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明文美读美教
说明文美读美教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的偏见,说明文被排斥在欣赏型文章之外。在教学中,说 明文便成了一块被审美遗忘的领地。其实,很多说明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它们不仅能把说明对象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而且讲究辞章的美。例如,在《桥 之美》一文中,作者用了专业解说,细笔描摹,对比突出,虚实互衬等多种手法来表现桥之美,将内容美和形式美,科学美和人文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今天,我就以八年级上册教材里的说明文为例,和大家一起来欣赏说明文的美,教读说明文的美。
一、由虚到实欣赏说明对象的美
在 八年级上册教材的说明文中,涉及的说明对象有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屏等。石拱桥美丽如“彩虹”,秀气如“初月出云”,壮观如“长虹卧波”; 苏州的园林,是美的荟萃地。集精致的图案的美,妙曼的图画美,优雅的自然美于一身,真可谓是美不胜收。故宫,豪华壮观,富丽堂皇,庄严神秘,是一种大气磅 礴的美;屏风,有的小巧玲珑,有的优雅别致,有的雍容华贵,有的古朴淡雅,是一种多姿多彩的美。
对于说明对象的美,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揣摩、想像,去欣赏;其次,是充分运用多媒体,通过声、光、音、像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得到直接具体地感受;然后,再让学生把图片实物与文字结合起来欣赏,使审美进入更高层次。
二、由实到虚欣赏描摹画面的美
为 了使说明的语言生动、形象,也为了增加说明文的美感,作者常会用描摹的手法,对事物加以描绘摹写。例如《中国石拱桥》中对卢沟桥石狮子的描写,还有《桥之 美》中对江南早春石桥头的描写等,有些描写,不仅能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地呈现给读者,还能创设出美的画面、美的意境。在《桥之美》中有这样两段描写:
1、“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让画家销魂!”这一段描写简直是一段散文诗——一段散发着 江南气韵的诗;是一幅画,一幅婉约柔美的江南小水墨。清新,仿佛还透着淡淡的墨香,江南柔婉的早春,就在这细丝拂桥上,悄然展开了她飘逸的裙纱,轻盈的舞步。这里是纤细和粗犷的统一,这里是柔媚与坚硬的和谐,是弦乐和打击乐的完美融合。
2、“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下,前面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成百上千年的年龄。”远景是苍茫的湖水,近景是一 条长长的卧龙,有生命的卧龙。因为水天一色,它仿佛时刻准备在苍茫的湖水中游动,时刻准备飞离水面,驾游天空。桥因为水而生动,水因为桥而渺远。这样的景 致不可谓不绝妙。否则作为审美专家的作者不会为此而动心,动情,也不会描绘出如此打动读者的画面和意境。
对于说明文描摹意境的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按照由“境”到“意”的顺序进行欣赏。因为“意”是由“境”来表现的。首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有关文字,抓住具体景物的特点(如例2中,要抓住“水”的“苍茫”和“单纯”;桥如“ 卧龙”,有“ 生命”),通过想像感知整体画面的美,即感知“境”之美。然后用语言把自己通过想像创造出的画面;其次是结合自己感知的画面谈谈作者的感情和自己的体会、感受,即欣赏“意”之美。
三、由浅入深欣赏文化感情的美。
说 明文的主要任务是介绍事物特征,但作者在介绍事物的同时,无不包含着对事物的感情:或赞美、或称颂、或感概,比如在《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桥之美》、《故宫博物院》、《屏》这几篇文章中,不仅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蕴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之情,对创造这一灿烂文化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对 祖国的热爱之情。读《中国石拱桥》,你会对设计建造石拱桥的那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赞叹他们勤劳,而且有智慧:读《苏州园林》,你不仅会 被设计建造者的奇思妙想、独具匠心所征服,更为中国园林文化的广博所感动;读《故宫博物院》,牵动你心灵的,不仅是它宏大壮观的建筑,庄严神秘的气氛,而 是透过它所表现出来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于是,赞美之情,敬仰之情,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文化的美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赏析文化的美:一是富有感情的朗读。把我们对某一文化的美的情感,用声音传达出来。可以是教师范读;可以是学生赏读;可以是教师导读;可以是师生一起边析边读„„二是背景联系。比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我们可以联系建造者的身份背景来引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佩与赞美——散落在乡村的这些石桥,设计和建造大多都出自普通的劳动 人民之手,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甚至连字也不认识。然而他们却能够设计建造出如此巧妙而又坚固的石桥,他们的智慧能不让人敬佩吗?三是深入探究。比 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与《故宫博物院》时,我们不仅要把“园林”与“故宫”当作建筑艺术来欣赏,更要深入探究这艺术背后的文化底蕴。“园林”与“故宫”里 的每一个的设置都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的烙印。四是比较鉴赏。可以是历史的纵向比较,也可以是世界的横向比较。
四、灵活多变欣赏简练的语言美
总体上看,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精炼、概括,但准确不等于量化呆板,精炼不等于干瘪枯燥,概括不等于简陋、粗糙,因此,“文质简美”的说明文在语言上有共同的美——简练美。怎样引导学生欣赏说明文简练的语言美呢?
