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教学反思:在故事中学数学
幼儿园教学反思:在故事中学数学
《金老爷买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绘本故事,作者通过诙谐的故事情节,带着苏格兰古朴风格的画面,讲述了一个富有但缺少智慧的金老爷一次次犯错的有趣过程。通过比较不同钟面上所显示的不同时间,以及金老爷一次又一次上楼、下楼来到不同房间的复杂变化,该故事不仅具有帮助幼儿识别钟面时间的显性价值,还蕴含着“时间在不断流逝”这一幼儿很少察觉到的关于时间的重要特性。
大班下学期的幼儿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识别钟面时间的经验,但他们的经验大多停留在对于整点、半点等静态时间的认知上,通过将这一故事设计为大班数学活动,可以帮助幼儿联系已有经验,体会时间的流逝性,这对于提升幼儿对时间的认识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其实,利用文学作品开展数学活动,不仅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一次难度较大的挑战。因为,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凸显文学作品的价值,还要充分挖掘故事中所蕴含的数学活动方面的价值。就《金老爷买钟》而言,我们在开展相关的数学活动时,不仅要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还要利用文学作品积极推动幼儿对于时间概念的重新建构。
最初,我们将“故事”和“数学”作为两条并进的线索,采取一边讲故事,一边识别时钟的方法,但这样既破坏了故事原来的趣味性,也没有达到使幼儿认识到“时间在不断流逝”的效果。经过修改以后,我们采取以故事为主线,通过金老爷一次次买钟的线索,将有关时间流逝的讨论贯穿其中,让幼儿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关注故事中金老爷在上楼、下楼时,时间也在不断流逝的内涵。
活动结束以后,我们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我们认为,这样的活动设计作为师生共读类型的活动是合适的,但如果要凸显故事的数学活动功能,还是有所欠缺,理由有二:其一,故事中对于时间流逝的解释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一气呵成,如果中途停顿下来插入讨论,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幼儿对这一内涵的体验:其二,在活动中,幼儿自始至终都是跟随着教师的思路,缺乏通过直接操作获得的直接体验。为此,我们重新对活动方案进行了修改,确定了活动的三个主体部分。第一部分:由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
在讲故事前,教师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听故事,如金老爷家里有钟为什么还要买钟?是金老爷家的钟有问题,还是金老爷有问题?活动中,教师在不打断故事情节的前提下,强化幼儿对问题的思考。故事讲完后,教师就以上问题引导幼儿交流各自的看法。第二部分:开展拨钟找答案的操作活动
在操作活动环节,引导幼儿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断拨动指针,体验时间不断向前的过程,并联系金老爷不断对钟的故事情节,提出不同的问题,如楼上的钟在走的时候,楼下的钟在走吗?看得见的钟在走,看不见的钟会停吗?引起幼儿积极思考,在操作中自己去寻找答案。第三部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
通过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时间的流逝性,这一部分既能检验幼儿在前两个部分已获得多少新经验,又能进一步拓展幼儿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于是,我们又进行了一次教学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幼儿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讨论“究竟是金老爷家的钟有问题,还是金老爷有问题”时,幼儿说出了各自的理由:“钟一直在走的。”“金老爷把走路的时间给忘了。”“金老爷只记住原来看到的时间,以为这个时间永远不会变,这是不可能的。”
在拨钟找答案的环节中,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了更多的解释,如“楼上的钟在走,楼下的钟也在走,只不过金老爷没有看见”“无论上楼还是下楼,时间都在不断向前走”“所有的钟都同时在走,时间不会停在原地等金老爷”“如果有一个钟不一样,那这个钟就是不准的”“无论看见或看不见钟,就算家里没有钟,时间也是一样不断向前走的”…… 本次教学活动结束后,我们又对该活动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意见:
一、通过问题,进一步提升经验
幼儿将时间的流逝解释为“忘了走路也需要时间”“忘了看不见的那个钟也在走”,这说明幼儿对于时间这一特性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直观的体验上。为了进一步帮助幼儿提升经验,我们建议增加“原来看到的时间和现在看到的时间有可能一样吗”这一设问,引导幼儿去发现,金老爷的错误就是把原来看到的时间和现在看到的时间作比较,一直以为现在看到的时间应该
就是原来的时间,从而由幼儿自己得出“时间流逝”的结论。
二、联系生活,进一步迁移经验
教师在活动中选择了汶川大地震中青川中学师生脱险的事例,以真实发生的事件引导幼儿真切体会时间流逝的重要性。
我们还可以利用与幼儿日常生活直接相联系的实例,如整理玩具、上下楼梯、全园集合等,引导幼儿进一步迁移已获得的经验。附活动设计方案: 大班数学活动:金老爷买钟 活动目标
1.进一步识别时钟上的整点、半点和分钟,感知时钟与时间变化的关系。2.开展有关时间的探索,初步发现时间的流逝性。活动准备
绘本《金老爷买钟》、自制大钟面一个、金老爷家的四个钟、ppt、幼儿人手一个小钟。活动过程
一、讨论对时钟的认识,关注故事中所出现的问题 1.讨论时钟的用处,为什么许多人家里都有时钟。
2.观察绘本的封面图画,了解故事名称,带着问题听故事:金老爷家里有没有钟,在哪里?他家有钟为什么还要去买钟呢?究竟是金老爷家的钟有问题,还是金老爷有问题
二、听故事,交流各自的看法
1.听教师完整讲述《金老爷买钟》的故事。2.关注教师根据故事情节不断拨动钟面所发生的变化。3.教师讲述故事时强调以下内容,供幼儿思考,但不展开讨论。第一段:究竟是阁楼上的钟快还是卧室里的钟慢。
