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语文作文中的语言复习
高考作文中的语言训练例说
[练习要点]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它最能体现人的文化素养。文章的语言表达得好,就会让人有如饮纯酒美味无穷、拍案叫绝如临其境的感觉。要做到这一点,创作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考作文的语言尤其显得重要。语言表达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作文得分的高低,关系到考生的人生前途。当然,不是人人一出手就会写出令人拍案叫绝的文章的。因为不是人人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但我们学会了表达的技巧,在语言表达方面做些努力,是能写出让阅卷老师赏心悦目的文章的。其实,高考作文对语言水平的测定标准很明确:规范、连贯、得体、有文采。“有文采”是近几年的《考试说明》所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作为发展等级之一。也只有明确了这几个方面,才能真正地写出符合高考作文要求的文章。
规范,是指不能出现概念的使用不当或生造词语,不能出现语法规则的失误、方言、俚语等。连贯,是指一个语段要围绕着一个话题或中心去写;一个语段句子组织得合理,能够做到言之有序,呈逻辑联系;语言和语气都应畅通,意思衔接上需要增添过度性话语,读起来不感到生硬,缺少连贯;表达上不应出现“跳跃”和脱节现象。
得体,是指说话写文章都应注意外部环境。一是要注意表达的方式,二是注意表达的对象。特别是现在文体不限的情况下,尤其要注意不能写成四不象的文章,语言的表达要得体,否则会引起阅卷老师的反感。
有文采,是指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光彩夺目,绚丽多彩。用何永康教授的话说就是有“亮点”。这个“亮点”要让阅卷老师为之一震,甚至拍案,从心中自然生出一句:亏他想得出来。[方法点拨]
一、语言要规范
汉语的规范,就是语言的表达要符合汉民族语言的规范标准。因此,作文中语言力求规范,就要求在文字书写和用语造句上合乎汉语的标准。尤其要注意:
1、不用方言词语;
2、不用令人费解的简称;
3、不要随意生造词语;
4、不要滥用文言词语,而应做到文白相宜,但不提倡用文言作文。
如,有的考生受广告词的影响,甚至不明白广告词的真实含义,便胡乱用在作文里。1993年一个考生在大作文中写道,“新长的树皮,有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啊,活力二八!”作文的过程,实际上是运用规范化、科学化的语言思考和分析的过程;这位考生,可能把“二八”误解成古代的习惯用语“芳龄二八”了。他实际上忽视了现代语言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语言要连贯
语言的连贯,就是语言要通顺、流畅,要求把句子有机地组织起来,连缀得好,使语势贯通。这就要讲究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语言的连贯性涉及到一组句子,乃至语段、语篇。
1、围绕一个中心话题,把一组句子有序地衔接起来。例如:
他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批着一条麻袋,挟着被窝卷儿,满脸笑容,走进一家小饭铺。他要了五分钱的一碗汤面,喝了两碗面汤,吃了他妈给他烙的馍。他打着饱嗝儿,取下棉袄口袋上别针,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他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红布小包,又打开一层写过字的纸,才取出那些七凑八凑起来的人民币来,拿出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
这组句子中,每个句子都以“他”作主语,围绕他进饭铺吃汤面这个话题(进饭铺——吃汤面——掏钱包——付面钱)来写。按人物一系列动作过程顺次写,连接紧密,同时,又用“他”这个代词作为连接组合的语言标志。这样,使人感到这段话语言通顺、流畅。
2、表述角度一致,避免随意变换话题,改变主语,变换人称。如:
经过一个暑假的相处,我跟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她舍不得离开我家。可是,她母亲还是领着她回家去了。
这段话共三个句子,主语变换太多,读起来很不顺畅。如果换成下面的说法,读起来就语气顺畅了:“经过一个暑假的相处,她跟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她舍不得离开我家,可还是被她母亲领着回家去了。”
3、句子里的并列成分结构相同,连贯性就强;反之,就不连贯,读起来就会感到不顺畅。如: 大林山的风景入如画,置身这里可以观赏到峥嵘的群峰,莽莽的森林,瀑布溪流,如镜的湖面。这句读起来就感到不顺畅,因为句中“峥嵘的群峰” “莽莽的森林”“如镜的湖面”是偏正短语,而“瀑布溪流”是并列短语。如果把“瀑布溪流”改成“壮美的瀑布”“涓涓的溪流,句子的连贯性就强了。”
4、运用指代次语来组合,使上下文衔接。如:
贾岛有许多作品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例如《渡桑干河》的诗写到:“客舍并州已七十,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这首诗的意思很曲折,而字句却很平易。这样就显得诗意含蓄,使读者可以反复咀嚼它的意味。如果多用一两倍的字句,把它的意思全都写尽,读起来就反而没有意思了。
这段文字用了不少指代性的词语。第三句中用“这首诗”指上文所引的《渡桑干河》;第四句中用“这样”,指代上一句说的贾岛的诗意思很曲折而字句却平易。后边又用两个“它”指代这首诗。这样使这段文字前后勾连得紧。
5、运用一些修辞方法,联结段内句子,使前后关联紧密。常见的有用比喻、设问、排比等。如:
从学术复兴以来,人类的幼虫曾猛烈地摄取营养,蜕皮也跟着相应地进行。这些进步是从希腊哲学家开始的。但在希腊时代以后,知识的进步停止过好长时期。具有相当规模的一次蜕皮是在16世纪,另一次是在18世纪末以前。而在最近50年内,自然科学各方面发展非常迅速,传播给我们如此富有营养和激动人心的精神食粮,使我们感到一个新的蜕皮期已迫在眉睫了。但是,这个过程通常是伴随着许多痛苦和一些疾病、虚弱,也许还会发生严重的骚动。因此,每个有责任心的人必然感到要去促进蜕皮过程。我为要尽这个义务而发表这些论文,因为有一些关于人类在动物界位置的知识,是正确理解人类与宇宙的关系所不可缺少的预备知识。
这段文字用人类幼虫“蜕皮”作比喻来说理。“蜕皮”本来指发育中的幼虫,要蜕下它的皮壳,换上另一暂时的皮壳;这里比喻人类智力是靠经常增长的知识培养的,每经过一定时期的增长,就会超出并冲破它的理论覆盖物,以新的面貌出现。这比喻把句与句连为一个整体。同时句间用关联词语来连贯,所以句子连接紧密。
三、语言要得体
语言要得体,是指说的话(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都要符合一定的语体要求。具体说,这就是围绕一定的内容,为了一定的目的,针对特定的对象,根据特定的场合、情景,对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作出适当安排,以适应交际的需要。作文中语言表达要符合文章的语境,符合人物的身份,切合所写的对象,读起来要朗朗上口,自然流畅。如:
小新又来背小牧上学了。连小牧自己都感到一直麻烦他不好意思,但小新仍坚持要帮他。小新吃力的背上和他差不多的小牧。开始一步步向前走。从小牧家到学校有一公里的路程,才走了几十步小新就感到背上实在太重了,他紧紧自己的双手,手的筋一根根都突了出来,他仍是咬着牙一步步慢慢向前走。实在走不动了,于是他才小心的把小牧放下,问他感觉怎样,自己也坐在路边休息了一会,又背起小牧,一头望着学校的方向,一边艰难的又向前走去。
这是1997年高考中得14分的小作文。按照试卷的要求,短文的重点写了小新,写了动作,这无疑是它的优点;但我们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用“准确”“得体”的原则来度量一下,就会发现它有三个不足:
(1)作者选用的一些词语,不产生美的愉悦,让人读了感到辛酸,诸如“吃力的”,“感到背上实在太重”,“ 手的筋一根根都突了出来”,“咬着牙”,“实在走不动”等等,这哪是助人为乐,简直是一种折磨!
