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议论文走向深刻1(教师版)
议论文走向深刻指导 主备人:毛伟
一、学习目标:
通过范文的学习研读掌握议论文论证深刻的两种基本方法。
二、范式学习:
(一)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基础知识回顾 1.审题步骤
划——划出材料核心词
得——弄清材料的观点,确定自己的立意(材料观点一般是正确的,最好在此基础上有所补充)
核——用自己的立意反向核对与材料主旨是否吻合(补充但不能改核心词)2.立意注意点
材料的观点不是你的论点,而是你论点的出发点。写作时必须在原意和己意之间有所交待。(上海命题组长周宏)
(二)退后原来是向前
佛家有一首颇有禅意的《插身偈》说:“手把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这对我们写作文化文也很有启示意义。有的同学在写议论文的时候,不善于迂回周旋,常常直通通地一竿子到底,不仅说理生硬,往往还会使论述走向片面和极端。如果懂得“退后原来是向前”的道理,以退为进,道理就能说得周全、平稳、辩证了。也就是说,我们在展开分析说理的时候,不妨先“退一步”,采用“先肯定,再否定”或“先否定,再肯定”的方法。
如《青春不朽》的开篇:
偶然闲暇,我会习惯性地抬头。窗外有棵树,让我能摸着它的生长轨迹感念岁月。自己的人生不是也如树木,生命常在,青春不朽啊!当即舒心。
诚然,秋风的到来会将树叶纷纷吹落,将思念与感怀挂上枝头。岁月的流逝也会冲刷出深深浅浅的皱纹,让我们切切实实地感觉到衰老。
然而,谁言青春是容颜? 如《牵挂》的开篇:
牵挂,是一份非常美、非常缠绵的情愫。有人可牵挂,是喜悦;被人牵挂,是幸福。
有事能牵挂,是拥有;受事所牵挂,则是一层无形的关联,是事事关心,是一种自觉重要的满足。
想想,在有限的生命中,曾经有那么一个人时时将他的心声附于你的身上,念你、记挂你、关心你、盼望你荣耀他的生命,也用他的光,照耀你的人生,让彼此因为对方,使生命更丰硕、更壮丽,让彼此的心灵,在智慧的最高层得以沟通,引发共鸣,这应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值得追寻的乐事。但是,牵挂有时候会变成一种负担,尤其当你将另一个人的快乐与否看得高过你自己的一切时,你便不大能左右自己的情绪,而成为因他乐而喜,因他忧而苦。
在写“近墨者未必黑”这个题目时,就可以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先部分肯定“近墨者黑”的合理性,一上来说,“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许多‘近墨而黑’的现象,但是,如果一概而论,就有失偏颇了”,接下来就可以进入自己的题域,论述“近墨者未必黑”的道理了。
方法解读:
在这里“退”只是一种“姑且承认”、“暂时退却”,其目的的是为了更好的“进”,表面的退让是为下面的进一步分析、议论打下基础,埋下伏笔。在表达上,以退为进常常运用“即使”、“如果”、“诚然”等表示让步的语言形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但是’后面大做文章”。
需要注意的是:以退为进,一定要注意进退有度,退是为了进,“诚然”是为了“但是”;以退为进,绝不能犹豫不决,更不能观点骑墙,“各打五十大板”,在“但是”后面,一定要做出“大文章”来,把自己要强调的观点说深,说透。
举例中的运用:
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在论述“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这个分论点时,却举了音乐天才莫扎特的例子,这是论述过程中的“积极防御”,是事先想到别人可能会从什么方面来反驳自己,自己把话先说出来,并且说出让你反驳不了的道理。这样写议论文,就不会使论说走向极端和片面,立论就更加周密而平稳。这种写法,对只会“观点+例子”的幼稚的、简单的议论,犹有借鉴意义。
(三)从切西瓜学写议论文
要证明“这个西瓜是熟的”,最简捷的办法那就是“直切”,一刀剖开,是“生”是“熟”,立见分晓。你不要小看这“一刀”,其实你这里运用的就是一分为二的方法。写作议论文就是要求取对事物内部联系的本质性、规律性的认识,一刀下去,一分为二,就能在两个剖面上看清事物的本质了:瓤是红的,籽是黑的,哈,好瓜!虽然,写议论文并不像切西瓜那么简单,但道理是一样的。
范例一:
好奇心
好奇心,无疑是一颗希望知道自己所不知事物的心。如果只将眼光聚于此,那在我看来,似乎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大多都有这样一颗“心”。
有一种“好奇心”在鲁迅的文章中最为常见;那驱使国民争先恐后看“砍头节目”的是好奇心;那驱使乡邻听祥林嫂哭诉的是好奇心;那驱使阿Q“革命”的亦是好奇心。但,也许这些都只能称为“好奇”罢了,“心”却是失去了的。这样的“好奇”,建立在对他人痛苦的窥探上,建立在“铁屋子”一般黑暗的愚昧上,如果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奇心”,那么没有,也罢。
