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复习题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2011 年4 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田汉的剧作《南归》是他的作品中()最浓的。A.现实色彩 B.讽刺色彩 C.抒情色彩 D.悲剧色彩 2.()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A.闻一多 B.周作人 C.杨朔 D.沈从文 3.小说《骆驼祥子》结尾处,祥子已经沦落成一个()。A.破产的农民 B.乞丐 C.告密者 D.土匪 4.在丁西林的话剧《酒后》中,丈夫是一个()。A.理想主义者 B.颓废者 C.浪漫主义者 D.现实主义者 5.()是老舍短篇小说的杰作,他原来计划写成一部十万字的长篇武侠小说《二拳师》。A.《断魂枪》 B.《微神》 C.《猫城记》 D.《离婚》 6.()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也是最先为社会有限度承认的“朦胧”诗人,其诗集在1982年就获得了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奖(1979-1982)。A.顾城 B.北岛 C.杨炼 D.舒婷 7.在中国文坛从晚清开始到五四,小说实现了()的移动。A.从边缘向中心 B.从中心向边缘 C.从中心向中心 D.从边缘向更边缘 8.朱自清追求自己的文章达到“用笔如舌”的境界,他的散文属于中国现代散文当中()的一脉。A.交流体 B.闲话风 1 C.对话体 D.独语体 9.()曾经谈到他20世纪90年代的创作冲动是来源于悖论、老庄和禅三者在智慧层面上互相辉映的结果。A.孟京辉 B.过士行 C.高行健 D.魏名伦 10.戴望舒早年孜孜追求诗歌的音乐性,其代表性作品是写于1927年的(),叶圣陶称赞该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A.《我用残损的手掌》 B.《我的记忆》 C.《灾难的岁月》 D.《雨巷》 11.王朔在小说中尽情地讽刺挖苦(),对他们表现出一种敌视的态度。A.知识分子 B.军人 C.政府官员 D.商人 12.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当中重要的女英雄()是一名医护人员。A.林红 B.白茹 C.小常宝 D.鞠县长附:参考答案 1 C 2 B 3 C 4 D 5 A 6 D 7 A 8 B 9 B 10 D 11 A 12 B
二、多项选择题 1.《围城》知识丰富语言警策幽默,同时又以爱情婚姻为小说的主线,既包含社会讽刺又充满悲悯与关怀,可以看作是()。A.学者小说 2 B.黑幕小说 C.言情小说 D.侦探小说 E.先锋小说 2.废名的《灯》这首诗的关节点是“疏远”,由“疏远”这一关节点,能把不相干的意象连接在一起。诗中主要有如下几对意象()。A.“鱼”与“水” B.老子《道德经》与读《道德经》的“我” C.室中的灯与“我”心中的“灯” D.室内的“我”与街上的“夜贩” E.罗马地图与指南针 3.余华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写作风格有所改变,写有小说()。A.《鲜血梅花》 B.《十八岁出门远行》 C.《活着》 D.《在细雨中呼喊》 E.《现实一种》 4.“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曾经合出过《五人诗选》,这五名诗人是舒婷、北岛、()。A.翟永明 B.顾城 C.海子 D.杨炼 E.江河 5.下列关于昌耀的《雪。土伯特女人和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有关情况叙述正确的是()。A.将高原雪域土伯特人的生活作为描写的对象 B.是关于时间的光轮的交错的故事 C.是一个关于逝去的富有的童年与家族 D.对当下的土伯特人的生存现状的描绘 E.诗中的名句是“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 6.张爱玲在美学上喜欢苍凉,喜欢(),注重的是人生安稳的一面,而不是人生飞扬的一面、斗争的一面。A.“大红大绿” B.“强烈的对照” C.“悲剧” D.“参差的对照” E.“葱绿配桃红” 7.艾青诗歌当中的“土地”意象,象征()。A.爱人 B.祖国 C.母亲 D.农民 E.人民 8.“革命历史小说”是当代重要的小说类别,()都属于此类小说。3 A.《保卫延安》 B.《苦菜花》 C.《红旗谱》 D.《风云初记》 E.《大波》 9.曹禺的《雷雨》可以看作是一部()。A.讽刺喜剧 B.滑稽喜剧 C.悲剧 D.诗剧 E.社会问题剧附:参考答案 1 AC 2 ABCD 3 CD 4 BDE 5 ABCD 6 DE 7 BDE 8 ABCD 9 CDE
