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一中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

时间:2019-05-13 01:2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银川一中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银川一中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

第一篇:银川一中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

银川一中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

2004年秋季宁夏普通高中进入全国新课程实验省区,银川一中作为宁夏教育厅确定第一批走进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工作示范学校之一。通过对新课程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我们从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的普遍认同,确实经历了一番新教育思想的洗礼。无论新课程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其改革的宗旨、遵循的教学理念是符合科学的教育规律的,其引进的创新型的教学组织模式,使我们对什么是素质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的内涵有了全新的认识。正如新课程体系在阐述其主旨时所指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我们认为,这次新课程体系以全新的理念,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和管理等方面所作的全方位变革,必将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全面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工作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中学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新课程,我们是怎样走进其中的呢?对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探索,提出一些拙见,其中也有很多感受与开展新课程教学的兄弟学校有着广泛的共识。

一、关于教材的选择

目前,在宁夏推广使用的通用教材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鲁教版),另一个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以下简称人教版)。在不同的阶段我们对这两套教材都进行了试用。

1、高一必修:我们选择的是鲁教版教材,按教学要求,一周3课时,共4学分。

通过使用,我们的体会是:

1)教材编排的整个结构体系与旧版教材相比发生了根本改变。旧教材的教学体系是单纯引入型的学习方法,从学习每一种物质开始,给出其物性——化性——制备——用途。而新教材从一开始就采用的是一种研究型的学习方法,如,第一章通过[活动探究]形式讨论金属Na物理性质、金属Na和O2反应,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既: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科学研究方法。以案例形式研究Cl2的性质。同时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既: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预测物质的性质→实验观察→解释及结论。这样的教学结构设计我们认为是非常成功的,真正体现了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意图。对扭转过去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大有好处。让学生在学习有关知识的同时,也在学习化学的学习方法、程序上上一个台阶,为以后学习每一种物质方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教材编排非常新颖。例如,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都是从大自然引入到实验室,再回到生活、生产应用中去,每一节都是从[联想、质疑]开始,如:在碳的多样性一节,让学生联想溶洞、珊瑚等自然景观;对氮的循环,让学生联想闪电、雷雨交加等自然现象;硫的转化,让学生联想火山喷发时熔岩喷涌;在讨论海洋中的化学元素时,联想咸涩的海水。教材还适时的根据内容,配以翔实的图片,然后通过提出质疑,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紧接着[观察、思考]、[活动、探究]来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同时,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到学习化学的快乐,体现出化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教材图文并茂,增大了信息量,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有些图示、图表,非常到位。例如必修2§1-1原子结构,核子,同位素概念的介绍中,P4[观察思考]图示非常形象有趣,后面配有思考题,学生根据图示很自然就把核素、同位素概念理解掌握了。还比如,在讲质量数概念时,P3[交流研讨]给了一个表格,表中列出构成电子、质子、中子的基本数据,提出一些讨论题。教师根据原子构成,原子绝对质量,原子相对质量,很自然就引出了质量数概念,而且同学们还知道了质量数是研究原子质量的基本量。另外,书中配有很多相关科学家图片,对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亦有一定积极作用。如,在讲到必修1的P61时,书中有一幅因发现C60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化学家的画像。有一天下课后,一个男孩跑过来问了我一个问题:老师,我能不能获得诺贝尔奖?尽管问的非常天真,但说明学生被这位化学家的贡献所感染,我趁机鼓励这名学生:只要努力,刻苦学习,不懈的去追求真理,人人都有可能。从此,这个孩子化学一直学得很努力,可见他是受到了一定的启发,大大激发了他的学习化学的热情。总的来说,高一鲁教版新教材的改革是成功的,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由于受多年旧教学体制的影响,刚开始,大家普遍都感到不适应,突然觉得自己教了几十年书,现在反而不会教书了。但经过与新教材一年的磨合,现在,新的教学思想在教师中已经普遍建立起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教材的作用功不可没。

但我们在教学中也感觉到,这套教材还缺乏足够的配套学习材料和实验条件的支持,给使用这套教材进行教学带来许多不便和缺憾,尤其是对那些教育资源不是很丰富的地区的学校。存在着需要继续完善其教学体系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后来放弃使用这套教材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在难度和对新旧教材过度的把握上,教材还有待进一步推敲。

建议教材编写的专家们,继续在这些方面下一些功夫,编写出更多更好的配套学习材料,以适应各地区各学校教学的需要。

2、高二选修:分为文科和理科,我们选用了人教版教材组织教学。文科:选修人教版《化学生活》,一周2课时,记2个学分。这本教材通过让文科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的主要作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怎样合理安排饮食,怎样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怎样正确使用药物等,弥补生物和化学在中学教学内容上的空档。

理科:我们从化学的知识结构完整性出发,选择了人教版三个模块,即:《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周四课时,认定学分六学分。

通过使用,我们发现,必修人教版在编排理念上和高一鲁教版新教材具有许多共同点和优点,其选修和必修不同的是,选修更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应用。由于《人教版》在课程改革上循序渐进,过渡较缓一些,教与学都比较好适应,加之后面习题相对配套,因此,更容易被教师所采纳。

二、自主开发教学资源

由于新教材实验阶段每节课的练习题一是少,二是讲授内容很活而习题难度偏大,三是内容和课后练习不配套。要把新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完全理解,教师就必须重新认真审视教材,根据教材需要,补充必要的学习材料,弥补配套学习资料不足的问题,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5点措施:

1)设置校本课程——18课时,认定学分——2分。

首先,定出计划。利用假期,各任课老师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分内容编写校本课程,最后推选一位教师进行整合。主题为《身边化学》。

2)针对课堂内容没有讲到而练习中却出现了的内容,开始,我们采取的是迂回的办法,给学生另选择一些练习册。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非常适合新教材使用的配套练习册。现在所选的练习册如北京教育出版社的第二教材练习册,南方出版社的优化设计练习册,都不是特别适应新教材的学习。考虑到今年又有一个年级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作为长远之计,通过大家的讨论研究,我们决定自己编写一套既符合新教材要求,又能结合我们的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我们自身特点,且难易适中的配套习题集。具体做法是,高一高二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责任落实到每一位老师,分头编写“一节一练”习题,最后汇总整理。然后,下一轮老师在总结前一轮老师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争取三年编出我们自己的习题集。

3)为方便学生学习,我们化学组制作了网上化学学习答疑咨询网页专栏,挂在校园网上,从而给老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4)分层次辅导,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和成长,学困生能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习优秀者有更多提高的机会,我们开设补弱和强化班,由学生自己选择。老师到班级辅导,一周一次,效果也很好。学生很快便适应了新教材的学习。

5)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针对我校的多媒体技术设备条件较好(每个班配有一套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电子备课,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受实验条件限制而无法完成的课本实验的动画演示以及大量的图片资料,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三、采用发展性评价措施 让学生重视平时学习过程,每学段成绩从七个方面评价,既:出勤10%;作业收交10%;上课纪律10%;学习情感态度5%;教师个性化评价5%;期中测验30%和期末测验30%,效果也不错,使学生更加重视对平时的学习过程,不是一味去追求期中、期末成绩而忽略平时。发展性评价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关心每一位学生平时的学习,要投入一定的情感。

四、教师课堂方面的转变

1、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

新教材迫使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方法。从原来课堂上以教师为主,改变成以学生为主;以传播知识,改变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课本每一节都出现了很多像电脑一样的窗口,如:[知识支持]、[资料在线]、[方法索引]、[知识点击]、[化学前沿]、[历史回眸],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还要把握住教学目标和课时,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由于教材编写要求,每节课讲课前要给学生一定的看书时间,这样,学生听课前做到心中有数,非常好,这在我以前2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是很少有的。以前,由于旧教材都是主要着重于从老师讲解的角度编写的,学生似乎只带了个耳朵来上课,自己讲课心理上一方面总怕内容讲不完,既便讲完了又担心学生是否掌握。从使用新教材开始,采取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总结的新型教学形式,学生学起来很有兴趣,很轻松。新教材特别强调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一节内容课本上应怎样引出并介绍知识,学生自己应该怎样总结知识点,掌握什么,怎样应用,老师要强调方法。例如鲁教版[必修2]第1章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这节课,同学看书十分钟,我便开始引导让同学通过“联想质疑”(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引出本节课学习和探讨内容,通过“方法导引”让学生自己从理论上总结出判断金属或非金属活泼性方法(同学答),然后进行“活动探究”很自然就得出了结论。整个过程老师是一个引导者,这样老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课堂上学生兴趣特浓厚、老师和同学融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这一节课上的比较成功,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比较好的理解了教材的设计思想。所以,使用新教材教学对老师驾驭教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在新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 化学新课程目标中,科学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获得,但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难以靠讲授灌输来形成。它们只能在具体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体验、内化而形成。因此,我们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应注重教学过程的同时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2〉注重选择涉及变化过程的练习;〈3〉注重实验教学中的过程教学。

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教学,是现代教学论的基本主张。有时,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它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教会人怎样学习;”如高一组张永红老师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简单地讲授氧化剂、还原剂等几个基本概念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本质,学生就显得难以接受、理解。而如果我们注重过程的推导,从最基本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入手,分析清楚其中化合价升降、电子的转移,自然过渡到一般的规律,便使较为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一切顺理成章。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还能深切体会到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五、教师必须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

教师备课不应只是背教材,写教案,更主要的还应在用字上下功夫,即:对知识结构的适当调整;合理开发课程资源,要了解每个模块的编写思路,明确重点知识的化学内涵,揭示化学核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其次,能够根据社会发展、学生实际收集教学资源,对单元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包括改进试验,增加新的化学学习教材,更好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发展需要。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1《金属氢氧化物》教学中我们高一备课组的马立祥老师,就将课本中的教师演示实验:Fe(OH)2的制备改为学生合作探究实验,并鼓励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如何在空气中制取Fe(OH)2,并避免Fe(OH)2和O2的接触,使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位老师还在讲授必修1《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一节时,将课本上讲解Cl2对自来水消毒的优缺点进行拓展,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上网,查阅资料,实地取样分析,去自来水厂参加学习等),让学生比较各种自来水消毒剂的优缺点,例如传统上Cl2的消毒和新型的消毒剂ClO2,O3的对比,并从中明白Cl2消毒杀菌的原理。

