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A外国文学作品选读试题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试题
一、填空题(1空1分,25’)
1、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最重要的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_,类似于中国的《诗经》,所收诗歌自4世纪至8世纪中叶的长短和歌。
2、《源氏物语》在日本开启了“物哀”时代。
3、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代表作为《罗生门》、《竹林中》的是。
4、十七世纪文学主要包括__、_____和___。
5、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四巨头是、___、__和狄德罗_。
6、欧洲文学中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分别出自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 葛朗台_,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__夏洛克__,莫里哀《悭吝人》中的__阿巴贡___和果戈里《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7、英国文学史上的勃朗特三姐妹指的是、__和安妮·勃朗特,她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简·爱》、__《呼啸山庄》_和《艾格尼斯·格雷》。
8、“人的一生,既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出自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_《一生》_。
9、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的代表作有和__《柏林之围》___。
10、、_和 _。
二、简答题(5×10’)
1、请简述川端康成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的故事情节。
答:“我”是一个孤儿出身的青年学生,在伊豆孤身旅行,邂逅了天真无邪而又别具风情的年少舞女。在孤寂忧郁的心灵中,在似恋非恋的爱慕中,在伊豆的青山秀水和 “我”的迷离的情思中,一段令“我”终身难忘的爱情故事淡淡地演绎着。从十四岁的舞伎抹着古色胭脂红的眼影出场,到她满心失落随船送别心上人,眼望着客船 渐行渐远,一段纯洁的感情被作者娓娓道来。
2、请简述《傲慢与偏见》中反映出的作者的婚姻观。
① 情欲婚姻:批判态度,在文中没有正面交待,没有细节描写。代表:莉迪亚和威克汉姆
② 现实婚姻:不欣赏这样的婚姻,带有嘲讽之意。
代表:夏洛特和科林斯
③ 美满婚姻:赞同
代表:简和宾利
3、试分析《简·爱》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① 虽其貌不扬,但自尊自主,充满叛逆和反抗精神;
② 她敢于追求精神上的平等和自由;
③ 敢于追求个人的幸福,她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应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
④ 意志坚强,性格倔强,而且智慧过人
4、请简述《巴黎圣母院》中反映出的“美丑对照原则”。
美丑对照的创作原则”是雨果一贯倡导的文艺作品的创造原则,也是他在文艺理论和美学方面所提出的主要原则。顾名思义,所谓“美丑对照原则”即是在文艺作品中大量地运用美丽、高尚与丑陋、卑贱的人物或意象作对比,以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反差,使故事情节更为跌宕起伏。这在雨果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最典型的莫过于《巴黎圣母院》中几个代表人物:有外形丑陋无比但心地却纯洁善良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与之截然相反的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克洛德,当然也有美貌与美丽心灵俱备的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尔达。而卡西莫多作为最鲜明的故事人物形象,仅仅在他一个人身上就体现了美与丑的极端对立——外表的极度丑陋和心灵的高尚美好。
5、试分析《欧也妮·葛朗台》的主题思想。
小说叙述了一个金钱毁灭人性和造成家庭悲剧的故事,围绕欧也妮的爱情悲剧这一中心事件,以葛朗台家庭内专制所掀起的阵阵波澜、家庭外银行家和公证人两户之间的明争暗斗和欧也妮对夏尔·葛朗台倾心相爱而查理背信弃义的痛苦的人世遭遇三条相互交织的情节线索连串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金钱对人的思想灵魂腐蚀和摧残。小说形象地告诉我们:资产阶级的每一个金钱都充塞着“污秽和鲜血”,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冷酷的“现金交易”再也没有任何联系了。小说批判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金钱戕害了人性,扭曲了人和人的关系,也决定着人的命运。
三、请任意挑选一篇外国文学作品,写一篇读后感。(25’)
要求:题目自拟,除诗歌外题材不限,语言流畅,主题明确,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不少于600字。
答案:符合要求即可
汉语言11
刘荟
2111104012
第二篇:外国文学作品选读
《悲惨世界》
主要人物形象:
冉阿让
冉阿让是一位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和悲剧色彩的人物。精神历程的两次大转变:
从善到恶:因为偷面包被判刑,服刑期间他屡次越狱不果,最终服了19年苦役。
从恶到善:出狱后依然走投无路,这时主教感化了他,给予关怀与帮助让他从此改过自新。
他时时刻刻都在奉献自己的爱心,他曾经历过短暂的迷失,最终得以被温暖感化。他成为企业家马德兰之后,他更是广施济贫,仗义疏财,他救助了垂死的芳汀,还竭力将她的女儿珂赛特抚养长大,明知将重回监狱依旧出面自首解救无辜嫌犯,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人性的光辉,以及对大众无私的爱。
他信守承诺。为了履行与方汀的承诺,让他们母女团圆,冉阿让一再给恶人汇款,以至于遭受绑架之灾。他甚至逃狱出来搜救她的女儿,并终其一生地呵护着她。
他强壮、勇敢、机智。他比一般人都要强壮有力,身手矫健,面对凶残的绑匪,他也能临危不乱,用智谋为自己争取宝贵的时间。并且他带着一个小女孩逃亡20年还能躲避各种危机,足以反映出他的智慧与力量。
当然,冉阿让的形象并不是完美的,在他的身上也能看出人性的狭隘。冉阿让爱自己的女儿胜于一切,当女儿的心上人出现时,他便嫉妒的无可救药,害怕会失去仅有的快乐。
冉阿让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的传奇式命运展现了劳动人民各种优秀的品质和悲惨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沙威
他是法律的化身,可以说既是无情冷血的国家机器,又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一方面他不近人情,即使是父母犯罪他也不会饶恕,坚决告发追捕。另一方面,不健全的法权也有一定的正义性,他也是社会秩序的守护者。他摧残了冉阿让、芳汀等人,但绝非出于个人恩怨,而是职业操守。即使是自杀前,也看了一封警察署留下的意见信。
在他身上也有着人性的复归,沙威本质上不是一个邪恶的人,只是他固守已扭曲的法权和不公正的正义。他的本性还是善良的,他的人性也并未完全泯灭。当冉阿让放弃枪决沙威,选择放走了他。而后沙威再次遇上冉阿让,出于使命感他将冉阿让截住,但最终还是放弃了逮捕。他身上的人性真正开始复活,更高层次的良知被唤醒,“正义”与“法律”不再一体,他陷入了水远无法调和的矛盾中,最终以死亡终结了自己。
雨果安排沙威投河的结局,不仅反衬出了冉阿让人格的胜利,同时也给沙威塑造了一个让人怜悯恐惧、敬佩感概的人物艺术形象。主题 展示一个悲惨的充满苦难的世界,冉阿让为一块面包而做了十九年的苦役,芳汀为生活所迫而出卖肉体,珂赛特以羸弱之驱而承担成人劳作,描写了贫苦人民的悲惨命运和处境,寄予了作者对悲惨世界中劳动人民遭遇的同情。并试图揭示造成这种悲惨的原因。
