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分层次走班式教学具体实施管理方法
高一分层次走班式教学具体实施管理方法
一、备品
学校给每个学生配备备品柜,走班上课期间,请同学们将自己的物品锁在柜中,以免丢失。个人物品,个人保存,一旦丢失,学校概不负责。
二、迟到
预备铃响起,同学们应提前或马上进入教室,正式铃响后进入教室为迟到。本学期的习惯养成为遵守时间,第一次迟到给予警告,第二次交由班主任老师处理,第三次通知家长,第四次交由学生处处理,并给予纪律处分。
三、座位
学生在走班教学期间的座位先按身高排座,然后再根据学生上课表现进行微调,每次上课学生必须坐到指定位置,以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随意串座按违纪处理。
四、课堂纪律
分层次走班式教学,采取学科导师制,教学内容已经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整,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跟住老师,只要肯学,愿学,就一定会有进步。
上课期间由学科教师对本教学班的学生进行考核,学生处和学年也将进行巡视,一旦发现有违反上课纪律的学生,第一次给予警告,第二次交由班主任老师处理,第三次通知家长,第四次交由学生处处理,并给予纪律处分。如果有严重扰乱课堂纪律以及不尊重任课教师的行为发生,一律严肃处理。每一次违纪都由任课教师或班主任记录,学生签字留档。
五、课间
本学期将着重检查课间纪律,请同学们不要在走廊和室内大声喧哗,打闹。走班上课前后,请将自己的备品准备好,有序进入教学班级,不允许随意乱串。
六、每班在每个学科安排一位负责人,以便于有突发事件及时通知班主任老师。
第二篇: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转载)
默认分类 2010-09-18 22:25:54 阅读22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牟平一中
为更好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我校在08级率先探索推行了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实践中,有成绩,有经验,也有不足,在此愿意将我们的经历、感受和点滴收获,与同仁们一起分享。
一、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的背景
我校08级共招收新生2100多名,每个平行班学生的入学成绩高于700分的有20人左右,低于400分的也接近20人,学生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差异都很大,教师如果执行相同的教学计划,用相同的教学方法,教相同的内容,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完成相同的教学目标,必然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也必然会导致学生思想、学习、能力、心理等诸多方面的素质差异越来越大,压抑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不利于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更不利于学生的学科学习向理想的方向发展。为此,学校决定在08级实施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
二、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源自孔子的因材施教。
(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也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校为各类学生所创造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等。
(三)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层次性原理”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师生交流必须在同层次下才能顺利进行,即交流双方必须有“共同语言”。
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就是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差异,承认学生学科间存在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使处在相同“最近发展区”的生生交流、师生双边沟通有“共同语言”,彻底改变大一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实施“因材施教”。
三、学科分层次教学的内涵
分层次教学,具体可概括为“三分”,即分层教学、分层考试和分层提高。
(一)分层教学
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不同,给每个学生一个基础平台,然后在稍高于他们的水平上提出要求,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A层次教学侧重于夯实学生学科基础,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创新的精神;B层次则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这类平时不容易成为课堂主角的学生,焕发学习的激情,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C层次则要使学生通过努力,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并兼顾补缺补差,重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
习惯、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等。
(二)分层考试 实行分层次教学后,每学段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试卷。各层次本着“教(学)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单独命题,分层次考试,以“考”来检验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展情况,以考促学,激发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分层提高
