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积累和感悟的探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积累和感悟的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且十分明确地指明了这一任务 “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通过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来实现。”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可见,注重积累、感悟,是学好语文的基本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多次提到了“积累”和“感悟”,如在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在阅读教学目标中又指出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标中还对积累中可以量化的内容作了钢性的量的规定。由此可见,积累和感悟应该是阅读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必须引起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关注。
但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仍影响着部分教师,繁琐的分析代替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机械的训练限制了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同时,也有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开放性产生了片面理解,语文课堂出现了内容庞杂、形式纷繁、甚至被过多的非语文活动所占据、喧宾夺主的现象,也导致了教学中轻读书、轻积累、轻感悟。这些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我校语文教师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不利于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语文素养的形成。
在教的影响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着被动接受、重知识点的学习轻积累、感悟的现象。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薄弱的阅读积累、思想积累和认识积累影响了感悟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削弱了感悟的能力和品质;反过来,薄弱的感悟能力又影响着积累的主动发展,造成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不快,缺乏发展的“后劲”,最终制约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根据课标的要求,“积累”和“感悟”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当前学校阅读教学中教和学两方面的实际问题,我们提出和形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积累和感悟教学的系列模式
该系列模式符合新课标理念,进一步落实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适应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知识量呈几何增长的速度,为学生尽量多地积淀爱国情感、语言单位和获取知识的方法技巧,并能举一反三,获取更多。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借鉴相关研究资料和大量的课堂观察、访谈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该包含以下五个基本要素:初读认识、复述运用、老师拨导、填卡自测和迁移运用。
学生的语文素养已初步形成,学生的语感、表达能力明显提升,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冷静思考,结论与分析
结论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丰富多彩,把握课文教学流程最好的办法是:反复变换形式地读文,让学生在读中产生疑团重重,又在读中通过字词理解内化迁移,悟难释疑,最后说收获。整个过程,以文本为载体,突出语文本位;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角,突出学习主体;整个过程,以疑问为主线,突出思维训练;整个过程突出运用主标,突显学以致用。
结论
二、让学生自主积累不是目的,目的是感悟后的运用。在前期研究中,我们以积累为目的,发现学生单独说词语时词汇丰富,可是在作文运用时,基本上不用。探究原因,我们的教学缺乏字词理解内化迁移环节,让学生积累再多又能怎样?我们务必在理解词语后开展内化迁移造句上下大力气。
结论
三、阅读教学的目的不容忽视思维的训练。我们在研究中期还发现学生作文水准、言语交流跟对比班一直没有大的提高,所以经过专题研讨,我们注重阅读教学中思维的训练,反映作者的某种心情应该抓住哪些写作对象,一件事可以有哪些不同的体会,这些体会来自不同时间段、身份不同的人物,人物的不同角度。我们觉得还应加大看待事物的角度分析,让学生去感悟万事万物与人类社会的关联。
结论
四、阅读和习作应该再加大联系,从阅读到写作,从习作到阅读,做阅读教学时要紧密结合习作,做习作教学时要紧密结合阅读。读和写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没有加大对习作的技巧提炼,在习作教学中往往没有提及对本单元课文写作方法的运用。致使阅读和习作走两条线,活生生地把一个事物剥成不相干的两半。
结论
五、学生对活动感兴趣,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多设计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大家都知道,课堂教学设计了活动,气氛就活跃了,但前些日子的脱离文本的表演,把教学带出了语文,带进了演艺,遭受到贬谪后大家又都偃旗息鼓了。我认为,课本剧的表演是很必要的,尤其大量的时间应该花在表演前,再次对字词深刻琢磨体会,参悟文中人物,认识文章思想感情很有益处。表演的本身,目的只是刺激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参与文本琢磨。
结论
六、最高效的学习方法是弥补学习中出现的缺陷。学生入学开始就不是一张白纸,他有他的认知知识体系,他有他的认知事物的方法,只是这些知识、方法可能还不正确,还很原始,还很低效。我们如果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给他涂抹色彩,那他就会对你所给予的不感兴趣,不做出任何回应,课堂就会死气沉沉。当我们准确认知学生的既有知识体系和认知方法,发现其中的缺陷,立足他们的问题,解决他们的疑难,这样他们就会关心这个问题的发展变化,聚精会神地参与聆听、凝神静气地参与思考、绘声绘色地参与辩说、全神贯注地参与书写、轻松高效地理解感悟实现积累。
第二篇:浅谈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累