作者从人道主义出发,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不合理的制度及其法律、道德。生动刻画了沙威固守已扭曲的法权和不公正的正义的人物形象,呼吁人们“正义”与“法律”并非一体。
提倡以“仁爱”对抗罪恶,唤醒良心。当冉阿让出狱后依然走投无路,备受排斥,这时主教感化了他,在他准备恩将仇报时给予关怀与帮助让他从此改过自新。艺术特色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 精彩的心理描写 “美丑对照”原则
①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的结台。冉阿让被迫害的经历,芳汀的悲惨遭遇,坷赛持痛苦的童年,以及泪铁卢战
役、1832年巴黎街垒战等等,都写得比较真实,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小说的浪漫主义特色也十分鲜明,雨果
笔下的一些人物不同寻常,如冉阿让超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自我栖牲精神。还有在情节安排上出现了不少“非凡”的事 件等,都是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②政论性。雨果力求使自己的作品变成社会讲坛.不是地站出来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③语言极富特色。小说的语言高昂、激烈、热竹青.经常运用多义词.富有隐喻性。小说的叙述有史诗的风格。
《变形记》
格里高尔人物形象
他本是个有着丰富情感和诗意追求的小人物,但在沉重的家庭负担和工作压力之下,他逐渐丧失了自由和追求,几乎整日生活在谨小慎微,惶恐不安中。
格里高尔在最初变成甲虫时是一个孤独的小人物,他既不是纯粹的甲虫,对人类而言他又是一个怪物。然而他的焦虑,并不是来自于变成甲虫的事实,而是无法完成工作的恐惧,可以看出他是忠实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他代表着一个时代人的悲哀,在畸形的社会压力之下,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往往承担超负荷的工作,生活中充斥着冷漠,缺乏关爱,陷入孤独的深渊。
在变身为甲虫后,家人对他的态度都很差,连最初还对他抱有一丝同情和怜悯的妹妹,对他的关心也渐渐消失,甚至在他吓到房客之后,妹妹狠狠的锁上了房门。尽管家人视他为累赘,他依然在角落里思考生活,得到人性的复苏,并为家人的生活而担忧。
最终还是遭到亲人抛弃,是一个完全丧失了自我的悲剧人物。变形情节内涵:
1、格里高尔的变形表现了压抑的现实与自由的意志之间的矛盾。他本是个有着丰富情感和诗意追求的小人物,但在沉重的家庭负担和工作压力之下,他逐渐丧失了自由和追求,几乎整日生活在谨小慎微,惶恐不安中。
2、格里高尔的变形反映出现代人“异化”的生存状态。他代表着一个时代人的悲哀,在畸形的社会压力之下,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往往承担超负荷的工作,生活中充斥着冷漠,缺乏关爱,陷入孤独的深渊,这是社会对人的异化。
3、格里高尔的身体的变形映衬出周围人的另一种“变形”。描写格力高尔变成甲虫之后的遭遇,进一步让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因无法沟通造成的孤独、冷漠和悲凉,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孤独,这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视为异类的异化状态。
(三)艺术特点:
《变形记》突破了传统文学描绘事物表象的特点,着重表现事物的内在本质。卡夫卡以“人变甲虫”这样荒诞的形式来表现异化主题,使作品具有极大的寓意性。在细节描写方面,卡夫卡善于精雕细刻。整体的荒诞性和细节的真实性并行不悖,构成了《变形记》叙事的基本特点。在梦幻般的背景下,作者细腻的笔触深入到主人公的心灵深处,揭示了世界对人性的强大的压力,揭示了人的不安全感,更使作品显得沉重压抑。在语言上,由于作者在作品中不发表任何议论,常常把作者的视角与主人公的视角融为一体,使小说的感情色彩深藏不露,显得冷静平稳。
(四)“卡夫卡式”艺术特点:
1、悖谬与怪诞。
2、寓义性与多义性。
3、梦幻性和神秘性。
4、冷峻与客观。
5、局部真实与整体荒诞相结合。
《安娜 卡列尼娜》
安娜的形象:
1、优美诗意,压抑不住的生命热情,有独立意识
安娜的优秀和不同反响就在于她自我意识的苏醒,在于她对爱情、个性的迫求。起初安娜只是有生机和活力,但她依旧和机械死板的丈夫维持着毫无感情可言的婚姻,可是这一切随着握伦斯基的到来而消失了,安娜开始意识到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2、真诚勇敢,反抗上流社会虚伪道德
安娜对爱情的追求是执着而坦诚的,当她意识到自己己经爱上握伦斯基时,她坦诚的向卡列宁承认,自己爱上了别人,并无法再和他生活在一起。当时上流社会对妇女的约束是很荒谬的,只允许偷情,却不能容忍公开的承认爱情。而安娜漠视上流社会对她的虚伪道德批判。
3、性格刚烈,充满内在矛盾
追求热烈,敢爱敢恨,这是安娜对爱情的态度。
但她又是复杂矛盾的,她在在对待仁列宁的态度上便具有两面性,从前安娜对卡列宁的态度是冷漠的,然而在遇到握伦斯基后,安娜开始觉得卡列宁令人难以忍受。但当她毅然离家出走,去追寻幸福的爱情生活后,对卡列宁还是抱着忏悔的心态的,在病危时对卡列宁的忏悔也达到了极致。
安娜对握伦斯基的情感也是有两而性的,首先安娜对握伦斯基的爱是坚定的。她不顾一切舆论的阻挠,坦诚地承认自己对握伦斯基的爱情,为了这份爱情,几乎抛弃一切。然而另一方面,安娜对与这份爱情是有猜疑的,她不断地要求握伦斯基要像自己爱他一样爱她,只要握伦斯基出去和朋友吃饭而会去晚了,安娜都会很不高兴,由此可见安娜的爱己经专横到病态的地步。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
(1)贵族上流社会的伪善与残酷;
卡列宁的作用:事发之前无爱可言,事发之后力图使她长期处于不合法的地位,并剥夺其亲子之爱;
(2)沃隆斯基的作用:未必是简单的“始乱终弃”;但在 上流社会的压力、功名和财产继承关系面前,他毕竟不能坚 持把对于安娜的感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是造成安娜悲剧 的直接原因。
(3)安娜自身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而有诗意的形象,她执 着、真诚、表里如一;性格刚烈,充满内在矛盾。这使她具 有一种负罪感、“精神裸露感”;潜意识中不能完全离开“上流社会”;最后对渥伦斯基的爱情完全绝望,以自杀来惩罚沃伦斯基,对“上流社会”发出抗议,造成惨烈的结局。《安娜》的艺术特色:
1.两条相对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线索,一是安娜和渥沦斯基的这条线;二是列文和吉提的这条线。后来他写着写着把这两个故事并到一个故事里去了。“圆拱型结构”;
2.运用“心灵的辩证法”的成功之作;开始运用意识流 手法,如安娜自杀前的内心独白,思绪的凌乱和跳跃,联想 与回忆,下意识与意识互为表里。
心灵辩证法:托尔斯泰从来不是静止地去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始终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变化过程。通过人物复杂的矛盾心理过程来反映人的变化和社会的冲突。
3.整个叙述从容不迫,富有深刻的悲剧意蕴,人物充满着矛盾、紧张和慌恐,全书闪现着噩梦、宿命的预感和死亡的阴影;显示出作家透视人的心灵和命运的敏锐眼光。
《高老头》
拉斯蒂涅的人生三课:
1、鲍赛昂夫人的教诲:
拉斯蒂涅想弄清高老头和伯爵夫人的关系,决定去雷斯托伯爵夫人家。在伯爵夫人家他的寒酸相引起仆人轻蔑;接着他莽撞地冲进了一间浴室,大出洋相,拉斯蒂涅在提到高老头后被人赶出,而后向其表姐求教。这个熟谙上流社会的贵妇人,教他怎样以牙还牙,没心没肺,怎样勾引女人,凭借女人往上爬等等,使他目睹了即便在情人之间也在奉行利己拜金原则的冷酷现实,堪称拉斯蒂涅的启蒙者。
2、拉斯蒂涅的另一个启蒙“教师”:伏脱冷。
伏脱冷是一个想拼命爬上贵族社会的恶汉,他最终未能如愿以偿,但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的教导是赤裸裸的强盗逻辑,把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在拉斯蒂涅面前全盘托出,开始使涉世不深的拉斯蒂涅感到惊讶、可怕,以后拉斯蒂涅受多方面影响走上了野心家的道路,伏脱冷的“道德教育”具有提纲挈领的性质。
