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宜春学院体育表演专业学生实践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宜春学院体育表演专业学生实践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摘 要:文章以宜春学院体育表演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宜春学院体育表演专业学生实践现状,从参与校外实践调查得知,体育表演专业学生实践男女比例为女生实践人数较高高,学生校外实践多以教学实践为主,实践中每周授课节数多为6节以上,校外教学实践的内容为少儿拉丁及啦啦操为主。本专业学生在校外实践过程中存在专业基本功不扎实以及创编能力不足的情况。影响学生校外实践的因素:第一,学生校外实践的时间与学校上课时间有所冲突;第二,构建校外实践的学习水平;第三关于沟通能力等问题和意见进行研究,并据此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宜春学院 体育表演专业 校外实践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5―0136―03
随着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体育表演在新时代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与艺术的交融衍生中已不断被发掘出新的文化,高校开设的体育表演专业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潮流,为社会大众所服务,学校对培养该专业人才越来越重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素养,推动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我院大力发展体育表演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师资力量,加强教学设备,转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完善教育基础设施,丰富教学内容多样化,建立更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积极主动探讨专业性研究课题,为科研教育做充分准备,为能够更系统更规范体育表演专业学生实践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论文研究对象为宜春学院体育学院体育表演专业的部分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登陆中国知网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相关文献资料,对体育表演专业实践现状进行了解,拥有一定的一些资料跟理论依据,为其研究提供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论文研究的需要,设计专门的有关体育表演专业学生实践现状的调查问卷,向体育表演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78份,回收率为97.5%,有效问卷为75份,有效率为96.2%。
1.2.3 访谈法
在宜春学院利用课余时间随机抽取几位体育表演专业的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一些相关情况;对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电话联系方式的访谈,了解他们对专业实践的看法。重点求证现在体育表演专业的学生校外实践的现阶段状况。
1.2.4 数理统计法
对所调查到的相关数据通过数理统计法方法问卷的结果进行基本的整理,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常规的数理统计和对比。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校外实践状况基本情况
2.1.1 体育表演专业学生参与校外实践的学生性别分析
根据表1得出,宜春学院体育表演专业部分校外实践学生女生比男生多,女生参与校外实践的比率为69.3%,男生参与校外实践的比率为30.7%;女生多的原因是因为体育表演专业的男女比例本就不平衡,女生较多,因此在外实践的女生比较多。
2.1.2 体育表演专业学生参与校外实践的年级比例分析
根据表2得知,宜春学院参加校外实践大
一、大二占少数,大
三、大四占多数。其原因是大一大二的学生课程比较多,校外实践的时间可能会自身的课程与发生冲突,因此占少数.大三大四人数比较多,尤其是大四占百分比最多.因为大四课程少,又要面临毕业,需要有更多的校实践机会和社会经验,因此大四在外实践人数比较多。
2.1.3 学生校外实践地点调查
根据表3得出,学生校外实践地点主要分布在市内和市外分别占54.7%和30.7%,省外实践的学生相对较少占14.6%。大部分分布在市内原因是因为交通便利距离学校近;分布在市外主要是因为薪金原因或者市内没有合适的工作,分布在省外的大多以大四的为主原因就是因为面临毕业想有更好地的发展和更好的机遇。
2.2 学生校外实践具体情况
2.2.1学生校外实践的领域情况
根据表4得出,学生校外实践主要以教学与培训为主占96%。其原因是学生校外实践多以自己专业为主,体育表演专业现状多以实践教学和俱乐部培训班为主而且校外实践的需求也多以教学和培训为主,因此,学生校外实践健美操专业和体育舞蹈专业的学生必须符合大众要求。
2.2.2 学生校外实践教对象情况
根据表5可得,少儿在实践教育学习授课中所占人数最多,占了33.3%的比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孩童的身体形态和健康要求及艺术素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因此家长体育表演的需求越来越大,从该趋势看少儿体育表演的教学在日后的人数将会不大断上升。高考培训生在实践教学培训中所占人数位居第二,其所占比率为26.7%,其原因是,一些相关政策对于艺考生进入大学的要求越来越吸引,一些高校鼓励有特长的学生参加艺考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想要孩子能有更专业的知识素养和技术要求,所以对授课的需求越来越大。上班族所占比率为21.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加上体育舞蹈具有一定的健身性和娱乐性因此吸引了更多的成人来学习体育舞蹈,帮助他们完成塑造身体形态增加身心健康。初中生所占教学比例最低为18.7%,由于初中生该阶段学习压力繁重,可能很少有时间来学习体育舞蹈知识,所以对老师的授课需求相对较少,以及受授课地点位置的影响,与其在学校学习的时间相冲突,造成这一现象。
2.2.3 校外教学实践中每周授课课时的基本情况
由表6可得,学生的周实践节数主要集中在5-6节和6节以上,1-3节以上相对较少。周实践6节以上所占比率最高为46.7%,由此可见本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课时数还是很高的。健美操多以健身房教学实践为主平均一天上一节,而体育舞蹈专业大部分在周末进行实践,平均一天3节课左右。健美操多以在健身房做兼职教练为主,体育舞蹈多以在培训班为主,我们不能片面地看待实践教学课时,它还会受到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学地的设备条件;住宿交通问题,与学校课程冲突等。以现在发展趋势来看,体育表演项目关注度越来越高,由于学习的人数的增多,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实践的时间也越来越频繁。我们应以学习专业知识为基础,通过教学实践的过程,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自己的综合能力。当实践课与学校课程相冲突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存在普遍性的矛盾,我们应该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自身条件结合,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相互配合协调,促进教学实践的最优化发展。