这里举几例,与大家共商共赏。
1、问题导引法。
《中国石拱桥》的开头一段: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作 者仅用三句话,不仅把石拱桥的样子、作用介绍给了读者,还形象地写出了石拱桥如彩虹般的梦幻美。三句话,不动声色信手拈来,把古人与今人,天上与人间,神 话与现实联系起来,上下纵横,交错有致,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文化素养和老道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内容不可谓不丰富,语言不可谓不简约,但却充满了童话般的诗情 美。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出这些美,我设计了这样问题:(1)这三句话说到几个地方几个时代?(2)神话与诗歌给你怎样的美感?彩虹呢?
2、情景想像法。
在 《苏州园林》中,言简而义丰之处,俯拾皆是。诸如“高低曲屈任其自然”“高树低树俯仰生姿”“隔而未改”“界而未界”等语句无不简约而美丽。如“高树低树 俯仰生姿”一句,既包含了静态的树——高树、低树;又写出动态的树——高树俯下身子,低树仰起头。他们时而在亲密交谈,如朋友一般;时而在耳鬓厮磨,象恋 人一样。风小时,似在窃窃私语;风大了,又似在欢声笑语。就在这高低映衬之中,生出万千姿态。通过这样的情景想像,就能够体会到言尽而趣未了的享受。
3、近义词比较法。
再 看《大自然的语言》的开头一段:“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 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 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可以说这段话是语言简练美的精典。作者用词之精当(如次第、田间草际等)用词之概括(如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衰草连天等),是无法超越的。这里可以运用近义词替代法进行比较鉴赏。
作 者用六句话,介绍了四季的特征和四季的更迭,每个季节和植物生长的关系。春秋两季物侯特征丰富鲜明,介绍时各用两句语。夏冬两季物侯现象单调,各用一句。不仅详略有致而且过渡不着痕迹。最后又用一句“在温带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总结了温带亚热带地区物侯的区域 共性和时间共性。这儿可以运用“问题导引法”引导学生体会生动与概括的完美结合。如作者选择了哪些“物” 来体现四季特征的?为什么有的季节选用的“物”多,有的季节选用的“物”少?作者又用了哪些概括性词语来概括季节特征的?
4、体会述说法。
当 学生无法或者不能够很好地体会出文字所传达的情韵美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述说自己个体会来唤醒学生的感受。在学习这一段时,我就是通过这样的述说来打动学生 的:我是文革时期的小学生,那时教材里没什么美文。这一段介绍,是唯一能够给我小小心灵以美感的文字。我深深地喜爱上了它,频频地与它约会,仿佛已将小小 的心暗许给了它。于是它就成了我懵懂岁月里的唯美爱人。至今,每一句每一字都融化在我的血液里,成为我身心中不能分离的元素。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 发”“燕子翩然归来”,秋天“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冬天,“风雪载途”......这些打上鲜明的季节烙印的词语,成为我表达季节的 代言人。就是因为这段简约、精致、美丽的文字,让我体会了四季的美,自然的美,也感到了自然的伟大。从此,对自然充满了敬仰与热爱。同学们,我相信,能被 这段文字打动的,决不仅仅是我,每一个用心阅读的人,每个善于感受美的人,都一定会被它的美所征服。你也一样!
