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6岁儿童阅读有特点-选择图书的方法
3-6岁儿童阅读有特点 选择图书的方法
3-6岁是幼儿识字的关键期,早期阅读能够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促进幼儿左右脑平衡发育,是早期教育的最佳选择。如何选择幼儿图书
图文比例不同对幼儿的故事阅读理解确实存在影响:从幼儿自主选择的三类图书的情况来看,年龄越小的幼儿越适合阅读图画比例较大的图书;随着年龄的增大,图书中的文字对幼儿阅读逐渐产生了影响。但应当注意的是幼儿自主阅读时,不适合读文字比例过高的书。
识字对幼儿阅读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凸显起来:幼儿故事理解信息主要的渠道有二,一是图画,二是文字。在幼儿不认识或认识极少汉字的情况下,其只能根据图画提供的信息进行理解和判断。因此,有效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局限。但当其获得了一些汉字知识后,对文字的理解成为幼儿成功阅读的重要辅助,不仅使阅读的准确性提高,而且理解的程度也逐渐加深,整个阅读的水平也相应提高。
图画在幼儿故事书中始终占有重要作用:幼儿故事书一大特点即是画面形象生动,极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幼儿在阅读过程中,80%以上的信息是从图画中获得的。因此,图画的质量和水平也影响到幼儿的阅读理解。对图画的要求不应当仅仅是外部的色彩、造型、构图等,还应当注重其内容的提示性、情节的连贯性和含义的启发性。否则,图画的误导也会导致幼儿无法进行有效的成功阅读。
不同年龄段幼儿都是怎么读书的 3-4岁幼儿的阅读理解特点 在阅读过程中,3-4岁幼儿能够用手指指点其中的人物,同时微笑,但翻页比较快,一本4到5页的故事书有的幼儿不到1分钟即可“读”完。幼儿看完一本书后是否理解了呢?我们对故事内容进行了阅读理解方面的提问。如《乌鸦喝水》这个故事,提问的所有幼儿均能回答出这是关于“一只小鸟”的故事(个别幼儿能说出小鸟的名字“乌鸦”),故事发生的地点“沙漠”等一般性知识。但当问及“小鸟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如何喝到水?”这三个问题时,幼儿几乎回答不出。只有一个幼儿回答“小鸟想喝水”。可见,3-4岁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初层知识性内容的水平上。
4-5岁幼儿的阅读理解特点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一边看图,一边用手指说明文字,口中念念有词(经询问得知这两名幼儿仅认识其中的1、2个汉字),且其读完一本故事书的时间明显要比3-4岁幼儿长;而且更加倾向于选择文字比例大的图书,即使这样的书,4-5岁的孩子翻书的速度也比较快。
从对故事阅读理解的提问来看,80%的4-5岁幼儿能在提示下复述出故事大意,但明显的特征是复述信息的来源主要是图片,如果图片的表意不明显或提供的自由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思路来“讲”故事,即与原来的故事内容存在出入。例如在一则《春天来了》的故事中,由于第一副图片的色彩非常绚丽,以金黄色为主,幼儿在其复述时即说明“春天来了”,但原文大意传递的却是“金秋”的信息。此外,选择文字比例大的幼儿基本无法复述故事。
5-6岁幼儿的阅读理解特点 在阅读过程中,5-6岁幼儿可根据所认识的汉字,结合图片进行理解,文字在阅读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虽然幼儿无法认识其中的每一个汉字,但80%以上的汉字识别使他们能够基本上正确理解故事大意,并对故事内容进行预期。除此之外,5-6岁幼儿能够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并能就不懂的内容进行提问。
第二篇:2-3岁儿童年龄特点
2-3岁儿童年龄特点
科学 发展水平:
1. 好奇心强,对外部特征明显,而且变化的事物兴趣很大。2. 对动植物感兴趣,喜欢观察动物的动作。
3. 喜欢自己的动作产生的反应,比如敲一下风铃,风铃响了,他会接着敲,然后满意的欣赏自己产生的效果。
发展需要:
1. 提供各种各样与儿童生活相关的丰富多彩的物体,要求颜色鲜艳,有变化。2. 提供一些易发芽的植物和可以亲近的动物,让孩子亲眼看见变化。
3. 用他们的经验告诉他们一日常规,比如起床对谁问好,如何准备睡觉等等。
4. 在让他们了解规则时候要从儿童的心理反映出发,尽量采取跳跃性大的语言或者动作。
社会和自我 发展水平:
1. 在2岁左右,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和自己身体的感觉,但在表达自己的愿望时,总要把自己的名字挂载前头,如“宝宝吃糖”。说明幼儿仍然不能把自己和外界环境分开来。
2. 在2岁半后,幼儿把对自己的称呼从名字改成了“我”。这是幼儿终于把自己和客体分开的标志。这个时候幼儿处于“我自己……”的阶段,尽管不太会自己吃饭,但仍要自己拿勺,尽管走路不太好,也要自己找。独立性增强。3. 自我评价依靠老师或者其他成人的评价。
4. 性别意识刚刚开始萌芽,只是知道自己是女孩或男孩,至于为什么会是男孩或是女孩以及分别的性别行为是什么,则不知道。
5. 已经出现各种各样的情感,包括嫉妒,但没有精确的分化。比如不明白痛苦和愤怒的区别。
6. 在同伴交往中,多进行独自游戏或者平行游戏,喜欢挨在一起游戏,但不会有明确的合作。
7. 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弱,孩子一着急可能会出现拳脚攻击的问题。发展需要:
1. 尽量保护幼儿的独立性,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性别等等。
2. 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尽量避免儿童产生嫉妒的消极情感。3. 对孩子的排泄活动要采取适当的态度,不要过多申斥。
4. 不为儿童提供非亲社会性行为的榜样,如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要及时制止。
身体与运动 发展水平:
1. 骨骼短而细,非常柔软。肌肉重量占身体重量的30%以下,肌肉特别容易疲劳。扁桃体开始发育,声带短。心脏的容积为出生时的两倍,胃容积很小。排尿次数多。植物型神经发育基本形成,但动作的平衡还有待发展。2. 生长发育的速度较前慢些,活动能力开始加强
3. 不能自如的运用双腿进行上下楼梯的活动,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只能进行简单的动作,手和腿的动作不能协调。
4. 发展大脑皮质的机制逐步完善,第二信号系统迅速建立。从母体获得的免疫能力已经消失。
发展需要:
1. 合理的营养膳食和卫生习惯。
2. 适当的户外活动。活动要动静交替。
3. 要进行适合这个年龄段的体育游戏,动作幅度不要太大,要简单,有必要的重复。4.因先天的免疫能力消失,加上与外界接触机会增多,易患各种传染病,应该重视预防措施。
数学 发展水平:
1. 产生了对集合的笼统知觉,但这种知觉是泛化的。比如他们对东西的描述都是用“多多”,“好多”来表示,而不去考虑物体的精确数量,比如玩玩具时候有五块积木,在孩子不注意的情况下拿走两块,孩子也不会察觉。同时也不会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了。另外,也不会进行精确的数字对应了。如上面有三朵花,孩子下面同样会放上三朵花这种情况在这个年龄段很难看到。2. 对物体的特征开始感觉,有了一些具体概念分类的方法。但大多数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比如他们经常见的人,动物等等。不能进行一级类概念的分类,如水果,车辆等等。3. 基本不会加减运算。4. 能够对大小物体做出正确反应,能按照成人的语言指示选择大的或小的物体,但不能用积极词汇来表示。
5. 对物体的形状感知很匆忙,难于辨认一些相似的形状。6. 能够以自己为参照点认识上和下,但对前后等认识不精确。
7. 能认识差异比较大的时间概念,比如白天,晚上,与自己的经验相联系,认为白天就是在幼儿园,晚上就是睡觉。
发展需要:
1. 设计活动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2. 尽量提供比较有差异的物体来让孩子辨别和确认,切忌选择相似性的物体来引导孩子。3. 设计活动从儿童本身出发,不要以其他人为参照点。
艺术 发展水平:
1. 绘画水平属于涂鸦期。这个阶段属于无目的地乱笔画,常常用五个手指头抓着笔在纸上乱涂乱画些杂乱的线条,这是缺少视觉控制的肌肉运动,无明确的作画意图。在两岁半以后,出现简单的绘画目的,但不能成形,不注意色彩变化,常常使用单色笔,偶尔换另一种颜色笔涂画。
2. 手工活动中,不能有目的地制作形象,如在泥塑活动中,只是手握油泥或拍打油泥,时而掰开时而揉成一团,享受油泥或者粘土的触觉感以及形态的变化感。使用剪刀也只是满足于手工操作的过程,享受着自主活动的快感,体验手工工具和材料的特性。
3. 在欣赏作品时,没有具体的标准,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熟悉程度和以往经验的契合程度来确定喜欢与不喜欢。往往会对简单夸张,颜色鲜亮或者韵律明快的作品产生好感。同时直接以动作和活动表示出来,遇到自己喜欢的物体,就要去摸摸,看看。
4. 在唱歌时,因为声带的限制,短而柔嫩,喜欢韵律强,简单的儿童歌曲。能够跟着音乐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如拍手或者跺脚。÷
发展需要;1.2.3.4.5.为幼儿提供优美的环境,要求色彩明快,颜色鲜亮,与儿童生活经验息息相关。为儿童提供各种接触手工材料的机会,鼓励他们的每一次创造。和儿童一起聆听动听的乐曲,可以训练儿童对音乐的敏感性。到美丽的户外环境中,给孩子熏陶。
为儿童提供表达情感的机会,比如在音乐的陪伴下伴以相应的动作等等。语言 2-2岁半 发展水平:
1. 语音逐渐规范,发不出的语音减少。对zh,ch,sh,r发音困难,少数孩子发g,k,h,u,e困难。2. 运用多种简单句句型,如简单主谓句“宝宝睡觉”,简单谓宾句“不要娃娃了”,简单主谓宾句“宝宝上幼儿园”,复杂谓语句“给我玩具玩”。
3. 复合句初步发展。大多数为三词句,四词句,句子不连贯,加上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说明。
4. 出现疑问句。如“是吗,老师呢,走吧”“这是谁”“怎么办”“娃娃在哪儿”“这是什么”“什么时候玩”“为什么”等等。
5. 使用结尾策略。如问“吃了没有(刚吃完饭)”答“没有”;问“出去玩,好不好”(扔掉玩具,准备出去)答“不好”。
发展需要:
1. 触摸实物。触摸与生活有关的实物。2. 看无文画册。看图说话,看图听故事。3. 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说话。4. 听故事,学儿歌。
2岁半-3岁 发展水平:
1. 词汇量增加,对新词感兴趣。
喜欢问“这是什么”“为什么” 2. 开始使用人称代词,最常用“我”“我们”。3. 喜欢模仿故事,对文学语言感兴趣。
4. 说出完整的句子,出现了多词句和复合句。句子的含词量有5-6个单词。联合复句居多,如“要…….还要……”“有……还有……”,递进复句“不但……而且……”“先……再……然后…….”和选择复句(或者……或者……)开始有所发展。
5. 说话不流畅,表达常有“破句”现象。说话像口吃,上气不接下气,气喘吁吁。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发展需要:
1. 提供丰富的语言交往环境,说话时和一定的语言环境相结合。2. 欣赏文学作品,重复和理解内容。听故事时主要让儿童感受,同时复述一些感兴趣的片断。
3. 和儿童交谈。围绕一个中心讨论,发展对白言语。
4. 开展游戏活动,来练习听力,发音和用词。如“听动物叫”“送南瓜”“开商店”。5. 开展早期集体阅读活动。主要和同伴分享集体阅读的快乐。
第三篇:会议主持词有哪些特点和方法
会议主持词虽是一种常见的公文文种,但因其未列入《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所规定的公文种类之中,因此,在人们眼中便成了难登大雅之堂的“非正统”公文种类。于是,在机关的公文写作中,也因其“小”、因其“简单”,常被“材料将”们所“小看”,没人愿写,写好了也没人说好。实际上,它和其他公文文种一样,也有其特点。有其特有的写作套路,不熟悉它,不掌握它的写作规律,就难以得心应手,更难达极致。因此,对这样一种常见的公文文种,有必要做一研究和探讨,对它的特点和写作方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争取把会议主持词写得更规范、更得体,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一、会议主持词的特点
