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粤教版必修3-4字词部分总结
粤教版必修
3、必修改字词部分总结
第一单元
卓越()簇拥()悭吝()琢凿()澎湃()扑朔迷离()载沉载浮()绮丽()氤氲()叱咤()拾级()刹那()绯红()瑰丽()战栗()喷香()喷发()鱼膘()凝眸()机杼()畸形()龇牙()歉疚()安分()倏忽()穹庐()后裔()海市蜃楼()喑哑()熟谙()蓦然()屹立()迄今()脖颈()驾驭()中肯()煞费心机()解数()糗事()菡萏()胸脯()甫定()果脯()深邃()干涸()俯瞰()寒光熠熠()车辙()湖泊()湛蓝()岿然()粗糙()徘徊()徜徉()锲而不舍()病入膏肓()谆谆教导()凿()水 水苔()璀()璨()叱咤风云()诧异()滑稽()高亢()引吭高歌()霓虹()模样()湖畔()遨游()佶屈聱牙()翘首()拾级()第二单元
衍生()孜孜以求()契机()应届()应接不暇()刍议()毁家纾难()啮齿()自诩()豢养()执拗()车载斗量()便宜从事()嗔怒()慰藉()狼藉()蚊蚋()戛然而止()湮没()思忖()泠然()大笔如椽()永葆常新()衍生()粲然()荏苒()纤绳()纤细()干瘪()斡旋()木讷()剔除()蝙蝠()管弦()人影幢幢()尴尬()嗜好()啜泣()辍学()璞玉()炮烙()肖像()言简意赅()颤栗()骨 骼()
孜孜()以求、拭()目以待、衍()生、契()机、一粲()、言简意赅()
栖()居 啮()齿
牲 畜()畜()牧 拨 弄()弄()堂 衍()生 契()机 数 轴()寂静的春天啮齿()滞留()栖居()步履()第三单元
窸窣()攫取()搭赸()蹩进()瘐毙()丛冢()竦然()撮手()拗口()拗开()拗断()形骸()羞赧()寒伧()赝品()租赁()面面相觑()抹布()转弯抹角()垂涎欲滴()打盹()筵席()积攒()攒射()债券()誊写()迷惘()偌大()婆娑()暴戾恣睢()靓妆()安土重迁()熨帖(凫水()黏液()吮吸()投奔()横样子()菱角()万顷()毗邻()膝盖()荷花淀()围剿()涟漪()铁砧()针灸()贫瘠()脊梁()瓦瓴()鹌鹑()采撷()荸荠()揿按钮()和煦()心扉()悚然()谄媚()癖好()炽热()第四单元
秋暝()浣女()渚清()惘然()荣膺()裨益()鳞次栉比()龟裂()绸缪()家给人足()佝偻()混沌()遴选()股肱()戮力同心()溯源()量体裁衣()煊赫()猿猱()石栈()扪参()砯崖()崔嵬()嗟尔()趑趄()栖居()蹊跷()社稷()期颐()千里迢迢()孝悌()吮吸()果实累累()蒙骗()心宽体胖()拙劣()长歌当哭()横财()参与()骁勇()博闻强识()强人所难()力能扛鼎()一哄而散()创伤()酩酊大醉()暮霭()纶巾()憔悴()还酹江月()强虏()纰漏()奴婢()刚愎自用()着落()着陆()碣石()偈语()颤栗()强词夺理()雕栏玉砌()戍边()初霁()荠麦()黍离()与会()慰藉()厝火积薪()真谛()相机行事()涎水()扺掌()荫庇()妍媸丑陋()南柯()田契()缉拿()濒临()开门揖盗()泥淖()悼念()绰约()商贾()余勇可贾()迁谪()嘲哳()幽咽()悄无言()纶巾()巷陌()巷道()狼居胥()绦虫()虚与委蛇()应和()虾蟆()舐犊情深()乳臭未干()搭讪()必修4 酽酽()咋舌()阖家()潦水()档次()作坊()桑梓()相形见绌()矫揉造作()破绽()滑稽()皈依()虐待()间不容发()亲密无间()禅让()缜密()剔牙()逾越()
自诩()残羹冷炙()脑髓()譬如()孱头()孱弱()笞挞()分道扬镳()禄蠹()惶遽()垂头耷耳()捋袖()针毡()玉笏()擎天之柱()迥然()回溯()驰骋()葳蕤()思忖()暴殄()啖饭()弑君()血渍()勒死()勒索()孽障()癞头疮()庇护()跄跄踉踉()奚落()穹顶()掎角之势()偏裨()裨将()城垣()垓心()辎重()熟谙()言讫()屠戮()攒动()噱头()抻拉()冠冕()吝啬()膏肓()圭臬()憎恶()蒙骗()蒙混()估量()胆量()发酵()剽窃()煊赫()粗糙()缔构()漩涡()中伤()针砭()赘言()纰漏()怙恶不悛()蜚短流长()蜷伏()讹传()命殒()口讷()虫豸()忌讳()敌忾()气氛()赧然()胆怯()昏厥()咂巴()忿懑()包扎()夙兴夜寐()渐染()信札()博闻强识()殷红()否极泰来()汲水()什物()挣扎()挣命()伺候()苑囿()侥幸()盥洗()撺掇()重听()奴婢()休憩()稗史()社稷()虎兕()论语()庠序()孝悌()饿殍()洿池()拖曳()逡巡()锋镝()度长絜大()氓隶()锲而不舍()跬步()跂而望()句读()蟠龙()陂池()参与()便事左右()疏浚()黜恶()数罟()
第二篇:必修一字词整理
《必修一》字词整理
1、舸舰:gě jiàn,大船。寥廓:liáo kuò,高远空阔。橘子洲:jú 峥嵘岁月:zhēng róng,山势高峻,比喻超越寻常。稠:chóu,多。遒劲:qiú jìng,强劲有力。遏止:è,阻止。
2、灰烬:jìn,物品燃烧后的灰和烧剩下的东西。
3、摭拾:zhí,拾,捡。惊魂甫定,fǔ,刚刚。容销金镜:镜中容貌衰老。
4、敷演:叙说并加以发挥。(敷衍)
5、恪尽职守:kè,谨慎而尽力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啮噬:nièshì,咬,比喻折磨。
6、甄别:zhēn,审查辨别。觑: qù(面面相觑,不可小觑);qū,把眼睛合成一条细缝注意地看。坨:tuó,成块或成堆的(东西)。商榷:què,商讨。墓冢:zhǒng,坟墓。屏窒:bǐng zhì,抑止而使呼吸困难。不啻:chì,如同。犄角:jī,角落(犄角旮旯lá)(掎jǐ角之势)。四肢百骸:hái,身体。
7、蓼蓝:liǎo。舆:yú,车。楫:jí,桨(缉拿jī,专辑jí,作揖yī)。跬步:kuǐ半步。骐骥:qíjì,良马。驽马:nú。锲而不舍:qiè,用刀雕刻。镂空:lòu,雕刻。
8、贻笑大方:yí,《师说》中“贻”为“赠送”;贻笑大方,被有专门学问的人耻笑。
9、戕害:qiāng,伤害。符箓:lù,道士所画的一种图形或线条,声称能驱使鬼神,给人带来祸福。
10、什刹海:chà。愧煞(shā)(愧杀):很惭愧。
11、熠熠:yìyì,光耀,鲜明。酥:sū,发软。静谧:mì,安静。奇诡:guǐ,奇异。墟场:xū,集市。
12、酒阑灯灺:xiè,蜡烛的余烬。搭讪:shàn,为了想跟人接近或把尴尬的局面敷衍过去而找话说。悠邈:miǎo,久远。田塍:chéng,田埂。濡染:沾染。匝:zā,周。侘傺:chàchì,失意的样子。铩羽而归:shā,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遣戍:遣送戍边(戊wù,戌xū)。欷歔:xīxū,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安土重迁:zhòng,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狐死必首丘:传说狐狸死在洞外的时候,它的头还要遥对其洞穴所在的山丘,比喻不忘故乡。发轫:rèn,比喻新事业的开始。桑梓:zǐ,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人用来比喻故乡。蕞尔:zuì,形容小(多指地区)。鱼游濠水:比喻自得其乐。
