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延展性阅读模式探究之散文阅读指导
语文延展性阅读模式探究之散文阅读指导
[摘要]长期以来,对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存在着“雷声大雨点小”、重理论指导轻实践操作等问题。以对学生进行散文阅读指导为例,从课内散文阅读方法的指导延伸拓展到对学生课外散文阅读的指导,并以余秋雨散文阅读指导为课例,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散文阅读指导课的实施过程。
[关键词]延展性阅读散文阅读指导余秋雨散文阅读课课例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04
散文是一种语言优美、意境深邃、见解独到、形散神聚的文学作品,素有“美文”之称。它常常把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统一在一起,因而也被誉为是一种“自由度最高,最能扩展人心灵周长”的文体。由于它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厚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得到更多的启发,因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新一轮课改之前广西语文大纲版高考试卷中,散文阅读往往占到20分左右的分数。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我的前几届学生精读了大量的散文,散文的“语言美”“哲思美”“人情美”给了学生“美”的熏陶与启迪。但是由于散文是一种比较“自我”的文体,对作者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读者对散文意旨的理解可能不尽相同,这对于高考这种以分定输赢的“比赛”显然不太适合,所以近年来课改区的高考课标卷在阅读板块部分,以文学类文本阅读或者实用类文本阅读二选一的方式取代了对散文阅读的考查。
当然,高考不考散文阅读,并不意味着教师因此就要忽视散文教学,弱化对学生散文阅读的指导,那是因噎废食的做法。一方面,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作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怡情”,帮助我们陶冶情操,更可以帮助我们丰富知识、开阔眼界,给我们以深沉的思维空间,帮助我们获取看待外部世界和自我的智慧。另一方面,提高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还可以引导他们从散文阅读中学习观察美、发现美、表达美的能力,也可以从散文阅读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写作更有深度,更有文采。
下面,以对高一上学期学生散文阅读的延展性阅读为例,具体谈谈对散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指导方法――对教材中散文阅读内容的精读指导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收录了3篇写人记事类散文,必修二收录了3篇写景记事类散文。通过对6篇散文的教授指导,通过激趣―授法―品鉴,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散文的艺术魅力,可以感到一人一事一草一木皆可披情入文,皆可表达作者的生活或思想感受。在这个基础上,我给学生梳理了精读散文的方法:
1.读懂――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
2.悟情――整体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主旨);
3.品言――品味散文深刻含蓄,语有尽意无穷,充满“诗味”的语言;
4.析法――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5.“圈点批注”法――阅读中勾画、批注作者的行文思路,抒情、议论性语句,有哲理、有文采的精彩语句,自己的阅读感悟等。
二、确定内容――延展性散文课外阅读内容的确定
在选择延展性课外阅读材料时,我选择了在文学性、思想性、可读性等几个方面结合得比较好的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原因如下:
1.余秋雨以深沉的理念,把人生底蕴、人生意义及自然之美统合在一起,形塑出非常具有他个人气质的散文。有人评价说,他的散文结合了文学家的感情投入和学者的理性思考,从独特的感受出发,寻找独特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从而成为中国近五十年来,感性和智性、历史感和文化心理结合得最好的散文。他也被誉为“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高峰”,拥有广大的读者群。
2.必修二要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我想让学生精读余秋雨先生那篇著名的《苏东坡突围》,借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和精神世界。
3.老教材中曾经收录了余秋雨先生《道士塔》一文,前几届学生学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欣赏他的散文作品。
4.他的作品数量多,可读性较强,学生可选择的面比较广。
三、实施过程――“余秋雨散文阅读课”实施方案与过程
1.师说――“余秋雨散文”导读
在引导学生阅读余秋雨先生散文作品前,我用20分钟上了“余秋雨散文导读”专题课,内容主要有:余秋雨其人,余秋雨作品集介绍,余秋雨散文的特点、结构、艺术特色,重点介绍了众人对他作品的评价等。接着,给全体学生下发《苏东坡突围》一文,指导学生用15分钟时间阅读全文,借此让学生对余秋雨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对《苏东坡突围》的阅读,我提出采用“圈点批注,提要钩玄”的方法,回答以下问题:
(1)苏东坡陷入困境的原因有哪些?如何理解《苏东坡突围》中的“突围”?
(2)请谈谈这篇散文对你理解《赤壁赋》一文有什么帮助。
(3)从本文中,可以初步看出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有哪些特点?
