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数学课中实施和谐教学法的策略
高中数学课中实施和谐教学法的策略
在传统高中数学课堂上由于教师的角色地位,往往居高临下,搞“一言堂”,容易使学生产生权威心理,这样,学生的知识接受就具有一种强迫性和压抑性,教学效果自然就不理想,甚至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传统的数学课主要采取“接受学习”方式,“应试教育”又使这种学习方式变为单纯的“机械记忆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很差,更谈不上理论联系实际。这种教学方法没有看到学生丰富的个性,这种以共性代替个别的“一刀切”式的教学,根本谈不上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更谈不上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与培养。而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要真正搞好教学,不仅要重视研究教法,更要重视研究学法,而且要把教法立足于学法研究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教学实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地。所以,教学生会学,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是现代教学论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手段,它对于教学的成败、学生智力的发展都起着重大的作用。和谐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策略体系,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谐教学是根据身心和谐、大脑两半球和谐、教与学配合和谐,学生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原理提出来的[2]。它是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教学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各个部分只有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状态,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新课改背景下,本人尝试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旨在克服把课堂当讲堂,教学“填鸭式”,“满堂灌”等弊病。本人在高中数学课中实施和谐教学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课外,一个是课内。课内主要是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在利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如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学习心得,建立学习小组,让成绩好的同学带动成绩差的同学。
课外主要是让学生把平常所学数学知识与社会实践联合起来,建议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数学与生活联系的点点滴滴,并且每星期拿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彼此交流数学日记心得,这种教学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锻炼他们知识运用的能力,课堂无疑在这种气氛中变得逐步和谐,学生也爱动脑筋,知识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经过一学期的坚持,效果明显,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期末考试中,以前不及格的同学数学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对数学渐渐有了兴趣。本人将实施和谐教学法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本文分别了论述高中数学课中实施和谐教学法的策略。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个学校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最重要、最基本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不仅仅是文化科学知识等信息的传授交往,更重要的是心理交流、情感交流。这种交流和交往,久而久之便潜移默化地形成学生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并内化为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遵循法则。
教师要注重运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课堂上,老师亲切和善的教态,生动幽默的语言,以及鼓励的目光、神情、手势等体态语言的运用,都会激发起孩子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和谐温馨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得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沐浴着老师的爱。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要求数学课堂教学要有活力和生机,一切墨守成规、按部就班,都总是给人以呆板和死气沉沉之感。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动作因素和非动作因素的动作性和动势被高度的反复的强化,而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动作场。这个场的形成,是课堂教学的生动之美在化静为动这种形式中的最高表现,因为这个场不仅自身是一种强有力的运动形式,是股躁动的、沸腾的、澎湃激荡的强大的无形暗流,而且它还极具暗示性和影响力,任何一个置身于这个场中的人,都会身不由己的根据它的暗示和影响而有所行动,至少有一种躁动不安的情绪和跃跃欲试的积极心态。课堂教学要求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变化语言的句式、板书的方式、读书的方式、练习方式、甚至变化上课的地方和情景等等。
