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寓言的教学--李吉林
寓言的教学
李吉林
寓言是一种隐含着讽喻意义的简短的故事,有比较强烈的夸张性和讽刺性。其讽喻的意义,便是寓言给人的教训。寓言讽刺和夸张的对象,往往是社会生活中的人,因此寓言有较强的教育性。在表现形式上寓言常常采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深受儿童的喜爱。
在小学语文教材里入选了不少寓言。人教社编写的小学五年制教材,入选寓言集中编排在二、三、四年级,六册课本中共19篇—25则,其数量超过了入选的童话。这些寓言无论是选自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还是中国古代寓言,都有“寓体生动形象,寓意抽象概括,手法讽刺夸张,语言简明准确”四大特点。针对寓言的特点,运用情境教学教寓言,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寓言手法上的讽刺夸张,再现寓体情境
寓言作家总是借助比喻,运用讽刺、夸张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寓言角色。那狡猾的狐狸,井底的青蛙,喜欢别人阿谀奉迎的乌鸦,怜悯毒蛇的农夫,“好龙”而怕龙的叶公,掩着耳朵盗铃的人等等都是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角色。作家对这些角色并不作形象的描绘,主要是通过角色出乎意外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及可笑而可悲的结局,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儿童概括寓意,理解题意,是在充分感受寓体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教学寓言最忌急于揭示寓意,那样,寓言幽默讽喻的色彩就顿觉暗淡了。因此,运用情境教学教寓言,就必须利用寓言手法上的讽刺夸张,再现寓体生动的情境。
(一)运用夸张的手法,再现寓言角色的形象
情境教学常用图画再现的手段创设寓体情境,让学生仿佛看到了寓言中的角色。这可以是简笔画,也可以是剪贴画。由于寓言运用了夸张讽刺的手法,所以寓言形象不必着力细描细画,而是用粗大的笔触勾勒,通过适当的变形,达到夸张的效果,渲染讽喻的情调。如《狐狸和乌鸦》,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随着老师的描述,可出示一棵勾勒得很怪的大树,形成一种发生寓言故事的氛围,点明故事就发生在这棵大树下。情境教学强调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要能使儿童仿佛看到寓言角色的形象,老师的语言描绘是很重要的。例如乌鸦角色的出场,老师描绘:
“有一天,乌鸦从外面叼回来一片肉,准备给她的孩子吃,此时她正站在这棵大树上。” 老师随手出示一只乌鸦贴在大树上,乌鸦画得黑白分明,眼睛傻愣愣地瞪着,样子并不可爱。狐狸的嘴画得特别尖,眼睛眯着,一只又大又粗的尾巴,让孩子一看就觉得狐狸特别狡猾。寓言的角色随着老师的语言描绘,鲜明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关注乌鸦、同情乌鸦以及对狐狸设下的圈套特别注意的情绪阅读寓言。
(二)扮演寓言角色,体验角色的荒诞可笑
为了让儿童充分感受寓体的形象,师生可以扮演寓言角色,担当寓言角色。由于角色的担当,学生对寓言角色语言行为的可笑,有了切身体验,从而体会到寓言的讽喻意义。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进一步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体验加深,情绪推向高潮。在情境中伴随形象思考问题,为理解寓意作好铺垫。
二、凭借寓体可笑的形象,在情境中揭示寓意
法国寓言作家拉·封丹曾说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只有了解了寓言的灵魂,才能从中吸取教训,而揭示寓意是对寓言的具体形象和故事情节最高的抽象和概括。这对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有一个跨度,必须来一个飞跃。
(一)凭借寓体形象,引导推论
前面所讲的利用寓言手法上的讽刺夸张,来再现寓体的生动情境,最终目的便是让儿童能从具体而深切的感受中体会到教训之所在。这样的过程是引导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没有形象的伴随,没有两种思维类型间的过渡,小学生一般抽象概括不起来。因此在引导儿童概括寓意时,必须凭借已经再现的寓体的具体形象,一步步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作出判断。如寓言《刻舟求剑》带有哲学观点的寓意,要小学生概括,显然是有难度的。教学时,便以可移动的硬纸板制作的船进行演示,与学生担当寓言角色相结合,创设情境。老师以“你们就是那个丢宝剑的人,现在正坐在船上”让学生担当寓言角色进入情境,指导学生用夸张的语气自言自语:“哎呀,我的宝剑掉到河里,好,赶快刻上记号(动作演示),我记好宝剑是从这儿落下去了,等船停下来,我再从这儿下去,一定能捞到宝剑!”创设的情境再现寓体形象的可笑,充满幽默、讽喻的意味。然后随着船的移动启发儿童思考:“现在船已经到了码头,这个人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能捞到宝剑吗?”并提出了触及寓意的问题,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带着情绪色彩去思考:“假如你是同船人,你能不能帮助这个人一下,这样做为什么捞不到宝剑呢?”由于儿童在思维的过程中伴随着形象,孩子们一本正经地进行帮助了:“老乡,你没看见船已经移动了吗?”“事物变化了,你脑筋没变,这怎么行呢?”然后找出这个人思想方法错就错在“用静止不变的方法解决问题”。生动的形象,真切的感受,使儿童思维活动产生飞跃,从而理解了寓意。
(二)紧扣展示寓体形象的关键词语,领悟寓意
寓言的语言文字内涵十分丰富,寓言的寓意寓于其中。在凭借寓体形象进入推理的过程中,应紧扣寓言中的传神之笔,引导儿童推敲词语,体会语感,从而领悟寓意。
下面举两例进行说明:
例(1)《小虫和大船》中最后一句“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艘大船”。一个“竟”字,从语气语意上强化了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教学时应突出。让学生将“小小的蛀虫,毁了一条大船”和“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条大船”进行比较,学生从“竟”感受到教训的沉痛,体会到“竟”的语感,并可通过已经创设的学生扮演船主和工人的情境,想象当大船下沉时,船主懊丧的神情和不禁发出的无限感叹:“真没想到一只小虫竟是这样的厉害。”“真是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啊!”“我真是因小而失大呀!”此时顺势教给一个与此相反的褒义的成语:“防微杜渐”,学生就比较深刻地领悟了寓意。
例(2)《我要的是葫芦》中的“他盯着小葫芦”的“盯”,把种葫芦人看问题的片面性表现得惟妙惟肖。教学时便可借着已创设的画着葫芦藤、挂着葫芦的背景,让学生扮种葫芦的人,表演“看着葫芦”“望着葫芦”“盯着葫芦”,让学生通过自己所接受的视觉形象,体会“看”、“望”、“盯’”三个同是表示眼睛动作的词的不同分寸。从而领悟一个字眼饱含着对寓言角色的讽刺,形象地反映了种葫芦人不管叶子只要果实的极端的片面性。
三、针对寓言语言简洁的特点,进行多种语言训练
寓言篇幅短小,语言十分简炼。教学寓言 不仅是感受寓体形象,吸取其中的教训,而且应引导学生鉴赏寓言语言的独特之处,与各种形式的语言训练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句式训练
