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首都师范大学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的问卷调查
首都师范大学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的问卷调查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王震亚(2004年12月13日)
2004年10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组织进行了一次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问卷调查。
该调查由张志忠教授策划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参与。针对大中学生、中小学教师与高校教师的不同情况,共设计了互有区别的三种问卷。其中,收回学生问卷550份,中小学教师问卷62份,高校教师问卷35份。在此基础上,对问卷做了数据统计与内容分析,进而引出若干思考。
首先,应当欣慰。
将近四分之三的大学生(71.9%)与超过半数的中小学教师(56.4%)都表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对自己是有阅读吸引力的。即使是中学生,也接近半数(初中生45.4%,高中生41.7%)。他们认为,这种吸引力源自现当代文学中的优秀之作贴近社会现实,充满生命活力,体裁、题材与表现形式、艺术手法都不拘一格,将生存体验与文学经验融为一体。
由于被调查的中小学教师多是90年代以来陆续走上工作岗位的,因此可以这样说,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对于十几岁到三十几岁的人群都有着相当的吸引力。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来讲,是个相当不错的外部环境。
其次,又感悲哀。
那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及其作品,有相当一部分,并未进入大中学生的阅读视野。
在回答“你喜欢的作家”时,进入初中生组前十名的是:金庸、郭敬明、鲁迅、冰心、张爱玲、巴金、琼瑶、古龙、徐志摩、海岩;
进入高中生组前十名的是:金庸、郭敬明、韩寒、刘墉、鲁迅、古龙、痞子蔡、安妮宝贝、琼瑶、徐志摩;
进入大学生组前十名的是:鲁迅、张爱玲、金庸、郭敬明、余秋雨、刘墉、安妮宝贝、痞子蔡、巴金、余华。
其中,除了鲁迅在两个组中进入前三名外,巴金、徐志摩等人都排名靠后。而茅盾、孙犁、艾青、王蒙等人更是名落孙山。
必须承认,当今时代,文学已成为一种消费品,商业化的影响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通俗作品、青春写作与网络文学如鱼得水。所以,写武侠的金庸在三个组中都进入了前三名,属于青春写作的郭敬明进入了两个组的前三名,走红于网络的痞子蔡、安妮宝贝也榜上有名。“生活类散文随笔”更是成为二三十岁人群最喜欢的阅读类型。
当然,也不必太沮丧。比较这三个组就会发现,随着年龄、学历的增长,学生阅读取向的变化还是给人以希望的。比如大学生组的前十名中,鲁迅取代初高中组的金庸,排名第一;此外还有巴金、余秋雨、余华列名其间。这表明,走向成熟的大学生们开始看重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与文学性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表示:喜读具有哲理内涵、时代色彩、书卷气息、生活质感与艺术品味的作品,比如《我与地坛》《文化苦旅》《一地鸡毛》等;反感情趣低下、思想肤浅的作品,比如《上海宝贝》《遗情书》等下半身写作的作品与《三重门》、《第一次亲密接触》等热销作品。
第三,需要反思。
反思之一是,目前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效果到底怎样。
本来,教师理应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指导者。但从问卷调查看,影响学生阅读取向的第一因素是“同学和朋友的推荐”(初中生59.9%,高中生59.3%,大学生63.4%)。教师的推荐(初中生21.1%,高中生22.9%),在中学生中的作用,甚至赶不上媒体与影视的影响力。
固然,信息化的时代,学生与各方面的联系渠道远多于过去;容易接受来自社会的影响可以理解。但是,作为教师,也确实需要反思:反思引导学生阅读的目的与方式方法(比如,与教学、作业、考试贴得太近,引起反感);反思教师自己的阅读取向——从问卷调查看,中小学教师最喜欢的阅读类型也是“生活类散文随笔”,占64.5%;最喜欢的作家中,琼瑶、金庸位居第三、第四。试想,如果教师自身对纯文学作品缺乏阅读的兴趣(即使阅读,多是因“教学需要”),怎么可能引导学生去阅读呢?何况,有43.5%的中小学教师承认,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阅读中,中国现当代文学所占的比重是“少”的。
