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0个命题
说明:30则话题仅是对话题范围的规定,并不规定话题的具体内容。
1.我的愿望(或理想)2.我的学习生活 3.我最尊敬的人
4.我喜爱的动物(或植物)5.童年的记忆 6.我喜爱的职业 7.难忘的旅行 8.我的朋友
9.我喜爱的文学(或其它)艺术形式 10.谈谈卫生与健康 11.我的业余生活
12.我喜爱的季节(或天气)13.学习普通话的体会 14.谈谈服饰 15.我的假日生活 16.我的成长之路
17.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 18.我知道的风俗 19.我和体育
20.我的家乡(或熟悉的地方)21.谈谈美食 22.我喜欢的节日
23.我所在的集体(学校、机关、公司等)24.谈谈社会公德 25.谈谈个人修养
26.我喜欢的明星(或其他知名人士)27.我喜爱的书刊
28.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29.我向往的地方 30.购物(消费)的感受
第二篇:浅析从传统文化借鉴反腐败经验是个假命题
文章标题:浅析从传统文化借鉴反腐败经验是个假命题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的升温和官场腐败案的层出不穷,有人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克服腐败的灵丹妙方,以至产生了一个“从传统文化中借鉴反腐败经验”的设想,而且有声响日高的趋势。从动机上,论者可谓用心良苦,但严格说来,此论却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假命题或伪问题。
“重民思想”和传统吏治文化对现时反腐败无借鉴意义
“传统文化”是一个意义十分宽泛、模糊的概念。客观地讲,“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内涵,对于其中所体现的人文和社会价值的意义,似不宜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但“从传统文化中借鉴反腐败经验”这个命题所关涉的,是“反腐败”这个时代问题与传统文化中的“反腐败经验”。就具体的指向而言,“传统文化中的反腐败经验”所能包含的,不外乎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诸如“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之类的“重民思想”,一是传统官僚政治文化中的吏治经验。因此,看似玄虚而复杂的“反腐败”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实际上是要回答,传统文化中的这两个方面是否能为当今社会面临的“反腐败”主题提供有益的借鉴,而传统文化中的其他方面似乎与反腐败这个主题无甚关涉。
无庸赘言,“重民思想”确实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遗产之一,然而,我们必须明白,在中国历史上,“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之类的“重民思想”,所体现的不过是一些具有政治参与意识的书生一厢情愿的理想而已,执权柄的统治集团所坚信的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骨子里是不会接受的。这种书生理想在“传统文化”中从来就处于很微末的地位,历来都不曾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更没有在专制体制下的制度设计中有所体现。中国历史上的“重民思想”与近代意义上的“民本思想”不同。“民本思想”与“社会契约论”互为关联,促成了作为近代世界进步标志的民主政治和法治制度的基础。中国传统的“重民思想”从来没有产生类似的结果。
实际上,盛行于今日政坛的所谓“人民公仆论”——人民是主人翁,官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在深度上早已超出了传统的“重民思想”。既然“人民公仆论”无法阻挡滚滚腐败之流,那么以历史上的“重民思想”,又怎能在今日的反腐败斗争中发挥作用?要知道,我们所面临的“反腐败”这个时代命题,已经不是某一种观念所能解决。“存天理,灭人欲”式的道德自律,在一个礼崩乐坏、欲望横流的时代是不会有任何效验的。唯一可行的措施不外两个方面,一是制度上的约束力和法律上的惩罚力,二是保证这种约束力和惩罚力得以落实的物质力量;这两个方面互为里表,互为条件,缺一不可:有制度和法律而无保障其落实的物质力量(具体表现为代表权力制衡的政治集团),制度和法律等于虚设,难以推行;有权力制衡的政治集团而无相应的制度和法律,则物质力量之行为无规则可遵循。传统官僚政治体制及其文化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在本质上是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专制集权政治。这种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征是严格的等级关系。在这种权力等级结构中,上对下拥有绝对的权力,下对上必须绝对服从。由此造成一个必然结果是,国家政治生活能否正常运转,廉洁高效,取决于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以皇权为代表的最高权力是否能保持强大控制力,二是这个最高权力本身能否保持廉洁。但问题是,最高权力在不受制约的情况下,实际上最易腐败的,一旦最高权力腐败,整个官僚政治绝对不可能保持其强大控制力和廉洁高效,因此腐败成为不可避免之事。换言之,传统吏治制度的制度约束力和法律惩罚力,其前提是不稳固的,它没有得以落实的物质力量,即不同政治集团制约力量的保障。
中国历史上,所谓传统吏治经验无非是严刑峻法,如朱元璋的“剥皮实草”之类;但专制制度下的历朝历代的严刑峻法,都永远脱不了事后惩罚的老套路,而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早已充分证明,“事后惩罚”的法律制度,不管如何严厉,都根本无法杜绝官员腐败于未萌,因为它所能做到的只是对已经形成的犯罪事实实施不得已的惩罚。
更重要的事实是,一个新王朝建立之初,差不多还能做到严刑峻法,因为新王朝的建立者都是民众反抗力量的目睹者或亲历者,亲眼目睹或亲身体验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惊心动魄的强大冲击力。但是,新王朝开拓者从波澜壮阔的民众反抗运动中形成的“惧民观念”,随着统治秩序的逐渐恢复而逐渐减弱,在依靠血统继承皇位的后继者那里,其影响力逐渐消失。来自“打天下”的王朝开创者本能地感悟到的“惧民观念”,从来就没有对传统官僚政治形成实质性冲击,形成相应的以民众制约官员的制度,因而谈不上对中国传统官僚政治的根本影响。一部中国历史证明,从来没有哪个王朝将严刑峻法贯彻到底,最先破坏法律的往往正是最高权力集团的成员,他们享有的特权是对法律的最严重的腐蚀剂。所谓“王子犯法与庶
第三篇:中国消防员应该职业化?这是个伪命题!
