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定稿]
基于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
【摘 要】在小学教学中语文学科具有很高的教育地位,其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语言理解能力及应用能力等。而尤其是小学一年级,是语文教学的初始阶段,在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学一年级;阅读能力;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能够使小学生对字面意思进行理解,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从而使其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了解。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加强,能够使其自身对于相关语言信息进行获取的能力增强,从而提高其语文综合能力。一年级为小学教学的开始时期,而初始阶段教学教育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一年级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尤为重要。本文就对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一、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
小学一年级学生均是刚开始与文字、文章进行接触的,在这个阶段对其阅读习惯进行培养,能够指导其作出正确的读书选择,从而对小学生良好阅读能力的形成进行促进。书籍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因素,而若想将书籍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教师的指导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中,教师不能够过度对学生的阅读量进行关注,而是需要对学生在阅读后的收获及感想等进行关注。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去图书馆或书店等,让学生选取自己喜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从而对学生的阅读面进行扩展。但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要求不能够过高,主要是指导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坚持将书籍阅读完,并且阅读后将自己的感想进行分享,教师在对学生的感想进行分析,将其中的优缺点告知学生,使学生能够逐渐对书籍的好坏进行区分。并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特点,向其推荐一些基本科普书籍或童话故事类书籍等,使学生对于阅读书籍的兴趣逐渐提高,促进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从而使其阅读能力逐步提高。
二、阅读中结合思维训练
在文章的阅读中,其目的不是简单把文中的文字内容看完就行了的,而是要跟文章中文字互动,并思考其中的内容。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之间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相应的思维思考,能够使其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更加丰富,慢慢找到符合自身的阅读方法。而教师在教学中,可依据本堂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设计一些与之对应的思维训练活动,使学生在阅读中结合思维运动,从而将其阅读能力逐步提高。在教师进行故事文章的讲解时,可将阅读的主动权交出来,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并在学生的阅读中对文章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没有讲解前的阅读中能够主动去进行思考,将其思维启发,从而将教学的流畅度与灵活性明显提高。如在《小松鼠找花生》的讲解中,教师可在课堂开始后让学生自己先对这篇课文进行朗读,而没有讲解在阅读中更易主动去思考,如花生在什么地方、松鼠有没有找到花生等,在朗读完成后,先让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能将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能力更好的结合,不仅能够将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提高,还能够将提高教学质量。
三、阅读中结合看图训练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通常图片对其的吸引力远大于文字,并且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明显高于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图片,将其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充分发挥出来,能够使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提高。且在阅读中结合看图训练,能够使阅读教学更加形象,将学生的学习及阅读的兴趣提高,而在阅读前,将图片放出,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图片内容,能够调动学生学习阅读的积极性。如在《夏夜多美》的讲解课程中,在阅读前教师可让学生看课文的相关插图,并让其描述看到些什么,促进学生的想象力,然后教师让学生对该课文进行阅读,能够让学生将阅读内容与图片相结合,使其理解能力增强,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阅读中结合说话训练
通常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不能仅仅对学生进行阅读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让学生在阅读后对阅读感想进行更加形象生动的表达。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因此,在教学阅读中可以结合语言训练,其在对阅读能力训练的同时能够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阅读过后,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再用自己语言对文章具体内容进行描述。其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在无形间也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五、总结
在小学一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中,需依据学生的性格、心理等方面的特点,推荐相应的书籍,使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与兴趣提高,才能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丽云.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对策探究[J].读与写(上,下旬),2015,22(8):435-436.[2]林燕娜.探寻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6):184-185.[3]李文碧.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4,31(12):105-106.[4]李晓燕.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4(29):89-89.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初探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初探
淮安市车桥中学 陈学胜 223221 淮安市车桥中学教科室推荐
【摘 要】在新时期,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同时,新课标、新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承担着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培养新时期创新人才的重任。教师更应主动迎接挑战;勇挑重担,大胆探索,不断实践。【关键词】理论素养 氛围 质疑 实践
创新能力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说:“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转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新性。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习语言,又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不仅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现结合本人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教师创新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我认为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其一: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首先要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素养。如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基本理论,文章学、阅读学等专业理论。这些不仅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肥沃的土壤”,而且还可以为我们打开“崭新的视野”。其次,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特别是现代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教育媒体的巨大变化,教育改革引入了新的工具,可以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如投影教学、广播录音教学、多媒体教学,教师就应该善于从理论中获取新知,补充能量,并且通过内部消化,运用到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去。最后,还应不断摸索合乎校情、学情、教情的理论,这样才能做到因校择教、因材施教、因人用教。有了这些理论素养,我们可以明确创新教育的指导方针,可以运用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可以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应用科学原理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知、意,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发展。在创新教育的形势下,我认为,教师应用钻研的精神去掌握理论,用务实的精神去应用理论,用科学的精神去发展、创造理论。
