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7课内战烽火说课稿
第17课 内战烽火说课稿
老师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 内战烽火》。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学生、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五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内战烽火》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的内容,本节课介绍了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揭穿美蒋内战阴谋,军事上粉碎国民党进攻,进入战略反攻的历史史实,中国共产党由此取得的政治和军事优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本课 是人民解放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走向胜利的阶段, 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意义深远,因此本课的地位十分重要。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含有三个子目:一是“重庆谈判”;二是“转战陕北”;三是“挺进大别山”。
“重庆谈判”是本课的重点。它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在谈判桌上的政治较量,是蒋介石为掩盖其发动内战的真相而实施的政治阴谋。通过学习重庆谈判,还可以让学生更加坚定对党的信念和拥护党的领导,因此重点讲解。
“转战陕北”是指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挺进大别山”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开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转战陕北”和“挺进大别山”这两个典型事件,一南一北,相互呼应。将这两部分结合在一起,放在“全面内战”一目中讲述,使学生对解放战争各战场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
二、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全面内战的爆发,转战陕北和挺进大别山等基本历史史实。
2、通过思考“毛泽东为什么要去重庆谈判”,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培养其识别图画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通过图画获取知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图画的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显示对联“延安千里赴谈判,重庆一轮现曙光”提问学生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就“毛泽东应不应该去重庆参加谈判”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2、通过阅读“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商谈和平的电报”的内容,共同讨论、探究蒋介石的目的和毛泽东冒险去重庆谈判的原因,使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国民党反动派政治欺骗的手法和独裁内战的反动本性,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进而逐渐引出中共转战陕北。
3、结合地图及“解放战争一年来国共双方力量的变化图表”介绍经过一年的对敌作战,战争形势发生变化,有利于解放军战略返攻。之后,演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路线,从空间上使学生认识这一行动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探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从而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独裁进行斗争的史实,使学生感知和平民主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并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
2、通过感知在中共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认识到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和平团结统一最终将取代战争分裂和独立。
三、说学生:
◆ 初二学生想象力丰富,有表现自己的热情,他们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敢为人先、最少陈旧观念、最具创造活力、思维积极性很容易被激发出来。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虽然对解放战争有零散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知识的框架
◆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说教法:
运用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且我自制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资源,增强感性认识,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引导法
1、引导回忆法。回忆前面学习过的内容,正确理解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局势。
2、影像辅助法。展示大量图片,播放视频,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增强感官冲 击效果。
3、层层提问法。多层设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五、说学法: 学法是教法的引伸,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众所周知,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历史”,更重要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本课的学法指导上我运用以下方法:资料分析法;读图、识图的方法;独立思考、总结并表达观点的方法;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六、说过程:
(一)显示“毛泽东与蒋介石举杯共饮”的图片。导语如下:毛泽东与蒋介石是老对手了,他们在战场上厮杀了几十年,怎么会坐在一起 举杯共饮呢?开篇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讲授新课:
1、重庆谈判
教师指出:蒋内战准备尚不充足,于是耍弄政治欺骗手段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显示其中一封电文资料及中共内部出现的不同意见,让学生思考、讨论所提出的问题,这样既体现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又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结合
过渡:提问,作为重庆谈判的结果——双十协定,蒋介石会遵守吗?通过问题自然引出后面学习的内容。
2、转战陕北
(1)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指出:“双十协定”对蒋介石来说只是一纸空文,毫无约束力,最终内战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2)教师简单介绍内战第一年的形势,引导学生观看 “陕北解放区敌我力量对比图表”,然后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共该采取什么策略打退敌人的进攻?通过学生回答这一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党的正确领导所起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为下一课总结解放战争胜利原因做准备。
(3)挺进大别山
a 教师结合地图及“解放战争一年来国共双方力量的变化图表”介绍经过一年的对敌作战,战争形势发生变化,有利于解放军战略返攻。然后指导学生结合本目课文读图,并要求学生找出大别山、南京、武汉等重要地点。之后,演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路线,从空间上使学生认识这一行动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图说历史的能力。
b 在学生对“挺进大别山”不同角度的认识、体验的基础上,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探究课后思考题,并以此来突破难点,掌握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 巩固小结: 本课讲述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在政治上(重庆谈判)和军事上(解放战争)的较量,随着战争的进程,中共采取灵活多变的作战方针和方法,最终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基础。最后教师指出:不久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蒋家王朝覆灭,蒋介石退守台湾。这一切都证明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任何分裂独裁的企图终将被历史所抛弃。今天的“**阴谋”“台独”不久就会迎来它的末日。◆思维拓展:
