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浙江桐乡风俗习惯

时间:2019-05-13 11:3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间文学浙江桐乡风俗习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间文学浙江桐乡风俗习惯》。

第一篇:民间文学浙江桐乡风俗习惯

浙江省桐乡市民风民俗

桐乡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腹地,属于嘉兴五县市之一,1993年4月撤县设市。东距上海131公里,北离苏州74公里,西邻杭州65公里,居沪、杭、苏金三角之中;境内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气候四季分明,自然环境优美,一派江南水乡景象,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之美誉。

地方特色——旅游

桐乡乌镇:自古繁华,千百年来,古镇民居临河而建、傍桥而市,镇内民风纯朴,是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典范,同时乌镇又有其它小镇所没有的临水建筑――水阁,乌镇由此又被称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乌镇历史悠久,是典型的江南文化古镇。乌镇水乡风貌完整,保持了完整的江南水乡格局。乌镇民俗风情浓郁,是反映江南水乡生活的活化博物馆。乌镇经济发展迅猛,是长三角地区著名的富庶之镇。

丰子恺纪念馆: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丰子恺先生,1898年11日9日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为石门镇,属桐乡县)。父名丰鐄,字解泉,清末举人。母钟氏云芳,生子女十人,先生行七。九岁丧父,十七岁毕业于石门湾崇德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赴杭州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先生学图画音乐,从师夏丐尊先生学写作,从此奠定了一生的事业与前途。一师毕业后,与同学在上海创办专科师范学校。1921年东渡日本游学十个月,归国后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等校任教,1924年末与同人在上海筹办立达学园。又曾任开明书店编辑。1930年遭母丧后蓄须;1933年在故乡建缘缘堂,后毁于日寇炮火。抗日战争开始,先生率全家避难往大西南。曾在桂林师范、浙江大学任教,到重庆后任国立艺专教授。后辞教职,以写作卖画为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美协常务理事,上海市人民代表、市文联副主席、美协上海分会主席等职。1960年起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千年浩劫中惨遭迫害。1975年春曾回故乡。同年九月十五日含冤病逝于上海,终年七十八岁。一九七九年六月二个八日,党为先生彻底平反,恢复名誉,骨灰安放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

福严佛教文化苑:位于福严寺南面,占地40000平方米,是为了配合著名的福严寺而设计建造的。它是一座以佛教文化为内涵,集宗教、旅游、游览、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公园,分东西两苑。西苑以佛教文化为主要内容,是人们了解佛教、认知佛教、体味佛教博大精深的理想场所;东苑是典型的江湖水乡园林,有石有水,供游客观光。

苑内绿草如茵,遍植花木,尤以桂树为多;由“桂花之乡”--石门姚家埭移植而来,春来绿荫如盖,郁郁葱葱,秋至桂香四溢,沁人心脾,是游客赏桂的好地方。整座文化苑在设计上以“圆”为基本框架,离意佛教的圆满,圆融,以体现佛教的“一切皆从圆演变而来”的哲学思想。该苑由浙江省旅游局佛教文化专家何思源先生设计,于1999年70月破土动工,2001年5月竣工并对外开放。

茅盾故居:在桐乡市乌镇观前街和新华路交界转角处。是一代文豪茅盾诞生和度过童年、少年时代的地方,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面积有600平方米,坐北朝南,分前后两幢,前幢是3间平屋,是茅盾的卧室、书房、会客室等,有一别致的小庭园。后园有1934年茅盾亲自设计翻修的书斋和手植的天竹、棕榈。据称这所房屋是用《子夜》稿酬所建,式样仿日本住宅。

后幢是二层小楼。整个建筑采用我国传统的木构民居形式,简朴无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邻有茅盾母校立志书院,现为纪念馆,收藏和陈列着包括茅盾小学时代作文本在内的大批文物与图片,连同修真观戏台、唐代银杏、昭明书室及典型的水乡古镇风情,融汇成一部生动的茅盾研究活辞典。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桐乡乌镇人。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早年曾参加“五四”运动,组织文学研究会,后接办《小说月报》,成为倡导现实主义文学的阵地。1930年与鲁迅等组织左翼作家联盟。建国后当选为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并任第一任文化部长,也是历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其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等。

博物馆:桐乡市博物馆位于市区庆丰南路,占地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环境悠雅,馆藏丰富。《桐乡史迹陈列》展出各类文物 400多件,通过古老的罗家角遗址出土文物,精美的良渚玉器、质朴的商周硬纹陶和原始瓷,到明清瓷器,系统介绍了桐乡从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历史面貌。《新地里遗址出土文物精品展》隆重推出了新地里良渚文化遗址考古发掘精华。引入入胜的一系列馆藏精品展览令观众在参观、鉴赏之际得到丰富的知识充值和美的享受。

缘缘堂:在桐乡市石门镇木场桥堍。始建于1933年春,由丰子恺亲自设计,高大轩敞、明爽,具有朴素深沉之美。丰子恺曾在此度过其创作上的黄金时代。1938年三月,“缘缘堂”被日军焚毁。1984年桐乡县政府在原址上按原样重建,分前后二个庭院,前院三楼三底,占地200平方米,后院为二间平房约50平方米。整个房屋布局,庭院、堵门、花坛及种植的花草,均按照当年的原貌。“缘缘堂”内陈列着丰子恺生前的遗物、著作、手稿、照片和一些当代名家的字画。

垒石弄:垒石弄位于桐乡市石门镇中部古运河的转弯处。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吴越两国的分界线就存此,其南属越,其北属吴:当时越国曾在此垒石门以防吴,吴亦结寨于此以拒越。《大清一统志》记载道:‘尝叠石为门,为吴越二国之限,或谓之石夷门。”石门镇的地名也是由此而来的。后来,两边以此为界各建民居,慢慢便形成一条弄堂,取名垒石弄。

垒石弄如今成为当年吴越疆界遗迹的标志;1991年元月,当地文管会和石门镇镇政府在弄口运河畔立一“古吴越疆界”石碑以示纪念。弄长约50米,宽3米左右,两旁砖墙相对,有些壁砖已风化别落,湿残露缺。——百度网

节日风俗

春节 正月初一,俗称“年初一”。凌晨。爆竹声、鞭炮声此起彼伏,曰送旧迎新。天色发白,设供果,泡佛茶,点香烛,男女老幼穿戴新衣新帽新鞋袜,敬拜天地神佛。然后国主人开正门,全家喝糖茶,吃年糕。是日,有庭院有井者,设香案糕果茶酒于井边,祀之,以物掩井栏口,曰“封井”。是日不扫地,谓可聚财。邻里间相互拜年,双手抱拳作揖,口称“恭禧恭禧!”“发财发财!”。街坊商店停业,唯点心店、茶馆开业。人们吃馄饨、烧卖,老人照例上茶馆喝茶,店主泡上橄榄茶,曰“元宝茶”,茶客送红纸包,谓之喜钿。街头遍设花纸(年画)摊,孩童们喜购各式花炮、玩具,年轻人群集一起,敲打年锣年鼓。正月初二(也有初一)夜,户主将新的灶神像供入灶龛,挂上新的红布灶幔,设供时、粉贺子,合家向灶神膜拜,谓“接灶”。是日(也有初三)起,亲友互相拜年祝贺,接续到初入,曰“走亲戚”。旧俗先到娘舅姑夫家,再去其他亲友家。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红纸包钱,名曰“拜年钿”。

元宵节 五月十五夜,各户张灯结彩。遇丰收年景,常有集会迎花灯。明万历《海盐县志》载:“闹元宵„„纵游人观灯,元近百里毕集。”民国期间县内灯会以澉浦最盛。正月十五上灯起至二月初进入高潮,有龙灯、狮子灯、鱼灯、蟹灯、蚌灯、走马灯以及大型亭台楼阁花灯,各式灯彩,斗奇竞巧,绚丽多彩。还有一种滚灯,边迎灯边表演武术,人称英雄灯。年少好胜之辈常纠众抢夺,易生事端。抗日战争爆发后,迎灯之俗渐废。元宵夜,农家有烧“田财火”习俗,用稻草芦柴扎成火把,点燃后在自家田边,边跑边咕边将田边茅草点燃,盼五谷丰登,蚕花茂盛。此俗六七十年代一度中止,近年来一些乡村又兴。

