐)不下。

师:不下干嘛?再坐一会?(众笑)好了,下课吧!

附板书

深切怀念——谈水浒 语重心长—— 育后人 说碰壁——借题笑骂世道昏 救车夫——多少爱心多少恨 劝女佣——关心他人忘自身——爱、憎

第二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一、美好导入

创设情境,出示先生生平---师深情的叙述:七十五周年前的今天(1936年10月19日),是一个令人悲痛的日子,一个了不起的思想者在这一天停止了呼吸,他就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先生。

一、美好复习

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周晔的思绪走进鲁迅先生。来,请把眼睛看过,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请大家回想一下,这篇文章讲了几件关于伯父的事?

1.伯父去世2.谈《水浒传》3.谈“碰壁”4.救助车夫5.关心阿三

二、美好朗读

通过这五件事,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他给我留下了和蔼可亲和幽默的印象。师:很好。还有什么印象?你说。生2: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

师: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你读懂了,真好。生3:先生的善良、助人为乐。

(多媒体出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落下来。)

师:就是这样一位受人爱戴、令人敬佩的先生离我们而去了,特别是周晔再也不能和伯父“笑谈《水浒》”、“趣谈‘碰壁’”了,她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关怀了,这让她怎能悲痛呢?谁来读读周晔的感受?来,你来。师伺机指导学生读出悲伤的语气。

总结朗读方法:各位同学,我们的朗读语气是可以跟着课文的内容变化的,当内容是悲伤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读出悲伤的语气,怀念的时候也跟着读出怀念的语气!

师板书:悲伤

三、美好感悟

师:此刻,小周晔的思绪又再次回到了往日和伯父发生过的事,那么最令你难忘的是哪件事呢?请各位同学挑出第一件或者第二件事来读一读。读后可以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有哪里不明白的可以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而且一定要尽量读出人物的语气。学生带着任务自学。

教师巡视学生自学,伺机指导后进生学习。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师:好了,自学时间到。请哪位同学先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悟呢? 生1:我读了与伯父谈《水浒传》的部分。伯父让我知道了我读书不够仔细。

师:你说得很好!

师出示: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师:伯父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吗? 生:不是。

师:伯父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生:伯父不想批评“我”。

师:是啊,伯父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连批评也要顾及我的感受,不仅如此,伯父还送我两本书,鼓励我认真读书这真是一个(教育有方、令人敬重、和蔼可亲)的伯父,师相机板书:令人敬重 和蔼可亲。

师:那么哪位同学可以说说这部分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生2:用尊敬的语气读。生读,师伺机指导读准语气。

师:咱们继续吧,还有谁来交流一下?请你!

生3:我读了“我”和伯父趣谈“碰壁”。但是我有疑问,不明白为什么伯父说的“碰壁”和“黑洞洞”。

师:这位同学真是善于发现问题。哪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文里的“碰壁”和“黑洞洞”是什么意思呢?

两种思路:思路一:学生直接说出四周黑洞洞的就是指当时黑暗的社会时。思路二:学生不理解时:你在黑暗中走路会碰壁吗?鲁迅先生一个大人又怎会碰壁呢?这四周黑洞洞得其实是指什么?联系当时社会背景想一想,你觉得伯父的碰的还是墙壁吗?

生:批评伯父的那些人。生:国民党发动派的压迫。

师:是的,鲁迅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政府最贪腐无能,老百姓都过着悲惨的生活,伯父常常以笔为武器,揭露贪腐政府的罪行,常常遭到贪腐政府的通迫害,有时还有特务的跟踪和暗杀,所以这里的“壁”不是墙壁,而是那些反动的势力,而是特务们的枪口和尖刀,但是伯父没有胆怯害怕,所以连开国领袖毛主席都说“先生的骨头是最硬的”。(板书:语言描写,倔强,笑对,指导学生读出鲁迅倔强,笑对压迫的语气)师:车夫和阿三又和伯父发生了那些感人的事情?(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救助车夫”和“关心阿三”这两部分内容,找出你感受较深的语句。)

师:来,我们一起交流交流,谁先来。生1读18节: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蹑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这里的作者抓住了伯父和爸爸的动作进行描写,写出了伯父和爸爸关心百姓。

师:抓住人物的动作来体会人物形象,非常好,你很会读书。(师板书:动作描写)

生: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是神态和动作描写,写出了伯父为了百姓担忧。

师:是的,你读的真仔细!(师板书:神态描写)

师:在这天寒地冻的日子里,他是一个那样有名的人却给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半跪着一个跪字我们体会到了这正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性情!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美好小结:

师:从这篇课文的结构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描写她的伯父鲁迅的时候是通过几件能反映出人物性格和品质的事来突出人物的。并且注意在写的时候注意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来进行描写。

美好迁移:

师:接下来请各位同学运用这样的写法来写一篇小作文,试着用两、三件事来写一写我们的妈妈吧。注意内容要积极向上,语句要通顺。

学生习作练习。

待学生基本完成后,请几位学生到讲台读一读自己的作文,并说一说你是从哪几件事表现你的妈妈的。读完作文后师生互评。

学生1:(作文内容略)我是从妈妈炒菜香和经常教我要努力学习来表现妈妈对我的爱的。

学生2:我觉得学生1的作文写得好,语句通顺,能抓住语言描写来表现出妈妈对他的关心。

师:说得真好!写得也很好!还有谁愿意分享他的习作?

学生3:(作文内容略)我是从妈妈省吃俭用给我买新书包新衣服、起早摸黑地工作赚钱来表现出妈妈关心我。

学生4:我觉得写得真好!因为作文里能用上很多动作和词语和神态描写。

师:你的点评真准确,相信你的作文也一样那么棒!…… 美好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从课文中认识到了作者眼中的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也从中学会了如何通过几件事去突出一个的品质和特点。希望各位同学能够在课后继续完成这篇作文,并读给自己的妈妈听,想她分享你对她的印象!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品读环节上,我处理得有些仓促,还未能很好地带动后进生学习让他们发挥就带过了,使得后面的学习情绪有些松散了。所以品味出鲁迅先生品质的时候也是只有中优生能够达到学习要求了。我应该在这个环节多给点时间让他们小组之间再交流一下,让优生带动差生。在指导朗读方面我也有所松懈了,没有读出感情的时候没有进一步去指导。我应该范读一下,让学生跟着读,这样教学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

第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实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实录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2、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3、学习本课生字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教学难点: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活动:大屏幕出示鲁迅先生的生平介绍。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齐读课题。

师:这是怎样的伯父,怎样的先生呢?跟随作者周烨去看一看,读准字音,读顺课文,看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生自由读课文。

师板书:扎绷带、夹出

师提示:把声音放出来,大胆一些!

