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数学课中有效阅读的策略研究
浅谈数学课中有效阅读的策略研究
嘉兴市实验小学蒋永康
【摘要】数学阅读教学是组织学生阅读数学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它不同于语文阅读,有其特殊性。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获得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从而更好提升数学的素养。为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孩子进行有效数学阅读的兴趣,重视对有效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并及时利用课后的延伸来提高孩子数学的有效阅读,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阅读数学素养
数学阅读是指在数学学科内展开阅读的学习活动,数学阅读教学也就是组织学生阅读数学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发现数学学得好的学生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是阅读理解能力较强,读得准,读得快,而且理解得也快。而考试过后分析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的原因,除了计算错误以外,不是漏掉了题目条件,就是画不出图形,甚至不理解题意。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数学阅读不同于语文阅读,有其特殊性,对三种语言(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的准确把握及他们之间的灵活转化,是数学阅读理解能力中极其重要的方面,也是数学阅读有别于其他阅读的最显著特点。结合数学阅读的特殊性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数学阅读说说自己的一些策略与方法。
一、激发学生进行有效数学阅读的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但学生如果对阅读的对象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就会很糟糕,因此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一)利用故事引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故事对于小学生而言都非常喜欢,教师如果能将教学的知识点融入到简单的故事中,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这个内容中的1/2+1/4+1/8+1/16+1/32+1/64+„„=1时,我给学生讲述了这样的故事。说有一个小朋友在吃一块正方形的蛋糕,第一次吃了这块蛋糕的1/2,第二次又吃了这块蛋糕1/4,第三次又吃了这块蛋糕的1/8,第四次吃了这块蛋糕的1/16,照这样子一直吃下去,这小朋友最终能否将这蛋糕吃完?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得出这小朋友能吃完这块蛋糕。然后让学生感受这一过程,并通过这一过程体会极限思想。之后引导学生可以通过看李毓佩的《有理数无理数之战》一书,更好的了解极限思想。这样的教学小故事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
(二)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如果能利用好生活这本数学教科书,那学生的数学阅读、数学素养将更上一层楼。如在教学排列与组合这个内容后,引导学生阅读杨红樱的《马小跳玩数学》(四年级)一书中的“中奖的概率有多高”一文,并让学生算算“排列3”的中奖概率。通过计算学生能得出“排列3”的中奖概率只为千分之一,这样的阅读、计算让学生体会彩票的中奖运气成分很大,而且我们能用数学知识解释为什么中奖的难度有这么大,同时也能更好的激发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数学阅读的培养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主渠道。因此,要寓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针对不同的内容,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数学阅读。本人认为,根据具体的数学阅读材料,可以将阅读方式分为“理解性阅读”和“过程性阅读”两种。所谓“理解性阅读”,是指理解有关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数学命题以及有关数学理论所进行的阅读。它是理解与掌握数学有关概念、定理、公式、数学命题以及有关数学理论的基础;所谓“过程性阅读”,是指对定理性质的证明,例题的解题过程和习题的参考答案等的阅读,是学习解题规范、解题思想方法和技巧的重要途径。
(一)课堂教学中理解性阅读的培养
我们知道,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的特征之一,阅读过程中如何将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或将抽象成的数学模型进行具体化理解,这是理解性阅读的最高境界,其关键是学生对数学信息的转换能力,也就是把数学的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进行互译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巧设疑问培养学生的理解性阅读能力。上课时先引导学生根据除法的“商不变性质”,通过猜测、验证,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然后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疑问一:猜想中说的“数”,是不是任何数?小数、分数行吗?(学生举例验证)
疑问二:翻开书,书上有“在一个分数里”。请问:这个分数对于“假分数”和“带分数”是否成立?(学生举例验证)
疑问三:“分数基本性质”要求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如果“不同时”会怎样?