我用我的感动来感动学生,实现了目标。
说明文美读美教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大家愿意琢磨,一定回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
第二篇:信息员总结 美教
美术与设计学院 美术112 莫炽卿
信息员工作总结
大三了,日子过得很快,作为本班的信息员,我觉得,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工作,教学管理以及学生生活当中去,真正将同学们对于学校各个方面的情况如实地进行反应。所以我在过去的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辅助老师。一方面,我是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信息员;这使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老师,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当中去,对于管理运行机制有较多地了解。我不仅对于同学们的意见细心收集,积极反应,同时也充分发挥了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市场管住老师们对于学校教学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在我作为信息员所反映的情况中,源自老师的要占到三分之一。
2.团结同学。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以及平常的生活中,同学们常常会有意见,并且出发点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大家的意见也不尽相同。如果作为信息员只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常常会有失偏颇,或者难以发现问题。因此我常常注意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从他们那里发现问题,集思广益。许多对于学校工作的新点子,新建议便是源于和同学们的讨论。作为信息员,反映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使我的本职工作,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这项工作做好。
3.细心观察。在我们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生活中经常存在一些细小的,难以察觉的问题。这就需要我进行时常的关注和细心的观察。比如说某个教室多媒体设备出现的问题,还有同学们迟到早退的问题,都是小问题。但是如果放任不管,势必会对学校和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我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经常从自己身边的细微现象和小问题着手,深入了解情况,做好一名信息员的本职工作。
4.积极参与。信息员队伍是一个光荣的,团结向上的集体。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对于信息员的活动积极参与,对于组织上交给的任务按时完成,并经常注意和组长以及其他组员的联系和交流,即一切可能把学生信息员的工作做好,真正体现出我们这个团队的意义和价值。总之,虽然我尽力以学生信息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但我知道,我自己所作的还是远远不够的。今后,我将继续在学习部的领导下,认真工作,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争取让我们的学生信息员工作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
2013年12月23日
第三篇:美文必须美教
美文必须美教
——读《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有感
祖国美妙的语言文字,建构出一篇篇美妙的文章。语文老师研读并设计教学,他的重要职能就是要真正品读出作品的美味来,然后与学生一起,共同享用作品所创造的美感,并充分激活学生蕴藏着的美的细胞,让他们更深的品味作品的美韵,更多的发现和享读身边的美文,更自然的去创作优美的作品,而使自己的人生真正与美文为伴,充实而美好。
阅读了余映潮老师的《阅读教学艺术50讲之教材处理的艺术》,我对第12讲“美文美教”感触颇深,撷取几点与大家分享,首先,让我们一起回顾余映潮老师从美文美教的角度执教的《七根火柴》的单篇课文整体阅读教学设计: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有训练层次分明的“美读”,有各抒己见的“美说”,有揣摩妙点的“美品”,教学中的“美”不时地闪现出火花。
教学策略
1.选择文中最能进行朗读训练的部分,对学生进行美读训练。
2.用“说话”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对课文内容、对主人公进行全面了解。3.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妙点揣摩”,对学生进行美析训练。4.全课的教学形成层层递进的态势。
第一个教学板块--学读课文,理解内容。(18分钟)1.导入
2.学生各自圈读字词
霎时栗子寒颤粘粘吝惜一瘸一拐倚着挪动脸颊腭下呆滞翕动积攒腋窝小心翼翼偎依贮满蓦地擎着
3.老师点出需要认读的10个词语
挪动脸颊腭下呆滞翕动积攒腋窝偎依贮满蓦地 4.反复落实
5.朗读课文--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朗读要求:
(1)茫茫的草地,恶劣的气候,可怕的黑夜,无路的征途,难耐的饥饿--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阴冷的环境里。我们朗读课文,就要注意叙述中低沉的语调,这就叫做:朗读,要把握基调。