六、加强教师间的合作

新课程体系得实施,对新老教师都是一次全面的挑战。面临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思维体系,合作就显的尤为重要。为此,我们采取了以备课组集体备课,合力攻关。大家围绕着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对教材内容的调整、删除教科书中某些不适应学生的知识内容,并适当增加新的化学学习素材;构造知识体系等展开讨论,研究教学方法。有些内容大家分头上网找或查阅资料,资源共享,实现了快速自我培训和提高。然后各自又按各自的教学风格,精心教学。大家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如: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中出现了熵判据、焓变及原电池中盐桥的概念,这是以前中学化学中从未有过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把这些概念吃透,若大家不合作,工作量特别大。我们通过分别查找资料,然后相互培训,相互切磋,相互提高,效果很好。现在各备课组定期进行教学研讨已蔚然成风,老师们都从中尝到了甜头。这一点其他学科都很羡幕。我们规定,每学期每位老师都必须上一节研讨课。通过说课和评课,找出优点和不足,对上课和听课老师的教学能力都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和提高。另外,要求每位老师每节课都要写出教学反思,把每节课的亮点和注意点都及时进行总结;年轻老师和老教师相互听课,相互促进,汲取各自之长,通过教师间的这些相互合作,使新课程得以顺利推广。同时还要求老师每学期结合自己在实施新教材过程教学体会,完成一篇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论文,使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

七、教学成果

通过对新课程的不断摸索和探讨,我校的教学成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在2005年宁夏全区水平性测试我校取得了银川地区第一名的好成绩。

教学过程中也还有一些困惑: 1.课本中有些内容讲得太肤浅。由于减负,所以就把课本减得薄了又薄,认为这样就会把学生的负担减下来。课本一减再减,但高考怎样测评,把握不住。化学必修两本书,一年时间基本把原来三年的内容都涉及到了,面面具到,实际很多内容都讲不透。例如,物质的量这一章,原教材安排大约十几课时,现在只给三课时,但内容基本不变。阿伏加德罗定律,正文没有,资料在线中又出现了。如果只了解就行,那问题是测评方式不是知道就行,要会应用,无奈,学生不得不选择大堆大堆的参考书去做超纲的题目。我想,课本中一些知识既然给出就应讲透,要不就不要引出,不然,将来学生选修这门课,学起来也就成了夹生饭。

2.活动探究。这种形式非常好,但是有些探究有问题,①有些探究,学生实际能力达不到,如氧化还原反应讲完,接着[活动、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让学生探究Fe—Fe2+—Fe3+转化,而学生以前没有学过Fe的性质,所以预测不出,假设不出。以致大部分学生探究实验就像抓中药,试管中什么试剂都加;②探究实验实际操作条件要求很高,很难达到。我校16个班要求进度基本统一,同时上这节课,一是没有这么多实验教室,二是只有上课老师和实验老师两人辅导50多人作探究实验,感觉有点力不从心,如果学校条件不具备,学生动手实验反而少了一些。

3.内容和课后练习不配套。这一点前面已经提到。

4.课时感觉非常紧张。按照教材安排,内容中[观察思考],[活动探究],[迁移应用],[身边化学]都应该用起来,效果也很好。但是,如果全部应用起来,课程内容就讲不完。如第4章元素与材料世界一节:“观察思考金属铝的还原性——铝热反应实验。如果教师只在课堂上进行一下演示,时间是够用了,但若让学生参与这一实验过程,并进行讨论,时间就不够用了。不知教材编写专家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是否对课时和教学量进行过实际测算?

5、考试评价凌驾于课程目标之上

由于受高考的影响,目前有一种倾向是重考试大纲、轻课程标准,按明日高考形势及思维路线组织今天的教学。因此,课程设计思路、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都主要集中在高考上,教学中一步到位的现象比比皆是。必修选修内容混乱出现,习题严重偏离正常轨道,超课时、超要求、超容量、赶进度成为一股力量强大的暗流。在这种形势下,新课程体系如何应对?

6、化学课本和教参出现的个别错误:

山东版化学必修2中,第56,57两页第4、5题有问题。

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的第61页 第四行有错误;课后习题的答案多处有误。如第13页第6题答案的讲解;第32页第5和6题的答案;第51页第4题的答案;第66 页第3题的答案;

课本内容和课后习题不衔接,新书旧题。如第32页第8题有点超纲;第51页第2题“粒子”两字不妥;第58页第4题设计到缓冲溶液的知识,这个内容课本没有。希望新版教材不会出这些现错误。

第二篇: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浅析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浅析

摘要:高中化学教学对学生的要求高于初中化学的学习,对化学教师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同时,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需要教师不断地分析教学方法,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弥补不足,提升教学能力,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94-01

1.教师的观念必须转变

要转变目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关键在教师观念的转变,必须融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其实我们一线的教师心中也有难言之苦,也想跳出这繁重的教学模式,但是社会认可的学校每年高考升学率、一本上线率,要改变这种状况,教育评价机制必须改变,不过那是教育行政部门思考的问题。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变“我教你学”为“你学我导”,变“偏爱优生”为“重视学困生”,变“只教书不育人”为“既教书又育人”,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变“师道尊严”为“师生平等”,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易。教师放心不下学生,老是想到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了吗?其实大可不必,只要通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明确新课改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大家反思一下这些年的教学,其实学生在中学学习的知识到底在他们一生中留下了多少,很多知识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去运用。所以,在?W校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夯实基础知识

在高考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最初的时候先别急着疯狂地做题,因为只有当基础夯实以后,做题才会事半功倍。相信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经历,考试有时考得好,有时考得不好,成绩很不稳定,这其实就是基础不扎实的缘故。因为考得好的原因可能就是你做过类似的题目,而若没做过类似的题目,则成绩就会一落千丈。但是高考不是赌博,你不能去搏高考的题目就是你所做过的题型,并且这样的情况基本不会发生!因此只有夯实了基础后才能做到真正的以不变应万变。

那接下来我来具体说说如何去夯实基础,也就是所谓的如何“花时间去学”。高二结束时已经完成了高中阶段全部化学知识的教授,夯实基础就可以从此时开始了!我们可以从两个平行的方面进行:看书与做基础题。翻出高一的化学书,仔仔细细每字每句地翻看一遍,我相信现在翻看高一的化学书时,同学们肯定会有一种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时所没有的快感,许多高一时搞不清楚的知识点会迎刃而解,遇到遗忘的知识点,记忆会格外深刻。在边看书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做些基础的题目。比如可以翻看高一时曾经做错的试卷和辅导书题目,或者把高一时未做完的辅导书做完。同样,高一的书看完了就看高二的。这里要提醒同学们一句,千万别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夯实基础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不要觉得时间来不及,至少在寒假前,你都可以去做这项别人或许会鄙视的工作。

3.正确的学习方法

因为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区别,所以要学好高中化学的方法,一方面,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明确告诉学生,知识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要学好化学必须做到。课前主动预习,养成仔细阅读每一节即将要学的内容的好习惯,做标注和预习笔记,在课前就搞清哪些知识是自己就能学会的,哪些是不会的或拿不准的。课上主动思考,养成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主动配合老师的教授。另一方面,重视课后的主动复习巩固,再结合课堂笔记阅读课本“把书读厚”。养成从高一一开始就记“错题笔记”的好习惯,不放过任何一个错题、难题,多与同学交流,逐步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课堂上,养成记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抓住课前预习的问题集中解决,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课后的复习巩固很重要,这是知识巩固、消化、提高的关键。通过这些环节的深入透彻的落实,明确知识间的关系,形成知识规律,使所学的知识成网、成串,形成知识体系是指日可待的。

4.同步随堂巩固习题,精选课后作业

随堂练习区别于课后作业的最明显的一点是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了检查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而存在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们加强记忆,帮助学生们变理论知识为实际解题能力,能够为一节课的化学教学画上完整的句号。一般课堂练习是有针对性的,老师讲完某个理论或某个解题思路后就趁热打铁给学生几道题目进行训练,帮助他们巩固刚刚所讲的知识。随堂习题的出题原则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检验学生在刚刚过去的一节课中对所学知识的真正掌握情况。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途径,随堂练习应该紧扣书本或教学提纲,在考验学生们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适当检测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思维拓展能力。课后作业是一个对课堂知识进行延伸和强化的过程,帮助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思维发散和题型联想。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课后作业的检查和监督力度,以免学生出现“应付”的现象,一旦发现有不认真完成课后作业的应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

高中生面对种类繁多的课程,如果一旦松懈了对化学课后习题的练习就很可能出现遗忘现象,这样也会影响提高课堂效率这一目的的达成。

第三篇: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与探究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与探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化学教学需突破传统教学,教师要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学习新教育理论,在理论指导下探索教学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实践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能够突显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能力,充分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自然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加强理论学习,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深刻领会教学理论并能指导实践,生成智慧,能够在课堂上科学而灵活的应对一些无法预见的问题并巧妙地解决。这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形成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新思路、新教法。

1.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实施探究性、开放性教学时遇到的几个实际问题:

1.1教师角色转换问题

课堂教学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实施教学中赶抓进度,整堂课几乎由教师主演,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教学严重抹杀了学生畅所欲言,独立创新能力。教师教学“惯性”严重,怕高考“吃亏”,在教学中随意拓展外延、加深难度,追求以往“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造成学生“消化不良”,大多学生反映“上课听得懂,可课后做题心就发怵”,更为严重者使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1.2学生学习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下缺乏主动性问题

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导致“惯性”教学,学生难以适应,学生自主活动影响教学进度,探究教学活动所获得的成效不佳,使教学陷于无用功较多,费时,却完不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逐渐失去探索的意识。

1.3 探究性实验教学设备不足问题

实验设施,教学资源,网络资源跟不上,学生无从取得探究材料,设计出具有创新性,能付诸实践,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的实验方案,使实验教学探究陷于被动状态。

2.针对以上几点问题,作为新课程的一线教师,笔者在探索与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法。

2.1接受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师角色

在新课程推进中很多教师均有顾虑高考“指挥棒”不变,教学能否改变?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高考试题也要随之改革。如果我们一线的教师还死守旧教学方法,不能接受课改新理念,在新旧交替,新课程下的高考,必定不是过去的翻版,我们将处于被动局面。例如:率先进入课改的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在07年进行了新课改下的首次高考,这四个课改省的化学试题在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化学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高考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科学素养依然是新课程高考的考查重点;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均没有变化,更新的是情景知识载体,注重双基在新情境中的灵活应用。试题关注STS主题;试题注重联系现实、体验过程、总结方法、学会创新,而不是只记住结果;试题的研究性、探究性、开放性增强。为此,我们应勇于抛弃旧的教学理念,接受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师角色。

2.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要创造性实施课程就必须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的求知欲望和个性化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杜威曾说过:“学生能听到多少,读到多少,并不重要——假如学生需要这种信息资料,并且能在他自己的情境中加以应用,那么这种知识愈多愈好。”即真正理解才是教育的一个直接目的,是多元智能的教育观念。在明确了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恰当设置学习的情境,是激发学生主动性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新课改以改变学生学习“惯性”为突破口,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提出假设和方案,到验证假说并得出结论。对于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可以把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如:在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怎么判断是否有BaSO3沉淀生成?问题情境设计如下:1.将BaCl2溶液滴入Na2SO3溶液中是否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是什么?