2.2.4 体育舞蹈、健美操专项学生实践的内容
根据表7可得,实践教学内容课程体育舞蹈主要集中在少儿拉丁系列而健美操主要集中在啦啦操系列各占了74.7%,24%,芭蕾舞基础占了极小部分所占比率为1.3%。对实践现状分析得知,实践教学的项目虽多,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少儿拉丁与啦啦操着来年各个项目上。根据实践课时发现芭蕾基础一般运用于课时开头的准备活动中,基本耗时半小时的左右,显示出芭蕾基础的重要性,面对课时的分配我们应该明确教学目地,根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每个单元的时间力求简单明了,要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与方式,平均教学内容不过于单一化,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教师的指导地位,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多样性,面对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育学习,结合学生的需求和教师的自身条件来进行教学,促进体育表演专业实践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相一致,丰富教学实践的内容,达到教学实践效率的最大化。
2.2.5学生校外教学实践的反馈意见
由表8得知,学生认为在体育表演校外实践反馈意见只能个体到最多的是自身专业水平问题.原因是学生在校外实践基本都是教学实践,并且都是以本身专业体育表演进.教学实践。其次就是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反馈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间接表现,是个人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指社交社交能力、处事能力、人际关心能力。因此也是反馈意见较多的原因。教学能力包括理论与实践,很多学生不能同时兼备因此也成为反馈意见之一。最后是沟通能力主要指学生与教师的沟通问题。
2.3 学生参与校外实践的影响因素
由表9可知,学校课程安排与实践实践安排冲突是参与校外实践的最大影响因素,由于大一大二校外实践人数比较少,所以尤其表现在大三学生中,大三课程比较多,很容易与校外实践课程产生冲突,薪金占于影响因素第二位,当代大学生比较独立就业压力大,希望能尽早的分担家庭经济压力,校外实践地点战局第三位.原校外实践地点与学校的距离以及实践地点的交通是否便利、是否安全等问题都能间接影响校外实践。结论
(1)体育表演学生参与实践的人数中,男生占30.7%,女生占69.3%.体育表演学生实践的与学校课程安排有冲突的大三的学生居多。
(2)学生校外实践的领域不是特别广泛.除了与自身专业有关的行业其余几乎没有其他的行业。
(3)通过校外实践,参与校外实践的影响因素最大的因素就是学校课程安排与实践安排冲突以及实践还有薪金。
参考文献:
[1] 金晓阳.培养体育表演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J].教育科学,2007(4):56-59.[2] 田 彤.体育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视域下“3+1”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济南大学体育学院,2012(5):120-123.[3] 洪燕燕.体育表演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构成因素的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2):164-165.[4] 孙金波,贺明津.体育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J].滨洲学院学报,2010(6):114-117.[5] 任 文,郭 敏,李 溯.体育非师范类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模式及对策[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3):95-96.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rofessional Sports Performance Student’s Practical Situation in Yichun University
Jiang Yongbin(P.E.College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7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professional sports performance students in Yichun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researches their practical situations,learns from off-campus practice survey finding that sports performance professional students’ practical sex ratio for the number of girls is higher,the object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teenagers,more practice more day book number of lecture per week in practice for section 6 or section 6 above,outside the content of the teaching practice for children’s Latin and operation is given priority to.The professional students outside school practice basic skills don’t exist in the process of solid and insufficiency of choreographing capability.Students outside school practice there are also factors: firstly,students outside school practice time conflict with school hours; secondly,the construction of off-campus practice learning platform; thirdly the study is about the problems such as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opinions.According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Keywords:Yichun University Sports performance professional Off-campus practice