总之,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和谐”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第二篇:浅谈“快乐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中的应用
浅谈“快乐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中的应用 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采取几种数学教学法,从而使学生感受数学教学中的快乐。
[ 关键词 ] : 兴趣、积极性、快乐等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己的知识也随之有所变化。特别是高中的知识,许多学生在初中各科还学得挺好,尤其是数学,但当他们跨入高中后思想就有了很大的变化----高中数学很难学,也令他们头痛。对此,有很多同学向我寻求学好数学的“钥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自己几年的数学教学中采用“快乐教学法”,使学生对数学由畏惧----接受----应用,使他们对数学概念由抽象----内涵----外延。采用这种方法,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明白,用得自如。
一、利用语文上的谐音,讲授数学概念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深入备好课,对概念进行反复的理解,寻求通俗易懂且好记忆的方法,想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激发他们的兴趣,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向量的减法运算》时,减法法则:如果把两个向量的始点放在一起,则这两个向量的差是减向量的终点到被减向量的终点的向量。这条法则可简化为:首首相连,终点指向被减数。利用语文上的谐音为“手手相连,尾指手”。
二、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巧妙讲授新知识
高中学生大多都喜欢下棋,例如:跳棋、象棋、围棋等等。在讲到数学上的直角坐标系时,我就先询问:“班上有多少同学会下棋?”全体学生异口同声的说:“会”。再问:“有多少同学会下象棋?”有大约一半的学生回答。那么我问:“你们知道象棋的棋盘怎样?”学生回答是:“相互十字交叉”。我说:“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十字交叉的棋盘。”此时,学生个个都聚精会神,等待着老师的讲授。
三、创设情境,享受快乐
在高中数学中,平面几何部分有一节是《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为了让学生对椭圆与双曲线的性质有个深刻的区别:椭圆中讲到的是长轴和短轴,但在双曲线中叫做实轴与虚轴。由此,我说:“椭圆有个长短轴,双曲线中有个实虚竹。”讲到这里,我说:“大家都看过《天龙八部》这步电影,剧中有一个主角叫虚竹,请大家不要跟我们的虚轴搞混了。”学生哈哈大笑,我也不禁微笑起来。
四、让学生自己动手,品尝快乐
数学课堂上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很高兴的事。他们正处于好动的时期,也是最天真,最活跃的时代。今天数学课将要讲授《椭圆的定义》,为了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椭圆,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条线绳和两枚图钉。课堂上自己先在黑板上演示,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练习本上试试。全班学生都积极动手,甚至有些学生觉得好奇:“这么简单的工具就可以画出这样复杂的图形?”。有些学生也在思索:“是否能用简单的工具来画双曲线和抛物线呢?”
可见,数学课堂上,我们应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多动手和多动脑。
五、鼓励学生善于走上讲台,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从各个方面尽量鼓励学生,让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在我的数学课上,我经常鼓励学生
主动上黑板做题,不管学生是否做对,我都会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表扬方式。例如:经常上黑板的学生,我会说:“这次太粗心,下次继续努力。”对于第一次走上讲台的学生我说:“不错,比以前有进步,希望下次会做的更好。”这样,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和蔼和成功后的喜悦。
六、积极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快乐的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前一段时间,我们数学组举行了数学第二课堂活动,要求学生“学数学,用数学”,学生们个个都兴趣十足。特别是做到下面的这道题目时:用一桶水漂洗一件衣服三次,问怎样漂洗才最干净?
A、一次比一次多水; B、一次比一次少水; C、一样多水; D、不确定
这次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后,许多学生都进行实验,看到底是哪种情况?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增强了他们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认为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兴趣教育和快乐教学。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一个人只有对事物有兴趣,才愿意接近它,喜欢它。学知识也一样,只有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习,注意力才会高度集中,思维也才会活跃起来。用以上的几种方法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可怕,反而却非常的有趣。当然,我也在继续努力,寻求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和让我的课堂教学效果更明显。
第三篇: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课堂讨论有多种不同的形式:1.同桌讨,2.小组讨,3.大讨论。其中小组讨论又是教师们普遍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
什么是小组讨论呢?
