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语言特色导学案教师版

时间:2019-05-13 11:02: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散文阅读语言特色导学案教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散文阅读语言特色导学案教师版》。

第一篇:高考散文阅读语言特色导学案教师版

高考散文阅读语言特色导学案

复习目标:

1、了解散文语言特色,赏析角度

2、掌握赏析技法,赏析答题模式,规范答题思路

一、高考典题感知

【典题】(2016上海卷)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湖殇

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致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个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靠近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派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染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 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⑭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问题】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5分)

【答案】这几段在语言运用上主要有下列特点: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更悲痛、更强烈,使文章的语气更通畅,更流利;②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艾比湖比拟为人,从而让读者将心比心,更真切地体会环境遭受破坏的严重性,更强烈的表达作者对破坏环境者愤怒;③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那些盲目赞美艾比湖的文章比喻为“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委婉地对这些文章进行批评;④运用联想的方法,由此及彼,由人联想到鸟,联想到鸟面临的灾难,使环境被破坏的恶劣影响更加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⑤运用设问的手法提出鸟要“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这个让人惊心动魄的问题,让读者感受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使文章能更好地打动读者。

二、知识回顾与梳理

(一)分析语言特色的答题思路

1、从用词的角度:看有无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答:文中“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2、从句式选用角度:有无连续使用的短句,或长短句结合;有无对偶、排比等整句形式;或整散结合;陈述句与感叹句;反问句。答:①文中多使用短句,如:※※,使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②文中多使用整句,如※※,使语言形式整齐,节奏感强,音节和谐,有助抒情。(整散结合:使用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有变化,语言灵动多变。)

3、从手法的使用角度

①某种修辞手法 答: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夸张、借代、引用、双关、设问、反问)的修辞手法,如※※,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气势,增加文采,感情充沛,风趣幽默)。

②某种表现手法 答:某部分运用了对比(白描、象征等)表现手法,如※※,语言鲜明、晓畅如话(婉转含蓄)③从语言的整体风格: 答: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典雅华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方言口语),如※※。④从人称使用角度

答:这段文字运用了第二人称(第一人称),如※※,使语言亲切自然,富有抒情性。

(二)分析语言特色的答题步骤: ①概括特点:一两个词即可。(抓角度:用词、句式、修辞、人称、风格)②举例分析(结合文本)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析作用(主旨、情感)③指出效果(运用术语)【附】常用术语:平实质朴,通俗自然;清新朴素、生活气息、泥土气息;华丽典雅、字字珠玑;含蓄隽永、有感染力;幽默诙谐,寓庄于谐、夸张讽刺;音节铿锵、韵律和谐、节奏明快;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三、拓展练习

1、(2011湖北)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才子赵树理

汪曾祺 ①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笑。

他是个农村才子。②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做还误不了唱。他是长治人,唱的当然是上党梆子。严文井说赵树理五音不全,其实赵树理的音准是好的,①②恐怕倒是严文井有点五音不全,听不准。他爱“起霸”,也是揸手舞脚,看过北京的武生起霸,再看赵树理的,觉得有点像螳螂。他能弹三弦,不常弹。他会刻图章,我没有见过。他的字写得很好,是我见过的作家字里最好的。字是欧字底子,结体稍长,字如其人。

他的稿子非常干净,极少涂改。他写稿大概不起草。我曾见过他的底稿,只是一些人物名姓,东一个西一个,姓名之间牵出一些细线,这便是原稿了。考虑成熟,一口呵成。赵树理衣着不讲究,但对写稿有洁癖。他痛恨人把他文章中的“你”字改成“妳”字(有一个时期有些人爱写“妳”字,这是一种时髦),说:“当面说话,第二人称,为什么要分性别?——‘妳’也不读‘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内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

赵树理是《说说唱唱》副主编,实际上是执行主编。他是负责发稿的。有时没有好稿,稿发不出,他就从编辑部抱了一堆被审掉的稿子回屋里去看,不好,就丢在一边,弄得一地都是废稿。有时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他说这种编辑方法是“绝处逢生”。陈登科的《活人塘》就是这样发现的。有次实在没有好稿,康濯就说:“老赵,你自己来一篇吧!”,赵树理关上门,写出了一篇名著《登记》(即《罗汉钱》)。

赵树理吃食很随便,随便看到路边的一个小饭摊,坐下来就吃。后来是胡乔木同志跟他说:“你这么乱吃,不安全,也不卫生。”他才有点选择。他爱喝酒。每天晚上要到霞公府间壁一条胡同的馄饨摊上,来二三两酒,一碟猪头肉,吃两个芝麻烧饼,喝一碗馄饨。他和老舍感情很好。每年老舍要在家里请市文联的干部两次客,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腊月二十三,老舍的生日。赵树理必到,喝酒,划拳。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老舍摸不清老赵的拳路,常常败北。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赵树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他写的散文中有一个国民党小军官爱训话,训话中爱用“所以”,而把“所以”联读成为“水”,于是农民听起来很奇怪:他干嘛老说“水”呀?他写的“催租吏”为了“显派”,戴了一副红玻璃的眼镜,眼镜度数不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农村的土路上走。他抨击时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有一个时期,很多作品对农村情况多粉饰夸张。他回乡住了一阵,回来做报告,说农村情况不像许多作品描写得那样好,农民还很苦,城乡差别还很大,说,我这块表,在农村可以买五头毛驴,这是块“五驴表”!他因此受到批评。

【注】①起霸:戏曲表演程式之一,即武将上阵前所做的整盔、束甲等一套舞蹈动作。②揸:把手指伸张开。【问题】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4分)

【答案】①句子短小、简单、紧凑,用“高”、“长”、“细”长分别形容个子、脸、眉眼,寥寥几笔,形象地勾画出了赵树理的外貌特征。②语言简洁,不用修饰语,用“唱”、“念”、“拉”、“走”等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赵树理的艺术才能。

2、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鲍尔吉·原野

①井是村庄的珠宝罐。井里不光藏着水,还藏着一片锅盖大的星空和动荡的月亮。

②井的石壁认识村庄的每一只水桶,桶撞在石头上,像用肩膀撞一个童年的伙伴,叮——当,洋铁皮水桶上的坑凹是它们的年轮。

③那些远方的人,见到炊烟像见到村庄的胡子,而叫做村庄的地方必定有一口井,有的地方还有一条河,井的周围是人住的房子。在黑夜,房子像一群熊在看守井。没人偷井,假如井被偷走了,房子就会塌。

④井为村庄积攒一汪水,在十尺之下,不算多,也不少。十尺之下的井里总有这么多水.灌溉了爷爷和孙子。人饮水,水进入人体,上下流淌,血少了再上井里挑回来。村里人有一种类似的相貌,这实为井的表情。

⑤井用环形石头围拢水。水不多也不少,在清朝就这么多,现在还这么多。村里人喝掉了成千上万吨的水,水不增不减。多少人喝够了井水悄然走了,降生面貌陌生的孩子来喝井里的水。井安然,不喜不忧,在日光下只露出半个脸——井只露半个脸,另半个被井帮挡着——轻摇缓动。井里没有船,井水怎么会不断摇动?这说明井水是活的,在井里辗转,在月光下睡不着觉,井水有空就动一动。