二月二 二月初二,各家吃“撑腰年糕”。俗谓“吃了撑腰年糕,腰北肝,体健壮,又利劳作”。

清明节 家家备酒菜祭祖,称为“过清明”。家人去祖先坟上扫墓,小辈还给坟墓除草、添土、修剪树枝。是日,家家吃草头团子。旧俗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停止用火一天,不烧饭,不点灯,怀念春秋时隐居而死的介之推。明天启《海盐县图经》载:沈汇于每岁清明前后三日,土人装龙舟为竞渡戏。50年代起,群众团体和学校组织青年、学生祭扫革命烈士墓,敬献花圈,缅怀先烈。

立夏日 食白水焐肉、白焐蛋、新蚕豆、菜油蒜末拌生豆腐,忌孩子坐门槛,以防疰夏。是日儿童少年结伴去郊野,自己动手用咸肉、竹笋、新蚕豆、莴苣等和粳米煮烧。称“烧野米饭”。

端阳节 五月初五端阳节,俗称“端午日”。旧时门上贴钟馗像,挂端阳符。门口插艾叶菖蒲,俗有“艾旗菖剑”之说,谓能辟邪祛恶。是日家家食五黄,即黄鱼、黄鳝、黄泥蛋、黄瓜、雄黄酒,孩子额上用雄黄写上“王”字,耳朵里抹雄黄酒,幼儿穿黄色印花老虎衣,谓能驱邪避毒。是日正午时室外内熏苍术白芷,妇女用丝线结香袋,内置栀子、生大黄等,佩挂在小孩衣襟上,并用大蒜菖蒲扎在床檐上,谓能解毒避瘟。家家户户吃粽子。芒种前,父母去婿家看望新婚女儿,带肉一方,鱼两条咸蛋、水果及端阳粽若干作为礼物,农家另置办秧凳一只、拔秧伞一把、布伞两把、扇子两把、箬帽或草帽两顶,一并送至婿家,婿家设宴招待,曰“拿端午”。今吃粽子、拿端午、熏苍术白芷等俗仍流行。

六月六 六月初六,届盛署季节,俗谓“六月六,晒得鸭蛋熟”。家家户户翻晒农服,以防霉蛀。也有“六月六,猫狗要**浴”之语。此日起,长辈允许孩子下河游泳。

七月七 七月初七乞巧日。是夜设案中庭,陈西瓜、糕点等祭牛郎织女星,妇孺仰观双星巧云,姑娘们对月竞穿乞巧针,祈求心灵手巧,谓之“乞巧”。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有斋月习俗。祭毕,合家分食月饼,若有人外出,外一小块留着,以示团圆。贫困之家以黄南瓜团子代替月饼。是夜,备八宝鸭等丰盛酒菜,全家团聚合欢。富户人家设宴邀亲朋赏月。也有在是日熬制桂花粮吃的习俗。节前,新婚婿、女去看望岳父母,送礼品鱼肉鸭酒及月饼等,俗称“望八月半”。

重阳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赏菊饮花酒、吃重阳糕习俗。重阳糕系糯米制成,上插竹篾五色三角小纸旗。先祭灶神,然后分食,此俗寓“登高(糕)避灾”之意。早先户户自己蒸制,先后市上糕团店购买。武原镇糕团店卖红、黄、青、白色团子,上插小三角旗、斗、状元郎。此习今废。民间谓,重阳日晴,一冬无雨。此日后,百工入夜操作,谓“做夜作”。

十月朝 十月初一各家祀祖,也有扫墓的,但已不普遍。

冬至节 是日起进入腊月,上一夜为“冬至夜”,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吃“蛋酒头”。富裕人家延中药铺熬制膏滋药,冬令进补。另外,贫苦人家无力筑墓,浮厝在郊野的棺材,只覆以稻草编制的草苫。是日,或加盖草苫,或由家人趁冬至日下午,将剩下尸骨,纳入陶甏内,挖土掩埋。同善堂把无主遗骨捡拾入甏,人称善举。

除夕 年三十(月小为廿九)下午祀祖先,供丰盛酒菜。是夜燃年烛,种年火,把火炭纳入铜炉内,保持到次日不媳,谓“财源不断,富(火)到明年”。全家聚餐,菜肴丰盛,俗称“吃年夜饭”,有肉圆(合家团圆)、鱼(岁岁有余)、线粉(长寿百岁)、菠菜(生活甜蜜)等,东北乡一带年夜饭必吃两碗(象征性的),曰“成双饭”,寓意吉祥。食毕,贴春联队、年画,物品上粘红色剪纸图案,长辈给儿孙辈“压岁钿”。是夜,各户剩米饭若干盛入淘箩,上插万年青、吉祥草。一切安排定当,全家围炉,达旦不寝,名曰“守岁”。解放前,有的贫困户无力还债,外出躲避,直至年初一才回家。谚云:“有钱过年,无钱过关。”今种年火,躲债等已消失。

婚嫁礼仪

提亲

提亲又叫提婚,由媒人来往于男女两家,介绍双方及家庭境况,进行说合;若女家应允,则将女儿出生的年月日时用干支书于贴子上(即“八字”),谓草贴,由媒人送往男家。男家接到贴子后,请星家排合八字。若得吉无克,即请媒人往女家讨大八字,并请女家择吉下定(订婚)。50年代,《婚姻法》贯彻后,男女婚姻一般经人介绍,家长和子女意见一致后,由女方母亲、姊姊或嫂嫂陪同姑娘去男家看人品、房屋。俗称“看人家”。女方如中意,便坐下喝茶吃糖和蛋酒头,如不中意,即告辞。亦有男女自由恋爱。再征求家长意见,约媒说亲。

对亲

对亲也就是通俗的订婚。男女双方同决亲事后,由女家择定吉日,经媒人通知男家。吉日一到,男家向女家馈赠聘礼(行小盘),谓之对亲。并请女家确定一名媒人,合称“双媒”。聘礼视家庭情况而定。届时,男家张灯结彩,堂上供寿屋、和合二仙神马,燃点香烛,摆对亲酒,邀媒人及至亲好友赴宴。并给媒人谢仪。女家亦邀舅父、姑夫等至亲,摆酒聚餐,婚事遂定。东北乡一带在订婚前,有男方送女方信物一举。一般送猪腿、鲤鱼、衣裤、礼钱,女方中午宴至亲,男方晚上宴至亲族人,俗称“着日子”,初步定下婚事。亦有女方宴至亲时,媒人陪同男方青年赴宴。同样,媒人陪同姑娘至男方赴晚宴。如是,男女两家始有礼仪往来。

话亲

话日子。男家延星家择定婚期,写在红纸上,提前七八个月由媒人送至女家求娶。经女家同意后,男家于婚前三四个月再次向女家馈送聘礼。谓“行大礼”。一般再送银洋若干,作为置备嫁妆之用,同样要随送四色果盒、糕点及鱼肉篮。是日,男家邀媒人、至亲聚餐。

发妆

发奁 婚期临近,女方亲友送贺品,以衣料、日用物品为主,俗称“陪嫁”。眠床由男家置备,并在结婚前夕安床,新郎与一未婚青年(或孩童)睡一夜,谓暖床。婚前一日,男家派人送新娘礼服、凤冠霞帔(新娘礼服和凤冠霞帔向轿行租用)以及四时衣着至女家。同时,迎取嫁妆。男方要备带喜钿红包,分送女方帮工。次日,言家将事前系有红丝绵条的各式嫁妆,陈列厅堂,男家迎妆队伍一到即发妆。南乡盛行女家送嫁妆。无论贫富,嫁妆中必备红漆马桶,俗称“子孙桶”。桶内盛喜果一包,红蛋两个,到男家后,由女主人命一男童取出并开尿,称为“送子”。嫁妆一般有被褥、首饰、橱箱、方件(桌椅等各式木器用具)、圆件(脚盆、粉桶等木器用具)等。小康之家还有铜器、锡器、瓷器等。豪门巨富奢磨惊人,日用所需无不具备,甚至有陪嫁寿板、田产以及婢女者。运嫁妆队伍启程,一种鸣放鞭炮,直至男家。

