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论语_中君子人格对现代教育的启迪(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3 10:5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_论语_中君子人格对现代教育的启迪》,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_论语_中君子人格对现代教育的启迪》。

第一篇:_论语_中君子人格对现代教育的启迪

_论语_中君子人格对现代教育的启迪.txt让人想念而死,是谋杀的至高境界,就连法医也鉴定不出死因。。。分类号 LTDC 编号

单恻筑人塔 硕士学位论文 学位申请人姓名 申请专业学位类别 户、:二教.育硕舌 申请学位专业方向 指导一教一师姓名: 刘兴林 别教授 卜、卜之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TheAnaleetsofConufcius”gentlemanly PersonalityinsPirationofrmoderneducation AThessi Submitetdni尸artialofhteRequiermenst 凡rthe万.EDeg孑℃einC,llineesTeaching By LiBumin PostgraduateProgram CollegeofLiterature 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yt SuPervisor:LiuXinglin AcademieTitle:AssociateProefssor5ignature APProved Novembe几2006纂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书胜日期:知醉、月多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作者签、: 淋红日期:耐年溯龟日导师签名日期:决夕降汝白刀又共万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ACL工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令,尸郭文提交后滞后:作者签名:理歼岁厚术、口半年;口一年;口二年发布。导师签名:夕》

日期:洲件);月兮日日期:乡。吓年/碑月抢 今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5THESIS唾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论语》中孔子关于“君子人格”的阐述,并结合我国当前教育 现状特别是道德教育缺失的现象,以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作为孔子思想和儒家学 说的经典—《论语》,记录了孔子对儒家“君子人格”的诸多论述。“君子人格”这一道德内涵的界定,对我们当前教育特别是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有着重大的启迪

作用。通过分析当今青少年在道德知、情、义三方面的缺憾,在西方大众文化中接 受的不良影响以及在网络中受到的不良影响,总结出:当代青少年的人格不够健全。从而寻找孔子的君子人格与当今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切合之处。同时在新世纪教育改 革的大背景下,研究孔子思想也可以给我们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关键词:论语孔子君子人格现代教育启迪@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Abstract ThisPPaeranalyzeshte”Anaieets”ofConufeiusonthe”gentlemna,5Personaliyt,exPositionChina,5currentstatusnadsPeeialedueation15hteedueationdeficit,inorderto getsomeinsPiration.AsthedoetrineofConufeiusnadConufcinaclassics一Analeetsof Conufcius”,thereeordofConufeiusConufeinaism,gentlemen,sPersonaliyt,”themany exPositions.”Gentlemen,5Personaliyt,”htemoraleonnotationsofthedefinition,Our sPecialedueationstudentstoasoundmoraledueation15amajorinsPiration.Inthe eontextofedueationalreofmrintheneweentuyr,thestudyofConufeiusthoughteould ProvideimPortantlessonsandinsPiration.Keywords:AnalectsConufcius modemeducational GentlemenPersonaliyt enlightemnent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目录

内容摘要,·、,·,、·。、····,、,···,·-,·····,··‘·,····,-···,,···-,·····-,···‘·、-·······-·····,,···,······一I Abstract···--·······,·」‘···········!··,·,···‘················,···,·····,·‘4····,··········4····,···················一n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缺失,·,·····,,·····,、······,······················,···4···、·········„„,„、.„,.„„1

一、道德中知、情、意的缺憾·····,,······,····,·····,·····················,···‘··,··········一1

二、西方大众文化中的不良影响················,······························:···············,·····一4

三、网络中的不良影响·····、·······、·,·············】···············、················,······、,····.··.....„„4 第二章《论语》中君子人格的分析‘······-·、·····‘·····1‘······················。·······、···“„„6

一、君子的界定‘·····‘······,······、,1···,······················,···1····,·二·4··,·········、·····,··············„„6

二、君子人格的界定··········,·。···、·····,··‘·,······,··‘··,·······,·,·,·········..··一,..„7 1.内在思想的界定··,··、····1·····1·····--···,·······‘······-···,··-·,··,·....·.-..„‘..„7.2君子理想人格的规范,···4····,··············,·····················,······,···········4··.„„、„8

三、如何塑造君子人格·1··‘、,······,·····、,·····、,······、,·······,·····、,······、·······、······,·····,,··„9 1.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4··········································】·„„9 2.言行一致的诚信品德················,······、···················,·············,·········,·.一n 3.文质统一的谦逊风度·····,···········‘1··········,·········‘··········....„„,.‘.,„n 4.要有高度的家庭和国家责任感····,·」············、····,··、······4···········,··‘······„„12 5.主体修养 ·,······,,····、,····,···-,-,····,、·4···,、·····,······-、······,·········,、·· 一14 第三章君子人格对现代教育的启迪 ···········,············,·········,··········,·,···,·,··· 一17

一、对教师而言,要树立崇高形象·························、·,·····,·······、,·····、·,······,·······,··„17 1.正修齐治平的崇高使命感····,、······,·。··、·,·····,····,····、,····、-,···一····一17 2.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师德·····、······,、························4····,··············„„18 3.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硬技能····、,······、···············、········、······················、······„„20

二、对学生而言,要塑造健全人格·,‘···,··········‘·····。······,、·····1······“·······4·,·„22.1学生健全人格的内涵················,···························4·二·4···,·········,....„„,„22 2.探索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方法和途径,······‘··、·‘·····,·····、,·····,······,·····一22 3.树立学生本位的观念···········一·······,····、····‘·····,····,1·,···。······-····,„„24 4.营造“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4····,,······,·······,················,·····~····一25 参考文献。····,、····、,···,·,···········,·····、········,·······4···、,·····、·····,·,·····、··,···········,·,···4·,·„27篡硕士学崔论文MASTER,5THESIS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缺失

孔子思想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虽然说不同时期的儒学者对孔子的思想有 不同的阐释。但孔子努力使自己成为“行”者、“忠”者、“信”者的成人思想可以 作为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之人格目标的一种解释。孔子修己安人的主张是中国 人修身养性,立足社会的基本模式。但是21世纪的青少年正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的社会大环境中,青少年的思想领域、思维模式发生了根 本性的变化。

一、道德中知、情、意的缺憾

以孔子的成人思想来观照现代青少年的道德状况,用现代心理学的人格层次理 论来解释,21世纪的青少年道德存在以下几种缺憾: 首先是知的缺憾,即人生观的偏差,人生信念的脆弱。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 念是人对于生活上所遵循的原则和理想深刻而有根据的信仰”,①具有坚定的积极向 上信念的人,是力求达到目的、坚定热爱生活的人,这种人有能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和自己的事业,为了完成应尽的义务不惜牺牲一切。

现代主义的弊端之一正是表现在其对人类追求物欲满足不加以节制,而一味地 撩拨和刺激这一点上,这种弊端在当前转型与过渡时期的社会中尤为突出。传统价 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仍然在继续。这种冲突以及现代主义的诸多弊端首先是对 成年人的影响,给现代社会的人们带来日愈加剧的心理危机和精神焦虑。由于“现 代主义建立在工具理性文化之上是根源于工具理性主义及其价值体系之中的,实用 的功利和效益是其最根本的原则,现实的兑现与实证也是其根本的追求,正是这样,导致了人类的精神领域中清感因素被大大排斥、压抑和弱化了。”②而这些非理性的 因素,对人类来一说是更为重要的和根本的。以往在传统社会中人类那种注重情感交 流、心灵沟通,注重和睦融洽、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氛围,在当今社会正在逐渐被 实用性的、工具效用性的、彼此算计利害得失的人际交往氛围所取代。当今人们的 交往已逐渐转化为互利互惠、有无功效有无实惠的原则来进行,维系人与人之间的 大多是一种利益、效用和利害因素,人们之间的感情日趋淡薄。成年人的精神状态,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②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通过社会、文化、家庭等途径影响青少年。青少年的人生观并没定型,成年人的精 神失落,空虚不安,甚至消极厌世投射到青少年的心灵就软化了他们对社会的认同 感,模糊了对未来前景的信心,冲击他们积极乐观、和谐充实的心态,取而代之的 是急功近利以及个人中心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现世精神的扩张必然导致人 生信念的失落。在青少年学生中,大多没有信念或者不知道自己有没有信念,即使 认为自己有信念者也很难说清自己的信念和自己的行为有什么关系。可见,青少年 学生对信念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对信念的巨大作用是没有体会的。其次是道德情感的淡漠,即道德责任心与道德使命感的缺乏。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言

论、行为、承诺等,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由于特定的社 会环境和教育体制,养成了青少年从小到大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至于考上大学以 后干什 一

么,往往只有一些美好和模糊的憧憬而己,他们很难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将

来,审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再加上独生子女比例之大和“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父母的溺爱,我们的青少年都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长大,久而久之就淡化了 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取而代之的是自我意识的膨胀。具体体现在以 下几点: 个人理想强而社会理想弱青少年大都憧憬自己成年后功成名就、出人头地。

关注自身的发展和现时的利益,渴望通过个人的努力去创造物质条件优越、社会地 位显赫的生活。他们认为社会理想既大且空,甚至模糊不清。他们关注社会也只是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并不考虑国家的前途和发展。他们习惯从自我的独立个 体出发进行比较和判断。他们习惯在事实面前接受真理,在事实面前看待问题,习惯接受经过了自己亲身体验的认知过程,善于横向比较不善于纵向比较,善于微观 比较不善于宏观比较,所以很难形成社会整体责任感。

重现实轻理想市场经济所遵循的是价值规律,逐利是根本原则。市场经济的

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青少年的物质竞争意识很强,一心一意要发奋进 取,谋取最大的物质利益。这种以物质利益为重的价值取向引导着青少年从注重知 识的价值到更多的注重金钱的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的杠杆作用日益增 大,个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也逐渐增强。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逐渐学会从经济 利益出发来选择自己的行为,设计自我发展的道路,经济利益突显出来,理想弱化。在孜孜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他们自然越来越强烈地感到社会理想、社会责任感只 是与自己相距遥远的外在的东西。