其二: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讲话中也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的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一重要论述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指明了今后的任务和方向。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寻求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古希腊哲人普鲁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教师作为点燃学生头脑这一火把的人,应当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摆正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给学生以最大的思维空间,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使学生“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使其乐学。
二、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环境,营造一种探究氛围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广泛的兴趣是一个人求知欲旺盛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发挥学生主体的重要环节。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发展起来的,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气氛,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语言材料设计一些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或让学生就同一材料、信息进行讨论,探究不同答案,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探究氛围。自由、宽松、安全的课堂氛围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青少年正处于长智力、长身体的特殊时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有效的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用什么样的手段才能激发他们天性中的好奇心呢?我的经验是:在没有进入正课时,利用一些小故事或小幽默营造快乐的气氛,使教和学在愉快、宽松的氛围中开始,从而为创新思维准备好思想的开端。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曾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才有探索和创新,“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重要”,的确,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源于“疑”。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但学生能够质疑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要求学生的思维一定要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在读书的过程中,脑子要转起来,思维要活起来,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不唯师,不唯书,大胆设想,大胆疑问。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质疑中,结合资料和众人的思考给出答案,从而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形成,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新,四、重视实践,启发想象,丰富学生的创新源泉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如:《哈姆莱特》这篇戏剧可让学生自导自演;说明性质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学生在学中画、画中学、学中创。这样,不仅使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发展了创造思维。
面对未来社会空前激烈的竞争,培养一代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刻不容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运用在中学学到的知识,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如: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办手抄报。到学校阅览室看科普杂志,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动学生参加班级管理、社会公益劳动,品尝生活甘苦。开展“今天我值班”、“学当推销员”等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体会班干部、班主任的艰辛;以推销员的身份去“说商品”,大家来“比一比”,看谁说得好、卖得快。然后,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实感受写出来,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奥秘,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时,启发学生想象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你会发现学生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的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绽放。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其实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想象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仅是给学生串讲课文内容,那只是灌输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运用巧妙的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目前,科技迅速发展,教学设施逐步得到改善。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声音、图像、文字数据等进行综合处理,既可以节约大量的教学时间,又可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强化重要的教学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它还能扩大教学密度,加强教学的反馈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多媒体生动形象、直观性强,能创设新颖和谐的教学情境,既便于学生储存记忆,又能开辟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
在新时期,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同时,新课标、新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承担着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培养新时期创新人才的重任。教师更应主动迎接挑战;勇挑重担,大胆探索,不断实践。过去是“不进则退”现在是“慢进则退”。我们要时刻按照当代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与时俱进,让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业务能力适应时代发展。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绍森,陈东有.试论教育创新的基本特征[J].中国高等教育,2003(1).[2]姚燕平.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J].教育研究,2002(3).[3]陈儒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M].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4]赵传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M].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第三篇: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中主要的活动形式,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密切相关的。新课改指出:学生的学习是学生合作、探究、主动的学习。因此,要在教学中体现主体性教学思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本文中,笔者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出了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关措施。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性学习是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运用、自主探讨的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重要的意义。
一、改变传统观念,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
