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化学选修课教法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高中化学选修课学法设计与实施
研究方案
江西省南康中学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申明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的提出
选修课程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是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既适合于对学习化学有较强兴趣的学生,也适合于对学习其他理科以及工、农、医、商、经、贸等有较强兴趣的学生,有着比较广泛的适应面,从而比较好地体现了高中化学课程的选择性、层次性。选修课程模块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探究、调查访问、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进一步学习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更深刻地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适应不同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需要,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化学科学素养,为具有不同志趣和潜能、以及有特长的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高中化学新课程设置的选修课程模块,在内容选择上充分反映了现代化学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反应为主线,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在化学选修课的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情境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何在新课程选修课实施的过程中取得预期的效果,如何设计选修课的学法更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
2.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本课题针对当前在实施过程中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的陪衬,使得选修课成为必修课的附属,或完全被必修课侵占而名存实亡,选修课演化为竞赛课、差生辅导课;把选修课的内容当成大学内容的下放,使得有些教师一味追求知识的深广度。如出现将有机化学基础这一选修模块,上成大学有机化学的入门课,极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规模较小,一个年级只有七、八十名学生,对学校和教师而言,应该如何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新课程高考方案中是否给予选修课以应有的关注,决定了选修课开设的现实命运等弊端, 试图探索出一种教学策略,构建一种有效的中学化学选修课程教学模式.应用新课程理念改革中学化学选修课教学,这对逐步实现实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对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尤其是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对推动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高中学化学教与学的效率都有着积极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2、发现学习理论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定学习步调,自主进行反应,逐步达到总目标。
4、主体性教育理论
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高中化学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的调查
2、、高中化学选修课内容选择的调查
3、、高中化学选修课的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4、、高中选修课的学法设计的探索与研究
5、、高中选修课的评价机制研究
6、、高中选修课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高中新课程化学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的调查分析,促进化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尤其是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3、准确把握高中化学选修课设计的要求,正确处理选修与必修之间的关系
和衔接。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 创造高效的高中化学选修课学法,探索和构建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学化学选修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5、通过课题研究,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新课程的探究,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促进和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一是高中新课程化学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的调查分析研究;二是新课程高中化学选修课内容选择的调查分析,使教学的目标和操作符合新课标要求;三是调查研究教学第一线的化学教师在新课标理念下开展选修课教学的新经验、新方法,用以指导实际操作。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对新课程化学教学方式、方法等文献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3、实验研究法: 以课题组成员的任教班级为对象,开展实验研究,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构建理论假说,搞好学法设计和实施,揭示关系。通过实验研究,完善理论假设,为教学第一线的化学教师提供新课程选修课教学模式。
4、行动研究法: 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发现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等指导下,开展选修课教学,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筛选和研究来自实际的关于有效进行实验教学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不仅要提高教育科研的应用价值,而且以此帮助教师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技能,推动我校乃至其他学校的素质教育上一个新台阶。
六、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南康中学是江西省示范性高中、办学历史悠久,学校设备,图书资料齐全,本课题组有10名高级教师,2名省级培训骨干教师,1名省级骨干教师,2名化学学科带头人,4名地区骨干教师,一批年轻的学校骨干教师,这些教师年富力强,富有钻研精神,教研能力较强,大部分从事多轮高中化学循环教学,对老教材有较深的研究,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课题组其他成员都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理论基础扎实,教学能力强,课题研究积极性高,大多数参与过校级、市级或省级课题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教育科研工作经验.其中王薰平老师主持的省级课题‚农村中学生自主学习六步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已于2006年结题;邱国丰老师主持的地市级‚研究性学习与课外实验的实践与探究 ‛,已于2007
年4月结题;幸连生老师主持的地市级课题‚高中化学‘案例探究—问题解决’课型研究‛(2007年3月立项),现准备申报结题。
