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女教师读后感
观《乡村女教师》有感
——教师职业道德
“从今天起,你们不再是普通的孩子了,是学生。我教你们念书、算术。你们要成为识字的人。我要教你们思想。”瓦尔瓦拉的这句普通的开场白被重复了三次,拉开了经典教育题材的历史序幕。
全片以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主动从都市来到乡村做女教师的历程为主脉,在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前苏联卫国战争之后,展现一个平凡的女性在不平凡的历史变迁中,如何用自己坚定的信念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在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像慈母一样的瓦尔瓦拉用柔情的一身来播撒知识种子的教师形象。同样,我们在瓦尔瓦拉的身上学到了许多许多。
首先,一个花季少女毕业之后面对众多优越条件并不心动,居然选择到一个偏僻、遥远并且人人都不愿意去的荒村野地去当名乡村教师。她说过:“我要当一名教师,到祖国的边疆去,到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去。”这句普通的估计每个人都说过的话,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能付诸于实际行动中呢?在他们看来,这似乎也只是一句只能放嘴上说说的话,但是瓦尔瓦拉却是真的坐在简陋的马车上,在寒风暴雪的陪伴下去履行她的誓言。风雪阻断不了她前进的步伐,那雪地上留下的坚毅脚印昭示了她对教育的信心。
其次,瓦尔瓦拉说过很多老师都会对自己学生说过的一句话:“你们都是我的孩子”,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个呢?但是瓦尔瓦拉真的做到了对待学生如自己的孩子那般热爱,她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关爱着自己的学生;她无时无刻不在用坚毅和果敢与残酷的现实对抗,这一切都是出于她对学生们深沉地爱。那个夜晚,她收到了一封又一封来自远方学生们的来信,字里行间都是学子们对老师的深深思念之情,是学子们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她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学识却培养了一批批国家建设急需的人才。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位学生,要知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优秀的老师应该善于从整体把握教学法的理论体系结构,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学生们快乐的学习。
再次,瓦尔瓦拉身上的奉献精神让我非常敬佩。她就像一支蜡烛,用一生的时间燃尽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像一支粉笔,为了教诲学生耗尽了全部的心血,把自己的生命作为笔粉,磨到最后默默地消失了。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社会,需要这样的为了学生、为了教育工作牺牲自己的一切,全身心地将自己奉献的人。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教育行业也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学校要发展、壮大,必须需要像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这位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老师更需要要有个良好的师德、师风做后盾。
在思想上崇尚、遵守师德,在行为上体现师德,在实践中进行道德修养,真正认识善与恶,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依靠自己的师德标准去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位学生,从而在教书育人中感受一份愉悦,一份成功。
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呢?首先,我认为老师要爱岗敬业,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分内的事,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只求更好,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严格 履行师德师规,有高度的责任心并且做到爱岗敬业。另外,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位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好坏,与每位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爱护每位学生,发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做到不体罚学生。同时,要多与家长沟通与交流,一起探讨促进孩子发展的方法。