3、高老头之死,给拉斯蒂涅上了最为关键的一课。高老头是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他极度溺爱自己的女儿,把自己的全部家产都花在了她们的身上,最后却落得临死前都未能看到女儿们来看他一眼。最后,拉斯蒂涅为高老头送葬。从高老头的死中,他悟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全在于金钱,这使他更加坚定了获取金钱、立足上流社会的决心。伏脱冷形象:
这是个具有象征性的恶魔,又是活生生的典型。伏脱冷是一个想拼命爬上贵族社会的恶汉,他最终未能如愿以偿,但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的教导是赤裸裸的强盗逻辑,把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在拉斯蒂涅面前全盘托出,开始使涉世不深的拉斯蒂涅感到惊讶、可怕,以后拉斯蒂涅受多方面影响走上了野心家的道路,伏脱冷的“道德教育”具有提纲挈领的性质。
但伏脱冷又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反面人物。他的形象凝聚着巴尔扎克对法国社会长期的观察、体验与思考。他常常通过伏脱冷的口,对社会丑恶进行无情的剖析与鞭挞。他信奉极端利己主义原则,不顾一切地为自己谋利,同时,他对这个原则又嬉笑怒骂,对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弊端观察得入木三分。这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但巴尔扎克却把他的人格精神提到诗意的高度,成为塑造得相当成功的艺术典型。艺术特色:
1、精细而富有特征的典型环境
通过逼真的环境描写,再现了“真实生活,刻画了人物性格”,小说的开篇就用典型的环境描述法展示了伏盖公寓周遭和内部环境:铺街的石板干燥,阴沟无积水,无污泥,墙如牢狱的高墙,阴森恐怖…从视觉角度说明伏盖公寓处在巴黎“最丑恶最偏僻的地方”,这是作者对当时巴黎底层社会真实的描画。
2、人物性格的典型化(1)环境中的人物
塑造拉斯蒂涅这个人物,作家着重刻画的不是他心灵上原有的那些特性,而是写他在巴黎生活影响下心灵发生的变化,他的逐渐堕落。
(2)情欲中的人物
高老头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 是一个由本能驱使的人。这种本能力量又调动了“带有情欲的父爱”,于是,他对女儿的感情中,一切都是反常的、过分的。然而,这种情欲最终却给卑贱的面粉商带来了悲剧性的后果。高老头临终时,在病榻上,终于发出悲叹,道出了真情:他的两个女儿从未爱过他。老头忏悔了,自己也成了情欲的牺牲品。
3、精致的结构
小说以高老头和拉斯蒂涅的故事为两条主要线索,又穿插了伏脱冷、鲍赛昂夫人的故事。几条线索错综交织,头绪看似纷繁而实际主次分明。
4、对比手法的广泛运用
伏盖公寓与鲍赛昂府的强烈对比,一个是穷酸的陋室客栈,一个是赫赫声威的豪门大户,强烈的反差促使拉斯蒂涅野心的膨胀。高贵庄重的鲍赛昂夫人与粗俗强悍的伏脱冷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文质彬彬,一个直言不讳,但不同的语言却又揭示了同样的道理。高老头女儿的穷奢极欲与高老头的贫苦窘困的对比等等…… 使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5、充溢的思想
艺术作品就是以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量的思想,他的故事因夹带着巨量思考而格外发人深省。
马克·吐温
汤姆·索亚的形象:
他是一个复杂而具有魅力,童真而狡黠多端的孩子。
他调皮捣蛋,机智勇敢,自由叛逆,偷偷逃课去游泳,还经常闯祸,惹得老师头疼,波利姨妈生气,却总是逃脱惩罚。波利姨妈罚汤姆刷墙,汤姆却用自己的“鬼主意”把它当做 “特权”让别的小孩刷。从而不用刷墙,还得到了很多小玩意儿。善良正义,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在他与好友哈克一同去墓地埋猫的时候,目睹了一起凶杀案——印第安人·乔杀死了鲁滨逊,又将其嫁祸别人。出于小孩的恐慌心理,他发誓不说出真相,但在良心的谴责下,他还是在法庭上指认了真正的凶手——乔。后来,汤姆又与几位朋友一起寻找乔的一笔不义之财,但是途中汤姆与蓓姬迷路了,尽管如此,患难见真情,汤姆不停安慰蓓姬,又将蛋糕分给蓓姬,自己只啃小一块,最他们走出了洞穴也找到了宝藏。
哈克的形象:
中产阶级社会主流的孩子汤姆是文明熏陶下的孩子,是与他的监护人,老师以及一些腐朽社会习俗的对抗。而哈克出身于白人社会的最底层,虽然有亲生父亲,但从父亲那得到的永远是打骂。哈克一直享有相对的自由,他可以穿着破旧的衣服,饿了就吃一点,想睡哪就睡哪,是自然状态下成长的孩子。
汤姆可以说是淘气,而哈克则是叛逆,与众不同有独特性的孩子。哈特需要反抗的是奴隶制,当时蓄奴制在南方各州盛行,黑人是白人奴隶主不容侵犯的私有财产。耳濡目染之下,哈克自然沾染上了传统观念。在对待逃跑的黑奴吉姆时,哈克经历了几次内心中激烈的思想斗争,从哈克写信准备举保吉姆到毁信再到谎称染上“天花”救吉姆,无不反映出南北战争前奴隶制观念在一个孩子身上所投下的阴影。
在帮助黑奴吉姆逃跑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形形色色是人和事。在这些人身上哈克从未感受过人世间最起码的温情,使他能够按照自己的逻辑准则来看待身边的问题,变得善于思考,富有感情。《哈克》的艺术特色:
(1)《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以第二人称进行叙述的,是作者以其成年人的口吻来讲述的儿童故事。而哈克的故事却是他 自己讲的,以第一人称展开叙事,通过少年的视角观察世界,给人以亲切感,并反衬出周围环境的丑恶;
(2)采用极度夸张的手法,诙谐幽默,漫画化的描写中见出真实;
(3)让哈克贝利说着当地的方言土语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这使他的经历更加真实,生活气息浓郁,具有简洁明快的风格,也使这部小说在语言上冲破了欧洲文化的束缚。(4)景色描写带有抒情风味,画面色彩鲜明。
《双城记》
主题:
生动描绘了法国大革命中巴黎人民攻打巴士底狱的情景和惩罚压迫者的历史画面,对社会黑暗的批判,残酷的压迫必然激起反抗。
对暴力革命的质疑:暴力不能消除暴力。人道主义并不排斥暴力,暴力只是革命的一种手段,不是终极目的,他借用历史事件希望能从革命中找出合理的成分来化解暴力的残酷。
狄更斯让冷酷残忍的剥削者获得了自己应有的惩罚,读者们在看到统治阶级的残暴与冷漠之后,自然而然地产生同情、愤怒的情感,继而与狄更斯反暴力压迫、渴求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产生共鸣。
苔瑞丝作为以德报怨的复仇者,狄更斯对她的态度也从同情变成了否定,由此充分说明作者对“以暴制暴”行为的不赞同,也呼应了狄更斯人道主义理想。
梅尼特、代尔那等的形象充分的彰显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契合了狄更斯的观点:永恒的仁爱、宽恕才是使世界美好的一剂良药。
“扁形人物”人物形象
扁形人物是作家的傀儡,性格不具有多面性和发展潜力。由此形成扁形人物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读者很容易记住他们,他们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他们是一成不变的。
《双城记》中的扁形人物,如梅尼特医生,他的超越仇恨的宽恕,比如露西,她的包容一切的女性温柔,比如代尔那,他的作为男性典范的高尚正直,等等。这三个主要人物代表了作家理想中的人类的、男人和女人的品德。而另一个有点接近反面的角色,徳伐石太太,她的冷酷和决不宽恕,也成了反面的典型。然而,我们看到,即使是扁形人物,也难掩狄更斯塑造人物的高超艺术,这些人物看似扁平,却又不扁平,普若斯小姐不仅对露西衷心不二,对自己无恶不作的弟弟关怀备至,仿佛不明善恶,表现了现实中人复杂的本性,体现了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技艺,令人回味良久。
内容简介 《悲惨世界》
作者
维克多•雨果 法国重要诗人、戏剧家、小说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杰出的领袖。雨果的主要作品:《笑面人》《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 故事梗概
冉阿让为了养活姐姐的七个孩子偷了一片面包,被判五年苦役,途中越狱四次未果,并且因为越狱还被判了14年的苦役。直到十九年后才作为假释犯被释放。
