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的诗画试读及心路历程浅析[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3 10:0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何香凝的诗画试读及心路历程浅析[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何香凝的诗画试读及心路历程浅析[本站推荐]》。

第一篇:何香凝的诗画试读及心路历程浅析[本站推荐]

何香凝的诗画试读及心路历程浅析 时间: 2012-07-27 | 文章来源: 民革中央宣传部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诸多专家发表了许多论文,比较深入地研究了廖仲恺、何香凝两位先生的革命实践活动。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他们这对革命伴侣─—尤其是廖仲恺先生,投身于民主革命洪流。组织革命政党,宣传革命思想,策划武装起义„„充当了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忠实地贯彻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对广东革命根据地、策源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积极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大业。为创建民国和捍卫共和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无愧为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而在廖仲恺被反动势力杀害后,何香凝先生继承烈士的遗志,高举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旗帜,奋力前行。她在漫长的征途─—特别是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美蒋反动统治,促成了新中国的诞生。何香凝先生的政治生涯跨越了两个世纪,贯串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她的一生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作出了卓越的、他人难以替代的重大贡献。(1)与此同时,何香凝先生还是一位才华横溢、享有盛誉的诗人和画师。她是近代中国最早以美术为革命服务的先驱,1960年,她被推选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一生写诗几百首、作画不下千幅,直至逝世前两年还以92岁高龄坚持画画,从事艺术创作活动长达70年。本文拟以阅读何香凝先生创造的画作和诗歌,尝试从另一角度,分析她革命一生的心路历程。

一九七九年,廖承志先生在“我的母亲和她的画”一文中讲到:

我母亲的画风,大约有过如下几回变更:第一期,是她的初学期,由于她在日本学画的缘故,不可避免地染上浓厚的日本画的风格。曾师从日明治期的著名画家田中赖章,其教我母亲作画,除人物不顺手外,涉及的方面相当广泛。这一画风,一直连贯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即1920年前后。其特点是保持着浓厚的日本画风格,喜爱明艳色彩,形象生动。反映她虽然经过多次亡命的奔波,还能同父亲一起过革命生活的愉悦,心情是开朗舒畅的。这时期比较突出的作品,有狮、虎、鹿、猴、山水和花卉,尤其喜爱画菊。较好的代表作有《雄狮西顾图》(已佚)和赠送黄兴的《猛虎咆哮图》。待从日本回到广州,在陈炯明未叛变以前,母亲受到岭南画派的影响,画风又有改变。那些几箱几箱的彩色色碟和繃在架上的绢面,很少被顾到了,她一心沉浸在水墨画里。父亲此时最喜拿母亲的画送人。

廖仲恺被暗杀,大革命失败后,天空已布满阴霾,大地到处断肢残骸,那些当年的朋友、同事却如今魍魉魑魅,却朝衣玉带,相庆弹冠此时,她个人毫无出路,于是开始作画。此时,等于把满腔悲愤,发泄在画纸上。她便集中精力画梅、画松、画菊。偶尔也画些早年的虎、狮,但不多了。(可称二期,笔者注)。她专画寒冬不谢、冷而弥香的梅和百岁长青的松。待到军阀混战开始,她就索性远离故国,跑到欧洲去了。待“九·一八”、“一二·八”接连爆发,何香凝马上回国,投身到抗敌救亡的洪流之中。

一场严重的心脏病后,何香凝便相约几个依旧支援“三大政策”,绝不为南京效劳的老朋友,经亨颐、陈树人、柳亚子等组成了“寒之友社”。在一幅母亲同友人合作的山水画上,柳亚子题诗:“为谁来补破山河,腕底烟云未等闲。收拾雄心归淡泊,时时曳杖款荆关。”这时期的画和诗,大概都是这个气魄。母亲画的松和梅,也渐渐苍劲有力了。香港沦陷,母亲从粤北到桂西,四年漂泊,舟车简从,画笔颜彩时有时无。但这时,一次她画的《绿梅》,坚挺如铁,花似有香,是此期代表作。

在解放战争整个时期,她重回香港,又重调彩碟,作起画来。她坚信南京必灭,延安必兴,画风又有所变,主题依然是梅、松、菊、山水,但不似前期的悲愤,而是豪放开朗,虽已越古稀之年,但梅枝之坚挺有力,有少年人所不及之处。这个画风一直维持到全国解放,以至九十岁以后(可称三期,笔者注)。她是九十四岁的九月一日逝世的,但直到九十二岁,她仍旧作画。她后期的画,比如山水,就确有些“硬”了,但她的梅枝,犹如铁笔一般,反映着她一生的硬朗,对友爱而对敌恨的性格。

2004年9月28日—10月17日,由澳门民政总署、何香凝美术馆、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宣传文化部,在澳门新马路163号民政总署画廊共同主办了“何香凝艺术精品展”。展览后,出版了《何香凝艺术精品展》。这次展出的38副书画作品,是何香凝生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所创作的精品。我们拟以此画集为线索,尝试按照廖承志对母亲画的理解和分期,来分析她的艺术品格和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

(一)第一期绘画作品特色与心路分析

1908年至1911年何香凝在日本东京开始系统地学习绘画专业。她先从日本帝室画师田中赖章学习,后入日本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经过四年的学习生涯,她初步掌握了日本画的基本技法,能以其观念,技巧熟练地画动物、花卉、风景等,并表现出相当的水准。1912年至1920年,是何香凝日本风格绘画的熟练期。这期间的作品在造型能力、色彩能力、染法诸方面都能熟练地运用日本的所学,属于典型的日本画。画集中,1913年何香凝所画,敬赠给日本人宫崎夫人的《菊》和1914年所绘之《马》,画面表现的是初春时节,在浅滩沐马之情节。就充分体现出风格雅丽、明快、笔法细腻的特点。

此阶段,她擅长国画,以画花鸟、山水、走兽见长,尤工画岁寒不凋、百岁长青的苍松,寒冬不谢、冷而弥香的梅花和雄壮威武的狮、虎。所绘动物,运用东方绘画传统笔墨,参以西洋画的明暗和透视,造型准确,生气勃勃。她绘的狮特为神肖,并寓意深刻。那是她针对20年代国际间流行把中国比做“睡狮”,便刻意描绘“雄”和“猛”气势的狮子来象征中华民族的觉醒,寄寓着醒狮昂首、振兴中华的心愿。她1913年所画的一幅《狮》,廖仲恺生前十分喜爱,也得到朱执信先生的屡加欣赏和称赞。廖仲恺遇难后,何香凝对此画珍若拱璧,作为情爱的贵重纪念物。柳亚子1929年间曾题句在该画上云:“(廖)夫人十年前绘狮甚夥,悉为朋辈取去,此幅以仲恺先生爱玩,至今留箧衍中,洵稀世之奇珍也。”并题诗一首曰:“国魂招得睡狮醒,绝技金闺妙铸形。应念双清楼上事,鬼雄长护此丹青。”(2)可惜这幅画后来在战乱中散失,已无从找寻了。

(二)第二期绘画作品特色与心路分析

1928年1月与颐渊、树人合作,于右任(1879—1964,曾任国民党检察院院长长达30年。)题诗的作品《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款题:“紫金山上中山墓,扫墓来时岁已寒。万物昭苏雷啟蛰,画图留作后人看。松奇梅古竹潇灑,经酒陈诗廖哭声。润色江山一枝笔,无聊来写此时情。”

1929年所画《山水》,款题:“颐渊道长鉴正,十八年秋,香凝写於江西牯嶺。伊人葭水渺孤蓬,秋色苍茫淡复浓。红树青山云乍散,萧然寒意护长松。廖夫人香凝将远适(適)异国,过沪以此画赠别。忆春间与夫人、树人、若文等同游白马湖,有待到红树青山还来新居长松山房之约。今不可得,而以红树青山白马湖与长松山房绘为一图。展玩之余,深感聚散无常书画缘永。颐渊识于泛庐。”(3)

1929所画《枫》,款题:“几载飘零画阁空,夕阳西下晚霞红。半匙丹粉和双泪,滴染云笺写落枫。十八年去岁前作。香凝夫人诗,(柳)亚子录。”所画体现的清冷、孤傲、飘零,但枫树主干已有苍劲、冷硬之感。

1929年所绘《松》,款题:“人中有松柏,天下无岁寒。于右任题”,松柏在传统文人画意像中代表坚定刚强、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中年何香凝经常绘松柏以自励。于之题句正合于此意。

