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散文九大考点
散文九大考点
整理:延安大学附属中学
牟善鑫
一、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主旨)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二、筛选提取整合信息
三、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参照说明文考点分析的顺序分析部分)。
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四、品味语言 考题形式
1、品味词语。(1).解释词语含义。(2).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解题钥匙
(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
(2).品评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2、理解句子的含义。
(答题时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3、理解句子的作用。
答题时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1)、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2)、内容和主题上: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4、语言赏析。
A、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
B、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C、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另外要注意抓住六种重要句子:
①首句。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的作用 ②中心句和点睛句。
③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④描写句。那些刻画人物和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⑤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⑥尾句。语段的尾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表达效果上有些句子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五、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六、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七、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3.排比:增强语言气 4.反问:加强语气5.反复:强调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7.对偶:句式整齐 结构统一8.夸张:极力的表现。
八、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九、发展性考题
(1)仿写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XXX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使用,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2)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3)续写
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
第二篇:中考考点
九年级历史中考考点
中国古代史(中考试卷中所占比重小只有2--4分)
考点1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和原始农耕文明(名称,时间,地区)考点2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孔子、孟子)
考点3 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禹传子,甲天下)
考点4 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开国之君,暴君,牧野之战)
考点5 西周分封制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
考点6 青铜文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考点7 秦统一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统一的时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影响)
考点8 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
考点9汉武帝的大一统(经济、军事、政治措施)
考点10 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
考点11 北魏孝文帝改革(汉化政策)
考点12 隋唐科举制唐与吐蕃的交往
(对科举制有影响的三位皇帝,文成公主入藏)
考点13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起止时间,典型代表)
考点14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及忽必烈建立元朝(时间,行省制度及影响)
考点15明、清加强君权清朝维护国家统一(八股取士,文字狱,军机处,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西藏、新疆)
考点16 “闭关锁国”及其影响
中国近代史(中考试卷中有12—16分)
考点1 虎门销烟(时间,意义)
考点2 列强的侵略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及重要条约、影响)
考点3 中国人民的抗争
考点4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学技术)
考点5 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学制度)
考点6 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学制度)
考点7 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思想运动
考点8 五四爱国运动(1919 年过程,口号,性质,意义)
考点9 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 年地点,中心任务,意义)
考点10 黄埔军校与北伐战争(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考点11 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考点12 红军长征(1934—1936年遵义会议,重要地点,意义)
考点13 九一八事变(1931 年9 月18 日)(影响)
考点14 西安事变(1936 年12 月12 日,又称“双十二事变”,影响)考点15 抗日战争(1937—1945 年,重要战役,性质,影响)
考点16 重庆谈判(1945年8—10月,经过,影响)
考点17 人民解放战争(重要战役: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影响)中国现代史(中考试卷中有14—16分)
考点1 新中国的成立(时间,历史意义,《共同纲领》)
考点2 西藏和平解放(时间,意义,重要人物)
考点3 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目的,意义)
考点4 土地改革(时间,重要文件,内容,历史意义)
考点5 “一五”计划(1953—1957 年底,重要成就,意义)
考点6 1954 年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重要地位)
考点7 三大改造(1953—1956 年底,内容,历史意义)
考点8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共八大,1958年总路线,失误)
考点9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会议的时间、内容、历史意义,改革在农
村和城镇的措施,经济特区,开放格局)
考点10 新中国民主法制历程(1982年宪法,义务教育法………)
考点11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在(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考点12 现代史上中国共产党的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南方讲话)