课题组全体成员早在一年前就一起对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实验教学开始了初步的策略研讨,精心选择实验内容,形式多样开展实验教学,在注重实验过程教学的同时更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通过积极思考去解决问题,这为本课题研究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我们将抓住首次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好时机,分工合作,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集全教研组之力,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化学教学的新模式,为今后的化学教学探出一条新路,并在预定时间内完成该课题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按照三步走的形式开展长期三年的学习与研究,根据研究周期,将学习与研究过程规划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具体如下:
㈠准备阶段:(2010.6~2010.8)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动员、制定计划、落实分工、理论学习与培训等阶段。
㈡实施阶段:(2010.09~2012.12)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课题调研,开展课题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各阶段性小结等方面工作。
1、开展理论研究,加强对新课标的理论学习,用课程教学理论、课程评价理论,教学评价理论为指导,提升研究教师的理论素养。
2、组织本课题组成员定期,定点、定题、定中心发言人等有序开展研究活动、听课评课、进行课题探讨。
3、开展实证性研究,做好原始材料的收集与整理,用鲜活的第一方材料为依据,把教学过程与课题研究过程有机的统一。
4、组织本课题成员外出参观学习、邀请教研究专家进行指导。
5、做好前阶段课题研究小结工作,根据前阶段(2010.08~2011.12)的教学实践与认识,结合新课程标准,对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开展研究情况进行反思,讨论下一阶段的研究思路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6、做好后阶段的总结工作,在前阶段的基础上,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检验深化、论证,并对课题研究计划做出进一步调整,作出后阶段(2012.1~2012.12)的课题研究计划,做出更有效的研究方案,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㈢总结阶段(2013.1~2013.6)
本课题定于2013年6月结题、鉴定、根据不同的子课题,归纳出可借鉴的经验,总结写出研究报告。
八、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调查报告:《高中化学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的调查报告》
《高中化学选修课内容选择的调查》
学法设计:《高中化学选修课学法设计》
课例:‚高中化学选修课学法设计‛典型课例
论文:《高中化学选修课学法探索》
《高中化学选修课课堂有效教学的建构》
《高中化学选修课教学的教学策略及实践》
《基于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学化学选修课教学模式探析》
研究报告:《‚高中化学选修课学法设计与实施‛研究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1、南康中学为江西省重点中学,化学教研组为赣州市名学科,学校非常重视课题研究,为课题研究人员提供学习,培训等面会,化学教研组将倾全组之力,积极参加本课题的研究。
2、课题负责人——申明玉老师,现为校级骨干教师,具有较扎实的教学理论水平,参与多个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同进具备一定的课题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
3、课题实验教师均为南康中学骨干教师,有较扎实的教学功底和科研能力,积极主动承担课题研究工作。
4、本课题将积极询求省、市教研室专家及其他同行的指导与支持,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保障。
课题组人员分工:
第一组:温珍昌、谢秀东、王芳组长:温珍昌
内容:高中化学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的调查
第二组:刘勇、王熏平、卢花组长:刘勇
内容:高中化学选修课内容选择的调查
第三组:吴垂忠、邱国丰、陈全凤组长:吴垂忠
内容:高中化学选修课的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第四组:兰善亮、张玉莲、胡建树、组长:兰善亮
内容:高中选修课的学法设计的探索与研究
第五组:兰永红、邹长杰、幸连生、组长:幸连生、内容:高中选修课的评价机制研究
第六组:黄志强、方芳组长:黄志强
内容: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化学选修课教学模式的构建
十、课题研究的经费安排
课题研究经费预计3000元左右,用于购买有关课题研究资料、实验用品、部分教学仪器药品,外出学习培训等。
第二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研究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可是学校给的实验课时很少,实验中的验证性实验居多,同时实验的机制不够先进,评价实验比较单一。为了促进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实验教学,以此来改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情况,将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化学是高中所有学科中一门基础性学科,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巩固化学理论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高中化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实验设备落后,教学方式不恰当等原因,直接导致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为了有效改善当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提高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必须探究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
1课堂上创设有趣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我在教学中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经常创设有趣的实验情境,营造轻松的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看”中不断进步,使学生丰富感性认识,这样化学实验教学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离子反应”时是这样创设实验情境的,播放《三国演义》第66回:“绝路问津”片段。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看待哑泉之谜,它实际上就是一些溶有CuSO4的泉水,而且其真正致病的是Cu2+。然后我设计了3套方案,分别向泉水中加入NaCl、BaCl2和NaOH。实验探究是否存在可行的方案除去Cu2+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并得出离子反应的定义。学生在学习中既兴奋又好奇,这样巧妙地创设实验情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利于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2利用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能力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促使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将实验带给大家的兴趣感逐步转化为对实验本质的研究,使其成为促进学生探究化学实验的根本动力。我认为,化学实验教学中,更能形成学生实验技能的还是学生实验,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验证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的实验中,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一炭的吸附性和次氯酸的漂白性,积极思考漂白的不同原理、实验现象的异同;其次,开始实验,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并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加深对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的理解;最后,让学生利用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讲解为什么会得出此种实验结果,总结二氧化硫的性质。通过此种方式,不仅可以体现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3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理论知识的教学