2.将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是否产生白色沉淀,为什么?3.将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再继续通入

NH3后有无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是什么?4.写出上述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这些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成功喜悦,在情境中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2.3实验教学上实施探究性教学。

在实验教学上新课改强调实行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实验创新的思维。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实验课题,自由进行探究,实验设计方案可以有多种,结果可以不一致。这首先对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实验设施要求较高。

例如:提供给学生以下实验课题:1.收集钠与水反应的气体,并点燃;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3.实验室制取Fe(OH)2;4.用NaOH和CO2制备纯净的Na2CO3固体;5.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学生在实行实验活动探究中因缺乏研究所选课题必备的材料,设计的实验方案比较简单而没有创意,有的甚至不可付诸实践。实验具有不确定性,在没有足够的知识支撑下,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实验探究能力。在这环节中就要求教师准备各种各样相对应的资料供学生研究。实验方案设计好了,一般只有对需要使用的实验设备要求不高时,此方案才可以实施,但往往是具有创造性的实验方案因实验设备不允许而很难实践,给实验探究实施带来极大困难,这就靠实验室尽快配置较新仪器设备,再则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仪器的改造,科学地对仪器进行可操作性组合,以满足实验要求。

总之,面对新课程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上,教师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坚持新课程理念,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创新,勇于接受新理念,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或校本培训,在教学实践中开拓进取,形成符合新课程理论的教学思路和系统的教学方法。

第四篇:高中化学新课程规范教学的实践研究

高中化学新课程规范教学的实践研究

杨晓丽1高兴邦2

(1.江苏省姜堰中学 225500;2.江苏省泰州市教研室 225300)

摘要在江苏教育“五严”新政的背景下,明确指出了高中化学课程中规范教学行为的必要性,调查分析了一个地区高中化学的规范教学现状,阐述了规范教学行为的区域性的实践措施和成果,并提出了两点思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规范教学实践研究

1问题的提出

2009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就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出台了“五严”规定。如何做到“减负”不“减质”,规范学科教学行为,成为当务之急。

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研究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文章很多,但是专题研究化学规范教学的很少。研究化学课程教学着重于一些操作规范问题,如,化学术语及化学用语的表达和书写是否规范、化学实验设计和操作是否规范、一些问题解决的程序是否规范等。而在新形势下,尚缺乏从化学教学管理和化学教学行为角度研究其规范性的论文。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仍存在着较多的不规范现象。因此,积极应对“五严”教育新政,规范学科教学,或者在学科教学一些领域形成规范,从而提高学科教学效益显得很有必要。于是我们把 “高中化学新课程规范教学实践研究”作为区域研究的内容。

我们认为,“高中化学新课程规范教学”系指高中化学教学中遵循新课程理念,执行国家课程标准、课程计划和省教学要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合理整合教学资源,恰当运用教学手段,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并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及对课外学习活动的合理安排。

影响高中化学教学规范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师德行为与师德规范相悖;教学理念与新课程要求相悖;学校教学管理行为、教师教学行为与“五严”要求相悖;教学内容与课标、省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相悖;低效课堂与“减负提质”要求相悖等。

基于上述研究假设,我们确定下列实践研究的思路:通过调查和访谈了解违背师德规范的现状,了解学校有没有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是否存在随意增减课时或随意增减教学内容等现象,收集各校课堂教学评价表。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泰州市化学课堂教学评价表及与化学教学规范的有关文本,实践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真正实现减负增效。2情况调查及现状分析

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课题组成员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到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以下一些不规范现象:少数教师搞有偿家教;学校间化学课时存在较大差异;教学内容随意增减,不能很好地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等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提炼;分组与演示实验不能按要求到位;教师化学用语示范教学不到位;化学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不能做到个性化和层次化。这些现象都与我们的研究假设基本一致。

3高中化学规范教学的实践措施

3.1研制有关教学文本,引导规范教学行为

由于各模块的教学难度、内容广度、考查要求都不一致,以及各学校和生源的差异性,绝对地或者教条地用36课时实施课程,效果不好。因此,根据教学实际适当地进行了调整,我们研制了“高中化学各模块36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并且放在泰州教育网()上供参考。

为了跟踪调研全市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市教研室每学期都要命制调研试卷。课题组参照化学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的形式,制定“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综合检测调研考试说明”,明确各阶段检测的内容范围和能力要求,试图用考试命题的规范引领教学行为的规范,以防止无度地挖深和拓展。

课堂教学评价表对规范教学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借鉴他人优点的基础上,研究设计了具有化学学科特色的“泰州市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表”,通过导向清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引导教师反思并规范教学行为。

3.2建构多元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借鉴国内外成熟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学校实际条件和具体学情,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知识内容(化学概念、化学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不同课型(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试卷讲评课)力求建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建构、探究学习、合作交流。通过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学习负担。

3.3发挥实验教学功能,突出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突出化学学科特点,强化实验教学功能,依据教学实际(实验设置目的、学生实验水平、实验室条件、实验的安全性)合理选择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计算机模拟实验、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等,注重实验教学的安全性,提高化学实验的“性价比”。

3.4实施“因材施教”策略,研制化学分层作业

依据四星、三星级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差异,不同发展方向学生的兴趣差异,将学生练习按知识内容分梯度精选、精编基础问题(达标)、拓展问题(创优)两个层次要求的校本练习,或分A、B、C三个层次要求的校本练习,策划并完成“主体参与”模式的教学案。提供练习的选择性和针对性,满足不同发展需要,发挥练习巩固知识、训练能力、激发兴趣的多重功能。

瞄准奥林匹克竞赛,为对化学有浓厚兴趣的特长生制定个性化的发展方案,制定合适的化学竞赛校本辅导方案和教程。

3.5利用网络技术,开发网上化学辅导课程

针对“五严”背景下,学生节假日自主学习时间增多、自主学习需求增大的特点,我们组织全市名优教师和课题组骨干成员制作一系列的专题辅导讲座,通过电教馆录播室向网上(http://de.tze.cn/)发布,并长期保存,既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又使他们间接得到名师指导。

4规范教学行为研究的效果

2011年底,课题组又组织了第二次问卷调查活动。这次调查中,依据李克特五点量表设计了分别针对教师、学生的两份问卷,抽取市内13所高中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人员由所抽学校全体化学教师及各年级学生代表组成。共发放教师问卷153份,回收150份,回收率98%。发放学生问卷2001份,回收2001份,回收率100%。

问卷统计分析使用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主要就问卷中各题所反映的规范性情况、教学规范与成绩的相关性、教学规范与性别的相关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2011年本市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行为整体较为规范,其规范行为主要表现在:学校能按照课程标准所要求课时数开设化学课;化学课课堂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方法丰富,课堂上能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环节;教师化学用语规范准确;教师能在课上进行演示实验,并在学生分组实验前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教师几乎没有占用其它课时授课的行为、基本没有有偿家教。

这说明,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实施、反馈、调整与规范,目前我市高中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基本规范。

4.1规范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规范执行课程计划和课标等刚性文件精神

我们认为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既是规范执行教学内容政策依据,也是实施规范教学的理论依据。课题组成员认真研究课标、教学要求、考试说明等文本,逐年对比研究,形成文本并在教学研讨会上解读,同时发表在《泰州教育》或“泰州教育网”上。市教研室提出要求,老师平时备课,要将课标、教学要求、考纲、教材、高考试卷等5种文本备于案头,甚至还组织有关考试,督查学习和研究效果。虽然规范课程计划使课时少了,但是研究文本使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学任务也得以更好地完成。

4.2为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创新建构并推广了一些教学模式

课题组成员对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模式的学习、研究与实践热情高,依托学科基地推介实验中学“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姜堰二中的“问题链导学”模式、泰州中学的 “3S”教学模式和靖江中

学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等。市教研室搭建平台,经常让他们展示教学模式,并在网上进行“互动式”观摩研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3重新构建了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参考标准,形成规范评价机制

课题组重新制定了泰州市中学化学教学评价表,从教学常规、教学基本功、教学艺术、过程与效果四个方面引领教学行为的规范。

我们在教学常规评价中要求,教学目标设计:全面、准确、科学、合适;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有序性、合理性、实践性、教育性;教学方法:灵活性、适用性、直观性、启发性;课堂组织:要民主、和谐、活跃、互动。

在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评价中要求,教态:自然、饱满、富有感染力;教学语言:清楚准确、生动流畅、启发性强、既要专业化又要通俗易懂;板书:设计合理、体现核心概念与主干知识、展示思维路线,书写规范有条理;示范操作:教学多媒体、教具使用和实验操作要娴熟规范;教学机智:驾驭教材与课堂、调控过程和节奏、善于运用生成和处理意外。

在教学艺术的评价要求:实——实际、实在、实用、实效;巧——巧设计、巧安排、巧分析、巧处理;精——精确、精炼、精辟、精当、精彩;活——活力、活跃、活动;新——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新技术;美——设计美、过程美、生动和谐的生命智慧之美。

在过程与效果的评价中要求:具有发展性——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先进性——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的合理运用;民主性——师生关系平等、互动、和谐、民主,体现主体性;探索性——促进学生主动合作、积极探究、不仅动手更要善于动脑,促进学生创新;实践性——创设学生体验的情境,提供活动的机会,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实践;合作性——培养主动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及时性——把握生成,适时指导、检测与相互反馈,合理评价;有效性——学生在过程中问题解决的正确率高,目标达成效果好。

为了引导教学评价关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向行为,我们还设计了课堂教学观察记录表,并多次在教研活动中使用。这为微观分析和科学评价教学行为提供了更为客观的分析工具。

4.4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逐步实现规范化

课题组将实验内容分类重整,并制定了分步实施的教学策略。我们建议有关学校实行了化学教师兼任化学实验指导教师的制度,教师轮流值岗,使得学生分组实验基本得到保障。

实验教学的规范性,除了实验项目的落实,再就是强调实验教学中师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我们在《论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中指出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热情,利用现代技术优化实验教学手段,运用身边物质开发家庭小实验;重视实验的客观性,细致观察,全面、准确、规范地描述。

