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等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10:4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中等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中等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浅谈“中等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等生”的心理问题及疏导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于一个新班级,能在任课教师的脑海中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且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是“两头”的学生,而“中等生”很少。

我们在学生思想教育上,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框框,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这部分“中等生”大都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这部分“中等生” 长期缺乏教师应有的关心、帮助、教育和培养,在集体生活中也缺乏唱“主角”的机会,自以为处在冷漠的关系中,加上对自身认识不够,形成了精神欲求不足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与我们所提倡的现代人意识是格格不入的,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背离的。

一、对“中等生”概念的思考。

“中等生” 的概念,我们在工作学习中经常使用,但其内涵与外延却好象很少有人去分析,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和范围。“中等生” 的概念的本质属性并不是非常明确的,外延也并不确定。从其词义本身揭示的内涵来说,就是指在一个班级中学习处于中等水平,而品行等方面又表现平平的学生,他们是后进生的预备队,是先进生的后备军,他们往往在班级中人数最多。①显而易见,这个“中等生”、“尖子生”以及“后进生”的差别,是教师们以“分数高低”和“纪律好坏”为尺度,人为地划定的。

学习成绩成为绝对的标准,其他表现仅仅是参考分。而学习成绩又包括哪些内容呢?99%又是考试分数,而且是总分数,不是单科分数。这种人为的评价尺度在教育活动中经常反复使用,已经固化为一种社会尺度,反过来又对教育活动产生影响和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由于“中等生” 的成绩的中等,使教师给与的关注少,师生之间缺乏沟通,而长期如此,必然给“中等生”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中等生” 存在的心理问题。

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也可以说,心 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活动的动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②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性格。人的“秉性”、“脾气”不同,有人急躁、有人稳重、有人活泼、有人沉静,这是气质的不同。有人谦虚、有人骄傲、有人粗心马虎、有人细致认真、有人意志坚强、有人害怕困难,这是性格方面的差异。有人感知灵敏、记忆力好,有人长于想象、善于思考,这是能力的差异。这些特征的综合,形成了人与人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

个性心理的形成有着十分复杂的主客观条件。如教育条件、环境条件、家庭条件、意外事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条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时条件相同,由于主观努力的缘故,也会导致不同的个性。

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中等生” 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各有其特点。抛开个性的问题,以及其它影响个性心理的因素,就教师的影响来说,“中等生”在情绪、意志、能力等方面,易形成哪些共性特点呢?

1、“中等生”的消极心理特征。

在情绪方面:他们的心态一般比较平和。大部分“中等生”起初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肯定。但当教师忽视对他们的关注时,学习和工作的热情逐渐减弱,进而不良的、消极的心境产生。

在意志方面:由于不愉快的心境,将使其做事缺乏自信,无法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难,不能朝气蓬勃地奋勇前进,从而会降低活动效率,也难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做事会瞻前顾后,缺少果断性。

在能力方面:由于消极的情绪和做事的优柔寡断,使所做之事往往成少败多。这必将更加动摇其做事的信心,导致工作学习能力提高缓慢,总觉做事不如别人做得完美。

在性格方面:由于以上种种情况,长久下去,使其性格更加内向、孤僻、沉默寡言,不善交际。遇到问题时,主要靠冥思苦想,自问自答。

由于教师长期缺乏对其关注,“中等生” 这种消极心理长久循环下去,会使他们在了解情况、判断问题、形成见解时,出现偏颇,所遇问题不但解决不了,反而会把事情越弄越复杂,使他们陷入一种更加不愉快的心境之中,性格更加内向,过于敏感,甚至抑郁、紧张、拘束、不自然、胆怯。

2、“中等生”的积极心理特征。

总体讲,“中等生”一般心细,善于察颜观色,他们有追求和向往,有较强的自尊心,做事很认真,很自觉,很懂事,甚至循规蹈矩,他们不调皮,不捣蛋,不惹麻烦,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中等生”在心理特征上的优点和缺点,造成他们自相矛盾的心理,在学校生活中的主要表现有:他们往往对自己的理想、抱负要求过高,因其身心发展的不完全成熟性,会使他们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产生距离。如在回答教师问题时,希望口齿清楚地把问题答好,但又战战兢兢、目光游移不安、结结巴巴,盼望老师尽快让其坐下。希望自己豁达乐观,却时不时要为一时的小事而生闷气。课间休息或课外活动时,想参与进来,却又担心别人嘲笑。这种心理易导致自悲、害怕,由退缩失望最终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不是我们的时代所要求的。

教育的目标是塑造人——通过教育的开展,将一个自然状态的人塑造成一个社会状态的人,将一个混沌未开的自然人塑造成一个身心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履行其教师的职责呢?

三、对“中等生” 心理问题的疏导。

第一、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人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以下几点能力:

1、访谈能力。现在的大多学生都实行全日制的教学管理,学生周一至周五吃住全在学校,周末才有机会回到父母身边,这给教育管理学生带来难度。开家长会也只是一学期才开一次,虽然,在家长会上,我们也教给家长们一些教育、管理、督促学生学习的方法,但是,实施起来却与教师的要求有距离。所以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家访。家访可以深入学生的家庭环境,通过对家长及相关人员的询问、调查和座谈等有效形式,全面了解学生所受的家庭教育及学生在家的实际表现;可以将学校教育信息及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学生家长,有助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可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在校行为的真实动机,探究其思想行为的根源,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2、观察分析能力。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都是存在于同一个统一体中,两者相互包含,相互掩映。例如,冷静有时却缺乏热情;爱出风头却又勇于创新。教师要细心观察,全 面了解,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为心理问题的疏导奠定基础。

记得在上初中的时候,我们班有这样一位同学,她是单亲家庭,她跟随父亲,家里还有奶奶、伯父、姑姑一家,同住一套三居室。在班里,她独来独往,不爱说笑,眼神暗淡,学习基础差,但很努力。班主任感觉到这个学生很压抑,长期下去会严重影响她的心理健康。班主任从小学老师对她的鉴定上,知道她喜欢唱歌。于是在年级主题会上,班主任就鼓励她表演拿手的节目——唱歌。此后,她参加学校组织的卡拉 O K比赛,获得二等奖。同去观看比赛的同学,看到她精彩的表演后,都很激动。在这件事情的牵引下,她的学习更加努力了,虽然她在学习上仍然存在很多困难,但她从不抄作业,从没有放弃努力。而且,从她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神采。

3、理解学生的能力。教师要注意做到心理换位。教师往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我中心”的倾向,易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看待周围的世界、处理所遇问题,这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学生,妨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影响教育效果。

要做到心理换位,就要常常设身处地的从他人所处的地位、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他人的所思所感所为,体验别人的精神世界就好像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一个教师应常用“假如我是一个学生” 这样的话来提醒自己,要象演员那样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正因“一次考试不及格而懊丧”或“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而难堪”的学生,认真考虑自己每一言行会引起学生什么样的反应,并尽可能教会学生掌握心理换位的方法,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理解。

