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读顾城范文
我读顾城
近来考试特多,烦心事特多,失望也特多,对生活起不来劲儿。看着自己颓废的样子,我想,我该找点书来读读了,降降心火。就这样,我在图书馆里翻到了一本叫《顾城的诗》。
其实,我是不大喜欢读诗的,一般时候看点历史居多。而且在一个人缺乏正能量的时候,也不太适合看这种朦胧派的诗歌。但就是在这错误的时候,错误的习惯下,我看上了顾城。
顾城?何许人也?一个以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般的诗人,用孩童般的语体和文思构筑了一个意境的天堂。一个胆小,不爱说话,却还执着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的诗人。一个想逃避生活,又在时刻反抗着生活,想高于世界,却又时刻面对着世界的诗人。
然而我,从他的诗里读出的多有悲伤,可能最近的不娘情绪,误解了他的本意吧。“你,一会儿看云,一会儿看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也许,当时的他是快乐的吧,有个人呆呆的望着他,天涯很远,但佳人就在身边,未来就在眼前。除了那一丁点快乐,或许更多的是失望吧。你看了看我,又看了看云,静默不语,仿佛离别的感伤缱绻在我们的周围,令人窒息。坐在一起,却始终不看向我,一直盯着天边的云,仿佛那才是你心中的皈依。
我的心在摇曳,顾城的心在颤抖,他又想要逃避,在《避免》里写道:“你不愿种花,你说,我不愿看着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凄惨的文字里,是多么的自欺欺人啊,呵呵,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的开始~ 这是个任性的孩子,眼睛是黑色的,拿起手中的蜡笔,描绘了日出。画下了苹果,画下了草莓,画下了世间的美。他还想去“画下早晨,画下露水,画下所能看见的微笑,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我再次呵呵了,那应该是一场梦,而我们的顾城顾大神,不过只是一阵风吧„„
“睡吧,孩子,闭上双眼,世界就与你无关。”
“不!我需要,最狂的风,和最静的海!”
“这样你会遍体鳞伤的>-<”
“我不怕,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那又怎么样呢,即使你们早已睁开了一切能看清结局的眼睛,又如何呢。
“一切都已明明白白,你们还是匆匆错过,因为他相信命运,因为你怀疑生活。”或许,这是一个再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的现状吧。在最后的最后,他杀妻自损,也许明白可这一切吧。他在《早发的种子》里写道,“我从没有被谁知道,所以也没有被谁忘记,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
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世界,你好~ 世界,再见!
第二篇:读《顾城诗集》有感
初次接触顾城的诗是因为他的那首《一代人》,当中的句子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打那以后我便知道有这样一位朦胧诗人。浏览过顾城先生的许多照片时,我略感惊讶,他总是戴着一顶用裤脚改成的帽子。依照他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尘世污染了他的思想。因为他的灵魂告诉我们,他的诗歌告诉我们,他眼中的世界总会蒙上一层层薄薄的灰尘,而他的高洁却是与生俱来的。一顶帽子,让他远离了世界,也亲近了世界。
正是这样一位如荷花一般诗人,让我感到他就像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有着自己非比寻常的灵魂。《顾城诗集》中当我阅读《顾城诗集》之时,我依旧十分钟爱《一代人》,并非因为我听到的最多,也并非因为它最有名,短短的两句诗将黑暗与光明对立统一在了一起,十分潇洒地跨越了这之中棘手的樊篱,黑不是色彩,没有了光的反射便是黑,带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而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正是一种叛逆,一种反抗,是一代人渴求吸收一切光明的象征。从中我也看到了顾城澄澈的内心,这是他的自我阐释,经历了“十年浩劫”他用诗歌道出了一代青年人坚定的内心。我相信,能够写出如此诗句的诗人定会拥有一颗无比向往光明的心。我愈发认为,他的高洁,与生俱来,由内而外。
而当我读到《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的时候,便想到形容他的那句话:“当代仅有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虽然很矫情,却又很妥帖。
