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

时间:2019-05-13 10:1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读》。

第一篇:我读

当我读了矛盾文学奖获奖书系之一的<<尘埃落定>>时,便被作

者阿来笔下神秘的世界吸引住了,也有很深的感触.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

瓜儿子。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却有着超时

代的预感和举止,成为土司制度兴衰的见证人.小说故事精彩曲折

动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超然物外的审神目光,展现了浓郁的民

族风情和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

老麦其土司有两个儿子,大少爷聪明勇敢,被视为当然的土司

继承人;二少爷天生愚钝,很早就被排除在权力继承之外,成天混

迹于丫环仆役的队伍之中,耳闻目睹着奴隶们的悲欢离合.

麦其土司在国民政府黄特派员的指点下在其领地上遍种罂粟,贩卖鸦片.很快暴富,并迅速组建了一支实力强大的武装力量,成为土司中的霸主.

眼见麦其家因鸦片致富,其余的土司用尽心计,各施手段盗得

了罂粟种子广泛播种,麦其家的傻少爷却鬼使神差地突然建议改种

麦子,于是在高原地区漫山遍野罂粟花的海洋里倔强地生长着麦其

家的青青麦苗.是年风调雨顺,小麦丰收,而其他土司的土地上鸦片

供过于求,阿坝地区笼罩在饥荒和死亡阴影下.大批饥民投奔到麦

其麾下,使得麦其家族的领地和人口达到空前的规模.就在各路土

司日坐愁城,身临绝境之时,却传来二少爷开仓卖粮,公平交易的喜讯.这足以看出这个所谓的傻瓜少爷超前的目光和超人的智慧.

很快,在二少爷的官寨旁边出现了一片帐篷,酒肆、客栈、商

店、铺门,应有尽有.在黄师爷的建议下,二少爷逐步建立了税收

体制,开办了钱庄.这样,在古老封闭的阿坝地区第一次出现一个

具有现代意义的商业集镇雏型.这位二少爷虽然被人们认定为傻子,但他为阿坝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认为他应该是一位

英雄.可是这又引起了他那哥哥仇恨的目光,就这样,一场家庭内部

关于继承权的血雨惺风又悄然拉开了帷幕.后来,在解放军进剿国

民党残部的隆隆炮声中,麦其家的官寨坍塌了.纷争、仇杀消弥了,一个旧的世界终于尘埃落定.说来也有趣,傻少爷背负了痴呆的 名声,却担当着智慧的化身.或许这个世界本身就对智者和愚者有

了错误的区分?

"得民心者得天下","识时务者为俊杰",常人眼中的傻子

却是真正的英雄.任何阻挡历史车轮前进的人,终将被碾得粉碎.

对于这个所谓的傻子,人们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的形象过于夸张

,有些脱离现实的轨道;而有人则认为正是有了他的天马行空,才

使这部小说有了开合自如的气度.在我看来,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正是有了这个名不副实的傻子存在,才让小说里种种怪诞和荒谬

成为了故事里激动人心的转折,才让这曲繁华落尽的末代哀歌有了

绚丽的光彩.也正是这位傻少爷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大地和民族,让我们目睹了康巴土司在崩溃前的最后情景,见证了两个时代交

替的喧嚣和动荡.我忽然觉得,阿来的《尘埃落定》,是一支用心

歌唱的曲子.于是,我闭上眼睛,仿佛真的听到史诗般的旋律,抑

扬顿挫地飘荡开来.

第二篇:我读经典

我读经典

——读《白鹿原》有感

《白鹿原》作者陈忠实,于1998年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因为王全安导演拍摄的电影《白鹿原》将于今年九月份上映,出于好奇,我读了它,一个让人感觉神秘的内容,他描写的是关于一个 “原”(渭河平原)上人民的生存,信仰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在时间跨度上它经历了50年,其中以白家和鹿家为主线,扩写出了两大家的人世变化,并折射出了当时中国社会中所反映的人民的生活状况,社会的历史变迁,读了它唯一的感受就是震撼!黄土塬上白鹿的传说,是美丽的、迷人的,带有几分神秘感。白鹿另有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之意,其为当地的一个传说,传说遇到白鹿就会有好运,而男一号正好有幸遇到了所谓的“白鹿”。白鹿原——位于关中,水深土厚,气候恶劣自古以来民风醇厚尚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理存在。家庭的纷争、家族的争斗、改朝换代的动荡一一上演在这个神奇的地方。