记得那是我在刚参加工作的一个中午,外班的两个学生在国旗下,绕着旗杆互相滋水玩,一个学生的上衣已经湿了大半,我叫住他们说了两句,高鹏(我任课班级的学生)把书和雪碧瓶子用力扔在地上,那样子分明告诉我:“你又不是我的班主任,你管得着吗?”当时我很生气,但理智告诉我不能发脾气。于是,我让他们站在国旗下呆一会儿。虽不情愿,但他们还是站在那里了。我告诉他们,我用5分钟办完事之后会回来。当我回来时,高鹏的态度没有太大变化,头歪呆着。我问他:“假如你是老师,愿意看到学生向你发脾气吗?” 高鹏的头不歪了。然后,我提到“百分评比”、提到“他们在政教处窗前”、提到“班级荣誉”,高鹏 爽快而真诚地说:“老师,我错了。”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心理换位”这个方法的效用有多神奇。

4、赏识学生的能力。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信任学生、给与学生同等的关注。教师理解学生,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与鼓励和热切的期待。

在班级管理中,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而不是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生”身上,信任他们,让他们做事。对做事认真心细的学生,可以委以重任,明确表示老师信任他们,要求他们力所能及地协助老师做些班级工作,如班务记录、公务保管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自悲感。

例如,在我刚参加工作时,我仍原用以前的班委进行班级管理,在全校学生进行军训,教官指定由班长来喊口令。可过了一天后,同学们就混乱起来,对班长的指挥很不遵从。原来,这位班长在管理上并不是和他的学习一样令人信服。在经过同学们的民主推荐之后,我选拔了一位在学习上并不是太好的“中等生”,原因是:经过几天的观察,我发现这位同学做事心细而认真,不计较个人得失,并且在大部分同学(特别是中差生)中,很有威望。我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对这位同学能力的信任;二是利用这位同学的威信来管理这些“中差生”,一物降一物。果然,他没有让我失望,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把这个班管理得有条不紊,并且在军训会操表演时,在他的带领下,这个班还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经过这件事后,他的学习更努力了,成为班里进步最大的学生,实现了全科优秀的目标,“皮格马利翁”效应③在这个学生身上得到实现。教师对学生良好的期待与信任,是激励学生前进的动力。

给与学生同等的关注。关注的形式很多,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等,纳入到课上、课间及学生的方方面面。如上课前,对低年级学生就可以摸摸胆小、不善发言的同学的头,上课时他们就能直视老师,认真听讲;提问时,给他们以鼓励的眼神,他们就能积极思考、举手发言;用微笑、用目光做短暂的交流,给与学生以真诚和鼓励,唤起学生自信。

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教师能及时表扬予以肯定,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在全班表扬,也可以在周记中私下表扬;发现他们小小的进步,说一句“做得好”;点点 滴滴,他们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产生对教师的依恋与信赖,学生要求进步的动机就会得到强化。

当学生遭受挫折、失去信心妄自菲薄时,需要教师指出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找回曾拥有的成功的喜悦感,鼓励他们重新树立信心。

第二、掌握一些疏导心理问题的具体方法。

我们处于竞争的时代,要使学生敢于竞争善于竞争,适应时代的需要,身心健康的发展,追根求源是要使学生有自信心,有自我教育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把树立中等生的“自信心”作为主功目标,把增强中等生的自我意识作为突破口

中等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在各种心理问题中,尤以自卑心理为主,它往往是导致或加剧中等生其他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因此如果能有效的克服中等生的自卑心理,重树其自信,将为其预防和克服其他心理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收到意想不到的整体效果。要树立中等生的自信心,需要班主任做许多具体而持久的工作,可以从很多方面着手,但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要设法在学习上帮助其提高,班主任即要对中等生有热切的期望、热情的鼓励,促其产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积极情绪,又要帮助中等生具体分析成败得失的原因,找到如何改进提高的途径和方法。针对中等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偏科现象严重的要求自订目标,帮助其逐步学会自我约束;对学习态度敷衍者则严格要求,督促其制定学习计划,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智力确实欠佳的学生要引导其正确对待,多肯定其闪光点,多加关爱。事实说明,只要班主任肯持久的下功夫,许多中等生的学习成绩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其不良心理状态也能得到根本的调整。整个班级也因此显得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2、努力给中等生展示自我、体现自我存在价值的时间和空间,让中等声也动起来,活起来。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下,中等生往往只能是被管理者,很难真正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我认为必须改革传统的班级管理体制,要给中等生也提供锻炼和为班级管理贡献力量的机会。班干部可以采用老师推荐、学生自荐、组阁等方式,定期轮换。针对不同学生的特长,设立多层次干部,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班级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均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管理班级体的机会,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决定权,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给中等生以解答问题的机会。教师要多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大胆发言,多加鼓励,使他们从胆怯紧张和默然中摆脱出来。班主任还要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活动的主体应是全体学生,要促进许多平时不动不响的中等生也能全身心地参与进去,在多种活动中去展示他们青春活力,发挥他们的兴趣特长,化解他们的烦恼痛苦,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

3、积极争取并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同心合力,促进中等生健康成长。班主任作为班级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指挥者,必须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力量的作用。促进中等生的心理健康同样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首先,要争取各任课教师的配合。在工作中注意经常与各任课教师沟通情况,主动向各任课教师了解那些中等生的思想情况、学习情况;同时把自己了解到的这些学生的有关情况向各任课教师作介绍,共同探讨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具体落实帮教措施,使帮教工作能协调有序的进行。其次,必须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班主任与家长要经常交流,以便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班主任要提醒家长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多与子女进行平等交流,建设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不给子女以过多的压力。

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开始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有关各方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作为班主任的教师们,应共同关注中等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工作的针对性,把班级体建设得更好,使自己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总之,在疏导学生心理问题时,教师应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经验,要多读书,多学习,勤思考,善观察,重实践。“中等生”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他们有憧憬、有梦想,教师要做有心人,给与他们热情的关注,努力理解他们的思想,提供他们锻炼的机会,就会树立起自信心,使他们积极健康的发展。

文字数:6453个 注 释:

①、苏婷《多给中等生一点偏爱》,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1日。②、赵淑文《心理学新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③、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F.Jacobson)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神话故事告诉我们,把全部心血灌注在学生身上会起到极好的效果。参考文献:

[1]、唱印余《教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2]、赵淑文《心理学新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崔召博《对学生分等的质疑》,中国教育报,2004年4月6日。[4]、《班主任手册——班主任应重视和做好中等生的工作》。

第二篇: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1995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60%,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70%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三)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

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五)意志障碍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六)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七)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

(八)依赖心理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九)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

