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乡村女教师的心路历程
一个乡村女教师的心路历程
观鱼学校杨燕
加入教师队伍38周年了。蓦然回首,思绪万千,这38年确实是太久太久了。这38年,有过喜悦,有过懊恼,有过绝望,但更多的是幸福和欢乐。教师工作就像五味瓶,让我尝尽其中的甜酸苦辣咸。往事一幕幕,似乎就在昨天。昨天已经定格,但教学生涯的点点滴滴,引导我通向成熟之路。我是一位在乡村扎根38年的女教师。1979年,我走上小学教师岗位,从当初的花季少女到现在的知天命之年,38年过去了,现在依然“战斗”在小学教师这个岗位上,明年即将退休,说实话“我是从心底里爱孩子们,要我退休离开工作岗位还真是舍不得。” 1979年7月,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因为没有考上大专,还有些不甘心,就在家里复习,准备去补习,快上学的时候,我们村上缺一个教师,村上的负责人就来通知我马上去考试,如果考得好,就去村上当老师,我当时心里有些胆怯,觉得老师这个职业不是谁都可以干好的,再加上我性格有点内向,不善言谈,所以,对于当教师心里没有底,望而却步。在我爸妈的鼓励下,我决定试一试,当时天下着大雨,我撑着伞带了一支笔就到镇上的初中校去参加考试,第二天就通知我去学校,我当上了一名民办老师。从此,便以校为家,从不因个人的私事和身体不佳耽误过学生的学习。
记得上小学时,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对我们说:“我们教书为了谁?说小了是为了你们成材,说大了是为了民族的兴旺,社会的进步,而我们只图最后桃李满天下而感到欣慰和自豪。”从那以后,老师真切的话语在我耳边回响,并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理想的种子,使我有了当老师的愿望。从此,我除了认真听好每一节课外,更注意每位老师的言谈举止,希望能从他们的教育行为中受到启迪。其中,小学时的张老师,初中时的辛老师,特别是高中时的林燕老师,对我的启发最大。她仪表端庄,气质高雅,是个和蔼可亲的美女老师。教学方法灵活,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以及爱生如子的言行,使我看到了教师的高大形象,领悟到了为人师表的真正意义。他们是我心目中崇拜的教育工作者的偶像,更是我以后从事教学工作上力求上进的标杆。
当时,我担任一村学校小学三、四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记得第一次登上讲台前,我心情有些紧张,手脚有些慌乱,一节课下来很累,很辛苦,效果不咋的。那个时候,高考制度恢复不久,好多家长和学生都还存在读书无用的想法,特别是我们偏远农村,这种现象很普遍,因此,学校的学风、校风都比较差,打架斗殴现象严重,多数学生都不想学习,两个班的数学成绩都比较差,家长更不重视娃娃的教育,所以,学校教育没什么起色,教师积极性也不高,我们刚去的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也没人指点,什么都靠自己去思考、琢磨,全凭一身精力、一腔热情、一股子干劲,一学期下来,起色不小,得到了学生、家长以及村干部的好评。初为入师,即有成效,这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我的信心更足了。
两年后,我担任一年级教学工作,语、数包班,还有其他副科,一周上六天课,只有两节体育课不上,就要上28节课,工作量大可想而知,但想到爸爸的话:“趁着年轻,磨练自己,是人生的一大财富。”我便咬紧牙关,努力工作。白天上课,晚上备课,批改作业。夜深人静时,我经常想:要做一名学生欢迎、家长满意、社会尊敬的教师,更要做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于是,我在教育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进行教改尝试。我常常冥思苦想着如何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达到教学目标,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掌握所学知识。经常自制教具,让学生从直观教学中去理解掌握枯燥的数学知识,把数学课变成有趣的学习生活,我在尝试中前行,在探索中成长。学生们都喜欢上我的课,我就感到特别快乐和幸福。
