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与情人》和《钢琴教师》中母子关系比较

时间:2019-05-13 11:11: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儿子与情人》和《钢琴教师》中母子关系比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儿子与情人》和《钢琴教师》中母子关系比较》。

第一篇:《儿子与情人》和《钢琴教师》中母子关系比较

《儿子与情人》和《钢琴教师》中母子关系比较

摘要:《儿子与情人》与《钢琴教师》分别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与奥地利作家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于1913年和1983年发表的作品,虽然相隔了近一个世纪的距离,但是这两部小说中却有着许多的共同体验,本文将从以爱为名的共同毁灭,父权制下的女性悲剧两个方面对两个文本中母子非常态关系的成因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钢琴教师;儿子与情人;畸形关系;父权机制

《儿子与情人》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一经发表就遭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批判,1961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发起了禁书运动,在租用的一辆被称之为“淫秽书籍曝光车”所展示的不宜阅读的书籍中,《儿子与情人》被列在首当其冲的位置。在近一个世纪之后,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发表的《钢琴教师》也遭遇了相似的命运,甚至她的小说一度无法在奥地利本国得到认可。然而这两部小说却在毁誉参半声中获得了永恒的声誉,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在这两部小说中“母亲”这一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她对于主人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两个母亲与孩子之间那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抗的特殊关系导致了“母亲”角色的异化,也使得孩子丧失了完整的精神人格。

一.以爱为名的畸形母子关系

两部小说中,我们在看到两个家庭中的两位母亲所表现出的最原始最传统的母爱的同时也无时无刻的感受到这份母爱中所掺杂的其他的功力因素与情感因子,因而母子关系就变得十分的复杂。

《钢琴教师》中的科胡特太太与所有的母亲一样深爱自己的女儿。为她准备丰盛的晚餐,照顾她的生活,“埃里卡非常健康,这条母亲羊水里的鱼,养的很好。”[1]P50而与此同时,“埃里卡被母亲看成是实现自己功力人生的工具。”[2]母亲对于女儿理所当然的压榨和掠夺令人匪夷所思。她控制女儿的一切,一个年近四十的女人没有支配自己金钱的权利,没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没有人际交往的权利甚至不能有正常的男女关系,“埃里卡,荒野上的花朵。这女人因这花而得名。”[1]P21的确,埃里卡的生活就是一片荒漠,没有一丝的生机。母亲决定一切,计划一切。在埃里卡还很小的时候,“母亲已经为埃里卡早早地选择了一种艺术家的职业,以便能从艰辛学得的精美艺术中不断赚取金钱。”[1]p22埃里卡在家里是母亲的宠儿,“她不必为家务活受累,因为家务活中所用的洗涤剂会毁了钢琴家的双手。”[1]P5母亲想要的是“绝对的世界级的声誉”,而埃里卡想要的仅仅是一双高跟鞋。母亲拼命存钱想作为未来的建房储蓄金,而三十多岁的女儿只想得到一条自己心仪已久的连衣裙。埃里卡被当成是母亲“活泼好动的财产”,而母亲享有这笔“财产”的支配权。母亲想从劳动者的底层爬到艺术家干干净净的梯子上就踩着埃里卡的人生往上爬。一旦女儿损害了她的利益她就会变得歇斯底里。“女教师只是一直留在昏暗的屋子里,身旁是年迈的母亲,再也干不了什么事,只是用一架望远镜朝远方眺望。”[1]P158这就是“母亲”这个名词强加给埃里卡的生活状态。被切断了除音乐之外与外界一切联系的埃里卡只能靠自虐,偷窥,偷盗,跟踪甚至是残害他人的方式来“享受一次自己的青春”。音乐是艺术家的语言,艺术家们用音乐思考,用音乐来表达生命,音乐真正的力量是来自艺术家充盈的灵魂。正是母亲阻断了埃里卡与艺术所有可能的联系。母亲的“爱”毁掉了女儿的生活,也毁掉了“母亲”的全部意义。母亲的身份虽然存在,但是母爱的实质早已消失殆尽。