注:散文不等同于小说,内容比较杂乱,结构比较散乱,也没有具体的情节,学生如果静不下心来,是比较难品到散文的趣味的。之所以加上阅读《苏东坡突围》这个环节,一是想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圈点批注,提要钩玄”的精读方法;二是想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下余秋雨散文的整体特点,比如链环式的结构、诗化的语言、用叙述描写还原历史等。
2.生读――“余秋雨散文”专题阅读
通过教师对教材内散文的精读指导,学生了解了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散文的方法;经过教师对余秋雨散文整体介绍的铺垫,学生也初步感受到了余秋雨散文的整体风貌。接下来是长达一个半月的“余秋雨散文”专题阅读,具体内容:
(1)学生自行选择两本余秋雨散文集进行阅读。教师推荐的内容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霜冷长河》《寻觅中华》等。
(2)阅读时间:每周一的语文课有30分钟时间(注:周一的阅读课前10分钟是“每周一诗”的诵读和欣赏时间);课外时间自由阅读。
(3)阅读方法:精读与泛读。每本散文集各精读5篇,用“圈点批注,提要钩玄”的方法进行精读,要在“读懂”的前提下,“悟情―品言―析法”。
(4)学生边读边写:摘抄精彩片段;每周完成一篇读书笔记。
(5)一个半月后,进行“余秋雨散文阅读专题分享会”。
3.分享――“余秋雨散文阅读专题分享会”的主要内容
(1)各小组确定自己小组的阅读主题。如某部散文集整体内容的介绍和阅读感悟,余秋雨散文语言的欣赏,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鉴赏等。
(2)各小组依据所选取的侧重点,批阅同学们的读书笔记,从中寻找自己小组需要的内容。(注:建议学生“原生态”阅读,尽量不从网络上大段摘抄所需内容。)
(3)小组成员按专题进行讨论,确定展示课的方式,做好讲评课件,选定主发言人。(注:可以借鉴同学的读书笔记,也可以借鉴网络资源。)
附:“余秋雨散文阅读专题分享会”成果展示
【主持人开场白】他曾经发出震撼你我的千年一叹,又曾感慨要借我一生;他还进行了游历华夏的文化苦旅,写下了为人称赞的山居笔记。按余秋雨先生自己的话来说,他的文字节选相当于他栽种在山间的树木上采下的叶子,这些叶子脱离了曾经滋养它们的枝干,却在这里拼接出了一个叫“人生”的图案。读散文,析秋雨,品人生。今天,就让我们徜徉在阅读的快乐世界里,一起走近余秋雨先生,走进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作品。
【成果展示1】《行者无疆》阅读体悟(“同心圆”小组汇报内容节选)
(1)历时6个月,余秋雨走过了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行者无疆》记录了这一不同凡响旅程的全部感受,它是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却又不仅限于只是记录;是旅行,但又不仅是一次他乡山水的风光领略,更是不同文化的学习与探索、风土人情的揣摩与领会。他的每一次出发,他笔下每一次历史的背后都引发我们无限的惊叹和思索。
《行者无疆》此书分南欧、中欧、西欧、北欧4卷,收录散文80篇。在《行者无疆》中,余秋雨将欧洲文明的优秀和成熟展现得淋漓尽致,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
全书在思考上具有完整性和深刻性,文体的张力和自由更胜余秋雨其他几部著作。
――李昊祺《行者无疆》内容介绍
(2)何为“彻彻底底地休假”?哦,那里的人休假时关掉手机,停下工作,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不必汇报同事、上司。上班时的衣冠楚楚、礼仪彬彬完全被抛到脑后。这个过程中,他们暂别了异化状态,恢复人性,随心所欲,完全不受任何羁绊。是啊,原来休假那么简单。
然而中国人所谓的休假与其大相径庭。中国的富人也罢,企业家也好,他们完全可以选一个不受干扰的宁静之地,愉快地度过假期。但他们放下了工作、放下了家人,却放不下自己的身份。于是乎,电话频频,访客更多。休息,成了一个永远闪在彼岸的身影。还有些工作狂,他们周末也忙于工作,为家人、为自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就更没什么休假可言了。
――卢妍读《行者无疆?罗马假日》
(3)在大自然的愤怒下,人没有选择,时间及灾难,吞没的已经太多太多。这些令人心驰神往的名胜,被时间埋葬,被自然伪装。
然而我并不叹惋,人类在自然的肆虐时如何无能为力,我也不赞美这断壁残垣中那样的凄凉。在庞贝遗迹的深处,我也似乎看到了人类的未来。
工业化的今天,人类与自然,似乎就是相互对立的极端,在人类迅速开拓领地,攫取大地一寸寸体肤的同时,自然似乎就是那庞贝古城旁巨大的活火山。它隐藏着愤怒和仇恨,时刻蓄势待发,囤积着有朝一日爆发的力量。
――韦添耀读《行者无疆?遗迹深处的殇思》
(4)也许,在困难的道路上,我们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赏识,希望能得到认可,希望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但前行中,路上常有嘲笑、有讽刺、有摆弄是非的人。可是无论如何,还是要坚信自己的信心,朝着梦想前进。即使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无悔。是金子总会发光!时间会让人沉淀,告诉你:不要害怕嘲笑,开创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就是余秋雨先生在《行者无疆》中给我的答案。
――黄婧儒《我眼中的〈行者无疆〉》
(5)行者注定是孤独的,是凄凉的,是痛苦的,但注定又是不可战胜的。历经无数的游行,每次彷徨于陌生的都市,见证一次次的生死浩劫、历史沧桑巨变,心灵在一次次震惊和痛苦中游离,但这倘若无法摧毁一个战士的心志,必将使得他更为强大。
让人惊叹的是,无论余秋雨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风景,而是要思考,思考这座城市的历史,思考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对这座城市的评价。我们很荣幸通过大师的眼睛,知道了欧洲这片鲜活了几世纪的土地,历经上苍的考验,它的国家和伟大的大师们的精魂永不逝去。它和古老的中华文明一样,融入了世界大同的必然之中。
――网络书评人
【成果展示2】余秋雨散文言语欣赏(“七小龄童”小组汇报内容节选)
(1)“他的文字,在唤醒人的内心的同时,使人的锋芒收敛,使人的血液温暖,使读者仿佛一支蜡烛在燃烧发光的同时又熔着自己,并且感到相当的快乐。”这段话运用了比喻,把巴金先生的文字比喻成一支燃烧的蜡烛,富有表现力地写出了《巴金百年》的巨大魅力与极强的语言感染力,表现了作者对巴金先生作品的喜爱。――周杭宁
(2)“他的文字真实而理性,厚重而大气,饱含对文化的记录和思考,这文化不仅仅是中华文化大地的,还有异国他乡的。在他看来,全人类的文化弃其糟粕流传至今都是无与伦比的瑰宝。”这句话是作者对余秋雨文字的概括,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的特点:理性、真实、厚重、大气,还有其巨大的影响力。
――蒋珠蓉
(3)“许多更强烈的漂泊感受和思乡情绪是难于言表的,只能靠一颗小小的心脏去慢慢地体验,当这颗心脏停止跳动,这一切也就杳不可寻,也许失落在海涛间,也许掩埋在丛林里,也许凝练于异国他乡一栋陈旧楼房的窗户中。”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思乡情绪之浓重,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黄莺莺读《山居笔记?乡关何处》
(4)“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中国文化史比喻成被告人,把法官和原告比喻成一群无赖的小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人乱造谣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小人的蔑视。
――班湘