后来我到了中心小学,30年来一直担任五、六年级的班主任和数学课以及科学课。我班的数学成绩在全县统考中,这么多年都是名列前五名,很多次是第一、二位,我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班级凝聚力强,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良好,得到了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好评,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县(或市)先进班集体。自己的工作,能得到人家的认可,我心里感到十分幸福。
当一名人民教师是幸福的,但也有使人感到苦恼的时候。
首先是工作和学习上的苦。刚参加工作时,我是民办教师,自然担课最多,那个时候一周上六天课,每周28节,而且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学备课、改作业;学;学拼音(我们读小学的时候没有学拼音,都是当老师的时候自学的。)、10年代末80年代初,学校教学资源很匮乏,连教参书都没有,全凭自己根据教科书去琢磨、思考。教师都包班,一周就两节课的休息时间,根本没时间备课、批阅作业,都是带回家晚上做的。周末还要参加县进修校的语文、数学函授班学习,隔一周一次学习,忙得不也乐乎。教学过程中,我感到了自己知识的贫乏,教学方法的单一,因此,凡有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我都参加。2000年,我又参加德阳教育学院的汉语言班学习。那几年,我白天工作,晚上读书学习到深夜,终于在2003年取得了汉语言函授毕业证书。
其次是生活上的苦。民办教师工资低,而且是根据各村的具体收入算工资,同时一个乡村,我们村人多田少,一个劳动日(一天)就6、7角钱,一年下来不到200元的工资,人家2村、4村人少田多,一年是400多元的工资,我们心里很是不平衡,一个月20多斤谷子,钱还要等到年尾才能拿到手。不过,那个时候都很穷,也就不觉得日子难过了。我尽量节俭,但钱还是不够用,要学习、要买书、要买资料,没办法只有省吃俭用。这还不说,最烦人的是吃住问题。在一村小学时,要求全乡的名办教师都要住校,那时候还没有电灯,我们照的是煤油灯,也没有寝室,就在办公室里隔了一小块做寝室,我们3个女教师住,房子很烂,老是漏雨,晚上老鼠在里面肆无忌惮的跑来跑去。记得有一天晚上半夜听到林老师大叫一声,把我们两个吓得魂不附体,连忙起来问她怎么了,她说:我听到响声,好像房子上掉了个东西下来,我用手去摸,吓了一跳,帐子上一个长长的东西,还在动,好像是蛇,我们都吓得大叫,惊动了男老师,他们拿着手电筒跑过来,到处找,一条手膀子大的黑色的蛇正在往房子上爬,被他们用棍子撬出去扔掉了,那天晚上啊,我们都没有睡意了。
由于包班,又是班主任,每天都没有休息的时间,嗓子经常沙哑,还患上了严重的咽喉炎,一年四季没有几天不吃药,西药、中药、中成药,每天换着吃,凭着自己年轻,扛得住,从来没有请过病假。几十年来,孩子们生病的时候,我总是主动地骑上车送他们看医生,对待他们的错误,首先会考虑孩子们的感受,尽可能维护他们的自尊,以孩子们最能接受的方式去处理,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改正错误。对残疾生,家庭特困生,就更加呵护,给不一样的他们以不一样的爱。班上的小王,父母因为吵架,母亲喝农药去世了,父亲是个酒鬼,对孩子的生活不闻不问,衣服烂了没人缝补,我就带回家去让我妈帮忙补上,经常把他拉到水井边(那时候没有自来水)去洗手、洗脸,让他感受到妈妈的温暖。慢慢的这个孩子走出了阴影,学习越来越好,越来越自信。家庭不和,不仅给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会耽误孩子的一生,我去甲方的时候,经常劝那些家庭不和的父母要多为孩子着想。“爱岗敬业”绝对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从当初的花季少女到如今到了即将退休之年,38年来,我一直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坚持着,工资从最初的5块钱,到1988年的40元,再到1999年的200元左右,如今,我的工资变成了4000多元,对此我没有任何的不满意,“现在生活好多了,当初刚上班的时候,只能步行来上班,一到下雨天路上全是泥,得提着凉鞋光着脚来上班。现在村里通了水泥路,学生每天骑着自行车来上上学,我就更幸福了,住在学校旁边,不到一分钟就到学校了。
明年,我就要离开小学教师这个岗位了,但我从心眼里舍不得,“我就觉得,我这一辈子还没教够孩子。如果我身体允许,校长又需要我来上班的话,我就回来上班。”暑假里,轮到我值班的时候,我总会在学校里一呆就是一天,“在这里,我干了一辈子,眼看快要离开了,还真舍不得。”对于这个陪伴我整个青春岁月的校园,心里充满了眷恋。