4.5高中化学教师更加重视化学用语和化学术语的教学规范

为了引导广大教师们重视化学用语的规范教学,课题组委托有关高考阅卷老师关注评价标准,收集有关不规范的失分案例,在教学研讨会上剖析,用鲜活的实例警醒师生,并提出了改进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评价中也强化相关内容的检测。

5两点思考

5.1对理论的再认识

规范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应该是一对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个关系,在追求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不违背有关规范,这是我们追求社会化与人本化的理想模式。

一个理论的成熟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或者时代的检验。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命题大纲等作为规范教学行为的理论或政策依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有一个发展的、逐步完善的过程,也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并通过实践进行矫正。因此,我们要把握一个总的原则,一切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行为,都应该是合理的,但合理未必符合当下的“规范”。

如,由于强调教材以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部分教师出现了弱化教材现象,在教学中完全抛开教材,一部分老教师可能对教材的编写思想没有深刻领会,就依经验办事;一部分新教师喜

欢创新或者模仿,也抛开教材,用幻灯片或者教学案作为唯一的教学媒体实施教学。抛开教材的教学,必须依赖教学理论基础好,课程组织与控制能力强,学科课程理论体系完整,且具有很强的课程创造力的教师,才能进行,否则很难有效实施课程计划。所以,对大多数教师来说,还是“规范”一点稳妥。我们对化学课程教材学习理解和研究还须进一步深化,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践者也应该是课程的创造者。文本的课程资源要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课程,是通过师生共同建构的,对教材资源研究、开发利用能力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需要重视的一项修炼。

5.2对实践的反思

研究制定文本并非普适性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如,课题组设计36课时教学建议时还需要根据各自的教学实际适当调整制定的泰州市调研考试要求,只能是一般参照标准,不可能完全适应所有学校和所有学生;制定的泰州市化学课堂教学评价表,是一个理想化的引导。评价时一级标准的使用比较方便,二级指标的内涵丰富全面,宜作为评价参考因素,提醒评价者和上课者需要关注这些因素,提醒评价者可以从教学中发现你其中的亮点,提醒上课者依据这些因素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意味着每一节课都需要同时具备这些要素。最完美的课是不存在的!在操作中,根据需要可以打分也可分出等第;制定的课堂观察记录表,主要用于课堂教学微观研究。完成这种项目可以运用课堂教学实况录像,进行微格分析。若在现场同步完成这个项目,观察者则需要有一个团队进行分工合作。平时只是提供一个教学评价导向,不能仅仅依靠感觉,需要有定量的描述,用实证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规范和教学效率等等,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发展趋势。

教无定法,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不能因为强调规范,而不分学校、学科、学生、教师去追求统一!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多元化。在制定多元化学习活动方案时,要注意其内容及活动形式要切合学习者兴趣、年龄、先前经验与发展需要等;要注意活动形式多样化,否则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要注意在可以利用的时间内完成,否则会影响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要注意可利用的资源要充足,要考虑学生最近发展区,不能让学生感到进行这项活动非常困难,或可想而不可及;要注意设计包含多种智能的活动,不能只考虑某一种智能;老师既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智能强项,又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认识自我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充满自信地实现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江苏省教育厅制订.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

[4]江苏省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200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制订.国家基础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

联系人:

1、高兴邦 gxbang@163.com***

江苏省泰州市鼓楼南路366号泰州市教育局邮编: 2253002、杨晓丽***

江苏省姜堰中学化学教研组邮编:225500

第五篇:总结--高中化学新课程

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录入时间:2010/5/24 15:09:00 编辑:byy0829 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新一轮课改正是从适应时代的需要出发,对化学教材大幅地进行改编,一年来的课改实践,最深的感触是新教材对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提出了一个新挑战,要求教师必须以一个全新的观念去审视新教材,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也有过思考,通过学习,实践和研究,加深了对新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现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新教材的特点概括为三个字──新、实、精 1.新:新教材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从形式上看:增设了许多插图,编入了趣味性小故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生动活泼。从内容上讲: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学科教学与日常生活、现代科技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注重反映学科发展及新的科技成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性内容和选学资料。“家庭小实验”更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从观念上说:新教材融进了大量的新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像: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氨前景展望等。设置了较多的讨论和生活观察题目,从中折射出新的知识、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拨、评价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学习观。2.“实”指素育落的“实”: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让学生既明白了化学对人类进步所起的作用,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努力学好化学的决心,教材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具体表现为:①加强了化学实验教学。②加强了化学学习中科学方法的指导。③是穿插了家庭小实验拓宽了学习时间和空间。④是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图片、阅读、课题研究等形式渗透德育教育。

3.“精”指精心构建教材体系:设计知识层次,新教材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构建知识体系,如:高一册将碱金属与“卤素”位置调整,降低了高中化学的起始难度,同时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更为自然。再如:“电解质”内容编排在高一册第一章第二节,与初中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及电离基础衔接上,知识跨度小,克服了旧教材没讲弱电解质知识前引入学习Cl2水、NH3水成份时很难说明为什么Cl2水中有H+、ClO-、HClO分子,在此基础上在高二册第二章化学平衡后,第三章引入电离平衡,这实质是对平衡移动原理知识的延续,有化学平衡作为基础,学生对电离平衡的掌握,不仅认识深刻,而且又巩固了对上一章有关知识的理解,这种设计使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二、体会:使用新教材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转变教学观念:教育观念的转变是用好新教材的关键,在理解领会课改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的同时,进一步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注意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加强对学法的指导为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教育打下坚实基础。把握好深广度:要防止任意扩大知识容量,拔高教学需求,甚至把已删去的内容又补充进去,这样做容易把重、难点转移,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些对习题有用的知识可通过设置课后讨论题,来扩充和延伸。

改革教学模式:教师应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交互式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实验教学:新教材对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强化,提醒教者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渗透对环保意识的培养。如:高二册第一章氨铵盐,一节中NH3的实验室制法有关NH3收集方法新教材作了调整,以讨论题的形式提出了放置在收集气体的试管口的棉花应该用什么溶液来浸湿?在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运用己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结合相互评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另外有些演示实验也可大胆地由学生来完成,再由其他学生指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做既调动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实验能力和敢于探索的精神。

研究性学习题目不容忽视:新大纲共列出了14个研究课题,高一新教材设置能源、环保、人体中所含元素调查三个研究课题。这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大举措,面对这一新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教师应本着学生自主发展重在过程的原则,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我们在教学中是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及网上查询信息等方式完成后,再利用下一节课让同学们充分展示资料、相互交流来完成这些题目的。

注意精心设计习题课:学生能力的提高,需习题的解体训练,而现行的高中化学教材大纲只给3.5课时,可以说教学任务量很重,为此,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习题课,选择典型习题,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重视分析过程,把思维的选择、变换作为讲评的重点。

三、分析“3+理综合”高考,定位新课改环境下的化学学科教学的几点思考: 教师首先应明确综合题≠难题:综合能力测试难度在于学科间的交叉,学科间的交叉不在深度而在广度。基于这点,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双基训练,夯实基础。注意多角度看问题,切禁搞偏、难、怪题。

理、化、生综合,化学起纽带作用:各种理科综合题目中,不是生化综合就是理化综合,这是因为化学知识容易与物理、生物知识发生渗透交叉,因而化学教师应在坚守好化学这块阵地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点的交叉建立与基它各学科的联系,将知识重组、整合、让学生在知识交融、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重视学科的边缘知识教学: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忽视或轻视学科边缘知识,而课改环境下的3+理综合,出题的热点以及学科间的交叉点往往是这些学科边缘知识,并且新教材引入的与生产、生活、科技、环保,社会的联系部分,也是新教材有别于旧教材的精彩之处,为此教学中应给予充分注视。

四、化学学科课改中遇到的几个困难:

1.培训不对号:高二两人均没参加过新教材培训。2.教参不及时:高二两个月后教参才到

3.习题不配套:市场上出售的新课改的学科辅导资料都是老板删删减减根本不配套 4.课时不足量:估计会考前复习时间会很紧张,尤其是文科班的课时更为紧张。

总的来说:新课改可以说是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的一次变革,是教育的一次革命,一年来,在实施新教材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努力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完成师生角色转变的同时,也大胆地让学生参加到对新教材的评价中来,参加到对老师教法、改革的评价中来,尽管他们的评价有时还显得很幼稚,但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不仅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欣赏、审美能力,而且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升华。

探究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几点策略

在高中学习中,学生学习内容多而学习时间有限,如何使学生在有限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能、学习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着教师要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来充实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还需要有较强的自我修养能力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的修养。教师还要从微观、日常的水平上去观察和接受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是一种活的个体,他们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时发生改变,教师要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预定的教育计划和程序,才得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作相应阐述。

一、鼓励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的学习

多年来,课堂上教师习惯于自己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很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导致突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提问时,竟然不知道如何提问。以下是调查时部分学生的回答“找不出问题”、“理解不深,想不出问题”、“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问题太小,无价值”、“问题太弱智”、“问题太无聊”、“问题太难”、“太快,来不及思考提问”、“提出问题的机会少”。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还是要用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特别在高三的应试训练中,有的学生做了很多题目,比较有感觉和经验,但是现在的信息、情境题越来越多,需要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套用正确的知识去灵活面对,计算题也大多结合工业生产的背景进行设计,为了算而计算的题目少了。所以地毯式轰炸做题以增加熟悉度不再是高水平考试的目的了,高水平的考试考的是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正确分析评价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如主动编题,看书上的资料也能有编题的可能性。比如曾经有一道高三化学知识背景的反应,又是高炉炼铁原理的实验室设计,它包括了气体的净化、检验、酒精灯的点和熄顺序等,有的学生可以设计很多问题,说明他对知识掌握的全面、考虑问题更缜密。如:

(1)长颈漏斗中的水的作用?

(2)两试管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分别是?

(3)先点哪盏酒精灯?为什么?

(4)第2盏酒精灯的作用是什么?

(5)先熄灭哪盏酒精灯?