迄今为止,我们了解历史上国共之间有分有合,那么分合都在什么时间?现在国共双方的关系发展的如何?启发学生思考,联系时政新闻,政史结合。学生分讨论发言,教师点评。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国共两党相隔60年历史性的握手-2008年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我们引用温总理的讲话“海峡两岸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是呀两岸原本一家,海峡再深也隔不断我们龙脉相连。我们期待着祖国早日统一。
设计意图:分析提炼情感升华激发斗志
◆ 最后 根据本课内容,给出一段话,师生共勉。
历史是鲜活的,那里始终充溢着不能忘却的纪念。脚下的路是坚实的,因为每个炎黄子孙都不再迷茫。未来并不遥远,壮志已在我胸!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珍爱过去,把握今天,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第二篇:《内战烽火》教学设计
17内战烽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培养学生识别图画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通过图画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图画的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抗战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政权相勾结,阴谋发动**反人民的内战的资料,认识到美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
讨论探究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和毛泽东冒险去重庆谈判的原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理解**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了解**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认识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取胜的法宝之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独裁进行斗争的史实,使学生感知和平民主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并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
通过感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教学重点】 重庆谈判
重点突破:运用《美助蒋抢夺胜利果实》的影视资料,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电文等,提出一系列问题:如美帮蒋运兵,说明了什么问题?蒋是“以国家大计为重”邀请毛泽东去谈判吗?通过讨论,认识到重庆谈判虽然不能改变蒋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却使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教学难点】 挺进大别山
难点突破: 运用地图,《挺进中原》影视片段,让学生生动地感知战略反攻前的形势和挺进大别山的宏伟气势。【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收集美蒋勾结,阴谋发动内战的资料。引导学生识别图片,使学生通过图画获取历史知识信息,用图画的形成陈述历史问题。
【教学方法】
按照“知、疑、学、解。创”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走近历史,体验历史。【教学手段】
多媒体演示,讨论探究,自主合作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日本投降的时间。抗战胜利的意义。2.讲授新课:
蒋介石一边运兵,一边又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这是为了什么?(进一步赢得内战的准备时间,也为了制造舆论来欺骗人民。)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吗?(不能。因为蒋介石的既定方针是要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的目的是要推翻这种反动统治。)
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作为**中央领导核心的毛泽东该不该亲自到重庆去谈判?(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不管说该或不该,都应给予鼓励。因为说不该的同学,至少还保持着对蒋介石的警惕,对毛泽东安全的顾虑。这种朴素的情感应该得到呵护。)
事实是──毛泽东冒险去了,结果怎样?(揭露了蒋介石假和谈的阴谋,同反动派在政治上进行了较量,最终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使自己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但是蒋介石很快就撕毁协定、1946年6月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标志全面内战的开始。
国民党被迫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目标定在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1947年毛泽东率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彭德怀、贺龙率西北解放军同敌人展开**,打退了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够粉碎敌人的进攻?(主动撤离──保存实力;“蘑菇”战术──拖垮敌人;引进“口袋”──全歼敌军。)这个历史事实说明什么道理?(**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方法,才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粉碎敌人的进攻。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当时蒋介石的主要兵力同时也在山东进行“重点进攻”,毛泽东说他这种兵力部署“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只要攻其薄弱,从中间突破,就可以直接威胁敌人的心脏地区。承担这项战略任务的是刘邓大军,他们进攻的方向是大别山。
教师小结、过渡:挺进大别山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展示地图和《挺进中原》影片片段。
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课堂活动】
以记者的身份,报道一件跟本课所学内容有关的事件。(如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
3课堂练习名校课堂 41页当堂训练 1,2,3,4,5题。4,作业 42页6,7,8题。
板书设计
第17课 内战烽火 一重庆谈判
原因
概况
结果 二转战陕北
1全面爆发 2西北战场战况 三 挺进大别山 1概况
2结果 18战略大决战决战 能力目标
1.掌握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意义。2.掌握渡江战役及解放南京等史实。
3.总体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
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教学重点
1.三大战役。
2.百万雄师过大江。教学难点
1.渡江战役的意义。
2.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教学方法
1.诗词导入法。可以用关于本节内容的诗词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讨论法。
3.图文结合法。本课两大内容都需结合地图学习,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战争的发展进程。
4.引导分析法。对于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原因,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5.图表法。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对相关内容作出归纳,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1三大战役示意图
2.《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3.《大决战》等影片及相关设备。(有条件的地方)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解放战争的前两个阶段——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阶段。到1948年8月,敌我力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仅把劣势转变成了优势,而优势逐渐发展成胜势。到9月份,战略决战的第一个大战役——辽沈战役便拉开了序幕,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导入语例示二
1找学生朗诵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成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同学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后写的。诗中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挡使中国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表达统一中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那么,渡江战役是怎么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导入语例示三]