(2)“他”,指代谁?一会儿指小牧,一会儿指小新,指代内容的不断变化,使代词运用思维混乱。
(3)短短200来字的文章,光“向前走”就出现了三次,显得重复。不得体。
四、语言要有文采
1、要学会丰满句子。不少学生写作文,能把事情写出来,但读起来总是干巴巴的几条筋,总少了点活气。因为文章少了点佐料——修饰语。如这么一句话:马路上过来一辆小车。把它改成:马路上吱吱呀呀地过来一辆小车。这就让人读出了声音,显然就形象多了。再如:王师傅往炉里添了煤,火很快就旺起来了。把它改成:王师傅往炉里添了几铲煤,那红火苗就腾腾的窜起来了。这样既有颜色,有声音,好象真的看到红火苗往上窜。虽几字之差,文句就大为改观。最后影像。表达多么生动。这种具象描写,就能引起读者的想象,给人一种形象感,文章也不再干瘪瘦削,而是细腻丰腴生动了。如: 坚守诚信
人生短短几十年,犹如过眼云烟,等到你“灰飞烟灭”时,留给世人的会是什么?金钱、荣誉,还是„„不,人们大多谈论、记忆犹新的只会是你的人格,而诚信便是重要内容之一。寓言中的年轻人在生命的选择中放弃了“诚信”,我为他而叹息。但回首今朝,面对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你是否真的能清远淡泊?面对灯红酒绿的大众,你是否真的能心无旁骛?面对尔虞我诈的商场,你是否真的能坚守正道„„是的,该守住我们的“诚信”了。
坚守诚信是一个孤寂的过程,当大谈“金钱至上”的时候,坚守诚信,你需要忍受得住别人讥笑的言语;当推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时,坚守“诚信”,你必须学会自我调节整;当面对“暗渡陈仓”时,坚守诚信,你需要远大的目光„„唱着“Beyond”跳出众人,虽然不喜欢“卓尔不群”,但至少回“守得云开见日月”,历经了孤寂,至少坚持了诚信。
坚守诚信是一个痛苦的历程,挤在浑浑噩噩的人群中,思想已经麻木,自然不会痛苦,但一旦你坚守诚信,就犹如一锅浑水中若然滴入清水,众多的“污秽”欣然而至,抵抗自然会遭到攻击。摆脱不了人际关系,抹不去的形形色色的嘲讽,坚守诚信,就需要擦去所有的“不净”,众人的疑惑,亲人的不解都会使你心力憔悴,因为在尔虞我诈的世界,诚信的一瞬会招来不断的伤痕。坚守诚信,总会有结果的一天;坚守诚信,总会有阳光的一天;坚守诚信,总会有„„金钱、名誉不过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罢了。虽然诚信不会像它们那样“作用明显”,但诚信可以磨练你的人格,陶冶你的情操。寓言中的年轻人即使安全地到达了彼岸,失了诚信的他必然不会拥有健全的人格,完美的人生。
随着物质财富的飞快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不解:为什么幸福越来越多而感觉不到呢?因为竞争的“残酷”,人情的淡化,人与人之间缺少了真诚和信任,所以没有幸福的感觉。世界因为有了花的色彩而绚丽,而有了诚信,人在世界上会倍感幸福。坚守诚信。
本篇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语言精彩,“坚守诚信是一个孤寂的过程”“坚守诚信是一个痛苦的历程”——作为两个小节的开头,这样的语言很“入眼”,因为不但句式整齐,而且内涵丰富,有思想深度,闪耀着睿智之光。作者有积极修辞的意识,三、四两个小节中的排比和比喻为文章增色,语句的修饰相当生动,第二节中的“面对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面对灯红酒绿的大众”“面对尔虞我诈的商场”的修饰对举,第四节中的“浑浑噩噩的人群”“抹不去的形形色色的嘲讽”都显得富有文采,结尾的“世界因为有了花的色彩而绚丽,而有了诚信,人在世界上会倍感幸福”再一次“出彩”。
2、要学会变换句式。对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叙说。从句式看,有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常式句、倒装句,完整句、省略句,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直陈句、婉曲句等;从语法结构来看,有动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形容次谓语句、主语谓语句、连动句、兼语句等;从语调来看,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句式、语法结构和语调不同,语言的表达效果就不同。如:
崔健的声嘶力竭的狂吼,永远不能让父辈跟着去欣赏,“太阳最红------”却能唱出父辈们当年的梦想,新奇怪异的服装,父辈永远没有拥有的设想,“这件衣服还行”,就是他们的感想。翻来覆去的“跳槽”是小青年们的“专利”,父辈们只能说:“年纪大了,折腾个啥?” ——《父辈》(1994年上海高考作文)
这是整个作文的笫一节,是概括地写“父辈”,为这一辈人人格定位的。笫一句是从艺术欣赏(实际上也是写思想爱好)来看父辈的,都用的被动句。第二句是从物质生活(衣着)的角度来看父辈的,也用的被动句。都是就父辈本身而言。笫三句一转,用小青年们对职业的态度,与父辈相比,变换为主动句了。这句是似乎与下一辈人发生纷争,带着点生气的味道迸出的一句。前面两句用被动句式,写出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占有欲已经不那么大,尤其是地听歌、穿衣这类小事上。后面 一句主动句式,因为所面 对的是一件大事——赖以养家活口的职业。因为概括地议论父辈这一代,都用了整句来勾画出他们的神貌。
根据表达的需要,适当地运用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变式句和常式句,就显得参差错落,跌宕腾挪,必然会使语言生动灵活、多姿多彩。状景写物,叙事说理,都能变化生姿,各擅其胜。给人一种参差美。2000年湖北考场作文《让心河绿水长流》这样写道:
我想,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甚至多面性。我们如能撇开世俗的眼光,细细体味,就不难挖掘到它隐藏在表象之内的本质。我们应该以一颗开放、豁达的心看待生活,热情地拥抱生活,让它愈加显现出灿烂与辉煌。
有很多东西呈现给我们的只是平凡无奇,但我们同样能以千变万化的思想去探索、去发现其中的美。
比如生活,比如困境。