(5)余秋雨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余秋雨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和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得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余秋雨娴熟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笔法、戏剧的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网络资源对余秋雨散文语言的评价
4.师结――教师总结专题阅读并推荐作品
著名作家王安忆曾经这样评价余秋雨的散文:“不避嫌疑的,他让散文这种日渐轻俏的文体,承载起一些比较重大的心灵情节。”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大都以记游的方式进行深层的文化思考,在记述某一名胜古迹的游历的同时,也介绍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并传达作者对于民族文化的思考,从而将人、历史、自然和谐地交融一起。他以生动的描述复原历史的陈迹,用生动的语言来写历史,开创了小说散文、文化大散文的时代。我们也从这一个多月和他的对话中,跟着他欣赏自然山水,体验神韵,感受到了散文这种文体的艺术魅力。
接下来,我们还可以接着读余秋雨先生的其他散文作品,也可以走近其他散文大家,和他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我推荐给大家的散文名家有林清玄、木心、史铁生、梁实秋、龙应台、周国平、汪曾祺、蒋勋等。希望大家尽情阅读,静心品味,让他们的作品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
四、对阅读课的几点感悟
1.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文是学生“学”出来的,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教师一定要学会“忍痛割爱”,从语文课时中挤出一个固定的时间,专课专用,在共同阅读的时间里,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文字之美、文学之美,引导学生主动阅读。
2.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教师要有一定的介入和“干预”,不能完全任由学生自由择取。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引导学生读名家,读名作,让阅读为幸福人生奠定厚实的精神底子,因为文学阅读,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思考、逻辑、谈吐、修养等各个方面。
3.对不同文学作品,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阅读散文,我们就要引导学生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作者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4.除了主题阅读、专题阅读,我们还鼓励学生博览群书,进行个性化阅读。重要的是,对学生的阅读内容和阅读量,我们要有具体要求,还要有追踪,有反馈。我给学生做了一个阅读记录卡(见附录),每个月、每个学期会检查学生的阅读内容和阅读量,并在班里做评比和展示,借以督促学生主动阅读。同时,也希望他们在填写阅读卡的过程中,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我相信,高中三年下来,这份阅读卡定会成为他们高中生活难以忘怀的记忆,因为,文字比记忆更长久。
【专家点评――李薇】
读到张小华老师名师工作坊团队进行的语文延展性阅读文章,感到很高兴。当下,高中语文教师和高中生面临着高考升学压力和课外拓展阅读的矛盾,而张小华老师带领的研究团队能够针对这一矛盾进行研究,不仅对学生的语文高考能力提高有利,更为学生今后长远的个人素养的提升负责,非常具有推广价值。具体说来有如下一些亮点:
一、语文延展性阅读模式探究,以必修教材为依托发现探究点,既兼顾到了语文学科的应试要求,又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一举双得。
二、语文延展性阅读模式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探究点,再通过课外阅读深入发掘和理解课文的重要问题,这样能够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方向性和计划性。
三、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延展性阅读,就会针对教材的内容,形成一系列的课外阅读资料,这些资料的积累,也可以作为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部分。
四、延展性阅读还有利于增强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也会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在语文延展性阅读探究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模式探究,可以增强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有利于形成知识分享提升的语文学习氛围。
总之,语文延展性阅读模式探究和新课改的研究性学习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和教材联系得更紧密,探究过程可长久,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更实际。
【李薇简介】
李薇,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高中语文教研员,广西中学语文优秀教师,南宁市“教学骨干”,南宁市高中语文中心组成员,2014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优秀评卷员。连续十年被评为南宁二中优秀教师。在教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组织2015届高三年级中心组成员编写《南宁市2015届学科高考备考计划及指导意见》,竭力提升全市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撰写的《浅谈我的感恩教育心得》获广西教育学会班主任工作征文一等奖;《新课程理念下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一文发表在《广西教育》2012年第9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文发表在《基础教育研究》2008年增刊。参加区级“十二五”课题“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案设计有效度的探究与实践运用”的研究。2009年至2013年在《当代生活报》《南国早报》等报纸上发表多篇高考点评文章。参与编写《5年高考3年模拟?高考语文》等多本教学教辅用书。
(责任编辑陈剑平)
第二篇: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三层三步”递进式课堂教学研究是在以学定教,学案导学的基础上推进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个人、教研组成员专业指导,联手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我认真学习了“三层三步”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教学操作程序,在实践中反复摸索前行,在具体操作中有以下认识和体会。
一、注重反思,不打无准备之仗
我在自评反思的基础上,精心准备了典型课进行录像。课后,对照课堂教学标准认真观看自己的录像,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我以《黔之驴》为例,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感受。
