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化学新课程模块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研究》收获与启示
《高中化学新课程模块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研究》收获与
启示
厦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第二批市级重点教育科研课题《高中化学新课程模块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研究》于2006年6月立项启动,在厦门市各试点校展开,以试验校2006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为对象进行跟踪试验,历经三年。共有16所试验学校的40多位教师参与了5项子课题的研究与试验工作。
该课题是在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针对高中化学模块课程结构的特点提出的。2006年秋季厦门市高中进入新课程实施阶段,面对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课程结构,教师的教学活动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是促使化学教师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情景,迅速转换角色,探索出模块化课程的教学规律,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从而提高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能力。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是连接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的关键环节。课题研究的要点是通过教学设计这个环节,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找到有效实施新课程的突破口。课题研究的重心落在针对模块课程的教学设计上,课题对教学实施中的模块教学设计、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与组织等关键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对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及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年的课题试验和探索,完成了各子课题和项目的研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成果汇编成集,其中有研究报告、教学论文、典型案例、教学设计、实验探究、教学感悟、课堂教学实录等,这些成果充分展示了课题研究者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为新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和实施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一、课题研究的收获与启示
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对高中新课程的教学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对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和突出矛盾找到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探索出富有创新的新思路,对今后更好地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启发。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深入研究模块课程结构与特点,在理论层面上进行了富有启发的探索
通过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模块教材的功能与价值的研究,促进了教师深入研究模块课程的结构与特点,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模块的教学既要围绕一定的“主题”组织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又要保证与相关模块的逻辑联系和学科内在的系统性;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关注学生的“关注点”,并着力提升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要注意围绕模块内容,及时将最新的相关成就(新知识)通过科学的改造而进入到教学中来;强调对每一模块内容的教学都进行整体的考虑与设计,提出相匹配的整体的教与学的构想。
子课题研究报告《高中化学新课程模块的特点与价值的研究》分别从①课程形成新的知识建构体系;②必修模块的基础性和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化学素养方面的作用;③选修模块在各自的领域揭示不同的规律和研究方法等三个层面对模块化课程的特点和功能做了详尽的剖析,在理论层面上进行了富有启发的探索。
2.优化的教学设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课程实施中,新理念处处渗透在教学活动中。优化的教学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重组教学内容、恰当调整教学顺序、活化课程教材成为课题实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参与研究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了现代教学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
具体体现在:①突出为学而设计,强调以学为中心,把学习时空留给学生,为学生的主动发挥创设条件;②重视创设真实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理解知识产生、发展和运用的过程;③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注重提供多种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在新理念和新方法的指引下,教师们制定了许多精彩纷呈,充满魅力的好设计,体现出了教师的创造性和个性。
3.教与学情境创设在教学设计中普遍受到重视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学内容放在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努力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创设有效的学习和教学情境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又一个亮点。创设教与学情境,要从课程目标出发,依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学生认知心理和智能倾向选择素材,运用适当的表现方式,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教师们在情境创设中普遍关注到了以下三层面:①新课程中什么场合应当创设情境;②有效的学习情境具有哪些特征;③如何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创设有效的学习和教学情境。
《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情景设计的探索》中探讨了新课程化学教学情景设计的原则、方法。认为好的教学情景设计应有一些共同特点,教学情景设计遵循的原则是:①诱发性原则;②真实性原则;③适宜性原则。并探索了高中化学新课程化学教学情景设计的几种方法:①结合“化学史实”创设教学情景;②结合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景;③结合生产生活中的事例创设教学情景;④结合媒体报道中的有关化学事例创设教学情景;⑤结合人文地理典故中的化学知识来创设教学情景。这些创设教学情景的做法,目的是利用情景来打动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用情景来感染学生,用问题解决来引导学生”。