待佛

婚礼前,男家在家里设筵待佛一天一夜至三天三夜,家境贫寒者则省去待佛排场颇大,请骚子先生(传香人)主持仪式。族中男性长幼全部邀齐。是日厅堂大开,中庭设茶炉,司炉供应茶水。小康之家还聘牌子(坐唱班)演唱。厅堂上一般设五筵(五席)至七筵,豪富之家有设十三筵的。骚子先生排筵,各桌上分别供全猪、全羊、全鱼、荤素菜肴、干果、糕点,桌后方供马幛神(佛)位,桌前方点燃红烛檀香。然后由骚子先生伴唱,先后通神、赞符官、接神、安位、拈香、进酒,主人及族中长幼频频礼拜。在神佛进酒期间,骚子先生续唱“神书”、“汤书”,四邻八舍争相观看,彻夜不散。直至天将明明,结合伴唱,发舟、交纳、送神,仪式才告结束。

娶亲

旧时娶亲用花轿,路远则用娶亲船,花轿置于船首。官绅豪富之家,以媒人坐小轿为前导,新郎坐青毡大轿。红灯引路,鸣锣开道,列队前往女家娶亲,称“迎娶”。普通人家,新郎不亲自迎娶,由舅父、姑夫去娶亲,称“花娶”。花轿至女家,正门虚掩,待男家递上帖子,送上使用红包,放铳三响,吹打一番之后,女方始大开正门迎接。花轿进门停堂前,主人设茶点招待娶亲者。稍待,吹鼓手频奏催妆曲,此时,喜娘家为新娘穿戴,母亲为姑娘插蚕花,称“上头”。新娘象征性吃碗饭,称“上轿饭”,然后异别父母。喜娘将大红幞巾把新娘的头蒙上,搀扶着踏着红毡缓慢上轿。轿内座位下放脚炉,内贮炭火,寓意象火一样发。此时,鼓乐喧天,鞭炮齐鸣,母、嫂、姐妹说吉利话相送。花轿将至男家,男家放铳三响,燃入鞭炮,奏乐欢迎,门前燃三所属妥草(三蹲火),花轿即旋转数圈,从东南向进入中堂,称“兜青龙头”,寓吉祥意。花轿停妥后,小姑开轿门,喜娘陪婆婆为新娘喂粮茶或粮饭,轿前入袋踏脚米,新娘出轿踏上米袋,由喜娘搀扶进婆婆房内歇息。

拜堂

拜堂在正厅或正屋举行。正中壁上挂双喜金字大红喜幛,四壁挂贺幛贺联,礼桌大置天地神马、香炉、龙凤花烛、陪烛。拜堂仪式开始,鸣炮奏乐,新郎新娘站在红毡单上,主人拈香礼佛,新人行三跪九叩首大礼,先拜天地,继拜祖宗,再向父母行大礼,跪着敬酒三杯。父亲训话,勉励新人尊长爱幼,勤俭持家,互敬互爱等。最后新人交拜。礼毕,开始迎花烛,新人尾随手持花烛、陪烛者环绕礼桌行走。掌礼人唱12月花名(或四季花名),乐人高奏洞房曲。此时再次鸣炮,掌礼人为前导,持花烛、陪花烛者随后,新人各执连理花(中间结扎成大彩球)红绿牵巾一端,绕礼桌一周后,踏着地上铺的麻袋,缓步入洞房。边走边铺麻袋,前后接替,谓之“传代”。

洞房

掌礼人进洞房门,口唱吉词,用枣子、花生等向四方上下抛撒,边唱边撒,谓之“撒帐”。持烛者分别将烛台置桌上。喜娘请新人按男左女右位置并坐广西壮族自治区沿上,曰“座床”。又请新人洗和气手,随后新郎用秤杆梢挑去新娘头盖的幞巾,寓意“称心如意”。接着喜娘陪婆婆为新娘喂糖饭,象征新人幸福甜蜜。接着行见面礼,男家亲戚全部到齐,按辈份次序,新人向父母、舅父母、姑父母等一一跪拜,敬献粮茶、喜果,喜娘依次介绍称豆。叫父母俗称“开金口”,其余称“见面”。长辈给新人见面红包,新人给晚辈见面红包,俗称“结缘”。

合卺和闹房

拜堂后中午宴客 厅堂正中设新娘专席,新娘面向众宾,由四名姑娘陪席,席间,乐队奏龙凤呈祥等乐曲,在喜娘指引下,新娘向众宾客施礼,谓“坐席”,亦称“侍宴”。席毕,新娘离座向众宾告辞。曰“谢席”。午后新郎去外婆家,随带祭宴一桌,祭外婆家祖先,俗称“上花坟”。晚宴,洞房中设专席,新人并肩而坐,喜娘给新人基酒,新人交换酒杯喝一口,称“吃交杯酒”,亦谓“合卺”。晚宴后闹新房。喜娘忙着敬茶,供瓜子茶点,新娘起立行礼。众宾客请新娘面对众宾抬头让众人看,称“看新娘”;屡次向新娘讨培果,称“吵新娘”;请新人共食枣子,祝愿早生贵子;共食桂园,祝愿生活幸福圆满;共食长生果,祝愿寿比南山;如此再三,称“戏新娘”。凡此,总称“闹房”,直至深夜始散。闹持续3晚,寓意闹归闹归,兴汪发达。

喜庆礼俗

出生

妇女怀孕,俗称“有喜”。家内添丁,亲朋前来庆贺,历代相沿成习。

催生、添丁

孕妇产期将届,若是头胎,外婆家送催生礼,俗称“拿催生篮”。礼品有婴儿衣裤、鞋帽、抱裙、尿布及产妇食用的鸡蛋、红糖、胡桃、桂圆等,由外婆或舅娘送去,曰“催生”。生下孩子曰“添丁”。旧时孕妇皆在家里做产,分娩时请收生婆接生。孩子生下后,用温洗浴,浴后包入襁褓称体重。50年代起,城乡逐渐改由接生员接生。今住院接生已占多数。分娩后,产妇一般休息一个。期间,产妇穿长袖布衫、长裤,头上包毛巾或戴帽子,紧闭窗户、房门避风,产妇不劳作,一切由家人料理。

报生、做三期

婴儿落地后,农人即往外婆家报喜,称“报生”。婴儿出生第三日称“三期”,外婆家送去鱼肉、糕点、果品、香烛等,称“做三期”。主家斋佛和做三朝圆子分送四邻八舍。是日,即在喂奶之前,先让婴儿食三黄汤(黄连、黄柏、雄黄)解除胎毒。亲朋疗知添丁,前来送礼祝贺,俗称“拿汤篮”。一般送鸡蛋、红粮、肉及糕点包,主家以“蛋酒头”作点心,并设便宴招待。

做满月

婴儿出生一个月称“满月”,亦称“弥月”。若是头胎,由外婆家送来礼物,为其做满月。礼品有衣裤鞋帽及肉鱼、糕团、爆竹等。款拿汤篮的亲友亦送礼祝贺。是日,主家点红烛清香,供果品,祀神祭祖,办满水酒席,宴请亲朋,并向邻里公送团子。婴儿剃满月头,由娘舅抱着,请理发师傅剃去胎发。胎发搓成发圆,同桂圆、红枣一起,用红丝线串之,挂于床头,谓可镇邪。然后母亲怀抱婴儿向神祖跪拜,口念祷词,鞭炮齐鸣。礼毕,母亲怀抱婴儿同亲友见面并致谢意,亲友们说些讨彩吉利话。宾客告辞后,主家抱婴儿至近邻串门,谓日后婴儿长大时会胆大。今做满月从简,主人邀亲朋聚餐,共同庆贺。

周岁

婴儿双满月时,父母携婴儿随带礼品首次去外婆家作客,称“望外波”。婴儿百日、周岁,外婆家馈赠礼品,小康之家有庆周岁之举,届果亲朋送一**盘。盘内放纸、书、笔、砚、算盘、秤、尽、水果、玩具等。主人先向天地叩拜祝褥,婴儿由母亲怀抱叩拜。拜毕抱婴儿匐匍盘中,任其拣取物件,以卜孩子长大后的志向和爱好,谓“周岁试盘”。仪式后主人宴亲友,并给邻里分送周岁糕、粽。今周岁宴亲友之俗依然存在,斋佛、试盘之举已废。