疑问四:如果把“同时乘或除以”改成“同时加或减”,又会怎么样? 疑问五:“分数基本性质”中要求“不为0的数”,如果为0,会怎样? 通过这样的质疑、追问,学生观察得更仔细,思考愈加周密。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
(二)课堂教学中过程性阅读的培养
数学阅读不仅仅是读的过程,更是眼、口、手、脑等器官有机结合、统一协调的过程。一是提倡学生逐字逐句默读,反复咀嚼;二是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把重要内容做好记号,如用“曲线”标明重点词语,用“?”标出有疑问的地方,用“„”表示注意等;三是引导学生用提纲式标题摘录要义,用小段文字注明自己的感受与认识,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实例解释教材中抽象的表述等等,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比如,“画平行线”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自学,仔细阅读书上的画图步骤,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画图的步骤,使学生初步感知平行线的画法;再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步骤,依葫芦画瓢,试画一组平行线,比一比自己画的和书上画的有什么不同,互动交流在试画时出现的问题;最后教师再简明扼要地抓住重点、易错点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平行线”,也提高了自学能力。
通过这样的数学阅读,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三、课后延伸提高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要在课后进行阅读延伸。可以准备有趣的、有一定难度的阅读资料供学生使用,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推荐数学阅读书目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同时可以适当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如推荐学生一学期大家一起阅读《马小跳玩数学》、《“可怕的科学”经典数学》这两本书,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阅读体会,并利用中午或其他时间开展“我的读书体验交流会”,通过这样的交流会提升学生数学阅读的深度,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二)借助数学课本中的“你知道吗?”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的内容编排时也增加了一块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内容,这块内容被安排在每个知识点的后面,书本以“你知道吗?”的形式出现,这块内容不仅可以有效补充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能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如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这一内容,在学生知道圆周率之后教材马上安排了一个“你知道吗?”介绍中国古代有关圆周率的研究,通过阅读材料使学生了解有关《周髀算经》的“周三径一”,祖冲之研究的圆周率,以及现在人们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因书本中的介绍比较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后对有关圆周率的知识进行阅读,这样既可以拓展有关圆周率的知识,也可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大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重头戏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值得指出的是,未来生活越来越科学化,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将来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大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因此,数学教育应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参考文献:
[1]王丕广的《数学中三种语言形式的互译转化》 [2]李毓佩的《有理数无理数之战》
第二篇: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柳河县长青小学
付丽春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效率,确切的说是要在学生减负的前提下,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校于2011年5月承担了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十二五”重点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策略研究》,经过多半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这段时间中,我校按照实验方案、计划开展实验研究工作,下面对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积极组建研究小组,完善组织管理。
承担课题伊始,我们首先组建并完善了以教导主任为组长,学年组长为副组长,精选数学骨干教师参与的课题研究小组。细化了研究工作项目,全体成员各负其责,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研究工作。
二、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从根本上认识提问情境,研究提问情境。
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确保从根本上认识提问,研究提问。研讨学习并总结课堂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以及关于提问的有效性理论知识和解决策略。学习途径则是多途径学习,通过网络搜集、书藉整理、专家咨询、集体交流评析等。学习形式为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每周两次个人学习,做到有学习有笔记;每周一次集体学习,由组长主持,汇报个人学习情况,并由集体评议总结出有较强实效性的知识,以供大家共同参考学习。其具体内容如下:
1、基于理论,认识提问的重要性。
我们学习了理论知识,明确了什么是提问和有效课堂提问情境,有效课堂提问情境即: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可见,课堂提问是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十分重要,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
2、找准根源,把握提问的准确性。
我们了解到目前我们的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提问的目的不明确,不能准确把握知识本质。如这个知识点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又能为后面哪个知识点的学习做服务?重难点是什么?我们该从哪儿切入提问,只有准确把握知识本质,才能正确切入提问。
(2)提问的个人主观性太强,太随意。在一节课中的提问多的可达几十个问题,少的却只有几个问题。在教师的随堂课上,这类问题非常严重,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合理。
(3)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课堂上学生无时间提问,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提问的实效性欠缺,答案开放的问题比较少,不敢放手,驾驭课堂能力不够。
由此可见,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不该问的而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学习策略,指导提问的科学性。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学习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由此可见,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应用技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废止不恰当的提问,研究提问的类型、表达、候答、理答等策略及技巧,实现课堂提问的优化。具体而言,它主要包括设计问题的数量、难度、切入点控制三个方面。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把握设计的原则、策略和步骤的精心谋划,做到问题精当、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所以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问次数要少而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科学知识的关键,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出容量大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细小繁琐,以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性,以达到 “精问”的目的。