那么放眼世界呢?这样的“好奇而无心”也是比比皆是的。火刑柱上的贞德满足了中世纪人们的好奇心;怒吼的伽西莫多满足了芸芸众生的好奇心。这样的“好奇心”似乎成了“赤子同心”的世界语言,在这样的语言之中写的尽是愚昧,平庸,衰亡与了无生机。
试问:真正的好奇心又为何物呢?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观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心观察,即使最寻常的事物也会化为“神奇”。在远古时代,先人们仰望星空,探斗转星移的奥秘,品云淡云聚的风采;到现在,我们通过望远镜与另一个星球招手,通过显微镜感知微观宇宙。可以说,没有观察与帮助我们更好观察的工具,好奇心也会闭上心房上的窗,落满灰尘。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思考。如果“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是供我们观察的无限舞台,那么,“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则是激发与约束我们将观察成果深化的不二法门。如帕斯卡尔所言,“思维成就人的伟大,我们的一切尊严都在于思考——即使你只不过是强大自然下的苇草。”如果没有这种“灵魂在场”之下的思考,那么无论多少个苹果掉下来,恐怕也砸不出“万有引力”的发现;无论人类是多么费尽心思地观察与学习,也难有一丝一毫的创造与进步。
真正的好奇心不是“猎奇”,它的存在不是为了以平庸或愚昧的心态去“发掘”别人的痛苦,去践踏真理。它的存在,需要观察的双眼来定位,需要思者的头脑来彰显其价值。
有了这样的好奇心,困难得以排解,就会得以进步,人类得以更好的生存并维护自己的尊严……
《哈姆雷特》中有言:“身处果壳之中,也自以为无限宇宙之王。”也许,正因为有了真的“好奇心”在,我们才能以更有力的声音爆发出这样的呐喊。
更何况,因为有了好奇的心,我们的世界远比果壳广阔得多。
[简评]这一篇《好奇心》在总体构思上用的其实就是“切西瓜”的方法。文章把“好奇心”这个“西瓜”切了三刀:第一刀,把好奇心分成“不好的好奇心”和“真正的好奇心”;第二刀,把“不好的好奇心”又切成两块,一块是鲁迅文章中的好奇心,一块是“世界语言”的好奇心;第三刀,把“真正的好奇心”又切成两块。一块是“观察”,一块是“思考”。有了这三刀,文章就把关于好奇心的道理讲得比较透彻了
范例二:
底气
麦凯恩写了一本《父辈的信念》,夸示着他来自传统政坛家族的底气:按照家族惯例,读名校、经商、从政,一生坦途,一帆风顺。这是一种先天的底气。
奥巴马写了一本《父亲的梦想》,他的父亲没有给他带来金钱和地位,但是他却想凭一己之力实现消除种族歧视的愿望,实现亲证草根阶层击败权贵的梦想。当他掌舵金融海啸中的美国航母时,我们清晰地在他的眼中看到了后天的底气,这是一种令人更加信服的底气。
如果让我选择,我会选择后天底气。水手们敬重的,不是待在都市里享乐的船主,而是 出没于风浪之中的有经验、有智慧的出身底层的船长。因为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天赋、相貌都难以更改,如果每一个缺乏先天底气的人都甘于仰望那些先天条件优越的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就将缺少很多有底气的人,而社会的发展也将会滞后。人类之所以能从奴隶社会一路走来,正是因为个体意识的觉醒,千千万万普通人对先天的底气说“不”,正如陈胜疾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们无视先天底气的差距,因为这并不影响我们后天底气的养成。你看,出身豪门的麦凯恩败给了出身草根的奥巴马,沙漠中的以色列做出了世界第一的鲜花产业。所以说,不管先天的差距有多大,只要我们在后天一点点地积淀,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充实自己,那样我们就能培养出应有的底气。
是的,我们应该接受这个世界的残酷和不公平,并且坚信底层与金字塔尖绝非云泥之别,而是有路可循的。即使现在一无所有,我们依然可以放出征服人类巅峰的豪言。就像那个叫项籍的小孩指着秦始皇的车驾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就像织席贩履的刘备指着门前的幼树说:“他日当成此车盖。”他们何来自信?他们被命运安排在最不堪的位置,但是他们的胸膛内却燃烧着重铸天地的后天底气。韩寒退学,老师问他不上大学怎么生存,他说写书,办公室里的人都笑了。如今韩寒再回答“写书”,还会有人笑他吗?有时候我们微弱的底气会被周围冷漠的世界无情地扑灭,有如风中残烛。所以不妨蓄积好自己的实力,让底气成为有根系的火焰。
在我们脚下这样一个多尘埃的星球上,精心培育的植被固然青翠,然而那些无意遗落在荒原中的植物更值得我们赞叹。即使没有水源和土壤等养料,它们仍顽强地生存着,用不屈的根系和绿色的存在宣示着它们的力量与自信——这才是真正的底气。
三、作文训练: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贫困交加的梵高,在每天努力振作起来的信心的支配下画着他那色彩绚丽的画。他曾满怀感慨地说: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