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的“母亲”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丰满的文学形象。莫瑞尔太太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曾经家境殷实,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说一口标准而流利的英语,同所有的那个年纪的女孩子一样对爱情十分憧憬,为了爱情她能够冲破诸多现实障碍与矿工出身的莫瑞尔结婚。然而,当一个被爱情征服的小女孩走进家庭生活成为一个妻子后,家务劳动的繁重,经济负担的沉重,丈夫的温情不再使她陷入了深深地忧愁和苦闷中。婚后两年,莫瑞尔太太就已经在精神上失去了丈夫。她将所有的精力都转移到了孩子们的身上,尤其是对这个娇嫩、安静、敏感、纤弱,整天像个影子似的跟在自己身后,整个心灵都在关注着自己的儿子保罗更加依恋。莫瑞尔太太成为了“被迫从精神上遗弃了丈夫,而把全部的爱倒向了儿子的母亲,渴望从儿子身上捡起失落的青春的梦的母亲,一个无可无奈何的梦的母亲。”[3]P22随着保罗的成长,母爱在产生了异化而儿子也不再是儿子了。保罗让母亲找回了失落已久的爱的归属,母亲完全成为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当保罗与女友米丽安的联系密切一些的时候,母亲就立刻醋意大发,尖刻的挖苦保罗,质问保罗甚至是挑拨保罗与米丽安的关系。母亲想用儿子的感情来弥补自己缺失多年的爱情,利用自己母亲的身份来攫取儿子的爱情,但是这种攫取又是隐蔽的,让人无法非议的。米丽安的失败是必然的,而保罗也在母亲和米丽安的这场争夺战中十分的痛苦,他最爱的是母亲但是年轻的生命却被米丽安吸引这使他变得烦躁,迷茫。无法正常的与米丽安交往,在与母亲畸形的爱恋中逐渐丧失了正常的恋爱能力,母亲的情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保罗的精神世界,尽管他已经是成年人了,但是他却无法像一个正常的青年男子一样去恋爱,生活。与米丽安纯精神的恋爱和与克拉拉纯肉体的索取都以失败告终。在母亲去世以后,保罗的灵魂依然深陷泥淖。

不管是《钢琴教师》中用爱的枷锁囚禁女儿的科胡特太太还是在《儿子与情人》中以爱之名来占有儿子的莫瑞尔太太,她们都在自以为是的“爱”的外衣下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毁掉了孩子个体的完整性与独立性。最终造成了孩子情感世界的荒芜和对现实世界的无所适从。

二.“父权制”下的女性悲剧

在《钢琴教师》一开篇科胡特太太就以一个家庭独裁者的形象登场。在生活上牢牢掌控着她年近四十的女儿。为一件连衣裙母女俩会大打出手,为一个新发型引发激烈的家庭讨论,决定女儿外出时穿什么衣服,精确的计算着女儿回家的时间,稍有延误就会没完没了的盘问。母亲把化妆品,衣服这些具有女性特征的东西通通视作眼中钉。母亲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一切与音乐无关的东西的向往都是爱慕虚荣。在这个父亲缺席的家庭中母亲很早就扮演了父亲的角色,一直以来她就是父权话语的代言人并逐渐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正如女权主义的先驱伍尔夫所说的:“千百年来人类社会一直在父权制的控制下,父权制的思想文化传统被潜移默化地渗进每个人的骨髓里,在它的影响下,广大妇女常常被麻痹,心甘情愿地屈从于男性,把男性标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否定自我,轻视自我。”[4]P66在这种压抑下,科胡特太太完全否定掉了自己的女性特征。她看到的是父权力量在统治着世界,在埃里卡身上母亲尝到了权利的甜头,习惯了掌控一切,母亲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男人。但从本质上正如拉康所言,“(母亲)不可避免的在场时刻,仅仅是为了传递父亲之名和传达父亲的话。”[5]P19。在这个家庭中母代父职这一隐性关系以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展现了在父权制的压抑下女性始终是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即使是在母亲极端行为刺激下做出的反抗行为也仅仅是一些无谓的挣扎,“她一边咒骂母亲是卑鄙的坏蛋,一边心里企盼着母亲热烈的亲吻自己一下,立即同自己和解。”[1]P8。这种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埃里卡无法在母亲身上找到情感宣泄的出口,长期的精神奴役使埃里卡开始用自虐,自残身体的方式来排解愤懑,释放内心的绝望,以身体的痛感来获取精神的快感。当她在面对一个男性的追求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在隶属母亲多年之后,她绝不能再隶属于任何男人。埃里卡被克雷默尔吸引但她想到的确是如何去控制这个男人。最后她将自己受虐的性幻想写成信交给瓦尔特,瓦尔特终于在百般恼怒与愤恨中让埃莉卡身心受到重创。故事的结尾,埃里卡看着阳光下与其他人谈笑的克雷默尔毫不激动的把刀刺向自己的肩膀„„,世界毫发无损,没有停顿,而埃里卡则迈着悲剧的步伐走向她毫无未来的人生。