前面两节用的都是长句,最后一节是两个短句,从意义上看,是对前两节的概括与复指,从节奏上看,由舒缓转变为顿挫有力。
3、善用语言描写,能增添表达的活力,尤其是口语俗语,能给人以清新自然美。1998年有一篇考场作文这样写道:“只有战胜脆弱,方能挺起胸膛生活,爸爸说过‘生活是一团麻,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是解不开的小疙瘩。’”话语通俗,亲切,自然。因此写作时要重视语言描写这一点。如: 一生的思索
可笑的我总要用一生来思索这样一个问题„„
——席慕容《疑问》 十岁时
老师在讲台前微笑着问:“今后,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周围的同学纷纷回答:“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要做一个有才能的人。”他默默的听着,不说话,暗暗思索着。小小的心灵笫一次有了对人生的思索,他觉得充实而且有微微的激动。
好久,他举起手,很庄重地回答:“我要做一个讲究诚信的人。”稚嫩的语调却充满了坚决。三十岁时
十字路口,他等待着对面绿灯亮,准许行人通过。身旁一辆辆名贵汽车驶过,里面坐着的都有是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中年人。满脸事业有成后的意气风发。他觉得失落极了,自己在商界工作了十几年,却一事无成。他不会钻空子,用诚信待人却换不回报。前阵子一宗很大的生意被多年的好朋友小张耍点手就抢过去。“商界里你不懂尔虞我诈行吗?诚信顶什么用?”妻子就这样数落他。站在十字路口,他觉得迷茫,开始重新思索„„
四十岁
车子、票子、房子„„什么都有了,现在他叼着香烟,在沙发里得意的着。想想自己不过十年功夫,凭着小聪明,稍稍施点诈的手,便有了今天的成就。诚信,靠边去吧,“兵不厌诈”嘛。就像徐杰以前说过的:“我相信诺言,但不相信诺言的时代。”现在的时代,绝不是诚信的时代。六十岁时
人老了,他也厌倦了商界的你欺我骗,他真好好休息一下。他觉得寂寞,身边没有可以说话的人。以前的朋友都离他而去,朋友们都怕受到欺骗。有时他看见一些老人聚地一起下棋聊天,他也不敢过去。他悲哀地想:“难道我的选择错了?” 七十岁时
寂寞的晚年里,他常常会想起小时候的事情,想起而时的真诚守信,那份美好的情感。小孙女这天跑着来问:“爷爷,老师问要做个什么样的人。“他详情孙女稚嫩的脸,耳边响起自己十岁时铿锵的声音,他不禁落下泪来,摸着孙女的头,他说:“一生中,诚信少不得呀!我现在才彻底明白了。”
——2001年江苏一考生
这篇文章之所以在2001年高考中的高分,除了它的构思精巧外,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文采焕然。十岁时、三十岁时、四十岁时、六十岁时、七十岁时,五个生命时段中的五个生活场景正好写出了“诚信”的萌发、困惑、蜕变、回归与再生,每个时段都有生动的语言描写。正是通过不同时期的语言显示,把人物的不同时期的思想、情感、认识充分显现出来,也正因为这样,赢得了阅卷老师的青睐。
5、语言要有意蕴,要让人一读就能产生一种美感,为之而陶醉。即使在结构上或者其他方面有一点瑕疵,也会使文章档次较高。如: 人约黄昏后
月上柳梢,夜静极了。月光如水般泻了进来,洒在地上,碎银一般,银白银白„„ 轻拉手上的船帆,思绪言飘向远方块字„„
“大家别慌,要沉住气呀!”高个子船夫大叫着,“船是不会的,我用我的人格作保证„„” 缩在一角的我浑身打颤:“娘,我就要死了,我再也见不到你了。”不争气的眼泪流下来。“小弟弟,别哭呀!铁打的汉子流血不流泪!”
我抬起头来,一个比我大一点的小男孩站在我的身前。他笑着对我说:“来,我们来祈祷上苍给我们活路吧!”“好!“我低声应道,心里却旱在说,”“佛祖保佑,菩萨保佑,真主保佑„„” 或许老天怜悯我们,或者我的祷告灵验了,我们过了那次空前的灾难,我各那个男孩也成了兄弟,我又知道他其实是船长的儿子。
后来回家,我就把他给忘了,心里有时想普通的一个小人物怎能和我比呢?我可是一个“才子”呀!
可是他却是认真的,左一封又一封信写来,讲诉他的船上生活、海上生涯。我也无心理他,只聊了一些身边琐事敷衍他。
后来,他决定来我这儿玩玩,我答应了他,后来又后悔了,不想接他来我家玩。日子终于到了。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我明明记得的,那天他要来,我却去了公圆。到了晚上,我回来了,万事0k啦!第二天,我看报纸。他上了报,只是„„ 我去了渡口,那儿许多人在议论。“那小子真够勇敢的,一个救三个。” “谁说不是呀,唉!只是死得年纪太轻了。” “好像是来找他的朋友的吧„„” 我顿时脸红,热得快窒息。
“小伙子,终于找到你了。”一只手拍到我的肩上,我抬头一看,一个老大爷,胡子花白。手上捧着一只帆船,另有一张我的照片。
“这是那小男孩给你的,他说怕认不你,还带了你的照片„„”
我泪眼一片朦胧,一滴豆大泪珠打在我的手上,我立刻回到现实中来,我知道他曾说过他是海上的天使,见不得人落水。可他却„„
春来了,春去了;夏离了;秋近了„„一天天过去了,一月月过去,一年年过去,他的“诚信”依旧,我的呢? ——2001年江苏一考生
这篇故事虽编得离奇,甚至很难置信,但语言功底显然是不错的,也正是这一点,为阅卷老师所看中。语言生动活泼,表意酣畅淋漓,使阅卷老师为之一亮。月上柳梢,夜静极了。“月光如水般泻了进来,洒在地上,碎银一般,银白银白„„”“轻拉手上的船帆,思绪言飘向远方块字„„”“春来了,春去了;夏离了;秋近了„„”处处显示了较高的语言素质。
刻意地推敲几处词语,准确地添几处修饰语,有意识地选用几种恰当的句式,必能使平淡的文章出现几处闪光点,从而使文章放出耀眼的光彩。
五、语言生动,要讲究气势
文章要有很好的表达效果,要让读者耐读,就必须有一定的气势。有了气势,文章读起来,必定感到有文采。
学会连续发问,增添气势。说理时,在合适的地方穿插一些准确而生动的设问或反问,可以提醒读者注意,引发读者深思,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形成一定的气势。如: 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后代,作为新中国的一代青年,建设祖国,使它富强起来,是我们的神圣职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假如再过几十年,我们也老了,头发也白了,祖国落后面貌还没有改变,那时你向谁发牢骚呢?那时你又去怪谁呢?难道我们不有愧于我们的先人?不有愧于我们的后代吗?