4.多样化的教与学方式呈现于课堂,新课程中教与学方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教师们普遍意识到改变教与学方式的重要性。新课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逐步被主动的、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活动所替代。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大了,批判性思维多了,机械记忆少了,人性化的学习多了。
《我们拿什么来“激活课堂”》对如何激活课堂进行了深入的富有见地的思考,指出激活课堂的目的是让学生表现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出“新课程,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必须有统一的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做到“目标让学生清楚、过程让学生经历、结论让学生得出、规律让学生发现、收获让学生交流。”
5.教学角色的转换和课堂格局的变化,营造了课堂教学的新生态
教学角色的成功转换是新课程课堂上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在课堂上教师把自己摆在组织者、支持者、参与者的立场上,倾听学生的见解,相互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发展。
《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有感于一次“化学反应速率”的平行课》一文通过对三位教师同上“化学反应速率”课题的课堂观察,阐述了新课程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教学环境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课程的开发者。
《位置》一文提出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教师和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环境)三者间的互动,把学生放在什么位置?把传授学科知识放在什么位置?教师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三者的正确定位尤为重要。该文观点新颖、视角独特,促进了教师对课堂角色定位的思考。
《我们离研究型教师到底有多远?》、《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的角色转换》分析了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角色转换的重要性。在汇集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录中都充分展示了角色转换的思想和由此带来的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新生态。
6.积极尝试不同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多样化的教学研究模式
参与研究的教师开拓思路,积极尝试不同教学理论下的多样化的教学研究模式。探索中不拘一格,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与新课程改革多元化的教与学方式不谋而合。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真正做到了领会课改精神,殊途同归。许多教师综合运用了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和统计科学的新方法新观点,在研究中表现出较高的理论层次和水平。他们的课题项目无论涉及到的内容、角度、方法还是形式,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在《“沉淀―溶解平衡概念应用”教学中新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比较》中对两位新手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比较。通过对课堂语言结构、教师倾向或风格、教师与学生情感气氛、行为曲线及教学片段的比较分析,发现新手课堂教学行为本质特征相似,但由于具有不同的培训经历,导致他们的课堂教学行为存在差异。研究提出,新手教师的成长不但决定于自身的努力,且培训的体制和成长的环境也非常重要,提出了缩短新教师成长周期的相关策略。研究也从另一个角度关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堂教学控制论》一文,运用控制论的理论,探索了课堂教学系统优化的规律,从课堂教学系统的构成及信息传递过程分析;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过程的再认识;如何实现教学系统的控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三个层面探索了课堂教学的成功机制和有效策略。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7.教师批判和反思的意识增强了,教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课题试验为教师展示才华搭设了一个很好的舞台,涌现了一批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教师,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教科研能力的人才,教师队伍的素质得到提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与新课程一同成长,在新课程实施的探索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从每一节课后的反思,到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新思考,再到对整个课程改革的思索,我们看到了教师可贵的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从风格各异的课堂氛围到方法多样的研究思路,充分表达了新课程新理念对教师教学思想的触动,感受到了课改对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成效。
许多教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作了细致的分析,在所汇编的教学论文和教学感悟中《感受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高中新课程化学选修模块教学的几点思考》、《以课标为依据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处理》等文从不同侧面对新课程实施中的困境和出路作了理性的思考。
二、课题研究引发的思考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解决的是模块教学设计和实施这个特定层面的教学问题,但在探索过程中,也面临了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涉及到更深层次和复杂的困难。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有助于我们从全局的角度看待改革进程,辩证分析改革中的得与失、立与破,从而理性地探索改革前进的道路。
1.要理性的看待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要意识到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观念还在左右着教与学,现有的教育教学观念是我们几十年的教学体制所形成的,它的改变是有巨大惯性的。不要片面追求眼前立竿见影的成效,应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各种现象。