面对种种困难,我经常宽慰自己:困难是暂时的,“风雨过后是彩虹”。事实上,逆境磨练了我的意志,“忍耐”使我增强了能力,“奋斗”使我摘获丰硕的果实。学校领导也给我予充分的肯定:30多年中,我多次被评为“镇优秀教师”,3次被被评为“镇优秀班主任”;5次被评为局、县、市级先进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我在工作上总是认认真真、兢兢业业,有人说我傻,是自讨苦吃,但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诲人不倦”是我的师德追求,充实自我是我的境界追求,无私奉献是我的事业追求。雄鹰的幸福是在风雨中搏击长空,我的幸福是在三尺讲台上抒写执着的人生。
2017年4月20日
第二篇:最美乡村女教师
最美乡村女教师
—— 记桃源县太平铺乡中学物理教师郭春娥
□本报通讯员 李泽红
郭春娥是桃源县太平铺乡中学物理教师,1985年在桃源师范学校毕业后,郭老师就一头扎进山区,二十八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受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好评。她一直是教师中的楷模,是大家眼中最美的乡村女教师。
在近30年的从教生涯中,郭老师不知迈过了多少沟沟坎坎,品尝了多少辛酸和泪水,经受了多少名利的诱惑。年轻时,她曾经有从政的机会,可她依然选择从教,许多乡村教师往城里挤时,她却毅然放弃进城的机会,跟随丈夫到大山区扎根,她就像那峭壁上的劲松,忠诚于脚下的一片乡土,以世人少有的从容淡定,诠释着生命真正的价值,她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教学上,郭老师一丝不苟,精钻业务,积极打造快乐课堂、高效课堂,及时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学生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经常从不同角度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学生,用鼓励的眼神给学生以自信,用亲切的语言肯定学生的进步。师之爱换来生之尊,同学们都认为她是值得依赖的教师,又是亲密的好朋友、值得尊敬的长者。同学们总是喜欢上她的课,她的教学效果也总是比别人好,任课班级教学成绩常年位于同年级前列,所带的毕业班全县会考成绩每次均名列前茅。在班级管理中,她大胆创新,勇于放手让学生参与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担任班主任22年,她的班级里总是班风正、学风浓,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校先进班集体。
郭老师是一瓶“万精油”,服从学校安排,她多次“改行”,教过小学语文、初中历史、初中物理等科目,干一行爱一行,她无论教哪科,总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对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她从不保守,每学期坚持上公开课、示范课,团结并影响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她撰写的论文有数十篇获省、市级奖,主持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体构想》等多个课题在县市获奖,她先后三次荣立市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受县人民政府嘉奖十多次,县政府教师节表彰一次。
第三篇:《乡村女教师》观后感
电影《乡村女教师》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这部影片,这部电影主要表现了一位女教师为了最求自己的理想而到一个贫穷落后的小乡村里教书,从而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乡村、孩子和教育事业的平凡而感人的故事。
影片一开头就给我们呈现了一副感人的画面:温馨的舞会上,单纯、可爱、善良、漂亮的瓦连卡认识了蒂诺夫,瓦连卡告诉蒂诺夫,她要去当一名乡村女教师,当蒂诺夫问她为什么要到西伯利亚去的时候,她是这样回答的:“那里缺少教育,可是没有人愿意到那里去,我的理想是教育孩子,假如我们真心诚意、耐心的去教育、感化他们成为好人,即使是一个最坏的人也会变好,但是我们一定要真心诚意的去教。蒂诺夫说:“你的信念正合我的心意,但愿乌拉尔的风暴别把它连根拔掉,别吹断它,别冻坏它。”就是这么一段朴实的语言和对话,深深地使我感到震撼。