生读课文

师板书:咳嗽、饱经风霜

师:课文读到这儿,这两个词语,谁先来读一遍。

师:扎,做一圈圈捆讲,在这里读za.,生字“嗽”在写的时候,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生:不要把“欠”写成反文

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说的是谁?

师:读一遍课文了,课文写了几件事?

生:5件事

师:给每件事概括小标题。

生:鲁迅先生死的时候很多人都来追悼他

师板书。

师:能不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抓住主要事件,我们可以用追悼伯父来做小标题。还可以用什么词?

师:可以抓住主要事件,用几个字概括小标题,想好了,可以在书上写上。

(指名学生写在黑板上,教师指导其他学生写)

师:可以用小标题快速把握课文。通过读课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有爱心

师:就是这样一位先生,离周烨而去了,望着来来往往的人

出示:想到永远见不到伯父了„„

生读

师:还有谁悲痛?

生:还有车夫、女佣阿三

师:读救助车夫和女佣两部分,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划下来,把你的感受在书上写下来。

生:自读圈画,老师指导。

师:你画了哪里?

师:齐读这一段。

生读

生:从车夫穿的衣服和作者穿的衣服可以看出来。

生读课文句子

师:“怒号”应该怎么读?还有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当时天气非常寒冷。

生:作者棉衣棉鞋面貌,带着手套,还感觉寒冷。

师:读出那些句子。

生读。

师:说得非常好,联系了上下文

师: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天寒地冻,他给谁半跪着?

生:文学家,不顾自己的寒冷劳累,给车夫包扎,半跪着。

师:他是一位很有名的人,却给社会最底层的人半跪着,体会到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对劳动人民的爱。

出示:“他们把那个拉车的„„”

生:齐读。

师:还有哪些语句你感受较深?

生:“我清清楚楚地看见,也清清楚楚地记得„„”鲁迅想到了社会的黑暗和无奈。

师:他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生:难受、生:痛苦、生:无奈

师:只是无奈吗?

师:,对了,是愤怒!

师:在鲁迅严肃的表情下,心里会想到什么呢?联系实际,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自己的一两句话写在课本上。

生:按要求活动。

师:一起来说一说。

师:他用了书中的词语

生:我清清楚楚„„

生:他给全国的人出了气

师:为他们„„

生读课文

师:先生会想?

师:读,这时候„„

师:带着新的体会,我们一起来读„„

生:我清清楚楚地看见„„

(师生齐读)

师:仅仅是先生严肃的表情吗?是他对这个社会的痛恨,是对车夫这样人的爱,是忧国忧民的责任。可以根据人物的表情猜测人物的心理。

师:在女佣这一段呢,你从哪里体会出来?

生:不叫我干重活,师:这部分内容你还有补充吗?

生:他真的做到了,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师:他帮助过的女作家萧红这样写道——

出示:“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师:就是这样一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先生

师:想到永远见不到先生的面了——

师:快速浏览《不能忘记的事情》,在礼堂里,你仿佛海看到谁在流泪?

生:小学生

生:社会底层的人

师:他们怎能不悲伤,怎能不流泪呢?

再读这一段。

生读。

师:这又是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泪,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了先生,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另外两件事,了解先生的其他品质。第二课时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一、回想画面,呈现主旨,一锤定音

师:同学们,上堂课,我们已经初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跟随着周晔的思绪再次走进鲁迅先生,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初读课文,鲁迅“趣谈《水浒》”、“笑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他给我留下了和蔼可亲和幽默的印象。

师:很好。还有什么印象?你说。

生2: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

师:那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你读懂了,你留意了,真好。

生3:先生的善良、助人为乐。

师:是啊,先生的善良,先生的助人为乐,先生的“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都是来自他内心那颗博大的爱心。(板书:爱)

师:就是这样一位鲁迅先生离我们而去了,特别是周晔再也不能和伯父“笑谈《水浒》”、“趣谈‘碰壁’”了,她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挚爱关怀了,这让她怎能不万分悲痛呢?谁来读读周晔的感受?来,你来。

(多媒体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落下来。)

(指名学生读这一段文字)

师:孩子,我在感受着你的朗读,我发现当你读到“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的时候,你读得很轻,语速变得很慢,你是在表达周晔失去伯父的那份悲伤之情吧,是吗?(板书:周晔)

生:是的。

师:读得多好呀,是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小周晔木然发呆,不知所措,来,“我呆呆地望来来往往吊唁的人,„„”齐——

(学生齐读这一段文字)

师:就在此刻,小周晔的思绪飘回到往日和伯父在一起的那点点温馨,“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滚落下来。”“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再读——(板书:泪)

(学生再次齐读这一段文字)

师:就在此刻,就站在伯父的灵柩面前,小周晔的思绪飘啊飘啊,飘到了往日和伯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她可能会想起些什么?

生1:她会想起和伯父“趣谈《水浒》”的事情。

师:那是多么惬意的一段茶余饭后的时光。她还会想起什么?你说。

生2:她还会想起和伯父“笑谈‘碰壁’”的事。

师:(师自然而然,入境而笑)“哈哈,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伯父多么幽默风趣呀。

生3:小周晔还可能会想起伯父生前送给她的一些书,比方说《小约翰》、《表》等。

师:我告诉大家,《表》是前苏联作家写的儿童小说,《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这两本书以及其它许多的儿童故事,都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的。他时刻想着“救救孩子,帮帮孩子”,当你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你想说些什么?

生:鲁迅先生十分关心孩子,十分伟大。

师:是啊,得到先生的爱抚的,仅仅是他的小侄女——周晔一人吗?

生:不是。

师:他把他的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板书:孩子)

师:孩子们知道如今失去了一位关爱他们的友人,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当时,有一位青年,名叫巴金,他为我们记下了一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多媒体出示: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师:这句话没有看到过,拿起来就读,谁来?

(一生动情地读,在“低下头来”处读破句了)

师:孩子,这么长的一句话,你除了有个地方稍微疙瘩了一下之外,其它地方都读得非常通顺,而且字正腔圆,可见你平时的语文基本功是多么扎实。更为可贵的是,我发现你努力地把周晔的心情和巴金的心情糅合在一起,真好。巴金是亲眼目睹了这一幕,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幕,我们一起来读,预备,齐。

(学生齐读上句)

点评:课的伊始,由回顾内容而迅速呈现课的主旨,开门见山,提纲挈领,蓄势待发,整堂课的基调一锤定音。且教师发掘了与课文内容、情感相关的大作家的作品让学生参读,对于形成与课文特定情境相一致的氛围,激发师生的感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救护车夫,重锤敲击,酣畅淋漓

师:除了孩子,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先生的这份爱。快速地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那就是“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来,放开声音,自由地,快速地读。读着读着,把最能够拨动你心弦的句子,也就是读到这儿你的心会轻轻一颤,你的心波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像这样的句子,用浪线把它划出来,好吗?