在这个小说中,我所感受最深的是白、鹿两家之间的人世变迁。在作者笔下,其中男一号为白家之子白嘉轩,其命硬连克六妻,至第七房时才受别人的药物帮助结束了克妻之路。令一鹿家之子鹿子霖。两家人世代里共同维护和主持这原上的生活及和平问题,在一个个繁杂的事件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慢慢凸显,白嘉轩、鹿三的顽强、坚毅、保守,鹿子霖、田福贤的奸诈、自私自利,黑娃的诡异多变„„由于每个人信仰、人生观的不同,虽然出生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他们的人生轨迹却分离开来。

小说对民族传统文化精义的叙述和张扬。主要是通过一种文化人格的塑造来完成的。这种文化人格的具体化、对象化的过程,就是白嘉轩,朱先生等形象性格逐渐清晰浮现的过程。也可以说,作家在对这些艺术对象的精神世界的解密和描述中,充溢着一种对圣贤文化及其圣贤文化所造就的思想人格的景仰和向往。其中的白嘉轩是一个以大为重的比较稳当且有主意的好领导人,在对于军阀来逼迫他作为族长去收取粮食,以拒绝的态度面对那时的权势人;在面对黑娃把田小娥带回原上准备成亲时,有显现出了作为领导者的聪明和理智行为:令鹿三到黑娃做工的地方去打听黑娃和田小娥的事情,他并不是那种听信别人的一言之

词就会轻易做出判断的人。其实在整个的社会变迁中,白嘉轩总是能在乱中处理各种不安事情,使他原上的人民受到最少的损失,他得到的是整个底层社会的尊重,并且和后来区领导的尊重。

鹿子霖,鹿家的顶梁柱,但不怎么是原上的。因为白嘉轩是族长,虽然在处理事情方面,也能说上话,但是却不能拿主要主意的人,他一直视白嘉轩为他鹿家的敌人,是一种人前说人话,人后干不是人的事情。在最初的社会变迁动荡时,他是原上第一个把辫子给剪了的。在后来因为黑娃的农协会失败后,逃离了原上,田小娥为了使自己的夫君能够早日回到自己的身边,并且不被处理,便和她的叔,也就是鹿子霖在一起了,这是一种乱伦,但是他却能坦然自己的侄媳妇。并暗中指使田小娥和白嘉轩的长子白孝文(当时的族长)勾搭在了一起。并且在白孝文落魄的时候,鹿子霖表象为了解救白孝文便买下了白孝文家的房子,实则买过之后就把房子给拆了。这些表象或是解救某些人,但是这些都是给白嘉轩的生命中以致命的打击。他赢了吗?没有,赢得或许只是他那心中狭小的空间里的满足感,但是失去的有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自己的家庭,并且最终自己孤独一人。

《白鹿原》里面的人物有特色的人有很多,但是白嘉轩和鹿子霖是其中的具有鲜明对比性的,其中还有黑娃结束了自己的土匪生涯后,虔诚拜师念书,“求学问为修身为做人”。由此,黑娃真正开始了自觉的脱胎换骨的修身。另有朱先生、田小娥等。

《白鹿原》以其鲜明的人物性格,曲折的故事情节,多彩的风土人情,厚重的历史色彩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它所描写的白鹿原上的那些事,是整个中国近代史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有一种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第三篇:我读白居易

我读白居易《长恨歌》

工商管理4班 黄嘉庆

【内容提要】:这篇文章前面主要是简单说了一下《长恨歌》的主题,而主要是从《长恨歌》中分析唐明皇的人物形象。从诗句和参考文献中解读唐明皇在《长恨歌》里的形象以及他的变化。从《长恨歌》中读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

关键词:白居易;长恨歌;人物形象;唐明皇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长恨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长恨歌》是一首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该诗是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及天宝憾事时作的。

对于《长恨歌》的本事和主题,有多种说法,主要分为讽喻说,爱情说,双重说及其他学说。该诗的主题至今仍没有一个定论,但大多偏向于讽喻说。也有另辟新说的一派。像王新霞认为既然白居易把《长恨歌》划入感伤诗而不列入讽喻诗,那么“讽喻主题说”是值得怀疑的;李杨故事是诗歌题材,然则“爱情主题说”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诗人的世界观的矛盾性与作品的主题两重性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双重主题说”也不能成立。她认为《长恨歌》抒写的是“哀伤盛世衰亡的绵绵长恨”[1]。我更偏向于另辟新说的一派。我觉得从王新霞的解说看来《长恨歌》是一篇旨在抒发一种对盛世衰亡的感伤,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只是作为一个题材,是一个藉以抒发情感的载体。

我认为主题之争已经争辩了许久,而我的这篇文章更希望把写作重点放在人物形象上面。《长恨歌》里主要是写了唐明皇和杨贵妃两个人物。而我着重想要分析唐明皇的人物形象,找出唐明皇与唐朝的变化