目前,有的老师仍保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在课堂上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将学习内容“灌”给学生,典型的“我要你学”“我教你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这种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小学生的思想,磨灭了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了小学生的灵性。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在学生自学自励”,因此,语文老师要从思想上改变教学传统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1、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学的前提,语文老师应该在课堂上通过创设富有“人性化”气息的环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调动小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低年级小学生心理脆弱,教师更应该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减轻小学生上课的心理压力,感受自主学习的快乐。
2、教师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教学课堂充满活力,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可以在讲授完课本之后,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授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时,可以把课文编成课本剧,组织学生参与表演,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展
现自我。
3、在上课时,通过用生动活泼的故事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在讲授课文《春天来了》时,可通过对春天的讲解引导学生,鼓励小学生自由畅说,强化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4、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小学生的亲身参与,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比如,在讲授《田忌赛马》时,可使用不同样子的器具代替赛马,让学生亲自动手模拟换马,了解田忌换马的顺序并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科学引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语文的教学中,学生是认识和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主动的探索者、求知者,在课堂教学上,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变“教学”为“导学”。比如,在学习课文《要下雨了》时,要分步骤、多环节的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方法,然后让学生说出在下雨的时候,燕子、蚂蚁都有怎样的特征,然后让学生们自由起来: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回答,也可以通过读课文独立思考回答,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回答„„但不是漫无边际的乱说,这关键就在于老师的“引导”,看老师怎么把握这个“度”,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应注意把学生思维往“要下雨时动物的特征”引导,紧紧围绕主题,课文的难点和重点也就迎刃而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指导学生“学”,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对课文中的“空白”部分创造性的补充,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教会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自解能力”
语文教学中要让小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不可对课文逐字逐句的机械性的讲解,因此要教会学生学会自学,可通过重点讲授阅读评注的方法,让学生边读书边圈划评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学习,从而更高的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比如说,指导学生边阅读边用笔画出重要词句,通过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并自己在旁边加上评注,评评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为什么要用,用了有什么好处。比如,在学习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春景时,可指导学生标注出描写春天特征的词句,通过通读课文,思考这些词句都写了什
么,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美丽景象的,为什么要这样描写,让学生体会小兴安岭的春天是怎样的美丽。然后,让学生按照此法学习小兴安岭的夏景、秋景、冬景,欣赏小兴安岭的四季是怎样的美丽动人。
五、科学的激励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1、教师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开展激励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科学的激励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设计自主性教案,教师应该对语文课堂进行精心的设计,引导学生始终自主参与到教学学习中,并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鼓励。比如说,在学习课文《画风》时,可以提出谜语让学生猜谜的方式进行,让学生通过发挥合理的想象参与画风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每一个过程,在课堂上自由讨论。通过对学生适时的鼓励,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自主的进行语文的学习。
3、在语文教学中,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识习惯和年龄特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根据低年级儿童好动、好奇的特点,编制儿歌,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自主中提升学习能力。例如在学“炮”字时,把生字“泡、跑、袍”也带入课堂,引导学生对这些易混淆的字进行充分的观察,说说它们的差别,然后和学生一起编制儿歌记忆这些生字:“有火我点炮,有水我吹泡,有脚我能跑,有衣我穿袍。”随着儿歌的传唱,小学生很快掌握并学会了这几个字,而且,这样的活动容易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六、赋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
1、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法,因为语文是个开放性的学科,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许不尽相同,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比较熟悉的学习方式。因此,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的学习方法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尽可能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难度,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教学也要因人而异,不能在学习方法过度强迫学生,否则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2、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多层次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程度选择合适的难度进行学习。可以在学生预习之前,从易到难列出
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的完成。当然,要有一个“度”,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多的学习教学内容。
3、在语文教学中,从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出发,让不同的学生谈谈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内容是不清楚的。不同的学生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提出问题。当然,有的问题是表面的,有的是有广度和深度的,教师要加以组织和疏通,逐个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结语: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习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转变观念,让学生学会发现和创新,使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喜欢语文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扬富强.小学语文自主探究“五环节”阅读教学模式[J].作文教学研究.2009(1).
[2]孙德风.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J].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08(3).