有的同学还编出一些计算题,第6小问编得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气体是流动的,有损耗。这和书本上的“高炉煤气”含有哪些气体,为何称之为“煤气”是不谋而合的。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

二、注重细节教学,关注学生的想法和体验,保护并开发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在有限的课时内尽量多地安排学生进实验室,通过感性的体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化学教师的心愿。但实际情况是,有些学生从来没有使用过火柴,特别担心划出的火焰会烧到手,教师对这一行为虽然诧异,但不至于嘲讽,在生活中使用煤气灶是不需要火柴的,一些同学的确没有使用火柴的机会,教师要结合时代的改变,站在与学生同等的角度辅助学生练习,当然也是“高二实验操作能力考试”背景下的要求,胆小的学生克服恐惧学会了,未尝不是一种欣喜呢?所以“科学素养”中的“实验技能”可以说也是培养学生“生活技能”的一部分。例如,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教会学生制作手工皂、化学暖袋等。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周光召先生说:“科学精神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实事求是,一个是追求真理,这是最根本的内容。”在实验这种最体现真理的发现过程中,教师必将回答学生提出的若干为什么,如在NH4Cl固体分解的实验中,有同学尝试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了试管口,并且在实验报告中提出疑问“为什么石蕊试纸变蓝了,而不是变红了?”,书上只是介绍了分解产生的NH3和HCl在冷处相遇后又会化合为白色固体的事实,但学生多了一个加试纸的动作,多引出一个问题。教师对于这个细节的处理和回答,一定要让学生满意,有可能有偶然的因素,但学生看到的就是真理,教师是否引导到两种气体的扩散速率上去呢,虽然书上没有要求,但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有了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是否可以激发他更深入地自我学习呢?

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中,教师一般总是介绍正确的操作,但总有学生没有搞清楚,出现阴阳极接反的现象,其实,反接的现象记录下来,可以很好地充当素材,作为教师理论解释的依据。一旦反接,铁丝作为阳极会迅速地腐蚀,U形管出现浅绿色的絮状物,所以将错就错,由此加深学生的理解,以事实说明铁丝接电源负极而受到保护的结果,当然选用铁丝而非石墨,是铁丝的导电性比石墨强的原因。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多联系化学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而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要通盘考虑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制订周密的计划,事先确定活动的时间、地点、形式、内容。要克服见一步走一步、备一课讲一课的被动局面,要有大局观。例如:在《化学①》(必修)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介绍铁和铝及它们的化合物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介绍生活中的铁合金和铝合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要求通过实验分析铁锈中的铁是Fe2+还是Fe3+?联系如何防止生锈?了解铁和血红蛋白的关系,铁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铁在人体中吸收和利用的过程。(2)让学生推选代表取来浑浊的河水并在课堂上加上明矾,通过实验的现象说明明矾在净水中的应用,再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明矾的净水原理,铝及其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学生通过学习,发现化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由于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就像一块磁石极大地吸引着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欲望,教师应因势利导,积极组织做好这些实验。

化学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知识的应用不仅是学习教材内容要求做的实验,而且更重要的是紧密联系实际,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化学①》(必修)P.95实践活动——雨水pH的测定,《化学②》(必修)P.68的实践活动——在塑料袋中放一只成熟的苹果,再放些青香蕉或青橘子,将塑料袋口扎紧,密封好。每天观察它们的变化等等。通过以上探究实验,学生不难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得出如何催熟青香蕉或青橘子。这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将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生产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身边,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及用知识、智慧和行动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光荣感。也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三、注重知识传承,把化学知识从零散的记忆整合为理论知识的贯穿体验

在学习高中化学的过程中,大多学生有知识杂乱、记忆点多的印象,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虽然由于一些知识教授范围的局限性,教师不能在高中课堂上完整地阐述一门科学。但“授之以渔”的教学策略应该是教师所追求的,给学生一些启迪,让学生有自动往“深”和“全”去探索的目标和勇气,但如何实施,这需要一些教学设计和联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纵贯知识体系,特别是将学科中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生活化,经验化。

初三在讲“实验室制CO2”气体的选料时,特别强调不能用碳酸钙和硫酸反应,理由是生成物CaSO4是微溶物,生成后影响碳酸钙和硫酸的接触,所以要用盐酸。此时已经间接指出了物质间的接触是反应的必要条件,接触机会越多、接触面越广,反应越容易进行,速率越快。在高中化学中,出现了钝化现象,提到“铝表面生成的致密氧化膜,能阻止铝和浓硫酸的接触”,而用硝酸汞处理过铝后,会看到铝失去致密氧化膜后的“长白毛”的现象。化学的教学从表象上升到反应速率理论,教师若将相关知识联想起来,把初中一些记忆性的知识拔高到理论层面,交给学生一把通用钥匙,学生在遇到新情境时才能不变应万变。

如例题:已知钙的化学活动性比钠强,但事实钙与水的反应远不及钠剧烈,合理的解释是什么?解析:按照金属活动顺序,钙比钠活泼,与水反应应该更加剧烈, 但由于生成物Ca(OH)2是微溶物, 会覆盖在固体钙的表面,阻止钙与水接触,反而速度变慢。那么,下面的这道大相径庭的题目也会用到“接触面”来考虑。例题:用等质量的金属钠进行下列实验:

①将金属钠用细铁丝网网住后进入蒸馏水中;②将金属钠用带孔的铝箔包住后进入蒸馏水中;③将金属钠直接投入盛有过量稀盐酸的烧杯中;④将金属钠直接投入盛有过量氢氧化钠的烧杯中。

试精确判断下列各种情况下产生氢气的量的关系应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②>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C。包有铝箔的钠和水反应后形成的碱液会继续和铝反应生成氢气;而用铁丝网网住的钠会沉在水底反应,和③④的区别是钠浮在液体面上,因钠呈熔化态,会和空气中的O2等反应而致产生的气体少。答案是C。

初中课本中提到了原子组成分子;在高中共价键的学习中,把这句话翻出来,但强调的是如何“组成”的,为什么水分子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的组成比例,把共用电子的饱和性提出来,并且指出最外层8电子后达到能量最低的稳定需求。

四、注重师生互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1、教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的机械课堂教学,让学生兴趣大减,没有兴趣的学习会让人觉得累,再加上过多的作业,高达44%的人都表现得累、无兴趣。调查部分学生的回答“累,没精力”、“想睡觉,人不在状态”、“作业越来越多,忙得没时间思考”、“无兴趣,脑子懒得动”。

2、繁重的工作任务加上精神压力,使教师不能每时每刻都对每一个学生的的提问都保持热情耐心,导致许多学生对教师产生了误解。

3、多年来,课堂上教师习惯于自己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很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导致突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提问时,竟然不知道如何提问。

4、有一部分自信独立能力强的学生,发现问题时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不会提出问题与教师交流。以下是调查时部分学生的回答“遇到问题喜欢独立思考,自己解决”、“觉得自己能解决”。

以上研究表明:由于多数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兴趣、好奇心及发现问题的能力减弱或说不清有什么变化。因此在教师要求其提出问题时,多数学生对思考发现问题不感兴趣或根本不知道怎么发现问题,只会问一些作业上不会做的题,而不会自己思考提出问题。只有少数学生的兴趣、好奇心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所以也只有少数学生在教师要求提问时,能积极思考提出问题,为此:

1、探究令人困惑的情境和问题能培养好奇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驶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这一点从我们的调查结果也可以得到反证,平时的教学中,学生探究机会少,但机械重复地听、记和练过多,无意中伤害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导致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约25%是减弱,约30%说不清。因此,要在平时教学的准备、理解(或建立表征)和应用3个阶段中,尽可能让学生探究挑战与技能之间要达到最佳匹配的问题,或将某些活动加以修改,以便让学生提问。提供机会使学生更多参与逼真的科学过程,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行动,沉浸于探究活动中,享受思考问题的机会,享受问题中的乐趣,即所有人经过努力都会得出“哇”的惊喜。

2、偶尔给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学习内容的机会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年幼儿童身上容易看到好奇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会越来越少。在学校中,他们面对的是教师为他们选择的学习内容、教师为他们选择的学习方式、教师为他们选择的学习时间。很多时候,这种由学生选择学习内容或仅因为有趣而提问题的观念离孩子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至少偶尔给学生选择他们喜欢学习内容或讨论他们提出的有趣问题的机会,有自由选择机会的学生有更强烈的好奇性和兴趣,我做某事是因为我选择这么做,而不是别人要我做。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摘要】化学实验是新课程的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教师要多采用探究法教学,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实验教学;新课程

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新课程的中心,新课程的实施是围绕着实验来进行的。在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1由教师的演示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探究式教学转变

过去演示实验教学的模式通常为:教师按着教材向学生传授有关新知识——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用实验结果验证新知识——师生作概括总结。这种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新课程实验教学要求激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协助和点拨。要鼓励同学之间、同学老师之间的实验协作。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尽可能地将知识点设计成学生动手的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教材中的许多地方都可以如此处理。如教材中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可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步骤如下:(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过氧化钠,向试管中滴入水,并立即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现象并分析结论;(2)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上述反应生成的溶液,滴入装有4 毫升水和两滴酚酞试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并分析结论。又如,教材中苯酚与溴水的反应,乙醛的银镜反应,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等许多实验均可设计成探究式实验进行教学。这样,在实验结束后,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思路以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对出现错误和偏差的实验要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际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师应细致地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合理改进实验和补充实验