考点13 “一国两制”及港澳回归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国两制的提出、内容、意义、实践;两会)
考点14 民族团结(名族区域自治制度)
考点15 新中国的外交历程(周恩来的外交成就,中美关系,中日关系)
考点16科技成就 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863计划”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世界近代史(中考试卷中有13—15分)
考点1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代表人物及成就,指导思想,影响)
考点2 新航路的开辟(15—16世纪,目的,性质,人物及地理发现,影响)考点3 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间,性质,典型事件,历史意义 英法美重要文献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考点4 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重要成就,影响)考点5 罪恶的“三角贸易”(路线,影响)
考点6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以人物为
重点)
考点7 英国宪章运动(1836—1848 年,性质,中心要求)
考点8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间,标志)
考点9 巴黎公社(时间,性质,领导人,意义《国际歌》)
考点10 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 年,性质,重要文件,历史意义,林肯)考点11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时间,性质,改革内容,历史意义,评价)考点12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开始,重要成就,电气时代)考点13 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加剧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考点14 启蒙运动(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
考点15近代科学家近代文学近代艺术
(牛顿,阿基米德,列夫托尔斯泰,贝多芬)
世界现代史(中考试卷中有16—20分)
考点1 十月革命(时间,性质,领导人,经过,历史意义)
考点2 新经济政策及斯大林时期的建设和探索(新经济政策的时间、内容、作
用,斯大林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及评价)
考点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次重要会议,重要条约,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考点4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间,特点,影响)考点5 罗斯福新政(1933年目的,根本原因,影响)
考点6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建立的背景,时间,专制的表现)考点7 慕尼黑阴谋(含义,顶峰,危害)
考点8 战争的爆发和扩大(根本原因,重要战役,时间)
考点9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二战的性质、影响(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的时间、标志内容、作用,各战场的转折点,二战胜利的原因)考点10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1.美国、西欧、日本经济发展情况
2.欧洲的联合(欧盟的成立、作用、影响)
考点11 赫鲁晓夫改革苏联的解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时间、影响,东欧剧变的表现及启示)
考点12 印度的独立(时间,印巴分治,遗留问题)
考点13中东战争与中东问题的复杂性(中东动荡的原因,中东实现和平的阻碍因素)
考点14“冷战”政策(背景,冷战开始的标志、表现,美苏争霸的影响)考点15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全球化的表现,影响,中国的应对措施)考点16三次科技革命(时间,重要成就,信息时代)
第三篇:散文阅读考点
议论性散文阅读点拨
一、文体知识
1、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文体特征:形散而神不散。
议论性散文—以抒写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感悟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由感性走向理性,由现象到本质,多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的表现手法出现,就初中阶段而言,与绘写状物类散文多有重合。
2、线索:散文中贯穿全文的脉络,称之为线索。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表达的中心需要,文章可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3、人称:第一人称(我,我们),便于直接抒情,具有真实感;第二人称(你,你们),抒情更强烈感人,有亲切感;第三人称(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不受时空限制,抒情更自由。
4、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先仰后扬、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卒章显志。
5、常用修辞手法:(1)比喻:生动、形象;(2)拟人:人格化、生动形象;(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4)反问:加强语气;(5)反复:强调;(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7)对偶:句式整齐,增强节奏感;(8)夸张:突出、极力地表现。
二、考点聚焦
1、内容主旨
2、表现手法
3、品读语言
4、迁移模仿
三、1、读懂原文,要反复读原文,第一遍浏览全文,第二遍带问题读原文。
2、仔细审题,弄清题目的要求,通过命题者设置的问题提示,感知文内容,定位定向阅读。
3、抓住标题、中心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以及重点语句等,准备理解文章,避免误读。
4、答题时,有摘抄、归纳、升华等方法,力求答案完整准确。
四、实题展示
1、内容主旨
例:(2008湖北黄石)《破茧成蝶》
选文的标题“破茧成蝶”请你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定标题内涵的理解。答案:沉睡茧中的蛹,咬破自织之“茧”,羽化成蝶,个体生命挣脱自织之“茧”,获得重生。
解题技巧:
既要答出字面意义,又要答出寓义,最好从原文中找词句解答,以求表述准确。
2、表现手法
例(2009陕西)《陕北的山》
文章第③段与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更加列强的表达对陕北的山的赞美之情。解题技巧:
①学生熟悉“欲扬气抑”的手法,可在《白杨视赞》中强化掌握; ②答出表现手法,再答作用;
③此外,对比的手法也屡屡成为考点。学生若能答出把
和
对比。突出
更易得满分。
3、品读语言到。题型1:修辞
(2008四川资阳)《雨的四季》
本文多处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特征,请从第⑤自然段中摘录一个
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谈谈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答案:例句;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赏析:“化妆了”写出冬雨的美丽和妩媚,“飘然莅临人间”写出冬雨降临的动态美和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
解题技巧:拟人修辞,多是个别动词使用巧妙,抓住这些词来答,更易得分。
题型二:含义
(2009泰安)《高原,我的中国色》 如何理解第12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答案:表达“他”对中国闭关落后痛心之情,解题技巧:结合语境,从情感上找答案。
4、迁移模仿
(2009眉山)《享受春雨》
选文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感受,请运用排比写一段话,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你对“春雨”或“秋雨”的感受。
答案示例:激越的春雨,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激越的夏雨,让我感受到奋斗的畅快,激越的夏雨,让我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解题技巧: ①读准题文中的要求 ②结合自身体验。