这一段文字先假设后发问。在阐明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后,假设光发牢骚不去实干,几十年后,祖国面貌依旧时,再连续四次反问,此时那些光发牢骚者就会理屈词穷,自己也就回觉得光发牢骚不肯实干不行。
学会铺陈排比,增添气势。铺陈和排比,用得得当,就会使文章的感情喷薄而出,笔致一层层地加重,显得颇有韵味。如:
有的眼泪是泪中有笑,有的眼泪是泪中带着苦涩。
有的眼泪在光滑的脸颊上一滑而逝,有的眼泪却躺在深深的皱纹中,润湿着,不肯离去。有的眼泪是来得快,去得也快;有的眼泪是古井无波,却埋得深远。
每一滴眼泪都是一个故事,每一滴眼泪都有它的含义,答案很多很多,答案丰富多彩。——考生《眼泪的含义》
这段文字真令人拍案叫绝。铺陈和排比的运用,将眼泪的含义穷形尽相。让人回味无穷。增强语势,还可以通过反语、讽刺、夸张等方法。这些方法运用得好,总能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颇具气势。
六、语言生动,要能旁征博引
名言警句,总是权威言论,佳作妙语,总是千古精粹。引用得当,总让人感到言而有据,为文章增添无限风采。在逻辑思路的引导下,总会使作品显得富有哲理性,有着深刻的意蕴,从而给人一种理性美。如:
当船儿慢慢驶过洞庭湖时,或许对于范仲淹,引发的将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慨,而对于我则是对那浩渺烟波的感动;当人们伫立于西湖畔时,或许那些文人墨客会有感而发来一段“风又飘飘,雨又潇潇”之类的妙句,而我则会为那碧波荡漾的湖水,云蒸霞蔚的远山而心神摇旌。
——考生《让心河绿水长流》
两句引用,富有意蕴,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洞庭湖和西湖,人我相比,品味出各种不同的美。再如1998年有一位考生在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
莎士比亚在资本主义新教伦理的男权宪章上曾加入一句格言:“女人,你的名字叫脆弱!”我真想像北岛在《回答》中一样呼喊:“我不相信!”是的,我不相信:泪水是女性唯一的人生姿态,脆弱是女性专有的心灵品质。
作者由莎士比亚的一句对女性带有蔑视意味的话语引发话题,在引用北岛在《回答》中的话来阐发观点,相当深刻,颇具新意。[迁移练笔]
一、片段作文训练
1、题目:河边晨读
2、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一段150字左右的写景文段。
3、提示:(1)、弄清描写方法:环境描写,通过人物的视线来描写。
(2)弄清写什么:时间是早晨,要明确季节;视线是河边,要明确写作的对象,河水、树木、石凳、凉亭及学生读书的情景都在所写之列。附例文: 河边晨读
清晨,万物刚从睡梦中醒来,明朗的天空抹上了一层淡淡的胭脂红,缀满新芽的柳枝像绿色的珠帘悬挂在河的两岸。
不知河时,岸边的石凳上多了几个晨读的女孩。晨曦初照,映红了她们青春的脸庞;晓风轻拂,撩起了她们柔长的发丝。她们翻开书本,亮开圆润的嗓门:“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琅琅的书声和着小河潺潺的水声传向了远方。
[简评]本文以简练的笔墨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晨读图:第一段写景,以静态描写为主,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贴切;第二段集中写人的活动,以动态描写为主,语句修饰形象,富有美感,特别是“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暗合主旨,增添了文章的活力;第三段,景人合一,富有诗意。
二、整篇作文训练
题目:以“足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遍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
2、题目自拟。
3、不少于800字。
提示:(1)明确“写什么”:足迹,即走过留下的痕迹,可指个人的,也可指集体的。不同的足迹反映了它的主人不同的历程。选材很重要,但一定要注意围绕有积极意义,有新意的中心来筛选材料。
(2)明确“怎样写”:首先确定好文体,按文体来构思;用结构相似的句式串联文章,会有着很好的表达效果。
4、附例文
足 迹 天津 慎江声
自从有了完全直立行走的现代意义上的人,人类的足迹便成了历史发展的不朽见证。
足迹,这里、那里的,深深的足迹,勾勒出了社会发展的轨迹。民族、国家可以消亡,然而作为
人类前行见证的足迹却永远地留了下来。
你去过秦皇岛的孟姜女庙吗?在那里,一块大石上清晰的痕迹,便是孟姜女日日遥望夫君而留下的脚印。想必当时的她,是满怀希望与企盼的。虽然她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但她追求幸福团圆的足迹却令后人慨叹不已。希望,是无形的力量。也正是它,使《热爱生命》中的那个淘金者,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走过沼泽地,走过荒滩,战胜了死亡而终于获救。他留下的带血的脚印,正说明了他心中不可遏抑的对生命、对幸福的追求。深深的足迹记载了人们呼唤幸福的心声。
前不久,我听到一个关于“第一大地测量队”的故事。这个测绘队自成立至今已有30多位同志以身殉职。灼目的阳光,无限的戈壁,骤起的风沙„„这就是他们的工作伴侣。茫茫的戈壁,没有水,没有生命。假使你看到了一个脚印,会是怎样的欣喜!测绘队员们留下的浅浅的脚印也许不久便会被漫天的黄沙所淹没,然而却会印在一张张图纸上,会深深地印在知道或不知道他们的人的心中。恰如当年英国皇家海军少校斯科特,义无反顾地踏上远航南极冰川的旅程,永远没有在回来。然而,冰山雪峰回将他的每个脚印深深地冻结起来,保存起来,这就是大自然的回报。深深的足迹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
在大英博物馆里,也有一个不灭的足印,那就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在潜心读书时不知不觉留下的。它的形成与探索真理同步。人们将在纪念马克思的同时慨叹它的出现,慨叹真理的这种记载形式。我想,当年穿着“量天尺”的红军翻过雪山,越过草地,克服千难万险而终于保住革命火种的时候,心中燃烧的也是一种对真理执著追求的火焰吧。正是它,鼓舞着红军在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中,在雪地上,在泥泞中留下了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深深的足迹铭刻着人们追求真理的忠诚。
足迹,第一次出现在林莽中、沙漠上、岩洞里、矿井里、冰川上、跑道的终点线上,你不必知道它们主人的名字。正如你走在道路上不会想到,这里曾走过脚被荆棘刺破的、被碎石碾坏的无数个造成这条路的人一样,然而他们又的确是存在的,只是名字不为人所知罢了。鲁迅猛说:“„„其实在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人类一步步走出的,又哪里仅仅是地上的路?我们现在每一微笑,正是命先烈火们走向刑场时坚定步伐的回映;今天的每一寸树阴,正是当年不辞劳苦的人们辛勤浇灌的结果,他们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黄泥的脚印体„„
伟大的人类足迹啊,正是你从各方面形成了人类前行的历史。我赞美你。
[简评]本文是一篇散文隹作。鲁迅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本文以足迹选材与立意的凝聚精会神点,从人类对幸福的呼唤,对大自然的征服和对真理的求三方面组材,讴歌了人类前行的历史。除选材精当,立意深刻外,语言更为生动,“深深的足迹记载了人们呼唤幸福的心声”“深深的足迹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深深的足迹铭刻着人们追求真理的忠诚”三个相似句式让人一目了然,生动的记叙、描写,加以画龙点晴式的议论、抒情,使得本文很是耐读。
第二篇:高三语文复习
高三语文复习:高中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方法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你不妨养成这样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能够帮助你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你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你的知识面,提高你的分析综合能力。这里给你介绍五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圈点笔记 阅读你自己的书籍时,可随时在书的重点、难点和精彩之处画线或做各种符号。如直线、双线、圆圈、黑点、交叉、箭头、曲线、方框、疑问号、惊叹号等等。有些精读的书,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画线,以示区别。比如,在重点行下面画上红线,在难点行下面画上蓝线等等。每种线条和符号代表什么意义,应由你自己来掌握。
批语笔记 阅读中,在文章的“天头”“地脚”和其他空白处,随时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或体会。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以后阅读时引起注意,也是一种灵活、简便的读书笔记的好形式。清代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都属于这一类读书笔记。摘录笔记 可摘录在本子上,也可摘录在卡片上。文摘卡片,文具商店里都有出售的。你也可以自制,纸质得选用硬一些的。卡片一般得有题目、类别、作者、书刊名称、第几期以及内容摘要这样一些内容,一张卡片只摘抄一类内容。等卡片积累到相当数量时,再按不同的类别(如警句格言、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分门别类,以便随时使用。摘录时应注意不要断章取义,不要改动原文的字句和标点。