1.遗传因素

在农村,由于近亲婚姻造成儿童生理发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残疾,智力偏低等,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常常觉

得自己不如别人,其他人也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必然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

2.气质类型

小学生同成年人一样,气质类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其中,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对不良刺激反应敏感,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就教师批评而言在我们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莫大的打击。如辽源市一小学生因受老师批评而服毒自杀的事件,恐怕与那位学生的气质类型有直接的关系。

3.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

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来自家庭的因素

家庭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环境,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感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1.父母的溺爱

众所周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20多年,使我国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化: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也不说一个“不”

字,天长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无所适从。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有的家庭,父母从来不把子女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一员,认为子女只能逆来顺受,惟命是从。他们对子女过于严厉、粗暴和专制。还有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爱的误区”,对子女过高要求,过度期望,过分保护,过度溺爱。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只要学习好就言听计从,有求必应。而一旦失误,就挖苦讽刺,棍棒相加。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独立性受到压抑,加上彼此间生活观,价值观等存在差异,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间关系紧张,隔阂加剧,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

3.家庭气氛不和谐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离婚的父母,有的没人要子女,有的随法院判决,不管哪种情形,都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学龄期就仇视社会,嫉妒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比例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冲突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

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

(三)来自学校的因素

1.学习负担过重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老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分数和升学率。为了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价值了学生的负担。这种局面使小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用脑过度,皮层机能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人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

2.教师教育方法失当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一些教师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忽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和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迁移、泛化到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焦虑。

3.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

过去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国曾不公正地对待心理学。80年代初,我国在部分高校恢复了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尽管普及心理学科学知识的工作已经做了20多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进入小学课堂,小学普遍没有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国内较少的心理专家和心理医生对小学生来说更是鞭长莫及。

(四)来自社会的因素

1.社会竞争的加剧

虽然小学生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无不在给他们灌输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瞬息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使得小学生不得不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2.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

在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净化的情况下,新旧体制的共存,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不健康东西的泛滥;一部分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滑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儿童,这些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三、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

必须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学生仅仅极少数,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因此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都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1.小学心理健教育的原则。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分析的最大不同,心理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作为有心理问题需要矫治,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矫正。

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教师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能原谅的错误,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问题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适时的问题。

保密事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一定要保密。谈话纪录、心理测试资料都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对象包括学生本人、家长和其他的老师,不能随意使用学生个案资料,保密还要有时间的规定。

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持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化,一是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要明确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而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良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时代发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应该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

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例如可叫作“金苹果”俱乐部等。

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测试与矫治。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现状,而后找出存在普遍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一般不提倡使用自己设计的心理调查表。测试的数据资料仅供参考而已,所有的数据都不可全信,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数据表现的。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乐部活动、个案教育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治,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帮助小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该课程可分为心理卫生与健康科普和实际训练操作两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识普

及课,后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借此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如下:

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例如小学生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里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予以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至少要与孩子共同用餐3—4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

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分宽或过分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

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有试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形状,小学生的父母亟带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3.父母要慎重对待离婚

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

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即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三)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1.小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应当在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2.小学生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如:(1)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2)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

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3.小学生要善于求助,寻找支持

寻求帮助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积极态度,面对压力、困惑,要寻找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帮助和指导,有问题,可以和师长、亲人、朋友谈。求得帮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我们所获得的不仅是这一次的办法,而是自己的更多体会。心理咨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有所变化。在这个丰富的社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质量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提高。

第三篇: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认识

(一)国家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中提出了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需要,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全新的课题。

1999年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就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途径、师资队伍、条件保障等提出了六条意见。

2002年9月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就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与目标、途径与方法、以及组织实施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不仅具有较强的规范性,还具有可操作性。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国与国的竞争将主要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因此,各个国家的教育工作者,都必然要考虑面向21世纪教育怎么办?长期以来,关心中小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身体、学业成绩、思想品德问题上,而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面对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的教育任务之一应注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说,对以往只注重学生的智力素质,体力素质和思想素质进行纠正。我们教育工作中,应认识到,心理素质是其它素质的中介,它包括认识、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品质。没有健康心理,人是不可能充分、全面发展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还关系到人生的成败。不久前,有人曾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因此,心理素质是充分发掘和利用自己潜能创造人生、享受人生、提高生命价值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它与其它素质教育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管一个整体系统中。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了切实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认真研究和大力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三)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什么叫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要是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生理与心理都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的心理功能正常,无障碍或无心理疾病,且在教育的积极影响下,个体的意向与其所处环境的限制之间能够得到良好平衡的精神状态。

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积极的探索,现在,一般认为以下6个方面可作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1)有正常的智力;(2)有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3)有健全的人格;(4)有健康的情绪;(5)有和谐的人际关系;(6)有与社会协调一致的态度和行为。

二、我国新时期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20.5%的人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对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五个不同地区的1647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资料显示,近日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咨询热线对18000个咨询电话记录进行分析,发现本市中小学生的心理疑难问题主要集中在14个方面:交往适应、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心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理想追求、宗教影响、法律保护、行为不良、心理严重障碍等。其中学习问题、交往问题、情感问题所占比重最大。其比例分别为40%、35%、25%左右。青少年成长中的烦恼集中在14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17岁的孩子烦恼最多。

(一)学习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有两种现象:

1、恐惧:目前,虽然都在谈“减负”,但学校课业任务仍旧繁重,竞争依然激烈,父母的期望值始终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2、厌学:厌学是目前中学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学习差的同学。

据有关资料统计: 14%的小学生、29%的初中生、26%的高中生有厌学心理,高中生愿意上大学者100%,但愿意学习者不到10%;中小学生普遍存在考试焦虑、考场恐惧和认知变态现象;这种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惑和烦恼。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

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谐,使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

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据有关资料统计:10%的小学生、28%的初中生、55%的高中生存在着交往上的障碍,缺乏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

(三)情感类问题

据有关资料统计:33%的小学生、41%的初中生、68%的高中生情绪波动性大,42%的小学生、51%的中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在生活适应性方面:相当一部分因娇生惯养致使其依赖性强、不会劳动、不会自理,缺乏自立意识和生存能力;

三、我国新时期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依赖心理

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日益成为在校生的主体。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负心理

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绝路。

3.自私狭隘心理: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4.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5.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中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老师和家长倾诉。

6、孤僻心理: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实属单飞的雁,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产生压抑、苦闷。这种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7.焦虑异常心理:焦虑心理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这种焦虑反应是带有普遍性的正常的适应性反应。然而,焦虑的程度过于严重时,就变成了惧怕,人的主观感觉就变得紧张不安,易产生不愉快预感。

8、恐惧心理:是指对某种特定对象或境遇产生了强烈、非理性的害怕。而实际上 这类引起害怕的对象或境遇,一般并不导致危险或威胁。对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特殊害怕,是中学生最为普遍的恐惧心理。9.易怒心理: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怒无常,报复性强,常有干危险、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现实生活中,有些中小学生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本来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别人看来不以为然,而他却犯颜动怒,火冒三丈。