我本着学为主休、教为主导、动为主线、疑为主轴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在学案设计上,由浅入深,了解文言常识、疏通文义、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讨论认识虎与驴的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讨论时,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放飞思维的翅膀,小组准备情景剧表演,让各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共同交流,互相学习,这样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台词等展现加深对虎与驴形象的认识,起到了在实践中学习的作用。教师给学生充足的表扬,从不同的层面评价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特长的舞台。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尝试了“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的四环节小组学习方法,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但学生自学的习惯还没有很好的养成,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了。语文学科的博大决定了兴趣、爱好及习惯的重要性。摆在面前的即是文言文的老大难问题――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往都是老师讲,学生记,整堂课师生忙忙碌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更无兴趣可言,所以,相关的反馈的针对性及实效性是非常不理想的。因此,在文言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语文课的酵母”,在教授《黔之驴》的过程中,我用情景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充满了生机,学生乐此不疲,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到了成功的喜悦。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放在教学的首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才起作用。分析《黔之驴》寓意时,让学生展开热烈讨论,班内竟出现了十几种观点,有的学生从驴的角度分析,有的从虎的立场分析,还有的从整体上把握,我发现即便同一小组内的学生也有不同看法,学生个体差异非常明显。俗话说的好:“黄沙入海,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到完全相同的一双叶片”。由于学生的认识角度,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参与学习的方式和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忽视了这一差异。如果过分的强调学生活动形式和结果的整齐划一,那么,将导致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差异越来越大。因此要提倡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模式的解决问题;让所有学生均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其目的不是消灭差别而是在承认个体基础上鼓励个性发展,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从学生分析寓意我得了这样的体会:课前探查,发现学生差异;课堂开放,展示学生差异;实施分层辅导,发展学生差异;设置分层作业,体现学生差异。
二、主动交流,师夷之长,补己之短
我校教师主动参与课堂评价。由于教师在教学目标、方法和过程、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等方面的相似性,同时对于教师的工作有着更深刻的共鸣和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同事的评价是重要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从同事的评价中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对于改进教学和自身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采用同事间的交流互评,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1.互评促备课
集体各课为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舞台。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不仅把自己的教学感悟、体会和同事共同分享,而且把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分析研究,根据大家的建议,整理成新的教案、学案,新的教案、学案凝聚了集体的智慧,提高了我的业务水平,为下一步上课夯实基础。
2.互评促上课
课堂教学活动是展示教师教学水平的舞台。我在试讲《黔之驴》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独立探究,驴与虎的形象是通过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的。这样的设计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没想到实施时,却不尽人意,学生的探究活动非常盲目。针对本堂课,老师们给了我客观的评价:认为我放手太多,学生探究无实际效果,因此,课堂出现了混乱的局面。经过互评后,达成共识:让学生亲身体会其中的情节,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让学生充分讨论、充分的活动、充分的表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现自主合作的乐趣。
3.互评促反思
通过教师们的评课,我的确受益匪浅,尤其听其他教师的课,再一次提醒了我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依据评价标准,主动与老师们进行交流,对老师们提出的意见进行认真的思考,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三、积极创新 达标升级
改变课堂教学方法陈旧、对教材的偏激理解、不能正确的把握引导学生的思想和方法,这就需要老师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改革的浪潮中,完善自己的课堂,等待达标的检阅。
经验十反思=成长(波斯纳)。在“三层三步”的指导下,我们应该积极进行角色创新,彻底改变教师传统角色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保证新课改的成功,相信经过努力我们每个人都会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第三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小学语文“诵读—品味—积累”