(学生投入地自由读课文)

师:划好的同学给我一个眼神。好,同学们,你们都在认真地十分投入地读课文,我看见有的同学划了一条波浪线,线特别粗,有的同学划了两处,有的同学划了三处,真好。不管划了几处,总有一处是最让你怦然心动的,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好吗?

生1:“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这说明爸爸和伯父和关心那个车夫。因为那个时代的车夫受人歧视,而爸爸和伯父却是那么的关心他。

师:你的心是多么得细腻。这段话是直接描写爸爸和伯父救护车夫的,值得我们好好地品味。跟他一样的,也划下这段文字的同学,请把你的手举起来。

(大部分学生举手了)

师:好,你们是英雄所见略同啊。把手放下来,没有划的,老师建议你们用浪线把它划下来。好了吗?来,拿起书本来,我们一起把这段话来读一遍。

(学生齐读上句话)

师:这段话读一遍,显然是不够的。请你再细细地读读,一边读,一边看看课文的插图。如果请你把目光聚焦在鲁迅先生身上,先生的哪一个动作最能打动你?

生:半跪着。(有孩子情自禁地说出来)

师:哪个动作?

生1:半跪着。

师:你是——

生2:半跪着。

师:你是——

生3:半跪着。

师:你——

生:半跪着。

师:什么样的跪才叫“半跪”?你说。

生1:双膝盖快接近地面了。

师:是吗?

生2:一个脚接触地面,一个脚在站着。

师:孩子,你能试一试吗?

(生2上台来演示“半跪着”的动作)

师:你这样半跪着,你有什么感觉?

生2:身体变得很低了且比较难受。

师:谢谢你,请回到座位上。同学们,请看,(示意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课件)透过文字的背后,那隐隐约约半跪着的正是鲁迅先生。请把眼睛闭起来。(学生闭起眼睛,静静地等待着)画面突然间在你的眼前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只见,伯父小心翼翼地夹着,轻轻巧巧地敷着,一点一点地洗着,一圈一圈的扎着,我们分分明明地感觉到就在这凄风冷雨中,先生就这样半跪着好长一段时间。睁开眼睛,你感觉到吗?

生:感受到了。

师:感受到了,就赶快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哪些文字,能够证明先生就这样半跪着好长一段时间。找到一句,就举手。

生1:“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

师:天都黑了,在开始的时候„„

生1:有一天黄昏的时候。

师:你注意到了时间的变化。你读书真仔细。还有哪里也看出半跪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

生2:“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因为周晔自己都觉得冷了,伯父就应该更加冷。

师:是呀,她的手和脚都有些麻木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有没有?(学生在思考)请你关注先生救护的那一段动作,最后一句话,谁来读一下?你来读吧。

生3:“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是啊,敷上药,洗干净,一圈一圈地扎好绷带,那岂不是半跪了很久。

师:孩子们,你要知道现在面对着这位素不相识的黄包车夫,半跪着的可是当时的大文豪,那可是当时的名流之辈,那可是当时受全国人民景仰的鲁迅先生。这一跪,你觉得跪出了什么?

生1:跪出了鲁迅先生对当时人民的关爱。

生2:跪出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的人十分关心、爱护。

生3:跪出了鲁迅先生关心劳苦人民和平易近人的品质。

生4:跪出了他的热心肠。

师:一个字,这一跪,跪出了——

生:爱。

师:真好,同学们。我们真应该感谢那位男同学,他首先带领我们把目光全部聚焦在了伯父救护车夫上,真好,真应该感谢他。那么,就还在救护车夫中,如果老师请你把目光投向周晔,那肯定也有你使你的心弦为之轻轻一颤的地方。刚才很多同学已经把它划出来了。请个女孩,读吧。

生:“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女孩很有感情地朗读)

师:说说体会。

生:就是(鲁迅先生)对当时那种黑暗社会的愤恨,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示了。

师:你隐隐约约感觉到这句话当中隐藏着愤恨,隐藏着不满,是吗?

生:是。

(多媒体出示以上那个女孩子读的语句)

师:(指着大屏幕说)这两句话难读也难懂。我能为大家读读吗?

生:能。

(教师深情地朗读上句)

师:你感觉到什么?

生1:凄凉。

生2:我感觉到痛恨。

生3:我感觉到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生4:我感觉到了鲁迅的悲愤。

师:你们也感觉到先生的不满、悲愤、痛恨了。来,请你们也细细地读这两句话,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地读,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这句话中有一个词,作者一口气,一下子用了两次。

生:清清楚楚。(有孩子忍不住脱口而出)

师:别急。你读着读着,这两个词,它突然间会在你眼前晃动起来,你就抓住它,细细地品味一番,行吗?发出声音,自各儿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哪个词在你眼前晃动,抓住了吗?

生:清清楚楚。

师:小周晔她清清楚楚是什么?

生:伯父的那种表情和动作。

师:是啊,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变了变了,变成了„„

生:严肃的。

师:孩子们,在“趣谈《水浒》”、“笑谈‘碰壁’”中,伯父是如坐春风,谈笑风生,而此刻变得如此严肃,他在想什么?他可能会想起那些像车夫一样疲于奔波的青年,他们„„也许先生会想起那些可怜无助的孩子们,他们衣衫褴褛,他们„„也许先生还会想起那些进入迟暮之年,那些骨瘦如柴的老人,他们„„也许先生在捶胸自问,他问自己,也问当权者,你们„„孩子们,拿起笔来,就把鲁迅想到的,用一两句话,写下来。就写在课本的空白处。

(生专心致志地写话)

师:好,我请求大家把手中的笔收一收,我们时间有限。来,我们一起来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一起来聆听先生在想些什么。

生1:如今像车夫这样无助的穷苦人民还有多少啊?难道他们注定要过着这样如此悲惨的生活吗?

师:这是发自先生内心的呐喊。真好。

生2:为什么当时政府的罪过要加在这些无辜的百姓身上?

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在反问,难能可贵啊。

生3:他想现在像车夫一样的人还有多少?他们到底是怎样走过来的呢?

师:他们的悲惨命运到底有没有尽头呢?他们的尽头又在何处呢?

生4:我们的祖国正在受到帝国主义的蹂躏,我们的人民正在水深火热之中,可是那些当权者现在正在干些什么呢?