这是两个真正的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的信念和理想使了他们产生了经得住风雨考验的革命爱情。
正是因了这样的理想和信念的支撑,瓦连卡才能勇敢的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把自己的一生真心诚意地奉献给了这个小小的乡村。
当她第一天来到村庄的时候,学校的打铃人就告诉她,这里的孩子他们的手不是用来字的。她还没把脚落定,就目睹了酗酒的老矿工追赶、殴打自己的老婆中,这使她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个村庄的贫穷、落后、甚至愚昧野蛮。
尽管她是那么的害怕,那么的孤独,她也没有退缩,她对着蒂诺夫的相片说:“亲爱的,你看这有多艰难,但是我们说过要感化他们。”是的,坚定的信念成了她的精神支撑点,使她义无反顾的、真心诚意的去教孩子们识字,让孩子们知道白天为什么会变黑、海那边住着什么人、还要教孩子们懂得思想......她真心实意地爱着孩子们,她不允许一个学生失学,当善良的她来到失学女学生杜尼雅的家时,看到贫困窘迫的家快要倒塌时,泪水蒙住了她的双眼,即使她只是个势单力薄的女教师,她还是勇敢地冲进了淘金者的家,当这些淘金者为了炫耀自己的富有,争相当众烧掉卢布的时候,瓦连卡掏出了自己微薄的工资,表示要给杜尼雅家盖房子,这些富人终于被感化了,他们也纷纷掏出了自己的钱包。
她就像一个母亲,把每个学生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她用爱去感化孩子,用爱去鼓励孩子们。当她的学生去进行中学面试的时候,她像一个母亲那样焦虑的等待;当她的学生因为贫穷而被中学拒绝录取的时候,她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即使是这样的伤心,她又不忘记鼓励孩子们要对未来抱有希望:“不要灰心,你会念到书的。好日子总会来的。”
瓦连卡是不幸的,她一生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孩子,和丈夫相聚的日子屈指可数,十月革命胜利后,眼看着幸福就要到了,而她的丈夫却在战斗中负了重伤并牺牲了。
然而,她又是幸福的,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乡村,献给了孩子们,献给了教育,她的一生桃李纷纷满天下,并且获得了最高的奖赏——列宁勋章。所有的人都为她庆贺,她——终于流下了幸福的泪水。这使我想起她的丈夫临死前说的话:“我回顾过去的一切,我没有遗憾,我为了人类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正是他们夫妇一生的写照。为了淳朴而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他们都献出了自己的一生,甚至生命。
我在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为他们纯净的爱情、为女教师朴实、善良、奉献的一生,数度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瓦连卡的那句话好像还言犹在耳:“假如我们真心诚意、耐心的去教育、感化他们成为好人,即使是一个最坏的人也会变好,但是我们一定要“真心诚意的”去教。”纵观现在这个容易浮躁的教育时代,我觉得所有的教育者都应当把这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不管那个时代,那个地方,我们的教育都在呼唤这样的老师、都迫切的需要这样的老师。
然而是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是真心实意的去教呢?如果每个教师都能抱着真心实意的态度来教学生,来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我们的教育里就不会出现对孩子无情的歧视、丑陋的体罚、让人心酸的贫富区分、大发教育不义之财的害群之马、还有最近频频被曝光的强奸学生、绑架学生的衣冠禽兽.....每一个为人师者,请紧紧地记住瓦连卡的这句话:“我们一定要——“真心诚意地”去教。”只有这样,才能像瓦连卡那样把自己的一生真心实意地、无怨无悔地奉献给孩子、学校、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还我们教育的那方净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才。
