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课堂讨论有多种不同的形式:1.同桌讨,2.小组讨,3.大讨论。其中小组讨论又是教师们普遍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
什么是小组讨论呢?
小组讨论是指在一个班里,把低、中、高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成由三至5名学生组成的若干小组,上课时稍加变动传统的座位排列顺序:相邻的前后几位同学分为一组。根据教师提供的系列学习任务,展开交流和讨论,完成某一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要求,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有利于“互助”、“合作”、“合群”、“民主”以及求是,求真等道德观念与时代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适时组织讨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它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所无可比拟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讨论却容易流于形式,优生包揽了发言权,给听课者感觉只是场面热闹,并还有起到真正的讨论效果。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一个策略问题。要使课堂讨论能正常展开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定要讲究课堂讨论的策略,具体内容主要有:
一.充分准备,创设良好的讨论氛围。
1.切实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正确认识教学中师生的地位及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过程的安排。以往的教学更多的是建立在师生单向或是双向信息交流的基础上的,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因些切实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在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融洽的气氛,还学生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坚持启发式教学,是当前教改深入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开展讨论的关键。
2.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小组的成员间必须团结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互帮互学,在讨论时,要创造友好、平等、认真和协商的气氛,使每个人都乐于发言、乐于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3.合理组建学习小组。一般地讲,学习小组的人数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以4-6人为佳。这样,既可以使每个人有发言的机会,又能保证发言的范围与质量。小组的成员要合理搭配,使优等生,中等生与学习困难生各得其所。共同为搞好小组学习尽力。
4.正确处理“优生”与“困难生”的关系。优等生要照顾和鼓励学习困难生,为他们提供首先表现的机会,并协助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学习困难生要主动、大胆地发言,争取 优等生的帮助,大家都要努力提高自己发言的质量,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5.认真准备学习发言。为了提高小组讨论的质量,要引导学生认真进行发言准备,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认真自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加小组讨论。讨论的题目要有启发性和灵活性,既不能大而无边,也不能让学生填充式的作答。
6.强化语言和思维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交流,多数是凭借语言进行的,因此,进行语言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中头表达能力就尤为重要。要加强口语的基础训练,包括朗读技能训练、口语思维等,使发言做到清晰、响亮,较为流畅。要重视口语的技能训练,包括学生的听话技能训练,口语技能训练及适应语境的训练等。还要训练小组发言的语言模式。例如:我同意××同学的意见,不过我还有补充„„;我对××同学的发言有不同的看法„„;我想提一个问题„„等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与反应能力。
二.正确选择与确定课堂讨论的时机。
课堂讨论的成败及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讨论时机的选择与确定。怎样选择与确定课堂讨论的时机?
1.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组织讨论。越是教材的重点难点,越要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当要概括学习内容、发现规律、提取思维精华时,可组织讨论,使学生参与总结过程、锻炼思维。由思维到语言表达,再由相互讨论,互帮互学,使原本极易混淆的算法逐步清晰,并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可形成开放性思维时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问题的方式。三.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学习前,教师要引发问题情境,启动交往活动。小组学习中,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投入,深入一个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巡视于各小组之间,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认真观察学生的动向,仔细倾听他们的发言,积极引导,及时捕捉有用信息,向其他小组传输,发挥组与组之间“对话中转站”的作用,以激起组与组之间相互竞争的劲头。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使讨论深入展开。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展示结果,组织评讲,及时反馈。这样教师和学生的两个“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还必须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
1.教师的讲解与指导学生读书相结合。要求学生逐字逐名认真阅读教材,并按教师提供的提纲或思路,边看书边参与讨论;教师紧扣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并适时加以清晰的总结。2.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学相结合。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重视信息反馈。
3.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质疑问难相结合。改变传统的问答式教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点,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在讨论中大胆质疑。