三、简答题 1.请简述丁西林剧作特点。2.请简述穆旦《诗八首》的主要内容。3.请简述翟永明所定义的“黑夜的意识”。附:参考答案 1.请简述丁西林剧作特点。解答: 丁西林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难得的喜剧大师,中国话剧以悲剧为主导,而丁西林所写,全是喜剧。他善于在生活现象中发掘喜剧因素,追求“从人生最平凡的一面,最不经意的处所,找出那最平凡最日常的素材来”,“往往只由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幽默的语言,点泛出生活的真谛。” 丁西林的喜剧多是独幕剧,结构简单,剧中只有三个左右的人物,成“二元三人模式”。构成喜剧冲突的双方,并不存在“正反好坏、高下优劣”的价值等级,而仅仅是观念、态度、对事物认识角度的不同形成差异,是对比、映照,而不是二元对立,双方都有可爱之处,也都有可笑之点。他的喜剧和讽刺喜剧不同,不以“正方”得福,反方或受惩或归正为结束,而是真正的皆大欢喜。这也反映了喜剧家的美学观,追求和谐、互补,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合理性。他的戏剧语言机智、幽默、典雅。4 2.请简述穆旦《诗八首》的主要内容。解答: 《诗八首》写于1942年,当时穆旦才24岁,一个24岁的年青人,对爱情的复杂性的思考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第一首,“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当中的“上帝”二字,值得特别注意。穆旦对“上帝”的使用,是从语意层面上的借用,没有多少宗教背景,同其他诗歌当中出现的“万有”等词一样,用来指人类无法抗拒的、控制着芸芸众生的力量。在穆旦此前的很多诗作中,“万有”、“主” 大多可作“残贼”解,而在《诗八首》,“上帝”更接近于“无知无觉”的“天地”,也就是说,诗人似乎开始理解万物的生生不息,事情的变动不居,是宇宙的常情,不再怨愤,而要接受。当然,在诗的开篇,在第一首中,他也仍然提到了“玩弄”,但“我”和“你”相爱之人的隔离,不但是造化弄人,而且是“上帝玩弄他自己”。第二首,“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开首一句就很令人震惊。水流山石原是流动活跃的生命现象,却在“死的子宫”里成长,注定只能成为“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的“变形的生命”。这可能是一种畸形之爱,也可以是生命历程中其他的因素。第三首是最“纯粹”意义上的“情诗”。“小小野兽”、“青草”、“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的意象生机勃勃,写尽了两情相悦的单纯的肉体的欢乐,理智让位于生命力;“你我底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从《圣经·雅歌》中就使用类似意象来表达情爱之欢。第四首,“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爱被言语照耀出光芒,将单纯的欢乐提升了,但言语又是无力而有限的。言语不能表达出的黑暗是更可怕的。语言所引领进入的,是无限自由的精神的幻象,诗人对爱的认识是“混乱”、“美丽”。第五首,组诗的中段,情绪最为平静。“夕阳西下,一阵微风吹拂着田野”,无数世代流逝,而夕阳、田野永在,时间永在。时间的威力使我渴望永恒,渴望静止,安睡。第六首,讨论相爱到“相同”之后所带来的怠倦。这一思想可能是受奥登的影响。相爱者渴望相互的认同,但相同会产生怠倦,而不认同又是“陌生”,人的情感得在“一条多么危险的窄路里”旅行,这是人性的痛苦,与爱者本身已经无关。第七首,即使相爱者,他们的爱情也是平行的,人永远是孤独的个体,即使相爱,也是爱另一个自我。第八首,诗歌情绪最为复杂。相爱者接近到定型,完成了爱的过程,但这过程注定要结束,象到了季候的树叶一样,到时相爱的人也各自“飘落”--分离。而只有“巨树”永青。“巨树 ”就是第一首所指称的“上帝”,它是造物者,万物由它而生,因此它玩弄万物,也就是玩弄它自己,所以它嘲弄,但哭泣。最后,落叶“在合一的老根里化为平静”。表明穆旦对这种万物生死变化已能平静接受。3.