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我们允许学生成绩的差异性,但绝不允许学生成绩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没有提高。如果说分层次教学是针对学生个体而言,那么分层提高就是由每个个体的提高而最终达到全体学生的提高。我们要通过分层次教学,使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分批次地波浪式提高、螺旋式上升。
四、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宣传发动,统一认识
统一了各层次家长、学生、教师的认识,赢得家长和学生以及教师的认可。
(二)优化人力资源,确保方案有效实施
一是优选各层次负责人,保证各项工作科学高效运转;二是选好各层次学科负责人,确保教研及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三是合理搭配三个层次的师资,让每位教师发挥最大工作效益。
(三)制定层次教学计划,明确层次教学原则
各学科在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时数、教学策略与方法时都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一改过去的“一刀切”、“一个模式”、“大一统”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A层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着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B层的教学一定要打好基础,适当降低教学难度,使学生能掌握和会运用所学知识。C层的教学按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学什么就考什么的原则,到高二6月份完成学业水平测试所需内容,且着力在打基础、养习惯方面下功夫。
(四)科学编班,动态管理
学校以行政班为单位,让学生根据个人实际能力水平、发展志向填报各科学习层次志愿;结合学生申请和学科测试成绩,按A、B、C三个层次,以3:4:2的比例,对36个行政班按九个学科(公共课与语文搭配走班上课)进行分层编班,安排课表、教室,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课程表,每节课,每个学生照表到各自层次、各自教室上课;自习和其他活动则回到各自的行政班,实行双轨制动态管理。
(五)建立激励机制,实施弹性管理
每学期结束,具备条件的学生可申请调换层次,但学校要统一组织考试,由各学科分层次教学管理委员会确定到上一层次学习的名单,并进行公示,同样也允许学生申请到下一层次学习,实现教学班弹性
流动和相对固定的有机结合。
(六)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分层次教学是一项重大的教学改革,必须全面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完善教学管理措施,才能确保这
项改革的顺利实施。
1.充分发挥层次负责人、层次学科年级组长作用
各层次负责人为更好地掌握本层次各科的教学情况,每周必须推门听课两节,包组参加教研活动,每两周进行教案、业务学习等教学常规检查。各层次负责人每周召开本层次工作例会,总结一周听课情况、参加包组教研情况;汇总一周值日情况,分析研究各自层次存在的问题,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
下周工作重点。各层次学科年级组长带领各自层次教师认真搞好集体备课,针对各自层次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授课方式;按学校的要求,加大对三种课型的各个环节的研究,搞好树标课;确定各层次的作业设计;同时实行师带徒制度培养青年教师;把好本组教案关。
2.设立教学班班主任,制定教学班考核办法
我们设立教学班班主任,对走班学生进行分组管理,安排固定座次,每节课,教学班班主任都要查人报单;成立教学班班委会,制定教学班考核办法,从纪律、卫生、节约、安全、公物爱护等方面对教学班和学生加以量化考核;每学期安排两次教学班班会,总结班级情况,提出班级发展要求;要求教学班班主任定期与家长联系沟通,交流学生学习情况;加强课余时间与学生的谈心交流,增进师生感情等。
3.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确保分层次走班教学“走出”成效
我校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市教科院关于“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要求,始终狠抓课堂教学改革不放松,不断巩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坚持向课堂要效率,向课堂要质量。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我们确立了互动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互动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套路,“读(阅读)、研(研讨)、点(点拨)、练(训练)、悟(顿悟)”。同时制定了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种课型的授课模式。新课堂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兴趣、主动性、自制力大大提高,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
4.实行“部分素养过程评价”,推行全员全程管理
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的实施,给行政班班主任带来管理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推行了“学生部分素养过程评价”,实行“全程全员管理”。具体做法是:每班每周按“学习态度”和“公民素养”两大方面,分别从课堂纪律、时间利用、课前准备、复习、预习、作业、测验、发言讨论、辅导九个维度和卫生习惯、公共场所、同学交往、爱护公物、语言文明、诚实、拾金不昧、勤俭、学习纪律、休息纪律十个维度对学生每天的表现实施全程管理和评价。“学习态度”由教学班班主任根据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班级每周对两大方面进行汇总,如果某位同学同一维度一周有两次表现不好,则该维度为不合格;期末对每位学生每周、每个维度的表现情况进行汇总,作为学生评先树优和填写发展报告的主要依据。
“学生部分素养过程评价”和“全程全员管理”,彻底改变了只注重结果的管理模式,改变了过去只唯成绩和单凭主观印象投票评价学生的做法,学生平日的表现直接影响期末综合素质各维度的评价等次。此举让全体师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管理中来,做管理的主人,真正做到管理人人有责,人人全面发展,大大减轻了行政班班主任的工作量,使学科分层次教学得以顺利实施。
五、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的成果及反思