提纲笔记 把文章的提要写出来,力求抓住重点,概括出基本内容,文字须简明扼要,但注意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写进去。提纲笔记对以后自己在写作中的资料运用会很有帮助的。
心得笔记 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把自己体会最深刻、最有意义的部分写成心得笔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也可以将提纲笔记和心得笔记合在一起写出。作心得笔记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心得笔记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有感而发。比如,可以分析作品的写作特点和你的心得体会等。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多人体验、总结出来的良好的读书方法,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训练方法。但愿你以后读书能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第三篇:高三一轮复习.doc语言风格
高三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教案
——语言
主备:史会丽
审核:高三语文备课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语言风格类型
2、能通过典型的语言风格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通过训练,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三课时
语言风格
演练探究 1、2009【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词(4分)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 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答:
【矫正反馈】完善答案: 2、2008【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4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答:【矫正反馈】完善答案:
3、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4分)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答:
【矫正反馈】完善答案:
知识整合
一)了解常见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1、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风格的词语
清新、朴素、平实、华丽、绚丽、幽默、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豪放、雄奇、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自然流畅、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等。
2、常见语言特色风格例析
1)清新。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绚丽。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4)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5)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料得闺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7)沉郁顿挫。特点: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不同题材诗歌的语言风格: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宫廷诗:缠绵宛转等。
4、唐宋主要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
王勃:劲健婉畅;韩愈:古朴奇险;陈子昂:古朴雄浑;柳宗元:明净幽峭;高适:苍凉高壮;白居易:通俗易懂;岑参:雄奇瑰丽;元稹:精警浅切;王昌龄:自然雄浑;刘禹锡:清新豪丽;王之涣:清朗雄健;李贺:奇诡璀灿:孟浩然:闲静淡远;杜牧:俊爽明丽;王维:恬淡优美;李商隐:幽婉典丽;李白:飘逸豪放;温庭筠:精巧艳丽;杜甫:沉郁顿挫;李煜:凄婉柔丽;梅尧臣:朴素平淡;欧阳修:清新疏畅;王安石:遒劲峭拔;晏殊:闲雅婉丽;柳永:伤感缠绵;苏轼:豪放旷达;秦观:清丽典雅;黄庭坚:瘦硬新奇;陆游:雄放流畅;李清照:凄婉清丽;姜夔:峭拔雅丽;辛弃疾:沉郁豪放。
高考试题演练
1、(2010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张耒 示秬秸○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1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注释:○★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
【矫正反馈】完善答案:
2、(2010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壮观应须好句夸。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电光时掣紫金蛇。★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答:
【矫正反馈】完善答案: 3、2008【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4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
【矫正反馈】完善答案:
1、答案: ② 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2、【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
3、答:朴素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从而自然形象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叙),“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析)。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评)。
1、【参考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词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
【试题分析】审准题是解答这道题的关键,这道题隐含了两个要求,平实和有韵味,答题时不可偏废。
2、【参考答案】
(3)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解题思路】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赏析。
3、答案:(2)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
第四篇:浅淡语文作文中的评价
浅谈语文作业中的评价
新课程理念为我们提出了作业评价的功能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现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人文性。而作业评价也是我们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教学反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有许多做法过于死板,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而且有时“一棍打死”和没有生气的评价语言对学生无疑是一种伤害。
作业评价主体单一化。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作业评价的主体基本是单一的,评价的指向也基本上是单一的。传统的作业批改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评判者行为,学生仅仅是一个被动的评价对象,先有学生在作业评价中发挥主体作用来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评价,更不用说学生把评价指向老师。由于作业评价中不能形成师生互动,学生常处于被动状态,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作业评价的关注程度。
作业评价标准绝对化。有的老师在评价学生的作业时,不管学生原来的基础如何,采用的是一把尺子量所有的人,作业评价反限于甄别功能,忽视了评价的激励作用。这种做法导致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知道自己很难得到好的评价,害怕面对作业本上的那个生硬的“×”的大号的,特别是做错了作业而书写不认真的时候,老师就会在作业的后面写到:“重作”,有的老师甚至撕下该页作业;有的在作业规范的要求上时松时紧,在作业规范的标准时高时低,不能持之以恒,效果得不到巩固,老师虽然花了不少力气,但学生的 1
作业老是做不好。