为了有效开展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教师首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实验理论知识的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学生进行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对于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学生也并不了解,同时学生对实验步骤也并不熟悉,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学生到实验室做实验,结果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处处碰壁,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实验信心。在学生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之前有效的对学生进行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十分必要,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实验步骤,在掌握实验步骤的情况下去做实验,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实验难度,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于对实验现象的思考,发现更多新的问题。
4开展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过程。教学相长是不变的真理。教师在教授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为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的开阔,同时,让学生对化学产生一种神秘感,不断的进行探索,发现化学本身的巨大魅力,从而对做化学实验更加的积极主动,教师可以多开展一些研究性的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寻找问题的答案,有些问题也许教师也不知道如何解释,这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验,积极探索。例如:在进行乙烯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的实验中,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教材中描述不相符,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做几次实验,以检查是否因为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了操作性的失误。学生认真做过实验之后,发现两种物质反应之后确实不像教材中所描述的那样出现浅红色的溶液,而是出现了黑色的悬浮不溶物。学生因此觉得教材是不正确的,继而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实验。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证明出现的悬浮物中到底含有什么物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完成实验。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证明出结果,学生会因为实验带来的成就感,而对化学实验产生深深的兴趣。
5反思总结是实验探究的新起点
实验结束以后,结合各组的实验情况,可选代表进行交流,找出每组实验现象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此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成功和失败之处以及实验中的一些异常现象,并且结合生活实际,能够提出新的可探究的问题,实验探究的结果怎样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不论结果如何,探究过程中的各种知识、能力、技能的体验是传统教学中无法感受到的,因此实验探究对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有效落实化学新课程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课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为提高学生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因此,学校不能忽视化学实验操作的教学,必须积极的完备化学实验器材,为教师和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提供有利条件。然而,教师要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不能仅仅向学生演示并传授知识,还要给予学生自行操作的时间,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课的学习。学生要积极投入化学学科内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实验课的操作过程。
第三篇:《高中化学新课程模块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研究》收获与启示
《高中化学新课程模块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研究》收获与
启示
厦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第二批市级重点教育科研课题《高中化学新课程模块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研究》于2006年6月立项启动,在厦门市各试点校展开,以试验校2006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为对象进行跟踪试验,历经三年。共有16所试验学校的40多位教师参与了5项子课题的研究与试验工作。
该课题是在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针对高中化学模块课程结构的特点提出的。2006年秋季厦门市高中进入新课程实施阶段,面对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课程结构,教师的教学活动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是促使化学教师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情景,迅速转换角色,探索出模块化课程的教学规律,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从而提高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能力。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是连接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的关键环节。课题研究的要点是通过教学设计这个环节,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找到有效实施新课程的突破口。课题研究的重心落在针对模块课程的教学设计上,课题对教学实施中的模块教学设计、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与组织等关键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对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及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年的课题试验和探索,完成了各子课题和项目的研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成果汇编成集,其中有研究报告、教学论文、典型案例、教学设计、实验探究、教学感悟、课堂教学实录等,这些成果充分展示了课题研究者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为新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和实施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一、课题研究的收获与启示