《儿子与情人》这部小说中母亲始终是一个“他者”的形象。她不断的变换身份但始终是男性的附庸,她是莫瑞尔的妻子,威廉的母亲,保罗的母亲与“情人”。甚至,大家都忘记了她叫做格特鲁德。自从她嫁给莫瑞尔之后她的名字就几乎再未被提起。从最初为了丈夫,而后为了儿子。莫瑞尔太太始终都是依附于男性去生活的“客体”。“女性形象在文学中的存在往往又与爱联系在一起,不管这种爱是伟大的爱情还是了不起的母爱,那些浑身浸透着爱的女性,往往因着爱而将男性的世界当作自己的世界,她们丧失了自我,却无法在这个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中得到相等的回报。她的爱最终使她变成了‘物’―男人欲望的对象或家务劳动的工具。”[7]P205在《钢琴教师》中埃丽卡在“父权”的沉重负担中过着一种清教徒的生活,又在克雷默尔建造的幻影中沦为男性泄欲的工具。最终走向了彻底的自我毁灭。而在《儿子与情人》中莫瑞尔太太因为对孩子们的爱而心甘情愿的充当着家务劳动的工具,甚至在怀孕时丈夫被打了之后依然回到家里镇定自若的干起了日常的家务。当保罗专横的对母亲发火后“她被抛到一边,但她依然坚持侍候他,给他烧饭,甘心情愿的为他卖苦力。”[6]P382莫瑞尔太太始终将男性世界当作自己的全部世界,最终使儿子与自己都陷入到一种痛苦之中。保罗最后只能选择以结束母亲的生命的方式让他们从这种畸形的关系中解脱出来。

在以爱为名的非常态的母子关系中谁也逃离不了悲剧的结局,科胡特太太一生精打细算,策划女儿的人生,把所有人都隔绝出埃里卡的世界,将自己与女儿紧紧的绑在一起,最终她也只能看着自己的女儿被凌辱自己却无能无力,眼睁睁的看着女儿走向毁灭,看着自己走向毁灭。莫瑞尔太太用儿子的感情来弥补自己失去多年的爱情使保罗深陷在这种泥淖之难以自拔失去了恋爱的能力,最后选择结束母亲的生命,痛苦的在黑暗中寻找新生。

这两部同是作者半自传性质的小说虽然在时间,空间与情节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非正常的“母”与“子”的关系却是它们所共同探讨的问题。这种关系所导致了两代人的悲剧,如何去平衡情感与理智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钢琴教师.宁瑛,郑华汉译[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

[2]赵俊.李倩《寻找和求证―试析,〈钢琴教师〉的女性身份意识和角色意识》[J],名作欣赏,2005,(10).[3]冯季庆:劳伦斯评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4]吴庆宏.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女权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方生.后结构主义文论.王岳川主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6]D?H?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何焕群,阿良译[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

[7]张岩冰.女性主义文论.王岳川主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第二篇:内心听觉与钢琴教学关系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将内心听觉训练融入到钢琴教学中,首先阐述了内心听觉的含义,内心听觉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以及钢琴教学对内心听觉能力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内心听觉的具体策略,意在培养学生的听觉记忆和音乐想象能力。

关键词:钢琴教学;内心听觉;关系;方法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也推动了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增加,很多家庭非常重视子女接受艺术教育,钢琴成为了热门音乐乐器,并逐渐普及开来。但是无论是业余学员,还是高校钢琴专业的学生,在弹奏钢琴过程中偏重背谱与弹奏技巧的学习,而忽视了内心听觉的培养,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弹奏技巧上已经驾轻就熟,但是在音乐效果上火候不够,弹奏给人以机械与可以模仿的感觉,缺乏演奏的灵魂应有的感召力,没有演奏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内心听觉贯穿钢琴演奏的始终,可以说是钢琴演奏的灵魂,这是需要加以重视的。

一、内心听觉的内涵

内心听觉的产生与人的大脑是密切相关的,当音乐进入大脑后,人通过外界的声音产生了某种声音的感性认识和记忆,并逐渐影响到自己的心理活动,产生特殊的心理反应。首先人通过听觉接收到来自外界的音乐,对这些声音产生听觉意向,以不同的生活阅历通过人脑产生不同的形象,再通过自己的审美观对声音进行评价,最后把这种评价和感受储存在大脑中。而声音意象不是简单地通过人的听觉来接受和评价外界的声音,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情感来体会,是感性和理性认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钢琴教学与内心听觉的关系