师:我不能不承认你对当时的社会情况了解得非常多,说明你的课外知识面非常广。但荡开一笔,只有爱的深,才能恨的痛。你听先生还在想些其它的——

生5:为什么,为什么帝国主义要侵略我们中国?就因为我们贫困落后吗?如果帝国主义者看到他们国家的人民在拉黄包车,会有怎样的心情,会像我一样吗?

师:你是在反问那些入侵的中国的侵略者。

生6:这个黑暗的社会埋没了多少人才,使多少家破人亡,注定了多少人悲惨的命运?

师: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会,我们再回过头来,你想啊——如果说小周晔在当时,她年幼的时候,她清清楚楚地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直到现在,直到周晔长大成人以后,她还清清楚楚地,难道还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还有什么?你说。

生1:她知道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师:是的,那是小周晔的一颗心。她清清楚楚地还是伯父的什么?

生2:伯父为广大的贫困人民做出的事情。

生3:伯父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师:她清楚的是伯父的愤恨,是伯父的同情,一个字,她清楚地是伯父的——

生:(齐)爱。

师:孩子们,短短的这两句话,它却包含着不尽的情丝。那真是剪不断,理还乱。那么,孩子们,就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感受感受。让我们和着音乐,用朗读再一次走进那个冰冷的夜晚。请你们根据我的提示,直接接读课文的有关语段。行吗?

生:行。

(课件:如泣如诉的小提琴音乐响起,教师引读)

师:黄昏时刻,北风怒号着,在阴暗的街道边,一位黄包车夫的脚被碎玻璃片插了进去,鲜血直淋,染红了整只脚,他不停地,小声地呻吟着,伯父和爸爸见状,二话没说,只见爸爸跑到伯父家里——(示意学生接读)

生:(接读)“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天已经全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

生:(接读)“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师:我想从伯父的口中得到答案,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示意学生接读)

生:(接读)“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直到伯父去世多年以后,直到小周晔长大成人,直到她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直到周晔她也渐渐地老去的时候,但这时候——(示意学生接读)

生:(接读)“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我们真应该感谢刚才的那位同学,他带领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了车夫身上,聚焦在了鲁迅先生给予车夫的关爱上。(板书:车夫)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动容的鲁迅先生,离我们而去了,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当时他只有五十六岁。从此以后,劳苦大众再也得不到他的关爱了,这怎能不让人伤心落泪呢?在前来吊唁的人群里,出现了一位似曾相识的、饱经风霜的面庞,他或许就是先生救护的那位车夫,也或许跟鲁迅先生素不相识。只见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读——

(多媒体出示: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饱经风霜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前面,又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学生齐读上句)

点评:课堂教学是艺术,任何艺术都追求节奏的变化,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能力,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好与劣。善于把握课堂节奏的教师,在课堂上抑扬顿挫、游刃有余、衔接自如,时而急风骤雨,时而舒缓悠扬,就如磁石一样使得学生饶有兴致的品味语言,而不至于感到疲倦和乏味。但在注意课堂节奏的同时,千万不要为了节奏而节奏,基于感悟型阅读教学出发,同样不要忘记在节奏的舒缓张弛中丰富学生的视像。“响鼓要用重锤敲”,在“救护车夫”这一环节中,肖老师引导学生做足做透“半跪”这一文章,课堂节奏显得舒缓流畅,重锤敲击,酣畅淋漓,一吐为快,让“半跪”这一视像化着一尊雕像永铸学生的心坎。这正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写照,日后,学生若读到鲁迅的这句诗句时,脑海中肯定能呈现“半跪”这一视像。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感悟中的文字和视像的互现。

三、关心女佣,简洁明快,干脆利落

师:(师动容了)堂堂七尺男儿也伤心落泪了。(板书:青年)孩子们,在关心女佣当中,同样也有让人的心弦为之拨动的地方,肯定有,来。

生1:她说“周先生自己病的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那,我听着他一阵阵激烈不断的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1:周先生叫女佣不要干重活,对自己的病却不在乎,一直在三更半夜写文章。

师:是为谁而写文章?

生:为广大劳苦大众。

师:要唤醒劳苦大众的意识,他为劳苦大众在写文章。是的,当女佣回忆起先生拖着病体三更半夜,他还不时的从里屋里传来一阵阵接连不断的咳嗽声,她感动的对周晔说„„

生:(齐读)“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师:当女佣回忆起先生在世的时候,还有周先生的夫人许广平,先生的公子周海婴,从来没有嫌弃过她那一双起了蒙的不争气的看不见东西的眼睛的时候,他还常常的关心她,不让她干重活,她感激地对周晔说——

(学生再次齐读上句)

师:显然,女佣是在回味先生在世的时候,给予她的爱。(板书:女佣)想着想着不禁潸然泪下,在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当中,还有两位老太太,我们一起来读,“两位太太埋着头”,来——

(多媒体出示:两个老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脸上挂满泪痕,继而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生:(齐读)“两个老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脸上挂满泪痕,继而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点评:此时的课堂节奏则显得明快简洁,一笔带过,干脆利落,简简单单,快刀斩乱麻。但其中的“鲁迅先生拖着病体”的视像和“鲁迅关心女佣,不让她干重活”的视像通过引读后,则像排球中的“短、平、快”映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四、拓展延伸,悲欣交集,凝成博爱

师:老泪纵横,那可是历历在目啊!(板书:老人)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为我们记下了一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作为一名热血青年,巴金自己也深情地写到——(多媒体出示:我的眼睛是不会受骗的,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好多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它引出来。——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师深情范读)现在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融合在一起,把所有的泪夹杂在一起,把所有的泪糅合在你的心头,你想啊,鲁迅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伤心、落泪呢?谁来说?(课件:小提琴名曲马思奈《沉思曲》缓缓而起,大屏幕集中出示“泪”的语句,同时出示鲁迅画像,音乐直至课的结束)

生1:一个真正为广大劳苦人民着想的人。

师:是啊,你来。

生2:“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生3:他时时刻刻关爱着劳苦人民。

生4: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战士,他为无产阶级而奋斗,为了广大的劳苦人民而奋斗,为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而奋斗。

师:正如周晔在课文最后写的那样——“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齐——

生:(齐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这是我们每个人真真切切感受到的,“的确,”再读,齐——

生:(齐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孩子们,今天——在这东风习习、春意盎然的时节,我们又一次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再来读读,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所写的一首《有的人》,那真是别有一翻滋味在心头呀!