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到11月发生在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一场具有战略决战性质的战役。随后提出问题:辽沈战役发生的背景是什么?辽沈战役双方的结果怎样,与辽沈战役并称的三大战役中的另外两大战役是什么?导入新课。[板书]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一、三大战役
1.三大战役的背景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上一课学习了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历史,从中知道,人民军队转入反攻,标志着蒋介石二十多年的反动统治开始由发展转向灭亡。这并不是空话,到1948年8月,这种效果就显现出来了,请看投影。
“在一九四六年七月至一九四八年六月的两年作战中,人民解放军歼敌二百六十四万人,其中俘敌一百六十三万人。两年主要缴获,计有步枪近九十万枝,重轻机枪六万四千余挺,小炮八千余门,步兵炮五千余门,山野重炮一千一百余门。两年中人民解放军由一百二十余万人增加到了二百八十万人。其中正规军由一百一十八个旅增加到了一百七十六个旅,正规军人数由六十一万增加到了一百四十九万。解放区现有面积二百三十五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九百五十九万七千平方公里的百分之二十四点五;现已有人口一亿六千八百万,占全国人口四亿七千五百万的百分之三十五点三;现有县城以上大中小城市五百八十六座;占全国城市二千零九座的百分之二十九。
由于我党坚决领导农民实现了土地制度的改革,现已有大约一万万人口的区域彻底解决了土地问题,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的土地大致平均地分配给了农村人民,首先是贫雇农。
党在国民党区域的工作,有了很大的成绩,这表现在各大城市中争取了广大的工人学生、教员、教授、文化人、市民和民族资本家站在我党方面,抗拒了国民党的压迫,使国民党完全陷于孤立。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在一九四六年七月为四百三十万人,两年被歼和逃亡三百零九万人,补充二百四十四万人,现有三百六十五万人。——<一九四八年十月十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国共双方的情况。(指解放战争第三年)
[学生归纳]回答一: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为增强,人数达到二百八十万人。回答二:解放区的面积和人口大为增加。
回答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顺利完成,人民获得了土地,积极支援战争。回答四:国民党统治区危机加深,民主力量增长。
答案五:国民党军队数量由四百三十万下降到三百六十五万人 [教师讲述]
经过两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人民解放军已增至280万人,共有五支野战部队:西北野战军7万人,华北野战军20万人,中原野战军20万人,华东野战军42万人,东北野战军70万人。并已基本形成野战军、地方军和游击部队三者结合的完整体系。军队素质和战术水平大为提高,不但能打运动战,而且能打阵地战,攻坚战能力也大为增强;士气旺盛,斗志昂扬。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1/4,人口占全国1/3,土地改革大部完成,部队后方更加巩固。国民党被歼264万人,它的总兵力已下降为365万人,其中用于一线约174万余人。蒋军虽然还有相当大兵力,但在战略上已被人民解放军分割为五个孤立集团,东北55万人,分布于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华北55万人,分布于平绥线、北宁线诸点;徐州60万人,布防于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津浦两路十字架上;华中75万人,部署于以汉口为中心的地区;西北30万人,布置于以西安为中心的地区。国统区的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爱国民主运动深入发展,农村游击战争不断发展,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已呈现不稳。(要向学生说明东北为卫立煌集团,华北为傅作义集团,华东为刘峙集团,华中为白崇禧集团,西北为胡宗南集团)在这种形势下,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了。
这时,能不能迅速果断地抓住战机,组织决战,各个歼灭敌人,敢不敢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成了战略决策上的关键问题。1948年9月,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全面讨论和部署夺取全国政权的各项工作,提出从1946年7月算起,用五年时间,发展解放军500万,歼灭国民党军队500万,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决定解放军第三仍然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根据九月会议的精神,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为核心的**中央军委,先机制敌,因势利导地组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出色地完成了在长江以北消灭敌军主力,加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任务。
国民党亦面临着需要作出决策的时刻。早在1947年冬,美国曾向蒋介石提出:北纬 40°以北(安东—安西)暂时放弃;北纬35°以北(陇海线)要力争;北纬30°以北(长江线)要坚守;北纬30°以南(华南)进行经营。蒋介石是从来不肯放弃一城一池的,舍不得丢掉东北,并且企图牵制东北解放军不能入关作战,总是犹豫不决,一拖再拖。半年以后,战局继续向不利于国民党方面发展。蒋介石才决定放弃东北,但又说准备在东北坚持到十月底,以观时局的发展,原则上不放弃沈阳,同时作撤退准备。蒋介石这种战略意图上的矛盾状态,显露出他自己已心慌意乱,无所适从。
这时,中央军委果断地把战略初战放在了东北战场。[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大家可以讨论解决。
[学生讨论]„„
[教师提示]大家可以从兵力对比情况;敌军分布情况;敌军的战略意图;民心向背等方面去分析。
[学生回答]回答一:从全国五大战场来看,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惟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
回答二: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狭小,补给困难,或战或守,举棋不定。回答三: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回答四:歼灭东北敌人后,可支援其他战场。
回答五: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教师讲述]我们共同来总结一下前面几位同学的回答,首战东北有几大好处:
一、东北解放军有70万野战军和30万地方部队,共有100多万,而国民党只有军队55万,其中正规军48万。被围困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东北战场是我军兵力超过敌军兵力并完全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惟一战场,这就将初战的胜利放在了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二、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东北敌军,就能实施战略机动,挥师入关,有利于关内战场的作战。就能以东北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战略总后方。
三、土改完成,人民群众支援,更重要的是敌人在撤守问题上摇摆不定。给了解放军一个绝好的歼敌机会。
四、如果把决战方向首先指向华北战场,则会受到国民党华北、东北两大集团军的夹击而陷于被动;如果首先指向华东战场,则会使东北敌军迅速撤入关内,实现其战略收缩的意图。因此,将战略决战的初战放在东北战场就成为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
下面我们看这三大战役的具体内容。
[板书]2.三大战役[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将课本上关于三大战役的内容仔细看一遍。然后复述其主要内容。[学生看书]„„
[学生复述](1)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解放军先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被围困在长春的敌人部分起义,其余投降,接着沈阳被攻克,东北全境解放。
(2)辽沈战役结束后,淮海战役开始,解放军先在徐州附近顽强歼敌,后解放徐州,在河南东部全歼徐州逃窜之敌。淮海战役结束。
(3)淮海战役进行时,东北解放军入关与华北解放军一起发动了平津战役,把敌人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等据点。先攻克张家口、天津等,又和平解放北平。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说出每一次战役胜利的意义和三大战役总的影响。
[学生回答]辽沈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到二百九十万人左右,人民解放军则增至三百万,开始在数量上取得优势。东北全境解放。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教师引导]那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谈一谈自己对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的看法。[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党的正确领导。首先抓住了把首战放在东北的机遇。从而保证了整个战役的胜利。
回答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回答三:国民党军队的投诚、起义。回答四: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教师讲解](附“三大战役示意图”)