13、打夯:hāng,用夯把地基砸实。
14、乌桕树:jiù。赭色:zhě,红褐色。槎桠:cháyā,形容树枝歧出。得失俱亡:得与失都不再计较。恣意:zì,任意,任性。
15、诳语:kuáng,骗人的话。垭口:yā,两山间的狭窄的地方。攫:jué,抓,夺。泥淖:nào。罗布泊:pō。
16、窈窕:yǎotiǎo。斗牛:dǒu。棹:zhào,船桨。溯:sù,逆水而上。袅袅:niǎo,婉转而悠长。幽壑:hè。嫠妇:lí。愀然:qiǎo,忧愁凄怆的样子。舳舻:zhúlú,首尾衔接的船只。《赤壁赋》中指战船。横槊赋诗:shuò,长矛。匏:páo,葫芦的一种。蜉蝣:fúyóu,一种生命短暂的昆虫。须臾:片刻,形容生命之短。枕藉:jiè,衬垫。
17、僇:lù。惴栗:zhuì,忧惧不安。斫:zhuó,砍伐。茅筏:fá,茅草之类。箕踞而遨:jī jù,古人席地而坐,呈簸箕状,称“箕踞”。衽席:rèn,睡觉用的席子。垤:dié,蚁穴边的积土。攒蹙:cuáncù,聚集收缩。颢气:hào,浩气。引觞:shāng,拿起酒杯。
18、黑魆魆:xū,形容黑暗。饿殍:piǎo,饿死的人。
第三篇:粤教版必修一《离骚》
15.离 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后正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
1、学生根据文章描绘屈原的外貌。
《离骚》涉及屈原外貌的主要是第三、四节,学生描绘过程中重点解析此两节。学生释义,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并且出示屈原图片。大声朗读,读好。当场背诵。
2.学生说说所了解的屈原,教师补充。由此引入第一、二节的学习。学生翻译,大声朗读,读好。当场背诵。[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 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六、品《离骚》
1、《诗经》中我们学习了“比”的手法,这种比的手法在《离骚》中有了更广泛的使用。学生再次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的比喻。
“比”的手法主要在第五、七节中出现,学生大声朗读这两节,释义,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大声朗读,读好。当场背诵。
2、这些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或者说作者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比喻?)学生结合屈原的生平说一说。[明确]“恐美人之迟暮” 一句中“ 美人” 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3、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翻译。
由此引入第九、十一节的学习。教师范读,学生释义。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大声朗读,读好。当场背诵。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七、作业:背诵课文
第 二 课 时
一、抽生翻译课文
二、字词小结
1、实词
苗裔(yì):后代子孙 孟陬(zōu):正月 揆(kuí)揣度 扈(hù)被、披 辟芷(zhǐ):香草 名,即白芷 汨(yù):水急流貌 搴(qiān):攀、折 阰(pí):山坡、岭上 骐骥(qíjì)骏马 申椒(jiāo)申地产的椒 蕙茝(chǎi)香草名 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 惮(dān):害怕 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zhǒng):脚后跟 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jiǎn):忠贞的样子 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
1、不搀杂别的成分
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
近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关于军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导”,向导 正:通“证”,作证,为证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三、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这三层中,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第 三 课 时
一、想像练习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和风度?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句)
身披香草,具有美丽的华彩(扈句)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句)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句)嫉恶如仇,鄙视小人(唯句)
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句)
二、问题探讨
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三、揣摩探究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明确: 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对比手法。如:
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 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四、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1)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加之以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2)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婉转动人。