诗中这句“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描述了他的一生,正是任由自己的想法,固执地编制自己的梦,这是顾城的执着,也是顾城的魅力。在纷繁、肮脏的成人世界里,诗人情愿“闭上眼,世界就与我无关了”。他甘愿守住的是自己心中的世界,他要“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着没有污染的远方出发”。这让我想到年少的自己,也固执地这样想过。现在也会偶尔想一想,但大多数,也只是偶尔。没有办法,生活在现实中的我们,至少现在还没有办法去守住自我编织的小世界。
我可以从他诗中感受到他丰富而温柔的内心。很多时候,他的诗让我感到他就像是一个孤单而又笨拙的小孩,正是这样一颗心让他写出了不同于别人的诗句。不论是《野草》中略带寂寞的“无名小花”,又或是《远和近》中因为爱情而苍凉的心思,还是《结束》中悲壮的“被上帝藏进浓雾的砍残的月亮”,都看得到他如同晶石般在不断低吟,呐喊的心。
就算扣上手中书本,也扣不上和诗句一同律动着的我的心。
第三篇:读《顾城诗歌选集》有感
读《顾城诗歌选集》 有感
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行为,另外一种是语言。行为是直接的,发生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相对于两者以外的人起不到最为直观的感染力,语言弥补了这个不足。
但是,语言是不是或者说能不能够成为表达情感最为合适的方法呢?我想,不能。语言是禁锢的,它只代表了一种外型,是一种符号,旁者能不能够懂得它的精神(语言的精神),是不可预测的。所以,有的人不喜用语言表达情感,甚至认为除了精神外的其他主体性存在都是多余,包括语言、躯体、行为、交流。
顾城爱诗,但不是说他爱诗句和语言,他是爱精神,爱自然的精神、自然的境界,享受的是返璞归真的自由。一个人追求这种境界,我想,要分刻度。成为写诗撰文的大家,这只是最初层次,这一层次只是喜好语言,通过语言表达情感,靠语言欢喜,靠诗句梦想,终其一生停留在斟词酌句上,这是个圈子。不如放大了说,语言是符号,它依靠代表性涵义同思想共鸣,就像一个弯路,而用思想去描绘情感、去体验自然真谛,是很直接的。顾城做到了,他在南太平洋的小岛上,过着鲁滨逊般的日子,但又和那不同,只要满足生存
则够了,其余时间,他用来聆听自然、品味世界——他精神的世界。他笑着,不会用语言描述什么,因此,他变的沉默,但不拘谨,深邃的眼光伴随着幸福的笑,顾城把自己的一切都用在了对自然的梦想上了,好似思乡般的深情,他没有时间照顾其他,对生命、甚至是灵魂的归宿都不注意了,我想,如果有再生的话,他甚至不必添饱肚皮,而让每个轮回都转化成对自然的渴求而永久的留存于他的头脑,他的精神世界,还有他那深邃的笑里。
心是你的眼
为世界着色
绿的 黄的吮吸着味道
自然用自然的生命用生命的我只用我的抱歉,我说的这些“语言”是不是也禁锢了我的情感呢?
第四篇:读《顾城的诗》有感
美好与失落交织成现实
——读《顾城的诗》有感
顾城的诗,永远是朦胧的,梦幻的。这种奇异的美让我陶醉,让我钦佩,其中也不乏几分韵味!
顾城利用一种清新的语调描述了对于身边人和社会的看法和感受,极强地突出了那个时期的重点和特点。
其中一首《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让我感受颇深。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孩子,用一种纯稚风格、梦幻情绪,以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利用天真孩童的目光看待身边的事,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无限感慨。
诗篇的开头,“——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在地上画满窗子,多么天真啊!可正是这种稚嫩的语句,一下子就让我感受到顾城那向往光明,盼望改变他人的期待,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可之后话锋一转,写道:“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我想他此刻一定想起了伤心的往事,我隐隐感觉到作者的感伤、失落。但是回首过去是没用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契机和美好,顾城显然也知道这一点,正如“我还想画下未来,我没见过她,但知道她很美”。最让我感到深沉的是最后第二节,顾城还是在用孩童的想法,但我丝毫感觉不出欢快,只有对于无法改变生活的无奈,甚至还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放弃希望的消极想法。这首诗中,作者写出了对未来的向往,但又有一种对生活的失望,让我觉得心里很纠结。
想起顾城本人的经历。有人说,顾城就是一个悲剧。37岁就自杀了,还把他的妻子也给害死了。而这,仅仅因为一场婚变。我想,婚变这件事虽然会让顾城很伤心,但也不至于上吊自杀的地步。
这首诗正是折射了诗人的现实人生,一方面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现实生活却是潦倒不堪,两者的极大差距,让他的心遭受了残酷打击,让他悲观绝望,无法自拔!他在地球的一个角落里独自神伤,凄厉地活者,用诗歌作为一种情绪的宣泄,一种精神的寄托!
生活本来就是美好与失落交织成的,我们应更多地看到生活的美好,而不要让失落支配自己,做一个对生活,对周围的人,对世界充满希望的人!