[3]马舂虹.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点尝试[J].作文教学研究.2008(6)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初探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初探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同志指出:“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而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以及该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笔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从中有了点滴体会,愿请教于同仁。
一、教师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教师创新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我认为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其一: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首先要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素养。如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基本理论,文章学、阅读学等专业理论。这些不仅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肥沃的土壤”,而且还可以为我们打开“崭新的视野”。其次,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特别是现代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教育媒体的巨大变化,教育改革引入了新的工具,可以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如投影教学、广播录音教学、多媒体教学,教师就应该善于从理论中获取新知,补充能量,并且通过内部消化,运用到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去。最后,还应不断摸索合乎校情、学情、教情的理论,这样才能做到因校择教、因材施教、因人用教。有了这些理论素养,我们可以明确创新教育的指导方针,可以运用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可以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应用科学原理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知、意,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发展。在创新教育的形势下,我认为,教师应用钻研的精神去掌握理论,用务实的精神去应用理论,用科学的精神去发展、创造理论。
其二: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同志在纪念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讲话中也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的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一重要论述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指明了今后的任务和方向。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寻求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古希腊哲人普鲁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教师作为点燃学生头脑这一火把的人,应当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摆正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给学生以最大的思维空间,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使学生“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使其乐学。
二、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突出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主观环境
教师在拥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后,就应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使学生自己主观上就想创新,也敢于创新,从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第一:以教材为例,培养学生创新人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注重培养其创 1 新人格。尤其在中学阶段,培养创新人格比训练创造技能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知道,高中学生还未进人直接创造的黄金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前人的创造成果,在继承学习中培养创造力和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格,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品格。一句话,即培养学生日后成为创造型人才所必备的博大的人文精神。中学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很多,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如《石钟山记》中苏东坡黑夜驾舟寻访石钟山,大胆否定前人假说,探访自己认为的石钟山命名原因;《装在套子里的人》文章所反映出的守旧必死,创新求活的观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各种高尚人格力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日后发挥创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备下深厚的人格底蕴。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是以语文为载体的学生的人生导师。
第二: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首先,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环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课堂上始终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太放任,也不过于严肃,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如,教学《项链》一课,要求学生自己课下阅读文章,画出“玛蒂尔德”的命运曲线,并说明为什么这么画,上课后,学生争先恐后到黑板上来画,相互修改,积极发言,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画出的曲线不仅符合教学要求,而且有许多的讲解让人惊喜。
其次,鼓励质疑,允许有错,培养学生不仅想创新,而且敢于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与教材与教师与权威的不同见解。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思生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为了鼓励创新,让学生敢于创新,允许学生出现学习上的错误。在教学《药》时,为了领悟小说主题,在理出明暗线的双线结构后,我提问为什么要以华老栓买“药”为明线,夏瑜就义为暗线?有一位学生回答:为了更突出革命者的悲哀。这一看法不无道理,但更准确的应该是明写老栓买药突出了群众的愚昧,而且让人看到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革命者的悲哀,从而达到作者“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写作意图。当时我没有直接否定他的回答,而是和其他同学一起分析文章,让他在分析中认识错误。这样做,不仅使他从错误中学习,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后仍敢于发表见解。
最后,探索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每个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可设立创新之星,创新能手,创新小组等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事实上,创新教育的开展并不是要求教师和学生每天都有独到的所想所做,而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以培 2 养创新能力。
三、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只有教学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才能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教学方法要多变。要因教材、因学生、因时间、因地点而灵活多变。或讲授法、或讨论法、或练习法、或点拨法,或读书笔记法。
其次,有效充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如幻灯、录像、多媒体等。学习《智取生辰纲》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一节课完成了教学重点,而且学生耳听刘欢演唱的《好汉歌》,眼看杨志等人物的画面介绍,头脑中想象双方的矛盾冲突,兴趣盎然、思维灵活,不断创新。
此外,构建探索性合作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由激趣----质疑----讨论----合作----创新”五步构成。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步:导语激趣引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男职工宿舍发现了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2003年春,沙城中学高二153班学生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第二步:质疑。自杀?他杀?-----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调查报告。第三、四步:讨论、合作。6人一组,选定调查选题(共四个:案发背景、现场勘查、本人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任选一个)。小组讨论,一人执笔,15分钟准备。第五步:创新。每组选 一人宣读调查报告内容。这一步最让教师欣喜,学生调查的不仅周密详尽,精妙独到,而且有些措词用语颇具刑侦专业水准。课堂上气氛热烈,思想活跃,频频创新。学习至此,小说的主题一目了然,人物形象跃然眼前,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效果。