社会对青少年的期待实质上是对人才的期望对祖国未来的期望,所以说青少年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肩上担负着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神圣使命。但是当今青少年的使命感可能衰落 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中国人从羞于言钱、视金钱如粪土到市场经济的追名逐利,人 们传统的价值观经历了一次彻底的颠覆,这种社会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社 会定位。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教育理论中,“以天下为已任”一直是道德修养的核 心,这实质上是一份个体对“天下”的使命感。但是,在新的环境中也是感同身受 的,他们似乎是被迫地失去了远大理想和使命感,一切以实用为原则。在学习过程 中,对实际效用的追求压倒了对知识和真理的探索、对人生和社会的关怀。学习是 为了就业,就业是为了经济地位,对身外的人和物持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政治热 情低,社会参与意识不强,缺乏正义感和同清心,虽然愤世嫉俗,但是知行背离,道德虚无感代替了社会责任感,无法如前辈人那样站在历史的高度培养自己不受经 济利益束缚的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批判的精神,缺失了对国家、社会和人类 的关怀,几乎消失了对社会终极目标的使命感。

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异化。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德的

根本看法和态度,从根本上决定着个体的道德品质及其一生的发展方向。21世纪是 一个生命意识、生存意识凸显的时代,关注人类生活,关注人的生命,已成为人们 探索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体现。21世纪的青少年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较 为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 命意义的困惑及学习工作的压力,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难以适应。他们价值观的 异化体现在: 行为与认识的脱节他们是一个身心尚未成熟的正在成长中的群体,他们想摆

脱依赖,放弃权威,追求独立人格,但缺乏辨证思维能力和实际的独立能力,在理 论与现实的冲突中,他们的思想活跃但混乱,既有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又显 得理想模糊。一方面对“对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等高尚的人生观比较淡漠,认为 是脱离现实的“假大空”,另一方面又对崇尚自我完全抛弃社会国家利益的私利主 义嗤之以鼻。但在现实的践行中,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不知不觉地顺应并且认同 了较低的社会道德行为模式。以致当今的青少年对于人生价值问题,在认识与实践、观念与行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折衷主义人生价值体系。人生理想失去平衡市场经济给青少年的人生观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资本

主宰一切,金钱高于一切的观念渗透到社会和精神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人生价值观 向金钱和个人倾斜,金钱同人的地位等同起来。这些都使他们本来已不明朗的人生 理想在意识领域变得更渺小。相当多的青少年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取决于个人的

学识、才能、机遇甚至是人际关系,而与个人的道德品质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宁愿⑥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把人生的祛码都置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上,而不情愿在高尚的人生理想上增加 重量,或者说他们的人生理想的天平被物质利益的重量压垮了。

二、西方大众文化中的不良影响 来自西方大众文化的影响对青少年也是一种冲击。西方大众文化也可以说是一 种快餐文化。以好莱坞、麦当劳、可口可乐、流行音乐、流行舞蹈为特征的西方大 众文化对思想正在走向成熟的青少年的影响是翻天覆地的。这种西方文化的渗透是 整个西方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的渗透,它潜移默化的改变着青少年。同时,青少年 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弱。西方的工具理性取代了中国传统的道德精神教义。文明的发展冲破了禁欲主义的藩篱,却走向了另一端的放纵,严肃和理性受到了巨 大的冲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沉浸在感官文化之中,大量的非主流文化充斥在社会 的角落,本能欲望的泛化导致当代人性走向缺失和虚无。人们的道德意志在一定程 度上被摧毁,实用成为第一原则,精神的力量被削弱,人们的精神状态中,精神领.域的活动不是从信仰出发,而是从达到目的的途径出发。“上帝死了”,“无家可归 了”。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锋派”作家就展示过这样一批充满了困惑感、无聊感、厌倦感的“现代青年”,他们误认为维护个人尊严的唯一途径就是获取财 富,以便使自己的欲望得到充分的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东西方的进一步融合,西风东渐,西方人心灵的孤寂,精神的失落也影响了在传统道德熏染下的中国青少 年在一定程度上的道德失落。在人类的生活方式中,技术成规,单纯的手工技巧、形式,准确的方法等取代了艺术、哲学等精神品的地位。“时代的技术性、工具性、机器性日益明显。当代人性逐渐被外物所奴役、被技术所异化。”①青少年在这种冲 击下,自然把实用与快乐作为生活的第一准则,精神的装束越来越单薄,在欲望的 支配下也陷入了苦闷、疏离、孤独、浮躁,难以建构一种稳定的人格。人生观、价 值观和理想思维模式较前辈人普遍发生了一些变化,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和 使命感被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所替代,追名逐利成为很多青少年的人生理想,人与 人之间关系逐渐冷漠、隔阂。

三、网络中的不良影响

网络正成为青少年的又一个世界。中国青少年对网络的沉迷几近畸形,是别国 门)德·鲁道大·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缪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所没有的奇怪现象,甚至如何让中国的青少年摆脱网络中的不良影响己成为中国人 研究的热门课题。这种畸形源于中国青少年沉重的现实压力,或者可以归于应试教 育的结果。父母的殷切期望、老师的权威式的要求,社会瞬息万变的评价标准,令 这些被“应试教育”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中国的孩子们在现实的蠕行中气喘吁吁。对 于在现实中无法发展自己个性的青少年来说,网络无疑是一个精神宣泄的寓所,一 个精神流亡的圣地。特别是那些在现实中老师不重视,家长不贴心,学习也不好的 学生,在现实中无法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的不安的精神在网络中找到归宿。网络的新颖、互动、开放、平等、虚拟、高速、无限等特征正好迎合了青少年自我 表现的需要、个性张扬的需要,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自主意识、创造欲望,甚至 破坏、捣毁、报复的欲望。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对传统的道德规范提出了 挑战。青少年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还不成熟,对于是非的认识还处于膺懂阶 段,在缺乏必要的、正确的引导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下,往往会产生道德失范的行为,还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的弱化和社会责任感的下降。网络信息泛滥可能导致青少

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网络的无序、混乱可能带来青少年精神的虚无感。⑨硕士学位论文加【ASTER,5THESIS 第二章《论语》中君子人格的分析

一、君子的界定

何谓“君子”呢?从历史的进程上来看,“君子”的称谓,西周时就已经普遍 流行。而考之历史,最初的“君子”一词并不是作为一种人格称谓来使用的,而主 要是作为具有一定身份的贵族或是有地位的人的通称。由《诗经》的记述,可以确 知:“当时的君子都系指贵族而言并非是指后来的所谓品德高尚者。”。它是等级身份 的泛称,其实也就是指贵族统治者。如《诗经·小雅·大东》中说:“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孔颖达于此条《正义》说:“此言君子、小人,在位与民庶相对。君子 则引其道,小人则供其役。”他们“君子”的地位高贵,并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称 其为君子,常含有对其身份教养、仪表的赞美之意。由此可知,“君子”在最初是 不具有“道德”的内涵的,仅只是作为一种身份、地位的称谓,是贵族在位者的专 称。下层庶民纵有道德也不配称为君子,因为他们另有小人的专名。但是,随着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氏族贵族特权的衰落,“君子”专指当权贵族的情况逐渐改变,有时一也用来称呼亲爱的人或受尊敬的人,如妻称夫为“君子”,但保留了美称的语 义特征。孔子利用君子一称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地位而赋予了“君子”以道德特征。“君子”逐渐从专指身份地位的概念到取得道德品质的内涵应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 程。

这个过程大概在孔子以前就早已开始了,但却是完成在孔子的手里。孔子是赋 予“君子”以道德内涵的第一人。在孔子那里,君子虽然还具有指称等级身份的意 义,但主要是指居家处国和社会交往中表现出高尚品德的人,并基本上己被赋予了 人格分层的内涵,赋予其“德”的新义,寄托人格的理想,并作为一个“道德之称” 的类概念来运用。这种人实际上是孔子的仁论在实践中的载体,是仁的人格化。如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君 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君子无所争。„„其争也君子”(《论 语·八情》)以及“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论语·子路》),“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等等。这里的这些“君子”显然是被赋予了一种品格样态而不仅 仅是单指权位或身份。在论语中出现的一百零七次的“君子”仅仅有十二处是专指 几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转引自刘堂周著,《前儒家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第

170页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等级地位的,其他都被赋予了一定的道德内涵,是作为一种理想人格而提出来的。从那个时候起,君子就越来越多地被作为一种人格分层而被人们广泛地接受了。“孔子认为,君子是经过儒家文化的教育熏陶,并且在道德修养上下过体认工.夫的人,是一个既有高度的文化修养,又有着美好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的人。他强 调君子在文化与品质两个方面均衡发展,以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①在孔子的心 目中,用仁义礼乐化成的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完美道德的高标准的人就是君子。所以,君子是孔子仁礼等等道德伦理原则的具体体现。他对弟子的一条重要教诲便是:“汝· 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论语雍也》)一二二未~下,【平诵,人升目门r,.,—、石寸-八怡口习子下正 1_内在思想的界定

人格的内容和类型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人格:有谦逊型的人格,有守节型的人格,也有虚伪型的 人格,奴才型的人格。而本文所要阐述的则是“君子人格”,它是孔子所倡导的 并为之孜孜索求的现实型的理想人格。应 一 该说,孔子的理想人格主要有两类:即圣人和君子。然而前者要远远高

于后者,是理想人格的完美典范和人格的最高境界。圣人是生而知之的,是华夏 文明的创造者,是无需教化而自然成就的。而君子则不是生而知之,是学而知之的,是一般人经过不断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孔子的弟子视其为“圣人”,但他自己并不 承认“: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孔子不仅自己不敢称圣人,即 使是被他颂扬成如天一般伟大的尧舜,他认为其也未必达到了圣人的境界。《论 语·雍也》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尧舜其犹病诸!”,尧舜尚且不能够完全称得上圣 人,那么,一般人自然是无法企及的了。因而,现实中并不存在圣人,“圣人,吾 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雍也》)。