第二段:强调金老爷对钟时,不断与第一时间看到的钟面作比较。第三段:为什么屋子里没有一个钟的时间是相同的。
第四段:跟着钟表师父一起对钟时,一次又一次地发现钟表师傅的表与金老爷家的钟的时间完全一致。
4.讨论“究竟是金老爷家的钟有问题,还是金老爷有问题”,引导幼儿说出各自的理由。
三、操作活动:拨动小钟找答案
1.每人一个小钟,跟着金老爷买钟的故事情节,一起拨动小钟找答案。2.观察指针行走的方向,懂得钟表倒拨易损坏,况且把钟表倒拨,时间还是只能前进不能倒退。
3.引导幼儿通过拨动小钟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一:金老爷来到阁楼上时,下面卧室里看不见的钟是几点。问题二:金老爷跑到卧室时,餐厅里的钟是几点,下楼的时候钟在向前进还是向后退。
问题三:卧室里的钟是4点26分时,其他的钟分别是几点。问题四:金老爷买好表回到家正好是6点,他家会不会有一个钟不是6点。
四、进一步体会时间的流逝性 1.联系故事提出问题:是不是每次上楼、下楼用的时间都一样。2.运用生活实例,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实例一
汶川大地震中,青川中学的一楼学生用了半分钟到达操场,二楼学生用了一分钟到达操场,三楼学生用了一分半钟到达操场,他们终于全部脱险。两分钟以后,地震发生了,两位教师为了让学生脱险,没能及时逃离,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思考:楼上和楼下学生撤离时分别用了多少时间,撤离过程中时间是否在不断向前;两位教师知不知道时间在不断向前走,当危险越来越近,他们为什么不逃离现场。◆实例二
早晨,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在做游戏,9点开始做早操。一楼有两个班级,一个班在搭积木,另一个班在看图书,结果看图书的班级准时到达操场,搭积木的班级却迟到了,为什么?怎样才能不迟到?(因为整理积木比整理图书需要花的时间多,提前整理积木就不会迟到了。二楼也有两个班级,一个班在搭积木,另一个班在看图书。他们同时下楼,结果,搭积木的班级准时到达,看图书的班级迟到了,为什么?怎样才能做到准时?(因为两个班级下楼速度的快慢不同,排好整齐的队伍快速下楼,就能准时到达了。
第二篇:在故事中学数学
活动反思:有趣的数学故事
杜
金
《金老爷买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绘本故事,作者通过诙谐的故事情节,带着苏格兰古朴风格的画面,讲述了一个富有但缺少智慧的金老爷一次次犯错的有趣过程。通过比较不同钟面上所显示的不同时间,以及金老爷一次又一次上楼、下楼来到不同房间的复杂变化,该故事不仅具有帮助幼儿识别钟面时间的显性价值,还蕴含着“时间在不断流逝”这一幼儿很少察觉到的关于时间的重要特性。
大班下学期的幼儿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识别钟面时间的经验,但他们的经验大多停留在对于整点、半点等静态时间的认知上,通过将这一故事设计为大班数学活动,可以帮助幼儿联系已有经验,体会时间的流逝性,这对于提升幼儿对时间的认识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利用文学作品开展数学活动,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一次难度较大的挑战。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凸显文学作品的价值,还要充分挖掘故事中所蕴含的数学活动方面的价值。就《金老爷买钟》而言,我们在开展相关的数学活动时,不仅要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还要利用文学作品积极推动幼儿对于时间概念的重新建构。
最初,我们将“故事”和“数学”作为两条并进的线索,采取一边讲故事,一边识别时钟的方法,但这样既破坏了故事原来的趣味性,也没有达到使幼儿认识到“时间在不断流逝”的效果。经过修改以后,我们采取以故事为主线,通过金老爷一次次买钟的线索,将有关时间流逝的讨论贯穿其中,让幼儿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关注故事中金老爷在上楼、下楼时,时间也在不断流逝的内涵。
活动结束以后,我们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我们认为,这样的活动设计作为师生共读类型的活动是合适的,但如果要凸显故事的数学活动功能,还是有所欠缺,理由有二:其一,故事中对于时间流逝的解释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一气呵成,如果中途停顿下来插入讨论,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幼儿对这一内涵的体验:其二,在活动中,幼儿自始至终都是跟随着教师的思路,缺乏通过直接操作获得的直接体验。为此,我们重新对活动方案进行了修改,确定了活动的三个主体部分。
第三篇:中学数学教研组教学反思
中学数学教研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做出的分析与总结。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经常写些教学反思,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尤其是对我们年轻教师更是我们专业成长的得力助手。
教学反思
不知不觉开学已经三周了,最大的感受就是课堂40分钟不够用,所以相对于之前的教学,需要静下心来去思考和调整。初一数学是整个初中数学的基础,学生刚从小学毕业,可能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现象,所以必须让学生尽快调整过来。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面临如下一些问题:
1、对于课后习题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评讲,对于学生的错题落实不到位;
2、学生课前预习不到位,课前准备不充分,课后几乎不复习;
3、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低,尤其是家庭作业;
4、相反数和绝对值这两节知识学生不能够灵活运用到习题中去;
5、在解答题中,过程的书写比较薄弱,细节做得不到位。
针对以上问题,有以下几点思考:
1、课前精心的准备课件,让学生能够在40分钟内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2、课后利用一切能抓住的时间对个别同学加以了解和辅导;
3、督促学生先修改自己的错题,鼓励学生问问题;
4、培养学生如何思考一道题;
5、评讲习题注意把控时间,尽量不耽搁新课的讲授。