⑥村民每家都有财宝罐,不大,放在隐秘的地方——箱子、墙夹层,甚至猪圈里,而全村的财宝罐只有这口井。它是白银的水罐,是传说中越吃越有的神话。水井安了全村人的心。

⑦水井看不到朝暾浮于东山梁,早霞烧烂了山顶的灌木却烧不进井里。太阳和井水相遇是在正午时光,它和水相视,互道珍重。入夜,井用水筛子把星斗筛一遍,每天都筛一遍。前半夜筛大星,后半夜筛小星。天亮前筛那些模模糊糊的碎星。井水在锅盖大的地方看全了星座,人马座、白羊座,都没超过一口井的尺寸。

⑧井暗喜,月亮每月之圆,是为井口而圆。最圆的月亮只是想盖在井上,金黄的圆饼刚好当井盖,但月亮一直盖不准,天太高了。倘若盖不准,白瞎了这么白嫩的一个月亮。太阳圆、月亮固、谷粒圆、高粱米圆,大凡自然之物都圆。河床的曲线,鸟飞的弧线,自然的轨迹都圆。人做事不圆,世道用困顿迫使他圆。圆的神秘还在井口,人从这一个圆里汲水,水桶也圆。人做事倾向于方,喜欢转折顿挫,以方为正。大自然无所谓正与不正,只有迂回流畅。自然没有对错、是非、好坏。道法自然如法一口井,大也不大,小也不小,不盈不竭,甘于卑下。

⑨大姑娘、小媳妇是井台的风景。大姑娘挑水走,人看不见水桶,只见她腰肢。女人的细腰随小白手摆动,扁担颤颤悠悠。井边是信息集散地,冒着人间烟火,有巧笑倩与美目盼,孩子们围着井奔跑。村里人没有宗教信仰,井几乎成了他们的教堂。但没人在井边忏悔,井也代表不了上帝宽恕人的罪孽。但井里有水,水洁尘去污,与小米相逢化作米汤,井水可煎药除病。井一无所有,只有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说的是井与河流,土是耕地。对树和庄稼来说,井是镶在大地的钻石。鸟不知井里有什么,但见人一桶一桶舀出水来,以为奇迹。春天,井水漂浮桃花瓣。入井私奔的桃花,让幽深的水遭遇了爱情。花瓣经受了井水的凉,冰肌玉骨啊。从井是看天,天圆而蓝。云彩基有一朵。天阴也只阴一小块,下雨只下一小片。井里好,石头层层叠叠护卫这口井,井是一个城。

⑩井是白银的水罐,井水变成人的血。井无水、村庄就炊烟、无喧哗、无小孩与鸡犬乱窜。庄稼也要仰仗井,井水让庄稼变成粮食。人不离乡。是舍不得这口井。家能搬,井搬不了。井太沉,十驾马车拉不走一口井,井是乡土沉静的风景。

【问题】赏析第⑨段的语言特色,并举例说明。(4分)

【答案】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如比喻句:“井是镶在大地的钻石”,“井是一个城”;拟人句:“水洁尘去污,与小米相逢化作米汤”,“ 鸟不知井里有什么”,“入井私奔的桃花,让幽深的水遭遇了爱情”,“花瓣经受了井水的凉,冰肌玉骨啊”等。赋予水井以生命、活力、情感,使文章表达得形象生动。②语言质朴自然但不乏雅致。多用短句,明白质朴。如 “大姑娘、小媳妇是井台的风景。„„扁担颤颤悠悠”的描写,朴实却细致生动;又如“从井里看天,„„下雨只下一小片”等。雅致体现在“井边„„有巧笑倩与美目盼”,化用《诗经》中的句子,语言显得典雅。(4分)

第二篇:高考散文阅读语言特色导学案学生版

高考散文阅读语言特色导学案

复习目标:

1、了解散文语言特色,赏析角度

2、掌握赏析技法,赏析答题模式,规范答题思路

一、高考典题感知 【典题】(2016上海卷)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湖殇

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致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个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靠近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派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染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

个消失的。

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⑭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问题】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5分)

二、知识回顾与梳理

(一)分析语言特色的答题思路

1、从用词的角度:看有无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答:文中“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2、从句式选用角度:有无连续使用的短句,或长短句结合;有无对偶、排比等整句形式;或整散结合;陈述句与感叹句;反问句。

答:①文中多使用短句,如:※※,使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②文中多使用整句,如※※,使语言形式整齐,节奏感强,音节和谐,有助抒情。(整散结合:使用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有变化,语言灵动多变。)

3、从手法的使用角度

①某种修辞手法 答: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夸张、借代、引用、双关、设问、反问)的修辞手法,如※※,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气势,增加文采,感情充沛,风趣幽默)。②某种表现手法 答:某部分运用了对比(白描、象征等)表现手法,如※※,语言鲜明、晓畅如话(婉转含蓄)

③从语言的整体风格: 答: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典雅华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方言口语),如※※。④从人称使用角度

答:这段文字运用了第二人称(第一人称),如※※,使语言亲切自然,富有抒情性。

(二)分析语言特色的答题步骤: ①概括特点:一两个词即可。(抓角度:用词、句式、修辞、人称、风格)②举例分析(结合文本)

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析作用(主旨、情感)③指出效果(运用术语)【附】常用术语:平实质朴,通俗自然;清新朴素、生活气息、泥土气息;华丽典雅、字字珠玑;含蓄隽永、有感染力;幽默诙谐,寓庄于谐、夸张讽刺;音节铿锵、韵律和谐、节奏明快;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三、拓展练习

1、(2011湖北)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才子赵树理

汪曾祺

①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笑。

他是个农村才子。②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做还误不了唱。他是长治人,唱的当然是上党梆子。严文井说赵树理五音不全,其实赵树理的音准是

①②好的,恐怕倒是严文井有点五音不全,听不准。他爱“起霸”,也是揸手舞脚,看过北京的武生起霸,再看赵树理的,觉得有点像螳螂。他能弹三弦,不常弹。他会刻图章,我没有见过。他的字写得很好,是我见过的作家字里最好的。字是欧字底子,结体稍长,字如其人。

他的稿子非常干净,极少涂改。他写稿大概不起草。我曾见过他的底稿,只是一些人物名姓,东一个西一个,姓名之间牵出一些细线,这便是原稿了。考虑成熟,一口呵成。赵树理衣着不讲究,但对写稿有洁癖。他痛恨人把他文章中的“你”字改成“妳”字(有一个时期有些人爱写“妳”字,这是一种时髦),说:“当面说话,第二人称,为什么要分性别?——‘妳’也不读‘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内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

赵树理是《说说唱唱》副主编,实际上是执行主编。他是负责发稿的。有时没有好稿,稿发不出,他就从编辑部抱了一堆被审掉的稿子回屋里去看,不好,就丢在一边,弄得一地都是废稿。有时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他说这种编辑方法是“绝处逢生”。陈登科的《活人塘》就是这样发现的。有次实在没有好稿,康濯就说:“老赵,你自己来一篇吧!”,赵树理关上门,写出了一篇名著《登记》(即《罗汉钱》)。

赵树理吃食很随便,随便看到路边的一个小饭摊,坐下来就吃。后来是胡乔木同志跟他说:“你这么乱吃,不安全,也不卫生。”他才有点选择。他爱喝酒。每天晚上要到霞公府间壁一条胡同的馄饨摊上,来二三两酒,一碟猪头肉,吃两个芝麻烧饼,喝一碗馄饨。他和老舍感情很好。每年老舍要在家里请市文联的干部两次客,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腊月二十三,老舍的生日。赵树理必到,喝酒,划拳。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老舍摸不清老赵的拳路,常常败北。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赵树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他写的散文中有一个国民党小军官爱训话,训话中爱用“所以”,而把“所以”联读成为“水”,于是农民听起来很奇怪:他干嘛老说“水”呀?他写的“催租吏”为了“显派”,戴了一副红玻璃的眼镜,眼镜度数不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农村的土路上走。他抨击时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有一个时期,很多作品对农村情况多粉饰夸张。他回乡住了一阵,回来做报告,说农村情况不像许多作品描写得那样好,农民还很苦,城乡差别还很大,说,我这块表,在农村可以买五头毛驴,这是块“五驴表”!他因此受到批评。