同学们,先在图上找到以下地方:长春、沈阳、黑山、锦州、营口、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徐州、蚌埠、碾庄、双堆集、陈官庄、确山,然后再看三次战役的具体情况。
(一)<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首先向北宁线锦塘段出击,至<10月1日>,除锦州、锦西两孤立据点外,全为解放军控制。<10月14日>,解放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31小时激战,全歼守敌8万余,生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等。攻克锦州,完全封闭了东北境内敌人陆上的退路,这就决定了东北敌军全部被歼的命运。
<10月17日>,长春曾泽生率六十军全军26000余人起义。19日,在东北野战军待令攻歼下,国民党东北“剿总”另一副司令郑洞国率四万余人投诚。长春宣告解放。
<10月26日>,打虎山地区的援锦廖耀湘兵团十万之众全部就歼,廖耀湘等均被活捉。<11月2日>,沈阳、营口解放。10日,锦西被收复。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歼敌47万人。
(二)<1949年11月7日>,淮海战役打响了。华东野战军分三路迅猛包抄徐州东面的黄百韬兵团。8日,何基沣、张克侠部二万人起义,敌北面防线出现裂口,华东野战军乘势直插徐州和碾庄之间,包围了黄百韬兵团,<11月22日>,全歼该兵团,黄百韬自杀,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
<11月23日>至25日,中原野战军在徐州与蚌埠之间的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河南信阳匆匆赶来增援黄百韬的黄维兵团。
<12月1日>,徐州敌军西逃,妄图汇合黄维兵团共同南逃。被华野追击部队包围于陈官庄、青龙集地区。
<12月16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全部消灭了黄淮兵团12万人,生俘兵团司令官黄维。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结束。
<1949年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三路向被围困在陈官庄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击。仅仅四天,便歼敌30万。活捉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此役歼敌55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中原和华东地区。
(三)<1948年12月5日>,入关的东北解放军攻克密云,打响了平津战役的第一枪。
为了防止敌人逃跑,对华北敌军采取了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策略。同时令华野对杜聿明集团两星期内不作最后全歼的部署。<12月21日>对华北敌军分割包围完成。
<1949年1月14日>,向天津发动进攻,经29小时激战,歼敌13万余人,活捉陈长捷,解放天津。塘沽敌人惧遭歼灭由海上逃跑。
为了减少人民的损失,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于<1月16日>向傅作义送出通牒,提出和平解放北平的办法。经过我党的努力工作,傅作义终于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北平问题的协议》。<1月22日>,傅部开始向指定地点集中,31日,我军入城接防,古城北平遂告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歼灭和改编敌军52万,基本上解放华北地区。
同学们,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战役进行中,各解放区人民以无比巨大的热情,以源源不绝的人力、物力给予前线以空前规模的支援。据统计,仅为支援淮海战役,动员起来的民工即达543万人,担架30.5万幅,大小车辆88万辆,牲畜76.7万头。船只8500支。筹粮9.6亿斤,挑子20.6万副。解放战争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支持,这是个有力的证明,陈毅同志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确实如此。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中央军委以伟大的革命气魄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选定决战方向,并针对东北、华北、华东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有力地保证了这场伟大的战略决战的胜利。(或放电影《大决战》相关片断)[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列表概括三大战役。内容应包括:战役名称、作战部队和指挥员、战役时间、歼灭或改编敌人数、解放地区、歼灭或俘敌指挥官。(教师等学生把表格设计完成以后,用投影打出样表。)[投影显示] 三大战役简况
战役名 称 作战部队和指挥员 战役时间 歼灭和改编敌人数 解放地区 歼灭或俘获敌指挥官
辽沈战 役 东北解放军林彪 罗荣桓 1948年9月~11月 47万多人 东北全境 范汉杰 廖耀湘
淮海战 役 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刘伯承 邓小平陈毅 粟裕 谭震林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55万多人 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 杜聿明 黄百韬 黄 维
平津战 役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52万多人 华北全境 陈长捷
[教师过渡]同学们,三大战役是国共双方的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长江北岸,等候命令渡江作战。下面我们来看本课的第二个问题——百万雄师过大江。[板书]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 1.渡江战役的背景
[教师讲述]同学们,战略决战的展开和逐渐走向胜利,使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不支持蒋介石,以李宗仁、白祟禧为首的桂系乘机逼蒋下台,企图取而代之。蒋介石看到大势已去,遂于1949年元旦发表求和文告,表示愿意与共产党商讨恢复和平的具体办法。这时,与国共双方都有关系的一些人在美国的策动下,组成革命阵营内部的“反对派”,向**“呼吁和平”,把“战争立即停下来”,替国家“保留一点元气”。在革命阵营内部,也有人过高地估计了敌人的力量,害怕美国出兵干涉,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主张中国革命就此止步。这时,在全国人民面前就有一个非常尖锐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彻底消灭反动势力,将革命进行到底,还是就此止步,使革命半途而废?为此,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了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个献词的发表,及时地正确地回答了当时形势发展的关键问题,揭穿了蒋介石的“和平攻势”。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
与此同时,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真正实现国内和平,中国共产党愿意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并提出了八项条件作为和谈的基础。这八项条件是:
(一)惩办战争罪犯;
(二)废除伪宪法;
(三)废除伪法统;
(四)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
(五)没收官僚资本;
(六)改革土地制度;
(七)废除条约;
(八)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收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
同学们,毛泽东关于时局的声明,特别是八项和谈条件的提出,对蒋介石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四面楚歌中,蒋介石于<1月21日>宣告“引退”,飞往奉化溪口,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总统职权。开始同共产党和谈。但在<4月20日>的最后签字的日期,李宗仁拒绝在协定修正案上签字。国民党政府和平阴谋彻底破产。[教师过渡]1949年4月20日夜,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联合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板书]2.百万雄师过大江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从中找出有效信息。[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本目的有效信息有:①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分三路渡江作战,23日,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22年的统治;②南京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教师讲述](挂《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在毛泽东、朱德发出进军令之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千里的战线上,万炮齐鸣,万船齐发,顿时呈现出雄伟壮观的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锐利攻势,迅速摧毁了敌人苦心经营的海陆空立体式千里江防。国民党江防部队全线溃败,纷纷南逃,<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国民党二十二年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蒋家王朝的覆灭。