商丘外国语中学九年级
张鹏
第四篇:《乡村女教师》读后感
《乡村女教师》读后感:心灵教育
——如
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乡村女教师》这部老电影,现在来看画面没有色彩,也有些模糊,似乎已经不符合现当代的审美标准。但细细品来,能发现这部影片的声画语言是十分动人的。影片从沙皇中学的毕业舞会开始,瓦尔瓦拉认识了马尔蒂诺夫。她告诉男朋友,自己要去乌拉尔的沙特磊村当一名乡村女教师。在舞会的夜晚,这对情侣还在悠闲欢快地聊天。第二天,马尔蒂诺夫被逮捕了,瓦尔瓦拉含泪来到了偏僻地乡村。这里破落穷困,人们并不相信学习知识能比做农活更有用处。
西伯利亚的农民问:“接受教育就能像挖金矿一样赚大钱吗?”瓦尔瓦拉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村民,受了教育,并不是能比挖金矿赚更多的钱,或者,有了知识就能挖金矿。而是,受了教育,人就有了自我意识,有了公民权利,有了一种渴望平等和自由的欲望,并且,能够为之奋斗。这些,远远比金钱更加重要,最终也不会失去通过自己运用知识的高效劳动,应得的金钱。也就是说,不受教育,有钱未必有文明;受了教育,有了文明,必定也会有钱。
瓦尔瓦拉上课的时候,教室里空空的,虽然她有些失落,但她在心里对孩子们说,孩子们我们开始上课……忽然在教师门口传来童声的回应,她激动地走过去,拉住他们的手说“孩子们,你们要学会念书、写字、算算术,你们将来要成为有智慧、有力量的人,我要使你们有理想。”瓦尔瓦拉的行为感动了村民们,她的学生一天天多了起来。渐渐地,女教师对工作充满了信心。瓦尔瓦拉用自己的爱心和热情取得了村民们的尊敬和信任。
充满热情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前提。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寓于海。”教师的 职业光荣而神圣,教师的劳动艰辛而繁重。我们要豪情万丈、无愧于心的弘扬教师就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许多人把 教师比为“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蜡烛成灰泪 始干;教师是“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教师是“根”、是“粉笔”、是辛勤的“园丁”!我们为自己从事的职业自豪,我们才会更爱更精于这份平凡的事业。做一名普通教师容易,而要做一名优秀教师就必须要有高度的热情,执著的追求,不懈的努力。优秀教师应执著地感悟著名学者王国维所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就是要求注视着人生的苦难而执著地去追寻自己的理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即是追求理想时的艰苦经历,愿把生命献给自己理想的决心。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即理想得到实现后的成功喜悦。”
在电影中,有比赛烧钞票炫富的人,旁观者大多会认为这个人的财路不正,对其嫉妒厌恶。但瓦尔瓦拉捐出自己的全部收入援助困难民户,这种行为也让暴发户动了恻隐之心。让炫富落实在助贫上,这个将过度的财富引向慈善,从而消解贫富差距造成的,客观上的仇恨的智慧,我们中国社会似乎至今没有。我们在当今社会,看到很多炫富现象:名车名表、飞机游艇……很少有人自愿将绝大部分的财产捐入基金,以利整个社会。将父辈的巨大财产捐献给社会,而不是直接交给子女,是对此最有利的。这种思想的萌起,虽然来自社会实践,但是其传承与普及,无疑来自教育。其教育,则正式《乡村女教师》所秉持的。可惜,这种教育,我们中国至今没有,或者说,没有见到其应有的效果。在沙俄,重视做人不重视财产、金钱的教育,使之产生了举世公认的大文豪托尔斯泰以及托尔斯泰主义;产生了要求追上更先进的人类文明,以地主阶级反对农奴制度的“十二月党人”;产生“二月革命”、“十月
革命”……直至今天的,从苏联回归到俄罗斯。曾经有留学苏联的学者说过,星期天的莫斯科,可以在公园里,街边的长椅上,看到许多坐在那里读书的,各种年龄段的人,他们说手中的书,从列宁的著作到普希金的诗歌,以及各种小说,应有尽有……而我们的公园里、街边长椅上……甚至图书馆里,看到的,在读书的人多半是为了考试而啃书的年轻人。这样的差距,或者就是因为教育的不同?