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对高中新课程的教学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对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和突出矛盾找到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探索出富有创新的新思路,对今后更好地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启发。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深入研究模块课程结构与特点,在理论层面上进行了富有启发的探索
通过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模块教材的功能与价值的研究,促进了教师深入研究模块课程的结构与特点,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模块的教学既要围绕一定的“主题”组织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又要保证与相关模块的逻辑联系和学科内在的系统性;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关注学生的“关注点”,并着力提升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要注意围绕模块内容,及时将最新的相关成就(新知识)通过科学的改造而进入到教学中来;强调对每一模块内容的教学都进行整体的考虑与设计,提出相匹配的整体的教与学的构想。
子课题研究报告《高中化学新课程模块的特点与价值的研究》分别从①课程形成新的知识建构体系;②必修模块的基础性和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化学素养方面的作用;③选修模块在各自的领域揭示不同的规律和研究方法等三个层面对模块化课程的特点和功能做了详尽的剖析,在理论层面上进行了富有启发的探索。
2.优化的教学设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课程实施中,新理念处处渗透在教学活动中。优化的教学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重组教学内容、恰当调整教学顺序、活化课程教材成为课题实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参与研究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了现代教学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
具体体现在:①突出为学而设计,强调以学为中心,把学习时空留给学生,为学生的主动发挥创设条件;②重视创设真实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理解知识产生、发展和运用的过程;③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注重提供多种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在新理念和新方法的指引下,教师们制定了许多精彩纷呈,充满魅力的好设计,体现出了教师的创造性和个性。
3.教与学情境创设在教学设计中普遍受到重视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学内容放在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努力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创设有效的学习和教学情境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又一个亮点。创设教与学情境,要从课程目标出发,依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学生认知心理和智能倾向选择素材,运用适当的表现方式,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教师们在情境创设中普遍关注到了以下三层面:①新课程中什么场合应当创设情境;②有效的学习情境具有哪些特征;③如何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创设有效的学习和教学情境。
《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情景设计的探索》中探讨了新课程化学教学情景设计的原则、方法。认为好的教学情景设计应有一些共同特点,教学情景设计遵循的原则是:①诱发性原则;②真实性原则;③适宜性原则。并探索了高中化学新课程化学教学情景设计的几种方法:①结合“化学史实”创设教学情景;②结合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景;③结合生产生活中的事例创设教学情景;④结合媒体报道中的有关化学事例创设教学情景;⑤结合人文地理典故中的化学知识来创设教学情景。这些创设教学情景的做法,目的是利用情景来打动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用情景来感染学生,用问题解决来引导学生”。
4.多样化的教与学方式呈现于课堂,新课程中教与学方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教师们普遍意识到改变教与学方式的重要性。新课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逐步被主动的、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活动所替代。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大了,批判性思维多了,机械记忆少了,人性化的学习多了。
《我们拿什么来“激活课堂”》对如何激活课堂进行了深入的富有见地的思考,指出激活课堂的目的是让学生表现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出“新课程,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必须有统一的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做到“目标让学生清楚、过程让学生经历、结论让学生得出、规律让学生发现、收获让学生交流。”
5.教学角色的转换和课堂格局的变化,营造了课堂教学的新生态
教学角色的成功转换是新课程课堂上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在课堂上教师把自己摆在组织者、支持者、参与者的立场上,倾听学生的见解,相互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发展。
《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有感于一次“化学反应速率”的平行课》一文通过对三位教师同上“化学反应速率”课题的课堂观察,阐述了新课程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教学环境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课程的开发者。
《位置》一文提出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教师和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环境)三者间的互动,把学生放在什么位置?把传授学科知识放在什么位置?教师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三者的正确定位尤为重要。该文观点新颖、视角独特,促进了教师对课堂角色定位的思考。
《我们离研究型教师到底有多远?》、《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的角色转换》分析了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角色转换的重要性。在汇集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录中都充分展示了角色转换的思想和由此带来的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新生态。
6.积极尝试不同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多样化的教学研究模式