2.课题研究要针对新课程的现实问题,避免脱离实际的研究和陈述
要深入研究新课程对教学提出了什么新要求,这些要求与传统的教学有什么不同,不要简单地从增加课时去解决矛盾,要从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寻找出路。
3.模块化课程结构是新课程最大的特点,要继续深入研究模块课程的特点、功能和价值
模块化课程结构的变化不是简单的知识重组,新课程的实施是要建立在对课程标准深入研究的前提下进行的。没有对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就不可能形成对模块课程的准确理解,也就难有对教学的创新,转变教与学的行为将会落空。
4.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的、合作的多元学习方式是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切入点
在本轮的教与学方式的研究中,我们努力做到避免形式主义的做法和貌合神离的探究和自主学习。
5.课题研究要建立在教学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理论学习与研究,提高对现实教学问题和现象的把握与理解,要从理论上研究解决问题的出路。
研究中要努力做到继承传统教学中的合理部分,改革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的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避免走入教学的程式化和模式化的歧途。
6.以点带面,通过课题试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科研人才队伍,这样才能形成持续的发展动力
课改试验是一个最好的舞台,可以发现和培养一批锐意改革、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教科研素质的优秀教师。
7.需要建立一个促进教师参与改革的评价机制
教师能够从自己的探索成效中得到激励和驱动,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从中获得成就,能够使课改试验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
8.试验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是制约试验改革深化的一个瓶颈
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问题和矛盾暴露出来,解决问题更需要智慧和理性。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学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研究者的心态,以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这是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新课程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
三年的课题试验和探索表明:高中化学新课程模块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研究试验是一个综合的实验改革项目,它涉及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越是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就越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这次的试验中,我们看到了转变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带来的课堂格局的变化,看到了新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深刻影响,我们还看到一线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热情和参与意识。更可喜的是一线教师对实施新课程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理性的思考,课程改革困难重重,挑战不断,但教师们在困境中不断探索走向成功的道路,一批年轻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表现出的大胆创新令人欣慰。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一批教师迅速成长,成为探索课程改革道路上的先行者。我们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以研究者的身份融入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去,在研究和实践中与时俱进、真正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责任编辑:王宁荪)
第二篇: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浅析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浅析
摘要:高中化学教学对学生的要求高于初中化学的学习,对化学教师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同时,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需要教师不断地分析教学方法,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弥补不足,提升教学能力,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94-01
1.教师的观念必须转变
要转变目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关键在教师观念的转变,必须融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其实我们一线的教师心中也有难言之苦,也想跳出这繁重的教学模式,但是社会认可的学校每年高考升学率、一本上线率,要改变这种状况,教育评价机制必须改变,不过那是教育行政部门思考的问题。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变“我教你学”为“你学我导”,变“偏爱优生”为“重视学困生”,变“只教书不育人”为“既教书又育人”,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变“师道尊严”为“师生平等”,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易。教师放心不下学生,老是想到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了吗?其实大可不必,只要通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明确新课改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大家反思一下这些年的教学,其实学生在中学学习的知识到底在他们一生中留下了多少,很多知识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去运用。所以,在?W校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夯实基础知识
在高考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最初的时候先别急着疯狂地做题,因为只有当基础夯实以后,做题才会事半功倍。相信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经历,考试有时考得好,有时考得不好,成绩很不稳定,这其实就是基础不扎实的缘故。因为考得好的原因可能就是你做过类似的题目,而若没做过类似的题目,则成绩就会一落千丈。但是高考不是赌博,你不能去搏高考的题目就是你所做过的题型,并且这样的情况基本不会发生!因此只有夯实了基础后才能做到真正的以不变应万变。