那么,孔子为何要设定这么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圣人呢?这是为了强调理想

人格的日臻完善是无止境的,因而曾子说每天都须反省数次。显然,以圣人作为最 高的理想人格,将会使人们始终具有超越现实之自我的要求,从而促使人们在追求 理想人格的道路上永不懈怠。然而,面对这尽善尽美以及崇高无比的圣人,每个普 通人必定会产生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和总达不到重点的焦虑感,前者将使理想人格流 角任继愈主编,《孔子与儒家》,商务印书馆,1997年4月,第43页@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于无法模仿的抽象,后者则会使理想人格流于缥缈迷茫的空虚。

为了避免这样的弊病,孔子提出了在现实生活里能够“得而见”的君子人格,相对于圣人,君子并非是完美无缺的,而是和常人一样的有着各种缺点和错误的,只是他勇于改正,从而使自己的人格得到不断的完善罢了。论语中下列的一记载就表 达了如上的意思:君子应“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子贡曰“:君子之过 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君子会 犯错误,这不仅使其显得平实,而且使普通人对砒砺自己的品格以使自己成为君子 充满了信洲白。君子人格的现实性,也使社会一般成员的人格有上升为君子人格的可 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淡化了君子的贵族气息。君子所代表的道德理想及知识含量,与他本人的社会地位和身分并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道德及知识的普遍性可以超越 其地位的特殊性。因此,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成为受人敬仰的“君子”,拥有崇 高的、既可望又可即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2.君子理想人格的规范 那么,孔子为全社会提出的这种理想人格规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有着安民济众的伟大理想抱负。子路问怎样才叫做君子,“子曰:‘修己 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 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修己只是君子的最低要求,作为君 子,理应以安民济众为己任。孔子之所以称子产为君子,就是因为子产“其行己也 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不仅修己,而且 还能敬上养民,并使人们得到实惠,这才是君子的理想报负。(二>、具有宽阔的胸怀以及务实的品德。“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论

语·卫灵公》)“君子呐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 必可行 一

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己矣”(《论语·子路》)“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子贡曰:‘君子 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汕上者。”,(《论语·阳货》)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处事认真且不苟且,成人之美而不道人之过。在孔子看来,君子就应该如此。

<三>、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 灵公》),“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论语·里仁》),“怀土”虽是农业文明时代人们 的基本心态,但较之“怀德”,就显得缺乏高层次的精神追求。由于南宫适表现出 对“尚力”的环疑和对尚德者的推重,思考的是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道德价值观念 的走向问题。所以孔子连连称赞他“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四入以礼和义作为行动的准则。“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 之比”(《论语·里仁》)“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 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君子敬而无失,与人 恭而有礼”(《论语·颜渊》),“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 语·雍也}))只要符合于义,就要认真践履,勇于推行,接人待物更要彬彬有礼。<五>、态度谦和但仪表威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论语·学而》),“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 矣”!(((论语·泰伯》)孔子自己即是如此,“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他会见外宾时,进退有方;出使他国,不卑不亢;对待君王,毕 恭毕敬;对待同僚,谦逊平和;对待卑下者,亦谦让有礼,毫无傲慢之意。总之,人类社会有关人的一切美德,都可以在君子身上得到体现。这种德才兼备,并几乎 可以 一

说是十全十美的人伦楷模,就是孔子所提出的理想的人格规范—君子。

三、如何塑造君子人格 1.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①自强不息,是儒家的精神风貌,也是孔所要求 的君子品格的基本内涵之一。1.1“君子”作为一种人格,首先能充分认识到自我的社会价值

儒家赖以产生的社会基础及士大夫阶层所处的社会地位,影响和决定了儒家思 想的基本特征:重实践,重人事,重伦理,重教育,轻视经济,疏于对宇宙自然的 探索。其学说虽然历经更迭,仍以教育感化为中心,将知识、心理、伦理、政治结 合起来的政治学说,以“仁爱”为核心,以“礼”为准绳的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伦 理哲学,即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成为绵延中华二千多年的儒家思想的一种特质。

儒家这种“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必然需要与之相契合的人格支撑。孟 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的说法,就已经显 示了一种欲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需要具备一种杰出人格的观念。其实,《大学》口 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构架,就已经暗含了“修身”是“治国、平天 下”的主体基础。反过来说,若欲“治国、平天下”则必要“修身”,实际上就是 《象传·乾卦》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要求一种伟大的人格做保证。孔子称拥有这种伟大人格的人为“君子”。孔子说:“德 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就是 在讲修身。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 已,不亦不远乎”(《论语·泰伯》)也明确地道出了这一点。可以说,孔子的学说 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修己和治人,并且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两个 方面。治人是修己的目的,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但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孔子都是 以成就“君子”为其枢纽观念的;修己是为了成为“君子”,而治人则须要先成为 “君子”。从这一个角度来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也可以称其为“君子之学”了。1.2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行动上的表现就是“好学”

要实现君子人格,就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和坚持不懈地学习,这是必不可少的。孔子一生积极倡导人生哲学的实现之道。没有学习,则不可能懂得为人的道理。人 是学而知之的,而不是生而知之的。他认为,要实行“仁道(君子之道)”,要做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的君子状态,首 先得使人懂得“仁道”。但是,如果没有实际的学习行动,则是不可能实现其理想

人格—君子人格的。他自己的修养历程,也就是从“志于学”开始的。按孔子的本意,是主张从一般知识学起,打好基础,然后逐步提高。他说:“下学而上达”(《论 语·宪问)))但孔子所谓学习的内容是广义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 也》),既包括一般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又包括良好的思想品德、美好的言行等无形 的东西的培养。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朝闻道,夕死可 也”(《论语·里仁》)。学习与体验高明的修养之理是成为君子的必经之途,没有这 一阶段就不能真正体会到道德修养的内涵。

基于此,孔子曾深有感触地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无益,不

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凭空思索、凭空想象是得不出什么正确的结论的,即 便得出某些结论也是不能站住的、没有根基的东西,只有用心学习才能有所得。子曰:“由也,女闻六含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 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 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所谓“六盲‘六蔽”就是六种品德六种流蔽。“仁”、“知”、“信”、“直”、“勇”、“刚”都是君子的品格,.但如果不通过“好学”来把握它们的实质、尺度,那它们 就会产生弊端,走向反面。在孔子看来,不爱好学问,缺乏应有的知识,即便主观 上爱好仁德的人,也会发生“愚”、“荡”、“贼”、“绞”、“乱”等各种流蔽。只有爱

好仁德,同时也爱好学问的人,才能有完善的道德修养。没有用学习来辅助品德修⑥硕士学位论文卜IASTER,5THESIS 养的行为就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很容易走向反面。学习是首要的,是获取 知识和积极修养的主要方式,也是君子人格修养的必备法宝。孔子本人也是非常刻 苦学习的,其弟子评价他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 尔。”(《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夕。(((论语·述而)))孔子他自 己也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孔子以自己 的亲身经历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达到道德完善的主要手 段,他因此也比一般人更加努力地学习,这也是他之所以能成为一名伟大的思想家 的主要原因之一。2.言行一致的诚信品德

言行一致是一种求实精神和恭敬的为人准则。要修养、成就真正的君子人格,仅做到志、学、思、改还是不够的,还不能真正达到君子的境界。也就是说,不仅 仅是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道德意识就可以了,还要把它们转化为行动,身体力行 带动他人,做一“躬行君子”。孔子说“君子钠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敏 于事而慎于启一。”(《论语·学而》)孔子把道德实践看作是道德修养以及道德审评的

标准—也即是君子人格是否修成的检验标准。正是见于躬行的重要作用,孔子强调说:“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又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 语·为政》)道德修养的最终落脚点即是“行”,以期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 最高境界。道德学问不仅仅是外在的知识,还必须要同自身的为人处世结合起来,要做到 一

言行一致,所以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 政》)在实践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此,才是真学 问,才是完成了道德修养的全过程,才真正成就了君子人格。子曰:“言必行,行 必果。”(《论语卫灵公》)作为有人格的人都应当如此,正所谓“力行近乎仁”按道 德规范实践的人接近于仁德,也是一种求实精神和恭敬的为人准则。3.文质统一的谦逊风度

孔子强调君子应是全面发展的人。君子不仅能坐而论道,而且也要因为具有实 际的知识与技能可以起而行动。那么君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论语·雍也》记载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 君子。”,所谓“文”,是指外在的文彩;所谓“质”,是指内在的品质以及内在的修 养。而相对于一个人来说,“质”就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境界、学识才干;“文”是指一个人的容貌仪表、言谈举止。这两个方面当然是辩证统一的,并有着

密切联系的。透过一个人的外在的仪表风度,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和学识;@硕士学位论文扮【ASTER,5THESIS 而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也往往会透过他的所作所为表现出来,“形乎动静,布 乎四体”。

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说质与文是同一回事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卫国大夫棘成子与子贡讨论文质问题。棘成子说:“君子只要有质就 可以了,还要文做什么?”而子贡却指出,文和质都是很重要的,“文犹质也,质 犹文也“假如把虎豹和犬羊外表的文彩去掉,虎豹和犬羊看上去就差不多了。(《论 语·颜渊》)这里,棘成子认为君子只要有“质”就足可以了。完全否定了“文”的作用,显然是错误的,而子贡为了纠正棘成子的错误,认为“质”与“文”差不多就是一 回事,这也是不完全正确的。他们俩的观点,都是不符合孔子的意思的。虎豹和犬 羊的区别,决不仅仅是由它们的皮毛决定的。毕竟,“质”还是比“文”重要一些 的。真正的君子,应当是文质并重的。孔子既反对质胜于文,也不赞成文胜于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而主张文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文质彬彬,然后 君子”。所以“君子”在本质上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以仁为内在精神和以礼为外在 规范的有机统一体。正如《孔子家语·五仪解》中所归纳的:“所谓君子者,言必 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 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 4.要有高度的家庭和国家责任感 4.1克己复礼的奉献精神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这句话里的“复”,并不是恢复 的意思。这个“复”与“履”通,实际是履行、实践的意思。“克己复礼为仁’夕,意 思是说:克制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礼的要求,履行礼的义务,这才是真正的仁。也即是说:一个严以律己、处处遵守礼的规范—社会公德的人,就能实现仁。孔子说,具有仁德精神的礼,能限制以至克服一切损人利己之心和损