为揭示寓意,可结合寓言故事的情节设计句式,进行语言训练,以通过学生自己进行推理与判断的思维过程领悟寓言。下面举两例说说。
例如《南辕北辙》一课,为了帮助学生揭示寓意,设计了这样两种句式训练: 训练之一:这个坐车人以为马跑得快,车夫是个好把式,带的盘缠多,就可以到达楚国,你们认为像他那样能到楚国吗?出示句式:“不但…而且……”“因为……。”这样的语言训练,促使学生从坐车人与目的背道而驰的错误行为中,作出到达不了楚国的判断,推导出“不但到不了楚国,而且离楚国越来越远。”并以“因为”揭示了到达不了目的的根本原因。这实际上是运用演绎推理的思维顺序得出寓意的。
(二)创造性复述
由于寓言语言简炼角色少,而故事总是从反面给读者以教训,所以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想象的余地,是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的好材料。其形式有:1.添加情节作铺叙;2.增添角色作对白式叙述;3.续写故事作正面叙述。
先说增加情节作铺叙。如《刻舟求剑》就可增加丢剑人在船上刻记号处下水去打捞,结果白费气力的情节;如《滥竽充数》可以增添南郭先生知道齐泯王要一个挨一个听吹竽,吓得偷偷逃走,被一管家发现,南郭先生支支吾吾与管家的一段对白,充分暴露了南郭先生弄虚作假的狼狈像。这种增加情节的创造性复述,丰富了寓言的内容,使寓意更加显露。再说增加角色作对白式叙述。寓言中角色少,可增添合适的角色,促使学生重新组合内容,想象角色间的对白。一般的说,一些寓言往往有角色相持不下的场面,就可增添一裁判的角色。如《井底之蛙》可增加一小鸟或一蜜蜂当评判,使寓意得到进一步的证实。《狐假虎威》可增加大象的角色,在小动物看着老虎来了纷纷逃走时,一只大象来了,它建议让老虎站在旁边观看,让狐狸独自向前走,结果使老虎恍然大悟。
最后说续写故事作正面叙述。由于寓言的特点就是给人以教训,既是教训必是反面的,因此可针对儿童易于接受正面教育的特点续写故事,作正面叙述。如《南辕北辙》,可以续写那个去楚国的人,他的马跑得筋疲力尽,车夫累得再也赶不动车,盘缠也全部花完,这时,他再去打听楚国在哪里,才猛然醒悟,原来方向和目的应该是一致的。再例如《农夫和蛇》,从农夫死后续写,第二年农夫的儿子又遇到一条冻僵的蛇,这条蛇挺可怜,发出微弱的呼救声,但农夫的儿子牢记父亲临死前的话,毫不留情这把这条冻僵的蛇打死。
以上这些形式的创造性复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寓言学活,而且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改写成寓言剧
由于寓言都有角色有因有果有情节,因此可改写成寓言剧。
改写成寓言剧,老师应提示改写成剧本的注意点。例如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幕启时场上的背景,以对剧本的格式有个初步的了解。现以《我要的是葫芦》为例。
时间:从前。地点:院子里。
人物:种葫芦的人、邻居。
幕启:一模拟的葫芦藤,种葫芦的人正在欣赏白白的葫芦花。
角色对话,应把角色提前,然后点上冒号,不加引号,将角色的对白分别写在后面,角色的神情动作可以夹注在括号里。例:
种葫芦的人[自言自语地]:啊,多漂亮的葫芦花呀,小小的白白的,过几天就可以结葫芦了。
邻居:花开得多,不等于结的葫芦多,你还要好好管理。(数天后)
种葫芦的人[大声叫喊]:呀,小葫芦长出来了!小葫芦长出来了!
改写了寓言剧就要让学生演。演以前,在课堂上应充分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剧中角色对白才有基础。表演时可根据角色的需要戴上头饰和其他小道具,以增添趣味性和真实感。
(四)试学古文原著
在入选的寓言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国古代寓言,都有古文原著。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剑》《南辕北辙》《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叶公好龙》《滥竽充数》《画蛇添足》《买椟还珠》《亡羊补牢》等。这些寓言是一个故事一个成语,在学生理解了寓言的内容、寓意和关键性词语后,让学生再读古文原著,既亲切又有趣,而且大意即可明白。例如教《自相矛盾》,为帮助学生扫除理解文言词语的障碍,可加上注释,先让学生自读古文,自学注释;再让同座两人讨论,试着解释、翻译;然后结合学生回答,把关键词语讲清;最后让学生扮作古代卖矛和盾的人,用古文回答,摇晃着脑袋大声夸自己的盾:“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再让学生回忆课文用白话回答:“我的盾坚固得很,什么东西也不能戳穿它!”“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东西都戳得穿!”老师随时指点:“坚”就是“坚固”“利”就是“锐利”。接着,老师启发:如果你现在正站在卖矛和盾的人身边听他这么说,你会怎么反问,学生会兴致勃勃地说:“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紧接着老师说:“那引用古文又怎么说?”学生当即回答:“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了“子”即“你”的意思;“何如”就是“怎么样”。就这样,学生一面扮演角色,一面联系已学的白话文的内容来理解古文,教师再加以必要的指点,学生即可基本上学懂原文。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而且可以学到一点文言词语,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作了有效的铺垫。
第二篇:李吉林教学设计
情境教学法 一、四特点
(一)形真
所谓情真,即主要要求形象具有真切感,神韵相似,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就如同中国画的白描写意,简要的几笔,就勾勒出形象,并不要求重彩,看来同样是真切、栩栩如生的。情境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以“神似”显示“形真”。“形真”不是实体的机械复制,或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
(二)情切
即情真意切,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主动性。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到儿童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情境教学正是抓住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在情境教学中,情感不仅仅作为手段,而且成为教学本身的任务,成为目的。
(三)意远
即意境广远,形成想象契机,有效地发展想象力。“情境教学”取“情境”而不取“情景”,其原因就在于“情境”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情境教学讲究“情绪”和“意象”。情境,总
是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在儿童的眼前,造成“直接的印象”,激起儿童的情绪,又成为一种“需要的推动”,成为学生想象的契机。教师可凭借学生的想象活动,把教材内容与所展示的、所想象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从而为学生拓宽了广远的意境,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那个情境中。情境教学所展现的广远意境激起儿童的想象,而儿童的想象又丰富了课文情境。