2、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屈原精神品质的句子,并摘抄。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1)比喻手法的运用。(2)对偶句式的运用。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心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五、研究性学习面对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请大家写一篇200字以上的论文,阐明自己的观点。完成《导与练》 3 整理文言基础知识
六 板书设计
出身
楚怀王同宗
内美
兴盛
楚王
第四篇: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单元导语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单元导语
必修一
第一单元 认识自我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应该怎样做?„„在人的一生中,这些也许是伴随终身的叩问。尽管人们不断地重提古希腊特尔斐神庙里镌刻的“认识你自己”的箴言,但自古至今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仍然微乎其微。也许,人是大自然中最为伟大的秘密,是最为丰富多彩、奥妙无穷的“小宇宙”,因而,“认识自我”也是世上最大的难题。许多人因为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而无所作为或走了弯路;也有许多人因为能正确认识自我而在艰难曲折中走向辉煌。
第二单元 传记
人,是一本“大书”,是一本用心灵、情感、行为写就的有血有肉的“大书”。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重要文体。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传记却可以世代相传,长久地留存传主的生命印迹,让人领略大千世界中的七彩人生。从传记中,你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追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同时,通过阅读传记,你还可以寻回那逝去的岁月云烟,或感受到那沉重的历史沧桑„„
在本单元,我们将通过传记的学习,了解传主的人生经历,体会传主的精神,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熟悉传记文体的特点,学会写传记文。
第三单元 散文(1)
在文学世界中,有一片极自由、极舒展的天地。一方荷塘,一缕月光,一片云霞,一个梦境,一堵断垣,一件故人遗物,一封远方来信„„都可能拨动你心 1 灵的琴弦,引发你这样那样的联想和感悟,唤起你对宇宙人生或多或少的情趣和沉思。当你以自由潇洒、美丽动人的文笔写下这一切时,就有了散文。
散文是多种多样的,本单元的散文,有以叙事为主的,有以写景为主的,也有以抒发内心情思为主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去,走进现代散文这片天地,一起来领略它的魅力,并从中陶冶我们的情感,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深化我们对人生的认识,掌握散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中国是诗的国度,两千多年前,我们就拥有《诗经》和《楚辞》这样熠熠生辉、流芳千古的诗歌总集。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诗经》和《楚辞》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在汉代,又产生了以“乐府歌辞”及“古诗”为代表的诗歌。魏晋南北朝是五言诗鼎盛的时期。唐代“近体诗”形成以前的各类格律比较自由的诗歌,通常被称为“古体诗”。
在本单元,我们将一起走进古体诗的艺术王国,一起领略古体诗的诗情画意,体悟古代诗人的心灵世界。无论是倾听屈原悲愤的吟唱,还是体味陶渊明复归自然的乐趣,都必将丰富我们的人生经验,提升我们鉴赏古体诗的水。
必修二
第一单元 体验情感
情感是什么?有人说,情感像空气,无论你想什么、做什么它总是伴随着你;有人说,情感像火焰,它是你强烈追求自己目标的原动力。
人的情感何其丰富: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爱国之情„„
人的情感又何其多样:有的单纯,有的复杂;有的浅淡,有的深厚;有的真挚,有的虚假;有的健康,有的扭曲„„
情感不可预约,也不能回避。然而,在成长过程中,有些情感我们充满期待,有些情感我们却害怕面对。
情感是内在的,同时情感又是需要表露、需要倾诉、需要分享的。因此,许 多时候,我们都在细细体味别人的情感,又在苦苦寻找词语将情感表达出来。
让我们通过本单元的活动,探讨情感问题,深入地认识情感、体验情感,进而更加尊重情感、珍惜情感,更好地表达自己丰富、独特的情感。
第二单元 诗歌
中国一直拥有着极为丰富的古代诗歌遗产。“五四”以后出现了新诗,从此,中国进入了诗歌的新时代。新诗以白话入诗,更为现代人表达情感开辟了自由的空间。新诗歌颂人的觉醒、民族的振兴,特别重视民族情感与个人情感的抒写。
新诗流行后,传统的诗词仍为人们所喜爱,更有人在创作中旧瓶装新酒,运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赋予崭新的内容,这类诗仍保持着相当强的生命力。外国诗歌的翻译和介绍,为我们开启了另一扇诗国之门。
我们将通过本单元诗歌的阅读和欣赏,感悟诗情诗意,认识现代诗歌的特点,学习现代诗歌的写作技巧。
第三单元 散文(2)
散文世界的智性光芒,照亮我们的心灵,带给我们丰盈的快乐。又一次涉猎这片天地时,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其中的议论散文,去领略心灵自由探胜的奇趣。
这些议论散文主要以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抒写个人的见解和感受。形成的论点可谓一家之言,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在题材上,无论是国家大事、个人生活,还是山川草木、鸟兽鱼虫等等,都可斐然成篇;在行文上,或信笔写来,情趣盎然;或娓娓而叙,如灯下谈心;或铺陈譬喻,直指心灵。