不仅梵高,很多人都曾为此感叹过,思索过„„
第二篇:议论文如何写得深刻
江苏省高邮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编辑 周明雄
审核 陈学斌
议论文如何写得深刻
【知识概述】
在考场作文中,由于时间紧、压力大,很多考生论证某个观点更多地只会论点加论据,两者纯粹地叠加。而议论文论证是否深刻一直是高考评价考生作文是否高分的一个重要标准,“深刻”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个要求之一,具体表现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议论文要求说理透彻、论点深刻,必须提出自己领悟的正确观点,表达自己的深切体会:或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或点明原因,论述结果;或指出规律,预见发展;或抓住关键,击中要害。总之,能发人深省,给人启迪。【方法点拨】
一、把握四个思考方向:(1)朝深处想,揭示实质;(2)朝大处想,揭示意义;(3)朝远处想,揭示影响;(4)朝反面想,揭示后果。
二、掌握四个基本方法:(1)因果分析法;(2)披文示意法;(3)意义分析法;(4)内涵分析法。(详见《最高考》P216-218“要领点拨”)
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往往偏好用“深刻”去衡量考生作文的价值,因而,写出较为深刻的考场作文,是获取高分甚至满分作文的主要途径之一。针对议论文要求论证深刻的特点,总结了几条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供同学们写作时参考。
(一)找准切入点,集中论证。
考场作文时间很短,审题时,对题目的理解和判断要准确,又能围绕高考作文的材料与要求,找准切入点,巧妙为文。以某市“一模”作文材料“多走一步”为例,以下是某考生的文章《多走一步》(片段):
行走在黑暗无边的隧道里,多走一步,或许便能看见光亮;奔跑在长跑竞技的赛道上,多走一步,或许便已跨越终点。在有的人看来,“多走一步”似乎渺小,微不足道,但我认为。“多走一步”并不简单,而且它很重要。(第一段)多走一步,是在对事物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的一种尝试,一种勇气。„„ 多走一步,是在明确信念中的一种坚持,一份坚定。„„
多走一步,是改变现状的一种突破,一份超越,一种追求。„„
是啊,多走一步吧!“这一步”包含的深意是我们应该追求、坚持的。现在的我是一名高三百日冲刺的学子,我愿意在学习生活之路上多走一步,相信这一步中,有太多的精彩和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结尾段)(二)分析观点,深入追问。
在论述中引用了某一材料,不能停留在其表面现象认识上,要加以进一步追问原因、结果等,学会不断追问、思考。随着观点的逐层深化,一步步推向最后的总论点,整篇文章才会显得深刻。
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材料为例。显然我们先要挖掘出它的比喻义,再进行行文。才能把文章写得深刻。
第一步追问是什么,即“赠人玫瑰”是什么意思?“手有余香”又指什么?仔细分析,江苏省高邮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编辑 周明雄
审核 陈学斌
我们就可以揣摩出“玫瑰”寓指美好的事物。而且这个事物不大,也不太难;“余香”寓指自我所得,同时得到的收获。第二步追问为什么,即为什么要赠人玫瑰?因为在给予物质或精神帮助的同时,自己的精神也得到提升。第三步追问怎么办,即作为个体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在文章中,引导大家要奉献爱心,尽自己一分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人。当然,还要阐述清楚一点,施恩不必图回报,不必居高临下地对待被帮助者。因为“手有余香”,自己也有收获。如果从接受“玫瑰”一方面来说,就要写懂得感恩。这样一步步追问,一环扣一环,文章的立意也就越挖越深,论证也就更深刻、独到了。
(三)扩展联想,多角度论证。
在运用事例来分析观点的过程中,如果掌握了联想迁移能力,会让你对文章的论证更加得心应手,无论是相似联想、对比联想、还是类比联想等多种联想方法,都可以为你打开思路,寻找到论据,进行多角度论证,从而达到论证深刻的效果。
以《做个毛笔人》为例,文中有言:“时人以为毛笔之刚强缘自笔杆,而毛笔之柔弱则缘自笔头,此类割裂刚柔的说法并不可取。事实上,仅笔头便已刚柔并济,做人亦然。”在下文论证观点中,作者由此展开合理联想,想到了直言进谏过刚过激,常落得身首异处的杨修;又想到了墙头草岸边柳,以及摇摆不定,施压必曲的小人,这两类人作者都通过有力论证加以否定。做人就应该像毛笔那样,既要有直立不屈的人格,同时又要有海纳百川之心、伸缩自如之态。于是,想起了易中天先生的“人生三得”所说:“人要沉得住气,弯得下腰,抬得起头。”既要学会小草那懂得适时“弯得下腰”的柔韧,也要学会大树那永不折服,“抬得起头”的刚直。文章一环扣一环,从正面、反面、引用等多角度进行论证,做个刚柔相济的“毛笔人”这一中心论点自然就鲜明、突出而又深刻了。