中国消防员应该职业化?这是个伪命题!
8月13日一早,天津滨海新区大爆炸的冲击波震撼人心,而英勇消防队员的牺牲更是令人扼腕。我们看到网友开始为消防队员捐款,也看到有网友开始批评现行消防服役制度,主张推进消防“职业化”。
在年初哈尔滨火场悲剧发生后,媒体也曾纷纷关注消防员“职业化”的问题。年轻生命的逝去令人扼腕叹息,普通民众哀悼牺牲消防官兵发自肺腑。但是“职业化”能否有利于减少消防队员伤亡并提高消防效率?这却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
十余年来,每当消防员牺牲,鼓吹职业化已成为媒体的“规定动作”,今年甚至有不少央媒加入“开炮”的队伍。
在哀悼牺牲者的同时,我不得不强忍悲痛,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明,所谓消防员“职业化”早已在各国被证明问题重重,如果在中国推行这一套,不但可能无法减少消防员的牺牲,还可能因为降低消防效率而扩大民众的伤亡。
且看这些宣传消防员职业化的文章,结构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如下起承转合——
起:叙述事件,感叹90后消防员太过年轻,以情动人。(对于写作者来说,不用纠结于80后、90后都是生命,也别囿于消防员与被困群众都是生命,一定要强调“90后”与“消防员”。)
承:消防员为何都如此年轻,因为是武警编制的义务兵,服役时间短,缺乏经验;随后列举其他牺牲案例进一步烘托,或直言牺牲率高。
转:而国外消防员多是职业化的,训练有素,牺牲率低。格调再高点,还会列举国外保障消防员的种种措施。
合:总结为体制问题,消防员应该尽快职业化。读者如果能掌握这个套路,在某些媒体混个评论员当当,也非难事。只是这些“没经验”、“伤亡多”的论据靠谱吗?抑或“中国消防员职业化”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消防员专业性不是简单的算术题
消防员的经验应该如何评判比较?不是比比你服役了两年,我服役了四年,便能得出我一定比你经验丰富的结论。
首先,中国消防官兵是义务兵役制,如同解放军一样,没有上下班、没有双休日,作训强度堪称7*24。在此过程中,经验的积累、专业性的提升,不是所谓的职业化消防员所能比拟的。其次,消防武警自有其经验传承模式,如士官制度。这已是当代发达国家军队的“标配”,如果对其效果妄加质疑,恐怕只会自讨没趣。
再者,就像各路媒体所说的那样,火情往往非常复杂,但它们忽略了,正是因为这样,更需要通过实践来获得真正有用的经验,而实践次数与服役年限并没有必然联系。
举个极端的例子,颐和园由于有大量木质建筑,而且是“国宝”,因此消防队规模相对较大、设备较好。但因为非常重视管理,几乎没有发生过什么火灾事故,这些消防员服役时间再长、训练再多,在判断垮塌、回火等等现实危险时,也很难说比小地方忙忙碌碌的同行经验丰富。
比较伤亡率要有一定查证能力
消防员伤亡率的问题,同样不是简单的算术题,而许多媒体资料搜集能力之薄弱倒在此问题上暴露无疑。
比如北京某报称,“统计显示,我国每年有近30名消防员在救火中牺牲„„事实上,中国消防员的伤亡率在全世界是偏高的”。前面一个数据没有来源,后面一个压根没有数据,只有“事实上”。
在公安部消防局网站上,很容易查证第一个问题。根据“政务公开”栏目下的年报年鉴,2010至2012年,“在灭火救援战斗中牺牲的”消防员分别为7、6、8人,与30人相去甚远。
在政务公开的今天,查证数据并不难
那么错误数据是哪来的呢?原来公安部2013年公布了2008年至2012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人数,其中消防警因公牺牲144人,平均每年28.8人。这显然包括火场内外各种情况下的牺牲者,但某报大笔一挥,就偷换概念,全部变成“救火中牺牲”。
美国消防局对“因公牺牲”的分类。从上到下依次为训练、其他任务、报警响应(如途中遇车祸等)、火场、非火场、返回后(如刚返回后
发生心脏病)、返程途中等
第二个问题稍复杂些。笔者觉得既然探讨灭火专业性,就不该含糊地讲“中国消防员的伤亡率”,而应该明确为火灾条件下。
根据美国消防局(US Fire Administration, USFA)的统计,2011年平均每10万次火灾,有2.51人牺牲。再看公安部的年报,同年中国消防员扑救火灾12.5万起,6名消防员在救火时牺牲,平均每10万次火灾有4.8人牺牲,虽然几乎是美国的两倍,有继续改善的空间,但总体上并不高,远没有达到媒体通过堆砌牺牲案例等手法所渲染出的夸张程度。
美国每10万次火灾的牺牲率
还有媒体指出,“美国30多岁的消防员死亡率最低,20多岁的其次,40往上的消防员的死亡率较高”。言下之意,中国因为制度原因,许多消防员不到30岁就早早退役,导致牺牲率偏高。
数据不给出处倒也罢了,奇怪的是,就在同一篇文章中,作者又以欣羡的口吻赞叹道:“在美国,职业消防员„„并不是青春饭,而几乎是能端一辈子的铁饭碗。”也就是说,作者明知“40岁往上的消防员”因为体能、反应速度等下滑,导致死亡率高,却还觉得他们应该继续捧着“铁饭碗”冒更高的风险。请问到底是希望消防员死亡率低还是高呢?