人利己之行,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从而实现以爱人为旗帜的仁的目的。仁,体现 着普遍人性的合理要求,但社会却并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一切要求。如果一个人在 社会上总是一切行动都任凭自我意志和内心冲动的驱使,而不去顾及社会公认的行

为规范—礼,那么,在他的身上是很难看得到君子人格的闪光点—仁德的。一个人只有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自己,通过“复礼”的行动来体现“仁”。只有这样,“仁”

才会在他的身上得到发展,进而成为他的自觉的道德意识。也只有这样,他才有可 能被大家认同为是一个具有仁德的人,是一个君子。所以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⑨硕士学位论文加IASTER,5THESIS 4.2崇尚孝‘涕和忠恕 4.2.1孝锑,仁之本

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是指爱一切人。但是孔子以重视宗法,重视维持家

族中的秩序与和睦,强调对一切人的爱,要从对自己亲人的爱做起。孝梯,是孔子 所谓“仁”的根本所在:“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所以他着 力提倡“孝梯”这一原则。所谓孝涕,包括父慈、子孝、兄良、弟梯、夫义、妇顺 等等,指的就是家庭亲属之间的亲情之爱。其中,又尤以父母之与子女间的血缘亲 情最为天然深厚。孔子认为,孝梯不仅能使家庭和睦,而且可以使人们之间的关系 能够更趋亲密,加之爱人是从爱亲人开始的。有了孝梯这个根本,才能生出爱人的 情感。很难想象,一个对自己家庭中的亲人冷酷无情、漠不关心的人,会对社会上 外面其他的人有发自内心的爱。如果有一个人在家中从来不关心自己的家人,而在.外面时却时常表现出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姿态,那么此人便有可能是个伪君子。

在孔子看来,孝梯乃是发乎人之本性的,是以人的自然联系—血缘纽带为基础的道德规范,是不教而能、不学就会的道德行为。它不仅仅是

君子所应具有的品性,更是每个民众所应具有的基本品性。当然,我们要反对不分 是非的一味顺从的所谓“愚孝”。

孝梯所体现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仁爱之情,首先就要求把囿于血缘范围的亲子手 足之爱作一个升华,升华为对所有人的普遍之爱。因此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 则涕,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由人之天性之爱的孝梯而至人的 “泛爱众”,即是把亲子手足之爱从先天的血缘领域引申到了后天的人与人之爱的

关系当中去,血亲之爱因此由个性之爱走向共性之爱—仁爱。其次,则是要求作为普遍之爱的仁应当象孝‘涕那样以内在的自然情感为根据。也就是说,发以自然流 露的内在的真实的爱去“泛爱众”,而不要流于形式。孝梯为仁之本,使得仁爱的 人道原则出于自然流露而非出于伪饰,出于自愿而非强制。“君子务本,本立而道 生。”(《论语·学而》)4.2.2忠恕,仁之道

什么叫“忠恕”?朱子曰:“尽己之心谓之忠,推己及人谓之恕。”用孔子自己 的话来说,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就是“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便是孔子做人的原则,也是他要求他所倡导的 君子所应具有的品性。如果你自己心中有“欲立”、“欲达”的愿望,那么你就应该想到别人也会有两 样的愿望,并应尽力帮助别人在社会上立足;你想自己显达于世,也要使别人显达⑧硕士学位落文MASTER,5THESIS 于世。也就是说每个人要想使自己成为“人”,就要先承认别人也是人;只有先把 别人当作人,然后自己才能成为人。遇事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因爱亲而爱人,因 己之立达而使人立达,因不欲施暴于人,因维护本族、本国安宁而不侵犯他族人、他国。人与人的关系应当是平等的和相互尊重的。每个人都应当意识到,所有的他 人都与自我一样,具有各自的存在价值,享有同等的生存权利,具有同样的人格尊 严,这便是“忠恕”之道,也便如《中庸》所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孔子主张君子应该讲究“忠恕”。孔子给弟子曾参等讲学,说他自己的道是“一 以贯之”的,同学都没有明白,下课后问曾参。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忠是尽己为人,指的是爱人就要对人竭心尽力,诚实负责。“君 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①孔子的忠是普遍适用的,但它与后来君 子专制制度下要求的臣对君的忠是不一样的。恕是忍耐和互让,是推己及人,爱人 就要将心比心。通俗地说就是要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多些理解,多些宽 容。也即所谓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 想立、想达,那就让别人也得到立、得到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讨厌 别人怎样对你,那你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忠恕是相对的。宽 恕别人的同时也解放了自己,原谅别人的同时也释放了自己。主体修养

理想人格不是生来就能具备的,是要靠不断地修习才能实现的,而修身则是达

到君子境界的必由之路。君子人格非生而得之,是人成之。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所以,必须讲求道德修养的态度和方法,以求达 到君子之境。基修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5.1志笃志而固执

孔子认为,一个能否成为有仁德的人,关键在于他是否能够努力地进行仁德的 修养。而要实现君子人格,必须先要立志于君子人格的培养,要明确自己人生的目 标乃在于追求良好的道德修养。先有其心,然后才能有其行。“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渴望拥有仁的行为—“我欲仁”,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斯仁至矣”。“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从近处着手,一步一步去 做,是仁德修养的好方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志于道”,则要先树立希望成为圣贤、成为君子的人生目标,强调“人能弘道。《大学》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非能弘人”(《论语·卫灵公》)。同时,还要有为之终生追求不懈,不达目的誓不罢

体的信念。这样,才能走向理想人格—君子人格的确立。修道是终其一生的事情,不能时重时轻,也不能有始无终。实际上,孔子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一生

都孜孜于修养君子人格的追求。他自己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 政》)由于自己的努力,“择善而固执”,「15〕却能成功。这是至诚的精神,精诚所 至,金石为开。立志于道德修养,固执的道德追求,以及有强烈的完善自己人格愿 望,这是实现理想人格—君子人格的基本前提。5.2学笃信而好学

要实现君子人格,就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和坚持不懈地学习,这是必不可少的。孔子一生积极倡导人生哲学的实现之道。没有学习,则不可能懂得为人的道理。人 是学而知之的,而不是生而知之的。他认为,要实行“仁道(君子之道)’’,要做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的君子状态,首 先得使人懂得“仁道”。但是,如果没有实际的学习行动,则是不可能实现其理想

人格—君子人格的。他自己的修养历程,也就是从“志于学”开始的。按孔子的本意,是主张从一般知识学起,打好基础,然后逐步提高。他说:“下学而上达夕,(《论 语·宪问)))但孔子所谓学习的内容是广义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 也》),既包括一般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又包括良好的思想品德、美好的言行等无形 的东西的培养。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朝闻道,夕死可 也”(、《论语·里仁》)。学习与体验高明的修养之理是成为君子的必经之途,没有这 一阶段就不能真正体会到道德修养的内涵。5.3思内省自身

“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和“思”是一对辩 证范畴,“学”的目的是要使外在的“道”转化为凡心的“仁”,也就是“君子学道 则爱人”(《论语·阳货》)。而这一转化则是要由“思”来实现的。孔子认为,如果 一个人吸是博学好问,但却不善于运用理性思维来进行归纳、分析,那他就会陷入 迷茫,迷失在学问的海洋里;相反,如果一个人只是每天坐在那里深思,却不去刻 苦学习,那他就会陷入不着边际的幻想的危险境地。所谓“思”,就是对所学内容 的思考和对一自己言行的自我检查。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学习上,还要 学会“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更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 内自省也”(《论语·里仁》)。5.4改从善改过⑨硕壬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首先谈修养不能单单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上,还要注意从周围的人的身上 吸取有益的东西,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 而》)但不能见什么学什么,要有选择地去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人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即是改过,不文过饰非。随时发现 错误随时改正,这是勇敢者的行为,也正是君子品格的可贵之处。“人非圣贤,孰 能无过?”因此孔子说:“过,则勿惮改。”(《论语·述而)))有了过错,就不要怕

改正。人是在不断地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当中不断得到完善的。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卜 只在及时改正就是了。可怕的是“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有了 错误却不改正,那才是真正的错误。5.5行笃实躬行

要修养、成就真正的君子人格,仅做到志、学、思、改还是不够的,还不能真

正达到君子的境界。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道德意识就可以了,还要把它们转化为行动,身体力行带动他人,做一“躬行君子”。孔子说“君子呐 于言而敏于行。”(炙论语·里仁》)“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孔子把道

德实践看作是道德修养以及道德审评的标准—也即是君子人格是否修成的检验标准。正是见于躬行的重要作用,孔子强调说:“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 长》)又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道德学问不仅仅是外在的知识,还必须要同自身的为人处世结合起来,要做到言行一致,所以孔子说:“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第三章君子人格对现代教育的启迪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作为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经典—-《论语》,其对于君子人格的分析应该说对我们现化教育特别是当代教育是不无启

迪意义的。目前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教育对象双方如何.建立一种正确的本体观。下面主要结合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来谈:

一、对教师而言,要树立崇高形象 1.正修齐治平的崇高使命感

在对君子人格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作为君子规范的具体体现之—要有安民济众的伟大理想抱负。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又应当如此做到呢?其实要求也很明确,那