(四)紧扣现实,书写人生哲理。
从试卷的材料中概括、提炼出观点,再与人生、处事、文化、历史等大方面挂钩来展开思考,进而加以论证,使论点上升到人生的高度。这样,论证就有深度,观点就显得有很有见的。
以《有一种成功叫“参与”》为例,其中有一段:“我国110米栏名将史冬鹏并不在意自己始终是那个在刘翔身后拼命追赶的人,他曾平静地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如果没有刘翔。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再关注男子110米栏’,甘做绿叶的大史,其实也在不断地超越着自己。然而,在竞技赛场上,冠军只有—个,但成功者却远远不止—个。成功,并非是指打败所有人,而是打败你自己。人们常说‘重在参与’,只要努力过,尝试过。就不算失败。参与是我们走向理想的途径,一步一个脚印,一次一点积累,成功将会逐渐渗透在每一次参与的过程之中。” 【佳作欣赏】
(2013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江苏省高邮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编辑 周明雄
审核 陈学斌
慈善需行之有道
培根曾说,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那么慈善,自然也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确凿的流露。慈善是一种精神体现,不应流于形式。缺乏关怀的慈善就成了施舍。而施舍,恰恰是毒药。
慈善,不仅仅是助人,更重要的是“省人”。当年,倘若今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得到一碗免费的食物,而非劳动得来,那么他大概也会像众多饥民一样濒于困顿。在做慈善的同时,在提供帮助的同时,要使被帮助者振作起来,鼓起生活的勇气。如果不能,勿宁不给,以免受者得之而依之,陷于沉沦。慈善中包含的的是人性的关怀,而非单纯对弱者的怜悯。怜悯是不值一钱的,而关怀却是无价的。
慈善还需以适应受者的心理的方式施行。亚圣孟子有云:嗟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自然是不提倡的,只因让人觉得像站在道德的高峰进行居高临下的施舍。不谈流于形式之嫌,此举更像在用受者的自尊心往自己脸上贴金。生前曾被媒体批评“一毛不拔”的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被发现账上曾有一笔对斯坦福大学的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捐款,而且是匿名的。我想,流浪汉对玉米、烧饼之需要,应当更甚于也更乐于对五毛、一元之需要。
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时注入关怀,又以合适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还必须行之得处。有些人,并不真的需要我们的善意。正因为有人行善不得处,才会有某红十字会人员的疯狂炫富,才会有渔夫和蛇的悲剧。将慈善行之得处,不是吝惜我们的善心,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慈善资源,去帮助真正需要的人。
我们都是苍穹下奔碌于浮世的小人物,我们的小慈善无法像盖茨夫妇消灭天花病毒那样一挥而就。我们都有自己的一颗善心,中学生、律师、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没有谁的善心更高贵。正如布鲁斯﹒韦恩所言,“英雄可以是任何人”,慈善可以流露于举手投足间。搀扶孕妇上公交车,为福利院打扫卫生,甚至与落单的老人闲聊,都可以是善心的体现。
古人根据人创作了神,而人依靠善心贴近了神。善良的心性透过慈善的举动点燃了历史的火炬手手中的火把,照亮了人类的文明。而这其中的火炬手,既可以是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可以是拒绝施舍的穷人。
点评:“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此文开篇高屋建瓴,以人性的切入去探勘善性的本质,并对“慈善与施舍”做了确切的辨析,虽不过三言两语,却字字切中要义。接着,在对慈善的关怀本质、施行方式、落实对象的几个层面上进行了缜密有效地论述,思想成熟深入,表达掷地有声,展现了一位关注社会、思考独立、尊重内心的中学生的良好风范。
文章结尾两段尤为令人称道。不被材料锁定,在有限的生活经验之上,以更为宽阔的胸襟,扩大了对善行的“施者”的界定,同时,与之延展的慈善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了更为丰 江苏省高邮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编辑 周明雄