紧接着,人民解放军各路野战军展开战略追击,分别向西北、西南、中南、华东地区,举行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大进军。1950年4月和5月,人民解放军渡海解放了海南岛和舟山群岛。至此,大陆除西藏外都获得解放。从1946年7月到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共消灭国民党军807万人,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彻底覆灭。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内容及投影中的材料,讨论一下蒋介石政府垮台的原因。
(一)1947年10月下旬,国民党浙江省保安司令部非法捕杀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于子三,此事件成了全国反迫害运动的新起点。11月,北平五千多学生在北大民主广场举行于子三追悼会,全国十多万学生举行罢课、示威。1948年初,上海申新九厂工人为生活所迫举行罢工,国民党进行镇压,制造了“申九血案”。同年夏,中国人民反对美国扶植日本侵略势力,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为美国政策辩护,并对中国进行威胁。上海大中学生五千多人到外滩示威游行,反对美国干涉中国的爱国运动,北平有四百三十多位教授联名向司徒雷登发出抗议书。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等百余人发表声明,拒绝购买美国援助的救济粮。这些斗争,使国民党统治更加孤立了。
(二)上海市1948年1月至8月,米价上涨43倍。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到1948年8月达663万亿元,与1937年6月的发行数相比,11年内增加了47万倍。为了挽救经济危机,1948年8月,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限价政策”。主要内容有,一是发行金圆券,以法币300万元折合1金圆券的比价,限期收兑完法币。二是限期收兑人民的金银外币,逾期不兑者一律没收。国民政府强制推行,广大人民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大受劫难,只是触动不了豪门贵族。金圆券发行额猛增,到1949年6月达到130万亿元。金圆券与法币一样成了一张废纸。
(三)抗战胜利后,在接收敌伪财产时,军统局、中央军、地方政府敌伪财产管理处众多单位争抢接收,有时甚至动武。汤恩伯的军队与上海警备司令部为争夺一所日本俱乐部,互相开抢,打死打伤多人。青岛敌伪产业局将一批50亿元的物资运往上海、台湾出售,收回30亿元,其余20亿元尽入私囊。平津地区的一些接收大员,随意加人以汉奸罪名进行逮捕,以便强占民产,鱼肉百姓。老百姓称国民党的接收为“劫收”。
(四)1948年,蒋介石派宋美龄到美国乞求援助,一无所获。同年10月,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建议:“劝告蒋委员长退休,让位给李宗仁或者国民党内的其他较有前途的政治领袖。”淮海战役中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基本上被全歼。桂系军阀白崇禧就给蒋介石两次去电,要求停战,进行和谈,逼蒋下野。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吏治败坏、官场贪污成风。回答二:经济崩溃,物价飞涨。回答三:军队厌战,士气低落。回答四:战略指导思想错误。
回答五:人民群众反对,失去民心。回答六:国民党内互相倾轧、不团结。回答七:蒋桂分裂。回答八:美援断绝。„„
[教师小结]我们把上面同学们说的内容归结到一块,让它更加系统、条理。国民党政权失败的原因有:
一、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采取了一系列失去民心的措施,想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比如假和平、真内战、撕毁政协协议、镇压民主运动、制造血案等。结果是民心丧尽,自己也陷于人民包围的灭顶之灾。
二、经济崩溃、物价暴涨。国民党发动内战,军费开支庞大,政府财政收支入不敷出。加紧对人民的搜刮,并滥发纸币,造成物价狂涨。仅上海的物价,1949年1月与1948年8月相比,半年内上涨了128倍。
三、军队厌战、士气低落。国民党发动的内战,不仅违背民心,也违背军心。军队官兵厌战,尤其是国民党的杂牌军厌战情绪更为严重,临阵起义、投诚的现象不断发生。下面是国民党军队在人民解放战争中著名的起义、投诚表,大家可以看一看。国民党军队在人民解放战争中著名的起义、投诚表 时间 战役名称 起义、投诚简况
1945年10月 邯郸战役 新八军军长高树勋率部起义
1948年9月 济南战役 九十六军军长吴化文率二万多人起义
1948年11月 辽沈战役 六十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第一兵团司令官郑洞国率部投诚
1948年11月 淮海战役 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部起义
1949年4月 渡江战役 江阴要塞官兵起义和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25艘舰艇在芭斗山江面起义
四、贪官横行,统治腐败。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接受敌伪财产时,许多官员利用接收机会,贪污盗窃,敲榨勒索,大发“劫收”横财。
五、美援断绝,蒋桂分裂。国民党发动内战,得到了美国的支持,但国民党政治的腐败,军事的失败,使美国逐渐对蒋介石失去了信心。美国迫使蒋介石下野,支持李宗仁上台。这就加剧了国民党内部的矛盾,造成了蒋桂分裂。蒋介石下台时气愤地说:“我不是被共产党打倒的,是被国民党打倒的。” [板书]3.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②经济崩溃,物价暴涨 ③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④贪官横行,吏治腐败 ⑤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布置作业]填表 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发起时间 共计歼敌人数 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1月 歼灭和改编敌人多万人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 板书设计
●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 一、三大战役 ● 1.三大战役的背景 ● 2.三大战役
●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 ● 1.渡江战役的背景 ● 2.百万雄师过大江
● 3.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 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 ②经济崩溃,物价暴涨 ● ③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 ④贪官横行,吏治腐败 ● ⑤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第三篇:美国内战说课稿经典
美国内战讲课稿
美国内战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下列基础知识:
美国建国初期领土的大致范围;美国领土扩张的概况;美国北部工业革命的情况;南部种植园经济的发展;南北矛盾的激化;内战概况及其结果;林肯。
2.思想教育要求:
(1)美国领土扩张主要是通过侵略和对印第安人屠杀、驱逐的野蛮手段来实现的,因此,它不仅是一部领土扩张史,也是一部渗透了印第安人、黑人血泪的历史。
(2)美国内战是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发展的结果。内战的结果取消了黑人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加速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培养学生能力:
(1)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完本课后,归纳与分析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使学生具体了解矛盾,认识矛盾对立双方的斗争,从而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2)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内战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从而起到增强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国领土的扩张和内战
难点:两种经济制度间的各种矛盾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观看最新奥斯卡电影《林肯》中林肯与士兵的对话片断,约5分钟左右。
提问:这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哪场战争(学生回答,略)
美国独立战争发生在1775年至1783年,到了19世纪60年代,美国历史上又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就是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如果说独立战争是美国人民为摆脱殖民束缚,争取民族独立而战的话,那么南北战争可以说是建国后落后的南方奴隶主阶级与上升时期的北方资产阶级之间的一场搏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3课“美国内战”。(板书课题)2.讲授新课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提出学习要求。)
美国独立之后,建立起来的是资本家和种植园奴隶主的联合政权,他们的经济利益虽然不同,但都热衷于扩张领土。这样美国独立后不久就走上了扩张的道路。先讲第一个问题:领土扩张。(挂《美国的领土扩张》图)
一、领土的扩张(板书)(边指图边介绍扩张的情况)美国独立的时候,领土只包括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地区,佛罗里达不包括在内,那么,美国是怎样扩张领土的,它采取了哪几种方式呢?