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优化了教学管理层级,突出了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全体性、选择性和发展性,促进了学校管理的快速稳步发展。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原则,保证了以全体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成绩提高非常明显。
08级第二学段检测,我校九科均在B层次以上的1044名同学参加一定范围的考试,总分800分以上达760多人;第四学段考试,总分800分以上达772人,其中980分以上3人。C层次的学生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对所学知识的考试,有的学生竟能得满分,150分的试卷平均在110分左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一学年中,有100多人次升入上一层次学习,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赢得了家长的赞许。但在实施中,也有几个问题需要借鉴: 1.实施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的班级较多时,可在级部下设学区,使同学科教师的听课、教研可错时进
行。2.实施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每节课两
(三)个学科的搭配,应按认知规律考虑组合,避免相同科类的学
科搭
第三篇: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次教学
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次教学—实现应试与素质教育的统一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领域一直处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你争我夺的“混战”局面。尽管素质教育的主张已提倡多年但应试教育之风却依然盛行不止,因此迄今为止应试教育仍然占据着极大的优势,素质教育步履维艰,使得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展缓慢,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究其原因就在于未能准确把握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平衡点,故在实践中极易产生偏差,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近几年我国许多素质教育改革失败的事例皆说明了这一点。因为既要短期应试出成绩又要长期打好各方面的素质没有非常恰当的方法是不行的。
然而怎样找到这个平衡点并准确把握住它长期地保持“平衡”呢?从我国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精英”式的教育模式,并未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的“大众化”教育,因而就无法实现素质教育的宗旨。而在学校教育中能够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就是分层次教学法。当然也许许多教师、学校已在教学中实施了分层次教学,有的效果也不错,但绝大多数是靠花费大量的课外时间来补课实现的,并未从效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生的素质、能力等因素上去考虑,一心想补出好成绩来,而衡量教师和学生的标准就是考试的成绩,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搞的教师和学生都疲惫不堪,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摧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次教学。因此要想实施真正意义上分层次教学就必须从以上几个方面去考虑。
首先讲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是最重要的,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次教学却非常困难,因为我国的教育条件所限,每个班的学生人数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七八十人,学生的水平层次又参差不齐,故能够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次教学的教师和学校寥寥无几,大多数学校的做法是按学生的水平层次来分A, B, C 班,而教师在教学上只能按照面向大多数,难、易适量的原则来实施教学。而对于优秀学生的“培优”基础差的学生的“补差”工作则成了教学成败的关键。措施得力的学校则成绩斐然,否则会导致学校的声誉下降,有的甚至倒闭,尤其是私立学校。故做好“培优”“补差”工作是一个学校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然而如何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却学问多多。有的学校则由课任教师去负责,有的学校则统一安排有计划地去进行。绝大多数学校是由教师们自己去负责任课班级学生的“培优”“补差”工作。这种做法所收的效果较小,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却很大。因为没有统一协调的安排和协作,各科任教师之间存在着抢时间、争学生的现象,造成了教师们之间的矛盾,也造成了“培优”“补差”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和不均衡。能抢到时间争到学生的老师,其教学效果则会较好,学校和学生对其的评价也会较好,即使教学成绩未提高依然会得到赞赏和认可。而抢不到时间争不到学生的老师其教学效果相对而言会差一些,哪怕平均分低一分、两分则学校和学生们的看法和评价就会不一样,而学校对教师的考评,成绩是占很大比重的。尤其是在私立学校,这种评价机制普遍盛行,教师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否则饭碗不保。长期以往,则教师们和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均受到很大的损害,私立学校之所以教师的流动性很大,身心的压力比公立学校大得多,根源就在于此。而要解决这一难题,使“培优”“补差”工作的效果达到最佳,避免教师之间的矛盾,同时又对教师们的考评公正有序最好的方法就是由学校则统一安排有计划地去进行。