(四)理寓其中
即蕴涵理念,抽象的理念伴随着形象,有效地提高认识力。情境教学的“理寓其中”,就是从教材中心出发,由教材内容决定情境教学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或一组围绕教材中心展现的具体情境。情境教学“理蕴”的特点,决定了儿童获得的理念,是伴随着形象与情感的,是有血有肉的。这不仅是感性的、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且是对事物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情境教学正是具有以上所说的“有形”、“有情”、“意境广远”且“理寓其中”的特点,使它为学生学习语文,并通过学习语文促进诸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二、五原则
情境教学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目标,把儿童发展的许多因素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提出了促进儿童发展的“五原则”。
(一)诱发主动性
教学过程,准确地说,应该是促进“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引才能实现。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把儿童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望的儿童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其过程可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产生动机。具体操作时,教师有意识地把儿童一步步带入课文描写的相关情境,让儿童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儿童可涉足其间,仿佛进入了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客观的教学情境一环环引人入胜;儿童进入情境后的热烈情绪又反过来丰富情境。他们发自内心的微笑,忍不住的哭泣,震动心灵的义愤,争先恐后表述的感受、见解„„都使儿童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与“境”相互作用的持续下得以强化。教学终于成为“我”高兴参与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在这种热烈的内驱力推动下,学生群体为求知而乐,为探究而兴奋、激动,到达了一个比教学预期目标还要丰富得多、广阔得多的境界,真正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情境教学将诱发主动性放在促进儿童发展的首位,正是因为人的主动性在养成教育中对克服怠惰,激扬奋发的良好的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强化感受性
半个多世纪来,我国的教学习惯于“分析法”,使师生陷入
烦琐哲学,导致了小学教学的形式主义。情境教学提倡小学教学“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儿童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优化的情境向儿童展示的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角色的扮演或实物的演示,这些具体生动的形象,为儿童理解语言作好认识上的准备,而且是笼罩着情感色彩的认识的准备。在进入情境后,儿童作为审美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引导儿童用他们的眼睛去凝望„„在形象的感染中他们渐渐地感受到课文蕴涵的美,或是一种轻柔的美,或是一种壮阔的美,或是一种崇高的美„„ 儿童的视觉、听觉、运动觉就在这不断的有指导的兴奋中,在儿童感官可塑性极大的时候就变得敏锐、完善起来,这将直接影响儿童的直觉和悟性的提高。为了强化感受,情境教学注重儿童的观察活动,有计划地结合作文教学将“指导观察——发展思维——训练语言——陶冶情操”结合起来进行,指导儿童观察做到“选择美的事物”、“逐步增加难度”、“拓宽想象空间”。大自然是儿童理想的永恒智慧的源泉。——春夏秋冬、日月星辰、风云雨雪、冰雾雷电、山川田野,都是儿童观察的极美的对象。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还必须逐步地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美,选取那些生动的、形象鲜明的、健康的美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描写美的人和事的作文题材,强化感受性,让 儿童在感觉中训练感觉。感觉的训练,使儿童对周围世界日渐留心、敏感,这就开拓了源泉,积累了丰富的表象,并有效地提高了儿童的语言素养、情感素养。这是提高
儿童素质的重要的基础。
(三)突出创造性
“只有当教学走在儿童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才能通过教学,不断地把儿童带入一个一个的永远没有终结的最近发展区,使儿童不断意识到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因此学生的发展的着眼点,是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
1、丰富表象,为组合新形象打下基础。情境教学,往往从观察入手。大量的观察,在儿童眼前展现一个个富有美感的、意象广远的情境,极大地丰富了儿童的表象。通过观察,储存表象,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步骤。观察力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许多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他们的创造往往是建筑在敏锐的观察事物的基础上,或是被发现了那些被人们忽略的细节,或是在实物原型的观察中得到启发,即所谓“原型启发”,产生顿悟而豁然开朗。情境教学经常开展的有目的的观察活动,培养了孩子们注意观察,留心周围世界的细微变化的观察习惯,有效地发展了他们的观察力,在粗略观察的基础上逐步趋向精细的观察。
2、注重想象,为创造新形象提供契机。人的想象活动,总是充满创造性的。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孩子是富有想象的。世界在孩子的想象中,充满着奇异的色彩,就像童话一般。我们应该帮助他们飞向蓝天,潜入大海,越过崇山峻岭,跃过历史的长河„„从而让儿童潜在的创造才能得以施展。情境教学十
分注重想象。情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属相似模拟,粗略而简易,为孩子留有宽阔的想象余地。情境教学发展了孩子的想象,孩子的想象又丰富了情境。想象越丰富,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刻。当然想象必须是恰如其分,合情合理的,而且是凭借教材进行的。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儿童的想象,有助于他们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般可根据故事情节,想象当时的环境气氛;根据课文描写的人物的神情动作、想象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或根据课文描写的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想象人物的神情动作;根据课文中心,想象故事可能发生的情节和多种结局;根据事物的状态,想象它的过去,推测它的未来„„