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相对而言,初一数学知识点多。但是这两周的新知识都比较简单。很多同学在学校里的学习中就感受不到压力,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也有部分同学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越来越吃力。
最近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例如,对有理数分类中的分数以及绝对值的非负性不能灵活运用到题目中;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小测试节奏;
5.未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的建议是:
1.鼓励学生学会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归纳解题方法;
2.督促学生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3.培养学生学会找概念中的关键词并自己解读概念的能力;
4.多鼓励学生就不懂的问题积极问同学老师。
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第一步
——学会听课
每位教师的心理都有一个美好的心愿,那就是都想使自己的水平达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众所周知,教学水平是一个教师的测量仪,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时刻都在研究,都想努力做好的一件事情。要让教育不平凡,出路就在于能突破平常很容易被封闭的平庸局面。优秀的教师,会善于用智慧慢慢打开通向教育风景的出口。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作为老师这种职业,我们应该知道这浅显易懂的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初登讲台,首先应该学会敬畏讲台,那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每次登上那里都应该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的。如何准备是我们新老师最困惑的问题,除了备课,我们还要认真做的是听课,向前辈学习,向优秀的人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不断探索前进,快速成长。
不管是曾经作为受教育者还是现在成为一名教育者,我们都接触过各种形式的听课。听课,是教师最为常见的工作内容之一,听课过程,是教师在互动中获取经验、自我提高的过程,是促进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艺术展示、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水平提高等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
作为一名新上任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去向资深教师学习,不断增强自己的各项能力。在自我提升这方面我认为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听课,听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课,听专家名师的课,听优秀的网上教学实录等等。
听课是为了学习别人优秀的教学艺术和先进的教育思想,是为了提高个人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素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但是怎么才能有效的听课呢?如何才能对别人的优点进行提炼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呢?我认为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上课内容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从进入到教育工作中我也大大小小听了很多老师的课,起初因为时间匆忙没有提前研读听课内容,所以结果就是自己听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以。因此在后来,我总会先研读听课内容,先形成自己对内容的理解,然后在听了别人的课就会学习到很多,知不足而改之。了解教学内容和地位,可以就相关内容的教学做好研读准备。
二、研其教材地位
在我们知道新课的题目时,首先要马上找来教科书。对教材进行详细仔细的研读,了解文本内容,同时分析内容的设计意图。
三、思考教学思路
当我们拿到一节新的内容时,首先要自己思考一下如果是自己去上这一课会如何处理,会如何设计教学过程,会如何更加轻松愉快的向学生传递这一思想。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认为只有做好了以上几点才能更有效的听课,才能达到听课的目的。有了这样的准备,我在听课时才会准确的关注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才能对别人的独具匠心的设计进行学习。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实听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几年前我去参加了省上组织的“名师大讲堂”活动,听了张文娣老师的课,以前我们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认为还不错,可当我听了名师的课才幡然醒悟,原来自己就是井底之蛙,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
比如《直线,射线,线段》在教学中就要将生活实际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随其识图,知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特别轻松,理解也会容易很多。经过专家名师的指导我就可以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正。随后在我个人的几何教学中我就利用了专家的将数学融于生活,将生活中的数学抽象出来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堂效果果然比之前好了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高涨了。