审核 陈学斌
富的现实意义。
确实,行善路上,人人都是高贵的善性传递者,财富与善心不一定成正比,尊严也从来没有排行榜。善在大爱里,更在细节中。
点亮万家灯火
一个热心慈善的富翁,向三个贫困家庭提出捐助,却收到迥然不同的答复。
一家拒绝,以为是施舍——这是戒。一家犹豫,声明要偿还——这是虑。一家欣然,感激地接受——这是善。面对他人的善心与善举,我们理所应当以善回应,在这一来一往中,爱在传递,善在弘扬。
戒者,乃戒心、戒备,实在要不得。就好比在凛冽的寒风中饥寒交迫的时候,突然有人端来一笼热腾腾的包子,你却嗤之以鼻,眉眼高扬,啐了一口唾沫,拂袖而去,这该是多么让人心寒!比起施舍,我们更应说是帮忙与互助,没有富人与穷人间的高低不等,将彼此联系的应该是共同进步,谋求大众幸福的温暖纽带。若存戒备,则是筑起冷酷高墙,密不透风,爱也无从渗入。
虑者,乃忧虑、焦虑,也非为上策。虑者将他人轻松的好意化为了自己肩上无形的千斤重担,他们明白接受应当回报,却并未透彻领悟这回报的内涵。他们将目光聚集在所接受的善款上,思量着自己日后是否有能力负担起这重债,殊不知若是把接受的善心融入生活,发散出去,尽己所能点亮那些更需要光明的人们的心房,那该是最好的回报。所谓虑,也是多虑了。
善者,受于外物,发于内心。接受善意,明白他人的好;学会感激,点亮自己的心。在危难关头,适时抓住别人伸出的援手,也不仅仅是接受,更需要内心的空旷与澄明。倘若如戒者一样的拒绝,那么日后的生活该还是在温饱线上挣扎。更重要的是,不懂得接受,便不懂得给予,闭塞的心又还容得下多少爱的填充?倘若如虑者一样的多虑,那么日后的生活该是被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压力压垮了腰,接受而只念偿还,不知更大范围地传播开去,爱心也是要枯萎在手心里。
惟有善者,不设无味戒备,不思多余念想,懂得接受,也该是会乐于分享。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这话并不只在施予者,在授予者身上同样适用。接受,并感恩,让光明传递,照亮自己,温暖他人,点亮万家灯火。
点评:这篇考场作文当得起“文质彬彬”四字。内容上写的是对三个家庭的评议。要评议就要表态,表态就要言说理由。这很考功夫,思想深不深刻就在这理由上。面对富翁真诚的捐助,眼前贫困的家庭该不该接受呢?作者认为要看是否有利于善的传递,爱的弘扬。能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理由,很见思想。江苏省高邮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编辑 周明雄
审核 陈学斌
【作文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深山里有块寂寞的石头,总希望有一天能够像鸟儿一样高高翱翔,虽然每次总被同类嘲笑,却不改初衷。有一天,一个叫庄子的人路过,石头对他倾吐心声,庄子说:“你先长成一座大山!”于是石头吸取天地之灵气、自然之精华,承接雨露之惠泽,拼命生长,不知经过了多少年,受了多少风雨的洗礼,它终于长成了一座大山。
于是,庄子招来大鹏以翼击山,天空乌云密布,雷电大作,一时间地动山摇,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之后,山炸开了,石头飞向天空,像最矫健的老鹰冲向蓝天。虽然坠落无法避免,但石头已经亲吻过那片梦想的天空,那种幸福别的石头又怎么体会得到?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立意
1、“深山里有块寂寞的石头,总希望有一天能够像鸟儿一样高高翱翔,虽然每次总被同类嘲笑,却不改初衷。” ——不甘平凡,不怕嘲笑,心怀梦想,就能创造奇迹。
2、“于是石头吸取天地之灵气、自然之精华,承接雨露之惠泽,拼命生长,不知经过了多少年,受了多少风雨的洗礼,它终于长成了一座大山。”——实现梦想,需要长期努力,默默积蓄。
3、“虽然坠落无法避免,但石头已经亲吻过那片梦想的天空,那种幸福别的石头又怎么体会得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实现梦想是最大的幸福。
第三篇:议论文写作如何实现深刻
议论文写作如何实现深刻
考试说明把高考作文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充分体现了高校选拔高素质人才的精神。发展等级给考生提供了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其中第一个要求就是“深刻”,可想而知“深刻”在议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而在高考应试作文中,议论文写作又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让学生写出说理深刻透彻的议论文在平时的训练中是很必要的。
《考生大纲》对“深刻”的要求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观点有启发性。
下面,笔者将通过具体实例,谈谈考场议论文实现深刻的几种途径。
(一)探究社会背景,凸显本质