本单元所选的议论散文,或以智性见长,或以幽默娱人或以深刻示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也来试试,去发现,去感悟,把自己的见解阐述出来。
第四单元 文言文(1)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文言文的世界是那样的博大精深,异彩纷呈,令人叹为观止。
古人或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或面临大江东去思考人文关怀,或因万物性灵触发宇宙情思,或向心爱的人倾诉衷肠,或尽情驰骋思绪追求心灵的逍遥境界,3 或遭逢不同的人生境遇而彰显情志的可贵,都充分展现了情感世界的丰富与深邃。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识记与理解文言词语、句式,揣摩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体会骈散相宜的结构之美,提高阅读古代散文的能力。我们将领略到古代散文的独特魅力。
必修三
第一单元 感悟自然
我们从自然中走来,在自然的怀抱中长大。人类在自然界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人类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自古至今,人类一直在探索着这些问题。
本单元我们将开展一次感悟自然的探究学习活动。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倾听大自然,欣赏自然世界的千姿百态,感受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探寻人类文明在自然中的足迹,思索人类与自然亲密而微妙的关系。
通过本单元活动,让我们学习观察自然、欣赏自然,培养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诗意情怀,提高感受和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并掌握多种描写技巧,学习用游记体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
第二单元 科学小品
科学改变了并且还在继续改变着世界。科学拓展了空间,让人类一步步地从陆地走向海洋,走向太空;科学延伸了时间,让人类延长了寿命,加快了前进的步伐。科学已经成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与我们个体生命息息相关的重要因素。
本单元课文,或介绍奇妙的自然现象,或探索神奇的生命奥秘,或演绎数学的发展轨迹,或畅谈信息科技的前景,或审视化学药品的危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世界的丰富和科学智慧的光辉。在写作手法上,课文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事理,或旁征博引,说古道今,或巧用比喻与拟人,或穿插抒情与议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读来饶有趣味。
学习本单元,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世界,从科学中吸取智慧与力量,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第三单元 小说(1)
本单元学习短篇小说。因为短小,短篇小说能够更迅速地把握时代脉搏,更直接地贴近现实生活;因为短小,短篇小说往往截取横断面来表现生活,以局部透视整体,于瞬间凝炼永恒,以简单显出丰富;因为短小,短篇小说常常精心构思,细心雕琢,让有限的艺术空间呈现出鲜明独特的艺术风貌。
本单元课文取材广泛,风格各异,或冷峻地描写病态社会中的不幸人们,或幽默地叙述小人物的梦想与追求,或诗意地抒写战争中普通人的家国情怀,或敏锐地捕捉时代变迁中的喜悦与希望„„为我们创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可感可触的艺术世界。
学习本单元,要用心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和细致的描写,领略作品语言的独特魅力,去触摸小说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去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提高欣赏短篇小说的能力,并尝试微型小说的写作。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遗产中的瑰宝,它们共同涵养了我们民族的了我们的性格与情趣,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唐诗继承和完善了五言、七言古体诗,创造了律师与绝句这两种格律诗体,扩大了诗的表现力,佳作纷呈,名家辈出,把中国古典诗歌推向了极致。宋词把词从依附于音乐的唱词发展为独立文体,进而提升为一个时代的文学,出现了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成就卓著,再创古典诗歌的艺术高峰。元曲题材广泛,揭露现实深刻,语言通俗,形式活泼,风格清新,在古典诗歌艺苑中独放异彩。
本单元学习唐代以来的古典诗歌,要反复吟诵,熟读背诵,展开联想与想像,探究诗歌的意境,并初步了解古典诗歌格律常识,欣赏诗词曲的语言美、音韵美,从而提升自己的艺术品味。
必修四
第一单元 关注社会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社会。社会,作为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我们每个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家”。人与社会相依相伴,维系始终。社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关注中进步、发展,人也在关注和建设社会的过程中长大、成熟。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古往今来,多少学子,身在课堂,心系社会;多少仁人志士,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我们年轻人,一样应该拥有关注社会、直面众生的胸怀。