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一段时间以来,我校开展农村小学区域性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我有幸参与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工作,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语文精读课“诵读——品味——积累”阅读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读”为本,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为核心,注重对语言的感受、理解、品味。构建小学生自主阅读体系,扩宽阅读的深度与广度,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达到提升习作技能的本质和意义,使学生真正品尝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一、实施“诵读——品味——积累”阅读教学模式意义。
1、通过“诵读——品味——积累”这一教学模式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从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诵读——品味——积累”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实现教师诱导、学生的主体参与的目的,力求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3、进行“诵读——品味——积累”阅读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素质培养,力图给学生提供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全面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意体验自己的思想、觉悟和各种能力的变化。
二、“诵读——品味——积累”阅读教学模式过程
第一步:扣题探读,激情导入。
“题”的本意是“额头”,而“目”的本意是“眼睛”。把文章的题目比之为一个人的额头和眼睛,道出了题目对课文的重要意义。在研读一篇课文时,我们往往可以从题目中知其内蕴,窥其文意,得其意趣。因此,从解读课题入手得出探究问题,可收到纲举目张、提纲挈领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解放小孩的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学生对课文题目产生疑问,就是对题目的揣摩思考,然后说出自己的疑问。这也我最常用的方法。
如讲授《鸟的天堂》,我引导学生提问:看见这个题目,你头脑中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很快提出:‚天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鸟的天堂‛?‚鸟的天堂‛在哪里?‚鸟的天堂‛里都有什么?这些问题也正是文本内容的重点,我就可以根据这些问题‚顺学而导,由学定教‛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这种方式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了一个平台。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特强的年龄,他们不仅小脑袋中充满问号,而且还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而我们正好可以运用这一点引导他们“扣题”进而“探读”。
如教学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是这样引导的: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题,看看我们能在课题中发现哪些‚送‛的内容?同学们在认真阅读后回答:黄鹤楼是送的地点,孟浩然是被送的人,广陵是孟浩然要去的地方。这些发现正是文本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自己在课题中发现,为深入理解文本起到了‚催化剂‛作用。读书学习,发现问题,再继续探究,这样就成了‚源头活水‛,学生的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
以上两种“扣题探读”形式,是我在教学模式研究过程中常用的方法。通过这种形式的引导,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文的学习过程中。
第二步:初读感知,提炼主旨。
初读感知:就是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思想,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对课文的内容、语言、结构、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疑问和看法。阅读是基础,而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时“读者先用视觉感之文字、符号,然后通过分解、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对感知的材料进行加工。把经过理解、鉴别的内容归入或并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储存起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并加以运用。”由此看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始终以阅读材料为基础,把阅读材料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研究。无论是对材料的初步感知和理解,还是部分的分析或是总体把握,都离不开材料整体。
如在教学《白杨》一文时,我让学生带着下面几个问题自读课文:课文中一共有几个人物?在什么地方?具体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读完全文,基本理清内容后,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达到掌握课文框架和大意的目的。接着欣赏一段白杨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白杨是什么样子的,接着引导学生用他们读写白杨的句子,说说读懂了什么。这样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为研读文本奠定了基础。
但是初读感知也要注意以下问题:
1、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课堂上只有让每个学生充分自主读书,学生才能在读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才能发现并提出问题。
2、要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采用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并注意采用略读、浏览等读书方法,那么就会有利于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第三步:研读文本,深情感悟。
这一环节教师需要对学生初读情况进行梳理,找到研读的“支架”。一篇优秀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文题等,它们或统领全文,或概括内容,或提示中心,或揭示内涵,或标明作者意图,或流露作
者情感,是破解全文的密码,和关键所在。抓住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深情感悟”。
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我引导学生扣住‚还‛字导读全诗,‚靠家近——应该还‛。一‚还‛而动全文,整体的功效让人颇感痛快淋漓。
再如,教学《燕子》一文时,在研读文本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这是一篇经典散文,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非常美,美在以下4个方面:出示‚外形美春之美飞行美歇息美‛
齐读
你们小组最想研读哪一方面的美?