10、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

11.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12.猜疑强迫心理:表现是遇事多疑、疑心太重。这类同学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和睦相处,久而久之,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意志消沉,缺乏自尊自信等。

13、厌学心理:目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等。(略)

四、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家庭中的生活是否和谐,对自己孩子能否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能否有效的和孩子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和保证。家庭因素的影响: 1.家长的期望值太高。

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子女的升学、分数成为父母心理平衡的补养品。不能客观的、实际的给孩子制定目标,也不重视实际潜能的开发,致使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于发生就学习问题责骂或毒打孩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

2.家长重钱轻学的思想。特别是个体经营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第二产业”的父母,时常要求子女前去助工或有意无意的灌输“拜金主义”的思想,宣传学习无用。给学生对待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带来消极的影响。3.家庭的溺爱。父母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偏低,并缺乏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家中两代人只有一个孩子,两代人对孩子的溺爱,尤其是隔代人的溺爱,往往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或不负责任的说教,或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都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4.家庭分裂的创伤。完满和谐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而家庭中生活不平静,经常发生家庭纠纷,甚至于相互施暴或父母离异,孩子会因缺少家庭温暖而造成心理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以上这些因素都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心灵扭曲,他们在这样的家庭中会出现自私、对他人施暴、喜怒无常、性格孤僻、情绪烦躁、忧郁等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我们的调查中显示:“在家常感到很无聊”,“晚上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父母不加干预”的初中占51%,高中占45%;“在家中诉苦会使家人厌烦”的初中占58%,高中占48%。“能够在家中畅所欲言”的仅占41%左右。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上家庭破裂,离婚率的上升,单亲家庭越来越多,是导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社会问题。如:贪污、受贿、假冒伪劣、卖淫嫖娼、贫困失业、抢劫、离婚率升高等。这些社会现象的存在,使一些成人都产生了信仰危机和价值遗失,当然也会导致部分中学生思想上的混乱。

调查中显示:“受到过骚扰”的初中占68%,高中占37%;“羡慕那些不用学习,而自由自在的人”初中占38%,高中占22%。

(三)学校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个性特点的重要环节之一。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缺憾与不足,势必会影响他们健康品格的形成。

1.学校教育的误区 —考试及考试成绩压倒一切

2.教师的不健康心理的影响

初中213名同学中“有想不通的问题,首先想到与老师聊聊的”只占35%;认为老师不会理解学生的却占45%;不希望老师多做家访的占65%。高中150名同学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8%,42%,64%。.3.学校教育管理因素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了一些违反学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目前中学生厌学已达3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60%。

五、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因此,我们应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采取以下对策。1.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达到有德的氛围、智的启迪、体的设施、美的情趣等基本要求。2.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对全体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3.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的主渠道。

4、成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设立心理服务室和悄悄话热线信箱,建立心理网络聊天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5、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在教育中,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兴味盎然、心情舒畅。教师无声的语言悄悄打动学生的心,达到效仿疗法的目的。

6、兼顾对学生家长宣传和指导。使亲子关系和谐;顺其所思,与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用其所为,促其所成。

7、心理拓展训练

基本内容:个人及双人项目,沟通项目、破冰项目、团队协作项目

基本过程 :信赖关系的确立,目标设定、挑战压力、高峰体验、幽默与愉快、解决问题

基本方法 :从活动中进行体验和感悟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目前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处事的心态平衡健康与否,将事关他们适应挑战的成败,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兴衰与存亡。青少年是祖国的明天和希望,因此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研究和探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0年下学期开展文艺、体育健康教育活动总结

在教育局、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体育教师和各班主任的组织协调下,我校本着以“健康第一”为指导,紧紧把握提高学生体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成长这个核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2010年今年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课外活动,现将本学期的活动总结如下: 现将本体育课外活动工作总结如下:

1、政教处、艺体组制订详细的活动计划,明确职责,指定活动检查人员,在开学初召开全体教师和学生会,做好宣传工作,使教师和学生明确活动的意义。

2、严格按照活动计划和要求开展体育课外活动。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学生体育课外活动时间和场地。固定活动场地和时间,提供形式多样的活动器材。鼓励学生利用自带器材开张丰富多彩的活动。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特性,针对性指导学生活动。

3、加大检查力度,教务处和体育组分别安排专人检查,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向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反馈。

4、定期组织班级间的竞赛活动,如校运会、广播体操比赛、乒乓球赛等,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乐于参加体育课外活动。

5、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及时做好总结并保存相应的活动资料,以便今后不断改进和对外交流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健身和活跃学生生活,不但促进了学生体格体能的完善和发展,而且培养了体育的情趣、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社会情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形成民主、公平、竞争的意识,使其不断自我发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学校共有一千多名学生,小的只有六、七岁,大的有十二、三岁,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很喜欢体育课,喜欢各种体育活动。要利用课外活动的有利时机,为学生身心的发展打好基础。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体力,开发智力,提高文化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优良品德,陶冶美的情操。

二、任务完成情况

本学期体育活动组织严密,活动有效。严格按照学期初制定的计划,及早动手,积极筹划,使课外活动时间、地点、人员固定,保证了活动的稳定性。另外,活动内容全面、具体,教师提前备课,活动时扎实有效。小组成员对活动内容掌握较快,每次都达到了较好效果。学生不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大大提高,自学能力也有一定发展。

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1、每次活动体育组都会提前准备。有班主任或任课老师负责,师生同乐。

2、内容多样化。本学期主要以任务完成型完成,还有集体活动型,教师讲解型。任务完成型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问题能力,集体活动型可以集中全组学生的智慧,使问题的解决更灵活、更全面。

3、针对性教育。活动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发挥他们的长处,补足他们的短处,教师要分类指导,指定不同的目标,实施不同的教育。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活动有时比较缺少目的性,学生不知如何学习。以后要制定具体、明确的目标,严格要求和管理学生,要形成正规的管理模式,制定良好的纪律来规范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

虽然我校的体育课外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争取使我校的体育课外活动开展的更加丰富多彩、更有意义。

健康教育活动专题之校运会

丹桂飘香送走了金秋,伴随着和煦的冬日,我校第---届冬季田径运动会圆满地落下了帷幕。在为期一天的校运会期间,各班体育健儿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展现出“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在校运会期间,各年级各班凝心聚力,团结一心,展现出空前的集体主义精神。正是这种拼搏精神、团结精神鼓舞着运动员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好成绩。

在校运会开幕式上,各班方阵队整齐的队形,舞动着手中的道具大踏步向主席台走来。他们个个衣着鲜艳,面带笑容,昂首阔步,展示出青年特有的朝气与活力。这些班级的表演各有千秋,有的队形多样,有的衣着亮眼,有的动作齐整,有的编排新颖,他们整齐划一的步伐和口号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插入方阵队照片)