就是要有正修齐治平的崇高使命感,即要有高度的家庭和国家责任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 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党和国家领导人 在讲话中多次谈到教师在教书育人,培养接班人问题上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曾 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江泽民同志在会见全国中小· 学德育工作会议代表时也强调:“要把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 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从 古到今,无数中外教育家、思想家对教师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作过大量的阐述和 总结。例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师之务,在于明理,在于行义”、“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 等。总之,在教师职业道德的众多论述中无不包含着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和定位,强调了教师言与行,知与行的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性要求。

教育工作是一种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 的全面接触、相互作用的劳动,是一种“做人”与“育人”密切联系、内在统一的 劳动。教师不仅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教师劳动的价 值体现在开启心智和塑造人格,故其职业道德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联系着整个 社会,联系着人类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就决定了师德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这也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具体体现。作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教师就应该具有基于对⑨硕士学位论文MAS丁ER,5THESIS 这些职业操守的认识而建立的高度使命感,以教书育人作为一项神圣的职业来对 待。这也正是君子人格中崇高精神及社会价值追求的具体体现。2.以身作贝lj、言行一致的师德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第一个提出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和强 调教师道德威信的人。孔子认为,道德教育是注重人格感化、以身作则的,只有个 个人格高尚能尽一已之性,别人才会受到感化而同臻于善。孔子说:“其身正不令 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最反对只在口头上讲大道理而不行动的人,“君子 耻其言而过其行”,“先行其方,而后从之”,“君子欲呐于言而敏于行”。在孔子看 来,只有这样来要求自己同时又要求学生,才能以“无言之教”、以“身教”于学 生面前建立崇高的道德威望。

道德不是动听的言词,而是切实的行动。中国古典哲学倡导的“知行合一”强 调的就是知识与行动的统一,一定程度上说,道德的实践比道德的理论更重要,因 为道德本身就属于行动的,属于实践的。我们常讲“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 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重要的道德影响力,“学高为 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仅讲道德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高尚的人格为学生 提供一种道德的楷模,从而起到道德的示范作用。

学生多以老师为榜样,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 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对青少年的个性形成和品德发展,教师的影响作用最大。前 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今天在孩子身上所培养起来的,要在几年之后,甚至是几十年之后才会成为一个成 熟人的公民性、道德和精神面貌的因素。”他还对教师说:“请您记住,你不仅是自 己学利·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由于师德具 有以身立教的作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达到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标准,需要更加重 视道德修养,并能以实际行动,用自己的道德去影响和形成学生的人格,以自身的 J 清操去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是教育学生的人,教师对学生要言教、更要身教,在 一

言教与身教之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切行为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师德的这 种明显的典范作用和示范作用,要求教师必须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躬 行实践。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

在本文第二部分关于君子人格分析中我们知道:言行一致是一种求实精神和恭 敬的为人准则。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以身作则,实现言行上的知行统一呢? 首先,应该了解教师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是知行统一发展的过程。只有知与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行的统一,才能实现道德教育。仅有“知”,是不能完成道德品质的发展过程的,还必须通过“行”—道德的实践和行动,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做言行一致的榜样。

其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 职业道德素质,树立“讲政治”、“守道德”的观念。道德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政.治问题。普通人的道德与政治选择可以具有个人化的特征,而教师的道德与政治倾「 向往往影响到一个群体,影响到一代人。我们的人民教师应当在实施教育中以教师 的独特影响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为人类的伟大事业而奋斗的 信念。

再次,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行动上的表现就是“好学”,作为教师同样如此。教师应该具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治学精神。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实施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技术,更是一种信念,一 种做人的准则,一种支持学生今后奋斗的强大动力。如果教师教育学生刻苦学习、认真思索,而自己却是懒散成性、不学无术、不动脑筋,不求新知,几十年如一日 地重复着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那他的话是没有说服力的。21世纪是知识经 济时代,知识量迅猛增长,知识信息空间丰富,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因此,每 个教师都应终身学习,不断地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不但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教育、教学的艺术,破除“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他们分析、解决问题和动脑、动手的能力以及探索求 知的精神。

最后,作为“君子”我们知道应当态度谦和但仪表威严,要有文质统一的谦逊 风度。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具有举止文明、庄重含蓄、幽默风雅、穿着整齐、朴实大 方、仪表端正、严守纪律、遵守秩序等文明习惯。教师的道德应该是具有深刻的知 识内涵和文化气质的内外统一的道德。一个仅有满腹经纶,而缺少文明习惯和文明 修养的教师是不会有道德的影响力的,仅仅依靠一说教的道德教育也必定是苍白无力 的。教师天天面对着无数个学生,你究竟要让学生向你学习什么,这是教师行为前 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教师蓬头垢面、衣冠不整、污言秽语、不守信誉、迟到早退,又怎么去教育学生呢?所以,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美的,教师的衣着应该是整洁协调 的,教师的行为也应该是符合道德规范的,教师的卫生习惯应该是良好的。总之,教师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是一个需要有高标准、严要求的职业。对‘ 于教师更需要做到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即做到“知行统一”,这既是君子甚至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为师的基本准则。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3.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硬技能

作为君子要有务实的品德,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职业过程中同时也 应该具有相应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硬技能。这个过硬技能除了作为教师的基本专业 素质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形成良好的 师生互动。3.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孔子积累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主要 表现为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思想。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他说:“中人 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这是就学生程度 说的;可以传授给中等以上水平的人高深的知识;水平不及中等的人,就不要传授

给难以理解的知识。就各人特点来说,也要因人施教。孔子对一些人的问孝、问仁、.问政的答复又恰恰是针对学生的某些缺点而言的。这种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学 方法,使孔子培养了一批“德行、言词、政事、文学”等方面各具专长的人材。孔 子注意学生的智力差别,根据学生的能力掌握传授知识的深浅程度,去培养学生的 能力。今天看来,“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承认、肯定、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强求所有学生向理想中的“优等生”全方位“看齐”,反对以理想化的共性对特 殊个性的压抑,扫除了人们内心的教育歧视。因此,我们可以从孔子“因材施教” 的经验中得到启发:学生在经验储备、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 学应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视“差异”为一种资源和“特点”,采用适当“调试” 的方法和各种“差异教学”的策略,“因材施教”。应当特别指出,教师的教学观总 是建立在他的学生观的基础上的,体现了孔子以学生为本、将学生当作主体的思想。科学的先进的教学观念以正确地认识学生为前提。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是内在的 统一。

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对于现代教育是大有启发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习惯于要求教育对象“齐步走”,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出现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怪现象,不能保证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现代教育只有从 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才可能实现共同发展、提高全民素质 的目的。

孔子主张“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孔子说:“不愤不启,不J啡不发,举一 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就是说,要在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入思 考而不能领悟时才‘去启发他,开导他;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就

不再继续传授新的知识。孔子的这句精辟论断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个字,却隐含了深⑨硕士学位论文卜工ASTER,5THE5lS 刻的启发教育思想,概括起来有两点: 第一、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孔子主张学习是一种自主建构的实践

活动,学生的学应该充分发挥主动性,发挥独立思考精神,不能盲目依附教师的教。当代建构主义思想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图式”,主体要对来自客体的信 息进行变换和加工,不可能照单全收。所以素质教育要求考虑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 和他已有的思维方式、生活实践以及性格特点。第二、教师应该“当其时”、“当其可”而教。孔子认为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愤 徘”时机适时地加以引导,他将“愤徘”作为“启发”的前提和基础,为的是让学 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摄取状态,以此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学生的主动求知在先,教师的适时点拨在后,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当前教 学改革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变教学为导学,在教 学过程中去积极引导学生。教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获取知识,它的本质在于引导,教也是为了达到不教。3.2教学相长的互动交往性学习

孔子的教学实践活动鲜明地贯穿着教学相长的思想。不仅认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教学相长。”孔子还提出“当仁,不让于师”的准则,他鼓 励学生坚持以“仁”为标准,而不要碍于师生情面,在“仁”的面前学生无需对老 师谦让。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交往过 程。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中,明确把交往性教学观作为我国教学改革的 指导思想,突出强调教学的交往特性。教学过程被看成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 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激发、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 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来丰富教学内 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从而在这种 彼此情感的交流中,师生实现了了教学互动和共同发展。

今天的教育者们很有必要去好好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汲取其中的精华,在全 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为重点,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积极实行启发式

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潜能,进而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一代。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工S

二、对学生而言,要塑造健全人格 1.学生健全人格的内涵

现代德育以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作为自己的根本 目标和根本任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 中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遵守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反观2500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仁爱”为核心,正是把做人的教育放在 了第一位。“学会做人”即是孔子德育的出发点与归宿。他强调:“弟子入则孝,出 则锑,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有以下两个鲜明特色: 一是狠抓德育的根本。孔子明确提出,德育的“基础”就是他所谓务本。“君 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 就是学会做人,学会作为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夕,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即能为大众谋福利的人。把完善人格作为做人的目标这一光辉思想不仅至今有其重 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我国当前教育现状来说真可谓“切中时弊”。

二是重视德育方法与途径。孔子的道德教育不仅注意抓根本—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而且还给出了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最高目

标是要培养具有最大的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这 就是具有最理想、最完善人格的人。但是这样的崇高目标不是一墩而就的,必须有 适当的培养途径和方法。2.探索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方法和途径 2.1重创“德行为首”的教育

孔子“德教为先”的思想是儒家伦理的一块基石,也是中国传统伦理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孔子的教育素以道德教育见长,他高度重视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修 养,开创了中国教育注重传统之先河。在学生教育方面,孔子重视德教,他把德教 放在各科教育的首位,明确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君子理想人格。深入开掘这一丰 厚的伦理资源,认真借鉴和汲取合理成分,对于当今学生道德教育大有裨益。2.1.1“德教为先”思想内容的主要内容 在教育方面,《论语》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即德行,它是⑧硕士学位论文卜tASTER,5THESIS 一个道德实践活动的范畴:“忠’夕、“信”,即忠诚老实、讲究信用,这是两个重要的 道德范畴;“文”主在是指诗、书、礼、乐。书和礼是指思想伦理方面的道理和礼 节条文。概一言之,孔子教学,归结到一点,就是“学道”。“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 子学以致其道”。“致其道”,外在的道就会转化为内心的“德”。孔子要求学生“入 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明确主张把德 教放在第一位。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接受教育,具备君子的品格,掌握治国平天下 的本领。教育的最高目标:培育君子理想人格。2.1.2“德教为先”思想的借鉴意义