作业评价方式简单化。不少老师认为,作业评价就是作业批改。没有把作业评价上升的作业评价的高度。老师往往把作业批改当成例行公事。只是被惯性推动的一种行为。对作业批改的行为的优劣和它所可能产生的后果考虑的很少。因此,在批改语文作业时,只是对作业过程和结果给予等级或分数,有的老师甚至连给学生评定一个等级和分数的功夫也省略了,只是简单的打一个“√”或是“×”,或者写一个“阅”或“查”了事。学生在作业中发现错误得不到改正和指导,或者学生在作业中的精彩表现得不到赏识和鼓励,学生发挥作业后只关心等级和分数,对造成的错误的原因不追寻,对成功的经验不加与总结。
新的教学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就是要让作业评价焕发出人文的魅力,激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及时订正作业,充分享受作业成功的兴趣。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可能会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一、多一些变化,少一些固定
“√”从其形状变化可以分为大“√”和小“√”两类,对学生作业中,答案做对的而字写得不够清楚的,老师可以使用小“√”,答案做对的,而且字又写得清楚的,老师可以使用大“√”,对答案正确,字迹清楚,而且又很有新意的,老师可以使用双个“√”。如些恰当的使用“√”,让学生明白作业对了,还有追求的目标,使学生不仅仅满足做对了,鼓励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著名学者姚一苇论及艺术
创造时指出:“所谓创造,不是创造什么资料,而是创造一个秩序。”同样都是“√”但如此改变,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多一些温情,少一些冷漠
一个“√”不能向学生传递多少温情,但一个“×”却可以给学生不少冷漠,看到红色的“×”,就让人不自觉地想到古代审囚犯时,对死犯,主审官就是用红笔在囚犯的名单上打“×”,表示杀头。教师批改作业,学生拿到作业本,看到“×”,处处皆“枪毙”,学生可能就会感到无路可走了。倘若用“?”代替“×”,则“?”如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学生看到它,就不会因为做错了题而丧失了学习的信念。相反,学生从老师的作法中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就一定会自学地思考,开启探究科学文化的大门。这种带激励性的评价有效的呵护了学生的自信心,不必为少数学生不更正错题而犯愁,增强了师生间的信任度,融洽了师生关系,学生一般者比较容易接受。
三、多一把“尺子”,少一些统一
过去一般的作法,不管是优秀的学生还是后进生,都按一个绝对的标准和要求去评价,结果是:优生觉得标准和要求偏低,容易达到,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需求;对于后进生而言,标准和要求偏高,一时难以达到,即使付出了努力,也得不到相应的评价,学习积极性受到挫折。许多优等生是教师正确评价的结果,同样道理,许多后进生是教师不正确评价的产物。用不同的尺子量不同的学生,前提是对学生要
有充分的了解,不仅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而且还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生活及家庭情况。
四、多一些内函,少一些单一
语文作业评价中,教师的评价语言更多的是单一化的,要么都是表扬:“你真棒!”“优”,要么一声否定:“太潦草了!重作!”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度性的改革,学生反映良好,收效也较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般分为两部分,首先对学生的表现作肯定(哪怕只有一点进步)。其次,根据学生的表现,用“假如…”,指导性的语言,指出学生表现中可提高处,或是指出不足之处。这样就避免了诸如“重作!不认真!”等等刺激性语言的出现。寓贬于褒法。寓贬于褒,就是发现学生的作业有错误或书写不端正时,不是直截了当地在批语上写出来,而是寓贬于褒中。如学生的作业答题正确率不错,只是书写很潦草,可以这样写批语:你的作业正确率不错,假如你能把字写端正、工整些,那就更棒了。
“功在诗外”法,此法是对学生作业中的不足之处,不明点出,而是通过委婉地抑此来扬彼,以达到“功在诗外”之效。我班的黄兵、李勇等同学平时作业做得很整洁,可惜错题较多。我度着这样给他写批语:你态度认真,作业整洁,假如在注意审清题意,你一定做得很好。从此,他作业的正确率果然提高。这样学生看后就会在这种愉悦的心境中接受老师的建议,改正缺点。
希冀憧憬法。希冀憧憬式的评语,往往更易让学生看到
自己的缺点,明确努力的方向,激起上进心。只要是一点点进步,教师都要抓住时机给予鼓励。我班的黄耀杜、黄显田、黄翔、苏志堤等同学一向书写不整齐,正确率低,一次,语文作业全对并且比以前整齐多了,我抓住机会批语中这样写道:“你又进步了,假如继续努力,相信你会进步更快!”果真后来作业有一定得长进。对因胆小而不敢多问而影响学习的,像韦维、熊金梅、王海燕等同学在作业批语中我这样的写道:“你是个聪明文静的女孩,假如你能坚持平时多问,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实践证明,“假如……”式批语富有指导性,能激起学生做好作业、改好作业的欲望,教师省时省力,学生也乐于接受。
总之,创新作业评价的方法,将评价从单一的作业评价中解放出来,不仅激发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而且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享受作业成功的快乐,也让学生养成了及时改正作业的习惯,更让学生从教师丰富的人文评价语言符号中学会如何做一个健康的人。
第五篇:高三语文复习课
高三语文复习课,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孙记红
高三语文复习课知识密集度高,训练强度大,有些知识枯燥乏味;并且学生进入高三后,由于学习压力和升学压力的影响,也失去了高一高二时的活跃。于是,老师们普遍感觉高三的课堂比较沉闷。高三语文复习课,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成了老师们备感困惑的问题。那么,高三语文复习课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结合自己教学的经验,认为活跃课堂气氛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树立大语文观,在生活中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现在的时代日新月异,学习也应该与时俱进,尤其是语文教学更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今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树立大语文观,即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观念。让学生养成时时处处皆语文的习惯,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人生,洞察明白世事,培养其敏锐的洞察力。同时,语文教学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使语文课堂成为展现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
具体的做法是根据所讲课的内容,让同学们讨论生活中的此类现象,或者只对社会热点展开讨论。如三鹿奶粉事件,同学们畅所欲言,讨论十分热烈。有的同学表达了对唯利是图的生产商的愤慨,有的同学表达了对受害婴儿的深深同情,有的同学更是进行了深入的思索,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知道课堂气氛的活跃得益于课堂内容的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更加注意将同学们的视野由课本引向课外,让同学们在喜闻乐见的生活中增长见识,形成能力。二.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来激活课堂气氛。
讨论法是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它的运用,是适合现代语文教学目标要求━━培养思维,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如果它在课堂上运用得好,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较好的作用。
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并且,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也启示人们,通过合作大家群策群力就能过解决单独一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合作所交给同学们的是让大家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是学习,以后的生活中也应该具有合作精神。所以,尽管是时间紧任务重的高三,我也总是大胆的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合作交流,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能力,而且高三课堂的沉闷气氛一扫而光。三.以 “情”“境”激趣,掀起课堂波澜。