【注】①起霸:戏曲表演程式之一,即武将上阵前所做的整盔、束甲等一套舞蹈动作。②揸:把手指伸张开。【问题】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4分)

2、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鲍尔吉·原野

①井是村庄的珠宝罐。井里不光藏着水,还藏着一片锅盖大的星空和动荡的月亮。

②井的石壁认识村庄的每一只水桶,桶撞在石头上,像用肩膀撞一个童年的伙伴,叮——当,洋铁皮水桶上的坑凹是它们的年轮。

③那些远方的人,见到炊烟像见到村庄的胡子,而叫做村庄的地方必定有一口井,有的地方还有一条河,井的周围是人住的房子。在黑夜,房子像一群熊在看守井。没人偷井,假如井被偷走了,房子就会塌。

④井为村庄积攒一汪水,在十尺之下,不算多,也不少。十尺之下的井里总有这么多水.灌溉了爷爷和孙子。人饮水,水进入人体,上下流淌,血少了再上井里挑回来。村里人有一种类似的相貌,这实为井的表情。

⑤井用环形石头围拢水。水不多也不少,在清朝就这么多,现在还这么多。村里人喝掉了成千上万吨的水,水不增不减。多少人喝够了井水悄然走了,降生面貌陌生的孩子来喝井里的水。井安然,不喜不忧,在日光下只露出半个脸——井只露半个脸,另半个被井帮挡着——轻摇缓动。井里没有船,井水怎么会不断摇动?这说明井水是活的,在井里辗转,在月光下睡不着觉,井水有空就动一动。

⑥村民每家都有财宝罐,不大,放在隐秘的地方——箱子、墙夹层,甚至猪圈里,而全村的财宝罐只有这口井。它是白银的水罐,是传说中越吃越有的神话。水井安了全村人的心。

⑦水井看不到朝暾浮于东山梁,早霞烧烂了山顶的灌木却烧不进井里。太阳和井水相遇是在正午时光,它和水相视,互道珍重。入夜,井用水筛子把星斗筛一遍,每天都筛一遍。前半夜筛大星,后半夜筛小星。天亮前筛那些模模糊糊的碎星。井水在锅盖大的地方看全了星座,人马座、白羊座,都没超过一口井的尺寸。

⑧井暗喜,月亮每月之圆,是为井口而圆。最圆的月亮只是想盖在井上,金黄的圆饼刚好当井盖,但月亮一直盖不准,天太高了。倘若盖不准,白瞎了这么白嫩的一个月亮。太阳圆、月亮固、谷粒圆、高粱米圆,大凡自然之物都圆。河床的曲线,鸟飞的弧线,自然的轨迹都圆。人做事不圆,世道用困顿迫使他圆。圆的神秘还在井口,人从这一个圆里汲水,水桶也圆。人做事倾向于方,喜欢转折顿挫,以方为正。大自然无所谓正与不正,只有迂回流畅。自然没有对错、是非、好坏。道法自然如法一口井,大也不大,小也不小,不盈不竭,甘于卑下。

⑨大姑娘、小媳妇是井台的风景。大姑娘挑水走,人看不见水桶,只见她腰肢。女人的细腰随小白手摆动,扁担颤颤悠悠。井边是信息集散地,冒着人间烟火,有巧笑倩与美目盼,孩子们围着井奔跑。村里人没有宗教信仰,井几乎成了他们的教堂。但没人在井边忏悔,井也代表不了上帝宽恕人的罪孽。但井里有水,水洁尘去污,与小米相逢化作米汤,井水可煎药除病。井一无所有,只有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说的是井与河流,土是耕地。对树和庄稼来说,井是镶在大地的钻石。鸟不知井里有什么,但见人一桶一桶舀出水来,以为奇迹。春天,井水漂浮桃花瓣。入井私奔的桃花,让幽深的水遭遇了爱情。花瓣经受了井水的凉,冰肌玉骨啊。从井是看天,天圆而蓝。云彩基有一朵。天阴也只阴一小块,下雨只下一小片。井里好,石头层层叠叠护卫这口井,井是一个城。⑩井是白银的水罐,井水变成人的血。井无水、村庄就炊烟、无喧哗、无小孩与鸡犬乱窜。庄稼也要仰仗井,井水让庄稼变成粮食。人不离乡。是舍不得这口井。家能搬,井搬不了。井太沉,十驾马车拉不走一口井,井是乡土沉静的风景。【问题】赏析第⑨段的语言特色,并举例说明。(4分)

第三篇:高考语言运用修辞导学案

高考语言运用修辞导学案

高考语言运用修辞导学案

转自 白云悠悠

一、复习目标

1、梳理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设问、反问。

2、提高在语言运用中修辞能力。

二、高考真题体验

1、(2015年高考江苏卷)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答案】B

2、[2014·山东卷] 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4分)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

门上桃符耀眼红

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

碧波竞舟十里欢

【小结】高考中对这一考点的考查方式灵活多样。近年来最常见的考查考试方式:扩写、仿写、变换句式。(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另外专题复习)

三、有关修辞知识

(一)比喻

1、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作比来表现另一事

2、主要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①明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②暗喻,常用判断词“是”或陈述变化的词“成了”等来联系本体和喻体,有本体、喻体但没有比喻词。

③借喻,不出现本体,也没有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构成比喻的关键是甲和乙必须是不同类别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比喻的修辞作用及效果: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例】(2012·山东卷)根据语境,仿照下面句子中本体(画线部分)的句式,补写出两个恰当的喻体。

作诗填词,本来是为了传情达意。如果写出的诗词不能传情达意,这就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什么用呢?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补写出两个恰当的喻体。解此题,首先要注意补写的语句与前面假设句能构成比喻,即本体与喻体要吻合,也就是说两个对象之间要有相似点;其次要注意形式(“……的……不能……”)的基本一致。

【答案】做出的饭菜不能吃 缝好的衣服不能穿∥盖好的房子不能居住 修建的高速公路不能通车

(二)比拟

1、概念:运用联想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这种修辞格叫比拟。

2、构成:被比拟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比拟的人或事物叫拟体。

3、种类:根据拟体的不同属性,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4、其作用、效果是使所写的人或物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表意丰富。

【例】(2012·全国新课标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坚强;

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解此题,既要明确例句的特点是选用同类型的事物,又要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现人生的哲理。

【答案】花瓣在生命旺盛的初夏凋零,意在教导我们:学会放下;树叶于五彩绚烂的深秋飘落,意在提醒我们:不要逞强。

(三)对偶

1、概念: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关联的一组短语或句子,两两对称地组织在一起,这种辞格叫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

2、对偶的种类:

(1)从形式上看,对偶有严对和宽对之别。

①严对:又称工对,即工整严格的对偶。要求相对称的两项字数相等,词类相同,句式的语法结构相同,相对应的字平仄相反或符合格律,相对应的字不用同一个字。

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②宽对:即要求宽松的对偶,它可以冲破一些严格的要求,格式上放宽了一些,只要结构上基本相同,音韵大致和谐即可,而且相对应的字可以是相同的字。