请简述翟永明所定义的“黑夜的意识”。解答: 1984年翟永明写出了组诗《女人》及序言《黑夜的意识》。在序言中翟永明对女性的力量作了如下定义:“女性的真正力量就在于既对抗自身命运的乖戾,又服从内心召唤的真实,并且在二者中间建立起黑夜的意识”。这种“黑夜的意识”是女人“个人与宇宙的内在意识”。在翟永明看来,“每个女人都面对自己的深渊--不断泯灭不断认可的私心痛楚与经验--远非每个人都能抗拒这均衡的磨难直到毁灭。”而“黑夜的意识”则有可能帮助女性抗拒这深渊,因为“ 它升起时带领我们进入全新的、一个有着特殊布局和角度的、只属于女性的世界。”组诗《女人》由近二十首诗组成完整的结构,它一反传统意义上对女性命运的美好勾勒,而直接切入女性内心的痛苦并寻找反抗的支点,在当时诗坛上引起很大震动,“黑夜的意识”提供了一个深刻而独到的主题。5
四、论述题
1、刘震云是当代中国重要作家,请结合他的作品谈谈你对他的创作的认识。
2、请谈谈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3、请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谈周作人散文创作的特色,要求能结合具体作品展开分析。附:参考答案
1、刘震云是当代中国重要作家,请结合他的作品谈谈你对他的创作的认识。解答: 刘震云关于当代生活题材的作品,被归列于“新写实小说”。他的《塔埔》描写的是一群高考复读生的生活,获得了1987-198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一地鸡毛》被当作“新写实”的重要作品。《一地鸡毛》的人物小林,在刘震云此前的小说《单位》中已经出现。《单位》主要是写小林这个小职员在“单位”这一公共空间中,被磨去个性的过程;但《一地鸡毛》则写的主要是小林的日常生活,是他的私人空间,而在这一空间中,人的自我意识的被侵蚀是更为可怕的,因为已经无路可逃。“一地鸡毛”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在小说的结尾处,小林梦见自己在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来的皮屑,柔软舒服,度日如年。”生活就是由鸡毛蒜皮一类的琐事和人的皮屑一样令人恶心的感觉组成的,既让人“舒服”,又让人难过;舒服,是从活着满足基本生理需求这一角度而言,难过,是从精神层面来说的。《温故1942》取材于1942年发生于河南的大饥荒和蝗灾,百姓饿孚遍野,而国民政府照样课捐纳税。于是,小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百姓面对这样一个政府,是饿死不当亡国奴,还是为了活命而甘向侵略者低头。小说写到,很多百姓见了白人就下跪,灾民吃了日本人的粮食,还缴了国民党军队的枪。中国的政府在国际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才出来赈灾,而赈灾之款又被贪官污吏给搜刮去。在《温故1942》中,刘震云的语调是少见的激愤,小说中还陈列了很多调查报告式的分析,以及直接的控诉与质问。《故乡相处流传》处理的是历史与现实的混合交叉。曹操、袁绍、猪蛋、六指、“我” 沈姓小寡妇等虚构的或历史上实有其名的形形色色人等,共同活跃在三国、明、清以及1960 年代,他们不断地在历史中重复出现。“风水轮流转”,不同时期掌权的人物不同,但领导者永远只是使用暴力,被领导者成为暴力镇压的对象,为了逃祸,只能盲目顺从,因此,一旦夺取政权后,就同样地使用暴政。历史在不同时期就这样不断地循环。在作者刘震云这里,历史就是专制与被专制,就是官对民的压榨。刘震云的历史观和我们通常所习见的历史观并不一致,在《温故1942》当中,一反官修历史的冠冕堂皇,百姓也露出了为了活命而不顾国民的羞耻心的“本质”,刘震云的批判的锋芒既指向统治者,也指向一般被压迫者。他把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请下圣坛,揭露他们的无耻龌龊与虚伪,曹操、袁绍、慈禧、朱元璋无不遭到作者锋利之笔的解构。对“人民”,刘震云也毫不留情,“人民”总是势利的,谁得势就跟随谁。作者当然期望于人民的觉醒。刘震云在政治、历史、现实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其中的黑暗面,所以他致力于批判,但还没有找到清晰的出路。