比赛开始了,各班有秩序地听从大会指挥和安排,这与平时同学们严格自我约束是分不开的,女子1500米和男子3000米是最考验选手体力和毅力的项目,它虽然不如短跑那样让人兴奋,令人激动,但是绝对比短跑更加让人感动。在比赛中,选手要面临的不仅是身体上的考验,更是心理上的考验。参加这个项目的运动员真正体现了努力拚搏,永不服输的运动精神。

(插入比赛图片)

运动会既是检验学校体育教育的水平与质量,展示学生青春风采,考验体能与心理的具体实践,也是学校教学改革与事业发展的一次综合展演。它锻炼的是体力,激活的是生命,弘扬的是个性和青春活力,收获的是笑脸和精神风貌。所有选手在本届运动会上赛出了成绩,赛出了风格,发扬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在比赛中寻觅了更多的光彩和梦想,在比赛中创造了更多的美好和辉煌。

校运会结束了,同学们应该赶快从运动会上的热闹和兴奋当中走出来,但是不要忘记带上运动场上那种拼搏进取、永不言败、团结一心的精神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来,让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多、更大、更理想、更优异的成绩!

校运会总结:(老师)(参考上一页)

前面的一段客套话我不晓得写。。⊙﹏⊙b 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方阵布置及演练:为了开幕式方阵队的成功,班主任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努力是最多的,从策划到组织,经过她们精心的策划和刻苦的训练,方阵队的表演赢得了全校师生的认可,这与她们的付出是相关的。

二、在选拔运动员方面,各班班主任积极参与校运会报名工作,努力挖掘班上体育精英,甚至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和选拔,以求适合项目的运动员中优中选优,体现了班主任班级荣誉感强,不甘落后的精神风貌。

三、拉拉队:比赛时拉拉队是很重要的,它能给运动员无限的力量,很多时候它能带动运动员的激情,喊加油的时候,甚至有些班主任都成了学生,与同学们一起为本班的运动健儿加油。充分展现了各班师生团结一心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准备工作:本次校运会在*****老师的策划的尽心安排,---------------------为确保校运会的顺利进行,***老师做出来大量的准备工作,从开幕式节目的准备,到。。。(不会写)

五、还有最重要的一个部分,那就是比赛中裁判的工作中,各岗位各部门的老师们各司其职,尽职尽责才保证了本次校运会的完美结束,老师们顶着烈日,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每一份工作,像****老师,那么大年纪了,他在担任****裁判过程中,比赛之前因为不了解比赛规则,认真积极地向组委会请教,非常不容易。。

校运会告一段落,它让我看到了坪塘中学的老师们团结一心,为班级争光的精神风貌,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各年级各班要认真做好各项总结工作,带领学生们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四篇: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探讨

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探讨

1.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必要的心理调适技巧,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免费论文网)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必修、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以及校内外传媒,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各种心理问题,强化自助,寻求帮助,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积极缓解排除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与教育,面向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紧密围绕常见的心理问题分阶段进行教育,让学生从一进校门就能接受系统的心理教育,不仅能够学习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而且学习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人际交往的方法等,以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缓解和消除心理困惑和压力,增强预防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磨练坚忍不拔的意志。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校报、櫉窗、板报等宣传媒体,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在校园内大力营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

2.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作用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应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常设机构,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并为每一位大学生设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健康调查和测验,掌握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现状和主要问题,分类进行心理辅导,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争取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3.动员家长积极参与大学生的心理卫生、心理保建工作

家长的言行举止、家庭生活的各种问题,都会给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另外,家长也是和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之一,一般来说,多年来对儿女的抚养和共同相处使他们对儿女的了解胜于其他人,他们是影响儿的行为最强有力的因素。因此,教育部门应积极动员学生家长通过各渠道,参加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让他们在学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中发挥应有的积极的作用。推行民主、平等、开放的家庭教育方式,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一方面,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摒弃家长制,注重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并要联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力量。对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我们也应采用宽容的态度来接纳他们、帮助他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定会得到进一步改善。

第五篇:民警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

民警心理问题现状及调适

——从心理学的角度浅谈社区民警如何实现快乐工作、健康生活

王建华 二级心理咨询师

(开场白)

1、选题的原因:“浪费他人的时间就是谋财害命”,为了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在一个多小时内能够有所收获,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快乐工作、有利于健康生活。把社区工作方法以及户籍制度解读临时改为心理学方面的内容。《社区民警工作指南》

2、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重要程度;人是什么?——“皮包骨头肉东西”?不然,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实都有道理,一个侧重讲人的“肉皮囊”,一个侧重讲人的精神层面、社会属性。我认为,从健康方面来讲,人就分为生理和心理两部分。要讲健康,心理健康至少占一半。绝大部分人对生理健康非常重视,对各项指标很看重,但对心理健康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其实,大部分人在某些时候都会有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像感冒、拉肚子;严重心理问题就像胆囊炎、像肠胃炎;精神疾病就像癌症)

3、资格问题:

(正文)

社区警务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程,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整个公安工作的基础在社区民警,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民警队伍是当务之急。而决定民警战斗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警察的数量,另一个是每个警察的质量,通常称作警察素质。相对一定数量的警察队伍而言,其中每名警察的素质直接影响这支队伍的战斗力水平。

那么,警察素质包括些什么内容呢?主要由个体的政治思想状态、业务技能状态和生理心理状态组成。据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警察仅在任职头3年内耳闻目睹的丑恶面,比普通人一生中见到和感受的还要多得多。在所有应急性职业中,警察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 指数高居首位。

上半年,省公安厅联合省心理学会专门对976名民警进行了心理健康调研,结果发现: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普通人群,心理问题的比率高达66.5%。其中,5年警龄以内的民警心理问题最严重,占5年以内警龄民警总数的76%。调查显示,民警心理问题除了工作带来的焦虑和不安外,还有人际关系、婚姻家庭、身体健康、外界危险等问题;民警缓解心理压力的方式太缺乏

问题一:工作焦虑

调查民警心理问题58%表现为工作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比如任务完不成、值夜班、担心自己办的案子出问题等。

问题二:婚姻家庭婚姻危机

调查民警心理问题有19%是由于没有处理好婚姻、家庭问题而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妻子(丈夫)不能忍受对方无休止地工作、儿女的教育问题顾不上等。