怎样统一安排有计划地去进行“培优”“补差”工作呢?许多学校一般的做法是利用每天的第八节活动课的时间统一安排各个科目的“培优”“补差”工作,其优点是部分“优”生更“优”“差”生变好或有所提高,其缺点是并非所有的“优”生和“差”生都能够得到“培优”“补差”或是全面地能够得到“培优”“补差”。其原因是每周只有几天的第八节课可利用,而进行“培优”“补差”的科目至少有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若平均分配时间的话每个科目每周也只有一节课的时间可用,其效果肯定不太好,更何况许多学校所进行的“培优”“补差”工作只是名义上的,并未真正地实施。为什么呢? 因为许多学校是打着兴趣小组的旗号让学生们自己报名参加各种兴趣班来进行“培优”“补差”的,因此能够真正和全面得到“培优”“补差”的学生很难占到大多数,何况一些兴趣小组并非是考核科目或主要科目,学生们报名参加各种兴趣班也并非全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进行“培优”“补差”的,故要想真正地实施有计划的“培优”“补差”工作,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去进行。
首先按照全年级学生的各学科成绩和能力划分层次,一般可分优、良、差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学生可根据数量来分班,每天的第八节安排语、数、英等主要学科的“培优”“补差”课程,一周时间至少可安排四次。当然,“培优”“补差”主要是针对优、差两个层次的学生,故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需精心设计,优生着重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各科教师共同培育有潜质的尖子生,进行“精英”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将来能够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晚自习时间,也须安排语、数、英等主要学科的“培优”“补差”课程,因为这些层次的学生其水平能力与正常学生不同,故需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培养不同的能力。优生主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点拨、辅导为主,差生主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基础的知识技能,以教授、督促检查、任务型学习为主。尤其是差生,其学习的困难较大,原因有多种类型,有的是智力、性格和知识技能基础薄弱的因素、有的是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偏差、有的是恒心、毅力的问题。他们需要比正常学生多几倍的时间和努力才能掌握基础的知识、技能,而且他们需要老师、父母亲以及学校和同学们更多的关爱,否则的话他们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或无心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一种痛苦,这样一来他们在课堂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就会产生种种问题。我们光责备学生上课睡觉、违反纪律,打架斗殴是没有用的,大多数“问题”学生的问题就在于学习、生活的不如意,主要是学习上的困难难以解决,且得不到父母、老师及同学们的理解,有时甚至受到责备。遗憾的是,我国的学校教育几十年来一直在差生的补“差”转变工作中措施不力,方法简单,致使许多差生成了“问题”学生,有的甚至离开学校,混迹于社会,滋生犯罪。近几十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学校对差生的补“差”转变教育工作措施不力应负一定的责任。通过对差生的学习生活的调查可见,差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很难跟上正常学生的进度,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次教学却非常困难。因为我国的教育条件所限,每个班的学生人数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七八十人,学生的水平层次又参差不齐,而教师在教学上只能按照面向大多数,难、易适量的原则来实施教学。故能够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次教学的教师和学校寥寥无几。课外差生在完成作业、预习、复习和自主学习等方面均很难独立进行。因此不做作业、完不成作业、抄袭作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此,传统的做法是让班主任、科任教师去督促检查,但由于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又不能自行安排学生们的时间和提供场所,尤其是教学进度要求教学和考核的时效性,因此长期以来尽管教师们做了许多努力但收效甚微。故,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学校统一在晚自习时间安排语、数、英等主要学科的“补差”课程,把差生集中成几个班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差”工作。目前我国敢于这样去做的学校可谓寥寥无几,原因很简单,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学讲求教学和考核的时效性,讲求“精英”式的人才培育模式,不允许违反常规的超时的“普才”培育模式,故在教学、考核上均要求统一内容和时间进度。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多年来我国的中、高考模式较难改变,素质教育步履艰难了。更多的学校是担心中、高考若赶不上进度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平均分,而且难协调时间、场所和管理的问题。事实上,许多学校在初
二、高二阶段已经完成初
三、高三的教学内容,到了初
三、高三阶段已开始全面的复习与提高、深化了,对于正常学生而言这一切都可以完成,但对于差生来言就难上加难了。他们本身从一年级开始学习就困难重重,倘若学校未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学习、提高的话,则如同口袋中有个漏洞,越往下学,装的东西越多,则漏洞越大,到最后几乎什么也没有了。这就是为什么我国的许多学校差生普遍存在的原因。难怪会产生学生上课睡觉、聊天、搞恶作剧、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打架、偷窃等不良行为。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降低对差生的要求,既然正常学生两年学完三年的内容,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让差生三年学完两年的内容呢?只要他们掌握基础的知识、技能就可以了。参加考试也不至于三、四十分啊。从中、高考的内容、要求来看,百分之八十是基础题,故差生们若掌握了基础的知识、技能,考起试来虽说不一定能得到百分之八十的分数,但拿个五、六十是不成问题的。而我国的许多学校恰恰是忽略了补差工作的实效性和策略,对差生采取简单的管、压、惩罚等措施,结果不但提高不了升学率和平均分还导致种种差生带来的问题。