3、鼓励求异,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创造就是对表象的改造。要创造出新的形象,求异思维产生很大作用。情境教学,以观察为基础,着眼发展的教学思想体系,为儿童学习拓宽了思维空间,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中,进一步促使儿童求异思维的发展,从而培养儿童思维品质日趋灵活性与广阔性。美感丰富的情境,使儿童爱看、也爱想;意象的广远,更使他们的思想无拘无束,易想也易说。所有这些,使儿童处于创造性思维积极活动的最佳心理状态。
(四)渗透教育性
情感是儿童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强有力的发动者和鼓舞者,情境教学正是以激发学生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情绪及情感,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
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情感为动因,以爱国主义教育为起点,以审美教育为手段,通过感受“美”去激发“爱”,以教材语言作为凭借,采取“滴水穿石”的办法,把语文教学的教育性渗透其中。
(五)贯穿实践性
上述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渗透教育性、突出创造性,并不是外加的,而是贯穿在儿童语言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的。儿童的语言能力和智力,像其他能力一样,只有通过逐步训练,才能形成。情境教学强调基础,注重训练:(1)以词句为主的基础训练;(2)加强应用目的的整体训练;(3)结合感知为媒介的思维训练。“ 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训练”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线。情境教学讲究通过语言的训练来发展思维,或通过思维的发展来提高语言能力,做到以“活”促“实”,“实”中见“活”。可以说,这是整个训练的一个原则问题。
李吉林教学设计——《燕子》
[教学要求]
一、通过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巩固生字,理解本课生词:俊俏、阳春、盛会、生趣、掠、偶尔、荡漾、光彩夺目、百花争艳;体会比喻、拟人在课文中的作用。
三、让学生懂得本课有层次地描写画面的特点;并通过有顺序地看图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象力。
四、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课前准备]:一张剪纸。一张燕子的剪影。一张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范读课文。自学课文。讲读课文一、二两节。
第二课时:复习生字。讲读课文三、四节。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小朋友,春天来了,有一种美丽小鸟从南方飞来了。你们知道那是什么鸟儿?(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并提示学生写“燕”的“"一短横不能丢。)
你们看见过燕子吗?燕子是一种非常可爱的鸟,它在春天里飞翔的情景,可美啦!《燕子》这篇课文,就把这种美的情景写出来了。
怎么美呢?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学生主动谈感受。
四、自学课文。
老师看得出,小朋友很喜欢读这篇课文,现在就请你们自读课文,看你们能读懂多少。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先看看插图,看了插图还不懂就做上记号。(复习自学符号之一,表示疑问的:”_____?“
五、指导看图。
小燕子在空中飞着,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我们不大容易看清楚,现在就请小朋友先看一看燕子的模样。(出示燕子的剪纸,学生观察。深蓝的底色,黑色的燕子,犹如燕子在蓝天飞翔。如右图)教师提示:注意一下,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
观察后口述。
(结合学生回答,教学”剪尾“"双翼”“两翼”“翼尖”,并根据学生回答,点明观察顺序。)
六、讲读课文。
第一节.
1.现在我们来看课文上是怎么来写燕子的模样的。请一个小朋友读一读。
2.指名朗读第一节。
3.课文上写燕子的模样是从什么写到什么?也就是叙述的顺序是怎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羽毛翅膀尾巴)
4.教师指点:也就是从全身写到局部。
5.那么小燕子的全身以及各个部分长得怎么样呢?我们大家一齐轻轻地读课文。
6.你们觉得燕子长得怎么样?从哪些词语里可以看出为,把有关词语画下来。(复习自学符号之二,表示重点词句的ooooooo)
7.“俊俏”是什么意思?“俊俏”即“样子好看”。
8.指导朗读:同学们已经看出来了,从“光滑漂亮”“俊俏”“剪刀似的”写出了小燕子外形的美,所以语调柔和一些,声音轻些。(示范)
学生各自练习,然后再指名读。
9.现在我们来体会体会,这一小节最后一句话在小节中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说“凑”成了?
教师指点:羽毛是美的,翅膀是美的,尾巴又是美的,合起来就组成了小燕子完整的美的形象。这一句在小节中起了一个概括的作用,朗读时,音调可提高些,不过那“小燕子”的“小”要轻些,突出“小”,以突出它的可爱。
10.另外,这一节三个量词用得很准,哪三个?(“一身”“一对”“一个”)
11.现在我们轻声齐读这一小节,注意这些量词的用法。
第二节
1.这么活泼可爱的燕子,在春天里从南方飞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看图。(出示放大插图)
2.指导看图。
提示观察顺序:观察图画,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由近远;由上下)
3.现在请同学们当小燕子,这时候,你们从南方飞来了。啊,春天是这样的美,你们得仔细地欣赏一下。(让学生担任角色,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这样,学生的观察伴随着情感,同时对教材产生亲切感。)
4.谁能把你们观察的美景说出来。(教师提供导语:“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了,_________。”进行语言训练。)5.学生口述。
6.现在我们再来看课文上是怎么写的。你们看课文,再对照图,看课文上写春天的美景,写了哪些景物。把主要的词语画下来。
7.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雨风柳草叶花
8.请小朋友再读课文,这些景物,我们用最简单的说法,怎么把它们联成句子。
(学生回答后出示小黑板:三月,下过雨。风吹拂着柳、草、叶、花,都聚拢来,形成了春天。)
我请一位同学念念是,并说说感觉。
9.你们觉得这样写很干巴,没有美感,那么课文上怎么写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读一读,再比一比。课文上写的和黑板上的这一段意思相同,但又有怎样的不同呢?
△“三月”,“阳春三月”,“阳春”即明亮的充满阳光的春天。这是春天最好的一段时间。
△“下过雨”下过什么样的雨呢?(“细雨”“蒙蒙的细雨”)加上一个“细”,一个“蒙蒙的”我们就觉得怎么样呢?