有关1929年的这几幅画作,还有这样一段故事。(4)1932年秋,何香凝因劳累过度,应经氏之邀,偕同爱子廖承志赴上虞白马湖小憩,经氏特意将一处教师宿舍定义为“廖村”,供何香凝临时作息之所。又过了一个多月,经、何联名,函邀柳亚子夫妇来白马湖。在经颐渊陪伴下,柳亚子偕朱少屏、徐蔚南到白马湖。在经享颐在寓所“长松山房”设便宴为柳亚子夫妇洗尘。经历了时代的风风雨雨,何香凝、柳亚子和经享颐三位国民党元老又相聚一堂,共话友谊,同抒胸臆。诗兴素豪的柳亚子,当场吟咏一首七绝,送与老友何香凝:入门快睹女元龙,病后孱躯起坐慵;湖海宾朋都磊落,山房今日见长松。表达了对老友的无限关切之情。翌日,经氏又取出与何香凝合作的《岁寒三友图》请柳亚子题诗加跋,亚子欣然命笔,在画面上题诗如下:炯炯长松不世姿,罗浮消息证南枝。可容添我成三友,劲节虚心洵足师。抒发了三位革命老人深挚的友情。何香凝还取出一幅1929年所画的《枫叶菊花图》,这是她专为经氏的爱女、未来的儿媳妇经普椿而作,画面上市一株经霜染红的枫树和一盆金黄灿烂的傲霜菊,柳亚子满怀深情地写道:“拈毫为汝染云笺,名父家风女亦贤。写出江乡好风景,黄花红叶晚秋天。”这既是对老友经、何的尊崇与敬仰,又是对晚辈廖承志、经普椿的厚爱与期待,更表示了一代革命诗人的崇高境界。经、柳友谊,可谓志同道合、久而弥坚。1917年,经享颐参加柳亚子等发起的南社,入社号为823号。1923年,柳亚子等发起组织新南社,提倡民众文学,宣传新文化、新思潮,经氏积极赞同,并加入新南社。在嗣后改组国民党,实践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战斗历程中,他们均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

《月下小景》,款题:“香凝四十后作”约1929年。该画面虽著力表现的并非皓月如画,而是月在云中穿行,倒影依稀的月夜气氛和陶醉于自然美景的宁静心情。画家并不拘于运用中国山水画或日本风景画的风格手法,而是以淡墨染出天空中淡淡的云层和一轮尚未皎洁的明月,在水面上又烘染出断桥、枯树、堤岸、月亮的倒影,一叶乌蓬小船在平静的湖面轻荡,一幅天上人间,清冷朦胧而又共此婵娟的月夜美景。

“香凝四十后作”,约1929年所绘之《梅》,款题:“一支梅讯陇头春,点缀风华迥绝尘。莫问孤山林处士,罗浮翠羽倘前身。香凝先生命题。亚子。”需说明的是,题诗中用到“孤山林处士”,取宋代隐士林和靖「梅妻鹤子」典,借指喜画梅花的何香凝。罗浮,粤中惠州名山,道隐胜地。

1929年代所绘的《雪·月·松》,款题:“雪月交辉意态殊,直教画出岁寒园。栋梁大厦心原在,羞向秦庭作大夫。奉题,香凝先生法绘,即请教正,吴江柳亚子。”铃印:白文「何香凝」、「香凝四十后作」,朱文「柳亚子印」。说明:这幅画以深暗冷峻的天空背景襯托雪松、寒月,松之孤挺,月之清冷,雪之压顶,表现清光交辉的岁寒境界。“栋梁大厦心原在”之句说明何香凝先生之报国之心忧在,但又不愿与背叛孙廖之“旧日同事”同庭共事。既有中国画的讲求水墨韵味,又不失日本画注重画面气氛渲染的优长。是何香凝花卉画中,中日画风融合臻美成熟的代表作。

1934年“香凝写瀑布”,款题:“能为青山助,不是界青山。出山有何意,声流大地间。一亭写人物、松,香凝写瀑布、山,于右任为记。”(5)1934年写《梅》,款题:“沽酒莫愁阿堵物,石头城下卖梅花。二十三年冬香凝画于申江并题。”说明:诗中“阿堵物”为钱。宋诗中有“爱酒若无阿堵物”句,何香凝诗句脱胎於此,但格调与境界却反其道而行之。

1934年写《菊》,款题:“天地苍茫厄万华,孤芳耿耿照尘沙。此花从未随风坠,独殿荒园开晚葩。二十三年秋末,香凝画,颐渊题。”说明:何香凝此幅菊花用勾花点叶的手法,笔线精炼,肯定而果敢。与经亨颐富于金石味的隶书放在一起,更显和谐凝重。

1934年写《松·竹·梅》,款题:““紫金山上中山墓,扫墓来时岁已寒。万物昭苏雷啟蛰,画图留作后人看。松奇梅古竹潇灑,经酒陈诗廖哭声。润色江山一枝笔,无联来写此时情。二十五年十一月又同作。右任题,颐渊画松,香凝画梅,树人画竹。”说明:这是几位老友的再次合作,同一首诗,同样的绘画题材,相同的心境。只是经亨颐和陈树人互换了题材,更显得得心应手。整个画面也更趋和谐、洒脱。

1940年末写《梅·牡丹》,款题:香凝。说明:画面上的太湖石以饱含水份的大笔触写出,牡丹与梅花一富贵,一傲寒,皆以清刚简淡的笔墨绘出。梅石合画一幅,古代有“双清”之称,何香凝之所以经常加牡丹一同描绘,自有其深刻含义。何香凝曾有诗咏牡丹:“皎洁无尘石作家,枝清叶净弃繁华。前生错种朱门下,却被人称富贵花。”这既是对牡丹的赞美,也是何香凝个人身世的自况。

廖仲恺去世后,为了怀念和继承仲恺“扶助农工”的精神,何香凝在广州珠江河南开办了仲恺农工学校。当时,国民政府国库空虚,对学校的开办,只补助开办费2万元大洋,仅占开办费所需的20%左右,其余全靠何香凝向社会各界募捐。为筹措开办经费,何香凝曾四处奔走,呕心沥血,常常废寝忘食、挥毫作画,准备美术作品送捐款者及义卖。之后,何香凝为扩大仲恺农工学校办学规模进而出国卖画募捐。1929年秋,经过两年办学实践的何香凝,深感农工学校“经费竭蹶,规模狭隘,未尽扩充之责,各事为环境所迫,愿与心违,窃常引为大憾。”(6)所以,她从上海经香港远赴南洋各国卖画募款。在爱国华侨的热情支持下,几个月时间,何香凝便向农工学校汇回10万元大洋。学校用这笔款扩建了实验楼,建成华南地区当时最大的蚕种冷藏库,以及添置了图书、仪器设备等。明显地扩大办学规模和改善办学条件。

何香凝的艺术活动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岁月,为救济伤兵和难民一再举办“义卖画展”,并靠画画维持个人的生计,所画者多是表现重大历史题材,抒发自己的情怀和革命精神。1931年,她在《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宣言》说:“此者东北事起,瞬逾两月,日本帝国主义袭吾辽、吉,陷吾黑龙江,扰吾津沽,军舰遍布于要区,浪人横行于都市,此而不抗,何以图存。香凝海隅闻警,万里遄归,于兹宗邦急难之秋,敢忘匹夫有责之训,权衡缓急„„则兴学尚可稍迟,而救国不容或后”,特决定“将积存时贤墨宝并香凝历年所作画件,举行展览会,变价出售,即以所得之款,为反日救伤工作费用。”(7)展览会开幕后,旬日之间,即征得书画等1500多件,何香凝本人及郑洪年、叶恭绰等20余人捐款17750元。何香凝的抗日救亡工作,得到了柳亚子、经亨颐、陈树人等人的大力支持,并成立了“寒之友社”,经常在沪杭一带作画吟诗,抨击时弊,抒发抗日救亡激情。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了应付巨大的战争财政开支,国民党政府自1937年9月1日起发行5亿元救国公债。何香凝认为此举是抗战的需要,募集金银饰物,目标为募捐2000万元。何香凝领导的“妇慰上海分会”提议把9月5日定为上海妇女首次献金的日子。在开展献金运动的同时,还举办了义卖画展。“八一三”抗战开始后,由于何香凝等的积极推动,中国画会和女子书画会联合举办了“慰劳将士书画展览会”。参展的书画精品达700余件,均为当代书画名家何香凝、于右任、柳亚子、王一亭等人的作品。展览会于10月22日在上海大新公司开幕,历时半月,各界踊跃参观认购,总计售得7000余元,悉数用于“购办前方应急物品,慰劳作战将士。” 这一时期,她的画注重写生,讲究意境,万千的思绪凝聚在笔端,主要特色在于借物抒情,主题鲜明,寓意深远。邓颖超高度评价何香凝的绘画,称赞她的画“充满斗争激情,洋溢着浩然正气”。深受人们喜爱,能卖得好价钱。