以上只是查证能力和逻辑问题,下面谈谈为何牺牲率不是算术题——以牺牲多来指摘专业性,根本站不住脚。消防员本来就是以抢救生命为天职的高风险工作,面对危险迎难而上拯救民众生命正是专业精神的体现;相反,单单以牺牲少来论英雄,却更像是对全世界消防员、对整个职业的侮辱,而非关怀。
若论新世纪以来消防员牺牲最多的案例,无疑是911双子楼的倒塌,但国内媒体在哀悼之余,却没有纷纷批评第一时间向上冲的纽约消防员缺乏“专业性”。看来,他们真是对中国消防员“爱之深、责之切”了。
“责之切”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许多火灾其实是老百姓疏于防火造成的,灭火的责任被夸大,出事了最多连带处理防火干部,但某些媒体甚至政府往往不敢面对现实,不敢“针对”老百姓,却把矛头指向消防兵。因此,消防员间流传着一句无奈的顺口溜:“防火干部进监狱,救火干部下地狱。”客观来看,“消防”中事半功倍、效果更好的无疑也是“防”而非“消”。
到底要什么样的职业化?
既然中国消防员的职业水平未必如炒作的那么不堪,“职业化”几乎是个伪命题,为何媒体还揪住“职业化”不放?它们究竟想要什么样的职业化?
职业化无非有几种。其一,“外包”给私营企业。
私营消防队自古就有,可惜故事并不美妙。古罗马的克拉苏建立了消防队,在火灾时按兵不动,以低价购买事主的房产。日本过去的私营消防队社会低位地下,种种行径为人所不齿,是主要原因。
清末民初有不少民办消防队,袖手旁观、敲诈勒索、小偷小摸、顺手牵羊等屡见不鲜。民国时江苏等少数省份虽然试图管理民办消防队,但一直没能成功。可以说,直到新中国成立,老百姓才有了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消防队。
等到新自由主义思潮泛滥全球之时,公共部门私有化呼声日盛,消防队的私营化卷土重来。但新时代的私营消防队毛病不见得少。
2013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的Justin Purcell家中起火,相距11.3千米的Surprise市消防队率先赶到,控制了火情。但在32.2千米外的私营Rural Metro消防队,花了整整一小时,不请自来凑热闹,仅参与了扫尾工作——往热点上浇浇水。因为Purcell家没有给相距甚远的Rural Metro缴纳474美元的年费,竟收到了高达19825美元的账单。明细显示,消防员的报酬为每小时150美元,可事主说:“大概就两个消防队员在认真工作,其他人都站在那扯淡。”媒体还爆料称,该公司最近刚申请了破产,其工作人员则在邮件中特意要求媒体不提及此事。
Justin Purcell火灾后的家
中国一些乡镇离县城较远,出于缩短出警时间的考虑,也搞过民营消防队,许多还获得过县、乡财政支持,但很快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防火费纠纷频发,见死不救的情况也时有报道。
其二,变武警为“职业化”公务员。
早在1984年,深圳就试点了公务员化的改革。但有论者指出,“本市公安编制的消防队员们畏缩不前,紧急从外地调来的公安现役支队士兵却像打仗一般冒死突击„„公务员可以干到40-50岁,明明不能去一线救火了,还要占编制,不给新人进来。真正负责上阵的是工资远远低于老公务员的年轻战士。”为了补充人力,只能“增加500官兵组成现役部队,编成14个中队。”换言之,还是得靠真正职业化的武警官兵来解决救火问题。
2009年,深圳再次改革消防制度,首创“消”“防”分离,保留公务员编制的消防民警,负责消防监督管理,以消防官兵负责灭火救援工作。这从侧面再次证明了此前改革存在巨大问题,也说明经过十几年的长期实践,从政府到百姓都发现,灭火工作还是武警官兵更专业、更靠谱。
如果说深圳是严肃的改革探索,那么以下外国的类似“公务员消防”的例子则让人错愕。
2011年,美国田纳西州南福敦市由地方财政供养的消防队引发巨大争议。邻县由于财政紧张,开脑洞把自己的消防队裁撤了,“外包”给南福敦消防队。该队遂以“市场思维”思考公共服务问题,心安理得地对邻县居民收起年费。面对年年交齐、仅当年未交的居民,也见死不救,甚至不允许其补交,扬言要让老百姓“长点记性”。
网上能搜到不少夸赞英国消防员职业培训的文章。但2012年,汉普夏郡25个会游泳的消防员,面对只有1米深的池塘,竟搬出《消防员自我保护工作条例》,拒绝援救溺水癫痫病人,当事人最终不治身亡。2002年,英国还发生消防员罢工48小时的事件,只能临时调军队灭火。消防工会声称,消防员工资水平远低于其他重要公共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要求立即上调40%,并一口回绝了政府涨11%的折中方案。
其三,还有种志愿者消防员。
看名字就知道这与“职业化”相去甚远,但为避免有些人产生过于美好的想象,也有必要提一下。
美国CBS的网站曾报道过消防员蓄意纵火的情况,大部分涉案者都是“志愿消防员”,而这些所谓的志愿者并非分文不取,同样可以在灭火后获取不菲的报酬。
《纽约时报》则当仁不让地发表文章辩驳,引用专家的话称,“消防员纵火不过是都市传说”,“纵火对消防员的吸引力,并不比犯罪对警察的来得高”„„只是拿警察的所有犯罪去和消防员纵火这一宗罪相比,总觉得越抹越黑的气息扑面而来。
问题来了,不少媒体在鼓吹职业化时,真的想好了自己要哪种职业化吗?