小组成员商量研读专题。
2、出示研读方法:
①自读课文,找出哪些词句最能反映这方面的美。
②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③小组交流补充。
④讨论怎样才能读好这一节?练读。
3、汇报交流。
第四步:精读理解,品味感悟
所谓精读即是选取课文中有代表性的精华段落,引导学生进行品词析句,品味情感,揣摩写法等。而精读的主线应以学生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为主,所以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进行质疑探究,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很有必要:
1、在教师引导下提出探究问题。
鉴于对探究问题的功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而不能随便拿一个问题或质疑便可以充当。探究问题是师生纵横捭阖,凝聚了课文精髓的产物,自然应当是智慧的结晶,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探究问题是设定问题的一般方法。
2、通过学生质疑提炼出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应当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才能最具有针对性,可以发挥最佳效益,所以,由学生提出探究问题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教师若能从学生的质疑中加以提炼、升华,而最终形成探究问题,实为最佳策略。
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重点精读四、五自然段,是这样教学的:
(1)提出自读要求。
自学第四自然段,然后用不同的方式,如抓词语谈体会、朗读、画图表等,展示你对‚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的学习体会。
(2)学生汇报读书所得,教师相机指导。
①朗读展示方式。主要以读代讲,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中感受‚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在评读中,学生将词句的理解也融于其中了。读中想象,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②图表展示方式。有选择地展示图表感受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让学生阐明自己的设计与思考,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
(3)播放船夫驾驶小艇在水上穿梭的课件,直观、形象地感受读书所得。
(4)默读第四、五自然段,填写表格,并思考: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5)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感受小艇维系着威尼斯的喧闹与静寂。(可以两个人分读,在对比中感受。)
(6)播放威尼斯的风光片,让学生静静地欣赏。
第五步:背诵语段,丰富积累
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好词佳句、重点语段及精美篇章,背诵积累,并从中领略体味作者谋篇布局,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
第六步:随文练笔,加深感悟
启发指导学生通过模仿实现有读到写的迁移。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而写出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因此,指导学生写好课堂内的小练笔能更好地落实“课标”中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
1、写感悟,重在情感体验。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各自独特的感受写出来,除了能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外,还能使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得到升华,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一语文课程基本特点。指导写“感悟”类课堂随笔,主要针对情感比较浓厚的课文。
如指导学生阅读完《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后,我根据学生对文中作者情感的领悟,引导学生写一则读后感。有的学生写出了‚文中的母亲对儿子小事的关爱不正是伟大的母爱的体现吗?读完课文后我也能深深体会到作者在他母亲去世时的心情,因为我也知道‘没妈的孩子是根草’作者的母亲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让作者和我们大家分享——要坚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样一段发自肺腑的感人文字。学生在自己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的同时,其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2、仿写,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仿写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是学生的课堂阅读得到延伸。仿写的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
如针对《第一场雪》的随文练笔,我是这样设计的:
①同学们读了,也欣赏了这篇课文,有什么特殊的感受需要表达吗?当然也包括你的疑问,请同学们都提出来。(这样在交流中升华,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吸取更多营养。)
②同学们,你能把课文背诵下来吗?怎样背?