(三)第三期绘画作品特色与心路分析

新中国建立后,何香凝在工作之余经常泼墨作画,笔耕不辍。她说:“抗战期间,我绘画多是为了拿去义卖,救护伤兵,救护难民。如今,我看到祖国飞跃前进的景象,禁不住要画它几笔,在美妙的境界中,觉得心情格外舒畅!”又说:“我生平作画,现在是最愉快的时刻啊!”并表示在作好国家交给我的本职工作的同时,对党和国家领导人“我必定要每人赠送一张画,这也是我的一点心意。”(8)她将到各地视察的观感凝结在笔端,努力作画,讴歌社会主义祖国百花齐放、江山多娇的春天。她画干枝梅时,“挥笔成干枝,数点成红梅„„无限革命壮志融化在其中”,真是“新花真欲红千点,老干偏能力万钧”。她和其他名国画家合作的大幅花鸟画,象征着新中国的繁荣景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何香凝出于对社会主义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不少巨幅山水画。她试图以荆、关、董、巨(9)的山水画的传统技法,以雄伟的气势、多层次的构图来表现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讴歌,即使是寒冬的雪景也显得生气盎然。她的画一改旧中国时的悲愤,而是豪放开朗,表现出何香凝的欢快豪放心情,过去很少画的牡丹、红枫经常在腕底出现,梅花更是坚挺有力。并且老而弥坚,有长者风骨,画技亦达炉火纯青、笔随神驰的境界。1951年何香凝写《祖国山河》。款题:“何香凝。祖国山河,刘少奇敬题”。说明:何香凝晚年的山水画,笔法多样,这幅画中横笔侧锋的远处山峰,颇类宋代米芾所创的“米点皴”。刘少奇时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1951年何香凝写《冰雪暖于棉》。款题:“何香凝画于北戴河。独钓寒溪水,冰雪暖于棉。借问何能尔,人民今是天。一九五一年三月,郭沫若题。”(10)说明:何香凝晚年喜画雪景,这幅画与古人的《雪山问道》的画面结构和笔法极为相似。

1958年何香凝绘《花寒不落墨常新》。款题:“双清楼主画於北京”。“花寒不落墨常新,劲挺疏枝最有神。端的双清楼上作,化身如愿暗香真。董必武。”说明:梅是文人画家十分喜爱的画材,尤其是生长在山野清绝的地方,梅干劲直,尽自然之本性的野梅、村梅。何香凝此幅既有借鉴古法之处,更多的则是个人精神修养和崇高人品的结晶。历来有关画梅的文字也是不胜枚举,董必武这首诗在众多咏梅诗中可称为独树一帜。此画既有主干梅枝之老辣,又有新枝娴熟自然、清丽,古法借鉴也是恰到好处。

1960年何香凝绘《梅·竹》,款题:“海上竹梅都跃进,暗香浓影领春风。香凝同志嘱题,谢觉哉。”(11)

1960年何香凝绘《高松立海隅》。款题:“何香凝画於首都,时年八十有二。高松立海隅,梅菊为之护。幽兰亦间出,清泉石中漱。绿竹更悠然,岁寒挺如故。画树重高洁,画花喜独步。大师撮其神,一纸皆留住。绘画如其人,方向毫不误。画高寿亦高,但祝两繁复。一九六〇年六月香凝老人以所画高松图嘱题,陈毅谨遵命。”(12)

1963年何香凝绘《松风流水》。款题:香凝。1963年2月双清老人以所写主峰悬瀑布?示,敬为补成蓋师万壑松风百滩流水之微意也。伏乞教正,傅抱石杭州记。“铃印:朱文「何香凝」,白文「抱石和印」。(13)说明:1963年2月,何香凝赴杭州。潘天寿、傅抱石全程陪同。潘、傅两位都以独特的艺术个性、卓越的绘画实践和丰富的理论著作著称于当时中国画坛,但对何香凝这位革命老人、画界前界都十分尊敬。

这一阶段,何香凝曾和许多中青年画家合作作画,在旧中国时和经亨颐、陈树人等人的交往已详前述,到新中国建立后就更多了。她和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除半丁、于非暗、溥雪斋、吴镜汀、王雪涛、周元亮、贺天健等人都有过合作。通过合作作画,不但给后人留下更多的好作品,而且团结了更多的画家。这其中有一位特殊的合作者,就是她的儿子廖承志。何香凝的山水画中的人物,多数都是廖承志的手笔,有古装的老翁,也有现代的农民、渔民。如《闻鸡起舞》中的舞剑者和《泊舟》中的两个老渔翁等,画得十分生动而富于生活情趣。何香凝的画绘好后,常请当代著名人物品题。她的许多画上有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郭沫若、陈毅等人的题诗题词。因此,读起来犹如饶有兴味的历史掌故杂记。在她的许多名画中,人们可以看到一幅百花盛开、和平鸽双双嬉戏在花丛中的《和平颂》。这一充满了和平气氛的名画,就是出自何香凝和齐白石等十四位我国名画家的手笔,这幅画是送给世界和平大会的。当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捷报传来时,何香凝乘兴作了一幅《喜鹊报喜图》,周恩来看到后高兴地在上面题字云:“鹊报援朝胜利,花贻抗美英雄。”196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前夕,何香凝精心绘出《高松图》一幅,题曰“万古长青”以贺党的生日。中国妇女代表团出席世界妇女大会时,她送《墨梅图》一幅,题曰:“冰霜雪压心犹壮,战胜寒冬骨更坚”,以示勉励。何香凝的绘画遗作,是中国美术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何香凝美术馆馆长任克雷先生在《何香凝艺术精品展》“序言”中讲到: 在近代中国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时代之中,何香凝于1902年与丈夫廖仲恺先后赴日留学,她是中国近代最早走出国门学习美术的女性。在日本,她积极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活动,成为第一位女同盟会员;同时,她先在目白女子大学教育部博物科学习,后转入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学习日本画。何香凝一生喜作狮、虎、山水和松、竹、梅、菊,砥砺同胞在困境中坚持正义和真理。她将一腔浩然正气托之丹青,使绘画成为她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何香凝更以其伟大的情操和高尚的品格,以及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和凌厉,刚健的画风,为中国20世纪的女性绘画树立了典范。她以海纳百川的心胸吸取外来的营养,同时兼具自由不羁,不拘古人的精神品格。这是一个极高的评价,也是一个极为恰当、合适的评价。

何香凝能作旧体诗词,是中国诗坛上勤于创作的女诗人。她写过许多反映历史事件,纪念先烈、怀念友人、抨击敌人的诗篇。她的诗词作品对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等重大事件,都有所反映,感人至深。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作品,一改过去忧愤低沉的情调,表达了她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抒发了她的革命激情。下面,我们同样以绘画的三个时期为鉴,对何香凝先生的诗词作品特色与心路历程试作分析:

(一)第一期诗词作品特色与心路分析

1903年6月,何香凝在东京发表《敬告我同胞姊妹》一文,刊载在中国留日本学生江苏同乡会编辑出版的、一个反映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立场、充满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革命刊物《江苏》杂志第四期上。该文是1903年何香凝到达日本东京不久撰写的一篇表达她济世救民思想的文章。当时,何香凝是一个刚出国门年方25岁的青年学生。这篇文章,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何香凝的最早的一篇作品,是何香凝开宗明义的发端之论,也是我国妇女运动史中宣传妇女解放的早期有数著作之一。在这篇仅有700字左右的文章里,何香凝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并号召妇女起来与旧社会抗争。她认为国家兴亡,不但匹夫有责,女子也应当共赴国难,和男子同样有担负国家兴亡的责任,对这个重大问题不能漠然视之。她在该文中写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固男子之义务,然与男子同视听、同官骸之女子独非人类乎?然则天下兴亡,吾二万万(女)同胞安能漠视哉?覆巢之下,薪火之上,宁有幸欤?吁我国胞,至今犹墨守无才是德之谬说,有目而盲、有耳而聋、有脑而窒、有心而蓬。其上者则沉溺于词赋,研心于笔札。叹老嗟悲之声,充斥乎闺房;春花秋月之词,缤纷于楮墨。不知国家为何物,兴亡为何事。土地日削,置若罔闻。其必待肌肤之辱、死亡之惨及身而后觉乎?则庚子之变,联军入北京之事,去今未远,铁骑到处,民不聊生。”她大声疾呼:“呜呼!国事不可问矣。我国民将昏然懵然以待亡国乎?抑亦发奋为雄以与白种竞胜乎?”并沉痛地指出:“我辈今不自奋以图振作,则异族侵凌之惨祸,岂在远乎?”