小组讨论是指在一个班里,把低、中、高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成由三至5名学生组成的若干小组,上课时稍加变动传统的座位排列顺序:相邻的前后几位同学分为一组。根据教师提供的系列学习任务,展开交流和讨论,完成某一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要求,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有利于“互助”、“合作”、“合群”、“民主”以及求是,求真等道德观念与时代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适时组织讨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它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所无可比拟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讨论却容易流于形式,优生包揽了发言权,给听课者感觉只是场面热闹,并还有起到真正的讨论效果。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一个策略问题。要使课堂讨论能正常展开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定要讲究课堂讨论的策略,具体内容主要有:
一.充分准备,创设良好的讨论氛围。
1.切实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正确认识教学中师生的地位及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过程的安排。以往的教学更多的是建立在师生单向或是双向信息交流的基础上的,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因些切实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在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融洽的气氛,还学生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坚持启发式教学,是当前教改深入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开展讨论的关键。
2.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小组的成员间必须团结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互帮互学,在讨论时,要创造友好、平等、认真和协商的气氛,使每个人都乐于发言、乐于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3.合理组建学习小组。一般地讲,学习小组的人数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以4-6人为佳。这样,既可以使每个人有发言的机会,又能保证发言的范围与质量。小组的成员要合理搭配,使优等生,中等生与学习困难生各得其所。共同为搞好小组学习尽力。
4.正确处理“优生”与“困难生”的关系。优等生要照顾和鼓励学习困难生,为他们提供首先表现的机会,并协助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学习困难生要主动、大胆地发言,争取 优等生的帮助,大家都要努力提高自己发言的质量,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5.认真准备学习发言。为了提高小组讨论的质量,要引导学生认真进行发言准备,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认真自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加小组讨论。讨论的题目要有启发性和灵活性,既不能大而无边,也不能让学生填充式的作答。
6.强化语言和思维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交流,多数是凭借语言进行的,因此,进行语言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中头表达能力就尤为重要。要加强口语的基础训练,包括朗读技能训练、口语思维等,使发言做到清晰、响亮,较为流畅。要重视口语的技能训练,包括学生的听话技能训练,口语技能训练及适应语境的训练等。还要训练小组发言的语言模式。例如:我同意××同学的意见,不过我还有补充„„;我对××同学的发言有不同的看法„„;我想提一个问题„„等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与反应能力。
二.正确选择与确定课堂讨论的时机。
课堂讨论的成败及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讨论时机的选择与确定。怎样选择与确定课堂讨论的时机?
1.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组织讨论。越是教材的重点难点,越要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当要概括学习内容、发现规律、提取思维精华时,可组织讨论,使学生参与总结过程、锻炼思维。由思维到语言表达,再由相互讨论,互帮互学,使原本极易混淆的算法逐步清晰,并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可形成开放性思维时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问题的方式。三.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学习前,教师要引发问题情境,启动交往活动。小组学习中,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投入,深入一个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巡视于各小组之间,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认真观察学生的动向,仔细倾听他们的发言,积极引导,及时捕捉有用信息,向其他小组传输,发挥组与组之间“对话中转站”的作用,以激起组与组之间相互竞争的劲头。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使讨论深入展开。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展示结果,组织评讲,及时反馈。这样教师和学生的两个“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还必须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
1.教师的讲解与指导学生读书相结合。要求学生逐字逐名认真阅读教材,并按教师提供的提纲或思路,边看书边参与讨论;教师紧扣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并适时加以清晰的总结。2.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学相结合。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重视信息反馈。
3.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质疑问难相结合。改变传统的问答式教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点,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在讨论中大胆质疑。
4.传授知识与教给学法相结合。在学生看书、自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划出重要内容,在不理解处标上记号;看结论组织讨论,寻找依据,对讨论中产生的正确与错误的想法与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讲出思考的逻辑顺序,追根寻源,并讲出订正的方法等,让学生逐步掌握认真看书的学习方法。
四、及时激励,进行课堂讨论的评价。小组讨论后,要组织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及时进行适时的鼓励性评价,这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参与的水平。
①讨论态度的评价。教师应有心观察各组讨论的情况,并及时进行评价。表扬讨论态度认真的小组,为其他小组树立榜样,以此激励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于个别力量比较薄弱或态度不够认真的小组,教师则有意识地在以后讨论时深入组内进行指导,帮助这些小组逐步提高讨论质量,力争达到全班各小组共同提高参与的目的。
②对有创建的思维方式,有明确的思维过程,有较为准确的结论,敢于从多角度、多层面思维的同学,教师应给予大呼的表扬。
③讨论效果的评价。学生以主人翁态度积极参与讨论,对他们在讨论中得到的正确结论,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鼓励。
总之,按照讨论式教学法来进行教学,能够使我们的课堂讨论更富有实效。另外,在合作讨论的气氛下成长起来的儿童,会形成爱思考、善合作、喜创新的个性,并富有集体责任感。
第四篇:数学课“六步”教学法之我见
数学课“六步”教学法之我见