2、请谈谈余秋雨散文的特点。解答: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多数是以记游的方式展开他的文化思考。他认为自己所写的不是“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山水”:“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每 6 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往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余秋雨在散文中的自我定位就是这样一位“有悟性的文人”,能够思接千载,把传统文化的光辉投射进现代社会。从作为传统与现代的中介这一角度来看余秋雨,他的散文的确有朝这个方向努力的痕迹。他在记叙自己对某一名胜古迹的游历,发表自己感受的同时,也介绍该名胜的历史文化知识,对于那些迫切希望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知识而又不得其门而入的读者,余秋雨的散文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引导的作用。余秋雨的散文非常重视文化思考,有比较强的文化反省意识,他常常在对历史做回溯性的考察中感叹文化和山水的兴衰,在对先人遗迹的追随中思考知识分子的命运和使命。但余秋雨散文对于文化的执着有时也使人感到过于正襟危坐,严肃得失去了散文应有的随意与轻松。这就使余氏散文表现出“宣谕”式的色彩,正如有的评论者所言,“他的文章少有周到的描写,多是滔滔不绝的主观倾诉,……他的叙述语调也是朗诵式的,用的是社论的节奏和诗的旋律。他的写作不是一种交流而是一种宣谕。”
3、请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谈周作人散文创作的特色,要求能结合具体作品展开分析。解答: 周作人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的理知精神”,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广泛地接触了西方文化人类学、性心理学、神话学、童话学、民俗学等,形成了以认识人自己为中心的知识结构,“人道主义的理知精神”是周作人的著作的基本出发点。五四时期,周作人在文章中倡导“平民的文学”、“人的文学”,推波助澜形成五四时期“人的发现”、“儿童的发现”、“妇女的发现”。这仍然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一种顺延和扩展。他的散文创作思想基点也在此。中国现代散文,“闲话风”是非常重要的一类。鲁迅翻译的日本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一书中,专门介绍英国的随笔:“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炉旁边的安乐椅子上,倘在夏天,便披浴衣,啜苦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话,将这些话照样地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essay。”周作人在他的《雨天的书》的序言里也描述了相近的写作设想:“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碳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这两段话在五四时期非常有名,周作人是“闲话风”散文的重要的开创者和主要作者。五四时期,是周作人首先在理论上倡导“美文”(即叙事抒情的散文),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中国现代“美文”树立典范。他的散文取材着眼于“俗世”的日常生活的情趣,自然率性;他的散文的文字则拙朴其貌,灵慧其心,形成平和冲淡的散文境界。周作人散文的风格多姿多采,大体而言,可分为两类,一是浮躁凌厉,如《碰伤》;一是冲淡平和,但蕴涵深意,如《水里的东西》。
第二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感想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
提到现当代的文学作品,首先想到的就是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觉得这些作品影响的不仅是在文学方面,更影响的是中国人民的人心,激励的是人们的精神!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我认为他当之无愧!