教师在平时备课的过程中要努力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实验,对现象不明显、效果不好的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这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多进行实验研究,反复实验,寻求现象最明显的实验途径。教师还可以将教材中可供探究的知识点设计成探究性问题通过实验进行教学,使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知识的深入,复习、习题、课外活动等等。如在氮气一节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教学中,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教材只给出了反应方程式,没有进行实验探究,此处教师可增加探究性实验操作如下:(1)展示收集满二氧化氮的试管;(2)把盛有二氧化氮的试管倒立于水中,打开胶塞;(3)待液面不在上升时,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取出试管,试管口向上,移开拇指;(4)向试管内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并回答以下问题:①水面为什么会上升,颜色消失说明了什么?②松开手指后,气体由无色又恢复红棕色说明了什么?③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了什么? 通过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将本部分内容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际的能力。教材中很多地方可作类似的处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根据需要增设实验还可将教材中已有实验进行合理改进,如人教版教材第一册[实验2-2]可作如下改进:将一小块切去氧化膜的钠放入一段从破试管上截取的5 厘米左右的玻璃管内,用镊子夹住玻璃管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等钠开始燃烧时撤开酒精灯,来回晃动玻璃管,使钠能与足量空气接触,等玻璃管冷却后观察燃烧产物的颜色。通过这种改动,得到的过氧化钠颜色纯正,避免了钠在石棉网上燃烧产生大量黑色物质对实验现象的干扰。在对教材中内容进行实验探究时,设计探究问题的难度要恰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帮好学生打好进行科学探究必备的知识基础。通过实验,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3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高中学生会接触到许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家庭小实验就是加强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的一种手段。实验中要不拘泥于器材、场所的束缚。勤俭节约,开动脑筋,利用身边的坛坛罐罐进行实验。例如,采取何种方法可除去饮用水中的沉淀物;发酵粉加水或加热产生二氧化碳的验证;用方便材料制作分子模型;测定雨水的PH;用食醋和纯碱稀溶液改变花的颜色;制作橘子电池;用熟苹果催熟青香蕉、绿橘子;区分毛织物和化纤织物;用草酸洗墨渍;用小苏打或面碱清洗锅碗瓢盆上的污渍;用铁刷子将铝锅擦亮后很快铝锅表面又变暗;用鸡蛋清做蛋白质的盐析与变性实验等等。课余家庭小实验的完成,不仅能验证理论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强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而且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多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动手的机会,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亲身感受化学知识的作用。另外,还可以如带领学生到玻璃厂、燃气公司、自来水厂、环保局等单位参观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广泛深刻地渗透进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或者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现象,作为情景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4追求绿色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所谓绿色化学实验是指设计对环境没有或者只有很小的负面作用的实验。绿色化学实验是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它对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化学实验,特别是像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实验时将有害气体尽可能作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同时我们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例如,在生产和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废气,为了使它们不扩散到大气中去,你用什么方法将它们除去?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最后归纳为:对于酸性物质,一般可用碱液吸收。同理碱性物质就用酸液来吸收。某些有毒物质可使它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如硫化氢可通入硫酸铜溶液中,转化为硫化铜沉淀)等等。这样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则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有些如氯化氢、氨气再经一倒挂漏斗)进入相应的吸收液。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硝酸和稀硝酸时,铜片改用铜丝,不需反应时,只要抽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在进行氯离子检验,碘升华实验时),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减少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的废液的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和生成毒性较大容易形成污染的物质,尽量选择污染少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装置;在无法避免使用或者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的情况下,实验方案必须包括有效的保护和消害处理措施。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教育。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5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分解实验过程,放大实验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只能作为化学实验教学的辅助手段,决不能替代化学实验。但是课堂实验教学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部分实验的现象不明显,效果不显著,还有一些实验的可重复性差、耗时长,课堂上难以作到随时调用;另外还有一些实验的污染大,无法在教室中完成等。实验课件的广泛应用则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克服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提高实验的效率。例如在“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教学中,鉴于该内容的理解难度大,可增设“改变压强对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之间转化的影响”实验课件,运用制作的模拟动画课件,有意识地突出气体颜色的变化,增强实验中现象层次差别,同时在课件中压强对浓度、气体分子数影响的两个动画的使用,加深了学生对压强变化过程中气体颜色变化与组分浓度变化的认识,从而为平衡移动原理的认识奠定了基础。现代信息技术使化学实验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刺激和启发,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起到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增强演示实验的探索性,增设边讲边做实验,多采用探究法教学;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实验设计、评价能力;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督促学生完成家庭实验。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活跃了学生思维,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学生成为了实验教学的主体,巩固实验教学效果。

[教师如何适应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 2009-12-10 12:08:55

一、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建议

1、课堂教学是整个高中课程落实的一个主要渠道。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高中课标实行的一个前提条件:

第一、在课堂教学的主客体关系上,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的发挥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途径是重视学生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从而不断加深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认识。新高中课程内学生要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进程,选修模块时,学生如果没有自我反思就没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另外,模块间也不严丝合缝,有严密的一个逻辑梯度,跳跃性可能会比较大,若学生的自主性、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控能力不强,教师又不关注这方面的培养,可能会很被动。第二、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多样性和多元化。

活动探究、调查、参观、小组讨论等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应当与讲授、讨论等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穿插,可能更有利于新课程内容的实施。

在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中更应该重视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整理的能力,努力做到过程与结果相统一。因为活动形式多样,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可以做出不同的方案,不同的活动,如果教师只关注活动过程,而不重视引导学生对活动结果进行反思整理就会造成活动过程热闹,但活动完后没有收获。

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以课堂探究为突破囗,以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但必须把握一个度的问题,特别是在必修模块中,因为现在内容相对较多,但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认真思考什么样的内容值得探究,什么样的活动值得去开展探究活动,不是说探究活动越多越好。对探究理解的偏差,认为一谈到探究就认为这个活动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实验是实现探究的唯一载体,实际上科学探究的过程,应该是多种形式,实验当然是一种途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研讨也可以设计成一种探究的形式,不完全就全部依赖于实验。科学探究一定是完整的探究,事实上教学中进行更多的是局部探究,可能用到科学探究中的几个要素、几个环节,并不是八个要素或这些环节都用到。高中课程的结构特点和学时学分的分布特点及它跟义务教育整体上来看的义务教育阶段、必修阶段到选修阶段,这个逐渐发展的一个特点,教师的做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特别注重整体性,一定要从整体中求效益,无论是做探究教学还是其它几种教学方式的综合使用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的设计理念,这个整体设计跟目标一定要相符合,理清你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一个学段里或在一个模块课里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的一个布局对学生能力和科学素养发展的一个全体的安排。

高中新课程在教学过程的实施更要强调它的计划和策略性,因为有了计划,在计划制定条件下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个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组织,实际上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强调学科性、知识的完整性,高

一、高二到高三,文理还是在整个教材中虽然有一些改变,但学科系统性并没有打破,在新课标的模块的这样一个结构的设置下,第个模块的功能、价值,教师对模块的认识取决于他对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对目标的认识可能应该是要求更高一些。

第三、从教学手段来看,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的辅助,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容量。

第四、教学评价方式开放性、多元性和过程性,强调教学和评价的融合,更有利于整个新课程在教学过程的推进。如纸笔测试受关注,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强调质性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学习档案袋评价、和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2、高中教师应该对高中教育有一个发展性和整体性的认识,一定要站在整个化学教育的高度,站在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个高度进行教学设计。

新高中课程设计除了遵循高中课改所倡导的理念外,一定要进行整体设计。这种整体设计不光是一个在义务段必修、高中必修和选修模块中知识内容的整体设计,实际上是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目标的整体性,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的整体设计,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设计对于教师来说可能是难度最大。在整个高中课程的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要树立以学生发展或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理念,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在整个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的设计、在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每个环节上都要考虑怎么能够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样一个思想。这样无论每一节课、一个单元和整个一个模块,包括整个高中必修课程,从整体上才能在每个环节上突出学生发展这个根本目标。

教学设计是理论和实践的中介,教学设计实际有两种:一种是经验设计,一种是科学设计。教师过去的教学设计更多是一种经验设计,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来上课;今天所说的教学设计更多的是科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观念指导下进行的一种整体设计。

新的课程理念必须通过一个科学设计过程才能真正地落实到实践中来。例如,传统的教学设计都喜欢到位(如高一教师都氧化还原时),为什么?因为它符合知识系统发展,虽然教材是螺旋上升的,但在教学中为什么有的教师都放在高一讲呢?把氧化还原概念到配平等一系列的,包括跟高三设计难度的氧化还原的题都要在高一来做呢?因为他觉得方便,因为知识在这比较集中,可心集中讲、集中练,这是教师站在知识讲授的角度,但他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现形教材中,好多高一教师问氧化还原怎么处理呀,以前都是一块儿讲,现在课时不够了,应讲到什么难度,如果高一不讲到这个难度,那么什么时候再补呀?是高二补还是高三总复习时补?那时的课时从哪来呀?同样的问题在新高中课程中也会出现,不仅仅是氧化还原这一个概念和一个系列,包括离子反应,还有很多基本概念,如果教师更多的观念还是集中在一些知识点上,而不是站在大的观念,整体上进行设计,而且过多地去考虑一些考点,那他还是不能符合很好地去履行和实现培养科学素养这个大的目标。

从知识角度处理,喜欢一步到位,喜欢抓住一个点就开始挂坠到最后高考的考点,而新高中课程一定要分阶段、分层次、分学生类型来发展素养的。比如从过程与方法方面,搞探究教学的尝试已经很多了,但教师们多是散点式的,搞探究教学的每节课和每个环节,在过程方法的培养方面没有一个有序的安排,情感态度价值观基本上比较习惯于渗透,但没有一个全面的安排,特别是必修、选修时面对全体学生和面对一部分对这个课更很兴趣的学生的要求是很不一样的。所以对于新课程的教学观念问题共两句话,一个是在总体的教学理念上与义务教育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跟大家现在所实施、所探索的新的教学理念是非常一致的,另一个是一定要从高中化学课程结构、高中化学的整体安排多考虑问题,这是很以往教学探究不一样的地方。

第一、高中教学不能与初中教学相脱离,高中课改与初中课改是一脉相承的。

新课程的教学观念问题共两句话,一个是在总体的教学理念上与义务教育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跟大家现在所实施、所探索的新的教学理念是非常一致的,第二、高中教学更要强调科学素养,而不只是为了培养精英和专业化人才。第三、高中教师必须掌握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之间的协调,教师不能独立地对待某一个模块。

1、那么根据不同模块怎么样来合理有效地选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数学方式,更有利于我们的高中教学呢?因高中教学要求整体设计,而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要教学必修模块,有的教师要教学选修模块,一个学生可能既选必修模块又选选修模块,要面对不同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教学两种模块,他整体设计可能会容易些,如果是两个教师教不同的模块,就涉及到教师整体性要求的问题,必修模块要有一个承上启下的功能,一方面要和初中义务教育相衔接,另一方面还要提供公民科学素养中最核心的概念、一些结构和反应知识,同时还要为上位的一些修修模块或领域内的一些模块标下一些基本的化学基础,所以在必修模块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两个策略:一个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的教学策略,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实际就是让学生做中学,让他体现学习过程中的未知欲,包括学习兴趣。因为教师讲授对学生来讲更多的是以听为主,但当学生做中学的时候更多的是探讨,有探究的兴趣的培养,这种兴趣的培养不是短暂的,可能会维持下去,那么他对必修模块的兴趣形成后,可能会选择更多的化学的选择模块来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要想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还要应用最多的一种策略,就是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问题情景的创设来吸引学生学习。

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高中新课程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牵涉后边选修模块的选择,如果通过必修课使学生对化学没兴趣,那后边就没人学化学了,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关键问题。