何香凝强烈希望中国妇女在国家危难的紧急关头,要觉醒和振作起来,团结一致,冲决封建牢笼,同男子们一起,共同负担保卫民族生存的重任。所以她在文章中提出:“吁我同胞,其勿仍以玩物自待,急宜破女子数千年之黑暗地狱,共谋社会之幸福,以光复我古国之声名。她在文章中还明确指出:“西谚曰:‘女子者,生产文明者也’;又曰:‘女子者,社会之母也’。故女子为社会中最要之人,亦责任至重之人也。然欲肩斯责任,又岂终日困守香闺步不出<户>者,所能胜任也!”那末,如何才能够“破女子数千年之黑暗地狱”,担负起国民应尽的责任呢?何香凝根据自身的体验认为,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妇女必须走出家门,摆脱旧家庭的束缚,到先进国家学习新的知识,寻找救国真理。她语重心长地指出:“我姊妹乎,其急湔除旧习,灌输新知,游学外国,成己成人,勿放弃责任,坐以待毙。”她并表示要与全国妇女同胞互助互勉,共同前进。(14)

《敬告我同胞姊妹》一文的发表,对沉寂的中国妇女界,可以说是空谷足音,是在中国女权运动的启蒙和萌发阶段中有数的著作。而对何香凝来说,该文明显地反映了她痛感祖国危亡,极欲奋起挽救的心情,表现了她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并且具体说明了她的爱国思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为了在国内发展革命势力和设立革命机关,孙中山曾派廖仲恺回国执行任务,何香凝对于自己丈夫离开自己回国去执行充满艰险的革命任务,积极支持和鼓励,当1906年廖仲恺中断学业回国到天津设立革命机关时,她就给即将踏上革命征途的伴侣赋诗壮行:

“国仇未复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15)

何香凝在廖仲恺回国进行革命活动的日子里,她也和所有恩爱夫妻那样,非常思念自己的亲人。当她思念亲人之时,常常填词赋诗,通过笔墨来倾泻自己的感情。例如1910年她写了《征妇怨》: “悄向阶前立,愁看皓月圆。空垂千点泪,流不到郎边。一别妆台久,思君懒画眉。颜随秋月减,空自卜归期。”(16)同年,又写有《谒金门·无题》: “风已起,帘外柳花尽絮。月照危栏人独倚,忽闻双燕语。添我闲愁几许!回首故人何处? 更堪云山万里,谙天涯情味。”(17)

何香凝为了革命,自觉地过着充满离愁惊险和勤苦俭朴的生活,她自己后来在回忆中也说:“我在留学日本而又进行革命工作的整个期间,生活都比较俭朴清苦,娘家给我的钱统统都给我花在这上面了。为了准备起义,孙中山要派同志回香港购运军火,我们大家都帮忙筹措旅费。”(18)

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始终坚决拥护孙中山,与他同生死共患难,作他的忠实战友。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诱捕廖仲恺囚于石井兵工厂,叫嚷这样就是锁住孙中山的“荷包”,欲置廖于死地。当时,何香凝不顾自己身患痢疾,忍受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巨大痛苦,想方设法才见到被三道铁链锁在一张铁床上的廖仲恺,痛心之余,他们互相鼓励为了革命就要不怕牺牲。廖仲恺决心为革命献身,写了《留诀内子二首》与何香凝诀别,勉励她坚持革命: “后事任凭君独任劳,莫教辜负女中豪。我身虽去灵明在,胜似屠门握杀刀。生无足羡死奚悲,宇宙循环活杀机。

四十五年尘劫苦,好从解脱悟前非。”(19)

何香凝只要廖仲恺未遭杀害,就竭尽全力进行营救,终于设法找到陈炯明,与他进行面对面的说理斗争,说得陈理屈词穷,不得不答应释放廖仲恺。何香凝以其大智大勇把廖仲恺从虎口中营救出来后,又机警地很快就偕廖离穗经港赴沪,继续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待陈炯明次日早晨派兵重新捕廖时,他们夫妇已经离开广州几个小时了。

1925年8月20日上午,廖仲恺何香凝乘车到中央党部办公,反动派向廖仲恺射出了罪恶的子弹,把他刺杀于中央党部的大门口。何香凝亲眼看到自己的伴侣为革命流尽了鲜血,牺牲了生命。但是,她没有被吓倒,抹干眼泪,坚决地为继承孙中山和廖仲恺未竟的事业而英勇奋斗。何香凝在廖仲恺被刺的当天,就发表了简短却铿锵有力的谈话:“吾人做革命事业,生死本置诸度外。今廖先生被人狙击逝世,吾家属损失犹小,所难堪者吾党矣!”(20)

何香凝在挽廖仲恺的挽联中,同样表达出她坚定地继承其未竟事业的决心: “致命本预期,只国难党纷,赞理正需人,一暝能无遗痛憾!先灵应勉慰,使完功继事,同魂齐奋力,举家何惜供牺牲。”(@!)何香凝就是这样,以继承孙中山和廖仲恺未竟的事业为职志,终生不渝,在孙廖逝世后的近半个世纪中,每逢孙廖的生辰或忌辰纪念日,她常常或是发表演说,或是发表文章,或者填词赋诗纪念,无论是哪种形式,主题都是号召国人和表达自己要继承孙廖之遗志,争取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她用实际行动履行她的誓言:

“留言后辈青年者,我等雄心且莫灰!天生我才必有用,今天死了再胚胎。前者牺牲后者继,此后无穷烈士来。花开花落年年在,血冢黄花几度开!”(22)

(二)第二期诗词作品特色与心路分析

廖仲恺逝世后,何香凝为纪念廖仲恺一生遵照孙先生爱护农工、扶助农工的意志,特出国到南洋卖画筹募款项,于广州市河南建立仲恺农工学校(即今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前身),以训练和培养中级技术人才。她还写了一首悼念廖仲恺先生的诗,决心化悲痛为力量,始终坚持继承孙中山先生和廖仲恺先生的革命理想和未竟事业,坚持反帝、反军阀、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国民党右派、法西斯分子斗争到底。何香凝的悼亡诗云: “辗转兰床独抱衾,起来重读柏舟吟,月明霜冷人何处,影薄灯残夜自深,入梦相逢知不易,返魂无术恨难禁,哀思惟奋酬君愿,报国何时尽此心。”(23)

诗中充分地表达了何香凝对廖仲恺的深切爱戴,也表达了她决心奋起立志报国,誓与一切反革命分子及其派别斗争到底的精神和气概。反革命的枪声没有吓倒何香凝,廖仲恺的鲜血更激励了何香凝的斗志。她以大勇无畏的气概宣告:“苟利于国,则吾举家以殉,亦所不惜。”(24)

无庸讳言,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一段时间,何香凝曾经历了彷徨、忧郁、困惑的痛苦时期。何香凝一方面希翼维持国共合作的局面,但阶级斗争的严酷现实,又使她自己感到“回天乏术”。对蒋介石的反革命面目她认识得比较早,但对披着“左派”外衣的汪精卫,她却在短时间还存在某种程度的幻想。因此,她对国共分裂的局面既感到痛苦,又要等待、观望,希翼形势能向好的方面转化,因而一时下不了彻底与国民党决裂的决心。在国民党内复杂的派系斗争中,蒋、汪都想拉拢、争取和利用她。而这时的何香凝却心灰意冷、痛苦不堪。1928年冬,经享颐和何香凝、柳亚子、陈树人等在上海发起组织寒之友社,以诗言志,以画喻节,互相砥砺,表示他们坚贞不屈的性格。正像一首诗中所抒发的:

“苦雨凄风幸不折,欣欣后起守其节。胸中吐出亦知难,磊落虚怀长太息。”(25)

何香凝经过一年多的彷徨和反思之后,终于看穿了蒋介石、汪精卫之流的反动本质,而与国民党反动势力决裂,继续以新三民主义者的战斗姿态进行斗争。1928年底,何香凝在一次国民党中央的会议上严正声明:“在孙先生临终前,我慨然答应过他,矢志遵守改组国民党的主张,遵守三大政策,联合苏联,共同打倒帝国主义,而且仲恺也曾为此付出了生命。我现在身负两大重责,我绝不能违背他们的遗志。你们这样反苏反共,我要辞去国民党内一切的职务,我要继续与共产党、苏联人来往,国民党的法律不能制裁我,我是遵守总理的遗言。”(26)此后,她不拿国民党的薪水,义无反顾地与中国共产党人风雨同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奋战不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由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大批国土沦陷,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在国难当头之时,身在法国的何香凝凭着一颗强烈的爱国心,毅然决定回国,决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的行列。她于同年10月在致上海友人的信中写道:“自日帝国主义以武力占据我东北后,海外闻讯,悲愤填膺,现决搭10月23日之麦新格将军船回国,参加全国反日救护死伤工作,以尽个人责任。”(27)她回国以后,于11月29日在上海与记者的谈话中谈到:“此次因痛国家大患临头,将以国民资格办对日之伤兵救护等事宜”,“现余到沪后,拟于一星期或十日内举行书画展览会,然后将常驻沪,从事于办红十字会之救护事宜。”(28)她认为,“救国非余一人之责,是我国四万万同胞所同具责。”她还认为,“惟余以一个国民资格,凡有利国家人民及余个人力量所能办到,即牺牲任何一切亦所愿也。”(29)这种为了国家宁愿牺牲个人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不久,她便在上海举办一个书画展览会,除展销她本人的书画外,还有几位书画家的作品、她把售出的款项全部捐献给为抗战的红十字会。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何香凝“海隅闻警”,“悲愤填膺”,即决定于10月23日搭“麦新格将军船回国,参加全国反日救护死伤工作,已尽个人责任。”她计划回国后,“组织救护队”,并“开一书画展览会,将所存书画出售,以作此项经费”。“万里飘零故国归”,何香凝从巴黎经新加坡回到上海的时候,正是“萧萧叶落雁南飞”的季节。她看到祖国河山残破。日寇横行,政府对日问题,还幻想依靠“国联”申张正义,感事怀人,回忆“八载中原前后事”,感慨泪沾衣。11月29日,她在上海对记者发表谈话,以目击的事实,指出暴日侵占东北,“我国欲依靠国联解决,则诚不识国联也。盖国联实为一各大国宰割小国及分赃之集团,吾除自救外,别无他策。”(30)何香凝回国后,即在上海举办了“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 何香凝是位具有诗人气质的政治活动家,她在“八一三”上海抗战中写了不少壮丽的诗篇,赠送给前方将士,激励他们为保卫祖国的锦绣河山而不怕牺牲,奋勇杀敌。除前所述外,再抄录二首: “前者牺牲后者师,家家儿女送寒衣; 感君勇敢沙场去,留得忠名万古垂。”(31)