听课其实就是将自己的设计思路与别人的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发现别人的优势,别人设计的巧妙之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及时学习改正。当然虽然我们是新人,但是也是有亮点的,这样就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
全国数学特级教师丁益祥老师说过:“善学者能以少胜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也是要求我们在听课的时候要勤于思考,要学会学听课,要让自己的听课过程充满价值,这样我们才能成长。坚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断学习,不断磨砺,不断精细,不断升华自己的课堂方可为师矣!
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工作,我认为主要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反思。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也需要结合现今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发现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并进。在近期的有理数章节的教学中,还是应当更多的以学生的练为主,提升发展学生的在初中数学李所必需的一些基础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在的孩子本身就是从父母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待越是脾气好的老师就越是淘气,掌握好学生的心理,对学生管理得尺度掌握的好,替身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而让学生在数学上有所收获。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和前提,所以,要提高数学课堂的质量,就必须要对备课有充分的认识和反思。备课期间除了自己认真的分析教材及相应的习题册,也多与师父交流学习,听听师父是怎么上课的,然后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争取每堂课的教学都是有条不紊的呈现每个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到知识。
教学反思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增强教学动力的工具。它不仅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必经之路。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新进教师,开始工作已经近一个月,这段时间在师父以及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学习到了很多。比如其他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会很自然的给学生穿插相关的知识点或者相近的知识点,这就需要大量的只是储备和迅速提取出知识框架的能力。我也会尽快建立起知识框架,调整自己就题论题的方式。
认真备课,减少工作失误。初中知识并不是特别难,但是作为教师讲课必须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必须要细致。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富有生命意义的存在,在这里,应该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新教师,我的教学经验缺乏需要尽快地适应正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做学习型的教师,需要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提升教育教学行为。刚开始工作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自己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对照其他教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尽快形成适用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的听课质量增强课堂紧凑性。针对这一问题,我会继续听课认真落实。
第四篇: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反思
1.数学,人生的必修课
有了人类便有了数学,数学伴着人类, 数学伴着社会.数学发展了, 科技进步了,社会文明了.上至高科技如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的发射角度、运行轨道,下至百姓生活如土地测量、房屋装修、利息计算、数据统计等均离不开数学;计算机的问世使数学广泛地为社会服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特别是30年前创立的分形几何学,使数学更加接近大自然.数学伴着你和我,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人生必修课之一是数学,它不仅培养人们应该具备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能力,还培养人们应该具备的坚强意志和刻苦精神、实事求是的求真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思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1879~1955)曾说:“数学之所以比一切其它科学受到尊重,一个理由是因为他的命题是绝对可靠和无可争辩的,而其它的科学经常处于被新发现的事实推翻的危险,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反思。…...数学之所以有高声誉,另一个理由就是数学使得自然科学实现定理化,给予自然科学某种程度的可靠性。”