本单元将通过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的活动,去认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激发我们的社会热情,培养人文关怀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学习写议论文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与同学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习速读的方法,培养快速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单元 议论文
有人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等同的,多姿多彩的社会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生动课堂。本单元的议论文,正是作者们在社会课堂中实践的收获。他们或思索日常生活蕴藏的丰富含义,或追问心灵迷惘的原因,或探究国家发展的方略,或找寻美的存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构成的动态社会,牵动着作者敏感的神经和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用理性的分析和热烈的情感来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体察。
议论文是人们用以发表见解的文体。优秀的议论文,是理性思维鲜丽的花朵。在这一单元,我们涉足议论文的领地,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揣摩,在获取正确人生观、道德观或文化观念的启示的同时,掌握好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方法,进一步培养严密的思维习惯,提高论证技巧。
第三单元 小说(2)
小说是社会的真实写照。在小说里,我们不但能读到引人入胜的故事,看到栩栩如生的形象,还能领略到万千世态、斑斓人生和复杂的情怀。
小说是人类心灵的一面独特的镜子。小说家擅长揭示人类隐蔽、复杂的心理。在生活中,人的内心活动是微妙难言的。在小说里,我们可以沿着作者设计的深幽曲径走进人物的心灵,感受体验那丰富的情感世界。
小说是作者人生经验的艺术表现。读小说,可以帮助我们读懂人生这部大书,获得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阅读本单元的中长篇小说,我们要学会鉴赏其中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掌握小说的特征,学习书评的写作。同时,尝试研究性阅读的方法,培养研究的能力。
第四单元 文言文(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代先贤不仅以其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实践着他们关怀人生、关注社会的人生理想,而且以强烈的人文关怀写下了精彩深刻的策论警句,表现了丰富的民族智慧,积聚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本单元将通过学习与解读古代优秀的议论文,领悟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与古代大师们的对话,接受优秀文化的浸濡养成重视道德修养、追求崇高理想的品格;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价值,学会用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作品,在批判性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在本单元,我们还要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掌握文言实词古今词义的异同与变化以及常见文言句式的用法;同时,通过背诵经典名篇,进一步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必修五
第一单元 走进经济
我们每天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学习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人类开展经济活动就成为一种必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要花钱“买点什么”,不知不觉就参与了市场买卖的活动,在消费中“走近经济”。然而,我们在花钱的时候是否想过:为什么“钱”会从兽皮、贝壳、铁块、纸币演变为各种各样符 7 号化电子化了的“卡”?这种演变反映出当今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追求等与过去有哪些不同?
要想了解市场经济活动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复杂关系,可以运用所学过的语文知识和所掌握的语文技能,选定一个与自己、家庭或社区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课题,以“走近经济”为平台,开展一次语文综合学习活动。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实地考察等形式,增长经济知识,并通过阅读、交流、研讨、写作、展示、评议等活动,提高听说、读、写的技能,提高实用文的写作能力,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二单元 新闻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每天都或多或少地接触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这些新闻媒体每天都会通过消息、通讯、图片等形式报道丰富多彩的社会信息,给大众打开一个个了解外部世界的“视窗”。通过这些“视窗”人们可以视通万里,神游中外,开阔视野,增广见闻,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
阅读新闻要善于捕捉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重要信息,关注这些事件和信息产生的社会背景,了解它们对社会生活将会产生哪些影响,思考应该做好哪些准备才能从容应对。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将会获得更多的生活智慧。