当然,中国的消防制度远非尽善尽美,人手不足、财政吃紧、设备不够先进、管理体制有待梳理是普遍现象。但这些与上述所谓的“职业化”、“体制改革”并无关联,而是受到我国国情的局限,毕竟加大投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具体到天津滨海事故中,消防工作是否有指挥失误?是否有不谙现场情况?肇事公司背后是否存在黑幕?都应该追究,但在弄清情况之前,各方都不应该借此预设问题,空谈职业化改革。出于关爱消防员考虑,我们更应该在生活中从我做起。关哲每每看到,平时总有居民连房间反锁这样的事情也要请消防队员冒生命危险解决而不是自己花几十元钱请开锁匠,真心觉得有时候人们过于透支消防队员的生命安全了。
在今天中国的舆论场,如果各方切实调查、思考,而不是在抹杀公共服务“公益性”、将公共服务“私有化”上挖空心思,就可以为中国消防事业提出更实际、更有效的建议。消防队员是和平时期少有的经常“上战场”的战士,他们冲锋在前,为保卫国家人民财产生命安全而牺牲。我们希望他们能平平安安,但他们的牺牲绝不是可以被用来批判牺牲的工具。
曾有网友揶揄:职业化确实可以减少伤亡,因为职业化以后一着火,合同制消防队员往往不冲上去,就不会有伤亡了。这话虽然是玩笑,但值得我们深思,那就是我们要的消防制度吗?
第四篇:经典命题
经典命题】1.“你也是一颗珍珠”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有一粒砂,见到周围的伙伴钻进蚌的体内后,都变成了珍珠,羡慕不已,于是下决心向它们学习,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它请求一只蚌让自己钻进它的贝壳里,梦想着变成一粒美丽的珍珠。没过多久,砂的周身被蚌分泌出的白色粘液包裹起来,越裹越紧,让它透不过气来。砂想,原来变成珍珠的过程这么痛苦,我再也不要做什么珍珠了。砂终于禁不起痛苦的磨练,被蚌吐回了海底,而它的伙伴们都变成了美丽的珍珠。珍珠与砂的价值天壤之别,可细想想,它们之间相差的又只是短短的那么一段过程和经历。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每个人原本都能成为一粒美丽的珍珠,却往往因为种种个性上的弱点和行为上的偏差,失去了应有的光泽和慧质,而仅仅是一粒砂。为什么不现在就除去人性中的弱点,使自己更加完美呢?你也是一颗珍珠,就应该照亮自己的人生。请以“你也是一颗珍珠”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经典命题】2.“钥匙和铁棒”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那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棒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锁、铁棒和钥匙都具有象征意义。请以“钥匙和铁棒”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经典命题】3.“病与药”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病”、“药”这两个词既有其基本含义,也有其丰富的比喻义。身体有病,就要诊治、服药;计算机感染病毒,须用软件杀毒;城市交通出现“肠梗阻”,就要下猛药整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能不寻找解决的办法;思想观念存在错误,得用某种“良药”进行矫治;规章制度不合时宜了,应该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可见,“病”与“药”是跟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请就这两个词的不同含义,以“病与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经典命题】4.“协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交响乐队里,管乐、弦乐、打击乐有几十种,以翱翔演奏出优美的乐章,必须有指挥家的协调;高空走钢丝的演员,手持长长的杆子,为的是协调的你的平衡;而“重利轻文”“重文轻理”都是不协调的发展方式。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协调无处不在,同时不协调的现象也随处可见。你对“协调”有什么看法呢?请以“协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经典命题】5.“远与近”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老年人怕远,年轻人怕近。怕远,当然走不远。老人刚出门,才走几步路,就想着回家的路。主要是老年人走了一辈子,脚劲自然大不如前,脚的力道衰微了,脚会告诉脑,你还是快回头吧,前面的路那么长,目标遥远,怎么可能走得到?年轻人不一样,年轻人最怕鼻子对眼睛,整天在家里和家人对望。年轻人脚步如飞,你甚至怀疑他们身上长着翅膀,他们总是飞到人家找不到的地方。因为年老的时候怕远,年轻人啊,趁你如今体力脚力均佳,尽快往外跑吧,能走多远就走多远。以“远与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经典命题】6.“根”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位古诗人写道:“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一位哲人则说:“一个生命之树伟岸的人,首先是一个灵魂根系深广的人。”泰戈尔说:“根是地下的枝,枝是空中的根。”有人曾完整地掘出一株大树的根,那蜿蜒曲折的根系竟是树冠领有空间的两倍。在生活中,人们心里都装有各种“根”的故事,有着关于“根”的感情。请以“根”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经典命题】7.“木桩与马”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老农把一匹高大的白马拴在一个细而短的木桩上。有人担心地说:“它不会跑掉吧?”老农哈哈一笑,“才不会呢!”他说这匹马还是小马驹时,就拴在这个木桩上。起初,它撒野地想从那木桩上挣脱出去。可是,那时它的劲太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转,它就蔫了。后来,它长大了,就再也不跟本木桩斗了。有一回,我故意把饲料放在它刚好够不着的地方,可它只叫了两声,脑袋就蔫了,„„你说它多乖!一根形同虚设的木桩居然使得一匹高大的白马服服贴贴。细细想来,良多启发。请以“木桩与马”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经典命题】8.“学会共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全球化”将被称为21世纪的重要特征,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世界被称为“地球村”。时代对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要求——学会共处。我们要学会与他人共同学习、生活、工作;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要学会关心,学会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学会处理矛盾,解决冲突。请以“学会共处”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经典命题】9.“感恩”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偶然看到美国一位黑人母亲,要她的三个孩子每天给她写的感谢信,其内容大多是:“路过的野花,开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萨饼很香”,“昨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之类的简单话。