全国上下新课程改革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在教学过程中我认真学习了新课改相关理论知识,领会新课改理念精神,同时也听取了一些知名的教育专家的讲座,在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我们学校提出的“五型六步”教学模式,一堂优秀的数学课应该具备“导、研、展、练、纠、检”六个环节。通过半学期的实践和探索,我就对自己在数学课堂中运用的“六步”教学法,谈一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导入。导入的语言要简练,最好不要超过5分钟,导入语要有较强的概括力和趣味性,首先要激发起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其次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让学生能以积极的情绪准备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之中,最后,我们的导入要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做一些知识复习和铺垫,复习的知识不能多,通过两三个简单的练习题起到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掌握,为新课讲授的展开打下基础,我想在导入这一环节,我们能做到这三个方面就相当不错了。
二、研。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把“教授型”课堂转变成“研讨型”的课堂,这是我们新课改的重心。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个环节,这要求我们教师要扎实的备好课,设计好教学活动,例如我们要布置好课前预习的任务,设计课前要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要简单,激发学生的学习
欲望,要让90%以上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才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学习的自信心,逐渐培养学习兴趣,其次要做到有布置就一定要有检查,才能保证学生预习不走过场,保证预习的有效性。最后,新课的学习我们要重视教与学相结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好小组的协作作用,让一些稍微复杂的问题通过小组的讨论交流得到解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展。要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给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展示前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过程中要准备充分,做好知识点归纳,小组成员分工要详细等问题要解决好,以便展示环节能够顺利的进行。展示中,教师要主动调控,培养一批参与课堂展示的积极分子,为其他同学树立一个好榜样,起到带动作用,这些同学再带动组内的其他同学,对于少部分因为胆小或者羞涩而表现不积极的同学,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积极的鼓励,给每位同学树立“发言无错”的思想,让学生放下“怕错”、“怕批评”的思想包袱,逐渐培养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和积极学习的态度,形成“个个想参与,人人想尝试”的局面。展示形式要多样,对于简单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平行展示,一问一答,开火车,知识链接的方式,重、难点知识展示,先组内交流展示,后集体展示,小组成员集体在黑板上为同学们讲思路、写板述。展示后一定要有评价,多采用正面评价,对错的问题要恰当的指出来。首先,对用于参与活动的精神给予肯定得评价,让学生知道,只要参与课堂活动,就是成功的,对展示的内容要给予准确的评价,哪些地方是正确的,哪些地方需要改正,教师一定要明确的指出来,不能含糊其辞,否则学生就会慢慢失去自我展示的信心。同时也可以运用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的方式,达到展示交流的目的,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四、练,练习题的设计始终为教学目标达成而服务,要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准确地把握个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要以“双基”训练为主要目的,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同时要培养知识与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等相结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练习题的类型基本上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仿效题,针对例题的类型思考方法。例题的做法,稍微有所变化。90%以上学生都能仿照例题思考方法,解题过程能做出来,巩固基础知识,同时简单地题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种是提高题,考察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综合运用能力,让70%左右的学生通过司考能回答出来,准确地写出解题过程。三种是扩展延伸,这些题要少量,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解答,让少部分优秀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知识面得到拓宽。这三种了性的练习题做到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基本到变式,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培养了学生基本运用能力。同时又培养了优秀生的解题能力,学生的思维发散性。
五、纠,纠错环节是在练习环节之后一个中要的环节,纠错有利于暴露学生能够知识的缺憾,让师生引起重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通过纠错环节,让学生引起注意,有利于学生自觉的知错、改错、防错,以及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纠错的方式我们可以采用三种方式。一是学生自我纠错,让学生认真检查习题过程,对自己检查出的错误先进性改错。二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对小组成员存在问题分歧地方交流、探究。对小组内能解决的问题,小组长组织成员进行订正。对小组内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做好登记。三是集体纠错,一组为单位把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进行分类、汇总,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在黑板上板演,写出详细地解题过程。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个别组存在的问题,教师到组内个别解决。
六、检,设计题型多样,难度适中,适量的检测题。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情况,随堂做好打分。开展随堂检测,对学生掌握当堂课所学的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重在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对本节课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同时还要考察和培养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总而言之,课改将伴随着教学不断地深入,我相信多种
多样的教学模式将会涌现出来,会形成百花齐放的课改局面,将会有力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我们的教育将会越来越好。
第五篇:高中数学课教案
高中数学课教案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数学教研组戴兰芬
教学目的:能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解思路,熟记公式,掌握公式特征,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
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培养学生联想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与类比思维。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获得公式推导的思路及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性质
二、新课内容
1、实际引例:钟一点响一下,二点响二下,„„问钟一昼夜在整点时共响几下?
