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碰撞的教学反思
宁师中学高一物理备课组
《碰撞》的教学反思
宁师中学高一物理备课组
郭爱林
《碰撞》是我校自实行高效课改以来,我讲的第一节公开课,也是课改先锋优质课的参赛课。本节课有成功也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和问题,现就当时的设计思路、课堂流程及存在的问题一一反思。
一、导学案的设计思路
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两大抓手之一,导学案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在设计中,我在遵守导学案的基本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做了一些微调,比如我删除了学法指导,导学案中的学法指导可有学生自己根据内容采用自己感兴趣且能合理的方法进行学习。课堂上老师根据各小组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导学案只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的工具。
在学习新知识部分,我加了一些对探究问题有辅助作用的照片。合作探究部分的思路是“问题—讨论—实验—归纳”的探究性模式,我精心选择了一些比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以课本一个比较有探究价值的重要的问题入手,然后从此问题生发一些新的问题及这个结论的重要应用,层层深入,步步为营,难度由易到难。
在学以致用的题目中,选取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基础题分成二个层次,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检测。我只选择了5个题目。为的是在课堂上85%以上的学生能在课堂上完成导学稿。同时也为感悟与反思和我的疑问腾出空间。
二、课堂流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基本上完成了教学要求,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里面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预习效果显著
预习环节学生认真专注、检测基本达标。整个预习环节效果很好。更为明显的是有两个小组的成员利用计算机课搜集了《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和《碰撞球》两个教学视频;还有学生理解碰撞中的一些现象,要求我为他们准备很重的球和很轻的球。
2、任务分工 因组而异
传统的展示任务分工是采用了抽签决定,这种做法势必会影响到学习的进度和展示的效果。为此这节课我根据课前的学情调查及学生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把任务分给那些对某个问题探究比较深入的小组展示,这样可以提高小组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展示的精彩度,实践证明收到良好的效果。
3、课堂展示 精彩纷呈
宁师中学高一物理备课组
课堂展示学生最为热衷,也是学习效果的体现。这节课的学生展示非常精彩,有些问题一环紧扣一环,一些学生提出了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另外在探究中学生不唯师,不唯教材,大胆质疑。例如:在探究一维弹性碰撞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提出当运动的A球与静止的B球质量相等的情况下,会出现什么情况?进而得到速度交换的概念。并用《碰撞球》的教学视频来说明这个结论。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其他组的学生适时的提出当A球的质量远大于B球的质量和远小于的情况各自会出现什么现象等很有见地的问题。对于这两个问题,不但有理论推导得出了结果,还用《汽车撞人》的视频和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来检验得到的结论。而在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和练习之后,我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射土火箭又将下一节课的探究内容安排下去。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动手实验和有趣视频以及土火箭的出现等让本节课精彩纷呈,高潮不断。4.课堂展示 适时点评,高效课堂老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不然课堂会一团糟,甚至会走偏,在课堂上我比较注重引导和点评的时机,待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才适时出现,才会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如:在《自主探究一》中,学生对完全非弹性碰撞的例子以及机械能损失最大的结论不是很清楚,我及时的讲解和点评,让学生听懂并觉得有所收获。
三、存在问题
由于我不是我校实行课改的教师,平时对高效课堂的操作较少,加之学生是第一次参加这种高效课堂的操作。所以,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算和谐完美的因素。主要存在以下现象:
1.课堂评价不及时
高效课堂中存在评价,在学生小组展示后,由教师或学生点评打分。而本节课,我们将用大家上课的实验器材兵兵球、玻璃弹珠等作为奖品,课后由全班同学投票,选出优秀小组和优秀学员若干。由于没有及时的给予学生评价,影响了课堂效果。2.参与面还不够广,组与组的合作意识不强
因为知识有点难,部分同学预习不充分,造成这样的局面:在小组代表展示的过程中,其他组的同学只倾听,不发言,也不质疑,甚至有个别同学出现了开小差的现象。这是与我们的课堂改革的初衷相背离的,我们的目标是解决学困生的问题,是要减小两级分化,是让人人乐学、会学,看来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课堂学习还需要思考。
这次课改优质课比赛带给我很多感受,在课堂上我也是深受教育,让我真正懂得,只有转变观念,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育才有希望,孩子们才有希望。我也希望以这节课为契机,在物理高效课堂的教学中有更多的突破。