问题是,这些中小学教师,恰恰是这十几年间由我们高校培养出来的。因此,就更有必要反思我们的教学工作,考虑如何加以改进。
反思之二是,用于课堂教学的文学史教材是否适用。
从高校教师的问卷可以看出,高校教师对目前较为通用的几本当代文学史教材总体评价不错,但也有不满足的地方。认为:
洪子诚本的优点是线索分明,学术性强,有问题意识。但理论阐释较多,具体作品的分析偏少,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显得过于简单和概括。
朱栋霖本的优点是打通了现当代文学,有新的材料、新的角度。但以论代史,以论代替文本分析,稍欠系统性。
陈思和本的优点是针对学生,教学定位分明,微观分析好。但史的线索不够完整。
所以,尽管当代文学史教材已有六七十部之多,但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仍然缺乏适用的教材,仍有进一步改善的必要。比如:
大陆文学与台港澳文学的整合问题。现有教材或舍去台港澳,或单设章节,似乎都不理想。
汉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整合问题。现有教材也少有成功的例子。
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兼顾的问题。一般教材较少涉及文学批评与评论家。
史实、史论与作品分析的兼顾问题。往往是顾此失彼。
当然,文学史写作是一回事;课堂教学则是另一回事,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且,综合院校的现当代文学课与师范院校的现当代文学课也是应当在侧重点上有所区别的。
反思之三是,如何针对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加强指导。
问卷调查显示,目前中文系学生的阅读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阅读面偏狭。大学生与教师讨论较多的是女性文学,占62%。选作论文的作家也集中于张爱玲、余华、池莉、沈从文、鲁迅、金庸和苏童等少数几个人。
又如,阅读有困难。一些人不喜欢读现代文学作品,如《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因为“远离当时的语境”,难于理解;有人不喜欢读残雪及寻根文学,也是因为“读不懂”。
因此,如何全面、系统地向学生推介作家、作品,提供背景材料;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作品的能力,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问卷表明,学生们还是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的。具体而言,是在作品选择、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三个方面得到老师的指导。
反思之四是,怎样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教学中的难点和疑点。
来自各地的高校教师认为,难点和疑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随着历史迷雾的逐渐消散,不少现当代经典作品需要重读与解读;
二是新人辈出,作品繁多,良莠混杂。在此情况下是读不胜读,却又不能不读。
三是无法拉开距离,缺少时间的筛选,难以做出历史的评价。
不过,这既是难点,也是现当代文学的魅力所在。问题是,我们如何让学生也充分感受到这种魅力。
对此,各地的教师们也谈及他们采取的措施:
或是运用影像资料来增强教学效果;
或是适当组织课堂讨论以形成教学互动;
或是开设专题讲座,进行特别推介或深入研讨,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或是鼓励学生创作,做“作家型学者”,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领会作家的创作心理,进而深入感悟作品的内涵。
以上,就是我们对“问卷调查”的分析与思考。由于条件有限,我们对大学生的调查,仅限于首师大,对大中小学教师的调查虽然范围较广(北京市及全国),但数量偏小,覆盖面不够。所以,调查的结果不一定有普遍性(比如,北大、人大、北师大、复旦等名校的学生阅读情况是否要好一些)。不过,我们仍希望这一次的问卷调查能对深化现当代文学研究,改进现当代文学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附: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中国现当代文学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学生卷)
共调查北京市的初中学生192人,高中学生96人,大学生262人。