杰出的数学家美籍匈牙利人冯·诺伊曼(1903~1957)也认为:“数学的发展与其它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从根本上表明数学特点的事实,正是它和其它自然科学之间非常特殊的关系.”近几十年来,国际上工、商、医、农各界都在雇用数学专业人才,不是借重数学运算去寻求答案,而是借重他们在复杂错综的境遇中,进行有条理的分析,有助于最后决策.数学处处有概念,通过对概念内涵、外延扩大与缩小的反变关系的探讨,可以深刻认识和理解事物,并培养灵活多变的聚合与发散思维能力.数学处处有抽象,通过舍弃非本质属性抽取本质属性的认识方法,可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反之,掌握本质又能高屋建瓴、透彻分析具体现象,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数学处处有猜想,通过不同类型的推理活动形成一个合乎情理的猜想, 可以培养分析、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能力.数学处处有逻辑,通过“三段论”,可以培养思维条理、言必有据、以理服人的科学态度;通过“是与非”的逻辑判断,可以理解和掌握布尔(逻辑)代数的基本思想,将大量不同形态的实际问题,抽象、归纳、概括成具有相同本质的二元数学问题给于解决,由此体会数学的抽象、概括、广泛与超然的非凡.数学处处有分析,通过对所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层次和因素并分别给于讨论,进而得出结论,可以将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条理化、层次化、简单化、具体化,学会分解、剖析和洞察事物.数学处处有综合,通过探求研究对象各部分、方面、层次和因素之间的特征、联系与作用,加深对整体的认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并通过“分析综合”的往复过程,使认识愈加精细、深刻并螺旋式上升.数学处处有分类,通过对概念外延的明确划分与运用,培养不重不漏、缜密思维的严谨治学态度.数学处处有联系,事物不孤立.通过纵向多层次与横向多侧面的类比,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将静止的、孤立的、不变的事物置于系统之中,成为运动的、联系的、变化的东西,在系统的运动过程中,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主次关系及转化条件,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在观察与对比中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学会科学地归纳总结事物的客观规律.数学处处有转化,通过各种数学结构、数学运算之间的等价转化或者不等价转化,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是那么的和谐统一,或者又是那样的千差万别,在一定条件下进化、退化或异化.数学处处有辩证,运算与逆运算、近似与精确、有限与无限、必然与或然、微分与积分等等,数学是辩证思维的工具,也是培养辩证思维的土壤.数学处处有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查阅资料、筛选信息、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合作交流、见贤思齐,从而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完善人格魅力.………….当代科普作家高士奇(1905~1988)曾经说过:“培养一个人才,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思维,在于科学的思维.”数学的思维是科学的也是辩证的,它善于将无关紧要的东西抛到一边,抓住最主要的因素与关系,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综合,经过合理的简化和抽象,把问题的实质用数学语言与符号准确地表述出来,使它更具有一般的指导意义.一位科学家曾经表示过:一条定律如果没有数学证明是很难令人信服的.也正如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1862~1943)所说的那样:“数学使我们能够获得科学思维的更深入的洞察力,……,数学似乎就被请来在一切学问中起领导作用”.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科学的数学化,这正是数学的权威性.2.题海,当前中学数学教学的弊端
当前,在高考升学压力下,我国的数学教学很多是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深渊:处处题海战术,学生成了解题机器,教师输入什么样的“解题软件”,学生套解什么样的习题,所作的是模式辨别与机械模仿,所学的是考试法与证题术.为了得高分(追求升学率),不惜加班加点、见缝插针,对一种题目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还美其名曰:“熟能生巧”),搞得大部分学生疲惫不堪、兴趣索然.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1910~1985)所指出的:“做习题是必要的,但是一辈子做习题而无创新又有什么意思呢?”其结果是,学生对数学知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概念缺乏深层次的透彻理解和自如灵活的迁移旁通,更谈不上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即使考入高校,也是“江郎才尽”无所作为.这种畸形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异化,它极大地阻碍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优化学生的个性品质.题海战术有没有效?说它没效是不公平的,题海战术对考试确实有效,但它是低效率的.由于重“量”不重“质”,将“大运动量”简单地移植于数学教学是违背教学科学规律的,它把教育变成训练,不仅浪费时间和财力,也在误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方向,更是严重地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扭曲学生的个性.特别地,由于某些领导的外行,大搞题海战术的教师或学校不是从事教育,而是呕心沥血地制造大批“考试机器”,明明坑害学生,不但不受批评与制止,反而备受赞赏、成为效仿的榜样;一些媒体也为此大肆宣传,树为学习的“教育典范”.实在是令人痛心与悲哀!