4.传授知识与教给学法相结合。在学生看书、自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划出重要内容,在不理解处标上记号;看结论组织讨论,寻找依据,对讨论中产生的正确与错误的想法与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讲出思考的逻辑顺序,追根寻源,并讲出订正的方法等,让学生逐步掌握认真看书的学习方法。
四、及时激励,进行课堂讨论的评价。小组讨论后,要组织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及时进行适时的鼓励性评价,这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参与的水平。
①讨论态度的评价。教师应有心观察各组讨论的情况,并及时进行评价。表扬讨论态度认真的小组,为其他小组树立榜样,以此激励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于个别力量比较薄弱或态度不够认真的小组,教师则有意识地在以后讨论时深入组内进行指导,帮助这些小组逐步提高讨论质量,力争达到全班各小组共同提高参与的目的。
②对有创建的思维方式,有明确的思维过程,有较为准确的结论,敢于从多角度、多层面思维的同学,教师应给予大呼的表扬。
③讨论效果的评价。学生以主人翁态度积极参与讨论,对他们在讨论中得到的正确结论,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鼓励。
总之,按照讨论式教学法来进行教学,能够使我们的课堂讨论更富有实效。另外,在合作讨论的气氛下成长起来的儿童,会形成爱思考、善合作、喜创新的个性,并富有集体责任感。
第二篇: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
本学期的教研活动,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主要围绕着本学期品社(品生)组的课题进行讨论和进一步商讨。对课题提出的背景和课题的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中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如下修改。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传统的品德教学中,我们已经注意到了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但往往忽略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品德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总在教师的思想里兜圈子、从众心理较强,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很多的课堂中已经开始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较多地运用了讨论式教学,但往往是游走于形式,看似热闹,却没有多大的实际效果。分析下来原因主要在于讨论的准备工作不充分,没有选择恰当的讨论主题和灵活地运用合适的讨论形式,有的反馈形式过于单一,都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中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现在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中设计了各种问题、大量案例,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体验的机会。经过充分的准备,在讨论的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讨论形式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在丰富多彩的讨论反馈中,学生能不断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我们经过认真地探讨与研究,感到要解决传统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以从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寻求突破,于是我们确定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讨论式教学法有效性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依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学科的教学理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2、教学过程要符合人的心理认知秩序。教师要按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人类认识事物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遵循从个别到特殊到一般的认识秩序。学生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他们只有在遇到问题并感到疑惑时,才会调动起自己的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解决摆在面前的问题。
10.25
参会人员:全体教师 交流内容: 一 情况分析
我校《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由专职教师担任,教研组成员呈老、中、青结合,在教学中,老师们能努力探寻本期课改的精神实质,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实践,能运用新理念新教法新手段组织教学。二 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针,以《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导处计划及品社教研组细则为工作核心,将《两纲》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渗透,努力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方式以及教学规范、评价标准,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注重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三、重点工作
1、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2、落实三个融合,全面渗透两纲教育
3、开发活动课程,促进教学深入改革
四、本学期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1、常规听课,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
(1)品社课规范化听课,教研组长和行政对一至五年级的每位教师听随堂课,并当堂打分,与上课教师及时交流反馈意见。
(2)提出专课专用的要求,并以组内互查,教导处抽查的形式进行检查。(3)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单一和机械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先进手段进行教学,加强教研组内的课堂教学研究。
(4)课堂教学与学校的行为规范相结合,与本学期学校大队部的微笑行动,行为礼仪教育相渗透,与“两纲”教育相融合,列入课堂教学目标之中,在每篇课文中渗透切入点,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整合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2、加强教研组建设
(1)、认真学习二期课改课程标准。在读懂、读通《小学社会与品德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课前准备。力求在上课时做到准确把握认知目标;有机挖掘情感目标;科学寻求行为目标。