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2)从内容上分,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①正对:即上下联意义相同、相近的对偶。两联在内容上往往互相补充。

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②反对:即上下联意义相反、相对的对偶。两联在内容上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如: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③串对:又叫流水对,即上下联意义相承、相接的对偶。两联之间常为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

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因果关系)

④春天播下千粒籽,秋后收回万斤粮。(条件关系)

⑤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转折关系)

3、对偶的作用

①对称美。②音律美。

【例】(2012·湖北卷)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字数不超过30字。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述情景。写对偶句,要求字数、结构相同。解此题,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比如,黛玉之“惊”,宝玉之“笑”,黛玉之“眼熟”,宝玉之“面善”等等,稍加综合,即可写出对偶句。

【答案】娇黛玉一见宝哥哥惊疑似何处见过 痴宝玉初识林妹妹欣喜如梦里重逢

(四)排比

1、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成。构成排比的短语或句子常会有同一词语反复出现在各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2、排比的主要修辞效果是:

(1)结构相同或相似,具有相对的整齐美。

(2)往往重复某些词语(提示语)来把各项连成一个整体,可以增强语言的旋律美。

(3)排比的各项意义相关,语气一致,而且排比的项数没有上限,可以尽情发挥,增强语言的气势。

【例】(2013·辽宁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小草伸出稚嫩的纤手,向你描绘原野的新绿;

树叶掬起温润的阳光,向你展示森林的生机;

溪流吟唱欢快的歌曲,向你诉说春天的故事。

【答案】谷子弯下沉重的腰身,向你汇报秋天的成果;枫叶展露醉人的笑脸,向你讲述秋阳的温和;秋风陪伴欢笑的游人,向你倾诉秋日的眷恋。

(五)设问

1、概念: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

2、特点:无疑而问。

3、作用: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六)反问

1、概念: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2、反问的作用: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共同点: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不同点:(1)形式: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

(2)作用:设问是为了加强读者印象,启发读者思考;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使语意更加鲜明。

四、巩固练习

1、[2014·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春联寓意吉祥,言简意赅,深受人们喜爱。

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A.万户杨柳依依

B.千家喜气洋洋

C.春回爆竹声声

D.春来微风缕缕

2、(2014江苏)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水面风回聚落花 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 D、蝉曳残声过别枝

3、(2013大纲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平和犹如绿叶,春天衬万紫千红却无妒意,秋天托累累硕果而不张扬。

【答】

4、补写下列有关节日的两幅对联。注意:①内容与节日有关②可以不考虑平仄。()

(1)端午 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2)中秋 下联:

,明月千里寄相思。

【答】

5、(2011·重庆卷)请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出恰当的喻体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并简要说明理由。

①黑墨

②黑钻石

③黑夜

④黑葡萄(1)此刻,她那________般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他,带着瓷城女子半洋半土、半文半野的气味。(2)透过墨镜望去,姑娘的脸呈平滑的褐色,眼睛像________似的,闪烁着奇异的光亮。

【答】

6、(2011大纲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无论怎么坚持,都只是辨不清方向的盲目穿行;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无论怎么用心,都只是见不到光明的胡乱摸索;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无论怎么努力,都只是看不到希望的徒劳跋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3·湖北卷)请根据丰子恺先生《巷口》这幅画,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字数不超过80字。

【答】

8、(2013·全国大纲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平和犹如绿叶,春天衬万紫千红却无妒意,秋天托累累硕果而不张扬。

【答】

9、(2012·全国新课标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坚强;

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

【答】

10、(2012·重庆卷)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下面选项填入横线处,构成比喻最恰当的一项是()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遭遇无意的伤害,但请记住,我们不可为之抛弃了那一颗宽容之心。这就犹如______________。

A、牛虻叮上几口,老牛决不为此而停止耕耘

B、马蹄踩踏到了鲜花,鲜花依旧簇拥着马蹄

C、你不让它做一颗明星,它甘愿做一盏小灯

D、山崩造成断崖,断崖却形成了壮观的瀑布(2)请在下面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要求:运用比拟,与前面的语句构成排比,语意连贯。水,有着很强的可变性:伸长脖子,就变成了江河;站直身子,就变成了喷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11、(2012江西卷)按照要求续写句子。要求:①运用比喻修辞手法;②“回忆”与“希望”的内容形成对比;③语意连贯。

回忆和希望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回忆_______________,希望__________;回忆___________,希望_______。

【答】

12、(2012天津)请补写出空缺的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作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着穿越时空的欣喜。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无论是漠北黄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

【答】

13、(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4届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仿照例句再写两个句子。(5分)

例句:(1)尘土受到损辱,却以花朵来报答。

(2)白云谦逊地站在天之一隅,晨光给它带上霞彩。

【答】

14、(安徽省合肥市2014质量检测)下面是某中学校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考上下文,在横线上方写出恰当的句子。(4分)

人生不能过于平淡,索然无味的人生必然会错失生命的乐趣。若人生是一片大海,那就期待惊涛骇浪,①

;②,③

;若人生是一片草原,那就期待狂风暴雨,荒原边的游牧永远不能造就壮丽的搏击。

【答】

15、(2014重庆)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个句子。要求:与示例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手法一致;个别词语可与示例重复,字数也可略有增减。

【示例】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答】

16、(湖北省八市2014届高三下学期3月份联考)“点赞” 为一网络语言,对某个内容表示赞同、喜爱。请仿照示例,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选材,将下面的话补写完整,构成排比。

要求:①符合作品的特点(形象、语言、技巧和内容等)

②句式相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成了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的滋养剂。徜徉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长廊中,我为塑造了哀怨与执着湘水女神的屈原《湘夫人》点赞。让我们吟诵经典诗文,提高语文素养。

【答】

17、(天津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根据下面句子的句式仿写两个句子。要求:句意通顺、连贯,并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示例】点亮心灵的灯,燃烧孤独、寂寞、凄冷和荒凉,让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点亮心灵的灯,________;点亮心灵的灯,_________。

【答】

18、(湖北省黄冈市2014届高三3月份质量检测)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喻体,写一首短诗,要求合乎事理,结构与示例相似。

【示例】我能想到的,最伟大的 献身

莫过于成为海岸,守着大海——

保持一个曲线的姿势

数着无止境的重复

【仿诗】我能想到的,最伟大的献身

19、(湖北省黄冈市2013年秋季高三年级期末考试)根据所提供的作家,仿造下面划线的句式和修辞方法,另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

《我有一个梦想》作者马丁·路德·金

挣扎使人悲苦,抗争则使人高贵。贝多芬挣扎在孤独的渊谷,但他用音乐作为抗争的云梯,备尝辛酸,终于攀上了永恒的巅峰;

【答】

20、(2011四川卷)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康桥

边城

雨巷

蜀道

【示例】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答】

参考答案:

1、【答案】C

2、【答案】A [解析] 1.依据对联的对仗原则,“墙头”对“水面”,“雨”对“风”,“垂”对“聚”,“草”对“花”。

3、【答案示例】和谐仿佛翠竹,冬季描生机勃勃但无骄姿,夏日衬郁郁葱葱却不沉迷。

4、【答案示例】闻粽香思屈子忠魂

清风一缕拂丹桂

5、【答案示例】(1)④理由:形象地表现了“瓷城女子”眼睛的晶莹、明亮、“深情”。

(2)②理由:与后文“闪烁着奇异的光亮”相符合。

6、【答案示例】没有奋斗,生命就如空中楼阁,无论怎样建造,都只是徒劳无益。

没有奋斗,生命就如天上的彩虹,无论怎样描绘,都只是昙花一现般的消逝。

没有奋斗,生命就如干涸土壤中的种子,无论怎样耕耘,都只是空壳一只。

7、【答案示例】夕阳西下,晚霞如飘扬在天空中的轻纱,暮色温柔。奶奶牵着孙子的小手,伫立巷口,翘首盼望那远游者归来的身影——是儿子,是父亲。背后,深巷幽幽,低吟着等候者的悠悠心曲。

