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女教师观后感
2011年 师德建设月 心得体会
《乡村女教师》观后感
在本年度的师德建设月活动中,学校教务部组织我们观看了影片《乡村女教师》。这是一部苏联影片,拍摄于1947年,虽然距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但它依然是有关教师影片中经典的经典。影片讲述的是十月革命前夕,女中学生瓦尔瓦拉志愿离开大城市到农村任小学教师。虽然在这过程中,她遇到过了很多困难,但通过她的努力,学校越办越好,部分学生也有所成就,经历了数次战争的考验,学校逐渐壮大,瓦尔瓦拉也沉浸于桃李满门的幸福之中。
这部影片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瓦尔瓦拉的爱心与她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她将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西伯利亚一个小山村的学校,奉献给了那里的孩子,她这一辈子只做了教育一件事。她对学生所付出的爱心是令人敬佩的。在瓦尔瓦拉刚到那的时候,碰到了一个男人在打女人,那个男人力气大,没有人上前劝阻,只有瓦尔瓦拉敢上前阻止。这表现出在这样一个未经开化的地方,很多人的行为是野蛮的,他们的经济落后,生活方式落后,思想更是落后,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根本没有要让孩子上学学知识的想法,很多孩子要做工来支撑家里的生活。开学的第一天,瓦尔瓦拉在教室里等待孩子们的到来,结果一个人都没有,但她仍然坚持对着空荡荡的屋子开始她的开场白。这时她发现有几个孩子在门外听着她的讲话,这时她最开始的学生,后来学生就渐渐多了起来。我记得每次她都会对新学生说:“从今天开始,你们不一样了,你们是学生了”,她还说她教授的不仅是知识,更要交给他们思想。有学生家里房子倒了,她捐出了自己的工资,又帮着想办法筹钱。有个孩子的功课很出色,她陪着他一起去考中学,尽管学校没有收她的学生,但她依然鼓励着这个学生,这个学生后来成了一名教授。
我感动和敬佩瓦尔瓦拉老师对学生所付出的爱心。她心甘情愿从大城市到偏远的小山村教书,她经历过战争的残酷以及爱人的离去,但她始终不曾放弃对教育的忠诚和执着。教师的爱,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有了这种爱,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上。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是只有在影片里,像瓦尔瓦拉这样去山村支教的老师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有的甚至一生都留在了那里,他们的付出都是让人钦佩的。其实每一个站在讲台上的老师都需要具有爱心,2011年 师德建设月 心得体会
教师是学生心灵家园的营造者,教育是一种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没有交流我们就很难把握那一颗颗璀璨而又与众不同的心灵,而爱是交流的基础。在影片《心灵捕手》中,尚恩教授就是一位充满了爱心的老师,他宽容地对待威尔这个问题少年,用他独特的方式走进了威尔的内心,让这个异类天才重新找到了健康的自我和生活的目标。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不能因为他的成绩不好而给他贴上差生的标签,忽略了他其它的闪光处。也许只是一句鼓励的话却可以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
对于想要成为未来教师的我们,要想瓦尔瓦拉老师学习,也许做不到她那样,但要努力朝着这个方向,爱每一个孩子,用爱开启他们心灵的窗户,这才对得起“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个称号。
我是一名教学干事,虽然很少有接触学生的机会,但是我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为了给学生服务。所以虽然不能面对面的给学生奉献出自己的爱心,但对于每一项工作,都应该要带着对学生的爱、对教育工作的热诚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教育工作者的称号。
机电教学部
王燕 2011年3月22日
第二篇:《乡村女教师》观后感
电影《乡村女教师》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这部影片,这部电影主要表现了一位女教师为了最求自己的理想而到一个贫穷落后的小乡村里教书,从而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乡村、孩子和教育事业的平凡而感人的故事。
影片一开头就给我们呈现了一副感人的画面:温馨的舞会上,单纯、可爱、善良、漂亮的瓦连卡认识了蒂诺夫,瓦连卡告诉蒂诺夫,她要去当一名乡村女教师,当蒂诺夫问她为什么要到西伯利亚去的时候,她是这样回答的:“那里缺少教育,可是没有人愿意到那里去,我的理想是教育孩子,假如我们真心诚意、耐心的去教育、感化他们成为好人,即使是一个最坏的人也会变好,但是我们一定要真心诚意的去教。蒂诺夫说:“你的信念正合我的心意,但愿乌拉尔的风暴别把它连根拔掉,别吹断它,别冻坏它。”就是这么一段朴实的语言和对话,深深地使我感到震撼。