那接下来我来具体说说如何去夯实基础,也就是所谓的如何“花时间去学”。高二结束时已经完成了高中阶段全部化学知识的教授,夯实基础就可以从此时开始了!我们可以从两个平行的方面进行:看书与做基础题。翻出高一的化学书,仔仔细细每字每句地翻看一遍,我相信现在翻看高一的化学书时,同学们肯定会有一种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时所没有的快感,许多高一时搞不清楚的知识点会迎刃而解,遇到遗忘的知识点,记忆会格外深刻。在边看书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做些基础的题目。比如可以翻看高一时曾经做错的试卷和辅导书题目,或者把高一时未做完的辅导书做完。同样,高一的书看完了就看高二的。这里要提醒同学们一句,千万别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夯实基础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不要觉得时间来不及,至少在寒假前,你都可以去做这项别人或许会鄙视的工作。
3.正确的学习方法
因为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区别,所以要学好高中化学的方法,一方面,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明确告诉学生,知识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要学好化学必须做到。课前主动预习,养成仔细阅读每一节即将要学的内容的好习惯,做标注和预习笔记,在课前就搞清哪些知识是自己就能学会的,哪些是不会的或拿不准的。课上主动思考,养成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主动配合老师的教授。另一方面,重视课后的主动复习巩固,再结合课堂笔记阅读课本“把书读厚”。养成从高一一开始就记“错题笔记”的好习惯,不放过任何一个错题、难题,多与同学交流,逐步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课堂上,养成记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抓住课前预习的问题集中解决,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课后的复习巩固很重要,这是知识巩固、消化、提高的关键。通过这些环节的深入透彻的落实,明确知识间的关系,形成知识规律,使所学的知识成网、成串,形成知识体系是指日可待的。
4.同步随堂巩固习题,精选课后作业
随堂练习区别于课后作业的最明显的一点是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了检查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而存在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们加强记忆,帮助学生们变理论知识为实际解题能力,能够为一节课的化学教学画上完整的句号。一般课堂练习是有针对性的,老师讲完某个理论或某个解题思路后就趁热打铁给学生几道题目进行训练,帮助他们巩固刚刚所讲的知识。随堂习题的出题原则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检验学生在刚刚过去的一节课中对所学知识的真正掌握情况。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途径,随堂练习应该紧扣书本或教学提纲,在考验学生们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适当检测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思维拓展能力。课后作业是一个对课堂知识进行延伸和强化的过程,帮助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思维发散和题型联想。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课后作业的检查和监督力度,以免学生出现“应付”的现象,一旦发现有不认真完成课后作业的应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
高中生面对种类繁多的课程,如果一旦松懈了对化学课后习题的练习就很可能出现遗忘现象,这样也会影响提高课堂效率这一目的的达成。
第三篇: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核心概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核心概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化学概念的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因其抽象性给学生理解、掌握、应用化学概念带来不少困难。如何搞好化学概念的教学,使学生能灵活掌握、熟练应用概念解决相关问题,笔者就苏教版化学教材中有关化学概念的教学实践进行探讨,研究在新课程核心化学概念的教学中,应当采取何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才能促进学生概念的理解和形成。
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单纯教师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且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化学概念的教学,不单纯是化学知识的教学,它还能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以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加强概念教学对学生认识、理解、掌握并深入探究化学,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新课程化学概念教学要求的特点
新课程背景下概念原理知识的特点:从必修到选修,概念原理知识螺旋发展;从必修到选修,概念原理知识的发展富有逻辑性和系统性。
新课程中不少化学概念的教学要求是在不同的模块中逐步提高、深化的。例如,原子结构知识的有关概念在必修1中要求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原子组成),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在必修2中要求能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但是到了“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模块则要求达到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原子轨道、量子数、电子云图)、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了解电子跃迁原理的简单应用。
就是在同一模块中有关的化学概念也是逐步发展和深化的。以苏教版《化学1》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为例:在专题1第一单元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中学习化学反应常见分类方法后,指出根据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专题2第一单元从氯气和溴化碘的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分析入手,变化的原因由于得失电子,揭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进而在“拓展视野”中认识氧化性、还原性强弱。这种设置方法有2个优点: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呈螺旋上升的特点;有效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新课程化学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对化学概念的教学不应“一步到位”。教师在进行某概念知识的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清晰地知道该内容在化学1中应该处理到何等程度,更深入地介绍分布在哪个选修模块。这样,实施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原有的概念(前概念),创设条件促使概念转变,深刻理解和掌握概念:要求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感悟概念形成过程,领会科学的方法,形成科学态度。在概念教学中:突出化学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增进学生对物质性质及化学反应的理解力,避免孤立地进行概念教学;重视化学核心观念的建构,转变学生原有认识及其认识方式,发挥概念原理的认识功能,免仅仅就事论事地处理概念知识。