第二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对沈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06、2007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统计,从客观实际出发,分析了基础教育和社会对体育师资、体育人才的需求情况;针对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提出了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办出体育专业的特色,适应社会需求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应对策。
沈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于1987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科生(原沈阳大学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1994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多年来,历经了成人教育一专科教育一本科教育。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一直以培养中学体育师资为主,确切地说是以培养初中体育教师为主,截至2007年共培养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500多人,为沈阳市城乡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大批中学和部分小学体育教师。据粗略统计,沈阳地区中学70%的体育教师是沈阳大学的毕业生,在其他教育相关单位也有近20%的管理人员从沈阳大学毕业。他们活跃在学校教学和行政管理的舞台上,许多人成为教学精英和业务骨干,为沈阳地区基础教育的体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贡献。真正体现了大学教育“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口〕的办学特色。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环境的转变,辽宁省、特别是沈阳地区体育教师队伍自然淘汰率与培养速度之间巨大差异的形成,中学体育教育人才市场日趋饱和,加之2004年师范类毕业生国家不再包分配,本专业就业也不再具有优势,就业前景不容乐观。本文试通过对沈阳大学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和现阶段社会需求情况的调查,力争对沈阳大学体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现实依据。
调查情况:
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根据对沈阳大学2006,2007届体育教育专业169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统计,就业走向大体
有如下几个方面:
(1)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的毕业生约占5%;
(2)进人中小学担任体育教师的毕业生约占30%;
(3)支援大西北、辽西北,考取公务员的毕业生约占5%;
(4)从事专职和兼职健身俱乐部教练工作的毕业生约占20%;
(5)从事其他相关职业的毕业生约占10%;
(6)灵活就业的毕业生约占30% o
2.社会需求状况分析
(1)国家重视和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有利于拓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2007年5月7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的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2)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颁行提出了对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中小学体育课设置的要求增加,需要与现代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体育教育人才。同时,初升高考试、高考都将体育成绩列入升学的条件之一,学校体育工作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需要体育教师的工作来实现,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提供了前景。
(3)小学实行小班型教学拓宽了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小学实行小班型教学,学校体育相对开展较好,也更容易开展,对体育教师也有一定的需求,这都使本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有一定的空间。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学校定编、用人需要区教委审批等,使毕业生顺利进人学校有一定的难度。
(4)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导致体育人才需求不平衡。由于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现阶段学校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主要分布在非中心地区及农村,市内的需求主力则主要是民办学校。
(5)学校需求一专多能的人才。据调查,近年相关的教育用人单位在人才考核和教师招聘上主要强调:①对人才综合素质、专项技能的考核;②对人才进行理论考核(包括教育理论,计算机以及有关新课标的知识);③由过去的“说教”改为“说课”(这就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等)。
(6)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日趋多元。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加强,国民收人的增加,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积极促进了健身娱乐市场的快速发展。2008奥运会后国家更加重视全体国民的健康水平,全民健身运动更加深人发展,社区体育、休闲体育、户外运动、登山运动等越来越受广大群众喜爱。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日趋多元。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健身俱乐部、健身中心等,急需一定数量的具有突出专业技能(健身操、健身舞蹈、器械健身、游泳、小球、武术、散打、贻拳道等)和科学指导能力的专职或兼职健身指导员及社会体育人才,这都为我校体育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总结与建议