一、在学习和阅读中,中国现当代文学占有多大比重
二、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主要通过哪些渠道(多选)
三、喜欢的阅读类型是(多选)
四、喜欢的作家(前十位)
五、列举喜欢的和反感的作品,并简述理由。
初中生
列举的作品中,经典名作占的比重最大。理由多为经典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情节等各方面都堪称典范。但有的学生也明确指出,看这类书主要是对学习尤其是作文有一定帮助。武侠类作品也较受欢迎,认为这类书想象力丰富,描写细致、生动,情节曲折,人物性格突出,没有约束感。在所喜欢的作品中,郭敬明的《幻城》被提到次数较多。对时下的一些热点作品,如张爱玲的《半生缘》、《我这一辈子》等,学生也有一定的关注,但比重不大。
较反感的作品主要集中在言情通俗小说方面,理由是认为这类作品空洞、虚假、做作、雷同,没有学习的收获,比如《还珠格格》。还有的认为一些作品的情节过于悲惨,感觉压抑。另有一部分人觉得有些作家的作品读不懂不易理解,比如鲁迅的作品,因此敬而远之。
从初中生罗列的理由可以看出,他们对于经典的喜爱多是出于学习和受教育的要求,而对于武侠作品的阅读则多从兴趣出发。
高中生
从问卷看,受高中学生喜欢的是武侠类作品,如金庸的《天龙八部》、《鹿鼎记》等,他们认为这些作品想象大胆新奇,故事性强,人物塑造成功,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但引人入胜。史铁生、王小波、刘墉等作家较具思想性的作品和一些经典著作以其丰厚的人文内涵和突出的文学特质也较受学生欢迎。
而高中生反感的是下半身写作及颓废的作品。认为这些作品显现了作者不健康的创作心态,毫无思想意义。对言情作品,学生们认为枯燥、无聊,辞藻华丽却尽显俗气。除此之外,对鲁迅、徐志摩的一些作品,学生们认为看不懂或是旧时代色彩过浓,从而也将其归入反感的作品之列。
有意思的是,对于郭敬明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等作品,喜欢与反感的人都不少。喜欢者认为:“情节曲折”、“描写细致”、“语言新鲜”、“很感人并且揭露了世界上一些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事”。反感者则认为:没思想,欠深度。
大学生
大学生表示,他们喜欢的作品一般应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具有哲理的启示,如《我的精神家园》《我与地坛》《文化苦旅》《一地鸡毛》等。还有一些作品以其跌宕起伏的感情和情节而吸引了大学生们的注意,如《呼兰河传》、《雷雨》等。对时下热销的文学作品大学生们也非常关注,如《半生缘》、《啼笑因缘》、《结婚十年》、《幻城》等。总的来看,受大学生喜爱的作品多数是一些受到公认的经典名作,认为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生活质感,能够与读者的阅读产生一定的精神共鸣,并且有所收获。
大学生反感的作品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①下半身写作,如《上海宝贝》、《遗情书》等,认为这类作品思想阴暗,情趣低下;
②思想较为晦涩的作品,如《爸爸爸》和残雪的作品,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读不懂,阅读有障碍,只好作罢。
③十七年文学,认为这些作品指向单一,远离生活和当代人的思想。
④部分现代文学作品,如《莎非女士的的日记》、《爱情三部曲》和郁达夫的一些作品,认为远离当时的语境,无法理解作品中的思想,难以真正认同。
⑤一些曾经热销的作品,如《三重门》、《第一次亲密接触》,认为这些作品思想肤浅,故弄玄虚,有做作感和炒作的嫌疑,读后没有收获。
总体看来,大学生的阅读要求相对较高,比较注重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感。
六、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对你是否有阅读吸引力,简述理由。
初中生
明确回答“有”的占45.4%。认为这些作品(多指当下流行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和读者生活在同一时空中,易接受,思想真实,尤其语言方面较为认同。但不少学生指出偏爱当前一些年轻作家的作品。
明确回答“否”的占38.9%,认为“一般”和不作表态的占15.7%。他们的理由是:这些作品远离现实,语言也不流畅,故事单调,情节相似,缺乏创新,所以觉得没有吸引力。
高中生
明确回答“有”的占41.7%。主要是认为这些作品能够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能表现出正确的善恶价值判断,风格突出。
明确回答“否”的占20.8%,认为“一般”和不作表态的占37.5%。认为作品政治性、教育性太强,价值取向单一,缺乏感染力,并且好作品少。
大学生