实施观念建构的教学,关注学生的认识发展新课程化学概念教学强调观念建构(包括元素观、分类观、微粒观、比较观等),改变原来概念教学存在的过多关注具体概念辨析和概念的识记,忽视概念的认识功能和指导作用,导致学生记得具体的概念知识,不会应用概念分析、解释问题或现象。因此,概念教学要重视学生观念的建立,重视概念在学生认识中的作用。概括地说,就是要从具体知识的教学转化为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教学。学生的已有概念对新概念掌握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多种方法创设各种情景,在此基础上促使新概念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转化和发展。
设计基于实验探究的化学概念教学,有利于学生感悟概念的形成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正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对抽象概念的学习一般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讲授概念时要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做到从直观入手,通过观察、感受、分析、抽象概括而引出概念。
概念知识在新课程化学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同以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再是单一的文字的描述,而是通过微观示意图、真实的实验现象,加以数据和活动栏目等,共同帮助学生建构认识。即凸显了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不仅仅是呈现终态、静态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概念知识的抽象性,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在教学时要尽量利用好教材中的各种栏目,使抽象概念形象化,使用实验、录像、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实验事实或实验数据等,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教学实践表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概念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化学概念,而基于探究的化学概念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概念学习的兴趣,促成学生对概念实质的理解,同时,也能在学习过程体会探究的意义,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中学)
第四篇:高中化学新课程规范教学的实践研究
高中化学新课程规范教学的实践研究
杨晓丽1高兴邦2
(1.江苏省姜堰中学 225500;2.江苏省泰州市教研室 225300)
摘要在江苏教育“五严”新政的背景下,明确指出了高中化学课程中规范教学行为的必要性,调查分析了一个地区高中化学的规范教学现状,阐述了规范教学行为的区域性的实践措施和成果,并提出了两点思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规范教学实践研究
1问题的提出
2009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就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出台了“五严”规定。如何做到“减负”不“减质”,规范学科教学行为,成为当务之急。
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研究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文章很多,但是专题研究化学规范教学的很少。研究化学课程教学着重于一些操作规范问题,如,化学术语及化学用语的表达和书写是否规范、化学实验设计和操作是否规范、一些问题解决的程序是否规范等。而在新形势下,尚缺乏从化学教学管理和化学教学行为角度研究其规范性的论文。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仍存在着较多的不规范现象。因此,积极应对“五严”教育新政,规范学科教学,或者在学科教学一些领域形成规范,从而提高学科教学效益显得很有必要。于是我们把 “高中化学新课程规范教学实践研究”作为区域研究的内容。
我们认为,“高中化学新课程规范教学”系指高中化学教学中遵循新课程理念,执行国家课程标准、课程计划和省教学要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合理整合教学资源,恰当运用教学手段,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并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及对课外学习活动的合理安排。
影响高中化学教学规范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师德行为与师德规范相悖;教学理念与新课程要求相悖;学校教学管理行为、教师教学行为与“五严”要求相悖;教学内容与课标、省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相悖;低效课堂与“减负提质”要求相悖等。
基于上述研究假设,我们确定下列实践研究的思路:通过调查和访谈了解违背师德规范的现状,了解学校有没有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是否存在随意增减课时或随意增减教学内容等现象,收集各校课堂教学评价表。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泰州市化学课堂教学评价表及与化学教学规范的有关文本,实践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真正实现减负增效。2情况调查及现状分析
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课题组成员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到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以下一些不规范现象:少数教师搞有偿家教;学校间化学课时存在较大差异;教学内容随意增减,不能很好地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等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提炼;分组与演示实验不能按要求到位;教师化学用语示范教学不到位;化学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不能做到个性化和层次化。这些现象都与我们的研究假设基本一致。
3高中化学规范教学的实践措施
3.1研制有关教学文本,引导规范教学行为
由于各模块的教学难度、内容广度、考查要求都不一致,以及各学校和生源的差异性,绝对地或者教条地用36课时实施课程,效果不好。因此,根据教学实际适当地进行了调整,我们研制了“高中化学各模块36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并且放在泰州教育网()上供参考。
为了跟踪调研全市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市教研室每学期都要命制调研试卷。课题组参照化学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的形式,制定“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综合检测调研考试说明”,明确各阶段检测的内容范围和能力要求,试图用考试命题的规范引领教学行为的规范,以防止无度地挖深和拓展。