(找学生朗读151页第2段小字和152页第1段小字部分,教师指出)经过半个多世纪,美国通过购买、抢占和吞并等方式,先后从法国、墨西哥、俄国手中夺取了大片领土,成为一个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的大国。
当然美国向西扩张的过程,也是驱赶、屠杀印第安人和侵占他们土地的过程。这样,今天美国的版图形成了。
随着美国领土的扩张,北方资本主义经济与南部种植园主经济矛盾也日益加剧。下面,讲第二个问题。
二、南北矛盾(板书)
1.北方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板书)
工业革命是最早发生在哪个国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学生回答,略)
美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8世纪90年代,开始了工业革命。北部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从1810年到1860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近9倍,居世界第四位,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于19世纪早期开始修建铁路。
(让学生看第153页《修建铁路的工人》图,教师讲解)1862年,美国修建横贯东西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雇佣了大 约1.5万名华工,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由于工程艰巨、条件恶劣,许多华工献出了生命。这幅插图反映了1869年5月10日这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铺下最后一根枕木时的情景。
这说明移民、华工以自己的血汗为美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南部种植园经济和黑人奴隶(板书)
当资本主义在北部迅速发展的时候,南部各州却继续保留发展了奴隶制的种植园经济,以黑人奴隶为主要劳动力。
南部工业不发达,种植园主要栽种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棉花大量运往英国,换取英国廉价的工业品。奴隶主养活一个黑奴每年只需要拿出20美元,而从黑奴身上每年却可以榨取80美元以上的纯利润,于是南部各州非法贩入黑奴,黑奴人数猛增。
(让学生阅读153页倒数第2行至154页第4行小字部分和看《拍卖黑奴》图,教师小结)这幅图描述了奴隶主拍卖黑奴的情景。
随着两种经济制度都得到迅速发展,它们之间矛盾也越来越尖锐。
3.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板书)
美国南北部的不同状况,造成了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之间的矛盾。
北方主张保护关税,以抵制外国商品的输入,发展本国工业;南方为了输入廉价的工业品,反对保护关锐。北方需要大批便宜的“自由”劳动者和工业原料,主张解放奴隶; 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却占用了大批劳动力。南方奴隶主还要求把奴隶制扩展到美国西部新增加的土地上,北方资产阶级坚决反对。
(让学生看第154页《南北冲突的基本原因》插图,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漫画,它形象他说明了在西部土地问题上南部和北部的斗争。图中右侧背上写有“南部”二字的人推动着一个大球。球里有一个手持皮鞭、骑马的工头,还写着“奴隶制”的字样,南部的人想把大球(“奴隶制”)推到西部土地上,而北部的人则拼命顶住它。由此可见,南北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板书)
三、废奴运动和内战爆发(板书)
1.废奴运动(板书)
为了摆脱奴隶制度的枷锁,黑人奴隶不断斗争。从19世纪30年代,废奴运动首先在北方迅速开展起来。参加者或者发表演说,揭露奴隶制的罪恶,或者帮助黑奴逃亡,有的人还发动武装起义。
下面请同学看154页和155页两幅插图。154页这幅图画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黑人女杰——塔布曼。她出身奴隶,从5岁起开始劳动,经常挨打,对奴隶制深恶痛绝,逃出奴隶制火坑后,就投入帮助黑奴逃亡的工作。她先后19次潜入南方,带领300多名奴隶逃往北方,南方奴隶主悬赏万美元缉拿她,却没有得逞。由于她机智、勇敢,所以被称为塔布曼将军。
155页这幅插图是美国著名废奴主义者约翰·布朗的画像,他积极参加废奴运动,1859年10月16日夜他率领少数白人,包括他的5 个儿子和一些黑人袭击了弗吉尼亚州的哈帕斯渡口,占领了军人库,解放了黑人奴隶。由于众寡悬殊,起义失败。约翰·布朗受伤被俘,英勇不屈,最后被杀害。
(找一名学生朗读155页约翰·布朗的遗言)约翰·布朗虽然失败了,但它是内战前夕美国人民用武装斗争消灭奴隶制度的一次尝试。这些史实说明,废除黑人奴隶制的斗争已成为群众性的运动。
2.内战的爆发(板书)
在废奴运动高涨的情况下,1860年11月,代表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他出身贫苦,做过工匠,当过店员,靠自学成为律师,后来当选议员。林肯同情黑人奴隶,反对奴隶制度,但又害怕因奴隶制问题造成国家的分裂,所以不主张立即废除奴隶制。在废奴运动高涨的情况下,1860年11月,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也成了美国内战爆发的导火线(板书)。
南方奴隶主知道废除奴隶制不可避免了。于是,南方先后有11个州宣布脱离联邦政府,于1861年2月组成南部同盟,另选总统,以里士满为首都。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历史上称为“南北战争”(板书)。
那么,战争的过程怎么样呢?