四、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运用灵活的作文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语文的创新重在作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从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两个方面的创新思维训练。吉尔福特说:“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最明显的标志。”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而变通是关键。只有一条思路,只会从一个方面看问题,其结果只能是流而不畅,独而不特。培养发散思维要抓住变通性这个关键,着重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换向。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经常进行“一题多做”的多角度思维训练,达到“一树梅花万首诗”的效果。逆向思维即“唱反调”,是从反面、对立面对一些常理进行审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过分夸大了环境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则正是在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变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后提出的一种新的观点。又如“弄斧必到班门”“ “‘东施效颦’好”“祖传的未必就好”等均是进行逆向思维得出的结论,观点新颖,蹊径独辟,令人耳目一新。
第二方面:写作文的方式要多样、作文的形式要创新。
首先,作文要常写,要打破每学期8 篇的限制。每周写二至三篇 写在周记本上,每二周给发四页稿纸,按正规的格式抄写好;练习本上的简单改,稿纸上的细致些。稍好的就张贴在教室后的学习园地上,再好的就装入信封寄出去 ;差的多鼓劲,能完成写的量也很不错。
其次,写和课文内容有联系的练笔。如学《祝福》,可让写《祥林嫂小传》或《“我”的日记》或写《祥林嫂死因调查报告》。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进行了多体裁的练笔。
再者,试用“各自写----集体改----各自改”的作文课模式。写一篇新作文时先让学生课下写,课上找一生读自己写的作文,大家从各方面帮助他一起修改,教师趁机讲授写作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每个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样针对性强,积极性高,思维活跃,效果良好。
最后,积极鼓励学生在作文形式上大胆创新。在作文教学中,引进大散文写作观,随想随写,不拘形式,不拘体裁,写真正的“随笔”,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一些学生干脆写科幻小说,有的一直在写诗歌,也有的学生练习他们自称为“长篇小说连载”的“随笔小说”。作文形式的解放与内容的解放同步进行,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创新能力。
五、语文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深化学生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近年来,我在抓紧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征文、影评、演讲、辩论、读书活动、诗歌朗诵、学术报告等,并且创办了文学社刊物,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了一方乐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进行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一代创新人才。
4第五篇:低年级语文如何培养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策略研究
浅谈低年级语文如何培养学生探究发现能力
文山市第三小学
陈文锐
探究发现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中的一个方面,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为教师就应在教学中讲究策略,讲究方法,去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能力。
一、观察思考,鼓励学生探究发现
要培养学生探究发现能力,首先要改变多问多讲的教学手段,要变老师的问为学生的问,变老师的讲为学生的讲,观察发现是探究性学习的根本。如在教学《加部首认一认》这一集中识字课时,由于相类似的课型已出现过,教师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首先出示课文中的“生字”“熟字”请学生观察后问:“从这两组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马上看出本课的生字是在熟字上加上部首后得来的,教师自然而然在学生的观察发现中揭示课题,从而也揭示本课的识字特点。继而教师继续让学生读一读两组字,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在读、思中发现生字与熟字,有的音节、声调完全相同,有的音同调不同,通过“读、思”学生又掌握了本课生字的读音。在本教学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形成了能力。
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探究发现
学和行是有机联系的,学了必须要想,想了就要行。作为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些词语的理解,但靠讲、读并不被他们容易接受,有时难免会产生枯燥乏味感,但如果让他们动手做一做,或亲自体验表演就会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探究欲望,从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学习《识字4》我自己画了一幅图以及制作了一些小动物的贴图,让学生自己来放一放,摆一摆,然后请他们说说为什么这么放?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小组见也有了争议,通过动手操作,既降低了词语的理解难度,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
三、读议结合,引导学生探究发现
书是要靠学生去读懂,而不能靠老师讲懂。朗读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的主要手段,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但光读不仪,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如:教《两只小狮子》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第一步:读。让学生以懒狮子的身份读一读,说说懒狮子的心理是怎样想的,学生通过读,有的说:“懒狮子想他的爸爸妈妈是森林中的大王,凭他们的地位我会生活的很好,才不用去吃苦头”,有的说:“懒狮子太骄傲自大,以为自己的爸爸妈妈是林中大王,自己就了不起没人敢欺负”……….。
第二步:找。找一找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懒狮子的想法。第三步:议。你们认为懒狮子的想法对吗? 第三步:读。抓住关键,有感情的朗读。
本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朗读,自己谈观点,自己评议,学生在读、找、议中进行探究,充分体现了以读为体,引导探究。
四、培养好习惯,指导学生探究发现
(一)、加强预习指导
在具体的语文实践过程中,加强预习指导是学生自主地学习与思考、探究与体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为低年级学生来说,我们认为可设计下面的预习步骤。
1、读
(1)通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读课前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练习,了解训练要点。(3)看课文插图,领会插图含义,以便图文结合,理解文章内涵
2、划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预习指导时一定要培养学生 边读边画的良好习惯。如用序号分好小节,用“
”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用“
”划出疑难的问题等等。
3、议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前预习,可让学生将高质量的 “思”与“疑”提出与其他同学研讨,这其实是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和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发现能力得到培养。
(二)、课前收集资料
就每一篇文章而言,在许多知识点的学习上都必须补充相关的资料,课前收集资料,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主去探究。
如:教《兰兰过桥》一课前,我让学生收集有关桥的各种图片和资料,学生们有的从电脑中下载、有的照桥的照片、有的拿资料,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不仅扮演了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探索者的角色,而且在实践中体验收获知识的乐趣。教学中再有意识的将这些信息贯穿于课堂,又能使学生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体现到知识共享的快乐。
五、尊重学生,把广阔的思维空间留给学生自己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想优化课堂教学,首先要看学生的探 究能力,也就是说学生的自由探索的思维空间是否广阔。为此,一个“懒”老师之所以会造就出一批会自主探究知识的勤学生,好学生。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能力,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做到凡是学生自己会学,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尽量给学生提供表现能力的机会,让学生成为真正探究活动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