明确回答“有”的占71.9%。大学生认为现当代作品具有吸引力的最突出的原因是,较之于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现当代作品没有时空距离或者时空距离感较小,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容易被今天的大学生接受、认同。不仅如此,大学生大多认为现当代文学题材多样,不同作家个性鲜明,能吸引不同兴趣、爱好的读者。作品大都内容充实、技巧高超,有助于读者的学习成长,引用一位同学话说“当代作家机智灵敏,作品丰富形式多样,把当代社会及人生百态揭示得淋漓尽致。”
明确回答“否”的占12.6%,认为“一般”和不作表态的占15.5%。其中在现当代阅读比重较少的19.6%的学生中,认为没有吸引力的占52.9%。这部分同学认为作品政治色彩浓厚,更有“油腔滑调”的媚俗风气。所以认为没有吸引力。
七、当前文学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简述理由。
初中生
优点:与实际生活贴近,通俗化,内容积极向上,语言优美、新颖,情节感人。
缺点:在教育和政治方面的功利色彩过于直白,没有感情。一些言情作品空洞乏味,相互之间没有创新,千篇一律。
高中生
优点:时代感强,内容丰富、深刻,富有哲理启示和生活气息,具有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表现手法。
缺点:一些作品脱离实际生活,漫无边际,思想阴暗,格调低下,情色泛滥。
大学生
优点:大都肯定当前文学作品能把握时代脉搏,题材多样化,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体现了当代人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念,同时还注意到当前的文学作品关注个人体验,重视个人价值,认为正在逐步摆脱政治话语的影响。
缺点:商业气息浓重,造成作品相互模仿,虚构离奇,脱离生活。一些作品无病呻吟,没有深度,已成俗套。个别同学提出传统内蕴不足,认为对古典的东西应当有所继承。
八、希望老师从哪些方面对你的阅读进行指导。
初中生
①介绍有意义、有价值、有创新的作品。
②分析作品的中心思想,以加深领会作品的内涵。
③就具体的写作手法进行指导,如景物、人物的描写,叙述角度、语言修辞的运用等问题。
高中生
高中生多出于应试的考虑,希望老师能辅导如何正确领会作者意图,并对作品的写作背景进行补充,同时多推荐一些鲁迅等经典作家之外的优秀作品。
大学生
①加强优秀作家、优秀作品的介绍。
②加强阅读的指导,对作品内涵作深入的开掘。
③加强艺术的鉴赏,对写作手法、技巧作具体的分析,并辅以理论的提高。
综合看来,学生群体多希望在作品选择、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三个方面得到老师的指导。
(中小学教师卷)
共调查北京市中小学教师62人,其中:
高中老师7人占11.3%,初中老师28人占45.2%,小学老师27人占43.5% ;
中专学历3人占4.8%,大专学历50人,占80.6%,大本及以上学历9人占14.6% ;
80年代毕业3人占4.8%,90年代毕业37人占59.7%,21世纪初毕业22人35.5%。
一、指导学生的学习和阅读中,中国现当代文学所占比重
二、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主要通过的渠道(多选)
三、喜欢的阅读类型(多选)
四、喜欢的作家(前十位)
五、列举喜欢的和反感的作品,并简述理由。
中学教师比较喜欢生活化的作品,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空镜子》、《一地鸡毛》等,认为这些作品贴近生活,真实不庸俗,并给人一定的启示。经典名作也较受老师们的欢迎,如《家》、《金锁记》、《白鹿原》等。理由多认为这些作品内蕴丰厚、语言独特、描写细腻,广泛反映社会生活,感情真挚。
老师们比较反感的作品有反腐倡廉题材的作品,认为这类作品着意于“高大形象”的塑造,情节虚假不真实,脱离生活实际。下半身写作和低俗、滥情的言情小说也为老师们所反感,认为这些作品没有实际内容,没有意义。
六、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对你是否有阅读吸引力,简述理由。
明确回答“有”的占56.4%。半数以上的老师认为现当代作品切近实际,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笔法细腻,思想深刻,阅读作品可以增长见识。
明确回答“否”的占30.6%,认为“一般”和不作表态的占13.0%。很多老师反映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看书。一些老师认为当下不少作品没有底蕴,枯燥无味,彼此重复,如海岩的个别作品。
七、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简述理由。
优点:作品源自生活,亲切平实,关注人物内心世界,更加人性化、人文化。
缺点:商业炒作,互相模仿,作品思想阴暗,不知所云。