出狱后,好心的主教收留了又冷又饿的冉阿让,给他了一个温暖的家。可冉阿让并不领情,恩将仇报把迪涅主教的所有银器都偷走了。很快冉阿让落网了,在警察准备要带走冉阿让时,迪涅用仁爱感化了了冉阿让。告诉警察说银器是他送给冉阿让的,冉阿让被迪涅主教感动了,发誓以后要做个好人,他重新做人,化名马德兰,开设工厂,成了富翁,还当上市长。
但是社会并不容许犯有前科的人,他在商马第案件的庭审上自首后又被捕了,在成功逃脱了沙威的追捕后,将女工芳汀寄养在德纳迪埃德小酒店里的私生女柯赛特领回,抚养成人。本应享受平静的生活可沙威却不放过冉阿让,一直追捕。
柯赛特长大后,在公园里遇上具有共和思想的年轻人马吕斯,两人一见钟情。这时爆发了一场共和党人的起义,冉阿让将在街垒战中受伤的马吕斯救出,成全了一对年轻人的婚姻,但自己却一再受到误解,最终抑郁成疾,最后在柯赛特和马吕斯的怀里永久睡下。
《变形记》
作者
卡夫卡 奥地利著名现代小说家,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内容概述
《变形记》共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推销员格里高尔某天早上醒来后变成了甲虫,这一变故对其本人和家庭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格里高尔彷徨惊慌,忧郁无助。而此时并未得到帮助的他被激怒的父亲大怒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在生活习惯上已然成为甲虫,但是仍然具有人类的意识。虽已失业的他,仍旧关心父亲的债务问题,怎么样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关心家里的各种琐事。数日之后,全家人都将格里高尔视为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以往的态度转变成了厌恶,嫌弃;
第三部分,为了能够继续生存,除了格里高尔全家人只能打工挣钱,对变为甲虫的格里高尔忍无可忍。妹妹提出将自己的亲哥哥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在亲情冷漠的情况下饥寒交迫,并且患病在身,但仍心系家人,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带着满腹的担忧和内疚看着家庭的不幸,而更不幸的是他终遭社会和家庭的唾弃,在无声无息中死去。
《安娜•卡列尼娜》
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内容简介
安娜原来是一名政府要员的贵夫人,却在一次旅行中跟英俊的军官维朗斯基坠入情网,返家后仍然偷情。此事后来被丈夫卡伦汀发现,安娜要求离婚被拒,卡伦汀威胁她将因此再也见不到她心爱的儿子。安娜投奔维朗斯基,过了一段短时间的幸福快乐生活,但不久维朗斯基便对这段情感到厌倦,渴望重新恢复在军中无拘无束的日子。安娜则日益思念爱子,最后在绝望中撞火车自杀。
《高老头》
作者 巴尔扎克 内容梗概:
小说以1819年底到1820年初的巴黎为背景,主要写两个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退休面条商高里奥老头被两个女儿冷落,悲惨地死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青年拉斯蒂涅在巴黎社会的腐蚀下走上堕落之路。同时还穿插了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的故事。通过寒酸的公寓和豪华的贵族沙龙这两个不断交替的主要舞台,作家描绘了一幅幅巴黎社会人欲横流、极端丑恶的图画,暴露了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揭示了在资产阶级的进攻下贵族阶级的必然灭亡,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特征。
《汤姆•索亚历险记》
作者:
主要内容:汤姆的父母早亡,和姨妈一起住在密西西比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他调皮捣蛋,不爱学习,喜欢出风头,还三天两头在外打架惹祸。今天逃学去游泳快活,明天为了逗弄一只扁虱和死党乔•哈泼在课堂上打得难解难分。前一分钟还像个统帅一样指挥着镇上的孩子“冲锋陷阵”,后一分钟又对班上新来的女孩贝琪一见倾心,在她面前炫耀着马戏团小丑一般的绝招。他受了点委屈,就拉着哈泼和镇上的另一个孤儿哈克贝利•费恩离家出走,幻想着去做海盗,因为“海盗一向受人尊敬”。镇上的人以为他们掉到河里淹死了,伤心欲绝。可三个孩子却在自己的葬礼上活蹦乱跳地跑了回来,把镇民们和波莉姨妈都吓得哭笑不得。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汤姆和他的伙伴们仍然惹人喜爱,因为他们身上也有着许多闪光点。汤姆和哈克贝利无意中撞见恶棍乔行凶抢劫又嫁祸给无辜的镇民穆夫•波特,最开始他们非常害怕不敢指证凶手,后来终于勇敢地站上法庭,表现出强烈的正义感。他和贝琪在迷宫一样的山洞里迷了路,又不见阳光,机智的汤姆没有沉浸在恐惧中,而是积极开动脑筋,靠着风筝线找到了出路。逃跑的乔和同伙打算再干坏事,又是汤姆和哈克贝利机智地跟踪他们,及时向镇民报信,使他们的诡计未能得逞。最后,坏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汤姆和哈克贝利也发现了真正的宝藏。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哈克贝利遭到醉鬼父亲虐待,偷偷逃到一个小岛,在这里他遇见黑人吉姆。吉姆是华森小姐的黑奴,他听说主人想将他卖到大河下游去,便悄悄逃走。两人结伴乘木筏顺密西西比河而下,去寻找可以自由生活的地方——“自由州”卡罗镇。一路上,他们互相关心、互相依靠,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可是他们并没有找到自由州,反而遇上自称“国王”和“公爵”的两个骗子。这两个家伙把吉姆卖掉,但哈克在汤姆的帮助下把吉姆救了出来。最后哈克才知道根据女主人的遗嘱,吉姆已经获得了自由。
《哈姆雷特》
作者:
莎士比亚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被认为是古往今来少数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故事简介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读书,他的叔父克劳蒂斯毒死老哈姆莱特,篡夺了王位,并娶了嫂嫂。哈姆莱特回国以后,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致死的原因,他遵照鬼魂嘱咐,决定复仇。同时国王开始怀疑哈姆莱特,在大臣博洛涅斯的建议下,利用大臣自己的女儿、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亚去试探他,又指使哈姆莱特的两个同学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去试探他,都被他识破。哈姆莱特利用一个剧团到宫廷演戏的机会,证实了鬼魂的话,决心行动。他说服了母亲疏远国王,并把博洛涅斯错当国王杀死。国王派哈姆莱特和两个同学赍诏书去英国索讨贡赋,想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发现阴谋,中途矫诏,折回丹麦。这时奥菲利亚因为父亲被情人杀死,疯癫自尽。国王乘机挑拨博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以比剑为名,设法用毒剑刺死哈姆莱特。在最后一场比剑中,哈姆雷特、国王、王后、雷欧提斯同归于尽。
《基督山伯爵》
作者
法国作家大仲马的杰出作品。内容简介
主人公唐泰斯是个正直善良的小伙子,远航归来,打算结婚,并且作了代理船长,前程似锦。可是他的才干受到船上押运员邓格拉斯的嫉恨,在他的策划下,他的情敌费尔南诬陷他是拿破仑党人,于是在他举行婚礼时被逮捕,恰巧他的案件牵连到检察官维尔福先生的父亲,于是就昧着良心将唐泰斯定罪,把他关进伊夫堡阴森的地牢,唐泰斯在狱中曾满怀希望,以为维尔福会释放他,然而希望破灭,他起了轻生的念头。
这时他遇到在狱中掘错地道和他相见的法利亚神父,法利亚神父是一位奇人,而且他掌握了一个宝窟的秘密,神父将唐泰斯造就成了一个学识渊博,无所不能的人物。法利亚不幸中风死去,唐泰斯钻进了包裹法利亚尸体的麻袋,终获自由,随后唐泰斯根据法利亚的指示找到了宝藏,成了亿万富翁,改名为基督山伯爵。他得知摩莱尔船主曾为营救他出狱真心实意的出过力,并资助过他的父亲,是他的恩人,在船主处于破产境地,准备开枪自尽时,他及时地伸出了援助之手,给船主还清债务,并送他一条崭新的船。
接着基督山开始实施他的复仇计划。使他的仇人都得到了应得的下场。通过多方打探,他证实了邓格拉斯、费尔南和维尔福陷害自己的详情,并得知自己的未婚妻已经同费尔南多结了婚,而自己的老父亲在病中饥饿而死,他的仇恨之火越燃越旺,但他还要为复仇做许多准备工作!