(这就写出了春雨的特点,学生可能联系到学过的古诗和散文来回答:如烟如雾;春雨润物细无声;沾衣欲湿杏花雨;像牛毛、像细针)
△“风吹拂着柳”,(通过逐步递加附加成分,引导学生了解这一长句的含义。)
①怎样的风,怎样的柳,在前面加上一个字。“微风吹拂着柔柳”加上一个字,就觉得柳枝儿在微风中飘动起来了。课文上它写出柔柳的色彩、姿态、数量,非常生动形象,谁能说说。
②微风吹拂着什么样儿的柔柳?(“微风吹拂着才舒展开眉眼的柔柳”,什么颜色的眉眼?“黄绿”的色彩,使我们感到柔柳是那样青嫩。)这里运用了什么的法,这样写给我们什么感觉?(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柔柳也有眉有眼,这样一定就把柔柳写活了,而且好像是才睡醒了一般,舒展开眉眼。)
③不是一条、两条,而是千万条,真是美极了。(板画:春风杨柳)
④朗读全句,指导节奏:“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⑤这一句描写的情景和学过的哪首古诗意境是很相似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阳春三月,细雨蒙蒙,微风轻轻,柳枝飘荡。课文接着写了草、叶、花,你能在这些景物的前面加上适当的词语吗?可以是表示色彩的,也可以是表示姿态的,也可以是既表示色彩又表示姿态的,甚至数量的,课文上?quot;各种鲜艳的花“,你也可以具体说说什么花怎么样:
()草______________
()叶______________
()花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现在你们想,我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儿来形容这春天的花儿草儿色彩?(”光彩夺目“,明亮的色彩非常耀眼。)
△这么多美丽的花儿一起开了,好像在比谁最美,我们又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儿来形容?(”百花争艳“"艳”:色彩鲜明而好看;“争”:比。)
△小草儿,绿叶儿,各种美的花儿,都一起赶到春天里来了,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比喻?(_____ ______ ______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释:“赶集”,本来是指农民们带着各种农副产品,从四面八方集中到一个小镇上来卖,这叫“赶集”。这里的“集”主是指“集市”。是“赶集”,注意这个“赶”字,有一种唯恐落后的意思。
你们看这一句运用了几种修辞手法?说“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我们觉得怎样?教师小结:这样一比喻、一拟人,好像我们也看到了花儿、草儿,一下子都赶到春天里来了。这就写了春天树木的茂盛,花草的繁多,充满了生气,一下子赶到春天里来了。
△指导朗读这几个句子。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这些词语和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作用,读时要突出些。不过突出并不是等于用重音,要根据描写的事物状态的不同,决定轻读还是重读。如“蒙蒙的”“细雨”“微风”“柔柳”是轻柔的状态,应该怎么读呢?而“像赶集似的”“百花争艳”,又应该怎么读呢?(结合示范)
△学生练习
10.你们这些小燕子看到这样的美景,心里想说什么?(“赶”)
△“赶来做什么”?赶来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注意是“盛会”,盛大的集会:什么的盛会?百花争艳的盛会。?quot;百花争艳的盛会“这一组词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启发学生回忆在春天里观察的景象,进行想象,然后加以表达。教师提供导语:我仿佛看到___________。)
△这百花争艳的盛会,小燕子也赶来参加了,为什么说”为春天增添了生趣“呢?
释:生趣,很有生气,很有情趣。
指点:注意这儿是”增添生趣“。因为春天本身已经很有生趣了,所以说是”增添生趣“。
11.指导朗读。这一段描写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的图画,我们怎么来朗读呢?欣赏读,把好词佳句画下来(复习自学符号之三,表示好词佳句的:~~~~~~~~~~)
12.现在我们大家再看看图,再体会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请一个小朋友朗读。
13.指导背诵。
△理清层次,一共四句,第一句,写季节、细雨;第二句,写微风吹拂着柔柳;第三句,写了草、叶、花;第四句,写燕子。
练习背诵。
七、练习。
扮演角色口述。(通过表演,在情境中对话,以巩固新课。)
同座二人,一人扮燕子妈妈;一人扮小燕子。
要求从春天来到说起,说到小燕子在春天里所看到美景。注意学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最后说到春天这么美,我们也赶着去参加这盛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俏(俊俏)、伶、俐(伶俐)、唧(唧的一声)、偶(偶尔)
复习朗读;轮读一、二两节,读一遍。
二、讲读课文。
第三节.
1.导入:课文第一节写了小燕子的形状;第二节写了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那么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什么样的生趣呢?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三、四两节。我们再来看看这幅美丽的图画。
2.指导看图
我们先看正在飞行的燕子。图上画了有在高处飞的,也有低处飞的,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观察呢?(由上下)
高处的燕子在怎么飞;低处的燕子又在怎么飞呢?
3.看课文上是怎么写的,谁能用最少的字,概括出燕子飞行的特点。(快,美)
4.课文中哪些词语告诉我们,燕子飞得快?(板书:掠、唧……的一声、已经……)
如果说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里飞过“和”掠过“有什么不同?
5.过去我们学的《翠鸟》一课,写翠鸟飞得快,怎么定的,记得吗!(疾飞、一刹那、一瞬间、像箭一样飞过去)。
6.谁能根据书上描写的内容、画面,联系平时你所观察到的想象一下,说说小燕子飞行怎么快、怎么美?上面这些词语注意运用。
提示:这一节开头,简单的两笔”在微风中“"在阳光下”描写了春风轻轻,春光明媚的画面。这是燕子飞行的背景,小朋友描述的时候,也要把这情景描绘出来。
7.学生口述。
8.“掠”“唧……的一声”等词语注意用上。我们看这些词语还可以在哪儿用上?如果象声词“唧……的一声,用不上,可以换上”砰……的一声“"嗤……的一声”“嗖……的一下”等等。反正用来形容某动物或其他事物运动速度的快。(引导运用)
9.我们再来看课文,你觉得这一节中哪一句写得更美些?“还有几只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
这个长句子,谁能学习上一节老师和你们一起讨论的“微风吹拂着……”那个长句子的方法,说说这个长句子,主要意思是什么?加上什么,使我们感到什么?加上什么你觉得怎样?
学生学习自己讲书。
释:荡漾,水波起伏。(板书:荡漾)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理解。
燕子飞行这么快、这么美,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的燕子(伶俐可爱,非常灵巧,聪明。)
10.看图作接近原文的复述。(课文第三节)
照应:这就是写小燕子以它飞行的灵巧、轻快、优美,给春天带来的生趣。第四节.
1.上节写燕子飞行的美,其实燕子停在那儿又有另一种美。
2.看图,你们觉得停在电线上的燕子,这情景象什么?