以《话说一掷千金》为例:“有了钱怎么花,似乎是个人的事。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从灯红酒绿的豪门夜宴移到农舍窑洞,警惕拜金主义的话题会变得更加沉重。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到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但现在还远非黄金满地。我国人均GDP还不到4500美元,在全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排行榜上,我们的座次仅仅是几十位,光是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就有许多农民仍在为温饱问题发愁。如果把一掷千金的做法放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我国刚解决温饱问题这个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就会发现,这种奢侈之风在污染着社会环境,损害着社会主义人际关系。”
“我的钱该怎么花你管不着”,这一观点看起来很是合理,但是将其放在我国基本国情的大背景下,这种做法的错误性本质就凸显了出来。因为任何现象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我们在论及这一现象时。若能揭示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本质就会凸显出来,进而使说理走向深刻。
(二)假设推导,正反对比
这种做法就是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假设分析,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2012广一模语文作文《不放下》:“回顾历史,当无尽的艰辛,黑暗的现实,被贬的挫折无情的嘲笑着他们对责任的固执坚守时,他们没有选择放下。玄奘大师,只身穿透五万里的沙漠,没有神通广大的徒弟,没有结伴而行的法师,坚定地喊出‘宁向西天一步死,不求东归半步迈’的信念„„特蕾莎修女,毕生在贫民窟为穷人服务,受尽千般万般不解与嘲讽„„电影《十月围城》中,十三个普通人用血肉之躯筑起中华民族的围城,靠的是对革命胜利的责任的不放下。倘若他们放下对社会对人们的责任,倘若他们选择了安逸的生活,他们的内心只能享受物质的富足,却无法享受精神的富有,退缩与放弃只会永远的拷问着他们的灵魂。„„若社会仅有‘放下’的故作潇洒,却没有‘不放下’的勇敢担当,历史的潮流又怎能向前发展?”
先叙述三个正面事实论据,接着用“倘若„„”“若„„”两个复句,从反面假设分析,从而论证了“不放下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的责任”这一中心论点。
(三)反弹琵琶,逆向思考,见解新颖
以一篇《‘软骨’哲学》的文章为例。
“当我们抚摸昔日历史那伤痕累累的面庞,当我们探得今日人性那微妙复杂的斑斓景象,我们就不难看出,“软骨”中蕴含的“妥协”其实是一门艺术„„只有内心勇敢的人,才懂得这种妥协的力量;只有意志坚韧的人,才懂得这种“软骨”的刚硬。我甚至要说,它其实是一种成熟而深刻的人生哲学。”
“软骨”历来被主流社会视为卑劣下作﹑无耻低贱的品行,而本文的作者却为“软骨”
叫好,甚至称其为一种“成熟而深刻的人生哲学”,阐述别人没有阐述的观点,让读者耳目一新,深受启发。对过分强调刚直不阿的斗士精神的人们来说,这的确是一剂清凉药,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这就是运用逆向思维,为论证某个观点通过反面思考确立新观点,阐发新见解的反弹琵琶式方法。
(四)分析说理,条分缕析,论证充分
作文要想做到深刻,最关键的做法在于分析。南朝梁代文学理论界刘勰说过:“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意思是说议论像劈柴,重要的是能够按照木材的纹理把它劈开。议论文写得好与不好,与作者的分析说理得很分不开的。
要想做到分析说理透彻,一篇议论文围绕中心论点,一般要分解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论点,然后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文章才有分量。
同样以《‘软骨’哲学》的文章为例。
文章在提出发人深省的观点之后,围绕中心论点设置了三个分论点:首先,“软骨”具有明确的本质和指向;其次,软骨精神具有幽默的风骨;再次,软骨精神具有策略性。然后分别摆了三个事实论据:毛泽东在游击战中的16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文化界的一个关于七七四十九还是七七四十八的例子,七七四十八的对象是领导。光举例还不够,有了事实论据之后还得分析,使得观点和材料相对接,这样事例才能为观点服务。一定注意:事例之后的议论分析,是观点和材料相结合的玉纽带。《‘软骨’哲学》这篇文章,摆事实,讲道理,多方面﹑多角度地揭示了“软骨”的本质,有力的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看来,提出新颖的见解并不难,难的是说理充分;没有充分的分析说理,光在观点新颖上动脑筋,就成了刻意标新立异,自然难以服人。