四、北方的胜利(板书)
1.内战的转折(板书)内战初期,南北双方都具有不同的有利条件。(打出《南北双方力量对比表》幻灯片)
一、北部资本主义生产发达,各种工业蓬勃发展,而南部工业非常落后,农业经济占很大的比重。在所占地区方面,北部共有23个州,南部只有11个州;
二、北方人口有2200万,南部有900万;
三、还有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都有利于北方。
但是南方军队准备已久,加上英国的援助,战争初期,北方连连失利。华盛顿两次告急,激起人民愤慨。
在这种前方大利、后方**的压力下,迫使林肯总统采取两项民主措施:1862年政府通过了《宅地法》。《宅地法》是解决人民土地问题的法令。按《宅地法》规定,凡是美国公民只要交付十美元的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得到一块相当于64公顷的土地,连续耕种5年以上,这块土地即成为个人私有财产。
林肯还颁布了《解放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1月1日起,废除叛乱诸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这两个法令使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受到极大鼓舞,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不论黑人、白人都踊跃参军,拼死作战,很快扭转战局,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
2.内战结束和内战的意义(板书)
1863年7月,南北双方在葛底斯堡决战,北方取得决定性胜利,从此北方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1864年,北方大举反攻。1865年4月3日,攻陷叛军老巢里士满。9日,南方总司令投降,美国实现重新统一,内战以北方胜利告终。
战争刚刚结束,不甘心失败的奴隶主怀着刻骨的仇恨,派遣仇视黑人奴隶的演员蒲斯,将正在剧院看话剧的林肯刺杀,那么我们应当怎样评价林肯这个人物呢?
(组织学生讨论,略。教师指出)林肯为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贡献,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林肯虽然死了,但他的伟大业绩和品格,一直受到美国人民的高度崇敬和永久缅怀。
最后,让我们分析内战的意义。
(指导学生阅读第156页最后一段,教师提问)“为什么说美国内战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摧毁了英国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美国内战北方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不仅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最大的内部障碍,而且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小结
这节课一共讲了四个问题,其中重点是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和美 国内战的结果与意义。
5.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要求
(2)思考题
①想一想,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②为什么说美国内战“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
撰稿人:王亚楠
2013年6月16日
第四篇:初二上册17内战烽火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道重庆谈判双方及目的、结果;内战开始的标志事件;刘邓大军A、年3月,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
B、、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挺进大别山的标志性意义——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学习重点)。转战陕北。
2、理解“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学习难点)自学指导一:
一、重庆谈判(看第一框题做1——5):
1、背景:胜利后,美国实行政策,支持发动内战(P102第一段和小字)。
2、蒋邀请毛谈判的理由和真实目的(读P102导入框和P103第一段):
3、毛泽东和赴重庆谈判的目的:为了
4、时间:年8月
5、结果:国共双方签署了和平建国的“ 巩固提高——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学生观察102页插图《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思考回答:
A.这幅图反映的历史事实是什么?B.美国的目的是什么?
2、P102导入框电报(略)从字面看,蒋介石“诚心诚意”,“以国家利益为重”实际上真是这样吗?
3、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毛泽东为什么还要赴重庆谈判?结果如何?
自学指导二(学生看第二框题做1——2):
二、转战陕北
1、内战开始的标志:年6月,国民党进攻。
2、转战陕北:
C、、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采用 “战术”,粉碎了敌人进攻。
自学指导三(学生看第三框题做1——2):
三、挺进大别山
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时间:年夏
部队:、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地区 3、意义: 巩固提高——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解放战争头一年里,战况如何?(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有哪些有利条件?)
2、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
始?
第五篇:《全面内战的爆发》(说课稿)
《全面内战的爆发》(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全面内战的爆发》,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本课内容在中国近代史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下接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战略反攻。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从人民的根本愿望出发,要建立和平、民主、统一的新国家,要建立一个多党派的民主联合政府。而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支持下,企图保持在中国的专制独裁统治,他们要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企图一举消灭中国共产党,消灭人民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本课主要讲国共两党所代表的两个力量的较量和斗争,其中有文的斗争,即重庆谈判在谈判桌上的较量,也有武的斗争,即战场上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重庆谈判,通过学习重庆谈判期间国共两党政治较量的有关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培养依据基本历史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了解蒋介石镇压国内民主运动的情况、全面内战爆发的情况,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通过组织学生分析讨论“面对蒋介石设下的鸿门宴,毛泽东去还是不去呢?”,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旧知识分析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局势,结合有关史料,探讨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用意,毛泽东冒着巨大风险亲赴重庆的原因,以及重庆谈判所取得的成果。
通过多媒体展示,资料、图片展示,结合教科书文字描述,分析全面内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人民解放军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的基本史实。
本课主要采取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史论结合学习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
通过学习国共双方和平民主与内战独裁之间的较量,理解民主与和平是中国人民的心声。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重庆谈判和全国内战的爆发。
确立依据:。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阴谋支持内战。但由于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蒋介石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战略,假意邀请共产党商谈和平。为了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反动派的阴谋,中共中央派毛泽东等赴重庆同国民党举行和平谈判,并签定了《双十协定》。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有共产党才真正代表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尽一切努力争取和平。1946年6月,国民党在美国援助下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军被迫自卫,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必然性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看清蒋介石“和平建国”的实质。
如何突破: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事件的时间、背景和内容。①蒋介石为什么要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参加谈判?毛泽东参加谈判的目的是什么?谈判有什么成果?②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是否让中国人民获得了和平?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中共是怎样打退敌人的进攻的?