1.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规划、完善本科教学计划、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建立较为科学的以必修课为主,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为目标,注重课程结构的合理性研究]将是今后专业建设的重点。
(2)加强教材建设。一方面要抓好主干课程的大纲和教材建设,另一方面进一步确定选修课的数量和范围,界定选修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制定开课计划,同时大力加强选修课教材的建设。
(3)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通过充分论证确立5-6所中小学和1--2个区教育局体卫艺科作为我们长期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同时逐渐扩大基地范围和数量,确定本专业社会实践挂牌基地。充分利用校内、中小学、社区三级实践基地,从大一开始,有计划安排教育见习、裁判实习、专项训练、教育实习和健身指导员实习等,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实施。同时加强教师在校内外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指导能力。
(4)规范教学文件,建立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过程的监控体系。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展专业师资力量,确定教师专业研究方向。
2.办出体育教育专业的特色,适应社会需求
体育教育专业无论是从“体育”的角度,还是从“师范”的层面,注定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专业。遵循系统性、先进性、渐进性等原则,构建以培养体育教师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支柱,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应用型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基础性,注重实践性,加强实用性,以师范教育为本,培养学科内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3.引导和鼓励学生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选择就业、创业之路
(1)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工作,更新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帮助学生认清形势,练好内功,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自身在今后就业中的竞争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在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全面锻炼自己,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内容,以实践为手段的教学思想。同时,将教育教学实习与就业工作结合起来,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我院毕业生人才培养和就业提供保障。
(3)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的同时,进行自主创业教育,使学生提高创业意识,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既会“求职”又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从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转变。
(4)大力支持和引导文化基础较好的同学考研,积极帮助学生联系考研学校,给予咨询和指导,从而拓宽就业渠道。
综上所述,根据沈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和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我们需更加重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问题,进一步加大力度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增设与现代体育教育观念相一致的课程,调整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办出专业特色,适应社会需求。
第三篇:表演专业学生就业市场需求情况调查
表演专业学生就业市场需求情况调查
尊敬的用人单位:我们是厦门理工学院,为了解服装表演专业技能培养及就业需求等情况,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特向用人单位组织此项调查,请用人单位填写一下调查项目,对您选中的答案打“√”。非常感谢您的积极配合。
Q1贵单位所要求的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学历要求是?(单选题)
A.本科
B.专科
C.无所谓
Q2贵单位是否需求表演专业毕业生?(单选题)
A.是
B.否
Q3您是否了解表演专业?(单选题)
A.清楚了解
B.略知一二
C.不知道
Q4您认为表演专业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哪些专业知识经常用到?(单选题)
A.服装工艺知识
B.对灯光舞台舞美的敏锐
C.人际交流
D.策划方案
Q5您认为哪些相关知识对表演专业毕业生非常重要或重要?(可多选)(多选题)
A.个人修养
B.表演技能
C.策划方案能力
D.人际交往能力
E.社会(实习)经验
F.综合能力
G.其他
Q6贵公司更需要怎样的人才?(单选题)
A.综合性
B.专业性
Q7您认为学生就业最需要加强的是?(可多选)(多选题)
A.专业技能
B.沟通能力
C.职业道德
D.工作能力
更多问卷模板上问卷网
E.团队合作精神
F.协调管理能力
Q8贵单位表演专业毕业生岗位分工的形式有?(单选题)
A.一人一岗
B.一人多岗
C.一岗多人
Q9贵单位适合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岗位有?(可多选)(多选题)
A.编导
B.商业谈判
C.执行主编
D.买手
E.设计师
F.培训类老师
G.策划总监
H.助理
I.其他
Q10您认为表演专业毕业生需要具有哪些素质?(可多选)
A.吃苦耐劳的精神
B.良好的心理素质
C.组织协调能力
D.写作能力
E.良好的沟通应变能力
F.其他
Q11以下几个问题(属于您的个人资料)为您保密:企业名称:
性别:
公司经营范围:
职工人数:(文字说明题)多选题)
更多问卷模板上问卷网(
第四篇: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作者:杨 勇
来源:《海峡科学》2008年第02期