(2)提问难易要适度。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难度的控制既要考虑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非字面上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如果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密切联系,又有中等程度的分歧,对集中学生注意力,动员学生积极思考最为有效,那么这个问题就显得难易适度。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不超出学生知识和智力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经过认真思考与探索能得以解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
(3)提问要切中要害。教师要根据具体知识的性质和特点,在适当的环节设计问题。教师还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情况随机应变,在学生学习以及思维活动的疑惑处、受阻处、转折创新处设计问题,引发思考。一是课堂铺垫环节。课堂铺垫引入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问题,环环相扣,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又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二是新授环节的问题。新授阶段,所提问题要求联系紧密,启发性强,通过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透彻理解新知。三是巩固环节的问题。在巩固阶段启发性的问题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依托课例进行实践,努力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在本阶段,我们本着运用策略,提高课堂教学中提问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有计划的开展了听评课活动,例如:年级组长引领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和谐团队赛课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等活动。主要从提问的数量要求少而精、提问的难易适度、提问要切中要害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小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提问方法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我们不仅要提问,而且还要会提问?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同的老师提出来,学生的兴趣会不一样呢?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的数学课堂提问是否真正做到了“精问”。如在六年级冯春涛老师执教的《圆的周长》一课中,教师和学生共同用多种方法分别量了学具中大圆的周长和直径,提出质疑:那么,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呢?进行分组实验。学生四人一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用多种方法量出圆纸板和铁环的周长、直径,圆形笔环和杯子底面的周长、直径,然后把量得的数据填在书上的表格里,汇报实验数据,教师投影展示后提问“请大家观察、比较实验和统计的结果,分析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很快就比较出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总结出计算圆周长的公式。这样的提问足以涵盖了“计算学生所实验列举出的各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是怎样的、比值是多少、圆的周长的公式可以如何表示”这诸多问题,让学生通过这一提问而进行了一系列观察、统计、比较、分析、总结的活动,发现问题,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圆周率和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真正体现了提问的策略之一:少而精。
而语文教师,则是从教学实际的需要出发,锤炼语言的描绘情境,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参与其中,帮助学生正确、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如孙丽杰老师在教学《白杨》一课后,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40年过去了,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正带着他的两个小孙子坐在西行的列车上,这是爷爷领他们去上海探亲回新疆的路上。这时,他们会看到什么呢?他又会对两个小孙孙说些什么呢?学生便回答到:40年后的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铁路两旁的白杨树也增多了。爷爷指着当年看到的那几棵迎着风沙成长得茂盛的白杨树,给他的孙子讲着《白杨》的故事„„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答案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想通过学生的思考、想象,让他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正是有了像“爸爸”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才会有新疆的越来越繁荣。而无论何时,建设者们建设新疆的决心和美好品质却不会改变。
问题设计要大小适度,因为问题过大、过深,不符合学生的学情,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不利于学生思维激情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问题“大”和“小”的关系,如在六年级冯春涛老师执教《圆的面积》一课之前,先自己选择听同年级老师的同一节课后自己再进行设计改备案,接下来由研究小组集体听评。他之前设计的是:教师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教师通过教具演示将圆的模型平均分成2份、4份、8份、16份,接着将圆转化为一个长方形。紧跟着教师就提问:你能够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显然这个问题过大,难度过高,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情。因此在听过同年级的本节课后,他将这个问题分成两个层次、两个小问题:①圆的面积与拼成后的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联系?②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这样一来,他在课堂中的这一环节就进行的非常井然有序而且充分发挥了提问的有效性,做到了提问的难易适度。
根据教材内容的重难点,设计出一系列的、前后连贯的并有内在联系的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或者依据对当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提问,启发他们得出正确结论,这样的提问切入点无疑是切中了要害。
通过学习研究,以及课堂的实践证明,无疑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也就是要提高我们提问的技术,最好做到提问既有技术,又有艺术,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遵循一定的原则,掌握适当的提问方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才能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更具生命力!
第三篇:英语教学中有效激励策略的研究
英语教学中有效激励策略的研究
一.教学激励
教学激励的出发点是满足班级学生的各种需要,即通过系统的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来满足学生的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科学的激励工作需要奖励和惩罚并举,既要对学生表现出来的符合教学期望的行为进行奖励,又要对不符合教学期望的行为进行惩罚。
激励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个人需要的了解,个性的把握,行为过程的控制和行为结果的评价等。因此,激励评价工作需要耐心。激励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同时,也能让组织成员实现其个人目标,即达到组织目标和学生个人目标在客观上的统一。
但是,在目前实际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班级的人数较多,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仍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大多数时间里被动地听、抄、背,没有积极思考、发问、质疑的机会。不少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在心理上存在着畏难情绪、惧怕、排斥,不愿意去积极的进行语言知识的积累活动,上课开小差,甚至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落后面越来越大。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愿望,吸引他们积极参与语言知识的积累活动,让学生能够拥有自我学习的内部动力,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学习呢?