③安排学生进行‚课外练笔‛训练,既可以写一种自然景观,也可以描述一处景物。要真心体会、合理想象,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引导的目的是让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去发现美、感悟美,进而创造美。)
第七步: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也就是说,例子带来的启发应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不能只注重教材本身,应该深化文本,跳出文本,给学生更多更丰富的语文营养。所以在语文课
堂上,语文教师应该结合课文进行恰当而适时的拓展延伸,并推荐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增加学生阅读量”、“扩大学生阅读面”。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在加强课外阅读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拓展由课内向课外有机渗透,积极引进更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阅读拓展,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透彻,获得的感悟也更深刻。
课堂上的拓展延伸有许多其他的途径和方式,这些拓展延伸的教学步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因此,在实践操作的运用过程中,我们绝不能机械地去模仿、照搬,而应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灵活地去应用、尝试。比如拓展延伸的时机,我们要认识到,拓展阅读作为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类型、教学的需要,要因地制宜,要适时拓展.文本拓展应该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它的出现,是“随机”的,它的宗旨,是服务于文本解读的,它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的。现在有不少老师,把文本拓展片面理解为:在一篇文章学习之后,或就某个话题让学生说话练习,或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片段写作,或进行对比阅读训练,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生硬的。文本的拓展可以灵活的安排在教学的不同时段。立足课文,又跳出课文。这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向名师学习,博览群书,认真思索,总结积累,才能在课堂上展开有效的拓展延伸。当然,语文教师要防止自己陷入拓展延伸的误区,一味的拓展站而脱离了文本,淡化了语言,刻意追求拓展的形式,为拓展而拓展,最终却达不到拓展的效果,在运用中要注意植根于文本,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联系生活经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符合课堂实际。
总之,“拓展延伸”是新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者如果能够把握好课文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采取相应的“拓展延伸”策略,将会为课堂教学增加亮丽色彩,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铺桥引路。
三、研究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我觉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表达和写作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同学能够发表即兴演讲。学生语文素养的飞速进步就是对我研究成果的最大肯定。
第四篇:散文学习方法探究
怎样学习散文
一、散文的定义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二、散文的分类
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也有根据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 :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下面以记叙、议论、抒情功能划分的散文为例。
⒈记叙散文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⒉抒情性散文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矛盾的《白杨礼赞》等。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日出》等。
散文一般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怎样阅读散文呢?关键是抓住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研究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理清材料
正因为散文取材自由广泛,古今中外、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各种人物及自然现象等等,无不是散文撷取的对象,所以,阅读散文时,就要知道一篇散文所写的是哪些具体材料,懂得作者怎样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所要表达的内容。比 如,有的散文写人和事,阅读时要注意理清它所叙述的是怎样的人和物,然后再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有的散文是写景的,阅读这类文章就要弄清文中写的是什么景,哪些景,然后再综合考虑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感情。例如鲁彦的《听潮》一文,作者紧紧抓住海潮的音响和大海景物变化的特征来描述景物,形象地勾画出三幅气象万千、波涛壮阔、气势磅礴的海潮图,构成了大海独特而完整的形象,通过对大海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大海伟大力量的赞美之情。
(二)找到文眼
文眼是指文章中最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内容的关键性的语句,它是散文“形不散”的具体表现。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内容较多,阅读时难以把握,仅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有8段,但这部分中起总揽作用的第一句话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就是这篇散文的“文眼”。
找到文眼,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为何运用那么多的笔墨去描写许多植物和动物,又为什么详写夏夜听故事,冬天雪地捕鸟等细物琐事,目的在于说明那里是作者儿时的“乐园”。“文眼”不一定都在文章的开头,有的在篇末,有的文章的标题就是,有的不在一处而在多处,阅读时要靠自己去体会、去归纳。
(三)找出线索
一篇散文写了许多材料,怎样才能有机地把它们联结在一起呢?这主要靠线索。有人把材料比作珍珠,把线索比作一条红线,散文就是用红线串起珍珠,这一比喻十分恰当。阅读一篇散文,在理清材料后,就要考虑它怎样井井有条地表现文章的内容,这就要找出文章的线索。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灯》;
(2)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3)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4)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
(5)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四)品味语言
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语言优美凝练。优美是指语言清新明快,生动活泼并富于音乐感;凝练是指语言简洁准确,质朴自然。
优美的散文在语言运用上都有独到之处,阅读时要善于挖掘体会,细细品味。例如朱自清的《春》中的“闹”字,用的非常传神。春天到了各种花儿竟相开放,蜜蜂也赶来“嗡嗡地闹着”。这“闹”就是作者的传神妙笔。通过蜜蜂采蜜时的“闹”声,读者自然而然地觉得春意是何等的浓郁、何等的醉人。
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
(五)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 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六)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联想的方式有:
①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
②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
③假托式:如《白杨礼赞》; ④屏风式:如《风景谈》。
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文章深刻的道理。
(七)了解情技
了解情技即弄清抒情散文的写作技巧,也就是高考考点要求的“能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因此掌握诸如渲染、铺垫、象征、伏笔、照应、悬念、衬托、过渡等技巧有利于鉴赏散文,把握美文实质。
总之,阅读散文要仔细分析研究,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掌握阅读的技巧。
第五篇: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模式探究
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模式探究
内容提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阅读教学成了高中语文改革的重点。但是在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课堂主体地位不明确,阅读教学拘泥于形式等问题。笔者在本文中,试就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探究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思维的驱动力,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主动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积极去学习知识,知识的获取对于他才有意义。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心理机制。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一味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就是要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就是要突显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践。