[摘要] 笔者在闽江学院数学系进行了有关学生综合素质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一些结论,进而探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应用型人才 综合素质
对于新升格的本科院校,怎样按照本科要求去培养符合新形势下具有开拓精神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本科生,将是我们的研究课题。我们在闽江学院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12个班共577名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四个调查项目,每个调查项目中又设计若干个调查提纲,每个调查提纲至少有3个以上的选项。通过深入学生中讲解调查的目的和要求,然后由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在调查提纲的所有选项中进行无记名选择。1个班作为1个样本,样本的每一个数据则是这个班在这个选项上进行选择的人数的百分数。在数据的基础上,我们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认真、细致的讨论,得出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结论。这些结论反映了当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方面的状况。我们通过对这些状况的分析与总结,进而寻求改变现状的策略,从而探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1.1 调查对象与方式
2007年3月至2007年4月,我们采取了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随机采访、教师访谈的形式。调查对象为闽江学院数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我们集体编制了调查问卷,发放问卷570份,收回问卷538份,问卷有效率94.3%。同时还对本专业班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进行了访谈。
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1.2.1 关于思想道德素质
对于“上大学的目的”这一个单项选择的调查项目,选择A(为人民服务)的学生占
15.33%,选择B(光宗耀祖)占3%,选择C(提高自身素质)占30%,选择D(为生活谋出
路)占42.33%,说明当前大学生把上大学的目的归结为提高自己素质,为生活谋出路方面。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比较崇尚个性,张扬自身价值,实现个人追求的实用主义色彩。对待“人生态度”的9个选项的多项选择题,得到A(热爱祖国)、B(讲究诚信)、D(团结友爱)为重要因子,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待人生的态度尚能以热爱祖国为基本态度,大部分的人崇尚以讲究诚信、团结友爱为人生目标,而对爱心、文明礼貌等人生信条反应也相当强烈。此外,却有6.67%的人希望升官发财,35.33%的人希望自由自在。大学生目前的思想状态有喜有忧,值得高度重视。
大学生的本质和主流: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有良好的政治表现,有明确的理想信念与人生奋斗目标,调查党团员所占比例分别为93.27%,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占76.67%。由此看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他们关心国内外大事,对自己前途充满信心,有理想、有热情、能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乐于关心他人,懂得遵纪守法等,这就是当代绝大部分大学生的本质和主流。
1.2.2 关于专业素质
关于本专业所设课程的评价。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全部满意率只有6.33%,部分满意率达到51.33%,不感兴趣或被动学习的人数竟达到37.66%,这里面有课程设置存在不够合理的原因,也有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的原因。这种现状,有待改进。
关于还应加强哪些课程的学习,利用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五个选项A、B、C、D、E有显著差异,说明相当多的学生希望加强应用课程、公共课程(外语、计算机)、集中实践课程(数学建模训练、训练数学软件与数学实验、创新设计或课程设计)、社会课程(文秘、会计、营销)的学习。学生的这些要求是非常合理的,应予支持。
对于业余爱好与特长的调查结果,9个选项中,只有两个选项B(体育)和C(文娱)有较多的人有爱好和特长,只有少数人在其他七个选项中选择。说明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生健康的课余生活相当缺乏。对于社会实践或科研小组的参加情况,只有25。67%的人已经参加,其他的人还处在想参加或正在考虑阶段,甚至还有少数人不想参加。因此,当代大学生进行科研、发明、创新、创业的意识十分薄弱,学术气氛很不浓厚。
学风表现在班级的学习风气、个人学习勤奋、刻苦程度等方面,认为学风很好或较好者总和为64.33%。对考试作弊看法,“认为不好”都在一半以上;认为所在班级平均每次考试作弊在20%以上占20.33%,“曾经作弊”在占10.33%。这些统计数据只能使我们对当前高校的学风喜忧参半,倡导考试中的诚信更是当前高校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1.2.3 关于能力素质
调查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际情况,这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调查结果表明,动手能力很强或没有动手能力的人是少数。自认为动手能力较强的占全体学生的13.33%,而动手能力不强的人占全体学生的30.33%,这说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需要的综合人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少大学生不会排除计算机所出现的各种故障,也不会使用一些常用的计算机软件,更不用说安装计算机或修理计算机了。
从对大三年级学生进行的外语水平与计算机水平考试情况统计中,所得结果为:英语过六级的有2.33%,过四级的有23%。没有通过计算机二级水平考试的达到49.33%;有64.67%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只是会“简单操作”。在当今社会,外语交流能力与计算机应用能力都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以上统计数据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大学生们的外语水平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大部分达不到真正要求的标准,也适应不了当前社会的需要。
1.2.4 关于身心素质
毕业后能从事哪些工作,61.67%的人首选数学教育,也有33.33%的人能从事其它学科教育、公共课教育、政府公务员和民营企业,值得欣赏的是,有18.67%的学生表示愿意到农村创业,或到农村当村官以及社区服务,这些思想的新潮流说明当代数学与应用数学的本科学生已经转变了观念,解放了思想,初步适应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多元化的,而我们的学生已初步具备多元化的思想,但是否具备多元化的技能。