八、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难点和困惑是什么。
难点、困惑在于现当代作品流派众多,风格迥异,更新快,不易准确把握。一些作品年代久远,远离彼时语境的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感到吃力,尤其是无法把文学教学和中高考很好地结合起来。
九、如果参加进修学习,希望从哪些方面得到针对阅读和教学进行的指导。
选择、理解、欣赏作品。
(高校教师卷)
共调查来自全国各高校讲授现当代文学的教师35人。
一、学生和您讨论较多的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类型是(多选)
二、学生和您讨论较多的和选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作家(前十位)
三、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下限是
四、认为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和讲授的难点和疑点何在,兴趣和魅力何在
难点和疑点主要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十七年文学和现代经典作品的重读、解读;作品繁多,并且新人辈出,处于不断的发展中,难以把握历史逻辑;理论滞后,不易于同当前文学现状联系。
兴趣和魅力主要在于现当代文学贴近现实,自身充满活力,对象众多,角度众多,生存体验和文学经验紧密相连,追问知识分子的心态,发言空间大。灵活、自由。
五、将中国现当代文学打通,是否认为是当前一种趋向,其利弊何在 91.4%的老师赞成将中国现当代文学打通,认为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观照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有系统性,使学生了解文学发生、发展、嬗变的过程,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中审视作家、作品。
但也有不少老师在表示赞成的同时也谨慎地指出,“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分属两个不同性质的文学,各自的研究对象和所承担的文学使命不同”,将中国现当代文学打通,有可能会对当代文学造成挤压。目前,要真正变“拼贴”为“整合”,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不少困难。
六、所在院校采用的讲授方式是
42.9%的老师表示目前正在采用现当代一体的讲授方式,其中,由一位老师通讲的占40%,两位老师分别讲授现代、当代的占46.7%。1位老师表示,是由几位老师分体裁讲,其余的没有表态。
57.1%的老师表示目前正在采用现当代分别讲的讲授方式,一位老师通讲的占45%,几为老师分体裁讲的占15%,其余的没有表态。
七、使用的当代文学教材
八、认为当前使用的现当代文学教材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请简述。
洪子诚 本:
线索分明,学术性强,有问题意识。但理论阐释较多,具体作品的分析偏少,过于简单、概括,不太适合于课堂教学。
朱栋霖 本:
打通了20世纪文学,有新的材料、新的角度。但以论带史,以论代替文本分析,稍欠系统性、学术性,并且重点作家有遗漏。
陈思和 本:
针对学生教学定位分明,微观分析好。但史的线索不够完整。
九、其他(教学和科研的随感)
①加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②教学过程中应多种手段并用
③遵守学术规范,形成扎实的研究风气
十、是否采用影像资料帮助现当代文学教学
71.4%的老师选择“是”,并且有68.6%的老师认为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帮助。
十一、还采用哪些方法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
①组织课堂讨论
②进行特别推荐
③开设专题讲座
④鼓励学生创作,做“作家型学者”
原题为《欣慰•悲哀•反思——从一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引出的若干思考》,共8000字,略有改动。
第二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感想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
提到现当代的文学作品,首先想到的就是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觉得这些作品影响的不仅是在文学方面,更影响的是中国人民的人心,激励的是人们的精神!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我认为他当之无愧!