他们写给妈妈的感谢信不是专门感谢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是记录下他们幼小心灵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他们感谢母亲辛勤的工作,感谢同伴热心的帮助,感谢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理解„„,他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请根据上述材料以“感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经典命题】10.“自由与舍弃”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在印度,人们常用一种特制的小盒子捕捉猴子。在安置好的盒子里放上美味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能插进猴子的前爪,只要猴子抓住坚果不放,其爪子就抽不出来。这样,它要么放下果子,继续自己的自由,要么就抓紧果子,等着被收拾。这是一则发人深省的材料,你有时是不是也想做猴子呢?请你以“自由与舍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经典命题】11.“个体与群体”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一位英国农场主,他庄园里的果树长得特别好,而他周围的农场的果树长得很差,于是到栽种的季节,这位农场主便把优质的种苗分送给周围农场的人。人们觉得很奇怪,他为什么这样道德高尚、慷慨大方?这样他收获的果实就买不出好价钱了吗?而农场主回答说:“如果我的庄园周围都是劣等果树,那么那些果树的花粉还是会通过蜜蜂传播的这些优等果树中来,这样一来,大家都没什么好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与他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问题。请以“个体与群体”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经典命题】12。“内心的灯”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从前有个老太太供养了一位修行人,为他盖一座茅屋,二十年来,每天送饭给他吃。有一天,老太太想测验他修行的成果,便派了一位美女去送饭,并且吩咐美女坐在修行人的腿上唱歌,看他有什么反应。那美女照做了,还抛了不少媚眼,动了很多手脚,但修行人却不为所动,只说了一句:“枯木依寒岩,三冬无暖气。”意为自己就是“寒岩”一心向神,自认为没有自我就是最高境界。老太太一听,非常生气,就放火把茅屋烧了。在老太太看来,真正的修行,并不是做行尸走肉,并不是失去做人的热情,更不能失去自己。上帝只帮助自己挽救自己的人,看不到自己的血性,怎么可以看到神的红光呢?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你可曾静下来,洞察过自己的内心?可曾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轻轻地念着自己的名字?请以“内心的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经典命题】13“风”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风,有自然界的,有人类社会的;有的可亲可爱,有的可怕可鄙„„请以“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经典命题】14。“改变别人与改变自己” 有一位年轻人,听说深山寺庙里有一位高僧会移山之术,于是前往求教。高僧就带年轻人朝身体左侧的一座高山走去。翻过高山来到山下以后,高僧说:“年轻人,这座山刚才在我们的左侧,现在移到了我们的右侧,这就是我的移山之术。”年轻人迷惑不解,高僧进一步说道:“客观环境是不可改变的,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以上是一个寓言故事,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或许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往往要求改变别人的情况较多,而改变自己的情况较少,这是为什么呢?请就“改变别人与改变自己”这个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经典命题】15。“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人才”
阅读下边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在日本发生过这样一件富有戏剧性的事件:某青年报考某公司,因落榜而自杀。不料自杀未遂,只在颈上留下一道难看的标记。正当他心灰意冷时,忽然传来他被录取的喜讯,原来他成绩优异,名列前茅,只是统计出了差错,导致他榜上无名。就在他欣喜若狂、准备把这喜讯告诉亲朋好友时,又有消息传来,他被公司解聘了。原来老板知道了他因落榜而自杀的消息,老板说,该青年算不得人才,失去他,乃公司之大幸。这位青年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而无良好的心理素质,因而老板认为他算不得真正的人才。老板的看法对不对呢?请围绕“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人才”这个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经典命题】16。
一场突然而至的沙暴,让一位独自穿行大漠的旅者迷失了方向,更可怕的是装干粮和水的背包都不见了。翻遍所有的衣袋,他只找到一个泛青的苹果。“哦,我还有一个苹果。”他惊喜地喊道。他攥着那个苹果,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大漠里寻找着出路。整整一个昼夜过去了,他仍未走出空旷的大漠,饥饿、干渴、疲惫却一起涌上来,望着茫茫无际的沙海,有好几次他都觉得自己快要支持不住了,可是看一眼手里的青苹果,他抿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又添了些许力量。三天以后,他终于走出了大漠。那个他始终未曾咬过一口的青苹果,已干巴得不成样子了。这个故事会引发你怎样的思考?你联想到了生活中那些类似的故事?请结合上面这个材料,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标题自拟。
【经典命题】17。“生命的稀释与提纯” 现代社会节奏快捷,商品浪潮冲击激烈,升学竞争残酷,就业和生存的压力巨大,我们的人生也对此有着很多很多的深刻体验和认识。在我们人生的前进道路上,我们经历过成功和失败,得到过鲜花和掌声,遭受过嫉妒和伤害,受到过误解和屈辱,在此情况下,有的人走向狭隘、自私、欺骗、猜忌、冷酷、仇恨和堕落,但更多的人还是选择了