8年之后,他化身为基督山伯爵,通过赢得仇人儿子费尔南好感而来到巴黎,他的仇人都飞黄腾达,地位显赫。基督山伯爵掌握了费尔南曾陷害加尼亚总督一家的事,而予以揭发,费尔南身败名裂,当费尔南回到家里,正遇上自己的妻子和儿子离家出走,极度害怕与绝望使得他开枪自杀了。邓格拉斯也破产了,逃走途中,他落在了基督山伯爵的强盗朋友的手上, 饱受折磨和惊吓,而伯爵最后放了他.伯爵同样掌握了维尔福曾与一贵妇(现邓格拉斯妻)私通,生下一子而又将其“活埋”的罪证(那个孩子没有死,并后来被伯爵收买),也使检察官身败名裂,最后发了疯.伯爵结束复仇后与加尼亚总督女儿海黛一起远走高飞.《堂吉诃德》
瘦削的、面带愁容的小贵族阿隆索·吉哈诺,沉迷骑士文学,竟然骑上一匹瘦弱的老马洛,找到了一柄生锈的长矛,戴着破了洞的头盔,要去游侠,锄强扶弱,为人民打抱不平。
他雇了附近的农民桑丘·潘沙做侍从,骑了驴儿跟在后面。堂吉诃德又把邻村的一个挤奶姑娘想像为他的女恩主,以一个未受正式封号的骑士身份出去找寻冒险事业,他完全失掉对现实的感觉而沉入了漫无边际的幻想中,一路闯了许多祸,吃了许多亏,闹了许多笑话,然而一直执迷不悟。
他把乡村客店当做城堡,把老板当做寨主,硬要老板封他为骑士。店老板乐得捉弄他一番,拿记马料账的本子当《圣经》,用堂吉诃德的刀背在他肩膀上着实打了两下,然后叫一个补鞋匠的女儿替他挂刀。受了封的骑士堂·吉诃德走出客店把旋转的风车当做巨人,冲上去和它大战一场,弄得遍体鳞伤。他把羊群当做军队,冲上去厮杀,被牧童用石子打肿了脸面,打落了牙齿。桑丘·潘沙一再纠正他,他总不信。他又把一个理发匠当做武士,给予迎头痛击,把胜利取得的铜盆当做有名的曼布里诺头盔。他把一群罪犯当做受迫害的绅士,杀散了押役救了他们,要他们到村子里找女恩主去道谢,结果反被他们打成重伤。他的朋友想了许多办法才把他弄回家去。在第二卷中,他继续去冒险,又吃了许多苦头,弄得一身病。他的一位朋友假装成武士把他打翻了,罚他停止游侠一年。堂吉诃德到死前才悔悟。
《简爱》
简·爱是个孤女,父母由于染上伤寒相继去世。幼小的简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去世后,简过了10年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一次,由于反抗表哥的殴打,简被关进了红房子。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简被送进了孤儿院。院教规严厉,院长是个冷酷的伪君子。由于恶劣的生活条件,孤儿院经常有孩子病死。简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这时,她的好友海伦患肺病去世。简厌倦了孤儿院里的生活,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业。桑恩费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用了她。庄园的男主人罗契斯特经常在外旅行,偌大的宅第只有一个不到10岁的女孩阿戴列·瓦朗,罗契斯特是她的保护人,她就是简的学生。黄昏,简散步,邂逅归来的主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以后她发现她的主人是个忧郁、喜怒无常的人,对她的态度时好时坏。一天,简在睡梦中被这种笑声惊醒,发现罗契斯特的房间着了火,简叫醒他并帮助他扑灭了火。罗契斯特回来后经常举行家宴。当他向简求婚时,简答应了他。婚礼前夜,简在朦胧中看到一个面目可憎的女人在镜前披戴她的婚纱。第二天,当婚礼在教堂悄然进行时,突然有人出证:罗契斯特先生15年前已经结婚。他的妻子原来就是那个被关在三楼密室里的疯女人。法律阻碍了他们,使两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简离开了罗契斯特。不久,简得知叔父去世并给她留下一笔遗产,同时还发现圣·约翰是她的表兄,简决定将财产平分。圣·约翰是个狂热的教徒,打算去印度传教。他请求简嫁给他并和他同去印度。简拒绝了他,决定回到罗契斯特身边。她回到桑恩费尔德庄园,宅子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契斯特也受伤致残。简找到他并和他结了婚,得到了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
《荷马史诗》
《双城记》
《双城记》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寓居巴黎的年轻医生马奈特被侯爵兄弟强迫出诊。在侯爵府第中获悉侯爵兄弟为了片刻淫乐杀害他们全家的内情。他拒绝侯爵兄弟的重金贿赂,写信向朝廷告发。不料控告信落到被告人手中,医生被关进巴士底狱,从此与世隔绝,杳无音讯。两年后,妻子心碎而死。幼小的孤女露茜被好友接到伦敦,在善良的女仆普洛丝抚养下长大。
18年后,马奈特医生获释。这位精神失常的白发老人被巴黎旧日的仆人收留。这时,女儿露茜已经成长,专程接他去英国居住。旅途上,他们邂逅法国青年达奈受到他的细心照料。原来达尔奈就是侯爵的侄子。他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恶,毅然放弃财产的继承权和贵族的姓氏,移居伦敦,当了一名法语教师。在与马奈特父女的交往中,他对露茜产生了真诚的爱情。马奈特为了女儿的幸福,决定埋葬过去,欣然同意他们的婚事。在法国,达尔奈父母相继去世,叔父厄弗里蒙得侯爵继续为所欲为。当他狂载马车若无其事地轧死一个农民的孩子后,终于被孩子父亲用刀杀死。一场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德法尔热的酒店就是革命活动的联络点,他的那位一家被厄弗里蒙得侯爵兄弟杀害的妻子不停地把贵族的暴行编织成不同的花纹,记录在围巾上,渴望复仇。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风暴终于袭来了。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把贵族一个个送上断头台。远在伦敦的达尔奈为了营救管家盖白勒,冒险回国,一到巴黎就被捕入狱。马奈特父女闻讯后星夜赶到。医生因其受迫害的经历得到了尊重,使达尔奈回到妻子的身边。可是,几小时后,达尔奈又被逮捕。在法庭上,德法尔热宣读了当年医生在狱中写下的血书:向苍天和大地控告厄弗里蒙得家族的最后一个人。法庭判处达尔奈死刑。
就在这时,一直暗暗爱慕露茜的律师助手卡顿(Sydney Carton)来到巴黎,买通狱卒,混进监狱,顶替了达尔奈,马奈特父女早已准备就绪,达尔奈一到,马上出发。一行人顺利地离开法国。德法奇太太(Madame Defarge)在达尔奈被判决后,又到马奈特住所搜捕无辜的露茜及其幼女,在与女仆普洛丝的争斗中,因自己枪支走火而毙命。而断头台上,卡顿为了爱情,成全别人,从容献身。
第三篇:0238外国文学作品选读答案版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伊利亚特》集中描写了特洛伊战争第几年的事情?(D)A 第一年 B第三年 C第九年 D 第十年 2 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不包括(C)
A《威尼斯商人》 B《仲夏夜之梦》 C《李尔王》 D《第十二夜》 3 下列作品不属于德国作家歌德的是(D)
A《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 B《少年维特之烦恼》 C《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D《威廉.退尔》 4 华兹华斯属于(B)诗人。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叶普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A)形象。A多余人 B小人物 C新人 D贵族 6 《红与黑》的副标题是(B)
A1830年纪事 B1831年纪事 C1835年纪事 D1848年纪事 7 在《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中,对理查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A 帮助异乡人保管那袋金币
B隐瞒了自己也曾交给柏杰士牧师一封同另外18个“首要居民”一样的“领款单”的事实 C收下那笔“奖给唯一诚实的人”的巨额奖金
D他的诚实不受诱惑侵害,拒绝了那笔“奖给唯一诚实的人”的巨额奖金 8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是(D)A被亚雷奸污 B与克莱相爱 C刺死亚雷 D与亚雷结婚 9.劳伦斯的成名作是下列的哪一部:(B)
A.《恋爱中的妇女》 B.《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C.《儿子与情人》 D.《虹》 10 关于《荒原》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长诗《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荒原》的前身 B.《尤利西斯》的出现激发了艾略特创作《荒原》的雄心 C.庞德对《荒原》初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
D.《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作,也是现代主义文学中最杰出的诗篇之一 有一位诗人认为诗的目的是“把善同美区别开来,发掘恶中之美”。这位诗人是(C)A惠特曼 B拜伦 C波德莱尔 D艾略特 12 对《秃头歌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其副标题为“一部反戏剧” B.剧本原名《简易英语》