浅谈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累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特别是语言的积累,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感。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关于“积累”的话题存在已久,而在新课标下又有着新的内涵。要想提高语文水平,就必须重视积累问题,不但要在语文的基础训练中加强语言文字的积累,还要深入去研究积累的规律、教学方法、训练方式等,以此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特别是语言的积累,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感。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关于“积累”的话题存在已久,而在新课标下又有着新的内涵。我们要想提高语文水平,就必须重视积累问题,不但要在语文的基础训练中加强语言文字的积累,还要去深入研究积累的规律、教学方法、训练方式等等,以此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就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以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语言生活积累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写起作文来可以说是奋笔疾书、一蹴而就、一气呵成,一点都不为难,潇洒自如。同学们感到非常羡慕。还有的人说起话来井井有条、条条是道,毫不紊乱。这些与他们的思维灵敏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与他们的知识功底深厚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他们平时非常重视积累,他们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这样说起来和写起来才能马到成功、毫不畏惧。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重视积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更要重视生活的积累,鼓励学生能够认真去观察生活,走进生活,达到积累的目的。
二、强化积累阅读
语文教学要从教师指导上下工夫,要精心指导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积累问题,比如,要对学生的说进行适当的指导,从汉语拼音开始一直到字、词、句的训练,甚至是课本中的一幅插图,都要让学生认真地去理解记忆,这样使他们的说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素材。当然还要重视课文的朗读。通过朗读能够使学生感受语言,记忆语言,积累语言。在阅读中还能使学生去拓宽范围,我们要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读,奠定积累的基础。要提倡学生背诵,学生青春少年,记忆力非常强,趁此大好时光开发他们的记忆潜力,让他们去背诵课文,去寻找那些词句优美的文章,积累自己的文学基础。
三、重视运用
积累固然重要,但是不能缺少运用,因为只有运用才能使这些积累成为“活水”,才能不至于忘记那些积累。我们都知道,谁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名字,就是因为经常去使用,而对于已经积累的东西,我们一定不能停放在那里,要及时灵活地运用,这样就会使它们变成活水,越积累越多,形成了滚雪球式的效应。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做到这一点,不能忽视不去应用。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积累是非常关键的,我们教师要重视起来,指导学生做好这个重要的事情。
编辑 鲁翠红
第三篇:小学语文论文《浅谈朗读、感悟和积累》
浅谈朗读、感悟和积累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第六小学罗惠春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付考试、会考试等观念的指导下,重讲解分析,轻朗读感悟、积累的现象相当严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从中可以看出,重视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已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而语言积累、语感的形成是和朗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朗读、感悟和积累谈一谈体会。
一、做好朗读,以读促悟
朗读是感悟和积累的前提和基础,《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重要视朗读和默读。”因此,做好朗读教学显得十分重要,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是有道理的。读的形成是多种多样的,可是是教师范读,可以是齐读、引读、个别读、分角色朗读。采用哪种形式要根据课文内容而定。一般来讲,了解大意,分段分层,理解词句可采用默读;读正确、有感情等可采用指名读;指导示范可采用范读;分清段落层次采用教师引读,引总起句和过渡句;活跃课堂气氛的采用齐读;对话多的采用分角色读;但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就得下一翻功夫。
首先,要读正确、流利。读正确、流利是感情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关键是要扫清生字词的障碍。如果会读生字,理解词意,然后在多读、读熟。基本上就能读正确、流利。
再次,要读出感情。做到感情朗读不得件容易的事,本人参考了一些 1
关于朗读的文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做了以下几方面,觉得还是非常有效的。
1、注意老师的范读。学生模仿性很强,老师好的范读能起到很强的示范作用。但并不是篇篇文章都范读,有些文章的段落学生读得不够好,老师范读,再让学生模仿老师读。
2、用提示语来引导学生读。课文引用人物语言的句子,给我们提供了感情朗读的提示。如《将相和》一课的一句: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说:“我看你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壁在我手里,你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壁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根据提示语“理直气壮”,就要读出理由充分、气势旺盛的语气。再如《巨人的花园》一课的一句:“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斥责。根据提示语“大声斥责”,不但声音要读得响亮,还要带有严厉、斥责的语气。又如选读课文《小抄写员》一课的一句:父亲很高兴,拍拍叙利奥的肩膀说:“哎,叙利奥!你爸爸还真的没有老哩„„”根据提示语“高兴”,就应该把父亲高兴、兴奋的语调读出来等等。
3、根据情感基调来读。每篇文章都有一定情感基调。写景壮物的文章可读得抒情、优美些,语调明亮些。如《美丽的小兴安岭》、《鸟的天堂》、《桂林山水》等。写人记事的文章根据具体内容来定,反映黑暗社会劳动
人民生活的文章要读得低沉些、慢些。如《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4、根据课文内容来读。课文内容决定了用什么感情来读,要读出感情就必须读懂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如在读《去年的树》一课时,读到小鸟春天会来找它的好朋友树时的三次对话,鸟都是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当它一次又一次地找不着时,心里是非常焦急的。所以,读鸟向门先生和小女孩的问话时,心情一次比一次急切。当它得知树被“砍倒”,被切成“细条条儿 ”“做成火柴”“ 卖掉了”“ 火柴已经用光 ”,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火还亮着,它的内心越来越忧伤,读时要突出一次又一次伤