大度、宽容、诚实、善良、奋斗、高尚和进步。一位哲人说,要想使自己的生命之花永远开得绚烂芬芳,那就要善于对自己的生命进行稀释与提纯,不断地稀释不良的因素,提纯高尚的因素,你就会不断进步,生命将发出璀璨之光芒。想一想,哲人的话说得的确有道理,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联系社会生活,你对此有何感想和认识,请以“生命的稀释与提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经典命题】18。“自己与别人”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我的眼睛和耳朵,是为认识别人、倾听别人;我的脚,是为走近别人;我的手,是为帮助别人、牵引别人;我的脑子,是为造福别人;我的心,是为体贴别人、爱别人„„说真的,若没有别人,我还能成为我吗?是啊,“若没有别人,我还能成为我吗?”生活中,没有人能够单独生存,没有谁能离得开别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又该怎样对待别人呢?在生活中,你是怎样对待自己,又是怎样对待别人的呢?请以“自己与别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经典命题】19。“认知自我”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贝利是20世纪20年代人人皆知的珠宝大盗,他所偷盗的对象,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上流人士。他还是位艺术品鉴赏家,所以有“绅士大盗”之称。贝利因偷盗被捕,判刑18年。出狱后,全国各地的记者纷纷前来采访他,其中,有位记者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贝利先生,你曾偷了许多很有钱的人家,我想知道,蒙受损失最大的人是谁?”贝利不假思索地说:“是我。”记者们哗然大笑。贝利接着解释说:“以我的才能,我应该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华尔街的大亨,或是对社会很有贡献的一分子;但我不幸选择了做小偷,成了一个向自己偷盗东西最多的人——各位都知道,我生命中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监狱里消耗掉的。”上述故事给你什么启发?请以“认知自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经典命题】20。“年轻时的弯路”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在青春的路口,有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既然你能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我不想让你走弯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母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不久后,我发现母亲没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我不停地调整方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年轻时走弯路,虽碰壁,摔跟头,可也能使人得到锻炼,炼出钢筋铁骨。然而在成长的道路上是不是一定要走弯路呢,可不可以少走些弯路呢?你对此有什么认识?生活中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吗?请以“年轻时的弯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经典命题】21。“看重自己”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只蜜蜂和一只雄鹰相比,虽不起眼,可它能传播花粉从而使大自然五彩斑斓。一粒沙石与一块碧玉相比,虽然普通,但它可以奠基铺路以成就万丈高楼和平坦大道„„当别人对工作漫不经心的时候,你却能守住自己的工作岗位一丝不苟,钉是钉,铆是铆,恪尽职守,而不随大流,这就是一种美德;当别人跟着感觉走,追求所谓潇洒时,你却能守住寂寞,认认真真做点事,这是一种明智;当别人对整个社会愤愤不平、满腹牢骚、喋喋不休时,你却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干一番事业,这又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自己。而当你一旦对自己有了信心,你的人生也许就会揭开新的一页。请以“看重自己”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中心明确,书写工整,禁止照搬照抄上面材料。
【经典命题】22。“直行与转向”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一只蚂蚁来到石头下,它急急忙忙地往上攀爬,这块石头对它来说实在太陡峭了,蚂蚁爬到一半就掉下来了,于是再爬,便又再掉,爬而又掉,掉而又爬,但终于爬过了那块石头;另一只蚂蚁则不然,它绕过石头,走向了它的目的地;第三只蚂蚁到来,望石而转,也找到了丰厚的食源。生活犹如蚂蚁前行,有时需要直行,抱定理想,执著求索;有时需要转向,变通处之,量力而行有时则需要迷途知返,另辟蹊径,但无论怎样都是要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请以“直行与转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经典命题】83。“目光与位置”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如果你一直向上看,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下面;如果你一直向下看,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上面。如果觉得自己在后面,那么你肯定会向前看;如果觉得自己在前面,那么你或许会更多地向后看。其实,目光有时能决定位置,位置有时也能影响目光。但还有另一种情况:处在一个确定的位置上,目光仍然可以投往任何一个方向;而处在不同的位置上,目光仍然可以投向相同的方向。请以“目光与位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经典命题】23。“学会沟通与老死不相往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上世纪30年代,英国送奶公司送牛奶的瓶子,既不用盖子也不封口。因此,麻雀和红襟鸟都很容易喝到凝固在奶瓶上层的奶油皮。后来,牛奶公司用锡箔纸把瓶口封起来。没想到20年后,英国的麻雀却都会用喙把奶瓶的锡箔纸啄开,继续吃它们喜爱的奶油皮,然而红襟鸟却不会。为什么呢?原来,这与它们的生活习性有关。麻雀是群居鸟类,常一起行动,当某只麻雀发现了啄破锡箔纸的方法,就可以教会别的麻雀。而红襟鸟则喜独居,就算有某只红襟鸟发现锡箔纸可以啄破,其他的鸟也无法知晓。请以“学会沟通与老死不相往来”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经典命题】24。“优势”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三个旅行者早上一同外出,一个人拿了根拐杖,一个人拿了把雨伞,第三个人什么也没有拿。晚上回来时,拿伞的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浑身是伤,而什么也没有拿的却安然无恙。于是前两个旅行者问第三个旅行者为什么会这样,第三个旅行者回答说:“当大雨来临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走时,我细心地走,所以我既没淋湿也没跌伤。你们失误是由于你们凭借了优势。”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以“优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经典命题】86。“良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说:“清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细细体味这句话,确实如此,清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枕着这个温柔的枕头,我们得以安然入眠。因为,有些事情,也许不为人所知,但躲不过良心的审视,尤其当午夜梦醒时,也是良心靠灵魂最近的时刻,此时怎样才能安然入眠?你是否认为这时拥有一个“温柔的枕头”很重要?请以“良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经典命题】25。“保持一颗谦卑的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位出身富有的学生趾高气扬地夸耀他家在雅典拥有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老师拿出一张世界地图请他指出“亚细亚在哪里?”“这一大片全是。”这个学生指着地图洋洋得意地回答。“希腊在哪里?”老师又问。学生好不容易把希腊找出来。“雅典在哪里?”老师再问。“好像是在这儿。”学生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小点说。“你家那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哪里?”老师问他。这个学生尴尬极了,他不可能在地图找出这一片肥沃的土地。我们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很多,有的人往往把他所拥有的看得很大。其实不管我们拥有什么,拥有多少,和整体比起来都是极渺小的,不值得夸耀。请以我们都应“保持一颗谦卑的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经典命题】26。“感恩”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张明星是四川省化工机械