(一)内心听觉培养提高钢琴教学效果

钢琴演奏的音乐是人们的听觉盛宴,需要人的完整的听觉功能来鉴别和审美。内心听觉是把客观的声音评价转变为主观的心理感受的过程。内心听觉不是简单地通过听觉能力来接收外界的声音,而是对音乐产生的审美认知以及情感体会。内心听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把听觉意象变为心理意象的过程,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起到了微妙的作用,是音乐作品创造力产生的源泉。举个例子,优秀电影大片的创作过程中,往往宏大壮观的场面会搭配背景音乐,如果这时背景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能够与情节所表现的气场相符合,就会让听众记忆犹新,内心产生与影片场景同样的情感,这就是音乐的内心听觉在起作用。内心听觉的作用体现在钢琴音乐的创作、弹奏和体会的全过程,所以作为钢琴演奏的学员,要加强对内心听觉能力的训练。著名的钢琴教育家周广仁曾经这样评价内心听觉的作用,内心听觉就是在内心中提前默唱,在弹奏钢琴曲之前,在心中产生声音意象,并把这种完整的声音储存在大脑里,在弹奏过程中把心理意象与弹奏技巧结合起来,或者说是用心来弹奏钢琴的过程。

(二)钢琴教学促进内心听觉

1.钢琴读谱与内心听觉的关系

读谱是钢琴教学的基本技能,在读谱的过程中就能训练学生的内心听觉。通过内心听觉的培养又反过来指导读谱的过程。读谱往往因为比较枯燥而让学生不太重视,或者说学生侧重于钢琴弹奏技艺的训练,忽视了对曲谱的研究。有些学生在弹奏钢琴之前,没有领会乐谱在创作之时所要表达的情感,以自己的主观体会为基础进行演奏,导致与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背道而驰。假如演奏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品在创作之初的情感表达背道而驰,就造成了原本有着较为明显的社会背景的音乐作品,变得没有时代感了。所以乐谱不仅仅是简单的五线谱,而是表达作品情感的诗歌,这需要每个钢琴演奏爱好者去详细品味,把握乐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内心听觉能力。

2.钢琴背谱与内心听觉的关系

背谱和读谱相比,在心理活动方面基本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在于背谱是读谱基础上的加强记忆过程。而记忆过程分为外显的记忆和内隐的记忆,这两种记忆都是内心听觉训练过程中必须使用的方法。领悟性和音乐素养比较出众的学生,对作品曲谱的记忆大多是长时记忆的,包括听觉和视觉的记忆,所谓的“背”,指的是以抽象为特点的逻辑记忆。不论音乐素养的高低,听觉记忆应该主导钢琴背谱的过程,因此直接影响学生的内心听觉。

三、钢琴教学培养内心听觉的方法

(一)加强学生对钢琴音乐的倾听训练

学会倾听是培养内心听觉的前提和基础,倾听不是简单地通过人的听觉来接收来自外界的声音过程,而是通过内心的感知和审美观来感受和评价音乐。养成倾听的习惯能提高钢琴弹奏的音准,在音调弹奏失准的瞬间能够及时发现。钢琴曲的风格是多样的,旋律变化很快,只有在不断倾听的过程中,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诞生时的情感流露,对作品产生共鸣,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点。同时倾听应该配有相应的画面,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观看大型音乐会和音乐剧等,欣赏钢琴演奏名家的激情表演,洞察钢琴艺术名家在弹奏时的表情和状态,听觉与视觉相结合,使学生的倾听训练更能完整地感受曲目所表达的情感,为今后独立演奏各种钢琴曲目打下基础。学生以自己倾听钢琴音乐为主,教师要通过不同演奏风格之间的对比,来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比如说,教师可以作出示范性弹奏,或者是多媒体中播放的钢琴资料,然后让每个学生弹奏一遍相同的曲目,通过录音播放给大家倾听,学生在听到自己弹奏的音乐时,与教师的示范或音频资料作对比,找出自己在弹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作进一步的点拨和引导,并总结问题产生的根源,然后让学生再次演奏一遍,反复作对比直至基本相同为止。这种反复对比的方式虽然比较耗时间,但效果是很明显的。教师也可以锻炼学生的音乐鉴别能力,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音准有误的钢琴作品,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和辨别,丰富学生的听觉阅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欣赏鉴别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素养

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提高音乐专业素养是关键。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当弹奏某音乐作品时,并不是马上教授弹奏的技巧,而应该向学生详细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真实目的,这样有助于学生顺利地运用演奏技巧,弹奏出符合作品风格的音乐来,也能让听众感受到作品创作的真实意图和目的。音乐作品往往是作曲者的精神食粮,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会受到国度风俗、民俗特色以及流派的影响而不尽相同,因此只有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素养,最终有助于内心听觉的培养和提高。