达尔文说:“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一定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但是在我们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阅读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因此笔者就这一问题谈如下一些看法。
一、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阅读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的对话。当然,这种对话,是无声的对话,是精神的对话,是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是人的生命体验运动。当我们调动深度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注,以强有力的参与行为进入文章的艺术世界和情感领域时,便会蓦然发现作家正在向我们走来,和我们直面对话,倾心相谈。我们可以与他一起走在生命高度亢奋的意识刀锋上,从而目睹生命的本相,听见真理的告诫,悟得文章的真义,感到有一种心智为之洞开、灵魂得以抚慰的惬意。
可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本质,分析教学,肢解教学,表演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在当前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用统一的教材和单一的思维方式,用讲授和训练的方法向学生传播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和语文智力,关注的只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等客观因素,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培养、主体意识的形成则被认为根本不关语文老师的事,根本不是阅读教学的目标,把学生雕琢成一个模样,泯灭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真实的自我,直至完全丧失了作为人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的欲望。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其阅读情况又是令人吃惊的,几乎所有的学生除了课堂上跟着老师分析课文的思路进行简单的阅读之外,课后的阅读很少,就是阅读了,也是随意性较大,或者因为任务,或者用来消遣,或者凭兴趣翻翻,至于研究性阅读,自然,只有少数几个学生知道,大部分同学不太清楚研究性阅读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进行研究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对提高思维能力有什么帮助等。
这种现状的存在,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教学目标过于单一,为应付高考教师多将目标集中在知识技能的获得上,而忽视了德育目标、情感目标、美育目标在阅读教学中的落实,学生的个性情感得不到发展。
其次,教学内容上忽视学生主体的需求和特点,没有从学生心理特点和学生阅读兴趣出发来理解和挖掘教材内容。
再次,学生个体学习存在差异性,而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常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抑制了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与表达。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首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为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包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所以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其次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映,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不要去追求“标准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同时,教师既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一般说来,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决不能因此而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基于以上认识,我觉得新课标理念审视下的阅读教学宜采用问题式阅读、体悟式阅读和探究式阅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第一,问题式阅读。语文教学通过一篇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对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和审美力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文章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在阅读教学中,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验,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无数个不同的答案,而且每个答案也无所谓对错,只有合理与不合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平等、合作、交流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观点,而不以一己之好恶轻率地否定,那么,课堂教学气氛、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轻松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多方位思考问题,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比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现在有七十多年,要让90后的学生充分感受本文的意味、情味很难。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消除时代隔阂,感受人文悲秋情怀,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我采用了对话教学,让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体验作者的内心情怀,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体悟式阅读。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做法:
1、设置一些“障碍”。我们所谓的“障碍”是指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教师精心地捕捉课堂随即生成的资源或将一些预设重点话题抛出,使学生认识冲突,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欲望。
2、提供一个平台。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同等的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引导学生一分为二辨证的看问题,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建立起师生、生生、学生和书本之间的对话。教会学生学会借鉴和反思,引领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促进思维的健康发展。
3、指明一个方向。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对于课堂教学的调控应有明确的方向。对于学生交流中出现的各种偏颇,应及时的引导,指明一个准确的方向。
例如,在教授陆蠡的美文《囚绿记》一文时,我没有对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只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然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他从文章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有的学生说,他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不但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感受作品情感的熏陶,品尝创新的乐趣。
第三,探究式阅读。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
在教学《雨霖铃》时,我与学生一起探究了以下问题:
1、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这首词中有一“千古俊句”,你认为是哪一句?请说说理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2.“霸桥折柳”是什么意思?学生小组讨论后,明确:“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的联系了。3.历来词评家赞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请你说说其妙处。学生品评、交流如下:此二句历来为人传诵,妙在集中了那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离人饮酒消愁,酒醒无异愁醒,愁醒更叫人难受。“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此其一。晓风残月,天未亮时特别凄清,古时赶远程常在此时动身。“惆怅晓莺残月,伤别。”(韦庄)此其二。4.本词好在哪里?哪几句话能引起你的共鸣?学生交流如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此外,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探究意识,单纯依靠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学生自身的感悟。在一个群体中,人们互相影响导致的同化力量,能使环境和氛围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让置身于该群体的个人通过日久天长的耳濡目染,感染上这个群体共同的风尚与气质。因此,有意识培养营造一个整体优化的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新课标》所倡导的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应端正我们的观念,走出误区,以学生为主体,找到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指导,解答他们的困惑,适应新的教学评价。让他们扬起兴趣的翅膀,翱翔在语文浩瀚的海洋里,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
1、方文飞《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2、周保中《新课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
3、袁承印《阅读在线》,《语文教学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