问题三:人际困惑

调查民警在人际方面的困惑占到10%。问题四:身体健康

调查民警的心理问题8%来自身体健康状况的变化。不能按时吃饭按时下班、熬夜办案等情况,对民警的身体健康影响较大。

一、民警心理问题的普遍特性

(一)自我情绪抑郁,对人心存敌意,并有强迫症状的心理障碍。

有抑郁症状的民警平时情绪低落,没精打采,不愿社交,回避群众工作,得过且过地打发工作,甚至年龄不大,却自暴自弃的等待退休。

有敌意症状的民警对周围的人甚至对自己没有好感,心存敌意。工作中表现为容易烦躁、激动,经常发脾气,耍态度,并有摔东西,打人的念头,因而群众关系紧张。

有强迫症状的民警控制不住自己,总想着不该想不愿想的事情,或者做无意义的动作。譬如总是担心自己的警容风纪不正,总是感到难以完成任务,或者反复洗手、点数目以及触摸某些东西。这些民警忘记性大,注意力不集中,被某种强迫意识困扰而影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插入抑郁症相关内容)

(二)性情偏执,心理焦虑,人际关系紧张。

有偏执症状的民警对大多数人都不信任,总认为领导在监视自己,别人在算计自己,工作中取不合作态度,以防别人给自己添麻烦。

有焦虑症状的民警平时忧心忡忡,提心吊胆,虽没有明确的恐惧对象和内容,却常常无缘由的烦躁冲动,有的还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胸闷、心慌、多汗。

有人际关系过敏症状的民警总是猜疑或多心别人,常感到自己在与人交往中会受伤害,不敢与陌生人打交道,难以搞好同志关系、警民关系。

(三)自觉健康情况下降,病痛增加,有的还出现轻微精神病症状。

有躯体病症状的民警平时经常出现中等严重程度的头痛、头昏、肌肉酸痛或胃部不适,四肢疲软甚至呼吸困难的症状,从而影响精神面貌,工作热情。

由此可见,缓解民警的心理压力已经刻不容缓的摆在我们各级领导的面前,我们应该慎重的分析一下造成民警心理负重的原因,调控民警心理压力的对策以及广大基层民警心理援助的措施,防止民警队伍中心理隐患的扩散和恶化,从而保证警力的不断加强。

二、民警心理隐患产生的原因

俗话说“人没压力轻飘飘”,适度的心理压力能振奋人的精神,激发人的积极性。但是。心理压力也是一柄双刃剑,过量的、没有调控的心理压力反而会扼杀人的工作热情,并产生形形色色的心理疾病。

(一)超负工作产生的工作压力缺少调节与宣泄的渠道。

我们的民警,尤其是基层第一线的民警,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心理上积压着日增月累的压力,由于得不到定期适当的调节,又缺少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的宣泄,在生理健康、性格脾气、情趣爱好等方面产生了不少不良的影响和变化。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基层民警都反映睡眠不足。因为日常的双休、公休经常得不到保证,在工作的间隙,只要有条件,首先想做的事情就是睡觉。平时,民警的业余生活单调,较多的集中在抽烟,打牌或夜宵喝酒上,以便提神,或宣泄来解脱些许心理压力带来的不适。

不少民警反映自己的生活质量下降,“除了吃饭、睡觉和工作,人生已没有其他内容”,有的民警说自己“对一切都兴趣减退,每天混着不出错就是了。”也有的民警觉得自己的脾气越来越坏,火气很大却无处发,“领导面前不敢发,同事面前不便发,家属面前不忍发,群众面前更不能发”。甚至有些民警百无聊赖的感叹自己“为了几张工资在拼命的工作,但工作以外却只想吃饭睡觉,钱对自己毫无意义,这种无聊的生活多想了会让人想自杀”。

这些民警的反映,显然其中存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认识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由 此意识到,因为心理压力得不到良好的调节和宣泄而产生的民警心理抑郁、焦虑、浮躁等,会给民警的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

(二)民警考核制度不完善产生的人际压力缺少沟通与化解的渠道。

为了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对民警的各项目标考核越来越突出“从严治警”的特点,这是一条无可争议的原则。但是由于有些考核制度在理论机制或操作程序上还不尽完善,经常出现不能如实反映民警实绩的考评结果,挫伤了部分民警的积极性,也使许多民警感到无所适从,认为个人的评价并不取决于实际工作表现,而取决于人际关系,尤其是与领导的亲疏,由此而产生了人际关系过敏的心理压力。这些不完善导致许多民警常年担心出错,担心与领导、同事关系出问题,担心什么地方出乱子,这种恐惧梦魇般地压在这些民警的心头,影响他们正常的判断和处理人际关系,多疑、过敏、偏执,冷漠甚至仇恨扭曲了彼此之间的交际心理。

现在经常听到民警们感叹现在缺少干群之间、民警之间推心置腹的谈心,缺乏真情实意的人情气氛,缺乏共娱共乐的宽松空间,缺乏鼓励个人发展的心理退路。干警之间、警民之间因为缺少沟通的渠道而变的关系过敏,由过敏而产生的关系紧张又缺少化解的渠道而积压为心理隐患。

(三)民警抗诱屏障不健全产生的环境压力缺少转移和倾倒的渠道。

警察工作的特点就是要经常接触一些不健康的、甚至是有害的人或者事件,而这些不健康的、甚至是有害的人或事件往往具有一定的诱惑力,能引起民警机体的生理、心理反应,并产生做出相应行为的心理冲动,但是这些行为大多为警察道德和警察纪律所不允许,因此会产生一定的趋避冲突,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目前,对民警的抗诱屏障主要还是建立在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纪律约束与处罚上,缺少一种帮助民警转移不良诱因注意力或倾倒长久积压的心理“垃圾”的渠道。正因为没有心理屏障,传统的思想教育和纪律教育愈强,有时反而会使某些民警的心理压力愈大。

(四)媒体宣传不全面产生的舆论压力缺少疏导和安抚的渠道。

近年来,媒体对公安的宣传侧重“热情服务”宗旨的报道,侧重“警方自我加压”,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的宣传,无形中已形成了一种巨大的舆论压力。而这种舆论压力在一些群众中演变为要求警察做大量繁杂的非警务工作,甚至在民警维护社会治安,处理违章时演变为部分对象的无理辱骂,伤害民警,民警由此而生的委屈心情、压抑心情和愤闷心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安抚,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在调查中,许多民警反映每天都会面临群众形形色色的非警务要求,这些事情占去了大 量正常警务工作时间,影响完成工作指标,但如果不做又会引起群众的反感或投诉,特别是处警中,经常会遇见素质低下的市民动辄以“举报”相挟,乃致于拳脚相加,我们的民警虽然“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但心理上却投下了深深的阴影。民警们说:“并不是怕那些不实的投诉举报,而是怕次数多了影响上级的工作,也影响上级对自己的看法,甚至影响年终考评而排末位。”“虽说现在有一个民警正当执法权益保护办,但目前也只是对受伤民警事后的一些慰问。”

缺少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安抚,民警心中驱散不尽的阴影逐渐郁结成莫名的压力,压抑着工作的朝气和热情。