同学们读“草地的天气就是这样奇怪„„半个晚上”这一部分。
(2)一声低微的“同志”,让我们看到无名战士。濒临死亡的他出现了,他是在雨中淋着的,是倚着树杈半躺着的。奄奄一息的他,与其说是熬过了风、雨、雷交加袭击的夜晚,不如说是为了要把这七根火柴献给战友们才坚韧地活下来的。我们朗读课文,就要读清楚对无名战士的外形的描写,这就叫做:朗读,要读清层次。
同学们读“卢进勇蹒跚„„同志--”这一部分。
(3)无名战士的声音,他的语言,表现了他处境的艰难,生命的垂危,但同时又表现了他的眷念,表现了他的情感。他数火柴的声音虽然微小,却让人感到无比深沉;牺牲前的反复嘱托,真可谓语重心长,最后一句话虽是断断续续,没有说完,但极其深刻地表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对战友的深情厚谊。我们此时的读,就要读出人物此情此境下的言行,要注意的是:朗读,要控制语速。
同学们朗读“那同志„„在火旁„„”这一部分。
(4)无名战士终于把生的希望留给了部队,留给了战友,他的形象成了一支路标,成了一座丰碑。此时的读,就要做到:朗读,要渗透情感。
同学们朗读“就在这一瞬间„„方向„„”这一部分。
6.进行学法指导:阅读小小说,第一步是用“概括”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用“这是一个____________的故事”这个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同学们说出来的内容可能有:
一个中国红军战士的故事。一个无名战士的动人的故事。一个发生在茫茫草原的故事。一个发生在风雨侵袭饥寒交迫的行军途中的故事。一个七根火柴的故事。一个用最后的生命之火保存火种的故事。一个最需要火柴的人不用火柴的故事。一个是将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的故事。一个关于牺牲的故事。一个通过卢进勇的眼睛写出来的故事。一个与草地化为一体的牺牲者的故事。一个表现我们的军队能够经受住严峻的考验的故事。一个表现我们的军队能够战无不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悲壮的在读者心中引起极大的情感震撼的故事。一个用生命保护生命的故事。„„
第二个教学板块--速读课文,分析人物(10分钟)
1.同学们表情朗读课文中写无名战士献火柴到牺牲的这一部分。2.请同学们用“无名战士是一个„„的人”这个句子说一句话。3.教师示范,同学们发言。其内容可能有:
他是一个无名战士。是一个用生命保护了火柴的无名战士。是一个牺牲时好似一尊塑像的人。是一个牺牲时手指着长征部队前进方向的人。是一位红军战士。是一个牺牲在草地上的无名战士。是一个变成了一座“路标”的人。是一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无私无畏关心他人的人。是一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我军能够经受住严峻的考验的人。
第三个教学板块--选读课文,揣摩妙点。(15分钟)1.同学们速读课文。
2.教师:预习时要求同学们“从任何角度,用一句话说一说对课文的理解”。这句话应该这样说:“妙在„„写(用)得好,它表现了„„”;或“它写出了”“它说明了„„”“它点出了„„”。
3.教师举例示范。4.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有:
妙在阴冷自然环境的描写。妙在那凄风冷雨的一夜是不知如何度过的。妙在竟然是奄奄一息的无名战士先发现了卢进勇。妙在无名战士的出现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妙在透过卢进勇的眼睛写出无名战士“依着树杈半躺在那里”的形貌。妙在对无名战士脸色的描写非常细腻。妙在对无名战士说话时“嘴唇翕动”和“挤出了几个字”的描写。妙在“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的生动而有深意的描写。妙在无名战士话语中省略号的运用。妙在通过卢进勇的感受写出了无名战士的牺牲。妙在“路标”这个比喻的运用。妙在故事突出了一个微小却非常感人的场面和一个动人心魄的瞬间。妙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妙在对卢进勇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为表现无名战士服务的。妙在一个“火”字贯穿全文。妙在开头的暗示。妙在结尾的烘托„„
老师指出,最为重要的是:
①妙在饥寒交迫这个严酷环境的设置。②妙在“火”字贯穿全文。
③妙在一个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之火为大家保护了火种。④妙在在一个惊心动魄的瞬间表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⑤妙在一个无名战士的“路标”意义。
美美地读,美美地说,美美地品,就成为这一节课“美教”的支点。
看着这篇教学设计,我不禁思考,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语文课很多时候的确失去了美感,被工具性所替代,其原因当然可以列出好几条,但我认为有一条切不可忽视,即美文不能美教。能教正确,教准确,只是达到了教学的第一境界,这就好比写了一篇文从字顺,挑不出任何语法与逻辑问题,但算不上好文章一样。若要吸引人,引起听者、读者的强烈兴趣,必须要有深刻的见解与激情,不但让人知,还要让人产生愉悦的感受。
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说的“美文必须美教首先是一种教学的理念。有正确的理念,我们才能够静心地研究其教学艺术。在教学艺术上,我们首先要关注的,仍是教材处理的艺术。对美文的教材处理,手法丰富,角度细腻,在精心思考之中,时时都会有美丽的光辉闪现。”