(三)教师加强正确的钢琴视谱演奏指导

视谱是钢琴教学中内心听觉训练的基础,正确的有效视谱习惯有助于钢琴学习快速入门。在教学过程中,视谱想象有助于内心听觉水平的提升。在没有外界音效的情况下,学生拿到乐谱后,应指导学生先进行一段时间乐谱和旋律结构的视觉观察并通过低声哼唱等方式,让学生对乐曲有一个全面分析和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在视觉记忆的基础上在脑中对乐谱音响和情感进行新的思考,加强学生对乐谱以及对所要表演的音乐深入理解,并形成自己的内心听觉。通过这样一个内心思考和歌唱的过程,学生读谱和内心听觉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内心听觉应贯穿于钢琴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把作品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变成弹奏者自身内心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弹奏钢琴作品之前,应先学会怎样去倾听音乐,并注重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提高自己的音乐专业素养;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侧重于钢琴技巧而忽视内心体验的教学模式,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在今后的音乐道路上,创作出带有自身情感烙印的钢琴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徐媛媛.论内心听觉在钢琴教学中的实践[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4.[2]牛春雨.试论钢琴教学中“内心听觉”的培养[J].艺术教育,2010(08).[3]盛跃明.浅论钢琴教学中的内心听觉的训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第三篇:浅析儿子与母亲、情人的关系(《儿子与情人》读后感)

《儿子与情人》读后感

——浅析母亲、儿子与情人的关系

在本学期的20世纪西方文学史课上,老师讲到了劳伦斯及其作品,这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带着对其作品的一些理解,我看了他的小说《儿子与情人》,说实话很吸引我。或许很多人都只知道这是一部经典的情色小说,对它都或多或少的敬而远之,我也差不多,至少不太敢拿着书在别人面前看。真正看过后,才知道自己之前对它的理解有多肤浅,可以说,它是我读的时间最短,但用情最长的一部作品。

小说中涉及到的“恋子情结”和“恋母情结”,大抵与劳伦斯的个人生活经历有关。正如劳伦斯曾对自己的情人说的这样——“你知道我一直爱着我的母亲。就像情人一样爱她,所以我总也无法爱你。”相似于劳伦斯父母及家庭情况,作品中写到出生相对优越受到良好教育的莫莱尔夫人爱上了一贫如洗文化水平低下却英俊潇洒的矿工莫莱尔,于是义无反顾地嫁给他。结婚后,生活的艰辛和文化的差异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莫莱尔夫人开始厌弃丈夫,把全部的爱倾注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成长为出类拔萃的人才,摆脱掉他们父亲身为矿工的命运。由此产生了畸形的母爱。她深爱自己的大儿子威廉,对他寄托了尤其深的感情。威廉不负厚望,为伦敦律师当文书,成功挤入伦敦的上流社会,但为了挣钱劳累致死。威廉的死使莫莱尔夫人一蹶不振,而二儿子的重病使她从死者的悲痛中醒来,重新面对生者的世

界,因为小儿子亚瑟调皮捣蛋不听教导,莫莱尔夫人干脆把自己所有的注意力和期望转移到保罗身上。而保罗的恋情和婚姻大事也成为母亲最为关注的问题。

先说说莫莱尔夫人。性格决定命运,莫莱尔夫人和她丈夫个性上的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斗争的结局——莫莱尔夫人高傲、坚强、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和支配欲;而莫莱尔先生虽然天性开朗、精力充沛、对社会充满激情,但性格中的弱点却注定了他的失败:在高高在上的妻子面前,他胆小怯弱,压抑自己的愤怒,无助地忍受着妻子的鄙视,只有在喝醉的时候才会以最强烈也最粗俗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满,但酒醒之后又对自己所作所为羞愧不已而遭致更强烈的鄙视。自始自终,他都无法正确的面对妻子。夫妻之间的不和对莫莱尔夫人来说并没有带来太大的精神上的折磨,因为她对丈夫彻底失去了信心,本来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大儿子死后,二儿子保罗就逐渐成了母亲唯一的精神港湾,也成了母亲发泄无名之火和内心痛苦的一个渠道。她爱儿子,恨铁不成钢,一个劲儿地鼓励、督促保罗成名成家,跻身于上流社会,为母亲争光争气;她也想方设法从精神上控制儿子,使他不移情他人,特别是别的女人,以便满足自己婚姻的缺憾。莫莱尔夫人这种在情感上对丈夫的爱的肌渴成为她的“恋子情结”产生的基础,她把儿子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和精神上爱恋的对象,沉溺于对儿子的情爱,并进而企图占有儿子的全部感情。这表现为她对儿子既爱又恨,既快活,甜蜜又焦虑,嫉妒的心态。在她眼中,儿子变成了她的情人。儿子已经成了母亲情感甚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失去情爱的莫莱尔夫人来说,她只有把儿子当作情人,她才能获得本能中对异性爱的渴望的替代性满足。而她实现这一需要的方式,就是把儿子当作情人。对于一位母亲而言,这显然是一种反常的心理表现。她不但要求儿子满足她作为母亲的情感需要,而且还要求儿子满足她作为女人和妻子的情感需要。这便是莫莱尔夫人的“恋子情结”。