第五篇:《弧线》的美——读顾城的《弧线》
《弧线》的美
——读顾城的《弧线》
弧线的美,在于形式,它是一种几何形态的美、动态的美。
弧线,一种最简单的线条,却将形式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顾城的《弧线》展示出来4种弧线。顾城自己说:“这首诗外表看是动物、植物、人类社会、物质世界的四个剪接画面,用一个共同的‘弧线’相连;似在说:一切运动,一切进取和退避,都是采用‘弧线’的形式,在潜在内容上,《弧线》却有一种叠加在一起的赞美和嘲讽;对其中展现的自然美是赞叹的,对其中隐含的社会现象是嘲讽的。”
顾城的这首短诗,笔者认为是在以形式表意。形式的美在于其隐喻,也即是形式所暗合的社会生活的联想。单纯的形式是不能产生美的。
朱光潜先生说煤是一种形象的直觉。美是离不开形象的,笔者认为没有形象是很难产生美的。比如音乐,虽然是声音的美,但是在欣赏这种美的时候,无不是因为声音的联想到的形象,陶醉于这样一种形象,然后才觉得美了。比如听《二泉印月》,是听了这声,心里有了月下冰凉流水的形象,才觉出它的凄凉感出它的美来。
笔者认为,所谓的美,就是形象的直觉所引起的情感的交流。美是人类的一种感情,而不是自在的自然就客观存在的事务。而这种美感是以形象为媒介的。美离不开形象,形象却是可以是不美的。
顾城的这首短诗里,有三种弧线的形象是美的,而有一种弧线是不美的。顾城将这种不美加杂在了三种美中。正如顾城自己所说,是形成了一种赞美和嘲讽。具体分析诗中的4种弧线。
弧线的形成,一种是因为外力的影响,一种是因为自身的取向。
诗的第一段:“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狂风怒吼,云卷云舒,一只小小的鸟儿不服气地冲向空中,却被狂风刮得转向,在空中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这种弧线,是由于外力的影响。
诗的第二段:“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一个少年,弯腰捡起一枚掉在地上的分币,形成一条弧线,然而这种弧线觉不出美来。
诗的第三段:“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墙下一段葡萄藤,晚上做了一个美梦,第二天当太阳刚刚把一层金色镀在它身上的时候,它开心地笑了,想起昨晚那个梦,它伸个懒腰,慢慢舒缓了自己的触丝„„·
诗的第四段:“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海浪在海里拥挤着,一朵浪花经不起推挤,向后退缩了一下,背脊高高耸起„„
鸟儿的转向和海浪的退缩都是因为外力的作用,而形成了弧线。而少年捡拾分币和葡萄藤的触丝却是自己的选择。葡萄腾的弧线,可以是因为幻想,可以是因为生存,可是少年的弧线,是因为什么形成的?
通过这么几条简单的弧线的形象,读者不难从中感触到生活的曲折,人生的弯曲。顾城用弧线的形象暗喻生活。将赞美与嘲讽叠加在一起。
鸟的转向,葡萄的触丝,海浪的背脊,这些形象都是美的,都是值得赞美的。这也正是作者赞美的对象。
而少年的弯腰,却是觉不出美的。少年在这里,可以理解成作者眼里的人类,为了分币弯腰,这里体现的是一种社会的价值取向,是作者在对社会的嘲讽。也可以认为这个少年就是作者自己,作者为了生活不得不弯腰,可以想见生活在作者眼里是不如意的。
有人这样点评这首诗:“这首诗共有四个画面,用“弧线”这一共同特征串成一个整体。
用新诗的形式,通过具象画面表现事物抽象的线条美,顾城是一个创造。疾风中转向的鸟,捡拾分币的少年,葡萄藤的触丝,海浪耸起的背脊,从形象上看都包含着弧线。在线条中,弧线是美的,是最富表现力的,因为它是圆的一部分。圆给人的美感是完整、圆满,而作为
圆的一部分的弧线,同样也给人美感,如九曲桥、彩虹、半月这些带弧线的事物,往往给人
优美的感受。诗人选择这几个带弧线的画面,排列在一块,引导人们产生美的遐想。
此外,在这些具象画面中,也蕴含着一定的社会意义,带有淡淡的褒贬色彩。但是这
个意义,对于这首诗的美感作用,关系不大。该捡拾分币一节时,我们眼前出现的是一个弯
着腰的小孩子,也许是穿着白衬衫,胸前还飘着红领巾,这个弧形的造型本身就给我们美感
了,何必再去追究他捡了钱是装入自己的腰包,还是去交给警察叔叔呢?形象本身是看不出
褒贬意义的。欣赏者在读这首诗时,由于题目的引导,自然会偏重于形式美的感受,社会内
容方面的联想就弱得多了。再如“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也很难说它就包含着倒退、开历史倒车的政治含义,如果须要这样理解,这首诗的美感就被割裂了。”
在这首诗中,笔者认为这首诗可以用来很好的解释形式美。正如笔者所说,美是离不
开形象的。《弧线》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中的美,就是通过形象来展示的。
但是,形象本身是不代表美的。同样是弧线,可以是美的,如鸟转向、腾触丝和海浪
背脊,这都可以是美的。但是弧线的形象也可以是不美的。少年的弯腰就觉不出美。
形式美的美,不是孤立的自在的美。美不在于形式本身,而在于由形象所产生的社会
生活的联想,并由此产生的情感。
向安宇
20052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