在诗的以开头就是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城,御宇多年求不得”。[2]从诗作的开头一句看来,唐明皇是一个重女色的皇帝,他已经从当初的雄心壮志地开创开元盛世的皇帝变成现在享乐的皇帝。作为皇帝来说爱美人是正常的,自古皇帝后宫三千,所有美人都集聚在那后宫里。撇去皇帝这个特殊的身份不说,唐明皇作为一个男人,喜欢漂亮的女人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有哪个人不爱美丽的东西呢?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还有“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3]这两句可以看出,唐明皇老年的时候除了沉迷女色,不上朝之外还有点糊涂,凡是与杨贵妃扯得上关系的人都升官发财了。其实这也是古代的封建制度使然,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是一种被爱情冲昏头脑的表现。这也为安史之乱埋下伏笔。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唐明皇是一个懂得爱屋及乌的男人,所以他能让杨贵妃如此钟爱他,希望可以独占着唐明皇。“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4]单从这两句诗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唐明皇做了几十年的太平皇帝,虽然晚年沉迷女色,荒废政事,但到了最后关头,他还是选择牺牲贵妃,而保住自己,希望能保住自己的江山,忍痛放弃美人。他仍然清楚知道作为一个皇帝在面对外敌的时候应该做些什么,什么更重要,虽然看起来他像是很负心,杨贵妃很无辜,但是这是他唯一的选择,他的出生决定了他只能这样做。他仍然保留着一个做皇帝应该具备的素质。这里也揭示了安史之乱的发生。诗的后部都在描写唐明皇在失去杨贵妃之后是如何的思念她,是如何的触景生情,又是如何派人去寻找他的爱妃,其实且不论皇帝与妃子之间的感情是否真实,又有多深厚。虽然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恋情很不正道,毕竟杨贵妃本来是自己的儿媳妇,虽然唐明皇因为终日与杨贵妃相伴,而把国家交给奸臣,导致安史之乱的出现,但是单纯从诗句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唐明皇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皇帝,在贵妃死后多年仍然想念他,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其他女人上身,他是皇帝,如果说他要找另外一个美人,那是绝对可以的,但他选择了沉浸在对贵妃的思念之中,可以知道其实他是一个性情中人。

此外,诗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5]这一句有一个小故事。贵妃死后,玄宗在雨中听见断断续续的铃声,因悼念贵妃有所感触,写了一首乐曲《雨霖铃》寄托自己的思念。这就是后来词牌《雨霖铃》的起源。当时有梨园乐工张徽在玄宗身边。玄宗将《雨霖铃》曲让他练习。回长安后,玄宗常叫张徽演奏此曲,听后想起往事,常凄然泪下。[6]从这句诗和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玄宗其实是一个懂得记住教训的一个人,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东西,他希望记住她与贵妃之间曾经有过的,希望记住贵妃的死,就像当初他十分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皇位一样。

《长恨歌》一诗除了揭示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和结束外,其实还暗示了玄宗的地位的变化。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到“又有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7]这十八句暗示了玄宗的地位的变化。这十八句描写了玄宗回到长安后,宫殿的景色让他想起贵妃,其实也是借写思念贵妃描述了玄宗孤寂凄凉的心情和处境。这时的唐玄宗其实已经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即唐肃宗。而此时的他与唐肃宗之间的矛盾不少,所以玄宗其实是有名无实的太上皇,还过着像软禁一样的生活。面对物是人非的宫殿,除了思念死去的爱人外,还有就是几时自己当初的丰功伟绩与现在的失去权力与对自己造成的安史之乱的内疚的对比后对现在的感伤。众多的感觉纠缠在一起,让玄宗有这种凄然的心情。所以诗人其实是用诗句来暗示玄宗的变化以及对这件憾事的感伤。而后文的寻找贵妃的过程,其实也是玄宗想做些什么来让自己的心里好过些,以此来排遣自己内心的感觉。

当然以上对唐玄宗的分析其实也只是对于《长恨歌》的诗作而言的,对一个人物的分析还是要结合现实生活来全面看待的,我们不能只从一首《长恨歌》就对唐玄宗的形象做出一个定性的结论。我们不能否认玄宗做出的努力与成绩,也不能忽视因为他而造成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这篇文章也只是对唐玄宗的一个简略分析。

注释:[1]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诗歌卷》,黄霖主编,羊列荣著,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第337页

[2] 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貌,立志找一位绝代佳人。可惜当国多少年哪,一直没找到

[3]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春宵太短!太阳升起老高天子才睁眼,从此再不早早上朝去和那些大臣见面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姐妹弟兄都封了大邦,好羡人呀,一家门户尽生光彩