C.戏剧中一个金发女教师的角色的外号叫“秃头歌女”,剧名由此而来 D.《秃头歌女》鲜明地体现了荒诞派对意义的漠视 13 下列叙述中与海明威无关的是:(D)
A.许多作品表现了“硬汉”品格 B.描写战争题材 C.提出“冰山理论” D.文风细腻繁复。下列关于《摩诃婆罗多》中的人物关系,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持国与般度是兄弟关系
B.难敌将坚战五兄弟视为自己称王的绊脚石 C.坚战五兄弟合娶了黑公主
D.难敌在两次赌赛中都失利了,故最后全军覆没 15 村上春树的小说处女作是:(A)
A.《且听风吟》 B.《美国电影中的行旅思想》 C.《舞!舞!舞!》 D.《寻羊冒险记》
主观题部分:
二、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惠特曼为什么将他的诗集命名为《草叶集》?
答:惠特曼把他的诗歌汇编为《草叶集》,有着深刻的寓意。草叶乃最普通之物,它有 着顽强的生命力,同时,草的叶子各自成形,各以其位置,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诗人把草 叶看成自己的形象,看成上升时期美国的象征,也体现了他关于民主和自由的理想。
2、《艰难时世》的主题是什么?
答:反映劳资矛盾。批判当时英国流行的资产阶级剥削理论。
三、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1.《城堡》的荒诞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首先表现在“城堡”这个机构的实质上:以其内部的混乱和严密,及特有的黑箱操作
使人无从面对;
(2)小说的荒谬感还来自作者刻意渲染朦胧和虚幻的气氛;(3)人物关系也是不合逻辑的,非理性的;(4)小说中处处是许多不合逻辑,前后矛盾的事情。2.为什么说《禁闭》是一部“境遇剧”?
答: 境遇剧是萨特对自己戏剧的称谓。其剧作不按传统戏剧的原则处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而是给人物提供一定的环境,强调人物在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这种剧实际上是在演绎萨特自己的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地狱、自由选择等存在主义哲学观点。
第四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模拟试题及答案(新)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新)
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4错!
5.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简述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由乐及悲到理性了悟的思想历程。
参考:
乐:描绘月夜泛舟大江的美好景色和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
悲:客人洞箫的幽怨声调,喟叹人生短促的渺小与变动不居。
理性了悟:将人生须臾与时空无限的矛盾统一起来,赋予人生以积极的意义,表现了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所追求理想的坚持,以致身处逆境依然豁达乐观和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结合诗文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参考:《长恨歌》既有对现实的批判、讽喻,又有对唐明皇爱情悲剧的同情。在创作构思之初,作者的主观意图中同情与讽喻是二者兼有的,但是本诗对李杨悲剧的描述,虽依据了一定的史实,但融进了作者许多的艺术想象和加工创造,因而出现于读者面前的,是一出被美化了的宫廷爱情悲剧。作品的前半部分以史实为根据,先是“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写唐玄宗的沉迷,“三千宠爱在一身”写杨妃所受的宠幸;接着切入“渔阳鼙鼓动地来”写马嵬之变,“宛转峨眉马前死”写杨妃之死。作者在这里将逸乐的生活当作安史之乱的原因,是有荒淫误国的讽喻的。但诗歌的第二部分作者却匠心独运,铺写了唐玄宗自蜀到京、从春到秋、从日到夜睹物思人的缠绵悱恻之情,并引出了道士寻方的一段。这
一部分描摹玄宗的相思之情可谓细腻、真挚,字字深情,也写出了杨妃的忠贞。在这里,作者已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二人帝、妃的身份,而是着力同情、赞美这苦苦相思的感情的,其中的感动和激赏,强化了“长恨”的主题,使本诗浓郁的哀婉抒情气氛,成为患难、忠贞的爱情的颂歌。其卓越的艺术表现力使得本诗半部分的讽喻并非主要,对人物的悲剧性爱情的同情和歌颂却更具感染力。
四、材料分析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首句写秦淮夜景。次句点明夜泊,而以‘近酒家’三字引起后二句。‘不知’二字感慨最深,寄托甚微。通首音节神韵,无不入妙,宜沈归愚(人名)叹为绝唱。”(《诗法易简录》)
请结合杜牧的《泊秦淮》一诗,谈谈你对“寄托甚微”这一评语的理解。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参考:
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是一种曲笔,商女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作者表面上是指责卖唱的歌女不顾国势的日益危机,还在唱这种靡靡之音,而作者真正的矛头是指向那些无耻而又无聊的贵族统治者,因为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而《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诗人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诗人以冷眼看事,以醒目观醉者,以历史讽现实:多少王朝的衰败,就是在人们醉生梦死、无忧无虑的享乐声中不知不觉酿成的。
第五篇:文学作品选读辅导资料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辅导资料(2)
魏晋南北朝部分
一、建安诗赋
1、基本常识
(1)建安是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最为辉煌的时期。建安诗歌的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还有女诗人蔡琰,曹操是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的作家。曹操善于用乐府旧题写时事。最早出现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是曹植。钟嵘《诗品》评价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披文质”。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王粲。王粲被刘勰《文心雕龙》誉为“七子之冠冕”。蔡琰的代表作是五言《悲愤诗》。
(2)何谓“建安风骨”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的代表作家“三曹”、“七子”等都曾经历社会**,饱尝战争的忧患和颠沛。他们的创作继承了汉乐府叙事和《古诗十九首》抒情的传统,一方面反映社会灾难和人民痛苦,一方面表达建功立业、拯世济民的雄心壮志和实现国家安定统一的理想。作品词采壮丽,骨气奇高,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的创作原则和审美特征,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它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久远的优良传统之一。
2、重要作家及作品 ※曹操《短歌行》:
(1)解释: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厌:满足。周公:名姬旦,西周初政治家。吐哺:吐出口中的食物。传说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人才而“一饭三吐哺”。归心:民心归附。
句意为:山不会满足于它的高,水不满足于它的深,我也不会满足于人才的多。我要像古代的周公那样虚心接纳人才,使天下民心都归向于我。
(2)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①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
本诗抒写了作者渴望招纳贤才以统一天下的急切心情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怀。作者的远大抱负和开阔胸襟奠定了本诗激越高昂的基调,但他是在对人生短暂的感伤和不得贤才的忧思中来表现自己的抱负和胸襟的,所以笔调显得沉郁顿挫,形成了慷慨悲凉的风格。
②曲折跌宕、反复咏叹的情感表现