2、等差数列{an}中,Sn=a1+a2+a3+„„+an=? 得到Sn(a1an)nan(n1)d n122
练习:求1+2+3+„„+n=
1+3+5+„„+(2n-1)=
例1:已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
① 如果a1=50,a8=15,求S8
② 让学生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使得S8也能求出
例2:等差数列 an的通项公式为an
1. 求a5
2. 求3n1 a6a7a8a9a10的值 a5a7a9......a21的值
课后思考题:等差数列 an,d1a1a3a5a9960,求S100
三、小结:①公式的推导的方法及记忆
②公式运用时的注意点
教案说明: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现代数学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获得推导公式的思路。鉴于此我没有直接用书上的高斯的引例,而设计了一个生活中的引例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求2*(1+2+3+„+12),当然最快的方法是反序相加,上课时可比较各种解法,肯定得出该解法的学生,突出等差数列的反序相加的思想方法,借此突破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一个屏障,来得到等差数列求前n项和公式。
例1强化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和选取。本小题两个公式均可用,然而选取第一个公式更为简洁、方便。
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当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因此我设计的第二小题是一个开放题,旨在使学生有效地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例2则必须先明确这是一个等差数列,之后再运用公式,旨在强调公式运用的前提。存在这样一种问题,学生对老师讲过的结论直接套用,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搞懂。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本课的概念,因此这里有必要作一个强调。
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学生往往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过程。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作为教师应该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已讲过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即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等,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那么,在使用这些结论时才不会盲目。
对数列性质的认识,将贯穿于数列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第二小题的难点在于对新数列性质的认识。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教学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愉悦的、安全的、支持性的环境和氛围,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并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加以解决,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教后感:
课堂教学内容就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识结构的过程。要实现这一过程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灵活性。灵活地驾驭教材是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的。当学生的认知水平高于教材的要求时,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简化和变通。教学时,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删去或从略处理过去已学过的旧知识或学生已经认识和了解的内容,尽量地突出最主要、最本质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如果教材中有些素材不充分,不利于学生形成概念,教师则应及时补充新内容。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实际上课时,发现引例提出后,学生很少能想到反序相加这一思想方法,而更多想到的是首末相加。因此我引导学生辨明首末相加须对数列项数进行分类讨论,而首末相加则可免去对项数的讨论,更加快捷。如此一来,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便不言自明了。
至于开放题,学生思路开阔,思维也很活跃。现行教材中,许多教学内容因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往往过多地着眼于训练的梯度和密度,把一块知识分拆得很细,一点一点“喂”给学生,前进的步子很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往往是会“模仿”的多,能“创造”的少。对于这样的情况,我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材内容,通过有针对性地指导,让学生从中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我发现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下标和性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由于时间关系,对例2 的变式(2)还未来得及展开。看来在以后的课程中须对数列性质的认识,如首项、公差、项数等作进一步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