命名

婴儿命名之寓竟敢意,或消灾纳福。或少病长寿。有呼小猫、小狗、猫猫者,愿其健康长大;有叫福庆、富贵、松寿者,祈吉祥长寿;有杏生、菊祥、桂宝者,系按节气时令取名;有寅生、龙观、马发者,按年庚生光取名;有鑫官、林生、炎君者,系年庚八字五行不全,补取为名,含消灾祈福之意;有阿关、关祥、关发者,系过继关帝爷为义子,以“关”字命名,祈菩萨保佑;有接路姓者,在取名前由家人守在路口,遇到第一个过路人,问其性,并将他的姓取入名字;还有上学时请塾师取学名者,大族子弟则按宗祠排行,请师取名。

寿宴

寿宴俗称“做寿”、“做生日”。一般30、50岁以上逢十做寿,40岁不做,俗称“做三不做四,做四活现世”。六秩以上寿庆,颇为隆重。民一庆寿,年初女儿女婿及至亲挚友送去寿礼,取双日,亲朋团聚小酌,吃长寿面,并向邻里分赠寿面,以示庆贺。富户人家庆寿,由儿孙出面邀亲朋赴寿宴。是年之初,亲朋馈赠寿礼,女儿女婿送厚礼。礼品有鱼肉鸡鸭、糕桃烛面、寿轴寿联以及爆仗等,每件礼品上贴以红色剪纸“长寿”字,寓庆贺之意。庆寿前一日,宅内设置寿堂,张灯结彩,中堂正中供王母,寿星像,厅堂四壁挂寿轴寿联。八仙桌上寿烛辉煌。一旁陈列亲朋送来的寿礼。晚间设便宴,谓之“暖寿”。寿日正日,亲朋毕集,坐唱班丝齐鸣,演唱《八仙庆寿》等戏。先举造福巽神祭祖仪式,接着开始拜寿礼仪,寿翁寿婆身穿吉服在堂前正中落座,座前铺红毡单,鸣炮奏乐,寿翁拜谢天地祚,然后以长次为序,先先子、媳、后女、婿依次跪拜,敬酒上寿。亲朋族人,晚辈下拜,平辈作揖庆贺,由儿孙回礼。礼毕,进上长寿面,宾客齐食,主人则向四邻八舍及族人分赠。晚上,开寿筵,宴宾客,每至深夜始散。有些大户,为了祈福、酬愿,寿诞之际,请骚子先生排筵待佛,称为“筵上生日”。更加排场。今寿仪已大为简化,一般由女、婿赠送生日蛋糕、长寿面、农产品及内等,子媳出面,邀至亲挚友聚餐,表示敬意。

——soso问问

第二篇: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范文)

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

民间文学作为一个学术名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出现和流行的﹐它指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目前在民间文学界和广大群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的刑物有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办的《民间文学》书刊。

风俗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

人民在过去,由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不能使用文字等工具去记录、保存他们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所创造的各种文化,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民间文学因此而生。它凭他们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它反映了他们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与一般专业作家文学相比,在这一点上,民间文学有其独特性。由于它的作者人数众多和生活在底层,他们能够更广泛、深切和精确地反映社会生活。它的社会功用,也和书面文学颇有不同的地方。许多民间谚语就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不少劳动歌,是他们在各种劳作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

这种群众集体所传承的文化,也许没有文献或古物那样能够经久保存,但是,它的生命力也不可低估。我们现在有些故事或谚语。已经在两千年前就被文人记录下来了,但是,直到今天,它还能够以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活在人民口头上。至于产生已有千年左右的这类作品现在还流传人民中间的,就更不用说了。自然,这种靠口头世代传承下来的故事或歌谣,在形态上或内容上多少不免会有些变化。但总算是在生存着,成为我们现代活文化的一部分。由于时代和社会的重大变化,在历史上曾经作为广大劳动人民唯一的文学形式的口头传承文学,它的某些体裁可能会逐渐消失,某些体裁的内容和形式不能不起一定的变化,也还会有我们所不熟悉的新的体裁出现。这些都是可能的,乃至于必然的。但是,整个民间文学决不会消失。因为它的表现媒介是应用最普通和最生动并富于活力的口头语言。只要语言存在,用它作媒介去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经验的口头文学,人们所熟悉的、方便的表达形式,就要继续产生、存在和传承下去。在中、苏等国的广大民众中间,除了传统的民间文学作品以外还不断有新的民间文学,即革命传说、新笑话、新民歌及新谚语等的产生和流传。再从历史的往事看,过去那些能使用文字的上层社会的文人学者,在他们的书面著述之外,也仍然在口头上产生和传播着那些轶事、笑话和品评人物的韵语,如《世说新语》里的某些故事和唐人笔记里关于某些名人的笑谈,都是这种例子。民间文学中有风俗习惯的反映, 二者关系密切。

在大多数民间文学中充满各民族各地区的风俗习惯, 是古今中外常见的事实, 一般人都把风俗习惯与民间文学混为一谈, 也就是这个缘故。在我国的民间文学中, 在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动植物故事中, 即有原始人类对天地与动植物的看法、想法看了民间歌谣中的哭嫁歌、哭丧歌, 就可以知道有关婚丧的习俗多妇女歌中, 对旧社会婆媳不和、姑嫂不睦、童养媳、等郎大,望门寡等社会现象与习俗便都有反映, 因此, 要研究各种风俗习惯固然必须深入社会各阶层进行调查研究, 采集记录, 取得第一手材料, 但从很多民间文学中也同样可以作为民俗研究资料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三十年代《太白》半月刊上曾有《年难过》、《哭轿》等, 就是利用歌谣来探讨过年习俗和妇女出嫁为什么要哭的。风俗习惯除了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中有充分反映外, 在文化史、社会史、宗教史中也总是少不了这门人文科学。如佛经《新旧约全书》、《可兰经》等宗教经典著作, 应该说都是集民俗之大成的作品还有一切史诗, 如古希腊荷马史诗《伊里亚特》与《奥特赛》, 中国少数民族中流传的藏族《格萨尔王传》、彝族《梅葛》、纳西族《创世纪》、蒙古族《江格尔》等, 也总是要谈到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由此可知, 在某些专门史中, 在各种宗教经典中, 在所有民族史诗中, 风俗习惯与民间文学也总纠缠在一起而同时并存。

第三篇:风俗习惯

风 俗习惯

(1)、简单的食

九寨沟藏胞以青稞、玉米、小麦为主食。青稞炒熟后磨成面、做成糌粑,或酿制成青稞酒,是藏胞最喜欢的食品和饮料。玉米做成的炒炒饭、烧馍、搅团和小麦做成的馍饼、面条是九寨藏胞的日常食品。早晨,一般喝酥油茶,吃糌粑;中午,吃烧馍;晚饭吃酸菜面块。饭后喝一点青稞酒或大麦黄酒。

逢年过节吃血肠、糌粑肠、烤羊肉等。肉食以猪肉为主,也吃牛羊肉,肉清

炖,佐料放得很少。由此可见,清淡、简朴是九寨藏民饮食的两大特点。

(2)、住

九寨沟藏胞的住宅大都是木结构楼房,一般分为三层,底层关牲畜,二楼住人,三楼设经堂。藏族以上为“净”,下为“秽”,所以将神圣的经堂设在第三层。藏家的家具一般都做成组合式,与板壁镶嵌在一起,不加油彩,保持木质本色。藏家也不需凳椅,男子席地而坐,女子折腿跪坐。