请同学们一起进入新闻“视窗”,了解新闻的特点,了解新闻的特点,了解新闻制作和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和程序,学习新闻采访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学习新闻写作。
第三单元 戏剧
戏剧和电影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反映社会的风云变幻、人生的悲欢离合、生活的酸甜苦辣、生命的价值意义„„
戏剧和电影的剧本主要是为演员表演而创作的。剧本中的人物要写得能够让演员在舞台上扮演,剧本所写的故事要能够让演员在舞台上演出。剧本通过演员的表演与观众进行审美的交流,给观众带来审美的乐趣。
剧本是一剧之本,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让我们将目光投入本单元的剧本,了解戏剧和电影通过行动和个性化的语言来组织矛盾冲突,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现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生活等基本特征,了解戏剧和电影剧本的文体写作形式,在阅读中比较古今中外戏剧艺术的异同,提高欣赏戏剧、电影艺术的水平。然后,一起粉墨登场乐一回。
第四单元 文言文(3)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也是一个文的国度。
古人作文不仅仅注重表现情感世界的丰富与深邃,而且非常重视文章的实际应用。他们或记录历史人物的辉煌与耻辱,或叙述人生的悲欢与离合,或抒写游览名山大川的感悟与体会,或交流治学作文的经验与教训,或考察人事的得与失,或探索事理的是与非,或探讨天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这些实用性文章,同样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古文作家的写作个性和审美追求,是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文要今读,学会运用现代意识去评价历史人物、反思历史事件和评论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会综合运用现代的文体知识去领悟古代文言文的语言艺术、表意方式和写作方法;从语言的认知进入到写作艺术的鉴赏,在思辨和妙悟中享受创造性阅读的快乐。
第五篇:【粤教版】必修5文言文基础归纳
14《鸿门宴》
一、通假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
二、古今异义
1.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寿 古:敬酒。
今:长寿。
6.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7.婚姻 古:儿女亲家
今:结婚的事或者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三、一词多义
1.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
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
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
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去
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于
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比:长于臣。
在:复得见将军于此。
9.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
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意动、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樊哙侧(使……斜侧着)其盾以撞
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头发上(向上)指。
道芷阳间行、间至(抄小路)军中。
五、句式变换
1.数词作谓语: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
大王来何操?(何操─ 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3.介词结构后置:具告以事 贪于财货
4.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秦时(省略“项伯”)与臣游
项羽(省略“之”)兵四十万
置之(省略“于”)坐。
6、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六、偏义复词
出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七、同义复词
贪于财货
封府库
项伯许诺
沛公不胜杯杓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立诛杀曹无伤。
八、固定句式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会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15陈情表
一、通假字
1.夙遭闵凶。闵,通“悯”。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单的样子。3.臣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4.常在床蓐。蓐,通“褥”,草席。
二、词类活用
1.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2.则刘病日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3.夙遭闵凶。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4.猥以微贱。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
5.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6.臣少仕伪朝。仕:名词作动词,做官。7.历职郎署。职:名词作动词,任职。