(五)辩证说理,全面分析
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这时就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用全面地观点分析事物,才能避免说理地片面性;还需要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事物。
当我们把一个问题论证得差不多的时候来点辩证说理,会使道理说得更深刻。同样,《‘软骨’哲学》这篇文章,在这一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我这里不厌其烦地谈论“软骨哲学”,并非否定铿锵硬骨,亦并非主张放弃原则,而是指在某种特定得情形之下,用隐忍迂回的方式,赢得自由,赢得胜利。”在这里,作者在肯定“软骨哲学”的时候,也没有否认铿锵硬骨。这样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全面分析,又有所侧重,促使议论走向深刻。
(六)横向思考,由点到面,由此及彼
运用横向思维,由点到面想一想,可以拓宽思路,找到最佳的立意角度,既可以使议论说理走向深刻,也可以充实文章内容,做到论据充实。
2012广二模的作文“改变世界”或者“改变自己”。
一篇题为《坚守自我》的文章在列举了马丁·路德·金“改变世界的使命”事例之后如是说:“这份自我坚守,其过程注定惨烈。世界那么大,人与它博弈怎能不受伤。更有甚者在抗争中走向了自我灭亡。屈原大声疾呼,‘忍而不能舍也’,最终投进了汨罗江;海子在心中建了个和梭罗一样的小木屋,带着它躺到了铁轨上;为艺术失去理智的梵高,不为世界所爱的可怜梵高,在麦田惊起生命中最后一群乌鸦。人类与世界斗争得史册上,血泪是何等悲壮的底色。”(这里,自我与世界的博弈,排比叙例,展现“改变世界”者即使失败而精神感天动地)试问沧浪濯缨的屈原,岂能接受沧浪之水用以濯足?试问若是嵇康从此不写绝交书改写奏章,三千太学生是否还能听得进那曲《广陵散》?试问后世诸位,梵高的向日葵若向金钱绽放,我们岂会为之震撼?(这里,精彩的排比反问,作者得观点得以强化。)
这样由马丁·路德·金的详例,这个点,进而引出几个略例排比,这个面。最终使
说理走向深刻。
(七)联系现实,升华主题
在完成上面的几种方法之后,我们可以在文章的结尾部分联系社会现实实际,使文章具有现实针对性,进而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意图,使全文主旨走向深刻。
同样一篇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2012广二模文章的结尾如是说:“就像今天,我们不能阻止十八路人冷眼旁观,但却可以改变自己,做弯腰拾起道德的第十九人。让爱与善良之星火燎亮整个中华大地。”
这篇文章的结尾回到现实热点,让高远的立意落到实处,体现现实关怀。
当然,以上几种途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可能全部用到,临场写作时能用上两到三个,已经实属不易。笔者认为将上述方法加以实用的最好作文模式是“六段论式”: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段,详例剖析,叙议结合。(叙事不要过于详尽,首尾是议论性评价文字,中
间是高度概括性地叙述。)
第三段,略例排比,形成气势。(三到四个为佳)
第四段,反面事例。和上面的二﹑三段形成正反对比。
第五段,辩证分析,结论不可绝对。
第六段,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第四篇:走向现代文明的深刻变革
走向现代文明的深刻变革
开篇的话
住进跟城里人差不多的房子,走上流金淌银的产业路子,出门坐车子,健身有坝子,看小病不出村子……在我省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的当前,一朵奇葩正在广袤农村绽放,它就是新农村综合体。这个新鲜名词的背后,折射出我省新一轮城乡巨变。
新农村综合体是省委、省政府在总结我省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灾后重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全新新农村建设模式。它比新农村建设和示范片建设起点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更高,是一项没有先例的实践,是基于四川实情的探索。
四川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文化丰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如何才能因地制宜、找准特色、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工作?
