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延庆一中新课程实施工作总结汇报
延庆一中新课程实施工作汇报
从新课改开始运作以来,学校在制定文件、教师培训、课程安排、选课指导、教学研究、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经过了第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课程改革从总体规划和运作情况看,做到了实施有力、推进有序、成效显著。
一、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整体把握,全面设计,有序推进,重点突破,及时总结。整体把握:是指把我校实施新课程作为一种重新优化和构建学校文化的一个历史机遇,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小生态。
全面设计:广泛收集课改经验,制定我校的相互协调、统筹兼顾的各种方案、制度、规程,力争形成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
有序推进:新课程实施是一个新问题,需要按计划有序推进。重点突破:课堂教学是重点、难点,也是需要干部带领大家共同攻克的难题。及时总结:新事物计划得再好,也需要及时发现问题,组织教师解决问题。因此,各层次的总结会、工作会是本学期的重要工作。
二、推进新课改的一些突出做法
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为了让任课教师深刻理解课改精神和各学科教学理念,尽快进入角色,首先组织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和《学科指导意见》;同时确定了加强教学示范,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变个体优势为群体优势,提高教师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能力的课程改革方向。
为了顺利推进课程改革,我校启动了一些专题项目开展研究。下面我重点从三个方面作汇报。
(一)把学习、理解、落实新课标作为课改的第一要务
新课改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对于新课程的理解和把握,北京市使用两套教材,显然统领两套教材的就是课程标准,我们以前常讲的要老师“吃”透教材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吃”透新课标,理解新课标,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应该成为高一老师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的第一要务。
我们的主要思路是:
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应用,在应用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循环往复,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新课标的感悟。
下面以物理备课组为例做汇报。1.在学习中理解。在每位老师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讨论,弄清楚《物理课程标准》与以往《物理教学大纲》的不同点,明确新标准新在何处。他们归纳出五个方面的内容。
(1)新的定位:新课程标准强调了物理是科学学习领域的基础。明确地提到,要为全体学生终生发展服务,这说明新的“标准”是以人为本的,更加关注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自身的需求。
(2)新的目的: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教学目标下,“新课标”在学生的个人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思维、意识等方面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这些正是与物理课程定位的变化相一致的。(3)新的内容:知识难度适当降低,增加了大量现代信息;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利用信息技术,扩展课堂学习空间; 尊重师生个性,拓宽师生发展空间。
(4)对教师新的要求:一是方向性的专业知识要求,主要包括通过继承与批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一切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当代教育所需要的“科学人文主义”观念;二是具体性的专业知识的要求,主要是新的课程理论,诸如课改中涉及的课程种类,如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以及课程层次等知识都需要教师重新学习;新课程涉及的新教法,如体验式教学、探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实践等,也是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5)对学生新的评价:新课标淡化单一的文化课考试成绩,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它预示着中国教育新的方向,这给教学评价的实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新的适应新要求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2.在理解中应用
通过对课标的深入理解,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逐渐体现出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比如在设计“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过程中,旧教材中侧重于对牛顿定律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而新课程却更加注重理解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过程和方法(控制变量法、探究实验)。因此,老师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加大了学生设计实验和实验操作的力度。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有意识的加入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他们设计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专题,通过课件向同学们展示了伽利略的研究过程,并适当的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现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理解,教师们也在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每次作业进行评价,这不仅是一个做法的改变,重要的是教师学生观的改变。
3.在应用中反思
对新课标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反思,这样才能逐渐加深对新课标的理解,尤其要注重对新课标的落实情况进行反思。首先,充分利用好集体备课这一环节,在编制每章计划的教学目标时紧扣新课标,明确新课标的每个内容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更快地使新课标的内容烂熟于心。其次,充分利用组内研究课的评课环节,把每堂课是否依托新课标和北京市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否围绕课时教学目标选取,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课时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为评课的重要方面。第三,利用周四跨学科教研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新课标。尝试从物理课标角度去审视其他学科,在听取做课教师以本学科角度说课、评课后,也会以此学科为借鉴去理解物理课标,这样对课标就有了更深一层含义的理解。
应该说我校开展的新课标学习、应用、反思的活动,对于克服教师以往教学的惯性,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使用教材、应用教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进而带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二)在同伴互助中与新课程同行
理论只有在丰富的课程实例的支撑下,才能被人理解和吸收;只有在边实践边揣摩,边学习边总结之中,才能融入到教师的职业生命之中,新课标和指导意见才能得以贯彻,教师才能随新课改成长。为此,我们提出了依靠专业引领、立足同伴互助、督促教师个人反思这一校本教研思路。同伴互助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除了要求备课组严格按照集体备课的要求,做到“定时、定地、定主讲人、定内容”,每周组织研究课之外,扩大同伴互助的范围,要求高一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八个学科教师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互相学习,共同研讨新课标与学科指导意见,在跨学科的观摩交流中,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启动了高一年级新课程下的课例研讨行动。