(2)、充分发挥区学科中心组的辐射作用,积极参与学校大组与中心组的联动活动,每学期向全区做一次开放性教研活动展示。在保证每次区教研活动由相关年级组一人参加的基础上,以提供教案、讨论案例、解答困惑的教研组活动方式为主线,提高教研质量。
(3)、每月一次教研组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备课、听课和评课活动,以群众性的研讨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评价,以点带面,尽力使任教教师在实践学习中掌握教学规律,提炼教学经验。
3、精细教学流程管理细则
(1)落实开学初与学期末的两次教师备课检查与评比打分。(2)出好期末品社练习试卷,试卷要求符合二期课改目标。
(3)完成两次学生课后作业的抽查,作业中要注重学生搜集并整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
(4)根据各年级制定的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个人表现,利用成长纪录册,开展品社学科的全面评价:具体以“评价内容科学化——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评价形式多元化——口头、书面、解决实际问题;评价时间分散化——日常评价、综合评价、考查评价;评价结果激励化——等级”为主要标准。
(二)落实三个融合,全面渗透两纲教育 三个融合
结合教材中“两纲”教育渗透的内容,将心理辅导活动与一系列的德育活动三者融合,既丰富了“两纲”教育的形式,有丰富了品社课的课堂教学内涵。
1、与“两纲”教育相融合,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与主渠道作用,进行两纲教育进入课堂的教学教研活动。
(1)以年级组为单位,整理出教材中具有显性两纲精神教育内容的课文(2)挑选其中的一篇课文进行集体备课
(3)以年级组的形式在教研活动中进行说课或教学实践,力求凸现两纲精神教育内容
(4)进行集体评课,根据两纲精神教育的渗透实效,形成简单的环节式教学案例。
2、与心理辅导活动的融合,使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在品社学科渗透一览表中,结合学校心理辅导开展的内容,把相同年级、内容相近的进行整合。一个年级设计出一个配套的系列活动。
3、与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的融合,通过参观学习,加深学生的体验,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紧密结合,即本学期大队部的微笑行动,行为礼仪教育相渗透,根据每月行为规范要求,既要充分运用学科教学,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又要突出重点,利用课内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更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进行教育,使课内外形成合力,落实行为规范教育。根据品社学科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切入点,以及学校的各类演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身体健康,心理发展,生活技能方面的指导,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
(三)、开发活动课程,促进教学深入改革
1、开发《品德与社会学科两纲融合的课外活动课程》
2、推出一堂校公开实践研究课
(四)、每月安排 九月份
1、制定品社教研组计划。
2、搜集寒假中整理出的上学期教材中具有显性两纲精神教育内容的课文。
3、检查品社备课并评比打分。十、月份:
1、听各年级品社随堂课,组长与上课老师及时交流评课。
2、交流上学期教材中两纲渗透课文的情况与改进方法,做好本学期两纲渗透课文搜集的准备。
3、检查课后作业情况并反馈意见。
十一、月份:
1、为学校教学评比做准备。
2、学习新课程标准
3、听校级品社公开课并参与共同评课。
十二、月份:
1、各年级进行《两纲渗透品社学科》汇总
2、组内听课
3、评课,形成简单案例 元月份:
1、体会交流
2、完成成长纪录册品社学科评价
3、学期小结,资料规整
第三篇:探究讨论式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探究讨论式教学法是以讨论为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将探究融入讨论法中,形成以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探索为基础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本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包含三方面含义:一是学生主动探究。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就是构建学生主动思考、质疑的学习方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生接受学习为研究学习;二是师生互相讨论。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在讨论中获得新的思想和理念,改变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独白”,形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调整师生角色观,树立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观;三是生生互相讨论。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就是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讨论,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表达观点和想法的阵地,学生在讨论过程上获得具有创新的思想和信息;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在完成学生学习任务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力图使课堂成为尊重、平等、信任和创新课堂。
第四篇:讨论式教学法的应用
讨论式教学法的应用
在新课改背景下,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堂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思品课教学中能起到重要作用。它可以进行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可以较好地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等。
讨论式教学法能有效改善思品课的枯燥乏味,却给广大思品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思品课这门学科在教学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加上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一,很少有学生会像学习语数外那样自己进行预习准备工作,因此讨论前的准备主要还是由教师布置和展开。思品课是社会课,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如果教师想要通过讨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前不进行充分的准备是不大可能很好地驾驭课堂的。
一、教师应该仔细阅读研究教材,搜集相关时事资料