而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这是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白话小说。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文章通过常人视角,我们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比如小说的第一节中狂人记道: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
再如,狂人的大哥请了医生来给狂人诊治,开了药,嘱咐大哥赶快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却是这样的情形:
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有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我们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
鲁迅用文字去唤醒当时昏庸的人们,反省自身,《狂人日记》这篇富含深刻哲理的短篇小说值得我们去回味,值得我们去深思。
“狂人”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对社会的恐怖心理。他认定现在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他半夜察看历史,看见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小说详细的描写了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柔和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所谓的狂人,就是指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他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狂人出生于封建社会,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他对社会的恐怖心理。他认定他处在 “吃人”的世界中。绝望当中狂人呐喊、呻吟,发出“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
对人类整体的批判也许并非鲁迅创作时清醒的本意,但狂人眼中的常人世界却具有广阔的共时性和世界性,因而其批判便决不仅止于五四前的中国国民而可以延伸到整个人类;其批判所指的人类劣根性也不是仅仅消灭“封建文化制度”并可以根除----也许它本就是人类基因中根深蒂固的一个分子,永远无法消除,并将在最终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鲁迅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类的这种难以根除的劣根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绝望,“救救孩子”的呼声之后才不是一个“感叹号”而是“省略号”。在他看来,这呼声俨然如将封闭在无法打破的铁屋子里的将死之人唤醒,使他们感到无法解脱的痛苦。
然而鲁迅始终是一位直面现实的勇士,即使他内心中已经感到绝望却仍然站起来进行绝望中的反抗。而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灭绝,有人在“以笔为旌”,寻找人类的终极价值„„虽然这呼声十分微弱,但却令人看到了人类世界的最后曙光。
在这篇白话文小说中,亲情、友情全都变成了泡沫,血淋淋的社会里,人性与人权化蝶而飞,笼罩着人们的只有腐败、冷漠无情。鲁迅把日记与精神病病人的内心独白结合在一起,表达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表现出鲜明的启蒙思想特征。鲁迅看透了社会的黑暗,对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封建思想感到悲愤,不满缺少道德与仁义的社会风气,把社会中打着'仁义道德'招牌、实质是一副虚伪的面具、是丧失理智的限制通过一个“狂人”的日记展现在人们眼前,痛斥了现实社会,体现出鲁迅对社会的愤怒、不满、焦虑以及希望,字里行间透露的都是鲁迅先生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使人深思。
第三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
程光炜
一、小说(被标黑色的作家作品为必读作品;括弧内为泛读作品):
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药》、《故乡》、《伤逝》、《祝福》、《在酒楼上》 郁达夫:(《沉沦》、《过去》)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医院中》)茅盾:《林家铺子》、《春蚕》(《幻灭》、《动摇》、《追求》、《蚀》、《子夜》)老舍:《断魂枪》(《骆驼祥子》、《离婚》、《老张的哲学》、《二马》、《正红旗下》)巴金:《寒夜》(《家》、《春》、《秋》)沈从文:《萧萧》、《新与旧》、《边城》、《湘西散记》、《从文家书》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施蛰存:(《梅雨之夕》)张天翼:(《砥柱》)师陀:(《马兰》)张恨水:(《啼笑因缘》、《金粉世家》)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花雕》、《心经》、《自己的文章》(《半生缘》、《小团圆》)钱钟书:《猫》(《围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登记》(解放后创作)孙犁:(《荷花淀》)路翎:(《饥饿的郭素饿》、《洼地上的战役》)周立波:(《暴风骤雨》)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夜的眼》、《布礼》、《活动变人形》)宗璞:(《红豆》、《鲁鲁》)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游园惊梦》 