会议主持词就是会议主持者主持会议时使用的带有指挥性、引导性的公文文种。会议主持者就像一个音乐指挥,控制着会议的进程;就像一个报幕员,告诉与会者会议的每一个议程;就像一个导游,告诉游客每一个景点的具体内容。但它又不完全是一个音乐指挥、报幕员和导游,它还要根据会议的安排,对有关内容和事项做出说明,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强调,对领导讲话做出简明扼要的评价,并对会后如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要求、布置任务。会议主持者这种特有的角色,决定了会议主持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附属的地位——主持词是会议的“附件”,是为会议的“主件”——领导讲话和其他重要文件服务的。其附属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形式上看,主持词的结构是由会议议程所决定的,必须严格按照会议议程布局谋篇,不能“另起炉灶”;从内容上看,主持词的内容是由会议的内容所决定的,不能脱离会议内容“自由发挥”。主持词的附属性地位,决定了它只能是衬托“红花”的“绿叶”,不能喧宾夺主。因此,在撰写主持词的过程中,从结构到内容乃至遣词造句、语言风格、讲话口气等,都要服从并服务于整个会议,与会议相协调,相一致,只
有这样,才能使主持词符合自己的身份。
(二)短小的篇幅——主持词的附属性地位。决定了主持词的篇幅一般不宜过长,要短小精悍,“立片言以居要”。既不能洋洋洒洒,也不能面面俱到,要提纲挈领。点到为止即可。否则,篇幅过长,重复会议“主件”的内容,不但给人以“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之感,还有主次不分、水大漫桥之嫌。
(三)平实的语言——“文看山不喜平”,这是文艺作品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不适宜会议主持词这种公文文种。与严肃的会议气氛相适应,会议主持词的语言也应该是平实、庄重、简明、确切。要开门见山。直揭主题。贵在直笔,少有修饰和曲笔。说明什么,强调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什么要求、建议和意见。都要一清二楚,一日了然,切忌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四)哑铃型的外在结构——从公文的外部结构形式来看,一般都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枣核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型结构,主体部分在中间,这是整篇文章的重中之重。而会议主持词的外部结构则与其他公文文种正好相反,属于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结构,主体在开头的会议背景介绍和结尾的会议总结任务布置两部分,中间部分分量较轻,就是单纯地介绍一下会议议程。只要过渡自然也就可以了。因此,会议主持词的撰写,重点在开头和结尾。
(五)相对独立的内在结构——就内容而言,会议主持词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均可独立成篇。自成体系,每一部分无需借助别的部分而独立存在。这就是它的相对独立性,也是它与其他公文文种的一个明显区别。其他公文的三个部分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独立成篇。正是由于会议主持词的这种内容上的相对独立性,就要求主托同的每一个小部分,特别是首、尾两个部分,要力求写的有头有尾,做到“小而全”。自成一体。
二、会议主持词的写作方法
(一)开头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会议召开的背景、会议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以说明会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首先宣布开会。
2.说明会议是经哪一级组织(党委或政府)或哪一级领导提议、批准、同意、决定召开的,以强调会议的规格以及上级组织、上级领导对会议的重视程度。
3.介绍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和与会人员的构成人数,以说明会议的规模。
4.介绍会议召开的背景,明确会议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这是开头部分的“重头戏”,也是整篇文章的关键所在。介绍背景要简单明了,“这次会议是在……情况(形势)下召开的”,寥寥数语即可。因为,介绍背景的目的在于引出会议的主要任务来。会议的主要任务要稍微写得详尽、全面、具体一些,但也不能长篇大论,要掌握这样两个原则:一是站位要高,要有针对性,以体现出会议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二是任务的交代要全面而不琐碎,具体中又有高度概括。
5.介绍会议内容。为了使与会者对整个会议有一个全面、总体的了解,在会议的具体议程进行之前,主持人应首先将会议内容逐一介绍一下。如果会议时间较长,可以半天半天地介绍:“今天上午的会议有几项内容”,“今天下午的会议有几项内容”,“明天上午的会议有几项内容”。如果会议时间较短,可以将会议的所有内容一次介绍完毕。然后,会议进入具体议程,主持词的写作也随之进入了中间部分。
(二)中间部分