孔子的德教思想施之于今天的学生道德教育,当然不能照搬、复制,而是要作 综合的创造性转换。依据文化适应性原理,孔子的德教思想产生并适用于我国由奴 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生产力系统、社会关系系统、社会文化和心理系统。今天 诸系统发生剧变,传统道德必须转换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目前的中国经济正值转型 期,经济生活是道德的基础。市场经济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在一 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学校学生道德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据调 查,主要问题是:不重视社会公德,如随地吐痰、用语粗俗、大吼大叫、扰乱他人 休自、等;行为以个人为中心,较少考虑他人、社会,个别学生甚至缺乏“爱亲”之 心;追求世俗功利,个人生存价值第一,淡漠甚至放弃生存的道德价值;在生活道 德上,一些学生主张“非道德化”,认为某些行为无所谓道德与不道德。针对当前 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学校学生的道德状况,我们一定要加强学校道德建设。而如何 加强学校道德建设,孔子的德教思想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把注重现实功利的道德 心态引导到崇德尚义、见利思义的价值轨道上来,把主体性意识引导到自觉的道德 精神上来。当今的学生,热情奔放,乐于思考,个性特征鲜明,主体意识在不断增 强。如何将这一特点引导到敬仰道德,并自觉地践履道德,加强自身修养,可以说,这是学校德教成功的关键环节。孔子尤为重视道德主体—人的道德实践精神。他讲的君子理想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内容的实施,无不求诸人的内心即求诸人的自

觉的道德精神。而惟有造就具有自觉道德精神的人,道德教育才能奏效。孔子的这 一思想正是道德科学研究的重心,又是道德理论转化为道德现实的关节点。为此,向学生传授道德理论,研析社会上涌现出的道德楷模,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 的理性,同时还要配之以法制教育,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及严格的纪律,真正把德教 的重心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道德精神上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抵御各种不道德行 为的诱惑,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筑起一道坚固的精神防线,把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引导到爱人、爱国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上来。对于我们教育学生的这个问题,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不乏积极意义。这就是首先从“爱亲”入手,尊重父母,敬养父母,之后引导他们 与同学、与社会成员以礼相待,互谦互让,进而让他们明了国家、民族利益,把个 人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把爱国、爱人与爱已统一起来。这样的教育秩序 可能更易见效。3.树立学生本位的观念

树立学生为本位的观念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观点,具 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3.1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在孔子看来,教育的功能在于帮助人们发现自己独立人格的价值,充分尊重学 生的独立意志。所谓独立人格就是指人的主体性,它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作为认 识主体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中的功能表现,具体表现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 性。主体性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核心,是全面发展人的根本特征。对于人的主体性的 关注,我们可以参考孔子“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也。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的观点。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建立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孔子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和自 己的亲身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原则:一要立志,“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 仁》),志于仁就是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二要力行,强调“力行近乎仁”(《礼记·中庸》),只有努力按道德规范实践的人才接近于仁德;三要内省,就是 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模式强调把学生当作教 育的客体加以塑造,一切活动围绕教师的教来进行,学生往往处于附属地位,这种 师生观、教学观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在这样的 课堂教学中,学生很少有主动参与的机会。

因此,以孔子“为仁由已”与主体性的教育观为依据,现代教育应当根据社会

发展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通过启、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和组织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 成能自主、能动、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3.2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

孔子的教育就充分相信人的道德潜能和智力潜能。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转 化自身行业品德的能力,都具备掌握“良知良能”的能力。3.3发展学生的个性

孔子教育特别强调这一点,他们把学生划分为各种不同的个体类型,根据其特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征,进行因材施教。而我们当前教育有许多失误,其根源也在于此。那种以教师意 志代替学生思维,那种在课堂上实行“一言谈”和“满堂灌”等等做法,正是缺乏 对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认知的表现。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允许学生表达自我见解,创设学生独立思考情境;加强学习方法 指导,引导学生领悟;注意学生个性差异,加强学生个性化的技能训练。学生只有 在其主体性得到充分尊重和发挥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其主体人格。4.营造“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

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爱心的理解上,存在 于师生心灵间平等的交流之中的。真正的教育会像阳光一样终身关照着每一个学生 的人生。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人文主义教育中,受教育者 和教育者互相尊重,彼此之间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沟通、和谐一致的 亦师亦友的关系,这也是一种社会性关系。师生在知识、人格、情感、道德等各层 面展开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共鸣,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孔子说:“爱之,能 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①孔子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品德及学业的进步,关心 他样的生活与健康状况,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很多学生视之若你。这种深厚融洽 的师生关系对教育的成功起了很大作用。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 沛的精力和毅力,对青少年一代表现出满腔的热情和关怀,这是教师应具备的情感 意志品质,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一个关爱学生的教师,才能循循 善诱,一海人不倦:才能细致入微,扬人之长。台湾一职业学校的校长高振东说:“爱 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有了这种崇高无私的爱,教育者就会以强 烈的责任感去尊重、亲心、爱护学生,才能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引导者,才能建立 一种平等交流、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建立一种全面、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其前提是树立“学生是学习的 主体,发展的主体”的学生观。师生双方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平等的,把学生作为一 个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独立个体和发展中的人,在一种相互尊重、相互 理解和平等交往中,使学生感到教师、教育、知识都是与现实的生活及未来紧密联 系,从而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并且迁移到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中,形成 良好的社会性,从而真正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亦师亦友”的师生 关系中,还会有厌学、厌师现象存在吗?同时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发。赵纪彬,《论语新探》,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硕士学位论文M八STER,5THESIS 展。师生关系也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生活关系。一旦生活皆教育,教师 的宽容、认可与鼓励,会使学生学会了自信、自爱、自尊、自强,形成良好的个性 特征。教师并且能公正客观地处理学生间的冲突,使学生对自我和他人的关系有了 一定的认识,从而逐渐成为社会化的人。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参考文献 论著: 1.程树德著:《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7年10月版。2,宋·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3.杨伯峻著:《论语译注》(上、下),中华书局,1958年6月版。4.冯友兰著:《论孔丘》,人民出版社,1975年8月版。5.冯天瑜著:《孔丘教育思想批判》,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6.周光庆著:《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中华书局,2002年9月版。7.张岱年主编:《中华的智慧》,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8.张岂之主编:《众妙之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9.《孔子的中庸教育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10.郑涵著:炙中国和文化意识》,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11.中国孔子学会编:《儒学与现代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2,李泽厚著:《论语今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3版。13.刘厚琴著:《儒学与汉代社会》,齐鲁书社,2001年版。14.余英时著:《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淦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版。15.周光庆著:《中国读书人的理想人格》,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16.罗国杰主编:《道德建设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17.徐克谦著:《先秦儒学及其现代阐释》,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 月版。18.主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4月版。工9.曹德本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 版。

20.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版。论文: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选(1949一198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毕经文,《浅论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山东教育禾研》,1999年第9期,⑨硕士学位论文讨ASTER,5THESIS 3.乔法容:《孔子“德教为先”思想的当代意义》,《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 第6期。4.林润之:《从(论语>看孔子的言语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 第2期。5.刘秉泰:《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学术交流》,2003年6月第6期。

第二篇:《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对君子的论述摘录: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2)“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3)“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5)“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评析: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是有鲜明界定的,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兼具高尚品德和完美人格的人中楷模。孔子学说中的理想人格是“君子”,与“君子”相对立的是“小人”。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经常作为对比而出现。

1、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2、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小人则记惦的是自己的家乡;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则满脑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3、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同时,他也决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小人则刚好相反,他是“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孔子理想人格中体现出君子高尚的追求,这种追求往往与小人的价值观相对比而存在。

生活中经常会看见这样的场面:大家讨论一件事情的时候,领导的话还没说完,马上就会有人跳出来说,对对对,领导说得真好,什么高屋建瓴、深谋远虑之类的溢美之词说了一大箩筐;可是到会后他转脸就会对别人说,哎,这个领导说的都是什么啊?我一点都不同意他的观点!