(多媒体出示:《有的人》,有删节)

师:(缓缓地从容地深情朗诵)“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师:孩子们,相信,节选的这部分诗句一定会让你有所感触,那么让我们一起,带着对先生的无比的思念,来吟诵吟诵这首小诗吧。有时候,你内心的情感化做你的朗读时,不一定要很激昂,你的情在你的心头涌动的时候,你吐出的文字又是那么的平淡、从容,那该有多好啊。“有的人”,预备齐。

生:(齐读时有些激动)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生:(由内而发,轻轻地齐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师:同学们,下课。(听课老师报以热烈掌声)

(生还沉浸在其中)

点评:这一部分总观全文,要求学生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融合在一起,把所有的泪夹杂在一起,把所有的泪糅合在你的心头,思考一个极其平常而又非常不平常的问题,所有“泪”的交织一刹那间于学生心头凝结成“爱”,凝结成“博爱”。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周晔孩子

爱车夫青年泪

女佣老人

总评:

肖绍国老师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堂上,努力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始终从三个维度去把握教材,设计和实施教学。整堂课给我们一种心灵的震撼,具有深沉的内涵。肖老师对教材有着深入和独到的解读,以“泪”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博大的“爱”的胸怀,走近“爱”的大使——鲁迅先生。在整体观照的前提下,在重点处精雕细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纵观整堂课,觉得课上得很精致。具体体现在:用“泪”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拓展内容,完全整合在一起,课结束时把三次“泪”融合在一起,课的版式极好。结构的精致,带给我们的是主题的升华,内涵开掘的深刻,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的“爱”,博大的“爱”。“爱”和“泪”相互呼应,课显得出奇精致。在课的展开过程中肖绍国老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比较娴熟,“救助车夫”浓墨重彩,在“半跪”、“清清楚楚”两个点重锤敲击,铺陈舒展,一气呵成。试看肖老师对“半跪”的咀嚼:让学生说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深深的印在了你脑海中,学生集中到“半跪”,老师先让学生半跪一下,让孩子说说有什么感觉?然后教师用画外音描述,请学生闭上眼睛,驰骋想象让画面动起来。再到课文中去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就这样跪了许久?三个孩子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找到了理由,给学生一种震撼,因为就这样在凄风冷雨中半跪着的可是大文豪、当时的名流鲁迅呀!最后提升到:这一跪,跪出了什么?(学生创造性地说:跪出了心疼、跪出了怜爱、跪出了同情、跪出了亲切„„)一个字,这一跪,跪出了“爱”。这一细节的敲打,酣畅淋漓、跃然课堂,如汩汩甘泉直沁学生的心田。再说肖老师对女佣的惜墨如金,一笔带过,这样易张易驰,舒展自如。此外,肖老师在课堂上充满激情,以教师的激情之火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炬,使之熊熊燃烧。使得鲁迅先生救护拉车工人的情景鲜明地留在学生心中,鲁迅伟大的人格精神也将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动力。

本节课的另一个特点是较多地引入了课外教学资源,用巴金的作品深化学生的感受和认识,佐证鲁迅的精神永留人民心中。但课堂教学时间是个常数,引入的材料多了,势必影响对阅读课文的深入阅读。怎样处理充分感悟文本和引进课外资源的关系,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第四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1、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少年闰土》,让我们了解了一个儿时的鲁迅,《一面》的学习又让我们知道了一个别人眼中的鲁迅,今天我们来看看在亲人眼中,鲁迅是什么样子的。

2、师:你们用手指比划着和老师一起来写写这节新课的题目: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请读课题,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

3、师: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是谁写的吗?生:周晔。(注意“晔”这个字的读音。)

师:作者周晔与鲁迅先生是什么关系?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生:称呼鲁迅先生为伯父。师:既然鲁迅是作者的伯父,那么她为什么又称她为先生呢? 释疑:“鲁迅先生”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里称鲁迅为先生,使得文章既具亲属怀念之情,又带有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意。(这个地方可讲也可不讲,视时间而定)

二、检查学案预习情况

师:同学们都预习课文了吗?生:预习了。

1、师:打开这一课的学案,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情况。学生打开学案做好准备。

师:我们来看看课前预习的第一小题,找个同学来读一下这几个生字。生读。教师评价:读的真准确。教师在生字表中随机选一个生字“恍”,请此生认读,并造一个词,根据此生回答的情况,教师给出合适的评价。(如:读不准可以说预习还得下工

夫,读正确可以说,你预习的真棒)

2、第二题书写,明确要求,可以找写的好的同学的学案在全班展示。如果可能,可以用ppt给学生演示几个字的书写。

三、初读课文

1、师:关于第三个小题,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一遍课文,注意在阅读的时候在你认为不认得的字、不懂得的词句、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下面做上记号。读书一定要留下痕迹。稍后咱们找同学来汇报一下第三小题,学生自由读。老师巡视,收集学生划出的语句,有选择地板书在黑板上。(追悼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呻吟)

师:我把同学们划的词选择一部分写在黑板上,只有读书,认真思考,才能读懂。

2、学生汇报学案课前预习第三题:想一想课文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生:(1)人们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2)伯父鲁迅先生跟“我”谈《水浒传》,教育“我”要认真读书。

(3)鲁迅先生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

(4)鲁迅先生热情救助黄包车车主。

(5)女佣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四、精读课文

1、师:打开学案,看自主合作学习第(1)题,给每一部分加个小标题。正好,老师想请大家展示朗读水平,在大家朗读的过程中,我们来解决这一问题。

师:谁来朗读第一部分(举手的同学不多),我们大家还是如此的谦虚,总想把机会留给举手的同学,如此难得的机会,我们怎么能错过呢?我找个没有举手的同学,亚鹏,请你朗读。

生:------师:读出天真劲儿来。(请其他同学读)

师:这句话应怎样来读,大家练练,感受一下“我年纪还小------”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生读),多天真呀!请你(亚鹏)再读。师:付出总有回报,读的好多了。同学们想一想,第二句话该怎么读?(学生自由练习)

师:aa来读一下?(读的很有感情)

师:读的多有感情啊!好,还是xx,你来读。

师:评价。“追悼”什么意思?同学们不需要解释,我读前面,同学们读后面。

师:伯父去世了------来追悼他——

生:向他致敬------。师:后面的话就是对“追悼”的解释。

师: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联系上下文来解释词语的意思。xx同学请继续读。

师:这句话很难读(投影“我呆呆的------掉下来。”)我们应该怎么来读?