而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这是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白话小说。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文章通过常人视角,我们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比如小说的第一节中狂人记道: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
再如,狂人的大哥请了医生来给狂人诊治,开了药,嘱咐大哥赶快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却是这样的情形:
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有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我们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
鲁迅用文字去唤醒当时昏庸的人们,反省自身,《狂人日记》这篇富含深刻哲理的短篇小说值得我们去回味,值得我们去深思。
“狂人”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对社会的恐怖心理。他认定现在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他半夜察看历史,看见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小说详细的描写了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柔和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所谓的狂人,就是指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他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狂人出生于封建社会,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他对社会的恐怖心理。他认定他处在 “吃人”的世界中。绝望当中狂人呐喊、呻吟,发出“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
对人类整体的批判也许并非鲁迅创作时清醒的本意,但狂人眼中的常人世界却具有广阔的共时性和世界性,因而其批判便决不仅止于五四前的中国国民而可以延伸到整个人类;其批判所指的人类劣根性也不是仅仅消灭“封建文化制度”并可以根除----也许它本就是人类基因中根深蒂固的一个分子,永远无法消除,并将在最终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鲁迅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类的这种难以根除的劣根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绝望,“救救孩子”的呼声之后才不是一个“感叹号”而是“省略号”。在他看来,这呼声俨然如将封闭在无法打破的铁屋子里的将死之人唤醒,使他们感到无法解脱的痛苦。
然而鲁迅始终是一位直面现实的勇士,即使他内心中已经感到绝望却仍然站起来进行绝望中的反抗。而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灭绝,有人在“以笔为旌”,寻找人类的终极价值„„虽然这呼声十分微弱,但却令人看到了人类世界的最后曙光。
在这篇白话文小说中,亲情、友情全都变成了泡沫,血淋淋的社会里,人性与人权化蝶而飞,笼罩着人们的只有腐败、冷漠无情。鲁迅把日记与精神病病人的内心独白结合在一起,表达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表现出鲜明的启蒙思想特征。鲁迅看透了社会的黑暗,对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封建思想感到悲愤,不满缺少道德与仁义的社会风气,把社会中打着'仁义道德'招牌、实质是一副虚伪的面具、是丧失理智的限制通过一个“狂人”的日记展现在人们眼前,痛斥了现实社会,体现出鲁迅对社会的愤怒、不满、焦虑以及希望,字里行间透露的都是鲁迅先生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使人深思。
第三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
程光炜
一、小说(被标黑色的作家作品为必读作品;括弧内为泛读作品):
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药》、《故乡》、《伤逝》、《祝福》、《在酒楼上》 郁达夫:(《沉沦》、《过去》)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医院中》)茅盾:《林家铺子》、《春蚕》(《幻灭》、《动摇》、《追求》、《蚀》、《子夜》)老舍:《断魂枪》(《骆驼祥子》、《离婚》、《老张的哲学》、《二马》、《正红旗下》)巴金:《寒夜》(《家》、《春》、《秋》)沈从文:《萧萧》、《新与旧》、《边城》、《湘西散记》、《从文家书》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施蛰存:(《梅雨之夕》)张天翼:(《砥柱》)师陀:(《马兰》)张恨水:(《啼笑因缘》、《金粉世家》)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花雕》、《心经》、《自己的文章》(《半生缘》、《小团圆》)钱钟书:《猫》(《围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登记》(解放后创作)孙犁:(《荷花淀》)路翎:(《饥饿的郭素饿》、《洼地上的战役》)周立波:(《暴风骤雨》)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夜的眼》、《布礼》、《活动变人形》)宗璞:(《红豆》、《鲁鲁》)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游园惊梦》 