厂一位退休职工,1997年承包了青白江区某重点中学的食堂。他虽然每月只有500元退休金,可他的免费餐在6年里帮助了77名贫困生走进大学校门。可这些已成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呢?记者告诉我们,他们不但没以写信或打电话的形式问一声大爷好,有的干脆说不记得张大爷这个人,更有甚者,个别学生还说,张大爷提供的“免费餐”,菜品跟普通学生的不一样,荤菜少小菜多。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些什么想法呢?请以“感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经典命题】27。“追求与放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一个青年向一位富翁请教成功之道。富翁拿起大小不等的三片西瓜问:“如果每块西瓜代表同等大的利益,你选哪一块?”“当然是最大的那块。”青年毫不犹豫地拿起了最大的那块,而富翁却笑着拿起了最小的那块。富翁很快吃完后,马上拿起了桌上的最后一块西瓜,得意地向青年晃了晃,大口地吃了起来。青年很快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瓜虽没有自己的大,却比青年吃得多。如果每块瓜代表同等大小的利益,那么,富翁占得利益自然比青年多。要想成功,有时要学会放弃。只有放弃眼前的利益,才能获得长远的利益。请以“追求与放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经典命题】28。“心灵的温度与人生”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位教授在实验室为即将毕业离开他的学生演示了水的三种状态:冰、液态和水蒸气。然后对学生说:“水有三种状态,人生也有三种状态,水的状态是温度决定的,人生的状态也是由自己心灵的温度决定的。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温度是0度以下,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就会是冰,他的整个人生世界也就不过他双脚站的地方那么大;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抱平常的心态,那么他就是一掬常态下的水,他能奔流进大河、大海,但他永远离不开大地;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是100度的炽热,那么他就会成为水蒸气,成为云朵,他将飞起来,他不仅拥有大地,还能拥有天空,他的世界将和宇宙一样大。”同学们哗哗地鼓掌起来。他们记住了这最后的一堂实验课,他们知道了心灵的温度将会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和一生。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些什么想法呢?请以“心灵的温度与人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经典命题】29。“科学与生活”一位老作家发出这样的感慨:“当一篇篇文章从电脑的激光打印机里吐出来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失去了书法。我的儿子也能打出这么干净的稿子来,我一手字白练了。拨了几十年算盘的老会计,经不起小姑娘嵌几下计算器;一辈子飞针走线的老绣工,面对一床机绣被面自愧弗如。科学重新整顿了乾坤。”的确,科学与生活的关系太密切了。对此,人们有太多的感悟与思考,请你联系老作家的感慨,以“科学与生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经典命题】30。“谋事与成事”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说“富贵由天定,半点不由人”,有人说“命里该有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也有人说“没有比腿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有人说“事在人为”„„对这些说法你有何看法?以“谋事与成事”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经典命题】31。“听与不听”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场激烈的足球赛鏖战方酣,蓝方后卫突然带球插上,离对方球门25米处拔脚怒射球门。赛后总结会有人肯定了他插上助攻很有创意,有人则说他没有贯彻教练的战术意图,破门也是偶然的。其实,社会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还很多,你对这样的事情如何看?请以“听与不听”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第五篇:《乡土中国》读后感:民族劣根性是个伪命题
民族劣根性是个伪命题
——《乡土中国》读后感
渤海郡守
最近,上海交警强行制服抱娃女子的视频又在各个微信群里面刷屏了。一时间各种标题党满天飞,有的认为警察暴力执法,置小孩的安危于不顾;也有的认为视频中的女子罪有应得,警察出手合理;还有观点把女子被制服前的胡搅蛮缠,抱着孩子动手推警察上升到“我弱我有理”的劣根性问题。而一旦上升到这三个字,这个打击面恐怕就太广了。
中国人的劣根性,这个问题似乎一说起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资格上去说几句,毕竟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国人自己说自己的不是谁也挑不出毛病。况且我们中学都学过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那个时候老师就曾经告诉过我们,这是鲁迅先生对中国人劣根性的揭露,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上了大学读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里面对于“酱缸文化”的批判与讽刺可谓酣畅淋漓。加之中国国力落后的现实,生活水平低下的感受,真是痛感民族劣根性误国误民。
但是民族劣根性这种东西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一种东西?
这就让我想起一段据说是马云说过的话来:我劝年轻人们不要去读那么多成功学的书,因为有朝一日你成功了,那么你说的话就都是对的。
100年前的中国,我们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所以我们是错的;
60年前的中国,我们刚刚建国,工业化水平极度落后,所以我们是错的;
40年前的中国,我们刚刚改革开放,追赶先进国家,所以我们是错的;
今天的中国,我们成了世界第二,国力强盛,甚至有的发达国家都开始要向我们学习了,于是我们突然就对了?