于是我们必须提到“恋子情结”。其实,它并没有科学而标准的界定。所谓的“恋子情结”是由于母亲在自己的丈夫那里没有得到她所需要的关注和爱护时,将这种需求转移到了自己的儿子身上的一种心理和行为,而这种需求在儿子结婚之后尤为严重。因为儿子没结婚之前,她完全掌控着儿子,一旦结婚,儿子就被别的女人“抢”走了。这一定义,完全可以解释莫莱尔夫人对保罗的爱。其实这种“恋子情结”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比如说早前我看到过这样一则消息:一对相恋两年的情侣,终于步入婚姻殿堂。但在两夫妻准备就寝的时候,男子的母亲几次闯入新房,表情非常怪异。看着心情不好的母亲,夫妻俩在新婚之夜只好陪着她坐到凌晨三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母亲时常会以各种借口,呆在儿子房间不想离开,阻挠夫妻俩休息。夫妻俩想让她与已退休的父亲单独住,并找个保姆,但母亲却跑到其儿子单位以死相逼。长此以往,婆媳关系开始紧张,经常因一些小事吵架,这让夹在中间的儿子痛苦万分。妻子说无法接受婆婆,一定要离婚。其实,这个案例也具有很大的普遍性。我记得高中时期学过《孔雀东南飞》,当时老师就给我们讲解,婆媳关系是一个一直很难解决的问题,而且它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这其中就涉及到家庭的生

活环境,以及婆婆的“恋子情结”。而焦仲卿的母亲则是古代“恋子情结”的典型代表人物,而且很多的文学作品中也涉及到了“恋子情结”,比如,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就是因此逼死了儿媳妇,巴金的《寒夜》在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上,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这种心理变异。近年来,由于是独生子女时代,“恋子情结”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莫莱尔夫人这种带有强烈占有性质的爱,让儿子保罗感到窒息,于是就出现了他一有机会就设法逃脱的这一幕。而在短暂的逃离中,母亲那种无形的精神枷锁却又常常牵引着他,让他感到痛苦不已。在保罗看来,母亲的这种性变态让他心酸,惆怅,无所适从。因为在他心中,他把自己的母亲当作了自己的爱人,有了母亲,就无法去爱别的女人。他对母亲的依赖也逐渐演变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暗恋,把母亲作为选择女友的参照物——他不能容忍第一个女友,因为她完全不像母亲;他同样无法接受第二个女友,因为她太像母亲。对母亲的微妙感情成为他无法爱其他女人的直接原因,在母亲几乎是声嘶力竭地哀叹“我从来没有过一个丈夫”、一个“真正”的丈夫时,保罗禁不住深情地抚摸起母亲的头发,热吻起母亲的喉颈;在莫莱尔夫人因癌症将去之时,保罗安慰她、照顾她,仿佛对待生离死别的情人,不断喊着她“我的鸽子”、“我的小点心”、“我的爱”。这便是保罗的“恋母情结”。

我们不得不认识到“恋母情结”,如一个人的影子,时时追随,片刻不离,然而又不被人们所承认和发现。有“恋母情结”的男性在和女友或妻子的关系上往往不融洽,当听到女友或妻子说母亲的坏话,会达到无法忍受的程度,甚至自己也有种莫名其妙的罪恶感。为此,会常常与女友或妻子怄气,关系的裂痕会越来越大,最后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有“恋母情结”的男性,很可能是一个没有主见,缺乏进取精神的男性,因为这种男人非常害怕失去母亲的爱,所以一直是窥测着母亲的脸色,抑制自己的主张,专门为了讨好母亲的满意而生活着的,由于过于依附母亲,其思维方式和言谈举止都容易女性化。带着这种生活态度进入社会,也是一个懦弱的人,没有别人的指令,就不能行动,缺乏自主意识,精神容易慢性萎缩。同时,这种男性习惯于单方面获得,不懂得自己应主动地去为他人服务。一般来说,“恋母情结”严重的男子要么以母亲为标准来找对象要么干脆不找对象。读到这里,我们就完全可以理解保罗的情感和性格。其实,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比较普遍:有一个小伙子,到医院探望母亲时不但没给母亲带一点东西,反而竟把别人给母亲带去的点心和水果给吃光了,然后就倒在母亲的病床上呼噜呼噜地睡起觉来。在他心里,接受母亲的爱就等于爱母亲了。