课堂教学评价表对规范教学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借鉴他人优点的基础上,研究设计了具有化学学科特色的“泰州市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表”,通过导向清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引导教师反思并规范教学行为。
3.2建构多元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借鉴国内外成熟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学校实际条件和具体学情,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知识内容(化学概念、化学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不同课型(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试卷讲评课)力求建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建构、探究学习、合作交流。通过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学习负担。
3.3发挥实验教学功能,突出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突出化学学科特点,强化实验教学功能,依据教学实际(实验设置目的、学生实验水平、实验室条件、实验的安全性)合理选择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计算机模拟实验、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等,注重实验教学的安全性,提高化学实验的“性价比”。
3.4实施“因材施教”策略,研制化学分层作业
依据四星、三星级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差异,不同发展方向学生的兴趣差异,将学生练习按知识内容分梯度精选、精编基础问题(达标)、拓展问题(创优)两个层次要求的校本练习,或分A、B、C三个层次要求的校本练习,策划并完成“主体参与”模式的教学案。提供练习的选择性和针对性,满足不同发展需要,发挥练习巩固知识、训练能力、激发兴趣的多重功能。
瞄准奥林匹克竞赛,为对化学有浓厚兴趣的特长生制定个性化的发展方案,制定合适的化学竞赛校本辅导方案和教程。
3.5利用网络技术,开发网上化学辅导课程
针对“五严”背景下,学生节假日自主学习时间增多、自主学习需求增大的特点,我们组织全市名优教师和课题组骨干成员制作一系列的专题辅导讲座,通过电教馆录播室向网上(http://de.tze.cn/)发布,并长期保存,既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又使他们间接得到名师指导。
4规范教学行为研究的效果
2011年底,课题组又组织了第二次问卷调查活动。这次调查中,依据李克特五点量表设计了分别针对教师、学生的两份问卷,抽取市内13所高中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人员由所抽学校全体化学教师及各年级学生代表组成。共发放教师问卷153份,回收150份,回收率98%。发放学生问卷2001份,回收2001份,回收率100%。
问卷统计分析使用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主要就问卷中各题所反映的规范性情况、教学规范与成绩的相关性、教学规范与性别的相关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2011年本市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行为整体较为规范,其规范行为主要表现在:学校能按照课程标准所要求课时数开设化学课;化学课课堂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方法丰富,课堂上能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环节;教师化学用语规范准确;教师能在课上进行演示实验,并在学生分组实验前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教师几乎没有占用其它课时授课的行为、基本没有有偿家教。
这说明,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实施、反馈、调整与规范,目前我市高中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基本规范。
4.1规范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规范执行课程计划和课标等刚性文件精神
我们认为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既是规范执行教学内容政策依据,也是实施规范教学的理论依据。课题组成员认真研究课标、教学要求、考试说明等文本,逐年对比研究,形成文本并在教学研讨会上解读,同时发表在《泰州教育》或“泰州教育网”上。市教研室提出要求,老师平时备课,要将课标、教学要求、考纲、教材、高考试卷等5种文本备于案头,甚至还组织有关考试,督查学习和研究效果。虽然规范课程计划使课时少了,但是研究文本使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学任务也得以更好地完成。
4.2为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创新建构并推广了一些教学模式
课题组成员对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模式的学习、研究与实践热情高,依托学科基地推介实验中学“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姜堰二中的“问题链导学”模式、泰州中学的 “3S”教学模式和靖江中
学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等。市教研室搭建平台,经常让他们展示教学模式,并在网上进行“互动式”观摩研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3重新构建了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参考标准,形成规范评价机制
课题组重新制定了泰州市中学化学教学评价表,从教学常规、教学基本功、教学艺术、过程与效果四个方面引领教学行为的规范。
我们在教学常规评价中要求,教学目标设计:全面、准确、科学、合适;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有序性、合理性、实践性、教育性;教学方法:灵活性、适用性、直观性、启发性;课堂组织:要民主、和谐、活跃、互动。
在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评价中要求,教态:自然、饱满、富有感染力;教学语言:清楚准确、生动流畅、启发性强、既要专业化又要通俗易懂;板书:设计合理、体现核心概念与主干知识、展示思维路线,书写规范有条理;示范操作:教学多媒体、教具使用和实验操作要娴熟规范;教学机智:驾驭教材与课堂、调控过程和节奏、善于运用生成和处理意外。
在教学艺术的评价要求:实——实际、实在、实用、实效;巧——巧设计、巧安排、巧分析、巧处理;精——精确、精炼、精辟、精当、精彩;活——活力、活跃、活动;新——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新技术;美——设计美、过程美、生动和谐的生命智慧之美。
在过程与效果的评价中要求:具有发展性——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先进性——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的合理运用;民主性——师生关系平等、互动、和谐、民主,体现主体性;探索性——促进学生主动合作、积极探究、不仅动手更要善于动脑,促进学生创新;实践性——创设学生体验的情境,提供活动的机会,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实践;合作性——培养主动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及时性——把握生成,适时指导、检测与相互反馈,合理评价;有效性——学生在过程中问题解决的正确率高,目标达成效果好。