(3)、行

由于九寨沟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古时候,他们大多以骡马为交通运输工具

(4)、葬

土葬、塔葬、天葬

(5)、特的婚礼

在九寨沟,藏族青年男女的择偶方式同汉族差不多,一种是自由恋爱,一种是父母包办。但婚礼就比较独特了。婚礼时,男女双方都要选好已婚夫妇作陪伴,男方迎亲的代表,骑马先到女方家住一夜,第二天再将新娘接回家。女方村寨的妇女在道口、桥梁处用酒迎侯迎亲的马队,并把灌醉客人视为天大的乐事。到男方家门口时,男方要鸣枪二响,表示欢迎。然后由新郎将新娘扶下马,与陪客一同进新房并排坐下,全寨的人带上酒和哈达前来贺喜,先由德高望重的长者致祝酒词,接着自由喝酒。新娘在男方住三天后回娘家,这次要由男方寨上的妇女在道口敬酒送女方的陪同人马回寨,谁灌醉的客人越多,谁就是最能干的女子。新娘 一般要在娘家住上半年才接回男方家。

民 居 建 筑

民宅建筑为土木结构相结合,以木结构为主,依山坡而建,墙基础用块

石砌成,墙体用土垒成。房子的大小由柱头的多少来决定,最小的是9柱,多的有40多柱。房顶一般人叫“榻板”或“榻子”,长1.3米左右。榻板有

两种规格,一种是均匀型,厚薄相等,称为汉式榻;另一种是刀片形,一边

厚一边薄,称为藏式榻。在建筑施工时前一种较容易铺盖,两片榻之间的缝

隙上面盖一片,后一种单层压边,难度大,铺盖时技术要求高。用榻刀劈出

来的榻板,在板面上有一条条由年轮形成的纹沟,下雨时,雨水随纹沟流出,流线形的房顶很容易排出雨水;太阳一出来,潮湿的榻板很快又会被晒干。用榻板盖的房顶,面上风吹雨打日晒,木质逐渐变质,而朝下的榻面经过炊烟的长期熏烤逐渐变厚变硬,两年左右,把整个榻板翻过来铺盖,这样反复一直到不能用了才换新榻片。流线型的榻板房顶,排水性能强,随房檐淌下来的雨水,天长日久,容易冲刷土墙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藏族住宅的房檐两边都安装了上长长的木水槽,用来排水。

这种水槽每户都备有几根,随时调换房檐上的水槽或作为其他应急用。在水槽口下备有数个大大桶,高1.3米左右,直径约1米左右,用来储蓄房顶淌下来的水。为了防止大水槽和木桶腐朽,选择用材时,主要用松科植物红松。这种用榻板铺盖的流线形房顶,适合九寨沟多雨雪的天气。木结构的住宅房分为三层楼。二层楼前面为平台,边上有偏房,主要住人,三楼堆放草料和其他杂物,底楼作为牲畜圈棚。这种建筑特性,适合于九寨沟半农民半牧地区,人畜分居,粮草物资储存,又有足够的肥料供农业生产使用。

宗 教 信 仰

九寨沟的宗教是以苯教为基础,佛教文化为主导的藏传佛教。苯教,是

古代藏区存在的、以崇拜自然对象为主的原始宗教形式,这种崇拜传统一直

在民间流传。苯教是一种多神崇拜,崇拜的对象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湖泊、飞禽走兽等,相信“万物有灵”。苯教“万物有灵”的多神论思

想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同时,佛教”人生唯苦,四大皆空,生死

轮回,因果报应“等缘起的思想理论以寺院为主在九寨沟藏传佛教文化中起

着主导作用。

藏传佛教文化特点——活祭与放生

佛陀说:“一切有为之善业,放生功德最大”,这是藏传佛教产生“活祭”的理论依据。“活祭”同时又是苯教“万物有灵”崇拜动物的产物。放生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是把自己的家畜、家禽中年龄最大的通过念经等宗教仪式,披挂放生。放生的地点是当地的主要“神山”。间接分为:一是向他人宣传放生,达到阻止他人杀生的目的;二是用自己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封山封水,定为“神山神水”,使其变得神圣不可侵犯,从而达到保护各种野生动物的目的;三是把别人将要杀害的家畜和野生动物买下来。

转 经

转经,按苯教“雍仲”的旋转方向,向右转。转经是普及面最广的一种特别礼仪。转经筒内装有一定数量的经咒,每转动一下经轮就等于念诵了数百遍经轮内的经咒,其无量的功德就在于此。因此,“转经”在藏族社会久兴不衰。

佛神山与神山

佛神山与神山,如九寨沟的扎伊扎嘎山,是藏传佛教的象征,藏族人称之为“尼”。佛神山是藏传佛教教徒信仰佛教的活动场所,通过转山磕长头,诵经虔诚,祈祷达到自己清心净身的目的。

嘛尼堆

嘛尼堆,九寨沟藏区称为“牙则”。是堆积在神山的山顶或转山必经的山口和各藏寨神山指定的位置上的有经文的石堆或神箭(木制的各种兵器),堆上还插有经幡。“牙则”起源于苯教万物有灵,属于原始宗教的大自然崇拜,是藏传佛教中崇拜祭祀山神的主要仪式,是原始苯教山神崇拜的具体体现。“牙则”的位置由**或高僧选定。“牙则”分为地上和地下两种。地上的堆放石头,这些石头,有的是信徒经过千难万苦从其他佛山圣地带来的;有的是本地经过念经护法的;有的是转山人放上的。九寨沟多数“牙则”是各种木制的兵器,是每次念经祭祀山神时由各户做的。第二种是埋在地下的,叫“布得”,主体用金属罐或陶瓷瓶,中间竖一段用方枝柏树心做的方木,称为“命木”。上面缠绕八字真经,周围装上五谷、金银、珠宝、宝瓶、各种兵器等物,深埋后在上面栽上树木花草等堆成“牙则”。

龙 达

龙达是藏语。“龙”是指天地间大气中的元气和无形的神灵;“达”是指信教徒在元气的充沛下和神灵的保佑下,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龙达”属于原始苯教崇拜大自然的产物,是藏传佛教祭祀各种神灵的主要内容之一。“龙达”有纸和布做的两种,上面印有图案和经文,呈正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印有一匹驮摩尼宝珠的骏马,上有日月,四角印有龙、鹏、虎、狮四种动物。“龙达”使用时,纸做的顺风撒放,布做的用毛绳串联起来,悬挂在桥上或神山、“牙则”等地。现今藏族社会信教者放“龙达”,主要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吉祥如意。

经 幡

九寨沟藏民称为“葛达”,意为插在门口的旌旗,实是密宗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经幡根据其用途和不同的内容长短不一,短的几米,长的树十米,分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在长经幡的边上还有各种颜色的小装饰片,上面印有“龙达”。九寨沟的经幡多用木条做成旗杆,且高大,多为竖插,横挂的较少,这是九寨沟经幡的特点。

藏 族 服 饰

九寨沟的藏族服饰做工精细,华美洒脱。男子穿红、紫、咖啡色氆氇,或白色衬衫,衣袖宽松,系红色或黄色腰带,腰间佩带腰刀和吊刀,头戴礼

帽,显得英武潇洒,恰好衬出他们的健壮体魄和剽悍豪爽的性格。女子爱穿

长至脚踝的黑色 衫,系红色腰带,头戴羊皮镶边的圆形帽。节日盛装时,背

后从头到脚披一长带,上缀镂花银碟和珠宝,加系皮制窄腰带,上缀大银花。

佩带双耳环和玉石、琥珀、象骨、玛瑙等制成的项链、手镯和嵌珠银戒。她

们款款走来,既不失村野风味,又显得雍容富丽。中老年妇女常在肩上斜挂一个银制经盒,将头发梳成许多长而细的小辫披在肩上。老年男子喜欢手摇转经筒,戴一串佛珠项链。冬天,男女都穿豹皮镶边的大皮袄,头戴漂亮的狐皮帽。

现代藏装正向多样化和豪华方向改革发展。随着藏区的开放,旅游经济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和生产方式的逐步改变,适应新形式下的需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九寨沟出现了一些藏装改革派,她们集汉装和西藏服的优点,对藏族女装进行了大胆地改革。