这是两个真正的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的信念和理想使了他们产生了经得住风雨考验的革命爱情。
正是因了这样的理想和信念的支撑,瓦连卡才能勇敢的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把自己的一生真心诚意地奉献给了这个小小的乡村。
当她第一天来到村庄的时候,学校的打铃人就告诉她,这里的孩子他们的手不是用来字的。她还没把脚落定,就目睹了酗酒的老矿工追赶、殴打自己的老婆中,这使她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个村庄的贫穷、落后、甚至愚昧野蛮。
尽管她是那么的害怕,那么的孤独,她也没有退缩,她对着蒂诺夫的相片说:“亲爱的,你看这有多艰难,但是我们说过要感化他们。”是的,坚定的信念成了她的精神支撑点,使她义无反顾的、真心诚意的去教孩子们识字,让孩子们知道白天为什么会变黑、海那边住着什么人、还要教孩子们懂得思想......她真心实意地爱着孩子们,她不允许一个学生失学,当善良的她来到失学女学生杜尼雅的家时,看到贫困窘迫的家快要倒塌时,泪水蒙住了她的双眼,即使她只是个势单力薄的女教师,她还是勇敢地冲进了淘金者的家,当这些淘金者为了炫耀自己的富有,争相当众烧掉卢布的时候,瓦连卡掏出了自己微薄的工资,表示要给杜尼雅家盖房子,这些富人终于被感化了,他们也纷纷掏出了自己的钱包。
她就像一个母亲,把每个学生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她用爱去感化孩子,用爱去鼓励孩子们。当她的学生去进行中学面试的时候,她像一个母亲那样焦虑的等待;当她的学生因为贫穷而被中学拒绝录取的时候,她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即使是这样的伤心,她又不忘记鼓励孩子们要对未来抱有希望:“不要灰心,你会念到书的。好日子总会来的。”
瓦连卡是不幸的,她一生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孩子,和丈夫相聚的日子屈指可数,十月革命胜利后,眼看着幸福就要到了,而她的丈夫却在战斗中负了重伤并牺牲了。
然而,她又是幸福的,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乡村,献给了孩子们,献给了教育,她的一生桃李纷纷满天下,并且获得了最高的奖赏——列宁勋章。所有的人都为她庆贺,她——终于流下了幸福的泪水。这使我想起她的丈夫临死前说的话:“我回顾过去的一切,我没有遗憾,我为了人类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正是他们夫妇一生的写照。为了淳朴而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他们都献出了自己的一生,甚至生命。
我在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为他们纯净的爱情、为女教师朴实、善良、奉献的一生,数度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瓦连卡的那句话好像还言犹在耳:“假如我们真心诚意、耐心的去教育、感化他们成为好人,即使是一个最坏的人也会变好,但是我们一定要“真心诚意的”去教。”纵观现在这个容易浮躁的教育时代,我觉得所有的教育者都应当把这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不管那个时代,那个地方,我们的教育都在呼唤这样的老师、都迫切的需要这样的老师。
然而是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是真心实意的去教呢?如果每个教师都能抱着真心实意的态度来教学生,来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我们的教育里就不会出现对孩子无情的歧视、丑陋的体罚、让人心酸的贫富区分、大发教育不义之财的害群之马、还有最近频频被曝光的强奸学生、绑架学生的衣冠禽兽.....每一个为人师者,请紧紧地记住瓦连卡的这句话:“我们一定要——“真心诚意地”去教。”只有这样,才能像瓦连卡那样把自己的一生真心实意地、无怨无悔地奉献给孩子、学校、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还我们教育的那方净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才。
商丘外国语中学九年级
张鹏
第三篇:乡村女教师观后感
《乡村女教师》观后感
这是一个苏联红色经典影片。影片《乡村女教师》用相当诗情画意地电影语言,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平凡又伟大的女教师的普通生活。中学毕业漂亮的姑娘----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带着美好的愿望,心中憧憬的未来,来到了偏远的小乡村。这是一个贫困、破落的小村。村民们愚昧无知,而且很野蛮。矿工们喝着醉酒,殴打自己的老婆。准备上课时,可教室里一个学生也没有,空荡荡的。她有些失望,但面对着空荡荡的教室,她试着对心目中的孩子们说:“孩子们,现在开始上课,我叫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