二、问题的思考与研究
1.学生主观原因有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不努力,缺乏自信心,心理上存在着畏难情绪、惧怕、排斥。
2.有的学生没有掌握科学记忆的方法与技巧,没有遵循记忆规律--艾宾豪斯遗忘曲线。知识遗忘过多,造成积重难返。
3.有的教师要求太高,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
4.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呆板,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实践以及研究
课堂教学的三个层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情感与态度”问题,让学生愿学、愿想、愿做,能够拥有自我学习的内部动力。最后达到“学生主动参与”的目的。因此,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是目前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针对学生不同的智力因素、男女差别、兴趣特点、品质因素等,采用的激励方法有如下几种。
1.积分制
学生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30%,月考成绩占60%,还有10%的成绩取于学生是否提问。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终端显示,都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开展学习竞赛。在学生中间、小组之间、班与班之间开展学习比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激励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例如:英语课本剧比赛。学生根据所学的课文,发挥搞笑的才能,加以改编,内容可谓是五花八门,妙趣横生,这一形式非常受学生欢迎。
3.改进教学方法,活化教材,活跃课堂。教学方法要富有变化,例如:每天上课前学唱一段英语歌曲,运用简笔画教学,英语游戏(电脑英语学习软件游戏)、表演、每天一个英语猜谜语游戏,最好准备一点小奖品。为了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复述课文的任务,给学生以各种各样的提示或暗示,例如:图画、表格、关键词(key words),文章结构框架,等等。降低了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自信心。
4.用(Daily report)值日汇报 提问的形式,鼓励学生将课文浓缩,变换人称改写课文,扩写、续写课文,评选“最佳主持人”、“每周„民‟星”等。
5.适当安排一些机会让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做“老师的小助手”,让他们有成就感,激发他们的自动参与意识。要着重对困难学生的个别辅导,从思想和学习上经常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给予鼓励。
6.倡导“任务型”(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教学模式,通过pair work 和group work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鼓励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因材施教,帮助层次差异比较大的众多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在完成不同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从选定主题,明确分工,收集资料,讨论,到汇报的过程中,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任务型”教学所具有的师生和生生的互动和交际功能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全部的语言资源,把他们各自的语言知识运用发挥到最大限度。
四.个性化的教学激励方式:
一、物品激励。即在课堂上用一些实物进行激励。奖励一些小五角星,卡通小贴画、糖果、小玩具和一些常用文具等等。这种方法较适用于中学低年级学生,具有直觉性和不稳定性,激励学生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与外部刺激物的特征相联系。对这些物品的感兴趣程度,对物品的爱好的持久性等,均有可能影响激励效果,精心选择,要富有变化。
二、言语激励。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的年龄特点用适当的语言来激励学生,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激励方式是平时教师用得最多,也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见附1:表扬学生的常用英语)
三、行为激励。即老师用一些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来表达对学生的赞扬与欣赏。或给课堂表现优秀的学生加分,记入学期总分。用数码照相机拍照。
四、荣誉激励。即针对学生一段时间的上课表现进行一些质化或量化的发展性的评价。单词大王比赛,“进步之星”,英语书法比赛,歌曲、讲故事比赛,作文比赛,连词(语)成文比赛,小组之间比赛,班级与班级之间比赛,等等。这种激励方式带给学生的往往是一种成就感,从而在一定方面能够借助于荣誉感的刺激使学生产生的学习兴趣向内部学习动力转化。
五、成效与反思
有效激励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才能科学的激励学生,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做到“十六个了解”,即姓名含义,籍贯出生,生活习惯,个性特征,行为方式,思维方法,爱好兴趣,困难疑惑,情感渴盼,心路历程,知音伙伴,成长规律,家庭情况,上学路径,社区环境,以及家长的思想和愿望。
其次要保持畅通的交流渠道。教师要不断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除了面对面的聊天和谈心,还要擅于利用多种现代媒体和渠道(例如:一线通、电子信箱、QQ、聊天室,短信、个人主页、网站、BBS栏等媒体),经常与他们交流思想,善于捕捉契机,适时加以激励,其结果往往会“事半功倍”。不断反思,发现教学策略和方法上还存在的问题,适时的加以调整,增加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情感入手,让学生喜欢我们教师、喜欢我们的课堂教学、喜欢我们的班集体、喜欢我们的学校、国家和世界。
激励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潜心的研究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因素,精心的准备。例如:寻找学生们一百个优点,准备一百句赞扬和欣赏的话语,有时,一个充满赞赏的眼神,一个肯定、支持的动作,一份微不足道的礼物,一个小小的游戏都会让学生感到鼓舞,激发起无穷的动力,胜过万语千言。
激励本身也是一种有限资源,要注意科学合理的开发和运用。例如:有的教师不考虑客观情况,在学生还没有取得进步和成功时,就不合时宜的表扬。不仅没有效果,甚至起反作用,为以后的后续激励,设置了巨大的障碍。过分频繁的激励,会削弱激励的作用,注意激励机制的层次性、差异性和连续性。
第四篇:课堂教学中有效评价策略的研究
课堂教学中有效评价策略的研究
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和实践意义
传统的课堂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形式单一,内容狭窄,方法简单,使很多学生无法体验学习的成功,无法发现自己的潜能,无法激励自己,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部动力,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主阵地,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生动活泼的。有效的课堂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情感愉悦并能更好地促进课堂学习,同时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新课程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既要关注过程评价,又要关注结果评价,并以此来实现评价的最大效益。因而,我们开展对课堂教学中有效评价的实践与研究,形成并提高师生评价能力的有效策略,从而使评价改革由观念转变为行为,以切实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评价是指对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评价,包括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评价。开展课堂有效性评价,就是要在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以促进每个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为本,建构和实践新型的课堂学习评价模式,使评价与学生发展同步,充分体现评价指标多向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过程动态性的特点,突出评价的导向、改进、形成和激励功能,形成科学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评价体系。