其次,教师要有足够的爱心。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关心爱护上,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时时刻刻给予学生关爱,对于学生细微之处的进步之处要多给予鼓励或者奖励,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再其次,老师要做到以身作则。因为老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会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也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所以,老师一定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也要做的到;凡是禁止学生做的,自己也坚决不做。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最后,作为一名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教师只有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的习惯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
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是关键。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作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像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一样用崇高的人格魅力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用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
第二篇:《乡村女教师》读后感
《乡村女教师》读后感:心灵教育
——如
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乡村女教师》这部老电影,现在来看画面没有色彩,也有些模糊,似乎已经不符合现当代的审美标准。但细细品来,能发现这部影片的声画语言是十分动人的。影片从沙皇中学的毕业舞会开始,瓦尔瓦拉认识了马尔蒂诺夫。她告诉男朋友,自己要去乌拉尔的沙特磊村当一名乡村女教师。在舞会的夜晚,这对情侣还在悠闲欢快地聊天。第二天,马尔蒂诺夫被逮捕了,瓦尔瓦拉含泪来到了偏僻地乡村。这里破落穷困,人们并不相信学习知识能比做农活更有用处。
西伯利亚的农民问:“接受教育就能像挖金矿一样赚大钱吗?”瓦尔瓦拉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村民,受了教育,并不是能比挖金矿赚更多的钱,或者,有了知识就能挖金矿。而是,受了教育,人就有了自我意识,有了公民权利,有了一种渴望平等和自由的欲望,并且,能够为之奋斗。这些,远远比金钱更加重要,最终也不会失去通过自己运用知识的高效劳动,应得的金钱。也就是说,不受教育,有钱未必有文明;受了教育,有了文明,必定也会有钱。
瓦尔瓦拉上课的时候,教室里空空的,虽然她有些失落,但她在心里对孩子们说,孩子们我们开始上课……忽然在教师门口传来童声的回应,她激动地走过去,拉住他们的手说“孩子们,你们要学会念书、写字、算算术,你们将来要成为有智慧、有力量的人,我要使你们有理想。”瓦尔瓦拉的行为感动了村民们,她的学生一天天多了起来。渐渐地,女教师对工作充满了信心。瓦尔瓦拉用自己的爱心和热情取得了村民们的尊敬和信任。
充满热情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前提。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寓于海。”教师的 职业光荣而神圣,教师的劳动艰辛而繁重。我们要豪情万丈、无愧于心的弘扬教师就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许多人把 教师比为“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蜡烛成灰泪 始干;教师是“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教师是“根”、是“粉笔”、是辛勤的“园丁”!我们为自己从事的职业自豪,我们才会更爱更精于这份平凡的事业。做一名普通教师容易,而要做一名优秀教师就必须要有高度的热情,执著的追求,不懈的努力。优秀教师应执著地感悟著名学者王国维所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就是要求注视着人生的苦难而执著地去追寻自己的理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即是追求理想时的艰苦经历,愿把生命献给自己理想的决心。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即理想得到实现后的成功喜悦。”
在电影中,有比赛烧钞票炫富的人,旁观者大多会认为这个人的财路不正,对其嫉妒厌恶。但瓦尔瓦拉捐出自己的全部收入援助困难民户,这种行为也让暴发户动了恻隐之心。让炫富落实在助贫上,这个将过度的财富引向慈善,从而消解贫富差距造成的,客观上的仇恨的智慧,我们中国社会似乎至今没有。我们在当今社会,看到很多炫富现象:名车名表、飞机游艇……很少有人自愿将绝大部分的财产捐入基金,以利整个社会。将父辈的巨大财产捐献给社会,而不是直接交给子女,是对此最有利的。这种思想的萌起,虽然来自社会实践,但是其传承与普及,无疑来自教育。其教育,则正式《乡村女教师》所秉持的。可惜,这种教育,我们中国至今没有,或者说,没有见到其应有的效果。在沙俄,重视做人不重视财产、金钱的教育,使之产生了举世公认的大文豪托尔斯泰以及托尔斯泰主义;产生了要求追上更先进的人类文明,以地主阶级反对农奴制度的“十二月党人”;产生“二月革命”、“十月
革命”……直至今天的,从苏联回归到俄罗斯。曾经有留学苏联的学者说过,星期天的莫斯科,可以在公园里,街边的长椅上,看到许多坐在那里读书的,各种年龄段的人,他们说手中的书,从列宁的著作到普希金的诗歌,以及各种小说,应有尽有……而我们的公园里、街边长椅上……甚至图书馆里,看到的,在读书的人多半是为了考试而啃书的年轻人。这样的差距,或者就是因为教育的不同?