除了根据学生的层次,对差生降低要求,放慢进度,利用课内外时间打好其基础的知识、技能之外,在补差方面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和策略。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不仅仅是因为学习上的困难,还有品性、习惯和周边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补差时还要想方设法消除种种不利因素。譬如封闭式管理,开设一些法制课、心理健康课、街舞、围棋、象棋、电子游戏课等。把差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他们喜爱的事物上,这样既可发展他们的爱好专长又可以帮助学业,还可以以此管束他们。
哪间学校是真正为学生着想,闯出一条有特色的补“差”路来,那么这间学校必将硕果累累,真正实现应试与素质教育的统一。
第四篇:职业高中语文课堂实施分层次教学探究
职业高中语文课堂实施分层次教学探究
“分层教学”是一种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为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而实施的课堂教学策略,它一方面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另一方面,使课堂与学生得到和谐发展。职业高中的学生生源素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文化层次更是参差不齐,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刀切”,必然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素质好的学生会出现吃不饱的现象,而素质差的学生则根本就消化不了那么多的课堂教学内容。而分层次教学的提出,正是充分考虑这些学生的差异,使更多学生得到最有效的发展。
职业高中学生文化层次存在很大差异,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刀切”,不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上不去,也会给今后的专业课教学带来难度。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就会睡觉或者捣乱,给课堂的秩序带来破坏,更有甚者还会“吓跑”学生,产生新的流失率。但我们相信,学生不管怎么样的差别,都可以分而育之。而分而育之的渠道之一就是实施分层教学。
本课题以2009航空宾馆班为实验班。在开学初,教师通过对全班学生平时的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学习习惯及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取学生自报和教师考查相结合的办法,把学生按好、中、差分为A、B、C三层。
一、分层次教学的目标
1.发展A层
发展A层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特长,培养并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高B层
提高B层学生,使他们较为牢固地掌握教材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努力争取成为A层学生。
3.帮助C层
帮助C层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严格要求,热情关怀,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质量,稳步发展成为B层学生。
二、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做法
1.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备课要在透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当然,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要求,对相同内容的层次要求也应随知识、能力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在分层教学目标确定后,应制定分层教学方法,筛选不同的训练内容,设置分层练习、作业,设计反馈检测题。其中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C层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如何促进A层学生潜能的发展。
2.分层授课
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分层设疑,通过分层提问、讨论、答疑等形式使各层次学生学懂本节课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对基础差的低层次学生,训练要求采取“低起步,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办法;对于中层次学生,我们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的方式进行;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进行“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的基础训练。例如在《山居秋暝》的教学过程中,在诵读环节多提问C层学生,适当地表扬,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诗文内容的分析环节尽量提问B层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而在诗文主旨较为难以理解的环节,尽量提问A层学生。在练习题环节,也要注意难易梯度,对诗文的理解这样简单的问题提问C层学生,激发C层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你是一名导游,来到王维当年闲居的蓝田辋川,你如何向你的游客介绍这怡人的美景呢?”这样的拓展练习,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再进行口语表达,相对较难,这类问题提问A层学生,使A层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分层授课能够照顾到各层的学生,避免两头学生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
3.分层布置作业