3.课文上打了一个很美的比喻。
“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quot;你们想怎么像曲谱?……
△为什么说是”几痕电线“不说”几根电线?(板书:几痕)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这电线上,这“落”字你觉得怎么样?(板书:落)
从高处到底处;由动到静,把燕子伶俐轻巧的动作写出来了。这一个“落”字用得真好。)
这燕子像小黑点,正像那一个一个音符。
△课文最后不只说“这多么像曲谱啊”还加上“正待演奏的”,你觉得好在哪儿?这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板书:像正待演奏的曲谱)
4.齐读第四节。
5.指导朗读:你们说第三节是写燕子的什么美?第四节又写燕子的什么美?(飞行的美,即动态的美;停息的美,即静态的美。板书:动态静态)这两节就具体写出了燕子给春天带来的生趣。写动态的美,朗读的速度应该怎么样?语调也可以怎么样?第四节,写静态的美,速度和语调又应该有什么变化呢?语气适当加强些。
朗读全文
三、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从燕子的外形,写到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接着从燕子飞行的美,又写到它信息的美。
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
四、练习:《燕子的自述》
1.模样2.赶来了3.飞行4.停息
学生口述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燕子
春天
一身羽毛
细雨
一对翅膀凑
微风
一个尾巴
柔柳
()草______
()叶_________
()花________
第二课时:
飞行的美(动)
停息的美(静)
掠倦了
落
唧……的一声
几痕细线
已经
几个小黑点
沾
像正待演奏的曲谱
荡漾◆
第三篇:再谈李吉林情景教学
情境教育国际论坛”在江苏省南通市政府有关部门关心下,在各高校及教育科研单位的帮助下,在各位专家、学者积极的参与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圆满的成功。“情境教育国际论坛”得到这么多的教授、学者,这么多教育管理工作者和专家,这么多外国嘉宾的积极参与和热情关注,这个事实本身就生动地说明了李吉林情境教育是一件十分有意义、十分重要的事情。也说明了大家对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倾注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及操作体系是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花了30年,倾注了全部的精力打造出来的,充满了乡土气息和时代精神。李老师从中国古代文论的“意境说”理论当中汲取营养,把境界创设和情感化育以及二者的互动交融与教书育人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各种生动的情境为我所用,为儿童所设。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开拓了一条情境教育的康庄大道。它是古今中外优秀的、进步的教育理论跟李吉林老师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创新相结合的成果。情境教育是在中国的大地上土生土长发展起来的,是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流派。情境教育的好处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课堂教活了,把孩子们教活了,把教学过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情境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探索。而李吉林老师则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面鲜艳的旗帜。素质教育的真谛是以人为本、以育人为本。
李吉林老师抓住了素质教育真谛,并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觉得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基础教育承担了本不应由它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成名成家,这些高值的期望都通过应试、升学的途径,加到了中小学生的头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迫使基础教育偏离了以育人为本的轨道,导致在许多地方、许多学校出现了以分数为本、以应试为本的倾向。以人为本的核心和基础是以人的生命存在为本,以生命个体的和谐发展为本。发展是生命个体存在的表现形式,发展停止了生命也就随之终结。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进步的潜能、发展的潜能,以育人为本就要关爱生命,重视生命个体的发展。基础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发掘、激励每个学生的潜能,帮助每个学生健康地全面地发展。发展应当是全面的,是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这样。只是知识、只是分数、只是学历是不够的。人做每一件事都离不开人的品格,离不开人的情感、意志、真诚、热爱、友善、合作、践行等品格修养。在许多情况下品
格是比知识更为重要的因素。教育本来应该是充满感情的事业,充满爱的事业。但如果把教育变成了非常枯燥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而且用分数去激化其中的利害关系。如果把正常做人、生活,所必须具有的品德素养、情感素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等因素,排斥在教育过程之外,这样下去,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是会出现重大危机的。
李吉林老师数十年与儿童朝夕相处,深刻地认识到了应试倾向存在的弊端。她从“意境说”中概括出“真、美、情、思”四个特点,并创造性地运用到小学语文教育中。把因应试而被淡化了的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情感、意志、情操这些文化要素,重新确定为语文教育的有机构成,使儿童的兴趣、特长、志向、态度、情感、价值观这些人的素质的重要因素在教育实践中摆上了应有的位置,使语文教育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小学语文教育在性质和任务方面也长期存在着争论。强调工具性的一方要求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上面下功夫。强调人文性的一方则要求着重进行文化传统的熏陶和文学修养的锻炼。争论十分激烈,有的时候争论的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要承担语文教育失败的责任。我觉得我们不要更多地去强调这两种主张或见解的不同面、对立面,不要去扩大它们之间的矛盾,而要更多地下功夫去寻找把这两种主张和见解各自的真理性的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去开创语文教改的新的局面。
现在的时髦的说法是把语言文字系统叫做符号系统,把语文世界说成符号世界。在这里我想对语文教育界的老师们和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强调的是:人生活在语言中,也即生活在符号世界中。人生活在语言中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人由直觉的具象世界进入抽象的符号世界,是一次最为伟大的飞跃。就是凭着这一次飞跃,人才从一般动物中区别出来而成为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载体,是想象的翅膀,是情感孕育和表达、智慧积累和传递赖以运行的根基。所以人是通过拥有语言的方式,拥有了物质世界,也拥有了精神世界。一位哲人说得好:“因为你拥有语言,所以你优于动物。如果你语无伦次,那么动物就优于你。”我觉得这位哲人讲得非常好。假如现在的人失去了符号世界,就是说失去了语言世界,那么他的归宿就必然是回归动物世界。而且由于人没有尖牙利爪,他在动物世界当中必然还要处于劣势的地位。因此我觉得我们对语言、语文教学、语言世界、语言文字系统还应当有一些新的认识。如何掌握语言文字这门工具,不管在争论中把语文教育的工具性批得多么厉害,但语文课具有工具性恐怕是不能够回避的。语言是人类的活动赖以进行的最基础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对它,尤其是对母语的学习,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所以我觉得语文教育的任务不是要回避或者离开语言文字世界(即符号世界),而是要通过创设情境以及采取其他许多有效的措施,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更积极、更和谐、更情真意切地学习和掌握语言文字,使学生热爱母语,热爱母语文化,增强在语言世界或者说在符号世界当中翱翔的本领。情境教育以课程教材为依据,从儿童无假、儿童爱美、儿童有情、儿童好问的心理发展实际出发,把识字、读书、作文的训练融入精心创设的境界。通过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其中的操作模式,将儿童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把认知与情感、学习与审美、教育与文化,在课堂中交织、融会起来,解决了长期以来,注重认知、忽视情感带来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能协同发展的问题。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品德素养。情境教育的产生和成熟,是李吉林老师以及她的同事们积极钻研、努力奋斗的结果。他们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向小学语文教育提出的许多重要问题,展示了高度的育人智慧和完美的育人艺术。情境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情境教育的体系仍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仍然是一个发展的体系,它仍将从多个方面吸取营养使自己更加丰富、更加完善,更加受到广大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的欢迎。
我作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十分敬重李吉林老师。她在为人、处世、治学、从教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是值得我们大家很好地学习的。李吉林老师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她的成功得益于她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注重践行、创新的敬业精神;她的成功得益于她对理想永不言弃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她的成功得益于她无限热爱儿童、忠诚于儿童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
李吉林老师今年已经70岁了,孔夫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人到了70岁的时候已经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他的行为已经可以进入非常自如的自由世界了。让我们祝愿这位已届“从心所欲,不逾矩”年龄的,并为学生和青年教师爱戴的老教师,身心愉快,健康长寿,为我们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李吉林的情境教学