总的说来,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边叙述情节,边解析人物心理,也许这就是他的独特之处。“恋母情结”、“肉与灵的冲突”贯彻始终,家庭的悲剧、自身的性格注定了结局与新生。是的,这是一个“恋子情结”与“恋母情结”的故事„„精神上的扭曲的占有控制,男人毁了女人,女人毁了儿子,儿子又毁了自己的女人。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并不仅仅是写母亲、儿子与情人的三角关系,更是描写十

九世纪末叶英国工业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和特定环境下母子间和两性间的复杂、变态的心理,通过小说中人的异化直接反思到了工业文明与自然文明的冲突。

第四篇:奉献爱心倡议书:情系勇敢与白血病魔斗争的母子[定稿]

奉献爱心倡议书:情系勇敢与白血病魔斗争的母子

亲爱的朋友、爱心人士:

当我们正快乐地工作、愉快地学习、享受美好生活的时候,您可知道,就在我们身边,有一位15岁的初中生正遭受着病痛的折磨,用他顽强的意志和病魔做着斗争。

他叫李广新,男,在英城街第四中学八年级(4)班学习,家住英城街中学附近出租屋,2岁时患有过敏性血小板减少转白细胞减少病。因此父母离异,母亲叶玉兰不忍心放弃小广新,于是一直辗转各地为其治病。现在母亲每天除了照顾、煎药给儿子李广新外,还要到处做零工赚钱筹备昂贵的医药费。平时靠亲朋戚友接济,所住的房子还是舅舅出钱租回来的。

李广新从三岁时就是医院的常客,至今15岁住院次数已经无法计数,病历本叠起来已成小山堆。2011年9月份李广新病情恶化,到广州住院治疗,当时母亲身上仅有1000多元,情况危急,事情牵动了很多媒体并及时得到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捐助才度过了难关。现在李广新的病情比较稳定,靠复诊和药物的控制来维系着生命。

在老师、社会热心人士和家人的支持下,他一边上学一边在家养病,并定期到广州儿童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医院接受治疗。现在,医生建议每半个月到医院复诊一次,由于家庭经济原因根本无法做到,只好每月复诊一次,并将医生开出的每服中药都重复煎上两三回,其实对于李广新的病情是很不利。据医院介绍,要想治愈必须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那也就意味着这需要相当昂贵的一笔医疗费用。巨大的经济压力没有让他伟大的母亲退缩,但是若病情一旦再次恶化,这母子俩就会不堪一击。

由于因为治病,李广新经常需要请假,落下很多的功课。但是这位坚强又阳光的孩子非常懂事乖巧,学习非常地刻苦,在班里的成绩通常都是名列前茅,老师对他也是赞不绝口。因常年吃药的缘故,广新的身高仍如八、九岁的孩童,但是他没有自卑没有灰心,仍然以坚强的姿态面对生活面对病魔。试问,这样的一个孩子怎能不让我们心疼,怎能不牵动我们每个人的心?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的那份发自内心的爱都将成为与病魔斗争的爱的力量。中华民族素有积德行善、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我们不能让这对母子独自与病魔抗争,不能让他们生活在痛苦和绝望中,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拉他们一把,把他们从苦难中拉出来,与我们一起享受阳光雨露,享受健康生命的馈赠。

在此,我们英德市志愿者协会真诚地倡议:

献出你无私的爱,伸出你温暖的手;让我们一起点燃希望之火,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献出一份爱心;让我们共同努力来救助这个年轻的生命,帮助这对苦命的母子渡过难关吧!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祝好人一生平安!