具体做法是:
每周晚6:45---8:45在多媒体室进行课例研究,校长、副校长和其他教学干部、高一全体教师参加研究活动。活动程序如下:
1.作课教师说课(10分钟):
2.教师面对学生上一节课(45分钟);
3.以备课组为单位,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科指导意见》研讨(35分钟); 4.各备课组出一名教师代表做交流发言(30分钟)。本学期共组织了九次活动。取得的效果是明显的。第一,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得到体现。在活动的过程中,针对教师说课缺少理论支撑,上课惯于“我讲你听”,评课容易“就事论事”等诸多问题,要求教师熟读《课程标准》和《学科指导意见》,以课例为样本,做到环节完备、程序清楚、说课议课有理有据。经过一段时间的锤炼,教师的课堂在悄然变化,教师的评课水平在逐渐提升。集体研讨的大环境促使教师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教学的设计中,彼此切磋,集思广益,借鉴他人所长,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备课组集体备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更恰当、更准确,教学活动的设计更能体现新课改理念,学生活动更为丰富,课堂能够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注重个性发展的、开展多元评价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改下的教研之风日渐浓郁。
第二,促进了教师个人的成长。第一批进入新课改的教师,既要承担压力,也要看到机遇。从课程来看,他们是改革者;从“新”上来看,他们是开拓者。学校利用课改契机,为教师搭建专业化成长的平台,激励教师主动发展,而我们的教师,也在这个平台上,学习、思考、总结、提高,不断地摸索,不断地进行自我改进。
第三,为学校的发展积累资源。每次研讨活动,我们都全程录像,保留下了最原始的教学资料,这些资料,课例类型多样,评课细致中肯,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料支撑,也为今后的课改积累了经验。教育教学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链条,在继承的基础上再去创造,无疑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这些还只能算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一点有益的尝试,是通向课改顺利完成的桥梁上的一块砖瓦,但是,至少它能使后来者的步子迈得更大更稳。
我校坚持不同学科的教师参加课堂教学研讨,教师是开拓者和实践者。他们的肺腑之言说明了项目研究活动的价值所在。
语文教师陈金华的感言:在听课的学习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不同学科如何在知识 的传授中实现能力的培养,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在学习和交流中,无论是学法指导,还是学生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课堂资源的再生,学科德育的渗透,我们都在相互的融合中有所借鉴。而这一活动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为年级性的学习和借鉴提供了平台,使教师的视野更开阔了,更有利于我们从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发展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
数学教师李彦军的感言:研究课为全体高一教师提供了学习新课标、领悟新理念的机会。结合学科共性理念和评价原则去分析评价课堂教学,从而加深了对课标和学科指导意见的理解和运用。
英语教师柯秋红的感言:每周四的跨学科的听课活动这是新课改进程中的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亮点,在高一形成了浓厚的研究风气。作课的老师们精心地准备,为我们呈现了很多堂精彩纷呈的课例。虽然学科不同,但在课堂组织教学和学生活动的方式中有很多相同之处。因此通过听课和评课活动能够学习到一些可以借鉴的妙招,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历史科青年教师刘洪澎的感言:通过参加年级研究课活动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每听一次课都感觉是一种享受,置身于不同学科课堂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也给我提供了不断向他人学习、博采众长的机会。
教师的感言还有很多。这让我们更加坚信,只要给教师提供一个舞台,他们会是很用心的舞者。
(三)开展“我也做先生——学生互助行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给学生辅导答疑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漏洞,发现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和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
但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老师辅导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新课程理念中强调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挖掘和利用学生这一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也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体现新课程思想的一个支撑点。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校高一年级开放思想,在教师辅导答疑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学生资源,在学生中组织开展了“我也做先生——学生互助行动”。
学生互助行动主要是通过学生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本着“人员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的原则进行运作,面向年级所有学生,分学科开辟年级答疑室,周一到周四每晚6点至7点。关于人员落实,采取学生自愿报名,确定自己最擅长的科目申报,为年级其他同学答疑解惑。年级组的老师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进行分配组织和调整。使老师没有想到的是,学生报名非常踊跃,请他们答疑解惑的同学门庭若市。由此可见,在学生中蕴含着多么积极的的力量,关键是我们怎样去挖掘,怎样去创设这样有利于学生力量展现的机制。为更充分地激发和巩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年级组织的学生互助行动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又号召在班级内部同时开展班级答疑角,充分挖掘各班学生资源,让那些学习成绩在班级前列,却没有参与到年级答疑活动的学生也有用武之地,给存在问题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年级组大力为学生互助行动造势。从年级、班级角度进行宣传和动员,为年级答疑室和班级答疑角制作了“答疑标志”;向参与到年级答疑的学生发放了“聘书”,九让学生作为一种荣誉保留下来;任课教师对这些小先生们加以指导。
我校高一年级开展的“我也做先生——学生互助行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不仅自己解决了问题,也为教师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帮助。负责答疑的同学既为其他学生服务,又巩固了自己的所学。现在,在高一的课间、在晚自习前一小时的时间里,班级和楼道内少了打闹和说笑的声音,少了些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聊闲天的身影,更多的是讨论问题的状态。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方法要采用自动的方法”。“学生互助行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探究问题、合作学习的平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把学生的时间、空间还给了学生,把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了,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更多的机会去感受学习他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涵养着自己关心他人的品质,在学生群体中涵养着勤学善问、积极进取的学风,而这不正是新课程中我们所期望的吗?