《乡村女教师》虽然是教育题材的电影,对知识层面的教育描写并不突出。更多的关注是放在了,受教育者在心灵上的变化,以及教育者的奉献精神。在描绘心灵的成长方面,运用了一系列的空镜头:湖光云影、原野草坪……给观众一种胸怀开阔的感觉,以此来暗喻孩子们受教育的成长。特别是当瓦尔瓦拉带领她的高材生去考中学的情节中,影片让那位学生用棍子挑着一双靴子,行走在野草茸茸的,辽阔的原野上,从迎面而来到背影渐去,其暗喻教育使一个孩子由心灵深处长大成人的感觉,真实而强烈,甚至颇为动人。还有,这个学生在瓦尔瓦拉的班级上、中学考试的试场上,直到成为教授以后,都背诵着同一首,充满着农民的质朴情感的诗,这又明确地告诉了观众,良好的教育,使一个农民地孩子始终没有被摩洗掉质朴的本质。
最后,这个学生在以优良的成绩完成中学考试,但是因为中学校长的贵族偏见,没被录取后,他说“我是来上学的,我一定要上学,我不回去。”突出了教育的完成,学生已经建立了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不再听之任之。增长知识,启发自我意识,完善心灵,形成自己的原则。这样的教育,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育,而不是仅仅止于学习一些供考试使用的知识、供致富需要的能力。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优秀教师具有的品德。教学中教师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先做什么样的人。一个老师的道德修养和其教育效果是成正比的。教师事事处处、一言一行都要严格自律,用自己崇高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所谓“修身养性”:修身以教人,养性以正己。怎样为人师表呢?教之以才,导之以德,足为师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堪作表也。像瓦尔瓦拉一样,老师应把爱分给每一个学生。教师在学生面前是通体透明的,在一定程度上说,学生就是教师的影子,所以具备高尚的品德是优秀教师的核心。
按照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应该是:学而优则仕,也就是做官。然而,《乡村女教师》告诉我们,最优秀的学生成了教师和教授,教师在西伯利亚继承瓦尔娃拉的事业,进行教书;教授则在城市,更大的范围中教书。这不禁使人想起列宁的语录:青年人最重要的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有什么样的人必然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而人是由教育塑造的,一个人素质的提高来源于教育。所以,不断地教育,将学习者不断地提高,一定会发掘出学习者内在的潜力和心灵的力量。
“挺起胸膛向前走,山川树木和沙洲……”学生们大声朗诵这首诗的时候特别令人感动。乡村女教师是平凡不能再平凡的人了。她们所拥有的,除了精神上地富有外,更多的是生活的贫穷和劳顿。她们为人类的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心血乃至生命。
第三篇:最美乡村女教师读后感
学习最美的乡村女教师心得体会
于宝荣 最近,陆续在电视上、报纸上、网上看着关于最美的乡村女教师曹瑾的报道,心里就像装着什么东西似的总是沉甸甸。
曹瑾生前是重庆市巫山县的一名乡村女教师,2010年6月重庆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她放弃了主城工作机会,主动要求回到家乡巫山县支教,分配到偏远的平河乡小学担任六年级毕业班的班主任。为了带好有27个留守儿童的34人毕业班,她除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更成为了孩子们的“知心姐姐”。今年4月末开始,曹瑾感觉身体不适,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学业,她带病坚持工作,直到7月2日病情恶化被送到医院,已是恶性淋巴瘤晚期。8月26日凌晨,这位被网友称为“最美乡村教师”的女孩,带着对生活的无限眷恋离开人世,年仅23岁。
曹瑾走了,她热爱山里的孩子,却永远离开了孩子们;她最大心愿是捐献眼角膜,但病危时双眼被癌细胞侵蚀;她曾经说,教师节即将到来,肯定会收到很多学生的祝福,她却没有等到教师节那一天;她还期望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剪剪指甲,洗洗脚……带着这许多凄美的遗憾,曹瑾永远走了。曹瑾走了,她也给我们活着的人留下不尽的思考。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几个人能静下心为自己的祖国,为下一代的成长,放弃城市的安逸,而主动选择留在大山里?如果曹瑾不这样选择,是不是能避免今天的不幸?为什么老天偏偏折磨好人,为什么好人反面这么短命?