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具备条件的地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开始了探路,灾后重建、盆周山区、乡村旅游等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模式应运而生。从不断涌现的鲜活经验中不难看出,新农村综合体始终绕不开四个问题:一是规模,二是主体,三是产业,四是选点。只要解决好了这四个问题,它就有章可循。
它以农民为主体,在具备乡村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的同时,又吸纳了城市的先进要素;既依托乡村行政区域,又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是一种开放式的要素聚集区,是农村中的“现代集镇”。
省第十次党代会将“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作为推进四川跨越发展的总体战略,无疑给我省的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源。在此背景下关注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意义深远。
(杨阳)
第五篇:议论文写作训练(深刻)
议论文写作训练(5)【学习目标】
掌握以小见大、比较鉴别的说理方法,提升议论文的深刻性。【课前阅读】
《必修5》71-73页,回忆所学《劝学》《师说》《游褒禅山记》《拿来主义》体会其中的论证的方式。
【学习内容】
所谓深刻性就是能够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本质的分析,具有深透的见解,具有社会及人生意义的感悟,富于哲理,给人以启发。高考写作评判标准中有一条关于“深刻”的等级划分:深刻——较深刻——略显深刻——个别语句有深意。在这个等级中,“深刻”级别是“发展”等级的最高追求。一篇应试作文要想有更高的表现必须在深刻性上下功夫。增强文章的深刻性有很多方法,这里主要学习两种常见的思路和方法:
(一)以小见大:
从小事情中发掘出大道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写在一次家庭谈话中关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结果“妻”“妾”“客人”都说“美于徐公”,作者由此思考“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因此联系治国问题,告诫齐威王要“王之蔽甚矣。”从而提醒齐威王及时改正,最后“战胜于朝廷”。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后文说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作者从一次登山阐明治学道理
这些名篇立意高远,但都从生活小事和现象分析入手,循序渐进,分析因果关系,使文章具有的深层思维。
(二)比较鉴别:
将一个事物跟另外事物进行多角度分析与透视,全方位地挖掘异同,寻求科学结论,是人的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比较的目的是为了鉴别、突显,比较的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是让思考走向深入、走向全面综合的过程。如《师说》是一篇论述从师学习必要性的文章,它批判了“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匡正时弊高扬“从师”风尚的非凡勇气和精神。其中第二段重点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作者借三组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得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的结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比讽刺了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学小遗大;又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对比讽刺了士大夫之流虚荣自误、迂腐可笑的思想行为。
目前在任务驱动作文中比较权衡已经是这类材料作文的特点。其中要求 “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都在引导同学们进行比较分析,在特定的情景中弄清材料和对方观点症结所在,有时通过驳斥对方观点或材料的错误、荒谬,来证明己方观点的正确,形式上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它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抒感情,从而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
小结:根据以往议论文的写作,同学们立意宏大宽泛,泛泛而谈,不仅内容空洞且贪大求高或罗列堆砌事例,没有分析,而“以小见大”“ 比较鉴别”这两种方式可以使内容挖掘越深,文章就越容易写得明确深刻,内容充实。而要使自己的文章充满哲理,又颇有启发性,就需要平时学会观察思考,以持久的阅读积累,建深厚的底蕴,求广达深,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大道理往往蕴含在小的生活中,而比较更能突出事物的特点。
【范文参阅】(1)高考满分作文选 拒绝平庸
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渺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
只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不由又想起一群人,他们也曾坐在这考场,也曾为了理想而奋斗,而他们现在,叫做“蚁族”;他们的住所,叫“蜗居”。当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抹平了棱角,当学过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丢弃在脑海尽头,他们早忘却了身为高学历人才的骄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丧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让顺从。没有人生来就是任人践踏的草芥蝼蚁,但如果有一颗甘于平庸甘于卑贱的心,那唯一的归宿就只是蝼蚁。
要成为强者,必先有一颗强者之心;要俯瞰平庸的众生,先必有一股“登临意”。对,登临,是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登临,是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登临。
是否有一颗强者之心,一颗超脱平庸的心,是平庸与出众者的分水岭。人只是会思想的苇草,最高贵的就是会思想。所以人的高贵来自灵魂,来自思想层面的高贵。有了一颗拒绝平庸的心,终有人会从你眼中的坚定,从你不俗的谈吐与紧握的双拳看出你的不凡。即使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即使会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诋毁,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仍会有“香如故”。
“蚁族”又如何?若心怀鸿鹄之志,俯视那有着优厚境况的燕雀,我坚信:终有一天,能“扶摇而上九万里”,“朝游北海暮苍梧”,携长风,浩荡而去。
相信“风沙渡”的主人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世俗的商人吧?如果不是一个来自黄土高原的汉子,也必是腹藏诗书但不得不囿于世俗的文人。否则,怎会有如此豪情、如此透着古韵气息的招牌?
我必去“风沙渡”。酒菜已不重要。小酌后,与老板相视而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拒绝平庸,世界有你而精彩。
[简评]:开头真正从“小”说起,以“风沙渡”作引,一种即兴的慧解与内在的积淀交相激荡,上升到思想层面的高贵,鼓舞起粗犷渺远的豪情,使文章既有“意识流“式的自在顺畅,又有哲思性的阔大视野和空灵想象。切己的感受,诗意的沉思,萦迴的畅想,在一种特殊的情境中集聚为奔放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