在这一部分,主持人的作用就是扮演一个报幕员的角色,用最简练的语言,按照会议的安排,顺次介绍会议的每项议程,大都是“下面,请……发言,大家欢迎”。“请……发言,请……做准备”,“下一个议程是……”之类的话。有时在一个相对独立或比较重要的内容进行完了之后,特别是领导的重要讲话之后,主持人要做一简短的、恰如其分的评价,以加深印象,引起重视。如果会议不是半天结束,在上一个半天结束之后,应对下一个半天的会议议程做一简单介绍(上午的会议到此结束,下午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如果下一个半天的内容是分组讨论或外出参观,要将分组情况、讨论地点、讨论内容、具体要求以及参观的一系列注意事项:参观地点、行车路线、乘坐车辆、出发时间、返回时间等向与会者交代清楚,以便于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可以看出,会议主持词中间部分的写作是较为简单的,只要过渡自然、顺畅,能够将整个会议联为一体即可。不然的话,过渡生硬,整个会议就给人一种很零碎、很分散的感觉,缺乏连续性。
(三)结尾结分
这一部分主要是对整个会议做总结,并对如何落实会议精神提出要求,做出部署。
1.宣布会议即将结束大都是“同志们,为期几天的会议(马上)就要结束了”之类的话。
2.对会议做简要的评价(大都是肯定性的)。一般都是“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之类的话。
3.从整体上对会议进行概括总结,旨在说明这次会议所取得的成果:解决了什么问题,明确了什么方向,提出了什么思想(思路、措施)等。总结概括要有高度,要准确精练,恰如其分,它是对会议主要内容的一种提炼,对会议精神实质的一种升华。总结会议,但是对会议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突出重点;概括会议但不是对会议内容的泛泛而谈,而是提升会议的主旨。这样,就使与会者对整个会议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和把握,起到“一剑穿心的作用。
4.就如何落实会议精神提出要求。每次会议都有其特定的目的,为达到这个目的,会
后,都有一个如何落实会议精神的问题。因此,这不但是结尾部分的重点,也是整个主持词的重点。写好这一部分,要做到下几点:第一,语言要简洁明了,一是一,二是二,不绕弯子,不做解释说明;第二,要求要明确、具体。既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商商量量,要体现出会议要求的严肃性、强制性、权威性;第三,布置任务要全面,不能“丢项”,否则,会议的目的就不能全部实现;第四,要视会议的性质和内容选取写作方式,提要求有“命令式”“希求式”、“号召式”。有时还可多种方式混用。要根据会议的性质和内容,选择最恰当的写作方式。
第四篇:幼儿(儿童)的学习有哪些特点?
幼儿的学习有哪些特点?(1)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容易被扼杀;
(2)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一般从兴趣出发;
(3)学习的无意性与内隐性;
(4)经验与体验作用的显著性;
(5)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
(6)对环境的依赖性大;
(7)个别差异性显著。
第22题 如何防止幼儿注意分散?(1)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教室周围的环境尽量保持安静,教室布置整洁优美,教具应该密切配合教学内容,不必过于新奇。
(2)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活动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应是他们关注和感兴趣的事物。
(3)注意教学的方法,控制教学时间。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还要控制好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不宜过长。
(4)妥善地安排教学环节,维护好课堂纪律。教师既要维护好正常的教学秩序。也要妥善处理一些分散幼儿注意的偶发事件。第23题 学前儿童高级情感发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试题解析:
(1)道德感。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之后,随着幼儿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他们的道德感也逐渐发展起来。
(2)美感。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形成审美的标准。
(3)理智感。理智感也是人所特有的情绪体验,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儿童理智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一般来说,在幼儿5岁左右。这种情感明显地发展起来。
网友解析(0)第24题 简述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试题解析: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一目标是确定幼儿园教育任务、评估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根本依据,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并结合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提出来的。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它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并兼顾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幼儿园教育目标对体、智、德、美各个方面都有相关描述,其提法又与学校教育目标略有不同,如把“体”放到了第一位。这是因为,在幼儿阶段,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健全发展较以后各年龄阶段更为重要的缘故。
第25题 如何正确理解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差别?