2、教学难点: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期间复杂的政治斗争。
确立依据:国共双方斗争的焦点是关于政权和军队的问题,涉及到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八年级学生因阅历和知识的欠缺,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如何突破:要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③通过对表格的分析
4. 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训练学习研习史料的方法。
(四)作业的安排
本课作业主要是课堂的口头问答。通过问题和材料,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理解本课主要内容及其背景情况。课堂问答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在此不单独例出来。本课的课后作业放在课程完结之后,如何还有剩余时间,让学生共同完成,以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我现在教授的班级是高中一年级理科班,主要面对的是会考,因此在讲课过程中理论分析不用过于深入,要抓住重点进行讲解,通过不断的提问和讲述一些小故事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对自己感兴趣方面进行讨论,培养他们自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不断提问和演示图片、材料的方式,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对一些小故事的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法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运用阅读理解方法去感知教材。运用分析比较方法去掌握知识并深化对教材的认识。运用整体认知方法去把握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三、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读导言)
(通过演示一张历史图片“胡连会”(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原国民党主席连战的会晤),提出以下问题,引领学生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内容,并引出本节课要学习到的内容)
曾经亲密无间,也曾相互猜疑.携手共抗外敌,无奈兄弟阋墙,万众期盼统一.(1)国共历史上有过两次合作,是哪两次?
1924---1927年第一次合作,1937----1945年第二次合作
那么这第二次合作怎么会再次破裂呢?学完这一课大家就应该明白了。
提问:你认为在这一事件结束后,全国人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答:愿望是和平建国。
板书:第22课 全面内战的爆发
(二)讲授新课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其时间安排如下:首先5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全文。关于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安排为15分钟,包括以下内容:
1、影响中国中国政局的三大力量及其基本政策;
2、重庆谈判;
3、政治协商会议;关于内战的爆发时间安排为15分钟。因此对前部分内容主要抓住重点,通过不断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而内战部分由于涉及战争内容,是学生比较有兴趣的方面,因此分配时间较多,在其中穿插入小故事以便带动学生的兴趣
一、谈判桌上的较量
1、全国人民对和平民主的渴望
2、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3、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
提问:这幅图从侧面反映了胜利后的中国人民什么样的心情?那么抗战胜利后广大人民最迫切要求是什么呢?(结合插图,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发现其中所隐含的内容,认识当时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之强烈。)
(过渡)中共提出哪三大口号?
引用材料: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日本是我们外部的敌人,中共是我们国内的敌人,只有在消灭中共才能完成我们的任务!
——蒋介石1945年在国民党八大上的讲话
通过以上材料归纳国民党的政治主张。
国民党:消灭异己,维护一党专制,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甚至不惜使用武力。
提问:总结出材料中所反映的蒋介石没有在抗战胜利以后马上发动内战的原因;
答:原因:①抗战期间国民党力量集中在西南和西北,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工作还没有完全准备好。(主要原因)②转嫁内战的责任,诱使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目的)
提问:既然还没有完全准备好,那么蒋介石才用什么方法来拖延时间?
答:采用“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
板书:
二、重庆谈判
提问:基于当时的形势,假如你是中共领导人,你去不去?为什么?
答:去。原因:①争取和平民主;②争取民心;③揭露美蒋阴谋、教育团结群众。
板书:
国民党:争取备战时间;借和谈之名诱使中共交出军队
1、目的:
中共:争取和平民主;争取民心;揭露阴谋、教育团结群众
2、时间:1945年8月29日——10月10 日
3、结果签订“双十协定”:内容
未达成协议的问题:军队和政权问题
4、意义:①中共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政治上处于主动地位。②国民党被迫
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
提问:重庆谈判有什么问题还没有解决?
答:政权和军队问题。
板书:
三、政治协商会议
提问:大家填一下这个表格。通过表格来学习这个会议:
提问:国民党有没有按照政治协商会议达成的结果执行?国人有没有得到希望的和平? 答:没有。国民党在做好战争准备以后就立即撕毁协议发动内战。
板书:
四、全面内战的爆发
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只是暂时的现象,只是起临时作用的因素。┄┄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而在这方面,人民解放军则占着优势。”
——摘自《毛泽东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
提问:结合史实讨论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为什么能在劣势的情况下,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答:①战略上藐视敌人——毛泽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②战术上重视敌人——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③ 广大解放军指战员的机智、勇敢。④ 战争的正义性,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板书:
1、爆发时间和标志:1946年6月,标志:进攻中原解放区。
2、战略:战略上藐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3、战术:战术上重视敌人主要目标: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作战方法:运动战为主
4、粉碎全面进攻: 8个月歼灭敌人70多万
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西北野战军
山东解放区——华东野战军
课堂小结:
提问:1921-1949年国共关系演变的情况、原因和影响。
演变:合作对峙合作对峙
1924————1927————1937————1945————1949
原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国共两党的阶级本质对立
影响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二次国共合作,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分裂十年对峙,生灵涂炭
三年内战,祖国分裂
(三)本课板书设计:
第一节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一、抗战胜利后影响中国中国政局的三大力量及其基本政策:
1、美国:扶蒋反共
2、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内战不可避免
3、中共:争取和平
二、重庆谈判
1、目的国民党:争取备战时间;借和谈之名诱使中共交出军队
中共:争取和平民主;争取民心;揭露阴谋、教育团结群众
2、时间:1945年8月29日——10月10 日
3、结果:签订“双十协定”:内容
未达成协议的问题:军队和政权问题
4、意义:①中共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政治上处于主动地位。②国民党被
迫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
三、政治协商会议
内容(表格)
四、全面内战的爆发
1、爆发时间和标志:1946年6月,标志:进攻中原解放区。
2、战略:战略上藐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3、战术:战术上重视敌人主要目标: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作战方法:运动战为主
4、粉碎全面进攻:8个月歼灭敌人70多万
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西北野战军 山东解放区——华东野战军
课堂小结:1921-1949年国共关系演变的情况、原因和影响。
(再见!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