陈映真:(《将军族》)梁斌:(《红旗谱》)柳青:(《创业史》)吴强:(《红日》)杨沫:(《青春之歌》)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曲波:(《林海雪原》)浩然:(《艳阳天》、《金光大道》)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靳凡:《公开的情书》 赵振开:(《波动》)汪曾祺:《受戒》、《异秉》、《大淖纪事》、《陈小手》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张承志:《心灵史》 史铁生:(《我与地坛》)韩少功:(《马桥词典》)贾平凹:《黑氏》、《废都》(《高老庄》)铁凝:(《哦,香雪》、《大浴女》)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马原:(《虚构》)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枯河》、《球形闪电》(《檀香刑》)阿城:(《棋王》)张炜:《(《古船》)苏童:《妻妾成群》、《妇女生活》、《红粉》 王朔:(《顽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王安忆:《文革轶事》、《米尼》、《我爱比尔》、《长恨歌》 刘震云:(《新兵连》、《塔铺》、《一地鸡毛》、《一句顶一万句》)格非:《春尽江南》、《隐身衣》 方方:(《风景》)陈忠实:《白鹿原》 阿来:(《尘埃落定》)林白:(《一个人的战争》、《北去来辞》)阎连科:(《日光流年》、《受活》)
二、诗歌:
徐志摩、艾青、戴望舒、穆旦、北岛、舒婷、欧阳江河、西川
三、散文: 周作人、朱自清
四、话剧: 曹禺:《雷雨》、《日出》
五、文学史教材和研究著作: 程光炜等:《中国现代文学史》(北大出版社)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北大出版社)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大出版社)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竹内好:《鲁迅》(《近代的超克》这本书中有)金介甫:《沈从文传》 余斌:《张爱玲传》
六、当代必读小说(课堂要讲)莫言:《白狗秋千架》(中篇小说,《莫言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王安忆:《妙妙》(中篇小说,“王安忆自选集之三”,作家出版社)贾平凹:《黑氏》(中篇小说,《贾平凹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格非:《春尽江南》(长篇小说)
第四篇:中国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推荐
中国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推荐
中国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推荐
孙良好
一、小说
1.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画出国民灵魂
2.沈从文《边城》《八骏图》《看虹录》——“乡下人”的人性探索 3.老舍《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月牙儿》——市民世界的全面展示
4.巴金《家》《寒夜》——大“家”的挽歌和小“家”的哀歌 5.钱锺书《围城》——无法突围的“城堡”
6.张爱玲《传奇》——普通人的“传奇”和“传奇”中的普通人 7.林语堂《京华烟云》——道家文化、个人性灵、爱情理想国 8.郁达夫《沉沦》——从性的沉沦到国的沉沦 9.萧红《呼兰河传》——哀婉低沉的抒情诗 10.鹿桥《未央歌》——理想诗意的大学传说 11.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一个时代女性的自白 12.路翎《财主底儿女们》——旧家庭儿女的不同选择 13.废名《竹林的故事》《桥》——现代田园牧歌 14.徐訏《鬼恋》——人鬼情未了
15.施蛰存《梅雨之夕》《将军底头》——现实和历史的“新感觉” 16.艾芜《南行记》——漂泊者的行吟 17.张恨水《金粉世家》——民国《红楼梦》 18.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孤儿”的寻根之旅 19.钟理和《原乡人》——浓烈的原乡情结 20.白先勇《台北人》——回望家乡的“台北人” 21.汪曾祺《受戒》——戒不了的人性和温情
22.林斤澜《矮凳桥风情》《十年十癔》——温州风情画、文革症候群
23.宗璞《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野葫芦引”)——文学中的西南联大
24.王蒙“季节系列”长篇小说——共和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史 25.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从理想主义的歌吟到宗教的皈依
26.张炜《古船》《九月寓言》《柏慧》——融入野地的行吟者 27.史铁生《命若琴弦》——寻找光明的美丽谎言 28.阿城《棋王》——棋道即人道
29.路遥《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30.贾平凹《废都》——在精神废墟中游荡 31.陈忠实《白鹿原》——从历史命运看人性悲剧 32.莫言《红高粱》——高粱地上的生命张力 33.余华《活着》《兄弟》——坚忍地活着、人性的闪光和迷狂 34.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走进穆斯林的心灵世界 35.王安忆《长恨歌》——上海都市的“民间史” 36.林海音《城南旧事》——旧事中的浓郁乡愁 37.金庸《笑傲江湖》——琴剑人生
二、诗歌
1.穆旦《赞美》《诗八首》《冬》 2.冯至《十四行集》 3.徐志摩《再别康桥》 4.闻一多《死水》 5.戴望舒《雨巷》
6.艾青《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 土地上》 7.郭沫若《凤凰涅槃》 8.卞之琳《断章》 9.纪弦《狼之独步》
10.余光中《乡愁》《乡愁四韵》 11.洛夫《边界望乡》 12.痖弦《红玉米》 13.郑愁予《错误》 14.唐湜《幻美之旅》 15.食指《相信未来》 16.北岛《回答》 17.舒婷《致橡树》 18.顾城《一代人》、《墓床》 19.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0.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