试题解析: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差距仍然较为悬殊,表现为:
(1)开始正规的学习生活,要求提高了。幼儿园是保教并重的机构,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 式,幼儿主要进行灵活、自由、富有趣昧性的活动,教师对幼儿的约束少,不像学校教育那么规范。而小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以上课为主要活动形式,必须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要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
(2)幼儿园幼儿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教师不给幼儿打分,幼儿 无压力,更谈不上对学习的责任感,而幼儿入小学成为小学生后,学习成为一种社会义务,开始系统地接受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进行基本的学习能力训练。这是社会的责任,并且要求取得好成绩,这就需要有意志的努力。
(3)学习内容从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要求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难度 增大。
(4)学校实行升留级制,学习程度以分数衡量,分数的高低会受到周围人们的评价和成人 的奖惩,儿童之间存在竞争,必然引起压力、紧张和情绪上的恐惧。
(5)生活制度的变化。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以游戏为主,每天上课(或集体教育)时间不超过1小时。小学生除早读课外,上午上课3~4节,下午上课l-2节,课间休息、游戏时间很短,午睡得不到保证。
(6)师生关系的变化。在幼儿园中,老师像母亲一样关心孩子,对幼儿的睡眠、生活、饮食、清洁卫生等都关怀备至,与幼儿的个别接触多,老师与幼儿关系密切融洽。幼儿进入小学后,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往减少,态度也较为严肃。
(7)生活环境的改变。幼儿园的生活环境注意娱乐性和趣味性,比较自由,而小学多数只有桌椅,座位固定,对儿童缺乏强烈的吸引力。
第26题 试述幼儿注意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试题解析:
(1)在幼儿注意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注意的分散。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容易分散,这是幼儿注意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一般说来,引起幼儿注意分散有以下原因:
①连续进行的单调活动。幼儿园在组织幼儿活动时,活动不能太单调,形式要多样化,而且,活动时间不能超过各幼儿年龄阶段所适合的时间。例如,小班幼儿集体集中活动的时间为10分钟左右,那么,教师就不能让幼儿在那里坐20~30分钟。而且活动也不能是只让幼儿坐在那里听。
②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应与家长经常联系,共同保证幼儿的生活合理、有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使幼儿精力充沛地游戏和活动,并且防止幼儿注意的分散。
③无关刺激的干扰。在组织幼儿的活动中,恰当地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显得非常重要。在环境的布置上不宜过分繁杂。教室外的嘈杂与喧闹之声、电话声、鸟叫声等,都会成为幼儿注意分散的外在的无关刺激。另外,教室的室温也要适宜,过冷或过热都容易引起幼儿注意的分散。
(2)注意转移的能力差。幼儿在从事新的活动时,心理还“惦记”着前一个事物,出现注意的分散。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幼儿活动,适当安排,有效地引导幼儿注意保持在当前的活动上。
(3)不能很好地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教师在活动中恰当地引导幼儿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不仅有助于幼儿维持注意,防止注意的分散,而且可以使幼儿在活动中减少疲劳,提高活动兴趣,产生愉快情绪,从而使幼儿的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
(4)幼儿的“多动”现象。“多动”与“多动症”是不同的概念。近年来已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多动症幼儿比起同龄的孩子来说,注意力更不稳定,动作显得更多,重的还容易出现过失行为。多动症不是家长或教师能随便下结论的。上述多动症的特征中,注意力不稳定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表现。不能以一两个特征给幼儿冠以“多动症”。即便有医学的临床诊断、神经系统的检查、心理测验等都不是能从表面看出来的。对此,教师要审慎对待幼儿的多动现象。
网友解析(0)
四、材料分析题(15分)第27题
星期一,A老师埋怨说:“萱萱在家过了一个双休日,再回到幼儿园后,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退步了,不认真吃饭,乱扔东西,活动时喜欢说话,真不知孩子在家时,家长是怎么教育的?”站在一旁的8老师颇有同感地说:“是啊。如果家长都能按我们的要求去教育萱萱.我们的工作就好做多了!”A老师接着说:“可这些家长不按我们的要求去做倒也罢了.还经常给我们提这样那样的意见。好像我们当老师的还不如他们懂得多,真拿这些家长没有办法……”
请你运用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有关理论,分析和评论A、B老师的教育观点,并具体谈谈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试题解析:
(1)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基本理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幼儿园与家庭是伙伴关系,家长和教师是平等的教育主体。在园所与家庭的相互配合中,教师要坚持尊重家长、确立家长主体地位的原则,和家长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从而达到园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2)分析和评论:在A、B两位老师的观点中,教师是教育的权威,家长则是受教育者、受指责者和幼儿园命令的执行者。其实质是否认了园所与家庭的伙伴关系,否认了家长和教师是平等的教育主体。因此,他们的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
(3)园所与家庭相互配合都应遵循的原则:①尊重家长和他们正确的育儿方式。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教养方式,幼儿教师必须了解这种差异,从而了解家长对幼儿、对幼儿园的态度。②注意教师与家长及家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家长与教师在教育幼儿的活动中是互动的过程.二者都有相同的目的;家长直接的沟通交流也可能影响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③开拓家长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幼儿教师需要通过一些常规的沟通活动,如通过接送时间与家长的言语交流、家长联系簿等,取得家长的一些认识。同时,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开放日,请家长来参观和参与教学活动,理解教师的教育努力,取得支持与配合 第28题 围绕我的家园这个主题,设计一个幼儿园大班活动方案。
试题解析:
一、这是我的家乡(搜集整理阶段)
活动目标:
1.通过让幼儿在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搜集与长阳有关的图片、照片、书籍、磁带、影碟、物品等使幼儿在亲自参与中更多地了解和感受家乡之美。
2.指导和协助幼儿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让幼儿深刻体验到家乡的美,从而自然的产生一种自豪感。