二、研究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师生的评价能力。提高教师的内在知识素养、课堂评价意识与策略、课堂评价能力与方法;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主体性的评价意识与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融洽师生关系。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良好课堂氛围,引发学生在激励性的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立一套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使有效性评价真正成为学校校本研究的固着点,达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特色成果。积累实践经验,形成具有评价特色的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录、案例反思、经验总结、科研论文等有效成果。
(二)课题内容:
1、评价主体互动化。
(1)教师的指导性评价。在学生学习和过程中,教师运用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对学生的学习作出及时有效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最直接的有效性评价,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与是非观。
(2)学生的自主性评价。随着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性的增强,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同伴的学习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不断增强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与能力。
2、评价内容多元化。
(1)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学习基础,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和技能形成的情况,以及课堂练习情况,给学生及时的反馈评价。
(2)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通过评价促进思维能力水平的提高以及数学学习品质的形成和提升。
(3)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有效的课堂评价应该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3、评价方式多样化
(1)课堂即时性评价。要发挥课堂中教师的口头评价的随机性、灵活性和及时性,充分关注课堂现实,针对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困难时受到激励,迷茫时得到引导,成功后享受快乐,让学生得到内在的“驱动”而不是外在的“刺激”,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
(2)课内反思性评价。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知道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应该改进;课末制定课堂学习评价量表,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自己的学习表现,从而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自我,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
(3)课外延伸性评价。要利用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等丰富的数学形式来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体会,提炼学习方法,深化对数学学习的理解,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促使学生获得全方面的发展。
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研究的重点:利用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的评价策略,解决课改中遇到的难题,提高教师的教学智慧和评价能力,积极推进我校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研究的难点:以课堂为主阵地和切入口,研究新理念下的评价新策略,把课程标准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把实践与研究融为一体,使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积累经验,及时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修正,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研究的方法、方式。
1、研究方法:
⑴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有关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更新教育观念,借助理论经验,指导课题研究。
⑵行动研究法:在理论指导下,强调实践和探索,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及时提炼经验、摸索规律。实施过程中碰到实际问题,可以修改方案,调整目标。
⑶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及时推广研究成果。
2、研究方式:
本课题是常熟市教研室负责的 “有效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策略的研究” 课题下的一个子课题,我们在前一个课题“建立成长记录,实施动态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对课堂评价有效策略的研
究,以课题研究的三块基本内容为主线组成相关的课题研究小组,定期研讨,定期交流。
(1)全员参与、互动研讨。学校全体数学教师全员参与课题研究,把课堂实践、教学实录、课堂反思、磨课提升作为课题的主要研究方式,做到课题研究常规化,制度化。每次课题研讨,提前确定研究主题,理论先行,实践尝试,交流提高,增强参与研究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争取教育专家理论指导与现场点评,请有关领导担任本课题研究的顾问,研究过程中及时向教研室汇报情况,及时得到指导。
(2)形式新颖,增强实效。既要引领课题研究向深度发展,又要为课题组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提供范例,并通过全市性的展示,发挥课题的辐射作用与研究价值。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开 题 报 告
建湖县森达实验学校 韩朝平余荣军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全面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价值。
2、通过调查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探索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和谐的生态课堂。