接受捐款账户:叶玉兰(李广新母亲)

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英德支行

账号 : 447 024 004 600 413 72

电话(叶玉兰): ***

地址:英德市凤凰路英城街第四中学附近出租屋

英德市志愿者协会

二○一二年九月十三日

第五篇:浅谈合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浅谈合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郭志军

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学生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经被打破,出现了旨在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多的学习方式。其实质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但是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过分强调以学生自学为主,忽视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致使合作学习有其形而无其效。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在这方面应该做些什么呢? 对策1:明确合作的目标和任务

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喜欢与他人合作,把合作当作是一种有效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时,能主动找同学讨论,与同学在面对面的交往中互相学习。但是,由于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马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的任务布置得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学生不理解究竟要做些什么。这样就无法真正激发学生小组合作的欲望,不能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要改变这种表热实冷的状况,我认为事先做好统筹安排是关键。我们必须在合作学习前让所有的学生都清楚合作规则,明确小组各成员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将任务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加他们的责任感。对策2:选择适合小组合作的内容

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什么内容适合于学生合作学习是需要认真考虑的。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动辄就是“同学们讨论一下”、“同学交流一下”、“分小组学习”,可能会导致问题小组合作只是作为形式表现出来,而其价值没有被学生真正理解,长期还 会造成学生的“懈怠”。我们的教材并不是所有的部分都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如概念教学,因其抽象性与思维的形象性决定了概念教学的复杂性、多样性。有的并不能单靠学生的交流、探讨能研究出来的,徒增学生的学习难度,得不到真切的效果。又如遇到难度较大的内容时,不经过一番“扶”的过程就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习,那可真是“乱拳打死老师傅”了。如何选择呢?我想最重要的原则是:在你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必要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后,选择一个最适合本班学生的内容!以学生的实际定合作交流内容,我想是最恰当的。如在我执教的班级中,在师生交流、学生自主学习产生多种不同的结论后,我给他们定的内容就是:“请你说服你的同学接受你的结论或找一个自认为最好的结论并说服朋友!”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循,尽量减少“仰视”、从属心理的带来的不良影响。

对策3:如何促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所有学生的舞台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成绩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而学习困难或性格内向者,往往只是充当“听众”,有的甚至游离于小组学习的内容。而在班级交流时,代表小组汇报的还是那一两个频频发言的学生。如此就形成了那一两个学生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而其他学生只能充当“配角”。

为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有平等的学习机会,我们在分配任务时应注意任务的层次性,让弱势的学生也能找到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观察和参与,特别关注差生,适时地对他们进行鼓励和帮助。在小组汇报时也可以建议各小组将“杀手锏”留在最后,先由其它小组成员作汇报。最后,教师在评价时要讲究评价策略,强调整体的进步,做到指导与激励相结合。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标准,鼓励小组成员共同进步。对策4:要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作用

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作用可以体现在:组织、倾听、挑战、帮助、捕捉资源、激励和评价、引发质疑、总结和引起反思等方面。营造小组合作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心理环境),组织小组活动的进行;认真倾听小组中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小组合作的情况和不同学生的思考状况;适当提出一些问题,挑战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帮助学生们了解小组合作的任务,在学生思路受阻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在观察学生中捕捉资源,保证全班交流中不同观点的碰撞和启发;鼓励学生们以小组的名义表达小组的成果,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组织不同小组进行合理的质疑,使全班同学学会从别的小组的发言中获益;对小组合作和交流的结果给予总结,明晰重要的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反思。

这样,在今天的教育改革大潮中,教师才能不迷失自己,学生才能不放纵自己。构建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和谐教学关系。

下载《儿子与情人》和《钢琴教师》中母子关系比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儿子与情人》和《钢琴教师》中母子关系比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词中的情与景

    古 诗 词 中 的 情 与 景 一、 古诗词中的“情” “情”,即情感,是作者通过笔下的生活现象或画面传达出来的情绪感受。 “情”有多种:亲情、友情、爱情;对人民、社会、国家、民......

    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关系

    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关系 通过本次网上学习培训,我对老师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我认为,教师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1、幸福与德行的一致 从......

    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5篇

    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摘要:教育活动是由“教”与“学”两类相依相存、相互规定和相互建构的活动复合构成的。《学记》提出:“亲其师,信其道”。《师说》提......

    《聊斋志异》中的爱与情(含5篇)

    《聊斋志异》中的爱与情 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与《红楼梦》在形式上互补,成就上可以媲美。聊斋红楼,一文一白,一长一短,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双峰。 《聊斋志异》是一部神......

    语文教学中的境与情

    语文教学中的境与情李银珠语文教学一般来说是以课堂传授语文知识的形式出现的,由于考试制度的指向和局限,语文课堂教学过多地强化了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巩固,教学内容和手段趋于......

    班主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班主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我在班主任的岗位上工作了十几年,先后接过三、四个班级。每个班级的特点各有不同,每个学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无论是那个班级,无论是什么样的......

    如何处理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关系

    精选范文:如何处理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关系(共2篇)班级是学校组成的基本细胞,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在这个单位中,担负着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的班主任和科任教......

    教师职业道德与幸福感的关系

    教师职业道德与幸福感的关系 伟大的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收获,既......