为了引导教学评价关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向行为,我们还设计了课堂教学观察记录表,并多次在教研活动中使用。这为微观分析和科学评价教学行为提供了更为客观的分析工具。
4.4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逐步实现规范化
课题组将实验内容分类重整,并制定了分步实施的教学策略。我们建议有关学校实行了化学教师兼任化学实验指导教师的制度,教师轮流值岗,使得学生分组实验基本得到保障。
实验教学的规范性,除了实验项目的落实,再就是强调实验教学中师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我们在《论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中指出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热情,利用现代技术优化实验教学手段,运用身边物质开发家庭小实验;重视实验的客观性,细致观察,全面、准确、规范地描述。
4.5高中化学教师更加重视化学用语和化学术语的教学规范
为了引导广大教师们重视化学用语的规范教学,课题组委托有关高考阅卷老师关注评价标准,收集有关不规范的失分案例,在教学研讨会上剖析,用鲜活的实例警醒师生,并提出了改进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评价中也强化相关内容的检测。
5两点思考
5.1对理论的再认识
规范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应该是一对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个关系,在追求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不违背有关规范,这是我们追求社会化与人本化的理想模式。
一个理论的成熟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或者时代的检验。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命题大纲等作为规范教学行为的理论或政策依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有一个发展的、逐步完善的过程,也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并通过实践进行矫正。因此,我们要把握一个总的原则,一切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行为,都应该是合理的,但合理未必符合当下的“规范”。
如,由于强调教材以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部分教师出现了弱化教材现象,在教学中完全抛开教材,一部分老教师可能对教材的编写思想没有深刻领会,就依经验办事;一部分新教师喜
欢创新或者模仿,也抛开教材,用幻灯片或者教学案作为唯一的教学媒体实施教学。抛开教材的教学,必须依赖教学理论基础好,课程组织与控制能力强,学科课程理论体系完整,且具有很强的课程创造力的教师,才能进行,否则很难有效实施课程计划。所以,对大多数教师来说,还是“规范”一点稳妥。我们对化学课程教材学习理解和研究还须进一步深化,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践者也应该是课程的创造者。文本的课程资源要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课程,是通过师生共同建构的,对教材资源研究、开发利用能力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需要重视的一项修炼。
5.2对实践的反思
研究制定文本并非普适性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如,课题组设计36课时教学建议时还需要根据各自的教学实际适当调整制定的泰州市调研考试要求,只能是一般参照标准,不可能完全适应所有学校和所有学生;制定的泰州市化学课堂教学评价表,是一个理想化的引导。评价时一级标准的使用比较方便,二级指标的内涵丰富全面,宜作为评价参考因素,提醒评价者和上课者需要关注这些因素,提醒评价者可以从教学中发现你其中的亮点,提醒上课者依据这些因素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意味着每一节课都需要同时具备这些要素。最完美的课是不存在的!在操作中,根据需要可以打分也可分出等第;制定的课堂观察记录表,主要用于课堂教学微观研究。完成这种项目可以运用课堂教学实况录像,进行微格分析。若在现场同步完成这个项目,观察者则需要有一个团队进行分工合作。平时只是提供一个教学评价导向,不能仅仅依靠感觉,需要有定量的描述,用实证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规范和教学效率等等,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发展趋势。
教无定法,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不能因为强调规范,而不分学校、学科、学生、教师去追求统一!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多元化。在制定多元化学习活动方案时,要注意其内容及活动形式要切合学习者兴趣、年龄、先前经验与发展需要等;要注意活动形式多样化,否则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要注意在可以利用的时间内完成,否则会影响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要注意可利用的资源要充足,要考虑学生最近发展区,不能让学生感到进行这项活动非常困难,或可想而不可及;要注意设计包含多种智能的活动,不能只考虑某一种智能;老师既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智能强项,又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认识自我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充满自信地实现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江苏省教育厅制订.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
[4]江苏省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200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制订.国家基础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
联系人:
1、高兴邦 gxbang@163.com***
江苏省泰州市鼓楼南路366号泰州市教育局邮编: 2253002、杨晓丽***
江苏省姜堰中学化学教研组邮编:225500
第五篇: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与探究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与探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化学教学需突破传统教学,教师要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学习新教育理论,在理论指导下探索教学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实践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能够突显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能力,充分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自然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加强理论学习,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深刻领会教学理论并能指导实践,生成智慧,能够在课堂上科学而灵活的应对一些无法预见的问题并巧妙地解决。这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形成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新思路、新教法。