三、新课程改革实施一学期的效果
第一,教师的认识提高了,对课程改革更有信心了。经过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个人研究和互相借鉴,教师对课改的理解逐步深入,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县教科研中心视导检查课堂教学评价优质课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任课教师能够积极承担导师工作,整个年级形成了一个和谐、奋进的集体。
第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经过一学期的引导和指导,学生的课堂表现积极,思维活跃,学风浓厚。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融洽,学生能够及时向学生和老师求教,表现出很强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这是高中学习非常好的开端。
第三,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学分认定通过率高。第一学段模块考试语文、数学、英语的及格率均达到了90%以上,根据学分认定实施细则,学生综合成绩按学习表现、作业情况、平时成绩与模块考试综合计算,学生的学分认定通过率达到了100%。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还存在找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教师对学科基本理念和教学原则的理解与教学实践能力的差异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期望效果。因此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仍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通过实践层面的培训、教研和自我感悟等方式加强操作能力的提高。教师普遍反映教学时间紧,完成模块教学任务难度大。这在课时教学设计仍需进一步加工和优化,也需要教师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上还学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持久的坚持。对于我们来说,做过了什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课改过程中将不断遇到新的问题和困惑,需要不断去研究和探索。教学既要不断完善固有的教学模式,又要认识和探索新的方式。为此,我校将继续依托校本教研,通过项目研究的推进,让高一教师、学生在同伴互助中与新课改同行,促进高一新课程精神能够全面贯彻,确保新课程实施后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并创造出有价值的经验。
2008年1月15日
第二篇:2017.8.31延庆一中开学典礼安排
延庆一中2017—2018学年开学典礼安排
一、时间
2017年9月1日(周五)上午8:00
二、地点 延庆一中运动场
三、主题
生态教育助成长,文明校园开新篇
四、参加人员 1.区人大主任胡耀刚 2.教工委书记王建军
3.学校法治副校长、家长代表
4.捐资助学的社会代表(农行延庆支行)5.学校全体师生
五、议程
主持人:延庆一中德育副校长高建春 1.升国旗,奏国歌 2.介绍与会领导和来宾
3.区教工委王建军书记为新学年开铃 4.陶汪来校长上新学年第一课 5.颁奖
(1)高三学生代表领取农行奖励
(2)高三学生代表为母校献画并发言
(3)颁发2016-2017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证书 6.学校“爱之方舟团支部”交接仪式 7高一学部军训成果汇报展演 8.教师代表李雪燕发言 9.学生代表发言
10.区人大胡耀刚主任讲话 11.结束
第三篇:新课程实施工作总结
新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总结
一、课改中开展的主要工作
1.加强校本师资培训,增强教师整体素质。
成立课改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工作的决策、协调、组织、保障和评价工作,教导处具体负责组织课改教师培训工作,开展了如下培训:
(1)岗前培训: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组织教师参加了多元化、实效性培训。
(2)校本培训:加强新课改思想、理念、方法等培训。组织全校教师进行有关新课程资料的学习,以参与式培训为主,提高实验教师的课改实效。
(3)后续培训。教导处及时了解新课程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通过研讨、评课、交流等形式,加强对教师的后续培训。
2.广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机制。
⑴规定每周一为教研活动时间为课改研讨日,进行教材教法培训,或收看典型课例,或听专题讲座,或交流课改经验,或研读《课程标准》。
⑵定期集体备课、互相探讨。每周由教研组长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教导处负责,及时了解实验情况,指导、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⑶定期进行形式多样的月总结,学期总结,如教改经验,教学随笔、课后反思、教学札记等,进行新课改经验总结,新课改教师研讨会,课改教学质量分析,研讨,课改教学成果展示。
⑷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及时指导,研究制定新课改中考试与评价体系的改革。
3.开展校本教学研究,促进课改实验。
(1)创新教法,将课改理念不断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2)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合作学习意识。
(3)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化功能,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4)注重赏识教育,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5)研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4.改革考试与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我校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本着为学生、为教师、为家长服务的指导思想,放弃校领导对教师、学生的权威性评价,建立了具体开放的评价体系。
(1)教师评价。即自我评价、同事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学校评价。(2)学生评价。采用每月一次的学生自评、家长评价、伙伴互评、教师评价的“四评”方式。
(3)改革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作业等六方面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4)用“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教学理念评价学生。激励性语言、体态性语言广泛地走进课堂,融入学生心田。