第二篇:碰撞教学设计
课题:碰撞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认识对心碰撞与非对心碰撞 2.了解微粒的散射;
3、通过体会碰撞中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与否,体会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讨论碰撞问题 教学难点:对各种碰撞问题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四、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小球等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检测:
1、动量定理的表达式是:
2、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是:
3、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学生默写)
(二)引入新课
1、生活中的碰撞:学生例举生活中的碰撞现象
2、碰撞中的特点:碰撞过程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时间非常短暂的一种特殊过程,因而碰撞具有如下特点:(总结)(1)、相互作用时间极短。(2)、相互作用力极大,即内力远大于外力,遵循动量守恒定律。(3)、碰前总动能大于或等于碰后总动能,即EK1≥ EK2。
(三)进行新课
1、碰撞的分类:
(1)按能量的转化关系:①弹性碰撞:展示实验1及课件展示 ②非弹性碰撞:展示实验2及课件展示 ③完全非弹性碰撞:展示实验3及课件展示(2)按运动形式 ①对心碰撞(正碰):碰撞前后,物体的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②非对心碰撞(斜碰):碰撞前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2弹性碰撞:
弹性碰撞研究: 例动量守恒式和能量守恒式讨论关系
3、非弹性碰撞:例动量守恒式和能量守恒式讨论关系
4、完全非弹性碰撞:例动量守恒式和能量守恒式讨论关系
5、类型训练一 碰撞结果的可能性判断(1)总结方法:总结碰撞问题的三个依据: 1.遵循动量守恒定律 即p1+p2=p1′+p2′.2.动能不会增加 3.速度要符合情景(2)讲解列1:
(3)学生课堂训练1:变式训练一
4、类型训练二 碰撞中的动量和能量的综合
(四)、总结
碰撞的分类:按碰撞前后速度方向的关系分 按能量损失的情况分
(五)布置作业
第三篇:7月22日357碰撞事故反思
7月22日357碰撞事故反思
一、事故经过:
2013年7月22日晚8:20左右,我队驾驶员苏勋明驾驶357车辆到58泊位装载郡主矿砂,在新两航倒完货后未将车厢落下,驾驶员行驶至58泊位门卫将摄像头杆子撞坏,事故中车辆和人员没有损失,探头杆被撞变形,视频头有所损坏。
二、事故发生的原因有:
1、驾驶员责任心不强,思想开小差。在起顶确认车厢内无货物后,未执行原地落顶的规章制度,行驶时未确认车厢复位情况,严重违反了自卸车操作规程。
2、事故发生时报警器失灵,未能对驾驶员起到警示作用。事后维修时发现报警器线路接触不良,主要元器件良好。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未能对车辆安全装置做好检查。
3、班组长巡视力度不够,在垛头至事故发生点的路线上,未能有效制止违章行为。
4、垛头指挥手未能起到互监互保作用,未能有效制止违章。
5、汽运队管理距离完全受控仍存在差距,无法完全杜绝违章行为。
三、防范措施:
1、在队内对事故原因及防范措施进行广泛的宣传,让其余驾驶员吸取事故的教训,避免重复性事故的在发生。
2、继续加强对驾驶员的技能培训,规章制度培训,提高驾驶员素质和安全意识。
3、继续加强驾驶员的点检尤其是行车时的车辆状态检查,消除设备隐患。
4、队部组织一次车辆隐患排查活动,并定期不定期对车辆进行检查,消除设备隐患,加大考核力度,增强驾驶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5、建立队内的互监互保机制,进一步加强消除现场风险的能力。
6、加强对作业现场的巡视,尤其是重点作业的安全监控。
7、进一步加强我队的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危险源控制和现场三违现象的控制与整治。
四、思想认识:
我队在安全管理的过程中未能有效的杜绝和避免事故,现场三违现象不时出现。此次发生的357碰撞探头杆事故,我队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愿意接受公司的给予任何处罚。
第四篇:车辆碰撞特性
车辆碰撞特性
在交通事故中绝大部份都是碰撞事故,或车辆与车辆相互碰撞,或汽车与其他物体相互碰撞。虽然有时也发生像翻车、坠车这样并不与其他物体碰撞的事故,但也属于碰撞类型。在机动车辆保险条款所规定和保险赔偿责任中以及保险公司日常处理的大量事故赔案中,绝大部分都属于碰撞事故。因此,掌握和了解碰撞事故的碰撞特性、碰撞形式及原因、碰撞损坏特点等,是现场查勘人员在现场查勘过程中准确分析碰撞事故责任及损伤,合理进行损失评估的基础。
一、碰撞事故分析
(一)事故是由两个不同过程构成的事故现象是两个过程连续。首先是汽车的碰撞过程,其次是碰撞结束后,汽车及其他物休公别以不同的轨迹进行运动,最后终于停止的过程。所谓碰撞,是指汽车与其他车辆或固定物体以及行人等相接触,并在接触中进行动量交换的过程。在汽车碰撞事故中,可以认为是由两个不同过程连续构成的。一个是碰撞过程本身,另一个是碰撞后的运动过程。根据事故情况的不同,有时也只有其中某一种过程。例如:翻车、坠车事故中没有最初的碰撞,同型号汽车在速度相等情况下发生正面相撞时,几乎没有碰撞后的运动。
(二)汽车的碰撞是塑性碰撞
汽车的碰撞不是弹性碰撞,而是接近于塑性碰撞。弹性碰撞是像橡皮球撞在墙上那样,可以反弹回来的碰撞,而塑性碰撞则像泥巴球撞在墙壁上一样,完全没有反弹现象。发生完全弹性碰撞时,并不因为碰撞而损失能量。所以反弹回来的速度与碰撞前的速度是一样的。在完全塑性碰撞中,碰撞前的能量在碰撞中已完全丧失,反弹速度为零。在碰撞速度非常小的情况下,例如以5公里/小时车速撞墙壁上时,则接近于弹性碰撞,这时驾驶员能明显地感到汽车被反弹回来。在碰撞速度较高的范围催,可以把汽车碰撞近似地看作塑性碰撞。
(三)可以将碰撞中的汽车当作刚体处理
从发生过碰撞事故的汽车上可以看出,汽车的损坏只局限在相撞的部位,其他大部分仍然是完好的,因而可以设想汽车在碰撞时基本上作刚体运动,因受冲击而变形的仅是汽车上的一部分。因碰撞引起的能量损失,被局限于汽车的变形部分。
(四)汽车的正面相撞与汽车撞固定墙壁是等价的两辆型号完全相的汽车以60公里/小时速发生正面相撞,和一辆汽车以60公里/小时撞在固定墙壁上,哪种情况受到的冲击更大?