(1)方法是创设问题情景。情景创设是吸引学生学习的起始环节,比如现在创设问题的情景教师用到的策略已经非常多,像实验肯定是最常用的一种,包括比如说灭火器,可以引入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像污水或垃圾通道的疏通剂,它是一个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从生活的角度切入。除了实验外,像图表、样本或多媒体技术、图片、录象、生活经验等很多东西都可以作为问题创设情景的一个素材,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如果能特别注意这两点,那么必修的内容会更有趣,学生可能更愿意学,也能体现化学学科的一个特点。情景创设在教学中不是浪费时间,花十分钟情景创设有什么价值,站在一个维度目标,尤其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节研究课,讲碘与人体健康,实际是在讲碘,但教师创设了一录象的情景,从电视台节选了非常生动的一个真实的情景,介绍碘对人本健康有什么关系,缺碘会有什么样的病,片子出来后特别生动地画面、真实的情景给学生很大的触动,原来碘这种元素与人体健康那么密切相关,所以学生就有动力往下研究一个问题,实际上这节课研究的是市面上加碘食盐中碘元素到底是一个什么形式的非常小的问题,用到的概念和原理就是基本的氧化还原反应。有的教师说这节课好像帽子很大,为什么用那么大的帽子碘与人体健康,研究是一个小问题,但反过来想,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引入的话,学生仅从一个全学术的角度来研究一人氧化还原反应,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的动机及培养出来的情感可能是差一些。所以情感的培养和问题情景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情景的景是景象、景物,情是感情,所以教师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景象和景物一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景象、景物不能成为我们所说的情景教学。

(2)什么样的问题情景最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

创设问题情景一定要给一种真实的生活、真实的问题情景。那么一方面,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脱离了学生知识经验的情景是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另一方面,这种情景尽可能具有真实的生活,确实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或社会生活中他所见到的、听到的或感受到的,但是他以前可能没有真正地去思考,从这样的问题中他会发现这样怎么回事,为什么还有这样的问题呢,这样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欲望。这人问题不仅仅是创设一种真实的问题情景,通过一种任务替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化学,仅在必修,在选修里也非常重要,如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中有一个主题就是化学与健康,这样的主题更应该密切地联系社会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能把它搞成一个单纯的知识的灌输。让学生的真实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讨论、实验,既解决了问题同时又获得了有关的知识,这样就真正地把化学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理解化学,体验过程同时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相互融合统一的过程。

以往教师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点,很少会考虑到课程的社会价值观或说它的教育功能,即这节课的讲的内容对学生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学生从加碘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能更多会体会到化学知识对人的健康的一种作用,这就是课程的社会价值。再如水的污染这节课,讲的是苯酚对生活用水体系的污染,领着50个学生到一个污水处理厂参观了整个污水的处理过程,什么样的水通过什么样的净化渠道,最后变成生活用水,其中涉及到许多技术问题和生活性问题,学生参观后对于什么样的化学物质引起水污染,怎么消解它,它对环境和人的健康的影响,它认识问题的角度与原来单纯讲水污染,讲里头的汞离子及有机物对水的污染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非常有责任心地讨论这些问题,所以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除了加强知识的教学外,还要特别注意知识本身的社会价值,它能够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如讲二价铁和三价铁的转化时,搞了一补铁剂,补铁剂里铁元素的存在形态,这个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它更容易发挥学生主动性,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分成了两个层次的活动,一个是面向全班同学的活动,他给的补血宝,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补血宝里铁元素的存在形态,另外一个他在同学里找了一部分课外小组,更有兴趣的学生,用课外小组时间研究更复杂的问题,即生活中天然食物中铁元素的存在形式,这个复杂性和需要的时间、手段要比前一个更难,这就体现了分层教学,但学生都体验到了对生活现象、生活事实中化学问题研究的过程,同时也巩固和学习了有关的铁的化合物的知识,同学上完课回家后拿补铁、补血、补钙这一类的药剂等补养品后就看成分,这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围绕铝三角,讲铝的两性知识,怎么去体现过程教学的理念,怎么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怎么能跟自己学校的特点结合起来,最开始创设氢氧化铝制备,用此作为驱动问题情景,然后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制备氢氧化铝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现铝的两性问题(铝三角的关系),但后来他们不满足这种纯粹的学科问题情景的创设,他们想铝及其化合物跟生活问题有什么关系,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但比过去直接去讲铝是进了一步,但它更多的是从学科知识角度考虑,所以他们把这个作为一个保留,然后尝试着从胃舒平成分的研究上,包括污水的处理里,用这个作为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而且还改革了原来搞单堂课的活动,非常紧张,但毕竟是一种形成,然后这个实际问题探讨中又尝试着搞一个连堂课的探究,这两个课时隔两年就反映了一种教学观念的发展,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高中新课程非常强调将化学科学技术社会密切联系,这样的理论不仅是停留在一个理念层面,实际上在内容上、课程模块的设计方面都体现这一点,在教学策略的选择、在问题情景的创设上更要重视紧密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社会上一些跟化学有关的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包括刚说的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引导学生能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从综合的经济效益的角度,重视设计思想,重视跟社会生活的联系,而不是过多地关注那些流程、细节,原来我们已有的好的经验在新课程中已经得到很好地运用而且继承和发扬。

关注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有关的个人经验,也要关注学生的认识经验,认识经验包括对自然的认识、物质的认识、化学变化的认识,甚至对于整个化学科学、自然科学,甚至对于科学技术本质的认识,一定要特别关注,这牵扯到概念类的教学,原理类的教学的基石策略的转变问题,多一个环节,把学生原有的认识激发出来,然后互相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看看原有的认识是什么,原有的认识方法是什么,认识的结果是什么,框架是什么,跟科学认识有些什么差距,有些什么不同,我们怎么样来共同发展和提高原有的认识,这会对概念原理教学或过程与方法教学都非常有意义的地方。化学原理教学不如元素化合物教学那样跟社会生活那样联系而且它的教学内容本身造成可能学生认识上的困难,而且它也不那么形象,可能比较枯燥。在概念原理繁体中更多的可能不会用到实验探究,更多用到一些设想、猜想,而推导、演绎等,是用头脑思维的那种,应给学生这种机会。如元素周期率这节课,传统的教法是观察第二周期元素的半径的变化、性质的变化、化合价的变化,然后找出规律来,现在三省一市的教材已经比原教材有了很大的探究空间和发现的空间,但那个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又做了一个改进,他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课前把18种元素有关半径、性质变化、化合价的基本数据打乱,做了一个表,然后给三人组用一台计算机的学生探究任务:根据这张表,通过elcel的计算机的处理,你能得到哪些规律,学生,先猜想有一定的周期性,充分利用计算机对所给元素按元素序数进行排序,然后做各种元素的周期时谁作横坐标谁作纵坐标,能画出多少种图,从收上来的作业看,一组学生能出十多张不同形式的图来,其中有个学生用“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柱状图来表现周期率,特别生动。学生从中体会周期和变化。这样一节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课上下来非常生动,学生发现规律的过程中特别有成就感。

高中教学有许多精彩的案例,教师平时多关注、多交流、多继承和发展。回到整体性设计上来,高中化学必修、选修的特点,同样一个话题,比如,氧化还原必修怎么处理,选修的化学反应原理里还会谈到这个问题,怎么处理,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把握的深浅度肯定不一样;再必修里要谈到联系产生和生活实际,但是到“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的模块里就不能象必修里那样浅尝辄止,又不符合两个模块的功能定位,所以一定要注意每个模块的功能定位和选修每个模块的学生的特点。可搞一调查:学生选择了哪个模块?为什么选这个模块?是根据兴趣需要,还是上大学的专业需要?还是这个模块易得学分?通过该调查可以看学生本体的一些想法,这对于下一轮进行实验时是很好的资料。比如“化学与生活”里有:化学食品健康中食品添加剂、电池等。那么教师的教学活动就可以多点学生活动、讨论等,教师可能让学生去超市通过食品标签去认识食品添加剂的存在,试着对食品添加剂时行分类,在这个活动中去学习、了解食品添加剂的类别,其主要的功能是什么,激发起深一层的探究欲望,就会去看看具体的食品添加剂的代表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它的结构特点、组成性质是什么,这就是一个纯化学的学习过程,甚至还可以加做小实验,但光到这还不能反映出生活这个模块要求学生提高解决生活中问题的素养。所以作一个专题教学话,在后面一定要讨论食品添加剂的一系列的争议问题,如:该不该使用食品添加剂,市场上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把某些限制使用的化学物品用途食品添加剂的情况等现象拿出来争论,在共同必修模块中,教师在处理教学问题时一定要抓住定位问题,高中课程是指向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的新的发展平台,如果这个定位弄不清楚就会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整个教学成效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处理内容维度的时千万不能因为课时少就拼命把所有的课时都用在只弄概念教学,或原传统的重难点的教学上,仍然要保护好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的落实。另外一个就是一定要保护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一定要处理好阶段性,不是用它打下完全的高中化学的基础,它确实是承载高中化学基础的重要的体现,但它不是全部基础的体现。面积全体学生对于高中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和教学策略。为什么说面积全体学生,以往高中教学中容易出现初高中衔接不顺畅,然后出现1/2,将近到2/3的学生在高中学习中受挫。在教学中一个是根据新课标,根据教材要处理好这个程度。另外在高中评价中教师最好用激励的评价,如果更多的是用一种筛选性的评价,或是选拔性的评价,甚至是评价的试题比教学中遇到的习题还要难的话,学生在评价当中会有挫败感,会影响他学习的乐趣。

在高中化学新课改中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摘自:《高中化学网》

现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换了教材、减了课时,从事高一化学教学的教师和学生一起面对着许多问题:

(1)高一化学课时量相对较少,而高中化学的重要知识却仍然相对集中。(2)教师多年来形成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经验受到很大冲击。

(3)新教材的使用,使课本内容与许多课外参考资料和习题无法对应,使许多学生感到茫然,不知道一个知识点掌握到什么程度合适。

(4)初、高中相比,由于知识的难易和深广度的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迫切需要方法的指导。

(5)面对众多变换的题型,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感到化学知识好学但题难做。

(6)到目前为止,湖南省的高考方案还没有出台,这一届的高考要求不清楚,现在的教学内容到底要学到什么程度,教师没有把握„„

种种问题解决的不好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效果。如何在高一化学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生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突破解题难关,让学生愿学、而且会学呢? 在高一的化学教学中,怀化三中的高一化学组全体教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脱离了实验的化学,是没有生命力的。许多学生这所以喜欢化学,就是因为有很多有趣的实验。可见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不能小视。