[4]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六军不肯前进可怎么办?宛转蛾眉竟死在皇上马蹄前

[5]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离宫看见月光是伤心颜色,夜里听雨打栈铃也是断肠声息。

[6]王曙《唐朝故事》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53页

[7] 总算有一天,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这里——叫人徘徊不忍离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间找不着了,美人当年白白死去的那块地。君臣互相看看,眼泪洒衣襟,向东望,信马由缰回京城。回来看看宫苑园林,太掖池芙蓉未央宫翠柳依旧媚人。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脸,那柳叶多像她的眉,见花见柳怎叫人不落泪。怎不感触啊,在这春风吹开桃李花的日子,在这秋雨打梧桐落叶的时候!梨园弟子头上白发初生,当年椒房间监青眉已老。晚上萤虫飞过宫殿,太上皇悄然忆想。夜里挑残了孤灯睡不着。只听宫中钟鼓迟迟敲响,夜这么长,看看天上银河还在发光。天快亮,还不亮!霜这么重,房上鸳鸯瓦这么冷,翠被冰凉,有谁同拥?你死去了,我还活着,此别悠悠已经隔了年,从不见你的魂魄进入我的梦

参考文献:《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诗歌卷》,黄霖 主编,羊列荣 著,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唐朝的故事》,王曙 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版

第四篇:我读【西游记】

我读【西游记】

我喜欢读书。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我们要多读书来丰富我们的课外知识,去感悟书本的真正含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由颜如玉。”可见读书也可以使人在精神上变得富有,在举止谈吐上变得富有文化与内涵。

从小我就喜欢读书,父母也很支持我读书,认为可以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增加课外知识;尤其是名著一类,更是觉得对文学有很大帮助。

我与【西游记】的初次邂逅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那天下午,我去书店买书,无意中看到了独自在角落里毫不起眼的【西游记】。【西游记】的封面不大好看,没有吸引我,使我拿起它的理由源于它是四大名著之一。我看着看着,不禁被里面的故事所吸引,自身投入其中,这使我毫不犹豫的买下了它。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书,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我随着人物的变化,情感也跟着变化。当看到“三打白骨精”中,唐僧因为一再的误会孙悟空而赶他走时,我为孙悟空愤愤不平;当看到唐僧被妖怪抓走时,我为他们感到着急,同时还对唐僧有一种自作自受的感受。诸如此类的还有许许多多。

看完书后,我迫切的给人物都做出了评价。一心向佛的是唐僧,他诚实善良、面容端庄,性情和善,书卷气极浓,佛经造诣极高。虽遇事有些耳软心活、优柔寡断,但一心求取真经的决心却始终未变。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一心向佛,最终取的真经。为弘扬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法力高超、性情急躁的是大名鼎鼎的孙悟空,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他是唐僧的大徒弟,又名孙行者、悟空、外号美猴王、号称齐天大圣。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随心变化,小到绣花针,大到镇海神针,他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披荆斩棘,用尽神通,忠心耿耿百折不挠愈挫愈勇,创造了不朽的功勋。贪吃懒惰、贪恋女色的是猪八戒,唐僧的二徒弟,原是天庭的天蓬元帅,因为醉酒调戏嫦娥而被贬下凡间,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难分敌我。在师父对悟空误解后,做些火上浇油的事。他的形象最贴近生活。最后被封为“净坛使者”。是个被人们喜爱同情的喜剧人物。憨厚老实、任劳任怨的是沙僧,唐僧的三徒弟,原本是天庭的卷帘大将,因为不小心打碎了琉璃瓶而被贬下凡间,后跟随唐僧取经,一路西行忠心不

二、任劳任怨,也修成了正果。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白龙马,他原是西海龙王敖闰的三太子。龙王三太子纵火烧了殿上玉帝赐的明珠,触犯天条,犯下死罪,幸亏大慈大悲的南海观世音菩萨出面,才幸免于难,被贬到蛇盘山等待唐僧西天取经。后来被观世音菩萨点化,锯角退鳞,变化成白龙马,皈依佛门,取经路上供唐僧坐骑,任劳任怨,历尽艰辛,终于修成正果,取经归来,被如来佛祖升为八部天龙马。

这是一部惹人深思的小说。吴承恩高超的写作技术,使得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性格鲜明,生动形象,如见其人,令人赞叹不已。