参与研究的教师开拓思路,积极尝试不同教学理论下的多样化的教学研究模式。探索中不拘一格,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与新课程改革多元化的教与学方式不谋而合。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真正做到了领会课改精神,殊途同归。许多教师综合运用了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和统计科学的新方法新观点,在研究中表现出较高的理论层次和水平。他们的课题项目无论涉及到的内容、角度、方法还是形式,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在《“沉淀―溶解平衡概念应用”教学中新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比较》中对两位新手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比较。通过对课堂语言结构、教师倾向或风格、教师与学生情感气氛、行为曲线及教学片段的比较分析,发现新手课堂教学行为本质特征相似,但由于具有不同的培训经历,导致他们的课堂教学行为存在差异。研究提出,新手教师的成长不但决定于自身的努力,且培训的体制和成长的环境也非常重要,提出了缩短新教师成长周期的相关策略。研究也从另一个角度关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堂教学控制论》一文,运用控制论的理论,探索了课堂教学系统优化的规律,从课堂教学系统的构成及信息传递过程分析;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过程的再认识;如何实现教学系统的控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三个层面探索了课堂教学的成功机制和有效策略。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7.教师批判和反思的意识增强了,教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课题试验为教师展示才华搭设了一个很好的舞台,涌现了一批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教师,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教科研能力的人才,教师队伍的素质得到提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与新课程一同成长,在新课程实施的探索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从每一节课后的反思,到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新思考,再到对整个课程改革的思索,我们看到了教师可贵的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从风格各异的课堂氛围到方法多样的研究思路,充分表达了新课程新理念对教师教学思想的触动,感受到了课改对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成效。
许多教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作了细致的分析,在所汇编的教学论文和教学感悟中《感受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高中新课程化学选修模块教学的几点思考》、《以课标为依据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处理》等文从不同侧面对新课程实施中的困境和出路作了理性的思考。
二、课题研究引发的思考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解决的是模块教学设计和实施这个特定层面的教学问题,但在探索过程中,也面临了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涉及到更深层次和复杂的困难。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有助于我们从全局的角度看待改革进程,辩证分析改革中的得与失、立与破,从而理性地探索改革前进的道路。
1.要理性的看待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要意识到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观念还在左右着教与学,现有的教育教学观念是我们几十年的教学体制所形成的,它的改变是有巨大惯性的。不要片面追求眼前立竿见影的成效,应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各种现象。
2.课题研究要针对新课程的现实问题,避免脱离实际的研究和陈述
要深入研究新课程对教学提出了什么新要求,这些要求与传统的教学有什么不同,不要简单地从增加课时去解决矛盾,要从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寻找出路。
3.模块化课程结构是新课程最大的特点,要继续深入研究模块课程的特点、功能和价值
模块化课程结构的变化不是简单的知识重组,新课程的实施是要建立在对课程标准深入研究的前提下进行的。没有对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就不可能形成对模块课程的准确理解,也就难有对教学的创新,转变教与学的行为将会落空。
4.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的、合作的多元学习方式是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切入点
在本轮的教与学方式的研究中,我们努力做到避免形式主义的做法和貌合神离的探究和自主学习。
5.课题研究要建立在教学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理论学习与研究,提高对现实教学问题和现象的把握与理解,要从理论上研究解决问题的出路。
研究中要努力做到继承传统教学中的合理部分,改革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的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避免走入教学的程式化和模式化的歧途。
6.以点带面,通过课题试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科研人才队伍,这样才能形成持续的发展动力
课改试验是一个最好的舞台,可以发现和培养一批锐意改革、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教科研素质的优秀教师。
7.需要建立一个促进教师参与改革的评价机制
教师能够从自己的探索成效中得到激励和驱动,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从中获得成就,能够使课改试验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
8.试验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是制约试验改革深化的一个瓶颈
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问题和矛盾暴露出来,解决问题更需要智慧和理性。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学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研究者的心态,以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这是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新课程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
三年的课题试验和探索表明:高中化学新课程模块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研究试验是一个综合的实验改革项目,它涉及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越是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就越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这次的试验中,我们看到了转变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带来的课堂格局的变化,看到了新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深刻影响,我们还看到一线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热情和参与意识。更可喜的是一线教师对实施新课程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理性的思考,课程改革困难重重,挑战不断,但教师们在困境中不断探索走向成功的道路,一批年轻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表现出的大胆创新令人欣慰。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一批教师迅速成长,成为探索课程改革道路上的先行者。我们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以研究者的身份融入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去,在研究和实践中与时俱进、真正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责任编辑:王宁荪)
第四篇:高中化学新课程作业优化设计探索与研究