8、【答案示例】坚毅犹如青松,夏季遇烈日炙烤却无惧色,冬季迎皑皑白雪而不折服。

9、【略】

10、【答案示例】(1)②(2)甩开头发 就变成了瀑布∥流出眼泪 就变成了大雨

11、【答案示例】 毕竟是秋日的缤纷落叶

才是枝头的盎然春意

毕竟是扬尘远去的背影

才是迎面而来的微笑

12、【答案示例】与屈子上下求索

与李商隐灵犀一点

13、【答案示例】(1)小草受到践踏,却以绿意来装点。

(2)腊梅在寒冬傲雪挺立,寒风给它增添了清香。

14、【答案示例】①浅湾上的航程永远不能抵达美丽的彼岸 ②若人生是一片高山,那就期待峻岭绝顶③山脚下的登攀永远不能领略秀丽的风景

15、【答案示例】就像下棋一样 如果一个棋子走错了 整盘棋都可能会输掉 人生这步棋每一步都要走好

16、【答案示例】①我为具有朴素平淡语言风格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点赞

②我为勾勒出开阔宏丽意境的杜甫《登岳阳楼》点赞

17、【答案示例】驱散困惑、失意、忧郁和彷徨,让奋斗的每一分钟都充满激情,意兴飞扬;消解狭隘、偏见、仇视和愚昧,让未来的世界到处都充满祥和,充满希望。

18、【答案示例】①莫过于成为星辰,陪着黑夜——/闪烁一点微弱的气息/点缀无边际的沉默

②莫过于成为苍松,守着雪原——/维持一个笔直的姿态/迎接无止歇的呼啸

19、【答案示例】史铁生挣扎在残疾的绝境,但他用笔作为抗争的拐杖,历经坎坷,终于走出了死亡的诱惑;马丁·路德·金挣扎在黑暗的深海,但他用演讲作为抗争的武器,饱受磨难,终于迎来了自由平等的天空。(形式、内容各2分,共4分)

20、【答案】康桥,你的明净艳丽,你的温婉灵动,你的宁静神秘,不正好唤醒了我生命的觉悟吗?

第四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师导学案

十河中心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年级: 八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主备人:田成立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09、12、15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4、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方法: 默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参与适当引导。

一、基础知识:

1、字词积累:(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shuāi)

连翘(qiào)

纬度(wěi)

销声匿迹(xiāo)

蓑衣(suō)

阻挠(náo)

忌讳(huì)

悄然无声(qiǎo)

2、走进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三、合作探究:

(1)第一部分:

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2、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3、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4、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按时间先后顺序。

5、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6、第三自然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2)第二部分:

7、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8、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3)第三部分:

9、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10、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11、“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12、“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13、“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芽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4)第四部分:

14、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15、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6、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四、拓展延伸: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五、巩固检测:

阅读课文一、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7、理解下句:“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18、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上句中“融化”“ 萌发”“ 次第”的作用?(融化 萌发 次第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19、燕子翩然归来。上句中“翩然”一词的作用?

(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20、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能否将上句中的“孕育果实”改为“结果”?(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21、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上句中“簌簌”一词的作用?(“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22、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能否将上句中的“销声匿迹”改为“消失了”?(“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23、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上句中“蓑草连天”“风雪载途”的作用?(“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24、理解下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25、“传语”“暗示”“唱歌”等词的作用?

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26、“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词的作用? 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27、“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的作用?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的作用,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第五篇:2014散文阅读专题导学案(教师)

201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散文阅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考纲中关于现代文阅读的相关要求。2.熟悉现代文阅读的相关基础知识。

3.把握高考关于现代文阅读的出题方式和答题思路。

4.通过训练归纳答题技巧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散文的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1.明晰考查重点,洞悉高考设题类型和题目设置的规律; 2.掌握散文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参考核按钮P244(解题指津)]【课时安排】8课时

第一课时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知识链接】

阅读文章首先应该分析作品的结构、段落(包括段内层次),找出其线索,概括主题,不管有没有直接命题。即使其它方面的考查题目,也要借此确定答题区域。总之,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一.散文的贯穿线索(1)散文的常用线索

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散文的标题常常就是文章的线索。)(2)线索的作用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二.散文段落、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开篇

①开门见山,点明中心②设置线索、引出下文③曲笔入题、设置悬念④埋下伏笔、铺垫照应⑤设置疑问,引人深思⑥比喻开头,由虚入实⑦对比入题,强调主体⑧类比引入,发人遐思⑨乍显异常,扣动心弦⑩侧面入笔,含蓄自然„„ 中间

①承上启下②由叙述转向议论③由写景转向抒情④由正面转到反面 ⑤由„„到„„⑥层层深入⑦总领下文⑧总结上文„„ 结尾

①篇末点题,卒章显志。②问句作结,发人深思。③用省略号,余味绵长。④比较作结,突出情感。⑤想象作结,意蕴深远。⑥直抒胸臆,情感强烈 ⑦呼应前文,对比照应 ⑧以景结情、深化主题 ⑨戛然而止、留下 “空白”。„„ 点睛句

①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

②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以启迪。三.分析、概括作品的总体结构思路

分析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和文章思想脉络(1)线索指出线索是什么,是怎样贯穿全文的(2)写作思路(文章思想脉络)

先依据内容划分层次,归纳概括,最后梳理出清晰的思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3)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

①总分式(先总后分、先分后总)②并列式③对照式(正反对比)

④层进式(层层深入,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等等。(4)主要结构特点如倒叙、插叙、先抑后扬、由实入虚等等。四.归纳内容要点

1.划分段落或段内层次。文章段落的划分

①依据时间顺序这类文章在行文上往往有明显的标志时间的词语,应找出有助于划分段落的标志。

②依据空间顺序注意文章地点的转换、空间位置变化。③依据分列的事物 注意文章所写景物、事物的变化。④依据事件的发展 注意事件发展的阶段性。⑤根据文章线索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段落层次

⑥依据思想情感的变化注意文章的感情或作者的联想、想象、思考内容的变化一般的散文都有一条暗藏着的情感线索,有的甚至直接以情感为线。⑦依据文章结构特点,常见的如“总—分”、“分—总”或“总—分—总”结构,有的是并列结构,还有的是层进结构。段内层次的划分

①根据文本的内容根据段内的内容(或时间,或地点,或事件„„)来划分段内的层次。②根据文章的标点符号有时文章的标点符号(如句号、分号)可用来作为划分层次的重要参考。③根据文章的词语标志词语标志(如“首先„„,其次„„”,“先前„„,后来„„,如今„„”等)也可用来做为重要参考。

2.概括段落或层次的核心内容。要注意领起句和中心句的区别。中心句能够反映核心内容,领起句不一定是中心句,它可能只起领起一段文字的作用。3.注意筛选文中的信息。五.概括作品主题