李吉林的情境教学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要注重情感的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开创的情境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李吉林老师自1979年就开始了情境教学实验。她从英语情景教学中受到启发,结合我国古代的“意境说”,通过“创设情境进行片段语言训练”、“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1] 四个阶段,进行了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逐步探索出了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全新模式——情境教学。
李老师的情境教学最初从语言片段训练着手,逐步扩展至作文教学,并延伸到阅读教学之中。她认为阅读教材中每篇课文所描写的特定情境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中心思想或说明的道理等都是由具体的字词句篇构成,并以一定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2]而情境教学正是从这个具体的整体出发,把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综合起来进行教学。李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始终是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并由这两者所决定。她提倡以生动的手段来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途径有六种:一是生动展现情境;二是实物演示情境;三是图画再现情境;四是音乐渲染情境;五是表演体会情境;六是语言描绘情境。通过以上六种途径的选择运用,她又把阅读情境教学分为三个步骤:初读、细读和精读。
首先是初读。此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创设情境抓全篇,重在激发动机”。初读,是儿童第一次对教材进行感知体验。在最初的导入环节,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利用语言描述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描绘画面、揭示实物等方式,充分激起儿童的好奇心理,使之燃起主动阅读课文的欲望。不同类型的课文,可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写景、抒情的课文可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内心产生一定的美感体验,主动地去了解所描写的景物;状物的课文,通过情境创设获得所摹状事物的具体表象;写人的课文,通过介绍人物背景及其所处环境,或激起儿童的亲身体验,使其对课文所描写的人物产生亲近感,投入自己的感情进行全身心的阅读;说明文,则通过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把其带入探究的情境之中,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从整体轮廓着手,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3]这一课,李老师以情境导入新课,启发学生的激情:
通过假想旅行,我们曾经到过美丽的日月潭,到过富饶的西沙群岛,我们感到祖国南方的风光美如画。那祖国的北方怎么样呢?在祖国的东北有许多高大的群山,【出示祖国地图】其中有一群山,名字叫“小兴安岭”。小兴安岭可美啦,像个大花园,课文上称它是“美丽的小兴安岭”。你们想去吗?现在让老师带你们一起乘坐飞机,到东北去,继续我们的假想旅行,到美丽的小兴安岭去吧……
你们到小兴安岭去假想旅行,心情一定是愉快的。你们是在明媚的春天去,还是在金色的秋天去?是在枝叶特别繁茂的夏天去,还是在白雪覆盖着群山的隆冬去?(儿童听着情不自禁地展开想想,因急于了解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从而产生学习全文的动机)
在初读的过程中,李老师提倡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并且逐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目的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积极开动脑筋,对课文有初步的思考认识。
其次是细读阶段。此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强化情境,理解关键词、句、段”。阅读的过程大多都是从整体到局部,这样便于学生对整体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阅读的效率。为了让学生掌握重点段,理解关键词句,李老师认为必须根据重点段的需要,选择一个角度强化某一情境。情境的突现能促使儿童更好地掌握课文知识,得到语文训练。如教学《荷花》这一课的重点段第4小节时:[4] 师:“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着,看着,觉得自己仿佛就像一朵荷花。【教师说到这里就以很自然地表情朗读第4节,读后教师提问学生】
师: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看荷花的? 生:这个小朋友看得很仔细,很认真。
师:对,那么请小朋友们想想,表示看的时间长,表示看得很专心,或者表示看时显出爱荷花神情的词有哪些?
出示句式:我 地看。
生:久久地、默默地、出神地、目不转睛地、凝神地、深情地、全神贯注地——、师:现在就请小朋友久久地、凝神地、深情地来看着荷花。(教师播放轻音乐,学生随着音乐看着图画)师:你们仿佛看到了些什么? 生:我觉得荷花变活了。
生:我仿佛看到荷花突然长高了。生:我自己好像也摇摆起来。
生:我觉得自己也变成一朵荷花,心里美滋滋的。
师:课文中“我”爱荷花,因为荷花非常之美。现在就让我们深情地读课文,要把荷花的美读出来。
最后,是精读阶段。此阶段的教学目标为“凭借情境品尝语感,欣赏课文精华”。李老师认为“精读”是体会教材思想感情,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步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主要的做法是引导学生体会语感:一是比较,二是诵读。其中,比较的方法最有效。具体来说,“增”、“删”、“替换”、“前后改动”后与原文作比较,引导学生比一比,读一读,想一想,比较前后间存在的差异,对词的感情色彩有所理解。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适时地创设一定的场景,引导学生去作比较,让其体会词义的不同。而诵读可以使学生通过声音和语调显示出文章不同的气势和节奏。在教学中,通常把比较词语和比较朗读结合进行。这里举一个教学《少年闰土》第1节的例子:[5]
师:现在谁来做闰土,用说话的口气把“看瓜”这一节的内容说说。你们大家做课文中的“我”,你听了闰土讲述的情景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出示:深蓝的填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圆圆的、亮亮的,下面是海边的一片宽阔..........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就像春天郁郁葱葱的麦田。............师:这里增加了“圆圆的”、“亮亮的”。“一片宽阔的”、“就像春天郁郁葱葱的麦田”。这些词儿本身都是挺美的,很生动的,但是写文章是不是好词佳句越多越好呢?大家比比看。
生:第一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已经说了“圆月”,当然是远远的,再说就重复了;第一句已经写了是“一轮金黄的”圆月,当然是亮亮的,所以加上“圆圆的”、“亮亮的”都是多余的。
生:课文中已经写了“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从一望无际的瓜地已经说了沙地的宽阔,再说“一片宽阔的沙地”就重复了。
生:鲁迅先生不仅写了西瓜地的大,也写了它的色彩是碧绿的,再说“郁郁葱葱地”就重复了,而且“麦地”和“西瓜地”并不相同,用“麦地”和“西瓜地”比得很不恰当。
师:同学们都讲得很好。
生:老师,这些加的词和句子有点画蛇添足。
师:你总结得很好。下面我们比比读读。一读增添词句的,二读原课文。
从整体上来看,情境教学的阅读过程由初读——细读——精读组成,这三步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缺一不可。从创设情境——强化情境——凭借情境品语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然,也可根据教材的实际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李老师总结了情境教学的四大特点,即“形真”、“情深”、“意远”、“理寓其中”。形真,即神韵相似,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情深,即情意真切,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性;意远,意境广远,形成了学生想象的契机,有效地发展其想象力;理寓其中,则蕴含理念,抽象的理念伴随这形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力。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并不是为情境而情境,她所创设的情境始终围绕教学目的、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以生动鲜明的形象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和思想内容的理解,并利用情境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语境中练习语言表达,结合语言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情境教学使孩子们感到了语文课堂的易、趣、活,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当然情境教学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并不是所有课文都适合运用情境教学法教学。也有学者指出,语文课堂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教学事件、教学问题,这些事件或问题都是“情境性的”,本身就是一个个具体的语境,如果不利用课堂语境在言语学习中的作用,不恰当地追求虚拟情境的创设,反而会分散学习主题,甚至浪费学习时间。
因此,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必须应时、应文、应人,要围绕教学目标合理运用,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第五篇:李吉林萤火虫教学设计
《萤火虫》教学设计
李吉林
一、导语
一、导语
在夏天的夜晚,我们会发现在草地上,在花丛
中,有一些小东西飞来飞去,还一闪一闪的,你们知道,那是什么?李老师还会念一首萤火虫的儿歌: 萤火虫,点灯笼, 飞到西,飞到东。一闪一亮,一亮一闪, 好像星星落花丛。你们喜欢萤火虫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萤火虫》的课文。(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读正确,初步理解课文)提出要求:要一字一字读正确,读完一遍,把加 拼音的字再认一认。
读完一遍再提要求:不懂的词自己猜猜。
比方“夏夜”,这个词你们没有学过,意思能猜出吗?再比方“燃烧”,“燃”和“烧”连在一起,“燃”又是 火字旁,意思懂吗? “燃烧”懂了,“燃起”也就不难了。(小黑板上依次出现以上词语)下面再读读想想,然后告诉老师,“提着一盏小
小的红灯,小心地照着这个花草的世界”的是谁?“它 还是不停地飞来飞去”,“它”又是谁?