8.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9.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10.臣之进退。进退:动词作名词,进退两难。
11.凡在故老。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12.无以终余年。终:使动用法,使……终。
1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形容词作动词,离开。
三、特殊句式
1.急于星火
状语后置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状语后置 3.拜臣(为)郎中
省略句
4.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
5.且臣少仕(于)伪朝
省略句 6.今臣亡国贱俘
判断句
7、慈父见背
宾语前置
四、重点虚词
以:(1)臣以险衅
以:因为
(2)臣以供养无主
以:因为
(3)臣具以表闻
以:用
(4)猥以微贱
以:和地位搭配时,译为“凭借”
(5)无以至今日
无以:没有......的办法
五、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不能走路
2、至于成立:成人自立
3、举臣秀才:优秀人才
4、非臣殒首所能上报:报答恩情
5、臣欲奉召奔驰:奔走效劳
6、臣之辛苦:辛酸苦楚
7、则告诉不许:告诉,报告申诉。
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感情恳切。
9、至于成立:至于:一直到.......成立:成人自立。
10、臣侍汤药:古,食物和医药。今,用水煎服的中药。六、一词多义
1、行: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
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
2、矜: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②不矜名节(动词,夸耀)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3、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4、见:①慈父见背(见用在动词前,表示他人行为及于自己)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5、亲:①躬亲抚养(亲自)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
6、日:①日薄西山(名词,太阳)
②报养刘之日短(名词,日子)
③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7、当: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
②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8、薄:①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省略句
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9、拜:①拜臣郎中(动词,授官)
②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
10、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
11、夙: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
②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12、区区: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②何乃太区区(短浅的)
16段太尉逸事状
一 通假字
1.不嗛辄奋击。嗛qiè通慊满足快意。
2.椎釜鬲瓮盎盈道上。椎通槌打砸。
3.太尉判状辞甚巽。巽通逊谦恭。
4.出入岐周邠斄间。斄通邰今陕西武功。
二 词类活用
1.暴且乱。乱形容词作动词发生祸乱。
2.晞一营大噪尽甲。甲名词作动词穿上铠甲。
3.乃我困汝。困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处于困境险地。
4.遇不可必达其志。达使动用法使…表达出来。
5.裂裳衣疮。衣名词作动词用衣裳缠裹。
6.手注善药。手名词作状语亲手。
7.杀一老卒何甲也。甲名词作动词穿盔甲。
三 特殊句式
1.乱天子边欲谁归罪宾前。
2.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省略句。
3.段公仁信大人也判断句。
4.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判断句。
5.公幸教晞以道介宾后置。
6.请辞于军介宾后置。请让我到军中解说/致辞。
四 古今异义词
1.纵士卒无赖。古义指横暴动词。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2.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古义钱财和货物。今义指货物。
3.折人手足。古义指手和脚。今义比喻弟兄或指举动、动作。
4.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古义生民避太宗之讳指老百姓。今义陌生人。
5.请假设草具。古义假借用。设置安排。今义姑且认定。
6.段公仁信大人也。古义对老者、长者的尊称。今义指成年人区别于小孩儿。
7.一夕自恨死。古义羞侮、遗憾。今义指怨恨。
17《游褒禅山记》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状语后置句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六)多义词 1.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6.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代那些)
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七)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18郑伯克断于鄢
(一)通假字
1.庄公寤生。寤,通“牾”,倒着。