经过改革的服装,腰间扎上腰带和银装饰品,既具有藏民族特色,又便于妇女参加各种活动。以九寨沟宾馆为例,按九寨沟的藏装的特点和西藏服的样式,把女装设计成无袖长开衫,作为具有九寨沟藏民族特色的礼服。这种服装由于是无袖长开衫,穿着时比西藏服方便,不同身材体形的淑女穿上各显其美,优美而自然,适合宾馆服务人员穿着。现代藏装有三种类型:一是表演性服装,主要是各文艺团体和个人演出节目时作表演服用。表演性服装还包括展示性服饰,这种服饰全面向人们展示各种豪华的藏族男女服饰。二是各旅游服务行业的礼服,这种服装从较流行的西藏服正向九寨沟的传统式豪华型服装发展。三是藏民族传统的服饰,取材从单一向多样性发展,色彩从传统的黑白红色向多种色彩和花样发展,服饰从普通型向高档豪华型发展。

教 会 寺 庙

扎如寺位于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扎如沟宝镜崖下,据藏文史籍记载,距今

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藏语全称叫“然悟贡巴扎西彭措岭”,简称“然悟贡巴”。

由于该寺地处扎如沟内,因此汉语称为“扎如寺”。

扎如寺属藏传佛教的“苯波”教,历史上属“奔卡拉康”。由21世奔卡旦增建参**在西藏麦日一位堪布的指点下,于公元1573年迁移到扎如沟的宝镜崖下。经过历代奔卡对寺院的改建和扩建,到50年代,寺院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寺院占地面积15200平方米,拥有大小经堂多座,茶房、库房、客房、藏经房各一座,僧房六十余座。重要法器、文物、佛祖塑像、佛经等财物价值上亿元。有僧侣129人,**2人,信教村寨、四十多个,信教群众六千余人。1956年阿坝州藏区发生的叛乱使寺院的房屋和主要文物法器遭到严重破坏。1986年,四川宗教局负责人对扎如寺的情况做了详细调查后,同意恢复扎如寺。国家拨款一部分,加上群众的捐款捐物,扎如寺才得以逐渐恢复。经过重建恢复的扎如寺现已处具规模:占地面积14510平方米,寺院现有**1人,僧侣61人。寺院每年举行4次佛教活动,分别是:第一次是“良美都钦”,举行时间为正月初三至初六;第二次是“麻艺助钦”,举行时间是四月初七至十六日;第三次是“郎幺东确”,举行时间是五月十四至十六日;第四次是“顾朵”,举行时间是九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

1995年,扎如寺纳入县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扎如寺在九寨沟生物圈保护区内,作为藏族文化遗产,寺院具有宗教、教育和文化三个功能。

节 日 盛 会

麻孜会

农历正月为藏族的年节。而九寨沟最隆重的节日当数农历三月十五的“麻

孜会”。这天男女老少都身着盛装去扎如寺参加庙会,烧香敬神,朝佛转山,向师长亲友、和尚喇嘛敬献哈达,表达美好的祝愿。庙会上也有唱歌跳舞、演藏戏等庆典活动。青年男女也常在这天寻觅知音,交结朋友。

德朵节

每年冬季至初春,是易发生火灾的时节,就以村寨为单位,请喇嘛在专门的院内念经祈求免灾。这一节日由两个仪式组成:一是守火仪式,一是驱火仪式。守火仪式时,要在寨子中最适宜观望的地方搭一个了望蓬,每家委派一名代表驻守望蓬。在晚上十二点前,寨民围寨转游,边转边唱,告戒人们防火。驱火仪式由几个寨子联合举办,持续一天。寨民均穿漂亮的新衣,念经祷告,观看由数十人组成的马队摇旗呐喊,鸣枪驱火。

转山节

农历六月十五和七月十五的转山节,主要活动是朝拜扎依扎嘎神山,但也充满节日的喜庆气氛。转山这天,藏胞大都要着盛装,相互祝酒,齐声歌唱,骑马或步行绕神山一圈。

“良敏王清”庙会

每年正月初五,为纪念苯教有名喇嘛人圆寂升天,藏民们聚会于扎如寺转经。

乐 器

藏族乐器,主要有以下几种。

吹管乐器 甲岭(唢呐)、柴岭(横笛)、雄岭(竖萧)、岗岭(人腿骨笛)、鹰骨笛、雁骨笛、杂岭(陶埙)、洞(法螺)、洞钦(长号、大号)等。

弹拨乐器 毕旺(琵琶、琴)、毕旺居吉巴(单弦琵琶或琴)、毕旺居松(三弦琵琶或琴)、毕旺居芒(多弦琵琶或琴)、札木年(弦子)、竹质和钢质口弦等。

拉弦乐器 牛角琴、札尼(牛角胡)、铜胡、根卡等。

打击乐器 鼓、大鼓、杂额(腰鼓)、桑额(铜鼓)、钹、铙、铃、止尔布(小铃锋)、札如(手摇鼓)、串玲、盘铃、达玛如(拨浪鼓)、叮夏(碰铃)、达玛(碗形鼓)、锣等。

它们有独奏,有的配歌伴舞,有的用于宗教仪式。

羌族有哪些乐器?

羌族的民间乐器中最具特色和最著名的要算羌笛。据说这种乐器系秦汉时游牧西北高原古羌牧人所发明,故名羌笛。因为当地不产竹子,所以最初的羌笛是用羊腿骨或鸟腿骨制成。现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博物馆还珍藏着一段三个孔的骨笛。早期的羌笛还是一物二用,既可当吹奏的乐器,又可作策马的马鞭,所以又叫“过”(马鞭)或“吹鞭”。在西汉以前的羌笛只有三至四个按孔,到公元前一世纪,经过京房(公元前77年—37年)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的按孔,才有五个按孔,并逐渐传入了内地。关于羌笛的演进过程,后汉马融在《长笛赋》中有详细的记述。

近代流行于阿坝州羌族地区的羌笛,是一种六声阶的双管竖笛。管身用岷江上游高山特产的油竹削成,方筷形,长约15-20公分,粗如小指,两管并列,以细线捆紧,竹簧插于管头,竖吹。多独奏,用特殊的“鼓腮换气法”,不断地吹奏,音色柔和、纤细,悠扬而婉转。

此外,羌族人民常用的乐器尚有小锣、铜铃、唢呐、羊皮鼓、月琴、胡琴和竹口弦等。

第四篇:风俗习惯

东南亚风俗习惯介绍

田志玲

Hello, everyone.Today let’s share some culture in Asia.And some of them may be thought strange, but they are still interesting and useful for us.First, let’s have a look at Thailand.在泰国,泰语为国语。佛教是泰国的国教,9 0%以上的居民信仰佛教,马来族信奉伊斯兰教,还有少数信奉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印度教和锡克教。几百年来,泰国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和建筑等几乎都和佛教有着密切关系。到泰国旅游,处处可见身披黄色袈裟的僧侣,以及富丽堂皇的寺院。因此,泰国又有“黄袍佛国”的美名。佛教为泰国人塑造了道德标准,使之形成了崇尚忍让、安宁和爱好和平的精神风范。

在泰国记住不要踩门槛,根据泰国风俗,那是灵魂居住的地方。不要随便用你的脚指任何东西,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都不要让你的脚引人注目,或见到鞋底。不要碰任何人哪怕是小孩子的头,脑袋被认为是灵魂的所在地。泰国人用很长时间才能做出一个决定,因此一定要有耐心。除非在较为西化的社团里,泰国人一般不握手。传统的及大多数的泰国人在向人问候时,是将两手合在胸前,做祈祷状。

在孟加拉,人们互相交往时,往往彬彬有礼地摇头,他们的表达习惯是:向左摇头则表示赞同、尊重或认可;点头则表示不同意。每逢星期五,不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吃东西。斋戒期间,白天不能在众人面前抽烟。孟加拉国受过教育的人常去国外旅行,因此都很西方化,英语也说得很流畅,说英语的旅客将会感到很自在。交谈时,通常的应酬话都可以说,但任何议论这个国家或这个国家政府的话最好不说。