举办“奥数”的初衷是培养和选拔数学爱好者,结果却演变为功利行为,成了进入重点初中、高中或大学的优惠券,也成为某些教师的发财途径及由此而生的“教育产业大军”.逼得家长花钱不菲,让孩子参加那些多数是“符号游戏”(有的题连国际知名的数学大师都不能立马找到解题钥匙)、不负责任的“奥数班”.在那里,不是培养夯实基础、踏实努力、刻苦勤奋的学风,而是利用所谓“技巧”训练“偷奸耍滑”的轻浮品质,严重摧残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如小学奥数,有的无非是初中或高中数学知识的下放,让学生去“开阔”视野、“拓展”知识,而且讲的不准确甚至有错误还影响今后的数学学习.正如某位特级教师所说:“学奥数不如去种树”是不无道理的.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30多年前(78年),徐迟的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振奋人心、曾经鼓舞国人向科学进军,但也让我们误认为中国数学世界领先而盲目自大.直至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曾经囊括菲尔兹、沃尔夫、克劳福三项顶级大奖的数学家丘成桐(1949~)先生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数学还需要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才有可能赶上世界水平.”振聋发聩的讲演使我们恍然!…….“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话科学家钱学森(1911~2009)生前曾给温家宝总理讲过五六遍;同段时间,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任继愈(1916~2009)老先生也在给温总理的信中曾尖锐地指出,他对我国教育的现状有一种危机感.大师的话一针见血、语重心长又令人心痛、心焦,实在是值得我们深思.“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毁才?还是育才?这是每所学校、每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实际问题.当然,毁才和育才不是主观愿望所决定的,没有一位教师、一所学校不想育才,然而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有限与陈旧、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浮躁与功利,客观上完全可能做了负功.我们知道,育才周期长、成才因素多,客观毁才的责任由谁来承担?有谁去评判与追究?应该严肃地提到教育部门的议事日程上来,教学反思《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反思》。
3.关键,提高教师的素质
学习论指出:“在帮助学习者理解、依据学习者的理解开展教学、纠正他们的错误概念,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观察学习者和与之交往方面,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钱学森生前念念不忘1923~1929在北京师大附中上学时,傅种孙(1898~1962)先生讲几何的情景而受益匪浅.傅先生曾是北师大数学系主任、副校长、数学教育大家.俗话说得好,名师出高徒,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学而优则师”已是许多发达国家的共识并由此得到实惠.然而,我们的教师是“学而优”么?尤其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很少有高材生去报考师范,虽然近几年我国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有所提高,但认识的惯性仍在运行着.结果造成大批教师先天不足,倘若当教师后仍不努力、不刻苦钻研教材,仅把教书当做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孜孜以求的事业,那么,误人子弟怕是避免不了的了.更有甚者,在金钱的诱惑下,一些教师课堂上不认真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课下让学生到自己家中去有偿补课,为了“避嫌”,竟然互相介绍本班同学到他班任课教师家中进行有偿补课,搞家教的劲头比投入教研的精力高得多,如此这般不能静心研究教材谈何教学质量?还有的自我标榜自我吹嘘:什么“押题大王”、“提分指南”,什么中、高考“母题”、“真题渊源”等等,出版社为了自己的利益,对此也是推波助澜、蛊惑人心,引诱家长和学生掏出腰包,……,难道这不是亵渎教师职业、亵渎教育事业么?哲学大师熊十力(1885~1968)先生的谆谆教诲:“做学问就要立志做第一流的学者,要像上战场一样,义无反顾,富贵利禄不能动其心,艰难挫折不能乱其气。”应该成为我们格物致知的座右铭.有人说,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此言未免偏颇,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不无道理的.