1、利用观察•思考,做好演示实验

新教材设置了很多活动栏目,其中观察•思考栏目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准确记录实验现象,仔细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演示实验生动、直观的展示着教学内容,能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实验前要充分做好准备,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现象明显,便于学生观察。另外,我们不能局限于完成教材中已有的实验,还应善于将知识的难点转化为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克服教学难点。比如在讲完氯气的性质后,同学们对氯水产生了兴趣,我就当堂制一瓶氯水给学生看并引导他们探索氯水具有的性质。氯水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引起的他们的好奇,并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的热情。有关氯气与水的反应及氯水具有的性质也就迎刃而解。

2、组织好边讲边实验

新教材中的实验很多内容较少,不像我们以前的教材中的学生实验一样,可以安排一节实验课。在教学中,我们尽力创造条件,把课本中仪器简单、操作方便、相对安全的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提出具体的观察提纲和深层次的思考题,要求学生既要有真实而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又要有独立大胆的见解。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玩、好奇而忽视学习。比如在讲“钠与水的反应”及“钠与氧气的反应”时,首先将课前设计好的实验内容及实验时注意观察的几个要点发给学生。然后按事先分好的组让学生讨论出要用到的仪器,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之后各组领仪器开始实验。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看到了钠的美丽的银白色光泽带给学生的惊喜和因之很快消失而来的困惑,听到了学生看到钠在空气中燃烧、钠在水中的一系列生动有趣的现象而发出的由衷的感叹,也参与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不同解释的争论过程„„这样的切身体会让他们兴奋不已,兴趣的培养水到渠成。

3、利用好探究实验

新教材中的活动•探究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式其他形式的探究活动来揭示化学科学的奥秘。学生对简单的实验操作,鲜明的实验现象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利用探究实验对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大有裨益。

总之,不论是什么样的化学实验只要利用的好,都能够帮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抓准时机,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由于中考化学试题难度不大,初三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尚可,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不足,再加上初、高中教材本身的知识点衔接不好,势必会影响到高中化学的学习。像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物质的分类、酸碱的性质、化学计算等初中化学重要知识,我们都要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复习的机会。或课前引题,或课下复习,有的编为课后习题。这样在老师铺设的台阶上,他们高中化学学习的道路走的会更平坦些。

三、下大功夫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

新教材开设多种栏目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体会知识的获得过程。同学们在课上学习的知识和学习方法,主要来自课本,可以说“课本课本,学习之本”。以前老师常会有这样的感慨:“学生连课本上的内容都不知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回归课本、重视教材我们应指导学生做到:

1、重视课前预习

预习不应该只是让学生自己看书,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写出预习提纲,明确预习要点,使学生知道预习什么,教师也可根据实际要求列出一些简单问题,让学生在预习中尝试解决,并及时检查预习结果。应强调让学生在预习时边读边思考,对一些栏目提出看法体会,写出不清楚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知道自己上课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提高听课的目的性。预习是学生独立地阅读、分析和思考新知识的过程,坚持下去能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为我们实施有效的教学手段打好基础。

2、抓好课堂阅读

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表格、图片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并引导学生对重要字句多次阅读,抓住本质要点、关键字词、挖掘其深层次的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在此过程中,亦应特别注意有计划的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把读、思、问、记结合起来,努力发展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3、督促学生做好课后再读

这是课后复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复习时经过“回忆再现”,回忆不起来的地方,搞不清楚的问题,大部分可在课后再读之中得到解决。应强调让学生全面过目,对理解的、记住的部分不必花费很多功夫,对不理解、未能记住的地方要多花些时间。课后再读也包括对课堂笔记的整理,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将不完全的笔记补齐,将记得不准确、不正确的笔记修改过来,力求笔记的完整、正确、实用。使之线索清楚、重点突出,成为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

4、指导学生做好系统阅读 一般在学完一章内容,或期中、期末复习时,教师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系统、完整的阅读课本。在阅读的基础上做到查漏补缺、融会贯通。

新教材绝不是原有教材内容的章节顺序的调整,它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许多知识得到了更新,更加科学合理,它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也很强,注重科学方法的培养和知识的获得过程。在重点知识上设有很多的不同层次的栏目。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以本为本”,让学生过好教材关。

四、注意精选习题,降低难度,重视习题讲评

1、精选习题、降低难度

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对知识点的要求降低了,现有的许多参考资料无法直接应用,过多的实行“拿来主义”,势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错误导向,使程度好些的学生偏废基础,追求偏、难、怪;使程度差些的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成为抄袭作业的工具。因此我们选择作业时要多做几套题,精心挑选,所留作业要在注意题型和知识点全面的基础上,特别注意降低试题的难度,要突出重点,特别是要突出基础知识、体会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内容。另外,还应考虑到一个班的学生在方方面面的差距,对完成情况定出不同的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程度独立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作业,实现学习过程中真正意义上的“躬行”。

2、重视习题讲评

习题解后的评析,不仅能及时清理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同时对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特殊的功效。高一化学习题讲评的核心内容应该是规范解题步骤、提高解题能力、突出抓好分析②。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规范严谨的完成解题过程的习惯。

(1)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解题应当从认真审题开始。但许多学生审题马虎,有的一拿到题就希望能找到与自己做过的哪道题相同,想当然的生搬硬套;有的甚至没有读完题就开始做结论;有的确实读了一遍题,但读不出隐含的关键的条件,最终导致错误。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解习题时引导学生做到:原原本本地读题,搞清楚题目的要求是什么,给了哪些已知条件,哪些已知条件是显知的,哪些已知条件是隐含的,有哪些限制因素。

(2)让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和规范解题:解题的基本步骤是审题、分析、表达、检查③。分析是解题的重要一环。因此在讲评习题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习题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和常规解法的分析和研究,如突破点的寻找、关键字词的捕捉、隐含条件的挖掘、知识点的联想和应用等,使学生通过听讲,明确审题和分析的要领。提高学生从题目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积极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在争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分析问题的不当之处和知识上的欠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适时予以点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最后还要指导学生将分析过程和结论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格式规范的写出,以新教材上的例题的书写格式为样板,严格要求学生一丝不苟的去完成,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

(3)加强解后分析,注意学法指导:解答习题不应满足于求出正确结果,要让学生重视解后分析,养成解题后总结归纳的习惯④。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的常用方法、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等。对一些能够有多种解法的习题,一定要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掌握常规思路的基础上,探索巧解、速解的新方法。注重解后分析能使零散的经验系统化,较好的巩固解题中分析的效果,提高分析水平和解题速度。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逐渐克服解题的畏难情绪,让学生过好习题关。

有了以上几方面的努力,还应该时刻遵循“从自然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社会生活”,将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对社会生活实际的了解与化学实验室的科学探究三者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开阔学生认识元素与物质的视野、建构更加富于应用迁移价值的认知框架。利用好新教材的各种栏目,让学生渐进地适应高一阶段学习,逐步提高学习能力,较好地完成初、高中的过渡,并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好基础。

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发布者:zhang发布时间:2010-12-24 阅读:475次

摘要: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科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一种途径。本文论述了化学教学中教学反思的三个方面以及常用的教学反思的方法。

关键词:教学反思;化学教学;观念;方法;过程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有三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2.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1.教学后记反思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观摩公开课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4.案例研究法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课堂教学中,笔者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惊奇,议论纷纷,水可以用来灭火,怎么生火?然后引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金属钠”,学生很想知道钠是怎样的一种物质。接下来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钠与氧气、水、盐溶液的反应。再通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为什么钠保存在煤油中?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实验时为什么钠不能用手直接拿?“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钠燃烧起来,能用水扑灭吗?多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以学案上的习题巩固和拓展。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与学 2010-10-16 16:21:51|

南昌市实验中学化学教研组陶玲 如何理解新课程,使用好新教材,提高教学效益成了教育工作者最关注、最热门的话题。作为教师如何充分利用课堂的教学时间体现新课程理念来完成教学的任务,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学习的承担者,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如何去教,学生如何去学,需要我们共同去探讨,不断去实践。以下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高中化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和毕业要求,以及各自的潜能和兴趣爱好,制订化学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对学生选择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规律,自己归纳结论,自己探索创造,但这里的放手决不是放任自流。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设积极的探究情景,学生们热情高、乐于动手、动脑,他们在渴望获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去积极实践,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改进,在改进中创新,实现探究向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为教学服务于现实生活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优化教学策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A1、A2 课程模块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如,“物质结构与性质”课程模块,其内容主要是讨论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较为抽象,在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与应用上的要求比其他课程模块要高。在讲解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喷泉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例如,“化学与生活”课程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饮食、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又如,“化学与技术”课程模块以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影像、听报告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

五、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新课程的化学实验已不再明确区分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只要条件许可,所有实验都应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例如,可以让学生在教室里做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设计实验装置;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提出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又可让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巩固、掌握知识的目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如:《必修1》(人教版)第一课时“从实验学化学”。第一个实验就是“现有含硫酸钠、氯化镁和泥沙等杂质的粗食盐,用粗食盐提纯氯化钠,请设计实验方案。”教学中教师先提出探究问题:

①食盐中含有泥沙怎样提纯? ②食盐中含有硫酸钠怎样除杂?

③除杂时如果加入的除杂试剂过量,则过量的试剂怎样处理? 做好探究准备后再由学生设计粗盐提纯方案最后进行实验探究。

总之,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创新意识,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下载银川一中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银川一中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浅析有关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浅析有关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浅析有关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摘要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指在遵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

    新课程实施情况总结

    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为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上级提出的各项改革目标,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正确指导下,我校在新课程改革工作中通过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师资培训......

    延庆一中新课程实施工作总结汇报

    延庆一中新课程实施工作汇报 从新课改开始运作以来,学校在制定文件、教师培训、课程安排、选课指导、教学研究、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经过了第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课......

    高中化学新课程论文新课程教学论文(精选5篇)

    浅谈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性发展 王亚玲 【摘要】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是新课程的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教师要多采用探......

    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有效教学

    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有效教学 沧县中学:武侠 内容摘要: 高中化学教学要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是一重要途径.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几点体会(精选多篇)

    也谈“高中化学新课程下使用的新教材”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方瑞杰 214500 新教材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高中政治学科实施新课程教学总结范文

    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总结 高二政治 李雪蓉 政治课改革的新理念是指符合时代发展脉搏、符合学生成长特点、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新课改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的终身......

    新课程实施一周年数学教学总结

    新课程实施一周年 数学教学总结 海林市高级中学姜伟 一、新课程所体现的观点、结构、思想 (一)新课程的几个基本观点1、坚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课程教材体系结构严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