乡村女教师观后感应该是心怀激动的,也是心怀感动的,更是心怀着感伤的。那些最美的老师们用滴水穿石的力量,一点点的托起了乡村里的的孩子,让乡村里的孩子们都拥有了自己的翅膀,走出了偏僻、野蛮。而这些最美丽的老师们却随着岁月的流逝像一棵大树一样,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为其他的孩子继续挡风挡雨。这份坚持和隐忍让我为之动摇。风雨不变的坚持是难得的,那些点点滴滴的岁月,能将一切绚丽的虚华都对比的毫无色彩。
从青春到白发,做着平凡而伟大的事,从城市到乡村,执著于教育,执著于奉献,桃李满天下。教无类,她让劳动人民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乡村女教师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作为千千万万名教师中的一员,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的人才。
这就是平凡中的伟大。因为平凡,所以伟大更散发光彩。在中国同样有着和女教师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一样辛勤付出的老师,他们自身那种强大的责任感和伟大的奉献精神让这些平凡的老师变得不平凡,当我提笔写下乡村女教师观后感的我也不禁开始反思,怎样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才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人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对美好的向往,向往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生命。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大富大贵,虽然那也是一种成功,但乡村女教师带给我们的却是另一种精神上的震撼-桃李满天下。这种平凡伟大的生命带给我们的震撼是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的,好似看见了水滴滴在石头上,久而久之便穿石而过,那种激动是让人无法安静坐着的。
影片观后鉴定了我对教学工作的信念,无论遇到任何的困难和阻力,我将一往无前的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幼儿教育的事业上。
第四篇:《乡村女教师》观后感
知识改变世界
——观《乡村女教师》有感
《乡村女教师》里最令我记忆犹新的两句话,一句是瓦尔瓦拉上课的开场白:“从今天起,你们不再是普通的孩子了,是学生。我教你们念书、写字、算术。你们要成为识字的人。我要教你们思想。”一句是电影里的她说的最后一句话:“这是很有意义的。”在我的理解里,她所说的有意义是指瓦尔瓦拉用辛勤的一生播撒着种子,传授着知识,而被她教育已经有所成就的下一代们也将继续把她的知识、思想传承下去。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读书改变人生”这类的话语已经耳熟能详被人口口相传,正如《乡村女教师》里瓦尔瓦拉的学生在各个领域有所建树,为国家做出了不少贡献,这便是“知识改变世界”的有力铁证。
还比如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的陈章良先生在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 《东方时空》节目采访时就强调:进入大学读书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他以后所有的成功都源于此。陈章良出生在福建沿海一个偏僻的渔村里,9岁才上小学,但26岁时他成了中国国家“863”高技术专家委员会最年轻的专家,35岁担任北大副校长,现在已经是中国科学家协会最年轻的常委。还有拿破仑、毛泽东一类的伟人,正是有了广博的知识,才有施展才能的力量。这里就不做赘述。
那些伟人通过勤奋刻苦,汲取知识获得伟大成就的事例太多太多,我看过很受鼓舞,但是却没有深刻的感悟,而我这篇文章真正想说的,是我身边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切身体会。
一、考上哈佛的邻居哥哥
隔壁的石头哥哥,从小在我的印象里是个憨厚老实的人。他非常热爱读书,也十分爱惜书本,每次向他借书时,他总是千叮呤万嘱咐不要我弄脏书本。有一次不小心把书本封面折了个印子,他心疼了半天。
中考时,石头哥哥离家乡的省重点高中差一分,家里花了几万块让他上了省重点。然而三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同济大学。他曾经和我说,家里出了几万让他上高中,他要以知识和成绩来回报父母。
大学他学的历史专业。我当时非常诧异他为什么选了这么一个冷门的不好就业的专业。他说,这是一个他感兴趣的专业,他能学到很多,他也相信以他努力能够有一个好的未来,甚至能为世界做出一点改变。当时在我看来,他都是夸夸其谈,历史都是空泛的东西,也是过去的老东西,他能玩出什么新花样吗?