教师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深入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充分挖掘其中的内容。教师不再是单纯地准备教案、板书讲课和写出答案及讲解的流程,而是要有新的思维方式,结合教材内容提出问题。初中思品教材尤其是九年级教材几乎每年都随着时事的重大革新而发生变化,近几年来汶川地震的案例,十八大的召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的要求等陆续加进初中思品教材中,初中思品教材改变了以往那种“观点—论述—事例论证—问题思考”的呈现方式,而是活动在前,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悟出道理。教材的理论性减弱了,实践性增强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同时,思品学科是有一套理论基础和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这些对于教师来说增加了教学难度,逻辑的严密性受到挑战。因此,教师既要落实应该掌握的知识点,让学生理解其知识结构,又要使课堂活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讨论式教学法的“新”在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性、主动性与探索性。教师在选择讨论的问题时,一般将教学大纲中的重点、难点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学生的讨论有广度性、深度性和创新性。思品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时代嗅觉,关注每天的时事新闻,特别是通过研究国家的重大政策,重大事件的发生变化,将这些时事内容与思品课教材教学相联系,为丰富讨论式教学的素材和议题做好准备。
二、教师要了解班级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讨论形式
一节课讨论时间、座位的安排和讨论形式是全班性或是小组性的或是同桌讨论,这都要根据教学需要而定,都是灵活的,且都是促使讨论式教学能够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要想达到讨论式教学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注重对学生讨论素质的训练。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已有的知识结构、学习接受能力等情况。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同的,教师要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平时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当然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也不是光靠思品老师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实现的。因此,思品教师从初中起始年级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观察班级和学生,这个班的学生总体上在哪些能力上表现得较强,哪些方面比较弱,在思品课堂上教师要抓住该班学生的优点,利用这种优势让他们体会到讨论式教学的乐趣和成果。比如A班学生表达能力强,那么教师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及时根据情况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反馈,大力表扬和鼓励;B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那么教师对于该班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创新就应该有所设想、有所准备,讨论本来就是开放性的,学生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也是正常的,教师只有课前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多阅读资料,做足准备,才能很好地应对。总之,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有详细了解才能掌控讨论的节奏,真正达到讨论目的。
三、教师要精心准备讨论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讨论兴趣
讨论题目和讨论内容的选择是否恰当是一次课堂讨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一般在讨论内容的选择上容易出现四种问题:一是题目设置过于简单,不值得讨论;二是题目设置太难,超出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没法讨论;三是问题设置枯燥乏味,使得学生不想讨论;四是问题指向不明确,学生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在设置讨论题目时应该努力做到把讨论题目具体化、明确化、层次化,可以有意将讨论内容设置成比较有争议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讨论的热情,在难易程度的把握上,教师要尽量设置那种使学生必须在经过集体的努力后才能较好地得出结论的议题。互联信息化时代,人们可以通过杂志、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渠道,快速便捷地了解到各种社会热点与动态。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讲,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点来源于实际生活,尤其是时事政治。因此,教师在设计讨论的问题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热点实例为话题,逐步导入讨论的学习内容。教师设计的讨论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只有讨论学习的内容贴近实际生活,才能让学生认识到思品学科不是一门没有用的学科。比如第九课《发展人民民主》这一课,主要介绍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公民的民主权利,教材中设计了“我们初中生能否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为什么?”这一活动,再结合昆山当地特别是学生所在的周市镇的人大代表选举情况,经过讨论学习之后,学生不仅将课程内容牢固记忆,了解了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而且了解了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种选举形式,还意识到了这些理论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
四、教师要重视课后反思,总结和思考课堂讨论的成败经验
教师只有注意积累课堂讨论的成败经验,才能为下一次更好地实践讨论式教学提供依据和基础,在这种情况下课后反思就成了讨论式教学法中必不可少的准备环节。教师一是对课堂讨论前期准备的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布置了讨论题目后,学生不知所措、无话可说,不能很快地展开热烈深入的讨论。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对于下一节思想品德课要学什么,要讨论什么问题,要准备哪些材料……课前根本是一无所知。学生没有相关的体验,没有事先搜集相关材料,匆忙上阵,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二是对所选讨论主题的反思,讨论议题的难易度是否合理设置了,有没有超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讨论议题是否具有趣味性,学生愿意参与讨论吗?三是对讨论过程的反思,讨论时课堂秩序如何,讨论有没有效率。班级中所有或者说绝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到了讨论环节吗?讨论的过程是不是一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有没有思维的进步和收获呢?