第四篇:中考散文阅读考点分析与解答方法
中考散文阅读考点分析与解答方法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⑴ 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⑵ 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⑶ 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⑷ 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这里所要谈的是狭义散文。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是记事写人、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例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藤野先生》。它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炽热的情感,就是当时生活、战斗在国统区广大革命者的共同感情。作品既表达了对坚持抗战的中国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热情赞颂;又表达了作者对顽固、倒退派的强烈憎恨。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即是说,总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为文章抒写的对象,通过对它们的记叙或描写,达到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目的。《白杨礼赞》的思想意义和作者的感情,就是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与赞美,或隐或露、或曲折或直白地表现出来的。这类散文是对具体的“物”的描述而表达一定的思想意义,抒发一定的感情的。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散文阅读一般方法:⑴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⑵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⑶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⑷品味散文的语言。
三、散文阅读指要
怎样阅读散文呢?关键是抓住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研究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理清材料
正因为散文取材自由广泛,古今中外、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各种人物及自然现象等等,无不是散文撷取的对象,所以,阅读散文时,就要知道一篇散文所写的是哪些具体材料,懂 1 得作者怎样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所要表达的内容。比如,有的散文写人和事,阅读时要注意理清它所叙述的是怎样的人和物,然后再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有的散文是写景的,阅读这类文章就要弄清文中写的是什么景,哪些景,然后再综合考虑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感情。例如鲁彦的《听潮》一文,作者紧紧抓住海潮的音响和大海景物变化的特征来描述景物,形象地勾画出三幅气象万千、波涛壮阔、气势磅礴的海潮图,构成了大海独特而完整的形象,通过对大海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大海伟大力量的赞美之情。
(二)找出线索
一篇散文写了许多材料,怎样才能有机地把它们联结在一起呢?这主要靠线索。有人把材料比作珍珠,把线索比作一条红线,散文就是用红线串起珍珠,这一比喻十分恰当。阅读一篇散文,在理清材料后,就要考虑它怎样井井有条地表现文章的内容,这就要找出文章的线索。例如,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写了五件事,从内容上看,不仅写了蜜蜂,还写到农民;从感情上看,文章开头说不喜欢蜜蜂,后来又说喜欢,乍看起来,似乎文章的前后有矛盾,中间又相隔四、五十年,五件事难以缀合,可是,读完全文之后再细细体会,就觉得珠联璧合。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作者巧用了线索。这篇文章正是以感情为线索连贯了全文。但必须注意的是,有的文章或用物、或用时间的推移、或用空间的转换作为线索,形式不一,阅读时应该加以辨别。所以,必须明确一点:散文贵“散”,但又忌“散”。
(三)找到文眼
文眼是指文章中最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内容的关键性的语句,它是散文“形不散”的具体表现。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内容较多,阅读时难以把握,仅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有8段,但这部分中起总揽作用的第一句话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就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找到文眼,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为何运用那么多的笔墨去描写许多植物和动物,又为什么详写夏夜听故事,冬天雪地捕鸟等细物琐事,目的在于说明那里是作者儿时的“乐园”。“文眼”不一定都在文章的开头,有的在篇末,有的文章的标题就是,有的不在一处而在多处,阅读时要靠自己去体会、去归纳。
(四)品味语言
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语言优美凝练。优美是指语言清新明快,生动活泼并富于音乐感;凝练是指语言简洁准确,质朴自然。优美的散文在语言运用上都有独到之处,阅读时要善于挖掘体会,细细品味。例如朱自清的《春》中的“闹”字,用的非常传神。春天到了各种花儿竟相开放,蜜蜂也赶来“嗡嗡地闹着”。这“闹”就是作者的传神妙笔。通过蜜蜂采蜜时的“闹”声,读者自然而然地觉得春意是何等的浓郁、何等的醉人。
总之,阅读散文要仔细分析研究,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掌握阅读的技巧。
四、散文考点分析
(一)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⑴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⑵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⑴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⑵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二)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 2 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2.顺序 考题形式:⑴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⑵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形式⑴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考题形式⑵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到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三)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1.字词含义:
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历年的常考的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⑴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⑵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⑴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⑵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⑶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见考点5分析)。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四)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考)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 3 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五)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铺垫等。