二、实施新课程以来发生的变化 1.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同伴。师生间的距离正逐步靠近,让学生有了一种平等感、亲切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形成。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面对课改,教师越来越多地自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逐渐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教师自觉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既提高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又较好地促进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3.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
教师以课改为契机,主动充电,阅读理论专著,互相探讨教学。通过集体备课、听评课和交互式的讨论,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智慧一次次碰撞,感受到的是同伴的真诚互助,享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4.学生在课改实验中快乐学习。
新课程的教学民主了,课堂活跃了,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己经历发现、体验、探究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课堂上,教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三、课改工作取得的成效
1.课改进入实施阶段以来,各学科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树立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教学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课程实验各项措施落到了实处。在新课程实验中,我们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教师的专业成长得到了快速的提高。
3.初步建立了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开放式、多元化的考试与评价体系和机制。实验中,我们以《课程标准》为向导,提出“让教师与学校一起发展,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办学理念,改变以往以考试来衡量教师与学生的权威性终结评价,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建立了“以人为本”的、开放的、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四、存在的问题:
1.要继续提升领导和教师的观念。如何彻底转变陈旧的观念,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虽然通过培训和实践,我们的领导和老师的观念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和新课程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2.要继续探索理念与实践的新的结合点。如何将课改理念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实践,如何处理好课堂的开放与课堂的有效性问题,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中的精华,为新课改所用,这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要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举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帮助教师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完善,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积极稳妥地推进课改进程,及时总结课改经验,提高课改成效,建立一系列制度保障新课程的实施。
3.继续推进经验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促进课改的深入发展。在研究完善考试与师生评价体系和机制改革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学校管理的评价改革体系。
第四篇:新课程实施工作总结
2015—2016学北位中心小学新课程改革
——工作总结
一、新课程实施中开展的主要工作
1.加强校本师资培训,增强教师整体素质。
(1)岗前培训: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组织实验教学师参加了多元化、实效性各级培训。(2)校本培训:加强新课改思想、理念、方法等培训。组织全校教师进行《纲要》和有关新课程资料的学习,以参与式培训为主,提高实验教师的课改实效。(3)后续培训。教科室及时了解新课程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通过研讨、评课、交流等形式,加强对教师的后续培训。
2、广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机制。
⑴规定每周四为教研活动时间为课改实验研讨日,进行课改通识培训、教材教法培训,或收看典型课例,或听专题讲座,或交流课改经验,或研读《课程标准》。
⑵定期集体备课、互相探讨。每周由年级组长组织实验教师集体备课时间,教科室派专人负责,及时了解实验情况,指导、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
(3)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及时指导,研究制定新课改中考试与评价体系的改革。
3、开展校本教学研究,促进课改实验。
(1)以课改实验为龙头,大力开展教学研究。(2)创新教法,将课改理念不断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3)广泛开展了“愉快教育”,创设“和谐教育”的课堂情景。
4、改革考试与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我校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本着为学生、为教师、为家长服务的指导思想,放弃校领导对教师、学生的权威性评价,建立了具体开放的评价体系。
(1)教师评价。即自我评价、同事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学校评价。(2)学生评价。采用每月一次的学生自评、家长评价、伙伴互评、教师评价的“四评”方式。(3)改革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作业等六方面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能力的提高。(4)用“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教学理念评价学生。激励性语言、体态性语言广泛地走进课堂,融入学生心田。
二、实施新课程以来发生的变化
1、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同伴。师生间的距离正逐步靠近,让学生有了一种平等感、亲切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形成。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面对课改,教师越来越多地自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逐渐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