前苏联学者曾经研究并得出这样的见解:“如果教师有很高的创造才能,那么有才华的学生能够取得较好成绩,可是创造才能低的学生,一般成绩都很差.如果教师自己处在‘创造才能标尺’的下端,许多课堂活动是重记忆轻理解,对学生的考察也侧重于具体传授的事实知识的记忆,那么迁移能力低的学生成绩就比较好,而肯动脑筋喜欢求异思维的学生往往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有时还会被埋没.”可见,教师的素质与学生的成才是何等的相关及重要啊!一位教师的所作所为,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短期还是长期,能否对他一生的发展有益是应该经常反省和自责的,教师任重道远正在于此.教师职业来不得懈怠,更来不得信口开河.“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师大校训),只有具备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才能摆脱“文人相轻”的陋习,真正做到克明峻德、淡泊名利、戒骄戒躁、严谨治学、不断进取、精益求精地去完成本职工作,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培养拔尖创新的杰出人才.当今的世界是人才的竞争,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落后的课程内容需要改革,陈旧的教学方式需要更新,先进的教育技术需要引用,……,但这都不是教改的关键,教改的关键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因为教师是学校的支柱,名师是学校的灵魂.只有迅速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特别是教师的道德与学术水准),通过多方面的努力,造就大批具有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具有会研究、敢创新、穷理尽微、见贤思齐的高素质教师,才能做到与时俱进、真正实现科教兴国.中科院工程院士徐匡迪(1937~)说得好:“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我想,如果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能够把数学教育作为事业去不断追求,作为科学去努力探索,作为艺术去反复锤炼,那么,我国的数学教育必能去掉浮躁、摒弃功利、健康发展,成为知识应用、传播和创新的主阵地,在培养人才和提高全民素质方面发挥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篇:在游戏中学数学
四、数学教学应以幼儿园各科教学相互整合《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各科教学应相互融入一体,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既是活动的引导者,又是活动的合作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激发幼儿学习的情趣。因此,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把数学教学渗透到幼儿园各科教学中去,使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既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艺术兴趣,也陶冶了幼儿的情操。如:在“神奇的10元”教学中,老师首先和幼儿一起在美工区制作各式糖果,并标上价钱,然后,在教室的另一角布置成糖果店,最后,展示1、5、10元硬币,让幼儿分辨他们的不同并介绍之间的关系。给每个幼儿10元,活动结束时,请幼儿说说买了什么糖果?花了多少钱?剩下多少钱?帮幼儿把买糖果的货币组合记录在白板上。
五、数学教学应以游戏为主
好奇心和相象力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为了引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利用玩具和游戏寓教育乐,是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而幼儿每一次玩,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点子,无形中就培养了灵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大风吹”教学中,其目标是练习三层条件的连续分类。老师就扮演了“风婆婆”,大家围着“风婆婆”坐成一圈,玩“风婆婆”的游戏,“风婆婆”随意举出一种或两种以上多数幼儿所共有的特征,有该特征的幼儿就要站起来换位置,其他的幼儿则不动,“风婆婆”要趁着大家换位置的时候,枪到一个位置坐下,此时会有一位幼儿没有位置坐,便成为“风婆婆”,游戏又继续开始。因此,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占据了很大的空间,幼儿在游戏中轻松、自主的掌握了数学知识,从而喜欢数学、探究数学、学习数学。
幼儿的认知、体能、语言表达、社会技巧等能力的发展都是渐进的,经过学习而不断积累、发展、成型,因此,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