活动重难点:
指导和协助幼儿给所有的物品进行分类。
活动的形式:
1.此活动延续的过程为两周。
2.此活动不安排具体的教学活动,要求幼儿在平时的生活中做有心人,去搜集材料,内容可以是挂历、图片、书籍、音像资料、实物等。
3.在活动室内设置四个展区,及时协助幼儿将搜集到的物品进行分类。
4.鼓励幼儿课余多到这四个展区参观,可以对实物进行操作,组织幼儿品尝特色小吃,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进一步了解展品,并不断鼓励幼儿充实展区的物品。
5.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只协助幼儿分类,并请家长予以配合,多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寻找、去发现。如果发现展区内的物品不够全面,教师应给予帮助。
二、“我爱我的家乡”知识竞赛(知识竞赛阶段)
活动目标:
1.通过竞赛活动.巩固幼儿在第一阶段所了解的知识,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2.在竞赛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亲子的快乐。培养竞争意识。
3.促进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活动准备:
记分牌四个 人手一套绘画用品 小奖品若干 布置竞赛环境 邀请幼儿家长参加
活动形式:
1.幼儿自由选择代表队(按颜色分类)。
2.围绕展区的内容设置题面。表现形式多样:说、唱、跳、画、写。
活动过程:
(一)总结第一阶段的活动
1.让幼儿分组简要讨论展区中的内容。
2.提出任务。(师:小朋友们都很能干,在这里都一定了解和认识了许多关于清江、长阳的知识,你们看到这些丰富的展品,都有些什么感受?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
3.在幼儿表述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我们的家乡长阳的确很美,那我们每个小朋友就更应该关心、爱护自己的家乡)
(二)“我爱我的家乡”知识竞赛
1.师:今天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到了我们中间,我们一起来向他们表示欢迎。他们要和老师一起来考考小朋友,看看大家对家乡有多少了解。
2.教师提供四个队标,幼儿自由组合,教师提供协助,成立四个队。(红队、黄队、绿队、橙队)。
3.教师向大家介绍竞赛规则。
本次竞赛分3轮,第一轮为必答题,每队有两次答题机会,自己答不上来可请爸爸、妈妈帮忙,若还答不上来则由其他队答题,答对者得一面小红旗;第二轮是“我说你猜”,我们请家长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家长看到题面后不能说出题面上的任何一个字,只能用语言表达,每组共三道题,每题的答题时间不能超过1分钟,第三轮为抢答题,听到“开始”后方可摇铃抢答。自己不会的可以请家长帮助回答,违规的扣除一面红旗,以红旗多的队为获胜队。希望小朋友踊跃答题。
4.宣布“我爱我的家乡”知识竞赛活动开始。
(1)第一轮:必答题
(2)第二轮:游戏“我说你猜”
(3)第三轮:抢答题
5.统计场上的比分,给获胜的队颁奖。
三、角色游戏:小小旅游团(知识运用阶段)
活动目的:
通过旅游观光的游戏形式,帮助幼儿加深对长阳乡土文化知识的了解与记忆,学习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幼儿爱家乡、夸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幼儿课前练习各风景点解说词,四个风土人情图片,实物展区,小小导游证(编号l—6),彩色小旗3面。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激发兴趣:听说今天会有许多旅游团来我们长阳游玩,现在需要几个能干的小导游,不知道小朋友们愿不愿意来帮忙?
(二)选导游
1.讨论:怎样才能当一名好导游呢?
2.幼儿自由报名,进行小小竞赛选出6名幼儿。要求参选的幼儿必须介绍一个风景点.由大家选出语言表述清晰、大胆的幼儿。
3.按编号给小小导游发小旗、导游证。
(三)组成3个小旅游团,每队由2名导游带队。提出游戏要求:导游要负责向游客介绍美丽的风景、有趣的风俗、优美的舞蹈、土特产和特色小吃。
(四)幼儿开展游戏,教师客串角色指导。
(五)集体作画:鼓励幼儿把自己最喜欢的或印象最深的景象画出来。网友解析(0)
第五篇:幼儿(儿童)的学习有哪些特点?
幼儿的学习有哪些特点? 1.学习对象和内容生动形象,而不是抽象。例如学习“水”,需要真实的水作为对象,而不是读或写“水”字几十遍。2.学习时间要符合幼儿注意力集中特点,幼儿由于皮质兴奋大于质疑,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所以活动时间安排要3岁左右15分钟左右,4岁20分钟,5岁25分钟.3.活动方式要动静交替,原因如上。4.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容易被扼杀;5.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一般从兴趣出发; 6.学习的无意性与内隐性;7.经验与体验作用的显著性;8.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9.对环境的依赖性大;10.个别差异性显著。
第22题 如何防止幼儿注意分散?(1)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教室周围的环境尽量保持安静,教室布置整洁优美,教具应该密切配合教学内容,不必过于新奇。
(2)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活动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应是他们关注和感兴趣的事物。
(3)注意教学的方法,控制教学时间。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还要控制好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不宜过长。
(4)妥善地安排教学环节,维护好课堂纪律。教师既要维护好正常的教学秩序。也要妥善处理一些分散幼儿注意的偶发事件。
第23题 学前儿童高级情感发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试题解析:
(1)道德感。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之后,随着幼儿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他们的道德感也逐渐发展起来。
(2)美感。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形成审美的标准。
(3)理智感。理智感也是人所特有的情绪体验,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儿童理智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一般来说,在幼儿5岁左右。这种情感明显地发展起来。
网友解析(0)第24题 简述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试题解析: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一目标是确定幼儿园教育任务、评估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根本依据,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并结合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提出来的。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它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并兼顾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幼儿园教育目标对体、智、德、美各个方面都有相关描述,其提法又与学校教育目标略有不同,如把“体”放到了第一位。这是因为,在幼儿阶段,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健全发展较以后各年龄阶段更为重要的缘故。
第25题 如何正确理解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差别?