文章阅读的第二步,就要概括作品的主题。

1.联系背景时代背景是大语境,是理解文章主题的重要依据。2.抓住标题文章的题目,片言居要。它是全文的“睛”。

3.抓中心句抓住各段的中心句或筛选其它较为显性的信息可直接掌握主题和情感。4.筛选信息

注意筛选文中与问题有关的信息。深透理解文中的有较深寓意的重要语句,尤其是抒情性语句、议论性语句、比喻性语句等等。作品的主题常常寓于这样的语句之中。

5.注意类别散文一般可分为叙事、写景、咏物等类别。①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较为平凡,讲究“以小见大”,注意分析细节中透露的真情,小事件中蕴含的大道理。还要注意分析人物,通过人物对生活的态度、社会的认识来理解主题。②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最重要的是把握融于景物之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抒情散文:注意文章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直抒胸臆者,直接理解其抒情语言;描写自然风物者,理解其寓有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④哲理散文:注意种种形象中寓有的关于天地、自然、社会、生命的真理。尤其是“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都被赋予象征意义(尤其是一些标题的象征意义),要体味象征这一表现手法,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6.注意题材

散文的题材广泛多样,简直无法分类概括,常见的有乡村(田园)题材、回忆(纪念)题材、怀古题材、风景题材(游记名胜)、日常生活场景(物件)等。题材与主题密切相关。7.整体把握

划段落,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线索,尤其是隐含于文字深处的情感线索。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个特点,决定了散文往往是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由一些事物发展的片断、一些场面或景物组成。因此鉴赏散文时首先要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行文线索、感情脉络,进而可以准确地把握主题。【典题呈现】.(2009年江苏卷)上善若水【见核按钮P242】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答案: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答案: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

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题型示例】

①本文主要分×幅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②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个关键词语。

③本文以××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④文章第一段写到了“„„”,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 ⑤从第n段看,“„„”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智慧解题】

解答此类问题时,考生应做到:

1.仔细阅读全文,在概括段落内容,领会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把握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找出文章和段落的中心句,充分利用文章中的过渡句,有利于快速把握文章主旨和行文思路。2.分析全文的布局谋篇特点。注意标题,以及文章开头、中间、结尾重要段落的作用。

3.审清题干要求,找出与问题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并看文本中有无显性的信息。如有,筛选文中的关键词进行整合组织答案;如无,则依据文本,用自己的话进行提炼、概括。

4.主题、情感的概括。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含蓄的内容加以解说。

5.涉及各种表现手法(如修辞使用、古诗文引用、艺术性描写等等)的关键词或关键语句作用的分析,一定要结合文本主题、内容要点分析出其表达效果。【答题范式】

1.分析线索:首先要点明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并分析其布局谋篇作用(如何组织材料的),再分析其能表现怎样的主题。即:线索+作用+表现主题。

2.关联作用:首先概括本句(段)的内容要点,然后分析与前后文的关系,再分析其对于表现主题所起的具体作用。甚至有时还要分析其艺术手法及其效果。即:结构作用+表现主题(+艺术手法及其效果)。

3.一定要结合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切忌仅堆砌术语,而不进行分析。由高考批卷看,既要用“术语”答出要点,又要有具体分析,否则常难以得高分。即:术语+具体分析。4.归纳内容要点:

(1)取干去枝,摘录整合。改造、组合、变换。

(2)全面、分条(按照段落、层次或问题的指向内容)概括。(3)既要高度概括每个“点”,又要具体呈现每个“点”的内涵。即:方面①+方面②+方面③„„ 5.概括作品主题:

(1)扣住问题指向,分条概括。

(2)直接概括全文主题,常用“通过„„的描写(叙述),表达(寄托)了„„情感(认识、思想),赞美(肯定、批判、讽刺)了„„”这个套路。

(3)对情感主题的概括要正面直接,不能用否定句和疑问句。即:方面①+方面②+方面③„„ 【巩固练习】《太阳梦》【见核按钮P232】

第二课时分析基本特征,掌握表现手法

【知识链接】

一.散文基本特征

①情感浓烈,选村广泛(富有抒情性,行散神不散)。

②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③选取典型有特征的事物,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不同的人称的交互出现:

①可以丰富文章的叙事手段,使行文变化曲折; ②有助于作者不同情感的表达。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方式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

描写技巧

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②静态、动态结合;③白描、细描结合;④描写、抒情结合; ⑤虚、实结合;⑥正面、侧面描写结合;⑦点、面结合 ; ⑧色彩和声音结合„„ 写景角度

①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②感觉角度――视觉、嗅觉、听觉、味觉„„ ③写景顺序――远―景、高-低、外-内„„④写景手法――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⑤写景内容——意象意境、情感基调„„ 景物作用

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思想感情;④铺垫情节; ⑤更好地表现主题。

3.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抒情技巧

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抒情作用

①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用第二人称,使作者的情感态度更为鲜明。

②情景交融,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哲理散文——选取典型性题材,富有深刻内涵,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

表现手法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借古喻今、以小见大„„ 二.散文的表现手法

指作者在表达方式运用、文体知识运用、修辞手法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等。具体有: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详细见核按钮P233】

(二)表达特色:

①语言风格(特点)词语使用、句式特点、修辞手法„„ ②描写特色描写技巧、写景角度„„

③抒情特色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

(三)常用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联想想象、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及各种修辞手法等等。艺术手法【见核按钮P234】 补充: 1.渲染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烘托,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烘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烘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2.白描

中国画技法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文学中的白描指紧紧抓住景物环境及人物形象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或景物环境的特征。突出景物或人物特点,简洁传神。3.细描

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文字绚丽,色彩斑斓,具体生动。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两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典题呈现】《往事》【见核按钮P235】【题型示例】

①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②本文第n段,由第一人称转为第三人称,为什么?

③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

④作者说“„„„„”,又说“„„„„”,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⑤“„„„„”,结合以上这句话以及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示例说明:考查散文的基本特征的题目,常考问“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手法”、“人称的变化”等内容。考查表现手法,常直接提问,或考问“表达特色”、“艺术表现”、“语言特点”等等,或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设问。

【智慧解题】

1.总体上把握一篇散文的基本特征,具体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2.对散文的各种表现手法要了然于胸,并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分析。

3.手法与作用常常结合在一起,既要恰当运用术语,又要结合文本中具体例子展开表述。【答题范式】

1.对表达技巧题的表述可采用三段式: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主题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艺术作用)。

即:技巧+内容+效果。

2.多角度: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可以用①②③等序号标明,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3.用规范语言: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等等;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答题模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巩固练习】《逝水流年》【见核按钮P251】

第三课时体会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艺术

【知识链接】

一.散文中所谓的重要语句是指:

①从作用上说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④从表达上说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⑥从出现的频率说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二.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①表层意义即句子表面的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等等。三.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

①分析重要词语(关键词)的含义

设题的“重要句子”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涵丰富意味的语句。一般情况,这些语句都有突显其含意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②分析句子和关键词语的感情色彩分析句子和关键词语的感情色彩,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爱憎、好恶等等。

③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

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句子的比喻义、双关义等等。

④结合全文(或上下文)分析语境。结合全文分析语境,可以理解句子所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所揭示的文章主题。

⑤分析句子的结构

针对结构复杂而含义(信息)较难理解(提取)的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

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四.文学作品语言的特点: ⑪形象化

文学作品要求作家运用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绘声绘色地描写社会生活的图景,使读者进入一个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境界,直接地感知或想象出作家所描绘的一切。⑫凝练含蓄

这是文学作品要尽可能以经济的笔墨去描绘和概括丰富的生活和思想,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余地。⑬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文学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它总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总是熔铸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鲜明地表现在作品语言上。⑭具有音乐美