《乡村女教师》虽然是教育题材的电影,对知识层面的教育描写并不突出。更多的关注是放在了,受教育者在心灵上的变化,以及教育者的奉献精神。在描绘心灵的成长方面,运用了一系列的空镜头:湖光云影、原野草坪……给观众一种胸怀开阔的感觉,以此来暗喻孩子们受教育的成长。特别是当瓦尔瓦拉带领她的高材生去考中学的情节中,影片让那位学生用棍子挑着一双靴子,行走在野草茸茸的,辽阔的原野上,从迎面而来到背影渐去,其暗喻教育使一个孩子由心灵深处长大成人的感觉,真实而强烈,甚至颇为动人。还有,这个学生在瓦尔瓦拉的班级上、中学考试的试场上,直到成为教授以后,都背诵着同一首,充满着农民的质朴情感的诗,这又明确地告诉了观众,良好的教育,使一个农民地孩子始终没有被摩洗掉质朴的本质。
最后,这个学生在以优良的成绩完成中学考试,但是因为中学校长的贵族偏见,没被录取后,他说“我是来上学的,我一定要上学,我不回去。”突出了教育的完成,学生已经建立了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不再听之任之。增长知识,启发自我意识,完善心灵,形成自己的原则。这样的教育,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育,而不是仅仅止于学习一些供考试使用的知识、供致富需要的能力。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优秀教师具有的品德。教学中教师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先做什么样的人。一个老师的道德修养和其教育效果是成正比的。教师事事处处、一言一行都要严格自律,用自己崇高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所谓“修身养性”:修身以教人,养性以正己。怎样为人师表呢?教之以才,导之以德,足为师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堪作表也。像瓦尔瓦拉一样,老师应把爱分给每一个学生。教师在学生面前是通体透明的,在一定程度上说,学生就是教师的影子,所以具备高尚的品德是优秀教师的核心。
按照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应该是:学而优则仕,也就是做官。然而,《乡村女教师》告诉我们,最优秀的学生成了教师和教授,教师在西伯利亚继承瓦尔娃拉的事业,进行教书;教授则在城市,更大的范围中教书。这不禁使人想起列宁的语录:青年人最重要的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有什么样的人必然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而人是由教育塑造的,一个人素质的提高来源于教育。所以,不断地教育,将学习者不断地提高,一定会发掘出学习者内在的潜力和心灵的力量。
“挺起胸膛向前走,山川树木和沙洲……”学生们大声朗诵这首诗的时候特别令人感动。乡村女教师是平凡不能再平凡的人了。她们所拥有的,除了精神上地富有外,更多的是生活的贫穷和劳顿。她们为人类的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心血乃至生命。
第五篇:乡村女教师观后感
《乡村女教师》观后感
这是一个苏联红色经典影片。影片《乡村女教师》用相当诗情画意地电影语言,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平凡又伟大的女教师的普通生活。中学毕业漂亮的姑娘----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带着美好的愿望,心中憧憬的未来,来到了偏远的小乡村。这是一个贫困、破落的小村。村民们愚昧无知,而且很野蛮。矿工们喝着醉酒,殴打自己的老婆。准备上课时,可教室里一个学生也没有,空荡荡的。她有些失望,但面对着空荡荡的教室,她试着对心目中的孩子们说:“孩子们,现在开始上课,我叫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
乡村女教师观后感应该是心怀激动的,也是心怀感动的,更是心怀着感伤的。那些最美的老师们用滴水穿石的力量,一点点的托起了乡村里的的孩子,让乡村里的孩子们都拥有了自己的翅膀,走出了偏僻、野蛮。而这些最美丽的老师们却随着岁月的流逝像一棵大树一样,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为其他的孩子继续挡风挡雨。这份坚持和隐忍让我为之动摇。风雨不变的坚持是难得的,那些点点滴滴的岁月,能将一切绚丽的虚华都对比的毫无色彩。
从青春到白发,做着平凡而伟大的事,从城市到乡村,执著于教育,执著于奉献,桃李满天下。教无类,她让劳动人民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乡村女教师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作为千千万万名教师中的一员,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的人才。
这就是平凡中的伟大。因为平凡,所以伟大更散发光彩。在中国同样有着和女教师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一样辛勤付出的老师,他们自身那种强大的责任感和伟大的奉献精神让这些平凡的老师变得不平凡,当我提笔写下乡村女教师观后感的我也不禁开始反思,怎样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才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人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对美好的向往,向往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生命。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大富大贵,虽然那也是一种成功,但乡村女教师带给我们的却是另一种精神上的震撼-桃李满天下。这种平凡伟大的生命带给我们的震撼是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的,好似看见了水滴滴在石头上,久而久之便穿石而过,那种激动是让人无法安静坐着的。
影片观后鉴定了我对教学工作的信念,无论遇到任何的困难和阻力,我将一往无前的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幼儿教育的事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