心,一次又一次难过。三个角色的回答,其身份不一样,朗读时也应有所区别。读树根的话时,要读出同情、伤感的语气,因为树根本是树的一部分;读门先生的话,声音要显得平淡,因为工厂的大门对这样的声音见得多了,不以为然了;小姑娘的回答声音要稚嫩些。
总之,无论是哪种朗读,最终归结到一点,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来读。朗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过程。同样,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又为有感情的朗读创造了条件,这样循环往复,最终达到以读促悟。
二、熟读成颂,积累运用
学生通过熟读课文,会有所理解和感悟。但要达到充分的理解和感悟或者说自读自悟,这其中还有一个教师引导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此不在进行探讨。
作为语言积累,它包括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口语交际、阅读、习作,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这些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内核。三是规范语言的积累,如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等。它为语言发展获得了借鉴。”在此只针对第一、三种积累(具体的说词句等的积累)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学习语文要重视积累和运用,只有储存大量的优美词句和名篇佳作,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新教材很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很多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都有“背诵喜欢的段落”、“把你觉得需要记住的词语和句子抄下来”,或者“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抄下来”等。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积累和运用呢?
1、关于积累。首先,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课堂上叫学
生用波浪线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画出来。再次,说说自己对所画语句的理解。有些学生喜欢的语句可能意思很明显,不必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有些语句含义较深,学生可能理解得不够全面,需要老师的指导,教师要针对多数学生喜欢而含义较深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就学生理解得不够全面的地方给予引导解决。当然,既然是学生喜欢的词语一定是学生理解了的,但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更深入的体会句子的含义。再次,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喜欢总要有喜欢的原因,说出喜欢的原因能够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意思、感悟语言、体会情感。从中还可以看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程度。如学了第十二册《匆匆》一课,有很同学喜欢第二自然段的一句:“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有的学生说:“这一句语句优美,很富有诗意,所以我喜欢”,这是从感觉层面上说的。有的说:“这一句用了很形象的比喻,把时间比作大海,把日子比作了一滴水,所以我喜欢,”这是从内容层面上说的。相比之下,后一种对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感悟就更深。第三,让学生熟读背诵,有时间的话还可安排学生默写,然后抄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2、关于运用。学生大脑中储存了优美的词句和名篇佳作就不愁不会用了,但教师的指导也是非常必要的。如写家乡的一处风景《家乡的》时,许多学生写了家乡的山、水和树,我提醒学生:写山水和树可以借鉴我们的哪些课文?学生很自然的想到了《桂林山水》和《鸟的天堂》,并将积累到的语句很巧妙的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有个学生这样写到:“家乡的山真绿啊,到处是碧绿的森林,仿佛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的海洋”;又有个学生这样写到:“家乡有水真爽啊,轻轻喝一口,就像那清凉糖,让你全身轻松自然。”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更是目不暇接的应用到作文中,学生真是尝了“学以致用”的甜头。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积累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积累运用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还记得在北师大教材培训会上,培训老师说: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在阅读方面,一贯强调“广积粮”,而不过多地“深挖洞” 我认为只有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才能厚积薄发;应用起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达到如古诗所言:“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看张”的境界。但学生终究存在着年龄及个性上的差异,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一、通过熟练背诵,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精力旺盛,求知欲高,记忆力强,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为了抓住小学生的背诵黄金时机,我校几年来一直坚持使用我校自编的校本教材《小学生古诗名句诵读》
全书在照顾时令节气,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适合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和知识基础上共选择240首古诗、240句歇后语或谚语、名言、警句,每学期平均按二十周计算,每周背诵一首古诗词和一个名句。对学生背诵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而且形式多样,可检查性地抽背,巩固性地小组背、齐背,可游戏性地同桌或两组对背,也可在课间背、课前背、放学背、路上背等。