石头哥哥之后的突飞猛进让我膛目结舌。在大学前三年里,他专业成绩优异,并自学了7门外语,大三的时候,他翻译了一本由哈佛大学出版的讲美国历史的书籍。他是中国第一位翻译这本书的人,由于当时没有既精通美国历史又精通英语的人可以校对这本书,这本书压箱了两年,终于在他研一的时候出版。而他在四年的认真学习后,考上了北大研究生。
在他研究生期间,已有一所美国常青藤大学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去那所大学读博,帮他出所有的学费生活费每月还有几百美元的奖学金。然而他没有接受邀请。他说他渴望更专业的大学获取更丰富的知识,他想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博士。在去年,他向美国十几所著名大学提交了申请,所有大学都录取了他,最终他选择了世界名校哈佛。
这就是邻居家哥哥的故事,在我看来已经算是一个传奇了。今年他便要飞到大洋彼岸继续他的深造。我想,知识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他为这个世界也做出了一些改变。比如他翻译的书籍加强了中美文化的沟通交流,比如他在一些学术报告会上的发言传播了思想,比如他深造完归国后对祖国的贡献,再比如他对我这个小妹妹深深地鼓舞。
他曾经对我说的一段话我仍然记忆犹新:“你的出身、智商都不是你能决定的,而你能决定的是你要吸取多少知识。要知道书本是这个世界上能带给你最多智慧的事物,好好珍惜你还能大量获取知识的头脑。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二、教书育人的妈妈
在观看《乡村女教师》的时候,我无数次的想起了我的妈妈。作为一名初中老师,她教书育人整整24年。在这24年里,她真像瓦尔瓦拉一样,用全身心投入教学。
电影里的女主人公在都市舞会里踌躇满志,在刚到西伯利亚时为破落的乡村现实唏嘘忧虑,在学生越来越多时激情万分投入教学,因为学生被中学拒之门外而愤怒,在婚礼上动情地歌唱,在战争来临后鼓励学生们,为远方战士祈祷,在得知恶势力要反扑时勇敢反抗,在苏维埃政权下的学校里做了校长后依然像第一次上课一样亲切,在面对满箱的学生来信时欣慰的笑了,在校友会中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中。
而我的妈妈,中午牺牲吃饭的时间为孩子们讲题,晚上夜深了还一遍一遍修改着第二天的教案,寒冬里的课间陪着学生们跑操。在我的记忆里,妈妈忘记接我回家,是目送着学生们一个个出校门时才想起自己的孩子没回家。在我牙痛万分的时候,她还留在办公室里和情绪低落的学生谈心。很多家长放心的把自己的孩子寄住在我们家里,而那些学生都亲切的喊她“王妈妈”。
我曾经问她,何必这么又苦又累,轻轻松松把课上好即可,一个初中老师能改变什么呢?她说,初中学好了就能上一个好高中,受到更好的教育。虽然说这不能直接导致什么,但是这是人生的一个机会一个转折点,推孩子们一把,说不定以后就能发展的更好呢?