“君流血,我流泪。战地秋色连天,萧萧风已起。寒衣赶做,义不容辞。恨我锦绣河山,今非昔比。敌机残暴,同胞兄弟血肉横飞。恨我寄药无车,不忍看你负伤千里。心欲碎,问君可有儿女未?我等愿意把你遗孤抚育,尽力扶持。望你珍重伤痕,保持元气。伤好再上沙场,收回失地,雪我国耻。前者壮烈牺牲,勇者应后继,鞠躬尽瘁。争取我中华民族自由平等,吐气扬眉。”(32)这些光辉诗篇凝聚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民族义愤、殷切期望和必胜信心,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将士抗日救亡的斗志。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大举进犯华北,在上海的敌人亦日益猖狂,何香凝无法忍受下去,便于是年冬离开上海去香港。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接着香港沦陷。何香凝又被迫离开香港,经东江海丰,一路流亡经兴宁、曲江、桂林,最后到达桂东平乐专区的首府八步,历尽艰辛,饱经辛酸,坚持为民主、团结抗战而奋斗。何香凝的女儿廖梦醒回忆说:“香港陷落的时候,母亲与柳亚子先生一起就是靠共产党为他们准备的船去了东江。”(33)由于敌人不准民众使用机器(包括船上的发动机),故不能用机船,只好靠风力航行。因此速度很慢,在海上颠簸了数天,船上的饮水和食物都没有了,后得到了共产党游击队的帮助,才度过了难关,到达东江海丰。从香港脱险到粤东,香凝老人和柳亚子都曾为诗志感。何香凝为此写了《日寇侵占香港后回粤东途中感怀》的诗一首: “水尽粮空渡海丰,敢将勇气抗时穷。时穷见节吾侪贵,即死还留后世风。”(34)

以后又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辗转赴桂林。途中,何香凝又作了《香港沦陷后赴桂林有感》的诗一首:

“万里飘零意志坚,怕为俘虏辱当年。河山不复头可断,逆水行舟勇向前。”(35)

从她写的这两首诗,可真实地反映以下几点:一是由于战乱,她万里飘零辗转流浪,生活是十分艰难的;二是她时刻不忘追随孙中山、廖仲恺革命的光辉岁月,决心继承他们的遗志,绝不能有辱当年的行为;三是她的爱国行为得到了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更坚定了她那收复河山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决心,宁愿抛头颅洒热血,也要为收复河山而奋斗到底。在移居桂林的日子里,何香凝在一个小农场里养鸡种菜,与媳妇一起劳动,自食其力,另靠写画的微薄收入营生,生活是十分艰苦的。当时她宁愿到桂林,也不愿到国民党的统治中心重庆,这是有原因的。因当时在桂林掌握政权的桂系最高当局是反对蒋介石的李济深等人,还有一批反蒋的人士,如柳亚子、李章达、蔡廷锴、陈此生等。他们彼此关心国家兴亡,常来往共同研讨国家政局,互通情况,磋商救国策略。何香凝也把从地下党方面关于延安、重庆及各战区的消息转告大家,鼓舞诸位的士气。何香凝坚决不愿去重庆,是因为“自从蒋介石背叛革命以来,她一直反对蒋介石的反动独裁,不到重庆去,就表示对蒋介石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抗议。”(36)后来,蒋介石得知何香凝在桂林的生活很清贫,便派人给何香凝送来一张一百万元的支票和一封信,请她去重庆。这是一笔大款项,对解决当时生活困难是颇有用处的。但何香凝拒不接受,只在信封后面批上两句诗:“闲来写画营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把支票和信原封交来人退回了。(37)这充分反映了何香凝那种雪里寒梅的傲骨,那种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高尚品德,是令人敬佩的,堪称女中豪杰。上述情况,正如她1943年10月9日,香凝老人又写成《感怀》七绝两首。诗云:

“飘泊天涯隐桂林,国仇家恨两相侵。难行蜀道何知故,事出无因却有因。戎马关山欲暮天,怕登楼见月团圆。

思乡更痛山河碎,劫后余生又两年。”(38)

这就是“难行蜀道”(指去四川重庆)的原因。诗中讲的“国愁家恨”,“国愁”是指国家面临灭亡危险,“家恨”包含两种意思:一是她的丈夫廖仲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国民革命却遭到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右派势力的暗害所造成的恨;二是她的儿子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抗日救亡运动,却遭到国民党逮捕入狱所造成的恨。这种“国愁家恨”交织在一起,是她悲愤交加,不愿赴四川重庆。

由港脱险到桂的途中,柳亚子先生也写下不少诗篇。在《磨剑室诗词集·流亡杂诗十首》,第七首记“廖夫人偕行”诗云: 一姥南天顾命身,千魔百怪敢相撄。劫余仍遣同舟济,揽辔中原共死生。

第十首记“舟中粮水俱尽。忽值游击队巡逻之小艇,闻廖夫人在,乃得接济,并贻灸鸡、乳粉。余惟优游伴食,深以为恧。”诗云: 无粮无水百惊忧,中道逢迎舴艋舟。稍惜江湖游侠子,只知何逊是名流。

香凝老人在曲江住了约一年才转往桂林。柳亚子父女由海丰到老隆后,由八路军驻港办事处工作人员连贯安排到兴宁县邻近梅县的石马区地下党员张华林(直心)家里住了十多天,然后经曲江赴桂林。在曲江曾往湘衍园探看香凝老人,并有诗志其事。诗云: 劫后重相见,容颜泽不癯。殷勤询旅况,憔翠念吾徒。家国期儿辈,眠飨托小姑。

孙枝喜新茁,珍重渥洼驹。(时闻夫人已有抱孙之庆。)

香凝老人到底在什么时候来到桂林呢?柳亚子“磨剑室诗词集”1943年4月下旬有题为“廖夫人偕其儿媳经普椿女士挈孙女廖坚、孙男廖恺孙(廖晖)自曲江来桂林,赋呈一首”七律,第一、二句云: 同舟亡命涉秋春,失笑温馨握手辰。

这表明他们自香港同船亡命出走,已经历了一个秋春了。同书1943年5月7日,又有题为“是夕,旅桂同志公宴廖夫人暨普椿女士„„赋示同座,即送廖夫人暨普椿女士赴渝都”七律一首。参接公宴的除柳亚子夫妇外,有李济深、李任仁、蔡廷锴、陈邵先、朱蕴山、陈此生、邓世增等十九人。诗云: 裙钗一老病能春,劫后重逢又此辰,斩棘艺梅豪气在,补天填海苦心频。珠囊国父曾传钵,石室厅男尚卧薪。愁说飞腾上巴蜀,离情无限桂江派月。陈此生亦有诗赠香凝老人。诗云: 乱后相逢喜且惊,不堪回首九龙城。素娥耐冷无今古,四海同情有弟兄。东广由来威可畏,西川据说路难行。桂林亦合栽桃李,画笔何妨绘秀明。(38)

蔡廷锴先生在《自传》也提到:1943年4月1日,邓世增由合浦来桂林休养。同时廖夫人何香凝女士与其媳孙等亦由港逃难远来,经曲江来桂,住于邓君处。据说其子承志被捕,拟往渝请有力者缓颊,后因某人挡驾不许,故仍居桂林云。(39)香凝老人到桂林隐居后,还写有几首诗,一首题为《日祸移居广西舟中》。记当时日空军机群经常轰炸桂林,往往高空投弹,弹如雨下,杀死杀伤平民无数。为策安全计,她买了只小蓬船,一家移居漓江舟中。诗云: “战云弥漫遍神州,国破家亡恨怎休? 但得军民同御敌,烂船飘泊也风流。”(40)

香凝老人在桂期间,辞去国民党一切职务,以写画卖画度日,并与国民党民主派李济深、蔡廷锴、柳亚子、朱蕴山、陈此生等往来,或藉座谈时事,或藉游览山水名胜及广西大学等,商谈筹画国民党民主派组织联络事宜。蒋介石曾派人送来十万元支票,她在封皮后面写上:“闲来写画营生活,不用人家造孽钱”,退了回去。早在1943年秋,李济深和何香凝就曾邀约李章达来桂林,委托他赴湘粤两省联络张发奎、余汉谋、薛岳等旧部;朱蕴山往重庆、昆明联络冯玉祥、龙云等,商量一致行动,筹建国民党民主派组织。不料事机不密,为蒋介石所发觉,于同年底下令撤销李济深负责的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与此同时,发生了广西地方反动军官王、罗叛变。叛匪二千余人于1944年底袭击八步,意在打击撤退到该地的民主人士和进步文化人。时驻八步的平乐专员兼保安司令李新俊(柏林)为黄埔军校五期毕业生,原为李济深学生,曾留学日本,三十年代反蒋投桂,对香凝老人、柳亚子、梁漱溟、欧阳予倩等民主人士和进步文化人的到来,优礼有加。王、罗叛军攻扰八步,李氏率所部保安队孤军奋斗,力战却敌,得到各方的赞许。柳亚子、欧阳予倩、马师会等均先后有诗书赠李氏。香凝老人也画了两幅花卉赠给李氏夫妇。其所赠李氏寒梅图题记及诗如下:

“三十三年冬至日为柏林同学将军敬画 冰清玉洁胜寻常,正式南方第一香。梅悬枝头征鼓急,练成铁骨补边疆。双清楼主香凝题于八步”

这是香凝老人的一首佚诗,《双清文集》1985年版未有收入。

(三)第三期诗词作品特色与心路分析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面临两条道路,两种命运的选择和斗争。一面是中共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一面是国统区毫无民主自由可言的严酷现实,使李济深、何香凝等国民党民主派感到必须改进争取和平民主的战略和组织;统一国民党民主派团体,壮大力量;特别要同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汇合,在中共领导下团结斗争,加速实现中国的和平民主。此时何香凝把中国和平民主的希望,明确地寄托于中共。她的诗明显反映了这种心情。: “忽听歌弹国破音,卅年回忆倚栏吟。兴邦追念前人训,卖国求荣霸业崩。丧了同盟诸烈士,凭谁博爱众苍生?

香江遥向中原望,力可回天尚有人。”(41)

在何香凝的咏诗作画的活动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何香凝与孤居台湾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唱和诗作,既是海峡两岸诗坛交流中至今仍为人们回味无穷的一段佳话,也是更能凸显出何香凝关怀台湾国民党故旧深切情谊,以及她对祖国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

当时,在台湾过着“夜夜梦中原,白首泪频滴”暮年孤寂生活的于右任,偶得30年前由自己题词的《岁寒三友图》中堂一幅。该图是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和于右任四人合作而成,何描古梅,经画稚松,陈绘翠竹,于右任则以书法闻名,乃在图的上方作诗题款。于右任斯时已80高龄,历经沧桑,重睹此图,不胜慨叹。他在欣赏之余,发现诗的最后一句中漏写“时”字(42),因而补书,并赋诗二首:

三十余年补一字,完成题画岁寒诗。于今回念寒之友,泉下经陈知不知? 破碎河山容再造,凋零师友记同游。中山陵树年年老,扫墓于郎已白头。(43)

这一题诗,平易质朴,内蕴情思无限,确乎表现出怀念祖国故旧的深情,悲伤老大飘零的忧思,它是于右任面对不能回归祖国、不能与故乡亲人团聚的冷酷现实,藉此诗句发出的倾诉和宣泄。该诗情深意切,盛传海内外。《人民日报》1958年11月12日转载了这两首诗。于右任后来饮恨而终(44),埋骨孤岛玉峰山巅。作《岁寒三友图》的经亨颐、陈树人也早已作古,惟一健在的作者是何香凝。她见到台湾旧友的诗,回忆当年往事,步原韵奉和诗三首: “青山能助亦能界”,(45)二十余年忆此诗。岁寒松柏河山柱,零落台湾知未知? 锦绣河山无限好,碧云寺畔乐同游。驱除美寇同仇忾,何事哀伤叹白头? 遥望台湾感慨忧,追怀往事念同游。数十年来如一日,国运繁荣渡白头。(46)

这一《遥念台湾》诗,字里行间表达了何香凝对在台湾的旧友的思念和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抒发了她殷切期望他们认清前途,促进祖国早日统一,以便回到祖国共度幸福晚年的衷情。此外,林伯渠、邵力子、朱蕴山诸老人纷纷步韵奉和。邵力子还在《勉励在台旧友》一文中引用于右任诗后说:“于老怀念祖国故旧的深情,悲伤老大飘零的忧思,情见乎诗矣。我知道,这不只是于老个人的伤感,也代表在台湾的许多朋友的心情。”(47)何香凝作此和诗不久,即1959年3月,她见到于右任1958年的《明月》诗作两首: “对吾饮者有明月,入吾室者有清风。老夫行乐无穷尽,明月清风天下公。八月梨枣香复香,九月黄菊黄复黄。

痛心零落南来雁,不忍哀号过战场。”(48)何香凝又应赋《雁》一首,抒寄所怀。诗云: 忧心零落南飞雁,风雨飘摇瞬息间。若不奋飞图御侮,殖民主义噬台湾。(49)在这几首首诗中,何香凝抒发了对台湾前途的忧心,再一次寄希望在台的旧友继承孙中山反帝爱国精神,为和平解放台湾使祖国统一贡献力量。她应赋的诗作,应该说是海峡两岸诗坛交流中的一段佳话。

何香凝从一开始就是为了革命的需要才拿起了画笔,在以后长期的惊涛骇浪中也一直是为了革命和与友人的友谊而绘画咏诗,一生中所从事的艺术活动是与中国革命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她的画和诗,正是她在中国革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革命风格的生动写照。何香凝1960年所作的一幅画屏《高松图》(又称《高松立海隅》,笔者注),是一件雍容绚丽的作品,弥足珍贵,陈毅元帅曾为它亲笔题诗。诗曰:“高松立海隅,梅菊为之护;幽兰亦间出,清泉石中漱;绿竹更悠悠,岁寒挺如故。画树重高洁,画花喜独步。大师撮其神,一纸皆留住。绘画如其人,方向毫不误。画高寿亦高,但祝两繁富。”(50)事实证明,诚如诗中所称赞的,真是“绘画如其人,方向毫不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在《观香凝老人画敬题》的一首五律尾联也说得好:“其画如其人,可以昭百代。”(51)

中国古代文人多有咏梅、写梅之作,这确实是一个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历史现象。梅花之贵在于品格高尚。至少有三点今人可以同勉。一是在冰清霜洁时迎寒开放,“梅独先天下而春”;二是瘦硬挺拔的梅影富有潇洒超脱的神韵;三是梅花大多生长在幽僻之处,幽香独具,象征士人孤芳高洁之志,潇洒淡泊之品行。香凝先生一生94年的岁月,看似艰难坎坷,波澜壮阔,但她凭借着与生俱来的沉着、冷静、淡定、优雅和高贵,经受了一次次风险和考验,赢得了党、国家、社会各界和海内外同胞的由衷尊敬和爱戴。她长期潜心钻研的绘画和诗歌,就是她人生品行修养不断历练、滋长的暗香疏影。闲阅古人诗词,发现宋人晁补之的一首《盐角儿﹒毫社观梅》,可作为对香凝先生一生的比喻和追思,也乐于与同仁共勉:

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股情别。注 释

1.廖仲恺何香凝研究─—廖仲恺何香凝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423页,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2.《续题香凝夫人画幅》,见王晶垚、王学庄、孙彩霞编《柳亚子选集》,下册,第782页,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经亨颐(1877—1938)字子渊,号石祥、颐渊,浙江上虞人。同盟会成员,著名教育家、政治活动家。曾留学日本。50岁后始画,笔意擅松、竹、梅。嗜酒,酒后挥毫,大笔淋漓。任上虞春晖中学校长期间,延请名师,学风开放。4.于雯:《白马湖畔的深挚友情》载《团结报》1984年10月27日。5.王一亭(1867—1938年)浙江吴兴人,在近代上海商业界、宗教界、艺术界都颇具影响。工书画,花鸟、人物、佛像俱佳。

6.7.《双清文集》下卷,第120;第160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8.陈凤兮:《忆何香凝老人》,见《回忆与怀念─—纪念革命老人何香凝逝世十周年》,第230页。

9.荆、关、董、巨:是我国五代、宋初时的四位杰出山水画家,即荆浩(字浩然),关同(又作关童,师承荆浩,有出兰之誉)和董源(字叔达)、巨然(是开元寺僧人,师法董源,自成一家。

10.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1927年加入中共。历任国务院副总理,中科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

11.谢觉哉(1884—1971),湖南宁乡人。1925年加入中共,任湖南农民协会常委。1927年任国民当湖南省党部常委、工人部部长。1949年后任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12.陈毅(1901—1972)。四川乐山人。1923年加入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中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3.傅抱石(1904—1965)江西省新喻人。少时酷爱书画、篆刻,20年代开始即苦心钻研传统技法,1933年东渡日本留学,除专攻雕塑及东方美术史外,继续钻研绘画及篆刻,回国后受聘为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建国后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是中国现代著名山水、人物画家,美术教育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画院院长。

潘天寿(1897—1971)浙江宁海人。早年执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并入吴昌顾门,后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是中国现代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学着。其长於大写意山水花鸟,也写人物,笔画造诣高深,指画独创一派。对于诗学、书法、篆刻、画史、画论都有精湛的研究和著述。曾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美协主席。14.《江苏》第四期是1903年6月25日出版。现收录于尚明轩、余炎光编《双清文集》下卷,第1-2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5.16.17.18.20.21.22.23.25.26.27.28.29.31.32.34.35.40.41.46.49.见尚明轩、余炎光编:《双清文集》下卷,第3,4,5,15,10,16,109,39,48,206,113,114,115,244,252,134,146,196,491,843,852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9.尚明轩、余炎光编:《双清文集》上卷,第398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4.《廖仲恺先生哀思录》广州1925.1。30.上海《民国日报》1931年11月30日。