三、散文
1.鲁迅《朝花夕拾》《野草》 2.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
3.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吾国吾民》(《中国人》)4.梁实秋《雅舍小品》 5.朱自清《背影》 6.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7.何其芳《画梦录》 8.琦君《髻》
9.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10.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四、话剧
1.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 2.田汉《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 3.夏衍《上海屋檐下》 4.郭沫若《屈原》 5.陈白尘《升官图》 6.老舍《茶馆》 7.高行健《野人》
8.孟京辉、廖一梅《恋爱的犀牛》
第五篇:目录_中国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推荐
中国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推荐
孙良好
一、小说
1.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画出国民灵魂
2.沈从文《边城》《八骏图》《看虹录》——“乡下人”的人性探索
3.老舍《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月牙儿》——市民世界的全面展示
4.巴金《家》《寒夜》——大“家”的挽歌和小“家”的哀歌
5.钱锺书《围城》——无法突围的“城堡”
6.张爱玲《传奇》——普通人的“传奇”和“传奇”中的普通人
7.林语堂《京华烟云》——道家文化、个人性灵、爱情理想国
8.郁达夫《沉沦》——从性的沉沦到国的沉沦
9.萧红《呼兰河传》——哀婉低沉的抒情诗
10.鹿桥《未央歌》——理想诗意的大学传说
11.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一个时代女性的自白
12.路翎《财主底儿女们》——旧家庭儿女的不同选择
13.废名《竹林的故事》《桥》——现代田园牧歌
14.徐訏《鬼恋》——人鬼情未了
15.施蛰存《梅雨之夕》《将军底头》——现实和历史的“新感觉”
16.艾芜《南行记》——漂泊者的行吟
17.张恨水《金粉世家》——民国《红楼梦》
18.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孤儿”的寻根之旅
19.钟理和《原乡人》——浓烈的原乡情结
20.白先勇《台北人》——回望家乡的“台北人”
21.汪曾祺《受戒》——戒不了的人性和温情
22.林斤澜《矮凳桥风情》《十年十癔》——温州风情画、文革症候群
23.宗璞《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野葫芦引”)——文学中的西南联大
24.王蒙“季节系列”长篇小说——共和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史
25.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从理想主义的歌吟到宗教的皈依
26.张炜《古船》《九月寓言》《柏慧》——融入野地的行吟者
27.史铁生《命若琴弦》——寻找光明的美丽谎言
28.阿城《棋王》——棋道即人道
29.路遥《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30.贾平凹《废都》——在精神废墟中游荡
31.陈忠实《白鹿原》——从历史命运看人性悲剧
32.莫言《红高粱》——高粱地上的生命张力
33.余华《活着》《兄弟》——坚忍地活着、人性的闪光和迷狂
34.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走进穆斯林的心灵世界
35.王安忆《长恨歌》——上海都市的“民间史”
36.林海音《城南旧事》——旧事中的浓郁乡愁
37.金庸《笑傲江湖》——琴剑人生
二、诗歌
1.穆旦《赞美》《诗八首》《冬》
2.冯至《十四行集》
3.徐志摩《再别康桥》
4.闻一多《死水》
5.戴望舒《雨巷》
6.艾青《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7.郭沫若《凤凰涅槃》
8.卞之琳《断章》
9.纪弦《狼之独步》
10.余光中《乡愁》《乡愁四韵》
11.洛夫《边界望乡》
12.痖弦《红玉米》
13.郑愁予《错误》
14.唐湜《幻美之旅》
15.食指《相信未来》
16.北岛《回答》
17.舒婷《致橡树》
18.顾城《一代人》、《墓床》
19.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0.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
三、散文
1.鲁迅《朝花夕拾》《野草》
2.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
3.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吾国吾民》(《中国人》)
4.梁实秋《雅舍小品》
5.朱自清《背影》
6.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7.何其芳《画梦录》
8.琦君《髻》
9.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10.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四、话剧
1.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
2.田汉《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
3.夏衍《上海屋檐下》
4.郭沫若《屈原》
5.陈白尘《升官图》
6.老舍《茶馆》
7.高行健《野人》
8.孟京辉、廖一梅《恋爱的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