如同在印度一样,人们一般不称呼名字,除非客主之间十分熟悉并非常友好。否则客人总是称对方为XX先生等。第一次见面时按规矩须互换名片。

文莱是宗教色彩和马来民族传统较浓厚的国家,有一些独特的习惯和风俗:如,当地马来人与人握手时,通常会把手收回到胸前轻触一下,以示真诚;从有身份的人或长辈面前经过时,要把手下垂并贴着身体,侧身轻步走过等。在指人或物时,不能用食指,而要把四指并拢轻握成拳,大拇指紧贴在食指上;在正式场合下,不要翘二郎腿或两脚交叉。左手被认为是不洁的,在接送物品时要用右手,招呼人或出租车时也不能用食指,要挥动整个手掌。 菲 律宾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间时,无论男女都习惯以握手为礼。然后双手触摸胸膛以示真诚。在与熟人或亲朋好友相间时,一般都很随便,有的男女之间相逢时,常以拍肩膀示礼。马来男士一般不主动与女士握手,除非女士主动握手。左手被马来人认为是肮脏的,因此在接、递物品时应用右手,忌讳用食指指人或指路,不翘二郎腿,不得用手抚摸小孩的头。马来人忌食猪肉和禁酒,也忌讳在物品上印有动物或人像的图案.菲律宾的一些原始部落的人与客人相见时,行握手礼的方式很独特。他一握过手就转身向

后走几步,意思是向对方表明身后没有藏刀。他们认为这才是真诚的、真正的握手。菲律宾人很忌讳“13”数。认为“13”是“凶神”,是厄运和灾难的象征,是令人极为厌恶的数字。他们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认为左手是肮脏、下贱之手,用左手是对人的极大不敬。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和使用猪制品;也不喝牛奶和烈性酒。菲律宾人不爱吃生姜;也不喜欢吃兽类内脏和腥味大的东西;对整条鱼也不感兴趣.听到了那么多的风俗,下次你再去东南亚旅游的时候,可要记得哟!

That’s all for today, see you next time!

第五篇:民间文学试题

民间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民间文学具有双重属性,既是__________现象,同时又是___________现象。

2、民间文学在体裁上,可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分别是、、、。4、1958年,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会上确定了、、、__________的工作方针。

5、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

6、记载有女娲神话最早文字资料的文献是__________.7、被称为世界上寓言的三大发祥地的是、、。

1、文学现象、民俗文化现象

2、民间散文作品、民间韵文作品、民间说唱作品

3、《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4、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大力推广、加强研究

5、田野调查法、历史追溯法、共时比较法

6、《楚辞》

7、希腊、印度、中国

二、单项选择题(每空1分,共10分)

1、民间文学四大特征中起主导作用的两个重要特征是

()

A.集体性和变异性

B.口头性和传承性

C.传承性和变异性

D.集体性和口头性

2、先秦采集民间歌谣的优秀成果是

()A.《尚书》

B.《左传》

C.《国语》

D.《诗经•国风》

3、山西的《走西口》是人们熟悉的一首

()A.花儿

B.爬山调 C.信天游

D.打歌

4、神话资料最为丰富,而且情节原始而完整的文献是

()

A.《庄子》

B.《国语》

C.《山海经》

D.《左传》

5、记录岁时节日习俗的重要民俗学文献是

()A.《风俗通义》

B.《荆楚岁时记》

C.《述异记

D.《博物志》

6、流传在甘肃、青海、宁夏地区,以爱情为内容,用汉语演唱的山歌是

()A.爬山调

B.信天游 C.花儿

D.二人台

7、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成立的时间是

()A.1918年2月

B.1920年冬 C.1928年春

D.1922年夏

8、世界上最早的田螺姑娘型故事《白水素女》出自

()A.《述异记》

B.《酉阳杂俎》 C.《荆楚岁时记》

D.《搜神后记》

9、《走西口》的流传范围是

()A.陕北

B.内蒙 C.华北地区

D.晋西北

10、“二月二,敲瓢擦,十个老鼠九个瞎”属于

()A.节令歌

B.礼俗歌 C.诀术歌

D.祀典歌

1、D

2、D

3、B

4、C

5、B

6、C

7、A

8、D

9、C

10、A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传承性:又称“传统性”。他是指民间文学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还积淀保存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民众的观念、审美意识及传统的文化形式。

2、洪水再生神话讲述人类在遭受洪水灾害的毁灭性打击之后重新繁衍声息的故事。这类故事也有怎样创造人类的内容,但不是讲人类最早的起源,而是讲人类在遭遇特大洪水灾害之后濒于灭绝的情况下怎样再造人类的故事。

3、生活故事:直接反映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故事,又称为“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其基本特征是:以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物为主人公,从日常生活中提炼故事情节,用写实手法来刻画人物和叙述故事。有着鲜明的阶级倾向和浓厚的现实性。

4、“AT”分类法:由阿尔奈(芬兰)提出,他分析比较了芬兰和北欧其他国家以及欧洲一些国家所出版或保存的民间故事记录,把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加以综合,写出简洁的提要,并依一定的原则将这些故事情节进行了分类编排。美国的汤普森针对其所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这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被各国学者称为“AT分类法”或“阿尔奈——汤普森体系”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民间文学集体性在创作、流传中的表现?

2、三十年代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成立时间、主要活动和重要人物?

3、民间传说与历史的联系与区别?

4、白蛇传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在原始社会最常见,伴随着集体活动,受集体意识的驱使或集体情绪的感染,你一句,我一句,或一唱一和即兴创作。(2分)

(2)采用集体分工的方式,个别人先创作出一个雏形,然后群体加工,添枝加叶,形成一个完美的作品。(2分)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民间歌手、民间艺人的创作时有这种情况。湖北崇阳民间叙事诗《双合莲》,就是作品中女主人公的一位长辈郑三爹根据其身边的真实故事编唱出来的。但这类创作同样能在集体中流传并得到大家的认可。(2分)

2、(1)1927年冬天,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成立了“民俗学会”归属于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设主席一人,由其独立审定刊物,处理一切会务。(2分)

(2)民俗学会的主要活动,仍是搜集研究民间文艺,但其搜集活动、研究活动一开始就比较偏向于民俗学,侧重于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的调查研究。(2分数)

(3)特别是理论上,后来渐与民族学、人类学相汇合。这一时期在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上的重要人物主要有周作人、顾颉刚、赵景深、郑振铎等。(2分)

3、二者的联系在于:首先,传说真实地表露和抒发了民众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情感与评价。(1分)其次,历史题材传说的讲述对象绝大多数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或事件,而且常常有遗迹可寻。传说之所以被称为“信史”,正是从这些联系出发。(1分)二者的区别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反映社会的方法不同。(1分)第二,历史观不同。(1分)第三,取材的角度不同。(1分)

第四,历史一般是不能变更的,而传说总是在传播中发生变异。(1分)

4、A最早记载话本《西湖三塔记》有白蛇传的核心情节:白蛇爱上人,被镇于石塔下。(1分)

B话本《白娘子永镇雷锋塔》具备了后来白蛇传的基本情节,白娘子的形象的基调人格化,有时会露出凶相,但不吃人、害人。以感情执著的良家女子出现,小青形象模糊。(2分)C《雷锋塔传奇》白娘子变成蛇仙,既真诚、善良、勤劳又有勇敢的顽强斗争精神,故事情节更生动细致。(2分)

D近现代,突出反封建、争自由的主题,增强了斗争情节(1分)要求:卷面整齐,要点答对

五、分析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什么是天地开辟神话?分析盘古神话的基本故事情节并阐明其基本文化意蕴?