分层布置作业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质和量的作业,使各层学生得以提高,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对C层,可以量少质低;对A层则可以量多质高;B层学生介于二者之间。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采用“隐形分层”,层次不同,辅导不同。对A层学生深化、扩展知识面,对C层则采用深入浅出、通俗化、兴趣化的教法,同时带动B层学生。另外,无论对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要多关心,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有正确的学习动机、锲而不舍的进取热情、高度的注意力和稳定的学习情绪,身心都能健康成长。虽然每个层次的标准不同,但教学过程要固守一个原则,那就是要唤醒、激励学生的主体意识。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外事服务职业高级中学)
第五篇: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数学分类分层次教学实施方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数学分类、分层次教学实施方案
鉴于各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的不同,对数学的要求存在的差异,特别是现代经济、金融和管理学科的发展对数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及学校加强理工学科建设对数学公共课的设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用这些新的变化以及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促进文理渗透、学科交叉,提高学生数理与数量分析能力,同时满足学生自身兴趣和发展方向的个性化需求,我校非数学专业本科数学课程实行分类、分层次教学。分类、分层次教学的基本精神是不仅强调适应不同学科对数学的不同要求,而且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为使分类分层次教学有效、有序地实施,达到预期的目的,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 课程设置
1. 我校为非数学专业开设的公共数学课程分为三类:数学素质课、数学基础课、数学应用课。部分文科专业必修数学素质课,其他专业必修数学基础课,数学应用课为全校任选课。
2. 数学素质课包含一门课程:
大学文科数学:共4学分,第一学期 3. 数学基础课由三部分构成:分析部分、代数部分、随机部分。每一部分分为A,B,C,D四个层次,除去物理学单独设置B层次外,供其他专业修学的基础课分为A,C,D三个层次,每一部分选择一个层次均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数学基础课方案。
4. 数学基础课程的层次划分(不包括物理学专业的B层次课程)及课程设置为: 分析部分:按要求由高到低分三个层次设置为
数学分析A:共12学分,第1—3学期学分分别为4,4,4 微积分C: 共8学分,第1、2学期学分分别为4,4 微积分D: 共4学分,第1学期 代数部分:按要求由高到低分三个层次设置为
高等代数A:共6学分,第1、2学期学分分别为4,2 线性代数C:共4学分,第3学期 线性代数D:共2学分,第2学期 随机部分:按要求由高到低分三个层次设置为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共6学分,第3、4学期学分分别为4、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共4学分,第4学期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D:共2学分,第2学期
5. 数学应用课暂开设下列课程,可根据需要增开其他课程。
运筹学:共3学分,第5学期
数学建模:共3学分,第6学期 经济数学专题:共2学分,第6学期
二. 课程方案
1. 新闻学院、马列学院、国学院、历史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学院各专业开设数学素质课:大学文科数学:共4学分,第一学期。学生可以加修数学基础课程,所加修课程以选修课看待。
2. 除本款第1条指明的各专业外均必修数学基础课。各相关学院应认真领会分层次教学的基本精神,分析各层次课程要求的程度和教学目的,结合各专业自身对数学的基本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在认真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各专业学生应该修学数学基础课的三部分中各部分课程的最低层次,并在培养方案中做出明确规定。各专业应避免强行要求学生统一修学过高层次课程,盲目拔高数学要求,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
3. 必修数学基础课的各专业,其培养方案规定的每一部分中要求修学的最低层次是该专业学生修学该部分课程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意愿在各部分中选择不低于该层次的其他层次课程,培养方案中应该以备注形式对此给与说明。
4. 经与各学院协商,结合各门课程教学内容与各专业特点,信息学院建议几种不同的数学课程方案,课程方案中的每一门课程代表了各专业对数学基础课各部分课程的最低要求(见附录一),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每一部分课程层次选择形成多样的、个性化的课程方案。
三. 选课办法
1. 2. 3. 4. 本选课办法适用于物理学专业以外的学生。选课在数字人大教务管理系统中进行。
信息学院将提供教学指导纲要,课程教学大纲,任课教师介绍,各层次课程说明及选课指南。
在新生入学时,信息学院根据各专业要求的最低层次为各专业预设第一学期所开设课程的课堂,各院教务秘书负责将所属学院学生分配进预设的课堂并通知学生。信息学院同时将对每一层次基础课预留课堂供一周后学生改选。
5. 新闻学院、马列学院、国学院、历史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学院各专业学生的选课初始状态为数学素质课:大学文科数学:共4学分,第一学期。该课程是这些专业的必修数学课,初始状态也是最终状态,学生不能退出。但学生可以加修数学基础课程,所加修课程以选修课看待。
6. 其他专业学生不修数学素质课,必修数学基础课。新生入学时,开课第一周学生进入所指定的预设课堂试听,并在指定时间内(一般在开课一周后的双休日)选定该学期所修课程。如果决定保持原修课层次,应在选课学院中注册原修课程层次和课堂。如果决定改修更高层次课程,学生应注册相应层次课程的预留课堂。学生应认真核对各课程开设的学期,以免错过修课学期。学生在分析部分、代数部分、随机部分等三个不同部分中可以选择不同层次,但每一部分中只能选择一个层次课程。