毕业后有哪些新的奋斗目标?大学生的选择具有较大的差异,17.33%的人表示立即报考研究生,36.67%的学生表示先就业,一面工作一面准备报考研究生。24%的人要发挥个人优势,努力转行,这是可喜的现象。21%的人只图有个就业单位,不敢再思进取,这没有什么奇怪。大部分本科生继续要求上进,不管结果如何,都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而且为他们报考研究生创造条件。
对待社会竞争的评价,评价的四个选项的差异性较大,愿意积极参与的有26%,难以参与,不想参与,不想评论的竟达到74%。这说明当前社会竞争,包括就业竞争的不公开性已经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当前,教育的人文质量有所下降,教育价值有所失衡,教育行为有所失范,教育的公理性和就业的公平性已经成为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令人关注,使人忧虑。教育不公平,就业不公平,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不公平,任其发展将极有可能引发社会危机。这种现象,单靠教育部门是无能为力的,只有靠政府出台政策进行规范,才能解决这个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这次现状调查得出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的一些基本现状,看出了一些带有规律性和倾向性的问题,为我们探讨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课题组深入研究,结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特点,提出构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2.1 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观念
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和“怎样培养”(培养的方式方法),两者结合就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加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首先要拓宽基础,淡化专业,重组课程,建立综合性的现代树型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教学计划,努力把当前教育改革,教学改革的成果落实到新的专业教学计划中去。其次要注重数学教学中几个观念的转变。一是从“传授知识”的权威模式向以“激励学习”为特色的学生实践为主的教学转变;二是由灌输常见技能向广泛培养基本数学能力转变;三是由强调作为后继课的工具向更加强调它是关系学生现在和将来需要转变。四是数学教学由强调用纸和笔计算向充分使用计算机转变;五是由把数学看成是某些规则组成的不变的体系向富有生气的、活跃的科学模式转变。第三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主动进取精神和应用精神的培养,有利于确立以人为本的精神,从而体现其个性特色。要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实施有弹性的教学计划和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选修第二专业或辅修专业,对部分优秀学生实行导师制培养。
2.2 强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障,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构建相应的为其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要坚持“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三项原则,努力办出应用型特色。
2.2.1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因为基础理论过分薄弱,缺少理论支持,则会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数学基本理论知识,多开设类似数学建模训练、训练数学软件与数学实验、创新设计或课程设计等集中实践课程,以掌握相应的新知识,达到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2.2.2 课程设置遵循“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前期趋同为学生的就业和继续学习及深造打下一定基础,后期分化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创造条件。基础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相互渗透。同时,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与非师范类(金融数学方向、信息与计算科学方向)统一招生,分流培养。例如,二、三、四年级设置分流的限选和任选课,即侧重于纯基础方面的课程和侧重于应用性基础方面的课程;一级学科前期加强基础性课程教学,后期主要着眼于人才市场,突出职业特点,加强应用性课程的教学;在后期分流时,让学生选修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以实现同一专业中培养多种规格的人才。
2.2.3 重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职业岗位(群)的内涵与外延日趋丰富,变化频繁。职业能力观由狭义的职业技术扩展到综合职业素质,由单纯的满足上岗要求,走向适应社会发展。这就要求现代高等教育应该更加注重人才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培养。大学的学科建设必须坚持科技与人文并重,力求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3 完善教学管理
合理调配学校的教学资源,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管理中以创新、开放、人性化的思维来看待问题,以尊重个体为基本出发点。
2.3.1 逐步实行完全学分制。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理念,要求以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为内容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2.3.2 更新教学模式。走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新路子,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根据数学与应用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可采用3+1模式(即在前三年中在校学习基础课、专业课,第四年到社会对口专业单位进行实际训练,并完成学士学位论文的教学模式)或3+0.5+0.5模式(即前三年在校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第四年用前半年时间到社会实习锻炼,完成毕业论文选题工作,后半年回到学校完成学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 李晓菊.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与对策[J].闽江学院学报.2002(10)