教师是园丁、是蜡烛、是春蚕,教师职业是人类最崇高的职业,许多青少年都把当一名教师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曹瑾最初高考被医学院录取,但她为了上师大,为了当一名老师,宁愿选择复读。曹瑾执着而纯洁的教师情结,是我们做教师的骄傲。可是如果她当初不选择复读,而上了医学院,是不是可以避免今天的不幸呢?
曹瑾发现自己患病以后,她忙于毕业班工作,为了孩子,她一再拖延病情,直到病情恶化不得不住进医院。曹瑾的敬业精神令我们感动,可是我们更遗憾的是,如果曹瑾平时能多注意一下身体健康,如里曹瑾没有今天的不幸,她将会为山里的孩子做更多更多的工作。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曹瑾走了,但她用血的教训告诉我们,身体健康是多么多么的重要,没有一个好身体,一切都无从谈起,再美好的愿望也只能是泡影。
然而,曹瑾毕竟选择了做教师,选择了“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人生匆匆,一去不返,曹瑾临终前病床上的表现再一次向大家表明了,她无悔自己当初的选择。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没有理想,尤其是当下成长起来的80后,有人
说他们是幸运的一代,又是最不幸的一代。曹瑾的故事,给当下价值观念越来越复杂和多元的社会带来了另一种感受,曹瑾的故事,让我想起了那个人人都怀揣着一份真诚、喜怒哀乐都是一个“真”字的纯洁年代。
高马头中心小学
2012.10
第四篇:最美乡村女教师
最美乡村女教师
—— 记桃源县太平铺乡中学物理教师郭春娥
□本报通讯员 李泽红
郭春娥是桃源县太平铺乡中学物理教师,1985年在桃源师范学校毕业后,郭老师就一头扎进山区,二十八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受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好评。她一直是教师中的楷模,是大家眼中最美的乡村女教师。
在近30年的从教生涯中,郭老师不知迈过了多少沟沟坎坎,品尝了多少辛酸和泪水,经受了多少名利的诱惑。年轻时,她曾经有从政的机会,可她依然选择从教,许多乡村教师往城里挤时,她却毅然放弃进城的机会,跟随丈夫到大山区扎根,她就像那峭壁上的劲松,忠诚于脚下的一片乡土,以世人少有的从容淡定,诠释着生命真正的价值,她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教学上,郭老师一丝不苟,精钻业务,积极打造快乐课堂、高效课堂,及时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学生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经常从不同角度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学生,用鼓励的眼神给学生以自信,用亲切的语言肯定学生的进步。师之爱换来生之尊,同学们都认为她是值得依赖的教师,又是亲密的好朋友、值得尊敬的长者。同学们总是喜欢上她的课,她的教学效果也总是比别人好,任课班级教学成绩常年位于同年级前列,所带的毕业班全县会考成绩每次均名列前茅。在班级管理中,她大胆创新,勇于放手让学生参与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担任班主任22年,她的班级里总是班风正、学风浓,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校先进班集体。
郭老师是一瓶“万精油”,服从学校安排,她多次“改行”,教过小学语文、初中历史、初中物理等科目,干一行爱一行,她无论教哪科,总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对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她从不保守,每学期坚持上公开课、示范课,团结并影响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她撰写的论文有数十篇获省、市级奖,主持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体构想》等多个课题在县市获奖,她先后三次荣立市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受县人民政府嘉奖十多次,县政府教师节表彰一次。
第五篇:《乡村女教师》观后感
电影《乡村女教师》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这部影片,这部电影主要表现了一位女教师为了最求自己的理想而到一个贫穷落后的小乡村里教书,从而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乡村、孩子和教育事业的平凡而感人的故事。