第一次看时,我还年纪小,只对那些人物打斗感兴趣,感觉十分热闹。那时的我常常幻想着能像孙悟空一样拥一双金睛火眼,扛着金箍棒,腾云驾雾去除暴安良。现在再看时,我学会了欣赏人物的性格,品味人物的情感,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并从中获得一些感悟。尤其是孙悟空这个人物,它让我懂得了,做任何事都不可能轻易就获得成功,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永不放弃的毅力,才能取得 最后的成功!作者吴承恩把一个敢于反抗命运,不向困难低头,敢做敢当,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孙悟空刻画得栩栩如生。而孙悟空身上所具有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很多人所缺少的。

只要有坚强的毅力、不懈的努力,坚定的目标,就一定能找见成功之所在。唐僧师徒四人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了真经,见到了成功,修成了正果。在这之前,唐僧几乎一路被抓,孙悟空几乎一路搏斗,猪八戒沙悟净一路牵马拿行李,师徒磨难重重。比起他们,我们在学习上、在生活上、在为人处事上遇到的那些困难又算什么呢?简直不值一提微不足道。我今后也应该像师徒四人一样,敢于向困难挑战,永不像困难低头。我们应该学习师徒四人顽强的毅力和他们不服输的精神。

中国古往今来有许多名篇和名著,为什么【西游记】成为了四大名著之一呢?我不止一次想过这个问题。众人被唐僧统统收为门徒一路往西求得真经成就大业,师徒四人一路走来遇到的种种困难,从面临到克服,其实都是一种考验,想想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家创业必须要经过很长的一段路,就象唐僧取经,一路走来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什么都有。而那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不走邪魔歪道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也许,这就是他成为四大名著名著的原因吧。

【西游记】百读不厌,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我喜欢读书,更喜欢读像【西游记】这样的名篇名著。它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让我在书的海洋里遨游,让书的芬芳滋润我的心田,直至我乘上开往终点的航班,到达成功的彼岸!

第五篇:我读论语

从近代开始对孔学的批判,究其实质来说并不是针对孔学本身,特别是不是针对《论语》等汉代以前的孔学著作本身的批判。他们的批判实质是对宋代的程朱理学、明代的东林党人以及从清代开始封建农奴主义思想等封建思想的批判,因为孔学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等经历过不同朝代的统治阶级的修改,早已经面目全非,根本不是孔子本人的意思了,加上原来的古籍本身并不断句,今人早已是句读之不知了,历经几千年后,本意确实真假难辨。

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根据基本词义和说话的习惯,特对论语做一下自注,标点符号都是我在参考众多译文的基础上根据句意自己略加修改而成的。

(一)学而篇

这篇其实应该叫做德育篇,讲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德育思想,即一个人应该如何接受教育,成为一个道德上高尚的人。其突出主题就是孝悌忠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仁义道德。孔子生活在奴隶制社会,当时中国社会尚处于农耕文明时代,他能有这样的德育思想是很不容易的,他的思想并不全是封建主义思想,也不是只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比如他的关于边学习边实践、言行一致等思想,即使在当代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⑴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自注:

孔子说,学习完东西后时常在实践中使用所学到的东西,是让人高兴的事,这就像遇到朋友从远方到来让人高兴一样。当别人不理解自己的时候,不觉得恼火、不去抱怨甚至怨恨别人,这样的人不也是君子吗?

⑵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自注:

有子说,如果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尊重兄长,但是却喜欢不尊重上级,不执行上级的命令,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一个人尊重上级却喜欢做违法乱纪、扰乱社会的事情,这样的人还没有见过。君子要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业的长足发展,孝敬父母、尊重兄长,难道不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吗?

⑶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自注:

孔子说,满口甜言蜜语,善于察言观色,能说会道,巧舌如簧,面目多变,阳奉阴违,这样的人很少是仁慈、仁义的,这不应该是一个君子的行为,君子应当言行一致。

⑷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自注:

曾子说,我每天都从三个方面反省我自己,一是帮人做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实实在在地为他人着想,忠于自己的职责;二是和朋友交往的时候有没有不守自己的信用、承诺;三是有没有同别人高谈阔论、空谈大道而不去认真的践行。

⑸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自注:

在断句上,有人这样断: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我个人认为是不恰当的,不大符合人说话的习惯,有些让人觉得一句话没有说完被打断了。

这样断句之后,应该是这个意思:千乘之国的治理策略,在于统治阶层兢兢业业的做事,倡导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统治阶层内部要团结一致,互相尊重,按照时令节气,气候变化指导老百姓进行生产。

⑹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自注:

在断句上,有人这样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个人认为这么断句是不恰当的,这段话讲的是一个学生应当具备的品行,即在家里、在社会上应该怎样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质等等,主要是谈论如何做人做事。

原话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做学生的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尊重长辈,做事谨慎而且守信用,关爱他人而且要学习做好事、善事,见到别人做好事、善事要多鼓励,有多余的精力的时候,应该学习一些文化知识。