高中化学新课程作业优化设计探索与研究
摘 要:如何根据课改的新要求、新理念对传统作业模式进行改革,优化化学作业设计方案和评价体系值得广大教师深思。本人结合新教材科学课程的将近一年的教学,谈谈如何实施作业优化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发展学生能力。
关键词:实践 综合 创造 层次 开放
化学作业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不少教师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在“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上,认为完成作业是为了更好地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因此,布置的化学作业在内容多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在形式上也显得机械呆板,这样的作业压抑了学生个性,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学生负担。完成这样的作业,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应付式的完成任务。
在新课程背景下优化作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优化作业设计关系到能否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和落实课堂素质教育目标,并减少作业过程中的无效劳动及其带来的负作用。因此,优化作业设计是“减负”的关键,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学生的作业,以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程环境下优化化学作业设计应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即符合新课程标准和体现新课程理念。高中新课程标准是学生学习高中化学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是化学作业设计的依据所在,是化学作业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作业的设计要做到满足学生不同的化学学习需要,要对学生学习方式具有很好的导向性,重视对化学问题的探究。所以化学作业的设计一定要在趣味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三方面下功夫,设计出能吊起学生“胃口”的作业,让学生愿做、爱做和想做化学作业,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今天化学作业是什么”,在做作业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优化作业设计的基本依据是:设计意图明确清晰,陈述准确恰当,形式灵活,选材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喜欢;设计尊重学生的起点能力,作业前后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衔接性、系统性与渐进性,并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开放性,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余地。
以下本人结合新教材化学课程的将近一年的教学,谈谈如何实行优化设计作业,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能力。
一、体现实践性
心理学表明,合适的学习情景能使学生全心地投入,从而挖掘其学习潜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要树立大的学习观,注意沟通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加化学实践的机会。而且实践是知识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学习的本领还要到实践中去检验。
化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化学素养为宗旨,通过化学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认识化学的本质以及化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尽量设计一些体现学科特点的作业,如动手实验、探究实验等实践性优化作业。
化学又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强的应用性。学习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之一。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最能体现知识的实用和价值,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作业兴趣。教师可设计再现真实情境,设计出贴近生活,注重实践的化学作业。如一些小调查、小研究等与实践结合的作业,让他们将动手动脑的过程有序的记录下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丰富学生的经历,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作业设计一: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2《化学能与电能》 作业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作业设计:向学生提供几种电极材料、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溶液等实验用品,并由学生准备各种水果蔬菜,启发学生课后自己设计原电池装置并进行各种尝试,是学生初步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要注意该学生思考空间,不要过多的限制学生。
评析:这个实验与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实验方案设计技能。特别是如何检验微弱电流的产生,有的同学用了音乐贺卡微电子芯片,有的用了发光二极管,课堂展示有声有色好不热闹。还有同学利用废耳机接上电极“听”电流声,更有同学用导线微触舌苔“品”电流,不一而足,很能检验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才能。
从学生周围生活的环境出发,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得,评出优秀的作品在课堂展示,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更有一种成就感。
二、体现综合性
化学课程整合的特点,一是作为自然科学的中心学科,化学在保留带有结构性的基本内容之上,超越学科界限,注意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将化学知识与技能,化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方法与能力进行结合与渗透,并力求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与关联。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多学科知识,多种方法与能力的,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情景作业。作业设计二: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2《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作业设计目的:通过课外活动,增加对官能团概念的理解,认识乙醇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作业设计:课后阅读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完成1、小论文:调查酗酒造成的社会不安定因素;2、课后活动编课本剧酒后驾车;3、开辩论会,公款消费与中国酒文化。
评析:教师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指导学生多阅读相关资料,增强课外知识。这样的作业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作业完成后,在班级、级段中进行评比,有设计奖、知识奖、表演奖、竞赛奖等。这样的作业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融合调查、表演、设计、辩论、论文写作等多学科门类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体现创造性 创造是人类生活的源泉,在布置给学生基础知识巩固练习以外,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灵活多样的作业,为学生提供充裕的自由时间,让学生在乐学中获取知识,提高了技能,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面,从而在作业环节上全面、深入地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作业设计三: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2《元素周期律》 作业设计目的: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指导学生制作元素周期表,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作业设计:在学习新课的基础上,从元素性质和结构的不同角度设计制作元素周期表。