3、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教师及非实验教师以课改为契机,主动充电,阅读理论专著,互相探讨教学。通过集体备课、听评课和交互式的讨论,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智慧一次次碰撞,感受到的是同伴的真诚互助,享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
4、学生在课改实验中快乐学习。新课程的教学民主了,课堂活跃了,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己经历发现、体验、探究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课堂上,教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三、存在的问题:
1、要继续提升领导和教师的观念。如何彻底转变陈旧的观念,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虽然通过培训和实践,我们的领导和老师的观念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和新课程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2、要继续探索理念与实践的新的结合点。如何将课改理念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实践,如何处理好课堂的开放与课堂的有效性问题,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中的精华,为新课改所用,这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
3、要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举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帮助教师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完善,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今后我们将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课实施进程,及时总结课改经验,提高课改成效,建立一系列制度保障新课程的实施,继续推进经验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促进课改的深入发展。在研究完善考试与师生评价体系和机制改革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学校管理的评价改革体系。
北位中心小学 2016年7月
第五篇:新课程实施工作总结
柴湖镇小学2011-2012
二(5)班下学期数学新课程实施工作总结 在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我班始终坚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班级,创造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这一理念,以课堂教学变革为主线,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依托,以师生评价改革为突破口,注重校本培训,强化校本研究;边学习边实验,边实验边反思,边反思边调整,边调整边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成长,在改革中发展,积极推进新课程实施,扎实开展新课程实验在摸索与探讨过程中,我总结出一点教学的得失,令自己收获不少,也为今后改进自己的业务水平提供帮助。
一、重视新课的导入
在往常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式导入,但时间长了,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导入不新颖,缺乏创造性所导致的后果。在新课的导入方面,可有以下几种方式:复习式导入、时事新闻导入、典故导入等。这几种导入可以经常交换使用,后两者由于每天有差异性,就可以多使用些。当然,能够运用好这几种导入方式,学生都比较喜欢感兴趣,有好的导入就是该节课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对于聚集学生课间散乱的思想也是很大的帮助。
二、与学生建立新的沟通交流方式
针对四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是非常必要的。但常常由于师生间产生各种代沟,导致沟通过程中产生障碍,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除了与学生沟通媒介方面的改变外,还要注意对学生的问好作出积极的应答。教师经常犯的错误就是对学生的问好没有作出积极的应答,这样会使得学生今后缺乏积极性,我们教师无意中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平时经常教导学生要有礼貌,见到老师要问好。其实,我们教师也需要自我反省,教师有礼貌地对待学生了吗?一方面是对学生礼貌行为表现的肯定评价;一方面也是鼓励学生和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怀。
三、乐于帮助学生,共渡难关
教育以人为本,倡导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教育。爱心是在校园内永恒需要的。对学生进行各样的品德教育,有时他们未必会乐意接受或被感化,更多的是教师靠自己的行动、行为感化学生,使学生从教师行为的感性认识中反思,达到理性认识。
四、尝试实施新的复习方式
随着期末的临近,各科都让学生自己进行复习,并且每一科的复习方式几乎都是一个样,即默默地看书,这样几节课下来,加上天气的闷热,学生大都昏昏入睡,复习效率低下。对于这样的情况,我尝试运用新的复习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将时间交给学生自己支配,任其自由分配。总之,运用最高的效率进行复习。经过两个班的测试,大多数须生都喜欢这样的复习方式,特别是一些后进生,通过相互间的提问能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这种比较自由的复习方式也可以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要求,是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将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同时,也要多加注意个别的学生,防止他们谈论一些与学习无关的话题,扰乱正常的复习,维持好课堂上的纪律,这也是新的复习方式要遵循的原则。这种学生主动学习的复习方式效率也比较高,对知识的理解比较深刻,记忆得牢固。
五、对学生进行有差异的评价
班级中个学生的特性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就应该实施不同的评价标准,目的是培养起后进生。如在作业、试卷的批改上,对于一般的学生可以严格地批改,而对于后进生则适当地放宽评分标准,这在于鼓励后进生,当后进生有所好转之后,就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让改进了的后进生也参与到正常的竞争中来。
综上所述,在一年的教学当中,有许多方面需要自己摸索、尝试,才能的出肯定的结论。新课标就是一个无形的框架,需要自己去建造。敢于常识、多点总结得失的人旧能建起牢固而美观的架构,教学也是这么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