四、轻声齐读
大家一起来试试,读得慢些。
五、指导自学(通过自学,想象画面,理 解课文)1.启发:如果你是一个画家,要你根据这篇课 文画一幅图画,画上应该画些什么呢? 2.指导:现在老师先帮助你们一下,课文一开
始说:“荧火虫在夏夜的草地上低飞”,读着这一句 话,就好像看见一幅画,你们有没有看到?看见萤火 虫在哪儿飞?画上要画什么?”
(“萤火虫在草地上低飞”,画上小草,表示草 地。)(1)“萤火虫在草地上低飞”,萤火虫是画在上 面,还是下面?(在草丛中画萤火虫,表示“低飞”。)(2)萤火虫在夏夜的草地上低飞,是“夏夜的”, 那么还要画上什么呢?(画上许多星星,表示夏夜繁星密布。)3.指点:这就是“萤火虫在夏夜的草地上低飞” 一句在我眼前出现的画面。现在你们就学着李老师 的办法读读想想:在这幅画上,还要添上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课文,讨论。4.检查自学效果。
△有没有看懂,是“花草世界”还要在画上添上 什么? △画一朵花行吗?(“花草的世界”到处是花草,要画许多花。)△是一种花吗?(出示句子:“萤火虫飞舞在万花丛中。”)△“万花”是指各种各样的许许多多的花,那才 是花草的世界。
(以上引导学生边说边画,将课文内容用画面呈 现在学生眼前,并结合理解词语。)5.萤火虫在万花丛中,飞的样子你觉得怎样? 比较读:萤火虫,飞在万花之中。萤火虫,飞舞在万花之中。
指点:“飞舞”一词告诉我们萤火虫飞的样子很 好看,就好像在跳舞。再读:飞舞在万花之中。飞舞在花草的世界里。
六、释疑
现在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估计学 生可能提出:①为什么说萤火虫小心地照着花草世 界?②怎样说是用生命燃起灯?)启发:1.萤火虫为什么要小心照着花草世界? 你们想,萤火虫在怎样飞? 出示句式:萤火虫飞着。
2.怎么说是用生命燃起的红灯呢? 启发:我们平常用的电灯,过去用的油灯,过春 节时,我们还玩过兔灯。我们知道: 电灯用电发光,油灯用油发光,兔灯用蜡烛发 光。
那我们想想,萤火虫的小灯,用不用电,用不用 油,用不用蜡烛?用什么发光?(用自己的身体发 光。)3.讲解说明:萤火虫身体里分泌一种东西,随
着呼吸就发光,如果萤火虫这样东西分泌完了,就不 能发光了,它就会死去。
4.说话训练:现在你们懂了吗?谁能说说。(出示句式)萤火虫的小灯,不用,也不用 而是用。
(课中操:唱《萤火虫》,第二遍配合动作。)(出示课文板书)萤火虫,你不觉得你的灯光太小了吗?你不觉得 你是在燃烧自己吗? 萤火虫不回答,还是不停地飞来飞去,提着那盏 美丽的用生命燃起的红灯,飞舞在万花之中„„ 指导朗读:(1)你不觉得灯光太小了吗?(2)你不觉得你是在燃烧你自己吗? 你不觉得吗?你懂吗?你知道吗?用问的口气提 醒萤火虫。
5.讲述:萤火虫的灯光是太小了,是星星点
点。萤火虫飞来飞去,也确实是在燃烧自己呀!萤火 虫有没有小看自己,因为灯光太小就不发光?因为要 燃烧自己的生命,就不去照看这个花草的世界了?我 仿佛看见萤火虫在晚风中飞来飞去。“它还是„„” 6.启发,萤火虫没有回答,心里可能在怎么想 呢?(出示)萤火虫好像在说,我用生命燃起的红灯很小很 小,只要能给这花草世界带来一点光亮。我就 7.轻声朗读最后一节。
指点:突出“美丽的”,萤火虫很小很小,但正是 因为那是用生命燃起的小灯,所以这盏灯是红灯,是 美丽的红灯。“美丽”一词要读得美,让别人感到美。
七、朗读全文 1.指名读。2.轻声齐读。3.表演朗读。
八、进一步理解课文
萤火虫提着用生命燃起的美丽的红灯,飞在万
花之中,小心地照着这花草的世界,那么花儿、草儿, 可能会对萤火虫说些什么呢? 扮演角色表演,进一步体会情境。(指名三个学 生戴上头饰,分别扮演花儿、小草、萤火虫。)小朋友,你们喜欢萤火虫吗? 我们学的哪篇课文,也像萤火虫?复习“小草”。
九、总结
萤火虫、小草虽然很小,但是它们都尽力用自己 的光亮,用自己的色彩,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打扮世 界,为“世界”尽自己一分力量,这种精神多可贵啊!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去观察一下,还有哪些小东
西也像萤火虫、小草一样,有哪些人就像萤火虫、小 草一样,默默地打扮着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