7. 学生在选课时应该认真学习《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数学(非数学专业)教学指导纲要》了解课程设置和各层次课程的基本要求、开课时间,根据自身条件和个人发展规划,量力而行作出慎重的选课决定,并及时选课。
8. 各专业应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结合专业教育向学生解释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基本精神,以及各层次数学的基本要求和以及本专业对数学的要求,并提供选课指导。
四. 关于课程退出与改选的规定
1. 新闻学院、马列学院、国学院、历史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学院各专业学生所修数学素质课:大学文科数
学,不能退出和改选。这些专业学生作为选修课选修的数学基础课程在开课一周内可以任意退出和改选;其他专业学生所修数学基础课程在开课一周内可以退出原选课状态并改选不低于培养方案要求层次的课程。
2. 开课一周后,所选课程在本学期内不能退出和变更,学生应该正常修课并参加考试,所修课程将按规定的课程性质进入成绩管理。所修课程在一个学期结束后,学生可以再次决定是否退出原修课层次,改选不低于培养方案要求的其他层次课程,但原修课成绩记录将保留在成绩管理系统中,不被删除。原修层次中不及格课程,由改选后的层次相应课程替代,但将被视为重修。
3. 学生学完某一部分课程中的某一层次课程所含各学期课程并且成绩已经及格,不能退出该部分课程中的该层次课程,并且除转专业学生转入专业有更高要求外,不得再修学同一部分中的其他层次课程。
4. 学生学完数学分析A第一二学期课程并且成绩均已及格,或者学完数学分析A三个学期课程(不管其中是否有不及格),不能退出数学分析A。
5. 学生在学完高等代数A第一学期课程成绩及格,或者学完高等代数A两个学期课程(不管是否有不及格),不能退出高等代数A。
6. 学生学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第一学期课程成绩及格,或者学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两个学期课程(不管是否有不及格),不能退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
7. 学生退出原修课程改修更低层次课程,课程之间的改选和替代关系的处理办法详见附录二。
五. 关于转专业学生修学数学课程及缓修、缓考的规定
1. 2. 转入专业所在数学院应将转入学生相关信息及时转入到所转入专业的相关教务系统中。
转专业学生在转入新专业后,数学课程应按转入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数学各门课程的最低要求进行,转入前已修层次达到转入专业要求的课程,其相关记录继续有效并按正常情况处理。转入前已修完层次低于转入专业要求的课程所含各学期课程并且成绩均已及格,相关记录继续保持,学生需要再修更高层次课程达到转入专业的要求;转入前已修层次低于转入专业要求的课程中的部分学期课程并且成绩及格,学生应退出原修课层次改修更高层次课程达到转入专业要求,原修课相关记录继续保持。原修课程不及格,原则上不应被允许转入数学要求更高的专业。
3. 休学的学生以及其他原因缓修数学课程的学生,可在跟随下一届学生修学相应数学课程,但各学院应及时在选课系统中该学生名下标注缓修,并转入下一届学生选课系统。
4.学生因故缓考,缓考课程应该与其选课一致,不能降低或提高课程层次。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2008年3月24日
附录一 建议的数学课程修读方案
方案一:共修24学分,课程设置为
数学分析A:共12学分,第1—3学期学分分别为4,4,4 高等代数A:共6学分,第1、2学期学分分别为4,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共6学分,第3、4学期学分分别为4,2 说明:该方案课程接近于数学专业相应课程的要求,有较大的难度和深度。后续专业课程对数学要求较高的各专业学生或者数学基础好、对数学有较浓厚兴趣,并有志于在专业领域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特别是数理和数量研究的学生可以选择该层次课程。对那些希望转入或副修将该层次课程作为必修层次的专业的学生,建议选择该层次课程。建议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统计学院各专业、财金学院金融类部分专业。
方案二:共修20学分,课程设置为
数学分析A:共12学分,第1—3学期学分分别为4,4,4 线性代数C:共4学分,第3学期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共4学分,第4学期
说明:该方案课程弱高于非数学理工科专业传统高等数学的要求,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后续专业课程对数学建模有较高要求的各专业学生或数学基础较好,并对数学有一定兴趣的,并有志于在实际领域从事数学建模和定量分析的其他专业学生可以选择该方案课程。对那些希望转入或副修将该方案各部分课程作为必修层次的专业的学生,建议选择不低于该方案各部分课程的层次。
建议专业: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方案三:共修16学分,课程设置为
微积分C:共8学分,第1、2学期学分分别为4,4 线性代数C:共4学分,第3学期
概率统计C:共4学分,第4学期
说明:该方案课程相当于原经济管理类数学基础的要求,难度相对较低。后续专业课程对数学有一定要求的各专业学生或对数学有兴趣的文科各专业学生可以选择该方案课程。对那些希望转入或副修将该方案各部分课程作为最低必修层次的专业的学生,建议选择不低于该方案各部分课程的层次。
建议专业:经济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劳动人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等学院各专业,财金学院部分专业、商学院除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外各专业,环境学院除环境科学专业外各专业,政务信息管理、化学。
方案四:共修8学分,课程设置为
微积分D:共4学分,第1学期
线性代数D:共2学分,第2学期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D:共2学分,第2学期
说明:该方案课程通过向文科学生讲授一定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使学生了解数学的思维方法、数学概念与实际社会和经济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及数学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简单应用,提高学生理解和抽象能力。后续专业课程要求简单的数学知识的文科(含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该方案全部或部分课程。建议专业:国际关系学院、哲学学院、法学院各专业,档案学专业。
艺术设计专业修学线性代数D