在此文中,余老师指出,1.美教,就是从朗读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一篇不可多得的朗读材料,让学生在朗读之中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体会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急迫舒缓;体会到文章的气势、神韵、风格„„
2.美教,就是从积累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一个小小的语言文字的聚宝盆,让学生在美的欣赏、美的陶醉之中阅读课文,背诵课文。
3.美教,就是从语言的角度处理课文,带领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徜徉,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进行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的教育。
4.美教,就是从模式学用的角度处理,将课文视为表达形式优美、表达技巧娴熟、表达模式精细的写作范式,让学生进行品味,进行欣赏,进行学用。
5.美教,就是从发现的角度处理课文,用审美的眼光去教学优美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塑造、表达方式运用、表现手法应用、谋篇布局技巧等等内容进行“美点寻踪”,进行“妙要列举”,进行“妙点揣摩”。
6.美教,就是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内涵丰富的思维训练材料,借此组织多姿多彩的课堂创造活动。
7.美教,就是从阅读技能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内容丰满、表达精湛的阅读训练材料,让学生习得阅读理解、分析鉴赏的技能技巧。
8.美教,就是从情感的角度处理课文,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赏读之中,领略文中的美好情韵,发展美好情感,培养健美心态,完善健全人格。
上面所列各种角度有着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操作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单项进行,也可以综合进行。但不论怎么处理,不论怎么设计,在一课之中或一节课之中,课堂上不可能始终洋溢着“美”--美教,应是一两个占有时间较长的、学生活动比较丰富的、内容与手法都比较美的“教学板块”。
对照余老师的这一讲,我也有了几点自己的思考,一、依托美的基地,开拓学生视野。
大纲对教材选编课文提出的要求是: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要体现教学目的,适合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其中之一是: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所以,教材中“文质兼美”“丰富多样”的美文占了很大的比例。可以说,美文是语文教材的基础,美文是阅读教学的基地。对文本的解读是无止境的。记得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这样的话:有人问我一篇课文要用多长的备课时间,我的回答是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可见,花功夫花精力研究文本,当是老师不断追求的根本。
二、挖掘美的因素,引导学生感受美
一篇好的文章总会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审美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学生的审美情感不会自发形成,它必须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来实现。要使学生充分感受美,教师在备课时要挖掘出课文中美的因素,并加以整理,再贯穿到授课中,使学生通过理解、想象,得到美的体验,丰富美的情感。在教学时,应结合课文内容,巧设教学情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弦,使学生的情感处在和谐、积极的状态中,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激情。美的文章,作者常常借助巧妙的构思,精细的描写,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教学时,要抓住这些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联想。学生就会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中,陶醉其中。
三、分析美的情境,指导学生鉴赏美
学生的审美能力正处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容易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所以常常会忽略很多美好的东西,对较高层次的美难以体味。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提高审美鉴赏力,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结合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创造美
语文教学中的表情朗读既是一种欣赏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朗读者仿佛置身于课文的意境中,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将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态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领会语言的优美、精练、生动、形象、含蓄,富有音乐美;感悟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和多变的句式。通过朗读时的音调、姿态、表情,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中的迁移练习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