师:bb,你来读。

生:------师:很好,这是她的体会。cc来读。

师:也读出了自己的体会。同学们共同来读一下。生齐读。师:“爱抚”的“抚”注意,板书:抚。注意右边的写法。谁来给这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生:受人爱戴。教师板书:受人爱戴。

2、师:第二部分谁来读。dd来读。一生读。读到“------到伯父家去团聚。”

师:“那时候------去团聚。”这个句子很长,注意停顿,请大家一起来读。

dd继续读。

师:“囫囵吞枣”什么意思?“张冠李戴”又是什么意思?(这个可以从课文中来找)

生汇报。生继续读。

师:“从此------马马虎虎。”大家一起读。(生齐读)所以我们大家也要养成这样读书的良好习惯。

生继续读。

师:非常好,正确,流畅。你们看,伯父对我的帮助时多么的大啊!并且临走时,伯父还送我两本书,看见是多关心、爱护我啊!想到这里,望着伯父的遗体,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爱抚,多么伤心啊!请

同学们再读“我呆呆地望着------掉下来。”这句话。

师:“读的多有感情,多感人呐!谁能给这一部分加个小标题? 生:谈《水浒传》。评价(概括的非常准确)

教师板书:谈《水浒传》

3、师:谁来朗读第三部分?ee来读。一生读完。

师:大家看这一部分主要是什么描写?

生:语言。师:同学们答的很,不过也有神态和动作描写。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鲁迅每次说话前的表情是怎么样的?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

生:笑。

师:对,同学们,你们看伯父说话是多么和蔼可亲啊,想到这里,望着伯父的遗体,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爱抚,多么的悲伤啊!请同学们再读“我呆呆------掉下来。”这句话。

师:同学们的感受是不是更深了。谁来给这一部分加个小标题? 生:笑谈“碰壁”

教师板书:笑谈“碰壁”

4、师:谁来朗读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比较长,我们请两位同学来读。ff同学读14~20自然段。

师:(当朗读到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呻吟”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知道是:痛苦时发出的声音。

ff读完,gg继续读后面的。

师:这一部分让我们感觉到冷:世人的冷漠、穷苦人生活的艰难;同时又让我们感受到“世间自有真情在”:鲁迅先生在尽力的帮助穷苦人,谁能给这一部分加个小标题。?

生:救助车夫

教师板书:救助车夫

5、师:hh同学来朗读第五部分。生读完。

师:谁来给这一部分加个小标题。生:关心女佣,教师板书:关心女佣。

师:让我们共同来读一下小周晔在女佣那里听到的事情。生:周先生-----不叫我干重活儿。

师:听了这件事,周晔从内心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同学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师:在哪里? 生:最后一段。

师:齐读两遍。

生齐读。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中,小周晔有什么疑惑呢? 一生回答。

师:现在我们来看,小周晔找到答案了吗? 生:找到了。师:你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大声的告诉老师你的答案。

生:的确-----。教师板书: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师:我们来看这是什么关系? 生:因果。

师:前是果,后是因。

五、课堂小结

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他得到了这么多人的爱戴。至于鲁迅先生具体是怎么做的,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六、课下作业

认真阅读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自己体会体会。

第五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实录)(两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女士在鲁迅逝世九周年时所作。文章以一个孩子和亲人的视角,通过作者印象最深的几个场景的回忆,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一个侧面。

二、教学目标:

立足于以鲁迅文化为核心的课程观。在深入研读此文的基础上,着力于打开学生的视野,通过相关文本的穿插和引入,构建开放的、有内在紧密关联性的课程视野,展现一个相对立体的真实的鲁迅,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一颗伟大心灵的跳动。

三、课程资源:

备课时曾参照下列资源: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箫红《回忆鲁迅先生》、林贤治《人间鲁迅》、臧克家《有的人》、周海婴、鲁迅本人的相关作品,如《“碰壁”之后》、《“碰壁”之余》等。

四、教学设计:

一、不能不说鲁迅

师:同学们,谈到中国文学,谈到中国的历史、文化,恐怕有一个人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他就是——鲁迅。你们对鲁迅有哪些了解?

生:我们学过的《三味书屋》上提到,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了,他就在课桌角上刻了一个“早”字。

师:从小就爱学习,通过课文知道的。

生:我知道鲁迅的原名叫周树人,他妈妈姓鲁,他为了纪念他妈妈所以取名叫鲁迅。师:你知道得真多!

生:我知道鲁迅写的文章非常尖锐,如果有谁写了批评青年的文章,他就说在苗圃里面遛马,如果谁写了爱情小说,他就说鸳鸯蝴蝶派,有人唱流行歌曲他就说是亡国之音。我看过他写的小说,我非常喜欢他的文章。

师:你知道得更多了!读过他的什么作品?

生:《呐喊》小说集。

师:厉害!也读过他的杂文是吗?我通过你的发言就听出来了。的确,鲁迅的杂文像匕首,像投枪。

大家知道书本上对鲁迅评价的最常见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师:你看课文了是吗?在我国,在所有提到鲁迅的资料当中,都有这样一句话: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就是我们对鲁迅先生的一个评价。但是闫老师在这里并不是要把这句话当成一个概念灌输到大家的脑子里,我想通过今天这节课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这样得出来的结论才是自己的结论。今天我们就来思考鲁迅是个怎样的人物,为什么我们今天还是不能不说鲁迅?

二、向鲁迅走去

师:1945年,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之际,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用满怀深情的笔触,写下了一篇纪念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采撷关于伯父的点点滴滴,一起去感受那份字里行间的深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请学生任选课文一个自然段读读,随机纠正、点评。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关于鲁迅先生,在侄女周晔的记忆中,哪些情景最令她难以忘怀?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将有关内容板书在黑板上:

痛别伯父谈《水浒》 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三、人们眼中的鲁迅

板块一: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周晔眼中的鲁迅

师:不论是痛别伯父、谈水浒、谈碰壁,还是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这一幕一幕都令作者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周晔的记忆走进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看看在周晔的眼中鲁迅是个怎样的人。你想先谈哪件事?我想把选择的权利给最勇敢的同学,谁第一个举手我就把选择的权利给他。

一生举起手来:我想先谈第二件事,谈“碰壁”。

师:好,尊重你的权利!我们就来谈谈“碰壁”。自由读这部分课文,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场面?

学生自由读这部分课文;交流:

生:我看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晚饭,周晔兴致勃勃地与伯父谈起“碰壁”这件事。生:我看见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师:谈笑风生!一家人团团围坐,共进晚餐,伯父与“我”谈鼻子,谈碰壁,众人忍不住哈哈大笑。我们一起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好吗?

师生共读这部分内容。

师:这个夜晚充满温馨,这个夜晚谈笑风生。但是,我们在感受这份充满幽默与风趣的同时,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或者说哪句话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

生:鲁迅真的是碰壁把鼻子碰扁的吗?如果不是,他为什么要跟周晔说是碰壁把鼻子碰扁的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谁注意听了,把这个问题再说一遍?

生:鲁迅是不是真的走路不小心把鼻子碰扁了?如果不是,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师:他听得多仔细啊!还有问题吗?

生:周晔为什么要写这件事情,这件事为什么会让她记忆深刻呢?