在情境中教学,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要。运用情感教育教学,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寓情感于语文教育教学之中,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是双边的活动过程,既有知识的交流,又有情感的互动。因此,语文教师要把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中去。对于在情境中教学,很多的老师也知道其重要和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到了高三之后,一味的追求学生的能力,这一点渐渐被忽略。其实,为了避免高三课堂的乏味,更需要老师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扮演角色,播放音乐,实物展现,语言描绘,图画再现,联系生活等。同时教态表情,良好的情绪和饱满的教学热情等,它可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语文课堂,它应该是感性和理性兼备的,它应该是富于美感的,它应该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也应该是情感丰富的。它应该是学生心灵的殿堂,不要让应试的阴影笼罩我们的语文课堂,还高三语文课堂一片阳光。
四、展示个人魅力,用小故事带动整个课堂。
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其首要一条就是具备深厚而广博的学识,这是一名语文教师最基本的业务素质。
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妙趣横生的人文学科,里面包含着大量的逸闻趣事、典故等,语文老师在课堂中若能恰当的穿插,定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当然,这需要建立在语文老师展现个人魅力知识广博的基础之上。
如在讲授文言文片段时,文段中涉及到伍子胥之死的一段史实。我就给同学们讲了伍子胥逃亡的一段史实。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我就顺势启发学生伍子胥可以用在什么样的作文话题中,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坚强,有的学生说磨难,有的同学说果敢、坚毅,还有同学说眼光深远有洞察力等等。一则历史故事不仅使一节习题课妙趣横生,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素材,又增添了课堂的活力。
当然,除了历史小故事之外,一些成语典故、字词来历、寓言故事都可以为课堂增添情趣,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调节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只要老师们坚持做学问的有心人,每个语文老师都能成为受学生欢迎、让学生敬佩的人。
树立大语文观,在生活中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来激活课堂气氛;以“情”、“境” 激趣,掀起课堂波澜;展示个人魅力,用小故事带动整个课堂。这只是我的一点尝试与心得。当然,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手段还有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任重而道远,我将一如既往地探索下去。
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在天印高中听 高燕子老师高三语文复习课
上课预备提示铃声响起时,学生已全部就位,拿着书本或复习资料,伴随着2—3分钟舒缓的轻音乐放声朗读该熟记或背诵的内容,老师在巡视着。音乐结束,朗读声也戛然而止。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开始默写,一是解释3个成语;二是解释7个文言虚词的含义;三是默写2个课外名句。默写好后,学生把默写本反扣在桌上,待课后组长收齐交给老师批改。接着,老师开始进行练习讲评。我发现练习卷上既有学生用黑笔写的答案,也有老师用红笔进行的批注,课上,百分之百的学生手里拿的都是双色笔。(注:双色笔、活页夹、纠错本是高效课堂三件宝)这是今天上午,我在天印高中听的启东市大江中学高燕子老师上的一节高三语文复习课开始时的一个场景。
整堂练习讲评课是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过程略)听完课,我有这么五点感受。
一是教风朴实无华。整节课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疑惑教师心中有数,目标定位准确,教学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实用、实效。
二是老师非常敬业。每一份学生的练习都经过批改,各题答得怎样和学生答得如何都有统计。
三是教师功底扎实。每一道题的讲解,老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启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串联迁移,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老师点评简练准确到位。
四是特别注意规范训练。文章开头描写的景象,以及课堂中学生全部使用双色笔及时修正答案,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探究,整节课上学生都精神饱满、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给我的感觉坐在教室里的不是一群学生,而是一支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的战士。
五是课堂容量大。既有课堂开始的几分钟默写,又有课中多种题型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以及大量的思维训练。
和我一道听课的王必闩老师在交流时说,高老师的课做到了“心中有标”、“心中有人”、“心中有法”,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建议:配合使用多媒体,特别是利用展示台,效果可能会更好)
高三语文教学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把笑声带进高三复习课堂
高三复习课一般是纯知道的讲授,所以总是给人总是枯燥、沉闷的感觉。其实高三复习课也应该是生动有趣的,应该是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为了把愉快学习带进高三的复习课堂,我做过这样的尝试:
1、幽默风趣
高三学生大都习惯于埋头苦读,很多人连课间休息也懒得走出教室。当下一堂课开始时,好些人还沉浸在上一堂课的回味中没回过神来。这时,较普遍的做法是让学生唱一首歌。我也试过,感到效果不明显,学生们只是轻松了一下神经,注意力仍较松散。后来我改在开场白上做文章,用幽默的方法吸引学生。例如,在一次县级公开课上,我指导习作夹叙夹议。其时已是上午第四节课,学生已很疲劳了。我走进教室,一言未发,在黑板上写了一副对联:“邹孟子,吴孟子,寺人孟子,一男,一女,一不男不女;周宣王,齐宣王,司马宣王,一君,一臣,一不君不臣。”再在上端大书课题“夹叙夹议”。这才转身说:“寺人孟子虽是个阉人,本质上还是个男的;司马懿虽有不臣之举,毕竟只是个臣子。夹叙夹议也不是属骡子的,它本质上还是记叙文,其议论是为记叙服务的,所以我们写这类文章时要注意,不能为议而议。”从我开始板书起,教室里就泛起了切切的笑声,至此,学生的注意力已完全被我吸引过来了。
开场白是可以预先设计的,讲课中要做到幽默风趣,就要靠老师自己有扎实的语言功夫。我上的每节复习课都要有几次笑声,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不过,幽默不等于滑稽,切忌用低级廉价的笑料或过于夸张的滑稽动作、语调来引发笑声。注意师表形象,随和而不失端庄,幽默所引发的笑应是会心的微笑。
2、旧知新讲
人们总是把复习课比作“炒冷饭”。其实,“冷饭”也可“炒”出新滋味,关键看怎样“炒”。把过去讲过的知识换一种方法表达出来,学生听了依然会有新鲜的感觉。有几个学生老是搞不清“既”和“即”的用法,我就写出这两个字的甲骨文形状,告诉他们这两个字的不同形状所包含的不同意义;“执”有一个义项是“逮捕”,有的学生记不住,我也写出其甲骨文并解释;对一些难写的或形近易混的字,如“盥、爨、夔”或“戊、戌、戍”等,也用这种方法来帮助他们记忆。学生们对此很感兴趣,自然,印象也就特别深刻。
有一次做习题,一道题是欣赏杜甫《江汉》这首诗,学生们不理解诗中“落日”是比喻诗人暮年的,做错了。我就让一个学生口述杜甫生平,我自己则随着学生的口述在黑板上画地图,用红线标出杜甫在各阶段的活动区域,指出杜甫是在江汉一带病终的。学生们看出杜甫在生活各阶段的活动区域都不重复,懂得了可以利用杜诗中的地名来理解其诗的背景等,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3、寓习于乐
高三复习是辛苦的,学生们成天钻在书山题海中,难得有娱乐的时间。在课上加点娱乐的内容,用娱乐的方式来复习,可以使学生学得轻松,事半而功倍。
背记成语,我让学生搞成语接龙,谁卡住就唱个歌,没人卡住就我唱。记文学文化常识,用猜谜的方法。谜面是平时搜集或自制的,不太难,目的只在帮助学生复习;学生自己也制一些,互相猜。
我曾学习魏书生老师的方法,让学生出题互相考,但高三学生不像初中生,大多不好意思太难为对方,出的题目大抵很容易。我就换了个方法,让学生出题考我,我要是做不出就唱个歌。学生为了让我唱歌,就拼命翻书查资料以搜寻材料,由此而带来的收获是不言而喻的。
总的说来,高三复习是辛苦的,有时也难免是枯燥的。但只要我们多想出些办法,多变换些形式,让笑声充满高三复习课堂是完全可能的,其复习效果也定会是好的。
二、让琅琅的读书声走进高三语文复习课堂
一提起高三,我们的眼前便会出现一幅幅这样的画面:一间间显得拥挤的教室里,一张张被各种复习资料堆积得如同高山的课桌后,坐着一个个灰头灰脑的高三学子;课堂气氛沉闷,学子们埋头题海,憔悴的脸,沉重的头深深埋在书山中。对于很多高三教师和学生来说,琅琅书声应该属于低年级教室,高三了还将时间花在朗读上,那简直是一种奢侈,甚至是一种浪费。短短的45分钟,考试、讲评、练习还来不及,哪来时间朗读?传授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哪用得上朗读?没有了新课文,又拿什么来朗读?而且很多人认为,朗读不会给高考带来立竿见影之效,晨读时间还不如多背几个英语单词,多抓综合科目的背诵记忆, 课余时间不如多做几道题目见效大。语文教学的朗读,曾一度被人们忽视,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朗读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但那也可能仅限于低年级,在“应试教育” 怪圈的支配下,许多语文教师在高三语文复习课上,注重讲解分析,轻视朗读,把朗读视作可有可无的东西,将时间挤压再挤压,只为做题再做题。殊不知,朗读对于高三复习,同样重要。