(五)家属工作滞后产生的家庭压力缺少调解和援助的渠道。

在相当一部分民警的心中产生了一种家庭压力,并且逐渐沉重成包袱,束缚了手脚与灵魂。调查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基层民警对家属有欠债感,有的还导致自卑感、孤独感等不良情绪产生。一些民警这样袒露心里话“工作忙时回不了家,工作完了不敢回家,回到家不想说话,说起话来火气又大,还不如不回家。”民警面对家庭出现的危机,大多总感到理亏或愧疚,无力正常地解决矛盾。

家庭压力是一种带有隐私性质的压力,因此大多数地民警都以默默承受的方式来消极对待,对这些民警如果没有及时帮助调解和给予心理援助,“沉默中的爆发”会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

(六)业余生活单调产生的需求压力,缺少引导和满足的渠道。

如前所述,目前基层民警的余暇时间比较少,而且大多用于饮食睡眠,或者看看电视、聊聊天。但是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有一个逐步提高层次的发展趋势,虽然许多民警低层次的需求尚不能完全满足,但是一旦他们这类需求满足后,产生较高层次的需求却因为业余活动的单调,个人爱好的贫瘠以及警察文化的苍白而难以实现,由此在民警的心理上形成需求压力。

在调查民警的个人兴趣爱好和业余创造活动时,很大一部分基层民警表示出无奈的遗憾,有的讲没有兴趣,有的告诉我们说本来曾有过一些个人爱好,但这几年来都荒废了、退化了。面对外面缤纷的世界,我们的民警常有种“脱节”的悲凉,承受着一种几乎饥渴的心理压力。

近几年来,公安队伍的总体文化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补充了不少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因此,民警主体需求的层次也相应有所提高,但是,因为缺少相应的警察文化构建,警察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形成的心理压力也没有疏导渠道而易形成隐患。

三、从组织的层面谈民警心理压力的缓解对策

民警的心理压力既然来源于诸多方面,其缓解的的根本途径也必然是一个涉及个人、家庭、单位和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所以对民警心理压力的缓解对策应考察到各个相关的辐射面。

(一)为民警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民警的工作环境包括办公条件、人际关系和团队风气等方面,要努力营造令人愉快的,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相互帮助的亲和氛围。

目前,民警的工作压力、环境压力凸显得情况下,可先着力于人际压力和舆论压力的降压措施。增加上下级之间和民警之间的心理沟通渠道,创造各种条件谈心、恳谈机会来缓和人际关系。对外加强民警严格执法,保护民警正当的执法权益的宣传,对内开展民警读报评报活动,正确认识各种传媒形成的舆论压力的利弊、从而调节对应心态。

(二)丰富民警的业余文化生活

健康的警察文化是民警心理压力最有效的缓冲领域,为了维护民警健康的心理素质,应该尽可能拓宽这个心理后方。

注意引导和发展民警的个人兴趣爱好,并经常创造各种条件鼓励民警相互交流,各基层单位可设立民警文化活动的场所和园地,支持民警的业余创造活动,使民警的各种心理压力有调节或升华的渠道。

(三)与民警的家庭加强沟通

民警的家庭工作是一项温馨工程,相对紧张的警务工作,这是一张一驰的警察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民警的家庭工作做好了,什么样的心理压力都能软化。

可采取多种形式,如家属联谊会、贤内助协会、警嫂求助信箱、家访联系册等,积极开发民警的家属资源,利用民警家属中的各种优势,为广大的民警打造一个能平息思想风暴的“心理港湾”。

(四)在民警中广泛开展各种形式心理卫生的普及宣传教育。

使广大的干警认识到警察心理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了解常见的警察心理问题,掌握一些警察心理降压的自助方法,加强民警心理问题的预防机制。

(五)针对民警不同的心理情况,开展心理服务。

为民警提供一些常用的心理自救的方法。开设心理援助中心,接受民警咨询,应对疑难问题。要在合适的时候,着手培训分局兼职心理咨询员,并外聘的心理专家。兼职和外聘两者结合,来定期承担对民警的心理测试和心理调节辅导工作,做好对求助民警的心理咨询 工作和对民警心理疾病的治疗工作。

四、从民警个人自助的角度谈减压方法

社区民警战斗在公安第一线,面对的困难越来越多,需要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是一个无法变更的事实。“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

要想生活得轻松快乐,就必须直面压力的挑战,用恰当的方法给自己减压。下面是能够自我减压的方法。

一是搞清楚自己的事情。

往往,让我们焦虑、晕头转向的,并不是繁重的工作,而是我们没有搞清楚自己有多少工作,该先做什么。在工作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能够使你感到“不那么累”了。从清理自己的办公桌开始,把桌上的其他纸张都清除掉,只留下你要处理的内容。(ABC理论)(时间管理坐标系理论)

●第一象限——紧急又重要的事

诸如应付难缠的上访群众、准时完成工作、住院开刀、小孩受伤要包扎等。这是考验我们的经验与判断力的时刻,也是可以用心耕耘的园地。如果荒废了,很可能会变成行尸走肉。

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很多重要的事都是因为一再拖延或事前准备不周,而变成迫在眉睫。

●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急的事

主要是与生活质量有关。其中包括长期的规划、透过读书与专业训练自我充实、思索如何帮助陷于困顿的子女、为重要的会议做准备、多花点时间倾听亲友、属下的心声等等。

荒废这个领域将使第一象限益形扩大,使我们陷入更大的压力与危机中,疲于应付。

反之,多投注一些时间在这个领域有助于提升实践能力,缩小第一象限的范围。做好事先的规划、准备与预防,很多急事将无从产生。这个部分的事情不会催促我们,所以必须主动去做。这也是发挥个人领导力的领域。

如果想想那些事情是真正想做的事,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七类:改善人际关系、改善事先准备工夫、做更周详的规划与组织、善待自己、抓住新的机会、充实自我、增进能力。这些都属于第二象限,全都是重要的事。

●第三象限——不紧急不重要的事

简而言之就是浪费生命,所以根本不值得花半点时间在这个象限。但我们往往在一、三象限间来回奔走,忙得焦头烂额,不得不“逃避”到第四象限,疗养一番再出发。这部分倒不见得都是休闲活动,因为真正有创造意义的休闲活动是很有价值的。然而,像过度观看毫无内容的电视节目或在办公室偷闲瞎掰,都是在浪费生命。这样的休息不但不是为了走更长的路,反而是对身心的毁损。刚开始时也许有滋有味,到后来你就会发现其实是很空虚的。

●第四象限——紧急但不重要的事

看似第一象限,涵盖的是急迫但不重要的事。迫切的呼声会让人产生“这件事很重要”的错觉—实际上就算重要也只是对别人而言。

电话、会议、突来的访客都属于这一类。我们花很多时间在这个范围打转,自以为是在第一象限,其实不过是在满足别人的期望与标准。

当你要把某项活动归为第一或第四象限时要特别小心,紧迫的事很容易被误认为重要的事。其实二者并不难区别,你只须问自己这件事是否有助于达成某种重要的目标。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便应归入第四象限。

我们观察发现多数人花在第一、四象限的时间最多。如果你也是其中之一,是否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当你为急事忙得团团转时,是否忽略了要事,甚至是最重要的事?