师:是啊,周晔回忆伯父的时候为什么要写下这件事?还有想问的吗?对于伯父所说的话同学们都明白吗?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有一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鼻子的高与直,扁与平,与碰壁真的有关系吗?

生:没有!

师:很显然,这是一个常识。鼻子的高与直,扁与平与碰壁并不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既然如此,鲁迅先生为什么还要这样回答周晔的问题呢?他究竟想说什么呢?我想先不讲这个问题,让同学们先试着说,看大家能说出多少。

生:其实我觉得“四周围黑洞洞的”,是指中国旧社会都是非常黑暗的,所以人们都想走出黑暗这堵墙,鲁迅先生经常被封建思想束缚了!当时周晔比较小,对伯父所说的话领会不到其中的意思。我想周晔长大了以后就能渐渐领会到其中的意思了。

师:这个同学回答了几个问题?大家注意听了吗?

生:第一个问题是成年后的周晔为什么还要把这件事写到文章里来,第二个是伯父所说的“碰壁”隐含的意思。

师:他隐含的意思是结合什么来谈的?

生:结合封建社会的黑暗来谈的。

师:也就是说是联系当时的——

生:环境!

师:我们把这称为社会背景。这个同学读书很多,他在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尤其是思考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的时候,他就能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谈。我想问其他同学有没有也是从这个角度来想问题的?

生:那时候的中国很黑暗,穷人走不出黑暗,他对周晔说这些就是希望周晔长大了以后能够建设祖国,帮助祖国走出这种黑暗的境界。

生:我觉得他现在说的“碰壁”有自己的意思。比如说你很有才华,但周围的人都不理你,你就觉得你的才华是白费的。当时的人对鲁迅的看法是这个人不值得一提,还给他处处设置障碍,鲁迅的才华就无处发挥了。

师:你是不是课下查了相关的资料?

生摇头:没有啊!

师:那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靠脑子想出来的!(听课教师与学生笑。)

师:这是他的猜想,他的猜想有道理。鲁迅作为一个用笔猛烈抨击当时黑暗统治的文学家,作为一个苦苦寻求民族解放之路的思想者,作为一个有着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人,鲁迅在现实生活中可谓处处碰壁。他的文章被禁止发表,他多次面临被暗杀的危险,为了顺利发表文章,他竟然使用了120多个笔名。鲁迅对“碰壁”真是有切身的体会啊!他曾经愤然写下了《“碰壁”之后》、《“碰壁”之余》等文章,与黑暗势力作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师:当你结合这一段历史来思考这一段话的时候,再来读读这部分课文,从这个谈笑风生的场景之中,在这风趣、幽默的语言背后,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呢?

生:看到了一个饱经沧桑的鲁迅!

生:看到了一个不畏艰险的鲁迅!

生:看到了一个坚持不懈、不怕艰险的鲁迅!

生;看到了一个拥有强烈爱国精神的鲁迅!

师: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生:我是从文章的涵义体会出来的。

师:能具体说说吗?你怎么想到了爱国呢?

生:他希望自己的侄女能够建设祖国,走出这片黑暗。

师:所以你就想到爱国了是吗?好,你能自圆其说。

生:我想把鲁迅比作一种动物——裹在茧蛹中的青虫!

师(惊讶):再说一遍?

生:裹在茧蛹中的青虫!

师:为什么呢?

生:青虫如果要变成美丽的蝴蝶,就要挣脱茧蛹的束缚,要拼命地冲出茧蛹,才会变成美丽的蝴蝶。鲁迅先生当时就处在一个黑暗的茧蛹中,他必须要坚持不懈地拼搏才能冲出黑暗!师:大家觉得她的比喻怎么样?

生热烈鼓掌表示赞赏。

师:这个比喻太好了,同学们用掌声鼓励你。鲁迅先生曾经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比作一座铁屋子,他的比喻与刚才这位同学的比喻有相似之处。我还在想,鲁迅先生处境那么危险,多次面临被暗杀,连发表文章都不自由,还要使用120多个笔名,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在与侄女一起谈笑风生,这是一个怎样的鲁迅呢?

生:一个乐观的鲁迅!

生:一个坚持不懈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鲁迅!

师:一个坚强不屈的鲁迅!

生:一个不屈不挠的鲁迅!

师:面对危险坚强不屈,处处碰壁还是不屈不挠。但是面对家人,他又表现得充满了乐观精神。刚才有一个同学提到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碰壁和鼻子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伯父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方式去说,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周晔?

生:如果直接说了,周晔可能还不太明白,而且这样对她会是一种负担,如果她慢慢长大了她就能够承受这种负担,她就会慢慢明白的!

师;处境的危险,斗争的残酷,形势的复杂,这些都是伯父不想让周晔知道的。在自己的亲人面前,在幼小的孩子面前,鲁迅又表现了他的慈爱。别小看这简短的几句对话,我们却读出了一个这样复杂的鲁迅。我们现在再来读读这部分课文。

(师生合读这部分课文。)

师:这一幕充满温馨的情景,多年之后的周晔回想起来,她可能和我们一样已经了解了伯父谈笑风生的背后面临的危险处境。伯父的那份苦心她已经体会到了,现在我们也已经体会到了。现在我们再读这部分课文,试着与鲁迅先生那颗伟大的心灵靠近些,再靠近些。(学生再读这部分课文。)

师:与伯父谈鼻子谈碰壁这件事,在周晔的脑海中记忆非常深刻。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还有哪些也让她难以忘怀?

生:一起谈读书!

师:谈的是一本什么书?

生:《水浒传》。

师:周晔读过这本书吗?

生;读过!

师:但老实说她是怎么读的?

出示下列句子学生读: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师:其实只用一两个词语就可以说明“我”是怎么读书的,你能找到吗?

生:“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师:这两个成语其实很容易理解,不用当场查字典,也不用问老师和同学,你只要再读读这段话就能明白什么是“囫囵吞枣”,什么是“张冠李戴”。

生:“囫囵吞枣”就是读书只把大致的内容看一看,不注意其中细微的情节。

师:用周晔的话来说就是——

生: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这就叫“囫囵吞枣”!师:后来人们就把读书等不加分析的笼统接受叫做“囫囵吞枣”。

生:“张冠李戴”就是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

师:比如,我说“林冲景阳岗打虎”,你同意吗?

生大笑纷纷摇头。

师:你们都笑了!是啊,哪来的林冲打虎,应该是武松打虎。我刚才犯了个什么错误? 生:张冠李戴!

师:是的,后来人们常把这类弄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的事称为“张冠李戴”。正因为读书囫囵吞枣,所以才张冠李戴。面对周晔的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

生:“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师:这是批评吗?这是怎样的批评?