4、小人之所以喜欢互相勾结,是因为他的心里有鬼,想通过这种勾结谋取私利和维护既得利益。所谓“结党营私”,正是这个意思。而君子则胸怀坦荡,因为他坦然无私,所以能够平和,能够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

5、一个君子你很容易与他相处,但是你又难以取悦他。假如你想以不正当的手段取悦他,他反而会不高兴。决不会说你给他一个小恩小惠,他就给你大开绿灯、大开后门。等到他真正使用你的时候,他会根据你的才干,给你安排一个合适的位子。

小人的特点是你很容易取悦他,但是你很难与他相处。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比如说你给他施一点小恩小惠,帮他一个小忙,甚至你请他喝一顿酒,这个人就会很高兴了。即便你取悦他的方式是不合乎道义的,是不正当的,他也还是会很高兴。但这样的人又是很不容易共事的。你千万不要以为取得了他一时的欢心,他以后就会非常忠诚地一路给你开绿灯,虽然你费了很多力气,花了很多钱财,打通了关节,但等到他真要用人的时候,他不会根据你的才干给你安排工作。而是求全责备,觉得你这儿也不够格,那儿也不达标,你以前所做的一切都算白费。他会想法刁难你,让你觉得很尴尬。所以这样的人你很难与他相处。

第三篇: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摘 要:《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可说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论语》中 孔子对“君子”的界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规范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即:“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从而反映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君子”观。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观

《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这部儒家的经典以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孔门师徒对于社会各个现象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构成了统领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行为规范,也成为中国文人世世代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动纲领。在《论语》中多次论及了“君子”,并从各个角度加以阐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可以说对“君子”这个概念做到了全方位的诠释。然而君子一词发展到今天仅仅保留了它最初含义的一部分。下面就以《论语》文本为中心,以“君子”一词为切入点, 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孔子对“君子”的界定等方面来探析孔子思想体系中至为重要的“君子”观的来阐述孔子的“君子”观。

在《论语》20 篇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 次,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可谓是首尾呼应,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不断深化的君子修养体系。“君子”一词虽非孔子首创,但《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对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重新阐释和再次规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品质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

一、“君子”的修进之道

在《论语·先进》篇,子曰:“德行:颜渊,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被后世誉为孔氏四门,孔子认为君子应尽可能地修身砺己,在这四科中求得精进。

二、“君子”的特质

对于君子之道,孔子在《论语》中屡有提及。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这是对君子人格系统多方面、多层次的界定。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孔子在评论子产时说他有四种德行:“行为态度谦逊、庄重;侍奉君长严肃、尊敬;抚养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理而适当。”曾子言曰:“君子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进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君子注重容貌,端正态度,注意谈吐。(《泰伯》)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智、仁、勇是所谓“三达德”,既是道德,又是传统的文化积淀。

与孔子的一贯主张相同,为君子之道,依然注重自身的内在条件。在孔子看来,君子应是仁、智、勇的统一体。“三戒”、“三畏”、“九思”、“三变”,君子时刻在自警;不忧、不惑、不惧,态度恭敬,对君主尊敬、对人民恩惠。这些对君子道德修养的“定量”规定,反映了孔子对君子之德的严格要求和多方赞美。为明确君子的特质,《论语》中一度将君子与小人并提。孔子认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关键是道德。君子道德品质高尚,小人道德品质低劣。君子以义为先,见义忘利;小人以利为本,见利忘义。君子为人处世以仁为本,依礼而动;小人为人处世弃仁忘义,违礼而行。君子追求真理,寻求善道;小人追求享受,寻求私利。君子崇尚道德,为政以德;小人推崇武力,为政以刑。君子和小人在性格、好恶、器量、作风、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是相背的,在道德修养上彼此对立不同。然而,正是在这种比对中,二者的形象更加鲜明,也使得孔子界定的“君子”更加丰满。

三、孔子对“君子”的界定

据现有文献所记载“, 君子”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虽然沿用至今,但其涵义却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君子”的本义源于“君”字。许慎《说文解字》注:“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上面表示手执笔,即“尹”字,与“父”近形,有“父辈掌权”的意思,表示治理事务,是对做官者的通用称呼;下面的“口”字表示发布命令。“君”主要是对社会地位高的贵族的称号,有时也指国家元首。“君子”合称,多是对贵族的专有称号。而《论语》中的“君子”一词已经突破身份、地位的高贵而增加了道德品质的内涵,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前代以来“君子”与道德品行有关联这一点,第一次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全面具体地阐释了“君子”的内涵。《论语》通俗而多方面地阐释了“君子”的为人处世之道及其道德评判标准,多视角、多层次地探讨了“君子”应具有的内在人格和外在表现。

孔子从内、外两方面对君子作了界定,对内,即自身修养;对外,即立身行事。自身修养方面“,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指人的内在品格“, 文”指人的外在仪表。在立身行事方面,孔子认为君子应“以合宜为原则,以礼节实行它,用谦逊的言语说出它,用诚实的态度完成它”。

四、《论语》中的君子之行

(一)君子在家如何侍奉父母和对待兄弟。孔子认为要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就必须从治家开始,治家如治国,治国如治家,治国治家一体。孔子认为对待父母要孝,不违背父母意愿,“父母在不远行“。对兄弟要悌,对兄要听其言,要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兄长;对弟要怜爱和关心,帮助其健康成长,要和兄弟和睦相处。

(二)君子为政。孔子认为君子应以德教化百姓,为政以德。统治者应该明白治国之道是非常重要的,不能随心所欲,不要乱开战事和滥用民力,要爱护老百姓,提倡节俭,减轻赋税和徭役,使老百姓能休养生息。.治理老百姓不能只用政治和刑法,用道德加礼法才是治国的根本之道。

(三)君子在外如何交友

1.孔子认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认为做人应该做到“温、良、恭、俭、让”。3.君子之交,重的是义气和情谊,有高尚德行和节操的人,才能赞扬人和批评人,他们知道什么才是值得追求的什么不是我们该拥有的。另外,孔子认为君子应“敏于行,讷于言”。

五、“君子”的现实意义。

从孔子给的君子本体论出发,扩展到君子对父母兄弟、对为政之道和如何交朋友,我们发现,孔子树立君子的模范形象和神圣使命,一是为君子树立崇高的地位,把它放在遥不可及的彼岸,使它成为知识分子永恒追求的价值观,使他们以国家栋梁和万世师自居,为他们实现他们自己的理想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就是使君子成为君主治理国家的重要辅助力量,给君子自己提出了一些从政必备的素质和技能。知识分子是先知先觉,有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和抱负,孔子提出的针对知识分子自己的道德规范和人格提升的方案自然能被统治者采纳。再从个人的精神修养和道德品格的塑造来说,孔子从自己的学习总结说:十五岁开始学习,三十岁有自己的坚固的立场,四十岁能明辨是非,五十岁知道天命的强大不能违背,六十岁是非荣辱不惊,七十岁才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而那时候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都比较底下,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要想能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更是少之又少,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注定孔子所说的精神修养,是不会为那些追求急功近利和立竿见影的实际效果的人所赞同的。但孔子是个苦行僧式的求道者,他不会“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他会坚守下去,虽然悲壮却不悲观,而且还乐观积极向上。孔子在他的当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经过后世的改造和加工,孔子的学说还是得到了发扬光大,而且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统治思想,成为士大夫们追求伟大理想和崇高道德的精神导师,这些无论如何是不能抹杀的,是值得称赞和重视的。我们不应一味的去批判和解构孔子,因为积极建构是无论如何都要远远大于任何消极解构的。孔子树立的君子自我的高度的精神修养和道德情操,以及坚忍不拔的迎难而上的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积极精神,还有面对人生的顺境和逆境的乐观的和豁达的态度,我认为是值得当下的我们深思和借鉴的。

浅析孔子仁与礼思想及关系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他的“仁”、“礼”思想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各个领域,甚至影响到现代社会。那么,他的“仁”与“礼”的关系究竟如何呢?本文仅就 这一关系作如下论述。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所以,对孔子来说,礼是古已有之的。而仁,虽然是“古已有之”,但作为一种系统的道德思想体系,却是孔子首先提出的。孔子是崇尚周礼的。他处在“ 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对“天下无道”的局面痛心疾首,一生都在为恢复礼的权威而努力。正是为了这个目的,他提出了仁的道德思想体系。那么,孔子怎样看仁与礼的关系呢。

“仁是儒学中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字, 它在不同的范畴里有不同的含义。” 在《论语》中, 它多以问答的形式出现, 孔子回答其弟子的提问中, 我们会见到孔子对仁因人、因时、因地而有不同的阐发。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 其言也訒。”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子贡问仁,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从上面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 孔子对于仁的解释是极其广泛的, 在对弟子的要求上也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而提出不同的要求。从一个简单的含义上来说, 仁最通常的理解是通过对道德准则的学习及遵从, 达到一个“修身”“ 爱人”的目的, 将仁作为是一种实现爱人、立人、达人的必然途径。但这只是一个最简单的论述, 其中的深刻含义自然不是一句两句话所可以说清的。

“礼”。对于礼, 在我们现在这个日益现代化并处处要求讲求礼仪的社会里, 人们应该不会陌生。但是我想对我们这个号称“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最主要的礼仪倡导者——孔子的礼学思想, 我们就不见得了解的那么多了。虽然礼仪本身是历史传统的产物, 但礼敬意旨和礼敬心态的强调则是礼学的创造性的发挥。对与礼的思想实质, 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这句话中得知一二: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 钟鼓云乎哉!在这句话中孔子的意思是说, 礼乐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节奏, 而是有着更为本质的内涵。虽然孔子在这句话中没有明确点明礼的定义, 但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一个相对明确的解释, 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就是要约束自己, 也可以广泛地理解为自我的净化与修养;“复礼”通常情况下认为是恢复周朝的礼。在实现途径上,约束、培养、调整自我以使言行符合礼, 就是”克己复礼”。同时,在具体方法上,“克己复礼追求的是“人欲”与“天理“、人与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平衡协调与和谐统一。0 但是,礼作为一种很高的德行,孔子的礼也决不仅限于典章、制度、仪节、习俗,而是从人出发, 在对当时社会文化、政治、伦理道德、自然科学的历史研究和实践观察中, 运用简单的唯物辩证思想所得出的一些朴素的哲学规律及其基本的运用。孔子的礼,从小的方面来看, 可以认为是个人行为规范与社会规范的集合;从大的方面来看,礼就是哲学基本规律,就是通过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实现从必然向自由的飞跃,最终实现“天人合”的理想境界,也就是孔子所展望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在对孔子的仁与礼的关系上,从仁的方面来说,仁是内在的道德自觉礼是外在的道德规范;仁以礼为准则, 礼以仁为根据, 两者互相规定,互相补充。但这并不是说两者的地位就是完全平等的, 孔子有些时候会更重视对于仁的培植,以不断给礼注入一种内在的新精神、新生命。他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就是说人要是不讲求仁了,那还要礼干什么呢!在“修身”那一节里,“中庸”作为仁的一种修养方法,讲究“不偏不倚““适量守度“,其基本精神是通过折中调和的手段,达到消融矛盾避免、冲击、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仁通过调整人们的精神状态在维持社会稳定中发挥了为礼所不能及的重要作用。所以孔子虽然以周礼为本,但因为孔子”仁学的本质不是针对社会秩序维持本身的, 而是针对人类精神状态的。” 因此仁仍代表着一种核心地位,礼须以仁为本,礼是实现仁的途径。但这么说, 并不是表明孔子不重视礼, 相反, 孔子对礼的重视程度之高甚至是可以超过人们想象的, 为了维护礼, 孔子敢于不畏强权,对于违反礼的行为直言自己的愤慨:”-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干三家之堂?”。孔子为何会为了礼而不怕触怒权贵呢, 原因就在与: 孔子虽然提升了仁的思想, 但它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仁依然要受到礼的制约, 与礼处在一种相维相异、相辅相成的关系之中。仁虽然超越礼而对礼的生成和践履具有先决性的意义和价值, 但它并未取代礼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价值。相反, 当孔子把礼深深地植根于仁的基础上之后, 礼作为人类生活和行为的道德规 范, 其合理性、权威性、重要性, 都被更加有力地确认下来。更为重要的是,属于心性范畴的仁还为礼的永恒性奠定了基础。所以, 很多人认为孔子重仁轻礼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简单的说, 在仁与礼的关系上, 仁为礼之体、礼为仁之用, 二者紧密结合, 不可分割。在孔子的学说里, 仁与礼的关系概括而言就是“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礼是一种伦理规范和制度,而仁则是一种伦理观念和品德。仁是内在的品质,礼是外在的规范,仁为里,礼为表,二者互为因果,缺一 不可。