1、(1)天地开辟神话就是原始人所想象的关于客观生活环境如何形成的神话。一般包括天地的形成、万物创造等内容。原始人对天地、万物的由来有着可贵的好奇心,就充分展开想象,创作出情节奇特而又气魄宏伟的开辟神话。世界各地都流传着这类神话,并且很多民族的开辟神话都有其基本情节的相似性。(5分)

(2)汉族天地开辟神话是盘古神话,首见于三国时期东吴徐整的《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纪》。盘古神话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1)天地混沌,昼夜不分;2)巨神出世,天地开辟;3)垂死化身,生成万物。(4分)

(3)盘古神话的文化意蕴主要有两点:1)表现了原始人对于人与自然相生相依的和谐关系的认识,原始人首先是崇拜自然的伟力,认为人是自然孕育出来的;但人也不只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而是有无穷的创造力;盘古死后化为万物,就表现了人创造了世界、控制自然的愿望和气魄。(3分)2)开辟神话中的垂死化身情节,体现了原始人灵魂不死的原始观念和积极旷达的生死观。古人认为人的灵魂可以脱离肉身而存活,又认为人死后可以转生为其他生物。盘古的死并不是生命的终结,他的生命可以通过转化为其他物质的方式延续:死了一个,化生许多;前种形式的终结,宣告着另一种形式的新生。这种灵魂观念和生死观在现代人的习俗上也有表现。(3分)

要求:卷面整齐,分析合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民间文学在世界各国有不同的叫法,在西方国家一般称为“Folklore”,意为

。在前苏联称为,在日本称为

。2、1958年,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会上确定了、、、__________的工作方针。

3、“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包括《

》、《

》、《

》。

4、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

5、传说的“四固定”分别是、、、。

6、神话按内容可分为

为两种,其中民族起源神话属于。

1、民众的知识 劳动人民的口头文艺

口承文艺

2、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大力推广、加强研究

3、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

4、田野调查法 历时追溯法、共时比较法

5、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物固定、事件固定

6、自然神话、社会生活神话、社会生活神话

二、多项选择题(每空2分,共10分)

1、民间文学的特征是

()

A.集体性

B口头性

C.变异性 D传承性

F.可信性

2、保存古代神话较多的典籍主要有

()A.《世说新语》

B.《山海经》

C.《楚辞》 D.《淮南子》

F.《笑林》

3、世界寓言的三大发祥地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印度

F.日本

4、五四前后,北京大学兴起了歌谣学运动,主要参加者有

()

A.鲁迅

B.周作人

C.刘半农

D.沈尹默

F.郁达夫

5、民间传说的类别主要有

()

A.人物传说

B.包公传说

C.风物传说.D.习俗传说

F.难老泉的传说

二、多项选择题(每空2分,共10分)

1、ABCD

2、BCD

3、ACD

4、BCD

5、ACD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集体性:是指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中了集体的智慧,融汇着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共有,并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2、花儿:是流传在西北高原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民歌形式。除汉族之外,还有回族。土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藏族等民族,基本山用汉语演唱。花儿主要有河湟花儿和洮泯花儿。

3、事件传说:是以某一历史事件为中心来叙述的故事。主要是关于历代农民起义、农民革命以及民族英雄抗战的故事,如义和团传说,太平天国的传说等。一组事件传说常常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做比较完整而生动的记述。

4、“AT”分类法:由阿尔奈(芬兰)提出,他分析比较了芬兰和北欧其他国家以及欧洲一些国家所出版或保存的民间故事记录,把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加以综合,写出简洁的提要,并依一定的原则将这些故事情节进行了分类编排。美国的汤普森针对其所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这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被各国学者称为“AT分类法”或“阿尔奈——汤普森体系”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三十年代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成立时间、主要活动和重要人物?

2、洪水再生神话的文化意蕴?

3、民间传说与神话的联系与区别?

4、民间故事的特点

1、(1)1927年冬天,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成立了“民俗学会”归属于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设主席一人,由其独立审定刊物,处理一切会务。(2分)

(2)民俗学会的主要活动,仍是搜集研究民间文艺,但其搜集活动、研究活动一开始就比较偏向于民俗学,侧重于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的调查研究。(2分数)

(3)特别是理论上,后来渐与民族学、人类学相汇合。这一时期在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上的重要人物主要有周作人、顾颉刚、赵景深、郑振铎等。(2分)

2、① 洪水再生神话对洪水灾害及其起因的叙说,是原始社会民众生活状况和自然崇拜的反映。(2分)② 神话中的兄妹结婚情节,则是原始社会群婚阶段的社会现实的反映。(2分)③ 大部分神话都讲洪水遗民是从葫芦里逃生的。这与我国古代广泛存在的葫芦崇拜有关。(2分)

3、二者的联系在于:第一,一部分上古时期的传说与神话交融在一起,神话时传说产生的源头之一。(1分)第二,传说与神话都是散文体的口述故事。(1分)第三,传说的人物和情节也有一定程度的超现实因素。传说的故事追求传奇性,传奇效果靠超现实性的魔幻情节来制造的,但只作为辅助内容存在。(2分

区别在于:第一,二者的故事主人公有不同的属性。(1分)第二,神话的超现实情节是传播者信以为真的,传说的幻想只是为增强故事的传奇性存在。(1分)

4、一、奇特的幻想和浓郁的生活特性;(2分)

二、泛指性或通称性,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往往是含糊、不确定;(2分)

三、类型化,主要体现在情节、人物、主题、人物等方面。(2分)

要求:卷面整齐,要点答对

五、分析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运用民间文学理论分析孟姜女传说(包括情节单元、主题思想、形成演变、艺术魅力)。

五、分析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1)、情节单元:1)南瓜里长出孟姜女2)孟姜女与范喜良成婚3)范喜良服徭役,孟姜女送寒衣4)孟姜女哭倒长城5)孟姜女智斗秦始皇(5分)(2)、形成与演变:(3分)

①原始形态阶段:春秋时期的《左传》中记载“杞梁妻拒绝郊吊”。

② 基本形态阶段:唐代《雕玉集》中的“感应篇”记述了孟姜女寻夫送衣的故事情节。③ 完成形态阶段:明清以来,不少文人和民间工作者进行加工整理,加入了孟姜女和秦始皇斗争的情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都发生了重大变化。(3)、艺术魅力:

孟姜女传说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孟姜女的出生,长城的哭倒等等都充满着神奇瑰丽的色彩。具有极大的艺术吸引力。(3分)(4)、结构和深层内涵:

孟姜女传说在故事情节以及主题思想存在着较为繁复的结构和深表层的不同意蕴。在主体思想上表层是通过现实生活的矛盾斗争来突出;深层则是由原始意向与群体心里意识中的“集体无意识”隐含着,二者浑然一体。(3分)(5)、主题:

反对封建徭役,赞颂在艰难困苦中仍然挨着生离死别的丈夫,保持坚贞不屈的节操的女性。(1分)

要求:卷面整齐,分析合理

2、民间歌谣有很高的艺术性,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天籁自鸣,率真自然

是指民间歌谣所表达的感情很真实,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率真”是民间歌谣的突出特色。(3分)

(2)形体短小,内容丰富。是指民歌的形式同他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相比,多是言简意赅。(3分)

(3)寓情于奇,含蓄韵藉。(3分)

(4)形式多样,风格鲜明。如信天游、爬山调、花儿等(3分)(5)赋、比、兴等多种手法的灵活应用(3分)要求:题目得当,分析合理,能自圆其说

下载民间文学浙江桐乡风俗习惯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间文学浙江桐乡风俗习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民间文学: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的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生说、思想与感情的自发流露,有关历史科学宗......

    民间文学单选题

    1.第9题 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以文人创作的(B)为中介,对元杂剧和明清文言小说和长篇章回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民间文学B.通俗文学C.话本小说D.评话 答案:B2.第10题 机智人物......

    民间文学复习

    民间文学复习绪论 关键概念 1、民间文学: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表演的文学样式。 2、田野调查法:民俗学工作者包括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深入到农村、山......

    民间文学调查报告(范文)

    零距离接触寿春古城——关于寿县的民间文学调查报告 姓名:金娟学号:2009014398班级:汉语言文学0902班调查时间:2012年5月27日调查地点:安徽省六安市寿县调查对象:寿县古城民间文化......

    民间文学名词解释

    46.第18题 民间寓言 答案: 民间寓言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47.第20题 民间文学 答案:......

    民间文学题

    一、单选题 1.(B),起源于民间巫术,主要功能是驱逐疫鬼,其特点是演员戴着狰狞可怕的面具表演。 A.秧歌戏B.傩戏C.采茶戏D.道情戏 2. 在《圣经·旧约》中说:上帝看到人类道德败坏,于......

    民间文学多选题

    16.第22题 以“偷听话”为核心母题编织的( B D )故事,只是设置了一个动物精灵向山神报告人间秘密的神奇环境,让两位主角偶然闯人,由其自身作为造成大快人心的善恶报应,构思更为巧妙......

    民间文学论文

    民间文学本体特征的再认识 [摘要]“什么是民间文学”, 这是似乎早已解决而其实又没有真正解决的问题。以往关注 的是民间文学的文学或文化属性, 而对其生活属性往往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