知识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总是借助语言本身的音韵、节奏、抑扬顿挫来传达生活的真情图景,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五.鉴赏语言的角度 1.风格之美

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婉约柔美、典雅灵动、寓庄于谐、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清新隽永、华丽多彩、口语化、生动形象、符合人物身份„„ 2.用词之美

精美的炼字、叠词、反复、化用、成语等。

(1)炼字——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准确、简练、深刻、含蓄、直露、突出、生动、形象、传神,充满动感、充满想象等等。

(2)叠字——①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语言艺术表现力,具有绘画美;②叠字能使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具有形式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有一气呵成之感。

(3)反复——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4)化用古典词语,选用文言词语——富有文采,典雅优美。3.句式之美 4.音韵之美

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5.修辞之美

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6.描写之美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

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见核按钮P236】 补充:

⑩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⑾引用

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

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⑿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典题呈现】《冬阳·童年·骆驼队》【见核按钮P238】 【题型示例】

一.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①“„„„„”,这里的“××(词语)”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②为什么说 “„„„„”?请联系„„,分析这句话的含意。③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示例说明:

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题目,常常提问比较直接,有时加进“结合原文××处”这样的说明。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①在“„„„„”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词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本文语言表达有什么特色?请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几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③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示例说明:

考查体会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也称表达特色),着重于语言方面鉴赏散文的艺术手法。可就词语、句子到段落甚至全篇提问,有时加进“结合原文××处”这样的说明。【智慧解题】

一.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1.要有语境意识,要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去理解语句的丰富含义。

2.既要解释语句的表层含义,更要解释语句的深层含义,以及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等等。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1.阅读时,划出文章表达精彩的语句。

2.全面考虑语言风格、词语使用、句式特点、修辞手法等语言表达艺术。3.既要点明散文的表达特色,也要举例进行具体分析,更要说明其表达效果。4.有时要结合重要语句的内涵进行分析。

5.提问角度比较直接时,就按照要求从这几点上回答问题,提问比较笼统时,就要根据文本,从[知识导学]所提示的诸多方面考虑。【答题范式】

一.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根据问题形式和原句原文的内容不同,可以有多种程式。1.释关键词义、释比喻或双关意义+释句义(内涵)+析作用(表现主题、艺术效果、结构作用等)

2.可以从句子的深刻含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揭示了什么样的哲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点语言特色(用术语)+举例分析+表达效果。【巩固练习】《月光汹涌》[见核按钮P250]

第四课时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魅力

【知识导学】

一.文学作品的形象既可指人,也可以是物。

人物形象散文塑造人物形象常常不像小说那样集中创造生动具体的典型,而是就特定场景描写人物,透过人物寄托一定的意义和情感。鉴赏人物形象要求我们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理解人物在作品中活动的原因和主题意义,理解作者透过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

事物形象事物形象是指作品中蕴含作者特定思想感情的事物。这些物象常常具有象征意义。鉴赏物象要求我们准确理解物象所蕴含的意义。

(一)散文中的人物形象

记人记事的散文,及一部分写景的散文,常常都有人物形象存在。考查散文人物形象,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人物形象的特征;领悟通过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特征的手法技巧。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①筛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内容依据,要根据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分析。?

②筛选分析文中对人物某方面性格特征的评价,这些评价常常是带倾向性的议论。③分析文中用比喻、抒情等手法描写人物形象的重要语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④分析文中人物的称谓,确定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⑤结合文章的主题,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中人物在事件过程中的表现。领悟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人物形象的特征去分析。尤其要注意结合重要语句分析作者情感的题型,要透过语句的丰富内涵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

分析表现人物特征的手法技巧 衬托

①侧面烘托:用次要人物烘托主要人物,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这是一种正衬。②对比衬托:两个人物相互对比,或一个人物前后的行为形成对比。这是一种反衬。描写

①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地位、生活经历、性格心理等特征。

②语言描写:揭示人物的身份、地位、文化修养和人物的思想性格、心理活动。③行动描写:传神地摹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更好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④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刻画人物性格。⑤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它涵盖上述四种描写的细节。

(二)散文中的物象

文学作品阅读经常考查“物象”的特点,这“物象”可以说就是“物”的性格特征,可以像分析人物形象那样去分析。①物象作用

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常常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②物象特征

概括出物象的特点,类似于概括人物形象特点。③物象意义

注意“物象”的象征意义,象征某些人物、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二.“鉴赏作品的内涵”要根据题目的考问指向,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①掌握作品的主题透过主题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②分析要作品的形象

透过人物形象或事物形象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③分析作品的语言尤其是比喻、象征、双关等手法的“言外之意”,即其中所蕴含的深义、情感、意境等等。④分析作品的标题、开头或结尾点题语句

作品的标题、开头或结尾的语句(常常有比喻或双关),常常是文章画龙点睛之处。三.“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1.艺术手法的艺术效果

结合第三节的知识导学(描写技巧、写景角度、景物作用、抒情技巧、表现手法„„),分析各种艺术手法的艺术效果。

2.细节描写、叙述的艺术效果: ①从内容方面分析

突出某方面的内涵,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从表现手法方面分析

使用××表现手法,增加画面感,突出某种意境,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③从行文角度分析

使行文富于变化,情节起伏,摇曳多姿„„ ④从结构角度分析

与前后文形成照应、铺垫、悬念„„

四.理解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①思想性是要把握文章的主题及具体“问题点”的内涵。

②艺术性与“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是一致的。【典题呈现】2012年湖南卷《忆韦素园君》【见核按钮P239】【方法归纳】

一.欣赏作品的形象

1.作者透过人物或事物,总要寄托一定的意义和情感,因此,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去分析人物形象或事物形象。

2.人物形象,要注意其性格特征和代表意义;事物形象,要注意其象征意义。3.要注意抓住细节(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4.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的意义常常通过一些重要语句表现出来,尤其是有关的评论语句,因此,要注意结合重要语句来分析人物形象或事物形象。二.赏析作品的内涵

1.要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人物形象或事物形象特点来分析具体语段或语句的内涵。2.要注意分析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要用自己的语言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鉴赏分析。三.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1.要分析作品表达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或事物形象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以领悟和赏析作品的艺术魅力。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其艺术性进行鉴赏分析。