1.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实施探究性、开放性教学时遇到的几个实际问题:
1.1教师角色转换问题
课堂教学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实施教学中赶抓进度,整堂课几乎由教师主演,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教学严重抹杀了学生畅所欲言,独立创新能力。教师教学“惯性”严重,怕高考“吃亏”,在教学中随意拓展外延、加深难度,追求以往“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造成学生“消化不良”,大多学生反映“上课听得懂,可课后做题心就发怵”,更为严重者使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1.2学生学习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下缺乏主动性问题
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导致“惯性”教学,学生难以适应,学生自主活动影响教学进度,探究教学活动所获得的成效不佳,使教学陷于无用功较多,费时,却完不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逐渐失去探索的意识。
1.3 探究性实验教学设备不足问题
实验设施,教学资源,网络资源跟不上,学生无从取得探究材料,设计出具有创新性,能付诸实践,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的实验方案,使实验教学探究陷于被动状态。
2.针对以上几点问题,作为新课程的一线教师,笔者在探索与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法。
2.1接受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师角色
在新课程推进中很多教师均有顾虑高考“指挥棒”不变,教学能否改变?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高考试题也要随之改革。如果我们一线的教师还死守旧教学方法,不能接受课改新理念,在新旧交替,新课程下的高考,必定不是过去的翻版,我们将处于被动局面。例如:率先进入课改的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在07年进行了新课改下的首次高考,这四个课改省的化学试题在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化学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高考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科学素养依然是新课程高考的考查重点;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均没有变化,更新的是情景知识载体,注重双基在新情境中的灵活应用。试题关注STS主题;试题注重联系现实、体验过程、总结方法、学会创新,而不是只记住结果;试题的研究性、探究性、开放性增强。为此,我们应勇于抛弃旧的教学理念,接受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师角色。
2.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要创造性实施课程就必须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的求知欲望和个性化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杜威曾说过:“学生能听到多少,读到多少,并不重要——假如学生需要这种信息资料,并且能在他自己的情境中加以应用,那么这种知识愈多愈好。”即真正理解才是教育的一个直接目的,是多元智能的教育观念。在明确了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恰当设置学习的情境,是激发学生主动性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新课改以改变学生学习“惯性”为突破口,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提出假设和方案,到验证假说并得出结论。对于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可以把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如:在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怎么判断是否有BaSO3沉淀生成?问题情境设计如下:1.将BaCl2溶液滴入Na2SO3溶液中是否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是什么?
2.将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是否产生白色沉淀,为什么?3.将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再继续通入
NH3后有无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是什么?4.写出上述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这些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成功喜悦,在情境中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2.3实验教学上实施探究性教学。
在实验教学上新课改强调实行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实验创新的思维。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实验课题,自由进行探究,实验设计方案可以有多种,结果可以不一致。这首先对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实验设施要求较高。
例如:提供给学生以下实验课题:1.收集钠与水反应的气体,并点燃;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3.实验室制取Fe(OH)2;4.用NaOH和CO2制备纯净的Na2CO3固体;5.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学生在实行实验活动探究中因缺乏研究所选课题必备的材料,设计的实验方案比较简单而没有创意,有的甚至不可付诸实践。实验具有不确定性,在没有足够的知识支撑下,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实验探究能力。在这环节中就要求教师准备各种各样相对应的资料供学生研究。实验方案设计好了,一般只有对需要使用的实验设备要求不高时,此方案才可以实施,但往往是具有创造性的实验方案因实验设备不允许而很难实践,给实验探究实施带来极大困难,这就靠实验室尽快配置较新仪器设备,再则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仪器的改造,科学地对仪器进行可操作性组合,以满足实验要求。
总之,面对新课程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上,教师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坚持新课程理念,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创新,勇于接受新理念,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或校本培训,在教学实践中开拓进取,形成符合新课程理论的教学思路和系统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