这是妈妈的信念。她的学生从事着各个行业,没出伟人,但有所建树的也不少。每年过年时,她的学生们都会带着蛋糕,来看望妈妈。就像电影里校友会时瓦尔瓦拉欣慰的笑容,每年这个时候妈妈也会很开心。她说,当老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们有所成就。老师是传播知识的桥梁,知识具有改变世界的魔法。
三、派出所所长叔叔
妈妈的高中同学余叔叔,他的故事令我感触很深。妈妈他们上高中时,八十年代,余叔叔家在农村,条件很差。叔叔回忆说,他高中老师告诉他,只有通过考学,才能走出农村走出贫困日子。他就拼命学,天天吃着咸菜,白米饭,为了走出农村,什么苦都能忍受。晚上别人都睡觉了,他还在教室挑灯夜战,最后考上了警官学校。现在是派出所所长。他很感激他的高中老师,每年过年都去看老师。他说,没有他老师,没有他现在的生活。
余叔叔只是一个小小的派出所所长,但破了不少案子抓了很多犯人。他维持了社会治安,保障了群众安全,得到大家的赞扬和肯定。他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为世界做出了改变。
最近的新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读书似乎只是为了吃饭。没错,人活着是要吃饭,而活着不是仅仅为了吃饭。古往今来,多少人凭借知识改变了人生,世界因科技文明的发展而改变。从电影里孩子们一双双充满希望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是知识让他们的心插上了翅膀。作为当代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汲取知识,并在未来用知识为这个世界做出一些好的改变。
第五篇: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观后感
电影《乡村女教师》再观后感
这是一个苏联红色经典影片。30 多年前,我还是个学生就观看了 这部影片。朦胧的记忆里留下了这位女教师的美好形象:长大后,我 要当一名教师,到祖国的边疆去,到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去。今天作为 一名教师,再次观看,那种感动再次涌上心头。影片《乡村女教师》用相当诗情画意地电影语言,向观众展示了 一个平凡又伟大的女教师的普通生活。中学毕业漂亮的姑娘----瓦尔 瓦拉·瓦西里耶夫娜带着美好的愿望,心中憧憬的未来,来到了偏远 的小乡村。这是一个贫困、破落的小村。村民们愚昧无知,而且很野 蛮。矿工们喝着醉酒,殴打自己的老婆。准备上课时,可教室里一个 学生也没有,空荡荡的。她有些失望,但面对着空荡荡的教室,她试 着对心目中的孩子们说: “孩子们,现在开始上课,我叫瓦尔瓦拉· 瓦 西里耶夫娜……” 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的行为感动了村民们,她的学生一天天 多了起来,由三个变为二十个、四十个、五十个。瓦尔瓦拉·瓦西里 耶夫娜对工作充满了信心。她说: “孩子们,你们要学会念书,写字,算算术。你们将要成为有智慧,有力量的人,我要使你们有理想。”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用自己的爱 心取得了村民们的尊敬和信任。在她精心教育下,孩子们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岁月如流。小乡村在苏维埃政权下建设成了一座矿山城市,头发斑白的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做了校长。培养了许多国家的栋
梁之才。打开学生们从祖国各地写来的信件,她很自豪,她自己没有 孩子,却桃李满天下!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以她几十年如一日的 辛勤耕耘,获得了国家最高的奖赏----列宁勋章。学生们从各地赶来 看望着这位女教师,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沉浸在幸福的回忆 中…… 从青春到白发,做着平凡而伟大的事,从城市到乡村,执著于教 育,执著于奉献,桃李满天下。教无类,她让劳动人民获得了受教育 的机会和权利,乡村女教师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作为千千万万名 教师中的一员,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 了一大批的人才。在我们的国家里也有像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女 教师那样,为了学生、为了教育工作,牺牲自己的一切,全身心地将 自己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们一生是默默无闻,别无所求,但为学生 是呕心沥血。“一个都不能少”,教育的执着,展示了平凡教师不平凡的精神。他们永远是我工作的楷模,工作的动力,我会永远记住他 们的故事,记住这位乡村女教师的名字----瓦尔
瓦拉· 瓦西里耶夫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