显然讨论式教学需要较多的时间来准备,如果每次上课师生都花很多时间准备,并且还需要有充分时间进行讨论,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有时也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灵活地将讨论式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讨论式教学法的优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实现思品课的教学目标。
第五篇:诱思式五步教学法实施计划
台 矿 子 弟 校
深化课堂结构改革,实施诱思式五步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施计划
一、理性认识:
以灌输为主的教育,使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过程,“一刀切”的均衡教育,将会剥夺学生的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甚至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是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的关键。
素质教育的重点和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育人,但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以个性发展为前提,因材施教、论学而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原则。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教师是学生成长的诱导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挥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不能仅仅提供前人的思维结果,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贵在于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诱导学生敏锐的提出问题,系统的分析问题,灵活的探索解决问题。
施教之功,贵在诱导;进学之功,贵在心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的心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善学”,实现自我超越。
二、诱思式五步教学的步骤:
创设情景,精心导学;诱导思维,自学感知;探究讨论,个别指导;目标展示,反馈评价;达标测评,拓展提升。
三、诱思式五步教学的特点:
诱思式五步教学过程依教学内容可以进行整合,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诱思探究为主线,以质疑、讨论、释疑为主要组织形式,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教师是学习的诱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诱思式五步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将实现“四个转变”,即:教师的主导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诱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变为学习的过程,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从教师的一言堂转变为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变为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
四、遵循的主要教学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诱思启发,学生探究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与培养品质并重原则;情境性原则。
五、实施过程:
(一)学习、准备阶段
1、理论学习阶段(第一周)
诱思式教学的步骤及特点。
明确提出课堂教学的角色转换,教与学的过程转换,课堂组织形式的 转换等各方面要求。
2、试讲阶段:(第二周至第四周)
以教研组为单位,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成员结合诱思式教学特点,每人上一节试讲课,然后评课、总结、找差距。依据学科特点,拟定学科教学基本思路。教研组长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上一节示范课。(全校教师听课)。
3、观摩阶段(第六周至第十周)
结合清徐中学“四环节活动式”教学方法,观看清徐中学教师课堂教学实录。打破教研组界限,每位任课教师上一节观摩课,要求全体教师集体听课,集体评课,每位教师至少谈出一条缺点。
(二)落实实施阶段。(第十一周至第十四周)
1、分科推门课(第十一周至第十四周)校长王秀平:语文、副校长陈亚琴:音、体、美
教务主任高野:语文、政治、小学思品 教导员常金凤:物理、化学、小学科学 教导员裴栋:
数学、生物 教研组长胡淑琴:英语
教研组长马秀珍:历史、地理、小学社会
对改革力度小、不合格的课实施跟踪听课、评课制度。
2、教研组本学科互相指导,互相提高阶段(第十一周至第十四周)每位教师至少听八节课,然后交流评课,写出交流意见。(三)初期总结,表彰阶段。(第十六周至第十九周)每位任课教师上一节评优课,其他教师参与听课。
成立评课领导小组,评出名次等级,书面形式提出评课意见。选出8至10人确定为第一期“教学之星”,表彰奖励。
(四)实施改革组织形式。
同科教师集体研讨,教师集体听课,集体评课,改革力度小的教师实施跟踪听课、评课,随时上好验收课和推门课。
(五)实施制度:
1、课堂教学评价制度
2、课堂作业处理制度
3、课堂教学常规要求。(六)实施的措施
积极倡导课堂教学反思,认真做好三个阶段的工作,即: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确立教师“六个一”制度:每节课后写一点教学反思;每周写一篇教学随笔;每月提供一个典型案例或一节公开课;每学期做一个课例或写一篇经验总结;每年提供一篇有一定质量的论文或研究报告;每三年写一份个人成长报告。
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