试题解析: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差距仍然较为悬殊,表现为:
(1)开始正规的学习生活,要求提高了。幼儿园是保教并重的机构,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 式,幼儿主要进行灵活、自由、富有趣昧性的活动,教师对幼儿的约束少,不像学校教育那么规范。而小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以上课为主要活动形式,必须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要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
(2)幼儿园幼儿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教师不给幼儿打分,幼儿 无压力,更谈不上对学习的责任感,而幼儿入小学成为小学生后,学习成为一种社会义务,开始系统地接受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进行基本的学习能力训练。这是社会的责任,并且要求取得好成绩,这就需要有意志的努力。
(3)学习内容从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要求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难度 增大。
(4)学校实行升留级制,学习程度以分数衡量,分数的高低会受到周围人们的评价和成人 的奖惩,儿童之间存在竞争,必然引起压力、紧张和情绪上的恐惧。
(5)生活制度的变化。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以游戏为主,每天上课(或集体教育)时间不超过1小时。小学生除早读课外,上午上课3~4节,下午上课l-2节,课间休息、游戏时间很短,午睡得不到保证。
(6)师生关系的变化。在幼儿园中,老师像母亲一样关心孩子,对幼儿的睡眠、生活、饮食、清洁卫生等都关怀备至,与幼儿的个别接触多,老师与幼儿关系密切融洽。幼儿进入小学后,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往减少,态度也较为严肃。
(7)生活环境的改变。幼儿园的生活环境注意娱乐性和趣味性,比较自由,而小学多数只有桌椅,座位固定,对儿童缺乏强烈的吸引力。
第26题 试述幼儿注意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试题解析:
(1)在幼儿注意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注意的分散。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容易分散,这是幼儿注意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一般说来,引起幼儿注意分散有以下原因:
①连续进行的单调活动。幼儿园在组织幼儿活动时,活动不能太单调,形式要多样化,而且,活动时间不能超过各幼儿年龄阶段所适合的时间。例如,小班幼儿集体集中活动的时间为10分钟左右,那么,教师就不能让幼儿在那里坐20~30分钟。而且活动也不能是只让幼儿坐在那里听。
②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应与家长经常联系,共同保证幼儿的生活合理、有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使幼儿精力充沛地游戏和活动,并且防止幼儿注意的分散。
③无关刺激的干扰。在组织幼儿的活动中,恰当地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显得非常重要。在环境的布置上不宜过分繁杂。教室外的嘈杂与喧闹之声、电话声、鸟叫声等,都会成为幼儿注意分散的外在的无关刺激。另外,教室的室温也要适宜,过冷或过热都容易引起幼儿注意的分散。
(2)注意转移的能力差。幼儿在从事新的活动时,心理还“惦记”着前一个事物,出现注意的分散。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幼儿活动,适当安排,有效地引导幼儿注意保持在当前的活动上。
(3)不能很好地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教师在活动中恰当地引导幼儿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不仅有助于幼儿维持注意,防止注意的分散,而且可以使幼儿在活动中减少疲劳,提高活动兴趣,产生愉快情绪,从而使幼儿的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
(4)幼儿的“多动”现象。“多动”与“多动症”是不同的概念。近年来已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多动症幼儿比起同龄的孩子来说,注意力更不稳定,动作显得更多,重的还容易出现过失行为。多动症不是家长或教师能随便下结论的。上述多动症的特征中,注意力不稳定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表现。不能以一两个特征给幼儿冠以“多动症”。即便有医学的临床诊断、神经系统的检查、心理测验等都不是能从表面看出来的。对此,教师要审慎对待幼儿的多动现象。
网友解析(0)
四、材料分析题(15分)第27题
星期一,A老师埋怨说:“萱萱在家过了一个双休日,再回到幼儿园后,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退步了,不认真吃饭,乱扔东西,活动时喜欢说话,真不知孩子在家时,家长是怎么教育的?”站在一旁的8老师颇有同感地说:“是啊。如果家长都能按我们的要求去教育萱萱.我们的工作就好做多了!”A老师接着说:“可这些家长不按我们的要求去做倒也罢了.还经常给我们提这样那样的意见。好像我们当老师的还不如他们懂得多,真拿这些家长没有办法……”
请你运用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有关理论,分析和评论A、B老师的教育观点,并具体谈谈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试题解析:
(1)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基本理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幼儿园与家庭是伙伴关系,家长和教师是平等的教育主体。在园所与家庭的相互配合中,教师要坚持尊重家长、确立家长主体地位的原则,和家长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从而达到园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2)分析和评论:在A、B两位老师的观点中,教师是教育的权威,家长则是受教育者、受指责者和幼儿园命令的执行者。其实质是否认了园所与家庭的伙伴关系,否认了家长和教师是平等的教育主体。因此,他们的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
(3)园所与家庭相互配合都应遵循的原则:①尊重家长和他们正确的育儿方式。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教养方式,幼儿教师必须了解这种差异,从而了解家长对幼儿、对幼儿园的态度。②注意教师与家长及家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家长与教师在教育幼儿的活动中是互动的过程.二者都有相同的目的;家长直接的沟通交流也可能影响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③开拓家长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幼儿教师需要通过一些常规的沟通活动,如通过接送时间与家长的言语交流、家长联系簿等,取得家长的一些认识。同时,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开放日,请家长来参观和参与教学活动,理解教师的教育努力,取得支持与配合 第28题 围绕我的家园这个主题,设计一个幼儿园大班活动方案。
试题解析:
一、这是我的家乡(搜集整理阶段)
活动目标:
1.通过让幼儿在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搜集与青海有关的图片、照片、书籍、磁带、影碟、物品等使幼儿在亲自参与中更多地了解和感受家乡之美。
2.指导和协助幼儿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让幼儿深刻体验到家乡的美,从而自然的产生一种自豪感。
活动重难点:
指导和协助幼儿给所有的物品进行分类。
活动的形式:
1.此活动延续的过程为两周。
2.此活动不安排具体的教学活动,要求幼儿在平时的生活中做有心人,去搜集材料,内容可以是挂历、图片、书籍、音像资料、实物等。
3.在活动室内设置四个展区,及时协助幼儿将搜集到的物品进行分类。
4.鼓励幼儿课余多到这四个展区参观,可以对实物进行操作,组织幼儿品尝特色小吃,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进一步了解展品,并不断鼓励幼儿充实展区的物品。
5.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只协助幼儿分类,并请家长予以配合,多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寻找、去发现。如果发现展区内的物品不够全面,教师应给予帮助。
二、“我爱我的家乡”知识竞赛(知识竞赛阶段)
活动目标:
1.通过竞赛活动.巩固幼儿在第一阶段所了解的知识,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2.在竞赛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亲子的快乐。培养竞争意识。
3.促进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活动准备:
记分牌四个 人手一套绘画用品 小奖品若干 布置竞赛环境 邀请幼儿家长参加
活动形式:
1.幼儿自由选择代表队(按颜色分类)。
2.围绕展区的内容设置题面。表现形式多样:说、唱、跳、画、写。
活动过程:
(一)总结第一阶段的活动
1.让幼儿分组简要讨论展区中的内容。
2.提出任务。(师:小朋友们都很能干,在这里都一定了解和认识了许多关于青海湖、塔尔寺、互助土乡、孟达天池、海北油菜花海等的知识,你们看到这些丰富的展品,都有些什么感受?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
3.在幼儿表述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我们的家乡青海的确很美,那我们每个小朋友就更应该关心、爱护自己的家乡)
(二)“我爱我的家乡”知识竞赛
1.师:今天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到了我们中间,我们一起来向他们表示欢迎。他们要和老师一起来考考小朋友,看看大家对家乡有多少了解。
2.教师提供四个队标,幼儿自由组合,教师提供协助,成立四个队。(红队、黄队、绿队、橙队)。
3.教师向大家介绍竞赛规则。
本次竞赛分3轮,第一轮为必答题,每队有两次答题机会,自己答不上来可请爸爸、妈妈帮忙,若还答不上来则由其他队答题,答对者得一面小红旗;第二轮是“我说你猜”,我们请家长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家长看到题面后不能说出题面上的任何一个字,只能用语言表达,每组共三道题,每题的答题时间不能超过1分钟,第三轮为抢答题,听到“开始”后方可抢答。自己不会的可以请家长帮助回答,违规的扣除一面红旗,以红旗多的队为获胜队。希望小朋友踊跃答题。
4.宣布“我爱我的家乡”知识竞赛活动开始。
(1)第一轮:必答题
(2)第二轮:游戏“我说你猜”
(3)第三轮:抢答题
5.统计场上的比分,给获胜的队颁奖。
三、角色游戏:小小旅游团(知识运用阶段)
活动目的:
通过旅游观光的游戏形式,帮助幼儿加深对青海文化知识的了解与记忆,学习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幼儿爱家乡、夸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幼儿课前练习各风景点解说词,四个风土人情图片,实物展区,小小导游证(编号l—6),彩色小旗3面。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激发兴趣:听说今天会有许多旅游团来我们青海游玩,现在需要几个能干的小导游,不知道小 朋友们愿不愿意来帮忙?
(二)选导游
1.讨论:怎样才能当一名好导游呢?
2.幼儿自由报名,进行小小竞赛选出6名幼儿。要求参选的幼儿必须介绍一个风景点.由大家选出语言表述清晰、大胆的幼儿。
3.按编号给小小导游发小旗、导游证。
(三)组成3个小旅游团,每队由2名导游带队。提出游戏要求:导游要负责向游客介绍美丽的风景、有趣的风俗、优美的舞蹈、土特产和特色小吃。
(四)幼儿开展游戏,教师客串角色指导。
(五)集体作画:鼓励幼儿把自己最喜欢的或印象最深的景象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