影片一开头就给我们呈现了一副感人的画面:温馨的舞会上,单纯、可爱、善良、漂亮的瓦连卡认识了蒂诺夫,瓦连卡告诉蒂诺夫,她要去当一名乡村女教师,当蒂诺夫问她为什么要到西伯利亚去的时候,她是这样回答的:“那里缺少教育,可是没有人愿意到那里去,我的理想是教育孩子,假如我们真心诚意、耐心的去教育、感化他们成为好人,即使是一个最坏的人也会变好,但是我们一定要真心诚意的去教。蒂诺夫说:“你的信念正合我的心意,但愿乌拉尔的风暴别把它连根拔掉,别吹断它,别冻坏它。”就是这么一段朴实的语言和对话,深深地使我感到震撼。
这是两个真正的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的信念和理想使了他们产生了经得住风雨考验的革命爱情。
正是因了这样的理想和信念的支撑,瓦连卡才能勇敢的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把自己的一生真心诚意地奉献给了这个小小的乡村。
当她第一天来到村庄的时候,学校的打铃人就告诉她,这里的孩子他们的手不是用来字的。她还没把脚落定,就目睹了酗酒的老矿工追赶、殴打自己的老婆中,这使她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个村庄的贫穷、落后、甚至愚昧野蛮。
尽管她是那么的害怕,那么的孤独,她也没有退缩,她对着蒂诺夫的相片说:“亲爱的,你看这有多艰难,但是我们说过要感化他们。”是的,坚定的信念成了她的精神支撑点,使她义无反顾的、真心诚意的去教孩子们识字,让孩子们知道白天为什么会变黑、海那边住着什么人、还要教孩子们懂得思想......她真心实意地爱着孩子们,她不允许一个学生失学,当善良的她来到失学女学生杜尼雅的家时,看到贫困窘迫的家快要倒塌时,泪水蒙住了她的双眼,即使她只是个势单力薄的女教师,她还是勇敢地冲进了淘金者的家,当这些淘金者为了炫耀自己的富有,争相当众烧掉卢布的时候,瓦连卡掏出了自己微薄的工资,表示要给杜尼雅家盖房子,这些富人终于被感化了,他们也纷纷掏出了自己的钱包。
她就像一个母亲,把每个学生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她用爱去感化孩子,用爱去鼓励孩子们。当她的学生去进行中学面试的时候,她像一个母亲那样焦虑的等待;当她的学生因为贫穷而被中学拒绝录取的时候,她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即使是这样的伤心,她又不忘记鼓励孩子们要对未来抱有希望:“不要灰心,你会念到书的。好日子总会来的。”
瓦连卡是不幸的,她一生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孩子,和丈夫相聚的日子屈指可数,十月革命胜利后,眼看着幸福就要到了,而她的丈夫却在战斗中负了重伤并牺牲了。
然而,她又是幸福的,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乡村,献给了孩子们,献给了教育,她的一生桃李纷纷满天下,并且获得了最高的奖赏——列宁勋章。所有的人都为她庆贺,她——终于流下了幸福的泪水。这使我想起她的丈夫临死前说的话:“我回顾过去的一切,我没有遗憾,我为了人类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正是他们夫妇一生的写照。为了淳朴而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他们都献出了自己的一生,甚至生命。
我在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为他们纯净的爱情、为女教师朴实、善良、奉献的一生,数度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瓦连卡的那句话好像还言犹在耳:“假如我们真心诚意、耐心的去教育、感化他们成为好人,即使是一个最坏的人也会变好,但是我们一定要“真心诚意的”去教。”纵观现在这个容易浮躁的教育时代,我觉得所有的教育者都应当把这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不管那个时代,那个地方,我们的教育都在呼唤这样的老师、都迫切的需要这样的老师。
然而是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是真心实意的去教呢?如果每个教师都能抱着真心实意的态度来教学生,来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我们的教育里就不会出现对孩子无情的歧视、丑陋的体罚、让人心酸的贫富区分、大发教育不义之财的害群之马、还有最近频频被曝光的强奸学生、绑架学生的衣冠禽兽.....每一个为人师者,请紧紧地记住瓦连卡的这句话:“我们一定要——“真心诚意地”去教。”只有这样,才能像瓦连卡那样把自己的一生真心实意地、无怨无悔地奉献给孩子、学校、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还我们教育的那方净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才。
商丘外国语中学九年级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