通常,大部分人会以为相对速度每小时120公发生正面相撞时冲击更大。实际上两者碰撞是完全相同的。同质量同速度的两辆获得的动能及势能都是相同,在两正面对撞的接触面来说是质量是不动的,将这个接触对称面换成固定的不动墙壁.对称面另一侧车辆运动情况一点也不会改变的.(五)加速度(减速度)是造成人体伤害的原因
在汽车与汽车相的事故中,质量大的汽车上的乘员不容易受到伤害,而质量小的汽车上的乘员则往往受到严重伤害。
二、汽车对汽车的一维碰撞
一维碰撞是指在汽车纵轴上发生的碰撞,并且车辆的变形和运动也都是沿着纵轴线方向的。例如:正面相撞或追尾相撞便属一维碰撞(从侧面观察正面相撞汽车的运动时,可以发现汽车前端因碰撞而向下降,后轮则向上翘起。但因这种运动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对于汽车事故来讲,碰撞速度很大,则车辆损坏程度也很大。一般来说,相撞的两车质量不同的,即使以同样的车速发生正面碰撞,相撞后的速度也不会完全等于零,质量小的汽车将沿着质量大的汽车的前进方向被子顶回去。这样一来,在两车发生正面相撞时,质量大的一方速度变化要比质量小的一方来得小,受到的冲击也小,相对来讲损坏程度也较小。凡是发生正面相撞或追尾相撞的事故,两车的车架在纵轴方向都会有程度不同的弯曲变形。
三、汽车对汽车的二维碰撞
二维碰撞是指汽车与汽车侧面迎头相撞之类侧面撞车事故,汽车由于碰撞将发生回转或侧滑。也就是就说,汽车将做平面运动。碰撞前一般没有回转运动的两车在侧面相撞后,由于动量交换将将发生回转。在动量交换完毕之后。两车相互分开,分别沿着不同的轨迹做滑移运动碰撞以后汽车的运动情况取决于车轮是自由转动状态还是制动状态。
碰撞类型
汽车碰撞类型可分成:向心正碰撞、向心斜碰撞、偏心正碰撞、偏心斜碰撞等。因碰撞类型的不同,大致确定了碰撞后两车引起的运动类型。
第五篇:教学设计:使用碰撞传感器
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 第12课 使用碰撞传感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了解碰撞传感器的使用方法与工作原理,理解嵌套选择结构程序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
⑴让机器人学会使用碰撞传感器。⑵学会在编写程序时应用嵌套选择结构。⑶能应用碰撞传感器解决日常行政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愉快、成功、竞争和谐的心情,培养学生团结协助、协同使用、提高学生相互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⑴碰撞传感器的使用和测试。
⑵编写含有嵌套选择结构的程序。
2.教学难点:⑴编写含有嵌套选择结构的程序。⑵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碰撞传感器。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演示受到碰撞后会转向行走的机器人视频,学生观看。
二、新课教学:
师:机器人有自己的触觉感观,那就是“碰撞传感器”。有了它,机器人碰碰车在行走时能够知道是否受到了碰撞,并且在受到碰撞后能转向行走。
师出示会转向行走的机器人程序流程图,分析指出:当碰撞传感器受到碰撞时,接触开关被按下,此时机器人获得数值为“0”,否则为“1”。板书:碰碰车。
师出示机器人碰撞流程图,请学生思考:机器人受到了碰撞时行走方向有哪些改变?
①生观察流程图,回答问题。②师对学生回答予以点评,并补充。③师请学生自学本课这小节知识点的内容。④生自学,师巡视,个别指导。
提示学生注意机器人受碰撞后参数的设置。⑤师请完成的学生演示操作步骤。⑥师生共同观看演示。
⑦师请学生代表对演示过程予以点评。⑧师归纳,小结。
三、拓展延伸:
师请学生根据自己学过的红外传感器比较和碰撞传感器功能有什么不同?大家一起来分析总结,它们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四、全课小结。
五、反思:
由于本课是学生初次编写含有嵌套结构的控制程序,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根据流程图分析程序走向时,应先判断什么,再判断什么,最后判断什么,判断后机器人会做出什么样的处理,把这些给学生交待清楚。学生只有在这些都弄懂了以后,编写程序是很简单的事,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