评析:第二周,学生自带的成品五花八门。有直接按照通常元素周期表改造的,制成可拉伸的,拉开可以展示完整的主族副族,收缩起来只展示主族。学生利用自制的教具兴致高涨,课堂其乐融融。有的同学从网上搜索相关化学网站下载了电子元素周期表,利用班级多媒体展现拓展了学生视野。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学生的未来,诸如此类的作业,无不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力空间。
四、体现层次性
中下学生认真听课但如果作业太难,中下生仍不会做,这会导致他们产生一种看法——虽然认真听课,作业一样不会做。既然 “投入”(认真听课)没有“产出”(不会做作业),何必“投入”(认真听课)呢?不认真听课,又导致作业更不会做,形成恶性循环。同样,布置作业太易,优生轻而易举就能完成,会使其有“吃不饱”的感觉。因此,需要分层次布置作业,使后进生通过做一些相对较易的作业,获取成功的体验和自信,从而使他们更认真地投入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将成绩逐步提高;使高层次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作业一般分三个层次,即基础作业、提高作业和拔尖作业。后进生做基础作业,可选做提高作业;中等生做基础作业和提高作业,可选做拔尖作业;优生三类作业可都选做。作业设计四: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2《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作业设计目的:分层次作业设计,巩固硫、氮等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作业设计:本章小结复习之前,可分层次布置作业如下(A 组为基础作业,B 组为提高作业,C 组为拔尖作业):
A 组 1、复习教科书,小结硫、氮元素存在哪些主要化合价。
2、结合教科书本章归纳整理部分硫、氮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分析理解不同元素相互间转化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
3、会书写有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形成知识网络。
B组: 1、硫、氮元素存在哪些主要化合价?对应物质有哪些?实现不同价态元素间相互转化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2、教师给出可提供的药品清单,由学生设计不同价态互相转化实验方案。3、学生汇报方案,师生对方案可行性进行评价,构建知识网络。
C组: 1、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理解实现不同价态元素化合物相互转化关系的理论基础。
2、分小组实现探究: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明确实验方案实施的程序、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3、师生对方案可行性加以论证,实施实验方案,总结实验探究结论。评析:分层次教学需要层次性地设计作业,优等生通过这一系列作业的练习有效地巩固知识,并形成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并提升能力;中等生有了奋斗的目标;落后生也可以体验成功.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五、体现开放性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开放式作业的实施,变教师的统一布置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变机械重复为灵活多变,变单一的知识复习为知、能、创的综合训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变完成任务的苦涩为在探索与创新中品尝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
新课程向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等广阔时空的开放,带动学生作业天地的更为广阔。学生的作业也应由可预见的,早已生成的封闭型的学科作业,走向以师生共同建构,创新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的开放型的作业。作业设计五: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1《硫酸硝酸和氨》 作业设计目的:体验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开放性,渗透绿色化学理念。作业设计:通过上网(或阅读百科全书)收集绿色化学思想的有关资料,试以铜为原料制取硫酸铜,设计符合绿色化学思想的反应路线(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评析:结果学生收集的资料非常多,上课时学生都把自己收集到的不同资料向其它同学介绍。绿色化学要求综合考虑经济、技术、环保等方面来设计化学反应路线,通过对比几种不同实验方案的优劣,同学们拿出了最优的实验方案。
总之合理适量的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在作业设计时务必少而精,形式多样,高质、高效,富有启发性,这样的作业优化设计才符合新课程理念和要求,才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进行创造活动,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并生动活泼的发展。
第五篇:高中化学课后作业设计的研究
《高中化学课后作业设计的研究》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2015/12/4 14:15:33 信息来源: 作 者:王成霞 浏览次数:99 【大 中 小】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课改以后的新教材知识覆盖面很大,学生要记忆和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交流探究等方式来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真实性。但检验学生是不是真正的理解了所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却恰恰是通过学生能否顺利的完成课后作业所设置的问题来体现的。课后作业也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课改后的教材编写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课后作业设计合理同样也能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后作业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广阔自由的空间。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他们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从而使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能力更上层楼。
传统的课后作业形式单调、内容枯燥、作业量很大,不注重人文关怀,缺乏针对性,忽视有效性,使化学课后作业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加重了学生得学习负担,吞噬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僵化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这与新课标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得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要求完全背道而驰,因此有针对性的设计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实际的课后作业是必然之行。
二、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1、从课后文本作业、课后合作实验探究作业设计、社会调查、相关的社区活动方案的设计等课后作业设计的内容方面入手,展开适合学生实际的课后作业设计。