2.佗邑唯命。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3.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5.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
6.姜氏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7.不义不暱,厚将崩。暱,通“昵”,亲近。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率”,率领。9.无庸,将自及。庸,通“用”。10.段不弟,故不言弟。弟,通“悌”。
11.遂寘姜氏于城颖。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12.若阙地及泉。阙,通“掘”,挖。13.永锡尔类。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
1.惊姜氏。惊,使动用法,使……受惊。2.爱共叔段,欲立之。立,使动用法,使……立。3.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4.多行不义必自毙。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5.无生民心。生,使动用法,使……产生。6.有献于公。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7.公赐之食。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8.隧而相见。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特殊句式
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省略句 2.制,岩邑也。判断句
3.郑武公娶于申。状语后置句 4.亟请于武公。状语后置句 5.有献于公。状语后置句
6.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姜氏有什么满足?
7.敢问何谓也? 宾语前置句 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
(四)多义词 1.于
(1)郑武公娶于申 介词,从。(2)亟请于武公。介词,向。(3)遂寘姜氏于城颖。介词,在。
(4)段入于鄢。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2.焉
(1)虢叔死焉。兼词,于之,在那里。(2)姜氏欲之,焉辟害。疑问代词,怎么。(3)君何患焉? 句末语气词,呢。3.克
(1)郑伯克段于鄢。动词,战胜。(2)克勤克俭。动词,能够。4.为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介词,替,给。(2)不如早为之所。动词,安排。(3)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动词,作为。
(五)异义词 1.都城过百雉。
古义:城邑的城墙,两个词。今义:京城,京都。2.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19报任安书
(一)通假字
1.其次诎体受辱。诎,通“屈”
2.其次剔毛发。剔,通“剃”动词。
3.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棰,通“棰”杖刑。
4.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
5.及以至是。以,通“已”
6.及罪至罔加。罔,通“网”,法网。
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大抵。
8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表现。
9.放失旧闻。失,通“佚”,散失的文献。
10.则仆偿前世之责。责,通“债”债务。
11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忽,通“惚”,恍恍惚惚。
(二)词类活用
1.孙子膑脚。膑,名词作动词,受膑刑。
2.以污辱先人。辱,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受辱。
3倡优蓄之。畜 名词作状语,当做......来
(三)特殊句式 被动句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省略句、判断句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状语后置句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四)一词多义
1.胜(1)胜任。能够承担或承受。(2)不可胜记。尽。
(3)百战百胜。胜利。(4)引人入胜。优美的。
2.再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两次。
(2)青春不再。再继续,再出现。
3.厥
(1)思厥先祖父。他的。
(2)大放厥词。他的。
(3)厥有《国语》。于是,就。
4.焉
(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怎么。(2)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语气词。(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在那里。
5.非
(1)死日然后是非乃定。错误,不对。
(2)无可厚非。反对,责备。
(五)古今异义词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古义:谦词,像牛马一样供人驱使的人。今义:牛马走路。2.意气勤勤恳恳。古义:情意诚挚恳切。今义:勤劳而踏实。
3.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古义:两个词,夫为语气词。今义:对已婚女人的称呼。4.念父母,顾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妻子。
5.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形容词,不同寻常。今义:表程度的副词,相当于“很”、“非常”。6.下流多谤议。古义:处于卑贱的地位。今义:1.下游 2.行为不符合道德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