本诗在谋篇构思上独具匠心。诗人一面饮酒听歌,一面凭空作想,想出诗中这许多曲曲折折,絮叨说来,似连贯,似不连贯,却围绕着一个中心——思得贤才。先写人生短暂的忧思,为什么忧思,因为没有贤才的辅助,不能在有生之年统一天下。次写思贤若渴的心情,反复抒写不得的忧思和即得的欢乐。最后写延揽人才的态度,还是思贤。一条线索,贯穿全诗,所以作者思绪的流动看似随意而毫不散乱。
③比兴手法
本诗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使用比兴手法相当成功。如“明明如月,何时可辍”,把贤才比作明亮的月轮,表达了尊贤爱贤之心;再如“月明星稀”四句,比喻还有贤才无所 依托,表达自己应广纳贤才的心意;又如“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比喻招纳贤才,多多益善。都起兴恰当,比喻贴切,使诗人思贤若渴的心情的表达更加曲折婉转,更有艺术感染力。
④语言形式特点
曹操的时代,《诗经》的四言形式早以衰落,而曹操却仍用四言形式写出卓越的作品,本诗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诗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和“呦呦鹿鸣”四句,是引用《诗经》成句,引得自然,与全诗融合无间,无剽窃之嫌,有借助之美。
※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1)解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骥:千里马。枥:马槽。烈士:建功立业之人。不已:不止。
句意为:千里马即使老伏槽枥,仍怀着奔驰千里的志向。建功立业之人即使到了晚年,他的雄心壮志也不会休止。
※曹植《白马篇》塑造了一个练就一身高超武艺,一心报国而不顾家庭,视死如归的游侠少年形象。全诗感情激烈,斗志昂扬,表达了作者急于建功立业以拯世济民的思想感情。曹植“生于乱,长于军”,在父亲曹操的影响和时代的感召下,早就立下了拯世济民的雄心壮志。游侠少年的形象正是这种志趣和抱负的生动体现。本诗用丰富多彩的语言和铺叙手法,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为国杀敌而不惜捐躯的游侠少年形象,以抒发作者要建功立业、拯世济民的雄心壮志和急切心情。
※曹植《洛神赋》这是三国时代文学名家曹植的浪漫主义爱情名篇《洛神赋》。《洛神赋》原名《感甄赋》。其写作牵涉到曹植与汉献帝曹丕之妃甄氏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描绘对洛神的追求与幻灭过程,借以抒发作者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赋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写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装束,然后写到诗人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于是洛灵感焉,徒倚旁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通过这些动作的描绘把洛神多情的性格也刻划得十分突出。最后写到由于“人神之道殊”,洛神含恨赠珰而去,和诗人失意追恋的心情,有浓厚的悲剧气氛。这篇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和神话色采很浓,艺术的魅力很大。
二、正始诗文
正始诗歌的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嵇康和阮籍是著名文人群体“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阮籍的主要诗歌作品是《咏怀诗》82首。他处于魏晋易代之际,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残酷斗争中,不仅抱负无由施展,自身的安全也没有保障。于是转而崇尚老庄思想,对黑暗的现实采取了一种消极反抗的态度。他终日“饮酒昏酣,遗落世事”,作官只是“禄仕”而已,言谈交际更是“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阮籍尽管在行动上佯狂放诞,内心却十分痛苦。史载他“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他把这种寓藏在内心的、无由发泄的痛苦与愤懑都在诗歌中用隐约曲折的形式倾泻出来,这就是著名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咏怀诗》不是一时之作,它们真实地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如“夜中不能寐”一诗表现了生活在黑暗现实里的诗人内心苦闷,末两句更充分表现出他那看不见任何希望和出路的忧思。“独坐空堂上”一首则典型地表现了诗人孤独索寞的感情。
在魏晋易代之际,最刺激诗人心灵的是政治的恐怖。“嘉树下成蹊”一首,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由繁华而零落憔悴的过程,形象地揭示出曹魏政权的由盛而衰,表现了自己生命难保的忧惧心情。“一日复一夕”一诗更表现了诗人处于这种险恶环境中“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的战战兢兢的心理。
三、西晋诗歌
西晋最有成就的诗人是左思,《咏史》八首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并非一时写的,它反映了诗人由积极到消极的过程。左思妹芬为贵嫔,他一生仍不得志,这主要由于出身寒微而 得不到门阀社会的重视。正是这样,诗人把笔锋转向了对门阀制度的揭露和抨击。如《咏史》第二首,全诗前半以贴切而形象的比喻揭露了门阀社会的不合理。后半更指出这种现象的根深蒂固,连古人的牢骚都给发了。这就扩大了诗歌包含的内容,加强了诗的思想感染力量。
四、东晋诗文
1、基本常识
东晋最有成就的诗人陶渊明。陶渊明的诗歌依题材内容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咏史诗两大类,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是陶渊明。被钟嵘《诗品》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是陶渊明。
2、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思想内容
(1)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他脱离污浊的官场,走上归因道路后写下的。所以他在诗中尽情抒发了对淳朴幽美的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喜爱,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自由恬静的心境。并通过对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描写来映衬官场的黑暗。
(2)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大量地描写了农事劳动,将自己参加劳动的经历和感受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形诸歌咏。
(3)基于对农民思想愿望的了解和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陶渊明晚年创作了《桃花源诗并记》,是他的田园诗的一个新发展。这篇作品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压迫的理想社会。它不仅概括了作者自己在长期田园生活中的感受和对封建社会的体认,而且也表达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愿望。
3、主要作品
※(1)《归园田居(其一)》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归园田居(其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
※《饮酒(其五)》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
4、陶诗的艺术特色
(1)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如《读山海经》第一首,完全是白描的手法,语言十分平淡,使人读来毫不吃力,只觉得接触到一片生活情景,而这些情景、生活,以及诗人的志趣和心情,无一不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所以写来十分亲切。
(2)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
(3)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还富有意境。这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归园田居》第一首,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所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 境,它潜移默化,使人们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