陈映真:(《将军族》)梁斌:(《红旗谱》)柳青:(《创业史》)吴强:(《红日》)杨沫:(《青春之歌》)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曲波:(《林海雪原》)浩然:(《艳阳天》、《金光大道》)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靳凡:《公开的情书》 赵振开:(《波动》)汪曾祺:《受戒》、《异秉》、《大淖纪事》、《陈小手》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张承志:《心灵史》 史铁生:(《我与地坛》)韩少功:(《马桥词典》)贾平凹:《黑氏》、《废都》(《高老庄》)铁凝:(《哦,香雪》、《大浴女》)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马原:(《虚构》)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枯河》、《球形闪电》(《檀香刑》)阿城:(《棋王》)张炜:《(《古船》)苏童:《妻妾成群》、《妇女生活》、《红粉》 王朔:(《顽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王安忆:《文革轶事》、《米尼》、《我爱比尔》、《长恨歌》 刘震云:(《新兵连》、《塔铺》、《一地鸡毛》、《一句顶一万句》)格非:《春尽江南》、《隐身衣》 方方:(《风景》)陈忠实:《白鹿原》 阿来:(《尘埃落定》)林白:(《一个人的战争》、《北去来辞》)阎连科:(《日光流年》、《受活》)
二、诗歌:
徐志摩、艾青、戴望舒、穆旦、北岛、舒婷、欧阳江河、西川
三、散文: 周作人、朱自清
四、话剧: 曹禺:《雷雨》、《日出》
五、文学史教材和研究著作: 程光炜等:《中国现代文学史》(北大出版社)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北大出版社)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大出版社)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竹内好:《鲁迅》(《近代的超克》这本书中有)金介甫:《沈从文传》 余斌:《张爱玲传》
六、当代必读小说(课堂要讲)莫言:《白狗秋千架》(中篇小说,《莫言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王安忆:《妙妙》(中篇小说,“王安忆自选集之三”,作家出版社)贾平凹:《黑氏》(中篇小说,《贾平凹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格非:《春尽江南》(长篇小说)
第四篇:中国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推荐
中国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推荐
中国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推荐
孙良好
一、小说
1.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画出国民灵魂
2.沈从文《边城》《八骏图》《看虹录》——“乡下人”的人性探索 3.老舍《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月牙儿》——市民世界的全面展示
4.巴金《家》《寒夜》——大“家”的挽歌和小“家”的哀歌 5.钱锺书《围城》——无法突围的“城堡”
6.张爱玲《传奇》——普通人的“传奇”和“传奇”中的普通人 7.林语堂《京华烟云》——道家文化、个人性灵、爱情理想国 8.郁达夫《沉沦》——从性的沉沦到国的沉沦 9.萧红《呼兰河传》——哀婉低沉的抒情诗 10.鹿桥《未央歌》——理想诗意的大学传说 11.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一个时代女性的自白 12.路翎《财主底儿女们》——旧家庭儿女的不同选择 13.废名《竹林的故事》《桥》——现代田园牧歌 14.徐訏《鬼恋》——人鬼情未了
15.施蛰存《梅雨之夕》《将军底头》——现实和历史的“新感觉” 16.艾芜《南行记》——漂泊者的行吟 17.张恨水《金粉世家》——民国《红楼梦》 18.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孤儿”的寻根之旅 19.钟理和《原乡人》——浓烈的原乡情结 20.白先勇《台北人》——回望家乡的“台北人” 21.汪曾祺《受戒》——戒不了的人性和温情
22.林斤澜《矮凳桥风情》《十年十癔》——温州风情画、文革症候群
23.宗璞《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野葫芦引”)——文学中的西南联大
24.王蒙“季节系列”长篇小说——共和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史 25.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从理想主义的歌吟到宗教的皈依
26.张炜《古船》《九月寓言》《柏慧》——融入野地的行吟者 27.史铁生《命若琴弦》——寻找光明的美丽谎言 28.阿城《棋王》——棋道即人道
29.路遥《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30.贾平凹《废都》——在精神废墟中游荡 31.陈忠实《白鹿原》——从历史命运看人性悲剧 32.莫言《红高粱》——高粱地上的生命张力 33.余华《活着》《兄弟》——坚忍地活着、人性的闪光和迷狂 34.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走进穆斯林的心灵世界 35.王安忆《长恨歌》——上海都市的“民间史” 36.林海音《城南旧事》——旧事中的浓郁乡愁 37.金庸《笑傲江湖》——琴剑人生
二、诗歌
1.穆旦《赞美》《诗八首》《冬》 2.冯至《十四行集》 3.徐志摩《再别康桥》 4.闻一多《死水》 5.戴望舒《雨巷》
6.艾青《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 土地上》 7.郭沫若《凤凰涅槃》 8.卞之琳《断章》 9.纪弦《狼之独步》
10.余光中《乡愁》《乡愁四韵》 11.洛夫《边界望乡》 12.痖弦《红玉米》 13.郑愁予《错误》 14.唐湜《幻美之旅》 15.食指《相信未来》 16.北岛《回答》 17.舒婷《致橡树》 18.顾城《一代人》、《墓床》 19.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0.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