高三语文课上,我们会无数次提到“语感”一词,“语感”从何而来?主要从朗读训练中获得。众所周知,汉语的的词法、句法变化规律比较复杂,光靠学习语法、修辞、逻辑知识来把握这些规律是比较困难的。而朗读,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大声朗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受到比默看更强烈的刺激,并通过反复诵读,使语言的词语要素、句式、情味、气势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感受到语言的丰富性、连续性,逐渐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有了语感,才能在听说读写中辨别出语言文字使用的正误与优劣。而不重视朗读的结果,便是学生语感差,不会读,不会写,而反过来这种状况又会导致学生不想朗读,甚至害怕朗读,形成恶性循环。到了高三,经过低年级的语文各项训练,学生也许形成了初步的语感,但这种语感不很明确,学生也可能不自知。经过高三复习课上理性的分析,并通过朗读加强,学生的语感会得到强化,这比单纯的传授解题技巧更有效。在高三阶段,大声朗读在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人际交往的信心,培养健康人格心理等方面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对于一个语文老师,能够让学生读好书,让学生喜欢读书,那就是他最大的成功,”高三学生,生活、学习本来就紧张,各种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惜时如金,走路如风,没有时间聊天、谈心,于是造成心里压抑,甚至自闭自卑。而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可以使他们将心中的抑郁苦闷释放出来,调节课堂沉闷的气氛,而且可以让他们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同时朗读过程中的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增强学习和人际交往的信心。
我们要寻找一切朗读机会。已往的高三语文复习课,我只知学习别人的经验,精讲多练。但我发现,时间长了,学生累了、疲了,他们无精打采,课堂上死气沉沉。近一年,我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于是积极引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我发现,只要有心,高三语文复习课堂上朗读的机会很多,可朗读的内容也很多;而且,尽管少做了两道复习题,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提高,可能要比多做两道题有用得多。
当然加强朗读方法指导也同样是必要的。学生中,能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朗读的学生为数不多,而大多数怕开口,怕读错,怕方言影响,怕结巴,怕同学笑话。因此,可以在语文复习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如在讲“识记现代汉语语音”时候,我特花点时间对学生加强普通话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方言的干扰,读准字音、音调。在指导文段的朗读时,授之以节奏、情感、重音、押韵等诵读知识。晨读时间要求学生激情朗读,表情朗读;语文课堂上,精美时文让学生用心品读。通过指导、帮助,大部分学生朗读文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晨读时书声朗朗,复习课上也常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
三、重视试卷讲评的促进作用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提高讲评质量及针对性,对于学生而言要重视讲评,做到一练有一得,在教师指导下提高自评自学能力。首先,讲清试题的测试点,即本题主旨和目标,以《考试说明》为鉴,讲清它是“说明”中的哪一项,这一项的要求是什么。其次,讲清试题的角度,即是怎样(通过什么)来考的,如以变换了的种种说法,考查对句意或文意的理解;文言文中,以句间关系的理解,考查翻译能力,即翻译时加上什么样的关联词。第三、讲清解题规律或方法。如判断语病的方法之一,是提醒学生要特别注意:试题中若出现联合短语作句子成分的情况,首先要看联合短语中每一项内容是否与其前后相关的成分都搭配。句子若含有多层定语、状语,首先看其偏句与正句的顺序是否合理。第四,纠正错误务必落实。对于教师而言,要了解学生错在何处,为何错,哪些学生错,有针对性地改进复习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要求答错的学生要找出答错的原因,并改正,掌握避免差错改正错误的规律。第五,要讲究拓展。某题考查某内容、某种角度,同样的考查内容,还可以从哪个角度考。同样的要补充,有些变化的更应补充。这样,即可以以一定的量的重复,加上一定的变化,来增强对此一类题的理解,做到练一些题,通晓某一类题。对于学生而言,还可以自选课外题,以拓展对某一类题的范围、考查方式的认识。另外,还特别注意在讲评中坚持正面教育,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促使成绩较好的学生看到差距,向更高远的目标奋进;引导成绩较差的学生总结教训,鼓起勇气,树立信心。
四、要进行以自我为主的“研究性学习”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老师习惯于将复习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复习教材内容,梳理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第二阶段,分专题选讲,强化基础知识;第三阶段,查漏补缺,综合训练。实践中我发现,将二、三阶段截然分开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尤其是将教师讲和学生记分开进行,不利于学生及时总结和反馈,特别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这种整齐划一的复习模式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现象比比皆是,大大影响了复习效果。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后期复习中,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效。“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在复习中侧重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大纲的体系、课本的脉络和高考的要求,将复习内容转换成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高三学生经历近三年的高中学习,再加上前一阶段的复习,面对高考的挑战,他们已经具备展开初级研究的能力和独自探究的愿望,适时进行研究性学习,无疑是给了学生一个观望自己、总结自己的机会,无论对何种层面的学生,其积极意义都是十分明显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进行以自我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又要及时给予关心和指导,譬如帮助学生在确定专题、展开研究、检测调控的各个环节中,帮助学生了解他自己的迫切需要,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为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的建构过程服务。在探索研究过程中,适时进行师生双边活动,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诱发思维碰撞,监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参与学生的活动,共同探讨、提高。在复习过程中,是学生“带着书本走向老师”,但老师并不是被动地等待,更不能当个可有可无的旁观者,老师的指导、点拨、督促和检查是整个活动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是管理,管理的实质是通过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心理的动态,实施监控,诱导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学生普遍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就在不知道学习计划的重要性,写作方法、制定依据如何实施,怎样评估?多数学生干脆就没有计划,因此他们的学习,自己心中无数,甚至漫无目的,自然导致其学习的低效率。教师理应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纳入计划的范畴,纳入管理的轨道:让学生学习时时有目标,有任务,有要求,这样才有数量与质量的保障。评估及意见建议,教师应及时、客观、准确而敏锐的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点评利弊得失和努力方向,规范和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