[2] 吴华等.数学专业师范生素质的调查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3)
[3] 柏伟等.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J].闽江学院学报.2006(8)
第五篇: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 要 排球运动和其它的竞技体育不同,它主要把竞争与娱乐为一体,属于隔网对抗项目。学习者能够从排球运动中体会到乐趣和快乐,排球运动既能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又能增强身体素质大发展,因此排球运动在大学生人群中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培养学生对排球课的兴趣,首先要考虑影响学生兴趣的主要原因,根据具体情况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
关键词 大学生 参与 排球运动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40-01
排球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技术的全面性、高度的技巧性、激烈的对抗性、技术的两面性、严密的集体性等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排球运动的健身价值和观赏价值也得到充分的体现。该运动还具有促进人类和谐、培养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拼搏向上的优秀品质等作用。排球运动是能够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与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勤奋、助人、拼搏、合作等优秀品质的运动健身项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研究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学院参与排球运动的学生为对象。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通过查阅学生参与排球现状的相关资料,以及咨询相关教师和学生,对全校非体育专业参加排球运动学生发放500份问卷,进行学生参与排球问卷调查,其中回收498份,回收率为100?g。回收有效问卷495份,有效率为99?g。
2.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需要,利用中国知网和图书馆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云南师范大学排球运动现状
1.学生参与课外排球运动对象分析
从研究可以看出,喜欢排球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其中,大二学生占总人数的48?,喜欢人数最多,大一学生次之,占总人数的32?,大三学生占13?,大四学生占6?。不难看出,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在大一和大二时学校开设排球选修课,有些是必修课,更多的人接触并了解和认识了排球运动,改变了以往对排球的观念。大三学生主要在有排球技术的基础上喜欢上排球运动,还有就是大三学生平时课程比较多。大四学生打排球的人有点少,主要是大四学生正在忙着找工作和写毕业论文,各种压力忙的没有时间打排球。
(二)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现状
1.每周参加排球运动的频数和时间
从调查看出,大学生在每周运动次数和时间上的分配是不均的,其中男生在每周参与排球次数1次的为28人,占总人数25?,2次的为40人,占总人数36?,每周参加排球运动次数最多的是2次,每次时间为1-2小时占绝大多数,女生在每周参与数最多的是1次,占总人数的15?g,而每次运动时间最多的人数是在30到60分钟左右,说明我校女大学生参与排球运动时间和次数分布的比例是比较低的。排球技术性要求较高,其次,排球较硬,有些人受不了打排球时手的疼痛感。排球运动只有在打比赛时才是有趣的,而打比赛又需要有一定的技术,这就让学生在参与排球的次数和时间上有较大差距。
2.参与排球运动的动机
从“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动机”中可看出,增强身体健康的比例占38?,兴趣爱好的比例占34?,从数据上看,学生参加排球运动主要是为了增强身体健康其次主要是对排球运动有一定兴趣爱好,接着是为了增加交流和丰富课余生活。在此基础上,在校大学生也通过排球运动来提高排球技术水平,从而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努力拼搏、团结协作的能力。在校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较单一,除了平时上课外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宿舍打游戏、看电影等。和其它学生很少有交流,朋友就很少,通过排球运动的组织可以让大部分学生增加朋友圈,增进交流,从而丰富课余生活。
3.影响参加排球运动的因素
从调查中可知,影响学生参加排球运动的因素主要有:1.个人的身体素质差; 2.场地、器材不满意;3.没有人组织管理;4.校园排球文化氛围不够;5.没有专业人员指导;6.其它。从而可看出没有专业人员指导问题占了比较重要的位置。从问卷中可看出由于排球本身的特点限制,让许多人对排球的兴趣不怎么浓厚,但学校的场地也没有充分得到利用,也没有人进行组织和没有专业排球者进行指导。由于排球运动自身的特点,使许多人在排球课中怕球,在开始学习排球时由于项目单一,使学生产生厌学、对排球兴趣度不高等心理。在学校里面排球场地不完善,没有人组织排球比赛或者排球运动,让学生原本喜欢排球但由于客观原因的制约,让原本并不怎么兴起的排球运动处于平淡状态。
三、结论
(一)缺乏专业排球指导员。但由于课时有限,教师不可能每个人都照顾到,致使学生只是掌握了排球技术的一些皮毛。没有掌握到专业的排球技术,大多数学生的动作都是不规范的,与专业排球出身的指导员相比还是不够科学。
(二)排球运动技术性较强,对排球运动缺乏兴趣。排球技战术特点对参与者有很高的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不过这些基础技术动作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必须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指导,不断反复练习。
(三)学校宣传力度和组织上不够重视。学校只有通过积极的宣传方式,才能让学生产生潜意识。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排球比赛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热情和兴趣。
(四)学校作为排球运动开展的主要地方,并没有完全发挥场地的全部作用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