五、南朝乐府民歌
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有《西洲曲》,这是一首“侬亦吐芳词”的闺情诗,一个少女倾诉了她的四季相思之情。诗中虽没有出现春夏秋冬等字样,但通过“折梅”、“采莲”、“望飞鸿”这类带有季节特征的人物活动,时序的变迁还是非常清楚的。此诗表情细腻,如:“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两句,结合眼前景色,作自我写照,言外便含有无限自怜自惜之意,不惟取喻新颖,属对自然。又如从“采莲”,更生出“弄莲”“怀莲”等事,便觉一往情深,无限低回。按《子夜夏歌》:“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则此处“莲”字亦属双关,有望“怜”意。又此诗运用了民歌惯用的“接字”法,首尾相衔,蝉联而下,更加强了诗的节奏美,声情摇曳,语语动人。结句“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更是涉想新奇,余味无穷。范云《闺思》诗:“几回明月夜,飞梦到郎边”,又李白的名句:“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都是从此化出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西洲曲》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六、北朝乐府民歌
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有《木兰诗》、《敕勒歌》。
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北国风光的《杂歌谣辞》中的《敕勒歌》,二十七个字,便出色地画出了辽阔苍茫的草原景象,并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具有无比的魅力,的确是“千古绝唱”。
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木兰诗》。《木兰诗》是一篇歌颂女英雄木兰乔装代父从军的叙事诗,也可以说是一出喜剧。它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异曲同工,后先辉映。木兰的英雄形象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具有不平凡的意义的。她是一个勤劳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水,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归来后,功成不受赏,气概又表现得如此的磊落轩昂。回到家里,在爷娘姊弟一片热烈欢迎的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同行的伙伴才惊讶地认出这个转战十年,功勋卓越的“壮士”,竟是一个“女郎”。扑朔迷离的传奇色彩,更使这个勇敢、坚毅、纯洁的姑娘显出了天真、活泼、机智的本来面目。《木兰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篇。木兰既是现实人物,又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在北朝,妇女中出现象木兰这样勇敢善战的人物是不足为奇的。在表现手法上,《木兰诗》也具有两结合的因素。繁则极繁,简则极简。如开头一段写木兰的问答和买马都很繁。但不如此夸张铺叙就无法渲染人物的紧张心情和战争气氛。十年征戍,艰苦备尝,事情原很多,但作者却写得极简,只用“万里赴戎机”六句三十个字就包举无遗。作为繁简的标准的是人物的特征。从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始终是扣紧“木兰是女郎”这一特点来进行剪裁和描写的。《木兰诗》的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也有精妙绝伦的律句。但它们在生动活泼的基调上取得统一和协调。此外,如句型的或整或散、长短错综,排句的反复咏叹,譬喻的新奇幽默等,也都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表现力,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七、南朝诗文
1、基本常识
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是谢灵运、鲍照和谢脁。第一位大量写山水诗的诗人是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的写景名句。南朝宋代诗人中对七言诗体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是鲍照。鲍照诗歌的代表作是《拟行路难》18首。
2、主要作品
《拟行路难》最能显示鲍照反抗现实的精神和艺术上的独创性的,这是七言和杂言的乐府诗。《拟行路难》十八首,这一组诗,并非一时一地之作,内容非常丰富。首先,他在 这里对士族门阀的压迫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其
三、其四两首中,前一首虽然没有说出他所愁叹的是什么,但是从他的吞声踯躅之中,我们已经深深感到他胸中的一股悲愤不平之气。在后一首里,这种悲愤不平之气,一开始就在对案不食、拔剑击柱之中爆发出来,他宁肯弃置罢官,也不愿碟躞垂翼,受人压抑,这就是他所以愤慨不平的内容。最后两句,更鲜明地表现了他孤直耿介的性格和对门阀社会傲岸不屈的态度。
八、北朝诗文
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是由南入北的庾信,《拟咏怀》27首是他后期诗歌的代表作,庾信诗歌以他出使西魏,被留不返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他是梁代的著名宫体诗人。留仕北朝后虽受优待,但内心却异常痛苦,常怀故国之思,作品从内容到风格也为之大变。《拟咏怀》27首是庾信后期的代表作。这组诗反复倾诉了对故国的深沉怀念,流露出屈仕北朝的深深内疚,对自己的屈辱境遇发出沉痛的悲叹。庾信后期的诗歌善于运用典故,贴切地表现思想感情,并且工于声律、句法而又重气质贞刚,以老到深沉的笔墨给荒凉的北朝诗坛带来了转机。他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是南北朝诗歌之集大成者,为唐诗的繁盛做了铺垫。
《拟咏怀》第十一首,追述了梁元帝在江陵败亡的悲剧。
三、四两句,写的是南朝人民在国破家亡后被西魏俘掳、屠杀的悲惨情景。《南史·元帝纪》说,江陵陷落后,西魏“乃选男女数万口为奴婢,小弱者俱杀之”。诗人虽然不敢明言,但是从杞梁妻哭倒长城的冤痛悲怆的哭声中,我们可以想见北朝统治者的残酷罪行。直虹、长星两句,写梁元帝的兵败情景,也有很强的暗示力量。最后两句,感慨梁朝君臣只顾眼前享乐,不顾国家安危,心情也极为沉痛。
九、魏晋南北朝小说
1、基本常识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小说发展粗具规模的时期。魏晋南北朝小说按其内容可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又称轶事小说)两大类。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是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对后世笔记小说和小品文影响深远。
2、主要作品
※《搜神记·干将莫邪》(又名《三王墓》):
(1)本篇写楚国巧匠干将莫邪为楚王造剑,剑成反而被杀,其子赤长大后为父报仇的悲壮故事,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罪行,表现了人民对暴君的憎恨和对侠义英雄的赞颂。故事中所表现出的人民对残暴统治者的强烈的复仇精神,是中国文学中少有的。
(2)故事以很短的篇幅,写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复仇故事,得力于精练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故事中两个复仇人物——赤和山中客,说话都很简短,却都生动地表现出了各人的性格特点。如第三段中写赤与客的对话,客一问赤为何而哭,赤就说出自己是谁,要为父报仇的秘密,这表现了赤一心只想着为父报仇,心地单纯的特点。而客对赤说:“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这样的话,非豪侠之士不能说出。赤听说后,只说了“幸甚”二字,即自刎。这同样表现了赤的心地单纯,同时也表现了他强烈的复仇精神,只要能为父报仇,需要死也毫不犹豫。而客见赤尸身不倒,只说了一句:“不负子也。”这同样是重然诺、轻生死、重行而不重言的豪侠气概。
《过江诸人》(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本文写晋室南渡之初,上层士人面对国破家亡、偏安一隅的形势而产生的不同思想感情。本文艺术上除了语言的简约、准确、传神外,最突出特色是以人物语言的对比,来展现各自的思想性格。周顗在欢乐饮宴之际,仍不忘国破偏安之痛,但他说出的话却是对这种状况的悲伤与无奈,只能引起众人“相视流泪”。而王导的话,则表现了他要努力匡扶晋室、收复中原的积极进取精神。在两相对比中,突出了王导精神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