二是接受现实的自己。

幸福指数=拥有的资源/欲望水平,”人的痛苦来源于欲望的不的满足”;”知足常乐”.给自己增加许多额外要求和太大压力的人,常是追求完美的人,他们对自身极为苛刻,总是不能很好地悦纳自己。那么,从现在开始,转向自我接受。对自己并不完美的外貌、有些瑕疵的为人处世,以及并非尽善尽美的工作状态,都要努力赞赏。有时应当心安理得地承认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样一定会让你感觉轻松很多。

三是结交快乐的朋友。中国有句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你总是接触沉闷忧郁的人,久之你也会感到自己变得很压抑、很沉闷;如果你总是结交快乐、轻松的朋友,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变成一个快乐而热力四射的人。人的神情和态度就像麻疹一样,是有感染力的。那么,让快乐、轻松的朋友把快乐感染给你,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你就会感到不那么沉重。

四倾诉和释放。如果你愿意,可以向你信赖的朋友倾诉你的烦恼,告诉他所承担的一切和你的心情。如果你更愿意自己一个人来面对,那么就找一个寂静优美的地方,在落叶的最深处任凭情绪自由释放。哭泣,大声地呼喊,或者跑一跑、跳一跳,别想自己是不是够文雅,尽情地释放心头那种喘不过气的感觉。让自己在接下来的一轮挑战中轻装上阵。

五是亲近大自然。人类本来就是自然的儿女。当你感到压力太重时,不妨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利用闲暇散散步,打打球,短程的旅游对于缓冲压力更不失为一个“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有效方法。在绿树青山之间,在江河大海边,让一切压力都随风而去。如果实在抽不开身,在办公室里也可以“忙里偷闲”地让心灵回归自然。如每天工作三小时,放下工作,向窗外眺望三五分钟,视野尽量向开阔的远处伸展,在大脑和视觉疲劳减轻的同时,压力也会得到释放。

六是来一点情趣。给自己一个空间,给自己一点时间,做一个“有趣”的人,用一种其他的活动或爱好(如读书、听音乐、烹饪、唱歌等等)来调动内心轻松、快乐的情绪,让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相互抵消,能够有效地减轻心理压力。

七是膳食平衡。咖啡、浓茶并无益处,应遵循健康、平衡的饮食结构,保持身体的最佳健康状态,这是承担巨大压力挑战的生理基础。有的人为了方便省事,常用快餐食品来应付日常饮食,结果会导致高热量高脂肪食品摄入过多,蔬菜水果摄入太少。热量摄入多会造成代谢物质在体内堆积,加重了身体器官的负担,会感到身体容易疲劳,耐负荷力也相应地变差。而且,有一些高负荷的人养成了靠浓咖啡和浓茶提神的习惯,以此缓解紧张情绪,应付睡眠的不足。事实上,疲劳是承担过度压力后的正常生理反应,最佳消除方式是睡眠,咖啡和浓茶只能起到暂时兴奋的作用,且会加速体能的消耗,对真正缓解疲劳和减轻压力并无益处。

八是能与各种人愉快的相处。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退后一步自然宽”。九是常和别人保持合作,并从中获得乐趣。

人的自我定位来源于他人的评价,合作与交流会让人找到自我,自信心的提高主要靠自己!找出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长处。找到优势却由于信心不足而望而却步的情况存在吗?如果存在,强迫自己在适当机会去做,不要考虑别人的想法,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跨出一步之后,你会突然发现,原来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非常简单。

十一、具备胆识和勇气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胆识和勇气是个体意志过程中的果断性和具有积极主动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相结合而产生的士气状态。胆小害羞的人往往因为胆怯而不敢与人交往,结果仅限于很小的朋友圈子,变得越来越孤僻、退缩。胆小退缩的人很少与人交往,并不是他们自恃清高,而是相反,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不受欢迎的,别人不愿与之交往的。如果他们形成了这样消极的自我概念,即对自我的一种稳定的认识,那他们在行动上就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得让人很难接近,很难交往。

其实当你认为自己是可爱的,被别人接受的时候,你就会表现的自信,而自信的人往往是可爱的,人们愿意与之交往的,而交往的人越多,就越会增加他们的自信,从而在别人面前就不那么胆怯退缩了

十二、尊重弱者

我们今天的社会太缺少对人的尊重,我们的文化中太缺少对人的尊重,特别是对弱者的尊重,我们的教育中也太缺少对这方面的学习。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有尊严。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尊,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当你给别人以尊重的同时也获得了别人的尊重,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完整的人格尊严,才能更多的理解、宽容别人。

十三、凡事量力而行,懂得放弃

用心于选择,而忽略了放弃。有时侯执着是一种负重和伤害,默默地付出,苦苦地等待,到头来却是镜中花,水中月,过分的固执,不懂放弃甚至就是愚蠢,因为它会让你背负沉重压力,长期被痛苦困扰,还失去更多更好的机会。选择需要勇气,放弃又何尝不需要胆识和魄力呢?

十四、偶尔放纵自己一下(不要过分)

其实也可以偶尔放纵自己一下,不是堕落,不是颓废,而是敞开心扉,放开思想,解脱束缚。那一刻你会发现,很多事原来想做就可以去尝试.在这个世界上,快乐永远不会嫌多,只要能够让我们觉得轻松和美妙,带着一点豪放的气概,学会另一种模式的快乐,又有什么不好?

十五、最后,别忘了多休息!祝大家:快乐工作、健康生活!

下载浅谈“中等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中等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培训作业之专题讨论 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海原县李旺镇教委买玉忠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对策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疏导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被全社会所关注。从总体情况来看,目前中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在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呵护下茁壮成......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现今的生活环境日益复杂,现代文明势不可挡的改变着人们的一切,孩子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无限美丽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着心理健康的恶......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合集]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大量事实表明,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

    浅析ICU男护士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ICU男护士的心理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医疗服务模式和护理理念的转变,ICU对男护士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男护士的工作热情和信心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冲击,越......

    当前军校学员主要心理问题对策探讨

    当前军校学员主要心理问题对策探讨 论文摘要:军校学员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压抑、逆反、挫折、嫉妒等心理是当前军校学员的主要心理问题。本文探讨了军校这一特殊环境对学员心......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江陈宝,朱胜甲)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这些困难,有的来自外部,有的却是自己的就业心态、就业能力问......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一阶段的青少年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而目前,随着社会多元价值的冲击、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