33.廖梦醒: 《回忆与怀念——纪念革命老人何香凝逝世十周年》,第111页。

36.37.李任仁《香凝老人在桂二三事》,原载《广西日报》1962年11月18日。38.转引刘莉玲:《陈此生传》,见《中国各民主党派历史人物传》第186页,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

39.《蔡廷锴自传》第580-581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42.于右任在《岁寒三友图》的上方题诗是:“紫金山上中山墓,扫墓来时岁已寒;万物昭苏雷启蛰,画图留作后人看。”“松奇梅古竹潇洒,经酒陈诗廖哭声;润色江山一枝笔,无聊来写此时情。”

43.《于右任诗词集》,第292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44.于右任在台湾日夜盼望能回归大陆与家人团聚,并写下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些催人泪下的诗句,表达了他盼望国家民族统一的真诚愿望。

45.此句取自于右任1934年所作《题何香凝、王一亭合作山水瀑布画》诗的一句。

47.转引自朱凯、李秀潭选编:《于右任诗词曲选》,第189页,时事出版社,1984年版。

48.《于右任诗词选》,第196页。

50.《何香凝中国画选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1.赵朴初:《观香凝老人画敬题》,见《北京日报》,1979年2月18日。(王明星 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贸学院教授、博士 民革仲恺支部副主委)

第二篇:诗画江南)

听了一位兄弟的公开课,我按照他的教学模式拟了一分自己的教案,欢迎大家提出不足之处,一夜之中草草完成。

课题名称:上海教育出版社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名称:诗画江南。教学内容:江南音画——欣赏《江南好》《茉莉花》《春江花月夜》《苏州好风光》

课型:音乐欣赏课 教学年级:七年级 教学课时:中学一课时 教材分析:

江南丝竹是中国著名的民间音乐乐种之一,广泛流行于中国的江苏南部、浙江省西部及上海等地,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丝竹音乐将丝弦与竹管乐器相结合来演奏,有时加上一点轻打乐器,起点缀作用,是一种传统的“细乐”演奏形式。丝:指弦乐器,常为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扬琴、秦琴等;“竹”:指管乐器,常为笛、箫、笙。还有板、板鼓、碰钟等打击乐器。江南丝竹音乐风格以明朗、欢快、活泼、轻灵、浪漫为主,大多以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为主题。有时也表现得较为粗犷。其乐曲多表现江南人民朴实键朗的欢乐性格,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江南山清水秀的美丽风貌。有著名的“八大名曲”:《中花六板》、《三六》、《行街》、《欢乐歌》、《云庆》、《慢六板》、《花三六》、《四合如意》。还有人们较为喜爱的曲目,如:《霓裳曲》、《梵王宫》,以及获得国内外高度评价的《春江花月夜》,亦属于江南丝竹的范畴。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景、乐、歌、语等几个方面来让学生感受到江南水乡风光的秀美和江南音乐语言的甜美,并通过歌唱、交流、探究、创造等音乐活动,初步品味江南文化,激发学生对江南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聆听《江南好》等相关音乐作品,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和音乐风格,并能够判断其主奏乐器音色的能力。

3、知识和技能:掌握江南丝竹的流传地域、形成简况、乐队组成、风格特征及社会功能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难点:江南丝竹相关知识的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竹笛,钢琴(电子琴),扇子,古筝等。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聆听法、鉴赏法、体验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吹奏《梦里水乡》片段。(同时用多媒体展示江南标志性图片。)

2、老师提问:同学们,老师刚才吹的乐曲好听么?(好听)你们知道老师吹的是什么曲子么?(《梦里水乡》)哦,这都知道!你们知道我手中的笛子是由什么原料做成的么?(竹子),非常好!

在你们听和看的过程中,有谁能告诉我刚才我吹的这段旋律体现的是哪个地方的音乐风格么?(学生自由回答)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今天就让老师带领大家一同走进美妙的江南音乐世界吧。

二、江南丝竹

1、欣赏江南丝竹《江南好》民乐片段。

① 提问:你们都听到了哪些乐器?(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引导和补充:在江南这些乐器统称‘江南丝竹’。它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丝”——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扬琴、秦琴等(弓弦乐器); “竹”——笛、箫、笙(吹奏乐器); 其它——板、板鼓、碰铃(打击乐器)。最近发现在上海郊县的丝竹乐队中有使用京胡、板胡和碟子等。(多媒体展示讲解内容)

② 江南丝竹的乐器外形及音色都有哪些特点?(展示乐器或用多媒体展示乐器图片)老师可以分别弹奏各乐器引导学生说出答案,或是通过图片展示(点击图片可以发出相对应乐器的声音效果)。

③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是怎样的呢?(学生自由发挥,老师总结)刚才几位同学说得很好,江南丝竹音乐风格以明朗、欢快、活泼、轻灵、浪漫为主,大多以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为主题。有时也表现得较为粗犷。其乐曲多表现江南人民朴实键朗的欢乐性格,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江南山清水秀的美丽风貌。(待学生谈完老师出示图片总结)

2、体验江南民歌

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江南民歌,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听一听。

① 《茉莉花》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全曲婉转精美,感情深厚又含蓄。表现了委婉流畅、柔和与优美的江南风格。(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

② 演唱者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方言演唱)对。(可以要求学生将不同的读音记下来。)

③ 你们能模仿一两句么?(老师引导学生模仿)待学生差不多学会方言演唱,老师可以播放音乐片段让学生表演、展示,老师评介。(可以分组让学生进行比赛,看看谁学得最好。每组都有演唱舞蹈者,也可以分两组一组表演唱,一组表演动作。)

4、感受江南名曲的影响力

观看韩雪旅交会上首度用家乡话——吴侬软语演唱《苏州好风光》视频。要求找出江南歌曲的演唱风格、特点。(完全让学生回答,老师不予补充说明,检验学生对江南民歌的了解程度)

三、小结

本节课通过欣赏器乐曲《江南好》,学唱民歌《茉莉花》,观看《苏州好风光》,我们一同初步认识了江南丝竹的魅力。怀着对民族音乐的憧憬和深厚的感情,我们在(奥运版)《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声中再见!

第三篇:诗配画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观游鱼 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⑵,门泊东吴万里船⑸。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雨滴 一滴两滴三四滴,五滴六滴七八滴。

千滴万滴无数滴,滴滴都是小雨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第四篇:诗配画

《诗配画》教案

苏教版美术第十册第二十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画家们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诗配画的意境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了解诗配画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3、为喜欢的诗词进行诗配画。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配画的基本要素和方法。

2、合理布局画面,适应诗词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一张诗配画图片,老师准备一些诗配画相关图片欣赏资料(教师范画一幅及其他优秀诗配画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课:欣赏图片(2~3分钟)

(介绍画面内容,介绍画的作者及相关知识。)

二、(欣赏完毕)教师提问:

1、刚才欣赏的这些画与平时看到的一些画有什么不同呢?

2、画中的诗句和图片是否有什么联系?

3、画面是如何表达诗的意境及情感的(从诗的角度出发,感受诗所表达的情感,从何联系画面中的景物与诗的联系)?

(学生自由讨论,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三、揭题,教授新知识

苏东坡曾经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同学们读到一首好诗时,眼前所呈现的画面也就是你所感受到的诗的意境,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诗配画。

(出示课题“诗配画”。)

四、讲授新课(配合课件):

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讲解创作诗配画的过程: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西出阳关无故人(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在创作一幅诗配画之前,我们要先诵读这首诗,了解这首诗的简单背景,然后慢慢感受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最后根据你的感受创作一幅属于你的“诗画”。)

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在“安史之乱”以后。当时的社会,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安史之乱”暴发后,兵力大量外调,而此诗约作于作者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氛围。三四两句写惜别,是一个整体。注意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为:愁郁,依依惜别,(对远行者的)关心、祝愿。

五、鼓励创新,即兴“创作”

不同的人画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诗意画出现,因为每个人对诗的理解不同,表现方法也有所差异。请同学们挑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给大家讲一讲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要如何去将这种情感在画面中表现出来。

课堂小结

本节课大家学习了用诗配画的方式来表现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通过对这种绘画形式的学习,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喜欢一首诗,生活中每一样事物都是想通的,每一处景色都会激起我们无穷的想象力,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画笔去表达你的心情,你喜欢的事物,用绚丽的色彩描绘一个美好的世界。

第五篇:快乐诗画

中班美术活动——可爱的小乌龟

文章来源:未知 文章作者:落雪飞花 推荐给朋友 收藏本页

中班美术活动——可爱的小乌龟

设计理念:

《纲要》明确指出: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指导幼儿应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物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本次活动就是采用幼儿身边常见的核桃壳、果冻壳、绘画纸等来制作小乌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初步培养幼儿应用身边的物品进行装饰,美化生活的意识。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核桃壳、果冻壳创作小乌龟,表现出小乌龟不同的形态。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手工创作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核桃壳、果冻壳、剪刀、绘画纸、水彩笔、棉签人手一份,木胶每组一盆。

2、制作好的小乌龟三个,沙盘一个。

活 动 过 程

设 计 意 图

一、出示材料,引题。

1、在你们的桌子上,有些什么呀?这些核桃壳、果冻壳可以做什么呢?(幼儿自由的回答)

2、看看老师把它变成了什么。(出示范例)这些小乌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引导幼儿说出小乌龟的各种动态。

3、小结:只要我们动动脑、动动手,就能把这些核桃壳、果冻壳变成有趣的小乌龟,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

1、把核桃壳或果冻壳盖在彩纸上,沿着外壳的边缘在纸上画一个圆,然后在圆上添画乌龟的头、四肢和小小的尾巴。

2、剪下“乌龟”。

3、在核桃壳、果冻壳边缘涂上木胶,粘在圆圈上。

4、最后用水彩笔装饰乌龟壳。

三、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1、每位幼儿至少做一只小乌龟,先做好的,还可以多做几只。

2、提醒幼儿画圆时,一手按住核桃壳或果冻壳不能移动。

3、启发幼儿用不同颜色装饰乌龟壳。

4、提醒幼儿注意木胶用的不要太多。

5、注意保持桌面、地面的整洁,做完后能自己收拾干净。

四、展示作品,相互欣赏。

1、请幼儿将做好的乌龟送到“沙滩上”。

2、鼓励幼儿相互欣赏,互相比较。

3、也可以让幼儿带着自己的小乌龟一起游戏。

观察操作材料,直接导入课题,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重点讲解示范了木胶的使用方法,因为这种形式的活动 是幼儿第一次尝试,教师适当的示范和讲解能使幼儿掌握正确的操作方式,为幼儿顺利操作做好铺垫。

给幼儿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同时也加强了同伴间的交流,进一步体验成功的快乐。

中班美术欣赏《向日葵》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马宁宁 推荐给朋友 收藏本页

中班美术欣赏《向日葵》jy135.com

活动名称:美术欣赏《向日葵》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欣赏美好事物的情感。

2、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和习惯,初步从自我审美的角度进行评价。

3、引导幼儿欣赏著名静物画向日葵的造型和色彩,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

活动准备:课件、向日葵的挂图、小幅向日葵图画若干、关于梵高的其他资料等

活动过程:

1、简单提问、直接进入活动主题

小朋友们,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啊?向日葵生长在什么地方?它为什么叫向日葵呢?

2、重点不同的欣赏向日葵的其他作品

欣赏完真实的向日葵,那我们起来看看画中的向日葵吧。(1)这幅画和我们平常画的画有什么不同?主要让幼儿知道油画的一些简单知识和作品的名称《剪下的两支向日葵》(2)知道作品的名称《剪下的四支向日葵》(3)向日葵是在哪里的?所以画名就叫做《花瓶中的五支向日葵》(4)我们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几支向日葵啊?那给你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吧?《花瓶中的十二支向日葵》

3、欣赏《花瓶中的十四支向日葵》

(1)优美音乐、充分欣赏。让幼儿在优美音乐的烘托在自由欣赏作品。

(2)逐步提问,深入欣赏

提问:你感觉这幅画怎么样啊?让幼儿自由说出感想。

提问:画面上有几支向日葵?这些向日葵是在哪里的?花瓶、桌布分别是什么颜色的?(金

黄色最能代表向日葵,同时也是画家最钟爱的颜色)每一支向日葵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它们都有什么样子的?(画家的线条有力,向日葵姿态优美)大的向日葵和小的向日葵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还有低着头的向日葵?为什么画家不画成一个样子的呢?向日葵象征了些什么?画家画这幅向日葵要告诉我们什么?

4、请幼儿欣赏小图片,相互交流。“你喜欢这幅画吗?它哪里画的好?为什么好?”

5、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用语言和肢体动作分别表示。“你看了这幅画,心里有什么感受?”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进行表现。

6、介绍画家的有关背景

背景:荷兰人,但生活在法国。享年37岁。在34的时候去向日葵情有独钟,绘画向日葵十余多幅,画家的所有作品都是在死后才被别人认可和接受的,直到现在都影响是世人。

家庭:出生牧师家庭、穷困;父亲善良、乐于帮助穷人,有兄弟姐妹好几个。

性格:善良、勤奋、喜欢帮助别人、孤僻。

提问:画家梵高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喜欢他吗?喜欢他的哪些地方?

7、活动延伸

为幼儿准备了有关梵高的其他有关资料,以展览的形式出现。让幼儿更加生入的对画家进行全面的了解。

一串葡萄——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

葡萄, 小班, 教案, 美术, 幼儿园

活动名称美工:一串葡萄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剪折出立体的叶片,再制作出圆圆的葡萄,最后拼贴一串可爱的葡萄。

2、培养幼儿干净、整洁的卫生习惯。

重点

难点

剪折出立体的叶片,制作出圆圆的葡萄

拼贴一串可爱的葡萄

活动准备

认知准备:认识葡萄

物质准备:每组一把剪刀,一盆胶水,人手一张操作纸、抹布每组一块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样东西,大家看看是什么?

师出示葡萄,引导观察并提问:“葡萄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一颗颗葡萄长在哪里?

二、引导幼儿学习粘贴技能

(1)出示范例,幼儿欣赏

这就是老师做好的葡萄,先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2)教师示范,要求幼儿仔细的观察,着重讲解操作中的要领。

*剪下叶片和长条后先要把长方形的纸条用浆糊卷起来。

*按图示折出立体的叶片。

*按图示把做好的葡萄和折好的叶片拼贴成一串葡萄。

三、幼儿进行操作

1、提醒幼儿剪的时候要剪的平整些。

2、粘贴时注意保持作品的整洁、干净。

3、帮助能力差的幼儿剪贴。

四、结束部分

1、请做好的小朋友把作品放在桌子上。

2、幼儿相互欣赏作品,向小朋友介绍自己的作品。

3、给做的好的幼儿发“红苹果”。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设计:小企鹅(折纸)

来源:data.06abc.com 作者:binfen 发布时间:2010-8-20 16:09:00 浏览:[374]感谢binfen上传

活动目标:

1、了解折企鹅的方法,学会将正方形的两个边对着对角线折。

2、学会看图示将三角形的角向内折,折出嘴巴和尾巴的基本技法。

3、对折纸活动和玩纸活动有兴趣。

活动准备:

正方形彩纸、泥工板人手一份。

范例小企鹅一只。

活动过程:

一、出示范例,引起幼儿兴趣。

1、出示折纸小企鹅,提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

2、告诉幼儿这是一只会走路的企鹅,教师在泥工板上示范,将泥工板倾斜一些将小企鹅放在高处,瞧!小企鹅走路啦!小朋友,你想折一只小企鹅玩玩吗?

二、引导幼儿看图示了解折纸步骤。

重点讲解:

1、将方形纸对角对折,折出对角线。

2、将正方形相邻的两条边向对角线折,要对整齐。

3、先将三角形的两个角折一下,再将两个角向里面折,折出尾巴和尖嘴巴。

三、幼儿看图示进行折纸――小企鹅。

在幼儿折纸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幼儿折小企鹅。

四、让幼儿借泥工板玩一玩小企鹅,在游戏活动中充分感受折纸和玩纸工的快乐。

下载何香凝的诗画试读及心路历程浅析[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何香凝的诗画试读及心路历程浅析[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与画

    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丢i不相容的 苏东坡论唐朝王维《蓝天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诗中可以......

    诗画一律

    “诗画一律”的产生背景与内涵张三,07级1班,学号:0000000(作者姓名下要写清楚你的年级班级和学号)摘要:“诗画一律”的提出与近体诗和山水画的兴起有密切关系。近体诗和古体诗相比......

    诗画江南

    诗画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白居易)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宋?苏东坡)炉烟郁郁水沉犀,木绕禅......

    诗与画

    在西蜀、南唐这两个花鸟画巨匠的诞生地,多有成就较大的词作者。如西蜀有韦庄、毛文锡、顾夐、牛希济、鹿虔扆等一批词代表作家。他们的特点是善于借桃花、鸳鸯、莺啼、蝶舞、......

    诗配画

    诗配画----小学信息技术教案作者:周旭初单位: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 邮编:311800(“诗歌乐园”:/syxx/zxc/shigeleyue/index.htm)教学内容:卡通画库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通过操作掌......

    诗与画

    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韩干马》)“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

    诗配画

    教学内容: 掌握给古诗配画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技巧,学习创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文学语言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2、用单幅水墨画或者彩墨的方法给古诗配画,让学生在初步掌握......

    给诗配画

    给诗配画 明天就是国庆节喽,在这七天长假里,我要去哪儿玩,干什么事情,我都早已计划好了,不过,在这七天里,我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作业就是―“给诗配画”,它的意思就是说,班主任给你出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