四、提高解读文本的水平,提高与丰富自身的知识文化底蕴,教学美文,我们首先要具备较高的解读美文文本的水平。但我们其实过多的强调教学方式的改变,课堂充斥着探究、合作、讨论„„如果相对于 “师讲生听”的单一的接受式教学方式而言,这种强调固然不错;但目前的问题是,我们更多注意了方式的追求而忽略了对文本本身的研究,这是本末倒置的一种做法。
要做到美文美教,首要的是要对文本自身所具有的美学因素、思想内涵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并能用美的语言把它阐释出来从而晓畅地传达给学生,而不仅仅是采用什么探究法或合作法等。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备课时的案头功夫自然不可少,平时的广泛学习、阅读、积累更不可少。
要做到美文美教,教师还要以审美的心态而不仅仅是功利的心态去解读文本,这很重要。
总之,美在语文教材中无处不在。作为语文教师,要美文美教,才能让学生领悟语文天地的魅力,语文教学才能“风景这边独好”。
第四篇:读谈美有感
读《谈美》有感
很久不曾这样静静地坐下来读一本书,读一本好书。总觉得很忙,忙着赶作业,忙着兼职,忙着实习,忙着处理人际关系„„闲暇的时候,总是打开电脑,看看电影,或者写写日记,看得最多的刊物就是报纸和杂志,好像在这样忙碌焦躁的时代,让人焦躁得完全静不下心来,静静地读一本好书。曾经强迫自己去看一些好书,但是每次不是无疾而终,就是看完之后觉得索然无味。
当我翻开朱光潜先生的《谈美》的时候,我正坐着公车去兼职。在那样喧嚣的环境下,我却能看得津津有味。原来我觉得美学可能是一门挺艺术化,挺高深的学科。可是,朱光潜先生却把美学的各种深沉的道理,用生动浅显的话语表达出来,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他说的道理。
看一本书,不得不看的是它的前言。这本书的开场白中,朱光潜先生就表明了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他希望通过谈美,教会人们如何去“怡情养性”,去“免俗”,最终达到净化心灵,拯救社会的作用。虽然这本书的年代已经相去甚远,但是我觉得对于现在我们的社会和生活还是有很多借鉴意义。现在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成名已经成为了一件很简单的事。类似“凤姐”这样的以其不同常人的思想和行为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这样粗俗的卖点竟然也可以达到这样大的影响力和关注度,我想人们确实需要学习如何去“免俗”。这个世界应该有很多好的东西等待我们去欣赏和关注。“免俗”了之后,我们的心灵就被充实了,被净化了,社会也就更和谐进步了。
这本书分为十五章来谈美,每一章其实都教会了我很多,我最喜欢的或者说感悟最深的就是第二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第四章“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第十四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第十五章“慢慢走,欣赏啊!”下面我就简要谈谈对这几章的感悟。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我们会说的一句话,朱光潜先生用这句广为人知的话,告诉我们对于艺术的欣赏和创造,都需要一定的距离。很多人都有不平凡的经历或者见闻,但是只有少数人可以将这种不平凡的经历或者见闻转化为一种艺术。艺术的创造不光需要一种感情,还需要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观赏。而对于任何事物的欣赏,我们都要也都需要适当的距离。当你身在其中时,或许你会被很多实际的需求、欲望或者其他种种因素制约,而蒙蔽了你去发现美的眼睛。“艺术都是主观的,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在生活中,我觉得自己是个有些理想主义的人。与人相处,距离近了,我就会发现别人身上各种缺点,然后对一个人的印象就慢慢变差。假若是隔着一定的距离,那么我了解和看到的就只是别人的一面,至于其他的一些面,我就可以把它们想象成我理想的那样。所以,要保持美感,我想人和人之间还是需要一定的距离。但假若那种距离必须消失,就好像恋爱和婚姻,那么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个由“美”到“不美”的转变。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实际上是朱光潜先生的一个十分微妙的比喻。希腊女神雕像在这里就代表着艺术的美感,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就代表着快感。英国19世纪的一位著名学者罗斯金曾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的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很多人把快感和美感混为一谈。朱先生认为,美感有两个要素:
1.目前意象和实际人生也有一种适当的距离;2.在观赏这种意象时,我们处于聚精会神以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于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好看,帅气一般都是快感,而非美感。真正的美,应该像希腊女神雕像一样让人在欣赏的时候沉浸进去,完全忘了自己是在欣赏,更不会知道自己是否喜欢。等到这个过程结束后,才回想起刚才的欣赏过程很愉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我们常常勉励自己努力学习的一句话。在这里,朱光潜先生引用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创作的灵感也是从功夫中出来的。很多人认为天才就是遗传和环境造就的,和本身的努力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凡是取得成就的天才虽然有遗传和环境的巨大影响,但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这就告诉我们,只要肯下功夫,即使平凡的人也可以创造美,创造艺术。但是下功夫不光是指在书本上,还应该注重在各个领域的拓展。我们做任何事,不光是从事艺术方面的工作,都是一样的。假若没有一定宽度和一定深度的见识,只专注于工作上的小范围的提高,仍然很难得到很大的突破。所以不妨在闲暇的时间,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见识,读书、看报、上网、旅游,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去做的一些事。
“慢慢走,欣赏啊”其实也是朱光潜先生对读者的一个忠告。人生中处处都有艺术和美,我们对于人生要抱着严肃的态度,认真地对待生活,但是也不应失了豁达的情怀。生活在当代的人们,特别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大多为了房子、车子和票子不断地拼搏。但是有多少人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呢?虽然整天忙成一团,但是忙乱之后,伴随而来的就是精神上的空虚。要想获得情趣丰富的幸福生活,我们就应该偶尔停下脚步,站在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立场,去观察我们的生活,去挖掘生活中的美。艺术是情趣的活动,当你懂得欣赏艺术的美,你的生活也就会瞬间变得情趣丰富。
我想对于一本书的参悟,只此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希望三年、五年以后,重新拾取这本书,我可以有更深刻的见解。
广电803班
200820940525张瑜
第五篇:读美国史有感
读美国史有感
美国的历史由那艘载着一百多名清教徒的“五月花号”被风暴吹到马萨诸塞海湾开始。这些清教徒具有无比坚定和高涨的宗教热忱,他们一登陆,就全都在海滩上跪了下来,感谢上帝将他们带领到这里。他们相信就像当年的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一样,他们背井离乡,到这毫无人烟的荒原是为了在全人类面前做榜样,建立体现人类理想社会和上帝荣光的“山巅之城”。他们到这里来就是为了能按自己的宗教信仰,不受打扰地来建立一个体现了“真理”的理想社会。
这些清教徒登陆之后很快就以自愿订立契约的方式建立了法律、章程以建构社会。没有哪个民族、社会、国家像美国这样在其开端同时有这么多关于人类社会的形形色色的理想、主义、乌托邦或者改革方案在同一块土地上鼓吹、实行、实验:犹他州是摩门教徒的天堂,摩门教以严格的团体生活著称;北卡罗来纳是世界上一切逃亡者的避难所;南卡罗来纳是海盗的乐园;欧文、圣西门的共产主义信徒们也在北美大地上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共产主义的公社进行实验。
那些在马萨诸塞海湾登陆的英国清教徒,一开始就以自由自愿联合订立“契约”的方式构建了他们的社会,他们选举自己的领导人,规定他们的权限、任期、薪酬,议定纳税的额度,社区管理的规章,武装自卫抵御印地安人的方式等等。一句话,一切涉及到公众重大利益的事项都必须由全体成员大会来讨论,以多数的意见来决定。
当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中庄严地说出:“美国的理想在于建立一个人民所拥有的,人民所治理的、人民所享用的国家(For people, by people ,to people)”时,他说的并不是一种飘渺的理想,而是说的是在美国土地上实实在在发生、发展的一种实情。
为什么美国两百多年会发展得那么好呢?总结一下,应该有三大原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指美国没有强大的邻国,不必保持强大的常备军,人民也不像欧洲的人民那样地去崇拜能打胜仗的军事领袖,没有一个支配了一切权力的强大的首都,充裕的土地造成了人民普遍的富裕这些原因。
2.民情,即人民“心理习惯方面的东西,包括人们拥有的各种见解和社会上流行的不同观点,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所遵循的全部思想。”(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当年建立了新英格兰的那些英国清教徒他们所拥有的信念、信仰、思想、生活习惯和态度,是决定了美国历史发展道路重要的原因,就像即使是一片深厚的沃土,只有落下的是红杉的种子,才能长出一片高耸入云的巨林,如果落下的是灌木的种子,也只能长出一片低矮的随风摇摆的灌木丛而已。
3.法律制度因素,一是指采取的联邦制,能使一个大国的强大性、安全性和小国的自主性、灵活性、多样性结合起来。二是指公民的乡镇自治制度使人民养成了自己治理自己的政治艺术和爱好自由的习惯。三是指司法制度的设置使统治权的很大一部分直接在人民手中。人民通过陪审团自己掌握司法的判决权,广泛有效的法律设施使人民普遍拥有法律观念,能有效地制止、平衡多数的暴政,将民主政治的弊害减到最少等等。
美国是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而国家法律制度正是保障这一切的基础。有人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强盛,不是强盛在经济上,不是强盛在国土面积上,而是领先在法律制度上。所以,中国希望真正强大的话,完善法律制度,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