⑺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自注:

子夏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尊重有贤德的人,做事稳重牢靠不轻浮(易当做移之义,色是泛指,指做事轻浮,流于表面,不深入了解事物的规律),侍奉父母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工作能全身心的投入,和朋友交往时,说话做事守信用。那么这样的人即使没有上过学堂,我也要说他已经学的很透彻了。

后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对这句话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知识的来源的总结,即知识来源于自己的实践和前人对实践的总结(书本知识)。

⑻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自注:

孔子说,一个人要懂得自尊自重,自强自立,对自己自信心,否则就会失去个人尊严,学到的知识也不能牢固掌握;为人处世忠诚守信,和与自己有相同道德品质的君子交朋友,如果自己有了错误就立即改正。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本人熟读周易,这里的“重”一字恐怕就是自强的意思。后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中国佛家禅语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些恐怕都是对孔子儒家思想的引申。

⑼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自注:

曾子说,如果人们都按照《礼记》的要求,父母离世时合理地安排好他们的葬礼,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哀思,祭祀祖先时恰当地安排好祭祀的仪式,赞扬他们给自己带来的荣光与自豪,那么民风就会越来越质朴、淳厚。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诸侯并起、社会动荡,周王的影响力越来越小,自周朝开始制定的各种制度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在孔子眼中,那时的社会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所以在《论语》问政篇,对待丧葬问题的解答,孔子都是一个字“礼”。所以,曾子这句话也是对《礼记》的推崇,人为要按照《礼记》的要求安排好丧葬,不能越制。

⑽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自注:

子禽问子贡,我们的老师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会去官府旁观他们如何处理政务,这种事情是老师向别人请求来做的还是别人邀请来做的呢?子贡说,我们老师的性格温和,亲和力很强,学识渊博,待人接物有礼有节,生活简朴而且为人谦虚,不争名夺利,所以他才能得到这样的听政资格,老师以这样的方法来求取听政的资格,是不是和别人求的方法不一样啊?

一些译文中,将“良”译作善良,我觉得是不确切的,也许孔子很善良,但别人不会因为他善良而请他来听政的,应该是指他学识渊博,懂很多治国的道理。恭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恭敬,拍马屁的人才更招人喜欢,这里的恭应理解为懂礼貌,在现代人的概念词里就是懂交际的意思,在那个时代就是懂得《礼记》,孔子是很懂得周礼的人。

⑾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自注:

孔子说,当他的父亲在的时候,看他是否树立远大的理想;当他的父亲不在的时候,看他是否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仍然为理想而奋斗;如果他的一生都遵从父亲的教导,为理想而奋斗,没有改变,那就是真的孝顺!

三年不可机械的理解为三年的时间,在中国古代,三代表的是所有,万物,比如道家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虽不是道家思想的领军人物,但在遣词造句上是一样的,所以我把这个三年理解为一生。道,也不应当简单的理解为规章制度、方式方法,在孔子的时代,汉语的词汇还不是很丰富,没有现代这么多的汉字,这里的道应该同“导”字,是教导、指导的意思。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要遵从父辈的教导,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这才是真正的孝。即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孝,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而且是长期观察!

⑿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自注:

有子说,运用《礼记》来处理各种事情,是为了促进社会融合、和谐的目的,古代的那些圣贤的君主们的治国之道,也是以此为目的。当社会矛盾出现的时候,任它由小到大的发展是不行的,如果仅仅知道和谐,而不知道按照《礼记》的要求来达到和谐,也是不行的。

有的译文断句为“„„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这样断和我那样断的句义不变,但是不如我那样断看起来意义明了。这里的礼是《礼记》的意思,在这一段,孔子讲的是治理国家的时候《礼记》和和谐的辩证关系,即建立国家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必须以《礼记》为依据。

⒀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自注:

有子说,如果承诺符合社会道德法律的要求,我们就应该去履行自己的诺言;按照《礼记》的标准对待他人就会远离耻辱;不因为建立自己的家庭而抛弃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人才可以做一家之主。

这里的“因”字应同“姻”字,指的是一个人结婚,建立自己的家庭,亲指的是父母双亲。“宗”字我的理解应该是一家之主的意思,有的解释为可靠,有的解释为尊敬。我觉得不应那么理解,那样上下文就不连贯了,而且也没有突出孔子“孝”的思想。最后一句应该是说一个人不因为结婚而抛弃自己的父母,那么这个人就是孝顺的,能够将家族的荣耀发扬光大,可以作为一家族的宗主继承父辈的事业。

⒁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自注:

孔子说,君子不追求吃的很饱,也不追求住的安逸,勤于做事而且说话谨慎,根据高尚的道德标准来匡正自己的思想,这才是真正的热爱学习啊。

⒂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自注:

子贡问孔子:“贫穷而不谄媚,富贵而不骄横,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答:“这样的人还可以啊,但他们不如贫穷而以追求高尚的道德为乐,富贵而以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为荣的人。”子贡说:“《诗经》上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说的这种做人的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我跟你说了过去的事情,你就知道将来的事情了,我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

在这段话里,孔子认为人不论贫富,都应当遵守国家法律、追求高尚的道德,对子贡能够举一反三的理解他说的话很是赞赏。⒃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自注: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理解别人。

孔子这么说的意思是要加强和他人的沟通,先让自己了解他人,沟通的渠道通畅了,别人也就能了解自己了。这种先人后己的思想影响了两千多年来许多文人墨客的思想。

(二)为政篇 为政篇主要讲述孔子的治国思想,孔子的治国思想主要体现一个“德、礼”的运用,他常常忽视法的运用,认为治国不能全靠法纪。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讲,德、礼本身也是一种法纪,是一种建立在高度自觉基础上的法纪,他的出发点就是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即使后来变坏了,也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变好。

但“德、礼”本身只是一种对个人言行进行约束的建议,没有惩戒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孔子游学多年,其思想却不被大多数君王接受的原因。在当时动荡的社会状态下,仅仅靠“德、礼”是不能实现国家的兴旺发达的,要改变当时社会**,必须建立一套新的完整的社会法制,即新的“德、礼”,并以之来约束整个社会,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这也是商鞅变法后秦国得以发展强大的最重要的原因。

毛泽东在给郭沫若《封建论》的评论诗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也是一个反对以德治国,主张以法治国的人。从他在建国后发起的种种运动看,他是一个以法治国的实践者。

(1)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自注:

孔子说,要以道德为核心制定法律制度、管理国家,就像北极星居于中心而其他星星围绕着他运行一样。

之所以这句话被放在第一句,就是因为这句话是孔子执政思想的核心。在孔子的执政思想里,道德是第一位的,是最基本的元素。

(2)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自注:

孔子说,《诗经》有三百篇,但通篇的意思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原文中的邪字,应通今天的“斜”,意为偏,不全面,不正直,不高尚。

(3)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自注:

如果仅仅以法律引导、规范老百姓的行为,以刑罚来惩罚违反法律的行为,那么老百姓违反法律后为了免于刑罚的惩罚就会投机取巧钻法律的空子,人就会变得没有没有羞耻之心。如果以道德来规范、引导老百姓的行为,以《礼记》的方法惩处不遵守道德的人,那么老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恪守《记礼》的要求。

原文中的“格”应作“恪”义,这样句义才完整,同时在最后一句开头省略了一个“民”字,最有一句应为“民有耻且格”。在这句话里孔子强调了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在教育、引导老百姓时不能仅仅强调法律,简单的运用刑罚,要宣扬高尚的道德行为,要用《礼记》的要求来规范处理人与人之间事务的方法。

(4)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自注: 孔子说,我15岁立志做学问;30岁我就有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主张;40岁时我完全坚定我的理论、主张,不被现实所迷惑;50岁时我洞悉了上天赋予我的使命,坚定了自己的人生追求;60岁时我还能够博采百家之言,而不断地充实自己;70岁时我就能够随心所欲的做事情却不逾越《礼记》的要求。

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我认为六十而耳顺指的是他能够博采百家之言,向别人学习。“钜”指的是规矩、要求,孔子极端推崇《礼记》,所以这里的钜应该是指《礼记》对人的要求。

(5)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自注:

孟懿子问,怎样才算孝?孔子说,不违背《礼记》的要求就算是孝。樊迟驾车的时候,孔子对他说,孟懿子问我怎么做才算孝,我告诉他不违背《礼记》的要求就是孝。樊迟说,怎样做才算是不违背《礼记》的要求?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按照《礼记》的要求来侍奉他们,他们去世的时候按照《礼记》的要求安葬他们,节日祭祀的时候按照《礼记》的要求来祭祀他们,这就是不违背《礼记》的要求。

总的来说,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遵从《礼记》的要求,按照《礼记》要求对待自己父母的生前和身后事,才算是真正的孝。

(6)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自注:

孟武伯问怎样才算孝?孔子说,经常关心、照顾父母就是孝。唯通“为”,在早期的汉语中,唯不是唯一的意思,如成语唯唯诺诺,唯马首是瞻等词语中,唯都不是唯一的意思。疾是多,经常,总是的意思,代表频率比较高,不是生病的意思。忧是关心、操心、担心的意思,也可理解为忧虑,结合上下文,这里的忧还有照顾、服侍的意思。

(7)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自注:

子游问怎样才算孝?孔子说,现在有很多人认为,能给父母提供衣食就是孝了。想想看,家里养的狗、马也都有充足的食物。如果不知道尊敬父母,而仅仅给他们提供衣食,这和在家里养狗、养马有什么分别哪?