2.从内容、表现手法、行文特点、结构作用等多方面分析艺术效果。【答题范式】

1.人物形象或“物象”特征:筛选概括,按点排列 2.通过人物或“物象”理解情感(主旨):人物性格(“物象”特征)+举例+情感(主旨)分析 3.表现人物特征的手法技巧:关键词(手法)+人物性格(“物象”特征)+表达效果(主题作用、艺术作用)二.赏析作品的内涵 表层含义(外在形象)――深层含义(精神内涵)注意:扣住主题和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三.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内容表达——艺术手法――艺术效果――举例分析 【巩固练习】《清明》【见核按钮P249】第五课时评价作品价值判断,鉴赏作品审美取向 【知识链接】 所谓“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进行评价”,即评价文章的审美认识、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对文章正确领会和把握的前提下,作出恰当的评价。更突出“价值”和“审美”的意涵。①对词语或句子的艺术性和表现力进行评价 首先,按照前文“体会语句的丰富含意”部分的方略去理解句子含义。其后,联系全文对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进行概括和评价。②对作品中的人物或事物形象进行鉴赏评价 首先要按照前文“欣赏作品的形象”部分的方略对作品形象的特征进行准确的把握。再对“形象”所寓有的情感内涵深透理解,才可有对作者(或作品)的价值判断或审美取向的评价。③对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赏析评价 首先要分析所用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把握景物的意境特点,情感基调。再对作者的情感态度或文章主题进行评价。④对作品的布局谋篇进行评价 首先要对作品的布局谋篇进行整体分析,或按要求对某方面的构思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再对文章的审美观点或效果进行评价。⑤对作者的某方面的观点态度或文章某方面情感主旨进行评价 首先对作者某方面的的观点态度或文章主题有个整体的把握。再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典题呈现】《论诚意》【见核按钮P241】【方法归纳】 1.文本的主题,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情感是评价的根本依据,必须重点把握,不能脱离文本仅凭主观认识妄作评论。2.要选选准信息区域,分清条理,全面、辩证地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答题时必须分为两步走:先要对文本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概括,然后才能进行评价。3.要依据题干的要求,结合作品形象、重要语句、艺术手法等等进行具体评价。4.评价时,既要指出文本的主题观点、形象特色、语句意义、表现手法等,又要说出自己的认识。【答题范式】 1.评价作品价值判断文本内容(概括)+延伸评价 2.鉴赏作品审美取向文本审美观点(概括)+鉴赏评价。【巩固练习】《看麦熟》【见核按钮P248】第六课时探究文本内涵,提出自我见解 【知识链接】 一. “探究性试题”形式 ①文本研讨式 这类试题研讨的话题答案指向比较明确,就是对文本进行探究。内容包括对文本语言的理解、表现手法的探讨等等。考生可以只按作者的理解去思考,甚至还可借助阅读材料的要点作答。②认识探讨式 由文本延伸拓展到社会生活领域,探究社会认识问题,考生可以就自己的认知作答,观点可以和作者不同,但一定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和常识,也就是普世价值观念。③知识积淀式 能力是检测的重点。探究性试题可以达到对二者考查的有机统一。此类试题探讨的对象常常是考生在课本中接触得比较多且较为熟悉的,但如果仅有课本知识,又是很难写出有分量的答案来的。④个性创意式 内容可包含上述三个方面,但主要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答案鼓励与作者或文本的不同认识。二.“探究性试题”特点 ①多元性:答题指向不是单一的,是多向的;是多层次的,可以考查考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和多层理解。②发散性: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规定的。③开放性:试题应该是半开放性的——多角度,但不是漫无边际。三.探究的切入角度

1.探究-“丰富意蕴”“民族心理”“人文精神”

①要对人物及人物群体(甚至还包括动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精神特质、民族性格、人性内涵等等

进行深入探究。②情节(细节)描写:透过散文的情节(细节),探究某种民族精神、人性精神、人生态度等等。③环境氛围:透过散文的环境描写,探究自然景象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精神象征,理解对自然的尊重、敬畏。

④语言表达:透过描写语言或议论抒情语言,探究其深刻内涵、思想意义、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对自我的反思审视等等。⑤主题情感:把握文本的主题,探究题目涉及的民族感情、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人性认识、人文精神等等。

⑥时代背景 2.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①文章写作的社会意图:弘扬某种精神,针砭某种时弊等等。

②文章写作的设计意图:布局谋篇,情节(细节)设计等等。重在对文章的线索、结构、艺术手法及其创作效果进行探究。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感悟和体验文本;②立足自我,独立思考。由文本延伸拓展到社会生活领域,探究社会认识问题,考生可以就自己的认知作答。【典题呈现】(2012年湖南卷)《忆韦素园君》【见核按钮P243】【方法归纳】 1.判明限制程度。一般来说,探究性试题中的限制性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题干中的限制性条件,二是试题材料(文本)中的限制性内容,三是社会道德普世标准和公众常理认知的限制性要求。试题材料(文本)中的限制性内容又有两种情况:(1)文本(或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艺术构思)是不可否定的,因此,回答问题时只能遵从文本,适当引申和拓展。(2)文本(或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艺术构思)可以探讨,允许有不同的认识,或作答范围相当广泛。示例中答案为“言之有理即可”,或 “略”,或列出正反两种意见的都属于此类。切记:探究性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考生答题想怎样答就怎样答,违背题目主旨、不符合题目要求、“牛头不对马嘴”和“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显然是“不受欢迎的”。2.答案来源:(1)答案只能就原文去理解,甚至完全符合作者(作品)的认识;(2)答案可延伸到文章以外,甚至只要求“言之有理即可”,或干脆是“略”。3.答案类型:(1)只能作肯定回答;(2)只能作否定回答;(3)既可以作肯定回答,也可以作否定回答。【答题范式】 1.“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先用准确的词语短语概括说明文本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再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即:亮明观点+具体分析+联系现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应先概括点明作者的创作意图,再用术语(关键词)说明文本的某种表现手法,接下来进行具体分析,即: 即:概括点明创作意图+说明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先结合文本分析问题,再表达自己的见解。即:分析所示问题(结合文本)+表达独立见解(立足自我)【巩固练习】《永不道别》【见核按钮P248】第七课时实战演练

罗 曼 · 罗 兰

徐志摩

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③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④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22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38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人说:“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⑤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还得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他写了12部长篇剧本,3部最著名的传记,10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直到他将近50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的。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 给0分)(4分)()()A.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 受是有选择的。

B.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为其文学创作 提供了帮助。

C.第④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精神 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D.“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

E.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力量来解除磨折旁 人的苦恼。答案 A E

17.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艺术?请结合原文第②段内容 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始接触德国音乐的时候,还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德国人,也不了解“德国”一词意味着什么。(2分)18.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音乐的天才,杰出的文学家。(2分)②真理的寻求者,时代的圣人,理想人格的化身。(2分)19.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 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一个人应该转益多师。罗兰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英雄”。莫扎特与贝多芬奠定了罗兰的艺术基础;莎士比亚拓展了罗兰的艺术世界;托尔斯泰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榜样。②要选择真正的“英雄”。罗兰的“英雄”莫扎特、贝多芬、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都是世界性的先圣与时贤,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丰碑。③在“英雄”的影响下,自身还应不懈地努力。罗兰在坚持不懈并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后,才逐步被世界认识与接受。

(二)(2011年天津卷)《塔上的树》【见核按钮P228】

第八课时梳理归纳

通过练习以及讲解,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下载高考散文阅读语言特色导学案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散文阅读语言特色导学案教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初稿)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段淑珍时间:12月3日班级:姓名:领导审核: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学习本......

    语言运用得体导学案

    语言表达得体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师版 主备人:王雪茜王晓美时间:2011年11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常见的谦辞敬语(课前预习)、语境、语体。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根据场合、对......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新景小学王颖颖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新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大自然的知识。 二、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

    六国论导学案教师

    《六国论》导学案 台前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编者:王继山时间:2012.12 学习目标: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2、学习概括中心论点,体会......

    《短文两篇》教师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短文两篇》课型:略读主备:韩有龙审核:时间:2012/03/20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分析“日”“月”的特点,理解其象征义。2、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 学习重点:......

    养花--教师导学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导学案 年级:课 题阅读目标 六 备课教师: 养花 张勇杰 使用老师: 张勇杰 上课时间审核:学生: 36课型 精读 课时 2 1、学会本课的新词,理解奇花异草、大雨倾盆、......

    《教师如何写导学案》读后感(范文大全)

    《教师如何写导学案》读后感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推进课程改革,课堂是关键和核心。“导学案”把课堂分为课前、课内、课后三步,功夫在课前,成效在课中,愉悦在课后。“导学......

    渔父导学案(教师)

    《渔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