二、通过摘记好词好句,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摘记是对读过的、背过的语言材料进一步地加深巩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指导学生做好不同形式的摘记工作,这样既积累语言,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合北师大教材,如“日积月累”设计了一系列与主体课文紧密配合的字、词、句、篇的练习,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喜爱,丰
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使用,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以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
写下面的字时应该注意什么――辨析字形,发现字的易错点。如:“礼物”的“礼”――示字旁,只打一点。“博大”的“博” ――左边是“十”字,和竖心旁区别。
抄一抄――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或常用词语的积累。这些词语有的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有的是常用书面词语,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在语境中使用汉字。此题每一行后面,留有一个方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课文中的词语学习。如:精美、滋润、郑重其事。
比一比,再写出几个词语――体会、辨析词义,扩大词汇的积累。如:一瞬间、一眨眼、一刹那,都是表示极短的时间。
读一读――比较每组句子表达的不同形式,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当他决定给妹妹输血的那一瞬间,他一定是下了死亡的决心,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啊!”(在陈述的过程中加入抒情和议论,产生了感染力)
此外,“日积月累”还设计了有关区别形近字、同音字,辨析词义,结合句子理解词义,读警句、格言,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等方面的练习,不仅注重读的积累,而且重视写的积累,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通过生活积累,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种多彩的语言文字积累资源,就要靠老师去慧眼识得。作为老师,应该想方设法将其各种生活体验充实到他们的脑海中,视线里,引导、启发他们的积累。如:小朋友们都爱看动画片,我们不防允许他们在晚上完成作业的基础上,看10分钟的动画片,让他们在动画片里找人物的名字。另外学生还可以把动画片里的故事记在脑子里,和小伙伴们分享,真是其乐融融,语言文字积累的兴趣马上激发起来了。电视广播媒介有很多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而积累这些语言文字,对学生来说是没有负担的。最值得一提的是小朋友们都爱吃东西,玩玩具,很多商家都通过做广告的形式,对自己的商品进行推销,很多好的广告词,其实都是诗词般精练简洁含义深刻、琅琅上口、的优美语句。平时让小朋友们多关注这些语句的话,真的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4、通过勤思勤记,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写日记,既能积累语言文字写作素材,又能锻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可以是自己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以是看过的有意义的画片、糖果纸、门票、小照片等剪贴而成的剪贴式日记,在日记本上,根据自己贴、画的内容用上自己的语言文字写几句或一段话。
还有通过名篇名句的摘记,写读书心得,课文的续写、仿写等。如:四年级上册《散落的钞票》:用100个左右的字缩写这个故事,从中挑选出最关键的几个词语。五年级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老船长营救了所有人,自己却与轮船同归于尽。如果你被感动了,如果你联想起别的事,就拿起笔写一写你的心得吧。四年级下册《谁说没有规则》: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仿照课文,续写一节。四年级下册《沙漠之舟》:尝试把下面的资料作适当修改,插入课文。四年级下册《七子之歌》:假如 闻一多先生见到香港、澳门回归,会有怎样的心情?试着改写一段课文。三年级下册《给家乡孩子的信》:抄一抄课文中你认为重要的话,背下来。四年级上册《桥之思》作业:熟读课文,挑选喜欢的句段背诵。这类习题可以充实学生的语言素材,积累语言精华,加厚文化底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这样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学生的思路会逐步清晰,阅读能力会随之提高。多知才能多智,厚积才能薄发。在积累了大量语言文字后及时练说练写再加以创造性想象,将来就能挥洒自如地应对考试、写作和辩论。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始终坚持以语言积累为轴心,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多读、巧记、乐说、善写,让记忆与感悟融合,积累与运用并重,储存与整合统一,趣味性与生活
性兼顾,多管齐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对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语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五篇: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匆匆》说课
谢屋小学 易顺昌
一、教材分析
《匆匆》一文是六年级下册第2课,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 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二、设计理念
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三、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2.积累语言。
五、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3.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初步感受。
出示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让学生大胆猜想。
估算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留下了什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用这些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匆匆,为下面学习文章打下基础。)
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出示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要读正确读通顺,注意读好标注拼音的词语,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接读课文,教师和学生评价。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从整体上了解。)
教师指导问号的读法。