二、课题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只有通过深入课堂进行调查,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对课堂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才能为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依据,指明方向。
2、有效性数学提问与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关性研究。
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可以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然而在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其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所以我们将通过对教师观念的相关性研究,提高教师课堂提问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以及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提问艺术。
4、小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的理念。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提出问题,但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思考。反之,如果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激发。所以我们课题组将对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国传统的“启发式”教育理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告诫他的学生的一句话,道出了他所主张的“学思结合”教学思想。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这便又是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相机提问。因此,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多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苏格拉底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他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的,可以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概念的过程。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由此可见研究提问的有效性就十分重要了,好的问题就是好的接生婆,能更好地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3、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4、“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能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班级教学的动态环境中、实践中具体研究如何转变学习方式;
(2)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有关学习方式转变的文献进行学习和探讨,以促进课题在我校的深入发展;
(3)案例研究法:对教学中转变学习方式而取得成功和失败的相关案例予以研究和探索,从而建立富有实效的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的学习方式;
五、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按三个阶段逐步展开。
1、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1年6月)主要工作:
(1)申报课题,确定实验班,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2)召开课题组会议,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3)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4)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前测)。
2、实施阶段(2011年7月~2013年1月)主要工作:
(1)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
(2)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3)召开课题研讨会,举行教学沙龙活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比赛。
3、总结阶段(2013年2月~2013年6月)主要工作
(1)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后测)。(2)撰写研究报告。
(3)完成课题实验,完成各项成果资料工作,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
六、课题研究人员组成及分工
姓名 韩朝平余荣军 职 称 中高 工作单位及职务 森达实验学校校长
学术专长 教育管理
课题组中的分工
课题负责人 负责课题指导
负责课题指导
负责课题申报、研究及结题报告的撰小高 森达实验学校教科室副主任 数学教学
写 森达实验学校
王吉明 曹兆文 夏玉良 徐友萍 李文娟 陈步珍 小高 小高 小高 小高 小高 小高
数学教学
教导主任
森达实验学校总务主任 数学教学 森达实验学校教导副主任 数学教学 森达实验学校数学教研组长 数学教学
森达实验学校教师 数学教学 森达实验学校教师 数学教学
负责各阶段的计划与总结 负责课题经费的筹措与管理
负责课题的调研、整理资料
课题会议记录
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存档
负责研究报告的形成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在进行这项研究之前,课题负责人及所有课题组成员都曾参与了县思者足音《有效提问—引领有效课堂的翅膀》的校本教研研讨,其沙龙纪要在《小学数学教育》上发表,对课题研究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课题负责人有能力承担该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都是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他们的参与是对本课题的有力支持。
2、我校拥有一支强而有力的数学教师队伍,全体数学教师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完整的科学文化知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精湛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以及健全的生理心理素质,教科研意识强烈,有敬业精神。另外,还拥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观念新颖,在市、县各类评优课中屡获好评的优秀骨干教师,他们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3、本课题理论框架论证较为充分,研究设计较为严谨,这是我们研究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参与课题的老师对自己的课堂将进行录音、分析,逐步建立资料库,拟对数学课堂中的提问环节进行具体研究,以便于找出现有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提高课堂效益。
4、本课题由教师团队共同完成,合作与分工明确。并于2011年2月——2011年6月结合教学经验,寻找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设计了可行性报告,制订了实施计划;于2011年7月——2013年1月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13年2月——2013年6月对课题进行全面的验收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