生:这是婉转间接的批评。

师:或者说这是委婉的批评。

生:伯父用风趣的语言教育“我”读书不能马马虎虎。

师:用风趣的语言去批评是一种批评的艺术,这种批评的效果如何?

生: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师:这种批评尽管委婉,但效果奇佳。周晔从此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养成了一生良好的读书习惯。透过这样一件小事,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先生?

生:善于教育子女的鲁迅先生。

师:教育人的方法很高明!

生:非常风趣幽默、教子有方。

生:非常关心下一代的学习。

师:很好!幽默风趣是鲁迅性格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使是批评人他也是如此幽默,而且效果很好。这件事在周晔的脑海中的确印象深刻,因为这件事使她养成了一生的良好的读书习惯。但还有些事情也让周晔难以忘记,尤其是对一位车夫的救助。其实,这件事本身并没有多少复杂的情节,但有些细节却让我们不能不怦然心动。你看看,是哪些细节打动了我们?默读这部分课文,边默读边圈划。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细节描写,教师巡视;集体交流:

生:伯父不想让“我”懂得当时社会这样黑暗,当“我”要他详细解答的时候,他也没有回答“我”,而是皱起眉头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你是说伯父当时的严肃和沉默给你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打动了你!

生:我找到的是“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要他在家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我觉得那时候他们这些拉黄包车的是受人鄙视的,而鲁迅先生认为他们也是人,所以他非常关心这些穷人。

生:我的理解是伯父和爸爸不认识这个拉黄包车的人,已经帮他扎好绷带了,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可是他还把自己的钱给他,让他接着去治疗,我觉得伯父是十分关心穷人的。生:那时候拉黄包车的是受人鄙视的,是迫不得已,情况肯定是十分迫急„„

师:十分窘迫。

生:十分窘迫,家里比较贫穷,如果鲁迅不给他钱的话,他可能伤还没好就会急着出去拉车。师:鲁迅不仅给他包扎了伤口,还给了他以后养伤的钱。对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鲁迅的帮助是无私的、周到的。

生:我觉得鲁迅给他的这些帮助可能救了这个拉黄包车的人!

师:你可能联想到了什么是吗?

生:我想到了这些拉黄包车的人就是靠拉黄包车吃饭的。

师:也许他家里„„

生:也许他家里还有老母和孩子都没有人去养他们,所以他要拉黄包车去养活家里人。他脚上已经受伤了,但他为了养活家里人,他可能还会带着伤出去拉车,拉到最后直到自己累死!师:由此可见,鲁迅对黄包车车夫的帮助可谓雪中送炭!刚才同学们不止一次地提到了黄包车车夫当时的社会地位,非常受人鄙视,可是在鲁迅的眼里黄包车车夫与他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无论干什么职业,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其实,最让周晔难以忘怀的还不仅仅是这些细节,多年之后她依然还记得,她依然还清清楚楚记得„„

出示句子,学生读: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那严肃的表情,那深深的叹息,最令人难以忘怀。虽然伯父没说一句话,但是,这严肃的表情背后是一颗怎样的心呢?这深深的叹息里又有着多么复杂的情感呢?鲁迅究竟在为谁叹息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文字,试着去触摸那颗心,去感受那份情感。学生默读这段话,思考;交流:

生:鲁迅先生是为社会的黑暗而叹息。拉黄包车的车夫受伤了,这么多人在街上来来往往,却没有人去关注他,他为这个社会的黑暗感到非常惋惜。

生:他在为拉黄包车的而叹息。那时候社会黑暗,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分差很大,这个拉黄包车的人就连一双鞋也买不起,光着脚在冷得像冰的天气里跑。

师:他在为黄包车车夫而叹息。

生:他一是为了旧中国而叹息,二是也有一种很无奈的感觉。因为他想这么多人来来往往已经看见这个车夫了,但没有人去管他,好像他不存在一样,他就想改变这个旧的中国,但他有感到自己没这个能力,所以他就感到非常无奈!

师:一种无奈的叹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命运而叹息,为了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而叹息!刚才你还提到了鲁迅——

生:他感到无奈,他觉得回天无力!

师:是啊,究竟还能做些什么呢?他在为自己而叹息!

生:他在为所有的中国人而叹息!当时的中国人被视为下等人。

师:被谁视为下等人?

生:被西方国家。

师:被帝国主义列强视为下等民族。

生:他当时也怀着一种希望,希望整个民族团结起来拯救中国。

师:他在为国家为民族的命运而叹息!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的时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正在流血,正在哭泣。面对这些,一生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一生都在与黑暗势力战斗,在为民众呐喊、在执著追求光明的鲁迅先生,此时他的内心思潮起伏,多少忧虑,多少愤慨,都化作了一声深深的叹息!请再读读这段文字,试着去触摸那颗心,去感受那份情感。

(学生再读读这段文字。)

师:也许以同学们的年龄和阅历,现在还无法真正深入鲁迅先生的内心,对那份复杂的情感也只能揣摩到这个程度。但是这都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在阅读了鲁迅先生的作品之后再来思考,可以在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生之后再来思考,也可以在今后的人生中继续思考!板块二:与伯父诀别的时刻——别人眼中的鲁迅

师:刚才,我们与周晔一起回忆了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看到了周晔眼中的鲁迅,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鲁迅。那么别人眼中的鲁迅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听一听鲁迅先生家里的女佣阿三是怎么说的吧!

(学生接读阿三的话。)

师:听了阿三的话,我们再联想到鲁迅对那位黄包车车夫的救助,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他的关心和同情是真挚的,无私的。其实,这其中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如果想了解更多,推荐同学们阅读著名女作家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

师:听了阿三的叙述,回想鲁迅先生对那位黄包车夫的救助,我们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鲁迅先生的高尚人格——

生: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是啊,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是鲁迅先生高尚人格的一个侧面。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一切伟大人格的体现。

下载《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实录(两课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实录(两课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强化新知 1、课件出示新词,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 字号: 小 中 大 发布: 2010-12-08 14:32:55 查看( 720 ) / 评分( 0 / 0 ) / 我要评论(0) 个人分类: 集体备课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 柯海静......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唁、浒、囫、囵、佣”5个会认字和“鲁、悼、浒、囫、囵、搞、摊”7个会写字;学握“追悼、水浒传、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碰壁、饱经风霜等词语,感受课文的深刻含义。 2、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词,能够正确运用。 3......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0、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本课特点分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预习单 一,搜集有关鲁迅先生及时代背景的资料 二,查资料或工具书掌握课后生字词 挽联 囫囵 搞 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 详细逝世咳嗽张冠李戴深奥 三,思考:课文写了......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导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老师读,重点突出“鲁迅”二字老师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这样突出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二、检查本课生字词 师:昨天我们大......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