孔子虽早已离我们而去, 但他一生中所创立的伟大儒学思想却有幸流传到了现在, 孔子的”仁”与”礼”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学习它,不仅在于了解我们古代的优秀文化,关键是在于要认清其所能起到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从我们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习,建立和谐社会,发展自己。

第四篇:​浅谈《学而篇》中的君子人格

浅谈《学而篇》中的君子人格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君子人格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只是对统治者及官员的通称,孔子把这个只是身份、地位含义的称谓变成了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无论讲为人还是讲处世,孔子都强调要做君子。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孔子认为,君子不自重则没有威严,重,是一种境界,代表一个人有原则有底线,不会因外界的压力诱惑别人的谗言而轻易转移。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说过:“如果你想受人尊敬,那么首要的一点就是你得尊敬你自己。只有尊重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每个人都必须自重,自重是自信的基础,而有了自信心才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做人只懂得尊重自己还不够,真正有修养的人还能时时刻刻做到尊重别人。日子久了,我们就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完善。

“过则勿惮改”,每个人都会犯错,而每个人对待自己的错误都会有不同的认知。孔子主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不要害怕改正,否则只是在自欺欺人。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或是思想上,或是行为上,我们往往不是害怕改正错误,而是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而已。所以“勿惮”字面上是不要害怕、担心的意思,而实际却是要直面而敢于承认。

作为君子就应当做到庄重威严,要通过不断的学习而改进自我,做人做事讲求忠信,交友要志趣相投、相得益彰,有了过错要敢于面对并及时改正。这虽不是定义君子的标准,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第五篇:《论语》启迪

《论语》启迪

说到儒家文化,不能不提《论语》。《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并非一人所记,全书共20篇,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也涉及了当时与孔子有过往来的人的语言行事。《论语》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代表著作史也是中同传统思想文化重要的典籍之一。任何一个想要了解、研究中国文化传统的人.都不能逾越这部著作,甚至一个要了解周围人的人,也不能越过这部著作。孔子的思想通过这本书,渗入到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国人的生命底蕴,构成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一、学习、思考、实践相统一

《论语》中强调要把学习、思考、实践三者结合起来。其中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几句话把学习、思考和实践的关系阐释得非常清楚。

要学习,既要学习有区别又要学习相统一。不能排斥学习,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学习需要“时习之”,意思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身体力行。“习”是实践不是温习,“时”有经常的意思和及时的意思。第二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承接上句,说明实践学习包括向群众学习向朋友学习,也包括向远方来的朋友学习。而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也继续上文,说明学习做人做学问,不是为了别人知道。所以这三句话都是整体的意思,要学习,向实践

学习,学习做人做学问,要向别人学习,别人不知道更没有关系。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正道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绝大部分是在讲实践的学习,但这并不代表实践重要,而学习反而不重要了。第十一篇:“子路派子羔为费宰”,孔子说他没学问,子路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常生气。显然孔子没反对读书。不但要重视读书和实践,还要重视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二者缺一皆为空。

唐朝的韩愈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要思考。学习、思考、实践要紧密结合。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比较如何?”子贡答:“颜回听见一件事情能知道十件,我听见一件只能知道两件。”孔子说连我也比不上颜回。显然颜回的思维很独到。人不发挥思维能力就不成其为人。孔子的真正接班人是曾子。曾子并不聪明,但他“每日三省吾身”,通过实践来思考,把学习、思考、实践三者结合起来,“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习”是实践,三者结合起来才终有成就。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三省吾身,则自明而行无过也。

二、“度”与“礼”的统一

很多人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是因为背负了沉重的文化包袱,但实际上中华民族文化中优秀的成分是占主流的。但是我们要正确对待中国文化,也要正确对待中国文化中的“中庸”。中庸可以解释为“度”。

“度”指度量,凡事都要有度量,超过一定量就走向反面。老子也一样认为:“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

谁厉害,孔子觉得子张太过,子夏不及,且“过犹不及”。过也不行,不及也不行。中国的传统文化要讲恰当,要讲适中。恰当适中的表现就是“礼”,礼就是规范。不达到规范不行,超过规范也不行。

第十二篇里颜渊问孔子何谓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正确对待自己,复礼是规范,社会中的各种规章制度都是能调节人际关系的。按照规章制度实行的话,人际关系很和谐,不到或超过这个限度则走向反面。孔子又说,一个人过分恭敬,不拿礼法来规范他是没用的,一个人非常谨慎没有礼法规范他,容易变得畏缩;一个人非常勇敢没有礼法的规范就可能作乱,一个人非常直没有礼法规范会刻薄。所以要用礼来规范但不要过头。礼是在道德上的一个度量的标准。事情都有个度量,不能超过这个度。

第二十篇里面“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进一步讲“中庸”这个中国了不起的学问,不了解的人把中庸批评得一塌糊涂。孔子讲“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不是和稀泥,不求长进,没有勇气。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列宁说:“真理过头一步就成了谬误。”中国也有四句古话:人性危危,道性危危,惟精微义,永志决中。是说人性里面有些很危险的因素,生理上面是很微妙的,要专门研究事情最精华最核心的东西,把握其中的“度”。不要不及,也不要过头,要懂得中、懂得适度。孔子不单讲中、适度,还讲权。权不是权力,权是变,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孔子在《论语》里讲无可无不可,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处理。所以要执中,又要根据形势不同来执中,非常辩证。

中国的优秀传统里面包括着很多深刻的哲理。中、适度在中国文化传统里面是了不起的东西。

三、自己学习《论语》的心得与教学统一

《论语》教我们如何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复习知识时,就会有新的体会和收获,这样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学习而不去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是空想而不肯读书学习,就有危害,疑惑仍然解决不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学习上要谦虚,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明智的表现。千万别不懂装懂,弄虚作假,抄袭作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知识并经常温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学而不厌”,努力地学习而不感到疲倦,不觉得满足。如果每天都能愉快地学习,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在学习上,应该拜他人为师,学习人家的长处,不懂就问,不要怕丢了自己的面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要广泛地学习知识并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多思考问题。人的一生都要好好学习并多思考,不断朝着远大的目标奋斗。

《论语》教我们如何交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结交朋友要说话算数,守诚信。“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用文章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真正的朋友志同道合,可以互相促进。“巧占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满睑伪善的人,仁德是小够的。这种人口是心非,嘴里说的是一套,心里想的是另一套。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和正直的人交朋友,和诚实的人交朋友,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虚情假意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都是有害的。青少年要慎重交友,交有益于自己成长的朋友。

《论语》教我们经常反省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平?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竭尽全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道德高尚的人就要向他看齐,见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论语》教我们守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那怎么可以。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事业成功的源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以说得到而做不到为耻辱。做人要言行一致。

总之,《论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只要能潜心研读,一定受益匪浅。

2011-4-7

下载_论语_中君子人格对现代教育的启迪(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_论语_中君子人格对现代教育的启迪(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心得——君子之道

    《论语》学习心得——君子之道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仁”与“礼”的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将孔子的言语记录编纂而成,在这......

    论语心得-君子之道

    《论语》心得:君子之道 儒家文化是具有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论语》把人分为圣人、贤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众人、野人、小人等,但实际上又可大致可分......

    读书笔记之《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读书笔记之《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其实在抛开诸如升学需求或者专业需要之类的功利心去看《论语》的过程中,我倒是得到了很多身心上的愉悦。此前认为《论语》太蠢,基本上都是教......

    浅谈《论语》中“仁”、“孝”、“君子”三要素的内涵

    《浅谈中仁、孝与君子三大要素的内涵》 作者:桂佳 摘要:本文对《论语》中仁、孝、君子三大要素进行详细考察研究,将三者的释义进行深刻剖析,就其内涵展开论述。作者认为《论语》......

    论语之君子读后感汇合

    论语之君子读后感汇合 《论语》中提倡大家成为君子。君子,乃孔夫子心中理想的做人标准。当然,现代人的做人标准也是如此。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呢?君子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孔......

    论语读后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读《论语》有感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

    论语读后感——贫富论君子(5篇)

    贫富论君子 贫穷与富贵是千百年来儒家必争之话题,而这话题的开山鼻祖,正是被儒家奉为经典的《论语》一书。 贫与富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又复杂,自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演说论语》观后感--做人要做君子

    《演说论语》观后感--做人要做君子《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的代表作,由孔子的弟子们编着,记载了孔子的一言一行。现在回味孔子的人生,我只能感叹道:“君子!君子!”子曰:“君子周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