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在冷战结束后写了《历史的终结》,这个霸气的名字就是要宣称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政治制度的最后形态,历史终结于此!但是在20年后,中国的崛起成为了一个无法忽视的现象,于是福山又写下了《政治秩序的起源》来修改他的理论,为中国崛起提供理论解释。
德国政治学家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为清教徒思想和资本主义兴起建立了关联性。而今天我们同样可以将中国的崛起与中国没有宗教信仰的传统建立起关联性,写一本《世俗化社会和中国崛起》。
所以鲁迅、柏杨痛批中国人的劣根性,与那个时代有关;文化自信和中国元素在全世界与日俱增,与这个时代有关。等到中国人普通人也大量走出国门后,我们也发现“洋人”的素质不见得比我们高,或者应该更加公允的说:素质低下、公德缺乏的,世界各国都不乏其人。
因此,上面这些归因,与其说是政治学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心理学问题:认知失调理论。即相冲突的认知会强迫心灵去寻求或发明新的思想或信仰,或是去修改已在心里存在的信仰,好让认知间相冲突的程度减到最低。
于是我们就会发现:你成功了,就会有很多人为你的成功找理由;你失败了,就会有很多人为你的失败做总结。哪怕这些各色理由并不是问题的关键。这恐怕就是为什么马云说那句话的原因。
抛开“劣根性”这个充满价值判断的概念,我更喜欢使用“国民性”这个更为中性的词来讨论中国人共同心理、行为特征这一文化命题。而要了解中国文化,以及这种文化从何而来,费正清先生的这本《乡土中国》恐怕是一本绕不过去的高山。全书虽然仅仅100来页,但是里面的观点却极为深刻,洞见远超某些几十万字的大部头。
国民性表现出来就是一种共同的行为模式,而行为的下面是文化,文化的下面是制度,制度的下面是经济基础。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最终就会形成不同的行为模式。行为模式的好坏却并不取决于别人的看法,而取决于行为人是不是能够在所生活的社会中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如同自然选择一样,那些不适应社会的人都被淘汰掉了。《乡土中国》就是按着这个逻辑展开的。
全书共14个章节,从农业生产的特点入手,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逻辑,象起房子一样一层一层往上磊,将中国农业社会中的知识观、道德体系、政治体系、家庭、礼法等方方面面呈现出来。
因此书中一开篇便从农业生产谈起。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对土地的依赖,土地的依赖决定了定居的生活方式,定居决定了村落的人口增长和家庭家族化,家族氏族化,最终形成表面是村庄(地缘),内核为氏族(血缘)的经济团体,这种经济团体便是中国文化的“根”。有了这个根,便有了各种文化分支。这种农业社会的“土气”和海洋社会的“洋气”正好形成鲜明对比。
1、定居+家族化/氏族化,形成了熟人社会。再由熟人社会形成:
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重契约而重规矩,因为传统的规矩就是一种默认的契约。而人改造自然的经验,由于定居化,迁移少,使得经验只要在当地管用即可,无需考虑迁移到其他地方是否适用的问题,因此重视个别经验的发掘与传承,而非普遍性原则的探究。熟人社会再加上几十年如一日的缓慢社会变化速度也为礼治——以礼来维持社会秩序,强制力依靠传统规范——提供了基础。而礼治并非文字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温情脉脉,礼教吃人的历史同样证明了礼治拥有巨大的强制力。一如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所说的:“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2、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形成了村落的孤立与隔离。
小农经济的低下的生产力和脆弱性,使得集权性质的统治方式无法贯彻到最基层的错落,因而也形成了千百年来皇权不下乡,乡村自治式的管理模式。这使得中国古代的政治形式既不是完全独裁式的,又不是民主式的,而是长老/乡绅统治。
3、个人,家庭,家族,氏族,这一层层由血缘(父系)关系向外推而形成的亲疏不一的经济共同体,带来了中国文化中最著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论,也带来了圈子式的社会结构、差序式的道德体系。
圈子式的社会结构:所有社会关系都是以自己为中心,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越远越疏离。圈子是有弹性的,穷人圈子小,有权有势者圈子大。中心势力的变化带动圈子伸缩。这种圈子文化在今天的中国依旧处处可见。
差序式的道德体系:由于中国的社会结构是由己向外推而形成的,因此在社会关系中,基本不存在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传统道德里没有一个笼统性,普适性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事件当事人与评判者的人伦关系。因此行为的对与错,轻与重都取决于关系的亲疏。
以上几点我是以直线、推力式的方式进行阐述的,但是纵观全书,作者的观点是综合式的,网络化的。如果村庄-氏族经济团体是乡土文化的根,那么社会变化缓慢、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熟人社会、亲疏有别的差序伦理、礼治的政治模式等就是乡土文化的干,而男女有别、孝悌忠信、厚古薄今等思想就是从干上发出来的枝,最后才是行为的叶。
《乡土中国》虽然成书于1946年,却对今天我们去了解中国人的“国民性”同样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而当我们真正把目光投向“国民性”这一问题更深的层面时,我们才能不被那些事件的表面所左右。我们也才会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更有信心,因为今天的中国,早已不再是以村庄-氏族经济单位为基础的农业国了。
备注:以上评论带有私货,包含了个人的解读和运用。如有兴趣,请阅读费老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