(8)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自注:

子夏问怎样才算孝?孔子说,当长辈做事遇到困难的时候,做晚辈的替他去做;吃饭的时候,让长辈先吃,这些不都是孝的行为吗?

这里的色应通涩,色难有事是是一个倒装句,是有事涩难的倒装,即做事情遇到困难。

(9)原文: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自注:

孔子说,我跟颜回说话的时候,他从来没有反驳、否定过我,像个愚蠢的人一样;他离开我后,我从侧面了解他的言行,发现他对我的话都理解的很透彻,还能把我的想法做进一步的发挥,颜回不愚蠢啊!

(10)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自注:

孔子说,看到一个人当前的言行,回想他以前的所作所为,然后探究他做事的规律,谁还能在你的面前伪装哪?

察通查,是查找、探寻、探究的意思,安通按,即指做事的目的、出发点、立场、规律等意。

(11)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自注: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对以前的经验、知识进行总结、综合、推理、提高,从而创造出新的经验、知识,那么我们就可以以这个人为老师,向他学习。

温是总结、综合、推理、提高的意思,不是温习,更不是复习的意思,温本身并没有习的意思。后边一句应当少了一个之字,应为“可以之为师矣”,这是因为古人写书的时候是不说“可以”的,“可”字,就已经代表了“可以”的意思,因为古代写书不容易,不说没有纸的时代,即使在有纸的时代,纸也是奢侈品,所以古人写书时都言简意赅,惜字如金,能用一个字来表达的意思绝不用两个字,而且经常省略“之”之类的代称。

(12)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自注:

孔子说,君子做事不像青铜铸造的器物一样顽固、呆板。

器,在当时指的应当是祭祀说生活中使用的青铜制品,特别是那些礼器。在战国时代,中国尚处于青铜时代,铁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普及,器字本身从象形字的角度看,指的是刻有图案而且多口的容器,在那个时代主要指鼎之类的祭祀礼器,特点就是坚固、造型单一。孔子用器来比喻人的性格、品行,应当是指人做事顽固、僵化、呆板的意思。

(13)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自注: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自己要宣扬、主张的事情自己先做,然后再向别人宣扬,让别人跟随自己去做。

(14)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自注:

下载我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读《撒哈拉》

    我读《撒哈拉》 前段时间看齐豫的专访,不例外地提到三毛。 她说初见三毛很有些吃惊,极瘦小一个女子,觉察不出经历过那么多故事。 三毛的确貌不惊人,连“三毛”这名字也嫌潦草—......

    我读《三国演义》

    我读《三国演义》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街头中心小学六、三许怡清 指导老师:姚长莲联系电话***邮编262309 我有一本《三国演义》,它是爸爸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我非常喜欢这......

    我读三国演义[合集]

    我读《三国演义》 2010年10月初三月考卷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只这一句话,那段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史诗便展现在我的眼前。东汉末年,三国并起,那注定是英雄与英雄之......

    我读《牛虻》

    我读《牛虻》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牛虻》这本书中贯穿全文的两对矛盾纠葛,一对是亚瑟与蒙泰尼里神父之间的命运纠葛,另一对是亚瑟与琼玛以及她的情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整个故......

    读我高考作文

    【作文题目】 有这样一则犹太谚语:你需要经常在口袋里装上两张纸条,一张上写着“我只是一粒尘埃”,另一张上则写着“世界为我而造”。的确,“我”很渺小,置身芸芸众生之中,沧海一......

    我读张爱玲

    我读张爱玲 《红楼梦魇》中说“人生恨事: (一)海棠无香;(二)鲥鱼多刺;(三)曹雪芹《红楼梦》残缺不全;(四)高鹗妄改死有余辜。”张爱玲的人生四恨中没有囊括自己的情路不顺,在张爱玲的眼中......

    我读鲁迅

    我读鲁迅《阿Q正传》 《阿Q正传》出自先生的《呐喊》,是以“为人生而且改良这人生”为动力而写的。先生自语这是“遵命文学”,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

    我读龙应台

    核心提示:从2000年一直阅读龙应台到现在,资深媒体人士师鲁 客认为,龙应台的文字分两条路线,一条讲社会国家,一条讲亲情伦理,但他个人更倾向于阅读龙应台描述整个世界政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