2、归纳整理高中化学课后作业设计的形式,以书面的课后作业、综合实验类的课后作业、开放性的课后作业等为主要形式进行相关的作业设计。
3、寻找高中化学课后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的途径有哪些。
三、研究目标
1、查找我组化学教师在处理课后作业过程中的常见误区并加以改进,整合现有课后习题并设计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阶段性作业。
2、针对学生所学知识点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文本作业、实验探究作业、课题调查活动类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意识,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化学
学科的学习能力。
3、增强我组化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布置课后作业和设计课后作业的意识。
四、研究的现状
国外研究状况: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教学研究员阿勒曼和布乐菲认为:“教师应该将课后作业重新界定为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课外学习机会”。他们提出了以下关于课后作业的建议(1)能帮助学生了解一定的课程思想(2)课后作业必须难易适当,既要学生费一些脑筋,又不至于使之感到困惑和灰心(3)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完成课后作业的背景知识和资料。
对世界教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在做中学”的理论,他强调“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为学习者创设各种学习的情境,指导学习者利用各种资料和工具,进行探究式学习,受这种理论的影响美国的课后作业一度出现淡化的现象,指导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开始讨论合理的作业情况,调查表明90%的教师和家长认为课后作业能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提高学习者的学业成就,给学校和家庭之间提供了有效的信息交流通道。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关于课后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课后作业形式的探讨和研究,强调作业的形式多样化、,灵活化、趣味化。依据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针对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合理地设计课后作业,找准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和生长点,设计不同层次的选择性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需要自主选择。
本课题正是基于利用课后作业促进学生更加深刻的学习这一理念,为不同知识点、不同学情的学生设计适合他们的课后作业。比如以“课后作业超市”的形式建立课后作业库,让学生像逛超市一样,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及内容,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和弹性化,把作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这样的作业布置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也可求援于家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通过设计口头练习,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式作业、社会调查等,将课后作业形式的多样化,改变以往“写”的单一形式,要动口、动手、动脑,将演、画、制作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使之象“超市”一样,品种多、花色足、诱惑强,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1、高中化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化学1》、《化学2》、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选修5《有
机化学基础》5个模块
2、课后作业是课堂作业的一种延续形式,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能力、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3、作业设计是指将教学任务进行分解,把适当的作业内容分配给适当的作业者,然后以适当的形式将它们组织起来,实现作业的协调与总任务的完成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高中化学课外作业分层布置的意义与价值》等文献,思考高中化学教学中课后作业设置的地位和意义,利用新课改中强化高中化学学科特点来增强学生化学学习意识,了解国内外对于
课后作业设整合和计的相关研究。
2、问卷调查法:通过对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前期、中期、终期问卷调查掌握教师在课后作业设计的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过程中面对的困难有哪些。
3、行动研究法: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从而整合现有的课后习题、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课后作业,追踪了解学生对布置的课后作业的态度、兴
趣、学科学业成就的前后变化。
4、专题研究法:针对某些化学知识点和学生学情,采取分层比对,分析比较,找出适合实际的设计,从而研究如何有针对性的做好课后作业的分层设计。
七、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14年5月~2014年的7月)
1、成立课题组,撰写课题申请书;
2、查阅情相关资料、对课题进行论证;
3、提出课题申请
理论学习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2月)
1、撰写开题报告。
2、召开课题组会议,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落实各层面的具体工作,对参与课题
研究的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
3、组织课题组成员研究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初步形成课后作业设计的理论基础,并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课后作业的设计分析研究。
4、对我校化学教师课后作业设计和学生完成课后作业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
分析,并撰写相应的调查报告。实践研究(2015年1月~2016年12月)
1、课题组展开行动研究。选择优秀课后作业设计案例,定期进行课后作业的设计经验交流。同时对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思与总结形成案
例。
2、小结课题方案实施情况,并进行阶段性成果汇总,征集并上报研究论文、课后作业设计优秀案例、撰写教学反思等。
3、课题研究成果总结,精彩课后作业设计案例的展示、总结课题研究的心得。
撰写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总结、推广阶段(2017年1月--2017年6月)
1、进行课题终期问卷调查。
2、研究解决实践本课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查
漏、补缺。
3、整理完善相应的资料,形成成果。
4、撰写结题报告。
5、提出结题申请。
八、课题组织管理以及及成员分工
课题的组织管理
胡敏(宁夏青铜峡市第一中学教科研室主任)
张渊(宁夏青铜峡市第一中学化学教研组组长)课题负责人:王成霞(宁夏青铜峡市第一中学化学教师)课题组成员:马国忠(宁夏青铜峡市第一中学化学教师)
李玉峰(宁夏青铜峡市第一中学化学教师)
贾
静(宁夏青铜峡市第一中学化学教师)
胡永胜(宁夏青铜峡市第一中学化学教师)
马雪婷(宁夏青铜峡市第一中学化学教师)
花佳丽(宁夏青铜峡市第一中学化学教师)
课题分工
王成霞:课题第一负责人,协调课题的开展和研究工作,主要负责课题的申报、开题资料的整理、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的撰写,涉及课题阶段性研究工作的协调,课题研究成果的整理和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