方案五:共修4学分,课程设置为
大学文科数学:共4学分,第一学期
说明:该方案通过讲授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和简单的应用案例培养学生一定的数学素质,使学生能够理解实际社会经济生活中所使用的数学概念的含义,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用数学知识去思考一些实际和专业问题。后续专业课程不直接使用数学的部分文科专业可以选择这一方案。
建议专业:新闻学院、马列学院、国学院、历史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学院各专业
附录二 课程退出处理办法
一、分析部分课程的退出处理
1. 培养方案规定分析部分课程要求为数学分析A的各专业的学生不能退出数学分析A课程。其他专业原修数学分析A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在下列各条规定允许范围内退出数学分析A,其中培养方案规定分析部分课程最低要求为
微积分C的各专业学生改选微积分C课程;培养方案规定分析部分课程最低要求为微积分D的各专业学生改选微积分C课程或微积分D课程;
2. 培养方案规定分析部分课程最低要求为微积分C的各专业学生,原修微积分C,将不能退出微积分C。培养方案规定分析部分课程最低要求为微积分D的各专业学生,原修微积分C,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在下列各条规定允许范围内退出微积分C,改选微积分D。
3. 学生原修数学分析A课程,在学完该课程的第一学期退出,改修微积分C,应从微积分C的第一学期开始修学,原修课程相关记录继续保持。如果原修课程不及格,改修课程第一学期课程按重修课程对待。
4. 如果学生原修课程是数学分析A或微积分C,在学完该课程第一学期退出改修微积分D,原修课程相关记录继续保持。原修课程如果不及格,改修课程按重修处理。
5. 学生学完微积分C两个学期课程退出,改选微积分D,原修课程相关记录继续保持,改修的微积分D按重修处理。建议: 培养方案规定微积分C为最低要求的专业的学生修学数学分析A,或者培养方案规定微积分D为最低要求的学生修学数学分析A或微积分C,如果在第一学期不及格并且确实感觉学习困难,建议退出该层次课程,改选更低层次课程。
6. 学生原修学数学分析A,在学完第二学期退出,学生只能改修微积分C,原修课程相关记录继续保持。如果数学分析A第一、二学期课程均不及格,学生应重新修学微积分C第一、二学期课程,成绩按重修处理;如果数学分析A第一学期不及格,第二学期及格,学生应重新修学微积分C第一、二学期课程,改修课程微积分C的第一学期课程按重修处理,第二学期课程按正常修课对待;如果数学分析第一学期课程及格,第二学期不及格,学生应重新修学微积分C第二学期课程,成绩按重修处理。如果数学分析第一、二学期课程均及格,学生不能再退出该层次课程。7. 学生学完数学分析A三个学期课程,不能再退出该层次课程,不及格的各学期课程,必须重修原修课程。
建议:学生应慎重选择修课层次,过高选择课程层次,可能会给你带来不及格记录,退出原选课层次不仅会带来时间上的浪费,还会因为所改选的新层次课程的时间安排与学生的其他课程时间发生冲突造成学习安排上的困难,同时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一旦发现自己不适合学习某层次课程,应在允许的范围内及时退出并改选。数学分析A第一二学期均不及格的学生应该退出该层次课程。
二、代数部分课程退出的处理
1. 培养方案规定代数部分课程要求为高等代数A的各专业的学生不能退出高等代数A课程。其他专业原修高等代数A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在下列各条规定允许范围内退出高等代数A,其中培养方案规定代数部分课程最低要求为线性代数C的各专业学生改选线性代数C课程;培养方案规定分析部分课程最低要求为线性代数D的各专业学生改选线性代数C课程或线性代数D课程;
2. 学生在学完高等代数A第一学期课程成绩及格,或者学完第二学期课程,将不能退出高等代数A,不及格的各学期课程必须重修高等代数A相应学期的课程。
3. 原修学高等代数A,在学完高等代数A第一学期课程,成绩不及格的学生退出高等代数A,改修线性代数C或D,新改选的课程按重修处理。
4. 原修学线性代数C,成绩不及格的学生退出线性代数C,改修线性代数D,新改修课程按重修处理。
三、随机部分课程退出的处理
1. 培养方案规定随机部分课程要求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的各专业的学生不能退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课程。其他专业原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在下列各条规定允许范围内退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其中培养方案规定随机部分课程最低要求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的各专业学生,改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课程;培养方案规定分析部分课程最低要求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D的各专业学生改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课程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D课程;
2. 学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第一学期课程成绩及格,或者学完第二学期课程的学生不能退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不及格的各学期课程必须重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相应学期的课程。
3. 原修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在学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第一学期课程,成绩不及格的学生退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改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或D,新改修的课程按重修处理。
4. 原修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成绩不及格的学生退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改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D,新改修课程按重修处理。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2008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