三、散文
1.鲁迅《朝花夕拾》《野草》 2.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
3.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吾国吾民》(《中国人》)4.梁实秋《雅舍小品》 5.朱自清《背影》 6.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7.何其芳《画梦录》 8.琦君《髻》
9.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10.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四、话剧
1.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 2.田汉《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 3.夏衍《上海屋檐下》 4.郭沫若《屈原》 5.陈白尘《升官图》 6.老舍《茶馆》 7.高行健《野人》
8.孟京辉、廖一梅《恋爱的犀牛》
第五篇:目录_中国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推荐
中国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推荐
孙良好
一、小说
1.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画出国民灵魂
2.沈从文《边城》《八骏图》《看虹录》——“乡下人”的人性探索
3.老舍《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月牙儿》——市民世界的全面展示
4.巴金《家》《寒夜》——大“家”的挽歌和小“家”的哀歌
5.钱锺书《围城》——无法突围的“城堡”
6.张爱玲《传奇》——普通人的“传奇”和“传奇”中的普通人
7.林语堂《京华烟云》——道家文化、个人性灵、爱情理想国
8.郁达夫《沉沦》——从性的沉沦到国的沉沦
9.萧红《呼兰河传》——哀婉低沉的抒情诗
10.鹿桥《未央歌》——理想诗意的大学传说
11.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一个时代女性的自白
12.路翎《财主底儿女们》——旧家庭儿女的不同选择
13.废名《竹林的故事》《桥》——现代田园牧歌
14.徐訏《鬼恋》——人鬼情未了
15.施蛰存《梅雨之夕》《将军底头》——现实和历史的“新感觉”
16.艾芜《南行记》——漂泊者的行吟
17.张恨水《金粉世家》——民国《红楼梦》
18.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孤儿”的寻根之旅
19.钟理和《原乡人》——浓烈的原乡情结
20.白先勇《台北人》——回望家乡的“台北人”
21.汪曾祺《受戒》——戒不了的人性和温情
22.林斤澜《矮凳桥风情》《十年十癔》——温州风情画、文革症候群
23.宗璞《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野葫芦引”)——文学中的西南联大
24.王蒙“季节系列”长篇小说——共和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史
25.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从理想主义的歌吟到宗教的皈依
26.张炜《古船》《九月寓言》《柏慧》——融入野地的行吟者
27.史铁生《命若琴弦》——寻找光明的美丽谎言
28.阿城《棋王》——棋道即人道
29.路遥《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30.贾平凹《废都》——在精神废墟中游荡
31.陈忠实《白鹿原》——从历史命运看人性悲剧
32.莫言《红高粱》——高粱地上的生命张力
33.余华《活着》《兄弟》——坚忍地活着、人性的闪光和迷狂
34.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走进穆斯林的心灵世界
35.王安忆《长恨歌》——上海都市的“民间史”
36.林海音《城南旧事》——旧事中的浓郁乡愁
37.金庸《笑傲江湖》——琴剑人生
二、诗歌
1.穆旦《赞美》《诗八首》《冬》
2.冯至《十四行集》
3.徐志摩《再别康桥》
4.闻一多《死水》
5.戴望舒《雨巷》
6.艾青《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7.郭沫若《凤凰涅槃》
8.卞之琳《断章》
9.纪弦《狼之独步》
10.余光中《乡愁》《乡愁四韵》
11.洛夫《边界望乡》
12.痖弦《红玉米》
13.郑愁予《错误》
14.唐湜《幻美之旅》
15.食指《相信未来》
16.北岛《回答》
17.舒婷《致橡树》
18.顾城《一代人》、《墓床》
19.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0.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
三、散文
1.鲁迅《朝花夕拾》《野草》
2.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
3.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吾国吾民》(《中国人》)
4.梁实秋《雅舍小品》
5.朱自清《背影》
6.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7.何其芳《画梦录》
8.琦君《髻》
9.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10.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四、话剧
1.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
2.田汉《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
3.夏衍《上海屋檐下》
4.郭沫若《屈原》
5.陈白尘《升官图》
6.老舍《茶馆》
7.高行健《野人》
8.孟京辉、廖一梅《恋爱的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