大家看“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句子应该怎样读?你能不能试着来读一读。教师范读,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因为这篇文章中的问句比较多,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读好一个问句,其他句子学生也会受到启发,从而能读得更好。)
三、默读课文,个性感悟,交流感受。
出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一个自然段。边读边随着作者的描写,想像文中描写的画面。
学生默读课文。读完以后,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你想像到了什么?说说自己读文章以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逐步掌握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从整体到部分理解课文。)
四、自由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提出问题。
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每个标点符号。对哪些句、段的印象最深呢?对文中的哪些地方还读不明白?画出有关的句子或者自然段。学生默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精读课文,在感受全文、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读懂文章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读书方法。)
五、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揣摩朗读。出示要求:
1.不懂的地方通过相互交流能不能弄懂。
2.找出了哪些印象深的句子,设计如何读才能把这些句子读好。3.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合作设计读好一句话,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方法,并且是个性化朗读。)
六、全班交流,指导朗读,体会情感。1.你们小组画了哪些句子?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学生汇报。
2.鼓励学生讲出自己和时间有关系的一些故事。学生讲述自己的生活体验。
(设计意图:用身边的人和事,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积累,对时间匆匆可以感触更深。)3.怎样才能读好这些句子呢?除了想像作者当时的心情,还要加进我们自己的感受。下面同学们再读一读。
自由读,指名读,老师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适时恰当的评价,让评价起到指导朗读的作用。)4.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想像到了什么?作者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出示作者简介,加深学生的感受。
自由朗读作者简介。交流读了作者简介以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读简介,了解朱自清一生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间的人,从而体会作者的当时的心情和感受。)第二课时
一、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2.汇报交流,感受语言。
你认为作者这篇文章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引导学生找到: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体会句式的运用)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
教师随机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评价和名家的评价互相对照,一是给学生成功感;二是让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规范起来,不能漫无目的;三是从不同的侧面为学生提供思想的借鉴。)
随机出示朱自清本人对写文章的感受:
──“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
──谈描写“于每事每物,必要剥开来看,拆穿来看”,“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的秘密”,只有这样“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的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
(设计意图:出示作者本人对文章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写作的本质是浓厚的情感和细致的观察,而不光是词句的运用,使学生对写文章用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3.个性解读,朗读交流。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然后大声朗读画出的句子。
交流:把划的句子读出来,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老师和其他同学评议并示范。(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在共性的基础上,体现自己对文章语言的个性化理解。用朗读的手段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抑扬顿挫来自情感的浓厚,而不是简单的停顿重音。)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设计意图:学生前面的学习已经读熟,这里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语言的基础上积累语言。)
二、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故事拿出来,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一是对时间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加深对文章的了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积累语言,以时间为线索,背诵和理解一些诗词、名句、格言„„拓宽语文的学习领域,培养有目的地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抒发感受,积累运用。
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对时间的流逝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出自己现在最想说的话。可以引用刚才交流的一些名言警句。学生练习。全班交流。(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语言,用情感支配语言,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写文章的本质。)
四、分层作业,课外延伸。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2.推荐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是有层次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