(六)拓展和发展性考题
1.仿写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⑴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⑵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⑶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XXX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使用,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2.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⑴对描写对象;⑵对人物情感;⑶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⑷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⑴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⑵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⑶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3.续写
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
第五篇:名词性从句九大考点及热点问题
名词性从句九大考点及热点问题
名词性从句包括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因为它是从句,因此具有句子的特点,有主、谓成分;同时又具有名词性特点,所以可以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表语或同位语。
一、引导词 what 与 that 的区别
引导主、宾、表语从句时,what 要充当主语、宾语或表语等句子成分,that 不作任何成分,而只在语法上起连接作用。例如
_________ we can’t get seems better than _________ we have.A.What; what B.What; that C.That; that D.That; what 解析:本句包含一个主语从句和一个宾语从句,且两个从句都缺乏宾语,可见两个引导词都必须充当从句的宾语,所以答案为 A 项。
在下面的例句中,that 不充当任何成分,只起语法连接作用(因为句子本身不缺成分):
That the former Iraq president Saddam was captured has been proved.二、引导词 whether 和 if 的区别
通常,引导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时,连词要用 whether,而不用 if ;习惯上也只能说 whether or not,而不说 if or not.例如:
_________ the meeting will be held in Beijing is not known yet.A.Whenever B.If C.Whether D.That
解析:题中的从句位于句首,不难知道这是一个主语从句,根据句意,答案为 C 项。但如果宾语或主语从句为否定句时,只能用 that,不能用 whether 引导。如:
That you don’t like him is none of my business.三、名词性从句的语序
与别的从句一样,名词性从句必须用自然语序,即使在疑问句中,从句也不倒装(而在主句上倒装)。例如:
No one can be sure _________ in a million years.A.what man will look like B.what will man look like
C.man will look like what D.what look will man like
解析:由于从句不能倒装,所以答案只能选 A 项。同时还须注意,从句的引导词必须始终置于句首。
四、who / whoever,what / whatever 等的区别
一般说来,what / who 等含特指意义,而 whatever,whoever 等含泛指意义。例如: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unwise to give a child _________ he or she wants.A.however B.whatever C.whichever D.whenever
解析:答案为 B 项。Whatever 引导一个宾语从句,并且作 wants 的宾语。这里的 whatever 不能改成 what,因为题意想表达的显然是“无论孩子要什么,就给他 / 她什么是不明智的”,具有泛指的概念。同时要注意,这里 whatever 也不能改用 no matter what,因为后者只能引导状语从句。
五、where,when,why 等连接副词引导的名词性从句
where,when,why 等连接副词也可以引导名词性从句,使用的关键是:这个词必须符合句子的逻辑要求。例如:
— I drove to Zhuhai for the air show last week.— Is that _________ you had a few days off?
A.why B.when C.that D.where
解析:答案为 A 项,why 引导的从句作表语,同时 why 在从句中作原因状语。又如:
— Do you remember _________ he came?
— Yes.I do,he came by car.A.how B.when C.that D.if
解析:答案为 A 项。从答语 he came by car 可知,这里问的是 he 来的方式,所以用 how 引导。
六、“介词 + who(m)”引导的宾语从句与“介词 +who(m)”引导的宾语从句的区别
介词后面的引导词用主格还是宾语,决定于它在宾语从句中作主语还是宾语。例如:
It was a matter of _________ would take the position.A.who B.whoever
C.whom D.whomever
解析:答案为 A 项。由于这里的引导词在从句中作主语,所以要用主格 who(作宾语时自然要用 whom)。比较下例:
Our country has thousands of excellent scientists,most of whom have received higher education at home.这是一个“介词 + 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引导定语从句的是“ most of + 关系代词”,而不只是这个关系代词,同时这个引导词又作介词 of 的宾语,所以要用宾格 whom.七、名词性从句中有插入成分时
此时应注意两点:一是从句仍然不倒装,而在插入成分上倒装;二是要注意主语的主格和宾格的选择。例如:
_________ you have seen both fighters,_________ will win?
A.Since; do you think who
B.As; who you think
C.When; whoever
D.Since; who do you think
解析:答案为 D 项。其中 do you think 是插入成分,其余部分是宾语从句,作 think 的宾语。由于引导词在从句中作主语,所以要用主格 who.八、引导词 that 的省略
引导宾语从句时,that 通常可以省略,但引导主语、表语和同位语从句时,that 不能省略。例如:
China’s success in manned-space-craft travel shows _________ out count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greatest powers in space research.A.what B.which
C.不填 D.it that
解析:该句中的从句作 shows 的宾语,是宾语从句,又因为从句中不缺主语、宾语,所以只能用 that 引导;又因引导宾语从句时 that 可以省略,所以答案是 C 项。
九、同位语从句引导词 where,when 的用法特点
说明先行词内容的同位语从句的引导词 where,when 与被说明的名词在概念上不一致。但引导定语从句的引导词却必须保持一致。试比较:
① Then arose the question _________ we were to get so much money.② This is the house _________ the great man Mao Zedong was born 110 years ago.A.whereB.thatC.about whichD.in which
解析:①的答案为 A 项;②的答案为 A 项或 D 项。先行词与 where,when 概念一致时,是定语从句,此时,关系副词 where 或 when 可以用“介词 +which ”形式代替。①中的 question 与 where 不表同一概念,可见是同位语从句,where 不能改用“介词 +which ”的形式。②中的 house 与 where 同表地点,所以选 A 项或 D 项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